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合牵引治疗颈椎病104例报告

中药配合牵引治疗颈椎病104例报告

一、中药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4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方川源[1](2021)在《针刀联合颈部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刀联合颈部功能锻炼配合基础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厦门市中医院骨三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两组均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及甲钴胺片治疗,对照组进行颈部功能锻炼,2次/日,7次每周,共治疗3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周。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NRS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进行比较,治疗结束后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所得数据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试验共纳入76例患者,有2例对照组患者因自行进行牵引治疗而剔除,有2例试验组患者因拒绝进一步针刀治疗而脱落。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NRS评分、治疗前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NR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N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受试者NRS评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的总分、临床症状、工作和生活能力、手的功能评分均有所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的体征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的总分、临床症状、工作和生活能力、手的功能评分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临床疗效评价的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治愈7例,好转25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86.11%;试验组:治愈16例,好转17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联合颈部功能锻炼配合基础治疗和颈部功能锻炼配合基础治疗均可有效改善CSR缓解期患者的的临床症状、工作和生活能力及手部的功能,且前者的疗效优于后者。

李朝磊[2](2021)在《常规针刺联合督脉灸治疗风寒阻络证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采用常规针刺联合督脉灸的方法治疗风寒阻络证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和探讨该治疗方法对风寒阻络证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为在临床上采用针刺联合督脉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实践提供依据,为疗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期推广督脉灸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针灸科就诊的患者,同时满足拟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计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常规针刺联合督脉灸组)以及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治疗取穴颈椎夹脊(双)、天柱(双)、大椎、风门、风府、后溪(患侧)、合谷(患侧)、外关(患侧)、曲池(患侧)。两组均一周开展2次治疗,2周为作为一个疗程,总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NPQ量表及VAS疼痛评分,来系统观察两种治疗方法间的疗效差异,进而综合对两种治疗手段进行临床评价。结果:1.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长短和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评定显示均有效果,计算临床总体疗效显示,前者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的有效率达到96.67%,后者2个疗程治疗后有效率为86.67%,加入督脉灸后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组。3.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P<0.05),表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CSR患者的中医证候情况;经过连续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进一步降低(P<0.05),表明治疗时间越长,改善效果越明显;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更低(P<0.05),常规针刺联合督脉灸在改善中医证候上效果更好。4.两组治疗前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两组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均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连续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进一步升高(P<0.05),表明两种治疗均能改善临床症状,治疗疗程越长,改善越明显;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更高(P<0.05),常规针刺联合督脉灸组治疗效果更好。5.两组治疗前NPQ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两组NPQ评分均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连续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NPQ评分进一步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NPQ评分中颈痛与睡眠、每日持续时间、阅读与看电视、工作与家务、社交活动项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项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NPQ评分更低,除颈痛与睡眠、社交活动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颈痛与睡眠和社交活动的其他项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6.针刺联合督脉灸组与常规针刺组在治疗前比较,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疗程和治疗2疗程后,两组疼痛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VAS疼痛评分均降低(P<0.05),表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CSR患者的疼痛情况。且疗程越长,CSR患者的疼痛情况越显着;治疗完成后,两组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意义(P<0.05),说明针刺联合督脉灸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常规针刺配合督脉灸治疗风寒阻络证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地改善该病疼痛及神经根性放射症状,有效率较高,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督脉灸疗法可以作为针灸疗法的有益补充,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杨玲[3](2021)在《颈夹脊深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并比较颈夹脊深刺法与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用SPSS随机数字生成法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与对照组21例。观察组采用颈夹脊深刺法,主穴选取受累神经根节段相应的颈夹脊穴,配穴根据症状出现的部位循经选取,夹脊穴针刺深度约20~30mm,以患者出现由颈部向远端的放射感为度;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取穴同观察组,夹脊穴针刺深度约10~20 mm。每次治疗留针30 min,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共治疗2周。每次针刺前、针刺后均记录VAS疼痛评分(共12次)以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及其变化;采用田中靖久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评定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治疗结束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临床疗效判定;记录不良反应情况以观察两种疗法的安全性。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1.观察组脱落2例,完成20例,对照组脱落1例,完成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和治疗前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两组每次针刺后VAS评分均较针刺前评分下降(P<0.01),说明两组均有明显的即刻镇痛效应;随着治疗次数增加,两组VAS评分均逐渐下降,两组第3~6次针刺前VAS评分均较首次针刺前评分降低(P<0.01),说明两组均有针刺镇痛的次数累积效应。3.VAS评分的组间比较,两组各次针刺前后评分差值的总体比较经广义估计方程检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次针刺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即刻镇痛效应优于对照组;两组各次针刺前相对首次针刺前VAS评分减分值的总体比较经广义估计方程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累积镇痛效应可能差异不大。4.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评分的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方面可能差异不大。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85.0%,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均相对安全;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夹脊深刺法与常规针刺均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状况和症状体征,均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改善患者疼痛状况方面,颈夹脊深刺法的即刻镇痛效应优于常规针刺,而累积镇痛效应相当;颈夹脊深刺法与常规针刺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总体疗效方面可能差异不大。

夏立雷[4](2021)在《脉冲射频联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采用脉冲射频联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与旋提手法进行疗效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颈椎功能障碍评分(The Neek Disability Index NDI)及握力的变化情况,评估这两种方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所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病例。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符合标准的病例168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方案为脉冲射频联合旋提手法,共78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为旋提手法,共90例,两组均配合基础治疗项目。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颈椎功能障碍评分(NDI)及握力情况,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并将所取得的临床数据通过SPSS22.0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经过统计分析显示:(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部位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颈椎功能障碍评分(NDI)及握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两组患者治疗后7天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颈椎功能障碍评分(NDI)及握力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天各项观察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4)治疗后7天和14天两组间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颈椎功能障碍评分(NDI)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方案较对照组更佳,治疗后7天和14天两组间的握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优良率对比:观察组为88.5%,对照组为72.2%,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脉冲射频联合旋提手法治疗方案及旋提手法治疗方案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方面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脉冲射频联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体征及功能障碍方面优于旋提手法治疗组,在改善患者握力情况方面两种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3)脉冲射频联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性高且疗效确切。

樊军利[5](2020)在《解结导气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从症状、体征、功能障碍等方面综合评估解结导气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随访的远期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我院针灸科及骨伤科门诊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采用解结导气针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每周1疗程,以3个疗程为治疗周期,以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化表20分法及CSR总体疗效为主要结局指标,以视觉模拟量表、Northwick Park颈部疼痛调查问卷、颈椎检查试验评分为次要结局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各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估,治疗后30天进行电话随访。本研究通过与传统针刺法对照,分疗程、多时点测评,比较其与传统针刺的疗效差异及治疗特点。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72例受试者完成试验,治疗组37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所有结局指标中除治疗组第1疗程后和第2疗程后的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各组相邻疗程间及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两种针刺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治疗作用。3.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化表20分法的评分结果显示,第1疗程后两组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疗程后及第3疗程后两组积分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4.解结导气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为94.59%,以显效为主,占45.95%,愈显率占72.98%,传统针刺法的总有效率为88.57%,以有效为主,占71.43%,愈显率占17.15%,经等级资料非参数检验,两组疗效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5.VAS评分结果显示,第1疗程结束后两组评分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第2疗程及第3疗程后两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镇痛作用起效更迅速。6.NPQ积分结果表明,各疗程及随访时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颈椎试验评分结果显示,第1、2疗程后两组总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第1疗程后两组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第3疗程后两组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解结导气针刺法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且起效更快;2.解结导气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作用起效时间快,在治疗后1周即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在改善功能障碍及颈椎试验的各项阳性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3.解结导气针法治疗后30日,NPQ积分回升幅度显着小于传统针刺法,说明解结导气针刺法疗效更持久。

徐小漫[6](2020)在《温针灸手、足三里结合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温针灸手、足三里结合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血亏虚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组为温针灸手、足三里结合推拿组(观察组)和推拿组(对照组)各30例,每周3次(周一、三、五或二、四、六),连续3周为1疗程。对比治疗前后颈椎曲度测量(Borden氏测量法)、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及中医病症疗效评定标准,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对两组数据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颈椎曲度、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现有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分及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stionaire,SF-MPQ),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30例,治愈12例,好转18例,治愈率为4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30例,治愈5例,好转21例,未愈4例,治愈率16.67%;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疗效经非参数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椎病均有效,但观察组治愈效果更优。3.两组患者SF-MPQ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PRI、VAS、PPI评分及SF-MPQ总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PPI、PRI、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减轻患者疼痛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曲度测量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治疗方案在1个疗程内对颈椎曲度改变无明显效果。结论温针灸手、足三里结合推拿可以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症状、缓解疼痛,经治疗PRI、VAS、PPI分数和SF-MPQ总分均明显下降,该治疗方案对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的近期治疗有明显作用;而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对比无明显改善,因时间有限疗程较短,故对颈椎结构调整结果不明显。

谭嘉伟[7](2020)在《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取穴和用药规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析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的辨证思路及诊治规律,为临床治疗颈椎病取穴和用药方面上提供学术经验和研究方法借鉴。方法:本次研究数据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广东省名中医庄礼兴教授的门诊病例,1.中药处方门诊病例来源于2010年6月14日至2019年9月9日;2.针灸处方门诊病例来源于2018年11月5日至2019年11月29日。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分别提取其中的病例信息、中药处方信息及针灸处方信息构建数库,采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及 Gephi 0.9.2 软件对相关数据分别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对分析结果进一步讨论,进而研究庄礼授教授诊治颈椎病的临床证治规律。结果:一、病例分析本研究纳入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病例:中药病例318例,针灸病例134例。由于中药数据库与针灸数据库的采集时间长度不一,且有重复的情况,所以病例的一般情况分析以中药数据库为主。年龄相对集中在30-69岁,就诊时以4月、6-7月、10-11月为主,颈型占比10.06%,神经根型占比29.87%,椎动脉型占比18.87%,交感型占比5.66%,脊髓型占比0.94%,混合型占比34.59%。二、频数分析1.针灸频数: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使用最多的穴位前10为风池、颈阿是、百劳、肩井、外关、合谷、曲池、百会、肩髃;穴位归经排名第一为督脉,出现频次70次,选用穴位5个,分别是:百会、后顶、大椎、头部督脉排针、神庭,手阳明经次之;在特色针灸疗法上最常用的是火针,出现频次49次,其次为火罐和艾灸。2.中药频数:对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所用中药进行统计,处方药物可分成组:整体处方药物组、颈型处方药物组、神经根型处方药物组、椎动脉型处方药物组、交感型处方药物组、混合型处方药物组,由于脊髓型的处方数<5次,故不纳入组。①整体处方共318条,涉及中药151味,累计用药总频次为3120次。其中频次≥15次的药物共41味,累计频次达2768次,累积频率88.72%,甘草、白芍、桂枝、鸡血藤、葛根、威灵仙、黑枣、川芎,位列前8;②颈型案例共计处方32条,涉及中药90味,累积用药频次总数309次,甘草、白芍、川芎、桂枝、鸡血藤、葛根出现频次较高;③神经根型案例共计处方95条,涉及中药57味,累积用药频次总数为886次,甘草、白芍、威灵仙、鸡血藤、葛根、桂枝出现频次较高;④椎动脉型案例共计处方60条,涉及中药84味,累积用药频次总数次452次,甘草、白芍、天麻、白术、钩藤、柴胡出现频次较高;⑤交感型案例共计处方18条,涉及中药43味,累积用药频次总数174次,甘草、龙骨、牡蛎、桂枝、白芍出现频次较高;⑥混合型案例共计处方110条,涉及中药102味,累积用药频次总数1098次,甘草、白芍、鸡血藤、桂枝、黑枣、葛根出现频次较高。从药物性味归经分析,以温、平、微寒、甘、辛、苦为主,归经为肝、脾、肺经为主。三、聚类分析1.针灸聚类:针灸处方中24个核心腧穴聚为4类,第一类:照海、申脉、三阴交、合谷、太冲、后顶、百会;第2类:大椎、臂臑、颈段夹脊穴、四神针、神庭、中渚、头部督脉排针、天柱、后溪、晕听区;第3类:曲池、肩髃、外关、肩井;第4类:颈阿是、风池、百劳。2.中药聚类:中药处方中41味核心中药聚为9类,第一类:牡蛎、龙骨;第二类:升麻、牛膝、附子、海风藤、桑枝、菊花、白芷、薏苡仁;第三类:合欢皮、首乌藤、素馨花、知母、枳壳;第四类:延胡索、姜黄;第五类:当归、豨签草;第六类:天麻、钩藤;第七类:柴胡、酸枣仁、半夏、竹茹、陈皮、白术、茯苓;第八类:千斤拔、牛大力、党参、黄芪、五指毛桃;第九类:甘草、白芍、桂枝、黑枣、威灵仙、葛根、川芎、鸡血藤。四、复杂网络分析把腧穴或中药作为节点,两个腧穴或中药在同一个处方中所出现的次数为边的权重值,把频次较低的腧穴或中药过滤,制成高频数的复杂网络图,得针灸及中药的核心处方:1.针灸:风池、百劳、颈阿是;2.中药:甘草、白芍、桂枝、鸡血藤、葛根、威灵仙、黑枣、川芎。五、关联规则分析1.药—药关联:共35条关联规则,涉及8味中药甘草、白芍、桂枝、鸡血藤、葛根、威灵仙、黑枣、川芎;2.穴—穴关联:共23条关联规则,涉及6个腧穴,风池、颈阿是、百劳、肩井、曲池、外关;3.证—药关联:证药关联结果显示某些药物与某些证候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如气滞血瘀证与豨签草、风寒湿型证与姜黄、痰湿阻络证与陈皮、气血亏虚证与当归、肝肾不足证与千斤拔;4.证—穴关联:证穴关联结果显示某些腧穴与某些证候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如肝肾不足证与申脉、照海,痰湿阻络证与四神针。六、因子分析对所有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共得出7个具有一定临床意义的因子,这7个因子可用于解释症状的病理性质及脏腑定位:F1因子病位在脾胃,表现为气虚;F2因子病位在肝胆,表现为肝胆湿热;F3因子病位在督脉和手阳明经,表现为经脉失养;F4因子病位在肝肾,表现为精气亏虚;F5因子病位在颈肩部,表现为经络不通;F6因子病位在肝肾,表现为阴虚;F7因子病位在肝,表现为气滞。结论:(一)针灸取穴1.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由于风寒湿邪侵袭并停于颈肩,易造成与督脉相关的病变,如头痛、头晕等,此时不必拘泥于选用督脉腧穴,灵活运用“通督”的原则,施用督脉排针方法;2.擅用特色针灸疗法:由于岭南地区的气候和岭南人的体质特点,庄礼兴形成具有岭南特色针灸疗法,如岭南火针与岭南灸法,从而达到温通散寒的作用;3.注重调神:庄教授受司徒铃教授与靳瑞教授的学术思想影响,认为针刺治神的目的是通过调动机体内的神气,从而来治疗脏腑经络四肢等疾病。(二)中药治疗1.善用岭南特色中药:因地制宜,使用与岭南地区特色的药物,如五指毛桃、千斤拔、牛大力、鸡血藤等。2.针药结合:庄教授除了使用针灸治疗颈椎病,常配合中药治疗,通过辨证用药、标本并治。

金玉立[8](2020)在《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AGG)、Ⅱ型胶原(Col-Ⅱ)、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影响,探讨针刀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基质的调节作用,以期为针刀治疗颈椎病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1.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6月龄新西兰兔分为空白组、针刀组、电针组、模型组,每组各10只。2.将需要造模的实验动物置于自制的木质造模盒中,造模时使实验动物保持头部屈曲45°,每次5小时,每天造模1次,共持续12周。造模前后每组各随机抽取2只进行X线侧位片拍摄,拍摄前用胶带将兔子绑在适合的长方形木板上,两次拍摄每只兔子均保持相同的体位,验证造模是否成功。3.造模成功后电针组1周后行电针干预,首先剔除实验兔颈部毛发,用碘伏进行消毒,取“大杼”、“百劳”、“天柱”穴进行针刺,在同侧天柱穴和大杼穴上加电针,每次治疗20分钟,每周治疗3次,每两次治疗间隔1天,一共治疗3周。针刀组1周后行针刀治疗,首先剔除实验兔颈部毛发,然后根据四步进针法进行操作(1)定点:针刀施术者对兔颈椎棘突两旁进行触诊,根据颈部肌肉僵硬度以及条索状物所处的位置,于相应棘突点及C2-C7棘突旁开1~1.5 cm寻找进针点,每次选取相应棘突点及棘突两侧分别取2点行针刀治疗,进针点的选取交替进行,记号笔标记后用碘伏进行消毒;(2)定向:戴上无菌手套,将刀刃平行于兔子脊柱方向且垂直颈后皮肤;(3)加压:以左手拇指对进针部位进行加压分离;(4)刺入:针刀沿着押手指甲旁进针至骨面,在0.3cm范围内先纵割3次,然后横剥2次出针,最后加压止血。每周治疗1次,共3次。模型组不予以治疗。4.各组动物于干预结束1周后进行取材观测,所有实验动物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后迅速取C4-5椎间盘,于外科显微镜下分离出软骨终板,放置准备好的塑料试管内,封盖,冷冻于-80℃的环境中。5.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RT-PCR: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AGG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1)、Col-Ⅱ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1)、MMP-13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1),电针组相比于空白组Col-Ⅱ基因表达下降(p<0.05);电针组相比于模型组AGG基因表达上升(p<0.05)、MMP-13基因表达下降(p<0.05),针刀组相比于模型组AGG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1)、Col-Ⅱ基因表达上升(p<0.05)、MMP-13基因表达下降(p<0.05)。2.Western blot:模型组相比于空白组AGG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MMP-13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1)、Col-Ⅱ蛋白含量下降(p<0.05);电针组相比于模型组AGG蛋白含量上升(p<0.05)、MMP-13蛋白含量下降(p<0.05),针刀组相比于模型组AGG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1)、MMP-13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Col-Ⅱ蛋白含量上升(p<0.05)。结论:针刀治疗颈椎病可以增加AGG、Col-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降低MMP-1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使病变的软骨终板得以修复,这可能是针刀疗法对颈椎病兔的作用机制之一。

仲超[9](2020)在《项痹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痹阻型)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项痹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痹阻型)的临床疗效,评价项痹康对该病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项痹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法:将选取扬州市中医院骨伤科2018年02月至2020年02月收治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项痹康口服,对照1组给予颈痛颗粒,对照2组在对照1组的治疗基础上加服塞来昔布,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两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第2周观测三组患者的VAS评分、症状与体征评分、SF-36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评定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第1周、第2周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和对照2组治疗后第2周VAS评分低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2组治疗后第1周、第2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症状与体征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第1周、第2周症状与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和对照2组治疗后第1周、第2周改善效果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SF-36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第1周、第2周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和对照2组治疗后第1周、第2周生活质量提高幅度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SF-36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2组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1组的73.33%。(5)三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对照2组治疗后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1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颈痛颗粒组相比,项痹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更加显着,能够明显减缓患者疼痛、改善其伴随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项痹康能够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善血液微循环及血液粘稠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痛等症状的缓解有重要作用;对比颈痛颗粒联合塞来昔布组,项痹康疗效与之相当,且项痹康组可避免颈痛颗粒联合塞来昔布合并用药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

王永平[10](2020)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相关量表及疗效评定标准,对治疗前及治疗第1、2疗程结束后进行各三次评分,并将其与常规针刺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证实针刺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与功能,疗效确切。方法:选取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病例均来自于芜湖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将此6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疼痛评分、田中靖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症状量表先行记录,并采取统计学分析,排除差异性。对照组参照新世纪第四版《针灸治疗学》中对于颈椎病的取穴选择:颈夹脊(双)、大椎、后溪(双)、天柱(双)、风府、风门(双)。各穴进针得气后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期间行针一次。观察组以针刺运动疗法第三套穴位(具体可见前言部分或研究方法部分)为主穴,有手臂疼痛麻木不适者配穴以外关、合谷、曲池。当针刺得气后,保持原坐位,嘱咐患者,做左右旋转活动头颈部;行小幅度的慢运动,持续时间1分钟左右,病人有运动后轻松舒适的感觉。每5分钟重复一次以上活动,留针30分钟期间以左右旋转活动头颈部15~20次为宜。结束后,常规出针。两组均以5次为一个疗程,每次约30min,每天一次,共进行2个疗程。对两组患者症状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并评分,包括治疗1、2个疗程后分别进行VAS疼痛评分、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及疗效评定,对所记录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整理后再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但是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治疗1个疗程不能看出两者治疗效果差异。2.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1个疗程后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且两者比较差异显着(p<0.05),提示在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与功能,及患者临床疗效,且随着疗程的增加针刺运动疗法组的疗效越显着。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经济方便,安全可靠。

二、中药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4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刀联合颈部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研究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1.7 脱落病例处理
        1.8 不良反应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观察指标
        3.2 临床总体疗效评估
        3.3 评定时间
    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分析
    1 基线资料比较
    2 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2.1 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的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的比较
    3 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4 不良反应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CSR的认识
        1.1 CSR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1.2 CSR的发病机制
        1.3 CSR的现代治疗
    2 祖国医学对CSR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中CSR的概念
        2.2 祖国医学对CSR的病因病机认识
        2.3 祖国医学对CSR的治疗
    3 选题依据
    4 治疗依据
        4.1 针刀治疗缓解期CSR的依据
        4.2 颈部功能锻炼治疗缓解期CSR的依据
    5 疗效分析
        5.1 基线资料分析
        5.2 观察指标分析
        5.3 临床总有效率分析
        5.4 安全性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研究概括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常规针刺联合督脉灸治疗风寒阻络证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缩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2.临床疗效评定的比较
    3.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4.两组《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5.两组颈痛量表 NPQ 情况比较
    6.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
    7.安全性评估
讨论
    1.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探讨
    2.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探讨
    3.证型选择依据及针刺取穴依据
    4.督脉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西医理论探讨
    5.“治未病”思想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6.研究结果分析
    7.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医症候积分
附录二 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
附录三 颈痛量表
附录四 VAS疼痛评分
致谢

(3)颈夹脊深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 概述
        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因素
        3. 根性痛的发病机制
        4. 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二、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古代中医治疗记载
        4. 现代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三、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夹脊穴的认识
        2. 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3. 颈夹脊穴的针刺深度
        4. 深刺颈夹脊穴的安全性
    四、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两组间基线资料对比
        2.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 治疗前后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评分比较
        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本研究治疗方法的选择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脉冲射频联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标准
2.试验设计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观察指标
    2.4 观察指标收集时间点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情况
    3.3 两组患者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NDI评分比较情况
    3.5 两组患者握力情况比较
    3.6 总体疗效评价
    3.7 不良事件观察
讨论
    4.1 传统医学对CSR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CSR的认识
    4.3 脉冲射频治疗CSR的探讨
    4.4 影响脉冲射频疗效的分析
    4.5 对于本研究观察指标中握力的变化分析
    4.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射频介入疗法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解结导气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临床试验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设计
    2.5 治疗方案
    2.6 不良反应的处理
    2.7 随访
3 结局指标
    3.1 主要结局指标
    3.2 次要结局指标
    3.3 评定时间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病例完成及脱落情况
    5.2 基线资料分析
    5.3 疗效评定分析
    5.4 不良反应记录
讨论
    1 解结导气针刺法
    2 结局指标的选择
    3 研究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1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2 流行病学调查
    3 CSR的治疗概况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温针灸手、足三里结合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剔除与脱落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
    2 治疗方法
        2.1 样本含量估计
        2.2 随机分组
        2.3 盲法
        2.4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分标准
        3.1 颈椎曲度测量
        3.2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
        3.3 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疗效判定标准[2]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5.1 临床资料对比
        5.2 临床疗效对比
        5.3 Borden氏测量法对比
        5.4 SF-MPQ评分对比
        5.5 两组PRI、VAS、PPI比较
讨论
    1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1.1 中医对颈椎病病因病机认识
        1.2 中医对颈椎病的治疗
    2 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2.1 西医对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影像学对颈椎病诊断的重要性
        2.3 西医对颈椎病的治疗
    3 课题设计思路
        3.1 立题依据
        3.2 选穴依据
        3.3 温针灸
        3.4 推拿治疗
        3.5 颈椎曲度测量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SF-MPQ总分分析
        4.3 PRI、VAS、PPI评分分析
        4.4 Borden氏测量法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取穴和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颈椎病的研究与进展
        1.1.1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治疗方法
    1.2.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研究与进展
        1.2.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2.2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2.3 颈椎病常见的影像学检查
        1.2.4 现代医学的治疗
    1.3 数据挖掘技术
        1.3.1 数据挖掘技术的简介
        1.3.2 数据挖掘的方法
        1.3.3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的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数据来源
    2.3 疾病诊断标准
        2.3.1 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研究方法
        2.6.1 数据规范化处理
        2.6.2 数据库构建
        2.6.3 数据挖掘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病例一般情况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疾病时间统计
        3.1.4 颈椎病分型统计
        3.1.5 症状统计
    3.2 针灸及中药处方统计
        3.2.1 穴位频数统计
        3.2.2 穴位归经
        3.2.3 特色针灸疗法
        3.2.4 药物频数统计
        3.2.5 药物性味及归经统计
        3.2.6 中药处方药味统计
        3.2.7 药物剂量统计
    3.3 聚类分析
        3.3.1 针灸处方聚类分析
        3.3.2 中药处方聚类分析
    3.4 复杂网络分析
    3.5 关联规则分析
        3.5.1 穴—穴关联
        3.5.2 证—穴关联
        3.5.3 药—药关联
        3.5.4 证一药关联
    3.6 因子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病例基本信息
    4.2 症状分析
    4.3 针灸分析
        4.3.1 穴位、归经及特色针灸疗法频数
        4.3.2 聚类分析
        4.3.3 关联规则分析
        4.3.4 复杂网络分析
    4.4 中药分析
        4.4.1 用药频次和性味归经
        4.4.2 处方药味和剂量
        4.4.3 聚类分析
        4.4.4 关联规则分析
        4.4.5 复杂网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8)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针刀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1 临床疗效
    2 针刀治疗点的选取
    3 针刀操作手法
    4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疗程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制作与验证
        2.2 实验动物处理
        2.3 取材与样本处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针刀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mRNA表达的影响
        2 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颈椎病概述
        2 实验指标选择依据
        3 实验结果分析
        4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制探讨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项痹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痹阻型)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言
第1章 理论研究
    1.1 传统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1 病名沿革
        1.1.2 病因病机
    1.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2.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义
        1.2.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2.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改变
    1.3 血液流变学概述
        1.3.1 血液流变学的定义及分类
        1.3.2 临床血液流变学的发展
        1.3.3 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1.3.4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1.4 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现状
        1.4.1 中药
        1.4.2 针灸
        1.4.3 推拿手法
        1.4.4 颈椎牵引
        1.4.5 小针刀
        1.4.6 其他综合疗法
        1.4.7 手术治疗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病例选择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退出或脱落标准
    2.3 临床资料
        2.3.1 一般资料
        2.3.2 分组方法
        2.3.3 治疗方法
        2.3.4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2.5 研究结果
        2.5.1 完成情况
        2.5.2 一般资料分析
        2.5.3 临床指标评价
        2.5.4 安全性评价
        2.5.5 随访
    2.6 分析与讨论
    2.7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2 文献研究
    2.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2 祖国医学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现状
    2.3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4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纳入、排除及脱落剔除标准
    3.3 研究方法
    3.4 观察指标
    3.5 观察时点
    3.6 疗效评定标准
    3.7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4.2 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
    4.3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比较
5 讨论
    5.1 针刺运动疗法概述
    5.2 针刺取穴及依据
    5.3 临床运用
    5.4 结果分析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
    附录 2
个人简介
致谢

四、中药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4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刀联合颈部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方川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常规针刺联合督脉灸治疗风寒阻络证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 李朝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颈夹脊深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脉冲射频联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D]. 夏立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解结导气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樊军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温针灸手、足三里结合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疗效观察[D]. 徐小漫.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取穴和用药规律分析[D]. 谭嘉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D]. 金玉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9]项痹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痹阻型)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 仲超. 扬州大学, 2020(04)
  • [10]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永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中药配合牵引治疗颈椎病104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