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卡上的回忆

贺卡上的回忆

一、一张贺卡引起的回忆(论文文献综述)

休·蒙哥马利,于大卫[1](2022)在《控制》文中研究说明献给奥斯卡和费格斯序1987年11月卡什吞下塑料盒里最后一大勺微波加热的通心粉和奶酪,把盒子推向小桌的一边,品味着这份平和与宁静。嗯,算是相对的宁静吧。人满为患的综合医院的那种噪声——叮叮咣咣的响动,抬高的嗓门,偶尔的叫喊声——一直在背景中依稀可辨,尽管他回到自己那间医院的公寓,紧闭了房门。不过相比之下,这里仍是一片平静的绿洲,

邓丹[2](2021)在《随班就读智障学生初中语文课程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调整是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对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初中语文课程进行调整,并展开三轮行动研究,研究目的为:(1)通过对随班就读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来提高随班学生语文课堂参与度,提高随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2)为一线随班教师提供可参考的课程调整经验与建议,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本研究选取成都市某普通初中学校的一名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作为研究个案,随班语文老师与特殊教育专业实习生形成协同教学的形式,共同从初中随班生的语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四个维度进行调整。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参与观察法收集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质性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研究发现,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能提高随班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文学习能力;提高普通语文教师随班就读素养及实习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随班教师与实习教师协同开展随班语文课程调整的形式具有可行性。据此研究结论提出建议:细化随班语文课程调整环节,优化课程调整体系;加强协同教学意识,合理分配课程调整任务;加大随班教师培养力度,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能力;贯彻落实随班就读政策,与高校建立人才输送链。

李婉冰[3](2021)在《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案例研究 ——以“原电池”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落实党在十九大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反映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层面上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本研究立足于H老师对高一必修、高二选修原电池内容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及分析,运用案例研究法对“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论文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在绪论中明确了案例研究方法对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研究的适切性,综述了关于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以及“原电池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了相关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案例研究的主要内容、案例撰写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案例的撰写。案例的撰写分为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H老师对核心素养以及“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认识与解读,并简单介绍了H老师的教学背景信息;第二方面是介绍了H教师在必修及选修阶段的原电池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与反思评价的过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案例的分析。本案例结合定性及定量的方法对原电池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首先,分别对高一、高二学生测试卷的得分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学生在各个学业质量水平的平均得分率,得出高一阶段学生普遍达到学业质量水平二,高二学生部分达到学业质量水平三、水平四,部分只达到水平二。其次,依据课堂评价量表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进行了分析,得出高一和高二的学生基本能通过课堂的学习分别构建单液、双液原电池模型。综合学生课堂表现、课后测试及访谈的结果,分析了学生在原电池学习过程中素养发展的障碍成因。并且结合H教师在原电池教学中的表现,从教师对素养的认识、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评价、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三个方面剖析了教师对发展学生素养的影响。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障碍成因及教师对学生素养发展的影响,得出该案例对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启示:(1)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兴趣;(2)以实验为依托,收集证据进行推理,构建认识模型;(3)教学评一体化,发展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

侯奔奔[4](2021)在《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3年,时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的贺友直为完成小说《江畔朝阳》连环画的创作任务,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体验生活,创作出了在其艺术生涯中较为特殊的连环画作品。通过对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的挖掘、整理与考证,揭示出贺友直在北大荒时期的活动和创作的真实情况,以及连环画《江畔朝阳》特殊的“三结合”创作形式,并为人们呈现一套不同于发行版本的未面世连环画手稿。通过对有关人员的采访调研与个案研究等方式对连环画《江畔朝阳》和贺友直写给侯国良、吕敬人、刘宇廉、韩书力信件等手稿内容的考证分析,展现出贺友直“画故事”的连环画创作特点和其连环画创作理念,即“画什么、怎么画”。在贺友直看来,“画什么”就是指从事绘画人员要审视自己,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自己最适合画什么,以此为基础寻找创作题材;“怎么画”是你根据所选题材的表现内容、基调和你要表达的东西选择最适合的艺术语言。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几乎贯穿了贺友直的创作人生,他所坚守的连环画道路是在自我审视后做出的自觉选择。对贺友直未面世的日记与手稿的考证和分析分为三个部分:1.考证论述贺友直日记内容:通过对贺友直日记的考证梳理,阐述1973年他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活动和创作情况以及“三结合”的特殊创作形式。2.贺友直绘画手稿作品分析:包括为创作连环画《江畔朝阳》而画的手稿和未曾面世的国画作品,在这些手稿中充分展现了贺友直“画故事”的创作特点,并利用中国画的写意性使自己在严谨的连环画创作中始终保有对艺术创作的敏锐力。3.考证分析贺友直文字手稿的具体内容:涵盖贺友直在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任教期间的部分讲义,对连环画创作的感悟与思考的文章,以及贺友直与侯国良、韩书力、吕敬人和刘宇廉的重要书信。通过对史料的梳理、考证与分析,向人们披露了贺友直大量未面世的原始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贺友直在北大荒创作期间史料研究的不足,也从史实考证的深入性和个案陈述的详实性补充了以往对贺友直艺术理念及艺术思想研究的缺失。贺有直的这些日记和手稿也成为其在连环画繁盛与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对连环画创作的思考及坚守的史料佐证,传达出他在连环画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精神与品格。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慧艳[6](2020)在《基于多元互动模式的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教学设计》文中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延伸和发展,是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综合课正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它强调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三方面领域进行综合训练,是各项专项技能课的主导课程。然而,综合课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初级阶段,而对中级阶段的相关研究是比较少的。多元互动模式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国内关于这一模式的相关研究有很多但几乎都是关于外语教学领域方面的研究,而将此模式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高汉语中级综合课的教学质量,解决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多元互动模式与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相结合,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设计出具体的教学设计,探讨如何将该理论运用于指导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教学,分析在汉语中级综合课中应用于多元互动模式的利弊,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评估反思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期望能为这一方向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现有的相关理论。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及意义,分别列出了多元互动模式和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相关研究综述并介绍了本文的具体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多元互动模式的概述,其中包括多元互动模式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特色。第三部分是多元互动模式应用于中级综合课教学设计。先是对多元互动模式应用于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教学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然后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沈阳城市学院中级综合课的教学情况;最后再列举出多元互动模式在中级综合课中的具体运用。第四部分主要是根据教学设计要素分析选择多元互动模式中适合的应用方式、教学策略以及在教学中的体现并具体应用到中级综合课的课堂当中,设计出具体教案并进行真实课堂实践。第五部分是对本次教学设计的评估和反思。第六部分为本篇论文结语,主要是对整篇教学设计的总结和思考。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在于将多元互动模式应用于中级汉语综合课课堂活动的设计、实施及分析,为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师提供一种新型的注重实践与效果的教学模式。从长远看,本研究的成果有助于中级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的发展,对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为广大教育者和学术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研究思路。

洪丹乔雨[7](2020)在《案例教学在“造型·表现”中的应用 ——以长沙市城区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造型·表现”领域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美术学习的基础。随着美术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了当下课改的核心。尹少淳教授指出要着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并特别倡导将“案例学习指导法”运用于美术教学中,强调以具体的、典型的案例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原理或方法加以说明,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与分析,从而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形成自己个人的见解。由此可见,当下的基础美术教育界已开始了从丰富深厚的“案例”中来开展美术教学,但如何创设案例教学,特别是案例教学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应如何优化则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从自己的美术教师工作入手,以长沙市望城区两所小学为例,将案例教学运用于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课中,且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收获与教训颇多,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效,也成就了自己的学位论文。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简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作用,概述了国内外案例教学在小学美术课中的教研现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一章:案例教学概述。本章主要阐述了案例教学的核心概念,探讨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区别。第二章:长沙市城区小学美术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应用情况。本章主要通过对两所城区小学师生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了解案例教学在美术课中的应用情况,并对调研样本进行分析,归纳出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案例教学在“造型·表现”领域应用的优化构想。本章主要依据调研问题还原其创设误区,进而提出了教学优化的目标,并着重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程序三个方面的优化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教学优化的要求。第四章:案例教学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实验探索。本章主要以自己改编的《缤纷贺卡》等系列课程,根据自己提出的优化构想,从平面造型与立体造型两个方面在两所小学分别进行课改实践,取得初步成效得到师生一致好评。并依据课改实验结果,进一步从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三方面探讨了影响“造型·表现”案例教学实施的具体因素。第五章:相关的建议及思考。针对案例教学实施后具体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两条相关建议,从教师的教研素养和开发案例资源库建设入手,丰富案例教学融入基础美育的方法与路径。结语:力求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实验探索,推进小学美术案例教学在“造型·表现”领域实施的进一步发展及完善。

包涵[8](2020)在《家庭情感类剧情片《回声》作品阐述》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远离了“居家-工作”两点一线的生活。在生活变得琳琅满目的同时我们与家庭的关系似乎正在弱化,家庭似乎不再占据我们生活的中心地位。家庭情感类剧情片《回声》旨在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中个体与家庭的矛盾纠葛,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个体与家庭疏离的这一问题进行呈现和揭露,同时对家庭情感类剧情片的叙事手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家庭本该是每个个体最坚实、最温暖的港湾。《回声》是一部探讨“原生家庭对孩子影响”的家庭情感类剧情片,影片通过父亲的养老保险问题为导火索,将原本已经生活在不同轨道的一家三口联系起来,一个小矛盾引发了生活中更多的矛盾,而这些矛盾背后正是畸形的原生家庭的写照,女主角郭源潮面对一系列的矛盾有了放弃生命的想法,但将她逼上绝路的家庭最后还是解救了她,这也是一家三口每个人对自己的救赎。本片希望通过影视的手法展现出伟大而偏激的母亲、缺乏责任感,不懂沟通的父亲、无法正确处理自身压力的孩子这三个社会缩影,将这些缩影演绎成“问题原生家庭”群体的写照。力求通过这种手法引起个体和社会的重视,强调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减少因家庭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本文立足于剧情片《回声》的创作过程,结合了相关的影视理论知识,从影片的主题、叙事策略、人物形象塑造、视听语言等多个方面来探究家庭情感类剧情片的创作策略。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对影片的总体阐述,阐明了影片主题、灵感来源、选题背景与整体风格,是对整个影片脉络的一个梳理;第二章是对剧情片《回声》前期策划构思的研究分析,其中包括叙事策略和人物形象的设计与塑造;第三章对剧情片《回声》的拍摄过程进行阐述,其中包括地点的选择,拍摄视角的选择,镜头语言的运用;第四章是针对剧情片《回声》的后期制作部分进行阐述,其中包括音乐的运用与剪辑手法的具体分析;第五章结合创作过程以及对家庭情感类剧情片的研究,分析创作的价值、经验同时进行反思。

于超[9](2020)在《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现状研究》文中提出教师讲评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因势利导发现幼儿活动中的问题,讲评幼儿在活动中具体表现行为,为教学活动内容调整提供依据,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且讲评为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讨解决活动中的问题提供了空间,促使幼儿间交流分享活动经验,大胆表达,可以提升幼儿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本研究以中班集体教学活动为切入点,选取沈阳市公立幼儿园三个中班的9名教师和75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幼儿园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实践,从讲评时间、讲评方式、讲评内容、讲评策略、讲评功能五个维度分析教师讲评。通过调查研究,揭示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现状,探究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发现,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现状在教师讲评时间上,开展时间不固定、用时普遍较短;在教师讲评方式上,分为教师主导或幼儿主导;在教师讲评内容上,有针对幼儿行为问题进行规则意识讲评、针对幼儿学习内容进行知识技能讲评、针对幼儿情感表达进行情感体验讲评、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同伴交往讲评、针对幼儿思维固结进行启发建议讲评;在教师讲评策略上,作品展示式讲评策略使用最为普遍,交流式讲评策略使用较多,问题引导式讲评策略使用较少,拓展式讲评策略使用最少;在教师讲评功能上,体现出帮助幼儿梳理分享经验、提升幼儿解决问题、帮助幼儿抒发活动中情感三个功能。通过对现状梳理发现,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存在以下问题:讲评时间开展时间不及时且用时过短;讲评内容空洞且偏重结果;讲评策略使用重“形”轻“意”。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幼儿园对教师讲评本身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审议中对讲评的讨论流于形式;其次,幼儿园教师对讲评角色的“定位”不够准确、对讲评前提的“观察”不够到位、对讲评环节的“节奏”把握不好。最后,研究者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对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提出以下优化建议:幼儿园要发挥引领作用重视教师讲评,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三维支持,重视教师讲评、审议重意,促进教师讲评;幼儿园教师要提高讲评素养,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正确定位,树立正确讲评观念、观察到位,自主学习讲评的技能、把握节奏,提升讲评的实践能力。

闫雯雯[10](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最新初中生分类作文大全(九年级)》;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感情》、《男人的胸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一张贺卡引起的回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张贺卡引起的回忆(论文提纲范文)

(2)随班就读智障学生初中语文课程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课程调整是提高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1.1.2 普通学校的语文课程不能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生活需要
        1.1.3 我国关于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的研究较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
        1.3.2 智力障碍
        1.3.3 随班就读课程调整
        1.3.4 协同教学
2 文献综述
    2.1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研究
        2.1.1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原则
        2.1.2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类型
        2.1.3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实施流程
    2.2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的研究
        2.2.1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调整的研究
        2.2.2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的研究
        2.2.3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教学策略调整的研究
        2.2.4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教学评价调整的研究
    2.3 我国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调整的研究
        2.3.1 我国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的研究
        2.3.2 我国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教学策略调整的研究
        2.3.3 我国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实施流程调整的研究
    2.4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2.4.1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研究为随班就读课程调整提供了思路
        2.4.2 特殊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呈现二元对立的局面
        2.4.3 已有随班就读课程调整的研究不够全面、系统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内容
        3.2.1 设计随班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3.2.2 探讨课程调整后随班学生的变化
        3.2.3 分析课程调整后随班教师的变化
        3.2.4 发现课程调整中遇到的问题
    3.3 研究对象与参与者
    3.4 研究方法
        3.4.1 行动研究法
        3.4.2 访谈法
        3.4.3 参与观察法
        3.4.4 文本分析法
    3.5 研究工具
        3.5.1 《随班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3.5.2 《随班就读课堂观察表》
    3.6 研究思路
4 研究过程
    4.1 行动研究准备阶段
        4.1.1 随班学生在语文学科中获得的教育支持不足
        4.1.2 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语文学业水平不高
        4.1.3 语文教师不了解随班就读教学
        4.1.4 实习教师与随班教师共同设计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的总方案
    4.2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随班就读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2.1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目标
        4.2.2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内容
        4.2.3 实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2.4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
        4.2.5 第一阶段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的反思
    4.3 第二阶段:修订随班就读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3.1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目标
        4.3.2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内容
        4.3.3 实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3.4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
        4.3.5 第二阶段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的反思
    4.4 第三阶段:改善随班就读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4.1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目标
        4.4.2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内容
        4.4.3 实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4.4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
        4.4.5 第三阶段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后的反思
5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研究结果
        5.1.1 语文课程调整后随班生取得的进步
        5.1.2 语文课程调整提高了语文教师随班就读素养
        5.1.3 语文课程调整提升了实习教师专业实践技能
        5.1.4 实习教师与随班教师协同开展课程调整具有可行性
    5.2 讨论
        5.2.1 做好课程调整准备有利于提高随班语文教学效率
        5.2.2 智力障碍随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局限于课堂教学
        5.2.3 课程调整引导随班语文教师的态度发生积极转变
        5.2.4 协同开展随班课程调整优势显着
        5.2.5 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面临的挑战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细化随班语文课程调整环节,优化课程调整体系
        6.2.2 加强协同教学意识,合理分配课程调整任务
        6.2.3 加大随班教师培养力度,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能力
        6.2.4 贯彻落实随班就读政策,与高校建立人才输送链
7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1 研究的创新
        7.1.1 对随班就读初中语文学科的调整
    7.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第一次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第二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随班就读课堂观察表
    附录四 第一阶段个别教学课堂实录
    附录五 第二阶段个别教学课堂实录
    附录六 第三阶段个别教学课堂实录
致谢

(3)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案例研究 ——以“原电池”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案例研究的缘起
        1.1.1 为什么选择案例研究
        1.1.2 为什么选择“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进行案例研究
        1.1.3 为什么选择“原电池教学”进行案例研究
    1.2 采用案例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关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研究现状
        1.3.3 关于“原电池”教学的研究现状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4.2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1.4.3 案例研究
    1.5 案例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1.5.1 案例撰写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1.5.2 案例分析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第2章 案例:“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素养在“原电池”教学中的培养
    2.1 H老师对“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认识与解读
    2.2 必修阶段H老师关于原电池的教学
        2.2.1 课前:H老师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与流程设计
        2.2.2 课中:H老师关于“化学反应与电能”的教学实录
        2.2.3 课后:H老师的教学反思
    2.3 选修阶段H老师关于原电池的教学
        2.3.1 课前:H老师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与流程设计
        2.3.2 课中:H老师关于高二“原电池”的教学实录
        2.3.3 课后:H老师的教学的反思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原电池教学中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素养发展情况分析
        3.1.1 学生课堂行为表现分析
        3.1.2 学生课后测试分析
        3.1.3 学生原电池素养发展障碍成因分析
    3.2 原电池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素养发展的影响剖析
        3.2.1 教师对素养的认识影响着学生的素养发展
        3.2.2 教学情境的创设影响着学生的素养发展
        3.2.3 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评价影响着学生的素养发展
    3.3 原电池教学案例对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启示
        3.3.1 以实验为依托,收集证据进行推理,构建认识模型
        3.3.2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促进素养发展
        3.3.3 教学评一体化,发展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 高一原电池“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发展测评试卷
附录4 高二原电池“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发展测评试卷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主要问题点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贺友直艺术现实意义的研究
        (二)贺友直文字着作
        (三)贺友直对连环画创作的反思: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框架
第二章 贺友直日记研究
    一、连环画《江畔朝阳》的社会评价
        (一)贺友直来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原因
        (二)连环画《江畔朝阳》的社会评价
    二、贺友直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环境
        (一)贺友直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体验
        (二)贺友直在北大荒建设兵团的创作环境
    三、连环画《江畔朝阳》的创作过程
        (一)《江畔朝阳》的核心元素
        (二)《江畔朝阳》的创作形式
第三章 贺友直绘画作品手稿分析
    一、《江畔朝阳》创作手稿的由来
    二、《江畔朝阳》连环画手稿作品分析
        (一)手稿《江畔朝阳》创作过程的严谨性
        (二)手稿《江畔朝阳》表现手法的创新
        (三)手稿《江畔朝阳》的构图特点
        (四)手稿《江畔朝阳》时间性的表现
        (五)《江畔朝阳》手稿与发行版本比较
    三、贺友直中国画作品手稿分析
第四章 贺友直文字手稿研究
    一、连环画市场的繁荣与衰落
    二、贺友直课程讲义分析
        (一)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的教学讲义
        (二)业余培训班讲课提纲
    三、贺友直连环画体会与思考杂记
    四、贺友直的书信
        (二)《江畔朝阳》的创作形式
        (二)贺友直与吕敬人的书信
        (三)贺友直与刘宇廉的书信
        (四)贺友直与韩书力的书信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多元互动模式的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多元互动模式研究综述
        1.2.2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多元互动模式概述
    2.1 多元互动模式的基本内涵
    2.2 多元互动模式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3 多元互动模式的教学特色
        2.3.1 重视学生地位
        2.3.2 强调课堂活动
        2.3.3 注重有机结合
        2.3.4 提倡精讲多练
        2.3.5 丰富活动形式
        2.3.6 加强情感沟通
第3章 多元互动模式应用于中级综合课教学设计
    3.1 多元互动模式应用于中级综合课可行性分析
    3.2 沈阳城市学院中级综合课教学情况分析
    3.3 多元互动模式在中级综合课中的运用
        3.3.1 应用方式
        3.3.2 教学策略
        3.3.3 过程体现
第4章 多元互动模式在中级综合课的具体应用
    4.1 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4.1.1 教学对象
        4.1.2 教学目标
        4.1.3 教学内容
        4.1.4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1.5 教学辅助工具
        4.1.6 课时安排
    4.2 教学设计实施过程
        4.2.1 组织教学
        4.2.2 复习旧课
        4.2.3 新课导入
        4.2.4 新课学习
        4.2.5 练习巩固
        4.2.6 归纳总结
        4.2.7 作业布置
第5章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5.1 教学效果评估
        5.1.1 听课教师评估
        5.1.2 学生反馈
    5.2 教学反思及建议
        5.2.1 教学效果反思
        5.2.2 教学实践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教师访谈大纲
附录C 学生访谈大纲
附录D 《我在中国学“大方”》教案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案例教学在“造型·表现”中的应用 ——以长沙市城区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案例教学概述
    第一节 案例与案例教学
    第二节 案例教学的特点
第二章 长沙城区小学美术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应用情况
    第一节 调查目的与对象
    第二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第三节 情况统计与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的情况
        二、教师访谈的情况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情,走入低效化误区
        二、精力分散,走入简单化误区
        三、设计不细,走入形式化误区
        四、随意变更,走入杂乱化误区
第三章 案例教学在“造型·表现”领域中应用的优化构想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优化
        一、要符合“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目标
        二、要符合美术学科的教学特点
        三、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优化
        一、案例选择的教育性
        二、案例呈现的典型性
        三、课堂交流的互动性
        四、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五、课后延伸的反思性
    第三节 优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对教师的新要求
第四章 案例教学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实验探索
    第一节 《缤纷贺卡》单元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单元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及课程安排
        二、单元课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第二节 《缤纷贺卡》造型课程教学实施
        一、《有趣的图文》教学中的重要片段
        二、《贺卡的变装》教学中的重要片段
    第三节 影响案例教学实施的几个重要因素
        一、教师因素
        二、学生因素
        三、课程案例资源因素
第五章 相关的建议及思考
    第一节 提高教师的教研素养
    第二节 鼓励教师开展案例创新及其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家庭情感类剧情片《回声》作品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家庭情感类剧情片《回声》导演阐述
        1.1.1 剧情梗概与主题
        1.1.2 灵感来源
        1.1.3 选题背景
    1.2 家庭情感类剧情片《回声》整体风格
        1.2.1 影像风格
        1.2.2 音乐风格
    1.3 家庭情感类剧情片概述
        1.3.1 家庭情感类剧情片界定
        1.3.2 国内家庭情感类剧情片概述
        1.3.3 国外家庭情感类剧情片概述
第2章 家庭情感类剧情片《回声》的策划与构思
    2.1 叙事策略分析
        2.1.1 情节设置分析
        2.1.2 叙事结构分析
    2.2 人物形象的设计与思考
        2.2.1 人物形象分析
        2.2.2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第3章 家庭情感类剧情片《回声》的拍摄过程
    3.1 拍摄地点的选择
    3.2 拍摄视角的选择
        3.2.1 第一视角的运用
        3.2.2 第三视角的运用
    3.3 镜头语言的运用
        3.3.1 景别的选择
        3.3.2 拍摄角度的选择
        3.3.3 镜头运动的选择
第4章 家庭情感类剧情片《回声》的后期制作
    4.1 运用音乐与声音表达情感
        4.1.1 配乐的运用
        4.1.2 音效的运用
        4.1.3 声音的运用
    4.2 运用蒙太奇手法进行二次创作
        4.2.1 叙事节奏的把握
        4.2.2 逻辑结构的连贯
        4.2.3 细节的彰显与情绪的积累
第5章 家庭情感类剧情片《回声》的价值与反思
    5.1 剧情片《回声》的社会价值
    5.2 剧情片《回声》的创作反思
        5.2.1 前期构思反思
        5.2.2 中期拍摄反思
        5.2.3 后期制作反思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9)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选题缘由
    (一)教师讲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幼儿园教师讲评有助于幼儿深化学习经验
    (三)目前幼儿园教师讲评相关研究尚存不足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教师讲评功能相关研究
    (二)关于教师讲评内容相关研究
    (三)关于教师讲评组织形式相关研究
    (四)关于教师讲评问题相关研究
    (五)关于教师讲评策略相关研究
    (六)对已有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集体教学活动
    (二)幼儿园教师讲评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对象
        1.观察对象
        2.访谈对象
    (四)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访谈法
六、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的现实状况
    (一)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时间
        1.讲评开展时间不固定
        2.讲评时长普遍较短
    (二)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方式
        1.教师主导讲评
        2.幼儿主导讲评
    (三)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内容
        1.针对幼儿行为问题进行规则意识讲评
        2.针对幼儿学习内容进行知识技能讲评
        3.针对幼儿情感表达进行情感体验讲评
        4.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同伴交往讲评
        5.针对幼儿思维固结进行启发建议讲评
    (四)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策略
        1.作品展示式讲评策略使用最为普遍
        2.交流式讲评策略使用较多
        3.问题引导式讲评策略使用较少
        4.开拓式讲评策略使用最少
    (五)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功能
        1.帮助幼儿梳理分享经验
        2.提升幼儿解决问题能力
        3.帮助幼儿抒发活动中情感
七、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存在的问题
        1.讲评时间开展不及时且用时过短
        2.讲评内容空洞且偏重结果
        3.讲评策略使用重“形”轻“意”
    (二)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幼儿园层面的原因
        2.幼儿园教师层面的原因
八、优化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的建议
    (一)幼儿园要发挥引领作用重视教师讲评
        1.三维支持,重视教师讲评
        2.审议重意,促进教师讲评
    (二)幼儿园教师要提高讲评素养
        1.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讲评观念
        2.观察到位,自主学习讲评的技能
        3.把握节奏,提升讲评的实践能力
九、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对研究对象的反思
    (二)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10)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最新初中生分类作文大全(九年级)》;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感情》、《男人的胸怀》(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译维
        1.《最新初中生分类作文大全(九年级)》介绍
    (二)维译汉
        1、《感情》介绍
        2、《男人的胸怀》介绍
二、译文
    (一)汉译维
        1.最新初中生分类作文大全(九年级)》译文
    (二)维译汉
        1.《感情》译文
        2.《男人的胸怀》译文
三、原文
    (一)汉译维
        1.《最新初中生分类作文大全(九年级)》原文
    (二)维译汉
        1.《感情》原文
        2.《男人的胸怀》原文
结语

四、一张贺卡引起的回忆(论文参考文献)

  • [1]控制[J]. 休·蒙哥马利,于大卫. 译林, 2022(01)
  • [2]随班就读智障学生初中语文课程调整研究[D]. 邓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案例研究 ——以“原电池”教学为例[D]. 李婉冰.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D]. 侯奔奔.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基于多元互动模式的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教学设计[D]. 王慧艳. 沈阳大学, 2020(12)
  • [7]案例教学在“造型·表现”中的应用 ——以长沙市城区小学为例[D]. 洪丹乔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家庭情感类剧情片《回声》作品阐述[D]. 包涵.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9]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讲评现状研究[D]. 于超.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最新初中生分类作文大全(九年级)》;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感情》、《男人的胸怀》[D]. 闫雯雯. 新疆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贺卡上的回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