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例心血管疾病临床误诊原因分析

284例心血管疾病临床误诊原因分析

一、284例心血管疾病临床误诊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耀元[1](2020)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全身多器官及组织,全球成年人发病率约为l%。其中,RA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死亡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RA患者的重要死因。研究表明,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在降低RA疾病活动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心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风险。与甲氨蝶呤相比,新型抗风湿药物如IL-6相关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对心血管没有明显的损害或保护作用,但是关于这些单克隆抗体类药物是否可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目前尚无统一意见。研究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回顾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分析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使用与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卒中)的相关性,评价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应用中的心血管事件安全性,并比较Tocilizumab、Sarilumab及Sirukumab三种药物临床应用中安全性的异同。研究方法利用PRISMA流程图进行文献筛选,对PubMed、Ovid、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 和 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 System 四个数据库进行全面的在线检索,同时检索纳入研究的引文,检索截止日期为2019年10月1日。纳入标准包括:(1)纳入人群:根据ACR标准或2010年ACR/EULAR分类标准诊断为RA的成年人;(2)干预措施:进行了任一个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在RA患者临床应用中安全性的比较,但不限制比较对象为安慰剂、DMARDs或另一种IL-6相关单克隆抗体,且对药物使用的时间、剂量均无限制;(3)研究类型:随机对照研究;(4)研究终点:结局需包含至少一例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排除标准包括:(1)重复发表;(2)无法获取全文;(3)动物实验研究;(4)结局变量描述不明确或无法提取;(5)非RA人群研究。采用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来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提取数据的内容包括:研究的基线特征(第一作者、发表年限、研究的样本数、研究类型、药物种类、给药方式、药物剂量、用药时间)、结局指标(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研究结果二分类资料我们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s)表示,假设检验设定显着性水平a=0.05,我们把P值作为统计学标准,当P≥0.05时认为没有差异,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异质性(heterogeneity)检验的结果,决定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探讨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及异质性的可能来源,我们以漏斗图的对称性来检验发表偏倚。研究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12篇临床RCT,总计9905人,纳入研究药物三种,包括Tocilizumab、Sarilumab 及 Sirukumab。其中 IL-6 相关单克隆抗体组 6860 人,对照组3045人。通过统计学定量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未增加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P=0.51,OR=1.23,95%CI[0.67~2.24],I2=0%)及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的发生率;(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显着增加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晕厥,感染性心脏病)的发生率(P=0.0009,OR=2.38,95%CI[1.42~3.98],I2=63%)及高血压发病率(P<0.0000I,OR=1.85,95%CI[1.42~2.41],I2=27%);(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可引起转氨酶升高(P<0.00001,OR=2.69,95%CI[1.75-4.13],I2=72%)、中性粒细胞减少(P<0.0001,OR=11.16,95%CI[3.72~33.51],I2=52%)及严重感染(P=0.0003,OR=1.90,95%CI[1.34~2.70],I2=0%)发生率增加,而对高胆固醇血症、血栓、出血事件、贫血、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单药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Tocilizumab、Sarilumab及Sirukumab三种药物对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均无影响;(2)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Tocilizumab增加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P<0.00001,OR=2.84,95%CI[1.94~4.14],I2=39%)及高血压发病率(P<0.00001,OR=2.82,95%CI[1.89~4.19],12=32%);(3)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Sarilumab可引起转氨酶升高(P=0.004,OR=1.76,95%CI[1.19~2.60],12=15%)及中性粒细胞减少(P<0.00001,OR=25.26,95%CI[9.78~65.23],I2=0%);(4)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Sirukumab 可引起转氨酶升高(P<0.0001,OR=3.40,95%CI[1.88~6.14],I2=77%)、严重感染(P=0.0002,OR=2.52,95%(CI[1.55~4.08],I2=0%)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P=0.0005,OR=1.64,95%CI[1.24~2.17],12=0%)发生率增加。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对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没有影响;(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可增加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及高血压发病率;(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可引起转氨酶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感染发生率增加;(4)亚组分析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Tocilizumab可增加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及高血压发病率;(5)亚组分析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Sarilumab可引起转氨酶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6)亚组分析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Sirukumab可引起转氨酶升高、严重感染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增加。研究目的通过报道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Dressl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及随访情况,探讨其发病诱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过程,加深对Dressler综合征的认识,以减少漏诊误治,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Dressler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检索Pubmed数据库内相关文献,结合该病例系统总结Dressl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可能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研究结果患者男,68岁,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急诊冠脉造影检查示LCX中段次全闭塞,给予开通后于LCX中段释放支架1枚,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调脂、扩冠、营养心肌、降糖等治疗。术后3天,患者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尿量减少等症状,多次复查心电图结果示V2-V5导联ST段持续低马鞍形抬高,可见明显J波;Ⅱ、Ⅲ、aVF、Ⅰ、aVL导联图像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动态变化,V7-V9导联QRS波群呈QS型;床旁心脏彩超结果示LA:34mm,LV:50mm,LVEF:0.45,左心扩大、心包积液(中量)、胸腔积液、二尖瓣重度返流、左室壁节段性运动不良;根据1985年Dressler W提出的诊断标准,诊断为“Dressler综合征、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给予NSAIDs、类固醇激素及其他针对性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随访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心脏结构功能较前恢复明显,目前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活动耐力增加,心功能及心脏大小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回顾相关研究,Dressler综合征通常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第二或第三周内发展,但可能早在心肌梗死后的24小时到几个月后才出现。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暂未明确,推测是否是对心肌梗死过程中释放到循环中的心肌抗原自身致敏的结果。临床上,Dressler综合征表现为发热、全身乏力、胸痛以及存在心包炎和可能的胸膜心包摩擦。该例患者AMI再灌注治疗后再发胸痛,行心电图示V2-V5导联ST段持续低马鞍形抬高,可见明显J波,该导联区域与LCX供血范围在解剖学上不一致;但患者下、后、侧壁导联ST段呈现经典心肌梗死后动态变化,追查心脏彩超发现患者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左室功能受损,经由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证实发生了 Dressler综合征。结论(1)Dressler综合征多发生于心肌梗死后数周,以心包炎、胸膜炎等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发生机制可能是与AMI后坏死心肌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有明确心梗病史、出现多浆膜腔积液、激素治疗有效可确诊;(2)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出现心电图病变导联与犯罪血管供血解剖范围不一致时,应及时行心脏彩超、胸部X线片等明确是否存在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的情况,避免误诊漏诊;(3)治疗上Dressler综合征患者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类固醇激素治疗为首要原则,必要时穿刺引流浆膜腔积液:患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时,及时抗心衰治疗,同时抗心室重构,减轻AMI后引起的心肌病变。

王煜[2](2019)在《基于大数据的卒中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较高的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带来了严重的医疗经济负担。对于卒中高危人群来说,全周期健康管理以及全流程医疗服务的需求渐逐增长,而做好未病先防,有利于促进主动健康理念的践行和卒中风险管理的开展。另外,“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和互联网医疗的科技环境,为医疗服务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院前-院中-院后”的医疗管理。然而,现有卒中预测研究的可行性、适用性和实践性较为有限。因此,开展卒中风险预测的相关研究,能够促进全人群的卒中风险管理,并利于卒中风险预警体系的完善。本研究主要基于真实世界、医疗大数据、大数据分析以及监督学习等理论知识,探寻卒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采用基于标准和集成学习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卒中的风险预测研究。首先,通过深入的文献研究,筛选人口学资料、检验指标和临床病史等三方面的卒中影响因素;其次,收集真实世界的医院临床患者和体检人群源数据,对其进行集成、规范和填补等预处理操作;再次,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病例数据进行基本资料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提取与卒中密切相关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模型的预测变量;最后,构建多层感知机(MLP)和径向基函数(RBF)的标准(Standard)算法模型,再利用Bagging和Boosting的集成算法分别建立人工神经网络的集成模型,并对预测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本文采用5936例医院患者的真实数据进行卒中的风险评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基于文献研究得到22个卒中影响因素,并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到12个模型预测变量;第二,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无论采用Standard算法或Bagging和Boosting算法,MLP模型的综合性能均高于RBF模型;第三,相比于Standard算法模型,基于Bagging和Boosting算法的集成模型预测和泛化能力较好,且Boosting算法模型高于Bagging算法;第四,基于MLP和RBF的卒中预测模型均认为,总胆固醇(TC)、卒中史(HS)、血肌酐(Scr)、收缩压(SBP)、年龄(Age)、心脏病(HD)和白细胞(WBC)等7个关键预测变量的重要性依序降低。

禹雪[3](2019)在《肺动脉高压患者氧代谢相关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不同亚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缺铁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目的:肺动脉高压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致命性疾病。近年来国外多项研究表明缺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第1大类肺动脉高压中较为常见,但国内缺乏有关肺动脉高压患者缺铁患病率的相关数据。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亚型肺动脉高压患者缺铁患病率以及缺铁相关因素。方法:连续纳入自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于我科住院并确诊的肺动脉高压患者,根据指南中对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类将患者分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4个亚型组。收集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参数、右心导管指标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男性转铁蛋白饱和度<20%、女性转铁蛋白饱和度<25%则定义为缺铁,采用Logistic回归对缺铁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51例肺动脉高压患者中,96例(38.3%)患者缺铁,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缺铁患病率在4组中最高(P=0.001)。单变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OR=11.420,95%CI:4.712-27.682,P<0.001)、年龄(OR=0.958,95%CI:0.937-0.980,P<0.001)、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OR=3.657,95%CI:1.383-9.667,P=0.009)和高敏 C 反应蛋白(OR=1.110,95%CI:1.018-1.211,P=0.019)与缺铁相关。校正年龄、性别和高敏C反应蛋白后,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仍与缺铁相关(OR=3.005,95%CI:1.015-8.896,P=0.047)。结论:在4种亚型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缺铁患病率最高。校正年龄、性别和高敏C反应蛋白后,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与缺铁独立相关。第二部分: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能带来一系列不良效应,包括胸腔内负压增大、交感激活、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失调等,因此参与了多种心血管疾病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等的发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常见到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患者合并OSA的现象,但至今很少有研究关注二者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究OSA是否对CTEPH患者的临床功能状态产生影响,并寻找能够预测CTEPH合并OSA的因素。方法:连续纳入自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肺血管病中心新诊断为CTEPH并接受9导联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的住院患者。将夜间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5次/小时并且阻塞性事件≥50%作为诊断OSA的标准。根据监测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CTEPH合并OSA和CTEPH不合并OSA两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寻找可能与CTEPH患者合并OSA相关的因素。结果:最终纳入的57例CTEPH患者中,32例患者确诊为OSA。与未合并OSA的CTEPH患者相比,合并OSA的CTEPH患者年龄更大、体重指数和血红蛋白水平更高、血氧饱和度更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功能分级更差(P均<0.05)。两组间的睡眠数据包括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氧减指数和最低血氧饱和度都有明显差异(P均<0.05)。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后,血红蛋白、血氧饱和度、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右房压、平均肺动脉压、心脏指数、全肺阻力和WHO功能分级Ⅲ-Ⅳ级均与CTEPH合并OSA相关。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脏指数与CTEPH合并OSA独立相关(OR=0.051,95%CI:0.003-0.868,P=0.040)。结论:OSA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 CTEPH患者的临床功能状态。校正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后,较差的血流动力学、氧饱和状态和心脏功能与CTEPH合并OSA相关,CTEPH合并OSA的心脏指数明显下降。第三部分:心肺运动试验在肺动脉高压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目的:观察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特点,寻找CPET相关参数诊断肺动脉高压的阈值。针对超声心动图对肺动脉高压漏诊、误诊的人群亚组,探究CPET阈值能否正确识别这部分患者。方法:连续入组自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入住我院肺血管病中心的初治、可疑肺动脉高压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基线时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和CPET,且两项检查的时间间隔不超过1周。根据右心导管检查所测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是否≥25mmHg,分为肺动脉高压组和非肺动脉高压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以及CPET参数并进行组间对比。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独立预测肺动脉高压的CPET参数,同时采用线性回归来观察CPET参数和mPAP之间的相关性。对上述得到的能够独立预测肺动脉高压的CPET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得到诊断肺动脉高压的CPET阈值。进一步验证上述得出的CPET诊断阈值是否能够识别超声心动图误诊和漏诊的患者。结果:1.559例初治、疑诊肺动脉高压患者最终被纳入研究中,平均年龄为43±15岁,67.8%为女性患者。平均三尖瓣峰值反流速度为4.2±0.8m·s-1,mPAP为49±20mmHg,全肺阻力为 787.4(442.0-1127.3)dyn·s·cm-5。2.与无肺动脉高压患者相比,肺动脉高压患者CPET参数明显更差。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示: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后,峰值运动功率(OR=0.973,95%CI:0.961-0.986,P<0.001)、峰值摄氧量(OR=0.949,95%CI:0.910-0.990,P=0.015)和无氧阈时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OR=0.865,95%CI:0.820-0.913,P<0.001)能够独立预测肺动脉高压,且线性回归分析示上述三个CPET参数与mPAP呈负相关(r=-0.271、-0.176、-0.468,P均<0.001)。3.三项CPET参数联合诊断肺动脉高压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90,95%CI:0.852-0.927,P<0.001),其诊断阈值为0.8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和86.5%。使用此诊断阈值能够识别67.9%超声心动图漏诊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和83.7%超声心动图误诊为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结论: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肺储备降低、运动耐量变差,无效通气增加。联合峰值功率、峰值摄氧量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这三项CPET参数能提高诊断肺动脉高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识别部分使用超声心动图筛查但被误诊和漏诊的患者。

林晖[4](2019)在《床旁超声在心血管急重症中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在心血管急重症中应用床旁超声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我院81例心血管急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均实施床旁超声检查,以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为参照,对比床旁超声的诊断效果。结果:(1)经床旁超声检查显示,重症心脏疾病36例,重症血管疾病45例,误诊1例,漏诊1例,床旁超声检查对心血管急重症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分别为97. 22%、97. 78%、97. 53%。经一致性检测可知,Kappa值为0. 816。(2)统计发现,将床旁超声检查结果和临床最终诊断结果对比,两者无显着差异,P> 0. 05。结论:在心血管急重症中应用床旁超声具有较佳的诊断效果,可为临床医师分析病情及开展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值得各医疗机构实践推广。

陈沅[5](2018)在《成人心血管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描述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预测高危人群的模型,并进行验证,为后续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1163例接受心血管手术患者的横断面调查,描述本组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发生部位、预后等;探析影响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高危人群的模型;以国际压疮分类标准的诊断结果作为近似金标准,通过ROC曲线绘制确定最佳临界值;并在443例接受心血管手术患者中验证预测模型。结果: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9.86%;经Logistic回归建立的预测模型:LogitP=-11.745+0.024术前血红蛋白值+0.118血钠值-0.014前白蛋白量-0.213术中平均体温-0.058最低平均动脉压+0.646术前血钾值+0.264吸烟史+0.760高血压史+0.536年龄≥70周岁;经ROC曲线绘制后得出最佳诊断界值LogitP=-1.259(曲线下面积AUC=0.751)。该模型经验证,提示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即灵敏度=65.67%、特异度=79.26%、误诊率(假阳性率)=20.74%、漏诊率(假阴性率)=34.33%。结论: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本研究构建的高危人群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应用于临床。

骆华德[6](2018)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ROC曲线法客观分析急诊超声心动图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绍兴第二医院急诊行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的8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后续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或外科手术等为"金标准",ROC曲线分析急诊超声心动图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计算各项诊断效能指数,分析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结果间的一致性,比较常规心电图检查与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间的差异性。结果 81例中67例经急诊超声心动图诊断为阳性,14例为阴性,急诊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0.764,P<0.01),对各具体疾病类型的诊断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例经常规心电图诊断为阳性,20例为阴性,诊断结果与"金标准"间一致性较差(Kappa=0.179,P>0.05)。ROC分析显示超声心动图诊断符合率为93.83%,敏感度为94.29%,特异度为90.91%,误诊率为9.09%,漏诊率为5.71%;诊断AUC为0.926。常规心电图诊断符合率为74.07%,敏感度为78.57%,特异度为45.45%,误诊率为54.55%,漏诊率为21.43%;诊断AUC为0.620,诊断效能低于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检查反应时间、检查时间、诊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超声心动图对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且具有易于操作、检查诊断快捷以及准确性高的明显优势,在急诊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推广意义。

罗红梅[7](2018)在《超声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心血管超声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龙岩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为经CT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确诊为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各50例。其中采用常规诊断方法的50例患者设为常规组,采用心血管超声诊断的50例患者设为实验组。比较2组患者的诊断检出率,并观察实验组患者的心血管超声诊断结果。结果实验组心血管超声诊断检出率为92.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6.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619,P=0.0291);实验组患者心血管超声诊断结果可知,右心室Tei指数偏高检出13例,左心室Tei指数偏高检出43例,右心房左右内径偏高检出32例,左心房左右径偏高检出21例,主肺动脉内径偏高检出16例,右肺动脉内径偏高检出27例。结论相较于常规诊断方法,心血管超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更高,值得在今后临床中进一步推荐应用。

薛文[8](2019)在《住院肺栓塞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收治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的构成比情况。结果:收集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483例肺栓塞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疆地区肺栓塞病例的主要危险因素前5位分别为:高龄(年龄≥50岁)、长期卧床或静坐、呼吸系统疾病、血栓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前5位依次为:咳嗽,胸闷,气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结论:对于新疆地区患者首要的危险因素仍然为年龄,就诊患者如出现原因不明的咳嗽、胸闷症状时并发肺栓塞可能性大,需在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引起高度重视。

范永春[9](2017)在《心血管超声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析心血管超声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在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5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为7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检查方法,研究组接受心血管超声检查,比较常规检查后患者及接受心血管超声检查后的患者其诊断结果及检出率情况。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81.01%、肺动脉栓塞检出率22.78%、冠心病检出率69.62%,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54.43%、肺动脉栓塞检出率3.80%、冠心病检出率26.58%,研究组诊断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未见异常7.59%显着低于对照组26.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VP值(3.52±0.23)m/s,SPAP值平均(56.34±6.24)mm Hg。结论以心血管超声诊断心血管疾病,检出率高,具有无创、快捷、操作简单等优势,患者青睐,误诊漏诊的情况减少,优于常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江康伟,郑云龙,谢勤,李丽莎[10](2016)在《心血管超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心血管超声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5年11月间收治的2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确诊为肺动脉栓塞。对照组(n=100)采用常规检查方式,观察组(n=100)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给予心血管超声辅助诊断,对比2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肺动脉栓塞检出例数为86例,诊断准确为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诊断率63.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超声诊断技术操作便利,具有无创性,可显着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对确定患者病情、制定临床诊疗方案具有促进作用,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诊疗工作中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二、284例心血管疾病临床误诊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84例心血管疾病临床误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Ⅰ: 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影响的Meta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注释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创新性
    5.限制性
    6.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论文Ⅱ: 1例急诊PCI术后Dressler综合征病例报道和文献回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病例报道
    2.病例讨论
    3.病例小结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大数据的卒中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医疗大数据分析预测的研究现状
        1.3.2 机器学习疾病预测的研究现状
        1.3.3 疾病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1.3.4 卒中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人工神经网络
        2.1.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2.1.2 多层感知机网络
        2.1.3 径向基函数网络
    2.2 集成学习算法
        2.2.1 集成学习概述
        2.2.2 集成学习元算法
    2.3 分类模型评价方法
        2.3.1 混淆矩阵
        2.3.2 区分度和校准度
        2.3.3 净重新分类指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卒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影响因素筛选
        3.1.1 人口学资料
        3.1.2 检验指标
        3.1.3 临床病史
    3.2 患者数据处理
        3.2.1 数据收集
        3.2.2 数据预处理
    3.3 影响因素分析
        3.3.1 基本资料分析
        3.3.2 单因素分析
        3.3.3 多因素回归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LP的卒中预测模型研究
    4.1 MLP模型的构建
        4.1.1 网络结构确定
        4.1.2 误差和权值调整
        4.1.3 学习算法
        4.1.4 建模流程
    4.2 基于三种算法的MLP模型结果分析
        4.2.1 基于Standard算法的MLP模型结果分析
        4.2.2 基于Bagging算法的MLP模型结果分析
        4.2.3 基于Boosting算法的MLP模型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RBF的卒中预测模型研究
    5.1 RBF模型的构建
        5.1.1 网络结构确定
        5.1.2 网络参数估计
        5.1.3 网络权值调整
    5.2 基于三种算法的RBF模型结果分析
        5.2.1 基于Standard算法的RBF模型结果分析
        5.2.2 基于Bagging算法的RBF模型结果分析
        5.2.3 基于Boosting算法的RBF模型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三种算法的MLP模型和RBF模型对比分析
    6.1 模型的评估比较
    6.2 模型的综合评价
        6.2.1 混淆矩阵
        6.2.2 区分度
        6.2.3 校准度
        6.2.4 净重新分类指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附录1 部分预处理数据
    附录2 部分预测结果数据

(3)肺动脉高压患者氧代谢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不同亚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缺铁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心肺运动试验在肺动脉高压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动脉高压患者氧代谢异常的探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床旁超声在心血管急重症中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估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对照
    2.2 具体诊断结果分析
3 讨论

(5)成人心血管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文献回顾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心血管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
        1.2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研究现状
        1.3 文献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3.1 描述性研究
        3.2 预测模型的建立
        3.2.1 Logistic回归分析
        3.2.2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4、操作性定义
        4.1 压力性损伤
        4.2 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
        4.3 国际压疮分类标准
        4.4 体外循环
    5、理论基础
    6、技术路线
    7、质量监控
第四章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1、研究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工具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情况
        2.3 心血管手术患者压疮发生部位情况
        2.4 患者预后情况汇总
        2.5 影响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的比较
    3、讨论
        3.1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3.2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好发部位
        3.3 心血管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4、小结
第五章 心血管手术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高危人群预测模型的建立--
    1、研究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工具
        1.5 统计学方法
        1.6 研究方法
    2、结果
        2.1 Logistic回归方程建模的结果
        2.2 ROC曲线的构建
        2.3 确定预测模型的最佳诊断界值
    3、讨论
        3.1 用Logistic回归方程建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2 采用ROC曲线建立的临界值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4、小结
第六章 心血管手术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高危人群预测模型的验证-
    1、研究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工具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情况
        2.3 预测模型的应用效果的评价
    3、讨论
        3.1 使用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的实用性及可行性
        3.2 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高危人群
    4、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局限性
    1、结论
    2、局限性
    3、研究中构建的预测模型在临床中的应用展望
        3.1 加强围手术期评估,鉴别高危人群
        3.2 针对高危患者制定预防策略,改善预后
        3.3 将预测模型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依托信息平台的智能化决策体系
参考文献
附件一:国际压疮分类标准
致谢
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6)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仪器与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诊断结果一致性分析
    二、诊断价值ROC分析
    三、与常规心电图应用指标比较
讨论

(7)超声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检出率比较
    2.2 实验组心血管超声诊断结果分析
3 讨论

(8)住院肺栓塞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9)心血管超声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检查方式后对心血管异常的检出率比较
    2.2 心血管超声检查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指标分析
3 讨论

(10)心血管超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排除标准
    1.3 诊断方法
    1.4 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四、284例心血管疾病临床误诊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影响的Meta分析[D]. 张耀元. 山东大学, 2020(10)
  • [2]基于大数据的卒中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研究[D]. 王煜.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3]肺动脉高压患者氧代谢相关临床研究[D]. 禹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4]床旁超声在心血管急重症中应用价值[J]. 林晖.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01)
  • [5]成人心血管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 陈沅.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6]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J]. 骆华德.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8(06)
  • [7]超声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J]. 罗红梅.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8(03)
  • [8]住院肺栓塞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薛文.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9]心血管超声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价值[J]. 范永春. 中外医疗, 2017(30)
  • [10]心血管超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研究[J]. 江康伟,郑云龙,谢勤,李丽莎.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6(03)

标签:;  ;  ;  ;  ;  

284例心血管疾病临床误诊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