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差异与英译

思维差异与英译

一、思维差异与英语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王林芳[1](2022)在《基于思维差异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翻译教学是高校英语教学中关键的环节之一,但是在实际开展翻译教学期间,却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是东西方之间存在一定的思维差异。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思维差异问题,则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基于此,笔者从思维方式与翻译教学的关系入手,重点分析思维方式对于翻译教学的影响,最后提出有效的英语翻译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的高校英语教师带来一定的启示。

胡萍,刘艳霞[2](2021)在《从“焦点”和“散点”看汉语流水句英译技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流水句无核心动词,句段流动铺排,意尽为界,呈"散点透视"的东方思维特点;英语句子核心动词明确,小句间层次清楚,前呼后拥,呈"焦点透视"的西方思维特点。本文基于学生译文的失误及其所暴露的对英汉句式差异的认知不足,从"焦点""散点"视角看东西方思维差异对英汉句式的影响,继而探讨流水句的分类及英译技巧。最后,从教学的角度提出翻译专业应重视汉语理论的学习,深化英汉对比与分析,促进学生翻译水平的提升。

杨玉芳[3](2021)在《基于双向关联规则的跨文化视角转换英语翻译技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英语翻译技巧,降低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错误,提出基于双向关联规则的跨文化视角转换英语翻译技巧。从跨文化视角转换和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两方面,对跨文化视角转换的根源进行研究。分析双向关联规则的基本运行原理,并利用该规则挖掘跨文化视角转换以及英语翻译数据。结合提取的数据结果,分析跨文化视角转换对英语翻译技巧的影响,并从归化策略、相悖策略、长句翻译、转换翻译以及隐喻内容意译等方面,实现跨文化视角转换英语翻译技巧的优化,使英语翻译更加准确和快速,达到沟通的目的。

唐路佳[4](2021)在《凉山彝区小学英语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基于浸入式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应对英语教育的浪潮,改善彝族地区英语教学环境,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刻不容缓。因此,通过在彝族地区进行英语教学方法的比较、选择,探寻到适合彝族地区的英语教学方法,是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教育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措施。笔者针对所研究的内容,梳理了浸入式教学法以及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总结了课堂实施基本要求以及课堂实施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教学环境、资源对比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基本条件。随后本研究采用教育的准实验进行研究实验,通过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学生和教师的个人访谈等方法,在凉山彝族某小学的英语课堂分别用语法翻译法以及浸入式教学法进行授课,观察、对比两种不同的英语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表现、态度;教师的课后评价以及教学后的效果。总结不同教学方法各自的优势及其劣势,试图结合彝区教学资源环境,探寻出适用于现阶段彝族地区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本论文通过理论以及实践的比较,在理论上,结合凉山彝区当地的教学环境、资源综合对比了两种教学方法实施的基本特点及其要求;在实践中,采用教育准实验的形式用以对比两种不同教学方法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针对凉山彝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能够得出以下结论:通过理论以及实验的对比,在现阶段的凉山彝区小学中语法翻译法比浸入式教学法具有更高的可行程度。继而更深入一步而言,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不是所有更新颖的教学方法以及理论上行得通的教学方法在所有地区都有其生长的土壤。选择更多时候需要考虑客观因素进行选择,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依据教学目的、课程性质等因素外还受到教学环境、资源配置、学生适应程度、课堂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对于选择教学方法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赵轶哲[5](2021)在《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文中认为学界目前对汉英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的共性和殊性,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采用“英汉时空性差异观”,基于自建的习语与习语翻译语料库,并从汉英大型平衡语料库与汉英口语语料库中获取真实的习语使用数据,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探究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汉英习语内在组构有何异同?第二,汉英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有何共性与个性?第三,汉英习语变异有何相同与相异之处?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本文从“块状拼接与勾连延续”“空间聚合关系与时间线性关系”以及“内生性与外生性”三个维度分别对汉英习语内在组构特征、汉英习语超常规语法结构以及汉英习语变异展开探讨。主要发现有四:第一,汉英习语组构方式均具非均质性,均可大致分为词组式习语、单句式习语与复句式习语三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汉语偶对式习语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内在组构特征展开探讨。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其英译文与汉译文,揭示汉英对称式习语的本质特征及其个性差异产生的根源。汉语偶对式四字格习语是“汉有英无”的语言现象,在语言表征上无需任何关联词或语法标记,仅凭前后部分块状对称拼接便可理通意合,造就出词组及更复杂的语法单位,这与汉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密不可分。然而,英语成对式习语与之相去甚远,其成对词、成对短语与成对句分别由两两相对的词、短语以及句子构成,受制于其时间性特质,必须采用外显的连接手段,明示其内在组构关系。第二,对汉英习语超常规语法结构的对比研究,发现主要有三:其一,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超越了汉语四字格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类型,简约而不简单,内部组构关系复杂,可大致分为潜隐与缩合两类。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虽然其内部组构关系也表现出复杂性,然而其数量非常有限且使用频率较低;其二,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构成张力,但其内生性可以消解张力,而张力与内生的深层根源在于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受制于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具有外生性,只能凭借外在形式来消解张力,一旦违反语法结构的要求,其张力就难以消解;其三,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与汉语的强空间性表征具有同质关系,是汉民族强空间性思维的典型表现,昭显出汉语的个性特质;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与英语的强时间性的语言表征之间具有异质性,其语言形式通常被视为违反语法结构而难以成立。第三,“固定”与“变异”是汉英习语既矛盾又洽和的两大特征。基于汉英口语语料库,对汉英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即替换与嵌入,进行实证性考察。研究发现,汉英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类型中嵌入型变异最多,其次为替换型变异。汉语习语变异在偶对嵌入、逻辑嵌入及临时性替换等方面表现出强空间性,其变异方式不受外在形式的约束,变异之后仍保持以意驭形、语义内生的强空间性特质。而英语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无论是替换变异还是嵌入变异,通常都须借助于外在有形的手段才可得以实现,具有强时间性特质。第四,对汉英习语异序的实证研究发现,汉语仅靠次序的变换便可实现异序,而英语习语偏好由形态句法引发的异序。同时,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BCC)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本文聚焦于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现象,旨在揭示其异同及其背后的深层缘由。发现主要有三:首先,在语言使用中,汉英对称式习语虽具固定性,但多数习语也存在异序形式。然后,较之英语对称式习语,汉语对称式习语的结构更为复杂,其异序形式也更为多样。再者,汉英对称式习语存在差异的根源在于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与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概而言之,本文针对汉英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分别从汉语习语的块状拼接、空间聚合关系以及内生性和英语习语的勾连延续、时间线性关系以及外生性展开探讨,研究证明了汉语习语的强空间性特质与英语习语的强时间性特质。以上这些研究,对汉英习语研究、英汉对比研究以及词典编撰等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袁静[6](2021)在《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 ——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为视角》文中指出关于英汉谚语的句法结构研究,国内外学界以往主要关注其具体的句法特征,鲜少揭示其句法特征所隐藏的这两种语言的本质特性差异,更未曾论及这些表象差异背后的内在成因。本文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王文斌2013a,2013b,2019a)为视角,考察英汉谚语的句法结构,将其分成整句型与短语型,试图以此切入,透视英汉谚语句法结构差异背后所隐藏的根性差异,同时也弥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至今尚未涉足对英汉谚语研究的欠缺。主要发现有三:(1)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反映了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其整句型的时间性特征与句内动词中心的分布、连接手段的种类以及显性主谓结构的组合紧密相关;其短语型的时间性特征与连接手段的种类以及主谓结构的省略程度密切关联,各类结构的时间性层级由动词主导。(2)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昭显了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其整句型的空间性特征与句内名词的主体地位、对称句段的数目以及显性对言结构的组合关系密切,其短语型的空间性特征与名词短语的数目与对言结构的完整程度具有紧密关系,各类结构的空间性层级由名词主导。(3)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源自印欧语的时间性编码方式,以谓语动词实现句法结构的时间范畴定位,动词编码区分句法结构的不同层次,以勾连性与延续性为其主要特征;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源自汉语的空间性编码方式,以名词实现句法结构的空间特征组合,名词编码区分句法结构的不同层次,块状性与离散性是其主要特征。本文在探究英汉谚语句法特征与英汉民族思维取向的彼此联系时,主要以时贤所讨论的英汉时空性差异为视野,兼及洪堡特提出的“内蕴语言形式”观和中西思维模式的相关成果。英语谚语的形合与汉语谚语的意合,直接对应中西思维的理性与悟性之别;英语谚语的主谓结构与汉语谚语的对言格式,直接对应中西思维的演绎模式与类比模式之异。这两种差异的根因,均在于英民族的强时间性思维和汉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之殊,与“内蕴语言形式”观相契合。

王连柱[7](2021)在《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愈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欲解决好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讲述好“中国故事”,除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还应加强语言本体研究、跨语言和跨文化研究。汉、印、阿、希四个民族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广泛的影响力,研究好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提出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本研究选取汉、印、阿、希四种民族语言及其及物性系统作为跨语言比较研究的对象,以期增进人们对四种语言、四个民族的认识,让民族沟通之路更为通畅。纵观语言研究史可知,史上论及及物性这一重要且复杂语言现象的学者众多,总结来看,他们对及物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形式和意义两个层面,即(形态)句法及物性和语义及物性。最先从意义层面探讨语义及物性的学者是Halliday,其将及物性视为小句经验功能的一部分,作用是把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各种经验用“过程”“参与者”以及“环境成分”表达出来。Halliday和Fawcett的及物性系统主要是基于英语建构的,而每种语言都需要一个特定的、与该语言特征相适应的及物性系统。多位学者如Caffarel、Teruya和何伟已相继建构起针对法语、日语和汉语的及物性系统。此外,有些学者如Lavid、Matthiessen和何伟已经尝试开展及物性系统的跨语言比较或对比研究,或者类型学研究,但是这类研究的数量还比较少,覆盖的语种和语料也不够丰富,且没有将语言比较或对比与文化、思维层面的阐释相结合,追问何以呈现此样不同。在汲取前人研究经验并指出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本研究以Halliday的及物性理论以及何伟关于及物性系统建构的研究为指导,借助比较和对比等研究方法,探究汉、印、阿和希四语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共性和殊性,并从认知、思维及文化出发,对殊异背后所隐伏的深层动因进行解释,以期补益于人们对四种语言,以及它们背后的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及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及物性过程类型出发,本研究发现,四语的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有五点共性特征:丰富性、层次性、张力性、隐喻性和抽象性。丰富性指四语的及物性系统均拥有丰富的过程类型和多样化的参与者角色,都能够有效表征发生在物质和社会世界、心理世界和关系世界的认知经验。层次性指四语的及物性过程类型均可按照具化程度,区分为上层、基本层和下层过程,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人们可以选择基于上层、基本层甚至是下层及物性过程进行分析。张力性指当受到使用语境、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主客观条件“牵制”时,小句从本应属的某种过程类型变成了另一种过程类型,或者小句的过程类型难以分辨,亦此亦彼、非此非彼。隐喻性指一种及物性过程会被隐喻化为另外一种过程,与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的功能角色可能会随之出现变化。抽象性指四语及物性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的过程之间存在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从及物性过程的语义配置结构出发,本研究发现,虽然四语及物性过程的语义配置结构均包含“过程”“参与者”和“环境”三种语义成分,但它们的相对序位、省略与凸显、整合程度等并不完全相同。汉语呈现出:1)“参与者”前置,“过程”通常不居于小句句首,“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略多,有一定位置自由度;2)“环境”前置,位置集中;3)有较高比例的“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居中,语义整合程度稍高等显着特征。印地语呈现出:1)“过程”后置,“过程”的位置固定、单一,“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最少;2)“环境”前置,位置集中;3)有一定数量的“参与者”省略;4)语义成分整合类型最少,语义整合程度最低等显着特征。阿拉伯语呈现出:1)“过程”和“参与者”均可前置,但以“过程”前置为主,“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最多,位置自由度最高;2)“环境”分散,位置自由度较高;3)没有“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较多,语义整合程度最高等显着特征。希腊语呈现出:1)“过程”和“参与者”均可前置,但以“参与者”前置为主,“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较多,位置自由度较高;2)“环境”分散,位置自由度较高;3)有少量“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较多,语义整合程度较高等显着特征。四语在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上的殊异,是由四个民族不同的认知、思维直接导致的,但殊异产生的最终根源还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理、自然和社会环境。汉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汉民族的农耕文化和儒道文化,及由其而生的事理逻辑思维、时间性思维、悟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顺序象似性认知、由背景到图形认知和非常强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紧密相关。印地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印民族的多元文化、宗教文化,及由其而生的论辩逻辑思维、带有随意性的时间性思维、直觉证悟思维和整体—分析中介型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背景到图形认知和较强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低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密切相关。阿拉伯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阿民族的沙漠游牧文化、外来文化和宗教文化,及由其而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空间性思维、理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图形到背景认知和较弱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非常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希腊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希民族的商贸文化、科学文化,及由其而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空间性思维、理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图形到背景认知和较弱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紧密相关。探究不同语言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异同,并从认知、思维及文化出发,阐释殊异产生的根源,不仅有助于语言教学,而且对增进民族间的沟通与理解大有补益。

耿芳[8](2021)在《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学界对语气的研究存在概念界定模糊、功能取向不明显、研究不系统等问题,从而语气对比领域也缺乏较为完善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功能为出发点,明确语气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对比,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研究目的:揭示汉日语气类别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揭示汉日语气语势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本研究的语气系统包含语气类别系统与语气语势系统,关注人际社会沟通与个人意志、情感在语言层面的体现,人际社会沟通由语气类别系统体现,个人意志与情感由语气语势系统体现。研究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语气类别隐喻式、语气语势的精密度,句法、词汇等语言体现形式,语场、语旨、语式等语境特点进行描述、例证、对比,且由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出发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研究发现如下:汉日语气一致式精密度基本一致,功能类别均包含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陈述语气中内含五类感叹语气,分别是对事物的感叹、对事物性质的感叹、对事物数量的感叹、对情形性质的感叹、对情形数量的感叹。汉日疑问语气均包含寻求正反及寻求新信息两类;日语中寻求正反选择类语气仅在级阶小句中出现。汉日祈使语气均包含命令、要求、支配、希愿、建议、提供、祝愿七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一致式呈现出在语序调整、程式化表达、疑问词、语气词使用等方面的共性;包含基本语序、成分重叠、结构顺序、疑问词提示特征、语气词性别特征、词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的精密度较为一致,均有陈述语气疑问型隐喻、陈述语气反义型隐喻、疑问语气陈述型隐喻、疑问语气祈使型隐喻、祈使语气陈述型隐喻、祈使语气疑问型隐喻六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具有程式化表达、“否定”成分非常规使用、语气词高频使用、句法与词汇共现关联等共性;呈现出句式结构、程式化表达适用性、语气副词、词法变位、句法与词汇共现特点等差异。语境特点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在话轮潜势、口语特征、隐喻义与上下文依赖关联、体现形式与上下文依赖关联、权势关系与句法特征互动等方面表现出共性;具备会话双方权势关系多样性、权势关系与体现形式关联、上下文依赖程度、语体倾向性、隐喻义与语式关联、隐喻义多功能性等差异。汉日语气语势在功能系统精密度上程度一致,内在语势均包含确实、料悟、能力、必然、或然、允许、意愿、义务八类;外在语势均含程度、速度两类,其中程度语势包括高、中、低三个水平,速度语势包含急、平、缓三个水平。体现形式手段方面,汉日语气语势呈现出对成分重复、隐喻式表达、不完整表达、投射结构、骂詈语、填充词等手段使用的共性。此外,由于外在语势关注语言的物理特征,本文对其语音手段进行简要分析并发现,汉日外在语势语音手段在音量与情绪对应、元音发声变化等方面存在共性;日语还可使用卷舌、促音、非常规浊化等手段体现外在语势,其中促音、非常规浊化也可在文字书写系统中体现。从语序类型与形态类型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语气系统的语气构成均不依赖语序,呈现出相似的问答模式;在前置语语言典型性、词汇性与词法性、句法成分与形式对应关系、句法顺序与规则侧重等方面展现出差异。从思维维度关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民族对人际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理解模式,展现出务实性与情感性、整体性与群体性、直觉性与规约性三组对照思维差异。从社会文化观察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中日社会在社会交往中均强调互动协商,中日社会宗族性架构与集团性架构的差异影响汉日民族思维,从而使其在语言类型、语气系统上呈现出差异。总的来说,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描述、例证,基于理论框架对语气的语言体现形式及语境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语言体现形式对比发掘汉日语言在语气表达上的异同,通过语境特点描写明确语气的互动属性,并最终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气的研究,回应了学界语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田英[9](2021)在《教学翻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 ——以宁夏六所高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英语教学法的发展和研究经历了多次革新与变化。随着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20世纪中期兴起的直接教学法成为主流教学法,取代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翻译在二语和外语课堂中逐渐受到排斥。然而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事实上在语言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相当一部分仍然会借助于母语(Language 1),母语在目的语(Language 2)学习中的作用并不只是单纯的负迁移,运用翻译活动辅助语言教学是外语学习中不可回避、自然而然的行为。教学翻译是指将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手段,而非教学目标,渗透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以促进语言多重技能的发展。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中英语教学翻译运用现状,即运用翻译作为教学手段的情况,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进行。以宁夏六所高中的英语老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了解高中英语教师对教学翻译的作用的认识与态度、对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翻译内容的看法,以及语言教学中运用翻译(Transl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半结构化问卷针对教师的具体做法和认识进行了访谈。本研究结合了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使用SPSS软件统计和分析问卷数据,并对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了质性化解读。研究主要发现:第一,高中英语教师普遍对教学翻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持肯定态度,认为教学翻译是高中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第二,对于目前教材中涉及翻译的内容,教师普遍认为在教材中可以增加一些额外的翻译练习,但人为主动添加的意愿不强;第三,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普遍会贯穿一些翻译手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词汇、掌握语法点、理解长难句及课文内容,但很少有规划地组织教学翻译活动。第四,教师普遍认为将翻译引入英语课堂有利于语言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训练,但一定要适度。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探讨了本研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发及其在高中英语中应用的可行性。

刘聪伟[10](2021)在《基于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翻译教学要注重实用性,但是从当前的英语翻译教学来看,教师开展英语翻译教学活动时更多地使用的是一种孤立的教学理念,注重翻译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是却忽视了必要的文化知识的补充,导致学生掌握了机械的翻译方法,但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却由于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而出现一些翻译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教学策略进行探析,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思维差异与英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思维差异与英语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思维差异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维差异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体现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二)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
    (三)螺旋式思维与直线式思维
    (四)意合与形合
二、思维差异对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
三、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第一,对比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二,注重学生翻译理念的培养。
    第三,注重译文的表达习惯。
    第四,提供优质的课外学习资源。
四、结语

(2)从“焦点”和“散点”看汉语流水句英译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从翻译失误看学生对英汉句式的理解
    2.1 源“散”译“散”,汉译英不擅于凝“散”为“整”
    2.2 源“整”译“整”,英译汉不擅于化“整”为“散”
3.“焦点”“散点”观与英汉句式差异
    3.1“焦点”与“散点”观
4.“焦点”“散点”观下的英汉句式特点
    4.1“焦点”观下的英语句式特点
    4.2“散点”观下的汉语流水句类型和特点
        4.2.1一点辐射型
        4.2.2视点流动型
        4.2.3视点切换型
5.“焦点”与“散点”观指导下的汉语流水句英译技巧
    5.1 逻辑切分,整合结构
    5.2 由隐化显、倒装连接
    5.3 变句段为小句,巧用连词成整句
6. 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7. 结语

(3)基于双向关联规则的跨文化视角转换英语翻译技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文化视角转换的根源说明
    (一)跨文化视角转换的内涵
    (二)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1.地域及自然环境存在的差异
        2.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存在的差异
        3.不同国家之间文化背景存在的差异
        4.生活和风俗习惯存在的差异
        5.宗教信仰的差异
        6.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
二、双向关联规则介绍
三、分析跨文化视角转换对英语翻译技巧的影响
四、双向关联规则下的英语翻译技巧优化
    (一)归化策略翻译技巧
    (二)相悖策略翻译技巧
    (三)长句翻译技巧
    (四)转换翻译技巧
        1.词性转换技巧
        2.形象转换
        3.虚实转换
        4.修辞转换
    (五)隐喻内容意译技巧
五、结语

(4)凉山彝区小学英语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基于浸入式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学生其自身发展需要掌握英语
        1.1.2 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结合凉山彝族当地教学环境加以衡量
        1.1.3 个人参与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项目实验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浸入式教学法
        1.4.2 语法翻译法方法
        1.4.3 教学方法选择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英语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1.5.2 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思路
    1.8 研究创新
2 理论上教学方法的对比选择研究
    2.1 浸入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2.1.2 系统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
    2.2 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
        2.2.1 语言的机械原子观
    2.3 教学方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2.3.1 浸入式教学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2.3.2 语法翻译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2.4 教学方法的课堂实施特点
        2.4.1 浸入式教学法的课堂实施特点
        2.4.2 语法翻译法的课堂实施特点
    2.5 理论层面的教学方法课堂选择比较分析
3 实证研究设计
    3.1 实验对象
    3.2 实验所用教材
    3.3 实验过程
        3.3.1 实验时间
        3.3.2 实验分步过程
        3.3.3 变量控制
    3.4 评价手段与研究统计
        3.4.1 测试数据的分析手段
        3.4.2 课堂观察的分析手段
    3.5 课堂实例
        3.5.1 语法翻译法的课堂实例
        3.5.2 浸入式教学法的课堂实例
4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课堂观察结果统计分析
        4.1.1 语法翻译法下的学生学习态度较浸入式教学法下的更为积极
        4.1.2 两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学习技术情况均呈较好发展
        4.1.3 语法翻译法下学生的学习习惯相对较好
        4.1.4 课堂观察总结
    4.2 试卷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4.2.1 试卷检测具体结果
        4.2.2 试卷检测结果的分析总结
    4.3 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统计分析
        4.3.1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4.3.2 访谈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的结论
        5.1.1 理论上的对比选择结论
        5.1.2 实证研究中的对比选择结论
    5.2 凉山英语教学现状相关启示
    5.3 本研究的局限及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术语界定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2 研究综述
    2.1 汉英习语的对比基础
        2.1.1 汉英习语的界定
        2.1.2 汉英习语的规约性
        2.1.3 汉英习语的字长偏好
        2.1.4 汉英习语的文体差异
    2.2 汉英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2.1 汉语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2.2 英语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3 汉英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3.1 汉语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3.2 英语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4 汉英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4.1 汉英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4.2 英汉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5 小结
3 英汉时空性差异观
    3.1 引言
    3.2 英汉时空性差异观
    3.3 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3.3.1 块状拼接与勾连延续
        3.3.2 空间聚合关系与时间线性关系
        3.3.3 内生性与外生性
    3.4 小结
4 汉英习语的组构方式
    4.1 汉英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1 汉语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2 英语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3 汉英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对比
    4.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1 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
        4.2.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英译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1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词组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单句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3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复句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3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3.1 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
        4.3.2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3.3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汉译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4 小结
5 汉英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1 引言
    5.2 汉语超常规习语与强空间性表征的同质性
        5.2.1 汉语四字格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
        5.2.2 汉语四字格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2.3 汉语超常规四字格习语与汉语强空间性表征的同质性
    5.3 英语超常规习语与强时间性表征的异质性
        5.3.1 英语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
        5.3.2 英语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3.3 英语超常规习语与英语强时间性表征的异质性
    5.4 小结
6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现象
    6.1 引言
    6.2 汉英习语变异现象概观
        6.2.1 汉语习语的变异现象
        6.2.2 英语习语的变异现象
    6.3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现象
        6.3.1 研究问题
        6.3.2 语料与研究方法
    6.4 从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4.1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的定量考察
        6.4.2 从替换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4.3 从嵌入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5 小结
7 汉英习语异序现象
    7.1 引言
    7.2 汉英习语异序现象
    7.3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
        7.3.1 术语界定
        7.3.1.1 对称式习语
        7.3.1.2 对称式习语的异序
        7.3.2 研究问题
        7.3.3 语料与研究对象
    7.4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的定量考察
        7.4.1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形式
        7.4.2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的语域分布
        7.4.3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程度
        7.4.4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类型对比
        7.4.4.1 汉语对称式习语的类型
        7.4.4.2 英语对称式习语的类型
    7.5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共性与个性溯源
        7.5.1 共性溯源
        7.5.2 个性溯源
    7.6 小结
8 结语
    8.1 主要发现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汉语成语九用词典》与《中华成语大词典》结构对比(节选)
    附录2 超常规四字格习语: 缩合型(节选)
    附录3 超常规四字格习语: 潜隐型(节选)

(6)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 ——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文献回顾
    2.1 英汉谚语的句法结构研究概览
        2.1.1 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描写与分类依据
        2.1.2 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描写与分类依据
    2.2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的相关对比研究
        2.2.1 对比语言学领域的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研究
        2.2.2 翻译领域的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研究
    2.3 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英汉时空性差异论概观
    3.2 英汉时空性差异论用于谚语研究的依据
    3.3 英汉时空性差异论用于谚语研究的理论假设
4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的时空性特征分析
    4.1 英汉谚语的整句型结构与短语型结构的界定
    4.2 英汉谚语的整句型结构对比
        4.2.1 英谚的整句型结构分类及其时间性特征
        4.2.2 汉谚的整句型结构分类及其空间性特征
    4.3 英汉谚语短语型结构的对比分析
        4.3.1 英谚的短语型结构分类及其时间性特征
        4.3.2 汉谚的短语型结构分类及其空间性特征
    4.4 小结
5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特性与英汉民族的时空性思维取向
    5.1 英汉语言的时空性编码方式在谚语句法结构上的体现
        5.1.1 英谚中时间为主导的编码方式
        5.1.2 汉谚中空间为主导的编码方式
    5.2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的异质性与英汉民族的时空性思维差异
        5.2.1 从英汉谚语之间的形合与意合差异看民族思维的时空性偏好
        5.2.2 从英汉谚语所昭显的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看民族思维的时空性偏好
    5.3 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与努力方向
参引文献

(7)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语种和语料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及物性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及物性
        2.2.1 句法及物性
        2.2.2 语义及物性
    2.3 及物性系统
        2.3.1 悉尼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2.3.2 加的夫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2.3.3 融合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2.3.4 其他及物性系统
    2.4 及物性系统的比较或对比及类型学研究
        2.4.1 双语比较或对比
        2.4.2 多语比较或对比及类型学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
        3.2.1 及物性理论及及物性、及物性系统的层次归属
        3.2.2 及物性和及物性系统的概念
        3.2.3 及物性系统的建构
    3.3 研究设计
        3.3.1 总体设计
        3.3.2 语料的处理与使用
        3.3.3 语言与认知、思维和文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共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4.1 引言
    4.2 丰富性
        4.2.1 及物性系统丰富性的世界经验基础
        4.2.2 及物性过程的丰富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4.2.3 及物性过程的丰富性与语篇分析: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4.3 层次性
        4.3.1 及物性系统层次性的生物学基础
        4.3.2 及物性系统的层次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4.3.3 及物性过程的层次性与语篇分析: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4.4 张力性
        4.4.1 何谓张力性
        4.4.2 及物性系统的张力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4.4.3 一种认知经验与多种经验过程: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4.4.4 一种经验过程与多种认知经验: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4.5 隐喻性
        4.5.1 隐喻性的思维基础
        4.5.2 及物性隐喻:从“一致式”到“隐喻式”
        4.5.3 及物性隐喻的跨语言普遍性: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4.6 抽象性
        4.6.1 何谓抽象性
        4.6.2 及物性系统的相对抽象性: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4.6.3 不同层次及物性过程的相对抽象性
    4.7 小结
第五章 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殊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5.1 引言
    5.2 “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陈述语气小句视角
        5.2.1 关于序位和语气
        5.2.2 汉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3 印地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4 阿拉伯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5 希腊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6 “过程”与“参与者”序位的跨语言比较:陈述语气小句视角
    5.3 “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感叹语气小句视角
        5.3.1 关于感叹语气
        5.3.2 汉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3 印地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4 阿拉伯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5 希腊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6 “过程”与“参与者”序位的跨语言比较:感叹语气小句视角
    5.4 “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1 关于“环境”
        5.4.2 汉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3 印地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4 阿拉伯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5 希腊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6 “环境”序位的跨语言比较
    5.5 “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与凸显
        5.5.1 关于省略
        5.5.2 汉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3 印地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4 阿拉伯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5 希腊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6 “参与者”或“过程”省略的跨语言比较
    5.6 “参与者”“过程”等语义成分的分立与整合
        5.6.1 关于语义成分的分立与整合
        5.6.2 汉、印、阿、希语中“复合参与者”现象
        5.6.3 汉、阿、希语中“过程”和“参与者”的重合
        5.6.4 阿、希语中“参与者”同“过程”的并合
        5.6.5 语义成分分立与整合的跨语言比较
    5.7 小结
第六章 从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及民族文化看殊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6.1 引言
    6.2 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和民族文化
    6.3 从民族认知看殊性
        6.3.1顺序象似性(自然顺序)和突显象似性(规约顺序)
        6.3.2 由背景到图形和由图形到背景
        6.3.3 认知突显与不突显
        6.3.4 范畴化与去范畴化
    6.4 从民族思维看殊性
        6.4.1 事理逻辑(类比)思维(汉)、形式逻辑(演绎)思维(希、阿)和论辩逻辑(演绎+类比)思维(印)
        6.4.2 时间性思维(汉)、空间性思维(希、阿)和带有随意性的时间性思维(印)
        6.4.3 悟性(直觉)思维(汉)、理性(逻辑)思维(希、阿)和直觉证悟思维(印)
        6.4.4 整体性/综合性思维(汉)、分析性思维(希、阿)和整体—分析中介型思维(印)
    6.5 从民族文化看殊性
        6.5.1 农耕文化(汉)、商贸文化(希)、沙漠游牧文化和外来文化(阿)及多元文化(印)
        6.5.2 儒道文化(汉)、科学文化(希)和宗教文化(阿、印)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发现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术语缩略表
    附录2 参与者角色术语缩写表
    附录3 英汉姓名对照表
    附录4 英汉术语对照表
    附录5 语言标注指南
    附录6 汉语文本语料
    附录7 印地语文本语料
    附录8 阿拉伯语文本语料
    附录9 希腊语文本语料

(8)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视角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4 研究对象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汉语语气研究
        2.2.1 汉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2.2 汉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2.3 汉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3 日语语气研究
        2.3.1 日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3.2 日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3.3 日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4 汉日语气对比研究
    2.5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气研究
        2.5.1 人际功能研究
        2.5.2 人际隐喻研究
        2.5.3 汉语语气研究
        2.5.4 日语语气研究
        2.5.5 语气对比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
        3.2.1 系统
        3.2.2 功能
        3.2.3 精密度
        3.2.4 盖然率
        3.2.5 体现
        3.2.6 例示
        3.2.7 语境
    3.3 语气系统
        3.3.1 语气类别系统
        3.3.2 语气语势系统
    3.4 小结
第四章 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1 引言
    4.2 陈述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2.1 精密度对比
        4.2.2 句法手段对比
        4.2.3 词汇手段对比
    4.3 感叹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3.1 精密度对比
        4.3.2 句法手段对比
        4.3.3 词汇手段对比
    4.4 疑问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4.1 精密度对比
        4.4.2 句法手段对比
        4.4.3 词汇手段对比
    4.5 祈使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5.1 精密度对比
        4.5.2 句法手段对比
        4.5.3 词汇手段对比
    4.6 小结
第五章 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1 引言
    5.2 陈述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2.1 精密度对比
        5.2.2 句法手段对比
        5.2.3 词汇手段对比
        5.2.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2.5 语场特点对比
        5.2.6 语旨特点对比
        5.2.7 语式特点对比
        5.2.8 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2.9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3 疑问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3.1 精密度对比
        5.3.2 句法手段对比
        5.3.3 词汇手段对比
        5.3.4 语场特点对比
        5.3.5 语旨特点对比
        5.3.6 语式特点对比
        5.3.7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4 祈使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4.1 精密度对比
        5.4.2 句法手段对比
        5.4.3 词汇手段对比
        5.4.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4.5 语场特点对比
        5.4.6 语旨特点对比
        5.4.7 语式特点对比
        5.4.8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汉日语气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1 引言
    6.2 内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2.1 精密度对比
        6.2.2 句法手段对比
        6.2.3 词汇手段对比
    6.3 外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3.1 精密度对比
        6.3.2 句法手段对比
        6.3.3 词汇手段对比
        6.3.4 语音手段对比
    6.4 结语
第七章 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和差异
    7.1 引言
    7.2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与差异总结
        7.2.1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
        7.2.2 汉日语气系统差异
    7.3 从语言类型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3.1 从语序类型看共性
        7.3.2 从语序类型看差异
        7.3.3 从形态类型看差异
    7.4 从思维维度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4.1 从思维维度看共性
        7.4.2 从思维维度看差异
    7.5 从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5.1 从社会文化看共性
        7.5.2 从社会文化看差异
    7.6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研究发现及创新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汉、日汉对照人名术语表
    附录2 莱比锡标注符号说明
    附录3 文中语料

(9)教学翻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 ——以宁夏六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教学翻译概念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教学翻译的研究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问卷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调查对象与样本
    第二节 调查问卷与访谈的设计
    第三节 调查的实施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主要发现
    第二节 研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发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翻译在髙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问卷调查(教师版)
附录Ⅱ
致谢
个人简介

(10)基于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二)地域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三)宗教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四)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二、英语翻译中解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本方法
    (一)直接翻译法
    (二)意译法
三、基于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一)建立跨文化翻译的教学框架
    (二)通过不同的思维模式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移情力
    (三)引导深入掌握中英语法差异
四、结语

四、思维差异与英语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思维差异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 王林芳.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01)
  • [2]从“焦点”和“散点”看汉语流水句英译技巧[J]. 胡萍,刘艳霞. 外语与翻译, 2021(04)
  • [3]基于双向关联规则的跨文化视角转换英语翻译技巧研究[J]. 杨玉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09)
  • [4]凉山彝区小学英语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基于浸入式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D]. 唐路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D]. 赵轶哲.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6]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 ——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为视角[D]. 袁静.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7]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D]. 王连柱.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8]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D]. 耿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9]教学翻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 ——以宁夏六所高中为例[D]. 田英.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10]基于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分析[J]. 刘聪伟.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09)

标签:;  ;  ;  ;  ;  

思维差异与英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