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桥水库水位自动控制系统

龙溪桥水库水位自动控制系统

一、龙溪桥水库水位自动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孟睿[1](2020)在《三峡库区木鱼包滑坡变形机理及演化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三峡库区蓄水后,木鱼包滑坡开始发生缓慢复活变形,从2006年9月实施专业监测以来,一直处于蠕滑变形阶段,滑坡区内居住有村民140户500人,房屋140余栋,滑坡一旦成灾,将会对区内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并危及长江航运安全。本文在收集分析滑坡相关勘察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现场调查和室内整理分析工作,基于滑坡区实际地质环境特征,结合滑坡实际变形监测成果,深入分析滑坡变形影响因素和力学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滑坡离心概化模型,并根据三峡库区水位调度情况和滑坡区水文气象资料设计试验加载运行方案,重现滑坡在库水变动、降雨及耦合条件下的变形全过程,分析滑坡在各时段的响应机制及变形机理。最后利用Flac3D和Geo-studio软件模拟计算库水长期作用下滑坡变形演化趋势和增大库水下降速率下滑坡稳定性变化。最终获得如下结论:(1)木鱼包滑坡为一岩质古滑坡,具典型的圈椅状凹槽地形,下部为凸形缓倾平台,中上部为圈椅状较陡斜坡,两侧被大乐沟和鹅卵石沟分割。随库区蓄水并维持在145~175~145m运行后,滑坡出现周期性蠕滑变形,前缘和两侧边界以局部滑塌为主,滑坡后缘附近发育多条拉裂缝,树木倾倒明显,并伴有浅层土体滑塌。(2)基于长期变形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明确库水位变动是滑坡变形的首要诱因,降雨仅为次要诱因。首次蓄水期间对滑坡变形和稳定性影响最为显着,随着库水周期升降循环次数的增加,逐年变形量整体呈现为减小的趋势。结合库区水位变动、降雨量与滑坡位移变化的关联程度,将滑坡周期变形概分为四个时段:汛期滑坡低速变形阶段→库水抬升滑坡减速变形阶段→高水位及轻微下降时段滑坡增速变形阶段→库水消落后期滑坡降速变形阶段。(3)利用大型土工离心机试验模拟了多次库水升降下滑坡变形全过程,通过调节试验中不同的库水升降速率,明确了库水位变动过程中的库水浮托力、动水压力及静水压力对滑坡变形的影响,即库水升降速率较小时,坡体内部的水位与库水位变动基本同步,坡体内外水头差很小,库水浮托力控制滑坡的变形。在库水升降速率提升后,坡体内部的水位变动出现滞后,坡体内外水头差增大导致动水压力增强,促使滑坡在库水抬升阶段的变形减弱,而在库水下降阶段的变形得到加强。(4)综合滑坡地质环境资料、变形监测成果和离心机物理模拟试验结果等将木鱼包滑坡变形机理总结为:上陡下缓靠椅状地形对滑坡发生推移式变形起控制作用,周期性库水升降过程中的库水浮托力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最为显着,同期产生的动水压力和前缘静水压力亦会制约滑坡变形。(5)基于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砂岩的抗剪强度劣化规律,考虑库岸每年经受1次大的干湿循环作用,利用Flac3D软件模拟计算了库水长期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变化规律。在模拟计算的20年内,滑坡整体发生蠕滑变形,稳定性有所降低但仍处于稳定状态,不会发生大规模滑动。滑坡后部东侧为坡体强变形区,前缘西侧的变形增长较为明显,由于其临空条件较好,可能出现局部塌岸。(6)利用Geo-studio软件对增大库水下降速率下滑坡稳定性开展研究,发现随库水下降速率的增大,坡体内部浸润线滞后于库水位变动愈明显,渗流场的变动导致滑坡在水位下降初期的稳定性最低。通过改变库水下降期间不同时段的下降速率,发现适度减小库水位下降初期的速率而提升下降后期的速率,有助于增大水库综合效益并减小对木鱼包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罗远福,王大继[2](2019)在《狮子滩发电公司梯级电站梯级调度计算机监控系统AGC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狮子滩发电公司所属的流域梯级电站集中调度控制系统建设中,对自动发电控制(AGC)功能提出了保证流域发电总功率满足市调给定总功率的限制条件下,使梯级电站发电耗水量或弃水量最少的要求,同时还对系统提出流域所属各电站机组避开振动和空蚀区、满足机组运行限制条件、全流域流量平衡等要求。本文针对狮子滩发电公司的要求,对梯级调度AGC系统进行了设计,本设计及系统已应用于狮子滩发电公司梯级调度中心的建设中。

杨骏[3](2019)在《三溪口水电站水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了解水电站控制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基础上,结合三溪口水电站实际情况及水电站站址水文地质条件,对该水电站机组控制系进行设计。本文以水电站竖井贯流式机组通过PLC控制技术构建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为视角;通过结合水电站优化设计提升该站自动化控制为主要目的,提升水电站设备综合运行效率。本文论述了水电站机组控制系统设计的具体要求,该设计是建立在科学数据基础上的,水电站机组PLC控制系统自动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使设备的安全系数有所提高。本文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进行了合理的机组选型,经过水文资料分析及坝址自然条件等因素基础上确定了机组选型以及各设备型号。并根据系统运行的需要,选用了主站用设备的变压器,设置两台变压器避免变压器故障对电站正常工作的影响。确立了主接线发电机——变压器组扩大单元接线型式。(2)构建了水电站的控制系统主要由主控制层与现地控制单元层实现对水电站的集中监测及控制管理。(3)实现了以PLC的通信控制模块。通过Proficy Machine Edition软件实现PLC程序以及触摸屏所呈现的动态画面数据库的共享,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重复创建数据标签的过程。(4)电站监控系统在软件选择上选择了由南瑞电气的EC2000上位机组态软件,经过分析表明符合电站监控系统的要求。通过组态软件使用可以实现水电站多视角及类型画面的控制,从而确保实时向运行人员提供相关数据信息以供决策,同时还可以实现各类数据的索引。

武菲[4](2019)在《三峡工程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举世瞩目。同时,它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特殊的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的设想,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三峡工程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决策过程。本文将以三峡工程的决策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系统梳理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过程,探讨三峡工程上马曲折的历程背后的原因,厘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焦点所在,揭示中共做出工程决策的历史背景,并最终总结出三峡工程决策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大量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录、回忆文章,以及文献汇编等资料,呈现三峡工程决策的全过程。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工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的观点,归纳其争论分歧的焦点所在。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主要论述孙中山首次提出的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和恽震等人开展的对三峡水力资源的首次勘测、设计工作,以及国民政府开发三峡进行的一些早期工作。第二章是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论述在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方案制定的过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对三峡工程的指示和决策,制定三峡工程方案的经过,关于三峡工程的最早争论,以及作为三峡工程实战准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第三章是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这一章主要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峡工程的重新上马和重新开展论证工作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第四章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这一章论述三峡工程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后重新进入中央决策进程的经过,以及最终交付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过程。第五章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这一章主要论述三峡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的工作和工程建设期的决策及机构设置,以及三峡移民政策。最后是结语。总结三峡工程的决策历程留给我们的经验启示,并尝试针对决策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郑晓光[5](2017)在《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进行了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水电事业,注重延揽、重用民国时期有留美背景的水电科技精英群体,派遣优秀青年赴苏联学习水电工程科技,同时注重自行培养人才,为水电科技精英从事水电开发创造了一系列良好的条件。从而激励起水电科技精英群体为国为民奉献、掀起水电建设新高潮的热情和干劲,新中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迅速迎来高潮,取得卓越的成就。本文着重探讨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科技实践分布、群体特征、科研创新活动及成果,评述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中的历史作用。力图以水电科技精英群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一个新的视域展示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事业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培养的水电人才为新中国水电开发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科技精英在水电开发体制的创立、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水电科技精英在河流泥沙、高速水流、高含沙水流等水电基础科研方面,成果卓越,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电科技精英在岩溶等复杂地质环境下,主持建造多种坝型的高坝,使中国坝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水电科技精英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下,中国自行建造的大中型水电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为改革开放后水电开发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蔚[6](2016)在《基于立体视觉与LSPIV的河流水动力过程近距遥感测量系统》文中指出对山区流域来讲,洪水是汛期普遍发生的自然灾害,其现有的形成和演进机制都是在理论和常规试验上获知的,缺乏极端条件下的实测方法和数据。中小河流的长期监测,特别是山区河流洪水事件的水位、流速和流量等核心水流信息的获取,对于山洪的预测与防治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目前防洪减灾工作中的难点,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克服。本研究旨在以立体视觉和大尺度粒子图像测速技术(LSPIV)为支撑,研发一种安装便捷、功耗低、性价比高、适用范围广的近距遥感测量系统,目标为解决原有设备无法胜任的水文测量,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四川都江堰市的无测站流域。该系统硬件部分由成熟商用元件搭建,自动获取连续的洪水影像,并结合软件程序计算分析,对三维地形、实时水位、二维流场分布、断面流量等进行非接触式测量。本研究可为山区流域暴雨洪水的动力过程和灾害形成机理等研究给予实地数据支持,为建立基于物理过程的山洪坡面流模型提供校验和率定标准,也为将来扩展到全流域洪水流速、流量的遥感测量建立重要的技术基础。本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开展多学科交叉(水文、数字影像处理、测绘等),探究适用于偏远无测站山区的径流特征测量的理论与方法,从系统软硬件等多方面开展整合优化工作,自主研发“基于立体视觉与LSPIV的河流水动力过程近距遥感测量系统”,有效解决了偏远无测站山区难以进行水文测量的关键问题。在国内基本属于首次应用,可极大弥补无测站地区的水文数据空白,有巨大的推广应用价值;(2)将双目立体视觉应用至静态河道地形、动态水位和水面形态的三维计算,可针对不同需求选取适宜算法。建议波浪或河流表面形态计算应用点云法,对于特定断面的计算则应用虚拟高程迭代法。同时,采用预校正图像法进行前期修正,不仅可解决因基线过长造成的左右视角差异过大无法匹配的问题,而且有效提高极线搜索匹配的效率和成功率;(3)将三维重建得到的实时水位和水面形态融入到LSPIV图像正向校正这一步骤,突破了简化水面为二维水平面或倾斜平面的做法,建立更为精确的物理坐标和图像灰度值的对应关系,提高表面二维流场的计算精度,并采用灵活的三角网格,适应弯曲河道,避免大量无效节点的运算;(4)在LSPIV核心算法中加入鲁棒的最小平方差(MQD)算法,进行天然表面模式的追踪匹配。对于表面连续形态、多背景噪声、光线不均匀等现场条件,MQD的适应能力更强。通过敏感性分析,认为LSPIV的计算时间和结果精度与示踪粒子分布、计算窗口尺寸以及时间间隔等影响因子间存在复合关系;(5)以龙溪河于2014年7月发生的一次小型洪水为例,验证了河流水动力过程近距遥感测量的可行性。使用虚拟高程迭代法获取断面形态,结合实时图像资料确定实时水位,计算多断面的流量、水深、弗劳德数、曼宁系数等。研究成果不仅充分证明了此系统具有可行性,且在硬件搭建和软件开发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储备,为今后继续更新完善提供了保障。使非接触水文测量仪器朝着更为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辅助各类水灾害预警工作和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开展。

卢鹏[7](2016)在《梯级水电站群跨电网短期联合运行及经济调度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梯级水电站群短期联合发电调度具有时空多维、送电电网负荷特性差异大、调度主体多元、电站调节性能及机组动态特性各异等诸多特点,且受水文气象、径流过程、电网调峰需求、电力系统电源结构、电站调度模式等诸多因素影响,是一类典型的大规模、强耦合、多约束、动态、离散的复杂非线性优化问题,也是水电能源优化运行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我国西南地区水能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跨区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的形成,跨流域水电站群多电网联合调度成为可能;新能源大规模接入、负荷剧烈波动、水电跨省区外送消纳、水电站群“一库两站两调”等问题对流域梯级水电站群联合优化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水电能源系统运行、控制和管理较之传统更加复杂。因此,本文以满足水电能源电力输出与相应电网负荷需求间的协同匹配需求为切入点,围绕区域互联大电网背景下梯级水电站群跨电网联合优化运行面临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以水电能源学、群智能优化、系统科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向家坝梯级水电站和华中区域大型国调及直调水电站为对象,采用问题建模、仿真分析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梯级水电站群跨电网短期联合运行及经济调度控制建模及求解方法展开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在金沙江流域调控中心和华中电网调通中心相关生产调度系统中得到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综合分析流域集控中心梯级水电站经济调度控制(EDC)模块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模式,结合梯级电站间水力、电力补偿特性,建立以调度期内总耗水量最小或蓄能最大为目标的梯级水电站经济调度控制数学模型,提出适用于求解多机组巨型水电站机组组合优化问题的改进二进制-实数编码蜂群算法,通过外层站间负荷分配和内层单站经济运行两个子问题的嵌套迭代求解实现梯级水电站经济调度控制优化,合理分配梯级电站厂间负荷,制定最佳机组起停机状态组合和最优出力方案,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供技术支撑。(2)从流域集控中心水调与电调部门业务关联性及调度目标差异性分析入手,构建了梯级水电站发电计划编制与厂内经济运行一体化调度模式,提出基于峰荷比调峰方式的梯级水电站发电计划精细化编制方法,将发电计划编制结果作为厂内经济运行模型输入,利用厂内仿真结果对出力计划进行循环反馈修正,制定满足水力电力多重复杂约束要求、兼顾电网调峰需求的梯级水电站最优出力计划、机组起停机状态组合和机组间负荷分配策略,实现水调和电调部门协同运行。(3)针对特大型梯级水电站群联合发电调度必须兼顾多个电网调峰的复杂工程应用需求,综合分析电网间负荷互补特性,建立了以受端电网余荷均方差最小为目标的梯级水电站多电网调峰调度模型,提出一种水电站群跨区多电网调峰优化调度和电力跨省区协调分配方法,在给定电网受电量、电站调峰容量及输电线路稳定运行限制要求下,通过提出的改进实数编码蜂群算法对电网受电计划进行启发式搜索,制定能均衡地响应各受端电网调峰需求的电站出力计划及电力网间分配方案,充分挖掘梯级水电站发电能力及调峰潜力。(4)综合分析电网水火风多能源互补特性,结合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的描述与表征方式,构建了均衡考虑经济节约和环境保护两方面需求的水-火-风多能源短期联合互补调度模型,并提出一种基于精英档案集指导、自适应交叉/选择机制、局部搜索以及启发式约束处理等优化策略的改进多目标蜂群算法(EMOBCO);将提出的EMOBCO算法应用于水火风多目标模型的求解中,快速制定出一组分布广泛且均匀的非支配调度方案集,为电力系统能源优化配置、安全高效经济运行提供指导。

刘晨[8](2015)在《基于灌区供水的金沙江下游梯级发电优化调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火电能源对环境污染大,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而我国江河流众多,水资源充足,水电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因此合理的开发水电能源也就成了我国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金沙江作为我国十二大水电基地之首,水资源充沛,落差集中,具有优秀的动能指标。所发电力可以为西南地区经济日益发展提供能源,而且可以与华中电网相连,为东部沿海地区供电,实现“西电东送”的目标。目前金山江上一共规划了四座大型水电站,分别是“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已经投产发电。其中向家坝水电站除了向家坝除了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功能外,还具有引水灌溉的功能,是我国第一座具有既能发电又具有灌溉作用的大型水库。向家坝的引水灌溉工程主要为向家坝灌区供水,向家坝灌区是指自贡市大安区、兴文县共乐镇,向家坝枢纽,到东边长江、赤水河为界;同时向自贡市、内江市和隆昌县城区补水。灌区范围涉及四川省宜宾市、泸州市、自贡市和内江市等共四个市的21个县(区)以及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本文以金沙江已经建成发电的向家坝、溪洛渡两座电站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向家坝灌区取水的基础上,以向家坝、溪洛渡梯级发电最大为目标的水位过程,并分析向家坝灌区取水分别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对提及发电造成的影响程度。主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在详细调查灌区人口、牲畜、农业用水规模的基础上,分析出合理的向家坝灌区需水量,并在考虑灌区自生水资源供给的基础上,计算出向家坝南北取水总干渠旬取水流量过程表。然后,本文对金沙江流域和向家坝、溪洛渡电站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分别详述了向家坝电站和溪洛渡电站的调度运行指标,这些指标都是为后面建立梯级优化调度模型做基础。接下来,本文在符合电站运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向家坝、溪洛渡梯级发电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是以“年”最大发电量为目标,在满足合理的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建立的。然后对目前主流的寻优解法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并讨论了不同解法的优劣性。为下文求解梯级优化调度模型做好基础。最后,本文以金沙江下游流域向家坝、溪洛渡电站为实例,使用动态规划算法,在满足合理约束条件的基础上,以金沙江历史径流为数据,对梯级优化调度模型进行了求解。然后对求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情况下金沙江梯级电站灌区取水对梯级最大发电量的影响。所得结论对金沙江梯级调度的决策指导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王永强[9](2012)在《厂网协调模式下流域梯级电站群短期联合优化调度研究》文中提出厂网协调模式下的流域梯级电站群短期联合优化调度受水文径流过程、电网负荷需求、机组状态、下游用水需求等多种影响因素制约,是一类非线性、高维度、多约束的复杂水-机-电耦合优化问题,也是水电能源科学与复杂性科学交叉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随着我国大型梯级电站群的相继建成与投运,流域梯级水电能源系统的规模与拓扑结构日趋复杂,流域电站群短期联合优化调度涌现出一系列新问题。水电能源综合利用要求大幅提高,而互联大电网下流域水能资源联合优化调度还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易出现负荷峰谷差过大和调峰容量不足的情况;在负荷低谷时段,水电站往往被迫运行于低效率区,导致整个电网经济效益显着降低,因此,亟需协调电网吸纳与电站出力关系,研究并发展新的厂网协调模式下的流域梯级电站群短期联合优化调度理论与方法。本文围绕全国互联大电网背景下流域梯级电站群联合优化运行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以水电能源学、系统科学、群智能优化等基础理论为支撑,以三峡梯级电站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厂网协调模式下梯级电站群短期联合优化调度建模和求解方法开展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的成果。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包括:(1)针对水电站机组检修计划、健康状况、运行状态等对机组稳定运行的影响程度,提出水电机组综合运行状态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结合本文所提出的综合运行状态评价指标,对水电机组在当前面临时段发电优化调度中的综合运行状态进行评价,由此确定可参与运行机组的开机或停机优先次序,为优化调度过程时段间负荷变化引起的增加或减少机组台数提供选择依据;通过对机组母线出力限制、机组气蚀振动区限制与机组出力上下限求取交集,精确描述机组稳定出力区域的边界值,为水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2)在水电站机组综合运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多种群蚁群优化算法的梯级电站实时自动发电控制方法。针对不同时间尺度,以梯级电站耗水量最小为目标,分别建立单时段梯级电站实时发电控制与当前时段至余留期梯级电站自动发电控制的数学优化模型,提出适用解决电站机组组合问题的多种群蚁群优化算法,在收敛过程中以前期最优解集不断替代进化种群,加速模型求解速度,合理分配梯级各电站所需承担的系统负荷,并根据时段负荷需求在各级电站内制定最优开机机组组合与机组间最优负荷分配方案,有效满足电网实时性要求。(3)综合分析电网中梯级电站日发电计划编制与厂内经济运行在发电过程中的共性与差异性,提出梯级电站日发电计划编制与厂内经济运行循环嵌套模式。针对二者优化目标不同而产生的电站下泄流量可行域冲突问题,将日发电计划编制优化结果作为厂内经济运行优化计算的输入,对发电计划编制方案进行目标反向演算,二者循环嵌套计算直至满足各项约束条件,同时获得梯级电站最优发电计划与厂内经济运行方案,实现二者的一体化运作,为梯级电站调度中心水调部门与电调部门以及电网调度中心的有机协调运行提供保障,且有效降低发电计划与电网实际发电需求的偏差。(4)结合流域梯级电站群归口管理层级、隶属电网关系、区域分布特征以及电站间的水力、电力补偿关系,提出厂网协调模式流域梯级电站群分层分区分级短期精细化调度方法。对流域梯级电站群短期发电优化调度进行分层分区分级划分,以流域梯级电站群短期发电量最大或效益最优为目标,以中长期优化调度水位消落过程为指导,建立流域梯级电站群短期发电优化调度模型,给出最优发电流量和有功负荷分配方案,制定流域梯级电站群短期联合最优发电计划,提高流域梯级电站群的短期发电效益。(5)以流域水文过程、电网负荷要求以及不同部门间用水需求的非线性耦合特性作为水火电力系统优化的建模基础,针对水火电能源丰枯、峰谷补偿特性,研究水火电力系统可描述化网络拓扑及其补偿调节机制,建立水火电力系统短期联合优化调度模型,提出基于实数差分量子进化算法的水火电力系统优化方法与启发式约束处理策略,有效处理系统运行约束,实现水火电力系统运行域边界的精确描述,制定水火电力系统短期优化调度方案,为区域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供数量基础和理论依据。

郭华[10](2012)在《乐山港老江坝作业区一期工程通航水流条件及泥沙淤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四川水运交通的建设需要,在岷江下游规划建设乐山港。乐山港老江坝作业区一期工程位于即将兴建的老木孔航运枢纽库区、大渡河汇合口下游。该处天然情况下河床宽浅,洲滩发育,河道地形与水流条件均十分复杂;老木孔枢纽建成运行后,工程河段水流条件及泥沙冲淤受水库运行方式影响,且码头前沿岸线及老木孔防洪堤的布置均采用大挖大填的方式,对原河道地形与航道改变较大,进一步增加了河床演变与通航水流条件变化的复杂性。因此建立长河段物理模型,研究建港前后工程河段水流条件和河床演变规律,确保航道畅通和港口的正常运用。由于乐山港建设依赖于库区防洪堤的建设,因此对防洪堤的布置进行研究。试验采用变率η=2的变态模型,对4个不同堤线布置方案进行定床模型试验,从航道宽度、航道深度、流速、河道行洪能力及生态景观效益等方面进行比选,对堤线间距1500m保留老江坝方案进行动床泥沙模型试验。定床试验结果表明老木孔枢纽建成后,库区水位抬高,流速放缓,航道条件改善,通航情况良好。老江坝作业区位于老江坝右汊汇流处,有回流、斜流等,对港口正常使用有一定影响;进一步的泥沙试验得出:水库运用10年,港区水深能满足使用要求,运行至20年,码头前沿处水深不足,需进行疏浚。河床发生淤积后,港外航道尺度(航深、航宽、弯道半径)仍大于岷江三级航道标准,通航水流条件(流速、比降、流态)满足流量10000m3/s以下船舶的通航要求。另对不良流态进行了改善措施初步研究,认为其是有效的。

二、龙溪桥水库水位自动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溪桥水库水位自动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三峡库区木鱼包滑坡变形机理及演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库区滑坡变形机理及稳定性研究
        1.2.2 斜坡灾害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现状
        1.2.3 木鱼包滑坡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质环境
    2.1 气象与水文
        2.1.1 气象特征
        2.1.2 水文特征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第3章 木鱼包滑坡基本特征研究
    3.1 滑坡规模及形态特征
    3.2 滑坡结构特征
    3.3 滑坡水文地质特征
    3.4 滑坡宏观变形破坏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坡变形规律及力学机制分析
    4.1 库水及降雨对滑坡变形贡献度分析
    4.2 库水降雨作用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4.2.1 滑坡逐年变形—演化趋势分析
        4.2.2 滑坡周期变形—时段特征分析
    4.3 滑坡变形力学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滑坡蠕滑变形机理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5.1 离心机模拟试验的原理及相似关系
        5.1.1 基本原理
        5.1.2 物理相似关系
        5.1.3 试验相似关系设定
    5.2 离心机模型概化及相似材料配制
        5.2.1 离心机模型概化
        5.2.2 相似材料的配制
    5.3 离心机试验方案设计
        5.3.1 监测设备布置设计
        5.3.2 库水升降及降雨试验方案设计
    5.4 离心机模型制作及安装测试
        5.4.1 离心机模型制作
        5.4.2 离心机试验步骤
    5.5 离心机试验成果分析
        5.5.1 库水位变动条件下
        5.5.2 降雨及库水位变动耦合条件下
    5.6 滑坡变形机理分析
        5.6.1 滑坡模型蠕滑变形过程分析
        5.6.2 木鱼包滑坡变形机理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滑坡变形演化趋势研究
    6.1 库水长期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6.1.1 模型的建立
        6.1.2 模拟方案
        6.1.3 计算参数选取
        6.1.4 计算结果分析
    6.2 增大库水下降速率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6.2.1 模型的建立
        6.2.2 参数的选取
        6.2.3 模拟方案
        6.2.4 计算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狮子滩发电公司梯级电站梯级调度计算机监控系统AGC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梯级调度AGC功能要求
3 梯级调度AGC具体设计
    3.1 控制目标和原则
    3.2 梯级电站AGC数学模型
    3.3 AGC模型的求解
4 梯级调度AGC预期投运效果

(3)三溪口水电站水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水电站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拟突破的难点问题和创新点
        1.4.1 难点问题
        1.4.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三溪口水电站概况及机组选择方案
    2.1 三溪口水电站基本情况
        2.1.1 流域概况
        2.1.2 气候及降水特性
        2.1.3 水文基本资料
    2.2 电站机组装机选择
        2.2.1 电站参数
        2.2.2 机组型式
        2.2.3 机组台数的选择
        2.2.4 机组参数选择
        2.2.5 机组在各工况点的运行参数
        2.2.6 水轮机安装高程
        2.2.7 调节保证
        2.2.8 调速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溪口水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
    3.1 接入系统方式
    3.2 电气主接线
        3.2.1 短路电流计算成果
        3.2.2 主要电气设备
    3.3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
        3.3.1 过电压保护
        3.3.2 接地装置
    3.4 自动控制
        3.4.1 监控
        3.4.2 励磁方式
        3.4.3 远动
    3.5 继电保护
    3.6 二次接线
        3.6.1 直流系统
        3.6.2 同期系统
        3.6.3 温度巡测
        3.6.4 测量和计量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总体结构
    4.2 功能分析
        4.2.1 主控制层功能
        4.2.2 现地控制单元层功能
    4.3 硬件配置
        4.3.1 主控制层硬件配置
        4.3.2 现地控制单元层硬件配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PLC编程软件及编程语言
        5.1.1 编程软件
        5.1.2 编程语言
    5.2 机组开停过程
        5.2.1 开机过程
        5.2.2 停机过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机界面的设计
    6.1 组态软件简介
        6.1.1 组态软件的特点
        6.1.2 组态软件的功能
    6.2 监控系统画面
        6.2.1 用户登录
        6.2.2 画面主索引
        6.2.3 主接线图
        6.2.4 机组模拟量监视
        6.2.5 发电机控制
        6.2.6 发电机主要信息监控
        6.2.7 机组开机过程监控
        6.2.8 机组停机过程监控
        6.2.9 机组报警信号监控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三峡工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
    第一节 国人的三峡设想与首次勘测
        一、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
        二、首次勘测三峡水力资源
    第二节 美国人的三峡开发计划与夭折
        一、潘绥计划
        二、萨凡奇计划
        三、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萨凡奇计划的中止
第二章 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
    第一节 毛泽东描绘三峡蓝图
        一、水利是工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
        二、“毕其功于一役”
        三、中苏合作开展查勘
    第二节 林李之争与三峡决策
        一、最初的争论
        二、南宁会议上的“御前争论”
        三、周恩来查勘三峡与成都会议
    第三节 三峡工程第一次筹建热潮
        一、“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三峡科研大协作
        二、200米蓄水位的初步设计工作
        三、“有利无弊”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
        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提出
        二、建设中的波折
第三章 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
    第一节 重提三峡工程
        一、坝址选择
        二、纷争再起
        三、邓小平的三峡之行
    第二节 三峡工程第二次筹建热潮
        一、三峡工程加速上马与“翻两番”战略目标
        二、审查通过150米蓄水位方案
        三、用改革的办法建设三峡
    第三节 关于工程近期能否上马的争论
        一、蓄水位之争
        二、党内外的争论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
        一、开展重新论证
        二、论证中的论争
第四章 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
    第一节 三峡工程重新进入决策进程
        一、历史的插曲:围绕《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的争论
        二、江泽民视察长江
        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
        五、审查通过175 米蓄水位方案
    第二节 表决定案
        一、三峡宣传热
        二、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三峡工程议案
第五章 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
    第一节 施工准备阶段
        一、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与施工
        二、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第二节 工程建设期
        一、一期工程建设
        二、二期工程建设
        三、三期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三峡移民政策
        一、实施优惠政策
        二、外迁移民安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和主要依据的资料
    四、本论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水电开发事业肇始的人才基础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工程实践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与美国合作培养水电人才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培养水电人才的发端
第二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起步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始创
    第二节 培养新中国的水电人才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的探索
    第四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水电科技创新
第三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水主火辅”政策的出台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水电科技创新
第四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的余波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水电科技精英群像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三线建设中的水电开发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水电建设中的成就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立体视觉与LSPIV的河流水动力过程近距遥感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小山区河流水文测量的重要性
    1.2 天然河流监测设备的发展概述
        1.2.1 接触式测量设备简述
        1.2.2 非接触式测量设备简述
        1.2.3 河道地形和水面形态测量进展
    1.3 大尺度粒子图像测速技术(LSPIV)的研究现状
        1.3.1 PIV的基本原理
        1.3.2 LSPIV技术的核心特点
        1.3.3 LSPIV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立体视觉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意义
    1.6 本文研究内容
    1.7 本文创新点
2 摄影测量成像机理及相机标定
    2.1 引言
    2.2 摄影测量成像机理
        2.2.1 中心透视投影模型原理
        2.2.2 镜头光学畸变类型
    2.3 摄像机标定方法简述
    2.4 光学畸变校正方法与结果
        2.4.1 光学畸变校正方法
        2.4.2 光学畸变校正结果
    2.5 摄像机现场标定流程
        2.5.1 GCP设置方案
        2.5.2 物方与像方映射关系的建立
    2.6 本章小结
3 立体视觉原理及现场测量实例
    3.1 引言
    3.2 双目立体视觉机理简述
    3.3 立体匹配研究进展及关键点
        3.3.1 立体匹配方法概述
        3.3.2 极线约束原理及求解方法
        3.3.3 极线搜索匹配点方法
    3.4 三维立体重构方法概述
        3.4.1 点云法
        3.4.2 虚拟高程迭代法
        3.4.3 预校正图像法
    3.5 立体视觉测量实例结果与分析
        3.5.1 密歇根湖波浪重构实验
        3.5.2 四川省龙溪河实验
    3.6 实时水位及水面坡度确定
    3.7 本章小结
4 LSPIV技术路线及敏感性分析
    4.1 引言
    4.2 LSPIV技术路线
    4.3 图像正向校正算法更新
    4.4 图像匹配算法解析
        4.4.1 互相关(CC)或归一化互相关(NCC)算法
        4.4.2 最小平方差算法(MQD)
    4.5 流量估算方法简述
    4.6 LSPIV各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4.6.1 示踪粒子密度等对于算法的影响
        4.6.2 NCC与MQD算法比对
    4.7 LSPIV与实测流速比对结果
    4.8 本章小结
5 系统组成与同步性测试
    5.1 引言
    5.2 实地测量系统组成
    5.3 双相机同步性检测
    5.4 GUI界面构成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安装与单场洪水数据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区域概况
    6.3 系统安装过程
    6.4 某小型洪水计算结果与分析
        6.4.1 三维地形重建结果
        6.4.2 水位及水面坡度确定
        6.4.3 二维流场分布
        6.4.4 洪水水位及流量过程线
        6.4.5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6.4.6 水力参数计算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创新点及结论
    7.2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7.3 解决方案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梯级水电站群跨电网短期联合运行及经济调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标
    1.3 流域梯级水电站群短期联合优化运行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2 梯级水电站经济调度控制研究
    2.1 引言
    2.2 梯级水电站经济调度控制(EDC)问题
    2.3 梯级水电站经济调度控制模型
    2.4 梯级水电站经济调度控制模型求解
    2.5 实例研究与应用
    2.6 本章小结
3 梯级水电站短期发电计划编制与厂内经济运行一体化调度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短期发电计划编制与厂内经济运行模型
    3.4 短期发电计划编制与厂内经济运行一体化调度模式
    3.5 实例研究与应用
    3.6 本章小结
4 梯级水电站群跨区多电网短期联合调峰调度方法
    4.1 引言
    4.2 水电站群跨区多电网送电及调峰问题
    4.3 水电站群短期多电网调峰调度模型
    4.4 梯级水电站群短期多电网调峰调度模型求解
    4.5 实例研究与应用
    4.6 本章小结
5 梯级水电站群与火电、风电短期联合互补调度
    5.1 引言
    5.2 水-火-风多能源互补特性分析
    5.3 风功率不确定性描述方法
    5.4 水-火-风多能源短期联合互补调度建模
    5.5 改进多目标蜂群算法研究
    5.6 基于改进多目标蜂群算法的模型高效求解方法
    5.7 实例研究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攻读博士期间完成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3:与导师合作申请的发明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附录4:攻读博士期间奖励与授权研究成果

(8)基于灌区供水的金沙江下游梯级发电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沙江流域概况及电站基本情况
    2.1 引言
    2.2 向家坝水电站概述
    2.3 向家坝灌区概况
    2.4 溪洛渡水电站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向家坝灌区水资源需求
    3.1 引言
    3.2 灌区自身水资源分析
    3.3 灌区用水量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电站梯级优化调度建模与求解方法
    4.1 引言
    4.2 水库调度研究现状
    4.3 水库梯级发电优化调度模型
    4.4 水库梯级优化调度模型的常用求解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沙江下游水电站梯级发电优化调度
    5.1 引言
    5.2 入库径流量数据
    5.3 溪洛渡向家坝梯级发电量最大模型建模求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厂网协调模式下流域梯级电站群短期联合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标
    1.3 流域梯级电站群短期联合发电调度研究综述
    1.4 电网水火电联合优化调度研究现状与进展
    1.5 论文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2 水电站机组综合运行状态评价方法
    2.1 引言
    2.2 水电站机组运行影响因素
    2.3 水电站机组运行综合状态评价方法
    2.4 实例研究与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流域梯级电站实时自动发电控制
    3.1 引言
    3.2 电网自动发电控制与水电站自动发电控制
    3.3 流域梯级电站联合实时自动发电控制模型
    3.4 梯级电站实时自动发电控制模型求解方法
    3.5 实例研究与应用
    3.6 本章小结
4 梯级电站日发电计划编制与厂内经济运行一体化优化方法
    4.1 引言
    4.2 梯级电站日发电计划与厂内经济运行模型分析
    4.3 梯级电站日发电计划编制与厂内经济运行一体化运行
    4.4 实例研究与应用
    4.5 本章小结
5 厂网协调模式下流域梯级电站群短期联合优化调度
    5.1 引言
    5.2 电力系统厂网协调模式
    5.3 流域梯级电站群层级区划原则
    5.4 流域梯级电站群短期联合发电优化调度模型与求解
    5.5 实例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大规模水火电力系统短期联合优化调度
    6.1 引言
    6.2 电网水火电耦合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6.3 水火电系统短期发电联合优化调度模型
    6.4 基于实数差分量子进化算法的模型求解方法
    6.5 仿真研究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10)乐山港老江坝作业区一期工程通航水流条件及泥沙淤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现状
        1.3.1 库区通航问题
        1.3.2 库区泥沙淤积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港址选择及平面布置
    2.1 优良港址应具备的条件
    2.2 天然河流上港口选址特点
        2.2.1 平原河流
        2.2.2 山区河流
    2.3 水库及渠化河流港口选址特点
    2.4 工程河道概况
    2.5 乐山港老江坝作业区一期工程港址选择
    2.6 港口平面布置
        2.6.1 总平面布置原则
        2.6.2 泊位性质及设计船舶主尺度
        2.6.3 水域主尺度
        2.6.4 水域平面布置方案
    2.7 小结
第三章 模型设计与制作
    3.1 模型设计与制作
        3.1.1 港航工程模型试验基本理论
        3.1.2 模型设计原则
        3.1.3 模型比尺确定及模型沙的选择
        3.1.4 模型布置与制作
    3.2 试验仪器设备
        3.2.1 水流特性试验量测仪器设备
        3.2.2 泥沙试验量测仪器设备
    3.3 模型验证
        3.3.1 水面线验证
        3.3.2 流向验证
        3.3.3 断面垂向流速验证
        3.3.4 分流比验证
        3.3.5 河床冲淤验证
    3.4 小结
第四章 防洪堤布置与港区水流条件研究
    4.1 防洪堤布置方案
    4.2 频率洪水试验
        4.2.1 试验流量及控制条件
        4.2.2 频率洪水试验成果
    4.3 港区水流试验
        4.3.1 试验条件
        4.3.2 天然情况通航流量港区水域条件
        4.3.3 建库初期通航流量港区水域条件
    4.4 堤线布置方案选择
    4.5 锚地规划
    4.6 小结
第五章 港区泥沙淤积研究
    5.1 河床演变基本理论
        5.1.1 河床演变基本原理
        5.1.2 河床演变的分类
        5.1.3 影响河床演变的主要因素
        5.1.4 河床演变的分析方法
    5.2 实测资料河道演变分析
        5.2.1 工程河段控制水文站
        5.2.2 工程河段水文泥沙特性
        5.2.3 河床演变现状分析
        5.2.4 河床演变趋势分析
    5.3 泥沙模型试验水沙条件
        5.3.1 试验水沙条件
        5.3.2 水沙条件概化
        5.3.3 试验过程中的水沙条件跟踪控制
    5.4 泥沙淤积试验成果分析
        5.4.1 库区泥沙淤积过程及淤积量
        5.4.2 库区泥沙淤积分布
        5.4.3 淤积对港池水流条件的影响
        5.4.4 淤积对锚地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优化布置初步研究
    6.1 存在问题
    6.2 改善措施初步研究
        6.2.1 调整防洪堤布置间距
        6.2.2 调整老江坝右汊出口防洪堤布置
        6.2.3 调顺岸线+挖除老江坝洲尾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不足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龙溪桥水库水位自动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峡库区木鱼包滑坡变形机理及演化趋势研究[D]. 孟睿.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2]狮子滩发电公司梯级电站梯级调度计算机监控系统AGC设计[J]. 罗远福,王大继.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04)
  • [3]三溪口水电站水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D]. 杨骏.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4]三峡工程决策研究[D]. 武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5]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D]. 郑晓光.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6]基于立体视觉与LSPIV的河流水动力过程近距遥感测量系统[D]. 李蔚. 浙江大学, 2016(02)
  • [7]梯级水电站群跨电网短期联合运行及经济调度控制研究[D]. 卢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8]基于灌区供水的金沙江下游梯级发电优化调度研究[D]. 刘晨.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5)
  • [9]厂网协调模式下流域梯级电站群短期联合优化调度研究[D]. 王永强.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8)
  • [10]乐山港老江坝作业区一期工程通航水流条件及泥沙淤积研究[D]. 郭华.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龙溪桥水库水位自动控制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