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枝状大分子保护下铜簇的制备

树枝状大分子保护下铜簇的制备

一、树形分子保护下铜原子簇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戴胜东[1](2018)在《生物分子调控纳米粒子的生长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结合是现阶段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生物分子在调控纳米颗粒的生长,改善颗粒的物化性质,拓宽新的应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本文利用多种生物分子作为模板调控合成了Pt、Pd和CeO2纳米颗粒并探究其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首先,利用谷胱甘肽(GSH)和半胱氨酸(Cys)作为模板调控Pt在石墨烯纳米片(GNPs)上的生长。利用生物分子与GNPs之间的弱作用力协同界面调控制备出Pt纳米颗粒,与无模板调控下得到的Pt/GNPs相比,Pt-GSH/GNPs及Pt-Cys/GNPs中的Pt高度分散并且在甲醇电氧化中显示出了相对较高的催化性能,而且催化活性与Pt表面修饰的官能团类型,颗粒大小及形貌等密切相关。特别是Cys/GNPs协同调控且当[K2PtCl4]/[Cys]比例为24:1时制备的非球形Pt-Cys/GNPs,长度为313 nm,质量比活性达到695.04 A g-1,是Pt/GNPs的2.15倍,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抗CO中毒能力。其次,利用组氨酸(His)作为生物模板调控了纳米CeO2的合成过程,得到的His-CeO2比无模板调控的纯CeO2具有更高的表面氧缺位含量,同时作为助催化成分合成了Pt/His-CeO2-C,依赖于载体中Pt与His-CeO2的协同作用在甲醇电氧化反应中显示出了高效的催化特性,质量比活性达到1116.9 A g-1,是无氧化铈辅助得到的Pt/C-Z的2.94倍,是商用Pt/C-JM的2.19倍,同时高于Pt/CeO2-C(765 A g-1)。另外,CO剥离实验证明His-CeO2中氧缺位的存在对改善Pt纳米颗粒抗CO中毒能力,提高催化剂的电催化特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后,利用辅酶A(CoA)作为生物模板在水相中合成了高密度缺陷位和晶界CoA-Pd,其中CoA-Pd(1:45)纳米颗粒在催化甲酸(FA)还原Cr(VI)反应中表现出最高的活性,50 oC下反应速率高达2.45 mmol mg–11 min–1,是目前报道的该反应的最高值。实验及DFT计算结果表明,CoA分子两端点的官能团是Pd成核和生长的主要位点,因此Pd倾向于在链型分子两端的多核生长方式利于大量晶界及缺陷位的形成,而且这些缺陷位的存在是改善催化活性的关键。另外,CoA-Pd纳米颗粒和FA体系在催化4-硝基苯酚(4-NP)还原以及三氯乙烯(TCE)脱氯反应中都有较好的催化应用效果。以上研究结果为利用生物分子模板调控纳米粒子生长及其催化活性提供了重要借鉴。

黄粲[2](2018)在《担载型Cu簇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CO2转化利用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对环境有害的温室气体CO2可作为C1原料转化为对人类有用的化学化工品。同时,科学、高效地利用CO2对缓解能源危机与温室效应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与环境价值。CO2催化加氢可制备具有巨大燃烧潜力的替代能源甲醇,是解决CO2出路、将CO2变废为宝的有效路径。目前研究CO2催化加氢制甲醇主要用到传统的合成气制甲醇工艺的Cu-Zn-Al催化剂,其加氢温度与压力也与传统甲醇工艺相似。但到目前为止,传统甲醇催化剂在CO2加氢制甲醇反应中催化剂活性并不高,CO2单程转化率低于25%,同时也存在产品分离回收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高选择性的CO2加氢制甲醇的新型催化剂是此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甲醛预还原法制备担载型铜簇催化剂,并应用于合成气或CO2加氢制甲醇。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CuO-Al2O3催化剂,并采用金属氧化物(ZnO、ZrO2)助剂对其进行修饰。结合各种手段(N2O-H2滴定、N2-吸附脱附、H2-程序升温还原)对其进行表征,探究助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最终筛选出最优助剂体系为ZnO-ZrO2。2.以水合肼、草酸、葡萄糖或甲醛等为还原剂,加入到Cu-ZnO-ZrO2-Al2O3催化剂(CZZrA)的共沉淀前驱液中,进行预还原,以制备新型高活性Cu基甲醇催化剂。并详细考察预还原剂种类、还原工艺条件对不同催化剂催化剂(CA、CZA、CZrA、CZZrA)理化性能的影响。3.在固定床连续催化高压反应装置中,以CO2加氢制甲醇为模型反应,进行了催化剂制备工艺的筛选4.并详细考察了筛选出的最优催化剂CZZrA在合成气制甲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得出以下结论:1.ZnO、ZrO2、ZnO-ZrO2等助剂可提高Cu基催化剂中Cuo表面分散度与金属表面积、表面活性CuO物种含量,从而使其在CO2加氢制甲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提高,其提高顺序为:ZnO-ZrO2>ZrO2>ZnO;2.采用甲醛、葡萄糖、草酸或水合肼对CZZrA催化剂前驱体进行预还原,可降低CZZrA催化剂上活性Cu与载体的强相互作用,提高催化剂中活性Cu分散度,并使CO2在催化剂上被活化的趋势增强,其作用能力顺序为:甲醛>葡萄糖>草酸>水合肼;3.预还原剂、金属助剂共同引入催化剂可提高催化剂催化性能,提高顺序为:甲醛-ZnO-ZrO2>甲醛-ZrO2>甲醛-ZnO;4.适当的预还原温度可使甲醛被Cu2+氧化为造孔剂甲酸,催化活性因甲酸扩张比表面积、扩大孔体积得到增强。5.过高的预还原温度会使催化剂中Cu+、CuO等活性物种发生团聚,从而降低催化剂表面活性Cuo的分散度,抑制其催化性能。6.适当的预还原时间可使催化剂上的活性Cu的分散度与表面积达到最佳,以促进CO2转化。7.甲醛预还原CZZrA催化剂前驱体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甲醛与Cu摩尔比为0.4、(CH2O/Cu摩尔比=0.4)、还原温度60℃、还原时间6h。8.催化剂表面CuO与适量甲醛反应可生成甲酸,Cuo分散度、比表面积在甲酸造孔作用下得以增加,使催化活性提高。9.过量甲醛导致催化剂表面CuO活性组分与Zr、Zn等助剂发生相互作用,催化剂活性随两者相互作用程度的加深而降低。10.甲醛预还原CZZrA催化剂上,CO2加氢制甲醇的时空收率可达270g·kg·-1h-1,CO2单程转化率可达30%以上。11.甲醛预还原CZZrA催化剂上,CO2占合成气总量的3%时,催化效果最好,甲醇时空收率可达725.19 g·kg·-1h-1,超过3%时催化剂上甲醇收率随CO2含量的升高而降低。

赵元博[3](2018)在《温敏螺旋聚合物纳米微球》文中研究指明螺旋聚合物纳米微球将纳米级尺寸和光学活性相结合,兼具了纳米微球的小尺寸、比表面积大、高分散性、扩散性、稳定性及功能多样性等特点,同时也提供了光学活性螺旋聚合物所具有的不对称性以及立体、规整的二级结构,使其表现出其它聚合物微球无法比拟的独特性质,在生物医药,分析化学,光学电学器件,固相载体,药物控释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设计合成新型螺旋聚合物纳米微球,尤其是具有智能响应行为的微球在化学、材料学以及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分子设计及对制球方法的创新性探索,合成了一系列带有手性侧基、温敏烷氧醚树枝化基元及醛基功能基团的聚苯乙炔衍生物纳米微球,并探讨了制球条件及外界环境刺激,如温度、酸碱性、金属离子、氨基酸等对微球聚苯乙炔主链构象的影响。通过核磁共振、紫外光谱、圆二色谱、动态光散射及原子力显微镜等手段对合成的共聚物及微球的化学结构、二级构象、温敏特性、形貌特征进行了分析表征。具体内容包括:(1)设计并采用无规共聚方法合成了侧基含有丙氨酸手性中心、温敏烷氧醚树枝化基元和醛基基团的聚苯乙炔共聚物。该类共聚物具有温敏特性且螺旋构象可随温度调控。(2)利用烷氧醚基元相变脱水聚集特性,以己二酸二酰肼为交联剂,通过酰肼和共聚物链中所含醛基之间的动态酰腙成键反应,首次成功制备了温敏聚苯乙炔纳米微球。该类纳米微球具有温敏特性且随温度升高螺旋构象保持稳定,同时其微球尺寸受分子量及浓度控制。(3)通过改进成球条件,利用悬浮聚合反应一锅法成功制备了上述聚苯乙炔纳米微球。此方法较前者更加简洁方便且制备量大,所得纳米微球也均具有温敏特性及稳定的螺旋结构。该方法制备的纳米微球,其微球尺寸受树枝化烷氧醚端基、搅拌速率速率等因素影响。(4)考察了温度、酸碱性、金属离子及氨基酸等外界刺激对该类聚苯乙炔衍生物纳米微球二级结构的影响,发现酸性及金属离子均可调控该类聚合物纳米微球的螺旋构象,且改变温度该过程可逆。同时还发现该类手性聚合物纳米微球对D-苯丙氨酸具有特殊识别性能。(5)同样利用悬浮聚合反应一锅法制备了由酰胺键替代L-丙氨酸手性中心的烷氧醚端基为甲氧醚的非手性纳米微球。该类微球具有温敏性质但不具有螺旋手性,而在碱性条件下加入手性氨基酸后,外加的手性氨基酸与聚苯乙炔共聚物中的醛基形成席夫碱键联,将氨基酸的手性有效传递至共聚物主链,可诱导主链产生螺旋信号,且该构象传递过程可逆。(6)尝试性制备了以对二炔基苯为交联剂的链内交联螺旋聚苯乙炔纳米微球,探索了金属离子、酸碱性、氨基酸等外界刺激对其二级结构的影响。测试表明其具有类似于以己二酸二酰肼为交联剂所制微球的相同表现,但不具有特殊的氨基酸识别性能。总之,本论文摒弃传统纳米微球制备方法,结合温敏与动态共价化学的特性,利用特殊的化学结构,不添加任何稳定剂的情况下在共聚物相变温度以上,首次成功制备了螺旋聚苯乙炔纳米微球。随后进一步采用悬浮聚合一锅法探索性地制备了上述聚合物纳米微球,并详细研究了外界环境刺激对其二级构象的影响。本工作在手性识别,手性分离,仿生材料,分子器件,不对称催化,生物探针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Figure A:外部环境刺激对聚合物纳米微球二级构象的调控

张珂[4](2017)在《新型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结构设计与合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合物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是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极大关注的前沿课题之一。聚合物纳米材料,是指至少有一个维度的尺寸处在纳米级别的聚合物材料,从几何形状上讲,有球状、棒状、管状、线状、树枝状、层状等等。聚合物纳米粒子指的是形状为球形或近似球形的聚合物纳米材料,其形貌有实心球、空心球、多孔球、胶囊、囊泡、哑铃状、洋葱状等。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尺寸,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之间的过渡区域,即处在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介观尺度上。因此,聚合物纳米粒子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质,例如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此外,相对于无机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还具备良好的分子水平上的可设计性。通过单体、合成路线、聚合方法的选择,可以精确操控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结构与官能团,使其具备特殊的功能,比如传感功能、催化功能、刺激响应功能、存储功能、载药功能等。这些功能与特性,使得聚合物纳米粒子在化学化工、生物医学、电磁学、光学、材料学、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领域,已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存在。但是,现有的合成方法,尚具有不足之处。一方面,对于聚合物纳米粒子结构和官能团位置的精确控制,仍然比较困难;另一方面,部分合成方法,步骤过于繁琐、条件过于苛刻,不易实现。因此,我们需要开发更为合理有效的设计思路与合成方法。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我们利用聚合物分子刷的分子内季铵化交联反应,合成了聚合物纳米粒子,并实现了 “粒子单体”之间的聚合。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与一价铜催化的叠氮-炔的点击反应,通过graftingonto途径,我们设计并合成了核壳结构的聚合物分子刷。这些聚合物刷的侧链,具有两嵌段结构,靠近主链的内侧嵌段,含有一定比例的4-乙烯基吡啶(4VP)重复单元。利用这些4VP重复单元,我们可以加入卤代烃交联剂,实现聚合物刷的分子内季铵化交联,从而使一个聚合物刷“坍缩”成为一个聚合物纳米粒子。侧链的外侧嵌段是聚苯乙烯(PS)嵌段,该PS嵌段不参与分子内的交联反应。在溶液中,外侧的PS嵌段可以起到隔离保护作用,避免多个聚合物刷发生分子间交联。聚合物刷主链的两个末端,各含有一个羧基。利用这些羧基,我们可以把纳米粒子相互连接起来,得到链状结构。这个过程类似于单体发生聚合反应的过程。在该过程中,纳米粒子的行为,与小分子单体类似,可以称之为“粒子单体”。2、我们利用紫外光照射,在温和的条件下,高效地实现了聚合物分子刷的分子内交联,合成了官能团位置可控的聚合物纳米粒子。利用RAFT聚合,通过grafting from途径,我们设计并合成了核壳结构的聚合物分子刷。这些聚合物刷的侧链是两嵌段结构,内侧嵌段含有一定比例的叠氮基团,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以发生氮烯插入反应;外侧嵌段由PS构成,起到避免分子间交联的作用。该聚合物刷在稀溶液中,受到一定时间的紫外光照射后,发生分子内交联,使得一个聚合物刷“坍缩”成为一个聚合物纳米粒子。在每个纳米粒子的表面上,含有一个露出的羧基。利用该羧基,我们可以将纳米粒子两两连接起来,形成了二聚体结构。这个裸露在外的羧基,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化学修饰,为功能材料的制备提供了可能性。3、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两亲性的引发转移终止(inifeter)试剂2-(N,N-二羧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基)十二烷基异丁酸酯(DIBDC),并将该inifeter试剂分子末端的羧基转变成羧酸钠,用作表面活性剂,在醋酸铜(Cu(OAc)2)的催化下,通过细乳液聚合,制备了纳米级别的聚苯乙烯空心球。在该聚合过程中,Cu(OAc)2不会进入油相液滴内部,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基团则起到了假卤素引发剂的作用,使得引发过程只发生在油水界面上;由于iniferter试剂的链转移作用,增长反应也只发生在油水界面上。因此,整个聚合过程都不会发生在液滴内部,只会发生在油水界面上,从而生成了中空聚合物球。该方法简便易行,且从原理上避免了实心聚合物粒子的形成。

闫丽云[5](2016)在《碳覆镍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顺酐液相加氢性能》文中研究说明顺丁烯二酸酐,简称顺酐(MA),与醋酐和苯酐并称为酸酐工业三大原料。顺酐选择性加氢可以合成在食品、医药以及化工领域应用广泛的丁二酸酐(SA)、γ-丁内酯(GBL)、四氢呋喃(THF)和1,4-丁二醇(BDO)等有机中间体。定向设计、制备高活性催化剂是实现顺酐选择性加氢过程的核心技术。聚酰胺-胺(PAMAM)是一类含有丰富碳、氮组分的树状大分子(Dendrimcrs)。它可作为优良的模板,在其分子间形成的纳米空腔内,可以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包覆与吸附作用,经还原反应制得纳米级的高分散催化剂,这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葡萄糖等生物质经水热法合成的碳材料因其具有独特可控的结构、表面性质、以及易掺杂等特点,在多相催化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合成以碳材料为载体的绿色高效的新型炭基加氢催化剂是我们所关注的课题。本论文以镍为活性组分,选择PAMAM树状大分子,生物质碳材料载体合成了系列加氢催化剂,并利用XRD、TEM、FT-IR、Raman、H2-TPD等多种手段对所制备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PAMAM聚合代数,碳材料对催化剂结构及催化顺酐加氢活性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以PAMAM为模板经硼氢化钠湿法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一系列GX PAMAM-Ni催化剂(X=0.5,1.5,2.5,3.5,代表不同聚合代数),并考察其催化顺酐液相加氢反应性能。结合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催化剂样品均具有镍硼非晶态合金特征;随PAMAM聚合程度增大,镍粒径减小,镍颗粒分布更均一,比表面积增加,γ-丁内酯的选择性也逐渐增加,G3.5 PAMAM-Ni的γ-丁内酯选择性可以达到99.8%。2、以水热法制备的生物质碳材料为载体,利用硼氢化钠湿法化学还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镍含量的CN-X Ni催化剂,并考察其催化顺酐加氢反应性能。结果显示,碳材料表面存在丰富的含氧官能团且以无定型和石墨化形式共同存在;经过焙烧的催化剂中,镍以Ni0的形式存在,且随镍含量的增加,Ni0特征衍射峰的强度在逐渐增强,镍晶粒尺寸也在逐渐增大,活性组分逐渐增多,顺酐转化率可以达到100%。显然,在催化顺酐加氢反应中,低镍含量的催化剂易于丁二酸酐的生成,而较高镍含量的催化剂有利于γ-丁内酯的生成。3、以PAMAM为络合模板,以葡萄糖水热法制备的碳材料为载体,利用硼氢化钠湿法化学还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镍含量的C-XNi催化剂。由表征及其评价结果可知,碳材料以无定型和石墨化形式共同存在,表面存在丰富的官能团,引入PAMAM后,镍颗粒高度分散无明显的聚集现象;当镍负载量小于15%时,焙烧后催化剂中的镍主要以NiO的形式存在,当大于15%时镍以NiO和Ni0两种形式存在;C-XNi催化剂在较低温度下具有氢脱附峰,随镍含量的增加活性组分逐渐增多,评价结果总体趋势与CN-X Ni相同,与相同镍含量大于30%的CN-X Ni系列催化剂相比氢脱附量虽然减少了,但γ-丁内酯的选择性反而增大许多。

陆海玲[6](2016)在《磁性荧光聚合物载药微球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指出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是一种将磁性能和荧光性能结合在一起的多功能纳米粒子,能够在外磁场作用下快速响应,完成磁靶向移动;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荧光特性,可用于多种生物分子的荧光标记与示踪,使其在生物、化学、医学等交叉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生物荧光标记成像、检测与磁性分离、药物运输与肿瘤治疗等方面。去甲斑蝥酸钠(Sodium Demethylcantharidate,SNCID)是中药斑蝥(Spanish fly)中的有效抗癌成分斑蝥素的合成衍生物,临床上常用于肝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肾毒性,其生物半衰期短,口服或静脉给药在体内很快代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故降低其毒副作用以及提高其临床疗效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将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与去甲斑蝥酸钠结合,制成磁性荧光聚合物载药微球,由于二氧化硅作为保护层,可减少胃蛋白酶等消化酶与去甲斑蝥酸钠接触的机会,避免消化酶对药物的分解作用,从而提高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且在外磁场的诱导作用下,可将载药体系靶向到身体的病灶部位中,从而显着提高药物对疾病的疗效,降低药物高浓度对正常组织带来的毒副作用,并可通过荧光成像技术对整个药物输送过程进行实施监控。1.采用共沉淀法合成Fe3O4纳米粒子(MNPs),水热法合成Cd Te量子点,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Fe3O4纳米粒子具有超顺磁性以及水流动性;量子点荧光强度高,稳定性好。2.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合成氨基化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MQDs/Si O2-NH2),与去甲斑蝥酸钠(SNCID)的羧基静电结合,制成磁性荧光聚合物载药微球。对制备的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荧光特性、稳定性、尺寸及磁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纳米粒子为球状,尺寸在4575nm之间,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光致发光能力和磁响应性等优点。3.考察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时其对SNCID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以及该载药微球在静态磁场中的药物释放性能。结果表明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对SNCID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0.84%和70.5%;可通过静态磁场来控制药物释放达到该载药微球缓控释的作用。4.介绍了磁性荧光聚合物载药微球对Hep G2人肝癌细胞的标记及治疗等方面的应用。结果显示共同孵育8h,载药微球展示了很好的荧光标记作用;随着时间的变化,SNCID组和DOX组肿瘤细胞的形态逐渐发生变化,至8h后,大量肿瘤细胞失去细胞形态并且从培养皿上脱落,同时,MQDs/Si O2组、MQDs/Si O2-NH2-SNCID组和MQDs/Si O2-NH2-DOX组Hep G2细胞的细胞形态无变化。因此,这种磁性荧光聚合物载药微球具有良好的磁性、荧光特性、小尺寸性、载药性、水溶性以及稳定性。在静态磁场的诱导作用下释放药物,可实现药物的靶向控释。通过在Hep G2人肝癌细胞中的应用,证明了其具有很好的荧光标记作用。

毕瑞琳[7](2014)在《星型苯硫醚化合物的研究》文中认为星型苯硫醚化合物,是一类以苯和硫原子交替连接所构成的星型化合物。苯硫醚星型化合物具有一定的三维尺寸,确定的分子量,且末端基团具有大量的官能团。在苯硫醚结构中,苯环提供刚性,硫原子提供一定的柔性,且硫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将与苯环上的离域π键产生共轭效应,故硫原子的孤对电子具有显着的稳定正负电荷的能力,这样特殊结构的组合赋予了化合物独特的性质。本文利用先臂后核的方法,首先合成以苯为核氨基为末端基团的六臂星型苯硫醚化合物,随后利用氨基的反应活性,制备出四种不同外围基团修饰的席夫碱化合物,并对其基本性质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以苯为核合成末端基团为氨基的六臂星型苯硫醚化合物以六溴苯为核原料,对氨基苯硫酚为臂膀,通过先臂后核的方法合成了以苯环为核端基为氨基的六臂星型苯硫醚化合物。得到的星型苯硫醚化合物是无臭味粉末且只溶于二甲亚砜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其分子具有单分散的、确定的分子量。该化合物可作为荧光探针,利用反应性良好的氨基作为功能基团,通过外围功能修饰,对星型化合物进行改性处理,同时可作核为制备特定两亲嵌段聚合物奠定了基础。2.以氨基为功能基团进行星型苯硫醚化合物的修饰,合成席夫碱基于氨基的反应活性,制备出四种不同的苯硫醚结构的星型席夫碱,由于端基的不同,这四种席夫碱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中水杨醛修饰而得的星型席夫碱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几乎可溶大多数的有机溶剂,具有显着的热稳定性,良好的电化学性质和荧光性能。由于C=N双键和苯环邻位羟基的引入,该化合物可与金属配位,引起溶液中席夫碱的荧光猝灭,在微量金属离子的检测中有一定的应用;水杨醛席夫碱应用于纳米金的分散,成功制备出粒径在纳米尺寸范围下粒径均一的纳米金粒子。3.以星型苯硫醚化合物为核,合成两亲嵌段大分子化合物利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的水溶性,将醛基化的PEG接枝到端基为氨基的苯硫醚星型化合物的末端,制备出两亲嵌段星型大分子化合物。得到的嵌段大分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为其在水相中直接合成纳米金提供了有利条件。

付英明[8](2013)在《DNA引导合成贵金属纳米颗粒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DNA分子具有热力学上的稳定性、线性的分子结构及机械刚性等优点,可以作为制备纳米金属材料的理想模板。然而DNA超结构引导组装纳米贵金属的机理及应用研究还不深入,如何制备过程可控、可重复组装的纳米金属粒子也是当前纳米制造领域的一个挑战。本文利用多形态DNA作为模板引导组装贵金属纳米颗粒,并探索其在催化等领域的应用。本文选取了G四链体(AG22)和i-motif结构(CT22)作为模板,利用CD、UV-vis研究了PdII与DNA的相互作用,说明PdII能与DNA碱基结合并改变DNA构象。通过TEM表征发现DNA模板序列组成和PdII/base比例可调控合成不同尺寸的Pd纳米颗粒,当PdII/base依次为0.5、1、2、5时,由AG22和CT22引导合成的Pd纳米颗粒平均粒径分别为1.4nm、2.1nm、2.7nm、3.3nm和1.3nm、2.0nm、2.3nm、2.8nm。将具有不同粒径的Pd纳米颗粒用于催化Suzuki偶联反应和对硝基苯酚加氢反应,结果表明,Pd的催化活性与DNA模板、颗粒粒径密切相关。对于碘苯与苯硼酸偶联生成联苯的反应,CT22-Pd (Pd/base=2)纳米颗粒表现出最高催化活性,其TOF值达到了3640mol biphenyl (mol Pd×h)-1。对于对硝基苯酚加氢反应,CT22-Pd (Pd/base=5)纳米颗粒表现出最高催化活性,35oC下反应进行半小时对氨基苯酚平均收率就达到了96.5%。进而,本文又利用多形态DNA为模板合成了纳米Au颗粒,结果表明以DMAB作为还原剂时,AG22和CT22模板调控合成的Au颗粒平均粒径分别为1.1nm和1.6nm;而以NaBH4作为还原剂时,AG22和CT22模板调控合成的Au颗粒平均粒径分别为3.5nm和2.7nm。将不同粒径的Au纳米颗粒用于催化ABTS氧化反应,平均粒径为2.7nm的Au纳米颗粒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

刘毅[9](2012)在《核壳均具有树枝状结构的新型共聚物的制备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基于含有大量氨基基团的超支化聚乙烯亚胺(HPEI),制备了一系列核壳均具有树枝状结构的新型超支化共聚物和超分子复合物。分别研究了它们在客体分子包裹、制备具有催化活性金纳米粒子方面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二羟甲基丙酸(BHP)与棕榈酰氯或辛酰氯的反应,成功制备了两个一代树形基元(D1-C16和D1-C8)和一个二代树形基元(D2-C16)。这些带单羧基的树形基元通过酰胺化反应接枝到HPEI上,形成了以亲水性的HPEI为核、疏水性的树形基元为壳的新型油溶性超支化共聚物。通过红外、核磁氢谱、核磁碳谱、质谱、元素分析等表征验证了所得聚合物及树形基元的结构。2、这类新型的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可以用作纳米载体,通过其亲水性的HPEI有效的负载诸如甲基橙、刚果红、直接蓝15等亲水性的客体分子。与只具有线形外壳的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相比,支化壳层结构的引入可以有效的提高聚合物对染料客体分子的包裹能力。3、这种以HPEI为核、以疏水树形基元为壳的新型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可以做为模版和稳定剂制备油溶性金纳米粒子。在有机相中被该类共聚物稳定的小粒径金纳米粒子可以用作高效的异相催化剂来催化硼氢化钠还原对硝基酚的反应。与只具有线形外壳的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相比,具有支化壳层结构的聚合物稳定剂可以赋予金纳米粒子更高的催化活性,具体表现在:(1)还原速度快;(2)催化剂回收和再利用次数多;(3)催化还原对硝基酚的TON最高可达23000左右。4、通过HPEI与具有单羧基的树形基元的非共价键复合,制备了一系列以亲水的HPEI为核、以疏水的树形基元为壳的两亲性核壳型超分子复合物。这类复合物在有机溶剂中可以包裹阴离子染料客体分子。与简单的具有线形壳层的复合物相比,具有支化壳层结构的复合物不仅包裹效果好、抗乳化作用强,而且只需较低的浓度、较少的疏水碳链就可以达到最佳包裹效果。5、以不同分子量的HPEI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缩水甘油的阴离子开环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系列以HPEI为核、超支化聚缩水甘油为壳的新型水溶性超支化共聚物。对最佳反应条件和纯化方法进行了优化。此外,所制得的新型聚合物能够做为模版和稳定剂制备水溶性金纳米粒子。

李玲[10](2012)在《树状分子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文中提出壳聚糖(chitosan),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成膜性、无毒、无污染等多种优异物理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在众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聚酰胺-胺(PAMAM)树状分子是一种高度支化的三维球形结构的大分子,由于其结构中含有大量数目确定的端基以及内部空腔,内部空腔可以装载具有良好电催化活性的金属纳米粒子,而端基的性质又对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各种官能团都可以结合到树状分子的表面上,使其具备更多的功能。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电学和机械特性使其成为了近几年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多壁碳纳米管(MWNT)、PAMAM和金属纳米颗粒相结合修饰的波碳电极,研究了它们的电化学应用。一、载入树状分子内部的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对亚硝酸根的电化学测定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的基于载入树状分子内部的纳米金修饰电极用于亚硝酸根测定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将壳聚糖(Chit)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在偶联活化剂碳二亚胺存在的条件下,4.5代羧基末端的树状分子(Dendrimer)通过其外围的羧基与壳聚糖的氨基形成酰胺键而连接在电极表面。Au(Ⅲ)通过与树状分子内部氮的配位作用被结合在树状分子内部,再将其还原形成纳米金(AuNPs),构成Den(AuNPs)/Chit/GCE。采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研究了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Den(AuNPs)/Chit/GCE能显着提高电化学测定亚硝酸根的灵敏度,且计时电流响应快速、稳定,亚硝酸根浓度在2~20μmol/L及0.07~1.12mmol/L范围内与其电化学氧化电流呈良好线性,检出限(S/N=3)可达1.0μmol/L。将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结果满意。Den(AuNPs)/Chit/GCE为电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平台。二、基于AuNPs/MWNTs/GCE的修饰电极用于对Cr(VI)的电化学检测本文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的基于金纳米粒子修饰多壁碳纳米管的方法来电化学测定重铬酸钾。多壁碳纳米管滴涂在处理好的波碳电极(GCE)上,金纳米粒子通过电沉积的方法在碳纳米管修饰的电极上形成,构成AuNPs/MWNTs/GCE修饰电极,用于电化学检测六价铬。采用循环伏安法、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以及计时电流法对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及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AuNPs/MWNTs/GCE可以显着提高电化学测定Cr(VI)的灵敏度,且计时电流响应快速、稳定,Cr(VI)浓度在1μmol/L7μmol/L及10μmol/L130μmol/L范围内与其电化学还原电流呈良好线性,检出限(S/N=3)可达0.1μmol/L。将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结果满意。三、双酚A在AgNPs/PAMAM/MWNTs/GCE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本文利用以树状分子为模板制备的Ag纳米颗粒修饰在多壁碳纳米管上的方法来电化学检测BPA。由于碳纳米管有着奇特的电子特性,将其修饰在电极上,MWNTs修饰的玻碳(GCE)电极上化学键联一层4代氨基末端聚酰胺胺树状分子在偶联活化剂碳二亚胺存在的条件下,在树状分子修饰的电极上再载入Ag纳米粒子,形成AgNPs/PAMAM/MWNTs/GCE修饰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和计时电流法研究了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AgNPs/PAMAM/MWNTs/GCE修饰电极对BPA的电化学活性显着增强。计时电流法显示该安培响应是快速而稳定的,线性范围为0.1μM1.3μM。检出限可达0.01μM。

二、树形分子保护下铜原子簇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树形分子保护下铜原子簇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分子调控纳米粒子的生长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概论
        1.1.1 纳米颗粒及应用
        1.1.2 纳米颗粒合成方法
    1.2 生物模板调控纳米颗粒合成的研究进展
        1.2.1 以DNA为模板合成金属纳米颗粒
        1.2.2 以蛋白质/多肽/氨基酸为模板合成金属纳米颗粒
        1.2.3 以生物分子为模板合成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
    1.3 纳米金属的模板调控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1.3.1 调控结构、形貌及分散度改善纳米金属催化剂催化活性
        1.3.2 开发多元复合或助催化剂辅助改善金属催化剂催化活性
        1.3.3 开发廉价及耐腐蚀载体改善金属催化剂催化活性
    1.4 纳米金属的模板调控及其催化还原性能研究
        1.4.1 纳米颗粒在Cr(VI)降解反应中的应用
        1.4.2 纳米颗粒在其他加氢反应中的应用
    1.5 研究工作的提出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所用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以GSH和 Cys为模板调控合成GNPs负载的Pt催化剂
        2.2.2 以His为模板调控合成Pt/His-CeO_2-C催化剂
        2.2.3 以CoA为模板调控合成高活性Pd纳米催化剂
    2.3 仪器与表征
        2.3.1 工作电极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5 傅里叶红外光谱
        2.3.6 等温滴定量热仪
        2.3.7 光致发光仪
        2.3.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2.3.9 X射线衍射仪
        2.3.10 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仪
        2.3.11 高效气相色谱仪
        2.3.12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第三章 GSH和Cys模板调控合成高分散负载型Pt催化剂
    3.1 GSH及Cys调控Pt纳米颗粒生长示意图
    3.2 生物分子与Pt(II)的相互作用
        3.2.1 红外光谱研究Pt(II)与 GSH和 Cys作用的官能团
        3.2.2 等温滴定量热实验研究Pt(II)与 GSH和 Cys作用强弱
    3.3 以界面调控法制备的Pt-GSH/GNPs的表征及电催化性能
        3.3.1 催化剂中Pt负载量的测定
        3.3.2 催化剂中Pt的尺寸及形貌表征
        3.3.3 催化剂在甲醇电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3.4 以非界面调控法制备的Pt-GSH/GNPs的表征及电催化性能
        3.4.1 催化剂中Pt的尺寸及形貌表征
        3.4.2 催化剂在甲醇电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3.5 Pt-Cys/GNPs的表征及电催化性能
        3.5.1 催化剂中Pt的尺寸、形貌及负载量的表征
        3.5.2 催化剂中Pt的表面价态分布
        3.5.3 催化剂在甲醇电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3.6 GSH及Cys调控合成的复合催化剂物化性质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is模板调控CeO_2氧缺位及对纳米Pt催化的影响
    4.1 His调控合成Pt/His-CeO_2-C流程示意图
    4.2 His调控合成的纳米CeO_2结构表征
        4.2.1 His调控对纳米CeO_2粒径尺寸的影响
        4.2.2 His调控对纳米CeO_2晶格常数的影响
        4.2.3 His调控对纳米CeO_2荧光强度的影响
        4.2.4 His调控对纳米CeO_2表面价态的影响
    4.3 Pt/His-CeO_2-C及 Pt/CeO_2-C结构表征及催化性能
        4.3.1 催化剂中Pt负载量的测定
        4.3.2 催化剂中Pt纳米颗粒尺寸及分布
        4.3.3 催化剂中Pt的表面价态分布
        4.3.4 催化剂在甲醇电氧化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oA模板调控合成高活性Pd纳米催化剂
    5.1 CoA与 Pd(II)的相互作用
        5.1.1 UV-vis表征CoA与 Pd(II)的相互作用
        5.1.2 红外表征CoA与 Pd(II)的相互作用
    5.2 CoA引导合成的Pd纳米颗粒结构表征
        5.2.1 CoA-Pd中 Pd纳米颗粒形貌表征
        5.2.2 CoA-Pd中 Pd纳米颗粒表面价态表征
    5.3 CoA-Pd在 Cr(VI)还原反应中的应用探究
        5.3.1 CoA-Pd在 Cr(VI)还原反应中的活性测试
        5.3.2 CoA-Pd在 Cr(VI)还原反应中的稳定性测试
    5.4 CoA-Pd高效降解Cr(VI)机理
        5.4.1 CoA-Pd催化Cr(VI)反应过程机理
        5.4.2 CoA-Pd纳米颗粒中缺陷位及晶界的形成机理
    5.5 CoA-Pd纳米颗粒在其他加氢反应中的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2)担载型Cu簇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CO2转化利用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CO_2转化利用研究现状
        1.2.1 CO_2光催化和电化学转化
        1.2.2 CO_2的醇转化
        1.2.3 CO_2制甲烷、丙烯、碳酸酯、二甲酯
        1.2.4 CO_2催化加氢制甲醇
    1.3 Cu簇催化剂研究进展
        1.3.1 Cu簇催化剂
        1.3.2 活性组分
        1.3.3 载体
        1.3.4 助剂
        1.3.5 转化原理
        1.3.6 Cu簇催化剂制备
        1.3.7 催化剂表征
    1.4 经济性分析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催化剂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
        2.3.1 N_2-吸附/脱附
        2.3.2 N_2O-H_2滴定
        2.3.3 H_2-TPR
    2.4 催化加氢性能考察
    2.5 产物分析
第三章 CuO-Al_2O_3催化剂的助剂与预还原剂的选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制备
        3.2.2 催化剂表征
        3.2.3 CO_2催化加氢制甲醇
    3.3 结果
        3.3.1 助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3.3.2 助剂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3.3.3 预还原剂选择
        3.3.4 甲醛的作用
    3.4 小结
第四章 甲醛预还原工艺对Cu-ZnO-ZrO_2-Al_2O_3催化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制备
        4.2.2 催化剂表征
        4.2.3 催化性能考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活化温度的影响
        4.3.2 活化时间的影响
        4.3.3 甲醛含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甲醛预还原法制备的CuO-ZnO-ZrO_2-Al_2O_3催化剂在合成气制甲醇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催化剂制备
        5.2.2 催化性能考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O_2含量的影响
        5.3.2 空速
        5.3.3 反应温度
        5.3.4 反应压力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1.1 金属助剂ZrO_2、ZnO对CuO-Al_2O_3催化剂影响
        6.1.2 预还原剂的选择及其对催化剂影响
        6.1.3 催化剂制备工艺的影响
        6.1.4 CZZrA—甲醛催化剂在合成气中转化中的运用
    6.2 展望
        6.2.1 研究收获
        6.2.2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在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3)温敏螺旋聚合物纳米微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引言
    1.1 螺旋聚合物
        1.1.1 螺旋聚合物
        1.1.2 螺旋聚合物的特性
        1.1.3 螺旋聚合物的分类
    1.2 温度敏感型聚合物
        1.2.1 温敏聚合物简介
        1.2.2 烷氧醚类温敏螺旋聚合物
    1.3 聚合物纳米微球
        1.3.1 聚合物纳米微球的基本性质
        1.3.2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1.3.3 螺旋聚合物纳米微球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合物相变交联法制备螺旋聚合物纳米微球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试剂
        2.2.2 仪器及测试方法
        2.2.3 不同聚苯乙炔单体及聚合物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2.3.1.1 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2.3.1.2 聚合物的GPC表征
        2.3.1.3 共聚物的温敏相变行为
        2.3.1.4 共聚物不同温度下的构象表征
        2.3.2 PPA-C-1共聚物的相变聚集行为及纳米微球的制备
        2.3.3 共聚物分子量对纳米微球的影响
        2.3.4 纳米微球不同温度下的构象表征
        2.3.5 在不同外界环境下制备PPA-C-1共聚物微球
        2.3.6 PPA-C-3共聚物的相变聚集行为
        2.3.7 不同温度制备纳米微球
        2.3.8 共聚物浓度对纳米微球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体悬浮聚合一锅法制备螺旋聚合物纳米微球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试剂
        3.2.2 仪器及测试方法
        3.2.3 相关单体的合成及纳米微球基本制备流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微球的制备
        3.3.2 不同搅拌速率对纳米微球的影响
        3.3.3 不同端基对纳米微球的影响
        3.3.4 外界环境对纳米微球构象的影响
        3.3.4.1 温度对纳米微球构象的影响
        3.3.4.2 pH对纳米微球构象的影响
        3.3.4.3 金属Ba~(2+)对纳米微球构象的影响
        3.3.4.4 氨基酸对纳米微球构象的影响
    3.4 甲氧醚封端非手性聚合物纳米微球
        3.4.1 非手性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3.4.2 非手性纳米微球对手性氨基酸的识别
    3.5 通过聚合物链内交联制备手性纳米微球
        3.5.1 优化聚合物链内交联制备手性纳米微球
        3.5.1.1 降低单体投料量
        3.5.1.2 稀释催化剂浓度
        3.5.2 手性氨基酸对链内交联聚合物纳米微球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4)新型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结构设计与合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纳米粒子
    1.2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性质
        1.2.1 表面效应
        1.2.2 体积效应
        1.2.3 量子尺寸效应
        1.2.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1.2.5 分子水平上的可设计性
    1.3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1.3.1 自组装法
        1.3.2 乳液聚合法
        1.3.3 分散聚合与聚合诱导自组装
        1.3.4 模板法
        1.3.5 有机合成法
        1.3.6 聚合物单分子链交联法
    1.4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应用
        1.4.1 纳米载体或反应器
        1.4.2 材料改性
        1.4.3 光学应用
        1.4.4 电磁学应用
        1.4.5 生物医学应用
        1.4.6 能源领域
        1.4.7 催化反应
        1.4.8 传感
        1.4.9 环境保护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合物刷的分子内季铵化交联法制备聚合物“粒子单体”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测试与表征
        2.2.3 聚合物刷侧链的合成
        2.2.4 聚合物刷主链的合成
        2.2.5 Grafting onto方法制备聚合物分子刷
        2.2.6 聚合物刷的分子内交联
        2.2.7 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连接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刷的合成与表征
        2.3.2 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2.3.3 “粒子单体”的聚合行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合物刷的分子内紫外光交联法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测试与表征
        3.2.3 聚合物刷主链的合成
        3.2.4 Grafting from方法制备聚合物分子刷
        3.2.5 紫外光引发的聚合物刷分子内交联
        3.2.6 纳米粒子之间的两两连接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物刷的合成与表征
        3.3.2 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醋酸铜催化的活性自由基细乳液聚合法制备空心球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测试与表征
        4.2.3 两亲性inifeter试剂的合成
        4.2.4 细乳液聚合
        4.2.5 对照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两亲性inifeter试剂的合成与表征
        4.3.2 乳液稳定性的研究
        4.3.3 聚合物空心球的合成与表征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碳覆镍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顺酐液相加氢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背景
    1.1 引言
    1.2 顺酐加氢反应研究现状
        1.2.1 贵金属催化剂
        1.2.2 非贵金属镍基催化剂
    1.3 碳材料的制备以及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1.3.1 水热法制备碳材料的发展
        1.3.2 碳材料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1.3.3 改性碳材料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1.4 PAMAM的结构、性质及其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1.4.1 PAMAM的结构与性质
        1.4.2 PAMAM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及测试表征手段
    2.1 实验所用的主要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的表征
        2.2.1 XRD表征
        2.2.2 TEM表征
        2.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2.4 拉曼光谱(Raman)表征
        2.2.5 N_2物理吸脱附表征
        2.2.6 H_2-TPD表征
        2.2.7 NH_3-TPD表征
    2.3 顺酐液相加氢反应活性评价
第三章 PAMAM-Ni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顺酐液相加氢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的制备
        3.2.2 催化剂的表征
        3.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的FT-IR的表征
        3.3.2 GX PAMAM-Ni样品的XRD图
        3.3.3 GX PAMAM-Ni样品的TEM图
        3.3.4 GX PAMAM-Ni样品的N_2吸附-脱附结果
        3.3.5 GX PAMAM-Ni样品的H_2-TPD图
        3.3.6 GX PAMAM-Ni样品的NH_3-TPD图
        3.3.7 GX PAMAM-Ni样品的催化性能评价结果
    3.4 结论
第四章 Ni/碳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顺酐液相加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的制备
        4.2.2 催化剂的表征
        4.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N-X Ni样品的XRD图
        4.3.2 CN-X Ni样品的Raman图
        4.3.3 CN-X Ni样品的FT-IR谱图
        4.3.4 CN-X Ni样品的H_2-TPD图
        4.3.5 CN-X Ni样品的氮气吸附脱附
        4.3.6 CN-X Ni样品催化性能评价结果
    4.4 结论
第五章 PAMAM-Ni/纳米碳催化剂制备及催化顺酐液相加氢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催化剂的制备
        5.2.2 催化剂的表征
        5.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X Ni样品的XRD图
        5.3.2 C-X Ni样品的TEM图
        5.3.3 C-X Ni样品的的Raman图
        5.3.4 C-X Ni样品的FT-IR图
        5.3.5 C-X Ni样品的氮气吸附脱附
        5.3.6 C-X Ni样品的H_2-TPD图
        5.3.7 C-X Ni样品的的加氢性能评价结果
    5.4 结论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引言
    6.2 论文工作总结
    6.3 论文的创新性
    6.4 后续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期刊论文
    申请专利
致谢
作者简介

(6)磁性荧光聚合物载药微球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 量子点
        1.1 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1.2 量子点的合成
        1.3 量子点的应用
    2 磁性纳米粒子
        2.1 磁性纳米粒子合成方法
        2.2 磁性纳米粒子的应用
    3 磁性荧光聚合物载药微球
        3.1 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3.2 磁性荧光聚合物载药微球的制备
        3.3 磁性荧光聚合物载药微球的应用
    4 去甲斑蝥酸钠
    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CdTe量子点与Fe_3O_4纳米粒子的合成
    1 前言
    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合成
        3.2 Fe_3O_4纳米粒子(MNPs)的合成
        3.3 测试与表征
    4 结果与讨论
        4.1 CdTe量子点的光谱表征
        4.2 Fe_3O_4纳米粒子的磁性能表征
        4.3 CdTe量子点和Fe_3O_4纳米粒子的红外表征
    5 实验小结
第三章 磁性荧光聚合物载药微球的制备
    1 前言
    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MQDs/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面氨基修饰
        3.2 MQDs/SiO_2-SNCID载药微球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4 结果与讨论
        4.1 MQDs/SiO_2氨基化反应中APS和THPMP的确定
        4.2 光谱表征
        4.3 MQDs/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磁性能表征
        4.4 MQDs/SiO_2复合纳米粒子及其氨基功能化复合纳米粒子的尺寸性质
        4.5 复合纳米粒子的红外分析
    5 实验小结
第四章 MQDs/SiO_2-NH_2-SNCID载药微球的药物缓释性能研究
    1 前言
    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3.2 磁性荧光聚合物载药微球于静态磁场中的药物释放
    4 结果与讨论
        4.1 SNCID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4.2 DOX载药量和包封率
        4.3 载药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
    5 实验小结
第五章 磁性荧光聚合物载药微球的细胞应用
    1 序言
    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 受试药物
    4 细胞株
    5 实验方法
        5.1 细胞培养
        5.2 细胞标记
        5.3 磁性荧光聚合物载药微球对Hep G2细胞的抗癌作用
    6 结果与讨论
        6.1 细胞标记
        6.2 磁性荧光聚合物载药微球对Hep G2细胞的抗癌作用
    7 实验小结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1.全文总结
    2.创新点
    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星型苯硫醚化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星型化合物
        1.1.1 有机小分子星型化合物
        1.1.2 大分子星型化合物
        1.1.3 星型化合物的合成及端基修饰
    1.2 苯硫醚结构
    1.3 星型苯硫醚化合物
        1.3.1 星型苯硫醚化合物的简介
        1.3.2 星型苯硫醚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
    1.4 两亲嵌段聚合物
        1.4.1 两亲嵌段聚合物的简介
        1.4.2 两亲星型嵌段聚合物
    1.5 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端基为氨基的星型苯硫醚化合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与测试
        2.2.3 端基为氨基的星型苯硫醚化合物的合成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端基为氨基的星型苯硫醚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3.2 基本性质
        2.3.3 分子轨道能级的理论计算
        2.3.4 热力学稳定性
        2.3.5 电化学性质
        2.3.6 光学性质
    2.4 结论
第三章 星型苯硫醚席夫碱的制备、表征与金属配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与测试
        3.2.3 以星型苯硫醚为核合成席夫碱的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席夫碱的合成机理
        3.3.2 席夫碱的结构表征
        3.3.3 基本性质
        3.3.4 分子轨道能级的理论计算
        3.3.5 热力学稳定性
        3.3.6 电化学性质
        3.3.7 紫外可见光谱性质
        3.3.8 荧光性质
    3.4 星型苯硫醚席夫碱与金属配位
        3.4.1 星型苯硫醚席夫碱与金属离子的配位
        3.4.2 星型水杨醛苯硫醚席夫碱用于纳米金分散
    3.5 结论
第四章 两亲星型嵌段大分子化合物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和测试
        4.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本性质
        4.3.2 热力学稳定性
        4.3.3 结晶性
        4.3.4 两亲星型嵌段大分子化合物用于纳米金分散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产品谱图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待发论文
致谢

(8)DNA引导合成贵金属纳米颗粒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金属材料
    1.2 DNA 的结构
        1.2.1 DNA 的一级结构
        1.2.2 DNA 的二级双螺旋结构
        1.2.3 G 四链体结构
        1.2.4 I-motif 结构
    1.3 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
        1.3.1 DNA 模板法
        1.3.2 多肽模板法
        1.3.3 聚合物保护法
        1.3.4 表面活性剂保护法
        1.3.5 有机配体保护法
    1.4 纳米金属的应用
        1.4.1 纳米金属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4.2 纳米金属在电学领域的应用
        1.4.3 纳米金属在磁性领域的应用
        1.4.4 纳米金属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5 论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所用试剂
        2.1.2 实验中用到的 DNA 序列
        2.1.3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缓冲溶液配制
        2.2.2 DNA 样品的浓度测定与配制
        2.2.3 DNA 模板引导合成钯纳米颗粒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2.2.4 DNA 模板引导合成金纳米颗粒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2.3 仪器与表征
        2.3.1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实验
        2.3.2 圆二色光谱实验
        2.3.3 紫外-可见光谱实验
        2.3.4 高效液相色谱实验
第三章 DNA 模板引导钯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3.1 钯与 DNA 模板的相互作用研究
        3.1.1 圆二色表征钯对 DNA 构象的影响
        3.1.2 UV-vis 表征钯与 DNA 模板的相互作用
    3.2 DNA 模板对钯纳米颗粒形态的影响
    3.3 DNA-Pd 纳米颗粒催化性能研究
        3.3.1 DNA-Pd 纳米颗粒催化 Suzuki 偶联反应
        3.3.2 DNA-Pd 纳米颗粒催化对硝基苯酚加氢反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NA 模板引导金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1 金离子与 DNA 模板的相互作用研究
        4.1.1 圆二色表征金离子对 DNA 构象的影响
        4.1.2 UV-vis 表征金与 DNA 模板的相互作用
    4.2 DNA 模板以及还原剂对金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
    4.3 DNA-Au 纳米颗粒的催化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核壳均具有树枝状结构的新型共聚物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树枝形聚合物
        1.2.1 树枝形聚合物概念
        1.2.2 树枝形聚合物组成、结构特征及合成
    1.3 树枝形聚合物的功能化及应用
        1.3.1 树枝形聚合物的功能化
        1.3.2 树枝形聚合物在包裹客体分子方面的应用
        1.3.3 树枝形聚合物在分子自组装方面的应用
        1.3.4 树枝形聚合物在膜材料中的应用
        1.3.5 树枝形聚合物在聚合物共混中的应用
        1.3.6 树枝形聚合物在聚电解质中的应用
        1.3.7 树枝形聚合物在医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
        1.3.8 树枝形聚合物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4 树枝状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油溶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的制备及客体包裹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主要缩写说明
        2.2.4 小分子的合成
        2.2.5 聚合物的合成
        2.2.6 所得聚合物在阴离子染料包裹方面的应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两亲性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3.2 客体包裹的研究
    2.4 结论
第三章 油溶性金纳米粒子复合物的制备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主要缩写说明
        3.2.4 小粒径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3.2.5 金纳米粒子复合物催化还原对硝基酚
        3.2.6 金纳米粒子的回收再利用
        3.2.7 含硼氢化钠的对硝基酚在水溶液中标准曲线的测定
        3.2.8 对硝基酚还原反应动力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金纳米粒子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3.2 有机相中金纳米粒子的储存稳定性研究
        3.3.3 聚合物壳层结构对 AUNPS 催化活性的影响
    3.4 总结
第四章 两亲性超分子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客体包裹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主要缩写说明
        4.2.4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分子复合物的合成
        4.3.2 超分子复合物的表征
        4.3.3 超分子复合物包裹性能的研究
        4.3.4 复合物包裹实验中的絮凝和乳化
    4.4 小结
第五章 具有树枝状核与壳的水溶超支化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缩写说明
        5.2.4 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反应物和方法的选择
        5.3.2 反应物用量的计算方法
        5.3.3 提纯方法探索
        5.3.4 核磁氢谱的表征以及接枝比、代数的计算
        5.3.5 反应条件的探索
        5.3.6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5.3.7 聚合物稳定的金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的研究
    5.4 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树状分子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壳聚糖
        1.1.1 壳聚糖的性质
        1.1.2 壳聚糖的制备
        1.1.3 壳聚糖的降解
        1.1.3.1 化学降解法
        1.1.3.2 酶降解法
        1.1.3.3 物理降解法
        1.1.3.4 复合降解法
        1.1.4 壳聚糖的改性
        1.1.4.1 烷基化改性
        1.1.4.2 酰基化改性
        1.1.4.3 脂化改性
        1.1.4.4 醚化改性
        1.1.4.5 羧甲基化改性
        1.1.4.6 季铵盐化改性
        1.1.4.7 接枝共聚改性
        1.1.5 壳聚糖的应用
    1.2 聚酰胺胺树状分子
        1.2.1 聚酰胺胺树状分子的合成
        1.2.2 聚酰胺胺树状分子的应用
    1.3 碳纳米管简介
        1.3.1 碳纳米管的性质
        1.3.2 碳纳米管的制备
        1.3.3 碳纳米管的纯化
        1.3.4 碳纳米管的修饰
        1.3.5 碳纳米管的应用
    1.4 金属纳米粒子
    1.5 本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载入树状分子内部的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对亚硝酸根的电化学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修饰电极的制备
        2.2.4 电化学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修饰电极对亚硝酸根的电化学响应
        2.3.2 修饰电极的层层修饰
        2.3.3 方法的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2.3.4 共存离子的干扰
        2.3.5 实际样品的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AuNPs/MWNTs的修饰电极用于对Cr(VI)的电化学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3.2.4 电化学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重铬酸钾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3.3.2 电极层层修饰的表征
        3.3.3 不同底液的选择
        3.3.4 峰电流与扫速的关系
        3.3.5 线性范围、检测限及电极稳定性
        3.3.6 离子干扰
        3.3.7 实际样品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双酚A在AgNPS/PAMAM/MWNTs/GCE修饰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
        4.2.2 主要试剂
        4.2.3 修饰电极的制备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双酚 A 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3.2 修饰电极的表征
        4.3.2.1 层层修饰的CV表征
        4.3.2.2 层层修饰的阻抗表征
        4.3.3 底液pH的影响
        4.3.4 峰电流与扫速的关系
        4.3.5 线性范围、检测限和稳定性
        4.3.6 离子干扰
        4.3.7 实际样品分析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树形分子保护下铜原子簇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分子调控纳米粒子的生长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戴胜东. 天津大学, 2018(06)
  • [2]担载型Cu簇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CO2转化利用的性能研究[D]. 黄粲.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8(04)
  • [3]温敏螺旋聚合物纳米微球[D]. 赵元博. 上海大学, 2018(01)
  • [4]新型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结构设计与合成方法研究[D]. 张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3)
  • [5]碳覆镍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顺酐液相加氢性能[D]. 闫丽云. 山西大学, 2016(06)
  • [6]磁性荧光聚合物载药微球的制备及应用[D]. 陆海玲. 广东药科大学, 2016(01)
  • [7]星型苯硫醚化合物的研究[D]. 毕瑞琳. 西南大学, 2014(10)
  • [8]DNA引导合成贵金属纳米颗粒及应用研究[D]. 付英明. 天津大学, 2013(03)
  • [9]核壳均具有树枝状结构的新型共聚物的制备及应用[D]. 刘毅. 天津大学, 2012(07)
  • [10]树状分子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D]. 李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树枝状大分子保护下铜簇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