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粉体干燥方法研究进展

纳米粉体干燥方法研究进展

一、纳米粉体干燥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苏炜,肖磊,胡玉冰,张光普,高红旭,赵凤起,郝嘎子,姜炜[1](2021)在《纳米单质含能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纳米单质含能材料在武器弹药高效释能和可控反应方面应用广泛,已作为重要的提升国防技术水平的关键材料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并争相研究。为了充分发挥含能材料的能量潜能、满足武器装备的高性能需求,并为我国纳米炸药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综述了常规含能材料的纳米化制备工艺及其在火炸药领域的应用现状。首先,归纳梳理了针对高能燃料、单质炸药、强氧化剂与储氢材料等相适应的纳米化技术,并对其工艺特点和细化效果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比讨论了纳米化后的单质含能材料与其他配方组分间的作用特性,并阐述其在推进剂、战斗部、火工品等应用场合的优越性;最后,从粒子分散、氧化失活、吸湿结块等角度提出当前限制纳米单质含能材料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附参考文献197篇。

冯涛[2](2021)在《CeO2改性石墨烯对PAO5w-40润滑油润滑性能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润滑油作为一种能够减少运动零件间摩擦磨损的最有效方式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尽管传统润滑油具有优异的润滑性能,但在重载条件下使用时,极易被“挤出”,造成摩擦副的直接接触,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新型纳米添加剂来满足传统润滑油在重载条件下失效时,仍能对摩擦副起到润滑效果。石墨烯凭借着其自身优异的光学、热学、导电性、力学性能等特性成为当今研究的明星材料,但是当石墨烯纳米粉体作为润滑油添加剂时,存在易团聚、均匀分散不可控等诸多问题制约着石墨烯改性润滑油的发展和应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石墨烯表面改性方法,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表面负载氧化铈(CeO2)纳米颗粒的石墨烯复合粉体,并且从摩擦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石墨烯作为PAO5w-40润滑油添加剂的减摩性能,并对其减摩机理进行了分析。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共混-水热-冷冻干燥的新工艺,在rGO纳米片上生长出了晶粒尺寸在6.64-11.84nm之间、分散均匀的CeO2纳米粒子,得到了负载有CeO2纳米颗粒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粉体(CeO2/rGO)。2.分析了 CeO2/rGO纳米粉体的活化指数、在PAO5w-40润滑油中的Zeta电位值以及 CeO2/rGO-1:3、CeO2/rGO-1:1、CeO2/rGO-3:1 纳米粉体作为润滑添加剂在 PAO5w-40润滑油中的分层沉淀现象。活化指数值(CeO2/rGO-1:3、CeO2/rGO-1:1、CeO2/rGO-3:1活化指数值分别为 36.8%、41.6%、64.1%),Zeta 电位值(rGO、CeO2/rGO-1:3、CeO2/rGO-1:1、CeO2/rGO-3:1 Zeta 电位值分别为-27.578mV、-28.099mV、-33.805mV、-33.827mV)。静置宏观照片(rGO、CeO2、CeO2/rGO-1:3、CeO2/rGO-1:1等纳米粉体在润滑油中静置一个月出现了明显分层和沉淀现象,而CeO2/rGO-3:1粉体在润滑油中静置一个月无明显分层和沉淀)。3.研究了在特定温度下纳米粉体对润滑油粘度和对金属腐蚀性的影响,rGO、CeO2、CeO2/rGO-1:3、CeO2/rGO-1:1等纳米粉体均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 PAO5w-40润滑油的粘度,而添加CeO2/rGO-3:1纳米粉体降低了基础润滑油的粘度,提高了润滑油的流动性;对照铜片腐蚀卡片,添加几种石墨烯纳米粉体并不会增加润滑油的腐蚀性。4.通过POD球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含纳米粉体添加剂润滑油的摩擦性能,粉体添加质量比为3%时,添加CeO2/rGO-3:1纳米粉体润滑油具有最佳的润滑性能,相比纯PAO5w-40基础润滑油,摩擦系数降低了 31.9%,磨痕深度减少了 23.1%,磨损体积减少了 83.3%。

李巧云[3](2021)在《纳米氧化铈制备及其粒度控制的研究》文中认为氧化铈作为一种价格低廉且用途广泛的稀土氧化物,在紫外吸收、水污染处理、机械抛光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本文探讨了纳米氧化铈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条件,并在W/O微乳液体系中,通过改变实验参数制备出10-100nm粒度可控的纳米氧化铈。(1)通过物理和化学两种分散方式,考察纳米氧化铈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能。实验发现超声波分散效率远优于机械搅拌。加入分散剂可以提高纳米氧化铈粉体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纳米氧化铈在水介质中的分散性与分散剂种类及浓度有重要关系。分子小的无机电解质分散效果更佳;对于有机小分子分散剂,亲水基团小的离子型分散剂分散效果好,亲油基团的链长度对分散效果影响不太明显。而非离子型吐温系列分散剂中亲油基团链长较长的分散效果更好;有机高分子聚乙二醇系列分散剂空间位阻效应更大,但容易彼此缠结导致颗粒团聚,粒径增加。当分散剂浓度在0.01mol/L左右时,各类分散剂对纳米氧化铈粉体的分散效果较好。(2)在W/O微乳液体系中,以硝酸铈为原料,环己烷作为油相,正丁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种类、焙烧温度、表面活性剂用量、助表面活性剂用量、硝酸铈浓度以及油相用量对产物尺寸的影响。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种类影响着制备纳米氧化铈的粒径和团聚情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制备氧化铈粒径小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且分散性良好;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制备的纳米氧化铈团聚较为严重,使测得的粒径较大,分布范围较宽。表面活性剂用量对纳米氧化铈粒径影响最为明显,可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用量制备出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12-21nm、21-39nm、55-82nm和61-95nm的纳米氧化铈;焙烧温度、助表面活性剂用量、硝酸铈浓度和油相用量对纳米氧化铈粒径调控幅度较表面活性剂用量小,可以制备出粒径分布在12-52nm之间的纳米氧化铈。通过调节实验参数,能够制备出10-100nm粒径可控的纳米氧化铈粒子。

李和祯[4](2021)在《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微观缺陷及其调控》文中提出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因其能够满足制备具有精细复杂结构的高性能氧化锆陶瓷部件,在个性化的牙科修复体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光固化增材制造过程中因陶瓷浆料分散性差、局部烧结不均匀而导致制品结构完整性差、易开裂,成为制约其走向实际应用的瓶颈性问题。因此,亟待开发适用于光固化增材制造的均质氧化锆陶瓷浆料及相应热处理技术。本论文从光固化氧化锆陶瓷浆料的固化交联行为及后续热处理工艺两方面出发。首先,研究了光固化氧化锆陶瓷材料制备全流程中的缺陷并揭示了其产生机理,为后续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其次,研究了光固化树脂固化交联、浆料流变行为与不同环境下的热分解行为对制品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优化出适用于光固化增材制造的氧化锆浆料及热处理技术;再次,研究了氧化锆坯体在烧结过程中的非同步烧结现象,探讨了热处理工艺与氧化锆陶瓷结构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上述实验结果,通过浆料与热处理工艺的优化,制备出高性能氧化锆陶瓷修复体。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1)选用不同官能度光敏树脂、预聚物调控光固化氧化锆陶瓷浆料的固化交联反应构建了浆料光固化特性与坯体成型性的关系,探明了浆料有机组成与氧化锆陶瓷制品结构完整性的关系;通过热处理工艺调控坯体中有机物的分解方式,成功制备出相对密度为99.4%、表面无开裂的氧化锆陶瓷,同时将热处理周期从120.5 h缩短至35 h。(2)系统研究了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坯体在烧结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化规律,揭示了坯体表层与内部在较低温度下的非同步烧结现象,基于烧结工艺的优化,实现了坯体表层与内部同步烧结。(3)通过上述实验结果与支撑结构的优化,成功制备出力学性能及尺寸精度满足牙科临床修复标准要求的氧化锆陶瓷单冠。经过1600℃热处理后制备样品尺寸精度为50 μm、弯曲强度为1057MPa、硬度为12.6 GPa、断裂韧性为 6.06 MPa·m1/2。论文研究阐明了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在制备个性化氧化锆陶瓷部件方面具有的潜力,通过制备过程中浆料的固化交联行为和热处理工艺调控宏观与微观缺陷,为光固化增材制造制备高性能氧化锆陶瓷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

张家萌[5](2021)在《钙钛矿基介电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文中指出钙钛矿基介电材料在压电、发光和储能等多种功能材料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电子与电气工业的发展,对材料的功能性要求愈发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钙钛矿基介电材料的性能,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钙钛矿结构的SrTiO3(STO)、BaTiO3(BT)及其固溶体材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掺杂、极化、高温煅烧和包覆等处理方法提升材料的介电与发光性能,并对性能提升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为了进一步拓展钙钛矿基介电材料的应用范围,将钙钛矿基纳米材料同PVDF相复合,制备出多功能复合材料。并研究了BT在多层陶瓷电容器中的应用,探索了 BT对镍电极抗氧化和抗收缩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为7.3 nm的STO和STO:Pr3+(STOP)纳米颗粒,研究了高温烧结对STO和STOP纳米颗粒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波长为362 nm的光激发下,煅烧前的纳米颗粒能够发出白绿色光。高温煅烧之后STOP纳米颗粒的发光颜色变为红色。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大,红光发射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烧结温度为700℃时,STOP纳米粉料具有最大红光发射强度。将煅烧前后的STOP纳米粉料混合后同PVDF相复合制备出柔性发光薄膜,薄膜的发光颜色随着激发光波长的变化而变化。2.采用固相烧结法成功制备出Pr3+离子掺杂的(Ba0.7Ca0.3)TiO3(BCTP)和 Ba(Zr0.2Ti0.8)O3-50%(Ba0.7Ca0.3)TiO3(BZT-0.5BCT-xP)陶瓷。在波长为362nm光激发下,BCTP和BZT-0.5BCT-xP陶瓷能够发出红色光。进一步研究了煅烧温度、Pr3+离子掺杂量和极化处理对陶瓷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增大,红光发射强度逐渐降低。随着Pr3+离子掺杂量的增大,红光发射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Pr3+掺杂量为0.2%,红光发射强度最大。由于极化导致Pr3+离子周围的本征场环境发生了改变,极化之后,BZT-0.5BCT-xP陶瓷在489 nm处的发射峰强度增加42%,在430 nm处出现新的发射峰。3.利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出平均尺寸为6.1 nm的BT纳米颗粒。为了提高BT纳米颗粒在PVDF中的分散性以及同PVDF的相容性,在BT纳米颗粒表面包覆了一层SiO2壳(BT@SO)。采用机械搅拌和流延法制备了 BT@SO/PVDF复合材料,研究了 BT@SO颗粒填充量对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BT@SO纳米颗粒填充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逐渐增大,介电损耗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将BT@SO/PVDF复合材料同石墨烯纳米片(GR)/PVDF复合材料相结合,制备出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通过与单层复合材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介电性能。结果表明,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具有高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在10kHz处,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高达136,介电损耗保持在0.028。利用COMSOL软件仿真模拟了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内部载流子分布情况,进一步证明了三明治结构能够提升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4.利用改进的两步法在Ni纳米颗粒表面包覆一层BT材料,研究了BT对Ni纳米颗粒抗氧化性和抗收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T材料能够显着提升Ni纳米颗粒的抗氧化和抗收缩性能,使其能够作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高性能电极使用。

樊潇[6](2021)在《铋基多金属盐修饰空穴传输层及PSCs光电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其效率已经从最初的3.8%提高到25.5%。Spiro-OMe TAD是目前高性能PSCs最常用的空穴材料,但是存在只有被充分氧化才能发挥出优异电化学性能的缺点。另外,常规添加剂Li-TFSI和TBP还会引入孔洞、离子迁移等问题,造成PSCs性能下降,稳定性降低。为了促进PSCs的商业化应用,需要开发合适的空穴添加剂或者替代物来提升PSCs的光电性能和长期稳定性。杂多酸和三元半导体材料价格低廉、性质稳定,在光电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研究价值。因此,本论文通过低温水溶液法制备出缺位Keggin型杂多酸和Ag Bi Se2纳米粉体,分别作为空穴传输层的添加剂或者替代物。得益于材料自身优异的光电性能,PSCs的整体性能得到显着改善。由于杂多酸具有氧化还原性,将三缺位Keggin型铋钨酸钠(Na9Bi W9O33,记为Bi W9)掺杂到空穴传输溶液中后,Spiro-OMe TAD能够在惰性氛围下被氧化。二者之间的电子交互作用提高了空穴传输层的光电性能。因此在Bi W9修饰HTL薄膜后,构筑的PSCs成功发挥出更强的性能,器件效率达到了19.41%,超过了空白器件(18.48%)。测试表明,Bi W9能级结构与钙钛矿价带更匹配。在空穴传输溶液中掺杂Bi W9后,PSCs内部空穴的提取更加高效快速,载流子的复合行为也得到抑制。Bi W9通过改善由于TBP挥发在空穴传输层表面形成的孔洞,增强了薄膜的致密性,抑制了空气中湿气与钙钛矿的直接接触,从而降低了钙钛矿的降解速率,提升了PSCs的长期稳定性。未封装的电池放置在空气中(25℃,RH~30%)一个月后仍能保持85%以上的初始效率,远高于空白器件(65%)。通过在BiW9中掺杂不同的过渡金属,选取并制备了三种缺位Keggin型杂多酸(Na10[Bi2W20M2O70],记为Bi W10M),用于分析过渡金属结构对杂多酸和PSCs光电性能的影响。由于优异的电子接受能力和较强的氧化还原特性,过渡金属元素能够与Bi W9在惰性氛围下协同氧化Spiro-OMe TAD。过渡金属的掺杂提高了Bi W9的光电性能,基于Bi W10M的PSCs也获得了更强的光响应能力。过度金属还具有优异的载流子传导能力,使得电子与空穴被快速分离和提取,从而提升了电池的光伏参数。基于Bi W10Mn、Bi W10Co、Bi W10Zn的PSCs最高效率分别为20.31%、20.12%、20.01%,均高于空白器件的18.48%。杂多酸可以通过引入不同的过渡金属元素来调节其氧化能力、能级结构和导电性能。同一价态下,过渡金属阳离子越容易得失电子,其氧化性越高。MnII的最外层价电子构型为3d5,更容易夺取或者失去电子。因此Mn掺杂的Bi W10Mn有着最强的氧化能力,基于Bi W10Mn的PSCs也表现出最优的光电性能。掺杂Bi W10M后,空穴传输层的疏水角增大,使得器件抵抗湿气能力增强,基于Bi W10M的PSCs放置在空气中(25℃,RH~30%)30天后仍能保持90%的初始效率。首次通过水溶液法在低温条件下制备出高结晶性的Ag Bi Se2纳米粉体,克服了固相烧结法的弊端(高温、时间长、杂质多、粒径大),为其他I-V-VI2族三元半导体材料提供了新的合成思路。采用真空蒸镀的手段,将Ag Bi Se2纳米粉体沉积成薄膜。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Ag Bi Se2薄膜具有近红外带隙和很高的光吸收系数(400-800 nm)。退火处理使得Ag Bi Se2薄膜表面形貌得到改善,界面间的缺陷态减少,变得更加致密和平整,从而有效提升了Ag Bi Se2薄膜的光电性能。通过溶液旋涂的方式在钙钛矿表面沉积Ag Bi Se2薄膜,由于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和匹配的能级结构,Ag Bi Se2薄膜能够快速提取并传递空穴,改善界面间电荷的复合行为,从而增强PSCs的光电性能。基于Ag Bi Se2薄膜的PSCs最高效率为3.85%,提升了将近1倍(空白器件效率为1.97%)。

余珊珊[7](2021)在《改性M相纳米氧化钒制备及其在智能控温涂层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VO2纳米粉体由于具有较低的相转变温度、相变前后发生显着的光学及电学性质致使其在建筑玻璃幕墙领域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在室内温度较低时,VO2表现为单斜相,红外光可透过玻璃进入室内,使室内温度上升,当温度继续上升至相变温度时,VO2表现为四方金红石相,阻断红外光继续进入,降低室内温度,相应的减少了空调制冷的能耗。VO2快速感知温度变化自发的做出相变响应在不改变建筑玻璃自然采光的条件下,不改变可见光区透过率,仅对红外光的透过及反射做出响应,动态调节室内红外光的变化,达到智能控温的作用。但目前VO2粉体在智能窗涂层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一、高纯度的VO2超细粉体难以工业化制备;二、VO2纳米颗粒的相转变温度为68℃,元素掺杂可有效降低VO2的相变温度至室温附近,但会造成对可见光透过率和太阳光调节能力的削弱;三、传统上VO2涂层耐水性较差,不能满足涂层在室外的长期使用。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VO2(M)纳米粉体和智能控温涂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实验采用了一步水热法制备了M相VO2纳米粉体,通过探究反应钒源与还原剂盐酸肼的配比、水热反应温度、水热反应条件的探究确定了制备M相VO2粉体的制备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发现,水热反应温度为270℃条件下,反应时间24 h制备的VO2粉末所制备的薄膜的反射红外光、隔热性能最好;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达到60%,不影响日常采光同时兼具较高的太阳光调控能力11.5%,具备优异的热致变色性能。通过SEM,DSC对粉体的结构性能进行分析,DSC结果显示VO2粉体的升温相变温度在60℃,降温相变温度为37℃,平均相变温度为48℃,明显降低VO2相变温度有利于智能窗在实际生活中应用。(2)钨掺杂多孔二氧化钒粉体及性能研究在实验制备M相VO2纳米颗粒的基础上,制备了不同钨掺杂含量的介孔VO2纳米粉体并探究了VO2薄膜的热致变色性能。通过XRD、SEM、XPS、BET或DSC等测试手段对不同钨掺杂量的介孔VO2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采用PVP作为交联剂制备涂层,使用UV-3600对薄膜的透过率进行表征并使用相关公式计算热致变色性能两个关键性能参数可见光透过率和太阳光调节能力。成功制备了不同钨掺杂量的介孔VO2纳米粉体,通过XPS、XRD表征证实W元素成功掺杂进VO2的晶格中,BET数据显示介孔VO2纳米粉体中孔径大小为5-20 nm。DSC数据显示掺杂钨的含量为0.5 at%时,VO2的相变温度已降低44℃,非常接近室温。对制备的介孔VO2纳米粉体分散在交联剂PVP的乙醇溶液中制备出涂层,测试薄膜透过率发现随着W掺杂量的增加,薄膜的太阳光调节能力出现降低,但降低幅度低于VO2纳米颗粒所制备的薄膜,当钨掺杂量为0.5 at%,VO2的相变温度为44℃,对应的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为50%,太阳光调节能力为7.5%,具备较高的热致变色性能。(3)疏水性智能控温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通过对VO2纳米颗粒表面进行改性,接枝有机基团使改性后的VO2能有效分散在疏水性的高分子聚合物中制备兼具热致变色性能和防水性涂层。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油酸改性后的VO2粉末,颗粒平均粒径由157 nm降低到56 nm,改性后VO2粉末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性较改性前VO2粉末的分散性有了明显提升。使用XRD检测改性前后物相未发生改变。将改性前后的粉末分别加入到PTFE乳液中制备薄膜。结果发现改性后VO2粉末与PTFE乳液制备的复合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由改性前薄膜的37.46%提升至54.1%,增幅达30%,另太阳能调节效率从4.5%提升至10.1%,有效的提高了薄膜的热致变色性能。VO2与PTFE涂层兼具稳定性热致变色与疏水特性,为该材料在智能窗领域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杨莎莎[8](2021)在《硅基纳米合金粒子储能特性及结构演变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来,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高容量、环境友好的优点,成为便携式电子产品、混合动力汽车的最佳选择,然而,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石墨的理论容量为372 m Ah·g-1,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的需求,亟需开发比容量更大的负极材料。硅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第二,储量丰富,对环境无污染,室温下理论比容量为3579 m Ah·g-1,约为石墨的10倍,以Li15Si4形式存在,电压平台低于0.5 V(vs.Li/Li+),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一些技术挑战,硅负极还没有商业化应用,首先,纯硅在锂离子嵌入/脱出过程中体积膨胀大于300%,致使硅颗粒表面产生裂纹,活性材料与集流体脱离,最终粉化;另外,随着裂纹的产生,活性物质与电解液之间不断产生新的SEI膜,致使阻抗增大,容量骤降;最重要的是,硅是半导体材料,导电性能较差。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硅负极具有较差的循环寿命和较低的库伦效率。本文利用过渡金属元素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通过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硅-过渡金属合金纳米粉体,改变硅和过渡金属的质量比,制备不同成分的合金纳米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电子能谱(XPS)对制备的材料进行微观表征,结果显示,硅-过渡金属合金纳米粉体的微观形貌为20-80 nm的球状结构,恒流充放电条件下,电流密度为500 m A·g-1时,首次放电比容量约为2400 m Ah·g-1,100圈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1140 m Ah·g-1,容量剩余约48%。电流密度为1 A·g-1时,首次放电比容量约为2400 m Ah·g-1,100圈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653 m Ah·g-1,容量剩余为27.3%。在电流密度为100 m Ah·g-1、200 m Ah·g-1、500m Ah·g-1、1 A·g-1、5 A·g-1进行倍率性能测试后,电流密度回到100 m Ah·g-1时容量剩余约70.2%,表现出很好的可逆性。

唐滋励[9](2021)在《聚芳醚腈基纳米钛酸锶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芳醚腈(PAEN)具有蠕变小、刚性大、电绝缘性好、耐热性好、机械强度高等特性,可作为聚合物基体材料与高介电常数填料复合,制备柔性聚芳醚腈基高介电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军工、机械、电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首先通过溶胶沉淀法合成钛酸锶钡纳米颗粒,获得了制备钛酸锶钡纳米颗粒的优化工艺条件。结合熔盐辅助热处理,制备出一系列Ba1-xSrxTi O3(x=0.1、0.33、0.5、0.74、0.8)纳米粉体。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阻抗分析仪及介电测试系统等对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探究了钡锶比对钛酸锶钡晶体结构、颗粒形貌及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钛酸锶钡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70~100 nm,其中Ba0.67Sr0.33Ti O3的介电常数达到1680(1 k Hz),具有最优的介电性能,可作为后续聚芳醚腈基纳米钛酸锶钡复合材料的介电陶瓷填料。然后选取介电性能最优的Ba0.67Sr0.33Ti O3(以下简称BST)纳米颗粒作为填料,对BST表面羟基化(BST-OH)后与聚芳醚腈基体复合制备了聚芳醚腈基纳米钛酸锶钡复合材料。红外光谱结果表明BST-OH表面的羟基数量得到有效增加。通过热重分析仪(TG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万能试验机、阻抗分析仪及介电测试系统以及SEM对聚芳醚腈基纳米钛酸锶钡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及微观形貌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随着BST-OH含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而拉伸强度随着BST-OH含量的增加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当BST-OH含量为40 wt%时,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相比纯聚芳醚腈提高了80%至5.87(1 k Hz),拉伸强度依然达到65 MPa。此外,微观形貌结果显示BST-OH填料与聚芳醚腈基体之间的相容性不佳,导致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出现明显增加。为了改善钛酸锶钡纳米填料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界面相容性并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我们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表面带有银纳米颗粒的新型钛酸锶钡-银(BST-Ag)杂化颗粒。首先通过硅烷偶联剂(MPTMS)对BST-OH进行表面接枝,使BST颗粒表面形成带有巯基的小分子层,再通过原位引发银离子还原生成银纳米颗粒,并通过红外光谱、TGA、SEM等手段对BST-Ag杂化颗粒进行了结构表征与形貌分析。然后将BST-Ag杂化颗粒与PAEN基体复合制备了PAEN/BST-Ag复合材料,并系统地研究了PAEN/BST-Ag复合材料的力学、热学及介电性能。微观形貌分析显示新型钛酸锶钡-银杂化颗粒与PAEN基体的相容性更好,从而使得复合材料在介电常数增大的同时介电损耗依然保持较低范围(<0.03)。与PAEN/BST-OH复合材料相比,PAEN/BST-Ag复合材料不仅介电常数得到了提升,而且拉伸强度也得到了增强,这主要得益于杂化颗粒与基体更好的相容性。此外,PAEN/BST-Ag复合材料还具有高的耐热性和良好的介电-温度稳定性,因此在使用条件苛刻的耐高温电介质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刘赛月[10](2020)在《火焰喷雾热解纳米粉制备NASICON型固态电解质与离子导电行为》文中指出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使锂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长,资源的短缺以及成本的上涨严重制约了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发展。因此,近十年来电化学领域的重要探索方向集中在发展资源丰富,成本低廉,使用安全的新一代可充电电池。与锂资源相比,钠/镁储量丰富,安全高效,有望成为替代锂离子电池的新一代储能装置。为了规避电解液使用过程中易燃易爆的问题,以固态电解质替代电解液制备全固态电池成为电化学领域新的构想。近年来,NASICON型固态电解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应用于钠离子电池的Na3Zr2Si2PO12常温离子导电率可以达到10-4-10-3 S cm-1。然而,NASICON固态电解质的传统制备方法制备温度高,工艺流程繁琐,能耗大。同时,NASICON固态电解质对温度敏感,易产生杂相,较难制备细晶致密的烧结体,且受限于块体电解质较大的厚度(1-2 mm),使组装的固态电池表现出较低的能量密度。本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对NASICON构型的掺杂元素进行了设计,通过蒸馏法制备了金属有机化合物,并进一步通过液体喂料的火焰喷雾热解法(LF-FSP)一步制备出NASICON纳米初始粉体。与传统的固态反应法相比,这种方法更加简单高效,粉体的相组成可以通过前驱体的比例进行调节。并基于颗粒纳米化,使烧结温度大幅降低,在低于传统制备方法100-200℃的烧结温度可以制备出细晶致密的块体和薄膜电解质。通过对不同烧结温度Na3Zr2Si2PO12块体电解质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发现当温度达到1250℃时,Na,P挥发严重,晶粒在高温下迅速长大,致密度也有下降的趋势。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发现离子导电率与电解质中主相含量以及致密度随烧结温度的变化曲线基本一致,与晶粒粒径的变化趋势相反。研究体系中1100℃烧结的Na3Zr2Si2PO12块体电解质的晶粒尺寸较小,致密度和主相含量较高,离子导电率可以达到4.8×10-4 S cm-1。通过调节前驱体的种类和比例对Na3Zr2Si2PO12进行掺杂改性研究。随着Ce4+掺杂浓度的增加,NASICON相逐渐从单斜相向菱方相转变。Ce4+的掺杂对致密度和晶粒粒径的影响不大,对相组成的影响较大,高掺杂浓度的电解质中杂相种类和含量较高。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发现Na3Ce0.1Zr1.9Si2PO12表现出研究体系中最高的常温离子导电率,为6.9×10-4S cm-1,激活能为0.33 e V。通过对其进行Rietveld精修,分析了NASICON中Na+不同占位形成的多面体的空间结构,以及Na+的跃迁路径,计算了Na+跃迁过程中的瓶颈大小。计算得到的Na3Ce0.1Zr1.9Si2PO12电解质的T1为5.6(?)2,是目前文献报道中的最大值。组装TiO2|NASICON|Na固态半电池,发现其比容量远远高于文献报道的数据。一方面是因为电解质制备方法的优越性,在相对低的烧结温度下,制备出细晶致密的电解质块体,组织结构均匀。另一方面是由于少量电解液的添加,有效提升了电极电解质界面的稳定性。利用流延铸膜法制备出Fe掺杂改性的Mg0.5Zr2(PO4)3生膜,通过无压烧结制备出透明的37μm厚度的薄膜电解质。一定浓度Fe3+的掺杂缓解了Mg0.5Zr2(PO4)3体系对于温度的敏感性,首次得到了Mg0.5Zr2(PO4)3纯相薄膜电解质,解决了局部致密化的问题,制备了组织结构均匀的高致密透明薄膜。Mg0.6Fe0.2Zr1.8(PO4)3表现出1.8×10-7 S cm-1的常温离子导电率,比同体系其他薄膜高出一个数量级。由于较高的离子导电率和较小的电解质厚度,Mg0.6Fe0.2Zr1.8(PO4)3薄膜的面电阻为1.6 kΩcm2,在文献报道的数据中为最低值。通过Rietveld精修构建了NASICON结构中Mg2+传导路径的多面体视图,计算了掺杂前后Mg2+跃迁窗口的大小,证明了小离子半径的Fe3+的掺杂并没有影响到Mg2+在三维框架结构中的传输。但是,低价态掺杂可以引入更多的Mg2+来消除掺杂引起的正电荷缺失。同时,薄膜中由于Fe3+掺杂提高的致密度以及减少的缺陷都有利于薄膜电解质中离子导电性的提高。

二、纳米粉体干燥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粉体干燥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单质含能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纳米单质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
    1.1 强氧化剂与单质炸药的纳米化制备方法
        1.1.1 物理粉碎法
        (1)高能机械球磨法
        (2)高速撞击流粉碎法
        (3)超音速气流粉碎法
        1.1.2 化学重结晶法
        (1)溶剂-非溶剂法
        (2)反相胶束法
        (3)溶胶-凝胶法
        (4)气相沉积法
        (5)超临界流体法
        (6)微流控结晶法
    1.2 高能燃料的纳米化制备方法
        1.2.1 电爆炸法
        1.2.2 直流电弧法
        1.2.3 自蔓延高温合成法
        1.2.4 高能固相球磨法
    1.3 储氢材料的纳米化制备方法
        1.3.1 高能固相球磨法
        1.3.2 纳米限域法
        1.3.3 液相化学法
        1.3.4 氢化化学气相沉积法
2 纳米单质含能材料的应用现状
    2.1 纳米单质含能材料的增效基础研究
        2.1.1 纳米强氧化剂及单质炸药
        (1)纳米强氧化剂及单质炸药的热解增效
        (2)纳米硝胺炸药的降感增效
        2.1.2 纳米高能燃料
        (1)纳米高能燃料对强氧化剂的热解增效
        (2)纳米高能燃料与单质炸药的热解增效
        2.1.3 纳米储氢材料
        (1)纳米储氢材料对强氧化剂的热解增效
        (2)纳米储氢材料对单质炸药的热解增效
    2.2 纳米单质含能材料在火炸药中的应用研究
        2.2.1 纳米强氧化剂及单质炸药
        2.2.2 纳米高能燃料
        2.2.3 纳米储氢材料
3 结束语

(2)CeO2改性石墨烯对PAO5w-40润滑油润滑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润滑简介
        1.1.1 润滑油的构成及作用
        1.1.2 润滑机制
        1.1.3 润滑添加剂
    1.2 石墨烯概述
        1.2.1 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能
        1.2.2 石墨烯的制备
    1.3 石墨烯表面改性
    1.4 石墨烯在润滑油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案与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实验技术路线
    2.3 实验材料及设备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4 稀土改性石墨烯纳米复合粉体的制备
        2.4.1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
        2.4.2 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制备
        2.4.3 稀土改性石墨烯(CeO_2/rGO)的制备
    2.5 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2.5.1 相结构分析
        2.5.2 微观形貌观察
        2.5.3 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5.5 热稳定性分析
        2.5.6 粒径分析
    2.6 润滑油性能测试
        2.6.1 分散稳定性分析
        2.6.2 粘度分析
        2.6.3 铜片腐蚀测试分析
        2.6.4 摩擦学性能分析
3 稀土改性石墨烯的组织结构与特性分析
    3.1 XRD分析
    3.2 Raman分析
    3.3 SEM分析
    3.4 XPS分析
    3.5 TEM分析
    3.6 FT-IR红外光谱分析
    3.7 热稳定性分析
    3.8 粒径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添加稀土改性石墨烯润滑油性能分析
    4.1 润滑油理化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1.1 流动性分析
        4.1.2 铜片腐蚀实验
    4.2 分散稳定性分析
        4.2.1 活化指数
        4.2.2 Zeta电位分析
        4.2.3 添加粉体润滑油宏观照片
    4.3 不同比例CeO_2/rGO-3:1复合粉体添加剂摩擦学性能分析
        4.3.1 摩擦系数
        4.3.2 磨痕形貌分析
        4.3.3 磨痕三维形貌分析
    4.4 相同比例下不同类别添加剂摩擦学性能分析
        4.4.1 摩擦系数
        4.4.2 磨痕形貌分析
        4.4.3 磨痕三维形貌分析
    4.5 磨痕Raman分析
    4.6 改性石墨烯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减摩机理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及奖励

(3)纳米氧化铈制备及其粒度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的基本效应
        1.1.1 小尺寸效应
        1.1.2 库仑堵塞与量子隧穿效应
        1.1.3 介电限域效应
        1.1.4 量子尺寸效应
        1.1.5 表面效应
    1.2 纳米材料的物理特性
        1.2.1 光学性质
        1.2.2 电学性质
        1.2.3 热学性质
        1.2.4 力学性质
        1.2.5 磁学性能
    1.3 纳米氧化铈的结构与性质
    1.4 纳米氧化铈颗粒的制备方法
        1.4.1 固相法
        1.4.2 气相法
        1.4.3 沉淀法
        1.4.4 燃烧法
        1.4.5 水热法
        1.4.6 微乳液法
        1.4.7 溶胶-凝胶法
        1.4.8 其他方法
    1.5 纳米氧化铈颗粒的应用
        1.5.1 紫外吸收领域的应用
        1.5.2 汽车尾气净化领域的应用
        1.5.3 水污染处理领域的应用
        1.5.4 燃料电池领域的应用
        1.5.5 机械抛光领域的应用
    1.6 纳米氧化铈的分散研究
        1.6.1 氧化铈在水中分散的作用机理
        1.6.2 氧化铈在水中的分散方法
    1.7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纳米粉体的稳定测试条件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步骤
    2.4 表征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物理分散条件对纳米粉体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2.5.2 化学分散条件对纳米粉体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第三章 纳米氧化铈的粒度控制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步骤
    3.4 表征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物相分析
        3.5.2 表面活性剂种类对制备氧化铈颗粒的影响
        3.5.3 焙烧温度对制备氧化铈颗粒的影响
        3.5.4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制备氧化铈颗粒的影响
        3.5.5 助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制备氧化铈颗粒的影响
        3.5.6 硝酸铈浓度对制备氧化铈颗粒的影响
        3.5.7 油相用量对制备氧化铈颗粒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微观缺陷及其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陶瓷增材制造
    1.2 陶瓷光固化增材制造
        1.2.1 光固化陶瓷浆料的特点
        1.2.2 光固化成型技术特点
        1.2.3 应用领域及其潜力
    1.3 氧化锆陶瓷与牙科个性化应用
    1.4 选题及研究思路
2 实验原料、实验设备及测试表征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粉体信息
        2.1.2 树脂原料
        2.1.3 实验设备
    2.2 实验过程
        2.2.1 浆料制备流程
        2.2.2 素坯成型及清理
        2.2.3 热处理
    2.3 性能测试
        2.3.1 流变学特性
        2.3.2 热分析
        2.3.3 显气孔率、体积密度及表观密度
        2.3.4 孔径分布
        2.3.5 线收缩率
        2.3.6 弯曲强度
        2.3.7 硬度及断裂韧性
        2.3.8 直线透过率
    2.4 分析表征技术
        2.4.1 微观组织结构
        2.4.2 表面粗糙度
        2.4.3 尺寸精度
3 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全流程缺陷研究
    3.1 样品制备
    3.2 陶瓷光固化增材制造部件存在的成型问题
        3.2.1 宏观成型
        3.2.2 微观结构
        3.2.3 表面质量及尺寸精度
        3.2.4 制备时效性
    3.3 本章小结
4 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观缺陷研究与控制
    4.1 样品制备
    4.2 陶瓷浆料的优化
        4.2.1 树脂组成对浆料特性的影响
        4.2.2 树脂组成对素坯成型的影响
        4.2.3 树脂组成对素坯热处理的影响
    4.3 浆料光固化特性
    4.4 热处理工艺
        4.4.1 气压脱脂
        4.4.2 空气气氛脱脂
        4.4.3 真空脱脂及气氛保护脱脂
    4.5 增材制造部件宏观成型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光固化氧化锆陶瓷热处理过程微观结构演变规律研究
    5.1 典型微观缺陷的类型
    5.2 材料背景与样品制备及表征
        5.2.1 材料背景
        5.2.2 样品制备
    5.3 粉体优化对微观缺陷的调控作用
        5.3.1 粉体优化
        5.3.2 介观晶粉体对流变学行为及烧结的影响
        5.3.3 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
    5.4 非同步烧结现象
    5.5 本章小结
6 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样品制备
    6.2 氧化锆牙科修复体模型的宏观成型
        6.2.1 模型试戴精度
        6.2.2 表面质量评价
        6.2.3 支撑设计对宏观外形的影响
    6.3 氧化锆陶瓷部件的性能
        6.3.1 机械性能
        6.3.2 光学性能-直线透过率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钙钛矿基介电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钙钛矿基介电材料概述
        1.1.1 光致发光材料
        1.1.2 高介电材料
    1.2 钙钛矿型钛酸盐材料概述
        1.2.1 钛酸钡的结构与性能
        1.2.2 钛酸钡的研究现状
        1.2.3 钛酸锶的结构与性能
        1.2.4 钛酸锶的研究现状
    1.3 钙钛矿基介电材料-聚合物复合材料
    1.4 钙钛矿基介电材料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钙钛矿基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与表征方法
    2.1 钙钛矿介电材料的制备工艺
    2.2 钙钛矿基介电材料微结构和形貌表征
    2.3 钙钛矿基介电材料的物性表征手段
第三章 SrTiO_3介电粉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SrTiO_3介电粉体和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2.1 SrTiO_3纳米粉体的制备
        3.2.2 SrTiO_3纳米粉体的微观形貌与结构
        3.2.3 SrTiO_3:Pr~(3+)/SrTiO_3/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SrTiO_3:Pr~(3+)/SrTiO_3/PVDF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结构
    3.3 SrTiO_3发光性能研究
        3.3.1 Pr~(3+)离子掺杂对SrTiO_3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
        3.3.2 高温煅烧对SrTiO_3:Pr~(3+)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
        3.3.3 SrTiO_3发光机制研究
        3.3.4 SrTiO_3:Pr~(3+)/SrTiO_3/PVDF复合材料介电性能与发光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钙钛矿基介电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介电陶瓷的制备与表征
        4.2.1 Ba_(0.7)Ca_(0.3)TiO_3:Pr~(3+)陶瓷的制备
        4.2.2 Ba_(0.7)Ca_(0.3)TiO_3:Pr~(3+)陶瓷的形貌与结构
        4.2.3 Ba(Zr_(0.2)Ti_(0.8))O_3-50%(Ba_(0.7)Ca_(0.3))TiO_3:Pr~(3+)陶瓷的制备
        4.2.4 Ba(Zr_(0.2)Ti_(0.8))O_3-50%(Ba_(0.7)Ca_(0.3))TiO_3:Pr~(3+)陶瓷的形貌与结构
    4.3 介电陶瓷发光性能研究
        4.3.1 煅烧温度对介电陶瓷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
        4.3.2 PR~(3+)离子掺杂量对介电陶瓷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
        4.3.3 极化提升介电陶瓷发光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aTiO_3介电粉体与多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BaTiO_3介电粉体与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5.2.1 BaTiO_3介电粉体的制备
        5.2.2 BaTiO_3介电粉体的形貌与结构
        5.2.3 复合材料的制备
        5.2.4 复合材料的形貌与结构
    5.3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研究
        5.3.1 单层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研究
        5.3.2 三层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研究
        5.3.3 三层复合材料介电性能机理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Ni@BaTiO_3纳米颗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Ni@BaTiO_3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6.2.1 Ni@BaTiO_3纳米颗粒的制备
        6.2.2 Ni@BaTiO_3纳米颗粒的微观形貌和结构
    6.3 Ni@BaTiO_3纳米颗粒的性能研究
        6.3.1 BaTiO_3对Ni抗收缩性的影响研究
        6.3.2 BaTiO_3对Ni抗氧化性的影响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铋基多金属盐修饰空穴传输层及PSCs光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分析
        1.2.1 钙钛矿材料晶体结构及基本性质
        1.2.2 电池结构和组成的研究进展
        1.2.3 钙钛矿薄膜的制备及研究进展
        1.2.4 电池的工作原理
    1.3 空穴传输层的改性及研究进展
        1.3.1 聚合物空穴传输材料
        1.3.2 无机物空穴传输材料
        1.3.3 空穴传输层的添加剂研究进展
    1.4 Ⅰ-Ⅴ-Ⅵ_2材料的合成及研究进展
    1.5 杂多酸在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设备
    2.2 电池制备及样品合成
        2.2.1 电池制备方法
        2.2.2 AgBiSe_2纳米粉体及薄膜的制备
        2.2.3 POMs的合成与制备
    2.3 电池和样品的测试与表征方法
        2.3.1 样品结构的分析测试方法
        2.3.2 样品光电性能的分析测试方法
        2.3.3 电池的分析测试方法
第3章 杂多酸BiW_9改性空穴层及光电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BiW9 的结构性能表征
    3.3 BiW_9改性空穴传输层的性能研究
        3.3.1 BiW_9氧化Spiro-OMeTAD的研究分析
        3.3.2 BiW_9改性空穴传输层光电性能的研究
    3.4 基于BiW_9的PSCs性能研究分析
        3.4.1 基于BiW_9的PSCs的光电性能研究
        3.4.2 BiW_9对PSCs电荷行为的研究分析
        3.4.3 BiW_9改性空穴层对PSCs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杂多酸BiW_(10)M改性空穴层及光电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Bi W10M的结构性能表征
    4.3 BiW_(10)M改性空穴传输层的性能研究
        4.3.1 BiW_(10)M氧化Spiro-OMeTAD的研究分析
        4.3.2 BiW_(10)M改性空穴传输层光电性能的研究
    4.4 基于BiW_(10)M的PSCs性能研究分析
        4.4.1 基于BiW_(10)M的PSCs的光电性能研究
        4.4.2 BiW_(10)M对 PSCs电荷行为的研究分析
        4.4.3 BiW_(10)M改性空穴层对PSCs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gBiSe_2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AgBiSe_2纳米粉体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5.2.1 AgBiSe_2纳米粉体的合成
        5.2.2 AgBiSe_2纳米粉体的性能表征
    5.3 AgBiSe_2薄膜的光电性能研究
        5.3.1 AgBiSe_2薄膜的光学性能研究
        5.3.2 AgBiSe_2薄膜的光学性能研究
    5.4 AgBiSe_2薄膜在PSCs中的应用研究
        5.4.1 AgBiSe_2薄膜的制备及应用
        5.4.2 AgBiSe_2薄膜修饰PSCs的光电性能研究
        5.4.3 AgBiSe_2薄膜修饰PSCs的电荷行为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7)改性M相纳米氧化钒制备及其在智能控温涂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具有可逆相变特性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方法
        1.2.1 热分解法
        1.2.2 溶胶-凝胶法
        1.2.3 两步水热法
        1.2.4 一步水热法
        1.2.5 氧化还原法
    1.3 二氧化钒粉体的改性
        1.3.1 掺杂VO_2粉体的研究进展
        1.3.2 VO_2粉体表面包覆的研究进展
        1.3.3 防水性VO_2薄膜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其意义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过程
        2.3.1 VO_2粉体的制备
        2.3.2 钨掺杂多孔VO_2纳米粉体的制备
        2.3.3 防水性VO_2(M)智能控温涂层制备
    2.4 实验测试方法及表征
第3章 VO_2(M)纳米粉体和智能控温涂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2.1 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
        3.2.2 VO_2薄膜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反应物配比对产物的影响
        3.3.2 水热温度的影响
        3.3.3 水热时间的影响
        3.3.4 不同水热温度对制备的VO_2薄膜的光学性能影响
        3.3.5 不同水热时间对制备的VO_2薄膜的光学性能影响
        3.3.6 VO_2(M)纳米粉体性能分析
        3.3.7 VO_2粉体相变性能分析
        3.3.8 VO_2智能控温涂层形貌及光学性能分析
        3.3.9 VO_2智能控温涂层隔热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钨掺杂多孔二氧化钒粉体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2.1 钨掺杂介孔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
        4.2.2 钨掺杂二氧化钒薄膜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钨掺杂含量对产物晶相的影响
        4.3.2 不同含量钨掺杂含量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4.3.3 钨掺杂介孔VO_2(M)样品中元素价态分析
        4.3.4 不同钨掺杂含量对产物相变温度的影响
        4.3.5 不同钨掺杂含量对产物光学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疏水性智能控温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2.1 有机改性VO_2粉体的制备方法的制备
        5.2.2 防水性VO_2(M)智能控温涂层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VO_2与不同聚合物基质制备涂层接触角测试
        5.3.2 VO_2与不同聚合物基质制备涂层的光学性能测试
        5.3.3 改性后VO_2与不同聚合物基质制备涂层的光学性能分析
        5.3.4 改性前后粉体XRD物相分析
        5.3.5 改性前后VO_2的粒径分析
        5.3.6 有机介质中分散性研究
        5.3.7 改性前后IR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硅基纳米合金粒子储能特性及结构演变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1.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
        1.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1.1.3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1.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1.2.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2.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2.3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1.2.4 锂离子电池隔膜
    1.3 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1.3.1 锂插层类化合物
        1.3.2 合金类材料
        1.3.3 转换反应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3.4 金属锂
    1.4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研究概述
        1.4.1 硅基负极材料研究意义
        1.4.2 硅基负极材料储锂机制
        1.4.3 硅基负极材料的挑战
        1.4.4 硅基负极材料的改性方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样品制备表征
    2.1 纳米粉体的制备
        2.1.1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
        2.1.2 硅纳米粉体的制备
        2.1.3 硅铁纳米粉体的制备
        2.1.4 硅钛合金纳米粉体的制备
    2.2 样品微观结构表征手段
        2.2.1 X射线衍射(XRD)
        2.2.2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4 X射线电子能谱(XPS)
    2.3 样品微观结构表征手段
        2.3.1 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XRD)
        2.3.2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SEM)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2.3.4 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XPS)
    2.4 本章小结
3 电池制备及电化学表征
    3.1 组装锂离子电池
        3.1.1 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片
        3.1.2 组装纽扣电池
    3.2 电化学性能表征
        3.2.1 循环伏安测试(CV)
        3.2.2 恒流充放电测试
        3.2.3 交流阻抗测试(AC)
    3.3 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
        3.3.1 硅纳米粉体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
        3.3.2 硅铁纳米粉体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
        3.3.3 硅钛纳米粉体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聚芳醚腈基纳米钛酸锶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电介质材料
        1.2.1 电介质材料及其极化机理
        1.2.2 电介质材料的性能表征参数
        1.2.3 电介质材料的储能机制
        1.2.4 电介质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1.3 钛酸锶钡材料
        1.3.1 钛酸锶钡概述
        1.3.2 钛酸锶钡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1.4 聚芳醚腈基介电复合材料
        1.4.1 聚芳醚腈概述
        1.4.2 聚芳醚腈基介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2 Ba_(1-x)Sr_xTiO_3纳米粉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钛酸锶钡纳米粉体的制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表征与测试
        2.2.4 钛酸锶钡纳米粉体的合成过程
        2.2.5 钛酸锶钡纳米粉体的合成反应机理
    2.3 合成条件对钛酸锶钡纳米粉体的影响
        2.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2.3.2 NaOH浓度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2.4 不同钡锶比Ba_(1-x)Sr_xTi O_3粉体的制备及性能
        2.4.1 不同钡锶比Ba_(1-x)Sr_xTiO_3粉体的制备
        2.4.2 不同钡锶比Ba_(1-x)Sr_xTiO_3粉体的结构分析
        2.4.3 不同钡锶比Ba_(1-x)Sr_xTiO_3粉体的形貌分析
        2.4.4 不同钡锶比Ba_(1-x)Sr_xTiO_3粉体的介电性能
    2.5 本章小结
3 聚芳醚腈/钛酸锶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钛酸锶钡纳米颗粒的表面羟基化
        3.2.4 聚芳醚腈/钛酸锶钡复合材料的制备
        3.2.5 表征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面羟基化钛酸锶钡纳米颗粒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聚芳醚腈/钛酸锶钡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3.3.3 聚芳醚腈/钛酸锶钡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3.4 聚芳醚腈/钛酸锶钡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
        3.3.5 聚芳醚腈/钛酸锶钡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聚芳醚腈/钛酸锶钡-银杂化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钛酸锶钡-银杂化颗粒的制备
        4.2.4 聚芳醚腈/钛酸锶钡-银杂化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表征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表面巯基化钛酸锶钡颗粒的分析
        4.3.2 钛酸锶钡-银杂化颗粒的分析
        4.3.3 聚芳醚腈/钛酸锶钡-银杂化颗粒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4.3.4 聚芳醚腈/钛酸锶钡-银杂化颗粒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3.5 聚芳醚腈/钛酸锶钡-银杂化颗粒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
        4.3.6 聚芳醚腈/钛酸锶钡-银杂化颗粒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10)火焰喷雾热解纳米粉制备NASICON型固态电解质与离子导电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钠/镁离子电池
        1.2.1 传统钠离子电池
        1.2.2 传统镁离子电池
        1.2.3 全固态钠/镁离子电池
    1.3 固态电解质研究现状
        1.3.1 固态电解质在钠电池中的研究现状
        1.3.2 固态电解质在镁电池中的研究现状
    1.4 NASICON电解质研究进展
        1.4.1 NASICON电解质在钠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1.4.2 NASICON电解质在镁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制备及实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设备
        2.1.1 初始原料
        2.1.2 试验设备
    2.2 材料制备
        2.2.1 前驱体材料合成
        2.2.2 纳米粉体制备
    2.3 固态电解质的制备
        2.3.1 固态电解质块体的制备
        2.3.2 固态电解质薄膜的制备
        2.3.3 固态电解质的烧结
    2.4 扣式电池的制备
    2.5 材料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2.5.1 形貌和相结构表征
        2.5.2 电化学性能测试
    2.6 材料的计算与精修
        2.6.1 第一性原理计算
        2.6.2 电解质结构精修
第3章 NASICON电解质体系的设计与粉体的制备
    3.1 引言
    3.2 NASICON电解质掺杂体系计算设计
        3.2.1 Na_3Zr_2Si_2PO_(12)的掺杂计算
        3.2.2 Mg_(0.5)Zr_2(PO_4)_3的掺杂计算
    3.3 Na_3Zr_2Si_2PO_(12)电解质的传统制备
    3.4 火焰喷雾热解制备NASICON纳米粉体
        3.4.1 LF-FSP工艺路线设计
        3.4.2 前驱体热分解反应分析
        3.4.3 粉体的形貌与结构
        3.4.4 粉体的热分解反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e掺杂的Na_3Zr_2Si_2PO_(12)固态电解质的低温烧结和离子传输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LF-FSP法制备的Na_3Zr_2Si_2PO_(12)的低温烧结
        4.2.1 不同温度材料的结构表征
        4.2.2 不同温度材料的性能测试
    4.3 Ce掺杂的Na_3Zr_2Si_2PO_(12)块体电解质的低温烧结
        4.3.1 电解质块体的结构表征
        4.3.2 电解质块体的导电性研究
        4.3.3 电解质中Na~+传输机制
        4.3.4 电解质在半电池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Fe掺杂的Mg_(0.5)Zr_2(PO_4)_3薄膜电解质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Mg_(0.5(1+x))Fe_xZr_(2-x)(PO_4)_3生膜的制备
    5.3 Mg_(0.5(1+x))Fe_xZr_(2-x)(PO_4)_3薄膜的烧结
        5.3.1 电解质薄膜的结构表征
        5.3.2 电解质薄膜的导电性研究
        5.3.3 电解质薄膜中Mg~(2+)传输机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纳米粉体干燥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单质含能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现状[J]. 王苏炜,肖磊,胡玉冰,张光普,高红旭,赵凤起,郝嘎子,姜炜. 火炸药学报, 2021(06)
  • [2]CeO2改性石墨烯对PAO5w-40润滑油润滑性能影响研究[D]. 冯涛.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纳米氧化铈制备及其粒度控制的研究[D]. 李巧云.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4]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微观缺陷及其调控[D]. 李和祯.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5]钙钛矿基介电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D]. 张家萌.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铋基多金属盐修饰空穴传输层及PSCs光电性能研究[D]. 樊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7]改性M相纳米氧化钒制备及其在智能控温涂层中的应用[D]. 余珊珊. 湖北大学, 2021(01)
  • [8]硅基纳米合金粒子储能特性及结构演变规律[D]. 杨莎莎.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聚芳醚腈基纳米钛酸锶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唐滋励.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10]火焰喷雾热解纳米粉制备NASICON型固态电解质与离子导电行为[D]. 刘赛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纳米粉体干燥方法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