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LED使用寿命的定义和测试方法

白光LED使用寿命的定义和测试方法

一、白光LED的使用寿命的定义和测试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彦乔[1](2021)在《离子液体辅助制备Cu-In-Zn-S和CsPbX3纳米晶及其荧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半导体纳米晶由于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质,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生物成像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镉基纳米晶已率先实现了商业应用,但是仍存在制备工艺复杂、制备成本较高等问题,成为了该类材料大规模应用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发展新型高效、低成本的半导体纳米晶及其制备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离子液体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以不同类型的离子液体为出发点,探索了其在多元和钙钛矿纳米晶合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借助离子液体与配体的协同作用实现对纳米晶生长动力学和发光动力学的有效调控。主要开展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针对水相合成Cu-In-Zn-S(CIZS)多元纳米晶存在反应时间较长、量子产率偏低的突出问题,发展了一种离子液体辅助水热法快速制备CIZS纳米晶的新途径。利用含氟离子液体1-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Mim]BF4)在反应过程中形成的F-对纳米晶的表面悬键进行刻蚀,同时结合宽带隙半导体材料ZnS的表面包覆,充分钝化纳米晶的表面缺陷,将其荧光量子产率由6.2%提高至31.2%。此外,离子液体较低的表面张力有效地提高了纳米晶的瞬间成核率,反应时间由5 h缩短至1 h。随后,将CIZS/ZnS纳米晶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基质复合,制备了CIZS/ZnS/PVP复合荧光粉,并结合Lu3Al5O12:Ce3+荧光粉与蓝光芯片组装成白光LED,器件的发光效率(LE)高达90.11 lm/W,显色指数(CRI)和色温(CCT)分别为87.2和4977 K,说明CIZS/ZnS/PVP复合荧光粉在固态照明领域极具应用潜力。(2)为了获得兼具制备成本低廉及荧光性能优异的纳米晶材料,采用离子液体辅助过饱和重结晶法制备了CsPbBr3纳米晶。通过引入含溴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溴盐([Bmim]Br)改善纳米晶的表面性质,提高了纳米晶表面Br元素的含量,纳米晶的表面由缺Br态向富Br态转变,量子产率由78.73%增加至91.04%。此外,[Bmim]Br有助于调控CsPbBr3纳米晶的形貌及晶粒尺寸,提高了纳米晶的粒径均匀性。更为重要的是,纳米晶的光、储存稳定性也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在室温下存储91天或在紫外灯下连续照射24 h后均能保持80%以上的初始荧光强度。最后,通过阴离子交换反应获得了一系列不同组分的CsPbX3纳米晶,其发射峰在462~665 nm范围内连续可调,色域可达北美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标准的129.65%,为高质量钙钛矿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光电应用提供了参考。(3)针对钙钛矿纳米晶因存在表面Pb缺陷而导致荧光性能及稳定性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含氟酸根离子液体原位钝化表面缺陷的策略。通过在纳米晶的合成过程中引入含氟酸根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分别利用离子液体的阴、阳离子的协同作用原位消除纳米晶表面富余的Pb0和表面悬键,充分钝化纳米晶的表面缺陷,其荧光量子产率可由63.82%提升至94.63%。此外,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其它类型的含氟酸根离子液体均可有效提升纳米晶的荧光性能,表明该原位钝化策略具有普适性。吸附在纳米晶表面的[Bmim]+为纳米晶提供了疏水性的保护壳层,因此纳米晶的储存、光、水、热稳定性均得到了显着的提升。将制得的纳米晶应用于白光LED中,器件的LE高达100.07lm/W,色域覆盖范围可达NTSC标准的140.64%,说明CsPbBr3纳米晶在背光显示领域极具应用潜力。(4)为进一步提升CsPbBr3纳米晶的稳定性,发展了一种简单快速制备CsPbBr3@SiO2纳米晶的新途径。利用离子液体[Bmim]BF4具有较大的极性和一定的吸湿性捕捉空气中的水分,促进APTES快速水解形成SiO2层包覆于CsPbBr3纳米晶的表面,SiO2的最佳包覆时间由10 min显着缩短至20 s。此外,离子液体疏水性的有机阳离子吸附在纳米晶表面,有效避免了纳米晶在包覆过程中因被水或醇侵蚀而造成荧光性能的衰减。因此,CsPbBr3@SiO2纳米晶的稳定性得到了显着的提高,保存120天后,仍可维持96.12%的初始荧光强度。随后,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组分的CsPbX3@SiO2纳米晶,其发光峰的中心位置可在421.2~651.6 nm范围内调谐,色域可达NTSC标准的143.57%。由于SiO2比CsPbX3纳米晶具有更高的导带底和更低的价带顶,因此可将电子与空穴限制在CsPbX3内,钝化了纳米晶的表面态,从而提升了CsPbX3纳米晶的荧光性能。最后,将CsPbBr3@SiO2纳米晶与CIZS/ZnS/PVP复合荧光粉结合组装成白光LED,器件的CRI高达90.5,CCT为4715 K,LE为41.57 lm/W。本工作为快速可控制备CsPbX3@SiO2纳米晶及其光电应用奠定基础。

洪峰[2](2021)在《过渡金属锰离子激活的红色荧光粉的可控合成与发光性能》文中研究说明与传统的白炽灯和荧光灯等人工光源相比,白光LEDs具有节能、方便、高效、长寿命和环保等特点。目前,获得商业白光LEDs的主要方法是将Y3Al5O12:Ce3+黄色荧光粉与有机树脂混合,然后将其封装在In Ga N蓝光芯片上。由于缺少红光成分,所得白光LEDs的显色指数低(CRI,Ra<80)和相对色温高(CCT>5000 K),呈冷白光发射,不适合应用在家庭照明或背景显示屏中。Mn4+激活的红色荧光粉可以改善白光LEDs的光学性能,实现暖白光发射。由于Mn4+独特的3d3电子构型,所以基质材料的晶体场环境对Mn4+的光致发光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探索具有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基质材料对Mn4+发光特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Mn4+激活的氟化物红粉具有与有机树脂不同的折射率、较差的水稳定性和荧光颜色单一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荧光粉在某些特定照明领域中的应用。本论文旨在合成Mn4+掺杂的不同基质的红色荧光粉,研究Mn4+在不同基质材料中的发光特性,以及反应条件对荧光粉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并且通过构筑一维发光纳米纤维膜和核壳结构的设计思想来改善Mn4+掺杂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性能,进一步扩宽其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分别合成了Mn4+等价掺杂的Ba GeF6和K2GeF6两种红色荧光粉,详细地研究了不同合成条件对所得样品晶体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Ba GeF6:Mn4+和K2GeF6:Mn4+红色荧光粉在近紫外光和蓝光区域具有两个宽而强的吸收带,在蓝光的激发下均呈现出强烈的红光发射。Mn4+在Ba GeF6和K2GeF6基质中的最佳掺杂浓度分别为2%和9%,浓度猝灭机理为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此外,所合成的Ba GeF6:Mn4+和K2GeF6:Mn4+样品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使用Ba GeF6:Mn4+和K2GeF6:Mn4+荧光粉作为红光成分与YAG:Ce3+黄色荧光粉和蓝光In Ga N芯片进行封装,分别获得了具有低色温(4766 K,3882 K)、高显色指数(Ra=86.3,90.4)、流明效率为67.57 lm/W和125.84 lm/W的暖白光LEDs。2.采用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合成了Mn4+非等价掺杂的冰晶石结构的Na3Al F6和钾冰晶石结构的(NH4)2Na In F6红色荧光粉。对比于共沉淀法,水热处理优化了两种红色荧光粉的形貌和发光强度。计算了Na3Al F6:Mn4+样品的晶体场强度(Dq)、Racah参数(B和C)和电子云重排比参数β1。通过调整反应条件系统地研究了Na3Al F6:Mn4+荧光粉的发光特性和形貌变化。详细地分析了(NH4)2Na In F6:Mn4+红色荧光粉的温度猝灭机理。使用Na3Al F6:Mn4+和(NH4)2Na In F6:Mn4+红色荧光粉与蓝光芯片和黄色荧光粉YAG:Ce3+进行封装,分别获得了具有低色温(3472 K,3960 K)、高显色指数(Ra=89.0,85.5)、高流明效率(117.72 lm/W,129 lm/W)的暖白光LEDs。3.使用共沉淀法制备了Ga3+掺杂的K2Li Al F6:Mn4+和Ge4+掺杂的Na2Si F6:Mn4+两种红色荧光粉。在蓝光激发下,由K2Li Al0.4Ga0.6F6:0.04Mn4+和Na2Si0.5Ge0.5F6:0.06Mn4+两种荧光粉发射出的红光都具有高色纯度和低相对色温。发射峰中零声子线强度的变化和发射峰的位移证明了K2Li Al1-yGayF6和Na2Si1-yGeyF6基质中晶体场环境的变化。根据激发和发射峰能量分析了Mn4+在K2Li Al0.4Ga0.6F6和Na2Si0.5Ge0.5F6两种基质材料中的晶体场强度和电子云重排效应。两种红色荧光粉K2Li Al0.4Ga0.6F6:0.04Mn4+和Na2Si0.5Ge0.5F6:0.06Mn4+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另外,Na2Si0.5Ge0.5F6:0.06Mn4+红色荧光粉还展现出优异的疏水稳定性。使用红色荧光粉K2Li Al0.4Ga0.6F6:0.04Mn4+和Na2Si0.5Ge0.5F6:0.06Mn4+与蓝光芯片和黄色荧光粉YAG:Ce3+进行封装,分别获得了低色温(3204 K,3408 K)、高显色指数(88.1,89.4)和高流明效率(60.93 lm/W,112.89lm/W)的暖白光LEDs。4.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形貌的Na2GeF6:Mn4+红色荧光粉,详细分析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样品形貌的影响,探索了Mn4+在Na2GeF6基质中的最佳掺杂浓度和浓度猝灭机理。进一步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发射红光的Na2GeF6:Mn4+纳米纤维膜。在蓝光的激发下,Na2GeF6:Mn4+颗粒和纳米纤维膜的色纯度分别达到了91.4%和80.9%。对比于Na2GeF6:Mn4+纳米颗粒的发光强度,Na2GeF6:Mn4+纳米纤维膜的发光强度略有降低。使用Na2GeF6:Mn4+纳米纤维膜作为红光成分可以获得高效的暖白光LED,其色温和显色指数分别为2452 K和85。5.采用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合成了Ba GeF6:Mn4+@PPG-Na GdF4:Dy3+复合荧光粉。PPG作为吸附媒介层不仅可以将Na GdF4:Dy3+纳米粒子与Ba GeF6:Mn4+荧光粉结合在一起,而且可以有效提高Ba GeF6:Mn4+样品的发光强度,改善荧光粉的水稳定性。详细地讨论了复合荧光粉Ba GeF6:Mn4+@PPG-Na GdF4:Dy3+的发光性能以及能量传递过程。在紫外光激发下,复合荧光粉实现了红光、黄光和蓝光的同时发射。通过改变激发波长和调整Mn4+与Dy3+的掺杂比例,复合荧光粉实现了多色可调发光。并且,复合荧光粉中存在着从Gd3+到Dy3+和Dy3+到Mn4+的能量转移过程。

曹雅欣[3](2021)在《近紫外激发的白光LED用氧化物基长波长发光材料的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光LED由于具有高效、环保等优点,在照明领域应用广泛。随着科技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照明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近紫外LED+多色荧光粉”的白光构筑方式在提高显色指数和调节色温等方面呈现出独特优势,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在近紫外激发的荧光粉中,关于蓝光到绿光区发射的荧光粉的研究已较为广泛和成熟。然而,包括红光在内的长波长发射荧光粉仍存在较多问题,如:氮化物和氟化物荧光粉制备条件苛刻,很多长波长发光材料的激发光谱与近紫外芯片匹配不佳、对蓝(绿)光的重吸收引起效率严重下降等,与之相关的材料-发光性能的内在联系,以及发光材料的光谱调控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选取Mn2+/Eu2+/Eu3+离子激活的氧化物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和制备了近紫外激发的长波长发光材料,探索了化学组成,晶体结构等对激活剂离子在基质中的占位、局部配位环境及发光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果如下:1)选取具有多阳离子格位的三方晶系Na2Ba Ca(PO4)2(NBCP)作为基质材料,以d-d跃迁的Mn2+为激活剂,d-f跃迁的Eu2+为敏化剂。由于NBCP中存在六配位的Ca2+格位,为Mn2+提供了八面体配位场,NBCP:Mn2+能够发射峰值位于576nm的黄橙光。在Eu2+-Mn2+间辐射和共振这两种能量传递机制的作用下,Mn2+的发射强度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分析Mn2+/Eu2+掺杂离子进入晶格的后相关缺陷化学机制,研究了发光中心占位对两种掺杂离子发光性质的影响。同时,NBCP中共面阳离子多面体构成的紧密结构确保其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温度达到150℃时,发射强度还能保持室温下的96%。2)作为更高效的激活剂离子,Eu2+的4f65d1-4f7(允许)跃迁相对于Mn2+的d-d(禁戒)跃迁具有更高的发射强度。基于对多阳离子格位的化合物β-Ca3(PO4)2和Sr9In(PO4)7的结构分析,设计并制备了Eu2+(含Eu3+)激活的(Ca1-xSrx)9Bi(PO4)7(0≤x≤0.8)系列样品。在Ca9Bi(PO4)7(CBP)体系中,通过引入Sr2+离子,诱导结构演变,改变发光中心的占位情况,实现了Eu2+的发射光谱红移(412 nm→593 nm)和展宽(半高宽可达201 nm),并在(Ca0.2Sr0.8)9Bi(PO4)7(CSBP)单一基质中获得了宽带橙光发射。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系列样品Ca9R(PO4)7(CRP):Eu(R=La,Gd,Y,Lu,Sc)中晶体结构-发光性能对R3+半径的依赖关系。通过与(Ca0.2Sr0.8)9R(PO4)7(CSRP):Eu系列材料结构和发光动力学的比较,系统阐述了在CRP和CSRP中激活剂离子Eu2+/Eu3+所处化学环境,包括格位占据情况和晶体场强度变化等对光谱特性的影响。3)前面两章中分别详细讨论了NBCP:Eu,Mn和CSBP:Eu两种材料的光谱性质以及化学组成,晶体结构等对其发光性质的影响。此外,描述和解释了Eu3+在两种材料中表现出的未能完全还原的现象。为了进一步补充和探索影响Eu3+还原的因素,选择结构模型清晰、可调节性强的磷灰石结构的氧化物材料,包括磷酸盐、硅酸盐和锗酸盐等,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一种具有磷灰石结构的锗酸盐材料Na La9(Ge O4)6O2(NLGO),发现Eu3+在此化合物中无法被还原,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Eu3+在NLGO中无法被还原的原因主要是NLGO制备原料中的Ge O2在高温还原条件下大量损失。此外,在对一系列Eu激活的磷灰石结构的磷酸盐、硅酸盐和锗酸盐调研的基础上,探索了(PO4)3-、(Si O4)4-和(Ge O4)4-等阴离子基团对O2-电子迁移能力的影响;基质材料带隙对Eu3+还原程度的影响;并总结了NLGO及一般材料中导致Eu3+不能被(完全)还原的可能原因和影响因素。

赵鸣[4](2021)在《Eu2+掺杂UCr4C4型硅酸盐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发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白光发光二极管(LED)为基础的半导体照明和液晶背光源显示技术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近年来,人们对白光LED光源及相关器件的品质化需求一直在不断提升,并推进了LED应用相关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基础研究深度和广度。在LED照明领域,全光谱照明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青色荧光粉和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备受关注;在LED背光源显示领域,亟待开发窄带绿色荧光粉满足广色域显示的需求。本研究以UCr4C4为结构原型,基于不同的LED应用导向,致力于研发发光特性差异化的高性能稀土荧光粉,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合成了一种UCr4C4型窄带青色荧光粉NaK(Li3SiO4)2:Eu2+。该荧光粉在蓝光LED芯片激发下,呈现486 nm的青光发射,半峰宽为20.7 nm。研究发现,窄带发射归因于高致密的刚性结构和高对称性的阳离子格位。通过填补白光LED器件中蓝光和黄光谱带之间的青光缺失,该荧光粉可将白光LED的显色指数从86提升至接近全光谱照明的95.2。进一步通过阳离子取代策略,实现了窄带青色荧光粉MNa2K(Li3SiO4)4:Eu2+(M=Rb、Cs)的光色精细调控,阐明了这两种荧光粉发光峰位的归属,讨论了碱金属离子变化对发光性能和热猝灭行为的影响。(2)设计合成了一种发光热稳定性优异的UCr4C4型窄带绿色荧光粉RbLi(Li3SiO4)2:Eu2+。在蓝光激发下,该荧光粉呈现峰值为530 nm的绿光发射,半峰宽为42 nm,优于商品化窄带绿色荧光粉β-SiAlON。以RbLi(Li3SiO4)2:Eu2+作为绿色组元,可封装得到高流明效率(97.28 1m·W-1)、广色域(107%NTSC)的白光LED背光源器件。为了提升其稳定性,还提出了一种结合原子层沉积Al2O3和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疏水改性的表面处理方案,构建了双壳保护层,可以显着提升RbLi(Li3SiO4)2:Eu2+的耐湿性能。(3)设计合成了 UCr4C4型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NaLi3Si1-xO4:Eu2+(0.15 ≤x≤0.25)。NaLi3SiO4:Eu2+呈现 469 nm 的窄带蓝光发射(FWHM=33 nm),而Si含量减少15-25%的样品呈现白光发射,发射峰位于472 nm(FWHM=40.5 nm)和585 nm(FWHM=162 nm)。研究发现,窄带蓝光发射归因于位于高对称性Na格位Eu2+的5d→4f跃迁,而宽带黄光发射来自缺陷诱导的电荷迁移发射,并具有斯托克斯位移大、寿命长等特征。该白光荧光粉可制作单组分白光LED器件,其显色指数为82.9。

王小泽[5](2021)在《白光LED用荧光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由于人们对长寿命、低成本和优异的光学性能的白光设备的追求,白光LED(WLED)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显示与照明设备中。然而,商用的背光源用绿光荧光粉受限于其自身的半高峰宽值(FWHM)与发射峰位,难以实现较大的色域值。为提高LED背光源的色域,科研人员致力于开发新一类具有高量子效率、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优良的窄带荧光粉。铀作为自然界中最重的金属元素,既作为核燃料能以核能形式提供清洁能源,又能制造大规模杀伤武器。虽然铀酰离子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质,但是对铀酰离子发光性质的研究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对于照明用的WLED而言,商业化的WLED是基于In Ga N等蓝光芯片与黄光荧光粉YAG:Ce3+结合的方式实现发出白光。由于此种发光方式缺乏红光成分,导致了WLED较低的显色指数与较高的色温,并不适用于暖白光室内照明。为了解决现有白光LED存在的问题,本文分别针对背光LED用和照明LED用的发光材料进行设计与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以温和的水热反应合成了磷酸铀晶体(HUP-2),并通过单晶衍射解析了其结构、电子显微镜和粉末衍射(XRD)验证了HUP-2较高的相纯度。由于HUP-2的刚性和对称的结构,HUP-2具备宽广的激发带与较窄的发射峰(FWHM=43.15 nm),并显示出了接近100%的内量子效率(93.66%)和较高的外量子效率(82.05%)。此外,研究发现HUP-2表现出了出色的化学稳定性、耐辐照稳定性与热稳定性。为了验证所合成的磷酸铀晶体(HUP-2)的应用潜力,将HUP-2、商用的蓝光芯片和红光荧光粉相结合,制备了色域为107.6%的宽广色域的背光LED。2.以温和的溶剂热反应合成了一种金属-有机凝胶材料(YTU-1000),研究发现材料具备极高的内量子效率(95.45%)、外量子效率(88.15%)和聚集诱导荧光(AIE)特性。通过粉末衍射、红外光谱、BET、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解析了其结构,通过光致发光光谱收集了材料的荧光数据,证明了材料的致密无孔的结构是材料具备极高的内外量子效率的根本原因。此外,对材料进行了水稳定的测试,证明了材料具备出色的化学稳定性。将YTU-1000、蓝光芯片和商用的红光荧光粉结合,所制备的LED展示出了显色指数88.2和色温3736 K的暖白光特性。

伍翩翩[6](2021)在《稀土掺杂(卤)硼酸盐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光LED因其高效、节能、寿命长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并被称为第四代绿色照明光源。当前,白光LED的实现方式主要为荧光粉转换型,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由其主要性能指标决定,如显色性、色温及发光效率等。目前,可用于白光LED的荧光粉具有色温较高,显色指数较低,且发光不稳定等缺点。因此,开发新型的白光LED用荧光粉具有重要的意义。(卤)硼酸盐因其种类多、煅烧温度低、合成工序简单、发光效率高、并且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都较高,是目前稀土掺杂荧光粉理想基质材料之一。本论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和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制备了 Ba3Y2(B2O5)3、Ca2BO3Cl、Sr5B3O9F三种(卤)硼酸盐体系,对其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将性能较好的样品封装了白光LED。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 Ca2BO3Cl:Ce3+,Na+蓝色荧光粉和Ca2BO3Cl:Eu2+黄色荧光粉,并对其光致发光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同时探究了 Ce3+离子的多格位占据现象,并对Ca2BO3Cl:Ce3+,Na+荧光粉发射峰的红移现象进行了解释。并测量了 Ca2BO3Cl:Ce3+,Na+和Ca2BO3Cl:Eu2+样品的热稳定性,最后分别进行了白光LED器件的封装。2、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Ba3Y2(B2O5)3:4 mol%Ce3+和Ba3Y2(B205)3:4 mol%Ce3+,yTb3+荧光粉,发现了Ba3Y2(B2O5)3:4 mol%Ce3+样品中 Ce3+离子具有两种格位,并通过荧光寿命的测试进一步验证。同时通过对Ba3Y2(B2O5)3:4 mol%Ce3+,yTb3+样品荧光寿命的测试证明了 Ce3+、Tb3+存在能量传递,并根据Inokuti-Hirayama(I-H)模型对Ce3+、Tb3+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e3+、Tb3+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3、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稀土离子掺杂的Sr5B3O9F:Ce3+,Na+、Sr5B3O9F:Eu3+,Na+、Sr5B3O9F:Tb3+,Na+、Sr5B3O9F:Dy3+,Na+等(卤)硼酸盐发光材料,对其发光性能进行了探究。并发现了 Ce3+、Tb3+之间存在能量传递,进一步合成了 Sr5B3O9F:Ce3+,Tb3+,Na+光色可调荧光粉,通过改变Ce3+、Tb3+之间的掺杂比,其发光颜色可实现从蓝色到青色再到绿色的变化。4、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5B3O9F:Sm3+,Eu3+,Na+双掺杂荧光粉,详细的讨论了该荧光粉中的能量传递过程。通过Dexter多极相互作用能量传递公式分析了Sm3+、Eu3+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结果表明,Sm3+→Eu3+的能量传递主要以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为主。

冯天[7](2021)在《Ca2LaZr2Ga3O12体系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照明领域,荧光粉转换型白色发光二极管(LED)凭借其效率高、寿命长、节能环保等优点而迅速发展,给照明行业带来巨大变革。目前商用化白光LED的一种实现方案是LED芯片发出的蓝光与可被激发产生黄光的黄色荧光粉组合得到高亮度白光,但由于这种实现方式产生的白光缺乏红光成分,使得白光的显色指数低。为实现高显色性,须额外引入红色荧光粉。为了获得高质量白光,人们又提出了利用紫外光LED芯片结合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来实现白光LED。由于人眼无法观察到紫外光,由这种实现方式获得的白光色彩稳定。然而,符合要求的红色荧光粉还很缺乏,这就限制了白光LED的应用。因此,开发出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且能被紫外光有效激发的红色荧光粉,对于改善白光LED的综合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石榴石结构的Ca2La Zr2Ga3O12(CLZG)为研究基质,讨论了Eu3+,Tb3+/Eu3+及Bi3+/Eu3+在CLZG中的发光性质及温度特性。得到了以下结论:1.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LZG:Eu3+系列样品,通过稳态光谱手段对其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将CLZG:Eu3+系列样品中发光强度最强的CEZG与商用荧光粉Y2O3:Eu3+的发射强度对比发现CEZG有更强的红光发射。此外热稳定性测试进一步说明样品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2.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LZG:Tb3+,Eu3+系列样品,利用稳态光谱手段对其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Tb3+→Eu3+的能量传递过程。随着Eu3+掺杂浓度的上升,Tb3+位于543 nm处绿光发射强度不断下降,而Eu3+红光发射强度逐渐增强。通过调节掺杂Tb3+与Eu3+的比例,实现了对CLZG:Tb3+,Eu3+材料发光从绿色发射到红色发射的调节,其色度坐标可以从(0.2762,0.5981)变化到(0.5432,0.4026)。另外在371 nm激发光下监测了Tb3+绿光衰减曲线,并且根据Tb3+寿命值的变化计算了Tb3+→Eu3+能量传递效率,当Eu3+掺杂浓度达到0.3时,能量传递效率可以达到86%。3.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CLZG:Bi3+,Eu3+系列样品,通过稳态光谱手段,分析了Bi3+→Eu3+的能量传递过程,并且得出能量传递的方式是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通过发光强度计算了Bi3+向Eu3+的能量传递效率,高达99%,表明Bi3+向Eu3+的能量传递是非常有效的。

党佩佩[8](2021)在《新型铋、铕离子激活氧化物基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性能调控及在白光LED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荧光粉转换型白光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s,LEDs)以其高效、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等优点,已经广泛用于照明显示领域。获得白光LED的传统方式是通过蓝光LED芯片激发黄光发光(YAG:Ce3+)材料,但是这种方式缺乏红光成分,相关色温较高、显色指数较低,不适合室内通用照明。为了获得高质量的白光LED,采用近紫外(near-ultraviolet,n-UV)LED芯片和单一基质白光发射或多基色发光材料组合的两种方式受到关注。因此,探索高性能多基色发光材料迫在眉睫。为了满足对发光材料不同发光性能的要求,发光性能精确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组分取代、激活离子浓度调节、能量传递、混合价态等设计策略,获得多种发光性能可调的发光材料;同时,通过构筑高对称性晶格环境,发展具有优异热稳定性能的高效红光材料,并对它们的晶体结构、发光性能、实际应用性能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设计合成 Bi3+激活的 BaSrGa4O8、SrLaZnO3.5、LiCa3MgV3O12 系列氧化物基发光材料,利用合适的调控策略对其光致发光(PL)性能进行调节与优化,通过XRD及Rietveld结构精修确定晶体结构,结合发光材料的漫反射光谱、常温发光光谱、变温发光光谱、荧光寿命曲线等详细分析与研究晶体结构变化与Bi3+局域微观晶格环境的变化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对相关的机理进行深入讨论与验证。在BaSrGa4O8:Bi3+体系中,利用阳离子等价组分取代策略,构筑Ba1+xSr1-xGa4O8:Bi3+(x=0-0.7)系列青白-橙光发射的固溶体发光材料,通过部分Ba2+取代Sr2+,晶体场强发生改变,发射峰发生红移;结合不同阳离子格位间的能量传递,发射峰的半高宽(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FWHM)从192 nm增加到283 nm,表现出超宽带发射,几乎可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域并延伸至深红光区域。两种作用机制相互协同,调控发光,并增强晶体结构刚性,提升了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基于该系列发光材料不同发光中心对温度变化表现出的不同热响应,设计一种具有颜色辨别和良好灵敏度的光学温度计,并对其应用潜力进行了评估。在SrLaZnO3.5:Bi3+体系中,利用阳离子异价组分取代策略,构筑Sr1-xLa1+xZnO3.5+x/2:Bi3+(x=0-0.4)系列黄-橙红光发射的发光材料,部分La3+取代Sr2+使得Bi3+的局域晶格环境、表面氧空位发生变化,促进发光从黄光(558 nm)向橙光(585 nm)调控,提升量子效率;结合另外一种格位选择性激发策略,发光可以进一步调控至橙红光(609 nm)。利用该系列黄橙光发光材料制备的白光LED器件表现出优秀的暖白光发射,对其电致发光性能及其在照明显示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评估。在石榴石结构的LiCa3MgV3012:Bi3+体系中,调节激活离子浓度,Bi3+多面体局部晶格发生畸变,结合V043-→Bi3+能量传递,材料的发光从蓝绿光(480 nm)调变至黄光(562 nm),引入稳定的Eu3+发光中心,设计VO43-→Bi3+→Eu3+多重能量传递,可进行全光谱发光调控,获得单一基质暖白光发射,且提升了发光材料的热稳定性能。(2)设计合成Eu2+激活的磷灰石结构的Ca9LiGd2/3(PO4)7发光材料,利用阳离子等价组分取代策略,构筑Ca9-xSrxLiGd2/3(PO4)7:Eu2+(x=0-9)固溶体发光材料,固溶体的形成诱导Eu2+周围晶体微观结构发生变化,分析并研究局域晶体场强对不同发光中心的发光行为的影响,结合Eu2+周围共价性与电子云重排效应、不同阳离子格位间的能量传递,发射峰发生红移(485→535 nm),实现发光可控调节。为了精确调控发光颜色,我们在不同组成的Ca9-xSrxLiGd2/3(PO4)7:Eu2+(x=0、4.5、9)固溶体材料中设计 Eu2+→Mn2+高效能量传递,讨论其能量传递机理,实现宽范围内青-黄-红光发光调控,同时实现单一基质暖白光。通过合理控制合成条件,制造Eu2+/Eu3+共存于单一基质,诱导材料的晶体内部微观环境改变,Eu2+(蓝绿-黄光)与Eu3+(红光)的比例调节导致占据在Ca2+和Gd3+晶格上的Eu2+和Eu3+重新分布,从而实现青-黄光与红光之间的发光调控。结合晶体微环境结构与发光性能变化,分析并讨论相关的调控机理。(3)红光材料在改善白光LED照明和背光显示的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开发同时具有高效率、优异热稳定性和高色纯度的红光材料仍是一个挑战。设计合成Eu3+激活的Cs3GdGe309红光材料,在n-UV和蓝光区具有很强的吸收,随着掺杂浓度增加,直到全部取代转变成Cs3EuGe3O9,由于晶体独特的层状结构,未发生浓度猝灭效应。这种无浓度猝灭诱导Eu3+的无辐射跃迁机会减少,从而提升了红光材料的量子效率(12%→94%)。我们通过晶格畸变以及共价性讨论,分析了红橙比及Eu3+格位对称性情况。在蓝光激发下,Cs3EuGe3O9在611 nm处显示出强红光发射,由于该材料的负热膨胀性能,与商业K2SiF6:Mn4+和Y2O3:Eu3+红光材料相比,在较高温度下表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175-250℃,I250℃/I25℃~90%)。我们对该红光材料在白光LED中的应用也进行了评估,所制备的白光LED器件表现出高显色性(CRI=89.7)和低相关色温(CCT=4508 K)的暖白光。从微观晶体结构出发,揭示无浓度猝灭发光现象与负热膨胀性能诱导高热稳性的发光机理,为开发新型高性能红光材料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

楚司祺[9](2020)在《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社会,汽车的使用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车灯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少的演变。与卤素灯、氙气灯相比,基于荧光转换技术的W-LEDs具有成本低、环保、体积小、效率高、寿命长等优点。目前,大多数企业使用的W-LEDs是由蓝光芯片结合黄色发光荧光粉YAG:Ce3+。但是,由于其红色发光区域的限制,这种W-LEDs组合在显色指数(CRI)和色温方面有明显的缺点。近年来,由近紫外(n-UV)芯片加上三色荧光粉(蓝、绿、红)组成的W-LEDs以其高显色指数和均匀的色光性能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寻找一种适用于n-UV W-LEDs的单相三色荧光粉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以硅基氮氧化物为基质,探究在不同稀土离子掺杂下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能。第一,通过两步高温固相反应在还原气氛下成功地制备了一系列新颖的蓝色发光荧光粉(Ba/Sr)Al2Si3O4N4:Eu2+和红色发光荧光粉Mn2+,Sm2+掺杂BaAl2Si3O4N4(BASON)。通过精修、光谱表征和能带与态密度计算等手段,研究了其晶体结构特征和发光性能。对BASON:Eu2+发射光谱进行高斯拟合,以解释BASON荧光粉中Eu2+发射峰的不对称性。通过Sr2+取代Ba2+离子,增强了(Ba1-ySry)Al2Si3O4N4:Eu2+的发光强度。此荧光粉在473K时的相对强度相比于室温下(293K)仍然保留很高的发光强度,这说明BASON:Eu2+荧光粉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本实验还将其与商业黄色荧光粉YAG:Ce3+和红色荧光粉Sr2Si5N8:Eu2+混合,配上紫外芯片成功调试出了白光LED。此外我们掺杂Mn、Sm离子分别得到了微弱的红色发光和深红色宽带发射荧光粉,并对其猝灭机理和热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二,改变掺杂的稀土离子,合成了BaAl2Si3O4N4:Ce3+,Tb3+荧光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BaAl2Si3O4N4基质中存在Ce3+→Tb3+的能量传递。通过调整Ce3+,Tb3+的掺杂浓度,以能量传递的方式成功地对BaAl2Si3O4N4:Ce3+,Tb3+荧光粉进行从蓝光到绿光的调控。第三,制备了Ce3+和Yb2+掺杂的BaAl2Si3O4N4宽带蓝光和黄光荧光粉。使用X射线衍射和荧光光谱表征研究了其发光性能。在254nm紫外光的照射下,这两种荧光粉都表现出了长余辉性能,研究分析其长余辉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分别测试了长余辉的可持续时间。第四,通过高温固相法在还原气氛中制备了一系列Eu2+掺杂的(Ba1-xCax)Al Si5O2N7和(Ba0.7Ca0.3)(Al1-zYz)Si5O2N7荧光粉。通过Ca2+的取代能够增加样品的结晶度和发光强度。根据发射位置与晶格环境的关系解释(Ba1-xCax)Al Si5O2N7荧光粉中不同发射峰分别对应Eu2+占据的位点。通过对(Ba1-xCax)Al Si5O2N7荧光粉进行低温荧光热猝灭测试发现其存在反常的负热猝灭现象,即随着温度的升高(从4K到273K)荧光粉的光强表现出连续性的增强。又对此样品进行了高温热猝灭测试,发现其发光强度在303K到473K仍表现为增强。通过Y3+的引入,(Ba1-xCax)Al Si5O2N7荧光粉的发射光谱变宽,达到了从蓝绿色到橙黄色的调控。将Ba0.7Ca0.3Al Si5O2N7:Eu2+荧光粉与商业红粉Sr2Si5N8:Eu2+混合成功地制备了暖白光LED。

李磊朋[10](2020)在《稀土基荧光强度比测温方法的相对灵敏度及抗干扰研究》文中指出快速、准确、无接触式的温度测量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众多的测温方法中,荧光强度比测温方法因其非接触的工作模式、较强的抗干扰、优异的空间分辨率、快速的时间响应、相对廉价的探测装置等特点而极具应用潜力。然而该荧光测温方法还存在相对灵敏度较低等问题没有解决,本论文致力于解决这些基础物理问题,研究稀土基荧光强度比测温方法的相对灵敏度及抗干扰特性。研究了玻尔兹曼分布适用的热耦合能级的间隔上限。研究了Er3+的2H11/2-4I15/2和4S3/2-4I15/2跃迁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能级差约为1326 cm-1的2H11/2和4S3/2能级上的粒子数满足玻尔兹曼分布,其相对灵敏度在303 K处为1.51%K-1,为目前报道的2H11/2和4S3/2热耦合能级测温相对灵敏度最大值;研究了Er3+的4G11/2-4I15/2和2H9/2-4I15/2跃迁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G11/2和2H9/2能级为热耦合能级,其能级差达1450 cm-1,其相对灵敏度在303 K处为2.05%K-1,为目前报道的4G11/2和2H9/2能级测温相对灵敏度的最大值;首次揭示了Er3+的4F7/2和4S3/2能级间以及Dy3+的4G11/2和4F9/2能级间的热耦合性质,这两对热耦合能级的能级差达2160 cm-1和2551 cm-1;研究了Er3+的4F9/2和4I9/2能级上粒子数的变温性质,其在高温区间也凸显玻尔兹曼分布,这两个能级间的能级差高达2767 cm-1,突破了2000 cm-1经验值上限。研究了拟合函数中存在非指数项时的相对灵敏度分布规律。以Tm3+的3F2,3-3H6和3H4-3H6跃迁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其荧光强度比随温度的演变规律,发现该比值和温度间的拟合函数中出现了非指数项,导致相对灵敏度在较低温度区间内远低于理论预期值,本论文给出了相对灵敏度的实际分布规律和计算公式;以Er3+的4F7/2和4S3/2能级对以及Er3+的4I9/2和4I11/2能级对为例,给出了它们的测温相对灵敏度的实际分布规律,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公式的正确性;以Eu3+的5D1-7F1和5D0-7F1跃迁为例,研究了它们的强度比随温度的演变规律,发现了其相对灵敏度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最大值的变化规律,本论文给出了寻找最大灵敏度对应温区的策略;最后揭示了拟合函数中存在非指数项时的相对灵敏度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极大值的变化规律源于热耦合和非热耦合机制的竞争。研究了提高荧光强度比方法测温相对灵敏度的策略。揭示了提高相对灵敏度的基本原则为寻找到两个温度响应截然相反的荧光;利用WO42-电荷迁移带随温度升高而红移的特性设计了双激发单发射的荧光强度比测温方法,该方法在783 K的相对灵敏度是Er3+的2H11/2和4S3/2能级测温相对灵敏度的4.4倍;揭示了Tb3+的激发态吸收物理机制,其典型的绿光发射随温度升高出现了温度增强效应,将此荧光增强效应和Eu3+的红光温度猝灭效应相结合开发了新型的荧光强度比测温方法,其相对灵敏度在610 K高达2.02%K-1,比传统的Er3+的2H11/2和4S3/2能级的测温相对灵敏度高出一个数量级;分析了传统荧光强度比测温相对灵敏度提升的瓶颈源于温度猝灭效应,为此本论文找到了随温度升高出现巨增强效应的单色荧光,即Er3+的800 nm近红外荧光,这为设计高灵敏的荧光强度比测温方法提供了一个选择。研究了抗干扰的荧光强度比测温技术。以Er3+的2H11/2-4I15/2和4S3/2-4I15/2跃迁为例研究了荧光发射模式对其测温性能的影响,在980 nm激光激发下Er3+可以通过上转换泵浦模式发射绿色荧光,而在405 nm激光激发下Er3+可以通过下转换泵浦模式发射绿色荧光,但是该对跃迁的测温相对灵敏度不依赖于荧光发射模式;以Er3+的2H11/2-4I15/2和4S3/2-4I15/2跃迁为例研究了外界干扰光源对其测温性能的影响,利用白光LED作为干扰光源对测试系统施加干扰,利用该对跃迁进行荧光强度比测温的误差在483 K处高达18 K,相较之下,Er3+的4G11/2-4I15/2和2H9/2-4I15/2跃迁由于避开了白光LED的发射谱因而展现了较强的抗干扰特质;提出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段拟合的测温策略,该策略可以有效减小测量误差,揭示了该策略背后的物理机制可归结于多重布局和去布局机制之间的竞争。

二、白光LED的使用寿命的定义和测试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光LED的使用寿命的定义和测试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离子液体辅助制备Cu-In-Zn-S和CsPbX3纳米晶及其荧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半导体纳米晶的概述
        1.1.1 半导体纳米晶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1.1.2 半导体纳米晶的发展历程
        1.1.3 半导体纳米晶的分类及光学特点
    1.2 I-III-VI族多元半导体纳米晶
        1.2.1 I-III-VI族半导体纳米晶的基本性质
        1.2.2 I-III-VI族纳米晶的制备
        1.2.3 I-III-VI族纳米晶在照明显示领域的应用
    1.3 铅卤钙钛矿纳米晶
        1.3.1 铅卤钙钛矿矿纳米晶的性质
        1.3.2 铅卤钙钛矿矿纳米晶的合成方法
        1.3.3 铅卤钙钛矿矿纳米晶的稳定性改善
        1.3.4 铅卤钙钛矿纳米晶的光电应用
    1.4 离子液体
        1.4.1 离子液体的概述
        1.4.2 离子液体的特性
        1.4.3 离子液体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主要的化学药品及试剂
    2.2 制备方法
        2.2.1 离子液体辅助水热法制备Cu-In-Zn-S纳米晶
        2.2.2 过饱和重结晶法制备CsPbBr_3钙钛矿纳米晶
        2.2.3 CsPbX_3@SiO_2纳米晶的制备
        2.2.4 白光LED器件的组装
    2.3 测试与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4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
        2.3.5 光致发光光谱
        2.3.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3.7 紫外光电子能谱
        2.3.8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
        2.3.9 荧光量子产率
        2.3.10 变温荧光光谱
        2.3.11 电致发光光谱
3 离子液体辅助水热法制备Cu-In-Zn-S纳米晶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制备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温度对CIZS纳米晶的影响
        3.3.2 反应时间对CIZS纳米晶的影响
        3.3.3 离子液体[Mim]BF_4添加量对CIZS纳米晶的影响
        3.3.4 [Mim]BF_4与CIZS纳米晶的作用机理探究
        3.3.5 氟源种类对CIZS纳米晶的影响
        3.3.6 金属离子比例对CIZS纳米晶的影响
        3.3.7 CIZS/ZnS核/壳结构纳米晶的荧光性能研究
        3.3.8 CIZS/ZnS/PVP复合荧光粉的荧光性能研究
        3.3.9 CIZS/ZnS/PVP复合荧光粉在白光LED中的应用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离子液体辅助过饱和重结晶法制备CsPbBr_3纳米晶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制备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b/Cs比对CsPbBr_3纳米晶的影响
        4.3.2 离子液体[Bmim]Br添加量对CsPbBr_3纳米晶的影响
        4.3.3 CsPbBr_3纳米晶的稳定性研究
        4.3.4 离子液体[Bmim]Br对CsPbBr_3纳米晶的表面钝化机理研究
        4.3.5 阳离子浓度对CsPbBr_3纳米晶的影响
        4.3.6 配体添加量对CsPbBr_3纳米晶的影响
        4.3.7 阴离子组分对CsPbX_3纳米晶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含氟酸根离子液体原位钝化CsPbBr_3纳米晶表面缺陷及其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制备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Bmim]BF_4添加量对CsPbBr_3纳米晶的影响
        5.3.2 [Bmim]BF_4原位钝化CsPbBr_3纳米晶的机理研究
        5.3.3 离子液体的阳离子链长及添加量对CsPbBr_3纳米晶的影响
        5.3.4 氟源类型对CsPbBr_3纳米晶的影响
        5.3.5 前驱体与反溶剂体积比对CsPbBr_3纳米晶的影响
        5.3.6 OA添加量对CsPbBr_3纳米晶的影响
        5.3.7 OAm添加量对CsPbBr_3纳米晶的影响
        5.3.8 CsPbBr_3纳米晶的稳定性研究
        5.3.9 CsPbBr_3纳米晶在白光LED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离子液体辅助制备CsPbX_3@SiO_2纳米晶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制备过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APTES添加量对CsPbBr_3@SiO_2纳米晶的影响
        6.3.2 反应时间对CsPbBr_3@SiO_2纳米晶的影响
        6.3.3 APTES引入方式对CsPbBr_3@SiO_2纳米晶的影响
        6.3.4 APTES与CsPbBr_3@SiO_2纳米晶作用机理研究
        6.3.5 离子液体对CsPbBr_3@SiO_2纳米晶的影响
        6.3.6 CsPbBr_3@SiO_2纳米晶的稳定性研究
        6.3.7 CsPbX_3@SiO_2纳米晶的荧光性能研究
        6.3.8 CsPbBr_3@SiO_2纳米晶在白光LED中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2)过渡金属锰离子激活的红色荧光粉的可控合成与发光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白光LED的发展史
    1.2 荧光粉转化型白光LED的实现方式
    1.3 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
    1.4 Mn~(4+)掺杂的红色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1.4.1 氧化物体系红色荧光粉
        1.4.2 氟氧化物体系红色荧光粉
        1.4.3 氟化物体系红色荧光粉
    1.5 Mn~(4+)掺杂氟化物红色荧光粉存在的问题
        1.5.1 改善热稳定性的方法
        1.5.2 提高抗湿性的方法
    1.6 课题设计与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药品、仪器和测试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量色散谱(EDS)分析
        2.3.3 光学性质测试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分析
        2.3.5 热重(TG)分析
        2.3.6 光电参数测定
第3章 Mn~(4+)等价掺杂红色荧光粉的合成、发光性能和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K2Mn F6 的合成
        3.2.2 BaGeF_6:Mn~(4+)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3.2.3 K_2GeF_6:Mn~(4+)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3.2.4 白光LED器件的封装
    3.3 BaGe F_6:Mn~(4+)红色荧光粉的表征
        3.3.1 样品结构、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3.3.2 荧光性质分析
        3.3.3 制备条件对样品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3.3.4 热稳定性分析
        3.3.5 BaGeF_6:Mn~(4+)红色荧光粉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3.4 K_2Ge F_6:Mn~(4+)红色荧光粉的表征
        3.4.1 样品结构、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3.4.2 荧光性质分析
        3.4.3 制备条件对样品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3.4.4 热稳定性分析
        3.4.5 K_2GeF_6:Mn~(4+)红色荧光粉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n~(4+)非等价掺杂红色荧光粉的合成、发光性能和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K2Mn F6 的合成
        4.2.2 Na_3Al F_6:Mn~(4+)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4.2.3 (NH_4)_2NaInF_6:Mn~(4+)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4.2.4 白光LED器件的封装
    4.3 Na_3Al F_6:Mn~(4+)红色荧光粉的表征
        4.3.1 相纯度和晶体结构分析
        4.3.2 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4.3.3 荧光性质分析
        4.3.4 晶体场参数和电子云重排效应分析
        4.3.5 制备条件对样品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4.3.6 Na_3Al F_6:Mn~(4+)红色荧光粉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4.4 (NH_4)_2NaIn F_6:Mn~(4+)红色荧光粉的表征
        4.4.1 相纯度和晶体结构分析
        4.4.2 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4.4.3 荧光性质分析
        4.4.4 制备条件对样品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4.4.5 热稳定性分析
        4.4.6 (NH_4)_2NaInF_6:Mn~(4+)红色荧光粉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属离子与Mn~(4+)共掺杂红色荧光粉的合成、发光性能和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K2Mn F6 的合成
        5.2.2 K_2LiAl_(1-y)Ga_yF_6:Mn~(4+)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5.2.3 Na_2Si_(1-y)Ge_yF_6:Mn~(4+)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5.2.4 白光LED器件的封装
    5.3 K_2Li Al_(1-y)Ga_yF_6:Mn~(4+)红色荧光粉的表征
        5.3.1 相纯度和晶体结构分析
        5.3.2 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5.3.3 荧光性质分析
        5.3.4 晶体场参数和电子云重排效应分析
        5.3.5 热稳定性分析
        5.3.6 K_2LiAl_(0.4)Ga_(0.6)F_6:Mn~(4+)红色荧光粉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5.4 Na_2Si_(1-y)Ge_yF_6:Mn~(4+)红色荧光粉的表征
        5.4.1 相纯度和晶体结构分析
        5.4.2 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5.4.3 荧光性质分析
        5.4.4 晶体场参数和电子云重排效应分析
        5.4.5 疏水稳定性分析
        5.4.6 热稳定性分析
        5.4.7 Na_2Si_(0.5)Ge_(0.5)F_6:Mn~(4+)红色荧光粉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Na_2GeF_6:Mn~(4+)红光发射二维纳米纤维膜的合成以及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K2Mn F6 的合成
        6.2.2 Na_2GeF_6:Mn~(4+)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6.2.3 Na_2GeF_6:Mn~(4+)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6.2.4 白光LED器件的封装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相纯度和晶体结构分析
        6.3.2 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6.3.3 荧光性质分析
        6.3.4 晶体场参数和电子云重排效应分析
        6.3.5 热稳定性分析
        6.3.6 Na_2GeF_6:Mn~(4+)颗粒和纳米纤维膜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核壳结构BaGe F_6:Mn~(4+)荧光粉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K2Mn F6 的合成
        7.2.2 BaGeF_6:Mn~(4+)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7.2.3 BaGeF_6:Mn~(4+)@PPG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7.2.4 NaGd F_4:Dy~(3+)纳米荧光粉的合成
        7.2.5 BaGeF_6:Mn~(4+)@PPG-NaGdF_4:Dy~(3+)复合荧光粉的合成
        7.2.6 白光LED器件的封装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相纯度和晶体结构分析
        7.3.2 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7.3.3 荧光性质分析
        7.3.4 荧光粉疏水稳定性分析和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7.3.5 BaGeF_6:Mn~(4+)@PPG-NaGdF_4:Dy~(3+)复合荧光粉中的能量转移
        7.3.6 暖白光发射和可调发光的研究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及创新点
        8.1.1 结论
        8.1.2 创新点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近紫外激发的白光LED用氧化物基长波长发光材料的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光LED简介
        1.1.1 LED的结构与发光原理
        1.1.2 白光LED的构筑方式与比较
    1.2 白光LED用发光材料相关机理及研究进展
        1.2.1 发光原理
        1.2.2 光致发光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1.2.2.1 晶体场理论
        1.2.2.2 电子云扩散效应
        1.2.2.3 热猝灭特性
        1.2.2.4 能量传递
        1.2.2.5 激活剂的格位占据
        1.2.2.6 其他理论与研究进展
    1.3 近紫外激发的白光LED用长波长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近紫外激发的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2 近紫外激发的白光LED用长波长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样品的合成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样品的制备方法
    2.2 样品的测试及表征
        2.2.1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阴极荧光测试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
        2.2.4 紫外-可见光(UV-Vis)吸收-漫反射光谱测试
        2.2.5 紫外-可见光(UV-Vis)光致发光光谱及变温光谱测试
        2.2.6 荧光寿命及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的测试
    2.3 计算分析软件
        2.3.1 Rietveld法结构精修
        2.3.2 CIE色度坐标图
        2.3.3 第一性原理计算
第三章 Na_2Ba Ca(PO_4)_2:Eu,Mn的制备及光谱调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物相与结构
        3.3.2 Eu-Mn共掺后激活剂离子格位占据分析
        3.3.3 Eu-Mn能量传递过程及光谱调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a,Sr)_9R(PO_4)_7:Eu中 Eu~(2+)格位占据及发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a_(1-x)Sr_x)_9Bi(PO_4)_7:Eu中 Eu~(2+)格位占据及宽带橙光的构建
        4.3.1.1 物相与结构分析
        4.3.1.2 Sr取代Ca对发射光谱的影响及激活剂离子格位占据分析
        4.3.1.3 宽带橙光的构建
        4.3.2 (Ca,Sr)_9R(PO_4)_7:Eu(R= La,Gd,Y,Lu,Sc)中 R~(3+)对光谱影响的研究
        4.3.2.1 物相与光谱表征
        4.3.2.2 CRP和 CSRP的 XRD精修与发光动力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aLa_9(GeO_4)_6O_2:Eu~(3+)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LGO:Eu~(3+)的物相,结构及光致发光性能
        5.3.2 Eu~(3+)在NLGO中的还原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Eu2+掺杂UCr4C4型硅酸盐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发光材料相关概念和理论
        1.2.1 稀土元素简介
        1.2.2 稀土发光材料的组成及其光致发光
        1.2.3 Eu~(2+)离子的发光理论
    1.3 照明与显示用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白光LED简介
        1.3.2 照明用稀土发光材料
        1.3.3 显示技术简介
        1.3.4 背光源显示用稀土发光材料
    1.4 UCr_4C_4型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概述
        1.4.1 UCr_4C_4结构特点及矿物模型演变
        1.4.2 UCr_4C_4型氮(氧)化物稀土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4.3 UCr_4C_4型氧化物稀土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2 UCr_4C_4型窄带青色荧光粉的设计与发光性能研究
    2.1 超窄青色荧光粉_NaK(Li_3SiO_4)_2:Eu~(2+)的研究
        2.1.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2 物相及结构分析
        2.1.3 窄带发光性能研究
        2.1.4 热稳定性分析及白光LED器件性能评价
    2.2 阳离子取代调控MNa_2K(Li_3SiO_4)_4:Eu~(2+)窄带青色发光性能
        2.2.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2.2 物相及结构分析
        2.2.3 发光性能调控
        2.2.4 热稳定性分析及LED器件性能评价
    2.3 本章小结
3 UCr_4C_4型窄带绿色荧光粉的设计、发光性能与稳定性研究
    3.1 窄带绿色荧光粉RbLi(Li_3SiO_4)_2:Eu~(2+)的研究
        3.1.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1.2 物相及结构分析
        3.1.3 窄带发光性能研究
        3.1.4 稳定性分析及白光LED器件性能评价
    3.2 RbLi(Li_3SiO_4)_2:Eu~(2+)的双壳层包覆与稳定性研究
        3.2.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2.2 包覆过程与机理研究
        3.2.3 包覆对荧光粉物相与表面结构的影响
        3.2.4 耐湿性能分析及白光LED器件性能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UCr_4C_4型单基质白光发射NaLi_3SiO_4:Eu~(2+)荧光粉的设计与发光机制研究
    4.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2 理论计算分析
    4.3 物相及结构分析
    4.4 发光机制及热稳定性分析
    4.5 白光LED器件性能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白光LED用荧光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荧光粉的合成方法
    1.3 评价荧光材料性能的主要参数
    1.4 LED实现白光的方式
    1.5 背光 LCD 用发光材料的概述
        1.5.1 背光 LCD 用掺杂荧光材料
        1.5.2 背光LED用发光的半导体
    1.6 照明LED用无机材料概述与有机物发光机理
        1.6.1 照明LED用无机发光粉材料概述
        1.6.2 有机物发光机理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2 磷酸铀晶体(HUP-2)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表征
        2.2.1 实验试剂
        2.2.2 仪器设备与表征
        2.2.3 材料合成
        2.2.4 材料的水稳定性测试
        2.2.5 温度相关的稳定性测试
        2.2.6 耐辐照相关的稳定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构和形貌表征
        2.3.2 光学特性
        2.3.3 稳定性测试
        2.3.4 LED器件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AIE金属有机凝胶的制备与光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设备与表征
        3.2.3 材料合成
        3.2.4 凝胶材料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测试
        3.2.5 凝胶材料的比表面积测试
        3.2.6 柔性膜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分析
        3.3.2 荧光特性研究
        3.3.3 YTU-1000 的水稳定性研究
        3.3.4 暖白光LED器件的制备
    3.4 本章小结
4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稀土掺杂(卤)硼酸盐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发光材料的简介
        1.2.1 发光与发光材料的定义
        1.2.2 稀土发光材料的组成
        1.2.3 稀土发光材料的分类
        1.2.4 稀土发光材料几种主要的合成方法
        1.2.5 稀土发光材料的性能指标
        1.2.6 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
    1.3 白光LED概述
        1.3.1 白光LED的简介
        1.3.2 白光LED集成方式
        1.3.3 白光LED用稀土离子的光谱特性及能量传递
    1.4 (卤)硼酸盐基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1.4.1 (卤)硼酸盐基荧光粉的概述
        1.4.2 (卤)硼酸盐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制备
        2.2.1 Ba_3Y_2(B_2O_5)_3:Ce~(3+),Tb~(3+)荧光粉的制备
        2.2.2 Ca_2BO_3Cl:Ce~(3+),Na~+/Eu~(2+)荧光粉的制备
        2.2.3 Sr_5B_3O_9F单掺杂/双掺杂荧光粉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
        2.3.2 稳态荧光光谱
        2.3.3 瞬态荧光光谱
        2.3.4 热稳定性
        2.3.5 白光LED器件封装
第三章 稀土离子掺杂Ba_3Y_2(B_2O_5)_3发光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Ba_3Y_2(B_2O_5)_3物相结构分析
        3.2.2 Ba_3Y_2(B_2O_5)_3:Ce~(3+)荧光光谱分析
        3.2.3 Ba_3Y_2(B_2O_5)_3:Tb~(3+)荧光光谱分析
        3.2.4 Ba_3Y_2(B_2O_5)_3:4 mol%Ce~(3+), yTb~(3+)荧光光谱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稀土离子掺杂Ca_2BO_3Cl发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Ca_2BO_3Cl晶体结构
        4.2.2 Ca_2BO_3Cl:Ce~(3+)物相结构分析
        4.2.3 Ca_2BO_3Cl:Ce~(3+)荧光光谱分析
        4.2.4 Ca_2BO_3Cl:Eu~(2+)物相结构分析
        4.2.5 Ca_2BO_3Cl:Eu~(2+)荧光光谱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稀土离子掺杂Sr_5B_3O_9F发光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Sr_5B_3O_9F晶体结构
        5.2.2 Sr_5B_3O_9F:Ce~(3+),Na~+物相结构分析
        5.2.3 Sr_5B_3O_9F:Ce~(3+),Na~+荧光光谱分析
        5.2.4 Sr_5B_3O_9F:Eu~(3+),Na~+物相结构分析
        5.2.5 Sr_5B_3O_9F:Eu~(3+),Na~+荧光光谱分析
        5.2.6 Sr_5B_3O_9F:Tb~(3+),Na~+物相结构分析
        5.2.7 Sr_5B_3O_9F:Tb~(3+),Na~+荧光光谱分析
        5.2.8 Sr_5B_3O_9F:Dy~(3+),Na~+物相结构分析
        5.2.9 Sr_5B_3O_9F:Dy~(3+),Na~+荧光光谱分析
        5.2.10 Sr_5B_3O_9F:0.03Ce~(3+),Tb~(3+),Na~+物相结构分析
        5.2.11 Sr_5B_3O_9F:0.03Ce~(3+),Tb~(3+),Na~+荧光光谱分析
        5.2.12 Sr_5B_3O_9F:Sm~(3+),Na~+物相结构分析
        5.2.13 Sr_5B_3O_9F:Sm~(3+),Na~+荧光光谱分析
        5.2.14 Sr_5B_3O_9F:0.05Sm~(3+),Eu~(3+),Na~+荧光光谱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致谢

(7)Ca2LaZr2Ga3O12体系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白光LED简介
        1.2.1 白光LED发展背景
        1.2.2 白光LED的基本原理
        1.2.3 白光LED的实现方式
    1.3 发光材料概述
        1.3.1 发光材料的定义
        1.3.2 发光材料的分类
        1.3.3 发光机理
    1.4 稀土发光材料
        1.4.1 稀土发光材料定义
        1.4.2 稀土元素的能级跃迁
        1.4.3 三价稀土离子发光特性
    1.5 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1.5.1 高温固相法
        1.5.2 溶胶-凝胶法
        1.5.3 沉淀法
        1.5.4 水热合成法
        1.5.5 喷雾热解法
        1.5.6 燃烧法
    1.6 各种盐类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1.7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使用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使用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样品测试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
        2.3.2 荧光光谱
        2.3.3 热稳定性
        2.3.4 荧光寿命
        2.3.5 色度坐标
第三章 CLZG:Eu~(3+)荧光粉的发光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LZG:Eu~(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3.3.2 CLZG: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质
        3.3.3 CLZG:Eu~(3+)荧光粉的温度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LZG:Tb~(3+),Eu~(3+)荧光粉的发光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LZG:Tb~(3+),Eu~(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4.3.2 CLZG:Tb~(3+),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质
        4.3.3 CLZG:Tb~(3+),Eu~(3+)荧光粉的温度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LZG:Bi~(3+),Eu~(3+)荧光粉的发光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LZG:Bi~(3+),Eu~(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5.3.2 CLZG:Bi~(3+),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质
        5.3.3 CLZG:Bi~(3+),Eu~(3+)荧光粉的温度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型铋、铕离子激活氧化物基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性能调控及在白光LED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机固体发光基础
        1.2.1 发光定义及分类
        1.2.2 光致发光基础
        1.2.2.1 发光材料的组成
        1.2.2.2 激活离子发光原理
        1.2.3 Bi~(3+)、Eu~(2+)、Eu~(3+)激活离子的发光特点
        1.2.3.1 Bi~(3+)激活离子发光特点
        1.2.3.2 Eu~(2+)激活离子发光特点
        1.2.3.3 Eu~(3+)激活离子发光特点
        1.2.4 影响激活离子发光性质的主要因素
        1.2.4.1 基质组成及其晶体结构
        1.2.4.2 浓度猝灭效应
        1.2.4.3 温度作用
    1.3 白光LED用发光研究进展
        1.3.1 白光LED的实现方式
        1.3.2 白光LED用发光材料的性能要求
        1.3.3 白光LED用发光材料的机遇与挑战
    1.4 发光调控理论基础
        1.4.1 影响Bi~(3+)跃迁的相关因素
        1.4.2 影响Eu~(2+)跃迁的相关因素
        1.4.2.1 电子云重排效应与质心位移
        1.4.2.2 晶体场劈裂
        1.4.2.3 斯托克斯位移
    1.5 调控发光策略
        1.5.1 组分取代
        1.5.2 激活离子浓度调节
        1.5.3 调节激发波长
        1.5.4 激活离子价态转变
        1.5.5 能量传递
    1.6 几种激活离子激活发光材料概述
        1.6.1 Bi~(3+)激活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6.2 Eu~(2+)激活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6.3 Eu~(3+)激活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7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2章 发光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1 主要试剂与原料
    2.2 合成方法
    2.3 实验及分析测试仪器
第3章 Bi~(3+)激活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
    3.1 引言
    3.2 等价阳离子组分取代策略-Ba_(1+x)Sr_(1-x)Ga_4O_8:Bi~(3+)
        3.2.1 前言
        3.2.2 物相与晶体结构
        3.2.3 Bi~(3+)格位占据及可控发光性能研究
        3.2.4 热稳定性能研究
        3.2.5 光学测温应用讨论
        3.2.6 小结
    3.3 异价阳离子组分取代策略-Sr_(1-x)La_(1+x)ZnO_(3.5):Bi~(3+)
        3.3.1 前言
        3.3.2 固溶体物相与结构
        3.3.3 Bi~(3+)格位占据及可控发光性能研究
        3.3.4 热猝灭性质与白光LED器件性能评价
        3.3.5 小结
    3.4 调节激活离子浓度策略-LiCa_3MgV_3O_(12):Bi~(3+),Eu~(3+)
        3.4.1 前言
        3.4.2 物相与结构特征
        3.4.3 局部结构变化诱导发光调控
        3.4.4 多重能量传递诱导全光谱发光调控
        3.4.5 热稳定性与白光LED器件评价
        3.4.6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Eu~(2+)激活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发光调控
    4.1 前言
    4.2 阳离子组分取代策略-Ca_(9-x)Sr_xLiGd_(2/3)(PO_4)_7:Eu~(2+)
        4.2.1 固溶体物相与结构特征
        4.2.2 发光性质及其调控机理
        4.2.3 温度相关的发光性质
    4.3 能量传递设计策略-Ca_(9-x)Sr_xLiGd_(2/3)(PO_4)_7:Eu~(2+),Mn~(2+)
        4.3.1 发光性质及能量传递
        4.3.2 白光LED器件评价
    4.4 混合价态设计策略-Ca_(9-x)Sr_xLiGd_(2/3)(PO_4)_7:Eu~(2+)/Eu~(3+)
        4.4.1 设计思路
        4.4.2 物相及发光性质
        4.4.3 发光调控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Eu~(3+)激活红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发光性能
    5.1 前言
    5.2 固溶体物相与结构特征
    5.3 非浓度猝灭及发光性质研究
    5.4 热稳定及负热膨胀性能研究
    5.5 晶体结构特征对发光性质影响讨论
    5.6 白光LED器件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白光LED的发展及简介
        1.2.1 LED的发展
        1.2.2 LED的发光原理
        1.2.3 白光LED的实现方法
    1.3 LED的应用
    1.4 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
        1.4.1 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特点
        1.4.2 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所用设备
    2.2 样品合成
    2.3 样品表征和性能测试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测试(PLE、PL)
        2.3.4 漫反射光谱
        2.3.5 低温恒温测试
        2.3.6 热稳定性测试
        2.3.7 荧光寿命
        2.3.8 LED光电测试
第3章 Eu,Mn,Sm单掺(Ba,Sr)Al_2Si_3O_4N_4 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
    3.3 Eu~(2+)掺杂(Ba,Sr)Al_2Si_3O_4N_4 荧光粉结果与讨论
        3.3.1 BaAl_2Si_3O_4N_4:Eu~(2+)的晶体结构分析
        3.3.2 BaAl_2Si_3O_4N_4 的能带结构及态密度计算
        3.3.3 Eu~(2+)掺杂的BaAl_2Si_3O_4N_4 荧光粉的荧光性能分析
        3.3.4 (Ba,Sr)Al_2Si_3O_4N_4:Eu~(2+)的发光性能分析
        3.3.5 BASON:x Eu~(2+)荧光粉的热稳定性研究
        3.3.6 LED封装
    3.4 Mn~(2+),Sm~(2+)单掺红色发光荧光粉结果与讨论
        3.4.1 Mn~(2+),Sm~(2+)掺杂BASON荧光粉的XDR分析
        3.4.2 Mn~(2+),Sm~(2+)掺杂的红色发光研究
        3.4.3 BASON:Sm~(2+)荧光粉的热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e~(3+),Tb~(3+)共掺BaAl_2Si_3O_4N_4光谱可调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aAl_2Si_3O_4N_4:Ce~(3+),Tb~(3+)荧光粉的XRD分析
        4.3.2 BaAl_2Si_3O_4N_4:Ce~(3+),Tb~(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
        4.3.3 BaAl_2Si_3O_4N_4:Ce~(3+),Tb~(3+)荧光粉的荧光寿命及能量传递机理
        4.3.4 BASON:Ce~(3+),Tb~(3+)荧光粉热稳定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长余辉荧光粉Ce~(3+)和Yb~(2+)掺杂BaAl_2Si_3O_4N_4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BaAl_2Si_3O_4N_4:Ce~(3+)/Yb~(2+)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5.3.2 BaAl_2Si_3O_4N_4:Ce~(3+)/Yb~(2+)荧光粉的长余辉发光研究
        5.3.3 BaAl_2Si_3O_4N_4:Ce~(3+)/Yb~(2+)荧光粉的热稳定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Y~(3+)掺杂的(Ba_(1-x)Ca_x)AlSi_5O_2N_7:Eu~(2+)荧光粉光谱调控研究
    6.1 引言
    6.2 样品制备
    6.3 结果讨论与分析
        6.3.1 Ba_(1-x)Ca_xAlSi_5O_2N_7 荧光粉的晶相结构分析
        6.3.2 Ba_(0.7)Ca_(0.3)AlSi_5O_2N_7 荧光粉的能带隙和态密度分析
        6.3.3 (Ba_(1-x)Ca_x)AlSi_5O_2N_7:yEu~(2+)荧光粉发光性能
        6.3.4 Ba_(0.7)Ca_(0.3)AlSi_5O_2N_7:Eu~(2+)荧光粉的热稳定性测试
        6.3.5 Y~(3+)掺杂对Ba_(0.64)Ca_(0.3)Al_(1-z)Y_zSi_5O_2N_7:0.06Eu~(2+)荧光粉的光谱调控
        6.3.6 LED封装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稀土基荧光强度比测温方法的相对灵敏度及抗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荧光测温方法的分类
        1.2.1 基于光谱移动的测温方法
        1.2.2 基于光谱线宽的测温方法
        1.2.3 基于荧光偏振的测温方法
        1.2.4 基于荧光强度的测温方法
        1.2.5 基于荧光寿命的测温方法
        1.2.6 荧光强度比测温方法
    1.3 荧光强度比测温方法研究现状与分析
        1.3.1 寻找更大间隔的热耦合能级对
        1.3.2 存在非指数项时相对灵敏度的分布
        1.3.3 开发新型的荧光强度比测温技术
        1.3.4 抗干扰的荧光强度比测温技术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荧光强度比测温适用的热耦合能级研究
    2.1 引言
    2.2 荧光粉制备及其表征测试
    2.3 Er~(3+)的~2H_(11/2)和~4S_(3/2)能级对的变温研究
    2.4 Er~(3+)的~4G_(11/2)和~2H_(9/2)能级对的变温研究
    2.5 Er~(3+)的~4F_(7/2)和~4S_(3/2)能级对的变温研究
    2.6 Dy~(3+)的~4G_(11/2)和~4F_(9/2)能级对的变温研究
    2.7 Er~(3+)的~4F_(9/2)和~4I_(9/2)能级对的变温研究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存在非指数项时的相对灵敏度研究
    3.1 引言
    3.2 存在非指数项时相对灵敏度的计算方法
    3.3 相对灵敏度计算方法的验证一
    3.4 相对灵敏度计算方法的验证二
    3.5 寻找最大相对灵敏度的对应温度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提升荧光强度比测温相对灵敏度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WO_4~(2-)电荷迁移带红移的测温策略
    4.3 高灵敏的Tb~(3+)-Eu~(3+)荧光强度比测温策略
        4.3.1 Tb~(3+)激发态吸收的起源
        4.3.2 高灵敏的Tb~(3+)-Eu~(3+)荧光强度比测温策略
    4.4 基于Eu~(3+)的荧光强度比测温策略
    4.5 探索随温度升高而增强的荧光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抗干扰的荧光强度比测温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荧光发射模式对荧光强度比测温的影响
    5.3 外界干扰光源对荧光强度比测温的影响
    5.4 函数模型对荧光强度比测温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白光LED的使用寿命的定义和测试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子液体辅助制备Cu-In-Zn-S和CsPbX3纳米晶及其荧光性能研究[D]. 徐彦乔.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1)
  • [2]过渡金属锰离子激活的红色荧光粉的可控合成与发光性能[D]. 洪峰.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1)
  • [3]近紫外激发的白光LED用氧化物基长波长发光材料的设计及性能研究[D]. 曹雅欣. 兰州大学, 2021(09)
  • [4]Eu2+掺杂UCr4C4型硅酸盐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发光性能研究[D]. 赵鸣.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5]白光LED用荧光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机理研究[D]. 王小泽. 烟台大学, 2021(09)
  • [6]稀土掺杂(卤)硼酸盐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D]. 伍翩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7]Ca2LaZr2Ga3O12体系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D]. 冯天.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8]新型铋、铕离子激活氧化物基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性能调控及在白光LED中的应用[D]. 党佩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9]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D]. 楚司祺. 浙江科技学院, 2020(03)
  • [10]稀土基荧光强度比测温方法的相对灵敏度及抗干扰研究[D]. 李磊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白光LED使用寿命的定义和测试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