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再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中的延伸

建筑再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中的延伸

一、建筑再利用——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建筑中的延伸(论文文献综述)

武建光[1](2021)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筒仓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同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为例》文中认为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被重新定位,产业结构升级后的废旧工业园区面临改造或拆迁。如何能让脱离城市发展的旧工业建筑回归,使工业建筑承载的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得到延续,成为当今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工业园区众多建筑类型中,筒仓建筑因其特殊的结构特征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是城市工业化历史进程的鲜活载体。那么筒仓建筑能否被再利用以及怎样再利用,成为了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本文将筒仓建筑作为研究主体,基于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理论及原则,展开对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研究,为工业遗产筒仓建筑的再利用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设计思路。本文以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以筒仓建筑改造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建筑专业网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筒仓建筑类型、特征及再利用现状进行系统认知。结合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原则与筒仓再利用现状,总结出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内部空间、外部形态、功能模式和经济性等四方面的影响因素,并从以上四方面对国内外的优秀筒仓建筑改造的实践案例展开分析与讨论,继而得出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四个方面的设计策略,最终用于指导大同市煤气厂储焦仓改造设计。本文创新性地将筒仓这一具体的建筑类型作为研究主体,与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原则相结合,提出四个有针对性的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为我国筒仓建筑再利用研究提供了参考,既有助于完善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又为筒仓建筑的改造设计提出了新策略,同时也有助于我国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快速发展。

韩璐[2](2021)在《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改建与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城镇化进程的冲击下,乡村建筑闲置已成为普遍问题。面对当前乡村粗放的建设现状以及乡村发展的切实需要,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旨在激活乡村闲置建筑为首的资源闲置问题。王上村作为杨陵区乡村振兴建设示范村,在建设中同样面临着村庄中数目众多的建筑资源闲置问题,闲置的公共建筑资源虽然不似传统村落中有着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性建筑,但依然有其自身特定的意义。当前,如何立足于村庄发展对村庄的闲置公共建筑资源制定适宜的改建再用方法,成为当下王上村空间建设与村庄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改建与再利用的实践及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了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现状调查、价值判断、实例的设计与实践以及改建与再利用的方法提取四部分内容。首先,全面了解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的历史背景以及现状使用情况,从中选取用于改建再用的建筑个案予以详细研究,结合建筑的特征以及现状综合性能的分析结果,提取价值特征,明确改建与再利用实施的依据。其次,对现状调查中选取的村小教工东楼、村大礼堂以及村小南北学堂三组闲置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予以总结,梳理从设计到实践,再到反思总结的全过程,涵盖现状研究、设计原则、策略研究、方案设计以及施工建造多重环节、多个阶段。最后,依据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改建与再利用实践,结合价值判断梳理出延续、传承、引导以及循环的改建再用原则,建立全面系统化的改建再用理念,再依据实践对象梳理出三种现存状态类型(基本完整、较为完整、非完整)分类构建出保护修补、整治置换与分解重构三种改建再用模式,以及功能空间、结构体系、形式要素、场地环境以及营造技艺五个方面的改建再用手法,形成完善的方法体系。研究主要结论:一是通过对现状建立精准的认知,从中提炼出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具有物质功能、文化传承、情感记忆以及经济资源四个方面的价值,明确了围绕价值体系展开相应设计与实践的路径;二是在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改建与再利用实践中具有立足于建筑本体、统筹村庄发展与既有资源的特点,建立了全面系统化的改建与再利用理念;三是在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的改建再利用实践中,针对不同建筑的现状情况与价值构成,构建出分类改建与再利用的模式,并结合建筑的五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手法,形成了指导设计与实践的方法体系。

陈雪晗[3](2021)在《新旧共生理念下的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如何能在保留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核及其建筑完整性的同时符合现在或未来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是寻找历史建筑发展方向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开发目前已由“规模扩张”逐渐向“品质提升”转变,历史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探讨其保护与再利用,一方面是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另一方面则是为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延续与创新提供了机遇。而意大利作为在建筑遗产保护及再利用方面有深厚研究基础的国家,战后经历过与我国相似的建设发展历史阶段,本文通过实际案例,调研分析、归纳意大利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对于新旧关系的设计思考、设计策略与方法法,可以为我国现代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的处理提供设计思维上的启发和参考借鉴的样本。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的内容:首先通过对意大利大量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梳理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思想发展过程以及当下所采用的运作机制;第二部分,是对所收集的意大利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实践项目进行整理、分类及分析,并从中筛选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再利用案例,基于现场调研及资料整理,利用3D建模及图解分析从建筑概况、历史变迁、保护理念与手法、功能空间、材料及细部、周边环境关联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再次,文章分析了新旧共生理念与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之间的关联,总结历史建筑的共生界面及新旧共生模式;最后,结合前文分析内容,对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设计策略进行详细的论述,根据意大利的经验对我国目前的历史建筑再利用领域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总体而言,本文以新旧共生为研究的切入点,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研究导向逐层推导,通过对多个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杰出案例进行系统的剖析,总结处理新旧关系的意大利理念、设计策略及方法,以期为今后我国历史建筑再生设计提供实践依据及借鉴意义。

李冬[4](2021)在《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校建设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的背景下,针对老校区中的旧建筑及其环境的再利用成为建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建成至今已有六十余年,保留有建校前留存的营房以及其他旧建筑。然而,整体校园面临空间布局单一、场所记忆流失等问题,需要进行适度的改扩建以满足使用需求。本文以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研究、相关案例分析与太平园校区现状调研为基础,提出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案,并总结设计经验。首先,通过对当下老校区改扩建现状、规划与建筑再利用相关文献、校园改扩建发展历程以及老校区旧建筑价值认知等研究背景的阐述,明确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其次,以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相关的理论为基础,以价值认知与建筑现象学为依据,建构了包含空间布局、场所重塑以及技术支持三个主要方面的改扩建设计策略框架。此外,选取以老校区中旧建筑及其环境的、再利用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与设计经验的总结。同时,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历史沿革、现状建筑与环境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明确改扩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改扩建设计目标与指导思想。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策略,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设计策略包含外部空间布局、建筑空间布局、空间形式表达以及相关技术支撑四大方面,设计内容从外部空间的整合、旧建筑空间的整合、航空限高下新建筑设计、环境场所重塑以及相关技术运用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总结老校区旧建筑及其环境再利用的设计经验以期为相似案例提供参考,并进行反思与展望。

王浩[5](2021)在《青岛城市更新背景下里院建筑价值评价与再利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逐步展开,历史建筑的保护受到了更多的重视。目前,以消费文化为主流的保护再利用模式受到了更多的质疑,如过度商业开发导致历史建筑原真性缺失、强行搬离原着居民导致街区“空心化”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即通过构建以价值评价为核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历史建筑的价值特点选择合适的再利用模式,使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工作更加清晰化、条理化。青岛本土建筑里院是带有殖民色彩的平民建筑,见证了青岛城市百年岁月的历史变迁。在青岛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里院建筑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使用需求,未得到正确的保护和再利用而被大面积暴力拆除。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里院建筑的价值要素进行分析,纠正原有对其价值认知上的一些误区,重构完整的价值光谱,以求为里院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建议。本文以大鲍岛区域的里院建筑为研究对象,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里院建筑价值评价体系,通过分析价值评价结果选择保护再利用的模式以帮助其价值实现。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四部分:其一,对国内外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价、保护再利用的相关理论及相关优秀实践案例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出适用于里院建筑的价值元素和再利用模式。其二,在对里院建筑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文献研究以及专家咨询的情况下,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里院建筑价值评价体系,提出里院建筑前期现状调研评价方法和再利用跟踪评价方法,以期在里院建筑保护再利用全过程中进行动态跟踪评价,形成闭合的反馈机制。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实地调研、大量的文献的阅读、专家咨询等方式确定评价指标,并使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求指标权重。其三,结合大鲍岛区域内三个具有对比性的里院建筑进行实例探讨,对其现状及价值评价进行实证研究,并引入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理论与模糊评价方法,进行价值的模糊评价,得出三个里院建筑价值现状,对三个里院建筑的价值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四,本文根据建立的里院建筑再利用跟踪评价流程对已经改造再利用完成的两个里院建筑进行再利用跟踪评价,对其再利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现有里院建筑保护再利模式的优缺点。结合价值评价及再利用跟踪评价结果,提出里院建筑“价值评价-再利用模式选择-再利用-再利用跟踪评价”的动态保护再利用模式系统。对前面已经进行现状评价及价值评价的里院进行再利用方案设计实践及再利用跟踪模拟评价。本文提出以评价为中介的里院建筑保护再利用新模式,试图从内在机制层面实现里院建筑保护理论到实践的对接,为政府和企业的城市改造更新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定性定量数据,为解决里院建筑保护利用中的相关制度建设、设计策划以及使用后的反馈等问题提供新思路。

田雨[6](2020)在《绿色建筑技术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彰显了汕头市新旧文化碰撞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建筑改造中的重中之重,更是汕头建筑文化遗产的不可或缺的魅力所在。近年小公园片区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重视,且已经开展了一定修复保护工作,保留其社会文化记忆,是使汕头建筑文化遗产复活不可替代的使命所在。同时绿色建筑技术是解决当前环境能源问题的新技术,因此将其运用于小公园片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既符合绿建技术发展趋势,又可以为该地段发展带来新的动能。本研究从三个方面探究如何将绿色建筑技术运用于历史建筑保护中,即“是否可用”、“如何用”及“使用效果”:首先探索在历史建筑中使用绿色建筑技术的适用性。在对国外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和收集以及系统比对研究的基础上,以汕头市小公园的建造历史、建筑、环境和文化的综合理论作为支撑,探究绿色建筑技术在小公园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可能性;结合既有绿色建筑技术的原则,以及当代社会发展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要求,提出动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及环境友好原则,并通过将绿色建筑技术与传统历史建筑保护方法进行对比,总结出实施过程、技术策略、技术要素的适用性整合。随后,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实践经验,结合汕头历史建筑特色,提出适合有效的保护修复措施和绿色改造技术策略及改造范围。在适用性的基础上,本文对适应性绿色建筑技术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应用。对应用策略流程进行提炼,包括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设计方法的早期介入,有利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整体方案实施,便于各个专业工种的相互协调。根据针对各项策略的具体分析,总结历史建筑应用绿色建筑技术改造的适用性策略。最后,以小公园国平路建筑保护与利用项目为例,提出了总体改造要求和绿色技术目标,制定了改造策略。提出改造方案后运用计算软件进行绿色改造效果的模拟分析与评估,验证了绿色建筑技术的使用效果。

陈纵[7](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白蓓[8](2020)在《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很多城市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伴随着传统产业衰落而遗留的大量工业建筑,等待着拆除、废弃和改造。对既有工业建筑进行积极改造再利用,不仅能够避免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和环境的破坏,还能使既有建筑焕发新生继续发挥其社会价值,延续城市记忆。建筑表皮作为连接和转换建筑内外空间的直接媒介,对建筑的物理性能、使用功能以及视觉表现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改造的结果。随着既有工业建筑的改造趋于热门,对表皮的改造研究也变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了国内外近年来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优秀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开篇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明确了研究的对象以及制定了研究方法和框架。然后对国内外既有工业建筑及表皮的理论、发展历程进行基础研究,总结了国外可借鉴的经验以及国内的不足。其次通过资料搜集、案例调研对既有工业建筑进行分类归纳以及特点分析,得出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的内在本体需求和外在影响因素,并对其设计原则进行总结。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基于既有工业建筑所具有的价值以及改造后新旧表皮的融合形式,归纳了表皮改造的四种模式,分别为“修旧如旧”、“新旧对比”、“新旧共生”以及“彻底更新”。基于表皮改造的外在限制因素以及内在本体需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的设计策略。其中宏观策略为契合建筑地域文脉、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中观策略为适应建筑不同结构、匹配建筑相应功能、参与建筑空间塑造;微观策略为材料的合理使用以及建筑物理性能的改善。最后结合理论研究对烟台市凤凰工业园的宝源工厂表皮改造设计实践进行总结。

戴菲菲[9](2020)在《北京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北京作为曾经的五朝帝都,三千年建城史和八百年建都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其中的会馆建筑便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遗产类型。北京的会馆建筑产生于明清时期,因清代旗民分治政策而聚于南城,并以服务对象为特征呈现出区域集聚状态,崇文门与前门以外由于税关的设置成为工商会馆聚集区,宣武门以外的宣南地区由于科举制度的兴盛成为文人试馆聚集区,而且宣南地区更是以会馆建筑为摇篮诞生出绚烂的宣南文化,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造就了会馆建筑在北京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北京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历史浪潮之中,大量会馆建筑消失殆尽,留下的会馆建筑质量与风貌也是每况愈下。作为北京建城始地与建都始地的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该地区的会馆建筑群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在推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的今天,这些会馆建筑将如何保护和利用便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的会馆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会馆建筑的历史变迁及建筑特点,总结其文化遗产价值,并基于现状问题,对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对应策略与措施。以期能为宣南地区建筑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参考借鉴。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该章节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并阐释了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该章节对包括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建筑遗产再利用实践历程、会馆建筑及其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在内的相关领域进行研究梳理,总结其发展趋势,从而找出研究空白,提取对本文研究有帮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第三章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及该地区会馆建筑的历史研究。该章节对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城市的历史关系、会馆建筑的历史变迁及相关的人文历史进行了深入挖掘,总结出会馆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第四章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的特点与价值研究。该章节分别对会馆建筑的街巷环境、院落空间、建筑平立剖面、重点建筑、建筑名称以及细部装饰进行了展开研究;并结合第三章的历史研究对会馆建筑进行价值评价。第五章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的保护研究。该章节首先对会馆建筑的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保护面临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以整体保护的思路提出保护策略;最后基于分类保护提出相对应的具体保护措施。第六章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的再利用研究。该章节首先对会馆建筑的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利用面临的问题;其次针对问题及上位规划要求,以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路提出再利用策略;最后依据策略思路进行整体再利用规划设计。文末对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进行研究总结,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提出后续展望。

阮益权[10](2020)在《结构表现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是对其价值的挖掘和生命的延续;结构作为技术手段解决了建筑形式的构建。结构是旧工业建筑中重要的建筑元素,对旧结构的价值重现和新结构介入的结构表现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结构表现是有意识地利用结构特殊的形式所带来的表现力,结合个人情感、结构理性、人文和审美需求,从技术到艺术不同层面,使结构在建筑中具有超越实用功能的多重价值表现。结构表现广泛存在于结构理性主义、结构表现主义、高技派等建筑作品之中,结构表现具有理性内涵和艺术内涵。根据结构表现的要求和改造的建构逻辑将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结构表现分为三个研究层次:旧结构再利用、新旧结构结合、构造措施。对于旧结构再利用的结构表现研究,首先确认旧结构的保护价值,包括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等,经过价值判断后,需采用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对旧结构进行保护。通过将旧工业建筑的结构分为建筑形态、结构体系、结构构件、工业构筑物若干层次,进行结构表现的理性内涵、艺术内涵和表现策略研究。对于新旧结构结合的结构表现研究,是基于对旧结构保护再利用、建造年代可识别、新旧结构结合逻辑的原则上进行的。根据新结构与旧结构的受力关系,将新结构介入形式分为独立介入、新结构依附于旧结构,根据空间操作,新结构介入有更复杂多样的方式。新旧结构的关系可以从受理逻辑和视觉关系来探讨,新旧结构的理性和艺术表现内涵,提出了结构表现的策略:从结构形态、结构肌理、结构形体、结构功能不同方面,采用模仿演变、差异对比、衬托突出、新旧呼应等手法进行表现。对于改造构造的结构表现研究,分旧结构的加固技术、连接节点、改造材料三方面进行结构表现的内涵和策略研究。加固技术可根据是否改变受力体系分为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针对不同材料和体系的结构需要采用不同的加固方式。连接节点种类繁多,可采用对比和协调的方式进行结构表现。不同改造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表现,根据材料视觉上体现的“新”和“旧”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表现策略。最后根据文章的研究逻辑,从旧结构再利用、新旧结构结合、构造措施三个层次对典型案例——西安大华纱厂1935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造结构表现分析研究并提出结论。

二、建筑再利用——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建筑中的延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再利用——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建筑中的延伸(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筒仓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同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业建筑改造
        1.1.2 筒仓建筑再利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筒仓建筑再利用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及筒仓再利用概述
    2.1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相关研究
        2.1.1 适应性再利用概念
        2.1.2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缘起
        2.1.3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发展
        2.1.4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基本原则
    2.2 筒仓的类型特征及再利用
        2.2.1 筒仓的分类及发展
        2.2.2 筒仓的形体与构成
        2.2.3 筒仓的改造再利用
    2.3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在筒仓改造中的运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的影响因素探究
    3.1 筒仓改造实践案例调研
        3.1.1 调研范围与方式
        3.1.2 调研对象选取
        3.1.3 筒仓再利用的现状
    3.2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的影响因素
        3.2.1 筒仓内部空间方面
        3.2.2 筒仓外部形态方面
        3.2.3 筒仓再利用的功能模式选择方面
        3.2.4 筒仓再利用经济性方面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筒仓的适应性再利用分析
    4.1 筒仓内部空间的再利用分析
        4.1.1 筒仓内部空间的整合
        4.1.2 筒仓内部空间的重塑
    4.2 筒仓外部形态的再利用分析
        4.2.1 筒仓的外表面装饰
        4.2.2 筒仓外部形态的修整
        4.2.3 筒仓外部加、扩建
    4.3 筒仓再利用功能模式分析
        4.3.1 筒仓再利用为公共建筑
        4.3.2 筒仓再利用为居住建筑
        4.3.3 筒仓再利用为综合建筑
    4.4 筒仓再利用经济性分析
        4.4.1 筒仓作为工业遗产的价值
        4.4.2 筒仓再利用改造方式的经济性
        4.4.3 筒仓改造的现实价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研究
    5.1 筒仓内部空间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
        5.1.1 整合并置
        5.1.2 翻新置入
        5.1.3 结构改造
    5.2 筒仓外部形态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
        5.2.1 表皮再生
        5.2.2 筒仓裁剪
        5.2.3 外部加、扩建
    5.3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功能模式设计策略
        5.3.1 改造为公共设施
        5.3.2 改造为居住设施
        5.3.3 改造为综合设施
    5.4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经济性
        5.4.1 筒仓的改造方式选择
        5.4.2 筒仓再利用的现实价值
        5.4.3 工业遗产价值的体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设计实践——大同市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项目区位
        6.1.3 园区规划
        6.1.4 储焦仓现状
    6.2 设计构思
        6.2.1 设计理念
        6.2.2 功能构成
        6.2.3 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侧重点
    6.3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应用
        6.3.1 储焦仓改扩建内部空间再利用
        6.3.2 储焦仓改扩建外部形态再利用
        6.3.3 储焦仓改扩建的功能模式选择
        6.3.4 储焦仓改扩建的经济性体现
    6.4 技术图纸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调研样本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附件

(2)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改建与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背景
        1.1.3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释义
        1.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2 相关概念释义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 对象调查: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现状调查
    2.1 村庄基本情况介绍
        2.1.1 村庄概况
        2.1.2 历史文化
        2.1.3 发展资源
    2.2 村庄闲置公共建筑概况
        2.2.1 公共建筑的定义
        2.2.2 乡村公共建筑的类型
        2.2.3 王上村公共建筑的类型
        2.2.4 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概况
    2.3 村庄闲置公共建筑特征
        2.3.1 村大礼堂
        2.3.2 村小南北学堂
        2.3.3 村小教工东楼
    2.4 本章小结
3 现状解析: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改建与再利用价值判断
    3.1 现状分析
        3.1.1 现状综合分析
        3.1.2 当前存在问题
        3.1.3 困境成因剖析
    3.2 价值分析
        3.2.1 明确动因
        3.2.2 设定目标
        3.2.3 价值提取
    3.3 价值构成
        3.3.1 物质功能价值
        3.3.2 文化传承价值
        3.3.3 情感记忆价值
        3.3.4 经济资源价值
    3.4 本章小结
4 营建实践: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改建与再利用实践总结
    4.1 项目建设概况
        4.1.1 规划背景
        4.1.2 项目定位
        4.1.3 设计范围
    4.2 整体方案概述
        4.2.1 设计理念
        4.2.2 项目策划
        4.2.3 整体布局
    4.3 改建再用实践
        4.3.1 村小教工东楼
        4.3.2 村大礼堂
        4.3.3 村小南北学堂
        4.3.4 建筑单体与场地环境
    4.4 建成效果
        4.4.1 建成效果
        4.4.2 使用情况
        4.4.3 运营维护
    4.5 建设成效
        4.5.1 功能复合的建筑空间
        4.5.2 村庄发展的空间载体
        4.5.3 乡村建设的示范影响
        4.5.4 兼顾多重效益及实现
        4.5.5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4.6 实践反思
        4.6.1 参与主体认知差异
        4.6.2 建设模式存在局限
        4.6.3 施工细节尚待完善
    4.7 本章小结
5 方法提取: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改建与再利用方法总结
    5.1 改建与再利用的原则
        5.1.1 延续乡村文化脉络
        5.1.2 传承乡土情感记忆
        5.1.3 引导乡村复兴发展
        5.1.4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5.2 改建与再利用的理念
    5.3 改建与再利用的模式
        5.3.1 保护修补
        5.3.2 整治置换
        5.3.3 分解重构
        5.3.4 三种模式的关联
    5.4 改建与再利用的手法
        5.4.1 功能空间的重组与扩充
        5.4.2 结构体系的加固与更新
        5.4.3 形式要素的保留与对抗
        5.4.4 外部环境的聚合与扩展
        5.4.5 建造技艺的当代解读与传承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思考与启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3)新旧共生理念下的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
        1.1.3 历史建筑再利用中的普遍问题
        1.1.4 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丰富经验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发展历程
    2.1 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历史
        2.1.1 14-16 世纪——“文艺复兴式保护”
        2.1.2 17-18 世纪——其他领域的理论铺垫
        2.1.3 19-20 世纪初——开始走向现代保护
        2.1.4 20 世纪以来——历史建筑保护逐渐成熟
    2.2 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理论的发展与派别
        2.2.1 语言文献式修复(Philological Restoration)
        2.2.2 历史性修复(Historic Restoration)
        2.2.3 科学性修复(Scientific Restoration)
        2.2.4 批判性修复(Critical Restoration)
    2.3 《威尼斯宪章》之后当代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思想的发展
        2.3.1 《威尼斯宪章》的内涵与地位
        2.3.2 当代意大利主流的修复理念
    2.4 意大利历史建筑的评级与分类标准
    2.5 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运作机制
        2.5.1 法律制度
        2.5.2 管理体系
        2.5.3 民众意识
        2.5.4 教育科研
    2.6 本章小结
3.新旧共生与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理论基础
    3.1 历史建筑的价值构成
        3.1.1 人文价值
        3.1.2 科学价值
        3.1.3 经济价值
    3.2 新旧共生理念的保护哲学
        3.2.1 共生理念的内容
        3.2.2 新旧共生理念的保护哲学
    3.3 新旧共生界面与模式
        3.3.1 共生界面
        3.3.2 新旧空间的共生
        3.3.3 建筑与文脉的共生
        3.3.4 建筑与城市的共生
    3.4 基于新旧共生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特征
        3.4.1 对历史文本的重新诠释
        3.4.2 基于功能的持续更新
        3.4.3 梳理时间的层叠关系
    3.5 意大利保护与再利用案例梳理
        3.5.1 案例筛选标准
        3.5.2 研究对象
        3.5.3 案例分类研究
    3.6 本章小结
4.典型案例分析
    4.1 案例分析说明
        4.1.1 案例选择
        4.1.2 案例分析方法与逻辑
    4.2 里沃利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o d’Arte Contemporanea)
        4.2.1 建筑概况
        4.2.2 历史变迁
        4.2.3 保护理念
        4.2.4 功能空间
        4.2.5 材料与细部
        4.2.6 案例小结
    4.3 普拉达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
        4.3.1 建筑概况
        4.3.2 历史变迁
        4.3.3 保护理念
        4.3.4 功能空间
        4.3.5 材料与细部
        4.3.6 案例小结
    4.4 维罗纳古堡博物馆(Castelvecchio Museum)
        4.4.1 建筑概况
        4.4.2 历史变迁
        4.4.3 保护理念
        4.4.4 功能空间
        4.4.5 树立视线中心
        4.4.6 材料与细部
        4.4.7 案例小结
    4.5 波佐利教堂(Tempio Duomo di Pozzuoli)
        4.5.1 建筑概况
        4.5.2 历史变迁
        4.5.3 保护理念
        4.5.4 功能空间
        4.5.5 材料与细部
        4.5.6 其他参赛作品分析
        4.5.7 案例小结
    4.6 锡拉库扎老市场(Ex Mercato Copreto di Ortigia)
        4.6.1 建筑概况
        4.6.2 历史变迁
        4.6.3 老市场与遗址的关系
        4.6.4 功能空间
        4.6.5 材料与细部
        4.6.6 案例小结
    4.7 圣·米歇尔综合体(San Michele in Borgo)
        4.7.1 建筑概况
        4.7.2 历史变迁
        4.7.3 保护理念
        4.7.4 对于城市肌理的织补
        4.7.5 功能空间
        4.7.6 材料与细部
        4.7.7 案例小结
    4.8 穆拉特综合体(Le Murate)
        4.8.1 建筑概况
        4.8.2 历史变迁
        4.8.3 保护理念
        4.8.4 功能空间
        4.8.5 材料与细部
        4.8.6 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处理
        4.8.7 案例小结
    4.9 阿特密斯展厅(Accesso Agli Scavi dell’Artemision)
        4.9.1 建筑概况
        4.9.2 历史变迁
        4.9.3 功能空间
        4.9.4 历史环境共生关系
        4.9.5 城市肌理延续
        4.9.6 材料与细部
        4.9.7 案例小结
    4.10 本章小结
5.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设计方法
    5.1 现存旧有部分的保护及展示方法
        5.1.1 历史信息的梳理
        5.1.2 对现存部分的保护措施
        5.1.3 对现存部分的展示方法
    5.2 空间关联——新旧空间共生
        5.2.1 空间嵌入式
        5.2.2 空间覆盖式
        5.2.3 空间叠加式
        5.2.4 空间并置式
    5.3 形式相容——建筑与文脉共生
        5.3.1 建筑形式转译类化
        5.3.2 新旧材质关联
        5.3.3 场景延续再现
    5.4 肌理织补——建筑与城市共生
        5.4.1 城市肌理缝合
        5.4.2 城市界面重构及引导
        5.4.3 公共空间渗透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对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相关领域的建议
        6.2.1 现存的问题
        6.2.2 对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相关的方法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中的不足
        6.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4)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多因素作用下高校建设呈持续增长态势
        1.1.2 老校区优势与劣势并存
        1.1.3 老校区中旧建筑改扩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4 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的改扩建需求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内容界定
        1.2.1 高校老校区
        1.2.2 旧建筑与新建筑
        1.2.3 校园环境
        1.2.4 改扩建与再利用
        1.2.5 研究内容的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校园规划与设计相关文献综述
        1.3.2 建筑再利用相关文献综述
        1.3.3 我国近代校园改扩建发展历程
        1.3.4 老校区旧建筑及其环境的价值认知
    1.4 研究意义、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理论研究与策略体系建构
    2.1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的理论依据
        2.1.1 可持续的发展观
        2.1.2 有机更新理论——循序渐进的小规模更新
        2.1.3 共生理论——新旧元素共生
        2.1.4 强调文化性与场所性的设计理论
    2.2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策略体系建构
        2.2.1 设计策略体系建构的原则
        2.2.2 设计策略体系构建的现实依据
        2.2.3 设计策略体系建构的理论依据——建筑现象学
        2.2.4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策略体系建构
    2.3 本章小节
3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相关案例研究
    3.1 四川藏语佛学院改扩建
        3.1.1 藏语佛学院的空间布局
        3.1.2 藏语佛学院的形式表达
        3.1.3 藏语佛学院的技术支持
    3.2 宾夕法尼亚大学休梅克绿地改造
        3.2.1 休梅克绿地的空间布局
        3.2.2 休梅克绿地的形式表达
        3.2.3 休梅克绿地的技术支持
    3.3 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化雨书斋改造
        3.3.1 化雨书斋的空间布局
        3.3.2 化雨书斋的形式表达
        3.3.3 化雨书斋的技术支持
    3.4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馆改造
        3.4.1 人类系馆的空间布局
        3.4.2 人类系馆的形式表达
        3.4.3 人类系馆的技术支持
    3.5 本章小结
4 太平园校区旧建筑及其环境调研分析
    4.1 太平园校区整体分析
        4.1.1 校区区域位置
        4.1.2 校区发展历史
        4.1.3 校园整体形态
    4.2 太平园校区现状环境调查分析
        4.2.1 校园周边环境现状
        4.2.2 校园整体空间秩序分析
        4.2.3 校园公共空间分析
    4.3 太平园校区旧建筑调查分析
        4.3.1 现状建筑平面特征
        4.3.2 现状建筑立面特征
        4.3.3 现状建筑结构特征
        4.3.4 现状建筑功能用房指标分析
    4.4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4.4.1 校园外部空间缺乏系统性布局
        4.4.2 建筑空间布局单一
        4.4.3 场所记忆的流失
        4.4.4 规划条件的限制
    4.5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目标
        4.5.1 空间优化,寻求新旧整合
        4.5.2 场所重塑,再现场地记忆
    4.6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指导思想
        4.6.1 选择较小的建设规模
        4.6.2 最大化利用旧建筑及其环境
        4.6.3 适度开发地下空间
    4.7 本章小结
5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策略研究
    5.1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的外部空间布局策略
        5.1.1 梳理新旧空间秩序
        5.1.2 融合新旧文脉肌理
        5.1.3 延续原有场地特征要素
    5.2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的建筑空间布局策略
        5.2.1 织补建筑外部空间
        5.2.2 重组建筑内部空间
        5.2.3 整合新旧建筑空间
    5.3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的空间形式表达策略
        5.3.1 协调新旧形式关系
        5.3.2 延续建筑界面特征
        5.3.3 场景再现与场所暗示
    5.4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的技术支持策略
        5.4.1 结构与材料技术
        5.4.2 生态与节能技术
    5.5 本章小节
6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研究
    6.1 太平园校区外部空间整合设计
        6.1.1 空间构架的调整
        6.1.2 交通流线的更新
        6.1.3 节点空间的优化
    6.2 太平园校区空间形式表达设计
        6.2.1 原有树木利用下的氛围塑造
        6.2.2 景观小品营造下的场所暗示
        6.2.3 色彩与构图要素的延续
        6.2.4 材质肌理的延续
        6.2.5 新旧尺度的协调与统一
    6.3 太平园校区旧建筑空间整合设计
        6.3.1 场地空间的围合修补
        6.3.2 平面组织与空间重塑
        6.3.3 建筑卫生服务空间改造
        6.3.4 室内外过渡空间的优化
    6.4 太平园校区新建建筑空间设计——以新建食堂为例
        6.4.1 设计目标的建立
        6.4.2 场地流线更新与肌理融合
        6.4.3 功能复合下的平面空间设计
        6.4.4 航空限高下的竖向空间设计
    6.5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的技术选择
        6.5.1 建筑原有结构的加固
        6.5.2 建筑新结构体系的引入
        6.5.3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改善
        6.5.4 外部空间改造相关技术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归纳与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附录
    附录 Ⅰ:2001 年太平园校区地形图
    附录 Ⅱ:太平园校区现状建筑调研情况汇总表
    附录 Ⅲ:太平园校区现状环境调研情况汇总表
    附录 Ⅳ:本文改扩建设计方案相关图纸

(5)青岛城市更新背景下里院建筑价值评价与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历史建筑价值评价与再利用相关研究
    2.1 国内外历史建筑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2.1.1 国外
        2.1.2 国内
        2.1.3 对本文启示
    2.2 国内外历史建筑再利用理论及案例研究
        2.2.1 国外
        2.2.2 国内
        2.2.3 优秀案例
        2.2.4 对本文启示
第3章 里院建筑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3.1 大鲍岛街区里院建筑概况
        3.1.1 历史沿革
        3.1.2 地理气候
        3.1.3 街巷空间
        3.1.4 建筑形态
        3.1.5 民俗文化
    3.2 里院建筑价值现状
        3.2.1 历史文化价值
        3.2.2 艺术价值
        3.2.3 科学技术价值
        3.2.4 社会价值
        3.2.5 可持续价值
    3.3 里院建筑现状评价
        3.2.1 现状调研评价的意义
        3.2.2 里院建筑现状评价模式
    3.4 里院建筑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3.4.1 评价原则及方法
        3.4.2 指标筛选
        3.4.3 权重确定
    3.5 里院建筑再利用跟踪评价
        3.5.1 再利用跟踪评价的意义
        3.5.2 再利用跟踪评价的模式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岛里院建筑综合价值评价实测研究
    4.1 样本选取及现状评价
        4.1.1 样本选取
        4.1.2 现状评价
    4.2 价值评价
        4.2.1 量化模式
        4.2.2 评价结果
    4.3 结果分析
        4.3.1 单样本分析
        4.3.2 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评价方法下里院建筑保护再利用研究
    5.1 里院建筑再利用案例跟踪评价
        5.1.1 案例选取
        5.1.2 案例评价
        5.1.3 里院建筑再利用的反思
    5.2 里院建筑再利用模式
        5.2.1 再利用原则
        5.2.2 再利用模式
        5.2.3 以评价为中介的再利用模式
    5.3 潍县路19号里院建筑再利用设计实践
        5.3.1 设计思路
        5.3.2 具体设计
        5.3.3 再利用模拟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 青岛里院建筑价值评价指标集及权重咨询表
参考文献
    期刊
    着作
    学位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6)绿色建筑技术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绿色建筑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适用性
    2.1 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评估
    2.2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原则
    2.3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建造标志特征
    2.4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传统方法
    2.5 绿色建筑技术与传统保护方式的比较
    2.6 当前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的阻碍
    2.7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绿色建筑技术适用性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建筑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应用策略
    3.1 应用流程
    3.2 资源节约策略
    3.3 健康舒适策略
    3.4 环境宜居与生活便利策略
    3.5 提高与创新策略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汕头市小公园片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实践
    4.1 小公园国平路建筑保护与利用项目概况
    4.2 项目绿建技术策略应用与影响分析
    4.3 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8)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
        1.1.2 产业升级的遗留问题
        1.1.3 建筑表皮的当代意义
        1.1.4 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1.2 研究对象
        1.2.1 既有工业建筑
        1.2.2 建筑表皮
    1.3 研究意义
        1.3.1 对于建筑本体的意义
        1.3.2 对于城市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既有工业建筑及其表皮改造研究概况
    2.1 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发展历程
        2.1.1 国外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发展历程
        2.1.2 国内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发展历程
    2.2 建筑表皮改造的研究概况
        2.2.1 国外建筑表皮改造的研究概况
        2.2.2 国内建筑表皮改造的研究概况
    2.3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解析
    3.1 既有工业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3.1.1 按既有工业建筑的价值分类
        3.1.2 按建造时间分类
        3.1.3 按空间类型分类
        3.1.4 按外墙材料分类
        3.1.5 按使用功能分类
    3.2 表皮的职能分析
        3.1.1 多元复合功能
        3.1.2 表现视觉形态
        3.1.3 塑造特质空间
    3.3 影响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的因素
        3.3.1 地域因素
        3.3.2 功能因素
        3.3.3 结构因素
        3.3.4 技术因素
    3.4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原则
        3.4.1 尊重历史
        3.4.2 因地制宜
        3.4.3 功能匹配
        3.4.4 结构适应
        3.4.5 经济性
        3.4.6 可持续发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方法
    4.1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模式
        4.1.1 修旧如旧
        4.1.2 新旧对比
        4.1.3 新旧共生
        4.1.4 彻底更新
    4.2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宏观策略
        4.2.1 契合建筑地域文脉
        4.2.2 融入城市公共空间
    4.3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中观策略
        4.3.1 适应建筑不同结构
        4.3.2 匹配建筑相应功能
        4.3.3 参与建筑空间塑造
    4.4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微观策略
        4.4.1 材料的合理使用
        4.4.2 改善建筑物理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实践
    5.1 烟台市凤凰工业园项目设计内容
        5.1.1 烟台市概述
        5.1.2 凤凰工业园现状
        5.1.3 园区问卷调查
        5.1.4 园区整体规划
    5.2 宝源工厂表皮改造
        5.2.1 宝源厂房现状分析
        5.2.2 表皮改造宏观策略
        5.2.3 表皮改造中观策略
        5.2.4 表皮改造微观策略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内外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典型案例
附录2 :凤凰工业园问卷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北京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北京城市新总规提出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
        1.1.2 西城区名城规划提出应以文道建设为统领
        1.1.3 法源寺街区规划提出要强化地区文化展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4 概念界定
        1.4.1 会馆建筑
        1.4.2 建筑遗产
        1.4.3 保护与再利用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研究进展概况
    2.1 国外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研究进展
        2.1.1 国外建筑遗产价值理论研究
        2.1.2 国外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2.2 .国内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研究进展
        2.2.1 国内建筑遗产价值理论研究
        2.2.2 国内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2.3 国外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实践历程
        2.3.1 功利性再利用
        2.3.2 被动式再利用
        2.3.3 适应性再利用
    2.4 国内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实践进展
        2.4.1 破旧立新
        2.4.2 极端性再利用
        2.4.3 适应性再利用
    2.5 会馆建筑及其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进展
        2.5.1 会馆建筑的研究
        2.5.2 会馆建筑的保护修复研究
        2.5.3 会馆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2.6 总结评述
        2.6.1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
        2.6.2 建筑遗产再利用历程
        2.6.3 会馆建筑及其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及会馆建筑的历史研究
    3.1 北京城和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研究
        3.1.1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城市发祥地
        3.1.2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兴盛地
    3.2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历史研究
        3.2.1 旗民分治政策下汉人外迁促使会馆的产生
        3.2.2 士人往宣南地区西迁聚集促成会馆的繁盛
        3.2.3 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成为会馆衰落的开始
        3.2.4 民国殖民侵略下国府南迁加剧会馆的破败
    3.3 与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相关的历史人文
        3.3.1 会馆建筑与明清官宦士人
        3.3.2 会馆建筑与清代科举士子
        3.3.3 会馆建筑与晚清维新志士
        3.3.4 会馆建筑与近代革命先烈
        3.3.5 会馆建筑与其他文人名士
    3.4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
        3.4.1 清代京师士人的宣南文化
        3.4.2 近代革命志士的革命文化
        3.4.3 各地旅京人士的京外文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特点与价值研究
    4.1 会馆建筑特点研究
        4.1.1 街巷环境
        4.1.2 院落空间
        4.1.3 建筑平面
        4.1.4 建筑立面
        4.1.5 建筑剖面
        4.1.6 重点建筑
        4.1.7 建筑名称
        4.1.8 细部装饰
    4.2 会馆建筑价值研究
        4.2.1 历史价值:见证清代科举制度兴衰和近现代社会变迁
        4.2.2 艺术价值:展示南城传统建筑精湛营造技艺装饰艺术
        4.2.3 科学价值:展示北京南城四合院布局的适应性灵活性
        4.2.4 社会价值:是各地旅京人士联系同乡情谊的重要纽带
        4.2.5 文化价值:宣南、革命、京外与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
        4.2.6 使用价值:多种优势为开发利用提供更多机会与可能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保护研究
    5.1 会馆建筑的保护现状研究
        5.1.1 数量分布情况
        5.1.2 保护修缮情况
        5.1.3 现状质量评价
        5.1.4 现状真实性评价
        5.1.5 保护现状问题总结
    5.2 基于整体保护思路的会馆建筑保护策略
        5.2.1 整体保护,保护建筑群与历史环境
        5.2.2 升级保护,重新划定建筑保护等级
        5.2.3 分类保护,不同等级提出针对措施
        5.2.4 优化产权,明确保护主体权责分明
        5.2.5 以用促保,合理利用获得持续保护
    5.3 基于分类保护思路的会馆建筑保护措施
        5.3.1 文物保护单位/建议申请文物保护单位
        5.3.2 建议挂牌保护院落
        5.3.3 一般性现代院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北京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再利用研究
    6.1 会馆建筑的再利用现状
        6.1.1 现状功能统计
        6.1.2 利用面临的问题
        6.1.3 上位规划对再利用的要求
    6.2 基于适应性再利用的会馆建筑再利用策略
        6.2.1 加强开放,促进会馆文化展示
        6.2.2 服务社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6.2.3 政府介入,引导社会化经营
        6.2.4 原生保护,延续部分居住功能
    6.3 基于适应性再利用的会馆建筑再利用整体规划设计
        6.3.1 规划目标——会馆文化的展示与街区环境的新生
        6.3.2 规划结构——两轴三区多点的展示结构
        6.3.3 游线规划——两条文化探访线路
        6.3.4 功能规划——新旧功能的有机结合
    6.4 会馆建筑再利用设计——以绍兴会馆、东莞会馆为例
        6.4.1 绍兴会馆——鲁迅文化研究交流中心
        6.4.2 东莞会馆——社区服务中心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会馆建筑信息统计表
    附录2 :会馆建筑现状评价表
致谢

(10)结构表现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范围及动态
        1.2.1. 基本概念界定
        1.2.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结构表现与旧工业建筑改造
    2.1. 结构表现的定义与特点
        2.1.1. 结构表现与相关理论
        2.1.2. 结构表现的内涵与效果
    2.2. 结构表现视角下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要求
        2.2.1. 建筑目的与结构安全的要求
        2.2.2. 旧工业建筑结构价值保护的要求
        2.2.3. 表现结构内涵与审美要求
    2.3. 结构表现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
        2.3.1. 旧工业建筑结构改造的三个阶段
        2.3.2. 旧工业建筑的结构价值判断的五个方面
        2.3.3. 旧工业建筑改造结构表现的三个层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结构再利用的结构表现
    3.1. 旧工业建筑的结构价值保护
        3.1.1. 结构的原真性保护
        3.1.2. 结构的完整性保护
    3.2. 旧工业建筑的结构内涵挖掘
        3.2.1. 工业建筑形态的表现内涵
        3.2.2. 不同材料结构体系的表现内涵
        3.2.3. 不同受力结构体系的表现内涵
        3.2.4 旧工业建筑结构构件的表现内涵
        3.2.5 旧工业构筑物的表现内涵
    3.3. 改造中旧工业建筑结构的表现策略
        3.3.1. 旧工业建筑形态表现策略
        3.3.2. 旧工业建筑结构体系的表现策略
        3.3.3. 旧工业建筑结构构件的表现策略
        3.3.4. 旧工业构筑物的表现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旧结构结合的结构表现
    4.1. 改造中新旧结合的结构表现原则
        4.1.1. 保护再利用原则
        4.1.2. 建造年代可识别原则
        4.1.3. 新旧结构逻辑性结合原则
    4.2. 改造中新结构介入与新旧结构关系
        4.2.1. 新结构介入的方式
        4.2.2. 新旧结合的逻辑性与视觉关系
    4.3. 新旧结合的结构表现内涵
        4.3.1. 结构的理性表现
        4.3.2. 结构的艺术表现
    4.4. 新旧结合的结构表现策略
        4.4.1. 结构的物质表现和功能表现
        4.4.2. 新旧结合的结构表现手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造构造的结构表现
    5.1. 旧结构的加固技术的表现内涵
        5.1.1. 直接加固法的结构表现内涵
        5.1.2. 间接加固法的结构表现内涵
    5.2. 旧结构加固技术的结构策略
        5.2.1. 不同加固方式的视觉表现
        5.2.2. 加固方案的综合考虑因素
    5.3. 连接节点的结构表现内涵
        5.3.1. 连接节点的类型
        5.3.2. 连接节点的结构表现
    5.4. 连接节点的结构表现策略
    5.5. 改造材料的结构表现内涵
        5.5.1. 改造材料的性能表现
        5.5.2. 改造材料的视觉表现
    5.6. 改造材料的结构表现策略
        5.6.1. 修旧如旧
        5.6.2. 修旧如新
        5.6.3. 修新如旧
        5.6.4. 修新如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大华纱厂改造项目的研究与评价
    6.1. 研究案例的选定
        6.1.1. 我国工业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背景
        6.1.2. 选定大华纱厂改造项目的原因
    6.2. 旧结构的内涵挖掘和表现
        6.2.1. 旧结构的内涵挖掘
        6.2.2. 建筑构件限定空间
        6.2.3. 工业构筑物功能活化
    6.3. 新旧结构结合产生新形式
        6.3.1. 改变空间与形式
        6.3.2. 重建建筑边界
    6.4. 体现匠心的构造设计
        6.4.1. 可识别的加固体系
        6.4.2. 标准化的连接节点
        6.4.3. 巧用改造材料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建筑再利用——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建筑中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筒仓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同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为例[D]. 武建光.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改建与再利用研究[D]. 韩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3]新旧共生理念下的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案例研究[D]. 陈雪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研究[D]. 李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青岛城市更新背景下里院建筑价值评价与再利用研究[D]. 王浩.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6]绿色建筑技术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 田雨. 汕头大学, 2020(02)
  • [7]“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8]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研究[D]. 白蓓.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9]北京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 戴菲菲.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10]结构表现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D]. 阮益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建筑再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中的延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