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血液中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血液中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一、雏鸭感染鸭肝炎病毒后血液中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崔鹤[1](2019)在《FAdV-4抚顺分离株对SPF鸡胚肝组织氧化损伤的研究》文中提出禽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Hydropericardium hepatitis syndrome,HHS)是由血清4型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serotype-4,FAdV-4)引起的禽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1987年首次在巴基斯坦安哥拉地区爆发,因此又称为禽“安卡拉病”,目前该病在匈牙利、印度、美国、巴西、波兰等多国均曾发生。FAdV-4感染能够引发机体免疫抑制,导致其他疾病继发感染性增强。家禽感染后,以心包积液和肝脏坏死为主要病理变化,但是目前关于FAdV-4对禽类肝组织氧化损伤的影响尚不明确。本试验将探讨FAdV-4对SPF鸡胚肝组织造成的氧化损伤情况。本研究利用实验室保存的FAdV-4抚顺株,接种11日龄SPF鸡胚尿囊腔,感染7d后剖检,观察其损伤情况,同时采取鸡胚肝组织。一部肝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另一部分肝组织,用于肝组织氧化损伤研究:一是肝组织氧化损伤相关指标:利用试剂盒检测鸡胚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二是探讨肝组织氧化损伤Nrf2/HO-1通路: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Nrf2、HO-1的mRNA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判断肝细胞中细胞浆、细胞核内Nrf2蛋白表达情况,从而探讨FAdV-4对SPF鸡胚肝脏氧化损伤机理。结果:鸡胚感染FAdV-4后可见鸡胚发育迟缓,剖检可见肝脏呈现黄绿色,表面有出血斑点。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感染鸡胚肝细胞发生严重的水泡变性,细胞核碎裂、溶解,中央静脉和窦状隙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MDA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SOD活力极显着下降(p<0.01),说明FAdV-4能够破坏鸡胚肝脏氧化还原稳态。细胞浆中Nrf2蛋白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细胞核中Nrf2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试验组Nrf2及HO-1 mRNA表达量极显着下降(p<0.01),该结果表明FAdV-4能够激活Nrf2,发生了核转位,但抑制了肝细胞中Nrf2/HO-1通路关键因子Nrf2和HO-1的表达。综上所述,SPF鸡胚感染抚顺株FAdV-4后,能够引起明显眼观病理变化和组织病理学损伤,并诱发肝脏发生氧化损伤反应。Nrf2/HO-1通路中关键因子的表达情况表明,FAdV-4可能通过下调Nrf2/HO-1通路,从而诱导SPF鸡胚肝脏发生氧化损伤。本试验结果为揭示FAdV-4感染SPF鸡胚肝组织氧化损伤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有效防治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针对Nrf2/HO-1通路中关键分子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杜红旭[2](2019)在《抗鸭Ⅰ型病毒性肝炎中药成分方“田地饮”组方的研制及其抗氧化损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型鸭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type 1,DHAV-1)引起的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一种主要危害3周龄以内雏鸭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由于现阶段兽医临床上除卵黄抗体以外没有针对该病的治疗药物,因此,雏鸭一旦发病将会很快死亡,给我国的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中药方剂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直到现在它仍一直为我国的人畜健康提供着重要保障。中兽医理论认为DVH的病机在于肝经邪热生风,证型为高热生风证,治宜清热凉血、养阴止痉。因此,本研究选用了田基黄、荔枝草、生地黄三味中药材作为组方药材;其中,田基黄,性凉、味甘、微苦,具有清热利湿、散瘀止痛、消肿解毒等功效;荔枝草,性凉、味苦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等功效;生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等功效。三者配伍使用从而发挥清肝热、凉血止血、解痉止痛的功效。同时,为了研究方便和质量控制,选用3味中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田基黄黄酮、荔枝草黄酮和生地多糖)组成黄酮-多糖成分方“田地饮”(Hypericum japonicum flavones-Radix Rehmanniae Recens polysaccharides-Salvia plebeia flavones,HRS)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单味成分和方剂的体内外抗DHAV-1活性的差异,确定了方剂组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接着,通过体内试验临床研究确认了 HRS对DVH治疗的有效性,并发现其治疗作用的发挥可能是基于其保肝活性和抗DHAV-1增殖活性。为了探究其抗DHAV-1增殖活性机制,研究了 HRS对DHAV-1在鸭胚肝细胞(duck embryonic hepatocytes,DEHs)上增殖各个环节的影响。同时以氧化损伤这一 DVH发病过程中重要的肝损伤机制为切入点,探究HRS的体内外抗氧化活性,随后基于Nrf2/ARE这一抗氧化调控信号通路,研究了 HRS的抗氧化损伤分子调控机制。具体分为以下七部分:试验Ⅰ:抗鸭Ⅰ型病毒性肝炎中药成分方“田地饮”组方的研制 为研制一种临床效果可靠的DVH治疗药物,通过中兽医理论对DVH的辨证,选用了田基黄黄酮(Hypericum japonicum flavones,HJF)、生地黄多糖(Radix Rehmanniae Recens polysaccharides,RRP)、荔枝草黄酮(Salvia plevbeia flavones,SPF)三味中药材活性成分作为组方成分,组成HRS组方。首先通过体外试验,采用MTT法检测了 HJF、RRRP、SPF和HRS在DEHs上的安全浓度以及其对DHAV-1感染的DEHs的保护效力。随后以人工攻毒的方法建立了雏鸭感染DHAV-1的DVH模型,各药物均以3 mg/只.d的剂量通过饮水给药方式对DVH患鸭予以治疗,连续5 d,对比了 3味中药活性成分及其组方对DHAV-1感染雏鸭的病程以及最终死亡率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更系统地评估HRS对DVH的临床治疗效果,再次通过建立人工感染DHAV-1雏鸭的DVH模型,并以3 mg/只.d的HRS剂量通过饮水给药方式对DVH患鸭予以治疗,连续5 d,观测雏鸭病死率、肝脏大体眼观病理变化、肝组织显微病理变化、肝功能生化评价指标以及血液中DHAV-1病毒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HJF、RRRP、SPF以及HRS在DEHs上的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 12.5 μg/mL、1250 μg/mL、2000 μg/mL、2500 μg/mL;HJF、RRRP、SPF和HRS对DHAV-1感染的DEHs均有一定的保护效力,其最大肝细胞保护率分别为37.0%、9.9%、14.0%、64.3%。在体试验中,3味中药有效成分及其方剂均可以有效缩短DVH病程,HJF、RRRP、SPF以及HRS组的雏鸭死亡率分别为:57.1%、62.9%、60.0%、42.9%。表明通过配伍组合,中药黄酮-多糖成分方剂HRS在体外对肝细胞保护效力较单味组分显着提高;同时对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其单味组分药物。更系统性的体内试验,发现HRS治疗可以显着降低DVH患鸭的高死亡率,同时肝组织眼观病理损伤程度显着减轻,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坏死面积减小,血浆ALT和LDH含量显着降低,血浆AST和ALB水平明显回调,患鸭血液中DHAV-1病毒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降低。表明HRS对DVH的治疗效果确切,可能是基于其保肝活性和抗DHAV-1增殖活性。试验Ⅱ:HRS对DHAV-1在DEHs上增殖过程的影响 本试验旨在探究HRS对DHAV-1在DEHs上进行吸附、复制和释放的影响。通过先加毒后加药和先加药后加毒两种不同的加药方式,采用qRT-PCR法检测了 HRS对DHAV-1吸附DEHs的影响,同时采用qRT-PCR法检测了 HRS对DHAV-1在DEHs中的复制和释放的影响。结果:在吸附环节,当先加毒后加药时,HRS组DHAV-1基因表达量和VC组处于同一水平;当以先加药后加毒时,高浓度HRS组DHAV-1基因表达量显着低于VC组;在病毒复制环节,高中低各浓度的HRS组DHAV-1基因表达量均显着低于VC组;在病毒释放环节,HRS组DHAV-1基因表达量和VC组没有差异。表明:HRS抗DHAV-1感染DEHs的作用主要是靠其抑制病毒的复制环节实现的,而药物对病毒吸附的抑制作用只有在高浓度作用下并且以先加药后加毒的情况下才能发挥。试验Ⅲ:HRS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作用研究 本试验旨在探究HRS的自由基清除活性,以及对DHAV-1感染所致DEHs氧化损伤的影响。首先,通过自由基清除试验,检测了 HRS在体外清除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以及过氧化氢的能力,然后探究了HRS对DHAV-1感染的DEHs中抗氧化酶SOD、CAT和GPX的抗氧化酶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影响;同时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检测了 HRS对DHAV-1感染的DEHs中的ROS含量的影响。结果:HRS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清除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以及过氧化氢的能力;同时可显着提升由DHAV-1感染所引起的DEHs内的SOD、CAT和GPX的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并显着地降低细胞内的MDA和ROS水平。表明:HRS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显着地改善由DHAV-1感染所引起的DEHs氧化损伤。试验Ⅳ:HRS抗DHAV-1感染雏鸭氧化损伤的作用研究 为探究HRS对DHAV-1感染所引起雏鸭氧化损伤的影响,首先对雏鸭以人工接种DHAV-1的方式建立了 DVH模型,采用饮水给药的方式对感染雏鸭予以HRS治疗,观察雏鸭血浆和肝组织中SOD、CAT和GPX活性以及MDA含量、肝组织ATP含量、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线粒体中SOD和GPX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HRS显着地提高被感染雏鸭血浆和肝组织中SOD、CAT和GPX活性,显着地降低MDA含量;同时,显着地提高肝组织中的ATP含量以及肝组织线粒体内的SOD和GPX活性,显着降低肝组织线粒体中MDA含量,并缓解肝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表明:DHAV-1感染引起了机体、肝组织和线粒体严重的氧化损伤,扰乱了线粒体功能,破坏了线粒体内部结构;而HRS则可能通过其抗氧化活性,提高血浆、肝组织以及线粒体中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的产生,减轻机体、肝组织和线粒体中氧化应激,从而发挥保肝抗损伤作用。试验Ⅴ:桧木醇干预验证HRS抗DHAV-1感染雏鸭氧化损伤的作用研究 为进一步验证HRS对DVH的治疗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其抗氧化活性,通过人工接毒的方式建立了雏鸭的DVH模型,用HRS对患病雏鸭进行治疗,同时肌肉注射80 mg/kg桧木醇的肌肉注射剂量作为体内促氧化对HRS的治疗过程进行干预。测定各组雏鸭肝组织中SOD、CAT、GPX活性和MDA含量,以及肝脏病变积分和死亡率。结果:桧木醇干预后,HRS治疗组雏鸭肝组织中的SOD、CAT、GPX活性均显着下降,MDA含量显着升高,同时,病变积分和死亡率均也出现了显着性升高。表明:促氧化干预剂桧木醇显着地降低了 HRS在DVH治疗过程中的抗氧化作用,从而显着地影响了其治疗效果。结论:HRS对DVH的治疗效果与其抗氧化作用直接相关。试验Ⅵ: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探究HRS抗DHAV-1感染所致氧化损伤的分子调控机制 为探究HRS抗DHAV-1感染引起氧化损伤的可能的分子调控机制,通过体外试验,运用qRT-PCR法检侧HRS对DHAV-1感染的DEHs中SOD-1、CAT、GPX-1和Nrf2基因的mRNA表达量的影响,同时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RS对DHAV-1感染DEHs中SOD-1、CAT、GPX-1、总Nrf2蛋白和核内Nrf2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并采用Nrf2特异性抑制剂ML385预处理DHAV-1感染的DEHs对Nrf2/ARE信号通路进行干预,运用qRT-PCR法检测ML385预处理后HRS对DHAV-1感染的DEHs中SOD-1、CAT、GPX-1和Nrf2基因的mRNA表达量的影响,同时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RS对DHAV-1感染DEHs中SOD-1、CAT、GPX-1、总Nrf2蛋白和核内Nrf2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DHAV-1感染显着地降低了 DEHs中SOD-1、CAT、GPX-1和Nrf2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同时被感染的DEHs经过HRS处理后,其细胞中的上述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得到显着上调;ML385干预可以显着地降低由HRS处理所引起的被感染DEHs中的SOD-1、CAT、GPX-1和Nrf2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上调作用。这些结果表明:HRS抗DHAV-1引起的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是通过Nrf2/ARE信号通路实现的。

熊文[3](2018)在《磷酸化修饰增强淫羊藿苷缓解DHAV-1诱导的鸭胚肝细胞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淫羊藿(Epimedium davidii Franch)为我国传统的补益中草药,具有“益精气,坚筋骨,补腰膝,强心力”之功效。随着近年来对其药理学功能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发现淫羊藿苷(Icariin,ICA)为淫羊藿的主要药理有效成分。诸多临床和实验药理研究表明,ICA具有抗病毒、抗氧化、免疫增强等效果。然而,由于黄酮类成分水溶性较差,在实际临床应用时经常会造成一定的不便。为了提高ICA的生物利用率,更好地发挥其抗病毒效果,便于在临床推广应用,通过混合磷酸盐法成功的对ICA进行了磷酸化修饰,得到磷酸化淫羊藿苷(phosphated Icariin,pICA)。在本项目组前期的试验中,我们发现感染1型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1)可以导致雏鸭发生严重的肝损伤,且这种肝损伤与其体内严重的氧化应激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这说明DHAV-1感染雏鸭引起的炎症损伤与氧化应激损伤有着密切联系,当引入ICA与pICA治疗之后,雏鸭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显着下降、抗氧化酶活性明显提升,最终存活率得到显着提升,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这种疗效可能与ICA与pICA的抗炎症作用及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但上述研究仅局限于整体动物水平,其中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因此,为了更深入的探究ICA与pICA的抗DHAV-1机理,验证之前在体内试验中的猜测,本文在体外鸭胚肝细胞(Duck embryonic hepatocytes,DEHs)上研究了 ICA与pICA对DHAV-1引起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本试验分为以下六个部分:试验Ⅰ ICA与pICA缓解DHAV-1诱导DEHs炎症反应作用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DHAV-1诱导DEHs产生炎症反应的机制及ICA和pICA的缓解作用。首先采用ELISA和q-PCR检测了感染DHAV-1及加入ICA和pICA处理后DEHs的炎症因子IL-1β、IL-6、IL-8、TNF-α含量及其基因mRNA表达水平,之后用q-PCR和WB法检测了受炎症反应影响的NF-κB途径中的关键调控节点如TLR家族关键因子(TLR 2、TLR3、TLR4、TLR5、TLR7、Myd88)的基因 mRNA 表达水平及对 TLR2、TLR 4、Myd88及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感染DHAV-1后DEHs分泌的IL-1β、IL-6、IL-8、TNF-α含量显着升高,相关基因mRNA表达结果亦证实了这一现象,同时 TLR2、TLR3、TLR4、TLR5、TLR7、Myd88 基因 mRNA 表达及 TLR 2、TLR4、Myd88蛋白表达亦显着增强,促进了 NF-κBp65蛋白磷酸化。而加入ICA和pICA后则显着降低了炎症因子IL-1β、IL-6、IL-8、TNF-α含量及基因mRNA表达,降低了 TLR2、TLR3、TLR4、TLR5、TLR 7、Myd88 基因 mRNA 表达及 TLR 2、TLR 4、Myd88蛋白表达同时抑制了 NF-κB p65蛋白磷酸化。说明DHAV-1可以通过TLR从Myd88依赖型和非Myd88依赖型两种途径激活NF-κB通路,最终引起细胞的炎症反应。ICA与pICA则可以降低上述指标,通过降低机体炎症程度来起到治疗作用。同时相比较于ICA,pICA更能缓解炎症反应。试验Ⅱ ICA与pICA缓解DHAV-1诱导DEHs氧化应激作用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ICA与pICA对DHAV-1诱导DEHs发生氧化应激的缓解效果。首先通过ELISA检测了感染DHAV-1及加入ICA和pICA处理后DEHs的氧化应激相关指标SOD、MDA、CAT、GSH和GSH-Px,之后通过加入H2O2这一促氧化剂(分为先加入DHAV-1后加入H2O2和先加入H2O2后加入DHAV-1两种方式)来反向干预验证ICA与pICA的抗氧化作用,最后用Reed-Muench法检测了 H2O2干预前和干预后,ICA与pICA对病毒本身毒力有无影响。试验结果显示,DHAV-1处理后DEHs的MDA含量显着上升而SOD、CAT、GSH、GSH-Px活性显着下降,ICA与pICA则可以降低DEHs的MDA含量,增加SOD、CAT、GSH、GSH-Px活性。在两种不同顺序干预方式中,加入H2O2后的干预实验组抗病毒效果均低于未加入H2O2干预的对照组,同时干预前后,ICA与pICA组病毒TCID50均小于VC组,而H2O2干预后的各组TCID50又一一大于干预前各组TCID50。本章试验说明ICA与pICA在体外可以通过降低MDA含量、提高相关抗氧化酶活性来起到抗氧化作用,而H2O2的干预试验反向证明了在体外ICA与pICA的抗氧化作用对于抗DHAV-1来说是必需的,此外,相比于ICA,pICA更能显着提高SOD与GSH-Px等抗氧化酶的酶活性。试验Ⅲ ICA与pICA对DHAV-1诱导的DEHs氧化应激的调控机制本试验旨在研究ICA与pICA缓解DHAV-1在体外造成DEHs氧化应激的具体调控机制。首先用WB法检测了感染DHAV-1及加入ICA和pICA处理后DEHs的SOD和GSH-Px的蛋白表达,之后用q-PCR法检测了抗氧化应激相关因子Nrf2、NQO1、HO-1、GST、GCLC和GCLM基因mRNA表达,最后用WB法检测了 MAPKs信号通路相关ERK1/2、JNK、p38蛋白表达。试验结果显示,pICA的SOD与GSH-Px蛋白丰度显着高于 ICA,而感染 DHAV-1 的 DEHs 中 Nrf2、NQO1、HO-1、GST、GCLC 和GCLM基因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而加入ICA与pICA后Nrf2、NQO1、HO-1、GST、GCLC和GCLM基因mRNA表达均有一定回升,其中pICA组GST和GCLC基因mRNA表达显着高于ICA组而ICA组GCLM基因mRNA表达显着高于pICA组。MAPK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结果显示感染DHAV-1后DEHs中ERK1/2、JNK、p38蛋白磷酸化显着升高而ICA和pICA可以显着降低ERK1/2、JNK、p38蛋白磷酸化,同时pICA组还显着低于ICA组。本章试验说明DHAV-1可以显着降低Nrf2基因mRNA表达从而抑制下游NQO1、GST、HO-1、GCLC及GCLM基因mRNA表达,造成严重的氧化应激损伤,而ICA与pICA则可以通过提高上游Nrf2基因mRNA表达从而提高下游NQO1、GST、HO-1、GCLC及GCLM基因mRNA表达来起到抗氧化作用。DHAV-1还可以促进MAPKs信号通路中ERK1/2、JNK和p38的蛋白磷酸化而pICA比ICA可以更显着的抑制ERK1/2、JNK和p38的蛋白磷酸化,这说明ICA与pICA不仅可以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活性来抵御病毒,也有可能通过影响MAPKs介导的其他途径如炎症、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等来起到抗病毒作用,而pICA的抗氧化性更优于ICA。试验Ⅳ ICA与pICA缓解DHAV-1诱导的DEHs线粒体损伤的作用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DHAV-1造成DEHs线粒体损伤的机制及ICA和pICA的缓解作用。首先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了感染DHAV-1及加入ICA和pICA处理后DEHs的线粒体膜电势、线粒体内ROS水平及Ca2+浓度,之后检测了 COX和SDH的酶活,最后通过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了 ATP的含量。试验结果显示DHAV-1可以显着降低线粒体膜电势,升高线粒体内ROS水平和Ca2+浓度,同时抑制COX和SDH的酶活,导致ATP含量显着下降。而加入ICA与pICA作用后,可以维持线粒体膜电势稳定,降低线粒体内ROS水平,降低Ca2+浓度,同时提高COX和SDH的酶活,维持ATP的稳定生成。这说明DHAV-1可以通过氧化应激来破坏线粒体膜通透性来改变线粒体结构,抑制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从而降低ATP生成来起到致病作用,而ICA和pICA可以通过维持线粒体氧化呼吸链和三羧酸循环等内部功能的稳定来抵御DHAV-1对线粒体的损伤。此外,pICA对线粒体功能的保护性更优于ICA。试验Ⅴ ICA与pICA缓解DHAV-1诱导DEHs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DHAV-1诱导DEHs细胞凋亡的机制及ICA和pICA的缓解作用。首先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感染DHAV-1及加入ICA和pICA处理后DEHs的细胞凋亡情况,之后通过q-PCR法比较了 DHAV-1、ICA和pICA对相关凋亡因子如Caspase家族(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9)和 Bcl-2 家族(Bcl-2、Bax)基因 mRNA 表达的影响,最后通过WB法比较了 DHAV-1、ICA和pICA对Caspase 3、Caspase 8蛋白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感染DHAV-1后DEHs的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同时Bcl-2基因mRNA表达显着下降,Bax、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的基因mRNA表达显着上升,Caspase3、Caspase 8蛋白表达显着上升。加入ICA与pICA后,DEHs的细胞凋亡率显着下降,Bcl-2 基因 mRNA 表达显着上升,Bax、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的基因mRNA表达显着下降,Caspase 3、Caspase 8蛋白表达显着下降。这说明DHAV-1可以通过上调Bax基因mRNA表达和下调Bcl-2基因mRNA表达,最终上调凋亡启动因子Caspase 8、Caspase 9和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 3来促进DEHs细胞凋亡。而ICA与pICA可以通过升高Bcl-2/Bax比值来抑制线粒体孔道生成、抑制下游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8、Caspase9和Caspase3来起到抑制细胞凋亡的治疗效果。此外,相比较于ICA,pICA能更好得抑制DHAV-1诱导的细胞凋亡。试验VIICA与pICA缓解DHAV-1抑制DEHs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DHAV-1抑制DEHs细胞增殖的机制及ICA和pICA的缓解作用。首先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感染DHAV-1及加入ICA和pICA处理后DEHs的细胞周期情况,之后通过q-PCR法和WB法比较了 DHAV-1、ICA和pICA对相关增殖因子CCND1和PCNA的基因mRNA表达及PCNA的蛋白表达的影响,最后通过WB法观察了对细胞增殖相关通路关键蛋白AKT和CREB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显示感染DHAV-1后DEHs的细胞周期G0/G1期显着升高而S+G2/M期显着下降,CCND1基因mRNA和PCNA基因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显着下降,AKT及CREB蛋白磷酸化被抑制,而加入ICA和pICA后则可以降低G0/G1期比率升高S+G2/M期比率,提高CCND1和PCNA的基因mRNA表达及PCNA蛋白表达,提高AKT及CREB的蛋白磷酸化。这说明DHAV-1可以通过抑制AKT磷酸化从而抑制下游CREB蛋白磷酸化,进而影响CCND1和PCNA的表达,从而降低S+G2/M期细胞比率,使细胞周期的G1/G0期陷入阻滞并最终抑制细胞增殖。而ICA与pICA则可以通过激活AKT及使CREB磷酸化,提高CCND1和PCNA的表达,使DNA可以正常合成,从而加强细胞增殖。此外,相比于ICA,pICA能更好的拮抗DHAV-1对AKT蛋白磷酸化的抑制。最后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炎症损伤、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及细胞增殖间存在强相关性,说明DHAV-1诱导的肝细胞损伤确实与这些途径有着密切联系。

朱玉东[4](2018)在《鸭甲肝病毒1型弱毒疫苗对3型强毒在雏鸭体内复制及致病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DHAV-1疫苗弱毒对DHAV-3强毒在雏鸭体内复制及致病作用的影响,开展系列试验获得以下结果:1.基因1型DHAV(DHAV-1)疫苗弱毒和DHAV-3强毒在雏鸭体内分布规律将165只7日龄雏鸭,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35只,每只肌注DHAV-1疫苗2羽份;B组50只,每只肌注2羽份DHAV-1疫苗和2000LD50DHAV-3强毒(与DHAV-1疫苗等拷贝数);C组50只,每只肌注2000LD50 DHAV-3强毒;D组30只为对照。肌注后1h、3h、6h、9h、12h、24h、48h、72h和96h每组取3只鸭,分别采集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大脑、胰脏、胸腺、血液、哈德氏腺、法氏囊和十二指肠共11个组织器官,用定量RT-PCR检测样品中DHAV-1和DHAV-3含量。结果显示,DHAV-1弱毒主要在雏鸭肝脏、肾脏、脾脏、胸腺和法氏囊中增殖;接毒后1h在所有组织器官中检测到,病毒含量均为106copies/g左右,接毒后16h病毒含量下降,接毒后972h病毒含量逐渐上升并达到峰值(以肝脏中病毒含量最高为108.43copies/g),接毒后96h病毒含量下降。DHAV-3攻毒后1h即可在各组织器官中检测到,其中肝脏、脾脏和肾脏中病毒含量(分别为106.34、105.56和105.03copies/g)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器官,攻毒后124h病毒含量逐渐上升,并于攻毒后2448h达到峰值(含量最高的三个器官依次是肝脏、脾脏和肾脏,分别为1011.15、1010.37和1010.30copies/g)。这表明DHAV-3强毒对雏鸭组织易嗜性强于DHAV-1疫苗弱毒,DHAV-3强毒在雏鸭体内增殖效率更高。2.同时感染DHAV-1疫苗弱毒对DHAV-3强毒在雏鸭体内复制的影响DHAV-3强毒在两组雏鸭体内增殖规律相似,绝大多数时间点各组织器官中DHAV-3含量无显着差异。表明DHAV-1疫苗对DHAV-3增殖仅存在微弱的影响。3.同时感染DHAV-3强毒对DHAV-1疫苗弱毒在雏鸭体内复制的影响DHAV-1疫苗弱毒在混合感染组雏鸭体内未呈现明显增殖,单独感染组中DHAV-1含量都显着高于混合感染组。这表明DHAV-3强毒可显着抑制DHAV-1疫苗弱毒在雏鸭体内增殖。4.DHAV-1疫苗弱毒对DHAV-3强毒致病性的影响DHAV-3强毒混合与单独感染雏鸭的临床症状和病变无明显差别,混合感染鸭的死亡集中在2430h,幸存鸭7296h肝损伤修复优于单独感染鸭,肝脏中IL-1β/6和IFN-α/β表达量显着高于单独感染鸭;IFN-γ在单独感染雏鸭更高;IL-2在612h混合感染鸭更高。因此,DHAV-1疫苗弱毒可能通过调节肝脏中细胞因子表达量,加快肝组织损伤修复进程,进而降低DHAV-3强毒对雏鸭的致病性。DHAV-1疫苗免疫1日龄雏鸭7d后感染DHAV-3强毒,保护率为10%30%。5.雏鸭日龄对基因3型DHAV(DHAV-3)强毒致病性的影响DHAV-3人工感染雏鸭,发现随雏鸭日龄增大其死亡率逐渐降低,1、4和7日龄雏鸭死亡率分别为100%、70%和40%。DHAV-3 QL株对4日龄雏鸭的LD50为10-4.13/0.2ml。

白景英[5](2018)在《磷酸化绞股蓝皂苷对DHAV-1感染鸭胚肝细胞的作用和对鸭Mφ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是我国着名的传统中药,具有与人参类似的药理功效,但无寒凉燥热以及长期服用人参所致的头晕、心悸等副作用。因此,绞股蓝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草药,有着“人间仙草”的美誉。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地对绞股蓝研究的日益深入,发现它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皂苷、黄酮类和糖类。作为绞股蓝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的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s,GP),其具有抗病毒、抗氧化、免疫增强等效果,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选择GP作为候选治疗方案。为了提高或增加中药成分的生物学活性,分子修饰已成为近年来药物化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修饰方法包括磷酸化,硫酸化,乙酰化等。在这些方法中,磷酸化和硫酸化均能显着增强被修饰成分的生物活性;但磷酸化修饰比硫酸化更安全,方便和环保。因此,本试验采用磷酸化分子修饰的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得到绞股蓝皂苷的最佳修饰条件,并按照最佳修饰条件对绞股蓝皂苷进行修饰得到磷酸化绞股蓝皂苷(pGP),探究绞股蓝皂苷(GP)、磷酸化绞股蓝皂苷(pGP)抗Ⅰ型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1,DHAV-1)感染鸭胚肝细胞(duck embryonic hepatocytes,DEHs)的药理活性、体外抗DHAV-1的作用机制、对鸭Mφ活性的影响,旨在研究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本试验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试验Ⅰ绞股蓝皂苷磷酸化修饰及其在鸭胚肝细胞上的安全浓度测定 本试验旨在筛选出绞股蓝皂苷磷酸化修饰的最佳修饰条件,并对磷酸化修饰后的绞股蓝皂苷的结构进行鉴定。本试验以三偏磷酸钠和三聚磷酸钠作为磷酸化试剂,并利用正交设计助手设计正交表L9(34)进行正交试验,并根据正交试验的结果筛选出磷酸化修饰的最佳修饰条件,之后采用FT-IR对修饰前和修饰后的绞股蓝皂苷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当pH为9,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65℃为磷酸化绞股蓝皂苷的最佳工艺。150 mg绞股蓝皂苷经最佳工艺制得的药品质量为159.6 mg,磷酸化修饰产物中磷酸根含量为32.59%,皂苷含量为67.08%。用MTT法测定了绞股蓝皂苷和磷酸化绞股蓝皂苷在鸭胚肝细胞上的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100 μg/mL和25 μg/mL。试验Ⅱ磷酸化绞股蓝皂苷抗DHAV-1感染鸭胚肝细胞作用的研究 为观察GP和pGP对抗DHAV-1的感染作用,本实验将GP和pGP从最大安全浓度进行倍比稀释5个浓度,分别以先加病毒后加药物、先加药物后加病毒以及药物与病毒同时加入3种加药方式加到鸭胚肝细胞(DEHs)单层中,采用MTT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GP和pGP对DHAV-1感染DEHs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分析了最有效作用浓度的GP和pGP对DHAV-1在DEHs上的吸附、复制和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GP和pGP都具有较好的体外抗DHAV-1的作用,且在先加药后加病毒和先加病毒后加药作用方式下,pGP的抗DHAV-1的作用效果优于GP。在先加药后加病毒作用方式时,GP和pGP均能有效抑制DHAV-1的吸附;在先加病毒后加药作用方式时,GP和pGP对DHAV-1吸附鸭胚肝细胞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在此种加药方式下,GP和pGP均能有效抑制DHAV-1的复制和释放,且pGP的抑制效果优于GP。本研究表明磷酸化修饰显着提高了绞股蓝皂苷的直接抗DHAV-1作用,磷酸化绞股蓝皂苷有希望被开发成一种新型抗DHAV-1药物。试验Ⅲ磷酸化绞股蓝皂苷对DHAV-1诱导的鸭胚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研究GP和pGP的抗病毒作用机制,我们选用了 GP和pGP的最佳抗DHAV-1浓度进行本试验的研究,采用TUNEL法和Annexin V/PI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GP和pGP对DHAV-1诱导的鸭胚肝细胞(DEHs)凋亡的影响。TUNEL法测得的试验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相比,DHAV-1可诱导DEHs发生明显的凋亡(p<0.05),凋亡率升高了 24.19个百分点;与病毒对照组相比,GP和pGP均能显着抑制DHAV-1诱导的DEHs凋亡,显着降低细胞凋亡百分率(p<0.05),凋亡率分别降低了 17.42和20.90个百分点,pGP的作用强于GP。Annexin V/PI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得的试验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相比,DHAV-1可诱导DEHs发生明显的凋亡(p<0.05),凋亡率升高了 26.26个百分点;与病毒对照组相比,GP和pGP均能显着抑制DHAV-1诱导的DEHs凋亡,显着降低细胞凋亡百分率(p<0.05),凋亡率分别降低了 14.70和22.67个百分点,pGP的降低作用显着强于GP。Annexin V/PI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得的试验与TUNEL法测得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pGP可通过抑制DHAV-1诱导的DEHs凋亡来发挥抗DHAV-1感染作用,且pGP的作用优于GP。试验Ⅳ磷酸化绞股蓝皂苷对鸭Mφ活性的影响 为研究GP和pGP对鸭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本章节采用中性红吞噬试验、代谢MTT活力试验和ELISA法分别测定了 GP和pGP对鸭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对鸭腹腔巨噬细胞代谢MTT活性和对鸭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NO、IL-1β、IL-6和TNF-α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GP和pGP浓度为100 μg/mL和25 μg/mL时,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达到最强,吞噬指数最大,巨噬细胞代谢MTT活力达到最强;另外,在该浓度时,GP和pGP均能显着促进无LPS刺激的正常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NO、IL-1β、IL-6和TNF-α,且pGP的促进作用显着强于pGP;另外,GP和pGP均能显着抑制LPS诱导的非正常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NO、IL-1β、IL-6和TNF-α,且pGP的抑制作用显着强于pGP。上述研究结果表明:GP和pGP体外均能增加鸭腹腔巨噬细胞的细胞活性,且pGP的作用强于GP。

张姣姣[6](2016)在《北京鸭抗血清3型鸭甲型病毒性肝炎选育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鸭甲肝3型病毒是危害雏鸭健康的重要病原之一,每年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还没有用于预防3型肝炎的疫苗,预防该病主要依靠卵黄囊抗体。但是,当雏鸭注射卵黄抗体后,往往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或浆膜炎,损失惨重。如果能够培育抗肝炎病毒的肉鸭专门化品系或新品种,无疑是为预防该病寻找到更有效的途径。目前,畜禽抗病育种尚处在起步阶段,抗病育种的分子基础知之甚少,在肉鸭等水禽方面更是未见报道。为此,本文以北京鸭为试验动物,通过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甲肝3型病毒,选择抗性家系及其个体留种,先后持续2个世代。在此过程中,研究了抗性鸭和易感鸭在血清生化指标和先天免疫基因表达方面的差异,以探索抗性鸭对3型肝炎病毒的抗性机制,试验结果如下:试验1:以Z8系北京鸭为研究对象,首先用50枚鸭胚,确定了该毒株半数致死浓度为10-5.7/0.2ml。试验按照母鸭:公鸭=4:1组建F0世代278个家系。先后收集种蛋2批,第1批以其中的164个家系为研究对象,收集种蛋14天,出雏1132只;第2批以278个家系为研究对象,收集种蛋7天,出雏1589只。第1批雏鸭于7日龄时人工感染鸭甲肝3型病毒(DHAV-3);第2批雏鸭于3日龄放入患病鸭群。结果表明:(1)人工感染组雏鸭的死亡率为59.67%,自然感染组雏鸭的死亡率为61.74%,两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2)人工感染组死亡率在90%以上(强易感)的家系有44个,死亡率为10%以下(强抗性)的家系有26个。(3)自然感染组死亡率在90%以上(强易感)的家系有94个,死亡率为10%以下(强抗性)的家系有47个;(4)人工感染雏鸭在攻毒后24h达到死亡高峰,自然感染雏鸭在混群后40h达到死亡高峰。表明不同家系对DHAV-3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而与何种感染方式无关。试验2:根据试验1的结果,进一步研究了F1代抗性鸭和强易感鸭全同胞后代的抗病力。本试验将F1代强抗性家系的公母鸭作为F2代强抗性组的亲本,共组建家系23个,出雏270只;将F1代一般抗性家系的公母鸭作为F2代一般抗性组的亲本,共组建家系96个,出雏884只;将F1代强易感家系的全同胞公母鸭作为F2代强易感全同胞组的亲本,共组建家系10个,出雏125只;将强抗性家系的全同胞公母鸭作为F2代强抗性全同胞组的亲本,共组建家系7个,出雏71只。将另一批Z8自然群体公母鸭作为F2代自然群体组的亲本,共组建家系54个,出雏429只。所有雏鸭于7日龄时人工感染DHAV-3,统计各组死亡率并比较DHAV-3检出率。结果表明:(1)F2代强抗性组的死亡率为2.22%,一般抗性组的死亡率为6.79%,均显着低于F2代强易感全同胞组的死亡率56.00%(P<0.05)。(2)F2代强易感全同胞组和强抗性全同胞组的DHAV-3检出率为100%,高于强抗性和一般抗性组的检出率。(3)强抗性组中22个家系的死亡率为0,强易感全同胞组中8个家系的死亡率大于56.00%。以上结果表明F1代抗性鸭后代具有抗DHAV-3的特点。试验3:研究了抗性鸭和易感鸭在感染DHAV-3后血清生化指标和先天免疫基因的差异。选取精神状态良好的Z8系自然群体雏鸭90只分为三组:30只腿肌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并且隔离饲养作为对照组;另60只腿肌注射0.2ml的DHAV-3病毒,根据是否发病分为易感组和抗性组。于攻毒后22 h,28 h,31 h,34h,37 h取出现典型死亡症状的易感组和无任何症状的抗性组各6只,对照组雏鸭6只。结果表明:(1)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易感组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含量低于对照组。抗性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含量呈波动性变化并且低于易感组。(2)易感组的血清IgA、IgM和IgY三种免疫球蛋白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低于对照组。抗性组血清中的这三种免疫球蛋白含量在22h28h高于对照组(P<0.05),而31h37h逐渐下降至低于对照组的水平。(3)易感组在22h31h肝脏的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的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4h37hMDA-5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而抗性组的肝脏中MDA5基因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与对照组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抗性组在22h31h肝脏的α干扰素基因(IFN-α)和Toll样受体7基因(TLR7)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34h37h这两个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DHAV-3感染后易感鸭肝脏功能受到不可逆的破坏,而抗性鸭可以诱导体内的相关免疫反应。试验4:研究了DHAV-3对两世代抗性北京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在注射病毒后第5天,12天,21天,28天,35天分别从F1代抗性组、F2代抗性组和对照组中随机抽取发育正常的6只接近各自平均体重的个体称重并且测定免疫器官指数。至7周龄时分别从这三组中选取10只公鸭和10只母鸭进行屠宰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1)DHAV-3会侵染北京鸭的免疫器官,攻毒后5天到35天两世代抗性鸭体重小于对照组的体重。(2)七周龄屠宰结果表明:两世代抗性母鸭的龙骨长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生产性能则没有显着差异。(3)F1代抗性公鸭胸宽显着低于对照组,其他屠宰性能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F2代抗性公鸭胸宽、胴体重、胸肌重、骨架重、胸肌重、皮脂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屠宰性能没有显着差异(P>0.05)。F2代与F1代抗性公鸭相比,各项屠宰性能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DHAV-3对公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大于母鸭。综上所述:根据两代攻毒试验可知,不同家系的北京鸭对DHAV-3的抗病性存在着差异,将强抗性公母鸭再次组建家系产生的F2代感染DHAV-3后死亡率显着下降。表明培育抗甲肝3型北京鸭品系有一定的可行性。

王艺璇[7](2016)在《黄芪多糖及其两种分子修饰物抗鸭肝炎病毒作用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鸭病毒性肝炎主要由鸭肝炎Ⅰ型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引起,该病毒主要感染雏鸭,感染后传播迅速、发病快、致死率高,所以该病是鸭养殖业重点防御疾病之一。本课题通过化学修饰方法分别得到黄芪多糖磷酸化修饰衍生物(phosphorylation Asragalus polysaccharide,pAPS)和硫酸化修饰衍生物(sulfation Astragaluspolysaccharide,sAPS),并通过比较两种衍生物与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体外抗DHAV作用、临床治疗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比较研究多糖及其衍生物抗病毒作用差异,为研究抗鸭病毒性肝炎有效治疗药物奠定基础。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试验Ⅰ:黄芪多糖提取及两种分子修饰物的制备本试验旨在提取黄芪多糖,并优化黄芪多糖磷酸化工艺,为后续试验准备试验药物。首先采用水煎醇沉法提取黄芪多糖,并通过三氯化碳除去蛋白质,经DEAE-52纤维柱纯化;纯化后的黄芪多糖分别用三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法(STMP-STPP)和氯磺酸-吡啶法修饰得到pAPS和sAPS;修饰后的产物经红外分析验证,并同APS红外光谱图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显示纯化后的黄芪多糖多糖含量为74.86%;纯化后的多糖经正交优化磷酸化工艺,pH为8.5,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70℃时为最佳修饰条件,多糖含量为45.28%,磷酸根含量为40.31%。试验Ⅱ:黄芪多糖及其两种分子修饰物体外抗鸭肝炎病毒作用比较本试验旨在评价APS及两种修饰物pAPS和sAPS体外抗DHAV的效果。通过MTT法测定三种药物在鸭胚肝细胞(Duck embyro hepatocytes,DEHs)中的最大安全浓度,并测定APS、pAPS和sAPS三种不同加药方式各多糖的体外抗DHAV作用;通过RT-PCR方法测定三种药物在病毒增殖不同阶段抵御病毒增殖的效果。试验结果显示APS、pAPS和sAPS在DEHs中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1250、625和15.625 μg.mL-1,在不同的加药方式试验中,三种多糖体外皆有抗DHAV感染鸭胚肝细胞的作用,且pAPS作用优于APS和sAPS;RT-PCR测定结果表明在病毒增殖过程中,APS及其分子修饰物主要抑制病毒复制和释放过程,且pAPS抑制效果最强。试验Ⅲ:黄芪多糖及其两种分子修饰物临床治疗作用比较本试验旨在比较研究APS、pAPS和sAPS体内抗DHAV感染雏鸭的效果。采用肌肉注射DHAV法攻毒,将攻毒雏鸭分为APS、pAPS、sAPS和VC组,并设BC组,药物组服用相应药物,观察各组雏鸭存活率、动态存活情况和病理解剖病变情况;攻毒后第4h、8h和96h动脉采肝损伤生化评价指标(ALT、AST、ALP、LDH、TP、ALB和GLO)和氧化损伤评价指标(MDA、NOS、GSH-Px和SOD);并通过RT-PCR监测攻毒后相应时间点全血中病毒相对表达量。试验结果发现,仅pAPS在体内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毒作用,可显着降低雏鸭死亡羽数,显着减轻攻毒后机体肝损伤程度,在攻毒后第8h和第54h体内病毒相对含量显着降低,而APS和sAPS未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试验Ⅳ:黄芪多糖及其两种分子修饰物体内外免疫调节作用比较本试验旨在比较APS、pAPS和sAPS药物体外对成年鸭免疫调节的作用。测定APS、pAPS和sAPS对成年鸭外周血淋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以及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 phytolectin,PHA)和环孢菌素 A(cyclosporin A,CyA)最佳有效浓度后,通过淋巴分离液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设三个处理组分别为药物单独处理组、协同PHA作用组和拮抗CyA作用组,每组加入最大安全浓度的APS、pAPS和sAPS,并设相应对照组,用MTT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并收集上清,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上清中IL-2和IFN-y含量。体内试验运用ELISA试剂盒测定攻毒后雏鸭,给药后4h、8h和96h血清中IL-2和IFN-γ含量。试验结果显示体外三种处理方式下APS、pAPS和sAPS均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对IFN-y的释放有促进作用,以pAPS作用最明显。体内试验发现,给药后药物组IFN-y在第8h显着高于VC组,但攻毒后IL-2变化不明显。综合分析发现pAPS体外抗DHAV感染DEHs作用,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体内外增强免疫作用均优于APS和sAPS。

宋美芸[8](2016)在《抗鸭病毒性肝炎中药成分复方的筛选及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鸭肝炎 A 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播迅速、接触传染性、高发病率高致死率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损失巨大。本试验首先筛选出对DHV有抑制作用的单味中药成分,形成中药成分复方,并对其抗DVH作用进行体内外比较后筛选出作用较好的复方作为优选方,随之对优选方的药效和药理学作用进行了研究,以期研发出对DVH有良好效果的中药成分复方用于临床防控DVH。试验Ⅰ:抗DVH中药成分复方的筛选为研制抗鸭病毒性肝炎中药成分复方,本实验从淫羊蕾黄酮(Epimediumflavone,EF)、三七黄酮(Notoginsengflavone,NF)、野菊花黄S酮(Wild chrysanthemum flavone,WCF)、黄茶苷(Baicalin,BA)、槐子苷(Geniposide,GP)、地黄苷(Rehmannioside,RN)、地黄多糖(Radix Rehmaniae Preparate Polysaccharide,RRRP)、夏枯草黄酮(Selfheal flavonoids,SF)8种中药成分中筛选出体外有较好抗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的单味中药成分,根据一定比列组成复方,并对比观察了复方体内外抗鸭肝炎病毒作用,以期筛选出具有较好抗DVH复方。结果显示各单味药物成分体外均有抗DHAV效果:NF>GP>BA>EF>RN>WCF>SF>RRRP。组成的 4 个复方 EF-NF-WCF-BA、EF-RRRP-WCF-BA、EF-RN-WCF-BA、EF-RRRP-RN-WCF-BA在体外均有较好的抗DHAV鸭胚肝细胞的效果;复方EF-RRRP-WCF-BA、EF-RN-WCF-BA在体内也表现较好的抗鸭病毒性肝炎作用。综合经济、药物资源和药效等因素,确定EF-RRRP-WCF-BA(暂定名藿菊双黄饮)为抗DVH中药成分复方优选方。试验Ⅱ:藿菊双黄饮对DVH的治疗作用本试验是为了进一步验证筛选出的优选方藿菊双黄饮对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作用。135只4日龄樱桃谷鸭随机平均分成3组(EF-RRRP-WCF-BA、VC、BC 组),EF-RRRP-WCF-BA、VC 组雏鸭肌肉注射 5 LD50DHAV,BC组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攻毒后1h复方组立即于饮水中混饮给予藿菊双黄饮,总质量浓度3 mg/只,每天1次,连续5 d。每组每时间段(攻毒后4 h、8 h、54 h)各采5只雏鸭的血液样本和血清样本。观察雏鸭动态死亡情况,并测定了血清肝损伤生化评价指标(ALP、AST、ALT等)、炎症因子(IL-6、IL-8、HGF)和血液中DHAV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藿菊双黄饮可以抑制相关肝损伤生化评价指标的异常变化,提高血清IL-6、HGF水平,降低攻毒后54h时血液DHAV相对表达量。表明藿菊双黄饮对DVH具有较确实的疗效。试验Ⅲ:藿菊双黄饮对人工诱发DVH雏鸭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藿菊双黄饮抗DHAV作用,本试验观察了 DHAV攻毒后4h、8h、54h时雏鸭体内血清以及DHAV感染的体外鸭胚肝细胞上清中SOD、CAT、GSH-Px、NOS、MDA的变化(动物分组处理同试验Ⅱ)。结果显示藿菊双黄饮可以提高DHAV感染后雏鸭体内和鸭胚肝细胞上清中SOD、CAT、GSH-Px在体内体外的水平;降低NOS、MDA水平,且上述氧化损伤评价指标体内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藿菊双黄饮能够减轻由DHAV感染导致的雏鸭肝脏氧化损伤。试验Ⅳ:藿菊双黄饮对雏鸭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为了观察免疫调节在藿菊双黄饮抗雏鸭病毒性肝炎过程中的作用,本试验测定了 DHAV攻毒后4 h、8 h、54 h各组雏鸭体内血清中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IL-2、IL-4和IFN-γ的变化(动物分组处理同试验Ⅱ),并观察了藿菊双黄饮对体外培养的鸭血液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中药成分复方藿菊双黄饮可以提高DHAV攻毒雏鸭体内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L-2、IL-4、IFN-γ水平,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对体外培养的鸭T淋巴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提示藿菊双黄饮对DHAV感染雏鸭有免疫调节作用。

谷长勤[9](2013)在《1型鸭甲肝病毒(DHAV-1)致雏鸭肝损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鸭病毒性肝炎是由1型鸭甲肝病毒(DHAV-1)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特别是1周龄以内的雏鸭最易感,病死率达90%以上。虽然近两年DHAV-1的全基因序列公布于世使得DVH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国内众多研究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病原学的研究,而对于DVH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仍局限在上世纪的组织学和血清学水平。自然感染DHA-V与日龄有关,1-2周龄是发病的高峰期。我们前期研究已经证实4日龄的雏鸭人工感染DHAV-1后1-2天急性死亡,而35日龄的大鸭仅见一过性的精神沉郁。35日龄鸭为什么不发病,除了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以外,是不是与鸭肝脏发育相关,国内外对不同品种的8周龄以上鸭的肥肝发生机制研究的较多,而对于35日龄以下肉鸭肝脏脂代谢还未见报道。本课题第一部分拟对3—35日龄鸭的脂肪代谢规律进行动态的研究。其次雏鸭感染DHAV-1后快速死亡与急性肝损伤及其导致的低血糖昏迷或肝性脑病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第二部分以临床分离的DHAV-1JX株感染动物模型,研究病毒感染后,肝脏脂质过氧化、脂代谢相关调控基因和炎症因子的改变,从而阐明鸭肝炎病毒致雏鸭肝损伤的机制。1.3—35日龄樱桃谷肉鸭肝脏脂代谢的特点为了弄清鸭肝炎病毒和鸭日龄的易感性差异,本研究拟在自由采食的饲养条件下,从鸭血清学和肝组织学的变化着手,动态观察35日龄内肉鸭肝脏脂肪的代谢规律。结果表明3-35肉鸭肝组织内粗脂肪的含量均大于10%,其中以3日龄肉鸭肝脏内粗脂肪含量最高,可达38.65%;肝组织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发现4日龄雏鸭肝脏内中性脂肪含量最高。3-35日龄肉鸭血浆脂代谢指标显示3-7日龄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脂(HDLC)、低密度胆固醇脂LDLC均下降,而甘油三酯(TG)升高,TBIL、TC、HDLC、LDLC、TG的变化明显的时间集中在7、14日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肝组织内的微粒体脂肪酸转运蛋白(MTP)、过氧化物酶增值激活受体(PPAR)和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表达进行观察:14日龄时雏鸭血浆TG升至最高,可能与组织内MTP的表达量7—14日龄下降密切相关,21日龄时肝组织中粗脂肪含量最低与该时间点的MTP的表达量上升至最高有关,暗示MTP参与肝细胞内TG的转运;PPAR在3—28日龄表达量逐渐上升,与肝组织内粗脂肪含量下降呈负相关;FABP的表达可能与肉鸭后期肝脏内TG的合成密切相关。结论:樱桃谷肉鸭1—3周龄是肝内脂质向机体其他部位输送的关键时期。2.鸭肝炎病毒对4日龄樱桃谷肉鸭的肝损伤机制研究禽类的肝脏是禽体内含巨噬细胞(枯否氏细胞)最多的器官,机体受到应激时,这些细胞的活化在鸭肝炎病毒感染时的作用还不清楚。鉴于雏鸭肝脏的特点,本研究从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后肝脂代谢、自由基及细胞因子等变化来阐明肝损伤的可能机制。DHAV-1JX感染雏鸭后5d,肝脏内总抗氧化能力下降,丙二醛(MDA)在感染后2-3d升高,一氧化氮(NO)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2-3d升高,引起肝脏出血和大量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胆管上皮的增生。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干扰素a (INFa)转录1d升高后下降,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a (TNF-a)转录水平均下降,血清IL—1p感染后1d升高明显,血清IL-6变化不明显。肝细胞受损引起血液中转氨酶迅速升高,肝内MTP表达量1d急剧下降,脂代谢异常,血浆TG升高,TC降低,DLDC升高,肝脂质转运异常引发脂肪变性。DHAV-1JX致4日龄雏鸭急性肝损伤至肝功能急剧下降,血液内间接胆红素升高,血氨清除不足,血糖浓度下降,进而出现肝昏迷而快速死亡。结论:DHAV-1JX刺激雏鸭肝脏细胞因子的产生较弱,DHAV-1JX可刺激雏鸭肝脏产生大量的NO及脂类自由基。

李井新[10](2013)在《鸭甲肝病毒1型和3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雏鸭体内动态分布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鸭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Virus, DHAV)是一种引起雏鸭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al hepatitis, DVH)的主要病原。鸭病毒性肝炎主要以雏鸭发生肝炎为病理特征,具有高度传染性和接触性,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有DHAV-1和DHAV-3引起,两种病毒感染雏鸭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非常相似,并且二者在临床症状混合感染情况比较普遍,给该病的正确诊断和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研究建立了分别检测DHAV-1与DHAV-3的两种一步法荧光定量RT-PCR方法,并对DHAV-1和DHAV-3在雏鸭体内的动态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1.检测DHAV-1与DHAV-3的一步法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根据DHAV-1和DHAV-3基因组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了两对能特异性扩增片段的引物和对应的两条TaqManTM探针,建立了两种分别检测DHAV-1和DHAV-3的一步荧光定量RT-PCR诊断方法。两种方法的反应体系及优化条件均一致,可以同时进行检测DHAV-1和DHAV-3。检测DHAV-1方法中标准曲线为Y=-3.02x+30.153,相关系数为0.999,PCR循环效率为1.17%,在6.32×102~6.32×107copies/μL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DHAV-1病毒RNA模板的灵敏度为63copies/μL;检测DHAV-3方法中标准曲线为Y=-2.9571x+29.8,相关系数为0.999,PCR循环效率为1.14%,在3.88×103~3.88×108copies/μL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具有良好重复性及敏感性,检测DHAV-3病毒RNA模板的灵敏度为38copies/μL;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两种分别检测DHAV-1和DHAV-3方法只能从对应的阳性样本中扩增出特异片段,表明只对其相应基因组呈阳性反应,对被检的其它无关病原或鸭健康组织呈阴性反应。分别应用该方法和常规RT-PCR方法检测20份人工感染DHAV-1和DHAV-3雏鸭肝脏以及50份临床疑似患DVH病鸭的肝脏,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对人工感染DHAV-1和DHAV-3雏鸭的阳性率均为100%,对50份疑似患鸭病毒性肝炎病鸭的肝脏的临床样本阳性检出率要高于双重RT-PCR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两种荧光定量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快速鉴别诊断DHAV-1和DHAV-3以及对人工感染雏鸭体内病毒的实时定量检测。2. DHAV-1和DHAV-3在雏鸭体内的动态分布规律研究将150只3日龄健康雏鸭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每组分别每只雏鸭经肌肉注射接种2ELD50的DHAV-1、DHAV-3、1ELD50的DHAV-1和DHAV-3、2ELD50的DHAV-1和DHAV-3以及生理盐水。人工感染后lh、2h、6h、12h、18h、24h、36h、48h、72h、96h十个时间点定期取每组雏鸭3只,分别采集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胸腺和法氏囊,应用建立的一步荧光定量RT-PCR法定量检测DHAV-1和DHAV-3的雏鸭体内病毒动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单独感染DHVA-1组和单独感染DHVA-3组最早分别可在l h和6h内从肝脏中检测到病毒,12~72h之间各组织器官均能检测到相应病毒,24~48h病毒含量最高。雏鸭混合感染DHAV-1、DHAV-3与分别单独感染在雏鸭体内被检组织器官最高峰出现的时间规律大体一致。

二、雏鸭感染鸭肝炎病毒后血液中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雏鸭感染鸭肝炎病毒后血液中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FAdV-4抚顺分离株对SPF鸡胚肝组织氧化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综述
    1.1 I群禽腺病毒研究进展
        1.1.1 病原学
        1.1.2 理化特性
        1.1.3 流行病学
        1.1.4 流行现状
        1.1.5 病理变化
        1.1.6 FAdV-4 的致病机制
        1.1.7 诊断与防治
    1.2 氧化应激与病毒性肝损伤
    1.3 转录因子NF-E2 相关因子2(Nrf2)的研究进展
        1.3.1 Nrf2 与癌变
        1.3.2 Nrf2 与药物性肝损伤
        1.3.3 Nrf2 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损伤
        1.3.4 Nrf2 与纤维性肝损伤
        1.3.5 Nrf2 与病毒性肝损伤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毒株
        2.1.3 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溶液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病毒TCID_(50)的测定
        2.2.2 SPF鸡胚的感染
        2.2.3 FAdV-4 鉴定
        2.2.4 细菌培养试验
        2.2.5 病理切片的制备与HE染色
        2.2.6 肝组织中MDA含量的测定
        2.2.7 肝组织中GSH-Px及 SOD活力的测定
        2.2.8 肝组织内Nrf2/HO-1 通路中关键因子表达情况的测定
        2.2.9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FAdV-4 的鉴定
    3.2 FAdV-4 病理组织学变化
    3.3 肝组织中MDA含量的变化
    3.4 肝组织中GSH-Px及 SOD活力的变化
    3.5 肝组织内Nrf2/HO-1 通路的表达变化
4 讨论
    4.1 鸡胚感染 FAd V-4 后肝脏的病理学损伤
    4.2 鸡胚感染FAdV-4 后氧化/抗氧化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抗鸭Ⅰ型病毒性肝炎中药成分方“田地饮”组方的研制及其抗氧化损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1型鸭甲肝病毒和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1.1 1型鸭甲肝病毒的分类学研究
        1.2 DHAV-1的病原学研究
        1.3 流行病学研究
        1.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研究
        1.5 DVH的诊断方法研究
        1.6 DVH的致病机理研究
        1.7 DVH的防治策略
    2 中兽医对DVH的辨证分析及中药治疗DVH的研究进展
    3 自拟“田地饮”方剂中单味药物提取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1 田基黄提取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2 生地黄提取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3 荔枝草提取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抗鸭Ⅰ型病毒性肝炎中药成分方“田地饮”组方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受试药物
        1.3 病毒
        1.4 试验动物
        1.5 主要仪器
        1.6 试验方法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各受试药物在DEHs上的最大安全浓度
        2.2 各受试药物对DHAV-1感染的DEHs活性的影响
        2.3 各受试药物对DHAV-1感染的DEHs的最大保护效力
        2.4 各受试药物对DHAV-1感染雏鸭病程的影响
        2.5 各受试药物对DHAV-1感染雏鸭死亡率的影响
        2.6 HRS治疗DVH效果验证的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HRS对DHAV-1在DEHs上增殖过程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试药物
        1.2 主要试剂
        1.3 病毒
        1.4 主要仪器
        1.5 试验方法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HRS对DHAV-1吸附DEHs的影响
        2.2 HRS在体外对DHAV-1复制的影响
        2.3 HRS在体外对DHAV-1释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HRS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及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DEHs的分离制备
        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HRS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的测定结果
        2.2 HRS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结果
        2.3 HRS对H_2O_2清除率的测定结果
        2.4 HRS对DHAV-1感染的DEHs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5 HRS对DHAV-1感染的DEHs中MDA含量的影响
        2.6 HRS对DHAV-1感染的DEHs中ROS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HRS抗DHAV-1感染雏鸭的氧化损伤的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试药物
        1.2 主要试剂
        1.3 病毒
        1.4 试验动物
        1.5 主要仪器
        1.6 试验方法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HRS对DHAV-1感染雏鸭血浆氧化应激评价指标的影响
        2.2 HRS对DHAV-1感染雏鸭肝组织氧化应激评价指标的影响
        2.3 HRS对DHAV-1感染雏鸭肝组织ATP含量的影响
        2.4 HRS对DHAV-1感染雏鸭肝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2.5 HRS对DHAV-1感染雏鸭肝组织线粒体氧化应激评价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桧木醇干预验证HRS抗DHAV-1感染雏鸭的氧化损伤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1.1 受试药物
        1.2 试验试剂
        1.3 病毒
        1.4 试验动物
        1.5 主要仪器
        1.6 试验方法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雏鸭肝组织中氧化应激评价指标的变化
        2.2 各组雏鸭肝脏病变计分统计结果
        2.3 各组雏鸭最终死亡率统计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探究HRS抗DHAV-1感染所致氧化损伤的分子调控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药物和主要试剂、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方法
        1.4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HRS对DHAV-1感染的DEHs中SOD-1、CAT和GPX-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2.2 HRS对DHAV-1感染的DEHs中SOD-1、CAT和GPX-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3 HRS对DHAV-1感染的DEHs中Nrf2基因mRNA、总Nrf2蛋白和核内Nrf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4 ML385预处理对HRS调节Nrf2基因的mRNA、总Nrf2和核内Nrf2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5 ML385预处理对HRS调节SOD-1、CAT和GPX-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2.6 ML385预处理对HRS调控SOD-1、CAT和GPX-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磷酸化修饰增强淫羊藿苷缓解DHAV-1诱导的鸭胚肝细胞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
绪论
文献综述
    第一章 1型鸭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1 DHAV的分类及其导致的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
        1.1 DHAV的分类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症状
        1.4 致病机理
        2 诊断方法
        2.1 中和实验
        2.2 电镜检测
        2.3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2.4 分子生物学诊断
        2.5 其他诊断方法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手段
        3.2 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淫羊藿苷和化学修饰的研究进展及其抗DHAV-1的前期研究
        1 淫羊藿苷的研究进展
        1.1 淫羊藿的分布及主要活性成分
        1.2 ICA的药理作用
        1.3 ICA在兽医方面的应用
        2 化学修饰的研究进展
        3 ICA与其化学修饰产物抗DHAV-1的前期研究
        3.1 ICA的磷酸化修饰
        3.2 ICA与pICA抗DHAV-1所致雏鸭肝损伤研究
        3.3 ICA和pICA抗DHAV-1造成的雏鸭氧化应激作用
        3.4 ICA和pICA抗DHAV-1感染鸭胚肝细胞及增殖的作用
        3.5 ICA和pICA免疫增强作用研究
        3.6 ICA与pICA抗DHAV-1感染雏鸭的前期研究总结
        4 本试验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试验研究
    第三章 ICA与pICA缓解DHAV-1诱导DEHs炎症反应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1.3 主要仪器
        1.4 鸭胚肝细胞(Duck embryonic hepatocytes,DEHs)的制备
        1.5 ICA与pICA对DEHs分泌炎症因子IL-6、IL-8、IL-1β、TNF-α的影响
        1.6 ICA与pICA对炎症因子IL-1β、IL-6、IL-8、TNF-α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1.7 ICA与pICA对TLR家族相关因子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1.8 ICA与pICA对TLR家族及NF-κB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9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ICA与pICA对DEHs分泌炎症因子IL-6、IL-8、IL-1β、TNF-α的影响
        2.2 ICA与pICA对炎症因子IL-1β、IL-6、IL-8、TNF-α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2.3 ICA与pICA对TLR家族相关因子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2.4 ICA与pICA对TLR家族及NF-κB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ICA与pICA缓解DHAV-1诱导DEHs氧化应激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1.3 主要仪器
        1.4 DEHs的制备
        1.5 ICA与pICA对DHAV-1感染鸭胚肝细胞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
        1.6 H_2O_2致DEHs氧化损伤的有效浓度筛选
        1.7 ICA与pICA对H_2O_2诱导的氧化损伤DEHs抗DHAV-1感染的能力的影响
        1.8 H_2O_2诱导的氧化损伤对DHAV-1感染鸭胚肝细胞毒力的影响
        1.9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ICA与pICA对DHAV-1感染鸭胚肝细胞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
        2.2 H_2O_2诱导DEHs氧化损伤有效浓度筛选结果
        2.3 ICA与pICA对H_2O_2诱导的氧化损伤DEHs抗DHAV-1感染的能力的影响
        2.4 H_2O_2诱导的氧化损伤对DHAV-1感染鸭胚肝细胞毒力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ICA与pICA对DHAV-1诱导的DEHs氧化应激的调控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1.3 主要仪器
        1.4 DEHs的制备
        1.5 ICA与pICA对DEHs中SOD、GSH-Px蛋白表达的影响
        1.6 ICA与pICA对抗氧化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1.7 ICA与pICA对MAPK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8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ICA与pICA对DEHs中SOD和GSH-Px蛋白表达的影响
        2.2 ICA与pICA对抗氧化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2.3 ICA与pICA对MAPK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ICA与pICA缓解DHAV-1诱导的DEHs线粒体损伤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1.3 主要仪器
        1.4 DEHs的制备
        1.5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1.6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线粒体内ROS的影响
        1.7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活性的影响
        1.8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
        1.9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内ATP含量的影响
        1.10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1.11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2.2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线粒体内ROS水平的影响
        2.3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活性的影响
        2.4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
        2.5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内ATP含量的影响
        2.6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ICA与pICA缓解DHAV-1诱导DEHs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1.3 主要仪器
        1.4 DEHs的制备
        1.5 ICA与pICA对DHAV-1诱导的鸭胚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1.6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1.7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8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ICA与pICA对DHAV-1诱导的鸭胚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2.2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ICA与pICA缓解DHAV-1抑制DEHs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1.3 主要仪器
        1.4 DEHs的制备
        1.5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1.6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7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
        1.8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细胞增殖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1.9 炎症损伤、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及细胞增殖评价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1.10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2.2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增殖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2.3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
        2.4 ICA与pICA对鸭胚肝细胞细胞增殖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2.5 炎症损伤、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及细胞增殖评价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论文创新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鸭甲肝病毒1型弱毒疫苗对3型强毒在雏鸭体内复制及致病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部分缩写及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鸭病毒性肝炎概述
    1.2 DHAV流行分布及疫苗研究进展
        1.2.1 流行病学特点
        1.2.2 DHAV的分布
        1.2.3 DHAV疫苗的研究
    1.3 临床症状和致病机理
        1.3.1 临床症状
        1.3.2 病理变化
        1.3.3 致病机理
    1.4 DHAV在雏鸭体内增殖分布规律
        1.4.1 单独感染DHAV-1或DHAV-3后病毒在雏鸭体内增殖分布规律
        1.4.2 DHAV-1和DHAV-3混合感染条件下病毒增殖分布
        1.4.3 影响DHAV在鸭体内增殖分布的因素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2 试验研究
    2.1 材料
        2.1.1 毒株及试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常用试剂配制
    2.2 DHAV-3的增殖和毒力的测定
        2.2.1 DHAV-3病毒的增殖
        2.2.2 DHAV-3毒力测定
    2.3 DHAV-1和DHAV-3在人工单独及混合感染雏鸭体内增殖分布规律
        2.3.1 雏鸭攻毒试验
        2.3.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2.3.3 样品RNA抽提
        2.3.4 一步法荧光定量RT-PCR检测DHAV含量
        2.3.5 试验数据处理
    2.4 DHAV-3人工感染雏鸭肝组织病理切片及细胞因子检测
        2.4.1 DHAV-3感染的雏鸭肝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
        2.4.2 DHAV-3感染的雏鸭肝组织细胞因子检测
    2.5 DHAV-3强毒感染DHAV-1疫苗免疫雏鸭后病毒在雏鸭体内分布规律
        2.5.1 DHAV-3感染免疫1羽份DHAV-1疫苗的雏鸭
        2.5.2 DHAV-3感染免疫2羽份DHAV-3疫苗的雏鸭
    2.6 DHAV-3强毒感染免疫及未免疫DHAV-1疫苗的雏鸭
3 结果和分析
    3.1 病毒增殖复壮及LD_(50)检测结果
    3.2 人工感染雏鸭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比较
        3.2.1 雏鸭临床发病症状及死亡情况
        3.2.2 雏鸭剖检变化对比
    3.3 混合感染DHAV-1、DHAV-3与单独感染DHAV-3的雏鸭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变化及细胞因子变化比较
        3.3.1 雏鸭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比较
        3.3.2 雏鸭肝脏细胞因子变化比较
    3.4 DHAV-1型和DHAV-3型在雏鸭体内增殖和分布规律
        3.4.1 DHAV-1疫苗弱毒在雏鸭体内增殖分布规律
        3.4.2 DHAV-3在雏鸭体内增殖分布规律
        3.4.3 DHAV-1疫苗弱毒与DHAV-3强毒在雏鸭体内的相互影响
    3.5 DHAV-3强毒对DHAV-1疫苗弱毒的抑制作用
        3.5.1 DHAV-3感染免疫1羽份DHAV-1疫苗的雏鸭
        3.5.2 DHAV-3感染免疫2羽份DHAV-1疫苗的雏鸭
    3.6 DHAV-1疫苗免疫雏鸭对DHAV-3感染的交叉免疫保护
4 讨论
    4.1 雏鸭日龄及DHAV-1疫苗弱毒对DHAV-3强毒致病性的影响
    4.2 DHAV-1在雏鸭体内增殖分布规律
    4.3 DHAV-3在雏鸭体内增殖分布规律
    4.4 DHAV-1和DHAV-3在雏鸭体内复制的相互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作者简历

(5)磷酸化绞股蓝皂苷对DHAV-1感染鸭胚肝细胞的作用和对鸭Mφ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1.1 病原学研究
        1.2 致病机理研究
        1.3 防治研究
    2 绞股蓝皂苷的研究进展
        2.1 绞股蓝皂苷的化学成分
        2.2 绞股蓝皂苷的药理作用
    3 磷酸化结构修饰方法的研究进展
        3.1 天然药物分子结构修饰方法的研究进展
        3.2 磷酸化修饰方法的研究进展
        3.3 磷酸化修饰产物的生物活性及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绞股蓝皂苷磷酸化修饰及其在鸭胚肝细胞上的安全浓度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磷酸化修饰试验方法
        1.5 绞股蓝皂苷和磷酸化绞股蓝皂苷的红外光谱分析
        1.6 绞股蓝皂苷和磷酸化绞股蓝皂苷鸭胚肝细胞安全浓度测定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磷酸化正交试验结果
        2.2 绞股蓝皂苷及其磷酸化修饰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3 绞股蓝皂苷和磷酸化绞股蓝皂苷鸭胚肝细胞安全浓度测定结果
    3 讨论
        3.1 绞股蓝皂苷的磷酸化修饰
        3.2 磷酸化绞股蓝皂苷的鉴别
        3.3 绞股蓝皂苷和磷酸化绞股蓝皂苷的最大安全浓度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磷酸化绞股蓝皂苷抗DHAV-1感染鸭胚肝细胞作用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试验用病毒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1.4 磷酸化绞股蓝皂苷体外抗DHAV-1感染鸭胚肝细胞的作用研究
        1.5 磷酸化绞股蓝皂苷抗DHAV-1体外增殖研究
        1.6 Real-time PCR测定DHAV-1的VP1基因表达含量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磷酸化绞股蓝皂苷对DHAV-1感染鸭胚肝细胞的影响
        2.2 磷酸化绞股蓝皂苷对DHAV-1增殖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磷酸化绞股蓝皂苷对DHAV-1诱导的鸭胚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试验用病毒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1.4 鸭胚肝细胞单层DEHs的准备
        1.5 TUNEL法检测GP和pGP对DHAV-1诱导的DEHs凋亡的影响
        1.6 Annexin V/PI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GP和pGP对DHAV-1诱导的DEHs凋亡的影响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TUNEL法检测GP和pGP对DHAV-1诱导的鸭胚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2.2 Annexin V/PI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GP和pGP对DHAV-1诱导的鸭胚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磷酸化绞股蓝皂苷对鸭Mφ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药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鸭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1.5 GP和pGP对鸭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1.6 GP和pGP对鸭巨噬细胞代谢MTT活力的影响
        1.7 GP和pGP对鸭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GP和pGP对鸭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2.2 GP和pGP对鸭腹腔巨噬细胞代谢MTT活力的影响
        2.3 GP和pGP对鸭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
    3 讨论
        3.1 GP和pGP对鸭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3.2 GP和pGP对鸭腹腔巨噬细胞代谢MTT活力的影响
        3.3 GP和pGP对鸭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北京鸭抗血清3型鸭甲型病毒性肝炎选育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鸭甲型病毒性肝炎概述及研究进展
        1.1.1 雏鸭甲型肝炎病毒的命名与溯源
        1.1.2 雏鸭甲型肝炎病毒的流行性病学研究
        1.1.3 病毒性肝炎的致病机理研究
        1.1.4 病毒性肝炎的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1.2 鸭病毒性肝炎防治现状
    1.3 抗病品种培育的研究进展
        1.3.1 对抗病力的直接选择
        1.3.2 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3.3 转基因方法抗病育种
    1.4 抗病育种选育相关的先天性免疫基因的研究进展
        1.4.1 TLR7基因的研究进展
        1.4.2 MDA-5 基因研究进展
        1.4.3 IFN-α 基因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F1代北京鸭抗DHAV-3 家系筛选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病毒毒株
        2.1.3 F1代感染试验
        2.1.4 数据处理
    2.2 试验结果
        2.2.1 DHAV-3 的ELD50测定
        2.2.2 F1代北京鸭抗DHAV-3 家系筛选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F2代北京鸭抗DHAV-3 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DHAV-3 病毒
        3.1.2 试验动物
        3.1.3 F2代攻毒试验
        3.1.4 主要试剂
        3.1.5 F2代雏鸭泄殖腔拭子DHAV-3 分子检测
        3.1.6 数据采集
        3.1.7 数据处理
    3.2 试验结果
        3.2.1 F2代雏鸭死亡率
        3.2.2 F2代雏鸭家系死亡率
        3.2.3 F2代雏鸭泄殖腔拭子检测DHAV-3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北京鸭抗DHAV-3 相关生化和免疫性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病毒毒株
        4.1.2 试验动物
        4.1.3 试验设计
        4.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4.1.5 引物设计与合成
        4.1.6 试验方法
        4.1.7 数据处理
    4.2 试验结果
        4.2.1 抗性鸭和易感鸭血清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测定结果
        4.2.2 抗性鸭和易感鸭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的测定结果
        4.2.3 抗性鸭和易感鸭血清IgA、IgM和IgY的测定结果
        4.2.4 抗性鸭和易感鸭肝脏MDA-5、IFN-α、TLR-7 的mRNA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
    4.3 讨论
        4.3.1 抗性鸭和易感鸭血清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测定结果讨论
        4.3.2 抗性鸭和易感鸭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的测定结果讨论
        4.3.3 抗性鸭和易感鸭血清IgA、IgM和IgY的测定结果讨论
        4.3.4 抗性鸭和易感鸭肝脏MDA-5、IFN-α、TLR-7 的mRNA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DHAV-3 对两世代抗性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
        5.1.2 主要器械
        5.1.3 试验设计及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试验结果
        5.2.1 DHAV-3 对抗性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5.2.2 DHAV-3 对抗性鸭脾脏、法氏囊和胸腺指数的影响
        5.2.3 DHAV-3 对抗性母鸭和公鸭屠宰性能的影响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黄芪多糖及其两种分子修饰物抗鸭肝炎病毒作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1.1 命名与分类
        1.2 病原学
        1.3 流行病学
        1.4 致病机理
        1.5 防控策略
    2 中药多糖化学修饰
        2.1 硫酸化修饰
        2.2 磷酸化修饰
        2.3 乙酰化修饰
    3 黄芪多糖研究进展
        3.1 黄芪多糖的提取
        3.2 黄芪多糖的精制
        3.3 生物活性
    4.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芪多糖提取及两种分子修饰物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黄芪多糖提取与纯化
        1.4 磷酸化修饰黄芪多糖
        1.5 硫酸化修饰黄芪多糖
        1.6 多糖红外光谱分析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黄芪多糖的提取率、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
        2.2 磷酸化正交试验结果
        2.3 最佳条件分子修饰的产物
        2.4 红外光谱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芪多糖及其两种分子修饰物体外抗鸭肝炎病毒作用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病毒准备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试验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APS、pAPS和sAPS的细胞安全浓度测定结果
        2.2 先加多糖时DHAV感染DEHs能力的变化
        2.3 后加多糖时DHAV感染DEHs能力的变化
        2.4 多糖与病毒同时加时DHAV感染DEHs能力的变化
        2.5 RT-PCR测定DHAV含量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芪多糖及其两种分子修饰物临床治疗作用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病毒准备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动物分组与处理
        1.5 指标测定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存活率和动态存活情况
        2.2 各组体内病毒含量测定结果
        2.3 各组氧化损伤评价指标测定结果
        2.4 各组肝损伤生化评价指标测定结果
        2.5 氧化损伤评价指标与肝损伤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
        2.6 眼观病理变化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黄芪多糖及其两种分子修饰物体内外免疫调节作用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体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1.4 药物对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影响
        1.5 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测定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植物血凝素(PHA)与环孢菌素A(CyA)最佳有效浓度
        2.2 药物最佳促外周淋巴细胞增殖浓度
        2.3 药物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2.4 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抗鸭病毒性肝炎中药成分复方的筛选及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鸭病毒性肝炎及鸭肝炎病毒
    2 中药成分及其复方的研究进展
        2.1 多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2 黄酮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抗DHAV中药成分复方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八种中药成分体外鸭胚肝细胞(DEHs)最大安全浓度
        2.2 八种中药成分体外抗DHAV感染鸭胚肝细胞效果
        2.3 中药成分复方体内体外抗DHAV筛选
    3 讨论
        3.1 中药成分安全浓度及抗DHAV浓度比较
        3.2 中药成分复方与单味成分体外抗病毒比较
        3.3 中药成分复方体内体外抗DHAV效果比较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藿菊双黄饮对DVH的治疗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雏鸭动态死亡情况
        2.2 雏鸭血液病毒含量的测定结果
        2.3 雏鸭血清肝功能生化评价指标测定结果
        2.4 雏鸭血清炎症因子测定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藿菊双黄饮对人工诱发DVH雏鸭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雏鸭血清氧化损伤评价指标的测定结果
        2.2 体外DEHs氧化损伤评价指标测定结果
        2.3 死亡率、肝损伤生化指标和氧化损伤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藿菊双黄饮对雏鸭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主要仪器
        1.2 方法
    2 结果
        2.1 血清免疫调节细胞因子测定结果
        2.2 淋巴细胞增殖测定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1型鸭甲肝病毒(DHAV-1)致雏鸭肝损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鸭病毒性肝炎概述
        1.1 鸭肝炎病毒分型
        1.2 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点
        1.3 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2 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2.1 鸭肝脂代谢
        2.2 脂质过氧化与肝损伤
        2.3 自由基与肝损伤
        2.4 细胞因子与肝损伤
        2.5 低血糖与肝性昏迷
    3 课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3-35日龄樱桃谷肉鸭肝脂肪代谢的变化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及营养要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及配置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及取材
        2.2 肝脏粗脂肪测定方法-索氏抽提法
        2.3 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2.4 冰冻切片的制作
        2.5 肝组织油红O染色
        2.6 石蜡切片的制作和HE染色
        2.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8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日龄肉鸭肝脏内粗脂肪的含量的测定结果
        3.2 不同日龄肉鸭血浆脂代谢指标的测定结果
        3.3 不同日龄肉鸭肝组织内中性脂肪含量变化
        3.4 不同日龄肉鸭肝组织组织学观察
        3.5 不同日龄肉鸭肝组织内脂代谢相关调控蛋白的含量变化
    4 讨论
        4.1 不同日龄肉鸭肝脏的组织学特点和肝脏内脂质含量的变化
        4.2 不同日龄肉鸭血浆脂代谢的特点
        4.3 FABP、PPAR、MTP在肉鸭生长期肝脂代谢的可能作用
    5 结论
第三章 鸭病毒性肝炎对樱桃谷肉鸭的肝损伤机制
    1 材料
        1.1 病毒、试验动物及营养要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及配置
    2 试验方法
        2.1 病毒的增殖
        2.2 试验设计及取材
        2.3 肝匀浆的制备
        2.4 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2.5 肝组织自由基相关指标的测定
        2.6 石蜡切片的制作和HE染色
        2.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8 肝组织RNA提取和cDNA合成
        2.9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的病毒含量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细胞因子的表达
        2.11 血清内细胞因子IL-1β和IL-6 ELISA测定
        2.12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DHAV-1感染雏鸭后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
        3.2 DHAV-1感染雏鸭肝脏的组织学动态观察
        3.3 DHAV-1感染雏鸭后血液内胆红素的动态变化
        3.4 DHAV-1感染雏鸭后血浆内肝损伤相关酶的动态变化
        3.5 DHAV-1感染雏鸭后脂代谢指标的动态变化
        3.6 DHAV-1感染雏鸭后肝组织中NOS和NO的变化规律
        3.7 DHAV-1感染雏鸭后肝组织中抗氧化酶的变化规律
        3.8 DHAV-1感染雏鸭后血氨和血糖的动态变化
        3.9 DHAV-1感染雏鸭后PPAR在肝组织中的分布规律
        3.10 DHAV-1感染雏鸭后MTP在肝组织中的分布规律
        3.11 DHAV-1感染雏鸭肝组织中病毒含量的动态变化
        3.12 DHAV-1感染雏鸭后血液内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
        3.13 DHAV-1感染雏鸭后肝脏内细胞因子的转录
        3.14 DHAV-1感染雏鸭后肝脏内PPARa的转录
    4 讨论
        4.1 DHAV-1感染雏鸭后代谢异常与肝损伤的关系
        4.2 DHAV-1感染雏鸭后肝内自由基与肝损伤的关系
        4.3 细胞因子参与DHAV-1感染后雏鸭肝损伤的机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与研究相关的论文
致谢

(10)鸭甲肝病毒1型和3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雏鸭体内动态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鸭甲肝病毒的分类地位
    1.2 鸭甲肝病毒的生物形态学及理化特性
        1.2.1 形态结构与生物学特性
        1.2.2 理化特性
        1.2.3 培养特性
    1.3 DHAV 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1.3.1 DHAV 基因组非编码区
        1.3.2 DHAV 基因组编码区
    1.4 鸭甲肝病毒的流行病学与发病机理
        1.4.1 宿主与流行情况
        1.4.2 临床症状与病理特征
        1.4.3 致病机理
        1.4.4 DHAV 在感染雏鸭体内的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1.5 鸭甲肝病毒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5.1 病原学检测
        1.5.2 血清学检测
        1.5.3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1.6 DHAV 的防治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毒(菌)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分别检测 DHAV-1 、DHAV-3 的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方法的建立
        2.2.2 1 型和 3 型鸭甲肝炎病毒在雏鸭体内动态分布规律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分别检测 DHAV-1、DHAV-3 的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方法的建立
        3.1.1 标准品的制备
        3.1.2 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
        3.1.3 检测 DHAV-1、DHAV-3 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标准曲线的制作
        3.1.4 特异性检测结果
        3.1.5 重复性检测结果
        3.1.6 对人工感染及临床病料的检测结果
    3.2 1 型和 3 型鸭甲肝炎病毒在雏鸭体内动态分布规律研究
        3.2.1 人工感染雏鸭的临床表现及剖检变化
        3.2.2 DHAV-1 在雏鸭体内的动态分布规律
        3.2.3 DHAV-3 在雏鸭体内的动态分布规律
        3.2.4 雏鸭人工混合感染 DHAV-1、DHAV-3 与单独感染 DHAV-1 在雏鸭体内的动态分布比较
        3.2.5 雏鸭人工混合感染 DHAV-1、DHAV-3 与单独感染 DHAV-3 在雏鸭体内的动态分布比较
4 讨论
    4.1 DHAV-1 和 DHAV-3 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4.2 DHAV-1 在雏鸭体内的动态分布规律
    4.3 DHAV-3 在雏鸭体内的动态分布规律
    4.4 DHAV-1 和 DHAV-3 混合感染与单独感染雏鸭后在体内的动态分布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雏鸭感染鸭肝炎病毒后血液中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FAdV-4抚顺分离株对SPF鸡胚肝组织氧化损伤的研究[D]. 崔鹤.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2]抗鸭Ⅰ型病毒性肝炎中药成分方“田地饮”组方的研制及其抗氧化损伤机制研究[D]. 杜红旭.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3]磷酸化修饰增强淫羊藿苷缓解DHAV-1诱导的鸭胚肝细胞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熊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4]鸭甲肝病毒1型弱毒疫苗对3型强毒在雏鸭体内复制及致病性的影响[D]. 朱玉东.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5]磷酸化绞股蓝皂苷对DHAV-1感染鸭胚肝细胞的作用和对鸭Mφ活性的影响[D]. 白景英.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北京鸭抗血清3型鸭甲型病毒性肝炎选育研究初探[D]. 张姣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7]黄芪多糖及其两种分子修饰物抗鸭肝炎病毒作用比较研究[D]. 王艺璇.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2)
  • [8]抗鸭病毒性肝炎中药成分复方的筛选及作用研究[D]. 宋美芸.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1)
  • [9]1型鸭甲肝病毒(DHAV-1)致雏鸭肝损伤机制的研究[D]. 谷长勤. 华中农业大学, 2013(10)
  • [10]鸭甲肝病毒1型和3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雏鸭体内动态分布规律的研究[D]. 李井新.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血液中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