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谈现代染织艺术设计教学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谈现代染织艺术设计教学

一、传统与现代之撞击——论现代染织艺术设计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木森[1](2020)在《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西海岸发生了影响世界的“奥蒂斯陶艺革命”,一种“新陶艺”理念从此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益活跃开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陶艺”思潮伴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大潮涌入中国,刺激了中国陶艺的“现代性”探索。“新陶艺”进入我国以后,我国学界习惯称其为“中国‘现代陶艺’”。虽然它与西方的“新陶艺”理念一脉相承,在陶艺的形态、创作手法、内涵等方面基本相通,但在文化与审美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又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在审美形态、审美特质等方面迥然有异。本论文即以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审美角度切入并采用历史与逻辑、个案分析与理论阐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审美重构、审美特质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审视和探究。在概念厘定的基础上梳理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现代陶艺”是一种以陶瓷材料为创作媒介,以个性化手法表现人的个性、情感、观念、心理、意识以及审美等理念的艺术形式。它所挖掘的不只是客观世界,更是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意识。在美日现代陶艺的冲击下和自身创新变革的需求中,中国“现代陶艺”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70年代。20世纪末进入发展阶段,起初主要表现为对西方陶艺的吸纳和借鉴。进入发展阶段后,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彰显,将深厚的中国文化与现代陶艺结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陶艺审美文化。从审美重构入手分析中国“现代陶艺”的形态特征。“解构”是西方陶艺的理论支撑基础,中国“现代陶艺”同样表现为对已有传统陶瓷艺术的“分解”“打碎”和“重构”。中国“现代陶艺”打破了统治传统陶瓷艺术千百年来形成的材料观、造型观、装饰观、烧成观、审美观等,不再强调完美无缺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而是追求理念上的解放和形式上的创新,消解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种种范式。因此,“重构性”成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基本特征。深入探讨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质。在理念特质方面,传统陶瓷艺术注重技术审美,而中国现代陶艺则注重观念表达,这完成了从技术至上到观念至上的华丽转身;在创作特质方面,“现代陶艺”摒弃了批量生产的创作方式,更注重个性化表现;在语言特质方面,不再强化它的规范严谨,而是表现为得意忘言,“抽象性”成为现代陶艺艺术语言的首要特征;在情感特质方面,摆脱了实用主义的束缚,更注重陶艺家心灵宣泄的情感表达,“象为心声”成为陶艺家情感表达的写照;在材质特质方面,表现为超越泥性,追求多种极限表达方式;在美感特质方面,表现为偶然天成,呈现出“残缺美”“含蓄美”“模糊美”等特殊的美学特色。中西“现代陶艺”的审美比较突出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征。西方现代陶艺主要得益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推波助澜,而中国现代陶艺面临着西方化与本土化、传统与现代的二元难题。虽然在“器”的反叛、“手工”的重生、“范式”的突破、“陌生化”的美学追求等方面存在着共通性,但中西现代陶艺发生发展的语境不同,西方陶艺的陌生化探索更为极端,例如“怪怖艺术”的另类美学追求、“实验性”激发的形式探索等,中国现代陶艺更趋向于强化中国符号、文化印记,表现为对重塑本土风格,引领民族文化需求的历史使命的担当。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与理论构建为其未来发展寻求突破。一是“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包括陶艺装置的方兴未艾、环境陶艺的风生水起、实验陶艺的新探索和科技介入的新融合。二是尝试建立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的基本理论框架。针对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现代陶艺的审美批评方法、审美批评意识和主题选择。现代陶艺更加关注当下社会生活状态,其理论建构必将推动中国“现代陶艺”的人文担当和指向。三是首次提出陶艺的“烧成美学”“陶艺生态学”等概念。现代陶艺的烧成出现了科技含量高、多元烧制、体验式烧制等态势,同时也存在对返璞归真烧制效果的追求。不同的烧制方法呈现出不同美学效果,如柴烧的素朴之美、坑烧的原始之魅、熏烧的水墨之美、乐烧的体验之乐、复烧的凝重之美、窑变的异象之美等。经过研究,本文提出了两个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是“一体创作观”,即从配泥、配釉、制模到制作、烧制等所有工艺环节由一人完成,以实现以陶艺家为主体的原创性创作与审美的统一。二是民族文化的回归,切实坚守民族文化之根,用好中国元素,强化现代陶艺的中国特色。总之,现代陶艺这种泥与火的艺术承载了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必将在现代转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吕倩茹[3](2020)在《从染织到服装: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

曾淑琪[4](2020)在《汲取与回归—雷圭元装饰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雷圭元是我国着名的工艺美术家、教育家,他对图案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早期装饰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影响深远。本文从雷圭元的经历入手,对雷圭元前后期装饰画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出从前期汲取外来文化到后期回归本民族的原因,并总结出了雷圭元艺术创作的精髓:民族性艺术思想。回顾十九世纪早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清朝大门被迫打开,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国内出现了盲目模仿的现象。身处这个环境当中的雷圭元对此情况感到担忧,他在《从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谈到新中国工艺美术的风格问题》一文中回顾解放以前的情景时谈到对当时民族民间艺术的处境感到十分的担忧说到由官僚、买办、外国商人主导,从建筑到室内装饰,从穿的到用的,都变得不中不西,美其名为“文明”,充分反映了民族民间艺术的衰亡。1929年,雷圭元远赴法国学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熏陶,汲取了国外先进文化养分,在社会中对照了自己国家的弱点,希望能通过所学的知识来振兴实业。再加上雷圭元从小受到祖父熏陶有着强烈爱国意识。正是有这种想保护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最终促使了雷圭元将研究目光由西方向东方回归,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强、自尊感。雷圭元通过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研究及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探索,发展出自己的民族化创作之路。雷圭元的艺术思想是源自中国优秀传统图案、纹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由于又有留学法国的经历,雷圭元的艺术思想又体现出西方现代艺术的气息。可以说雷圭元的艺术思想做到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对中国早期装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当今中国艺术的发展而言,怎么样能够在国际化大环境之下去更好的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成为了许多研究者探讨研究的关键问题。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有义务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到艺术当中去体现价值,弘扬民族精神。我们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放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去进行归纳总结,重新塑造,从而表现出更具民族特色且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因此,在此时反观雷圭元的作品及思想,无疑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臧迎春,张宝华,肖文陵[5](2019)在《面向未来的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文中认为本文回顾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的创建和63年的发展历程,明确指出染服系作为中国现代染织服装设计教育的开创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此为基础,文章通过与国际着名设计学院的横向比较和对设计学科的前沿发展动向的分析,深入阐释了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的特色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注重前瞻性、跨学科、研究性、创新性,围绕人才培养,通过产学研结合,搭建高水平研究和实践的平台,进一步扩大染服系的国际影响力。

袁曼玲[6](2018)在《传统文化符号与染织艺术的融合》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与历史,凝聚了五千多年的艺术结晶,文化符号承载的是华夏子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也不断碰撞、密切交流,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国人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风的艺术设计被社会认可和传承。该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染织艺术相结合入手,论述传统文化符号在染织艺术中的体现以及美学价值。

阎秀杰[7](2017)在《基于艺术与科学的整合引发染织艺术设计思考》文中指出本文从艺术与科学的重要结合事件开始分析,提出将艺术与科学的整合设计观念运用到染织艺术设计的思考。艺术与科学究竟在现代设计中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我们又将如何把艺术与科学合理地整合到染织艺术设计之中?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思考,对于拓展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余飞[8](2017)在《软装饰空间设计中染织艺术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染织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常年陪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强调民族文化及民间工艺保护的今天,积极探讨该门艺术在深受大众喜爱的软装饰空间设计之中的创新运用,对于国内软装饰设计的发展及染织艺术的传承及保护都有着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钟玮[9](2017)在《设计教育文化自觉下民间染织手工艺传承与创新人才育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基于对本土民间染织手工艺现代性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文化自觉为根本,透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学科特色,通过课程构建与项目实践的推动,以及面向社会的设计教育服务为拓展,进一步思考与实践民间染织手工艺创新设计人才培育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明确本土民间染织手工艺传承与高校设计专业创新人才育成双向融合的价值与意义。文章提出,应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创新寻找有机多元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续寻找新思路,最终实现高校设计教育民间染织手工艺传承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刘花弟[10](2016)在《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经历了手工教育与工艺教育、图案教育孕育,从实用美术、商业美术发展而来,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从装潢美术、平面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等教育形态演绎,不断探索、发展与完善,现成为我国设计教育领域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成果最大的教育类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给新时期我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宽广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挑战。本文旨在对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重点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客观的梳理和分析,分别从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来论述平面设计的不同形态演绎,对装潢美术专业、平面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个形态的相关情景进行了论述。其次通过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论述了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情景和状态;再者通过对平面设计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课题设计的探讨,进一步论述了平面设计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探讨了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以及国外教学的引进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论证。并基于“问题意识”对平面设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归纳,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对现代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相关范畴的研究,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思路获得一种对现代平面设计教育较为宏观的把握,对丰富和完善现代中国设计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及其相关设计专业皆具有指导意义,丰富了专业教育内容并能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提供启示。

二、传统与现代之撞击——论现代染织艺术设计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与现代之撞击——论现代染织艺术设计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一) 中国“现代陶艺”概念内涵的争议
        (二) 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和意义
        (一) 主要研究方法
        (二) 论文组织结构
        (三) 论文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现代陶艺”概念的辨析
        一、“陶瓷工艺美术”与“现代陶艺”
        二、“陶瓷艺术”与“现代陶艺”
        三、“当代陶艺”与“现代陶艺”
        四、“现代陶艺”与“现代性”
    第二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催生因子
        一、传统陶瓷的创新需求
        二、美日现代陶艺的冲击
    第三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分期
        一、萌芽时期
        二、兴起时期
        三、发展时期
第二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重构
    第一节 材料重构
        一、木材介入的返璞归真之美
        二、金属介入的冷峻刚烈之美
        三、玻璃介入的纯净典雅之美
        四、纤维介入的自然轻盈之美
        五、有机物介入的奇思妙想之美
    第二节 造型重构
        一、传统造型的解构之美
        二、形式构造的自由之美
        三、拼贴塑型的再造之美
    第三节 装饰重构
        一、自然元素的植入
        二、陶瓷画布的延伸
        三、肌理语言的强化
    第四节 工艺重构
        一、基于传统的工艺重构
        二、颠覆传统的工艺重构
        三、科技革新引发的重构
第三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质
    第一节 理念特质:观念至上
        一、从技术至上到观念至上
        二、现代陶艺对观念的推崇
    第二节 创作特质:个性化表现
        一、从批量化生产到个性化表现
        二、现代陶艺创作方式的个性化表现
    第三节 语言特质:得意忘言
        一、中国“现代陶艺”的抽象语言特征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抽象语言表现
    第四节 情感特质:象为心声
        一、传统陶瓷求实用
        二、现代陶艺尚心象
    第五节 材质特质:超越泥性
        一、从表现泥性到超越泥性
        二、超越泥性的极限表达
    第六节 美感特质:偶然天成
        一、现代陶艺的“缺陷美”
        二、现代陶艺的“含蓄美”
        三、现代陶艺的“模糊美”
第四章 中西“现代陶艺”的审美比较
    第一节 中西现代陶艺生成语境的差异
        一、影响西方陶艺诞生的文化因素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二元难题
    第二节 中西陶艺审美的共通性
        一、“器”的反叛
        二、“手工”的重生
        三、“范式”的突破
        四、“陌生化”的美学追求
    第三节 中西陶艺审美的差异性
        一、西方陶艺的自由性与极限探索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文化印记与民族情结
第五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走向及未来发展
    第一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新方向
        一、陶艺装置的新形式
        二、环境陶艺的新发展
        三、实验陶艺的新探索
        四、科技介入的新融合
    第二节 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理论的构建
        一、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现状与问题
        二、现代陶艺审美批评方法
        三、现代陶艺审美批评意识
    第三节 “烧成美学”的初步构想
        一、柴烧的质朴之美
        二、坑烧的原始之魅
        三、熏烧的水墨之美
        四、乐烧的体验之乐
        五、窑变的异象之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4)汲取与回归—雷圭元装饰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方法
第二章 雷圭元个人背景
    2.1 家庭背景
    2.2 教育背景
        2.2.1 国内求学经历
        2.2.2 法国留学时期
        2.2.3 归国后的教学时期
第三章 装饰画研究
    3.1 早期装饰画——汲取
    3.2 后期装饰画——回归
第四章 向民族化的发展
    4.1 回归民族的原因
    4.2 为民族化发展所做的研究与探索
        4.2.1 对古代工艺美术品的研究
        4.2.2 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探索
    4.3 雷圭元民族化艺术创作
        4.3.1 瓷盘上的民族风
        4.3.2 人民大会堂装饰
第五章 雷圭元艺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与贡献
    5.1 对我国早期装饰艺术教育起到开拓作用
    5.2 对现代图案学的贡献
        5.2.1 古为今用——中国优秀传统图案的继承
        5.2.2 “人”——图案设计思想
        5.2.3 建立了完整严谨的图案理论体系
    5.3 个人作品展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插图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面向未来的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的创建与63年的发展
二、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的特色与未来发展方向
    1.可持续发展方向
    2.多元化与个性化
    3.智能时装与智能制造
    4.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
三、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未来发展计划

(6)传统文化符号与染织艺术的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染织艺术中传统文化符号的发展与体现
二、染织艺术中传统文化符号的美学特征
三、传统文化符号与染织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结语

(7)基于艺术与科学的整合引发染织艺术设计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关注:艺术与科学
2 重视:染织艺术设计中的艺术与科学
3 思考:艺术与科学在染织艺术设计中的整合
4 结语

(8)软装饰空间设计中染织艺术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染织艺术的发展及其特性
2 软装饰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3 染织艺术在软装饰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3.1 利用染织饰品打造空间风格
    3.2 利用染织饰品丰富空间层次
    3.3 利用染织饰品营造安静氛围

(9)设计教育文化自觉下民间染织手工艺传承与创新人才育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上的民间染织手工艺
二、四川本土民间染织资源分布与再认识
三、文化自觉下本土染织手工艺的发展传续与创新设计人才育成
     (一) 课程构建与项目推动下染织手工艺创新设计人才培育
     (二) 面向服务社会的本土染织手工艺设计教育
结语

(10)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及目标
第一章 从装潢美术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
    第一节 装潢美术专业
        一、沿革:从图案教育、实用美术而来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三、设计情景与专业业态
        四、装潢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
    第二节 平面设计专业
        一、对“GRAPHIC DESIGN”的概念解读
        二、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
        三、国外平面设计教学的引进
        四、平面构成与平面设计
    第三节 视觉传达设计
        一、关于“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的解释
        二、参照与比较:从造型艺术到视觉艺术
        三、关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名称的思考
        四、图像时代与视觉文化的要求
        五、信息社会的挑战与数字化技术普及
        六、平面设计教学的放大与课程延伸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
    第一节 发展与变化:教育部学科目录的编制调整
    第二节 渐变与转换:对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的分析
    第三节 反思与争辩:几次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对教学改革的推动
        一、1982年“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
        二、1995年广州全国艺术设计教育研讨会
        三、2002-2012年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第四节 嬗变与超越:多样的专业形态与课程教学
        一、书籍设计专业的独立与回归
        二、包装装潢与书籍装帧:两大系统的并存
        三、专业课程称谓含义的发展演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面设计课程的结构、设置与课题设计——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
    第一节 课程结构的多样化
        一、学年制: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史论课程
        二、学分制: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
        三、工作室制:基础课程+导师工作室课程
        四、3+1 制:中外合作办学/国内课程+国外课程
        五、主题性教学:以若干主题整合课程教学
    第二节 课程设置的不同路径
        一、以设计类型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标志、包装、书籍、招贴
        二、以设计要素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字体、编排、图形、色彩
        三、以形式结构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形态、类型、风格、系统、信息
    第三节 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多种方式
        一、课题的资源、主题与内容的广泛性
        二、课题设计借鉴与启示的多样化
        三、课题设计及解题方式切入点的独特性
        四、作业编排的技巧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
    第一节 国外平面设计教学及课程的引入
        一、平面构成教学的引入
        二、字体设计课程
        三、版式设计课程
        四、书籍设计课程
    第二节 图形设计课程的建构与教学
        一、广义的图形与狭义的图形
        二、“创意”概念的提出
        三、冈特·兰堡、福田繁雄、靳埭强的影响
        四、“同构”图形的教学
        五、多元化的图形设计教育
    第三节 课程裂变与多样化发展
        一、CI及视觉形象课程
        二、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课程
        三、插画设计课程
    第四节 课程的整体转型与质的升级
        一、从装饰手法转向创意思维训练
        二、从技能训练转向设计手法学习
        三、从表面模仿转向形式语言研究
        四、从职业能力转向综合素质培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
    第一节 不同类型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
        一、职业技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二、师范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
        三、综合性大学的平面设计教学
        四美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第二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一、发展历程与专业演化
        二、体系构建与教学风格
        三、书籍设计教学:从张光宇到吕敬人
        四、新的起点:并入清华大学的探索
    第三节 中央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
        一、纯艺术背景与当代艺术介入的取向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前卫色彩
        三、海归教师及同国外教学理念的接轨
        四、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独特性
        五、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个性化课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教学理念方法的引进与影响——对国外教学方法的开放式学习及实践
    第一节 国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影响
        一、日本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二、德国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三、美国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第二节 外籍教师工作坊课程教学
        一、开放的思维路径与试验态度
        二、原创性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
        三、表现的综合性与媒介的不限定性
        四、平行课题与联合教学
    第三节 国外概念设计教学的引进
        一、课题资源与切入点
        二、文化分析与批判意识
        三、方法与过程的深入步骤
        四、纯粹形式语言的游戏性训练
    第四节 国外影响的多样化因素与方式
        一、海归教师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影响
        二、国外教材的结构特点与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图景与语境——改革开放以来平面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第一节“问题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反思
        问题一:“西化”下的教学困惑与中国特色教学相对缺失
        问题二:“同质化”教学现象严重与原创性教学丢失
        问题三:“数量化”膨胀背后教学质量的薄弱
        问题四:“学院化”探索下的市场分歧与离合
    第二节 语境: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的话语展现
        一、课程——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改革发展核心内需
        二、传承——“中国文化”与平面设计教育的链接与融合
        三、实验——“平面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另一种维度尝试
        四、整合——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确定后的发展图景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传统与现代之撞击——论现代染织艺术设计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D]. 刘木森. 山东大学, 2020(01)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从染织到服装: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研究[D]. 吕倩茹. 北京服装学院, 2020
  • [4]汲取与回归—雷圭元装饰画研究[D]. 曾淑琪. 西北大学, 2020(07)
  • [5]面向未来的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J]. 臧迎春,张宝华,肖文陵. 装饰, 2019(09)
  • [6]传统文化符号与染织艺术的融合[J]. 袁曼玲. 美术教育研究, 2018(09)
  • [7]基于艺术与科学的整合引发染织艺术设计思考[J]. 阎秀杰. 艺术科技, 2017(07)
  • [8]软装饰空间设计中染织艺术的运用[J]. 余飞. 染整技术, 2017(09)
  • [9]设计教育文化自觉下民间染织手工艺传承与创新人才育成[J]. 钟玮. 艺术教育, 2017(Z6)
  • [10]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 刘花弟.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标签:;  ;  ;  ;  ;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谈现代染织艺术设计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