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网络电视应用中的条件接收系统

IP网络电视应用中的条件接收系统

一、IP网络电视应用中的有条件接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陈天生[1](2013)在《双向条件接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及电信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10年三网融合的正式启动,许多广电部门开始担心其条件接收系统(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的安全性。目前广电系统采用的是针对单向网络应用的、基于智能卡的CA(Conditional Access)系统,其安全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卡芯片的安全性,芯片越复杂,破解难度越大。同时,由于加密密钥需要通过公共的广播通道传输给用户,因此容易被截获和破解。双向条件接收系统是一种双向实时认证的CA系统,用户的认证信息、密钥信息、用户授权信息、管理信息等,均通过双向回传网络送达终端机顶盒。双向CA的算法和密钥可通过在线下载实现动态更换,当系统被黑客攻击时,可通过在线下载方式更新加密算法,因此这种CA的安全性更高。本文主要对基于IP网络的双向条件接收系统在有线数字电视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设计。首先,对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目前基于单向数字电视网络应用的条件接收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引出本文的研究课题;其次,对条件接收系统所涉及到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包括对条件接收系统的分层结构、工作原理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加密算法中常用的DES算法、3DES算法以及公共密钥的加密与传输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再次,根据对基于互联网的双向条件接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框架的理解,提出了将双向CA系统应用于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系统构成方法及其实现的总体架构;最后,重点进行了基于双向CA的有线网络机顶盒的总体框架和各个模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和设计。通过相关测试,验证了设计结果能够基本达到所需的功能要求,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作为对于数字电视双向CA的一种探索,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具有双向CA认证功能的数字电视终端的研究与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唐超[2](2013)在《基于IP的综合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IP技术、三网融合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电视的前端系统正在向综合化、大容量、多业务方向迈进,新一代的数字电视复用设备集成了节目加扰、分析、调度、处理、保护等诸多功能,效率大大提高。本文根据当前国内外数字电视系统现状,规划和设计了适合常州市实际情况的基于IP的数字电视综合前端系统平台。该平台除满足传统数字前端基本功能外,同时还能提供电视播出、数据广播、电视精灵、NVOD、证券信息、VOD等多种类型业务。常州市数字电视综合平台在设计时,采用了IP技术,大量减少了系统之间的连线。提升了系统的可扩容性和灵活性,也带来了系统可靠性的提升。整个系统构成简洁,维护灵活快捷,在技术和成本上都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和实用性。通过在市级前端处理大部分信号后,经IP组播远程传输至县级平台,实现了常州与县区的有线数字电视节目的内容统一、业务统一,从而大幅度降低了投入成本,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常州广电未来的业务拓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周钰婷[3](2012)在《有线数字电视CA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有线数字电视的迅速发展,现有的模拟电视正逐渐退出有线电视。条件接收系统CAS在有线数字电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是数字电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子系统。本文以条件接收系统在有线数字电视的应用为背景,对CAS技术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并在贵州省遵义市数字电视建设的实际项目中进行了实现。论文首先对有线数字电视与传统模拟电视技术进了对比,分析了CAS在数字电视发展中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其次,对CAS的系统逻辑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重点放在了对解决数字电视信号的加扰,以及在机顶盒STB终端的解扰。通过有条件接收系统CAS的建立,实现机顶盒对应智能卡的管理、对节目进行加扰、授权,提供了数字电视用户的有效管理的基础。深入分析了CA授权控制信息的发送与控制字CW生效的同步,CA与加扰器的通信。并分析条件接收授权管理信息EMM和授权控制信息ECM的实现关系。最后论文实现CA的同密和多密模式、智能卡的授权、系统寻址和提高带宽的利用率,同时实现CAS与SMS用户管理系统相对接,实现节目的授权安全可靠。论文的内容已成功应用于贵州省遵义市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建设中,经过半年多的试运行,完全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雷韵淼[4](2010)在《IPTV业务承载网优化设计与实施》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应用的丰富,互联网、电话网和电视网中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融合,IPTV业务应运而生,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设应用。本文针对宁夏IPTV业务承载网的拓展与优化展开讨论。宁夏电信公司于2007年建成IPTV业务平台。建设初期,由于IPTV业务所具备的流媒体特性,以及其特有的组播技术的限制,对承载网的网络带宽、组播部署、网络架构等要求均显示出,IP城域网和IPTV业务的承载能力已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针对宁夏IP城域网承载IPTV业务的需求,并适应IPTV业务和更多互联网业务今后预期的发展。在根据宁夏IPTV业务技术特性,参考IPTV平台(RollingStream系统)建设情况,面向IP城域网开展现状调查、提取关键数据并进行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对IPTV业务承载网的网络架构优化、组播节点的部署方案进行评估、比较与实现,建立了网络带宽容量发展的模型,按照模型对未来三年网络带宽流量进行计算,设计了网络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的优化扩容实施方案,并参与方案的实施。对IPTV业务承载网进行全面的优化、拓展与改造,使其成为满足流媒体传输QoS要求,有效提升了IPTV业务的承载能力和运营需求。论文最后,简要介绍IPTV业务在宁夏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运营经验。

李黎[5](2010)在《基于Linux平台的IPTV机顶盒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随着数字产品与Internet网络服务技术的发展与交融,市场急切需要一种基于IPTV连接的机顶盒即IPTV机顶盒,用来实现用户与Internet网络的直接交互,以此来满足越来越多的数字服务。嵌入式Linux非常适合做嵌入式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是免费开发的,在许多的硬件平台上都可以使用,能很好的支持网络并能高度模块化。uclinux是嵌入式Linux的一个分支,是专为没有MMU(内存管理单元)的CPU设计的。本课题结合Sigma Design公司生产的EM8620L多媒体处理芯片组成IPTV机顶盒硬件系统,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嵌入式uclinux系统的IP机顶盒,它是构建网络电视系统的关键部件。论文首先简单介绍了IP机顶盒的概念、功能、现状、发展趋势,网络电视系统的基本构成,研究了IP机顶盒的关键技术,包括图形图像显示技术、中间件技术、流媒体技术和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接着详细描述了IP机顶盒的设备特征、设计约束、设计思路、硬件平台和条件接收系统。在此基础上给出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方案,并对IP机顶盒的系统工作流程、Boot loader的框架、FLASH分区规划和集成开发环境作了介绍;然后重点分析了IP机顶盒与IPTV平台中内容服务系统之间的点播、组播、单播时移和组播时移接口,并且引入了MPEG2 TS(传输流)体系结构和ISMA(网络流媒体联盟)标准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IP机顶盒中播放控制模块的设计和具体实现过程;最后对IP机顶盒的功能和性能进行了系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机顶盒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系统设计的预期目标。论文最后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指出了本设计的优点、不足之处及下一步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对IP机顶盒的前景作了展望。

王军民[6](2010)在《基于WiMAX接入技术架构的IPTV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论述了基于WiMAX接入技术架构的IPTV系统的设计。WiMAX技术定位于城域级无线宽带接入的手段,以其覆盖范围广、传输距离远、传输速率快等优势搏得了国内外众多厂商和专家学者的青睐。WiMAX无线宽带接入方案的出现,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IPTV的实时接收和播放,更因其具有的高带宽和宽覆盖范围,使用手机、PDA和笔记本电脑的用户可以在城域范围内或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实现高速大容量电子邮件的收发、高速网上电影/游戏下载、实时高清晰度视频会议或聊天。本文在比较各种接入技术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WiMAX接入技术,分析了WiMAX作为IPTV接入的优势,针对流媒体播放的流畅性、优化算法及无线网络优化提出了创新设计,并结合现有的技术对基于WiMAX接入的IPTV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

叶松,于志强,唐凌,丁瑶,王杰斌,吴渊,鲁昱[7](2010)在《AVS DRM标准在IPTV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是IPTV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能有效地保护IPTV系统的安全和媒体内容版权的安全。AVS数字媒体版权管理标准(AVS DRM)致力于保护数字媒体内容的版权,AVS DRM标准针对IPTV平台专门提出了网络电视档。就AVS DRM标准在IPTV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以AVS DRM网络电视档参考模型为基础结合IPTV的平台特点以及业务特点提出了IPTV DRM系统架构,并详细描述了IPTV DRM系统模块、密钥体系及工作流程。

陈谦[8](2009)在《宁波数字电视DVB前端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广播电视数字化时代悄然来临。目前,我国有线电视正处于由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关键时期,如何从技术层面上保障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的顺利开展,则成为有线电视运营商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宁波广电集团作为宁波当地的有线电视运营商,为了适应发展需要推进宁波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从2002年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市区网络进行总体改造,并于2004年开始计划推广数字交互电视业务。本文主要内容是宁波有线电视网络数字交互电视DVB(Digitalvideo broadcasting)平台架构的设计。双向HFC网络设计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是规划数字交互电视结构的关键部分。本文先比较目前现有的几种数字交互电视模式,对基于双向HFC网络的交互电视、基于单向HFC网络+IP交换网络的交互电视、纯IP网络的交互电视进行了整体的比较。从其接入网模式、网络改造方案、用户需求等方面进行入手,结合宁波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适合宁波广电有线电视网络的DVB/IP系统传输结构。设计了从总前端到各个分前端的传输拓扑结构,侧重于数字视频广播前端系统平台设计,并进行相应的主要技术指标实地测试。

白瑛[9](2008)在《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中国IPTV运营模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出现加速融合的趋势,由此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IPTV产业,具有极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受到全球各国的重视。IPTV是一个新兴产业,目前仍然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产业的良性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建立一个有效的运营模式是IPTV产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本文在介绍IPTV的概念、特征、系统结构和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欧洲、北美、亚太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IPTV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IPTV发展现状和趋势;运用价值链理论解构分析了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技术设备提供商、终端用户提供商和用户在IPTV产业价值链中博弈关系与作用,并通过对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三个方面的分析,认为我国具有发展IPTV的产业环境;进一步运用价值链理论,通过剖析我国IPTV应用中的上海模式、哈尔滨模式、杭州模式、江苏模式、河南模式等五种典型商业模式价值链结构的特点、差异性与适应性,认为这五种模式和成熟的IPTV商业模式相比都还有一段距离,但在各地开展的富有建设性和开创性的尝试则为未来IPTV商业模式的成熟与成功确立了方向。最后,本文对IPTV产业的路径和关键要素分析,提出了我国发展IPTV产业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探索我国IPTV发展之路,促进IPTV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较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冯小川[10](2008)在《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数字电视的蓬勃发展为广大用户提供了视频点播、按次付费、信息点播等更优质的服务,也为服务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平台,而作为数字电视的重要部分的条件接收(ConditionalAccess,CA)系统是实现数字电视服务的必要条件。其保障了节目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和用户三方的利益。CA系统通过加密技术的支持、良好的系统设计及严格的法规,从技术和法律的角度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保证运营商的利益。本文在对CA系统各个方面综述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了以下三部分工作:1.介绍了条件接收系统中涉及到的加密技术;详细分析了条件接收系统的原理和安全体系结构,其中包括CA系统的组成、原理、框架以及安全体系结构。2.引入了IP-CA的概念,提出了基于IP网的条件接收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不仅根据《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规范》制定的标准控制加扰器对原始传输流进行加扰,而且利用基于IP网的密钥分发系统代替传统的IC卡,实现对用户的认证、授权和计费管理。3.详细描述了基于IP网的密钥分发系统的设计方案,其中身份认证子系统利用数字证书技术实现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安全通道子系统利用非对称加密、数字签名、数字信封等技术保障通信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最后还对IP-CA中客户端(DVB-IP)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描述。基于IP网的CA系统利用IP网的双向性,使用软件替代IC卡,不仅节省了系统的成本,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而且对于将来的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融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IP网络电视应用中的有条件接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网络电视应用中的有条件接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双向条件接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条件接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条件接收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条件接收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条件接收与加密算法原理
    2.1 条件接收系统原理
        2.1.1 条件接收系统的结构
        2.1.2 条件接收系统的工作原理
    2.2 加密算法
        2.2.1 DES算法
        2.2.2 3DES算法
        2.2.3 公共密钥加密算法
    2.3 双向条件接收系统
        2.3.1 加扰方式
        2.3.2 双向条件接收系统基本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线电视双向条件接收系统的设计
    3.1 有线电视双向条件接收系统的总体方案
    3.2 用户管理系统与节目管理系统
        3.2.1 用户管理系统
        3.2.2 节目管理系统
    3.3 加扰和解扰控制服务器
        3.3.1 加扰和加密
        3.3.2 解扰和解密
    3.4 密钥分发系统
        3.4.1 身份认证子系统
        3.4.2 安全通道子系统
    3.5 DVB-IP模块
        3.5.1 DVB-IP模块网关结构
        3.5.2 点播业务的架构和业务流程
    3.6 用户终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6.1 FLASH驱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6.2 DEMUX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6.3 PSI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应用情况及其测试分析
    4.1 系统测试
    4.2 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对策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IP的综合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数字化、IP化是有线电视发展的趋势
    1.3 有线电视前端简介
    1.4 传统的有线电视前端和IP有线电视前端的比较
    1.5 本文的写作背景
    1.6 常州市基于IP的一体化前端服务综合平台设计概述
    1.7 主要内容及篇章结构
2 IP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关键技术
    2.1 MPEG数字编码技术
    2.2 MPEG-2编码原理
        2.2.1 去除视频图像的空间冗余信息
        2.2.2 去除视频图像的时间冗余信息
    2.3 MPEG OVER IP技术
    2.4 MPEG-2中的PSI信息和SI信息
        2.4.1 MPEG-2中的PSI信息
        2.4.2 MPEG-2中的SI信息
    2.5 数字电视的复用技术
    2.6 数字电视的条件接收
        2.6.1 CAS系统工作原理
        2.6.2 同密和多密
        2.6.3 CAS系统关键技术
    2.7 用户管理系统
3 常州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总体技术要求
    3.2 设计原则
    3.3 业务需求和节目安排
    3.4 建设依据
    3.5 主要设备的选型要求
        3.5.1 卫星接收设备
        3.5.2 编码器
        3.5.3 接口适配器
        3.5.4 多路复用器
        3.5.5 加扰器
        3.5.6 CA系统
        3.5.7 QAM调制器
        3.5.8 ASI切换矩阵
    3.6 频道规划
    3.7 频道列表显示机制
4 常州数字电视前端设计方案
    4.1 常州数字电视前端各组成部分
        4.1.1 信号源部分
        4.1.2 信号处理部分
        4.1.3 信号输出部分
        4.1.4 县平台数字电视前端信号处理系统
    4.2 系统的备份设计
        4.2.1 核心设备冗余
        4.2.2 节目源备份及调度
    4.3 数字电视业务系统
        4.3.1 EPG部分
        4.3.2 CA系统部分
        4.3.3 数据广播部分
        4.3.4 NVOD系统部分
        4.3.5 用户管理系统部分
        4.3.6 LOADER系统部分
        4.3.7 DASS前端播发平系统部分
        4.3.8 CMIS系统部分
        4.3.9 互动电视系统
    4.4 网络安全
    4.5 时钟同步
5 前端安播系统的设计
    5.1 数字电视系统测量
        5.1.1 卫星信号指标
        5.1.2 TS码流指标
        5.1.3 DVB-C系统指标
        5.1.4 IP媒体传输质量指标
        5.1.5 数字电视图像内容的测量
    5.2 安播系统总体技术目标
    5.3 安播系统建设方案
    5.4 系统的功能分析
        5.4.1 安播系统功能概述
        5.4.2 卫星信号监测系统
        5.4.3 码流监测系统
        5.4.4 大网输出信号的QAM监测
        5.4.6 安播系统的设备监测
        5.4.7 安播系统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有线数字电视CA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数字电视及条件接收系统现状
        1.2.2 CA 技术的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条件接收系统的发展及其核心技术
    2.1 国内外 CAS 发展动态
        2.1.1 国内外 CAS 发展概述
        2.1.2 CAS 发展趋势
    2.2 条件接收系统实现的核心技术
第三章 条件接收系统结构原理与实现技术
    3.1 CAS 的结构原理
        3.1.1 条件接收系统的组成
        3.1.2 条件接收系统的工作原理
    3.2 MPEG-2 标准
    3.3 条件接收系统技术分析
        3.3.1 加解扰技术
        3.3.2 加解密技术
        3.3.3 寻址技术
第四章 通用条件接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4.1 数字电视系统结构设计
        4.1.1 数字前端 CAS 基本配置
    4.2 数字电视 CA 系统设计
        4.2.1 CAS 遵循的标准及系统要求
        4.2.2 数字前端 CAS 设计
        4.2.3 CAS 基本功能实现
    4.3 ECMG 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4.4 EMM 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4.5 节目管理的实现
        4.5.1 节目信息管理
        4.5.2 CA 业务描述符
    4.6 智能卡管理
        4.6.1 智能卡 ID 号
        4.6.2 智能卡编号(CARD_NO)
    4.7 系统安全性的规划实现
        4.7.1 同密技术
        4.7.2 多密技术
        4.7.3 系统网络安全保障及措施
第五章 两级 CA 的设计与实现
    5.1 两级 CA 的实现
        5.1.1 两级 CA 需求
        5.1.2 两级 CA 技术实现
    5.2 两级 CA 技术实现方案
        5.2.1 两级 CA 技术方案设计
        5.2.2 接口安全
    5.3 智能卡权限表示
    5.4 实施步骤
        5.4.1 软硬件特别要求
        5.4.2 实现两级 CA 需新增设备
第六章 系统功能稳定性及安全性测试
    6.1 CAS 系统的性能分析
    6.2 系统功能测试
    6.3 系统安全及稳定性测试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4)IPTV业务承载网优化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IPTV的起源和发展
    1.2 TPTV业务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
        1.2.1 宏观方面的三层含义
        1.2.2 对于运营商的意义
    1.3 IPTV在我国发展现状
        1.3.1 IPTV在国际发展情况
        1.3.2 IPTV在中国
第二章 IPTV相关技术及初期平台架构
    2.1 IPTV关键技术及质量指标参数
        2.1.1 宽带接入技术
        2.1.2 IP组播路由技术
        2.1.3 数字编码技术
    2.2 宁夏电信IPTV平台架构
        2.2.1 RollingStream系统整体架构
        2.2.2 内容服务平台
        2.2.3 运营支撑平台
        2.2.4 存储分发平台
        2.2.5 网络承载平台
        2.2.6 终端服务平台
        2.2.7 RollingStream部署模式和特性简述
    2.3 IPTV平台初期建设情况
        2.3.1 IPTV平台容量及满足功能
        2.3.2 IPTV平台拓扑图
        2.3.3 IPTV系统平台建设方案
        2.3.4 IPTV设备配置计算
        2.3.5 节目源接入情况
    2.4 IPTV平台后期扩容目标
第三章 IPTV业务承载网络优化思路
    3.1 IPTV业务承载网络初期情况
        3.1.1 IPTV业务承载网络核心层承载能力
        3.1.2 各本地网出口带宽占用情况
        3.1.3 汇聚层网络情况
        3.1.4 接入层网络情况
    3.2 IPTV业务承载网络存在的问题
    3.3 关于本课题优化思路
第四章 IPTV业务承载网络的优化设计
    4.1 IPTV业务承载网优化模型
        4.1.1 优化设计依据
        4.1.2 流量增长率a的设计
        4.1.3 建立网络流量模型
    4.2 IPTV业务承载网评估与改进
        4.2.1 核心层网络评估与改进
        4.2.2 汇聚层的评估
        4.2.3 接入层评估与改进
        4.2.4 IPTV务承载网络优化设计目标和方向
        4.2.5 组播点部署讨论
    4.3 IPTV平台侧带宽需求评估
第五章 IPTV业务承载网优化后的评价及应用情况
    5.1 IPTV业务承载网优化方案实施后情况
        5.1.1 IPTV务承载网优化方案实施情况及对比
        5.1.2 IPTV业务承载网优化后评价
    5.2 IPTV平台二期扩容后的情况
        5.2.1 平台能力及容量
        5.2.2 业务功能
    5.3 用户使用情况
    5.4 效果及社会评价
    5.5 经验介绍
第六章 三网融合与IPTV今后发展
    6.1 IPTV业务承载网今后的发展
    6.2 三网融合与IPTV发展中的问题
    6.3 期待新一代IP网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基于Linux平台的IPTV机顶盒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IPTV机顶盒的发展现状
    1.3 IPTV机顶盒发展前景
    1.4 IP机顶盒技术概述
        1.4.1 IP机顶盒的概念
        1.4.2 IP机顶盒的功能
        1.4.3 IP机顶盒的关键技术
        1.4.3.1 图形和图像显示技术
        1.4.3.2 中间件技术
        1.4.3.3 流媒体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
    1.5 流媒体概述
        1.5.1 流媒体的概念
        1.5.2 流媒体的传输协议
        1.5.3 流媒体的播放
    1.6 宽带接入网络技术
        1.6.1 xDSL
        1.6.2 FTTx+LAN
        1.6.3 Cable Modem
    1.7 本论文的工作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的选择
    2.1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
    2.2 嵌入式操作系统
    2.3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原则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IP机顶盒的系统设计
    3.1 IP机顶盒设备特征
    3.2 IP机顶盒设计约束
    3.3 IP机顶盒设计思路
    3.4 IP机顶盒系统方案的选择与设计
        3.4.1 硬件平台的现状
        3.4.2 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的现状
        3.4.3 条件接收系统(CAS)的现状
        3.4.4 方案的确定
        3.4.5 IP机顶盒硬件架构设计
        3.4.6 IP机顶盒软件系统结构设计
        3.4.7 IP机顶盒系统工作流程
        3.4.8 IP机顶盒中Bootloade软件总体框架
    3.5 IP机顶盒中FLASH分区规划
    3.6 IP机顶盒的集成开发环境
        3.6.1 软件开发工具包
        3.6.2 软件开发环境
    3.7 本章小节
第四章 IP机顶盒与IPTV平台接口分析
    4.1 IP机顶盒与业务管理平台接口
        4.1.1 网络层认证
        4.1.2 应用层认证
    4.2 IP机顶盒与内容服务系统接口
        4.2.1 MPEG2 TS体系结构介绍
        4.2.2 ISMA体系结构介绍
        4.2.3 一种改进方案
        4.2.4 开始播放时序图
        4.2.5 点播接口
        4.2.5.1 暂停、快进、快退和定位播放
        4.2.5.2 退出播放
        4.2.6 组播接口
        4.2.7 单播时移接口
        4.2.7.1 单播时移接口时移范围检查
        4.2.7.2 直播/时移到暂停
        4.2.7.3 暂停到播放
        4.2.7.4 时移/直播中的定位播放
        4.2.7.5 时移/直播中的快退
        4.2.7.6 时移快退到录制头
        4.2.7.7 时移中的快进
        4.2.7.8 时移快进到录制尾
        4.2.7.9 时移直接切直播
        4.2.7.10 结束播放
        4.2.7.11 强制结束
        4.2.8 组播时移接口
        4.2.8.1 直播到暂停
        4.2.8.2 直播中的定位播放
        4.2.8.3 直播中的快退
        4.2.8.4 时移直接切直播
        4.2.8.5 结束播放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播放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1 FSM的形式化描述
    5.2 播放控制模块的设计
    5.3 关键数据结构描述
    5.4 播放控制模块的实现
        5.4.1 Browser接口子模块的实现
        5.4.2 消息处理子模块的实现
        5.4.3 VOD管理子模块的实现
        5.4.4 组播管理子模块的实现
        5.4.5 OSD管理子模块的实现
        5.4.6 状态机子模块的实现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IP机顶盒的系统测试
    6.1 测试步骤
    6.2 测试内容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WiMAX接入技术架构的IPTV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WiMAX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基于WiMAX接入技术在IPTV领域的应用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IPTV网络组网情况简介
        2.1.2 功能需求
    2.2 课题相关技术及方案的研究与分析
        2.2.1 既有的几种IPTV接入技术之比较
        2.2.2 视音频压缩标准简介
        2.2.3 流媒体的传输方式
        2.2.4 流媒体的播放方式
        2.2.5 支持流媒体组播的网络协议
        2.2.6 IPTV系统承载技术
        2.2.6.1 IPTV系统对承载网的需求
        2.2.6.2 视频传输对网络的要求
    2.3 系统总体方案
        2.3.1 系统概述
        2.3.2 系统组成结构
        2.3.2.1 前端系统
        2.3.2.2 承载与传输网络
        2.3.2.3 用户接收端
        2.3.3 系统工作流程
第三章 IPTV系统前端的设计
    3.1 IPTV系统前端组成
    3.2 节目源制作系统
        3.2.1 信息采集系统设计
        3.2.2 编码转码系统
    3.3 数字版权管理(DRM)
    3.4 存储系统
        3.4.1 存储设备
        3.4.2 存储网络
        3.4.3 存储管理
        3.4.4 本系统的存储设备设计
    3.5 流媒体服务器
第四章 IPTV系统承载网络的设计
    4.1 核心骨干/城域网
    4.2 视频内容分发网络CDN/VDN
    4.3 无线接入系统设计
        4.3.1 WiMAX的协议体系结构
        4.3.2 WiMAX网络体系组成
        4.3.3 端到端的参考模型
        4.3.4 网络实体
        4.3.5 网络接口
        4.3.6 WiMAX网络节点功能
        4.3.7 WiMAX无线网络架构
        4.3.8 WiMAX服务质量(QoS)与信道资源调度
        4.3.9 WiMAX使用者认证机制
        4.3.10 Wimax网络中的地址分配
        4.3.11 Wimax关键技术
        4.3.11.1 OFDM技术
        4.3.11.2 MIMO技术
        4.3.12 Wimax设备选型
第五章 IPTV系统的用户端设计与应用实例
    5.1 IPTV终端类型
    5.2 WiMAX接入系统终端
    5.3 机顶盒电子节目菜单的功能及实现(EPG)
    5.4 机顶盒的选择
        5.4.1 机顶盒的发展历程
        5.4.2 IPTV机顶盒的硬件结构
        5.4.3 IPTV机顶盒的软件结构
    5.5 基于WiMAX接入技术的IPTV系统应用实例
    5.6 针对本IPTV系统的创新设计
        5.6.1 流媒体播放流畅性提高的设计
        5.6.2 无线网络优化的设计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7)AVS DRM标准在IPTV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AVS DRM标准
2 IPTV DRM系统架构
    2.1 身份认证
    2.2 内容加解扰
    2.3 密钥加解密
    2.4 密钥管理
    2.5 授权管理
3 密钥体系
4 结 语

(8)宁波数字电视DVB前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有线电视的发展背景
    1.2 数字电视的兴起
    1.3 宁波数字电视发展进程
    1.4 现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2章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
    2.1 数字电视概述
        2.1.1 发展数字电视的现实意义
        2.1.2 数字电视标准
        2.1.3 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方式分类
        2.1.4 数字电视的优势
    2.2 数字电视采样信号的组成
    2.3 数字电视信号处理系统的构成
    2.4 我国有线数字电视标准DVB-C简介
        2.4.1 DVB-C系统结构
        2.4.2 DVB-C帧结构、扰码、FEC编码和外码交织
        2.4.3 DVB-C映射与调制
        2.4.4 DVB-C技术特点
    2.5 有线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组成
    2.6 有线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2.6.1 信号源---信号输入部分
        2.6.2 信号处理部分
        2.6.3 信号输出部分
        2.6.4 系统管理部分
    2.7 有线数字电视的接收技术
        2.7.1 数字CA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7.2 CA系统的工作流程
第3章 数字交互式电视的传输模式
    3.1 数字交互式电视概述
    3.2 数字交互式电视的优势
    3.3 数字交互式电视系统结构
        3.3.1 电视节目采集系统
        3.3.2 节目存储和播送服务系统
        3.3.3 管理系统
        3.3.4 数字交互电视的承载与传输网络
        3.3.5 用户终端接收系统
    3.4 交互式电视三种宽带接入网方式简介
        3.4.1 基于双向HFC网络的交互电视
        3.4.2 基于单向HFC网络+IP交换网络的交互电视
        3.4.3 纯IP网络的交互电视
    3.5 当前流行的三种宽带接入网方式的比较
    3.6 有线数字交互式电视用户接入网的选择
        3.6.1 改造方案应该满足的要求
        3.6.2 Cable Modem的双向改造方案
        3.6.3 千兆以太网方案
        3.6.4 两种方案的比较
第4章 宁波数字电视传输网络架构
    4.1 宁波HFC网络二级光纤传输系统
    4.2 宁波HFC网络频带分割
    4.3 数字交互电视平台实现的主要功能
    4.4 系统管理平台组成
    4.5 设计规范依据
    4.6 接入网基于DVB/IP的IP QAM方案实践
        4.6.1 IP QAM方案的具体操作
        4.6.2 IP QAM对其他压缩标准的支持的测试
        4.6.3 IP QAM方案的优势
        4.6.4 IP QAM实施方案规划
    4.7 承载网络结构
        4.7.1 IP组播和CDN/VDN技术原理
        4.7.2 网络承载结构的组成部分
        4.7.3 测试结果
第5章 宁波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平台架构
    5.1 宁波数字电视前端平台设计概述
        5.1.1 设计原则
        5.1.2 系统规模和业务功能
        5.1.3 主要设备选型
    5.2 宁波数字电视DVB前端各组成部分
        5.2.1 信号源部分
        5.2.2 信号处理部分
        5.2.3 信号输出部分
        5.2.4 EPG系统
        5.2.5 CAS系统
        5.2.6 前端平台的用户管理SMS系统
        5.2.7 应急信号系统
        5.2.8 数据广播系统
        5.2.9 监控监测部分
        5.2.10 网管系统
    5.3 宁波数字电视DVB前端性能测试
    5.4 宁波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优势特点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9)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中国IPTV运营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IPTV 产业国内外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
    2.1 IPTV 的概述
        2.1.1 IPTV 的概念
        2.1.2 IPTV 的特征
        2.1.3 IPTV 与数字电视的比较
        2.1.4 IPTV 系统结构
        2.1.5 IPTV 相关技术及标准
    2.2 我国IPTV 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
        2.2.1 我国IPTV 整体情况
        2.2.1.1 用户情况现状
        2.2.1.2 运营市场现状
        2.2.2 中国IPTV 市场特点
        2.2.3 中国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及成熟度
        2.2.4 中国IPTV 发展现状
    2.3 国外IPTV 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
        2.3.1 欧洲IPTV 业务发展状态和趋势
        2.3.2 北美IPTV 业务发展状况
        2.3.3 亚太业务发展状况
        2.3.4 国际业务成功因素
第三章 IPTV 价值链结构和产业政策分析
    3.1 价值链理论
    3.2 IPTV 价值链解构
        3.2.1 网络通道运营商
        3.2.2 内容提供商
        3.2.3 技术设备提供商
        3.2.4 终端设备提供商
        3.2.5 最终用户
    3.3 IPTV 发展环境分析
        3.3.1 政策环境
        3.3.2 经济环境
        3.3.3 技术环境
第四章 我国IPTV 运营模式分析
    4.1 国内IPTV 典型运营模式
        4.1.1 上海模式:探索增值新业务
        4.1.2 哈尔滨模式:合作共赢
        4.1.3 杭州模式:广电主导型
        4.1.4 江苏模式:新闻模式
        4.1.5 河南模式:政府主导型
    4.2 我国IPTV 产业的运营模式总结与分析
    4.3 相关产业发展IPTV 的路径和关键要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条件接收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条件接收技术研究现状
        1.2.2 条件接收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第二章 密码学基础
    2.1 加密和解密
    2.2 加密算法介绍
        2.2.1 传统加密算法的代表——DES算法
        2.2.2 公共密钥加密算法的出现
        2.2.3 公共密钥算法的优缺点以及和秘密密钥算法的结合
    2.3 加密算法的分类和选择
        2.3.1 分组加密算法和流加密算法
        2.3.2 加密算法的选择
    2.4 密码破译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A系统的原理与安全体系结构
    3.1 引言
    3.2 CA系统的组成
        3.2.1 加扰操作
        3.2.2 寻址单元
        3.2.3 授权管理体系
        3.2.4 密钥系统
    3.3 CA系统原理
        3.3.1 CA系统一般的原理
    3.4 CA系统的框架
        3.4.1 前端
        3.4.2 用户接收端
    3.5 CA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P网的条件接收系统的原理与实现
    4.1 IP-CA系统架构
    4.2 加扰控制服务器
        4.2.1 加扰和加密设计
        4.2.2 解密解扰流程
    4.3 用户管理系统与节目信息管理系统
        4.3.1 用户管理系统
        4.3.2 节目信息管理系统
    4.4 密钥分发系统
        4.4.1 身份认证子系统
        4.4.2 安全通道子系统
    4.5 客户端—DVB-IP网关
        4.5.1 DVB-IP网关结构示意图
        4.5.2 DVB-IP网关功能概述
        4.5.3 终端点播业务的架构和业务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IP网络电视应用中的有条件接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向条件接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陈天生. 福州大学, 2013(09)
  • [2]基于IP的综合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唐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3]有线数字电视CA系统设计与实现[D]. 周钰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 [4]IPTV业务承载网优化设计与实施[D]. 雷韵淼.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5]基于Linux平台的IPTV机顶盒研究与开发[D]. 李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6]基于WiMAX接入技术架构的IPTV系统的设计[D]. 王军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09)
  • [7]AVS DRM标准在IPTV中的应用研究[J]. 叶松,于志强,唐凌,丁瑶,王杰斌,吴渊,鲁昱. 现代电子技术, 2010(03)
  • [8]宁波数字电视DVB前端系统设计[D]. 陈谦.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6)
  • [9]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中国IPTV运营模式分析[D]. 白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09)
  • [10]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冯小川.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IP网络电视应用中的条件接收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