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性肉芽肿一例

光化性肉芽肿一例

一、光化性肉芽肿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仇学梅,江潞[1](2021)在《唇炎诊断性新分类及其临床诊断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唇炎是发生在唇部类型各异的炎症疾病的总称,其病因各异,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存在重叠,导致了临床诊断的困难。合理的分类有利于唇炎的诊断,但鉴于唇炎自身的特点,其分类存在困难。目前已有学者提出2种不同的分类方案,但尚未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笔者在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并总结既往唇炎诊疗文献与特殊病案报道的基础上,将从唇炎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其与全身疾病和特殊疾病的关系出发,对唇炎的分类、临床诊断思路提出建议,以期对复杂的唇炎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慧[2](2020)在《铒激光治疗慢性唇炎的临床疗效探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慢性唇炎是发生于唇部的炎症,它用于指唇部黏膜的表面炎症,嘴唇会出现脱皮、皲裂、溃烂等,可能伴有肿胀或不肿胀症状,嘴唇通常伴有敏感和灼热以及疼痛的感觉;唇炎可以自发发生,也可能与多种促发因素有关,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是采用外用药物、口服药物以及一些光电手段,也有采用中医疗法以及中西医疗法治疗慢性唇炎,总体来说尽管一些病人经上述各种疗法可以短暂性的减缓一些比较困扰的症状,但反复用药治疗,疗法疗效逐渐下降,且疾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疗手段如光电手段等,来提高慢性唇炎的治疗有效率以及降低远期复发率。研究目的:探讨与单纯使用0.03%他克莫司软膏外用相比采用铒激光(Er:YAG 2940nm skin resurfacing ps03 smooth mode)治疗慢性唇炎的有效性,力求寻找治疗慢性唇炎的新有效方法。研究方法选取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安徽省翡睿皮肤医学研究院皮肤性病科门诊部的符合标准的慢性唇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铒激光(Er:YAG 2940nm skin resurfacing ps03 smooth模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0.03%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慢性唇炎,分别对其有效性、复发情况、治疗前后经皮失水量(TEWL)、角质层含水量以及皮脂、激光散斑血流灌注值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进行对比。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差异性,其中同一组治疗前后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则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非参数分析,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若两组数据总体样本方差相等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则使用t检验,P值<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评定差异经过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经过统计学方法检验,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复发率小于对照组。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TEWL值变化经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TEWL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TEWL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种疗法治疗慢性唇炎TEWL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者疗法具有差异性。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角质层含水量差异性变化经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角质层含水量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角质层含水量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疗法治疗慢性唇炎角质层含水量差异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皮脂差异性变化经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皮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皮脂差异值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种疗法治疗慢性唇炎皮脂差异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激光散斑血流灌注值差异性变化经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激光散斑血流灌注值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激光散斑血流灌注值差异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种疗法治疗慢性唇炎激光散斑血流灌注值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AGEs差异性变化经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AGEs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AGEs差异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疗法治疗慢性唇炎AGEs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铒激光(Er:YAG 2940nm skin resurfacing ps03 smooth模式)治疗慢性唇炎,治疗前后TEWL值改善更明显,可以改善角质层含水量,治疗前后改善激光散斑血流灌注值效果更明显,降低AGEs数值,且有效性高于单纯使用0.03%他克莫司软膏,复发率低于单纯使用0.03%他克莫司软膏组,因此认为铒激光治疗慢性唇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0.03%他克莫司软膏。

韩大伟,张时宇,王涛,阎岩,刘跃华[3](2019)在《NB-UVB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窄谱中波紫外线(narrow band ultraviolet B, NB-UVB)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early-stage mycosis fungoides, EM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5年12月,EMF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采用NB-UVB治疗,初始能量密度0. 2 J/cm2,每周3次,根据患者皮肤耐受程度对照射剂量进行调整,每周逐渐增加能量密度0. 2 J/cm2。治疗后1个月随访,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并进行分析。结果 38例EMF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36例(94. 7%),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PR)2例(5. 3%),有效率(CR+PR)为100%。NB-UVB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干燥36例、瘙痒19例、红斑3例、光化性黑子14例、色素沉着31例、色素脱失8例、甲改变2例、毛囊炎6例、眼结膜干燥6例、视物模糊11例、皮肤癌变0例。结论长期应用NB-UVB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刘巍[4](2019)在《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唇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归纳总结我院近2年唇炎的临床分型、诊疗特点,结合自制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相关文献学习所得,初步探索唇炎中医证型的临床信息及其分布规律,推动中西医结合在唇炎诊疗方面的应用,为后续临床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阶段收集2016年9月-2018年9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黏膜科临床诊断为唇炎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门诊病例、等。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根据初步结果制定第二阶段临床调查表,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3月于黏膜专家门诊就诊的唇炎患者相关问卷内容及临床体格检查内容,结合文献学习唇炎的中医分型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其可能的临床分布规律。结果:第一阶段:共得患者235人,男性77人,女性158人,平均年龄30.42±16.14;其中以21-30年龄段为多见。各年度以4月份为唇炎患者就诊高峰。病损多累及双唇,其次是下唇。症状以干燥、脱屑、瘙痒较多见。用药特点:维生素类、激素类、抗生素类药物在八大类别中处于前三位;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辅助含漱液氯己定在所有用药中排在前三位。第二阶段:收回45份问卷,男:女=17:28,年龄分布:7-60,平均年龄:28.56,从事脑力劳动者占60%,从事体力劳动者占40%。16人患系统性疾病:胃肠疾病5人、血压血脂异常4人、气管支气管炎症2人,糖尿病1人,肝炎1人,过敏性疾病2人。余下29人体健无殊。50%的人群存在舔唇、咬唇不良习惯。28.2%的患者尝试过中药治疗。中医证型初步问卷发现:血虚风燥型(30例)>风毒凝聚型(10例)>脾胃湿热型(5例)。结论:1.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唇炎的发病四季差异不明显;病损多累及21-30年龄阶段女性的数据,与其它报道有一定差异。2.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暂未见癌变进程。但不乏初诊即为唇癌肿块的患者,且根据其病灶边缘痕迹可考虑来自与唇炎有鉴别价值的唇部扁平苔藓或盘状红斑狼疮。3.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西医病损,以干燥脱屑为主;临床用药,以建议液体剂型的局部激素类药物结合相关调理为主。中医初步类型分布:血虚风燥型>风毒凝聚型>脾胃湿热型。4.同时,关于中医辨证分型的进一步研究需要更为直观和系统的量表,以实现中西医学科的真正结合性诊疗,进一步发挥二者现有技术和成果的优势。

熊佳[5](2019)在《220例红皮病住院病案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红皮病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发病特点,了解红皮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中医药治疗的情况,总结相关临床经验,为进一步提高红皮病的中西医诊疗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0~2017年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收治的红皮病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致病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中医证型、中西医治疗情况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对病因不明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其病情的发展,寻找线索,揭示病因。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220例,男性163例,女性57例,男:女=2.86:1;患者年龄最小为5岁,年龄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为56.67±21.13岁;住院天数最小值为3天,最大值为51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2.30±6.71天,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我院历年红皮病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红皮病型药疹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最少。2.病因:继发于其他皮肤病的有160例,其中银屑病最为常见(68例,30.91%);不明原因35例(15.91%),药物源性21例(9.55%),恶性肿瘤源性4例(1.82%)。不同年龄分组中继发于其他皮肤病患者病因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未成年人组(0~17岁)以特应性皮炎为主,中青年人组(19~65岁)以银屑病为主,老年人组(65岁以上)以湿疹为主。3.红皮病合并感染方面:感染患者有47例,不同年龄分组患者的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合并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发热的红皮病患者感染率较高(P<0.05);4.中医证型:220例患者辨证分型以气阴两亏证、湿毒蕴肤证、火毒炽盛证、湿热瘀阻证为主;不同病因的红皮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于银屑病患者以气阴两亏证为多见,继发于湿疹患者以湿热瘀阻证为多见,继发于药物反应患者以湿毒蕴肤证为主,继发于特应性皮炎患者以心脾积热证多见;辨证治疗用药以清热药(37.74%)和补虚药(26.44%)为主。结论:1.红皮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86:1。2.继发于其他皮肤病是红皮病最常见的病因,其中以红皮病型银屑病为主。停药后发作是继发于其他皮肤病的红皮病患者常见的诱因。不同病因的年龄分布不同,未成年人以特应性皮炎为主,中青年人以银屑病为主,老年人以湿疹为主。3.红皮病患者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老年红皮病患者容易伴发感染;红皮病合并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发热患者的感染率较高,早期营养支持及加强皮肤护理对提高疗效,降低感染率有帮助。4.不同病因中医证型分布不同,银屑病源性患者以气阴两亏证为主,湿疹源性患者以湿热瘀阻证为主,药物源性患者以湿毒蕴肤证为主,特应性皮炎源性患者以心脾积热证为主。

李凌佳,刘彤云,何黎,顾华[6](2018)在《慢性光化性皮炎173例临床与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慢性光化性皮炎(CAD)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慢性光化皮炎性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73例CAD患者中男15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 26±12. 86)岁,其中6079岁患者114例; 59例CAD患者行光敏试验检查,UVB敏感46例,对UVA、UVB均敏感11例,对UVA无反应42例。其中126例CAD患者行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45例,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73例,有渗出、结痂12例,棘层水肿77例,基底层完整50例,基底层液化变性21例,真皮胶原嗜碱变性33例,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6例,炎细胞外渗23例,合并蕈样肉芽肿3例,典型Pautrier微脓肿2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对Ki-67、CK、CRO-45均阳性。结论该病皮损主要位于曝光部位;组织病理似慢性湿疹、皮炎样改变,特征性表现为真皮胶原嗜碱变,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未见有光敏性皮炎(PD相)向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AR相)转化病例。

李辉[7](2018)在《光化性肉芽肿3例》文中研究说明例1.患者男,54岁,公务员,因颈部肤色丘疹渐增多5年余2013年10月5日就诊。患者5年前发现颈部出现肤色丘疹,无瘙痒、疼痛、麻木等不适,未治疗,日晒后皮疹逐渐增多,面积渐扩大,部分皮疹融合呈环状、半环状,未见消退,于我中心就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全身淋巴结未触及,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专科检查:颈部左侧见散在肤色丘疹,5粒,绿豆大小,近颈中线处丘疹

韩大伟[8](2018)在《蕈样肉芽肿中CADM1及Tiam1表达水平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蕈样肉芽肿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肿瘤组织是以非典型CD4+T淋巴细胞增生为特点。到目前为止,通过分子标记蕈样肉芽肿肿瘤组织来评估疾病临床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中细胞黏附分子1(CADM1)及T淋巴瘤侵袭转移因子1(Tiaml)蛋白表达水平,了解两者表达水平与蕈样肉芽肿临床分期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蕈样肉芽肿组织(红斑期10例,斑块期10例,肿瘤期10例)、10例寻常型银屑病组织(炎症性皮肤病对照组)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正常对照组)中CADM1、Tiaml的表达情况,分析CADM1和Tiaml表达水平与蕈样肉芽肿临床分期之间关系,并对CADM1、Tiaml两者之间表达水平关系进行阐述。结果:CADM1在蕈样肉芽肿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在炎症性皮肤病和正常皮肤对照组组织的表达水平(P<0.05),其表达水平与蕈样肉芽肿临床分期的进展呈负相关关系(P<0.05),CADM1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因素无关。CADM1在炎症性皮肤病和正常皮肤组织中均呈现阴性表达。在蕈样肉芽肿组织中Tiaml表达水平高于炎症性皮肤病和正常皮肤对照组(P<0.05),Tiaml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相关(P<0.05)。Tiaml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病程及临床分期无关,Tiaml在炎症性皮肤病和正常皮肤组织中均为阴性表达。另外,CADM1和Tiaml两者之间不具有相关关系。结论:CADM1和Tiaml可用于鉴别蕈样肉芽肿与炎症性皮肤病。CADM1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作为评估蕈样肉芽肿疾病进展及预后的指标。

韩大伟,王涛,刘洁,阎岩,刘跃华[9](2017)在《紫外线照射治疗蕈样肉芽肿的不良反应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紫外线治疗蕈样肉芽肿过程中出现的急性及慢性不良反应。方法:用问卷方式回顾性研究紫外线照射治疗73例蕈样肉芽肿过程中引起的急性及慢性不良反应。结果:照射紫外线急性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干燥(60例)、瘙痒(37例)、红斑(15例)、水肿(8例)。慢性不良反应有光化性黑子(47例)、色素沉着(65例)、色素脱失(27例)、光老化(10例)、皮肤癌变(1例)。结论:长期紫外线照射治疗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并可以耐受。

陈强,闫元元,卢恕来[10](2017)在《激光在口腔粘膜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激光自上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就以其良好的方向性、高密度、高能量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其中,在口腔粘膜病的治疗中也发挥了显着的作用,包括复发性口腔溃疡、放射性口炎、口腔扁平苔藓、单纯疱疹、天疱疮、化脓性肉芽肿、唇炎等疾病的治疗。本文就激光在口腔粘膜病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二、光化性肉芽肿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化性肉芽肿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唇炎诊断性新分类及其临床诊断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已有的2种唇炎分类方法
    1.1 Liborija Lugovi?-Mihi?分类
    1.2 Amanda Oakley分类
2 关于唇炎新分类的思考
3 特发于唇部的炎症
    3.1 光化性唇炎
    3.2 腺性唇炎
    3.3 接触或摄入化学物质
        3.3.1 接触过敏性唇炎
        3.3.2 摄入化学物质相关性唇炎
    3.4 人为性唇炎
    3.5 口角炎
4 系统性疾病相关性唇炎
    4.1 系统性疾病的特有唇部表征
        4.1.1 浆细胞性唇炎
        4.1.2 滤泡性唇炎
        4.1.3 肉芽肿性唇炎
    4.2 系统性疾病的唇部表现
5 唇炎诊断性新分类的优缺点
6 小结

(2)铒激光治疗慢性唇炎的临床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仪器及其检测方法
    2.3 检测部位
    2.4 实验方法
    2.5 治疗方法
    2.6 评价指标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评定差异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TEWL值变化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角质层含水量差异性变化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皮脂差异性变化
    3.5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激光散斑血流灌注值差异性变化
    3.6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AGEs差异性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慢性唇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NB-UVB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疗效判定标准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4)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第一阶段数据
        2.2 第二阶段数据
    3 讨论
        3.1 本研究群体的基本信息特点
        3.2 本研究群体的症状要点
        3.3 本研究群体的主要用药
        3.4 唇炎中西医治疗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4 结论
    5 主要创新点
    6 存在的不足
    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唇炎临床病例五例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病例四
    病例五
    病例报告讨论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唇炎患者一般信息表
    附表2 唇炎辨证分型体征收集表
    附表3 文献四种主要唇炎治疗方法综述简表
    附表4 文献慢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
    附表5 文献中剥脱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剂
    附表6 文献中过敏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剂
    文章1 发表综述《口腔扁平苔藓及其草本植物类辅助用药的主要研究进展》《浙江医学》
    文章2 发表文章《现代化讯息手段在口腔医师未来岗位胜任力培养中的临床应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录用
    文章3 会议论文《2150例口腔扁平苔藓临床患病群体及就诊特点分析》
    文章4 参与文章《常见口腔黏膜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口腔医学》
    文章5 参与文章《角色变换法在七年制口腔黏膜病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专利1 参与专利《一种抑制菌丝和杀灭白念珠菌的药物》
    专利2 参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非糜烂期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白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作者简历

(5)220例红皮病住院病案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传统医学对红皮病的认识
        1.1.1 古籍相关记载
        1.1.2 现代中医各家对红皮病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红皮病的认识
        1.2.1 流行病学
        1.2.2 病因
        1.2.3 发病机制
        1.2.4 临床特征
        1.2.5 治疗
    1.3 红皮病的回顾性研究
第二章 研究部分
    2.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来源
        2.1.3 相关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疗效判定标准
    2.2 采集及评价内容
    2.3 信息采集表设计
    2.4 统计分析
        2.4.1 数据管理
        2.4.2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总体描述
        3.1.1 性别及年龄构成
        3.1.2 治疗情况
        3.1.3 住院天数
    3.2 病史及临床资料
        3.2.1 住院季节
        3.2.2 致病原因
        3.2.3 诱发及加重原因
        3.2.4 既往健康情况
        3.2.5 临床表现
        3.2.6 并发症
        3.2.7 相关检查
        3.2.8 舌脉象
        3.2.9 中医证候分型
    3.3 治疗
        3.3.1 补液及支持治疗
        3.3.2 局部外用治疗
        3.3.3 病因治疗
        3.3.4 中医药治疗
    3.4 疾病转归与随访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一般资料回顾
    4.2 红皮病病因及诱因分析
        4.2.1 病因
        4.2.2 病因与年龄的关系
        4.2.3 诱因
    4.3 并发症及易感因素分析
    4.4 中医辨证治疗
    4.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慢性光化性皮炎173例临床与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慢性光化性皮炎定义[1]
    1.2 慢性光化性诊断标准[2]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临床特点
    2.3 实验室检查
        2.3.1 光敏试验
        2.3.2 组织病理
        2.3.3 免疫组织化学
3 讨论

(8)蕈样肉芽肿中CADM1及Tiam1表达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论着
英文名词及缩写
研究生期间成果
致谢

(9)紫外线照射治疗蕈样肉芽肿的不良反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急性不良反应
        2.1.1 皮肤干燥、瘙痒反应
        2.1.2 皮肤红斑、水肿、水疱反应
    2.2 慢性不良反应
        2.2.1 光化性黑子
        2.2.2 色素沉着、脱失反应
    2.3 其他不良反应
    2.4 光疗不良反应与光疗类型之间相关性
    2.5 光疗不良反应与累积剂量之间的相关性
3 讨论

(10)激光在口腔粘膜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在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中的研究
    1.1 复发性口腔溃疡
    1.2 放射性口炎
2. 在口腔斑纹类疾病中的研究
3. 在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
4. 在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中的应用
5. 在口腔黏膜肉芽肿性疾病中的研究
6. 在唇部炎性疾病中的研究
7. 小结

四、光化性肉芽肿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唇炎诊断性新分类及其临床诊断路径[J]. 仇学梅,江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1(02)
  • [2]铒激光治疗慢性唇炎的临床疗效探讨[D]. 张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3]NB-UVB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J]. 韩大伟,张时宇,王涛,阎岩,刘跃华.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19(05)
  • [4]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D]. 刘巍. 浙江大学, 2019(03)
  • [5]220例红皮病住院病案的临床分析[D]. 熊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慢性光化性皮炎173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 李凌佳,刘彤云,何黎,顾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10)
  • [7]光化性肉芽肿3例[J]. 李辉. 广东医学, 2018(S2)
  • [8]蕈样肉芽肿中CADM1及Tiam1表达水平的研究[D]. 韩大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9]紫外线照射治疗蕈样肉芽肿的不良反应观察[J]. 韩大伟,王涛,刘洁,阎岩,刘跃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7(10)
  • [10]激光在口腔粘膜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陈强,闫元元,卢恕来.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7(03)

标签:;  ;  ;  ;  ;  

光化性肉芽肿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