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同时与融合——兼论“所有权不能吃”

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同时与融合——兼论“所有权不能吃”

一、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时性和融合性——兼驳“所有制不能当饭吃”(论文文献综述)

李增元[1](2013)在《分离与融合: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与社区融合 ——基于温州的实证调查》文中提出自由全面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不过,个体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个体的自由并不是超然于社会的绝对自由。各种社会制度创造着人类有秩序的社会生活,同时,它也可能成为阻碍个体自由发展的重要因素。以自由人为基础的“自由联合体”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自由、融合为基础的人类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基础构成部分,广大农民的自由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特别是在开放、流动社会中,广大农民的不自由性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它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精神文化诸多方面。就当前来看,社会流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常态。不过,农民外在的自由流动难掩内在的不自由,流动中的各种公民权利及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维护,生存发展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开放、流动难以掩盖城乡分割、乡村社会封闭、排外的事实。建基于农村社区之上的诸多社会制度既是民众行为的社会规范,同时也往往成为约束个体自由发展的根本因素,致使社会分割、社会融合难以实现。广大农民离土难以真正离乡,城乡居民有流动自由发展不足,有流入难融入,这一矛盾在转变社会中更为突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解放农民,扩展农民自由发展权利,破除社会分割、封闭与排外的弊端,创造有机融合、和谐发展的社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命题,也是农民面临的历史性新命运。本文以温州市作为研究样本,对转变社会中的农民自由、社会融合诸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仅仅是本文研究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的一个引子。本文首先以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对建国以来温州社会变革中的农民自由现状进行了考察分析。在改革开放前,基层经济社会制度的变革,都直接地影响着农民的自由,农村基层社会发展过程正是一个广大农民为争取自由发展与国家互动的过程,也是广大农民扩展生存与发展权利与自由空间的过程。改革开放后,城乡社会逐步走向开放、流动,经济政治体制开始变迁,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及精神文化层面的自主发展权利及发展空间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农民独立意识的增长。在现代化发展中,农民从传统小农向现代农民蜕变,逐步走向新的社会发展大舞台。然而,僵化的经济社会制度却内嵌于日渐转变的乡村经济社会结构中,构造出了外在流动、开放背景下的内在封闭社会,广大农民无法从封闭性社会结构中脱离出来,无法自由自主发展,乡村外部人员也无法自由进入与融入,整个社会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流动与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新时期温州所实施的“三分三改”与“社区重建”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以“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股改”、“地改”、“户改”为主要内容的“三分三改”破除了传统社区的封闭、排外及束缚性,破除了封闭的乡村经济社会结构,促进了农民的自由流动,并保障了流动中的各项权利、权益,为外来人员的自由进入与融入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城乡社会从分割走向融合,改革实践是农民自由解放的新里程碑。在此基础上,温州市进行了农村社区重建,通过社区空间重组、组织体系重建、治理机构再造、治理机制改革,构造“城乡一体型”新社区,推动城乡基层社会对接,努力将新型农村社区逐步建设成具备政府公共管理服务功能、社区社会自我治理功能,能够为居住在社区内的不同性质居民提供平等服务、保障不同性质居民享有平等公民权利、公民待遇、社区成员权利,为社区居民提供情感归属及精神认同,具有开放性、容纳性的新型基层社会单元。基于上述考察分析,本文继而对建国以来温州农民自由发展历程及特征进行了总结性分析,对当前开放性、流动性社会发展中,温州农村新社区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定量、定性考察,并对温州社会转型发展中农民自由的影响因素、社会融合影响因素进行了判断分析。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仅仅是一个大的历史背景,而流动中的农民自由及生存发展权利与权益才是农民流动背后的实质与根本性问题。正是基于此,本文建基于温州样本的实证研究,对转变社会中农民流动背景下农民自由及社区社会融合这一实质性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本文首先指出了“自由与融合”是社会流动、开放背景中农民的历史性新命题,并对国内外历史进程中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问题进行回顾与分析,探讨国内外农民自由的构成内容,及农民自由与社会融合的关键影响因素。此基础上,本文对所研究的核心内容,何为农民自由、农民自由的影响因素、转变社会中的农民自由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提炼;自由的个体何去何从、融合性社会及社区社会融合何以可能等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对自由、人性、社会制度等抽象问题进行了余论探讨。基于温州样本的微观考察,及社会发展的宏观性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农民自由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层次与差异性。个体是历史的、实践的、具体的,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及阶段性决定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广大农民呈现出不同的自由状况,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及精神文化不同层面。第二,人性解放与发展是农民自由及个体自由的根本内涵。个体自由,外在体现为不同历史时期个体维持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需求,这些仅仅是个体自由的外化,人性解放与发展才是人类自由的根本内涵所在。第三,社会制度是转变社会中农民自由的关键影响因素。在现实中,存在于特定经济社会结构中的个体及外化的社会关系,都受到嵌入到该经济社会的各种制度的规范与约束,一旦制度规约偏离促进人性自由方向发展,它对人的束缚性就潜在地体现了出来。第四,在解构中构建开放性、容纳性新制度是保障当前农民自由发展的根本途径。破除强制嵌入到经济社会中的一系列封闭、排外社会制度,打破经济社会结构的封闭性、束缚性,建构新制度体系,推动形成各类要素自由流通、个体自由自主流动的新型融合性城乡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个体权利权益平等,是实现个体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五,“自由”的个体内嵌于一个群体性、融合性社会。个体自由的实现是以他人的自由为基础,个体存在的社会是一个群体性社会,只有群体性社会实现了自由与融合发展,个体才能够真正实现自由发展。第六,开放制度体系是实现社区及社会有机融合的重要基础。不同层次融洽和谐社会的形成,都离不开制度的规范。由社区制度、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及人类社会制度等诸多制度构成的开放、容纳性的制度体系,能够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个体社会认同与归属,促进融合性社会的形成与人的自由发展。自由全面发展与人性绽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体现,不过,实践中的个体自由发展与融合性社会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相应的社会制度基础之上。

杜军林[2](2010)在《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治总是在一定的国家、民族和社会中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并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形成特定一种的氛围。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它是研究国家、民族政治生活历史发展的思想轨迹的重要范畴和工具,并展现公民的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和政治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政治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是我国统一政治文化中的亚文化或次级文化,这些亚文化又相互构成一种相对于汉族政治文化而独立存在并有突出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体系。尽管这种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体系受到主导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它并未因此而失去独立存在的意义而消失,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存在于在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环节和阶段,在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成就与问题、思路与对策的分析中,都有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在场性。因此,深化对西北民族政治发展问题的研究,政治文化建设研究就是其基础性研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经过30多年的探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其中有很多的问题,都与加强民族关系、改善民生问题和发展民主政治紧密相关。这让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西北民族地区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将更多的目光转向西北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方面的研究,并探索从更多的角度来审视与思考。本文将选题定位在特定的区域——西北地区;特定的人群——少数民族;特定的政治文化——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从而展开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和发展问题的研究,就是这样一种新尝试。由此,本人确定了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西北少数民族政治发展这样一个选题,试图从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角度切入,在客观揭示其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分析;总结分析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整理发掘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有利因素,系统剖析对其建设和发展进程的阻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便研究、解决、深化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问题,推动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稳步发展。

董文生[3](2003)在《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时性和融合性——兼驳“所有制不能当饭吃”》文中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不意味着是先有生产力后有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仅具有同时性,而且具有融合性。“所有制不能当饭吃”以及以前批判过的“所有制越公越革命”的要害正是否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时性和融合性原理。

赵运通[4](2003)在《卷首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本期发表的3篇哲学论文都值得推荐。何中华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意识形态性吗?》从意识形态的“遮蔽”力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意识形态批判的“解蔽”指向切入,通过本文读解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事实的分析,论述消除附加其上的意识形态之“蔽”的这一命题。《论生产

二、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时性和融合性——兼驳“所有制不能当饭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时性和融合性——兼驳“所有制不能当饭吃”(论文提纲范文)

(1)分离与融合: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与社区融合 ——基于温州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农民流动中的内在束缚: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 主要研究内容
        (二) 主要分析框架及分析视角
        (三) 主要分析方法及分析单位
        (四) 简短的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一) 理论研究方法
        (二) 实证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 自由及农民自由
        (二) 社区及社会融合
        (三) 农村社区及社区治理
    六、论文研究中几对关系的交代与说明
        (一) 社会转型与转变社会
        (二) 农民流动与农民自由
        (三) 社区社会融合与社会融合
    七、个案介绍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温州农村社会变革中的农民
    一、1950-1957:土改、合作化与包产到户
        (一) 土改
        (二) 合作化
        (三) 包产到户
    二、1958-1978:人民公社化
        (一) 走集体
        (二) 大跃进
        (三) 再包产到户
        (四) 社队经济及发展副业
    小结 生存伦理及制度收放中的农民现实自由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农村社会变革中的农民及现实困境
    一、1978-1984:人民公社后期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 进城与造城
    二、1985-2006:乡政村治时期
        (一) 村民自治
        (二) 经济社会转型与分化
    三、2006年以来:现实矛盾与困境
        (一) 基层治理体系滞后
        (二) 农民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
        (三) “村社一体”、“政经不分”
        (四) 分化、流动中的封闭、分割与排外
    小结 农民自由的扩展及社会流动中的结构性束缚
第四章 三分三改
    一、政经分开
        (一) 政经不分的历史
        (二) 村委会和经济组织的分离
        (三) “身份分离”促进的农民自由
    二、资地分开
        (一) 集体资产的捆绑性束缚
        (二) 土地资产与非土地资产的分离经营
        (三) 资产重组的农民自主及自由
    三、户产分开
        (一) “户产一体”背景下的社区封闭与排外
        (二) 户口与产权组织关系的分离改革
        (三) “产权明晰”推动的自由流动与利益维护
    四、股改
        (一) “人人有份、人人无份”的集体资产
        (二) 经营性资产的量化入股
        (三) “资产量化”的个体财产与经济自由支配权
    五、地改
        (一) 集体产权下的土地要素流动困境
        (二) 农用地、宅基地、建设用地改革
        (三) “地权变革”盘活的土地财产及农民“离土离乡”
    六、户改
        (一) 城乡二元户籍及利益捆绑
        (二) 剥离附属功能、恢复社会管理功能的户籍改革
        (三) “户改”启动的迁徙自由及流动中的公民权利
    小结 “三分三改”突破的封闭经济社会结构及促进的农民自由
第五章 社区重建
    一、农村社区重建的背景及现实基础
        (一) 社区重建的历史背景
        (二) 社区重建的基础与目标
    二、社区地域空间的重组
        (一) 跨越村界的联合大社区
        (二) 突破封闭边界的自由与认同
    三、社区组织体系重构
        (一) 开放性组织体系
        (二) 全覆盖管理、服务中的平等、认同及归属
    四、社区治理机构再造
        (一) 合作性治理机构
        (二) 开放治理中的自我公共空间
    五、社区治理机制变革
        (一) 协商式治理机制
        (二) 多元参与中的自由与认同
    小结 流动背景下社会重建中的个体化、认同与归属
第六章 转变社会中的温州农民自由及社区社会融合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温州农民自由发展历程及特征
        (一) 建国初期:制度建构中的“自由”及“不自由”
        (二) 集体化时期:封闭社会结构中的农民自由及其抗争
        (三) 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革释放的自由及其限度
        (四) 新时期:“三分三改”释放的新自由
    二、农民流动背景下的当代新社区社会融合现状
        (一) 社会融合的多维度因素
        (二) 社区社会融合的指标体系建构
        (三) 基于融合指标体系的温州新社区考察
        (四) 社区社会融合效度考察的基本结论
    三、温州转变社会中农民自由与社区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温州转变社会中农民自由的影响因素
        (二) 流动背景下现代新社区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
    小结 曲折的个体化及艰难的再嵌入融合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转变社会中农民自由与社会融合的制度基础
    一、流动背景下的农民自由与融合: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历史新命运
    二、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
        (一) 传统专制社会中的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
        (二) 建国以来的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状况
        (三) 农民自由与社会融合的制度关联性
    三、国外农村基层社会变革中的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
        (一) 基层社会制度变迁改变的“农民命运”
        (二) 社会制度构建的“社会融合”
        (三) 国外社会变革中农民自由与社会融合的制度价值
    四、农民的自由及其实现
        (一) 农民自由
        (二) 农民自由的影响因素
        (三) 农民自由的实现
    五、自由中的社区社会融合
        (一) “自由”个体何去何从
        (二) 融合性社会
        (三) 社区社会融合何以可能
    六、社区社会融合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大融合
    七、基本结论
    余论 自由、人性与制度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部分访谈资料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政治文化的阐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研究状况
    四、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框架结构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创新之处
    六、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政治文化基本理论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三、政治文化的类型
        四、政治文化的结构
        五、政治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相关理论
        一、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
        三、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特点
        四、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功能
        五、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分化与整合
    第三节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分析
        三、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态度分析
        四、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人格分析
        五、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价值观分析
第二章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西北少数民族成员形成了基本正确政治认知和认同
        二、西北少数民族成员养成了端正高尚的政治态度和情感
        三、西北少数民族成员具备了务实理性政治参与能力
        四、西北少数民族成员增加了多样高效的政治社会化途径
        五、奠定了西北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文化基础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恶劣的自然地理因素导致政治信息渠道的失衡
        二、相对滞后的民族经济生活导致政治兴趣和热情的缺乏
        三、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下较低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
        四、民族传统文化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其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
        五、世界民族问题冲击和影响着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和政治社会稳定
第三章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国内机遇与挑战
        一、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三、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四、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带来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二、民主化浪潮对民族问题的冲击和影响
        三、西方人权观念在民族问题上的错位与应用
        四、西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五、冷战后的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及其影响
第四章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途径与对策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二、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
    第二节 改善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环境
        一、整合社会利益格局,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加快西北经济发展
        二、推进制度创新,加快西北民族地区的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三、加快西北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政治文化建设制度保障
        四、有效地整合与创新亚政治文化,使之与主导政治文化保持一致
        五、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建公民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六、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确保少数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优化西北少数民族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一、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提高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
        二、发挥家庭政治社会化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健康的政治情感意识
        三、通过学校教育培养西北少数民族公民现代政治文化意识
        四、普及大众传媒,提升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水平
        五、参与政治实践是传播民主政治文化最有效的途径
        六、大力培养、提升现代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文化素质
    第四节 完善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二、学习、借鉴西方政治文化的合理因素
        三、创新、发展和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形态
        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宣传、教育和认同
        五、萃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文化
        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相适应
        七、创新政治文化,培植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形成统一的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三、工具书类
    四、外文及译着类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时性和融合性——兼驳“所有制不能当饭吃”(论文提纲范文)

1 过去,我们脱离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情况,片面夸大生产关系的能动作用,犯了“所有制越公越革命”的“左”倾错误。
2 首先节录“所有制不能当饭吃”论者的原话:
3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所有制不能当饭吃”论者基本上是运用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作文章。
4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矛盾双方都必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的存在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
5 那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什么时候才开始被人们认识呢?
6 那么,能不能把生产力作为目的,把生产关系作为手段进行研究呢?答案是肯定的。

四、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时性和融合性——兼驳“所有制不能当饭吃”(论文参考文献)

  • [1]分离与融合: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与社区融合 ——基于温州的实证调查[D]. 李增元.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2]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 杜军林. 兰州大学, 2010(10)
  • [3]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时性和融合性——兼驳“所有制不能当饭吃”[J]. 董文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06)
  • [4]卷首语[J]. 赵运通.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06)

标签:;  ;  ;  ;  ;  

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同时与融合——兼论“所有权不能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