股骨内上髁撕脱骨折16例手术体会

股骨内上髁撕脱骨折16例手术体会

一、股骨内上髁撕脱骨折16例手术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胡飞[1](2020)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 股直肌在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中的应用解剖学观察研究背景和目的:由于髋关节前侧肌肉配置极不规则,而且体位变动和术中牵拉会导致解剖结构之间的毗邻关系发生改变,因此DAA对于初学者而言存在较大的困难和较长的学习曲线。股直肌是构成DAA深层间隙的主要肌肉,股直肌的毗邻关系影响到整个DAA的显露过程,如何正确地处理股直肌及其毗邻关系是完成DAA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步骤,目前尚缺乏相关的研究与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尸体标本中模拟DAA显露过程,观察股直肌的形态其毗邻关系的变化,为髋关节前路手术的安全操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6具经过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湿性尸体标本,按照髋关节DAA入路的手术途径进行逐层解剖分离,观察股直肌形态及其毗邻解剖关系的变化。结果:①位于内下方的缝匠肌和外上方的阔筋膜张肌构成DAA第一层,两肌共同发起自髂前上棘,在起始部形成联合肌腱,没有明显肌间隙,在距离髂前上棘约(50±5.6)mm处两肌开始逐渐分开,分别走向大腿内外侧。股直肌肌腹从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分叉处穿出,体积较大,位于大腿前侧正中区域。②股直肌直头起自髂前下棘,位于浅层联合肌腱的下方,起始段腱性部分长约(50.3±6.2)mm,宽度约为(10±3.3)mm,沿股前区中线下行,远端肌腹部分走行于大腿正中皮下。臀中肌发起自髂骨上半部,呈扇形止于股骨近端的大转子背外侧面。臀中肌前上部分位于皮下,其前缘覆盖股直肌。臀中肌前缘与股直肌之间不是并列平行关系,从横断面观察臀中肌前缘覆盖着股直肌的外侧半,两组肌肉构成DAA入路的深层肌间隙。③股直肌以粗大腱性直头起自髂前下棘凸起部,扁阔的返折头起自髋臼内上方,两个起点的交汇点距离髂前上棘约(20±3.5)mm。股直肌近端(26±32)mm部分与髂腰肌相毗邻,髂腰肌从盆腔前方穿出后紧贴髋关节前内侧关节囊走行,髂外动脉和股动脉从髂腰肌与股直肌间隙内移行、穿出。④股动脉沿髂腰肌股直肌间隙内后侧走行,距离股直肌内侧缘的平均距离为(28±6)mm。旋股外侧动脉发起于股深动脉的起始部,升支沿着股直肌外侧缘上行至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分成2~3个细小分支,并组成血管网。⑤髋关节前关节囊起始于髋臼上缘的盂唇,完整包裹整个前侧股骨头颈部,止于转子间线。内侧关节囊被股直肌起始部覆盖,需用锐刀将股直肌返折头向内侧剥离,才能显露关节囊的内侧部分。前侧关节囊的远端被股外侧肌覆盖。⑥切除前关节囊可显露股骨头的面积约占整个股骨头表面积的1/3~1/4,大部分股骨头位于髋臼窝内不能直接显露,锯断股骨颈后从前方取出股骨头较为困难。该入路股骨颈的前面、内侧面能得到充分显露,股骨颈截骨的操作空间也较大。股骨颈的内侧面邻近髂腰肌,股骨颈的外侧面邻近股骨大转子肩部,股骨颈后侧面邻近髋臼后壁,在截断股骨颈时,内外侧面都应当用拉钩妥善保护。结论:股直肌直头、返折头及近端交汇移行部是直接前方入路操作最困难的解剖部位,正确辨识股直肌毗邻关系是完成DAA入路的关键点。第二章 侧卧位直接前路全髋置换术后假体位置的影像学评估研究背景和目的:全髋置换采用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具有保留外展肌群和术后快速康复的优点,但是在平卧位开展DAA对髋臼和股骨的显露有限,由此导致假体对线不良和术中并发症较多。近年来有学者已经尝试在侧卧位下进行DAA全髋置换,并推测侧卧位可能更有益于术中假体的准确安装,但是目前尚缺乏有关侧卧位DAA全髋置换术后假体位置的对照性研究,本课题将其与临床常用的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THA术后假体的影像资料作比较,目的是评估采用侧卧位DAA方法安放假体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192例终末期髋关节病患者,男109例,女83例,年龄60~81岁,随机分成两组:102例采用DAA入路;90例采用PLA入路。随访时间4.1~5.6年,平均5.1年。所有患者术后摄片和股骨近端CT检查,图片资料应用PAC(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软件处理,分别对两组髋臼杯的前倾角、外展角、旋转中心水平移位距离、旋转中心的垂直移位距离、臼杯位于Lewinnek安全区内的例数、臼杯位于“靶向角度”内的例数、股骨柄在冠状位和矢状位的中置率、股骨柄的前倾角、柄-髓腔匹配率、股骨偏心距的差异、小转子-泪滴间距、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松动、异位骨化进行评估。结果:DAA组臼杯前倾角为(14.3°±4.2°),PLA组为(8.6°±3.8°),DAA组臼杯前倾角比PLA组大(P=0.001);DAA组臼杯外展角为(41.3°±3.2°),PLA组为(41.5°±3.3°),P=0.454。DAA组有96例(94%)前倾角和外展角都位于Lewinnek安全区内,PLA组为83例(92%),P=0.602。DAA组臼杯前倾角有82例(80.4%)位于靶向前倾角区间,PLA组为59例(65.6%),P=0.020;DAA组臼杯外展角有90例(88.2%)位于靶向外展角区间,PLA组为73例(81.1%),P=0.169;DAA组臼杯有74例(72.5%)前倾角和外展角都位于靶向角度区间,PLA组为48例(53.3%),P=0.006。DAA组髋臼假体旋转中心水平移位距离为(0.80±0.13)mm,PLA组为(0.73±0.11)mm,P=0.122。DAA组髋臼假体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为(0.85±0.07)mm,PLA 组为(3.96±0.21)mm,P=0.031。DAA组股骨柄在冠状位中置率为93.1%,PLA组为94.4%,P=0.709;DAA组股骨柄在矢状面中置率92.2%,PLA组为95.6%,P=0.332。DAA组股骨柄的前倾角为(11.2°±1.3°),PLA 组为(11.8°±1.1°),P=0.708。DAA 组有 89例(87.2%)髋股骨柄与股骨髓腔匹配良好,PLA组为78例(86.7%),P=0.904。DAA组术后患侧股骨偏心距与健侧的差异平均值为3.1mm,术后重建率为89.8%;PLA组术后患侧股骨偏心距与健侧的差异平均值2.9mm,术后重建率为88.9%,P=0.602。DAA组双下肢长度差异的平均值为(2.5±0.5)mm,93例肢体长度差异小于5mm,可接受率为91.2%;PLA组双下肢长度差异的平均值为(2.8±0.3)mm,80例肢体长度差异小于5mm,可接受率为88.9%;两组间双下肢长度差异的可接受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596)。两种入路影像学可观察到的并发症包括:DAA组有一例术中大转子骨折,予以钢丝缝扎,3个月后完全愈合;另有1例在安装股骨柄时引起股骨距骨折,骨折线位于小转子上方,不影响假体稳定性,没有做特殊处理。PLA组1例骨折大转子尖部撕脱骨折,2例股骨距骨裂纹骨折,一例发生术后脱位。到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没有假体松动、下沉。DAA组有7髋出现异位骨化,PLA组为6髋,两组间异位骨化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957)。结论:(1)从髋臼侧假体位置分析,侧卧位DAA臼杯的前倾角和外展角更接近靶向角度,旋转中心的垂直移位更小,髋臼假体定位的准确度比PLA入路高。(2)从股骨侧假体位置分析,在侧卧位行DAA全髋置换股骨侧操作是安全、便捷的,能够取得与PLA入路相似的股骨柄中置率和髓腔匹配可接受率,不会增加柄的对线不良和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第三章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疗效分析研究背景和目的:全髋置换是治疗强直髋最有效方法,由于强直髋解剖和病理生理的改变给THA的手术显露和假体安装都带来很大困难,与普通置换相比较,强直髋置换的手术难度和风险性都显着增高。因此,对于强直髋置换,选择一种合适的手术入路和体位以改善显露、降低手术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有文献报道侧卧位DAA-THA具有创伤小、脱位率低的优点,在普通髋置换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对于像强直髋这种活动度丧失、畸形重的髋关节病变,采用侧卧位DAA-THA是否安全有效?是否能让患者获得最大裨益?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通过比较侧卧位DAA和PLA全髋置换治疗AS强直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目的是评价侧卧位DAA-THA应用于强直髋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6月采用全髋置换治疗的128例AS伴髋关节强直患者,其中男109例,女19例;年龄26~66岁,平均43岁;88例为纤维性强直,34例为骨性强直。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成两组:72例采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年龄(43.6±11.3)岁;56例采用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年龄(42.4±12.5)岁。比较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病例数、肌酸激酶、ΔCRP值、VAS评分、阿片类止痛药用量、髋关节总活动度和屈曲度、Harris评分、外展肌力、BASFI评分、髋臼杯的前倾角和外展角、股骨柄的中置率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DAA 组的切口长度较 PLA 组短[(8.6±1.6)cm 与(12.8±1.8)cm]、手术时间较PLA组短[(82± 15)min与(96±19)min]、手术失血量较PLA组少[(486±40)ml 与(620±50)ml]、输血率较 PLA 组少(20.8%与 60.7%)、术后第一天晨5:00AM肌酸激酶较PLA组低(506u/L 与972u/L)、ΔCRP值较PLA组小[(32±3.7)u与(45±3.8)u],有显着差异。DAA组术后第一天和第五天VAS评分低于PLA组;术后1个月以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DAA组有43例(59.7%)术后不需要额外的杜冷丁止痛,PLA组有21例(37.5%),P=0.013。DAA组阿片类药物使用总剂量为3400 mg,PLA组为4600 mg,P=0.021。随访2~6年,平均4.3 ± 1.4年。DAA组术后2个月总活动度为(120.6°± 16.2°),屈曲度为(74.7°±13.6°);PLA组术后2个月总活动度为(90.5°±13.2°),屈曲度为(60.4°± 11.4°),两组无显着差异。两组的总活动度和屈曲度在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均没有统计学差异。Harris评分:DAA组术后1个月为72.2±5.3,PLA 组为 63.8±4.2;DAA 组术后 2 个月为 81.2±5.2,PLA 组为 78.8±4.5,术后一个月和两个月评分有显着差异;但两组术后1年以后无统计差异。DAA组术后2个月时外展肌肌力优良率为72%,PLA组为31%,P=0.000;DAA组术后6个月时外展肌肌力优良率为86%,PLA组为54%,P=0.01;两组间1年以后的外展肌肌力优良率无显着差异。DAA组和PLA组的BASFI评分在末次随访时都较术前有明显降低,但无显着差异。X片测量DAA组髋臼杯前倾角(18.9°±2.1°)较PLA组(12.6°±1.9°)大,有统计意义。DAA组臼杯外展角(42.6°±2.6°)与PLA组(43.1°±2.1°)比较差异无显着性。DAA组股骨柄柄的中置率为91.7%,PLA组柄的中置率为92.9%,无显着差异。DAA组术中并发症包括3例股骨近端骨折,1例TFL撕裂。PLA组术中并发症包括2例股骨距骨折,3例髋臼侧过度磋磨致骨缺损(2例后壁,1例前上壁)。DAA组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切口红肿,2例LFCN损伤,2例小腿DVT。PLA组术后并发症包括3例DVT,1例切口感染,2例脱位,。DAA组8髋(11.1%)出现异位骨化,Brooker Ⅰ级5髋,Ⅱ级3髋;PLA组15髋(26.8%)出现异位骨化,Brooker Ⅰ级8髋,Ⅱ级6髋,Ⅲ级1例。DAA组异位骨化发生率较PLA组低(P=0.022)。结论:对于AS合并髋关节强直患者,采用侧卧位DAA-THA,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早期功能好,值得临床推广。

刘杨洋[2](2020)在《关节镜下采用Endobutton钛板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Endobutton钛板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病例选自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28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1365岁,平均37.32±12.35岁。交通伤15例,运动伤9例,跌碰伤4例。手术方式采用全关节镜下前内、外侧常规入路及后内、外侧入路治疗。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主观评价。应用KT-1000客观评估膝关节稳定性。结果:6个月随访时有2例患者愈后有Ⅰ度后抽屉试验阳性,余均为阴性。2例活动度<120°,余均≥120°,均无膝关节不稳。膝关节主观评分数据均为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P>0.05)。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70°115°,平均95.36?12.90°,术后6个月关节活动度为110°145°,平均129.64?9.62°,术后较术前提高(t=14.57,P<0.001)。膝关节术后6个月随访HSS评分85.82?3.74较术前33.89?4.34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膝关节术后6个月随访Lysholm评分91.07?2.46较术前40.25?2.44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T-1000测量患膝与健膝胫骨后移值:屈膝90°时患侧为2.51±0.16 mm,健侧为2.45±0.1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Endobutton钛板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疗效可靠,它是一种准确性高、并发症小、骨愈合良好的手术方法,能彻底的探查及清创,更精准的固定及缝合,且固定牢靠、操作相对简化、安全微创、仿生物力学固定,无需二次手术,较传统切开术式整体优势明显,可造福广大患者。

李建涛[3](2019)在《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转子间骨折新型三维分型系统的构建及评估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骨折,常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和自理能力下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骨折端良好的复位是保证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而如何实现转子间骨折的有效复位,目前尚无定论。合理的骨折分型可以指导骨折临床治疗的选择,并预期治疗后结局,但现有分型多基于二维的X线片,结合形态学特征进行人为归纳。这导致骨折细节描述不清、不同类型间区分不明确的现象。且现有分型系统无法指导术中闭合复位策略,难以预判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端稳定性。目的(1)明确股骨近端内侧边重建对于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A2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2)构建基于大样本量的转子间骨折线走行图谱,探讨股骨近端骨折线在股骨各个面的分布特点,为转子间骨折的三维分型奠定基础,为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3)通过提取转子间骨折线的矩阵数据,利用非监督学习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实现对转子间骨折的人工智能分类,并验证其在临床中的作用。(4)通过有限元模拟生物力学的分析方法,对新型转子间骨折分型进行生物力学方面的验证,以验证各分型之间的稳定性差异。方法(1)选择性纳入转子间骨折A2型的患者,通过CT切面重建的方法,探索股骨近端内侧边重建质量如何影响髓内钉固定术后结局。(2)纳入504例转子间骨折术前CT数据资料,重建转子间骨折模型,并实现转子间骨折块的复位。在股骨近端的四个面上描绘骨折线,进行描述性分析。(3)基于图谱资料,建立转子间骨折线数据库,并提取转子间骨折线的矩阵数据,计算骨折线数据集间的Hausdorff距离,并通过非监督学习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骨折线进行转子间骨折的分型。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的影像学参数、功能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4)建立基于上述分型的骨折模型,重建内固定器械,进行应力、应变、位移的有限元分析。结果(1)实现股骨近端内侧边重建的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显着低于未实现的病例(P=0.022),术后功能评分同样高于未实现支撑复位的病例(P<0.05)。(2)转子间骨折内侧皮质的骨折线走行呈现出多种形态特征,其中内侧皮质遗留骨量不足够的病例约占总数的1 0.3%,这类骨折类型术中复位时将难以实现股骨近端内侧边重建。股骨近端外侧边完全破裂的病例约占总数的10.7%,这类骨折将失去外侧壁的阻挡作用。(3)K-means聚类分析将504例骨折模型分成了五种类型,不同分型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且随着骨折分型的递进,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升高。(4)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转子间骨折新分型中,ⅣV型和V型骨折不稳定,颈干角变化显着大于前三类骨折类型。且股骨头内超过屈服应变的骨质体积,显着大于其余三类骨折类型。结论(1)重建股骨近端的三角形力学结构、恢复生理的应力传递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成功的关键。(2)小转子在生理应力传递过程中作用较小,但其撕脱时携带部分前侧骨块,所遗留的内侧支撑皮质大小将影响转子间骨折内侧边重建的完整性及术后稳定性。(3)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转子间骨折分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辨识度高,且具有临床意义。(4)转子间骨折内侧边重建是为了恢复应力传递通道,以实现载荷所致应力在骨骼系统的均匀分散。如果骨折后该通道复位不良或破裂严重,则应力难以实现有效扩散,聚集在近端骨块,引起骨块应力超载,骨块物理特性极度不稳定,此为骨折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5)研究体系基于应力传递通道理论,利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对转子间骨折进行分型,可以指导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治疗和预测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季亚香[4](2018)在《高频超声在评价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高频超声在评价正常膝关节后内侧角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角(Posteromedial Corner,PMC)肌腱及韧带的解剖结构及其在应力与静息两种不同状态下的超声表现;旨在提高人们对膝关节后内侧角的认识。方法:1.对15例正常志愿者双膝(共30个膝关节)进行高频超声检查,主要观察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后斜韧带(Posterior Oblique Ligament,POL)、半膜肌肌腱(Semimemnranosus Tendon,SMT),总结正常膝关节后内侧角的超声扫查技巧、声像图表现。2.对15例正常志愿者行内侧副韧带外翻应力试验,比较内侧副韧带应力状态与静息状态的超声表现。结果:1.正常内侧副韧带超声图像上呈细带状偏高回声,后斜韧带呈极薄的偏高回声,半膜肌腱呈较宽的低回声带。对照组15个志愿者左侧、右侧韧带长径、厚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右侧MCL长径对比t=0.837,p=0.417,左右侧MCL厚径对比t=-0.939,p=0.364,左右侧POL长径对比t=0.478,p=0.640,左右侧POL厚径对比t=-0.367,p=0.719,左右侧SMT长径对比t=0.598,p=0.560,左右侧SMT厚径对比t=-0.572,p=0.576)。根据这15名正常志愿者(共30例膝关节)所测得的数据估计该地正常成年人内侧副韧带长径的95%可信区间为(10.212,10.714)cm,厚径95%可信区间为(0.173,0.188)cm;正常成年人后斜韧带长径的95%可信区间为(4.752,5.067)cm,厚径95%可信区间为(0.119,0.131)cm;正常成年人半膜肌肌腱长径的95%可信区间为(4.263,4.504)cm,厚径95%可信区间为(0.409,0.433)cm。2.内侧副韧带外翻应力试验时,正常志愿者的内侧副韧带应力组与静息组相比,长径与厚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内侧副韧带应力组长径与静息组长径对比t为1.937,p为0.063;内侧副韧带应力组厚径与静息组厚径对比t为-0.565,p为0.576)。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PMC重要韧带的走形及形态结构。第二部分:高频超声在评价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分析膝关节后内侧角韧带损伤的声像图表现;评价超声诊断后内侧角损伤的临床价值,探讨应力试验在诊断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中的意义。方法:1.对临床怀疑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的20例患者进行双侧膝关节高频超声扫查,总结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韧带的超声表现,对应于手术结果、磁共振诊断结果及超声随访复查结果,评估超声诊断PMC损伤的临床价值;2对损伤患者行MCL外翻应力试验,比较应力与静息两种状态下MCL的长径与厚径。结果:1.PMC损伤超声图像表现为韧带回声的减低、不连续性,以及韧带周围不规则的低或无回声区。本研究中超声诊断PMC韧带挫伤15例(包括内侧副韧带挫伤6例,后斜韧带挫伤5例,半膜肌腱挫伤4例),韧带部分撕裂伤10例(包括内侧副韧带7例,后斜韧带2例,半膜肌腱1例),完全撕裂伤7例(包括内侧副韧带4例,后斜韧带3例,半膜肌腱0例)。与第一部分研究所得出的正常MCL、POL、SMT的95%可信区间相比,损伤组韧带的长径及厚径均大于对应可信区间的上限。而与对侧正常组韧带相比,损伤组韧带的长径及厚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损伤组MCL的长径、厚径与正常组对比t值分别为4.594、16.452,p均<0.001;损伤组POL的长径、厚径与正常组对比t值分别为3.706、3.331,p分别为0.005及0.009;损伤组SMT的长径、厚径与正常组对比t值均为2.828,p均为0.047)。所有诊断结果均以手术结果或超声随访复查证实,并参考磁共振诊断结果。2.损伤内侧副韧带的外翻应力组与静息组相比,内侧副韧带长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挫伤、部分撕裂、完全撕裂的MCL静息组长径与应力组对比t值分别为15.811、21.920、15.145,p均<0.001),而厚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挫伤、部分撕裂、完全撕裂的MCL静息组厚径与应力组对比t值分别为 0.415、0.420、0.243,P分别为 0.695、0.689、0.824)。结论:高频超声可为临床快速、准确诊断膝关节PMC损伤提供科学的依据,特别适用于双侧对比评估及动态应力观察,值得临床广泛开展使用。

朱晨,尚希福,孔荣,吴科荣,王英明,马锐祥,陈敏,罗正亮[5](2018)在《微创小切口侧卧位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早期随访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侧卧位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早期疗效。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骨科通过对体位和切口进行改良,采取微创小切口(≤8 cm)侧卧位直接前侧入路对212例患者(228例髋,16例患者为双侧)行全髓关节置换术。28例患者(28例髋)为复杂病例组;184例既往无髋关节手术史、无髋关节明显畸形及僵直的患者(200例髋)为标准病例组。按手术时间先后再将标准组200例髋分成2组,比较前后各100例,以及复杂病例组与标准病例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早期疗效。组间数据比较取配对t检验。结果每组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时间13~25个月,平均(18±5)个月。9例出现术中并发症,3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仅2例假体出现前脱位。与复杂病例组相比,标准组手术时间[(42±19)比(67±16)min,t=-2.628,P=0.027]及术中出血量[(222±94)比(579±120)ml,t=-8.371,P=0.000]明显降低,术后Harris评分明显升高[90±5比83±7,t=2.390,P=0.024],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15.0%比46.4%,χ2=15.854,P=0.000)。标准组后100例各类并发症比前100例明显降低(11.0%比19.0%,χ2=3.922,P=0.037),手术时间[(34±15)比(48±10)min,t=4.217,P=0.002]及出血量[(182±52)比(254±40)ml,t=2.889,P=0.018]明显降低。结论早期开展微创小切口侧卧位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有学习曲线,术中股骨侧骨折的风险略高,尤其对于骨质疏松及术前关节僵硬者,早期需把握手术指征并掌握技术要点。

王远辉,万永鲜,叶里子,罗雷茗,谭美云[6](2015)在《克氏针及可吸收棒内固定修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生物相容性比较》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的骨折之一,何种内固定修复方式能更好的修复髁上骨折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克氏针内固定拉力螺钉及可吸收钉、棒内固定修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及其效果差异。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46例肱骨髁上骨折接受克氏针内固定修复患者,同时检索万方医学、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内固定修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文献,将植入物修复前、后肘关节运动范围和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并与可吸收钉、棒内固定修复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246修复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中,修复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94例,良48例,优良率98.4%。4例患儿发生<5°肘内翻,肘内翻发生率为1.63%。无其他不良反应。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可以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在满意的骨折愈合基础之上能较好的恢复肘关节的功能。但也存在克氏针易松动、退针的可能,易造成骨折固定不稳。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内固定能达到满意的骨折复位及牢固的内固定效果。可吸收材料在体内可自行分解,对人体无明显不良反应,无需二期手术取出。骨折愈合效果肯定,不影响关节功能及骨骺发育。由于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病例研究,无法充分反应可吸收内固定材料临床应用中是否会产生其他不良事件,远期结果仍需大量临床病例资料进行验证。

林显方,应有荣[7](2002)在《股骨内上髁撕脱骨折16例手术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弄清股骨内上髁撕脱骨折是否合并胫侧副韧带损伤 ,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方法 :对 1 6例认为合并有胫侧副韧带断裂的股骨内上髁撕脱骨折病例进行手术探查。结果 :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胫侧副韧带的断裂。结论 :术前应仔细检查 ,作膝关节外翻应力位摄片 ,以明确诊断。一般情况下 ,股骨内上髁撕脱骨折不会合并胫侧副韧带断裂。

宋连新[8](2007)在《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迅猛发展,股骨远端骨折日渐增多,并且往往由直接暴力所致,复杂,粉碎、不稳定性骨折多见,部分病人临床治疗较为困难。虽然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其致残率仍很高,特别是股骨远端C型骨折因不稳定性、粉碎性历来是膝关节周围骨折治疗难点。所以,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具有很大挑战性。股骨远端的解剖特殊,股骨髁上是指从股骨远端关节面向上9厘米的部位,这个部位是股骨干和干骺端交界的部位,具有在内外径上增宽,髓腔增大、骨量减少、皮质变薄、邻近关节等特点。股骨的解剖轴相对于垂直轴有9°的外翻。负重轴相对垂直轴有3°的外翻,关节面和地面平行,在治疗时应恢复这些解剖结构。股骨远端骨折分为不影响关节的髁上骨折和波及关节的髁部骨折,因骨折比较复杂,治疗不当常有多种并发症。60年代,因为没有可靠内固定方法,常保守治疗,如牵引及石膏固定,在当时疗效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1966年,Stewart等回顾性综述了213例股骨髁上及髁间骨折病例,保守治疗满意率67%,而手术治疗满意率54%。保守治疗不愈合及延迟愈合发生率为9.7%,手术治疗为29%。1967年Neer报道了77例股骨远段骨折并随访1年以上,84%移位骨折经非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结果,手术治疗满意结果仅占5%,畸形愈合率31%,感染及膝僵硬发生率23%,不愈合率14%。随着内固定材料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从7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趋于手术治疗,现多数骨科医生主张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A1-2-3采用逆行带锁髓内钉固定,B1、B3型用2枚~3枚松质骨螺钉固定,B2型联合用骨栓固定。C1型用动力髁螺钉;C2、C3型用股骨髁支持钢板;C3型或年老体弱者用也可采用骨牵引。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时机:股骨远端骨折多数伤情严重,开放伤、合并伤多见,此类病人可行早期清创内固定术,术后便于合并症处理和护理,并可行早期的功能锻炼,避免因长期制动而出现的并发症。大部分闭合骨折病人也应在病情稳定后5d~7d,行内固定治疗,坚强的内固定手术可以早期地功能锻炼。关节内骨折的解剖复位,有利于关节的稳定和关节功能的恢复。关于股骨远端骨折植骨问题:股骨远端骨折多为粉碎性,创口大,损伤重,可能出现松质骨的压缩及骨块的丢失,从而直接影响骨折端的稳定及骨折的愈合。对有骨缺损的病人在切开复位的同时行植骨术,对于远端陈旧骨折大段骨缺损病人更应行早期手术植骨内固定和于骨折端的稳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练促进骨折的愈合。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及内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特别是波及到关节面骨折、粉碎性骨折,骨块的丢失、断端不稳定,都为骨折的复位造成很大障碍,关节内骨折要求解剖复位才能恢复关节的正常形态,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因此髁间骨折的复位和牢靠内固定显得更为重要,也为髁上粉碎骨折的复位提供了解剖学标志以及植骨和放置钢板的标志。股骨远端骨折与术后功能锻炼:术后功能锻炼是股骨远端骨折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当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经手术处理后,患者常因疼痛、肿胀和局部包扎等原因而不愿过多活动;如果长时间抑制膝关节活动,则容易引发膝关节功能障碍。相关动物实验表明,当将关节连续制动4d后,发现关节软骨接触部位即发生退行性改变,病理检查显示软骨纤维化,原软骨细胞由原始成纤维细胞组织取代,此变化过程证明为不可逆性,提示动物关节经制动后诱发创伤性关节炎。另外还有研究证明,运动对关节软骨具有交替挤压、摩擦作用,对保持关节软骨的营养供给尤为重要,可促使修复关节面损伤的结缔组织向软骨组织转化,使之更合乎关节的生理状态;而且长期制动还导致关节静脉及淋巴液回流不畅,组织间隙中的浆液纤维渗出物及纤维蛋白沉积,进而发生纤维性粘连,再加上关节囊、韧带及通过该关节的肌肉、肌腱组织挛缩,严重影响了关节运动功能,从而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因此,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对改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长期制动能引起关节粘连、僵硬及疼痛等一系列症状,所以术后康复治疗应该尽早介入,有利于预防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对患者术后疗效影响显着,骨折后1个月内是介入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经治疗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膝关节功能基本能完全恢复;而骨折后4个月后才介入康复训练的患者则大多疗效欠佳,多数患者膝关节只能恢复部分运动功能。CPM训练可明显改善骨折手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CPM活动幅度应由小渐大,活动次数由少渐多、循序渐进,直到患者关节屈伸角度接近正常。当患者进行膝关节CPM训练时,能增强其关节软骨的营养代谢活动,加速关节软骨和关节周围组织损伤的修复进程,刺激具有双重分化能力的细胞向关节软骨细胞转化,使粘连组织受到牵拉作用,有利于关节功能尽快恢复;同时CPM训练还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和关节囊、韧带的挛缩,消除关节及周围组织肿胀,促进软骨损伤修复,对防止粘连、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具有一定作用。O′Driscoll等通过放射性标记的红细胞研究证实,CPM训练可以加速关节内及关节周围组织积血、积液的吸收进程,抑制关节周围疏松组织进一步肿胀。因此,CPM训练应在术后早期使用。另外CPM训练还可以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止疼药物的用量,Coutt等的研究表明CPM训练可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降低下肢膝关节以下部位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股骨远端骨折由于膝关节严重创伤,再加上手术创伤,其出血较多,极易发生膝关节粘连导致伸屈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后立即给予冰敷处理,可有效减少出血量,阻断形成骨化性肌炎及膝关节粘连的途径,所以膝关节粘连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程度就会减轻。对股骨远端骨折进行牢固固定及术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包括CPM训练、肌力训练、局部冰敷等),不仅能有效减轻术后伤口疼痛和肿胀,而且能够促进伤口和骨折愈合,减少膝关节粘连和僵直,最大限度的恢复膝关节功能,术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对进一步提高手术后疗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作者对上述各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做了部分研究。生物力学实验各家报道不一,据李强一等报道,选用新鲜成人男性尸体股骨,按AO分类制作C1型股骨髁间骨折标本,随机制作3类试验标本:GSH固定组,L形髁钢板固定组,加压钢板固定组,结果显示GSH组载荷应变最小,载荷轴向压缩位移及髁间分离位移最小。极限强度试验显示:GSH组平均6100N时破坏,L形髁钢板平均5230N时股骨就被劈裂,说明GSH生物力学特性具有极大优越性。赖志军选用12对人新鲜冷冻尸体股骨标本,人为造成股骨髁上骨折,随机分为两组:股骨逆行髓内钉固定组,动力髁螺钉固定组,对内固定的标本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动力髁螺钉的抗压缩、抗弯曲、抗扭转性能比逆行交锁钉大。股骨逆行髓内钉在生物力学性能方面远不如动力髁螺钉。但该器械在手术中可行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骨折愈合快,出血少,可达到骨折的生物学固定要求。Leung等生物力学试验表明,髓内钉固定坚强性较钢板差。Juha等选用人工合成股骨标本,按AO分类制作A3型股骨髁上骨折标本,随机分为两组试验标本:髁支持钢板固定组(95°angled blade plate,ABP),动力髁钢板固定组(95°condylar side plate and screw,DCS),进行7种生物力学实验:轴向压缩、前屈、后屈、内侧压缩、外侧压缩、内旋、外旋实验,结果显示:DCS组在载荷轴向压缩及平均最大载荷位移比ABP小;疲劳实验显示:两种固定物没有发生持久变形和松动。Michael Zlowodzki等选用新鲜老年男性冷冻尸体股骨,按AO分类制作A3型股骨髁上骨折标本,随机6组试验标本,每组8具。LISS固定组对髁支持钢板固定组(95°angled blade plate,ABP);LISS固定组对股骨逆行髓内钉固定组。进行轴向压缩、旋转、循环轴向实验。结果显示:在轴向压缩方面,LISS比95°角度钢板(95°angled blade plate ABP)强34%;在旋转方面弱32%。LISS比逆行髓内钉在轴向压缩方面强13%,旋转方面弱45%。并得出结论:三种固定均能提供足够的旋转稳定性和在承受轴向压缩时能提供近段足够的固定。LISS能改进远端的固定,特别对骨质疏松的骨骼。Robert W等选用11对新鲜老年男性冷冻尸体股骨,按AO分类制作A3型股骨髁上骨折标本,一侧股骨采用股骨逆行髓内钉固定,对侧股骨采用动力髁钢板固定(95°condylar side plate and screw,DCS)。结果显示:逆行髓内钉在垂直稳定性方面比DCS差14%,旋转差17%。并得出结论:如果强调固定的稳定性,应该采用DCS固定。David等选用12对人新鲜冷冻尸体股骨标本,随机分为四组:股骨逆行髓内钉固定组,动力髁钢板固定组(95°condylar side plate and screw,DCS)。各组再进一步分成螺钉集中组和分散组。结果显示:DCS螺钉分散组在旋转方面最强;逆行髓内钉固定组同DCS组比较,在轴向负载能吸收更多的能量。股骨逆行髓内钉和动力髁钢板固定股骨髁上骨折生物力学测试轴向压缩强度和扭转强度无差异。并得出结论:对股骨远端骨折,在选择内固定时,不应该取决于骨折的严重程度。如果选择DCS,应使螺钉分散,使之同逆行髓内钉比较,在旋转方面能提供较为坚强的固定,在轴向压缩方面产生同等的稳定性。如果选择逆行髓内钉,应使螺钉集中,使之同DCS和逆行髓内钉螺钉分散组比较,在承受轴向负载时能吸收更多的能量。Firoozbakhsh等研究表明:在外翻力、外侧弯曲力和轴向旋转方面:逆行髓内钉比DCS弱。然而,这些作者认为,这些力是非生理性的,并且得出结论:如在生理应力下,如内翻和内屈状态下可能将无差别。本课题对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股骨远端骨及其周围的解剖学、生物力学、骨折的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自行设计研制了股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关节镜引导穿入股骨逆行髓内钉配套手术器械,实现了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并对术后系统康复做了研究,大大提高了疗效。1.三种股骨远端骨折常用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探讨股骨远端骨折常用的三种内固定方法:股骨逆行髓内钉、动力髁(DCS)、股骨髁支持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对各种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比较,并从力学上做探讨,旨在为临床选择有效的内固定方法提供可靠的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取成人男性防腐股骨标本6对(12具),随机分成3组,每组4具。全部制成股骨髁上粉碎骨折标本,即AO:33-A3型骨折。分别采用股骨逆行髓内钉、动力髁(DCS)、股骨髁支持钢板固定,进行轴向、前屈、后屈、内屈、外屈压缩实验,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DCS、髁支撑钢板和逆行髓内钉固定的标本安置于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分别施于,前屈、后屈、内屈、外屈和垂直的载荷,载荷大小分别为100N、200N、300N、400N、500N、600N和700N,记录各标本在不同载荷下的位移,结果显示当标本被施于垂直载荷时,逆行髓内钉组的标本当载荷超过400N时开始出现位移,较其他两组在同样载荷下位移小的多,而DCS和髁支撑钢板组在同样载荷下位移数值接近,但髁支撑钢板组位移略大于DCS组;在前屈载荷下,DCS组位移较其他两组大,500N以下时逆行髓内钉组位移大于髁支撑钢板组,而600N和700N时髁支撑钢板组位移开始大于逆行髓内钉组;后屈力在500N和500N以下时,髁支撑钢板位移明显小于其他两组,大于500N后位移明显增大于其他两组相近;内屈载荷下,逆行髓内钉位移显着小于其他两组;外屈载荷下时,髁支撑钢板位移较其他两组大。结论:1、逆行髓内钉固定的标本承受轴向载荷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两组,DCS和髁支撑钢板接近。2、DCS组抵抗前屈载荷的能力明显弱于其他两组。3、髁支撑钢板承受500N以下的后屈载荷时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两组。4、逆行髓内钉固定的标本承受内屈载荷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两组。5、逆行髓内钉和DCS固定的标本承受外屈载荷的能力明显强于髁支撑钢板。2.应用自制撑开复位器与关节镜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目的:关节镜引导下,应用自行研制的撑开复位器闭合复位、穿入逆行股骨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并与切开复位治疗进行比较。方法:股骨髁上、髁间骨折80例,其中应用撑开复位器闭合复位关节镜下逆行髓内钉治疗40例(A组),切开复位逆行交锁钉治疗40例(B组)。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对二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A组手术时间(min),出血量(ml),切口长度(cm),骨折愈合时间(月),分别为82.5±12.7、238.6±72.8、3.7±0.7、4.2±1.0,B组分别为126.5±22.5、852.6±68.8、18.7±3.8、5.2±1.2,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p<0.01)。膝关节功能按Kolmert评分标准:A组:优25例,良11例,可4例,差0例,B组:优15例,良16例,可5例,差4例。两组疗效优良率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引导下,应用自行研制的撑开复位器闭合复位、穿入逆行股骨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切口短、骨折愈合快,明显优于切开复位逆行交锁钉治疗,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3.股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逆行交锁钉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康复疗效分析目的:观察关节镜引导下,应用自行研制的撑开复位器闭合复位、穿入逆行股骨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术后进行全程、系统、长期的康复治疗患者的疗效。方法:股骨髁上骨折80例,其中应用撑开复位器闭合复位关节镜下逆行髓内钉治疗,术后进行全程、系统、长期的康复治疗40例(A组),另40例未行系统康复(B组)。对两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80例患者经随访7~18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5个月。X线片均显示骨性愈合,未见骨折移位、伤口感染、骨髓炎、关节感染等并发症。膝关节术后康复组经过3个月训练即表现出显着的功能恢复,按Kolmert评分标准,关节优良率达到了87.5%,明显高于传统治疗对照组的65.0%,且术后6个月随访膝关节功能继续改善,康复组优良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方法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制撑开复位器闭合复位,关节镜下引导下、逆行交锁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术后进行全程、系统、长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4.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目的: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是高能量暴力引起的严重损伤,目前多主张积极的手术治疗。对于内侧骨质有缺损或丢失的属完全关节内骨折C2、C3骨折,Muller等建议采用外侧髁支持钢板,内侧加用钢板治疗,本研究探讨内侧骨质有缺损或丢失的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C2、C3骨折)双钢板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1年5月~2005年6月,我科采用此方法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21~75岁,平均38岁。均为高能量损伤,60例患者均有髁间粉碎骨折并有分离。骨折按AO分型:41例为C2.3型(髁上粉碎骨折并伴有髁间骨折),19例为C3.3型(髁上、髁间均为粉碎骨折)。在60例患者中,48例髁在矢状面上和冠状面上具有严重的粉碎骨折。结果:术后均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12~24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6.2个月,未做另外的处理,无钢板松动和断裂。无伤口感染,无骨折不愈合。膝关节功能评分按Kolmert评分标准:优:伸15度~屈130度,无疼痛,无行走障碍;良:伸30度~屈120度,偶有疼痛,轻度行走障碍;可:伸40度~屈90~119度,活动时疼痛,中度行走障碍;差:伸40度~屈<90度,经常疼痛,严重行走障碍。本组一年临床随访结果:优:25例,良:19例,可:9例,差:7例。优良率73.33%。结论:采用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稳定性高,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是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存在应力遮挡作用大,影响骨折愈合问题。5.早期康复干预对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目的: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均由高能量创伤引起,其损伤非常严重,术后容易引起股四头肌广泛粘连,从而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所以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除手术治疗以外,术后全面康复介入及康复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近期、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共选取60例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将其分为康复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通过手术给予双钢板固定处理,康复组患者术后早期介入系统、规范、全程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则让其术后自行遵医嘱进行功能训练。采用膝关节Kolmert评分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本研究60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时随访,发现康复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双钢板固定并早期介入规范、全程、系统康复治疗,可显着促进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进一步提高术后疗效。

吴有荣,卢盛华,莫静机,吴金伟[9](2006)在《膝后交叉韧带损伤26例早期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膝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膝后交叉韧带损伤26例,其中PCL撕脱骨折18例,体部断裂8例,均采用早期手术治疗。结果:26例全部获35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5.7个月,参照Lysho lm评分标准[1],优17例,良6例,中3例,优良率88.5%。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PCL损伤及合并伤,早期功能锻炼,功能康复满意。

肖新兰,殷明[10](2002)在《膝关节复杂外伤的MRI诊断》文中提出目的 :提高对膝关节复杂损伤的MRI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3 0 1~ 2 0 0 0 0 1膝关节外伤MR扫描并经手术证实的 2 2例资料。横断位SET1WITR/TE 5 0 0 /3 0ms ,矢状位双回波 180 0~ 2 0 0 0 /2 6、90~ 10 0ms冠状位GRE序列 5 0 0 /19ms ,翻转角 40~ 45°。结果 :半月板撕裂 19例 3 7块 ,韧带断裂 13例 3 0条 ,骨折 13例 (另 2例膑骨骨折 ) ,关节腔积液 10例 ,脂肪垫损伤 2例。结论 :多方位、多序列MRI扫描能显示膝关节复杂损伤的各种影像征象

二、股骨内上髁撕脱骨折16例手术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骨内上髁撕脱骨折16例手术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股直肌在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中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侧卧位直接前路全髋置换术后假体位置的影像学评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疗效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术臼杯置入角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录:英文论文1
附录:英文论文Ⅱ

(2)关节镜下采用Endobutton钛板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术后康复
        2.3 疗效评定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3)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转子间骨折新型三维分型系统的构建及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股骨近端内侧边复位重建质量对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31-A2)术后影响的研究
    第一节 背景介绍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分析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转子间骨折线图谱的绘制及频谱构建
    第一节 背景介绍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分析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基于Hausdorff距离的K-means聚类分析的转子间骨折分型的构建与临床验证
    第一节 背景介绍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分析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五章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同转子间骨折类型差异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设备
    第二节 结果分析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情况
致谢

(4)高频超声在评价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高频超声在评价正常膝关节后内侧角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高频超声在评价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的影像学检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写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克氏针及可吸收棒内固定修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生物相容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相关研究结果资料检索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修复结果
    2.3克氏针内固定修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相关研究结果
    2.4克氏针和拉力螺钉修复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的相关研究结果的比较研究
    2.5 可吸收钉、棒内固定修复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相关研究结果的比较
3 讨论Discussion

(8)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三种股骨远端骨折常用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自制撑开复位器与关节镜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股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逆行交锁钉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康复疗效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双钢板固定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早期康复干预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综述二 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股骨内上髁撕脱骨折16例手术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 胡飞. 山东大学, 2020(04)
  • [2]关节镜下采用Endobutton钛板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临床研究[D]. 刘杨洋. 延安大学, 2020(12)
  • [3]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转子间骨折新型三维分型系统的构建及评估研究[D]. 李建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4]高频超声在评价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季亚香. 苏州大学, 2018(04)
  • [5]微创小切口侧卧位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早期随访评估[J]. 朱晨,尚希福,孔荣,吴科荣,王英明,马锐祥,陈敏,罗正亮. 中华医学杂志, 2018(21)
  • [6]克氏针及可吸收棒内固定修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生物相容性比较[J]. 王远辉,万永鲜,叶里子,罗雷茗,谭美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6)
  • [7]股骨内上髁撕脱骨折16例手术体会[J]. 林显方,应有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S2)
  • [8]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宋连新. 河北医科大学, 2007(02)
  • [9]膝后交叉韧带损伤26例早期外科治疗[J]. 吴有荣,卢盛华,莫静机,吴金伟. 华夏医学, 2006(03)
  • [10]膝关节复杂外伤的MRI诊断[J]. 肖新兰,殷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01)

标签:;  ;  ;  ;  ;  

股骨内上髁撕脱骨折16例手术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