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抗菌素的初步研究

花生抗菌素的初步研究

一、田旋花生防细菌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毛鹏志[1](2021)在《棉田田旋花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评估》文中指出

高健[2](2020)在《内蒙古小麦减药技术措施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小麦病、草害的防治目前依然以化学防治为主,为了响应国家农业部提倡的绿色防控策略,本文针对内蒙古地区小麦病害和草害的化学防控减药措施、不同喷雾器械的农药沉积利用率以及麦田轮作地块的真菌多样性开展研究。针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运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12种常用于该病防治的农药开展了药效试验;对常用的三种植保喷雾器械进行了雾滴密度、农药沉积量及农药利用率的测定;针对麦田除草,采用除草剂减量并添加农药助剂进行了田间及温室试验,验证农药助剂浸透、激健及HPP对防除麦田杂草减药增效的作用;采集小麦轮作地块(马铃薯、油菜、水飞蓟、甜菜及小麦)土样进行ITS2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麦轮作地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物种丰富度,主要针对小麦赤霉病及小麦根腐病(Bipolaris sorokiniana),明确适合与小麦轮作的作物地块。初步提出一套针对当地小麦生产过程中的减药增效措施。1.12种化学药剂的抑菌试验,菌丝生长速率法的测定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的EC50最小,抑菌效果最佳,430g/L戊唑醇和17%氟啶胺效果次之。孢子萌发法的测定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EC50最小,对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430g/L戊唑醇、250g/L嘧菌酯和17%氟啶胺。因此推荐优先选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氟啶胺这三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2.农药利用率的试验结果表明,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迪尔4630喷雾的在小麦上的雾滴沉积密度、沉积量和农药利用率均较背负式喷药机迪尔654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高,雾滴沉积密度为5.8833~25.0944个/cm2,沉积量为0.4581~1.4880μg/cm2,农药利用率为75.92%。3.添加助剂除草剂减量的田间和温室试验结果均表明,助剂激健的效果最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激健且除草剂减量30%,施药15d时,株防效达到91.66%,鲜重防效达到97.53%;温室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激健除草剂减量30%,施药15d时,株防效达到90.01%,鲜重防效达到86.87%,均与除草剂常规用量的除草效果无显着差异。4.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统计分析得出,五种土样的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有显着差异,五种土样中均未检测到小麦根腐病菌(B.sorokiniana),油菜地块土样中的小麦赤霉病菌(G.zeae)含量最低(0.008%),适合与小麦进行轮作。

魏燚[3](2019)在《祁荆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荆芥系双子叶唇形科荆芥属一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全株皆可入药。荆芥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病、虫、杂草的危害,导致荆芥的产量和质量下降。防治过程中出现的费用高、效率低等现象,是影响荆芥大规模种植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总结出一套针对祁荆芥种植的低成本、高效率、低残留的绿色防控技术,为荆芥种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环境对祁荆芥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设置6个温度梯度,测试种子在穴盘和培养皿两种条件下的最适发芽温度发现:穴盘培养条件下,30℃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达到最大值;培养皿培养条件下,20℃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达到最大值。土壤质地(T)、有机质含量(O)和pH(P)的测定中,采用五点取样法收集土壤,测定结果显示麦茬地与裸地均为壤土,pH值均为弱碱性,麦茬地有机质含量是裸地的2倍。麦茬地更适宜种植荆芥,需要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质地。2.祁荆芥茎枯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采用五点式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供试地荆芥茎枯病进行调查发现,每平方米的平均发病率达到85.08%,病害指数达到10.35,发病严重。本研究选用农益健50、坤益健50、枯草芽孢杆菌和咯菌腈四种药剂进行荆芥茎枯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农益健50防治效果较好,增产明显,且不影响荆芥挥发油含量。3.祁荆芥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采用五点式和网捕的方法对荆芥试验田昆虫进行了调查,主要是半翅目、双翅目等9个目,19科28种的昆虫。害虫种类有22种,绿盲蝽、北京油葫芦和棉铃虫发生数量较多;天敌昆虫种类有4种,大草蛉数量较多,地下害虫蛴螬的发生种类以铜绿丽金龟为主。使用辛硫磷对主要地下害虫蛴螬进行防治,在荆芥收获期调查发现,防治效果好,有增产作用,不影响荆芥挥发油含量,且无药剂残留。4.祁荆芥草害调查及防治技术采用五点式调查的方法对荆芥田杂草进行了调查,发现常见杂草共15科22种。室内对9种苗前除草剂和18种苗后除草剂进行了筛选,其中苗前除草剂扑草净在减半剂量下对荆芥安全;苗后除草剂中精喹禾灵在减半和推荐剂量对荆芥安全,炔草酯在减半剂量下对荆芥安全。田间药效试验表明,扑草净剂量在62.5g/667 m2时对荆芥安全,杂草防除效果较好。5.制定了一套祁荆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选用麦茬地夏播祁荆芥,开沟后随播种撒施农益健50,播种灌溉前喷施辛硫磷微囊悬浮剂,灌溉两天后喷施苗前土壤除草剂扑草净。可有效控制祁荆芥田主要病虫草害,不影响荆芥产量和挥发油含量,在收获期无残留,明显降低了当前生产中的化学农药使用量。

蒋淼[4](2019)在《耐镉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其产芽孢条件优化》文中认为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普查结果显示土壤重金属污染中镉的点位超标率最高,土壤镉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与传统植物修复相比,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可强化植物富集效果,而获取与制备相关微生物功能性菌剂,是实现联合修复技术进步的关键。芽孢杆菌是植物根际促生菌的重要组成部分,抗逆性强,对环境友好,田间应用广泛,是理想的联合修复材料。本研究从龙葵根际筛选获得耐镉根际促生菌,利用热处理定向筛选耐镉芽孢杆菌,采用水培实验考察菌株与龙葵互作效应,确定植物-微生物最佳组合,并对目标菌株进行产芽孢优化。本研究可为微生物-植物修复农田镉污染提供材料支持,并为制备相关农业菌剂提供理论基础。本课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龙葵根际土分离耐镉根际促生菌,采用不加热和加热两个处理,利用加热处理定向筛选芽孢杆菌。分离得到9株菌具有良好的耐镉及促生特性,其中芽孢杆菌共5株,经鉴定分别为耐硼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boronitolerans)WT4、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NT1、栗褐芽孢杆菌(Bacillus badius)QT3、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NCT-2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WT5。2.采用水培试验考察镉胁迫(4 mg/kg)下不同菌株对植物生长生理及富集镉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T1菌株可促进龙葵生长,与对照相比,其株高增加31.33%,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分别增加62.65%和28.10%;可增强龙葵富集镉能力,龙葵地上部和地下部Cd富集量分别增加28.52%和54.61%;该菌株可通过降低植株丙二醛含量,减少镉胁迫对龙葵造成的伤害,通过提高总叶绿素含量,增强植株光合作用。3.对NT1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表明NT1菌株为革兰氏染色为阳性菌;具有椭圆或卵圆形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或极端,不膨大;菌落呈淡黄色、不透明、表面平坦光滑;具有运动性,细胞呈自杆状,宽度0.7-1.2μm,长度2-4μm。对菌株的生长特性研究,表明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7,4-16 h为其生长对数期。4.采用中心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对NT1菌株的产芽孢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回归模型预测出培养基最佳配方为:麸皮10.90 g/L、花生饼粉18.17 g/L、磷酸二氢钾0.53 g/L、硫酸镁0.59 g/L、硫酸锰0.07 g/L、碳酸钙0.12 g/L,产芽孢数的最大值为1.5×1010 CFU/mL。

郭恩辉[5](2017)在《130种植物丙酮提取物抑菌活性筛选及宽叶苔草抑菌成分初探》文中提出植物源抗菌物质因具有与环境相容性好、对有害生物的选择压力小、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特点,已成为国际上杀菌剂研究的开发热点。对植物抑菌活性的筛选是植物源杀菌剂开发的重要基础,尽管目前对具杀菌活性的植物资源的筛选工作已经进行了很多,但鉴于我国西北地区及秦岭地区植物资源丰富,目前仍有多种植物的抑菌活性不太清楚,所以需要进一步扩大筛选地域和范围。本试验重点筛选毛乌素沙漠地区和秦岭南麓地区共130种植物提取物的杀菌活性,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130种植物丙酮提取物下对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蓼子朴在0.1g干样/m L剂量下对3种供试真菌抑制率均达到65%以上,披针叶野决明、木姜子、木碱蓬、沙芥、宽叶苔草对至少2种真菌菌丝抑制率超过65%。2采用抑菌圈法研究了63种植物丙酮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宽叶苔草、银露梅在0.2g干样/m L剂量下对三种供试细菌均表现出抑菌活性,尤其是对于猕猴桃溃疡病菌抑菌圈达到16mm、18mm;蓼子朴、宽叶苔草对两种细菌的抑菌圈均在10mm以上。宽叶苔草对细菌的抑菌活性有必要进一步研究。3在活体条件下,0.1g干样/m L剂量时,蓼子朴、宽叶苔草、木姜子、披针叶野决明对番茄灰霉病防效达到50%以上;蓼子朴、脓疮草对黄瓜炭疽病防效在60%以上。蓼子朴值得进一步开发为新型植物源杀菌剂。披针叶野决明、木姜子、宽叶苔草抑菌活性有必要进一步研究。4以提取物活性为指标对宽叶苔草的抑菌活性成分研究发现:有效物质最佳提取溶剂为95%乙醇;当料液比为1:8,60℃下回流提取8小时,浸膏得率达到最大为11%;根部浸膏活性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枯草芽孢杆菌及魔芋软腐病菌3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均高于叶部浸膏,其中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抑菌效果最好;根部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MIC为0.45 mg/m L。对宽叶苔草根部乙酸乙酯萃取物活性成分进行活性追踪,硅胶柱层析分离的F16组分0.625 mg/m L下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菌圈为13mm。其有效化合物成分值得进一步研究。

张艳丽[6](2016)在《二甲戊灵对南疆滴灌棉花杂草防控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棉田杂草与棉花争夺水分、养分、空间,是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新疆是我国棉花主产区,有其独特的种植模式,在生产管理上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高,因而对化学除草技术的依赖性较大。目前,棉田杂草防除主要通过棉花播前土壤封闭,棉花生育中后期仍需进行人工除草,增加了棉花生产的劳动成本。本研究以棉田常用土壤处理除草剂二甲戊灵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在系统调查膜下滴灌棉田杂草种类、数量及发生规律基础上,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二甲戊灵在棉花播前进行土壤封闭及随头水滴施处理对南疆棉田杂草防控效果及对棉花、杂草养分吸收的影响,为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在棉田杂草防除的应用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二甲戊灵播前土壤封闭和头水滴施处理显着降低了杂草的干重,减少了杂草的株数。播前封闭处理在施药后33 d对杂草的平均株防效均大于80%,药后55 d土壤封闭对杂草的防除效果高于药后33 d;头水滴施在药后15 d和30 d杂草株防效均显着高于头水不滴施处理。(2)播前施用二甲戊灵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较未封闭处理棉花出苗后23 d(苗期)、51 d(蕾期)、71 d(始花期)杂草N、P、K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显着降低了杂草N、P、K养分吸收量。头水滴施较头水不滴施处理棉花出苗后93 d(盛铃期)、121 d、144 d(吐絮期)杂草N、P、K养分含量和吸收量均降低。播前封闭较未封闭处理在棉花出苗后71 d灰绿藜N、P、K吸收量分别降低了78.6%、75%、52%;头水滴施较头水不滴施处理在棉花出苗后121 d灰绿藜N、P含量分别降低了27%、15%,N、P、K吸收量分别降低了45%、59%、45%。(3)播前土壤封闭较未封闭处理在棉花出苗后69 d(蕾期)棉花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分别增加了13%、9%、15%。棉花出苗后93 d(盛铃期)棉花茎粗封闭+滴施二甲戊灵较不封闭+不滴施增加了8%,花蕾数封闭+头水滴施较不封闭+不滴施增加了22%。(4)二甲戊灵播前土壤封闭处理在棉花出苗后51 d(蕾期)、71 d(始花期)棉花干物质积累显着高于未封闭处理,在棉花出苗后93 d(盛铃期)、121 d、144 d(吐絮期)棉花干物质积累头水滴施显着高于头水不滴施。播前封闭较播前不封闭处理总干重在棉花出苗后51 d(蕾期)增加了36%,头水滴施较头水不滴施处理在棉花出苗后121 d子棉和总干重分别增加了42%、12%。(5)二甲戊灵播前土壤封闭会使棉花N、K养分含量降低,对P养分含量无显着性影响,头水滴施处理降低了棉花N、P、K养分含量,但仍然显着增加了养分吸收量。播前封闭较播前不封闭处理植株N含量在棉花出苗后51 d降低了5%,K含量在棉花出苗后71 d(始花期)降低了13%;头水滴施较头水不滴施处理在棉花出苗后121 d总植株N、P、K养分含量分别降低了12%、10%、16%,植株N、P、K养分吸收量分别降低了32%、19%、15%。(6)二甲戊灵播前土壤封闭和头水滴施是南疆棉田杂草防控的有效方式。

白瑞霞,康利芬,孟红,乔建国[7](2016)在《园林有害攀援植物的危害及防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园林有害攀援植物的种类,总结有害攀援植物的特点及危害,提出有害攀援植物的防治对策。

石宝萍,李成亮,都业娟,向本春[8](2013)在《新疆田旋花丛簇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新疆田旋花丛簇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现利用植原体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P1/P7和R16F2n/R16R2对新疆石河子地区表现丛簇症状的田旋花植株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田旋花丛簇病植原体16SrRNA基因片段长1 229bp(Genbank No.:KC414725),该分离物在系统发育树中与植原体16SrII组花生丛枝组(Peanut witches’broom)成员聚集在一起,与该组成员中的茄子巨芽Eggplant big bud(JX083377)植原体同源性最高,达到98%。因此确定田旋花丛簇病植原体是16SrII组成员。

石宝萍[9](2013)在《新疆三种植原体病害的病原分子鉴定》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发生在新疆引起番茄巨芽病、莴苣黄化病、田旋花丛簇病三种植原体病害的病原进行了鉴定,结果如下:从田间采集到表现疑似感染植原体症状的番茄植株,感病植株叶片褪绿变小、扭曲并黄化,腋芽大量增生,花萼畸形成喇叭筒状,感病后全株不结果实。本研究旨在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新疆番茄巨芽病是植原体病害以及确定它的分类地位。对植原体16S rRNA基因,23S rRNA基因片段以及延生因子tuf基因进行PCR扩增,进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利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序列的通用引物扩增得到约1.5kb的片段,克隆测序后,通过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系统进化和虚拟电子酶切RFLP分析可知,番茄巨芽病植原体与三叶草丛簇植原体(Clover proliferation,16Sr VI组)16S rRNA基因的一致率达99.30%以上,其中与葫芦变叶病植原体(16Sr VI-A亚组)亲缘关系最近,一致率高达99.72%,在系统进化树中与该亚组成员聚类到同一个分枝。利用植原体的通用引物,通过PCR技术又分别从表现巨芽症状的番茄植株中扩增到了植原体的23S rRNA基因片段和延伸因子Tu(tuf)基因片段,对所得片段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分别与三叶草丛簇植原体(Clover proliferation,16Sr VI-A组)茄子小叶病植原体(JQ409544)的23S rRNA基因、长春花变叶植原体(JQ824293)的tuf基因同源性最高,均与16Sr VI-A组成员位于同一分支上,说明株系TBBZYT-3与16Sr VI组(三叶草丛簇组)植原体在进化上亲缘关系较近。因此,与巨芽病相关的植原体属于16Sr VI组,且初步推断是16Sr VI-A亚组。对自然状态下叶片表现黄化症状的莴苣植株LSYWJ-2利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通过巢式PCR扩增,得到约l.2kb的片段,从分子水平证实了这种病害病原为植原体,并且利用特异引物扩增到了tuf基因序列,对扩增到的片段测序、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害病原属于植原体榆树黄化组(CandidatusPhytoplasma ulmi),16Sr V组,且初步确定是16Sr V-B亚组中的成员。从新疆石河子大学试验场采集到的叶片褪绿卷曲变小,枝节变长,植株明显表现丛簇症状的田旋花植株。利用针对植原体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得到l.3kb的目标片段,从分子水平证实了该病害病原为植原体。对扩增到的片段测序(GenBank No. KC414725),借助核苷酸同源性比对,系统进化树及虚拟电子酶切RFLP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害病原属于植原体花生丛枝组(Peanut witches,broom),16Sr II组,与该组成员中的茄子巨芽(JX083377)植原体同源性最高,达到98%。本实验中报道的三种植原体病害在国内未见报道。

张猛[10](2011)在《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对草甘膦耐药性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选取河北、北京和山东等省市田旋花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地区田旋花对草甘膦耐药性的差异;不同地区田旋花种群EPSPS基因序列和离体酶活性之间差异;以及草甘膦处理后不同地区田旋花种群草甘膦处理后EPSPS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差异;明确了不同地区田旋花对草甘膦耐药性差异机制。结论如下:1.不同地区田旋花种群对草甘膦的耐药性存在显着差异。河北元氏田旋花对草甘膦耐药性最高,GR50为4014.92 g a.i.·ha-1;河北徐水、山东沾化、河北广阳、河北承德、北京房山和河北正定田旋花次之,分别为2834.04、2243.29、1889.31、1829.31、1789.56和1754.33 g a.i.·ha-1;而北京海淀田旋花对草甘膦耐药性最低,GR50为957.65 g a.i.·ha-1。耐药性最高的河北元氏田旋花是最低的北京海淀田旋花GR50值的4.19倍。2.草甘膦处理后田旋花莽草酸的积累水平与各地区种群田旋花的耐药性高低成反比关系。因此检测草甘膦处理后田旋花体内莽草酸的积累量的水平,可以比较不同田旋花种群之间耐药性的差异。3.5个地区田旋花种群的EPSPS基因cDNA全长为1,707bp,一致性达高达99.78%,并推导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5个不同地区种群田旋花EPSPS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99.73%。4.不同地区种群田旋花在EPSPS的2个保守区内的氨基酸序列相同,离体酶活性实验表明,耐药性不同的田旋花种群的离体EPSPS对草甘膦的敏感性没有差异。田旋花保守区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打碗花等其他植物比较发现,田旋花EPSPS在保守区B中,成熟EPSPS的101位为丝氨酸,其他植物为苯丙氨酸。由于田旋花EPSPS的保守区101位氨基酸与其他植物不同且极性相反,导致其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这可能是田旋花对草甘膦具有天然耐药性的原因。5.经草甘膦处理后,河北元氏田旋花种群在草甘膦处理后1天,编码EPSPS的mRNA表达量迅速高于对照,3天后达到最高值(表达量是同期对照的3.17倍),之后表达量降低,处理后期表达量与对照持平;北京海淀种群在草甘膦处理后2天时,EPSPS的mRNA表达两才大幅增加,3至5天时EPSPS的mRNA表达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最高时表达量是对照的2.42倍,后期EPSPS的mRNA表达量略低于对照水平。河北元氏田旋花种群与北京海淀田旋花种群相比,编码的EPSPS的mRNA在表达时间上早、表达的量高。因此,草甘膦处理后不同田旋花种群EPSPS基因的在表达时间和表达量上的差异是其对草甘膦耐药性差异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首次明确了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田旋花对草甘膦的耐药性差异水平,在基因和酶水平上揭示了不同地区种群田旋花对草甘膦耐药性差异的机理,对深入开展杂草对草甘膦的抗性机制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田旋花生防细菌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田旋花生防细菌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内蒙古小麦减药技术措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内蒙古小麦病害
        1.1.1 小麦赤霉病
        1.1.2 小麦根腐病
    1.2 内蒙古小麦草害与除草剂
    1.3 植保器械与农药使用
        1.3.1 植保器械
        1.3.2 农药沉积利用率
        1.3.3 农药助剂
    1.4 土壤真菌
        1.4.1 土壤真菌概述
        1.4.2 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1.5 “减肥减药”政策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化学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药剂
        2.1.3 生长速率法
        2.1.4 孢子萌发法
        2.1.5 毒力回归方程的建立
    2.2 结果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3 麦田农药沉积利用率的测定
    3.1 试验材料和仪器
    3.2 测定过程
        3.2.1 雾滴测试卡的布置
        3.2.2 药剂喷施
        3.2.3 取样
        3.2.4 样品处理
    3.3 结果计算
        3.3.1 示踪剂标准曲线
        3.3.2 沉积量的计算
        3.3.3 农药利用率的计算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分析
        3.5.1 诱惑红标准曲线
        3.5.2 雾滴沉积密度
        3.5.3 沉积量分布
        3.5.4 农药沉积利用率
    3.6 讨论
    3.7 小结
4 麦田除草剂的减量增效试验
    4.1 田间试验
        4.1.1 供试田块及小麦品种
        4.1.2 供试药剂及助剂
        4.1.3 试验设计
        4.1.4 施药方法
        4.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4.1.6 秋季测产
    4.2 温室试验
        4.2.1 供试材料
        4.2.2 供试药剂及助剂
        4.2.3 试验设计
        4.2.4 施药方法
        4.2.5 调查内容与方法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分析
        4.4.1 对杂草的防除效果
        4.4.2 测产结果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5 小麦轮作地块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
    5.1 试验过程
        5.1.1 微生物组总DNA提取
        5.1.2 目标片段PCR扩增
        5.1.3 扩增产物回收纯化
        5.1.4 扩增产物定量混样上机测序
    5.2 信息分析
        5.2.1 数据处理
        5.2.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五种土壤真菌群落的OTU分析
        5.3.2 Alpha多样性分析
        5.3.3 Beta多样性分析
        5.3.4 五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
    5.4 讨论
    5.5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祁荆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中草药祁荆芥形态及用途
        1.1.1 荆芥形态
        1.1.2 荆芥用途
    1.2 中草药生产管理规范
        1.2.1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1.2.2 中药材GAP中对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的要求
    1.3 种植条件研究
        1.3.1 种子萌发适宜温度
        1.3.2 土壤TOP含量与病虫草害的关系
        1.3.3 灌溉水质与病虫草害的关系
    1.4 病害及防治
        1.4.1 病害及其危害
        1.4.2 病害防治
    1.5 虫害及防治
        1.5.1 虫害及其危害
        1.5.2 虫害防治
    1.6 草害及防治
        1.6.1 杂草及其危害
        1.6.2 杂草防治
    1.7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种植条件研究
        2.1.1 种子萌发试验
        2.1.2 土壤TOP含量测定试验
        2.1.3 灌溉水质测定
    2.2 病虫草害调查
        2.2.1 茎枯病危害调查
        2.2.2 虫害种类调查
        2.2.3 草害种类调查
    2.3 除草剂室内药剂筛选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4 田间药效试验
        2.4.1 4 种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
        2.4.2 辛硫磷田间药效试验
        2.4.3 扑草净田间药效试验
    2.5 产量测定
        2.5.1 试验仪器
        2.5.2 试验方法
    2.6 挥发油含量测定
        2.6.1 试验仪器
        2.6.2 试验方法
    2.7 药剂残留试验
        2.7.1 试验仪器
        2.7.2 试验方法
    2.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条件研究
        3.1.1 种子萌发温度试验
        3.1.2 土壤TOP含量测定
        3.1.3 灌溉水质测定
    3.2 病虫草害调查
        3.2.1 茎枯病危害调查
        3.2.2 昆虫及害虫种类调查
        3.2.3 草害种类调查
    3.3 室内除草剂筛选试验
        3.3.1 9 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荆芥种子萌发的影响
        3.3.2 9 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荆芥幼苗生长的影响
        3.3.3 18 种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对荆芥幼苗生长的影响
    3.4 田间药效试验
        3.4.1 4 种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
        3.4.2 辛硫磷田间药效试验
        3.4.3 扑草净田间药效试验
    3.5 产量测定
        3.5.1 4 种杀菌剂处理对荆芥产量的影响
        3.5.2 辛硫磷处理对荆芥产量的影响
        3.5.3 扑草净处理对荆芥产量的影响
    3.6 挥发油含量测定
        3.6.1 4 种杀菌剂处理对荆芥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3.6.2 辛硫磷处理对荆芥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3.6.3 扑草净处理对荆芥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3.7 农药残留测定
        3.7.1 咯菌腈残留测定
        3.7.2 辛硫磷残留测定
        3.7.3 扑草净残留测定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荆芥田昆虫名录
附录B 扫网法与五点取样法调查的昆虫数量组成
作者简介
致谢

(4)耐镉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其产芽孢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土壤镉污染现状及污染治理方法
        1.1.1 我国土壤镉污染概况
        1.1.2 土壤镉污染的危害及来源
        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1.2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
        1.2.1 微生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影响
        1.2.2 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镉污染的研究进展
        1.3.1 镉超富集植物的筛选及应用
        1.3.2 促生菌联合植物修复土壤镉污染的研究
    1.4 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鉴定方法
        1.4.1 根际促生菌及芽孢杆菌的筛选方法
        1.4.2 细菌16S rDNA分类鉴定
        1.4.3 芽孢杆菌属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1.5 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耐镉龙葵根际促生菌的筛选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耐镉龙葵根际菌的筛选
        2.2.3 菌株产ACC脱氨酶能力测定
        2.2.4 菌株产IAA能力测定
        2.2.5 菌株解磷能力测定
        2.2.6 菌株产铁载体能力测定
        2.2.7 菌株耐镉特性的研究
        2.2.8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耐镉龙葵根际菌筛选结果
        2.3.2 耐镉龙葵根际菌促生特性定性结果
        2.3.3 菌株耐镉特性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培下微生物对龙葵生长及镉富集能力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微生物-龙葵互作水培试验设计
        3.2.3 龙葵生长指标测定
        3.2.4 龙葵Cd含量测定
        3.2.5 龙葵重金属富集能力评价方法
        3.2.6 龙葵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微生物处理对龙葵生长指标的影响
        3.3.2 微生物处理对龙葵根茎叶镉含量的影响
        3.3.3 微生物处理对龙葵根茎叶镉含量的影响
        3.3.4 根际促生菌对龙葵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NT1株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与鉴定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形态学指标鉴定
        4.2.3 生理生化指标鉴定
        4.2.4 生长特性研究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NT1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4.3.2 NT1 株菌的生理生化指标鉴定结果
        4.3.3 NT1 菌株生长特性
        4.3.4 NT1 菌株系统发育进化树
    4.4 小结
第五章 NT1菌株的产芽孢条件优化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碳源优化
        5.2.3 无机盐优化
        5.2.4 氮源优化
        5.2.5 中心组合响应面实验
        5.2.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碳源优化
        5.3.2 无机盐优化
        5.3.3 氮源优化
        5.3.4 中心组合响应面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5)130种植物丙酮提取物抑菌活性筛选及宽叶苔草抑菌成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概况
        1.1.1 具抑菌活性的植物资源
        1.1.2 植物中常见的抑菌活性成分
        1.1.3 植物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1.1.4 植物源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1.1.5 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应用研究
    1.2 宽叶苔草研究概况与进展
        1.2.1 宽叶苔草形态学及生态学研究
        1.2.2 宽叶苔草在药用及绿化领域的应用研究
        1.2.3 莎草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提出及设计思路
第二章 130种植物丙酮提取物抑菌活性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植物样品及粗提物制备
        2.1.2 供试病原菌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植物样品粗提物制备方法
        2.2.2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130种植物丙酮提取物对3种供试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
        2.3.2 63种植物丙酮提取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2.3.3 15种植物丙酮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的活体抑菌活性
        2.3.4 13种植物丙酮提取物对黄瓜炭疽病的活体抑菌活性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宽叶苔草抑菌活性成分初探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植物
        3.1.2 供试菌种
        3.1.3 培养基
        3.1.4 主要试剂
        3.1.5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宽叶苔草不同溶剂及不同部位提取物制备
        3.2.2 宽叶苔草回流提取条件研究
        3.2.3 宽叶苔草抑菌成分初步研究
        3.2.3.1 根醇提物不同极性段抑菌活性
        3.2.3.2 宽叶苔草根部乙酸乙酯萃取物柱层析分离
        3.2.4 活性测定方法
        3.2.5 最低抑制浓度(MIC)测定方法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宽叶苔草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3.3.2 宽叶苔草回流提取条件优化结果
        3.3.3 宽叶苔草不同部位的抑菌活性对比
        3.3.4 宽叶苔草根醇提取物及液液萃取不同样品的抑菌活性
        3.3.5 宽叶苔草根部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3.3.6 宽叶苔草根部乙酸乙酯萃取物一级硅胶柱层析组分抑菌活性
        3.3.7 F13—F16组分梯度浓度抑菌活性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6)二甲戊灵对南疆滴灌棉花杂草防控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域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技术路线
    2.5 测定指标与方法
    2.6 数据分析
第3章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田杂草防控的影响
    3.1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田杂草株数的影响
    3.2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棉田杂草干重的影响
    3.3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棉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3.4 小结
第4章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田杂草养分吸收的影响
    4.1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田杂草氮含量的影响
    4.2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田杂草氮吸收量的影响
    4.3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田杂草含磷量的影响
    4.4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田杂草磷吸收量的影响
    4.5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田杂草钾含量的影响
    4.6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田杂草钾吸收量的影响
    4.7 小结
第5章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5.1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5.2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5.3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棉花茎粗的影响
    5.4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棉花主茎节数的影响
    5.5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棉花花蕾数的影响
    5.6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棉花铃数的影响
    5.7 小结
第6章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花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6.1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花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6.2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花氮含量的影响
    6.3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花氮吸收量的影响
    6.4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花磷含量的影响
    6.5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花磷吸收量的影响
    6.6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花钾含量的影响
    6.7 二甲戊灵不同施用方式对南疆滴灌棉花钾吸收量的影响
    6.8 小结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新疆田旋花丛簇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田旋花丛簇植株总DNA提取
        1.2.2 田旋花丛簇植原体引物设计及PCR反应条件
        1.2.3 PCR产物的纯化、克隆和测序
        1.2.4 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序列同源性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病植株的症状表现
    2.2 田旋花丛簇病植原体16SrRNA基因PCR片段扩增
    2.3 田旋花丛簇病植原体16S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9)新疆三种植原体病害的病原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原体的概述
        1.1.1 植原体病害的发现与命名
        1.1.2 植原体的生理特征
        1.1.3 植原体的传播途径
        1.1.4 植原体病害的症状和危害
    1.2 植原体的检测方法
        1.2.1 显微镜和组织化学技术的改进
        1.2.2 免疫学技术
        1.2.3 PCR 技术
        1.2.4 核酸杂交技术
    1.3 植原体的系统分类及依据
        1.3.1 依据生物学特征分类
        1.3.2 依据 16S rRNA 基因分类
        1.3.3 依据 16S rRNA 基因和 tuf 基因或 16S rRNA 基因和 rp 基因分类
        1.3.4 其他分子基础的分类方法
        1.3.5 植原体候选种分类体系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样品材料
        2.1.2 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
        2.1.3 常规试剂及配置
        2.1.4 菌株和载体
        2.1.5 主要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植物样品总 DNA 的提取、纯化及纯度浓度的测定
        2.2.2 引物的设计
        2.2.3 PCR 技术
        2.2.4 PCR 产物的回收
        2.2.5 电泳
        2.2.6 DNA 克隆技术
        2.2.7 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
        2.2.8 RFLP
第三章 结果和分析
    3.1 番茄巨芽病病原的分子鉴定
        3.1.1 番茄巨芽植原体病害的田间表现症状
        3.1.2 番茄巨芽植体 16S rRNA 基因 PCR 扩增
        3.1.3 番茄巨芽植原体 16S rRNA 同源性比较和基因序列分析
        3.1.4 番茄巨芽植原体 16S rRNA 基因的虚拟 RFLP 分析
        3.1.5 番茄巨芽植原体 23S rRNA PCR 扩增
        3.1.6 番茄巨芽植原体 23S rRNA 同源性比较和基因序列分析
        3.1.7 番茄巨芽植物体 tuf 基因 PCR 扩增
        3.1.8 番茄巨芽植物体 tuf 同源性比较和基因序列分析
    3.2 莴苣黄化病病原的分子鉴定
        3.2.1 莴苣黄化植原体病害的田间表现症状
        3.2.2 莴苣黄化植原体 16Sr RNA 基因 PCR 扩增
        3.2.3 莴苣黄化植原体 16S rRNA 同源性比较和基因序列分析
        3.2.4 莴苣黄化植原体 16S rRNA 基因的虚拟 RFLP 分析
        3.2.5 莴苣黄化植原体 tuf 基因 PCR 扩增
        3.2.6 莴苣黄化植原体 tuf 同源性比较和基因序列分析
    3.3 田旋花丛簇植原体病原的分子鉴定
        3.3.1 田旋花丛簇植原体病害的田间表现症状
        3.3.2 田旋花丛簇植原体 16S rRNA 基因 PCR 扩增
        3.3.3 田旋花丛簇植原体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
        3.3.4 田旋花丛簇植原体 16S rRNA 基因的虚拟 RFLP 分析
第四章 结论和讨论
    4.1 结论
        4.1.1 番茄巨芽病
        4.1.2 莴苣黄化病
        4.1.3 有关田旋花丛簇病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英文缩写对照表
附录 2 常用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与仪器
附录 3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配制方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对草甘膦耐药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与附图目录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田杂草的危害
    1.2 除草剂的应用与发展
    1.3 杂草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1.3.1 抗药性杂草现状
        1.3.2 杂草抗药性的产生与抗性机制
        1.3.3 杂草抗药性的研究方法
        1.3.4 抗药性杂草的治理
    1.4 草甘膦及抗草甘膦杂草
        1.4.1 草甘膦及其发展
        1.4.2 草甘膦的作用机理
        1.4.3 草甘膦对植物体内莽草酸积累水平的影响
    1.5 抗草甘膦杂草研究进展
        1.5.1 抗草甘膦杂草的现状
        1.5.2 杂草对草甘膦的抗性机制
    1.6 耐草甘膦杂草研究进展
        1.6.1 草甘膦耐药性杂草的现状
        1.6.2 杂草对草甘的瞵耐药性机制
    1.7 田旋花研究进展
        1.7.1 田旋花的形态特征
        1.7.2 田旋花的生物学特性
        1.7.3 田旋花的分布危害
    1.8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地区田旋花对草甘膦耐药性水平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田旋花对草甘瞵的耐药性
        2.2.2 草甘膦处理后田旋花体内莽草酸含量的变化
    2.3 讨论
第三章 田旋花EPSPS基因序列分析及离体酶活性测定
    3.1 田旋花EPSPS基因序列分析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2 田旋花EPSPS离体酶活性分析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3.1 EPSPS转运肽
        3.3.2 EPSPS与草甘膦耐药性
第四章 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田旋花EPSPS基因表达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熔解曲线和扩增效率分析
        4.2.2 半定量RT-PCR
        4.2.3 不同地区种群田旋花EPSPS基因相对表达分析
    4.3 讨论
        4.3.1 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
        4.3.2 荧光定量PCR检测内参基因的选择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田旋花生防细菌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棉田田旋花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评估[D]. 毛鹏志. 石河子大学, 2021
  • [2]内蒙古小麦减药技术措施的初步研究[D]. 高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7)
  • [3]祁荆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魏燚.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4]耐镉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其产芽孢条件优化[D]. 蒋淼.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130种植物丙酮提取物抑菌活性筛选及宽叶苔草抑菌成分初探[D]. 郭恩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 [6]二甲戊灵对南疆滴灌棉花杂草防控和养分吸收的影响[D]. 张艳丽. 塔里木大学, 2016(08)
  • [7]园林有害攀援植物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 白瑞霞,康利芬,孟红,乔建国. 中国园艺文摘, 2016(04)
  • [8]新疆田旋花丛簇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J]. 石宝萍,李成亮,都业娟,向本春. 北方园艺, 2013(19)
  • [9]新疆三种植原体病害的病原分子鉴定[D]. 石宝萍. 石河子大学, 2013(02)
  • [10]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对草甘膦耐药性机理研究[D]. 张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2)

标签:;  ;  ;  ;  ;  

花生抗菌素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