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广播 LAN 分配的 IP 组播组管理

用于广播 LAN 分配的 IP 组播组管理

一、IP MULTICAST GROUP MANAGEMENT FOR BROADCAST LANS DISTRIBUTION(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阳[1](2020)在《软件定义网络组播安全机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组播是一种传统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方式,以其“一对多”的通信特点,适用于视频直播、线上推送、多媒体在线会议等场景,具有节约网络资源、降低发送方负荷的优势。但IP组播在设计之初,安全性未得到重视,导致容易遭到窃听、盗用、拒绝服务等安全攻击,造成使用场景受限。为IP组播添加成员身份认证和组播数据加密机制是提高IP组播安全性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实现身份认证机制,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建立一个专用的服务器作为认证实体对成员实施访问控制,但在IP组播中,认证实体和转发实体之间需要进行协商配合,实现较为复杂。另一方面,为提高组播消息的机密性,需要建立组播数据加密机制,但组播密钥的管理难度比单播更大,要求更高。软件定义网络的出现使得IP组播的安全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思路。在分析现有SDN组播安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其中存在以下两方面缺陷:身份认证方案不完善和缺少消息加密机制。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DN的组播安全机制,该机制通过SDN控制器进行组播安全方案的部署,实现了安全策略与网络转发功能的统一。为了实现更快速的身份认证,本方案使用了数字证书机制,以降低组成员与SDN控制器之间因认证而产生的握手次数。在本方案中,每一个组成员都需要提前向SDN控制器申请一个数字证书,该证书可以区分申请者的组播源/接收者身份。拥有该证书之后,该组成员加入一个组播组时仅需要向SDN控制器发送其数字证书信息,便可完成身份认证。同时,本方案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本方案的身份认证和组播加入/退出报文。该报文格式可以在实现组播加入、退出功能的同时携带身份认证信息,使得入组和认证只需通过一个报文即可完成。为实现基于SDN的加密组播,本方案设计了一种通过SDN控制器进行组播会话密钥生成、分配、更新的密钥管理机制,使得每一个通过了身份认证的组成员都可以通过该密钥进行加密组播通信。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通过发放数字证书实现组播源和接收者的身份认证,拒绝非法组播接收者进入组播组,并实现了加密的SDN组播通信,提高了组播的安全性。

祖健文[2](2019)在《LTE宽带集群系统EPC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TE宽带集群系统是一种具有多媒体指挥调度功能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LTE宽带集群系统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分组核心)具有接入控制、分组路由、数据传输以及移动性管理等功能。MBMS(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可以解决LTE宽带集群系统信道共享的问题,提高LTE宽带集群系统的信道利用率和用户容量,是LTE宽带集群系统EPC的关键技术。因此,LTE宽带集群系统EPCMBMS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述国内外LTE宽带集群系统及其EPC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并验证了LTE宽带集群系统的MBMS功能,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LTE宽带集群系统EPC的架构,分析了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的功能,阐述了 MBMS的功能层、工作模式、逻辑架构以及协议栈结构2.通过对LTE宽带集群系统EPC的MBMS集群通信服务管理过程、MBMS承载服务的广播会话控制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一种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的绑定方法,设计了 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之间的映射与解映射过程,可提高LTE宽带集群系统业务的传输效率3.提出了一种基于SYNC协议的MBMS用户数据同步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但可以保证EPC与eNodeB之间的MBMS用户数据同步,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降低MBMS用户数据传输速率波动对QoS的影响。4.提出了一种LTE宽带集群系统EPC MBMS的软件架构,该架构结合了MBMS集群通信服务的控制功能和MBMS用户数据传输的功能,具有信令处理速度快、用户数据传输效率高等特点。利用C语言,基于Linux操作系统,开发了LTE宽带集群系统EPC的广播组播服务中心、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网关以及移动性管理实体,实现了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 MBMS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功能5.利用OpenAirInterface和USRP软件无线电平台,搭建了 LTE宽带集群系统仿真验证平台,对MBMS控制面功能和用户面性能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广播组播服务中心、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网关以及移动性管理实体实现了MBMS承载的建立、更新、停止以及用户数据传输等功能;MBMS控制面的处理时延小于100毫秒;MBMS用户数据同步性能和MBMS承载的数据传输速率满足LTE宽带集群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李国庆[3](2011)在《面向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络IPTV业务的组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Internet的爆炸性发展不仅带来了宽带用户的激增、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同时带动了众多基于IP的高宽带多媒体应用,如视频会议、IPTV等。对于这些应用的飞速发展,如果仅仅使用传统的基于点对点的单播技术或者点到多点的广播技术,将会对核心网络的带宽和设备带来很大的压力。面对高带宽需求压力PTV业务,组播技术是一个好的选择。而组播是一种允许一个或多个发送者一次同时发送单一的数据包到多个接收者的网络技术。组播源把数据包发送到特定组播组,而只有属于该组播组的地址才能接收到数据包。在很多视频应用中,组播源往往仅有一个,即使用户数量成倍增长,主干带宽不需要随之增加,因为无论有多少个目标地址,在整个网络的任何一条主干链路上只传送单一视频流,即所谓一次发送,组内广播。组播提高了数据传送效率,减少了主干网出现拥塞的可能性。本文通过研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络的的技术标准,提出了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驻地网3Tnet改造方案;研究IP组播技术,并对互联网组管理协议以及组播路由协议及算法进行探讨;结合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3Tnet高清互动业务运营支撑平台建设与示范,介绍了教育驻地网的banacast系统应用层组播技术,给出了banacast系统组播方案,重点对banacast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3Tnet教育驻地网结合banacast系统进行示范及业务测试。

张帅[4](2011)在《组播技术在GPON系统中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和三网融合的具体实施、网络传输和处理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宽带用户快速增长,以IPTV为代表的视频业务也将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高清视频和逐渐兴起的3D电视节目,宽带应用的迅速普及将对带宽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点对点的单播传输方式不利于数据的批量传输,广播方式也不利于与特定对象进行数据交互,并且还浪费了大量带宽;然而,点到多点的组播技术则是以尽最大努力的方式实现数据源到一组目的节点的数据传送,可以运行在任意体系结构的网络之上,这正是解决数据量大、质量要求高、传输时延要求高的新业务传输的理想方案。宽带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承载各种信息化应用的重要载体,许多国家已将宽带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作为网络的“最后一公里”的接入网依然是大容量骨干网和局域网之间的瓶颈。GPON(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千兆比特容量无源光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光纤接入技术,以其大容量、高带宽、覆盖广、实现简单、适配多种业务、易于维护和升级、绿色环保等优势,逐渐受到各厂商、电信等运营商的重视,接入技术已是承载宽带应用的关键环节。因此,对组播技术在GPON系统上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在**通信公司GPON项目组给予的良好科研环境和大力支持下,对GPON系统的相关技术和组播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IPTV视频业务为例,提出了在GPON系统上组播技术的解决方案,并实现了该解决方案所涉及的相关应用模块: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做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等领域的进展;其次,对GPON系统的相关技术、组播技术以及软、硬件系统做了详细介绍,主要包括GPON的主要技术特征、实现GPON所需的关键技术、组播的概述、组播组管理协议、二层组播协议、硬件处理器的架构、软件对数据流的控制和数据包的处理过程等;再次,是方案设计;然后,是实现、测试和性能分析;最后,是对本文所做工作的总结,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在GPON系统上设计和实现的组播方案,已经过**通信公司的产品验证,能广泛的应用到GPON接入网相关的组播业务,为新一代接入网承载组播业务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

崔国亮[5](2011)在《面向三网融合的网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进入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的信息时代,三网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三网融合”就是一个集计算机网络、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于一身的多业务网络,其特征是技术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网络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上互相渗透和交叉,朝着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随着三网的不断融合,多厂商多样化设备的不断出现,设备数量不断增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高层业务应用不断的进行融合。因此,要对“新”的网络及其“新”的设备进行管理和监控,为业务融合提供有效地支撑,迫切需要一个对整个融合网络进行自动化管理的网管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网融合的课题背景,并针对三网融合的新特点以及三网融合后网管系统的新需求,总结出网管系统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并描述了一个面向三网融合网管系统的总体结构,其中包括:系统体系结构、系统层次结构以及分布式数据库结构。然后,针对三网融合后传统的网管系统进行设备数据采集时,存在轮询时间长、管理站负担重、效率低等问题,面对小区的局域网环境,提出了一种基于广播方式的并行轮询算法,并通过实验分析验证该算法的性能;其次,由于广播不适合在三网融合的公网条件下使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支持组播的SNMPv3改进模型,该模型通过扩充MIB库、扩展SNMP引擎、扩展组管理等方式,使得原有SNMPv3协议框架可以支持组播。最后对网管系统的数据采集器在实际运行环境下从功能和性能进行详细的测试,效果能够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

郑芳只[6](2009)在《基于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多媒体卫星通信网络是一个把空间和地面宽带通信融合于一体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卫星通信采用星上处理和交换技术,把通信路由功能从地面设备转移到空间卫星上,从而使卫星系统的容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满足了用户多种业务的通信的需求。但由于业务类型多种多样,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业务需要,针对其特点选择合理的传输方式。在传统的单播传输的基础上,随着近年来VOD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业务的广泛需求,组播传输方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针对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的组播通信进行研究,设计出适用于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的组播方案。深入研究IP技术与ATM技术的结合原理,并对现有的IP组播技术和卫星ATM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基于多媒体通信卫星的组播方案,主要包括组播方案的通信接口的设计、组播地址解析服务器的设计和组播地址解析原语的设计。同时,在仿真环境下实现一种基于组播方案的仿真系统,即视频聊天系统,其包括用户端、信关站和组播地址解析服务器,验证了组播方案的可行性。由于卫星具有高带宽和大范围地理区域的广播特性,且利用多媒体通信卫星独特的星上处理能力,使得服务端到用户端只需要一跳传输的过程,避免了复杂的路由机制和路由瓶颈问题,从而减少了到达目的地址的处理延迟。仿真结果表明该组播方案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在很大范围内提供组播数据,与地面网络组播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王平[7](2009)在《包钢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遥视系统是一种新兴的电力自动化系统,它综合利用了视频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变电站内采用摄像机拍摄的视频图像远距离传输到调度中心或集控站(主站),使主站的运行、管理人员可以借此对厂站电气设备的运行环境进行监控,以实现厂站的无人值班,保证厂站的安全生产。本文参照了国内外一些变电站遥视系统的结构形式,详细探讨了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内容、功能和要求,吸取了其中的一些优点,特别是基于电力光纤专用通信网和100M/1000M局域网,并对利用组播技术和VLAN技术实现遥视信息传输的拥塞控制方式来实现变电站遥视系统的通信层进行了研究。它作为提高电能质量的技术手段之一,直接保证电力生产向着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对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水平,增强系统的安全性,降低运行成本有明显的效果。

罗萱[8](2009)在《面向宽带IPTV业务的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电信运营商的三重播放业务架构中,IPTV被认为将成为下一个杀手级应用,在大量消耗互联网上可用带宽资源的同时推动未来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近年以来,在北美、欧洲以及亚太地区,许多运营商都宣布开始为用户提供IPTV业务。在IPTV系统中,组播技术因为能够优化网络的资源利用,对直播电视等典型业务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起到关键的作用。在目前的网络中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组播方式:IP组播,应用层组播以及光组播。为了支持诸如IPTV等业务的可靠传输需要,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示范网(3Tnet)采用了一种新的网络模型,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模型。在层叠组播网络中,IP组播流通过光树在核心光网络中进行传输。相对于传统的IP组播,层叠组播网络能够提供严格的QoS保障以及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中所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层叠组播网络的实现,静态业务模型下的多树组播流汇聚,动态用户行为下组播流汇聚问题的稳定性研究,网络拓扑未知条件下的组-树映射和层叠组播网络中的频道切换。本文的第一章是绪论,分析了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技术的研究背景,概括了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主要集中于研究层叠组播网络中光组播的分布式控制问题。基于OIF UNI的基础上,我们对已有的信令协议作出扩展以支持点到多点的连接。同时,我们还研究了GMPLS框架下IETF为了支持组播连接做出的各种信令扩展。第三章研究了静态业务模型下的多树组播流汇聚。多树是指在IPTV系统中,一个频道可能同时被多个头端所提供,用户可以根据当前的网络状态选择不同的头端作为其收看频道的源节点。我们提出一个先分解后汇聚的启发式算法,将一个具有多头端的频道分解成多个具有单头端的新的组播会话。这样就把问题简化为单树组播流汇聚,进而获得优化的网络资源利用。第四章主要集中于动态用户行为下组播流汇聚问题的稳定性研究。对于IPTV等实时性要求很高的业务而言,任何光树的重构(包括光树路由的变化或汇聚的频道集合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大的频道切换时延甚至是业务中断,造成无法容忍的后果。因此,我们提出了组播流汇聚稳定性的概念以及数学定义。然后我们提出了一个两步的启发式算法来解决稳定性问题,同时获得尽量优化的网络资源利用。第五章中我们考虑的是拓扑未知网络条件下的组-树映射。以随机图网络模型为基础,我们通过数学推导得出网络带宽浪费阈值与组成员相似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使用组成员相似度作为判断条件进行组-树映射,解决了无法得知具体网络拓扑信息的问题。第六章讨论了层叠组播网络模型中传送IPTV等视频业务时的频道切换问题。首先,我们介绍基于传统IP组播的IPTV系统中所碰到的频道切换问题以及频道切换时延的构成。然后着重研究和分析了层叠组播网络中不同信令流程对频道切换时延造成的影响。最后,我们在实际网络中进行了实验,测量了不同信令流程所引入的网络时延,并参加了一次1040个并发用户的大规模测试来评估层叠组播网络对整体频道切换时延性能的影响。

赵英华[9](2009)在《HiNOC网络汇聚子层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HiNOC(High performance Network Over Coax)网络是在当前FTTB已经存在和普遍应用的前提下,利用有线电视网已有的同轴电缆线路和分配网络,组建而成的最后100米范围内的宽带接入网。该技术完全利用现有有线电视网同轴电缆的网络布线,仅增加HiNOC Bridge (HB)和HiNOC Modem (HM)等相关设备,实现高速和高质量多业务接入,可提供用户包括IPTV、SDTV/HDTV、上网等宽带应用。本文首先对HiNOC网络及HiNOC系统MAC协议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MAC协议中的汇聚子层功能;设计了针对HiNOC网络的基于IGMP Snooping的二层组播方案,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将VLAN技术引入HiNOC网络,提出了基于MAC地址的VLAN划分和基于用户标识的VLAN划分机制;最后对HiNOC MAC协议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了汇聚子层的设计机制对HiNOC性能的影响。

胡逾峰[10](2008)在《组播技术及其在上海宽带网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Internet的爆炸性发展不仅带来了宽带用户的激增以及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而且带动了众多基于IP的高带宽多媒体应用,例如视频会议、网络广播、视频点播、IPTV等。对于这些应用的飞速发展,如果仅仅使用传统的基于点对点的单播技术或者点到多点的广播技术,将会对核心网络的带宽带来很大压力。而组播是一种允许一个或多个发送者(组播源)一次同时发送单一的数据包到多个接收者的网络技术。组播源把数据包发送到特定组播组,而只有属于该组播组的地址才能接收到数据包。在很多视频应用中,组播源往往仅有一个,即使用户数量成倍增长,主干带宽不需要随之增加,因为无论有多少个目标地址,在整个网络的任何一条主干链路上只传送单一视频流,即所谓“一次发送,组内广播”。组播提高了数据传送效率,减少了主干网出现拥塞的可能性。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组播技术,以及对互联网组管理协议以及组播路由协议及算法的深入探讨,结合上海电信开展的IPTV业务特点,引出了上海宽带网中如何部署组播的问题。关于组播部署的问题,首先结合对组播的两种业务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技术比较,然后阐述了组播从核心层、汇聚层到接入层各个层面的实现方式,重点对接入层面向用户的组播复制点和控制点的选择。最后根据组播部署方案并结合上海宽带网络的现网状况提出了根据IPTV直播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对应的组播实施方案。

二、IP MULTICAST GROUP MANAGEMENT FOR BROADCAST LANS DISTRIBU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 MULTICAST GROUP MANAGEMENT FOR BROADCAST LANS DISTRIBUTION(论文提纲范文)

(1)软件定义网络组播安全机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P组播安全研究现状
        1.2.2 SDN组播安全研究现状
    1.3 论文工作与安排
2 组播安全与SDN网络相关技术
    2.1 组播技术概述
        2.1.1 组播的定义与特点
        2.1.2 组播地址与分配
        2.1.3 组播协议
    2.2 组播安全研究
        2.2.1 组播的安全需求
        2.2.2 组播身份认证
        2.2.3 组播密钥管理
        2.2.4 源认证
        2.2.5 IP组播安全缺陷
    2.3 SDN组播及其安全研究
        2.3.1 SDN技术思想
        2.3.2 SDN组播的优势
        2.3.3 SDN组播安全研究
    2.4 SDN组播安全机制改进思路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SDN的组播安全机制设计
    3.1 系统架构
    3.2 组播成员管理功能设计
        3.2.1 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机制
        3.2.2 组播加入/退出和身份认证报文
        3.2.3 SDN控制器访问控制
    3.3 组播密钥管理功能设计
        3.3.1 组播会话密钥生成和分配
        3.3.2 组播会话密钥更新
    3.4 系统工作流程
        3.4.1 数字证书申请
        3.4.2 组播源/接收者入组
        3.4.3 身份认证和组播加入确认
        3.4.4 流表下发和密钥分配
        3.4.5 组播组变化时的组播路径与密钥更新
        3.4.6 完整工作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SDN的组播安全机制技术实现
    4.1 系统开发平台搭建
    4.2 功能模块设计逻辑
    4.3 SDN控制器功能实现
        4.3.1 数字证书环境配置
        4.3.2 报文解析模块
        4.3.3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模块
        4.3.4 组播树构建与流表下发模块
        4.3.5 密钥管理模块
    4.4 组播成员功能实现
        4.4.1 报文构建模块
        4.4.2 组播消息加解密模块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验证
    5.1 实验环境搭建
    5.2 功能验证
        5.2.1 SDN组播通信功能
        5.2.2 组播加入、退出功能
        5.2.3 身份认证功能
        5.2.4 加密组播通信功能
    5.3 性能验证
        5.3.1 身份认证时延
        5.3.2 加密组播时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LTE宽带集群系统EPC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LTE宽带集群系统及其EPC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LTE宽带集群系统及其EPC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LTE宽带集群系统及其EPC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安排
2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架构及其MBMS架构
    2.1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架构
    2.2 MBMS
    2.3 MBMS的逻辑架构
    2.4 MBMS协议栈的结构
        2.4.1 MBMS控制面协议栈的结构
        2.4.2 MBMS用户面协议栈的结构
    2.5 本章小结
3 MBMS集群通信服务的相关技术
    3.1 MBMS集群通信服务管理过程
        3.1.1 MBMS集群通信服务激活过程
        3.1.2 MBMS集群通信服务去激活过程
        3.1.3 MBMS集群通信服务更新过程
        3.1.4 MBMS传输状态指示过程
    3.2 MBMS承载服务的广播会话控制过程
        3.2.1 MBMS广播会话开启过程
        3.2.2 MBMS广播会话停止过程
        3.2.3 MBMS广播会话更新过程
    3.3 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映射/解映射过程的设计
        3.3.1 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映射过程的设计
        3.3.2 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解映射过程的设计
    3.4 基于SYNC协议的MBMS用户数据同步算法
        3.4.1 SYNC协议
        3.4.2 基于SYNC协议的MBMS用户数据同步算法
        3.4.3 MBMS用户数据同步算法的仿真
    3.5 本章小结
4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 MBMS的实现
    4.1 开发环境
        4.1.1 Linux操作系统
        4.1.2 C语言
    4.2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 MBMS的软件架构
        4.2.1 EPC MBMS的总体软件架构
        4.2.2 BM-SC实体的软件架构
        4.2.3 MBMS GW实体的软件架构
        4.2.4 MME实体MBMS控制面的软件架构
    4.3 BM-SC实体的实现
        4.3.1 MBMS集群通信服务处理模块的实现
        4.3.2 MBMS承载服务处理模块的实现
        4.3.3 MBMS承载上下文模块的实现
        4.3.4 BM-SC用户面模块的实现
    4.4 MBMS GW实体的实现
        4.4.1 MBMS GW控制面模块的实现
        4.4.2 MBMS承载上下文模块的实现
        4.4.3 MBMS GW用户面模块的实现
    4.5 MME实体MBMS控制面的实现
        4.5.1 GTP-C协议处理模块的实现
        4.5.2 MME控制面模块的实现
        4.5.3 M3AP协议处理模块的实现
        4.5.4 MBMS承载上下文模块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 MBMS的验证
    5.1 验证平台
        5.1.1 OpenAirInterface软件平台
        5.1.2 USRP B210硬件平台
        5.1.3 验证平台的搭建
    5.2 验证方案
    5.3 验证内容
    5.4 验证结果
        5.4.1 MBMS承载控制过程
        5.4.2 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的映射过程
        5.4.3 MBMS控制面处理时延
        5.4.4 MBMS用户数据同步性能
        5.4.5 MBMS承载的数据传输速率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面向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络IPTV业务的组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性能宽带信息网
        1.1.1 国外高性能网络及其业务发展
        1.1.2 国内3Tnet 的发展
    1.2 IPTV 的定义及业务介绍
    1.3 IPTV 的特点及优势
    1.4 IPTV 近年来的发展
        1.4.1 国外IPTV 发展现状
        1.4.2 国内IPTV 发展现状
    1.5 本文主要工作及论文组织
第二章 IPTV 系统的关键技术
    2.1 宽带接入技术
    2.2 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
    2.3 流媒体技术
    2.4 IP QOS 服务质量保证技术
    2.5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
    2.6 P2P 技术
    2.7 组播技术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播技术
    3.1 组播简介
        3.1.1 三种基本的通信方式
        3.1.2 组播的特点及应用
    3.2 组播模型分类
    3.3 组播框架结构
        3.3.1 组播地址与组播MAC
        3.3.2 组播协议
    3.4 组播分发树
    3.5 组播报文的转发机制
    3.6 组播组管理协议
        3.6.1 概述
        3.6.2 IGMP 工作原理
        3.6.3 IGMPv1 工作机制
        3.6.4 IGMPv2 新增功能
        3.6.5 IGMPv3 改进功能
        3.6.6 IGMP Proxy 协议
        3.6.7 IGMP Snooping 协议
    3.7 组播路由协议及组播路由算法
        3.7.1 组播路由协议
        3.7.2 组播路由协议算法
        3.7.3 组播路由算法的设计原则
        3.7.4 组播路由协议性能比较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Tnet 教育驻地网组播技术及业务测试
    4.1 3Tnet 教育驻地网组播技术
        4.1.1 IP 组播与应用层组播比较
        4.1.2 banacast 应用层组播方案
    4.2 3Tnet 组播业务网络环境搭建
        4.2.1 3Tnet 网络架构研究
        4.2.2 规划架构3Tnet 教育驻地网方案
        4.2.3 改造教育驻地网需要的设备
        4.2.4 banacast 系统介绍
    4.3 3Tnet 组播业务测试与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4)组播技术在GPON系统中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GPON 系统概述
    2.1 GPON 的主要技术特征
        2.1.1 GPON 系统结构
        2.1.2 GPON 功能模型
        2.1.3 GPON 的层次模型及协议分析
        2.1.4 GPON 的数据复用方式及帧格式
        2.1.5 GEM 信道中业务数据流的传送方式
        2.1.6 GPON 网络的保护
    2.2 GPON 关键技术
        2.2.1 测距及时延调整方法
        2.2.2 突发同步
        2.2.3 动态带宽分配
        2.2.4 安全保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P 组播技术的研究
    3.1 IP 组播技术概述
        3.1.1 组播概念与特点
        3.1.2 IP 组播地址与组播MAC 地址
    3.2 组播组管理协议
    3.3 二层组播协议分析
        3.3.1 IGMP 侦听
        3.3.2 IGMP 代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组播技术在GPON 系统中的方案设计
    4.1 总体技术方案
    4.2 SCB 传输技术
    4.3 组播帧过滤
    4.4 组播数据在GPON 系统中的控制
        4.4.1 终端用户加入组播组的过程
        4.4.2 组播数据下行传输的处理
        4.4.3 组成员离开组播组的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播技术在GPON 系统中的实现
    5.1 硬件芯片分析
        5.1.1 OLT 端芯片
        5.1.2 ONU 端芯片
    5.2 数据流分析
        5.2.1 下行数据流
        5.2.2 上行数据流
    5.3 组播技术在GPON 系统中的软件实现
        5.3.1 数据包处理器
        5.3.2 数据通道
        5.3.3 数据流的处理
        5.3.4 GPON 链路控制
        5.3.5 GEM Port-ID 的映射
        5.3.6 包的桥协议处理
    5.4 功能测试及性能分析
        5.4.1 功能测试
        5.4.2 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面向三网融合的网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1.2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面向三网融合的网管系统综述
    2.1 三网融合概述
    2.2 网络管理概述
    2.3 网络管理模式
    2.4 面向三网融合的网管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三网融合的网管系统总体结构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体系结构
    3.3 软件层次结构
    3.4 分布式数据库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广播SNMP的网管系统并行轮询算法
    4.1 相关研究
        4.1.1 自陷和轮询
        4.1.2 TAP
        4.1.3 TTP
    4.2 基于广播SNMP的并行轮询算法描述
        4.2.1 算法思想描述
        4.2.2 广播轮询
        4.2.3 动态设备列表获取
        4.2.4 掉线设备的快速获取
        4.2.5 多线程并行轮询
        4.2.6 自适应的线程接收机制
    4.3 算法实现
    4.4 实验及性能分析
        4.4.1 实验环境
        4.4.2 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种支持组播的SNMPv3 改进模型
    5.1 SNMPv3 协议
        5.1.1 SNMP实体
        5.1.2 SNMPv3 消息格式
    5.2 组播
        5.2.1 IP组播
        5.2.2 群组密钥管理协议(GKMP)
    5.3 一种支持组播的SNMPv3 改进模型
        5.3.1 引入组播的必要性分析
        5.3.2 SNMPv3 扩展
        5.3.3 组管理(GM)
        5.3.4 组密钥管理(KM)
    5.4 模型实现
        5.4.1 SNMPv3 操作原语扩展实现
        5.4.2 组管理流程实现
        5.4.3 基于组播的数据采集实现
    5.5 实验及性能分析
        5.5.1 实验环境
        5.5.2 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据采集测试与分析
    6.1 测试环境
    6.2 模块测试
        6.2.1 关键功能测试及结果
        6.2.2 性能测试及结果
    6.3 软件系统测试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6)基于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
    2.1 系统概述
    2.2 系统结构
    2.3 技术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分析与设计
    3.1 多媒体卫星通信中组播方案需求分析
        3.1.1 多媒体卫星通信中组播需求
    3.2 多媒体卫星通信中组播方案的设计思路
        3.2.1 IP组播的研究
        3.2.2 IP over ATM方案的研究
        3.2.3 IP组播与ATM技术的研究
    3.3 组播方案的系统结构的设计
        3.3.1 用户端的设计
        3.3.2 MARS服务器的设计
        3.3.3 信关站设计
        3.3.4 ATM交换机
    3.4 组播方案的工作流程的设计
    3.5 组播方案的通信接口的设计
        3.5.1 用户端与信关站接口设计
        3.5.2 信关站与ATM交换机接口设计
        3.5.3 信关站与MARS服务器接口设计
    3.6 MARS原语的设计
        3.6.1 MARS原语的作用
        3.6.2 MARS_Request原语格式的设计
        3.6.3 MARS_Multi和MARS_Nak原语格式的设计
        3.6.4 MARS_Join和MARS_Leave原语格式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的实现与测试
    4.1 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的仿真系统的设计
    4.2 用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4.2.1 用户端的工作流程的设计
        4.2.2 功能模块实现
    4.3 MARS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4.3.1 MARS服务器工作流程的设计
        4.3.2 MARS服务器实现
    4.4 信关站的设计与实现
        4.4.1 功能模块的设计
        4.4.2 信关站的实现
    4.5 基于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的测试
        4.5.1 测试环境
        4.5.2 测试过程
        4.5.3 测试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包钢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变电站遥视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系统的构成及主要功能
    2.1 变电站遥视系统结构设计
    2.2 遥视子站的基本结构和摄像设备的选择
        2.2.1 遥视子站的基本结构
        2.2.2 摄像点、摄像机和镜头的选择
        2.2.3 网络硬盘录像机功能的实现
    2.3 遥视系统的通信需求
        2.3.1 遥视信息流的基本特征
        2.3.2 遥视通信的性能需求
        2.3.3 遥视通信的服务质量
    2.4 遥视主站的结构和配置
    2.5 分布式遥视系统
        2.5.1 分布式遥视系统的基本概念
        2.5.2 分布式遥视系统的通信模型
第三章 遥视系统的通信层设计
    3.1 传输遥视信息的100M/1000M局域网
        3.1.1 快速以太网
        3.1.2 千兆以太网
    3.2 组播
        3.2.1 组播的基本概念
        3.2.2 遥视信息传输与组播
        3.2.3 组播地址
        3.2.4 组播转发
    3.3 VLAN
        3.3.1 VLAN的概念
        3.3.2 VLAN的用途
        3.3.3 VLAN的种类
    3.4遥视信息传输的拥塞控制
        3.4.1 采用组播技术
        3.4.2 划分VLAN
第四章 遥视主站系统
    4.1 遥视主站系统软件
        4.1.1 遥视主站软件概述
        4.1.2 遥视主站系统的面向对象分析设计问题
        4.1.3 遥视系统的信息通信方式和通信协议
        4.1.4 遥视信息组播的实现方法
        4.1.5 操作系统的选择
    4.2 遥视主站系统安全概述
        4.2.1 用户接入控制和访问权限
        4.2.2 视频屏蔽
        4.2.3 防火墙对视频传输的影响
第五章 遥视系统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
    5.1 遥视系统的防雷和抗干扰
        5.1.1 遥视系统的防雷
        5.1.2 遥视系统的抗干扰
    5.2 遥视系统的安装调试
        5.2.1 遥视系统主设备的安装
        5.2.2 辅助设备和辅助材料的安装
    5.3 遥视系统的运行维护
第六章 包钢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实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A 包钢变电站遥视系统画面截图

(8)面向宽带IPTV业务的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IPTV 的兴起
        1.1.1 IPTV 业务的定义
        1.1.2 IPTV 的业务类型
        1.1.3 IPTV 系统体系架构
        1.1.4 IPTV 业务特性及需求
    1.2 组播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1.2.1 网络层组播
        1.2.2 应用层组播
        1.2.3 物理层组播
    1.3 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IP over optical 层叠组播网络.
    2.1 引言
    2.2 IP over optical 层叠组播网络模型
    2.3 OIFUNI 的光组播扩展
        2.3.1 信令协议扩展
        2.3.2 原型描述
        2.3.3 实验结果
    2.4 G MPLS 协议的光组播扩展
        2.4.1.A SON 控制平面和RSVP-TE
        2.4.2 组播信令协议
        2.4.3 实验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多树问题的组播流汇聚
    3.1 引言
    3.2 组播流汇聚
    3.3 相关工作
        3.3.1 组播业务疏导
        3.3.2 汇聚组播
        3.3.3 静态业务模型下单树问题的组播流汇聚
    3.4 静态业务模型下多树问题的组播流汇聚
    3.5 数学定义
    3.6 启发式算法
        3.6.1 分解算法
        3.6.2 汇聚算法
        3.6.3 复杂度分析
    3.7 仿真结果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组播流汇聚问题的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组播流汇聚的稳定性问题
        4.2.1 问题描述
        4.2.2 数学描述
        4.2.3 简单示例
    4.3 频道关联性
    4.4 启发式算法
        4.4.1 频道选择
        4.4.2 路由
        4.4.3 复杂度分析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组成员相似度的组-树映射算法
    5.1 引言
    5.2 组-树映射问题
        5.2.1 问题描述
        5.2.2 网络模型
        5.2.3 现有研究
    5.3 组成员相似度
        5.3.1 算法思想
        5.3.2 随机图网络
    5.4 组-树映射算法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层叠组播网络中的频道切换
    6.1 引言
    6.2 频道切换
    6.3 层叠组播网络结构以及信令流程
        6.3.1 网络架构
        6.3.2 信令流程
        6.3.3 多域模型
    6.4 实验环境以及结果
        6.4.1 实验环境
        6.4.2 实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未来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工程实践

(9)HiNOC网络汇聚子层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HiNOC 网络的背景及意义
    1.2 HiNOC 网络概述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HiNOC 网络MAC 层协议概述
    2.1 HiNOC 系统及MAC 层概述
    2.2 信道分配
    2.3 MAC 层机制
        2.3.1 网络搜索
        2.3.2 网络接纳
        2.3.3 数据通信
        2.3.4 链路维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iNOC 网络汇聚子层的研究
    3.1 HiNOC 网络汇聚子层
        3.1.1 地址学习构建转发表
        3.1.2 数据帧的封装及打包
        3.1.3 数据帧的转发
        3.1.4 业务优先级的划分
    3.2 HiNOC 网络的组播方案
        3.2.1 组播技术简介
        3.2.2 基于IGMP Snooping 的组播方案
        3.2.3 组播的实现
    3.3 VLAN 在HiNOC 网络中的实现方案
        3.3.1 VLAN 概述
        3.3.2 基于MAC 地址的VLAN 划分机制
        3.3.3 基于用户标识的VLAN 划分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汇聚子层对 HiNOC 网络性能的影响
    4.1 测试环境
    4.2 测试的方法
    4.3 吞吐量的测试
    4.4 传输时延的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组播技术及其在上海宽带网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应用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1.3 本文结构
第二章 组播技术
    2.1 引言
    2.2 组播基本概念
        2.2.1 组播发展历程
        2.2.2 组播的工作原理
        2.2.3 组播模型分类
    2.3 组播框架结构
        2.3.1 组播机制的构成
        2.3.2 组播地址与组播MAC
        2.3.3 组播协议
    2.4 组播树
    2.5 组播报文的转发机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播组管理协议
    3.1 概述
    3.2 IGMP 原理简介
    3.3 IGMP v1 工作过程
    3.4 IGMP v2 工作过程
    3.5 IGMP V3 工作工程
    3.6 IGMP Proxy 协议
    3.7 IGMP Snooping 协议
        3.7.1 IGMP Snooping 原理
        3.7.2 IGMP Snooping 基本概念
        3.7.3 IGMP Snooping 工作过程
        3.7.4 交换机对组播协议报文的特殊处理规则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组播路由协议及组播路由算法
    4.1 组播路由协议
        4.1.1 组播路由协议的分类
        4.1.2 几种组播路由协议原理及工作过程
    4.2 组播路由协议算法
        4.2.1 最短路径算法
        4.2.2 最小生成树算法
        4.2.3 QoS 组播路由算法
    4.3 组播路由算法的设计原则
    4.4 组播路由协议性能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播技术在上海宽带网络中的应用
    5.1 组播技术的典型应用
    5.2 上海电信IPTV 业务简介
        5.2.1 行业背景
        5.2.2 技术背景
        5.2.3 IPTV 业务模式
    5.3 上海宽带网络概况
    5.4 组播技术部署策略
        5.4.1 组播模型
        5.4.2 组播路由协议
        5.4.3 核心层组播
        5.4.4 汇聚层组播
        5.4.5 接入层组播
    5.5 上海IPTV 实施应用方案
        5.5.1 第一阶段IPTV 直播技术方案
        5.5.2 第二阶段IPTV 直播技术方案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与展望
    6.1 本文回顾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四、IP MULTICAST GROUP MANAGEMENT FOR BROADCAST LANS DISTRIBU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软件定义网络组播安全机制的设计与实现[D]. 李旭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LTE宽带集群系统EPC关键技术的研究[D]. 祖健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面向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络IPTV业务的组播技术研究[D]. 李国庆.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4]组播技术在GPON系统中的研究与实现[D]. 张帅.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5]面向三网融合的网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崔国亮.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6]基于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研究与实现[D]. 郑芳只. 东北大学, 2009(03)
  • [7]包钢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应用研究[D]. 王平.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03)
  • [8]面向宽带IPTV业务的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技术研究[D]. 罗萱.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9]HiNOC网络汇聚子层关键技术研究[D]. 赵英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S2)
  • [10]组播技术及其在上海宽带网络中的应用研究[D]. 胡逾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用于广播 LAN 分配的 IP 组播组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