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技术管理降低酸浸生产成本

加强技术管理降低酸浸生产成本

一、加强技术管理,降低酸化浸出生产成本(论文文献综述)

冯亚松[1](2021)在《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污染场地的绿色可持续修复及安全再利用不仅是当前环境岩土工程学科的难点,也是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的迫切需求。当前固化稳定化技术中广泛使用的水泥具有能耗高、污染重等环境友好性差的弊端。因此研发可持续固化剂并开展固化工业重金属污染土的效果测评研究,对丰富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内容,推进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9YFC1806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1877248、41472258)、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No.2013AA06A206)和江苏省环保科研课题(No.2016031)为依托,以工业重金属污染土的高效修复和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目标,结合我国工业污染场地污染特征和绿色可持续修复需求,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对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发了针对镍锌污染土的钢渣基可持续固化剂,查明了固化土的环境土工特性。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钢渣基固化剂对污染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重金属浸出浓度、酸碱度、电导率和基本土性等环境土工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钢渣基固化剂能够提高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p H值,降低污染土浸出毒性与电导率;钢渣基固化剂加入后,污染土的液限、比表面积、有机质含量、黏粒组分含量降低,阳离子交换量、比重、最大干密度及砂粒组分含量增加。(2)揭示了污染土强度提升和重金属稳定的控制机理。通过对污染土的孔隙结构、酸缓冲能力、重金属化学形态、X射线衍射及对固化剂净浆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查明了固化土的微观特性和反应产物。结果表明:水合硅酸钙对土颗粒的胶结作用及钙矾石、氢氧化钙石和重金属沉淀的填充作用,减少污染土孔隙体积,促进固化土强度提升;氢氧化镍、镍铁双层状氢氧化物、锌酸钙和碱式氯化锌等产物、水合硅酸钙的物理包裹及钙矾石的离子交换作用促进重金属化学稳定性增加;碱性反应产物显着提升污染土的酸缓冲能力;污染土酸缓冲能力和重金属化学稳定性的增加共同导致重金属浸出浓度降低。(3)研究了不同拌和含水率和压实状态下固化土的重金属浸出特性。通过毒性浸出和半动态浸出试验,查明了拌和含水率和固化土压实度(干密度)对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和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拌和含水率(17%~26%)对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高达50%;重金属浸出浓度最低值对应的拌和含水率与击实试验获得的固化土最优含水率接近;固化土压实度(75%~100%)的增加促进重金属浸出浓度和重金属表观扩散系数降低。拌和含水率对固化土浸出特性的影响源于重金属化学形态和固化土孔隙分布的差异。重金属化学形态和固化土粒径分布造成不同压实度条件下固化土浸出特性的变化。(4)研究了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的演化规律。通过改进ASTM D4843试验,分析了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的质量损失、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响应过程,阐明了固化土的劣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24次内),固化土相对累积质量损失率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转折点对应干湿循环次数均为18次;重金属浸出浓度变化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转折点对应干湿循环次数为6次。固化土劣化的主要原因是固化土的孔隙分布和重金属化学形态变化。(5)测评了扩散和渗透作用下固化土的重金属运移参数。通过柱状扩散试验和柔性壁渗透试验,研究了一维扩散和渗透作用下重金属的运移特征,对比了污染土固化前后重金属的有效扩散系数、分配系数和渗透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扩散时间的增加,与土样接触溶液中重金属浓度增加;随着渗透时间的增加,渗透液中重金属浓度降低。固化剂改变污染土的重金属运移参数。固化剂掺量8%的固化土的镍和锌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污染土的3.75%和3.60%;重金属镍和锌分配系数分别为污染土的169和175倍。固化剂掺量8%的固化土渗透系数较污染土降低约2个数量级。(6)评价了钢渣基固化剂固化土作为道路路基填土的工程、环境和经济性能。通过现场试验,建立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再利用的技术工艺,论证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安全再利用的可行性,并与传统的水泥和生石灰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钢渣基固化剂固化土是一种性能优越的道路路基填土。固化土的回弹模量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快速路和主干路回弹模量设计值,重金属浸出浓度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IV类地下水标准限值。钢渣基固化剂工程性能指标与水泥接近,优于生石灰;钢渣基固化剂环境和经济性能指标均优于水泥和生石灰。(7)研究了自然暴露场景下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长期稳定性和污染物运移特征。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安全再利用的长期稳定性,预测了固化土中重金属向离场土的运移距离。结果表明:监测600天内,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持续降低、回弹模量持续增加。固化土的重金属运移距离小于5 cm;服役50年后,污染土中锌向离场土的扩散距离为18.9 cm,而固化土中锌向离场土的扩散距离为3.2 cm。

范波[2](2020)在《离子型稀土矿镁盐浸矿场地淋洗机制及尾矿修复研究》文中指出离子型稀土矿富含中重稀土战略资源,目前工业生产普遍采用硫酸铵原地浸取技术,但存在严重的氨氮污染问题。为此,本课题组开发了硫酸镁及其复合体系绿色浸取新技术,即采用硫酸镁及其复合体系替代硫酸铵浸取离子型稀土矿,从源头消除了常规铵盐浸矿带来的氨氮污染,但浸取尾矿仍存在钙、镁养分失衡、土壤酸化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离子型稀土矿浸取尾矿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去离子水、氯化钙、石灰水等淋洗剂淋洗前后,镁、钙等营养元素的赋存状态转变与淋出规律,提出了镁盐浸取尾矿的化学淋洗修复技术,解决了钙、镁养分失衡、土壤酸化等问题。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浸取尾矿中不同赋存状态钙、镁的提取与分析方法。采用去二氧化碳水浸提浸取尾矿,控制液固比为10:1,浸提2次可将水溶态钙、镁浸提完全;采用1 mol/L乙酸铵溶液浸提浸取尾矿,控制液固比为9:1,浸提3次可将水溶态和交换态钙、镁浸提完全。根据乙酸铵溶液与去二氧化碳水浸提结果,采用差减法分别获得浸取尾矿中水溶态、交换态钙、镁的含量。(2)研究了去离子水淋洗浸取尾矿过程镁、钙等营养元素的赋存状态转变与淋出规律。采用去离子水淋洗镁浸尾矿或铵浸尾矿时,淋出液中的钙、镁或铵根等离子浓度均呈指数降低。采用去离子水淋洗铵浸尾矿,当液固比为1.67时,其碱解氮含量高达205.0 mg/kg,且速效钙、镁养分被严重淋失:而在同样条件下淋洗镁浸尾矿,其速效镁、碱解氮含量分别为158.1 mg/kg和38.1 mg/kg,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但其速效钙养分也被严重淋失。此外,淋洗后尾矿的pH值均低于5.50,尾矿酸化问题未得到解决。(3)研究了氯化钙溶液淋洗镁浸尾矿过程镁、钙等营养元素的赋存状态转变与淋出规律。采用氯化钙溶液淋洗镁浸尾矿,当氯化钙溶液浓度为0.05~0.25 mol/L时,镁离子的淋出曲线与去离子水淋洗过程类似,而淋出液中钙离子浓度则迅速上升直至达到平衡。当氯化钙溶液浓度为0.05~0.25 mol/L时,淋洗后尾矿中速效钙养分含量为650.l~2333.0 mg/kg,且以水溶态为主。但由于氯化钙溶液的离子交换能力强,淋洗后尾矿中速效镁养分被严重淋失,导致速效钙、镁养分失衡。此外,尾矿酸化问题同样未得到解决。(4)研究了石灰水淋洗镁浸尾矿过程镁、钙等营养元素的赋存状态转变与淋出规律。采用0.20 mol/L石灰水淋洗镁浸尾矿,镁离子的淋出曲线与去离子水、氯化钙溶液淋洗过程类似,而石灰水中的钙离子基本全部被静电吸附在淋洗后尾矿中,同时镁浸尾矿中部分水溶态镁也转化为交换态镁,这与淋洗后尾矿pH值的升高有关。当液固比为0.80时,淋洗后尾矿中速效钙、镁养分含量分别为201.7~1426.3 mg/kg、104.4~207.6 mg/kg,速效钙镁比为1.0~13.7,pH值为5.50~7.75,解决了速效钙、镁养分失衡、尾矿酸化等问题。(5)研究并优化了镁浸尾矿化学淋洗修复技术,以降低淋洗原料消耗,提高淋洗效率。采用去离子水、0.20 mol/L石灰水分步淋洗,当其液固比分别为0.13和0.67时,淋洗后尾矿中速效钙、镁养分含量分别为177.9~1282.3 mg/kg、122.5~206.2 mg/kg,速效钙镁比为1~20,pH值为5.82~7.90,解决了速效钙、镁养分失衡、尾矿酸化等问题,同时还实现了镁浸尾矿的快速淋洗修复。

宋佳丽[3](2019)在《面向能源金属高效回收的资源关键性评价模型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y,LIB)等相关原材料的安全供给是保障新能源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对原材料的关键性评价和管理方法研究不足,导致产业政策制定过程定量化难度高,限制了其可操作性。为此,本研究建立了耦合原材料关键性评价、物质流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的行业关键材料综合分析评价模型,以能源金属为主要研究对象,以LIB行业为典型应用案例,为关键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物质、环境管理提供了量化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引入并优化了中国能源金属产业的关键原材料评价模型,对27种(组)电池制造原料进行了评价。通过计算并耦合供应风险和经济重要性的关键性,确定了5种(组)关键能源金属(即PGMs、REEs、Si金属、Li、Ga)和6种次关键能源金属(即In、V、石墨、Ni、Co、P)。以中国LIB行业为典型案例,评估了LIB生产中广泛使用的9种原材料,确定Li、Co、Ni和石墨为关键材料,为后续的物质流分析及回收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直接指导和良好补充。(2)应用时间因子与国际贸易参数耦合的物质流分析模型对中国范围内4种LIB关键材料同时展开物质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LIB行业目前的关键材料供给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生产的LIB中21.4-31.6 wt%用于出口,但超过80 wt%的Li和Co资源依赖进口。大量资源库存于物质流的消费阶段,且在2025年前市场不会饱和。回收阶段的有价资源回收率仅不到30 wt%,废旧电池管理面临巨大压力。(3)使用生命周期评价和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对LIB回收阶段3种火法和3种湿法回收的典型工艺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合CML2001和Re Ci Pe中点法分析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新型的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未必都会产生较低的环境影响,可能会造成不同类型的环境损害,需要结合区域污染的敏感性和成本综合选择。

胡艺博[4](2019)在《从低品位石煤钒矿中提取五氧化二钒的研究》文中指出石煤是我国独特的、储量最为丰富的钒矿资源,然而,由于其钒品位低、赋存状态复杂等,导致其利用程度很低,大量的资源仍处于待开发状态。现有提钒工艺虽多,特点也各不相同,但普遍存在“污染重、能耗大、作业周期长、回收率低、产品纯度不高”的问题。针对现有提钒工艺所存在的问题,依据石煤钒矿的工艺矿物学特点,本文提出了“低温硫酸化焙烧-水浸-溶剂萃取”的提钒(V2O5)新工艺,并对该工艺开展了系统的试验与机理研究。首先从矿物学角度出发,查明了试样的性质特点:贵州省江口县石煤钒矿V2O5含量很低,仅0.62%,其中的钒多以V(Ⅲ)呈类质同相形式取代Al(Ⅲ)而赋存于云母、伊利石等铝硅酸盐矿物的晶格中,属于低品位难浸出矿石。依据石煤钒矿的工艺矿物学特点,优选采用低温硫酸化焙烧-水浸的工艺,考察了主要因素的影响及内在原因,分析了焙烧过程中的钒价态与主要矿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焙烧粒度-0.074 mm粒级占比60%、硫酸用量20%、焙烧温度250℃的条件下低温硫酸化焙烧2 h,试样中的V(Ⅲ)已基本转化为更高价态的V(Ⅳ)和V(Ⅴ),含钒铝硅酸盐矿物特征衍射峰明显减弱,晶格得以有效破坏;焙烧熟料在最佳条件下(浸出温度90℃、液固比1.5:1、搅拌速度300 r/min、浸出时间1.5 h),钒浸出率高达80.32%,指标理想。浸出液的净化富集采用溶剂萃取法,在萃取体系优选和萃前预处理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主要因素对萃取、反萃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10%P204+5%TBP+85%磺化煤油”为有机相萃钒,具有选择性好、萃取速度快、萃取率高等优点,在室温、相比O:A=1:4、pH=3.0、萃取时间5 min的条件下进行五级逆流萃取,钒萃取率达96%以上,铁萃取率仅6.77%,获得了很好的萃钒和钒铁分离效果;以硫酸为反萃剂,反萃时分相速度快、界面清晰、反萃率高,在室温、硫酸浓度2.0 mol/L、反萃时间15 min、反萃相比O:A=4:l的条件下进行五级逆流反萃,钒反萃率高达99%以上,而铁反萃率仅4.68%;经萃取-反萃,钒得以有效富集,杂质基本被完全除去,反萃液可直接用于沉钒。同时,对P204萃钒的溶液化学行为进行了分析:为了确保钒的主要存在形式为VO2+并降低Fe3+的水解,应在pH<4.03的范围内,尽量降低H+浓度以获得较高的萃取率,同时平衡与水解钒损之间的关系。反萃液氧化后采用酸性铵盐沉钒法处理,研究了主要因素对沉钒的影响规律、探讨其内在原因,在最佳条件下,结晶出橘红色多钒酸铵沉淀(红饼APV)。红饼经煅烧,获得了高质量的精钒产品,浸出液到精钒产品的回收率高达94.19%。钒总回收率达75.65%,与常规、传统提钒工艺钒总回收率不足60%相比,指标大幅提升。提钒新工艺具有能耗低、作业周期短、回收率高、产品纯度好的优点。同时对焙烧、水浸、净化与富集、沉钒、煅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气、废渣、废水等污染物的危害、处理和回收方法进行了分析,为石煤钒矿的清洁生产提供依据。

刘红静[5](2018)在《511矿床地浸采铀末期溶浸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浸采铀逐步成为世界铀矿床的主要开采方法,随着地浸开采年限的延长,许多矿床的采区面临着退役问题,是因为回采率过低或地下水离子浓度不达标,不能退役。本文在调查新疆察布查尔县扎吉斯坦铀矿床(511矿床)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矿区地质基础上,通过分析该矿床地浸水文地质参数、采区开拓及浸采方法等因素,对酸法地浸采铀浸采阶段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末期收尾阶段资源赋存位置推断方法,最终对地浸采铀末期溶浸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提高采区回采率,降低地下水离子浓度。通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⑴将浸采过程分为前期酸化阶段、中间生产阶段、末期收尾阶段,可以根据不同浸采阶段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浸采方案,有利于提高浸采速度,加快资源开发。⑵通过采区的运行现状、回采率、抽注平衡情况、耗酸和耗Fe3+情况4个方面对资源赋存位置的推断,能够准确推断出资源赋存单元,找到重点资源开发单元。⑶尾液循环浸出能够在不影响金属正常浸出的情况下,降低地下水的酸度37.41%和硫酸根离子浓度11.58%,从而降低采区退役治理难度。⑷强化单元浸出通过分析采区各溶浸单元的浸出、运行情况,区分出需加强浸出的单元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避免采区出现溶浸死角。⑸同孔抽注浸出不仅能够使潜水泵的维修频率降低5.6次/月,潜水泵的消耗降低2套/年/抽孔,而且能够解决抽孔化学堵塞问题,使日金属量提高25.29%,从而加强抽孔矿层的金属浸出。

罗宝华[6](2016)在《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沙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全球生态健康和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沙区面积辽阔,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滥采、滥伐、滥垦使得土地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威胁着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广袤的可治理沙地上建设沙生灌木能源林、利用其大量的平茬枝条进行生物质发电,既能治沙、提供清洁能源,还能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身,是一条很好的发展沙产业的路子。但是一直以来,我国以沙生灌木为燃料的几个生物质电厂却屡屡面临亏损和薄利的窘境,与理论上的分析和业界的期望大相径庭。本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总结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现状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并厘清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结构层级关系,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沙生灌木发电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核算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生态补偿标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目前存在着较好的发展基础。从资源方面来说,经治理后的沙地每年实际可获得的沙生灌木平茬量达2.12~2.83万亿t,资源潜力巨大。从技术方面来说,灌木平茬设备已实现国产化,技术基本可行,生物质发电技术较成熟。从政策方面来说,我国已有一系列针对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利好政策,但政策体系有待完善。(2)以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为案例从其发展进程、项目特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展示了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企业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仅有的儿家以沙生灌木为全部或者部分原料的生物质发电企业基本上都处于未能实现盈利的生产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发电原料供应不足导致产能不足、发电成本过高挤压利润空间、生物质能源政策特别是补贴机制还不完善。(3)通过对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政策相容性”等四个方向上的综合社会效益的评价结果表明,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效益皆为“良好”等级,政策相容性效益达到“优秀”等级,总的社会效益为“良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是对沙生灌木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具备比较优势。和农作物秸秆发电相比,具有土地、资源集约化优势;和沙生灌木造纸、生产人造板产业相比,更环保并且能提供新能源。(4)影响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因素遍及思想观念、政策制定、技术管理、资源环境、市场供求等方面,选取了 14个主要影响因素并用解释结构模型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5层,其中资源禀赋和经济激励政策是影响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人们对该产业综合效益的认知和沙地生态治理需求是深层次影响因素,其它影响因素为中间层因素。(5)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替代燃煤发电产生了两种外部性。一是资源外部性,主要包括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电厂建设、原料获取、运输、发电四个阶段单位电力的资源消耗节约量;二是环境外部性,既包括沙生灌木能源林基地建设对沙地产生的防风固沙、保育土壤、水文调节等方面产生的环境外部性,也包括发电阶段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CO2、NOx、CO、SO2等污染物的减排量。通过外部性的核算数据表明灌木切断耗能较多、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阶段的污染物排放量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占比最高,该产业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6)利用演化博弈论对沙区生态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发现,建立沙区生态补偿机制十分必要,而合理确定沙区的生态补偿金额、然后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渠道或措施对从事土地沙化治理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生态补偿是实现沙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应遵循公平性和动态性原则,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能源林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牧民参与基地建设的机会成本、农牧民和发电企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发电企业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外部性和资源外部性。补偿的过程中应对各年实际的生态价值增量、直接成本投入费用和根据发电产能与实际原料消耗导致的资源消耗节约量和污染物减排量进行动态的操作,合理补偿。

李静[7](2015)在《镍钴冶炼中典型重金属污染识别与防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镍和钴在工业中应用广泛,有“工业味精”和“工业牙齿”之称,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镍、钴冶炼工艺复杂,排污节点众多,污染控制难,在冶炼过程产生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加快对其典型重金属污染识别及防控技术的研究,减少重金属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对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确保环境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目前,随着对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重视,虽然我们国家也加大了镍钴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力度和管理,国家环保部针对镍钴冶炼行业发布了污染物行业排放标准、最佳污染防控可行技术等标准与技术政策。但是,我国尚未形成有针对性、系统性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制度,现有的规定不能满足目前重金属污染防治的要求,从而使得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很难有效地开展。鉴于此,本文以典型镍钴冶炼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镍、钴冶炼企业开展排污节点调查和监测,在此基础上分析主要节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特征,确定重金属污染源;讨论镍火法冶炼含重金属烟(粉)尘的无组织扩散模式;最终提出我国镍钴金属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源监管方案与建议,为我国控制镍钴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冶炼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论文中主要调查的镍钴冶炼企业的产能占我国镍钴生产企业的85%以上,在我国镍钴冶炼行业其生产工艺及产排污情况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占有重要地位。论文中调查实测了金川集团有限公司、新疆有色喀拉通克铜镍矿、新疆有色众鑫矿业公司、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江锂科技有限公司五家镍冶炼企业,调研的生产工艺组合包括:①鼓风炉熔炼+转炉吹炼生产高冰镍工艺、②富氧顶吹+沉降电炉+转炉吹炼生产高冰镍工艺、③电炉熔炼+转炉吹炼生产高冰镍工艺、④闪速熔炼+转炉吹炼生产高冰镍工艺、⑤高锍磨浮+镍熔铸+镍电解生产电镍工艺、⑥加压-浸出电积镍生产工艺、⑦常压酸浸-氢氧化镍-萃取电积工艺。论文中主要调研的钴冶金厂家包括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浙江嘉利珂钴镍材料有限公司和赣州逸豪优美科实业有限公司三家钴冶炼企业,调研的生产工艺组合包括:①氯化钴生产工艺、②电积钴生产工艺、③氢氧化钴系统生产工艺、④草酸钴生产工艺。论文中重点调研和实测这7家典型企业的11条生产线,其范围包含了硫化镍矿制取高冰镍和电镍所有典型工艺,以及钴盐和电钴生产的所有典型工艺,覆盖典型工艺所有排污节点的汞、铬、铜、镉、砷、铅、钴和镍等8种典型重金属的排放量。通过辨析镍、钴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源,得到重金属污染物排放节点及排放节点的污染源清单:①需要重点防控的含重金属废水排放节点包括:P204萃取除杂、沉铜、沉镍、镍钴分离、P507除杂、脱氯、CN过滤器、离子回收、碱液洗涤、过滤洗涤;②需要重点防控的含重金属废气排放节点包括:鼓风炉、富氧顶吹熔炼炉、电炉、闪速炉、反射炉、贫化炉、沉降电炉、转炉、回转窑、制酸;③需要重点防控的含重金属废渣排放节点包括:鼓风炉、闪速炉、沉降电炉。在硫化铜镍矿焙烧、熔炼过程中,重金属元素pb、cd、as、hg、cr、zn、cu、ni等氧化或升华后进入烟气,部分进入烟尘,从而造成冶炼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本文通过采集4家镍冶炼企业的鼓风炉熔炼+转炉吹炼生产高冰镍工艺、富氧侧吹+沉降电炉+转炉吹炼生产高冰镍工艺、电炉熔炼+转炉吹炼生产高冰镍工艺、闪速熔炼+转炉吹炼生产高冰镍工艺的备料工段废气、熔炼炉废气、吹炼炉废气的收尘灰进行重金属烟(粉)尘组分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收尘灰中含重金属废气中颗粒物的cu、ni、co金属含量较高,与精矿中这三种重金属的品位十分接近,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可直接返回相应工序回收利用;同时,熔炼炉含重金属废气、吹炼炉含重金属废气以及贫化炉含重金属废气的收尘灰中重金属as、pb、zn、cd的含量也较高。本文还以富氧侧吹工艺中的熔炼和转炉工序的收尘灰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烟(粉)尘组分分析的基础上,还对其收尘灰中重金属污染物进行了重金属烟(粉)尘粒度特征分析和烟尘表面特征分析。可以看出烟(粉)尘由大量微米级细小晶体颗粒构成,表面重金属含量均较低,远低于体相中重金属含量。因此,提高现有的环境集烟系统的集烟效率是控制含重金属烟(粉)尘逸散的关键。在对逸散烟粉(尘)排放污染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生产规模为10万t/a高冰镍的某镍冶炼企业为研究对象,在车间下风向布点研究其污染源无组织扩散模式。通过现场监测,获得车间的含重金属部分逸散烟(粉)尘的重金属无组织排放数据,然后通过高斯模型反推得到的重金属排放源强,并通过现场实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证明此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与准确度。重金属是工业废渣中最重要的污染成分,重金属污染物质所具有的不可降解性决定了其将长期存在并可能对环境构成极大的潜在威胁。本文以我国最大的镍生产企业的主要火法工艺冶炼中排放的废渣为试验样品,通过采用国内外固体废物浸出毒性的浸出方法,对废渣进行全量溶取,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分析镍冶炼废渣中cu、pb、zn、as、cr、cd、co、hg、ni主要离子的浸出行为。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液固比、振荡时间、浸提剂ph值和振荡方式等因素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液固比的增加,废渣与浸提剂混合后的ph值均下降;废渣中浸出的重金属浓度先增加后减小,浸出总量不断增加。随着振荡时间的增加,重金属的浸出浓度逐渐增加,很快到达平衡状态;采用hac/naac溶液浸提时,金属的浸出浓度在8-12h达到最大。浸提剂ph是影响重金属浸出的主要因素。在强酸条件下,浸出浓度普遍较高,随着浸提剂ph的增大,浸出浓度逐渐减小,到一定程度后,浸出浓度逐渐趋于稳定。同一种镍渣样品使用不同浸出方法,其浸出的重金属污染物总量差距明显。以HAc/NaAc缓冲溶液为浸提剂,其络合作用对金属浸出的影响明显,且浸出后体系的酸度变化幅度较小,金属的浸出量很高;以H2SO4/HNO3为浸提剂,浸出后混合液的pH反映的是废物的酸度,金属的浸出量远低于浸提剂为HAc/NaAc的浸出量,但二者均高于去离子水。采用HJ/T300-2007与TCLP方法镍渣浸出总量差距不大。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浓度限值,本试验镍渣样品不属于危险废物,属于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最后,论文通过从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现状,重金属污染源的监管现状,重金属污染防控措施、方法现状三个方面概述了我国镍钴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控环境监督和管理的现状,总结镍钴冶炼行业中重金属污染防控环境监督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镍钴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对策建议,讨论了镍钴冶炼中的重点监管节点与污染物,及监管主体及频次。

朱雯[8](2014)在《锂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研究 ——以四川某锂业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锂在高科技领域及传统工业领域中日益获得广泛的应用,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愈演愈烈。清洁生产是实现污染物减排、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因此,清洁生产对解决锂行业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具体审核实践为基础对清洁生产审核试点企业四川某锂行业公司清洁生产审核进行了研究。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以清洁生产审核模式为中心,运用清洁生产理论,从原料、产品、工艺技术、设备、过程控制、废弃物特性、员工素质、管理等方面对公司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估,针对每一个废弃物产生的原因,设计相应的清洁生产方案,包括无/低费方案和中/高费方案,探寻如何将清洁生产理论和清洁生产审核通用程序与锂行业公司审核过程更好的结合,提出和实施清洁生产方案,使公司审核达到最佳绩效,同时达到减少或不产生废弃物的目的。本文对锂行业公司清洁生产审核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原有通用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和改进,建立了适用于锂行业公司的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和方法。2、通过宣传、现场实测、综合指数评价法、审核小组评价法,客观、准确地判断公司清洁生产的总体水平,并分析判断公司现有的工艺流程、治污措施、运行设备、公司管理、员工素质、产品质量等清洁生产的水平。3、通过本次清洁生产审核,共筛选出清洁生产方案26个,其中无/低费方案19项、中/高费方案7项。审核期间共实施清洁生产方案17项,给公司每年带来经济效益239.8万元,7项中高费方案给企业每年带来经济效益2096.56万元,同时可减少新鲜水使用47万m3/a、降低煤耗2400t/a、降低电耗149.6万kw.h/a,减少SO2产生量18.9t/a、烟尘产生量70t/a、灰渣量446t/a,粉尘无组织排放量减少8.23t/a,酸雾排放量减少0.45t/a。随着企业持续清洁生产计划的执行,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4、有效地评价锂行业公司清洁生产水平,有力地监督公司清洁生产情况,并为公司推行清洁生产提供明确的目标导向作用,从而激励公司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和技能,增加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

马立明[9](2013)在《株冶公司锌系统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株冶公司作为国内老牌锌冶炼企业,但随着锌冶炼行业的快速发展,产能规模的扩张,行业竞争越演越烈,经营风险增大,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获得稳定收益,加强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企业管理必做于细,企业需要新的管理思维和逻辑,要从粗放管理迈向精细管理。本文从精细化管理理论入手,以株冶公司为着眼点重点阐述了株冶公司锌系统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施。首先论述了精细化管理文献综述,然后分析了株冶公司现状以及论述株冶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然后着重阐述了株冶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对策。以锌系统为对象,从生产工艺控制、物质流分析、生产成本管理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控制,规范化公司的技术管理,使员工操作精细化;通过物质流分析掌握了生产过程中物质的流向,有利于使用过程中量的控制及利用率的提高;通过实施生产成本精细化管理,掌握了生产成本的产生并制定有效节约措施;通过实施安全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公司对安全事故的预防与控制能力。最后,评估了在生产过程控制、物质流控制、生产成本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取得效果。

曹鼎阶[10](2013)在《提高天然铀经济效益的途径》文中认为文章分析了影响天然铀生产经济效益因素,阐述了提高天然铀经济效益的途径:加强铀资源勘查工作提供更多的低成本铀矿资源,加强溶浸采铀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在全局天然铀生产中的比重;建设一批新型铀矿山,扩大天然铀生产规模,创新适宜我国铀矿及采冶特点的可移动式铀水冶处理装置,形成溶浸和水冶处理合理布局,合理选择开采边界品位指标、堆浸入浸指标和铀矿石中有用伴生金属的回收。

二、加强技术管理,降低酸化浸出生产成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技术管理,降低酸化浸出生产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1)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固化稳定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我国污染场地现状及修复需求
        1.2.2 固化稳定化技术技术特征及应用现状
        1.2.3 固化剂应用现状
        1.2.4 固化稳定化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2.5 固化稳定化效果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钢渣在岩土工程和环境工程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钢渣的物理化学特性
        1.3.2 钢渣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3.3 钢渣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3.4 钢渣激发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渣基固化剂处理镍锌污染土的机理研究
    2.1 概述
    2.2 可持续型固化剂研发
        2.2.1 研发思路
        2.2.2 激发剂筛选
        2.2.3 电石渣和磷石膏的化学属性
    2.3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案
        2.3.3 试样制备
        2.3.4 测试方法
    2.4 固化剂组分优化试验结果
        2.4.1 转炉钢渣、电石渣和磷石膏固化土的强度和重金属稳定率
        2.4.2 固化剂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5 BCP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
        2.5.1 固化土的基本土性参数
        2.5.2 固化土的酸碱度和电导率
    2.6 BCP固化土的强度特性
        2.6.1 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2.6.2 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酸碱度/电导率的关系
    2.7 BCP固化土的浸出毒性
        2.7.1 硫酸硝酸法重金属浸出浓度
        2.7.2 固化土浸出液的酸碱度和电导率
        2.7.3 重金属浸出浓度与浸出液酸碱度和电导率的关系
        2.7.4 浸提液p H对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
        2.7.5 液固比对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
    2.8 BCP固化土的环境土工特性变化机理
        2.8.1 固化土的酸缓冲能力
        2.8.2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
        2.8.3 固化土的孔隙特征
        2.8.4 BCP固化剂与重金属镍和锌反应机理
        2.8.5 BCP掺量和龄期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机理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拌和含水率和压实度对固化稳定化效果影响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样制备
        3.2.4 测试方法
    3.3 污染土拌和含水率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
        3.3.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3.2 重金属浸出浓度
        3.3.3 固化土酸碱度
        3.3.4 固化土含水率
        3.3.5 固化土干密度和比重
        3.3.6 固化土颗粒分布
        3.3.7 重金属化学形态
        3.3.8 固化土孔径分布
        3.3.9 固化土微观形态
        3.3.10 固化剂掺量和污染土拌和含水率进行优化
    3.4 压实度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
        3.4.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4.2 重金属浸出浓度
        3.4.3 固化土酸碱度
        3.4.4 固化土界限含水率
        3.4.5 固化土粒径分布
        3.4.6 重金属的化学形态
        3.4.7 固化土粒径减小后金属浸出浓度
        3.4.8 固化土半动态浸出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重金属浸出行为演化规律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案
        4.2.3 试样制备
        4.2.4 测试方法
    4.3 传统试验方法测试结果与讨论
        4.3.1 浸泡液p H值和重金属浓度
        4.3.2 试样质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4.3.3 重金属浸出浓度和重金属全量空间分布
        4.3.4 试样破坏情况
        4.3.5 ASTM D4843 试验方法的局限性
    4.4 改进试验方法测试结果与讨论
        4.4.1 浸泡液p H值和重金属浓度
        4.4.2 试样质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4.4.3 土样空间均质性
        4.4.4 试样破坏情况
        4.4.5 土样中重金属浸出浓度和全量
        4.4.6 土样pH值
        4.4.7 土样干密度和粒径分布
        4.4.8 重金属化学形态
        4.4.9 土样孔隙分布
    4.5 土样环境土工参数变化对应的干湿循环次数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化土重金属扩散和渗流运移参数测评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案
        5.2.3 试样制备
        5.2.4 试验方法
    5.3 扩散试验结果与讨论
        5.3.1 试验前后土样土性指标
        5.3.2 试验前后土样孔隙水中金属浓度
        5.3.3 上层溶液金属浓度
        5.3.4 有效扩散系数和分配系数计算
        5.3.5 有效扩散系数的讨论
    5.4 渗透试验结果与讨论
        5.4.1 渗透系数
        5.4.2 渗出液pH值
        5.4.3 渗出液镍和锌浓度
        5.4.4 渗出液钙浓度
        5.4.5 USEPA 1314和USEPA 1316 试验结果比较
        5.4.6 基于柔性壁渗透试验结果求算重金属运移参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金属污染土固化稳定化现场试验研究
    6.1 概述
    6.2 试验场地
        6.2.1 污染场地概况
        6.2.2 污染土
        6.2.3 下卧土
        6.2.4 固化剂
    6.3 固化稳定化修复
        6.3.1 试验方案
        6.3.2 施工工艺
    6.4 固化稳定化效果评价
        6.4.1 取样点位
        6.4.2 测试方法
    6.5 试验结果与讨论
        6.5.1 气温及固化土温度
        6.5.2 干密度和含水率
        6.5.3 贯入阻力
        6.5.4 回弹模量
        6.5.5 无侧限抗压强度
        6.5.6 固化土浸出毒性、酸碱度和电导率
        6.5.7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
        6.5.8 下卧层土重金属全量
        6.5.9 BCP与传统固化剂性能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固化污染土填筑路基的耐久性与重金属运移特征研究
    7.1 概述
    7.2 试验场地概况
        7.2.1 污染场地概况
        7.2.2 污染土
        7.2.3 离场土
        7.2.4 固化剂
    7.3 固化稳定化修复及监测
        7.3.1 试验方案
        7.3.2 固化稳定化施工工艺
        7.3.3 原位测试及取样点位
        7.3.4 测试方法
    7.4 试验结果与讨论
        7.4.1 试验期间气象条件
        7.4.2 干密度
        7.4.3 贯入阻力
        7.4.4 回弹模量
        7.4.5 重金属浸出浓度
        7.4.6 固化土p H值和EC值
        7.4.7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
        7.4.8 固化土重金属向离场土运移特征
        7.4.9 固化土重金属向离场土体扩散运移距离预测
        7.4.10 多场作用下固化土土性参数空间变异性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2)离子型稀土矿镁盐浸矿场地淋洗机制及尾矿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稀土概述
    1.2 离子型稀土矿概述
        1.2.1 离子型稀土矿资源特点
        1.2.2 离子型稀土矿浸取机理
        1.2.3 浸取剂研究进展
        1.2.4 浸矿工艺研究进展
    1.3 土壤和水体现行环境质量标准
    1.4 离子型稀土矿浸矿场地污染治理进展
        1.4.1 浸矿场地土壤污染治理进展
        1.4.2 浸矿场地水体污染治理进展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试剂及设备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3 分析方法
        2.3.1 溶液中离子的测试
        2.3.2 固体结构与成分测试
        2.3.3 尾矿pH值测定
        2.3.4 尾矿碱解氮的测定
        2.3.5 尾矿中钙镁的分级提取方法
3 镁浸尾矿淋洗过程研究
    3.1 去离子水淋洗不同尾矿过程研究
        3.1.1 阳离子的淋出行为
        3.1.2 阳离子的形态转变机制
    3.2 氯化钙溶液淋洗镁浸尾矿过程研究
        3.2.1 阳离子的淋出行为
        3.2.2 阳离子的形态转变机制
    3.3 石灰水淋洗镁浸尾矿过程研究
        3.3.1 阳离子的淋出行为
        3.3.2 阳离子的形态转变机制
    3.4 不同淋洗剂淋洗前后尾矿表征
    3.5 本章小结
4 镁浸尾矿化学淋洗修复技术研究
    4.1 氯化钙溶液与石灰水复合淋洗
    4.2 氯化钙溶液、石灰水与去离子水分步淋洗
    4.3 去离子水与石灰水分步淋洗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面向能源金属高效回收的资源关键性评价模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能源器件与金属资源
    1.1.1 能源与环境问题
    1.1.2 电能存储设备概述
    1.1.3 能源金属的资源问题
1.2 材料关键性评价的研究
    1.2.1 材料关键性评价的背景意义
    1.2.2 关键性评价方法进展
1.3 物质流分析的研究
1.4 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
1.5 论文课题来源、研究思路和内容
    1.5.1 论文课题来源
    1.5.2 论文研究思路
    1.5.3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中国能源金属关键性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2.1 前言
2.2 模型的建立
    2.2.1 评价步骤
    2.2.2 分析范围
    2.2.3 评价参数确定
    2.2.4 阈值选择
    2.2.5 数据来源
2.3 中国能源金属资源关键性计算
    2.3.1 关键性矩阵
    2.3.2 结果与讨论
    2.3.3 建议与对策
2.4 锂离子电池行业关键原材料评价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关键原材料的动态物质流分析
3.1 前言
3.2 动态物质流模型
    3.2.1 系统边界
    3.2.2 模型的建立
    3.2.3 数据来源
3.3 行业内物质流动过程
    3.3.1 矿物开采与精炼
    3.3.2 电池制造
    3.3.3 产品装配
    3.3.4 使用及消费
    3.3.5 废物管理与回收
3.4 不同关键材料的全生命周期物质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锂离子电池回收成本及环境影响探究
4.1 前言
4.2 研究对象及思路
    4.2.1 回收对象及功能单元
    4.2.2 典型回收工艺路线
    4.2.3 评价方法
4.3 经济成本核算
    4.3.1 典型锂离子电池的材料成本
    4.3.2 典型回收过程的经济成本
4.4 回收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4.4.1 生命周期清单建立
    4.4.2 环境影响评估
4.5 中国电池回收行业发展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产业及政策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从低品位石煤钒矿中提取五氧化二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钒的简介
        1.1.1 钒的物理性质
        1.1.2 钒的化学性质
    1.2 钒的生产、消费和应用现状
        1.2.1 钒的应用现状
        1.2.2 钒的生产及消费现状
    1.3 钒资源概述
    1.4 石煤钒矿概述
        1.4.1 石煤钒矿的性质
        1.4.2 石煤钒矿的资源状况
    1.5 石煤钒矿的提钒现状
        1.5.1 钠化焙烧-浸出提钒
        1.5.2 钙化焙烧-浸出提钒
        1.5.3 空白焙烧-浸出提钒
        1.5.4 直接浸出提钒
        1.5.5 低温硫酸化焙烧-浸出提钒
        1.5.6 其他工艺
    1.6 石煤钒矿浸出液净化富集工艺
        1.6.1 化学沉淀法
        1.6.2 离子交换法
        1.6.3 溶剂萃取法
    1.7 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7.1 选题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研究
    2.1 试样
    2.2 试剂及设备
    2.3 试验及分析方法
        2.3.1 试验方法
        2.3.2 分析方法
第三章 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化学成分分析
    3.2 钒的价态分析
    3.3 物相分析及矿物组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工艺的提出
    4.1 传统钠化焙烧-酸浸提钒
    4.2 空白焙烧-酸浸提钒
    4.3 直接酸浸提钒
    4.4 低温硫酸化焙烧-水浸提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温硫酸化焙烧-水浸提钒
    5.1 低温硫酸化焙烧
        5.1.1 焙烧粒度
        5.1.2 硫酸用量
        5.1.3 焙烧温度
        5.1.4 焙烧时间
        5.1.5 焙烧前后的钒价态与物相变化
    5.2 水浸
        5.2.1 助浸剂
        5.2.2 浸出温度
        5.2.3 浸出液固比
        5.2.4 浸出时间
        5.2.5 搅拌转速
    5.3 低温硫酸化焙烧-水浸提钒综合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净化富集和精钒制取
    6.1 溶剂萃取
        6.1.1 萃取体系的确定
        6.1.2 萃前预处理
        6.1.3 萃取
        6.1.4 P204 萃取的溶液化学行为分析
        6.1.5 反萃
    6.2 精钒制取
        6.2.1 沉钒
        6.2.2 煅烧及回收率的计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试验工艺流程和清洁生产
    7.1 试验工艺流程和最佳条件
    7.2 石煤提钒污染物
        7.2.1 污染物种类
        7.2.2 污染物的危害
    7.3 石煤提钒清洁生产
        7.3.1 粉尘处理
        7.3.2 焙烧废气处理
        7.3.3 浸渣及除杂渣处理
        7.3.4 贫有机相再生处理
        7.3.5 萃余、沉钒废水处理
        7.3.6 煅烧废气处理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B: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证书荣誉

(5)511矿床地浸采铀末期溶浸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单位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地浸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2 511矿床地质背景
    2.1 矿区位置、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2.1.1 矿区位置、交通
        2.1.2 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2.2 区域地质
        2.2.1 区域构造
        2.2.2 区域地层
        2.2.3 区域水文地质
    2.3 511 矿床矿体地质
        2.3.1 矿体空间展布特征
        2.3.2 水文地质特征
        2.3.3 地浸水文地质参数
3 511矿床浸采概况
    3.1 矿床浸采工艺概述
        3.1.1 浸采方法的选择
        3.1.2 采区开拓设计
        3.1.3 浸采工艺简介
    3.2 浸采阶段划分
        3.2.1 浸采阶段划分依据
        3.2.2 前期酸化阶段特点
        3.2.3 中间生产阶段特点
        3.2.4 末期收尾阶段特点
    3.3 矿床资源开发情况
        3.3.1 采区开拓概况
        3.3.2 资源浸采特点
        3.3.3 浸采末期采区概况
4 研究采区地浸条件及资源回收状况分析
    4.1 采区概况
    4.2 采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4.2.1 矿石类型及成分
        4.2.2 铀的存在形式
        4.2.3 夹石特征
        4.2.4 地下水特征
    4.3 采区保有资源分析
        4.3.1 溶浸单元的划分
        4.3.2 资源赋存位置推断方法
5 浸采末期采区溶浸方法研究
    5.1 尾液循环浸出
        5.1.1 浸出原理
        5.1.2 浸出效果
        5.1.3 经济、环境评价
    5.2 强化单元浸出
        5.2.1 推断资源赋存单元
        5.2.2 采取措施
        5.2.3 运行效果分析
    5.3 同孔抽注浸出
        5.3.1 浸出原理
        5.3.2 试验概况
        5.3.3 运行优势
        5.3.4 适用范围
        5.3.5 经济效益评价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3.1 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1.3.2 生物质发电产业社会效益评估
        1.3.3 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机制
        1.3.4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发电
        2.1.2 林木生物质与林木生物质能源、林木生物质发电
        2.1.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生态价值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
    3.1 资源基础
        3.1.1 沙生灌木生物学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3.1.2 沙生灌木平茬生物量
    3.2 技术条件
        3.2.1 平茬技术
        3.2.2 生物质发电技术
    3.3 政策环境
        3.3.1 发展规划
        3.3.2 现行相关政策
    3.4 本章小结
4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现状
    4.1 企业运营概况
    4.2 典型企业介绍——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
        4.2.1 企业所在地地理及经济发展状况
        4.2.2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发展现状
    4.3 本章小结
5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评价及比较优势分析
    5.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
    5.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3 指标描述与说明
    5.3 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
        5.3.1 评价方法简介
        5.3.2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5.4 沙区发展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比较优势分析
        5.4.1 与沙生灌木造纸、制板比较
        5.4.2 与秸秆生物质发电比较
        5.4.3 与风电、光伏发电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影响因素分析
        6.1.1 波特钻石理论及其模型
        6.1.2 生产要素
        6.1.3 需求条件
        6.1.4 相关及支持产业的表现
        6.1.5 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
        6.1.6 机会
        6.1.7 政府
    6.2 因素选取及其作用分析
    6.3 基于ISM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影响因素的系统结构
        6.3.1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简介
        6.3.2 构建解释结构模型
    6.4 ISM模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沙地生态补偿利益主体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7.1 建立沙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
    7.2 演化博弈论简介
    7.3 沙区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7.4 分析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外部性核算
    8.1 沙生灌木能源林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8.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介绍
        8.1.2 沙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分析
        8.1.3 沙生灌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8.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
        8.2.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系统
        8.2.2 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简介
        8.2.3 生命周期评价
        8.2.4 沙生灌木生物质直燃发电的环境影响评价
    8.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分析
        8.3.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定性分析
        8.3.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测算
    8.4 本章小结
9 沙生灌木发电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9.1 生态补偿的内容及标准
        9.1.1 生态补偿的内容
        9.1.2 生态补偿标准
    9.2 其它相关问题
        9.2.1 生态补偿对象
        9.2.2 确定生态补偿责任主体
        9.2.3 确定生态补偿方式
        9.2.4 建立生态补偿的保障制度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研究不足之处
    10.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镍钴冶炼中典型重金属污染识别与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世界镍钴冶炼行业发展现状
        1.2.1 世界镍冶炼行业发展现状
        1.2.2 世界钴冶炼行业发展现状
    1.3 我国镍钴冶炼行业发展现状
        1.3.1 我国镍冶炼行业发展现状
        1.3.2 我国钴冶炼行业发展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镍钴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源的识别研究
    2.1数据收集与处理
        2.1.1 数据获取方式
        2.1.2 数据整理与处理方法
    2.2 镍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源调查实测
        2.2.1 调查范围
        2.2.2 重金属废水污染源实测与分析
        2.2.3 重金属废气污染源实测与分析
        2.2.4 重金属废渣污染源实测与分析
    2.3 钴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源调查实测
        2.3.1 调查范围
        2.3.2 重金属废水污染源实测与分析
        2.3.3 重金属废气污染源实测与分析
        2.3.4 重金属废渣污染源实测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镍火法冶炼含重金属烟(粉)尘排放污染物特征分析及逸散污染源无组织扩散模式研究
    3.1 含重金属烟(粉)尘排放污染物特征分析
        3.1.1 试验材料与制备
        3.1.2 结果与讨论
    3.2 含重金属逸散烟(粉)尘污染源无组织扩散模式研究
        3.2.1 逸散含重金属烟(粉)尘调查实测
        3.2.2 逸散含重金属烟(粉)尘重金属污染源强估算
        3.2.3 逸散含重金属烟(粉)尘重金属污染源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镍钴冶炼废渣形态分析及毒性浸出规律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仪器设备
        4.1.2 试剂
        4.1.3 主要浸提剂和分析液的制备
        4.1.4 样品采集及制备
        4.1.5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正交试验
        4.2.2 浸出特性的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4.2.3 不同标准方法对毒性浸出结果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镍钴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控环境监督管理方案与建议
    5.1 镍钴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控环境监督和管理现状
        5.1.1 镍钴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控环境监督和管理现状
        5.1.2 镍钴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控环境监督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5.2 镍钴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对策建议
        5.2.1 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法律法规的对策建议
        5.2.2 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技术政策建议
        5.2.3 污染防治标准建议
    5.3 镍冶炼行业监管方案与建议
        5.3.1 重点监管节点与污染物
        5.3.2 监管主体与频次
    5.4 钴冶炼行业监管方案与建议
        5.4.1 重点监管节点与污染物
        5.4.2 监管主体与频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锂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研究 ——以四川某锂业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清洁生产简介
        2.1.1 清洁生产基本概念
        2.1.2 目标
    2.2 清洁生产审核
        2.2.1 基本概念
        2.2.2 主要内容
    2.3 国外清洁生产研究现状
        2.3.1 发展阶段
        2.3.2 现状
    2.4 国内清洁生产研究现状
        2.4.1 发展阶段及现状
        2.4.2 现状
    2.5 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
        2.5.1 锂行业的发展现状
        2.5.2 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必要性
        2.5.3 锂行业清洁生产潜力与障碍分析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审核准备
        3.2.2 现场实测
        3.2.3 综合评价
        3.2.4 方案筛选
4 实证研究
    4.1 清洁生产预审核
        4.1.1 企业生产现状
        4.1.2 产排污现状分析
        4.1.3 预审核阶段发现的问题
    4.2 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估
        4.2.1 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评估
        4.2.2 建立清洁生产指标体系
        4.2.3 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估
        4.2.4 确定审核重点
        4.2.5 设置清洁生产审核目标
        4.2.6 提出和实施方案
    4.3 清洁生产审核
        4.3.1 焙烧车间审核
        4.3.2 物料损失及废弃物产生原因
        4.3.3 进一步实施无/低费方案
    4.4 清洁生产方案产生与筛选
        4.4.1 清洁生产方案的产生
        4.4.2 方案筛选
    4.5 可行性分析
        4.5.1 技术评估
        4.5.2 环境评估
        4.5.3 经济评估
        4.5.4 方案的最终确定
    4.6 方案实施
        4.6.1 汇总已实施无/低费方案成果
        4.6.2 已实施方案对企业的影响
    4.7 持续清洁生产
        4.7.1 清洁生产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完善
        4.7.2 清洁生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4.7.3 持续清洁生产计划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株冶公司锌系统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内锌冶炼现状
        1.1.2 金融危机对株冶公司的影响
        1.1.3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2 国内外精细化管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2 精细化管理概论
    2.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2.1.1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2.1.2 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与原则
    2.2 精细化管理的理论要点
        2.2.1 精细化管理的特征
        2.2.2 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2.2.3 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2.2.4 精细化管理的优越性
3 株冶公司现状分析及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3.1 株冶公司简介及管理现状
        3.1.1 株冶公司简介
        3.1.2 株冶公司现存问题分析
        3.1.3 株冶公司锌系统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3.2 株冶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3.2.1 公司管理文化建设的需要
        3.2.2 差异化竞争力增强的需要
        3.2.3 战略转型的需要
        3.2.4 盈利能力提升的需要
4 株冶公司锌系统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对策
    4.1 生产工艺控制精细化
        4.1.1 控制原辅材料质量
        4.1.2 优化生产工艺
        4.1.3 均衡化过程控制
        4.1.4 强化设备预防维修
    4.2 物质流控制精细化
        4.2.1 物质流分析方法
        4.2.2 量化水质水量管理
        4.2.3 精益化技术指标管理
    4.3 生产成本管理精细化
        4.3.1 严格化采购管理
        4.3.2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4.3.3 深化现场管理
        4.3.4 细化浪费管理
    4.4 安全管理精细化
        4.4.1 工作现场的分析
        4.4.2 引发事故要素的分析
        4.4.3 危害的预防和控制
        4.4.4 安全健康教育培训
    4.5 株冶公司锌系统精细化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
        4.5.1 完善岗位职责体系
        4.5.2 建立可视化目标管理体系
        4.5.3 优化考评体系
        4.5.4 严格应用考评结果
5 株冶公司锌系统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
    5.1 生产工艺控制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5.1.1 员工素质
        5.1.2 产量质量
    5.2 物质流控制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5.2.1 废水排放量
        5.2.2 锌直收率指标
    5.3 生产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5.3.1 全员劳动生产率
        5.3.2 现场环境状况
    5.4 安全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5.4.1 员工安全意识
        5.4.2 安全事故率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提高天然铀经济效益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影响天然铀生产经济效益的因素简析
    (一) 铀矿床禀赋地质特征, 是影响采冶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1、铀矿床品位高低是影响采冶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2、铀矿体埋藏的深度
        3、铀矿体规模大小和分布
        4、铀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5、铀矿石成分复杂程度
    (二) 铀矿开采方式也是影响采冶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1、开采方式
        2、矿床开拓方式
    (三) 铀矿石加工工艺也是影响采冶经济效益的因素之一
    (四) 采矿方法也是影响采冶经济效益因素之一
    (五) 矿山和水冶厂设置也会影响采冶经济效益
二 提高天然铀经济效益的途径
    (一) 溶浸采铀是提高天然铀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1、原地浸出采铀技术发展优势
        2、潜在铀矿资源的利用, 包含了较强的经济性
        3、原地浸出采铀和常规采冶比较有许多优势
    (二) 提供更多的低成本铀矿资源是提高天然铀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1、加强我国砂岩型铀矿床地质研究和勘察, 提供更多的适宜地浸采铀的铀矿资源
        2、加强大而富的坚硬铀矿床勘察力度
        3、重视与国外合作或独立勘探和采冶国外铀资源
    (三) 加强溶浸采铀技术管理和创新是提高天然铀经济效益的重要平台
        1、加强溶浸采铀矿床的地质研究和试验工作
        2、地浸采铀中应注意的问题
        3、提高堆浸技术水平
        4、拓展原地爆破浸出采铀应用范围
    (四) 建设新矿井, 扩大天然铀生产规模
    (五) 挖掘矿山生产潜力, 提高铀矿开采经济效益
        1、降低矿石开采损失率和贫化率
        2、加强矿山勘探工作
    (六) 合理选择工业指标
    (七) 注重矿山和水冶厂合理布局
    (八) 注重综合利用铀矿床中的伴生金属
    (九) 提高无轨开采在铀矿采掘中机械化水平
    (十) 加强管理为提高天然铀生产经济效益服务
三 结语

四、加强技术管理,降低酸化浸出生产成本(论文参考文献)

  • [1]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D]. 冯亚松. 东南大学, 2021(02)
  • [2]离子型稀土矿镁盐浸矿场地淋洗机制及尾矿修复研究[D]. 范波.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0(08)
  • [3]面向能源金属高效回收的资源关键性评价模型与应用[D]. 宋佳丽. 天津大学, 2019
  • [4]从低品位石煤钒矿中提取五氧化二钒的研究[D]. 胡艺博.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5]511矿床地浸采铀末期溶浸方法的研究[D]. 刘红静.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 [6]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 罗宝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7]镍钴冶炼中典型重金属污染识别与防控对策研究[D]. 李静.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9)
  • [8]锂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研究 ——以四川某锂业企业为例[D]. 朱雯. 四川农业大学, 2014(07)
  • [9]株冶公司锌系统精细化管理研究[D]. 马立明. 中南大学, 2013(03)
  • [10]提高天然铀经济效益的途径[J]. 曹鼎阶.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标签:;  ;  ;  ;  ;  

加强技术管理降低酸浸生产成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