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在实施阴极保护方面的一些歧义

消除在实施阴极保护方面的一些歧义

一、消除实施阴极保护的一些模糊观点(论文文献综述)

单媛媛[1](2021)在《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研究源于理论与实践中的矛盾与危机,是化学学科教学论专业发展和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目前教学与研究中矛盾与危机已然相当严峻。教学中的矛盾:教师的大学学科知识与中学教学实践相分离;教学中的危机:本原性和结构化的认识在教师理解中的缺失;研究中的矛盾:研究关注学科知识性与科学普遍性两个极点;研究中的危机:评价中基于生成性的建构式测评方式的缺失。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评价意义深远而重大。基于此,本研究进行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本文主要由基础研究、核心研究、应用研究和结论四个部分构成。第2章到第5章为基础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及水平进行了综述研究和理论研究。第2章分别对“学科知识”和“科学本质”的内涵概述和评价研究以及“电化学”主题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凸显了“化学教师学科理解”作为研究领域的化学学科特色及其独特的研究价值。第3章对分别作为化学学科理解知识观、认识论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学科结构理论、科学认识论、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第4章重点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学科与主题特质性”、“本原性与结构化”、“建构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以“认识视角与思路”为核心要素,“概念层级结构”、“本原性问题”为基本要素的三要素结构模型,最后阐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理论模型构建的思路。第5章通过课程层面和学科层面对“电化学”主题进行研究,提出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的理论模型。第6章为核心研究内容。依据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的理论模型和Rasch测量理论,运用访谈法,开发并检验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评工具。通过对测评工具不同水平分值的划分,以及对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特征的量化和质化特征描述,呈现了评价标准的水平特征。第7章为应用研究内容。采用多元量化统计方法,运用SPSS软件从总体性描述、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三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进行评价。总体性描述中,对于电化学主题,接近一半的高中化学教师理解水平位于水平1,即基于“氧化还原反应”视角;水平2到水平4的数量比例依次递减。相关性分析中,影响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性别、毕业学校层次、毕业学校类别和教师身份。差异性分析中,教龄和学科专业类别变量中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在性别、教师身份、学位层次、毕业学校类别、毕业学校层次、工作学校层次变量类别中,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第八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对基础研究、核心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得出相应研究启示:(1)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应注重“化学学科理解”;(2)教育硕士培养过程应增进“化学学科理解”;(3)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勿忽视“化学学科理解”,并指出了本研究中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谢晓峰[2](2020)在《质子交换膜水电解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日益见少的化石能源和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寻求清洁且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比如氢能。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PEM)电解水技术和传统的碱性电解水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水技术相比,因具有能耗低、安全性高、产气纯度高的优点而被广泛关注,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造价高,且容易受到杂质离子的影响使得稳定性显着下降。因此,降低PEM水电解技术的成本,了解杂质离子对电解器的影响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非常重要。基于这一目的,本文进行了一些针对PEM水电解的技术上的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本文首次提出将第一代气体扩散电极中的疏水成分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用同样具有疏水作用的粉状氟化乙炔黑(CFx)取代,并用墨水电极制备方法制备了气体扩散电极。制备的电极相比于喷涂法制备的相同Pt载量的PTFE电极,在低温大电流密度下运行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从电镜结果可以看到CFx电极的表面更平整,有利于和膜建立更密切的质子传递通道;而孔径分析则表明CFx电极中的颗粒的堆积方式更有规律,使得催化层的孔面积更多,意味着电极具有更多的反应位点,电化学表面积测试也证实了这一点。不同比例的CFx和不同催化层厚度的CFx电极其性能亦有差距,当催化层厚度较薄且CFx含量高时,电极的三相结构更为高效,可以使得Pt载量降低至0.03mg/cm2。2、本文直接使用商业的WC用作非贵金属析氢催化剂。结果表明,颗粒更小的WC反而不稳定,运行时的参数以及断电后重启对电极的性能影响更为明显。在低温大电流下运行时,WC催化剂组成的析氢电极表现出更高的电化学性能,和采用Pt作为析氢材料的电极相当。当电解器长时间断电重启时,需要在断电期间为阴极提供隔离氧气的环境,否则重启后性能不可恢复,其原因在于WC易氧化,WC氧化后表面具有催化活性的碳化物比例下降,在停止运行时确保阴极密封水这一措施可以有效并经济地解决WC在断电时的氧化问题。将超细WC负载在氟化乙炔黑上可以明显提升WC催化剂的稳定性,这一通过改变催化剂化学环境来提升催化剂稳定性的方法,有可能为拓展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范围提供一条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案!3、系统研究了PEM水电解器的杂质离子中毒机制及解决方案,重点调查了Na+、Ca2+、Fe3+以及Ti4+中毒机制。结果表明,对于Na+这种中毒后不产生覆盖物且和Nafion亲和力较弱的杂质离子中毒,即使1000ppm Na+中毒也可以通过维持阴极p H为1的方式去除或者控制;对于Ca2+和Ti4+这种会产生氧化物覆盖物且和Nafion亲和力强的杂质离子中毒,同样的方式对高浓度离子中毒难以去除,因为促使杂质离子和Nafion解离需在阴极提供更高浓度的质子,而在水电解器内形成的氧化物会导致电子阻抗显着增大;Fe3+中毒并不明显,这是因为Fe3+自身水解产生了一定量的质子,且Fe3+中毒后并不会出现欠电势沉积和在阴极生成不溶性覆盖物的情况,从而Fe3+中毒的影响被削弱。酸处理恢复杂质离子影响的机制为:当电解器被杂质离子污染时,由于杂质离子和膜的亲和力更高导致质子传递受阻而槽压上升,在膜外提供足量的质子可以促使杂质离子和Nafion解离,释放被占据的质子位点,进而使得电解器槽压下降,性能得到恢复。基于对杂质离子中毒的认识,当采用(武汉市)自来水进行电解时,仅需将阴极p H值控制到1便可以实现长时间稳定运行。

刘阳阳[3](2020)在《基于PCRR模型的高中化学论证式教学实践研究 ——以《电化学基础》单元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科学论证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大规模的科学素养测试和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都在大力强调。而科学论证式教学是发展学生科学论证素养的首要途径,因此受到了各国教研者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国际科学教育中有关科学论证式教学的研究起步早,现已较为成熟,但我国相关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所以理应引起高度重视。本研究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教学设计,实证研究三部分内容。在文献综述中,重点对国内外科学论证式教学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统计,并从起源与发展,价值,策略和模型等角度对其作了概述;接着详细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图尔敏论证模式;然后重点选取和分析了PCRR模型(Present,Critique,Reflect,Refine,简称PCRR),这是一种适合概念原理教学的论证教学模型,包括呈现,批判,反思,精炼四个循环的教学环节。并以人教版选修四第四单元《电化学基础》为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最后是实证研究,具体过程是:选取了甘肃省静宁县某中学高二年级两个班,分别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对照班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班利用PCRR教学模型,采用准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教学实践,并随机抽取5名实验班学生和本地区5名化学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主要是:(1)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前后测中,学生在科学论证倾向,科学态度,科学论证能力,化学学习兴趣,单元概念知识五个方面的发展情况;(2)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实验班同学对PCRR教学模型的看法,并通过教师的随机访谈,了解科学论证式教学在一线课堂中的应用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在3周的教学实践后,(1)在科学论证倾向、科学态度、和化学学习兴趣三方面的得分,实验班显着高于对照班;(2)在科学论证能力总体得分上实验班显着高于对照班,但五个子维度发展不均衡,在提出主张和反论点两个子维度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提出资料或证据、正当理由和反驳三个子维度上有显着性差异;(3)在单元概念知识测评中均分短期还未有显着性差异,但实验班的均分高出对照班1分左右;(4)科学论证式教学在一线中的现状总体表现为有意识但应用不足;实验班学生对PCRR教学模型整体上认同且适应,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研究的结论为:PCRR模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论证倾向、科学态度和化学学习兴趣;PCRR模型整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但绝大多数处于中等水平,高水平的占比很少,学生提出质疑和反驳的能力依旧比较薄弱,因而需要长期的论证式教学干预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论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相对较弱;学生的单元概念知识的理解虽然两班在短时间内还未呈现出明显差异,但在均分和课堂表现上实验班优于对照班,说明PCRR模型整体上是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自主构建。总之,PCRR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科学论证式教学模型,符合我国当下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课程理念,期望得到有关教育领导者的大力倡导,并可以为一线教师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让其在现今的科学教育教学中被积极探索、尝试和实践。

王伟[4](2020)在《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化学教师对化学的理解(即学科理解)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一个业已存在但容易忽视的研究领域,本轮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理解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提出,也是因为其是新课程改革亟待研究的一个领域。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是一个是基础、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它是教师进行深度教学的前提。本研究结合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科学本质研究成果,从梳理化学学科本质出发,充分利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教育研究方法,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概念、特点、研究向度等诸多要素进行了理论研究,构建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5个维度、28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标准,从整体调查、具体内容观察两个层面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进行评价,剖析两种水平的特点,挖掘水平、特点背后的影响因素,对此提出多维度、全方位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提升对策。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作为基础的、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其评价标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其中青年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尤为薄弱;高中化学教师在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及教学的水平也不高、差异也较大,且关系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以制约因素为主,因此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对教师学科理解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PCK理论和深度教学理论进行梳理,研究认为教师学科理解与PCK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师进行全面、系统地学科理解是其进行深度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了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问题以及研究向度。第二章是建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分析科学本质与学科本质的关系,提出学科本质的研究展望,并梳理得出感知、解释、应用、评价四个理解的进程。其次结合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本体论视角,从化学学科发展史中梳理出理解化学学科本质的5个维度,将之作为学科理解的维度,对这些维度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8位专家进行开放式访谈,确定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的初步指标,并结合CVI效度检验法,向10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咨询,得到5个维度、28个指标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三章是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整体水平及现状进行评价。研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对1 1 89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再分析调查得到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及现状,最后对此提出了宏观层面的提升对策。第四章是以“原电池”为例,制定高中化学教师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研究对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科书、高考题以及大学教科书中有关“原电池”内容的呈现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其次,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跳出以上几种材料来分析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的生长点,从而确定每个指标“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五章是对以“原电池”为例,对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层面的学科理解及其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研究遴选10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研究,经过29课时的录像观察、1154多分钟访谈,整理了 31万余字的访谈资料,最终得出10位教师在28个指标上的“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和学科理解教学水平,分析这两个水平的特点以及联系。进一步通过文本分析法得出其两个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第六章提出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研究认为需要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教学的关系,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教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重认识境界。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只有补足自身学科理解认识上的短板,及时更新自身的学科理解认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去实施相关内容,进而真正达成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素养课”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从个人领域、外部领域、实践领域、结果领域四个方面提出整合性的提升对策。在这其中,特别地提出了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第七章是本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再次简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陈瑶[5](2020)在《高中生“化学反应与能量”自我解释的研究》文中指出自我解释是学习者为了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和解决问题,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向自身做出推理和解释的活动。已有研究证明,自我解释对学习者深入理解学科内容、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以及迷思概念的纠正具有促进作用。但资料显示,当前化学教育领域中有关自我解释的研究不够充分,为此,本文立足于高中化学核心概念之一“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对高中生的自我解释展开了相关研究。本文界定了自我解释的内涵,分析了自我解释的特征,研究了自我解释的认知机制,在分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深入探查了高中生化学反应与能量自我解释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在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策略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在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这一主题内容过程中:(1)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解释意识;(2)学生自我解释的深广度不够;(3)学生自我解释中存在较多模糊认识;(4)学生的自我解释过程具有如下认知特点:①自我提问和碎片式的经验列举是自我解释的首要环节;②通过对比进行求同求异是深入进行自我解释的基础;③分析推演是自我解释的思维核心。(5)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动机、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以及化学学习方式,化学学习内容的类型和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等众多因素影响着学生的自我解释。基于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从自我解释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优化高中生“化学反应与能量”学习的教学策略:(1)提示策略;(2)推演外显策略;(3)自我解释评价调控策略。

侯晓璟[6](2019)在《SF公司工艺尾气除尘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表现出了快速的增长趋势,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与此同时,化工行业也在不断提高项目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年来,化工行业事故频出,对社会,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化工新建项目的质量,并使之长期安全稳定的运维,是目前政府和人民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项目的质量控制,贯穿于项目启动、设备定制生产、运输、到货、开箱验收、安装、调试到工程验收的全过程,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在新建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通过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采取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在项目的每个阶段,对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监管,使之处在受控之中,从而提高项目质量。在分析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实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归纳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笔者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阐述了本次研究的价值所在,并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作了梳理和汇总。基于上述内容,选择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并为论文接下来的论述提供了指引性作用。其次,论文对相关的项目质量管理理论做了阐述,为指导和研究SF公司尾气改造项目的质量管理做出理论性的铺垫。再次,介绍了SF公司尾气改造项目的概况,介绍了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和保证措施。并详细阐述了在项目的每个发展阶段的重点质量控制内容。并提出了在项目质量管理方面出现的缺陷与不足,通过深入分析查找阐述这些缺陷与不足的成因所在。最后,针对质量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并对项目实施后的效果做出了后评价。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项目的指标评价体系和后评价模型,并借助数学工具计算得到了最终的项目后评价结果。

李强[7](2019)在《基于层次模糊理论的压力管道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压力管道在设计、制造、施工、运行和维护等环节都存在着许多诱发压力管道失效的不确定性因素,压力管道输送的介质大多具有可燃、易爆、有毒等特性。所以一旦压力管道失效就会造成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大损失。当然,压力管道的安全运行也是我国油气供给和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压力管道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对A项目压力管道风险展开较为细致的研究,希望研究成果能对项目的生产实践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本文从制度、资金、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四个方面对A项目压力管道风险管理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运用RBS法和德尔菲法两种风险识别方法,精确识别并确定项目压力管道风险因素,构建压力管道风险指标体系。(2)本文从各个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损失大小、风险等级评定三个方面对各风险点的风险因素展开评价。(3)精确识别并确定压力管道风险一级、二级指标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把各个层次的风险指标进行排序,再根据给定的风险因素重要性标度值及判定准则,通过两两比较建立起判断矩阵。最后通过计算得到各层次风险指标的权重值。(4)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通过模糊综合运算,求得A项目风险综合总评分G,对照设定的评价等级,完成A项目压力管道多层次因素的综合评价。(5)在风险识别和评价基础上,给出A项目压力管道风险应对措施和风险管理保障体系。以减少和规避因压力管道风险发生所造成的损失,保障项目安全运行。

张城[8](2019)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绿色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电动汽车首选的动力源,其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技术、成本、安全性等方面有着突出优势。随着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其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将会进一步凸显。如何从绿色设计与制造的角度减小动力电池乃至整个电动汽车的环境影响,将成为了动力电池组设计研发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从动力电池组换代设计需求出发,围绕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绿色设计方案的生成及优化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分析现有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基本研发过程的基础上,明确了对动力电池对象开展绿色设计优化的整体策略,构建了动力电池产品绿色设计优化体系,为动力电池产品设计研发过程中具体绿色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2)针对动力电池组概念设计阶段的绿色设计优化需求,提出了“绿色设计优化潜力”这一全新绿色设计概念。在考虑到产品零部件多绿色设计要素(功能、材料、几何结构、配合关系、制造工艺)设计关联性的基础上,对新提出设计概念进行了数学化描述。在构建绿色设计优化潜力评估工具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绿色概念设计方案生成方法;在分析动力电池组使用性能、环境性能和成本的基础上,提出了动力电池概念设计方案决策方法。(3)针对动力电池组详细设计阶段对产品环境影响量化分析的需要,开展了面向生命周期仿真的动力电池生命周期数据集成应用方法研究。运用生命周期分析理论和产品参数化设计思想,通过对动力电池组生产工艺流程、纯电动汽车行驶过程能量传递与消耗过程、精细化回收工艺流程的分析,建立了动力电池生产阶段、使用阶段、回收阶段的参数化清单模型,实现了在动力电池正向设计过程中对动力电池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计算。(4)针对动力电池组详细设计阶段环境性能优化方法体系缺失问题,从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配置设计出发,通过基于电化学原理的锂离子电池性能分析计算、基于设计约束满足的动力电池组详细设计方案生成方法和面向环境性能提升的动力电池组优化设计方法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动力电池组详细设计阶段环境性能优化方法体系。(5)以在北京、上海、深圳三个一线城市部署电动出租车汽车为使用场景,对某款动力电池组产品开展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利用本研究所提出的动力电池绿色设计方法,在保持电动汽车同等续航里程和增大续航里程两种情景下分别配置设计了新的动力电池组,验证了所提出动力电池绿色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吴汶昊[9](2018)在《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与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作为现代化建设以及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重要的能源,具有燃烧清洁和使用便利的优点。本文针对城市燃气管道的特点,对燃气管道进行半定量风险评价,分别从燃气管道失效故障树建立、失效的后果分析、风险等级划分三个方面对燃气管道进行半定量的风险评价。初步形成一套进行城市燃气管道半定量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本文针对城市燃气管道进行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风险评价基本原理,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建立了城市燃气管道故障树,并确定了该故障树的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和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通过对事故树结构重要度的分析,得出导致城市地下燃气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第三方破坏、腐蚀、误操作和附属设备破坏的结论。(2)在管道失效后果分析方面,主要采用事件树分析法分析失效后各种后果模式的概率,运用PHAST软件模拟管道泄漏后果,可得到最严重情况下的泄漏危害范围。(3)讨论了城市地下燃气管道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借鉴指数法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事故树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地下燃气管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各级因素。对影响城市地下燃气管道失效的因素和失效的后果因素,按照指数评价的方法分别进行评分。(4)通过对重庆市九龙坡区某条城市燃气管道进行风险评价,得出该管道风险等级,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半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改善城市地下燃气管道安全性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金文斌[10](2018)在《燕郊区66天然气管道风险因素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科学合理的评价天然气管道风险运行状况,对于保障人民财产的安全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性。论文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理论分析、数学计算、软件运算等方法和手段,综合分析天然气管道风险因素和失效机理,判定不同管段风险倾向性,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安全措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灾害学与系统学观点出发,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方差分析,确定了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价的主要指标体系,构建了天然气管道风险事故系统的数学模型。(2)初步建立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价因素综合分类体系。建立天然气管道失效的因素集为{设计制管缺陷,管道腐蚀,第三方破坏,管道施工,人员操作,自然与地质灾害,安全管理}。根据模糊综合评判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七个因素的五个等级(Ⅰ级-弱影响、Ⅱ级-稍弱影响、Ⅲ级-中等影响、Ⅳ级-稍强影响、Ⅴ级-强影响)。(3)基于投影的理念,建立Fisher判别模型,选用SPSS软件,收集相关数据对Fisher模型进行训练,得出Fisher判别函数,并回代训练样本进行验证,确定函数的正确性。(4)对燕郊66管段风险因素的失效倾向性危险等级进行了测评,依据综合指数法影响因素汇总指标,建立Fisher判别模型,判定结果为“具有超强失效倾向性”。(5)基于事故致因理论,针对风险评价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措施。

二、消除实施阴极保护的一些模糊观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除实施阴极保护的一些模糊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之源:教学与研究中矛盾危机引发化学教师学科理解问题的觉思
        1.1.1 教学中的矛盾: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与中学教学实践相分离
        1.1.2 教学中的危机:本原性和结构化的认识在教师理解中的缺失
        1.1.3 研究中的矛盾:研究中融合学科知识性与科学普遍性的困难
        1.1.4 研究中的危机:评价中基于生成性的建构式测评方式的缺失
    1.2 研究问题与解决之径: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理论模型体系的建构和测评工具的开发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思路
        1.2.4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理论构建及开发测评工具方法论指导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学科知识研究现状
        2.1.1 学科知识内涵概述
        2.1.2 学科知识的评价研究
    2.2 科学本质研究现状
        2.2.1 科学本质内涵概述
        2.2.2 科学本质的评价研究
    2.3 电化学主题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
        2.3.2 国外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学科结构理论
    3.2 科学认识论
    3.3 建构主义理论
第4章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基本内涵与学科理解水平构建思路
    4.1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基本内涵
        4.1.1 概念界定
        4.1.2 基本特征
        4.1.3 结构要素
    4.2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构建思路
第5章 电化学主题课程与学科本体研究
    5.1 课程研究
        5.1.1 国外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
        5.1.2 国内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
        5.1.3 国内外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对比
    5.2 学科本体研究
        5.2.1 历史发展
        5.2.2 学科理解
第6章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评工具的开发与检验
    6.1 测评工具的编制流程
    6.2 测评工具的开发
        6.2.1 Rasch模型的基本原理
        6.2.2 试题的开发与呈现形式
        6.2.3 评分标准
    6.3 测评工具的试测过程及分析
        6.3.1 测评工具主要参数指标
        6.3.2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6.3.3 试测结果分析
        6.3.4 测评工具(试测版)的修正
    6.4 测评工具的实测过程及分析
        6.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6.4.2 实测结果分析
    6.5 评价标准的水平特征
        6.5.1 测评工具水平分值的划分
        6.5.2 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特征
第7章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
    7.1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总体性描述
    7.2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相关性分析
    7.3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差异性分析
    7.4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
        8.1.2 核心研究的主要结论
        8.1.3 应用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2)质子交换膜水电解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解水
        1.2.1 碱性水电解
        1.2.2 酸性水电解
        1.2.3 固体氧化物水电解
        1.2.4 光促水电解
        1.2.5 PEM水电解的优点和缺点
    1.3 PEM水电解的介绍
        1.3.1 PEM水电解器的组成
    1.4 PEM水电解的研究现状
        1.4.1 催化剂
        1.4.2 电解器稳定性
        1.4.3 电极的制备
        1.4.4 其他影响电极性能的因素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Fx在制备超低Pt载量析氢电极中的应用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和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Fx的表征和结果
        2.3.2 电极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2.5 问题及展望
        2.5.1 可能存在的问题
        2.5.2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商业化WC作为PEM水电解析氢催化剂的应用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WC的表征
        3.2.3 WC/CFx的制备
        3.2.4 电极的制备
        3.2.5 WC电极的性能
    3.3 结果与讨论
        3.3.1 WC的表征
        3.3.2 影响WC电极的因素——电极制备过程中的影响
        3.3.3 影响WC电极的因素——运行过程中的影响
        3.3.4 影响WC电极的因素——停放电的影响
        3.3.5 停放电时的保护策略
    3.4 本章小结
    3.5 问题及展望
        3.5.1 可能存在的问题
        3.5.2 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杂质离子对PEM水电解的影响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杂质离子对膜的影响
        4.2.3 杂质离子对电解器的影响
        4.2.4 自来水电解实验
        4.2.5 Fe~(3+)和Nafion溶液的ITC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纯水电解
        4.3.2 不同杂质离子对电解器槽压的影响
        4.3.3 Na~+中毒
        4.3.4 Ca~(2+)中毒
        4.3.5 Fe~(3+)中毒
        4.3.6 Ti~(4+)中毒
        4.3.7 酸处理修复杂质离子中毒的机制的探讨
        4.3.8 自来水电解
    4.4 本章小结
    4.5 问题及展望
        4.5.1 可能存在的问题
        4.5.2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3)基于PCRR模型的高中化学论证式教学实践研究 ——以《电化学基础》单元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缘由
        1.科学论证为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新取向
        2.我国化学新课标对科学论证能力的要求
        3.科学论证式教学是发展科学论证能力的首要途径
        4.科学论证式教学地位重要但我国研究不足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科学论证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1.文献统计
        2.科学论证式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3.科学论证式教学的策略
        4.科学论证式教学的价值
        5.科学论证式教学的模型
三、理论基础
    (一)对话教学理论
    (二)图尔敏论证模式
    (三)有意义学习理论
四、PCRR模型简介
    (一)PCRR模型的由来
    (二)PCRR模型的特点
    (三)PCRR模型的价值
    (四)PCRR模型的应用例举
    (五)PCRR模型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五、基于PCRR模型的教学设计研究
    (一)单元教学设计分析
    (二)教学案例设计
六、实践研究
    (一)实践目的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设计
    (四)实施方案
    (五)测评工具
        1.科学论证能力测试卷的编制
        2.科学态度量表
        3.科学论证倾向量表
        4.学生化学学习兴趣量表
        5.访谈提纲的编制
        6.单元知识测试卷的编制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
        1.科学论证倾向的影响分析
        2.科学态度的影响分析
        3.单元学科知识的影响分析
        4.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5.科学论证能力的影响分析
        6.访谈的结果分析
七、结论与反思
八、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科学论证能力测试卷(前测)
    附录B 科学论证能力测试卷(后测)
    附录C 科学态度量表
    附录D 论证倾向量表
    附录E 科学论证能力评分细则
    附录F 化学学习兴趣量表
    附录G 科学论证式教学的访谈提纲
    附录H 《电化学基础》单元测试卷
    附录I 教学设计案例
    附录J 学生PCRR模型论证学案

(4)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概念界定
        一、理解
        二、学科
        三、学科理解
        四、学科理解水平
        五、学科理解水平评价
        六、相近概念辨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框架的确立
        二、化学等学科的理解研究
        三、学科本质的理解研究
        四、课程理解的研究
        五、化学学科理解及发展演变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教师学科理解理论基础与研究向度
    第一节 PCK理论
        一、学科知识概念及特点
        二、学科知识与PCK
        三、学科知识与教师资格认定
        四、学科知识与教师发展
        五、学科知识测评研究
        六、研究启示
    第二节 深度教学理论
        一、深度教学的概念
        二、深度教学的特征
        三、深度教学的启示
    第三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及问题检视
        一、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分析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问题检视
    第四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研究向度
        一、教师学科本质的特征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表征
        三、教师学科理解的评价
        四、教师学科理解的价值
第二章 化学学科理解的内涵及水平标准构建
    第一节 学科本质理解—化学学科理解的起点
        一、理解缘起: 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困境
        二、学理分析: 理解研究转向的可行依据
        三、研究维度: 学科本质理解的研究展望
        四、结语
    第二节 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标准构建
        一、从化学史中探寻学科本质的可行性分析
        二、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原则
        三、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要素内涵
        四、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历史探寻与内容呈现
        五、化学学科理解内容的其它解读
    第三节 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效度检视
        一、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一轮专家咨询过程
        二、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二轮专家咨询过程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方案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调查工具
    第二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的过程分析
        二、调查的分析过程
        三、调查的主要结论
        四、调查的主要启示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划分——以“原电池”为例
    第一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起点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三、高考试题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四、大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五、研究小结
    第二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一、化学学科价值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及水平划分
        二、化学学科方法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三、化学知识结构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四、化学知识获取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五、化学知识本质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六、研究小结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测查—一以“原电池”为例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研究总体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过程
    第二节 基于学科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水平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教学水平的解读与分析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表现水平研究的结论
    第三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分析过程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研究结论
    第四节 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解读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影响因素分析的结论
第六章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第一节 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的教学
        一、教师要重新审视素养为本的化学知识教学
        二、教师学科理解要关照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学科理解须纳入教师成长的专业发展指标
    第二节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一、个人领域的提升对策
        二、外部领域的提升对策
        三、实践领域的提升对策
        四、结果领域的提升对策
        五、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理论研究结论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是基础的、典型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需要多维、多层的评价标准
        二、实证研究结论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差异较大
        (二)青年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普遍较弱
        (三)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具体水平较为薄弱
        (四)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受多种因素制约
        (五)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维度的效度评价量表
    附录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建构表
    附录三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现状的问卷调查
    附录四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附录五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水平的访谈提纲
    附录六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高中生“化学反应与能量”自我解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1 自我解释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方面具有独到作用
        1.1.2 中学生在“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中存在问题
        1.1.3 自我解释的研究成果
        1.1.4 自我解释的现有研究满足不了中学化学教学的需求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1.2.1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2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2章 课题基本问题的理论分析
    2.1 自我解释的内涵特征
        2.1.1 自我解释的内涵
        2.1.2 自我解释的特征
    2.2 自我解释的认知过程与结果分析
        2.2.1 自我解释的认知过程
        2.2.2 自我解释效应
    2.3 高中阶段“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2.3.1 高中阶段“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要求
        2.3.2 高中阶段“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体系
    2.4 课题研究的支撑理论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2 Sweller的认知负荷理论
第3章 高中生“化学反应与能量”自我解释现状的探查
    3.1 研究的设计
        3.1.1 个案研究的设计
        3.1.2 测试调查卷的设计
    3.2 研究的实施
    3.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3.1 自我解释的现状
        3.3.2 自我解释的认知特点
        3.3.3 影响自我解释的因素
第4章 高中“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策略建议-从自我解释视角
    4.1 提示策略
    4.2 推演外显策略
    4.3 自我解释评价调控策略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5.1 结论
    5.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放声思维-材料阅读任务
附录二: 放声思维-概念解释任务
附录三: 放声思维-问题解决任务
附录四: 放声思维-建构概念图任务
附录五: 回溯性访谈提纲
附录六: 高中生“化学反应与能量”自我解释现状及影响因素测试调查卷
附录七: 个案研究中部分被试的口语报告片段
致谢

(6)SF公司工艺尾气除尘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尾气除尘改造项目质量管理基本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质量
        2.1.2 工程项目质量
        2.1.3 质量管理理论
        2.1.4 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2.1.5 项目质量控制目标
        2.1.6 质量控制目标与其它控制目标的关系
    2.2 ISO9000 族质量管理体系
        2.2.1 ISO9000 族质量管理体系结构
        2.2.2 ISO9000 族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2.3 影响项目质量管理的因素
        2.3.1 人力资源因子
        2.3.2 材料与设备因子
        2.3.3 施工变化因子
        2.3.4 施工条件与环境因子
    2.4 质量统计和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SF公司工艺尾气除尘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3.1 工程概况及特点
        3.1.1 工程概况
        3.1.2 工艺技术特点
        3.1.3 项目规模及投资
        3.1.4 构(建)筑物
    3.2 SF公司尾气除尘项目质量保证体系
        3.2.1 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
        3.2.2 尾气除尘项目质量目标
        3.2.3 质量保证内容
        3.2.4 尾气除尘项目质量管理计划编制依据
        3.2.5 尾气除尘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
    3.3 尾气项目设计阶段质量控制
        3.3.1 设计阶段的事前控制
        3.3.2 设计阶段的事中控制
        3.3.3 设计阶段的事后管控
    3.4 尾气改造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3.4.1 设备安装前的准备
        3.4.2 工序质量控制
        3.4.3 施工要素质量控制
        3.4.4 分项分部工程验收
    3.5 尾气除尘项目调试阶段的质量控制
    3.6 尾气除尘项目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重点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尾气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1 尾气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规划设计问题
        4.1.2 施工过程管理方面的问题
        4.1.3 质量管控不严格
        4.1.4 原材料采购管理不合理
    4.2 尾气除尘项目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项目管理团队对项目质量管理重视不足
        4.2.2 施工单位重资质轻落实
        4.2.3 质检机制不健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尾气除尘项目质量改进策略及实施效果后评价
    5.1 尾气除尘项目质量问题改进策略
        5.1.1 设计质量问题的改进和控制
        5.1.2 采购质量改进与控制方法
        5.1.3 施工质量改进与控制方法
        5.1.4 项目竣工阶段质量管理策略
    5.2 SF公司尾气除尘改造项目实施效果后评价
        5.2.1 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
        5.2.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5.2.4 尾气项目实施效果总结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层次模糊理论的压力管道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险管理理论方面
        1.2.2 项目风险管理方面
        1.2.3 压力管道风险管理方面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框图
2 风险管理理论
    2.1 风险的概念
    2.2 风险管理的概念
    2.3 风险识别
        2.3.1 风险识别概述
        2.3.2 风险识别的方法
    2.4 风险评价
        2.4.1 风险评价方法分类
        2.4.2 层次分析法
        2.4.3 模糊综合法
    2.5 风险应对
3 A项目压力管道风险识别
    3.1 项目概况
    3.2 风险管理内部环境分析
        3.2.1 制度环境分析
        3.2.2 资金环境分析
        3.2.3 人力资源环境分析
        3.2.4 企业文化环境分析
    3.3 风险识别的原则和流程
        3.3.1 风险识别的原则
        3.3.2 风险识别的流程
    3.4 基于RBS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3.4.1 风险分解
        3.4.2 风险因素分析
        3.4.3 构建风险辨识矩阵
        3.4.4 构建风险层次清单
    3.5 基于德尔菲法的风险因素进一步优化
    3.6 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4 A项目压力管道风险评价
    4.1 压力管道风险点评价
        4.1.1 设计、制造、施工风险分析评价
        4.1.2 内、外腐蚀风险分析评价
        4.1.3 第三方破环风险分析评价
        4.1.4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评价
        4.1.5 风险点评价总结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压力管道指标权重确定
    4.3 基于模糊综合法的压力管道风险评价
5 A项目压力管道风险应对
    5.1 风险应对的原则
    5.2 重点风险应对
    5.3 中等风险应对
    5.4 一般风险应对
6 A项目压力管道风险管理保障体系
    6.1 制度保障
    6.2 资金保障
    6.3 人力资源保障
    6.4 企业文化保障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调查问卷
附录Ⅱ A项目压力管道风险因素两两对比打分表
附录Ⅲ A项目压力管道风险因素专家打分调查评价表
附录Ⅳ 基于Java语言的模糊矩阵合成运算程序源代码

(8)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绿色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动力电池的概述
        1.1.2 动力电池组基本结构分析
        1.1.3 动力电池的发展现状及其绿色设计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产品绿色设计
        1.2.2 锂离子电池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2.3 锂离子电池性能建模方法
        1.2.4 动力电池的设计与优化
    1.3 论文的选题与意义
        1.3.1 论文的选题
        1.3.2 选题的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的安排
第二章 动力电池组研发流程及其绿色设计优化体系
    2.1 车企动力电池组设计需求及研发流程分析
        2.1.1 车企动力电池组设计需求分析
        2.1.2 车企动力电池组研发流程分析
    2.2 动力电池组的绿色设计优化体系
        2.2.1 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优化的整体策略
        2.2.2 动力电池组绿色设计优化体系的建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力电池组绿色概念设计方案的生成与决策
    3.1 面向概念设计的绿色设计优化潜力评估方法
        3.1.1 基于概率论的绿色设计优化潜力描述
        3.1.2 绿色设计优化潜力评估工具的建立
        3.1.3 绿色设计优化潜力评估结果的量化
    3.2 动力电池绿色概念设计方案生成
        3.2.1 产品绿色概念设计方案生成流程
        3.2.2 动力电池的绿色概念设计方案生成案例
    3.3 动力电池概念设计方案决策方法
        3.3.1 概念设计方案决策问题描述及其求解算法
        3.3.2 动力电池组概念设计方案评估
        3.3.3 动力电池概念设计方案决策案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生命周期仿真的动力电池生命周期数据集成应用方法
    4.1 动力电池生命周期评价及其生命周期仿真
        4.1.1 动力电池生命周期评价流程
        4.1.2 动力电池组生命周期仿真模型
    4.2 动力电池组产品模型参数化及其物料构成分析
        4.2.1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材料体系的基本参数分析
        4.2.2 锂离子动力电芯层面基本参数的分析
        4.2.3 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块层面的基本参数分析
        4.2.4 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池组层面的基本参数分析
    4.3 动力电池组的生命周期参数化清单
        4.3.1 动力电池组生产阶段的生命周期参数化清单
        4.3.2 动力电池组使用阶段的生命周期参数化清单
        4.3.3 动力电池组回收阶段生命周期参数化清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力电池组详细设计方案的生成及其绿色设计优化
    5.1 动力电池组详细方案优化设计框架
    5.2 基于电化学原理的锂离子电池性能分析与计算
        5.2.1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反应过程描述与建模
        5.2.2 动力电池组内阻的分析与计算
    5.3 基于设计约束满足的动力电池组详细设计方案生成
        5.3.1 动力电池组设计准则和要求的确定
        5.3.2 动力电池组关键设计参数约束方程
        5.3.3 动力电池组的详细设计方案生成流程
    5.4 面向环境性能提升的动力电池优化设计方法
        5.4.1 动力电池组的绿色优化设计三要素
        5.4.2 动力电池组详细设计方案绿色优化求解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力电池组环境影响评价及绿色设计案例分析
    6.1 电动出租车动力电池的环境影响分析
        6.1.1 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分析对象的选取
        6.1.2 中国城市出租车运营参数分析
        6.1.3 电动出租车动力电池生命周期数据清单
        6.1.4 环境影响的计算与评价结果讨论
    6.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绿色设计
        6.2.1 动力电池组的详细设计方案生成
        6.2.2 动力电池组的绿色设计优化
        6.2.3 动力电池设计方案的环境影响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附录2 产品绿色设计优化潜力评估清单
附录3 ReCiPe中点指标的标准化因子
附录4 动力电池制造阶段参数化清单模块
附录5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使用阶段参数化清单模块
附录6 废弃动力电池回收阶段参数化清单模块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管道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目标及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与管理方法研究
    2.1 风险与风险管理
        2.1.1 风险
        2.1.2 风险管理
    2.2 燃气管道风险评价技术
        2.2.1 城市燃气管网的特点
        2.2.2 管道风险评价基本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燃气管道危害辨识的故障树分析
    3.1 城市燃气管道危险源的辨识
        3.1.1 危险源的定义及分类
        3.1.2 管道失效影响因素分析
    3.2 故障树分析方法
        3.2.1 故障树分析法简介
        3.2.2 故障树分析法的基本程序
    3.3 城市燃气管道故障树构建
        3.3.1 城市燃气管道系统的界定
        3.3.2 城市燃气管道失效故障树的建立
    3.4 城市燃气管道故障树分析
        3.4.1 最小割集分析
        3.4.2 最小径集分析
        3.4.3 结构重要度分析
        3.4.4 失效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燃气管道失效后果及伤害分析
    4.1 城市燃气管道失效事故分析
    4.2 城市燃气管道失效事故的后果评估
        4.2.1 事故后果的评价指标
        4.2.2 事故后果严重度指标分析
    4.3 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的事件树分析
        4.3.1 泄漏概率定义和等级划分
        4.3.2 事件树分析法概论
    4.4 城市燃气管道泄漏后果分析
        4.4.1 泄漏后果
        4.4.2 伤害准则的确定
        4.4.3 PHAST风险评价软件简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燃气管道失效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5.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及评分标准
        5.1.1 建立原则
        5.1.2 指数评价法
        5.1.3 评分标准
    5.2 第三方破坏因素
        5.2.1 线路情况
        5.2.2 地面活跃情况
        5.2.3 管道埋深及地面情况
        5.2.4 公共教育
        5.2.5 巡线频率
        5.2.6 报警系统
        5.2.7 第三方破坏因素综合评估
    5.3 腐蚀因素
        5.3.1 土壤腐蚀性
        5.3.2 电流干扰
        5.3.3 防腐层
        5.3.4 阴极保护系统
        5.3.5 运行年限
        5.3.6 输送介质
        5.3.7 腐蚀因素综合评估
    5.4 误操作及自然灾害
        5.4.1 误操作
        5.4.2 自然灾害
        5.4.3 误操作及自然灾害因素综合评估
    5.5 附属设备破坏因素
        5.5.1 防护及警示措施
        5.5.2 附属设备质量及安装
        5.5.3 检查和维护
        5.5.4 调压器因素
        5.5.5 附属设备破坏因素综合评估
    5.6 失效后果评价
        5.6.1 失效后果影响范围
        5.6.2 泄漏时间
        5.6.3 人员伤亡
        5.6.4 事故损失
        5.6.5 社会影响
        5.6.6 环境影响
        5.6.7 失效后果影响因素综合评估
    5.7 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
    5.8 基于风险评价体系的风险等级划分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燃气管道半定量风险评价的实例应用
    6.1 实例概况
        6.1.1 管道基本参数
        6.1.2 输送介质参数
        6.1.3 人口分布与大气稳定度
        6.1.4 管道检测数据
        6.1.5 管道管理及防护措施
    6.2 失效事故后果分析
        6.2.1 事故参数输入
        6.2.2 燃气管道泄漏扩散危害范围
        6.2.3 燃气管道喷射火危害范围
        6.2.4 燃气管道闪火危害范围
    6.3 燃气管道风险评价实例
    6.4 城市燃气管道风险管理对策
        6.4.1 城市燃气管网系统风险管理
        6.4.2 城市燃气管道事故防控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燕郊区66天然气管道风险因素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关键性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基础
        1.5.1 管道基本信息
        1.5.2 工艺参数
        1.5.3 环境参数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价理论分析
    2.1 管道风险评价
        2.1.1 概念
        2.1.2 评价原理
        2.1.3 评价方法
    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2.2.1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
        2.2.2 模糊综合评价法中隶属函数的筛选
    2.3 风险矩阵法
    2.4 风险评价方法选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然气管道风险因素分析
    3.1 天然气管道事故原因分析
        3.1.1 事故特点
        3.1.2 天然气管道事故原因
    3.2 天然气管道风险因素
        3.2.1 风险危害相关因素
        3.2.2 风险危害因素识别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价
    4.1 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价目标与流程
        4.1.1 评价目标
        4.1.2 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价流程
    4.2 评价单元划分
    4.3 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价因素综合分类
    4.4 天然气管道失效可能性评价
        4.4.1 建立因素集
        4.4.2 失效可能性计算
    4.5 天然气管道失效后果评价
    4.6 燕郊区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价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Fisher判别法的天然气管道风险判定
    5.1 Fisher判别法工作原理
        5.1.1 Fisher判别法思想
        5.1.2 Fisher判别法模型构建
        5.1.3 SPSS软件简介与Fisher判别法实现
    5.2 天然气管道风险倾向性分析
        5.2.1 天然气管道风险倾向性分析样本
        5.2.2 Fisher法判别过程及结果
        5.2.3 Fisher判别结果与风险评价情况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天然气管道风险控制安全措施
    6.1 天然气管道失效分析及事故危险源辨识
        6.1.1 失效原因分析
        6.1.2 失效模式
        6.1.3 事故危险源辨识
    6.2 天然气管道风险控制
        6.2.1 风险管理
        6.2.2 风险控制
    6.3 天然气管道系统安全对策措施
        6.3.1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天然气管道失效控制措施
        6.3.2 天然气大量泄漏引发火灾或爆炸时应急处理措施
        6.3.3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消除实施阴极保护的一些模糊观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D]. 单媛媛.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质子交换膜水电解的应用技术研究[D]. 谢晓峰. 武汉大学, 2020(06)
  • [3]基于PCRR模型的高中化学论证式教学实践研究 ——以《电化学基础》单元教学为例[D]. 刘阳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D].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高中生“化学反应与能量”自我解释的研究[D]. 陈瑶. 扬州大学, 2020(05)
  • [6]SF公司工艺尾气除尘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侯晓璟. 燕山大学, 2019(03)
  • [7]基于层次模糊理论的压力管道风险管理研究[D]. 李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8]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绿色设计方法研究[D]. 张城.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9]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与管理[D]. 吴汶昊.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10]燕郊区66天然气管道风险因素分析与评价研究[D]. 金文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标签:;  ;  ;  ;  ;  

消除在实施阴极保护方面的一些歧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