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分级酶活性指标研究进展

土壤肥力分级酶活性指标研究进展

一、土壤肥力分级的酶活性指标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颖[1](2021)在《基于多功能性的耕地土壤健康评价 ——以黄淮海平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耕地土壤健康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而且与生态系统质量密切相关。开展耕地土壤健康状况评价,对于落实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当前国际上土壤健康评价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方法体系,强调基于土壤多功能性的土壤健康评价方法。然而我国目前土壤健康评价方面的工作大多围绕土壤生产功能,难以全面体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此亟需开展定量化评估土壤健康相关研究工作。本论文在梳理国际上成熟的土壤健康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角度出发,构建耕地土壤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黄淮海平原的封丘、栾城、禹城、商丘和东台等5个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健康为例,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区的土壤及气候、生物等环境背景数据,构建适合案例区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从而综合评估各典型农田系统土壤健康状况和分析其变化趋势,并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促进其土壤健康的对策和建议。研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遵循“管理目标—土壤功能—评价指标—评价模型—评价结果”的程序,参考德国Müncheberg土壤评价系统,构建了基于多功能性的耕地土壤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将土壤多功能性划分为作物生产、持水净水、养分运移与缓冲、碳固存和栖息地与多样性等5项功能。并针对每项功能,分别按照固有属性(I)和动态属性(D)选取对应的基础项指标,然后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土壤健康基础评分I值和D值。在此基础上,考虑限制因子的影响程度,分别对I值和D值进行系数修正,并进行加和以获得土壤各功能的总评分。再对5项功能进行加权求和,从而获取土壤健康综合指数值。本论文对于土壤功能的评价不再局限于生产功能,而是针对土壤多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并在评价中将限制因子对固有属性和动态属性的影响进行了区分,不仅能体现土壤基础项指标的贡献,而且能反映不同限制因子的不同作用。(2)研究数据分析表明,案例区内各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水热条件较好,土层深厚,表层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p H介于7.9~8.8之间,整体呈弱碱性,土壤养分处于中等水平,暂无污染风险,耕作潜力较大。通过对封丘、栾城和禹城生态站综合样地和辅助样地土壤指标数据分析发现,各台站综合样地土壤肥力较高,未施肥的01号辅助样地土壤养分含量明显低于其他样地,而实施施肥和秸秆还田处理的禹城站02号辅助样地,其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地。由此可见,案例区内各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存在一定差异。(3)从土壤物理、化学等指标的时间变化来看,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各站点土壤容重总体变化不大,而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仅少数样地个别指标有所下降。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施肥、耕作等方式的改变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各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禹城站2015年NPP值与2000年相比提升了87.5%,增幅最大。总体而言,经过长期的土壤治理和保护性耕作,黄淮海平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4)土壤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案例区各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健康水平整体较好,其中商丘站土壤健康状况相对最优,而东台滩涂地区土壤盐碱化具有反复性和长期性,土壤健康综合评分偏低。封丘站土壤生产功能评分最高,生产力最大。从变化趋势来看,经过30多年的耕作和管理,各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商丘站土壤健康评分提升速度最快,2015年综合样地土壤健康评分相较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提升了72.3%。栾城站土壤健康较为稳定且处于较优水平。封丘和禹城地区历史上曾受盐碱化威胁,经过盐碱土改良和中低产田改造,土壤健康水平也获得较大提升,增幅分别为24.9%和36.0%。东台地区水热条件较好,近年来土壤健康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其土壤健康综合指数仍偏低,盐碱化是其主要限制因子。进一步对土壤碳固存功能和生产功能进行验证,R2分别达到0.64和0.56,表明本文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较为合理。本论文对国际已有土壤评价框架进行了改进,构建了基于多功能性的耕地土壤健康评价体系,并分析了案例区土壤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可为相近区域土壤健康管理提供一定支撑。

朱书豪[2](2021)在《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施用对南方稻田土壤的环境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明确控释尿素减施增效的最优施用量以及探索控释尿素长期施用后残留的包膜材料对土壤和作物的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盆栽试验相结合,研究长期施用控释尿素对南方稻田土壤环境的影响。田间定位试验依托湖南省浏阳市双季稻区连续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探究(i)不施氮肥(CK)、(ii)当地农民习惯施氮(Urea),早稻、晚稻各施氮150和180 kg·hm-2、(iii)与Urea处理等氮量的控释尿素(1.0 CRU)、控释尿素减施10%(0.9 CRU)、(v)控释尿素减施20%(0.8 CRU)和(vi)控释尿素减施30%(0.7CRU)等6个不同施氮处理下比较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双季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氮素农学效应进行控释尿素减施的综合效应评价。室内盆栽试验设置(i)不添加膜壳(M0)、(ii)模拟5年累积量(M5)、(iii)模拟10年累积量(M10)、(iv)模拟20年累积量(M20)和(v)模拟40年累积量(M40)等5个膜壳处理,每个处理均施相同量的氮磷钾肥料,研究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碳和土壤氮是影响土壤蔗糖酶活性的两个主要因素;土壤酸度、土壤碳和土壤氮是土壤脲酶活性的三个主要控制因素;土壤酸性磷酸酶唯一影响因素是土壤酸度。(2)高通量测序表明:长期施用控释尿素在稻田根际形成了不同的细菌群落。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放线菌门是本试验双季稻稻田土壤中的前4优势菌门,其相对丰度占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的50%以上。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 H值、全氮、铵态氮含量和脲酶活性是对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变化的响应程度更高的的环境因子。(3)综合效应评价表明:早稻和晚稻0.8 CRU处理的综合效应评价的关联度均最高,分别为0.9734和0.9698。因此,控释尿素减施20%在综合效应评价中最优,是本研究中最优的双季稻氮肥管理模式;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土壤蔗糖酶活性和氮肥偏生产力是综合效应评价的关键指标;产量、全磷含量和蔗糖酶活性是对控释氮施用量的变化响应程度更高的综合效应评价指标。(4)盆栽模拟试验表明:模拟40年累积量处理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产量、结实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较不添加膜壳处理分别显着变化5.30%、5.01%、26.61%、14.44%、13.37%、2.98%、29.61%,说明它们是对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相对敏感的因子。综合分析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残留在土壤中不会对土壤和生物造成危害,且一定范围内的膜壳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刘金炽[3](2021)在《喀斯特山区泡核桃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泡核桃林的土壤质地状况是决定泡核桃产量高低及其品质好坏的重要因素。开展喀斯特山区泡核桃林土壤肥力状况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指导泡核桃林合理施肥,而且能为喀斯特山区的土地修复及石漠化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喀斯特山区泡核桃林土壤质地状况及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学特性对不同种植年限及不同物候期的响应机制,本文以不同林龄泡核桃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龄(4、6、7、11年)及不同物候期(开花期、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土壤养分分级标准,泡核桃林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交换性钙(ECa)、有效铁(AFe)、有效锌(AZn)及有效硼(AB)含量均处于中上水平。而土壤全磷(TP)及速效磷(AP)含量均处于缺乏状态,4、11年林龄土壤全钾(TK)及速效钾(AK)含量处于缺乏状态。6、7年林龄土壤AK、ECa、AFe、AZn含量均极显着(P<0.01)高于4、11年,而6、7年林龄土壤SOM、TN、TP、TK、AP和AB含量均高于4、11年。泡核桃果实膨大期的土壤SOM、ECa、AZn含量均极显着(P<0.01)高于开花期及果实成熟期,果实膨大期的土壤TN、TP、TK、AP、AK、AB含量均高于开花期及果实成熟期,但不完全呈现极显着差异。(2)6、7年林龄泡核桃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极显着(P<0.01)高于4、11年林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值(MBC/MBN)均在6.303~7.967之间,表明泡核桃林土壤微生物主要以放线菌为优势菌。从物候期上看,果实膨大期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极显着(P<0.01)高于开花期及果实成熟期。4年林龄的果实膨大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极显着(P<0.01)高于开花期及果实成熟期,在6、7、11年林龄下不同物候期间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3)4年林龄的泡核桃林土壤酚氧化物酶(PO)、过氧化物酶(PER)活性极显着(P<0.01)高于7、11年林龄,PO、PER活性随着林龄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6、7年林龄泡核桃林土壤水解酶活性整体较4、11年林龄的强。6年林龄的泡核桃林土壤纤二糖酶(CB)活性极显着(P<0.01)高于4、7、11年林龄。6、7年林龄泡核桃林土壤的蛋白酶(LAP)、脲酶(UR)活性极显着(P<0.01)高于4年林龄。11年林龄的泡核桃林土壤CB、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极显着(P<0.01)低于其他林龄。从物候期上看,果实膨大期的土壤氧化酶PO、PER活性较开花期及果实成熟期的高;果实成熟期的β-葡萄糖苷酶(BG)、CB活性较开花期及果实膨大期高;开花期的LAP、UR活性较果实膨大期及果实成熟期高。(4)6、7年林龄的泡核桃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相似,与4、11年林龄有一定差异。不同林龄及物候期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均一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及辛普森指数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综上所述,土壤肥力水平表现为6、7年林龄泡核桃林土壤优于4、11年,且在果实膨大期下最优。需注重施肥管理来改善喀斯特山区泡核桃林土壤质量,尤其在种植4、11年后,更需注重合理增施磷肥及钾肥,并相应地在春秋季增加施肥量及施肥次数。

陈露[4](2021)在《有机物料长期施用对紫色土氮磷形态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紫色土氮磷及有机质含量较低,施用有机物料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然而,哪种有机物料更适合培肥紫色土以及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后土壤中氮磷转化及微生物特征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13年(2007–2019年)四川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设单施化肥(NPK)、化肥+秸秆(NPKS)、化肥+猪粪(NPKM)、化肥+菌渣(NPKF)和化肥+绿肥(光叶苕子)(NPKG)处理,采用酸解有机氮法,磷化学连续浸提法,荧光微型板酶检测、磷脂脂肪酸以及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紫色土氮磷形态、微生物量氮磷、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参与氮磷转化酶活性和功能基因变化。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作物产量、养分吸收量和土壤养分变化。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4种有机物料提高玉米和小麦产量,以菌渣、猪粪处理效果好,可分别显着提高玉米产量6.4%和8.0%、小麦产量12.9%和15.7%。猪粪处理显着提高小麦籽粒氮磷吸收量;菌渣处理显着提高小麦籽粒氮磷吸收量、茎叶氮钾吸收量及玉米叶和籽粒的磷吸收量。四种有机物料对土壤养分影响中,菌渣处理效果好,其显着提高土壤有机碳和速效磷含量,有机碳含量从6.95 g/kg提升到9.12±1.06 g/kg,速效磷含量从6.87 mg/kg提升到12.26±2.23 mg/kg。与单施化肥相比,菌渣、绿肥处理显着降低土壤p H,而秸秆、猪粪处理无显着影响。(2)土壤氮磷形态变化。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4种有机物料提高土壤酸解总氮含量以及酸解氨态氮和酸解氨基糖氮占全氮比值,降低非酸解氮占全氮比值;提高土壤活性磷、中等活性磷占总磷组分比值,降低土壤稳定性磷占总磷组分比值,从而增加土壤氮磷有效性。以菌渣处理对提高紫色土供氮、供磷潜力的效果最好。(3)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变化。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4种有机物料均显着提高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猪粪、菌渣和绿肥处理提高微生物量磷含量。施用有机物料处理的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磷酸酶活性显着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菌渣处理还显着提高参与土壤碳循环酶活性,秸秆、猪粪和菌渣处理下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菌渣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指数最高。(4)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参与氮磷循环功能基因变化。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4种有机物料显着增加土壤总磷脂脂肪酸含量18.3%–61.1%。菌渣、绿肥处理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显着增加G+菌相对丰度和G+/G-比值。此外,硝化、反硝化及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在有机物料处理增加(菌渣处理最大),与土壤有机碳具有显着正相关系;硝化、反硝化过程功能基因相对丰度与土壤p H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磷缺乏调控、磷吸收转运及无机磷增溶和有机磷矿化过程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在菌渣、绿肥处理显着增加,同样与土壤p H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磷吸收转运及磷缺乏调控过程功能基因相对丰度与土壤有机碳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施用有机物料可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土壤氮磷有效性,促进紫色土氮磷循环,土壤p H和有机碳在土壤氮磷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菌渣与化肥配施是紫色土最为理想的施肥方式,可提高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量,促进紫色土氮磷转化,有利于紫色土土壤质量提升。

强敏敏[5](2021)在《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整治土地生产力提升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农村生产生活的制约,加剧了区域粮食危机和生态安全隐患。黄土丘陵沟壑区自2010年实施沟道土地整治工程以来,整治土地约50万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黄土高原已整治的新增地土壤肥力低,结构性差,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凸显,严重制约着既定工程目标的实现。为此,本研究以土地资源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采用野外采样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沟道土地整治典型工程土壤自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以沟道整治新增地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生物炭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明晰了生物炭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对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的作用,揭示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生产力的提升机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典型土地整治工程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以延安辗庄流域梯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探究了近30 a土壤质量的演变规律及地力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氮是黄土高原梯田土壤有机碳汇的主要限制因子,梯田建设3~10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分别增加了47%和75%,平均累积速率分别为317.7 kg/(ha?a)和37.4 kg/(ha?a),有机碳和全氮密度10年后超过了坡耕地的水平,利用30年后显着提高了74.0%和107%,梯田整治工程在3-10年能恢复到整治前的肥力水平。碳和氮在梯田整治工程中生产力的恢复作用为沟道新增土地整治工程生产力提升提供了技术依据,也为生物炭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2)生物炭对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通过探讨苹果枝条的生物炭对新增地土壤容重、团聚体特性的微观变化影响,揭示生物炭与氮肥混合施加对新增地土壤物理结构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施加量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高肥高炭处理的土壤容重较对照显着降低了15.42%。传统施肥水平下,生物炭用量40 t/ha>0.25 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对照提高了42.18%。施加生物炭还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当化肥施加量减少时,根据团聚体稳定性的评价指标,选择40 t/ha的生物炭用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升效果最佳。(3)生物炭对新增地土壤碳库质量的影响。通过研究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探究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碳库质量和土壤碳循环的作用。结果表明:土壤中活性有机碳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碳库活度和活度指数则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化肥减量水平下,生物炭用量40 t/ha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较对照提高了80.47%。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高炭处理的增幅最大分别为169%和181%,说明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新增地土壤碳容量,有利于新增地土壤碳固持。(4)生物炭对新增地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提升机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21~3.64倍,全氮提高了18.31%~45.34%,氨态氮和硝态氮的最大增幅分别为1.23倍和5.69倍,全磷和速效磷分别提高了11.6%~40.11%和11.16%~151.09%,说明施加生物炭与氮肥显着提高了土壤肥力;试验还表明:生物炭还显着提高了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5.3~8.5倍和2.78~4.68倍,说明配施提升了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和动力。综合试验结果,生物炭用量40 t/ha,配施280 kg/ha氮肥和140 kg/ha过磷酸钙,玉米平均产量最高为13595.98 kg/ha,较对照增产34.24%。说明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为土壤生产力提升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动力源。综合上述,生物炭是新增地生产力提升的动力源。生物炭与氮肥配施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升土壤团聚体结构及稳定性,增加土壤养分,增强酶活性,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生物炭的特殊结构及其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能够为微生物活动和繁衍创造良好的环境,氮作为催化因子促使生物炭在土壤中持续发挥效应,而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的提高又能促进生物炭在土壤中的分解作用,还是作物吸收C、N、P、K的基础,能进一步促进新增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升肥力并提高作物吸收养分的能力,从而提升土地生产力。上述生物炭的作用机制丰富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的黄土高原新增地土壤碳库循环及生产力提升理论。(5)生物炭与氮肥配施的最优配施比及高效利用模式。以新增地生产力快速提升及资源高效利用为理论基础,选取能反映土壤肥力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评价土壤质量,提取出3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5.73%,说明评价方法是可靠的。采用此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低肥高炭处理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高,其土壤肥力也代表了最高等级。通过综合评价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各处理的土壤质量,考虑经济效益,提出沟道整治新增地高产型和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生物炭施用当年土壤肥力即可恢复甚至超出整治前水平,建议采用经济型(即生物炭用量30 t/ha,配施280 kg/ha氮肥和140 kg/ha过磷酸钙)高效利用模式。

张俞[6](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植被退化严重、次生林分结构缺失、物种多样性低、稳定性差、生态经济功能低效等问题。乔灌草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遏制石漠化发生、控制水土流失、维护脆弱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提升经济水平等服务功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结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物种多样性、因地制宜、乔灌草对位配置可持续发展、多角度多领域养分平衡、植物群落演替、功能性状的权衡及对位配置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通过60个试验样地连续定位观测、71个优势种环境要素与植物性状数据进行采集与测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服务功能、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和验证推广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探讨了物种和群落两个级别植物生理结构随石漠化等级的变化规律,阐明了植物多样性与功能性状特征,阐明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对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的养分的运移分配的影响。随着石漠化等级的降低物种多样性越高,群落立体性结构越明显。功能性状中乔木、灌木干物质含量高,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强,草本植物更适合作为群落结构配置过程中的林下物种,其比叶面积277.18 cm2·g-1要高于乔木153.78cm2·g-1、灌木108.85 cm2·g-1两个演替阶段,具有较高的光补偿能力和生长速率,较低的强光耐受能力。与全球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相比较,石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有较强的C储存能力(482.31 mg·g-1),表现为N缺乏而P充足。石漠化土壤变异性较高,中度以上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矿化速率较高,其养分含量低于植物叶片和凋落物。对比分析发现,无-潜在石漠化环境植物表观量子效率0.17 mol·mol-1要高于其他两个示范(0.054 mol·mol-1),这是植物生长的优势,林下植物在弱光环境中光合潜能高,光利用能力和制造有机能力强。潜在-轻度石漠环境乔木林植物生长优势是对光的利用范围广,具有高光饱和点和低光补偿点,对强弱光的适应能力强。有利于揭示石漠化环境植物群落生态过程及养分循环修复机理。(2)探讨了物种和群落变化规律的驱动因素,揭示基于物种多样性的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出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植物功能性状、养分运移的驱动机制,利用结构功能性状提出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土壤酶对石漠化程度响应方式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酶活性的主导环境因子为SOC、TN、C:P、N:P;潜在-轻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pH、T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C:N、N:P、TN,各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功能冗余,部分酶活性因素受多个环境因子叠加影响。土壤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功能性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主控环境因子是SWC和TN;潜在-轻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TN、N: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和SOC。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养分的吸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N:P、TP;潜在-轻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为pH、TP、C:P、SOC;中度-强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TP、C:N、SWC。因此,在石漠化治理中需要对主控因子进行施肥管理和养分运移保护。结构性状与生理性状间存在相关性,验证了叶经济谱的存在。71种不同功能型物种通过叶片性状间的权衡采取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乔木树种多为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灌木多为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一般快速投资开拓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生长速率和获取能力快的物种;缓慢投资保守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养分储存效率的植物。将71个物种水源涵养和土壤保育性能进行排序发现乔木功能性状较高,灌木次之,草本最低,最后根据服务功能性状建造了12个功能群及调控策略。这对揭示生态过程及运作机制、预测群落演替趋势、提高整体服务性能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生态修复与林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复合经营模式,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循环经营模式,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持续经营模式,分别简称为“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种子贮存及处理、施肥管理、修枝整形、果实加工贮存、林间套种、衍生产业开发及可持续发展、乔灌草物种多样性维持、植物功能性状监测、植物功能群建造技术和功能性状调控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乔灌草立体配置、群落功能组合、规划诱导自然修复、特色经济林产业开发、林下养殖、权衡策略建造等技术集成。(4)构建的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效果良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主要分布在南方石漠化地区,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9.89%、5.26%和8.95%。2016年以来,在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研究区实施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共计20个示范点,面积达到223 hm2,树立了治理典范,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2016-2020年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77%,保土5 913.00 t/y,保水46 644 m3/y,经济林收入达到1 990.5万元/y,有效促进了石漠化植被修复及林产业化发展。通过GIS指标分级与权重计算、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建立了海拔、降水、平均气温、坡度、人均GDP、人口密度、石漠化等级、土地覆盖、土壤类型、岩性等评价指标,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区195.37×104 km2的面积上,毕节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19.12×104 km2、36.17×104 km2、41.28×104 km2、51.72×104 km2、47.08×104 km2;关岭-贞丰模式分别为10.17×104 km2、31.14×104km2、46.13×104 km2、59.65×104 km2、48.28×104 km2;施秉模式分别为17.30×104km2、36.47×104 km2、48.27×104 km2、56.45×104 km2、36.88×104 km2。

林建平[7](2020)在《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损毁遥感监测及其生态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离子型稀土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长期以来,由于稀土开采工艺低下及滥采乱挖,导致稀土矿区出现大面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矿区生态修复迫在眉睫。然而,由于稀土矿山开采历史久远且大部分位于偏远山区,整个赣南遗留稀土矿区存在底数不清、分布不明等问题。同时,对矿区土壤损毁特征及土壤修复障碍因子的相关研究仍然很少,仅有的一些调查尚不够全面,得到的结果也迥异,现有矿区修复也存在效果不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landsat为数据源,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赣南地区近30年来矿区开采损毁土壤的时空变化,并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重金属污染等方面,全面分析矿区土壤的损毁特征及障碍因子。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稀土矿区开展野外大田试验,探寻生物炭和粉煤灰联合修复稀土矿区损毁土壤的作用机制,以及脐橙生长及果品品质对土壤修复效果的响应机制,为稀土矿区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landsat为数据源,采用BP神经网络分类方法,结合影像的光谱信息、高程信息、植被指数、裸土指数等特征建立分类规则,提取近30年来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损毁土壤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从时间动态变化看,1987-2017年间,稀土矿区损毁土壤呈现“少量开采-迅速扩张-逐步减小”的趋势,其中,1987年矿区损毁土壤面积1865.88 ha,零星分布各县(市、区);1997年损毁土壤面积7308.36 ha,呈明显扩大张趋势;2007年损毁土壤面积17100.18 ha,达到高峰期;2017年损毁土壤面积6471.99 ha,矿区损毁土壤面积有所回落,主要是国家管控及土壤修复力度进一步加大。从空间动态分布来看,赣南稀土矿区损毁土壤主要集中在寻乌、定南、安远、信丰、宁都、赣县、龙南8个县(区),1987年、1997年、2007年、2017年8个县(区)稀土损毁土壤总面积分别为1674 ha、6880 ha、16467 ha、6136.74 ha,分别占全市损毁土壤面积的89.74%、94.13%、96.30%、94.82%。(2)选取6个典型稀土矿区损毁土壤表层样品,从土壤物理、化学、养分含量及重金属污染等方面,系统分析矿区土壤损毁特征。结果表明:稀土开采过程中,由于反复使用草酸、硫酸氨等对土壤进行浸提,使矿区土壤物理结构遭到全面破坏,土壤黏粒含量较低,土壤“沙化”严重,单位体积内的土壤固相组分增加,土壤容重和比重加大,土壤孔隙度减小,土壤含水量和持水性降低,从而间接影响土壤的化学性质,降低土壤p H值、EC、CEC,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几乎消失贻尽,矿区土壤单项指标均处于缺乏-极缺乏水平。与对照相比,不同矿区土壤指标均低于周边正常土壤,且堆浸矿区土壤损毁程度大于原地浸矿区。土壤重金属分析表明:所有土壤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稀土总量也低于周边正常土壤。不同开采工艺矿区土壤PNem相差不大且均远低于0.7,即重金属污染等级均为清洁。因此,土壤沙化、酸化、易漏水漏肥、养分贫瘠等是矿区土壤修复的主要障碍因子。(3)根据土壤损毁的特征因子,结合土壤培养和盆栽实验结果,以生物炭和灰煤灰为改良剂,选取赣州市信丰县某离子型废弃稀土矿开展野外土壤修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有机肥水平下,添加生物炭与粉煤灰联合修复矿区损毁土壤,能显着提高土壤黏粒含量、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持水性质。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也得到显着提高。土壤微生物显着增加,2019-2020年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14.79-295.49 mg·kg-1、120.27-310.21 mg·kg-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提高1.08-36.33 mg·kg-1、5.03-38.05 mg·kg-1。上述结果表明,生物灰和粉煤灰联合修复土壤,能有效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土壤环境的改善。(4)对不同水平生物炭和粉煤灰组合果树及品质进行检测,进一步探讨脐橙生长和果品品质对土壤修复效果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2019-2020年,脐橙主干高度分别比对照高0-10.8 cm、3.07-25.13 cm;脐橙主干粗度分别比对照粗2.83-8.5 mm、4.05-18.45mm;脐橙冠幅分别对照大0.04-0.33 m2、0.19-0.80 m2;叶面积指数均比对照高0.05-0.34、0.23-1.12;叶绿素含量比对照高1.4-16.89、6.30-21.83;脐橙梢长度对照长2.03-12.57cm、2.1-22.42 cm;脐橙梢粗度均比对照粗0.16-0.76 mm、0.00-1.33 mm。脐橙单果比对照重4.96-83.82 g;脐橙汁重比对照重1.4-7.67 g;脐橙出汁率比对照提高3.83-15.87%;果实纵径比对照长0.56-6.18 mm;果实比对照长0.25-5.98 mm;各组别果形指数均接近1,果实整体圆润平滑;可溶性固形物比对照增加0.84-24.28;可滴定酸度比对照下降0.02-0.19;固酸比比对照提高0.33-8.79。总体上,分别施用50 g·kg-1生物炭和粉煤灰综合效果最优,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脐橙生长,改善脐橙果品品质。综上,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分布地域广、分布面积大,其土壤和生态破坏程度深。土壤砂粒含量高、持水保肥性差和养分贫瘠等构成了矿区土壤修复的障碍因子。加快矿区生态恢复,土壤修复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前提和关键,必须引入人工干预进行土壤改良,促进矿区土壤重建。本文在前期土壤培养和盆栽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在有机肥水平相同情况下,通过生物炭与粉煤灰的联合生态修复,显着改善了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促进了脐橙生长,改善了脐橙果品品质,形成了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损毁土壤修复关键集成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为稀土矿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任小同[8](2020)在《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土残源沟壑区地形破碎,发展苹果种植是该地区重要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但随着产业的发展,为了单纯地追求产量,果园经营措施粗放,土壤质量退化严重。本文以黄土残塬沟壑区陕西省永寿县马坊镇为研究区域,选取了该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常规、免耕、堆肥、绿植、间作等5种土壤经营措施的土壤质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布设野外试验样地,对比分析5种土壤经营措施下23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指标的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利用最小数据集构建非线性、线性的评价方法,计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和土壤退化指数,对试验区内5种经营措施果园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5种经营措施果园土壤0-60cm平均土壤含水率为12.48%,与较于常规经营措施的果园,免耕、堆肥、绿植果园经营措施下土壤含水率提高,而采取间作经营措施的果园土壤含水率降低了 3.25%;各经营措施果园土壤容重、紧实度、电导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孔隙度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变动范围为53.09%-44.39%;土壤pH值为7.93-8.36之间,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堆肥、绿植措施下土壤pH变动幅度较大。5种措施土壤机械组成均表现为砂粒含量>粉粒含量>黏粒含量,砂粒含量均大于65%,粉粒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变动范围为19.18%-25.49%,明显波动均出现在20-30cm土层。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表现为DR0.25、MWD和GMD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DR0.25平均值在72.73%以上,MWD和GMD变化幅度在1.07-1.18和1.02-1.41之间。土壤水稳性团聚组成中<0.25mm微团聚体变化范围为46.3%-66.73%,占据优势级别,各级含量整体随团聚体直径减小而增加。(2)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与常规措施相比,其余四种措施对土壤养分累积起到正作用;各措施下有机质含量、速效氮磷钾、全效氮磷钾、硝态氮在垂直剖面上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铵态氮含量变化趋势为倒V字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铵态氮外,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硝态氮8个土壤养分指标两两之间均呈现出极显着的相关关系,而铵态氮与土壤全氮含量呈现极显着相关关系,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着水平。(3)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与常规措施相比,其余四种措施对土壤酶活性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且各措施间土壤酶活性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土壤总体酶活性特征,表现为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但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上大致表现为呈现减-增-减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等酶活性指标两两之间均呈现出极显着的相关关系,过氧化氢与碱性磷酸酶呈显着的相关关系。5种经营措施共分离得到土壤动物45955只,隶属4门11纲23目42个类群。其中,优势类群有3类,占捕获总密度的35.52%;常见类群为11类,占54.37%,其余28类构成稀有类群,占10.11%;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特征表现出明显表聚性,优势度指数、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表现相反趋势,且堆肥措施土壤动物多样性最丰富,且分布最均匀。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所选的土壤环境因子累积解释了 95.58%的土壤环境与土壤动物群落的之间的变化关系,说明排序轴能解释大部分土壤动物类群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4)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采取选定的土壤质量指标结果表明,5种经营措施土壤质量水平分别处于低、中等、中等、较高、中等、中等水平,残塬沟壑区果园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处于0.4-0.6之间,属于中等水平,且非线性评价方法适宜该区域果园土壤质量评价,模型为T=0.7225M+0.0289(R2=0.9227,P<0.001)。与常规措施的果园相比,采取免耕、堆肥、绿植的土壤退化指数均为正值,说明这三种措施在土壤剖面上是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而在间作经营措施下30-50cm的深层土壤土壤质量存在退化趋势现象,应予以重视。

于坤[9](2020)在《安徽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土壤质量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董铺水库是合肥市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合肥市民的身体健康。因此,了解董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环境状况,对探究董铺水库水质保护及管理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采集了董铺湿地公园陆地区域24份土壤样本以及水库内和入库河流的25份沉积物、23份上覆水样本,在分析样本的理化性质的基础上,评价了湿地公园的土壤质量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董铺湿地公园内陆地区域的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土壤养分元素与土壤酶活性的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董铺湿地公园内陆地区域的土壤肥力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土壤4种重金属平均污染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Cd、Zn、Pb、Cu,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土壤重金属整体属于安全水平。(2)董铺水库湿地公园沉积物颗粒组成以粉砂为主,库内沉积物中TN、T P、OM积累过程有较高的同步性;受外源输入的影响,河流沉积物总磷的污染较严重,总氮、有机质则表现出库区积累的现象;沉积物碱溶磷含量高于酸溶磷含量,无机磷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的变异性;湿地公园库内及入库河流沉积重金属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Zn、Pb、Mn和Cu,Cu和Pb为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河流沉积物中Cu、Zn、Pb和Mn的来源存在较大差异。(3)湿地公园所有断面/点水质均呈好转趋势;库区及入库河流采样点/断面上覆水水质受氨氮影响最小,CODMn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库内及入库河流上覆水水质为地表水Ⅲ类,水质良好。(4)湿地公园陆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均值为46.4,属于中等(Ⅲ类)水平,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均值为67.2,属于较好(Ⅱ类)水平,库区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优于河流。

曹雪莹[10](2019)在《污染农田休耕修复中土壤镉有效性及肥力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南方镉(Cd)污染耕地环境质量改善和土壤肥力提升是休耕修复体系下健康土壤培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定位监测和模拟试验,在探索大气-土壤-植物体系中Cd的吸收、分配及迁移规律的基础上,以不同程度Cd污染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Cd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和不同类型Cd高积累作物为修复材料,结合多种农艺措施,探究影响植物修复效率的主控因子;结合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和土壤培肥技术,探究影响植物修复效率和土壤培肥效果的影响因素,以集成和优化Cd污染农田土壤休耕修复技术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典型区域大气沉降Cd浓度及沉降通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变异较大,工矿区和近郊区大气Cd沉降平均浓度均超过我国农田灌溉水的限量标准。大气Cd年沉降通量在工矿区可达61.0 g/ha,而远郊区均低于10 g/ha,大气沉降对表层土壤Cd积累年净增量分别为:工矿区21.6-23.5μg/kg,城郊区8.81-13.0μg/kg,远郊区2.15–3.46μg/kg。模拟湿沉降试验中,营养液中无Cd胁迫且Cd年沉降通量为50 g/ha时,水稻地上部Cd含量显着升高;年沉降通量为400 g/ha时,A159水稻地上部Cd含量超过根部。综合通径分析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模拟沉降中的Cd对水稻叶片Cd积累具有重要作用。(2)土壤pH是影响伴矿景天修复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pH≤6.0时,试验后土壤Cd全量降低了35.8%-57.4%;pH>6.0的处理,土壤Cd含量下降了8.26%-12.3%。试验后,轻度污染土壤Cd含量较试验前下降了38.4%(低于风险筛选值),中度污染土壤Cd含量下降了44.2%,重度污染土壤Cd含量下降了15.8%(伴矿景天Cd含量高达681 mg/kg)。中轻度Cd污染酸性农田的伴矿景天修复效率较高,重度Cd污染土壤或Cd有效性较低的土壤不适合采用植物修复。(3)增施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较CK无显着差异;但第二季土壤有效态Cd含量较第一季下降明显,其中低污染土壤下降了17.6%-48.4%,高污染土壤下降了4.50%-26.3%。连续三季种植绿肥,不同处理间土壤有效态Cd含量无显着差异;在高污染土壤中第三季比第一季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下降了19.4%-25.3%。增施可溶性有机肥(OS)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在低污染和高污染土壤中分别较CK升高了80.6%和186%;三种绿肥中,以种植紫云英处理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最高,在低污染和高污染土壤中分别为0.77和0.95。综合而言,增施可溶性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提高效果最好,同时可以提高植物Cd含量,可作为植物强化修复备选措施之一。(4)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和秸秆还田均可提高伴矿景天修复效率和土壤培肥效果。与CK相比,施肥和秸秆还田土壤有效态Cd含量升高了0.30-1.40倍,而土壤Cd含量下降了28.4%-61.1%,伴矿景天生物量、Cd含量和Cd积累量均明显升高。与CK相比,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土壤pH升高明显,最大升高了0.91个单位。施肥和秸秆还田均提高了SOM含量,水稻秸秆和紫云英还田处理最高,且秸秆还田处理土壤肥力综合指数(0.48-0.61)明显高于其它施肥处理(0.23-0.33)。综合分析植物修复效率和土壤培肥效应,伴矿景天+秸秆还田和伴矿景天+可溶性有机肥是较适宜的休耕修复技术模式。(5)作物类型及其组合轮作条件下,种植伴矿景天的两个处理(SPOS和SPHA)土壤Cd含量较试验前分别降低了10.8%和15.7%,有效态Cd含量下降了37.1%和34.3%。所有供试植物不同部位Cd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00,其中油葵叶片Cd含量高达7.41 mg/kg。种植油菜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最高,其生长期与伴矿景天接近。因此,伴矿景天-油菜间套作、伴矿景天-Cd高积累品种水稻轮作、伴矿景天-油葵轮作等种植模式在休耕修复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6)田间试验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差异不显着,但盛花期明显低于幼苗期和分枝期。施肥处理土壤Cd含量较CK下降了1.39%-13.9%,且伴矿景天Cd含量较CK均有一定程度升高。伴矿景天不同生长期土壤pH为4.11-4.74,与CK相比,施用化肥处理土壤pH均显着下降,而其它施肥处理土壤pH均略有升高。不同处理土壤肥力综合指数表现为OM>NPK>PM>CK>SM,说明可溶性有机肥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土壤培肥效果最好。因此,田间条件下,伴矿景天+可溶性有机肥可作为推荐的修复培肥技术模式。

二、土壤肥力分级的酶活性指标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壤肥力分级的酶活性指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功能性的耕地土壤健康评价 ——以黄淮海平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质量与土壤健康概念
        1.2.2 土壤功能及分类
        1.2.3 土壤健康评价指标
        1.2.4 土壤健康评价方法
        1.2.5 国内外土壤健康评价系统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1.4.1 技术路线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黄淮海平原
        2.1.2 野外台站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样地
    2.2 研究数据
        2.2.1 动态监测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2.3 基础地理数据
        2.2.4 其他资料和数据
    2.3 基础数据预处理
第三章 土壤健康评价体系与方法
    3.1 总体框架
    3.2 评价指标选取
    3.3 综合评价方法
    3.4 限制因子乘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壤健康指标特征及其变化
    4.1 土壤健康指标统计分析
        4.1.1 自然地理特征
        4.1.2 物理指标
        4.1.3 化学指标
        4.1.4 生物指标
        4.1.5 污染指标特征
    4.2 土壤健康指标变化特征
        4.2.1 物理指标变化
        4.2.2 化学指标变化
        4.2.3 生物指标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健康现状及变化趋势
    5.1 土壤健康评价
        5.1.1 指标分级与权重确定
        5.1.2 限制因子乘数的设定
    5.2 土壤健康现状及变化趋势
        5.2.1 土壤健康及变化
        5.2.2 评价结果验证
        5.2.3 土壤健康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施用对南方稻田土壤的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缓/控释肥料的研制与应用
        1.2.2 控释尿素对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2.3 控释尿素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1.2.4 控释尿素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1.2.5 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包膜材料对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控释尿素减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样品采集与测定
        2.1.5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双季稻田的土壤理化性质
        2.2.2 双季稻田的土壤酶活性
        2.2.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
    2.3 讨论
        2.3.1 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2.3.2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贡献
    2.4 小结
第三章 控释尿素减施对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5 土壤细菌群落
        3.1.6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测序数据及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
        3.2.2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组成
        3.2.3 土壤细菌群落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3.3 讨论
        3.3.1 不同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3.3.2 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变化的响应
    3.4 小结
第四章 控释尿素减施的综合效应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4.1.5 氮肥农学效应
        4.1.6 土壤肥力评价
        4.1.7 灰色关联度分析
        4.1.8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4.1.9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双季稻的氮肥农学效应
        4.2.2 基于修正的内梅罗指数法的土壤肥力评价
        4.2.3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综合效应评价
        4.2.4 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与控释氮施用量的相关性
    4.3 讨论
        4.3.1 不同处理对氮肥农学效应的影响
        4.3.2 不同处理的土壤肥力评价
        4.3.3 不同处理的综合效应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2.2 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5.2.3 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2.4 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5.3 讨论
        5.3.1 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5.3.2 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喀斯特山区泡核桃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及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理化性质对核桃的影响
        1.2.2 土壤肥力的研究现状
        1.2.3 喀斯特山区的环境现状
        1.2.4 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特性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土壤样品的采集
    2.3 测定方法
        2.3.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3.2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测定
        2.3.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3.4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标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2.4.1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计算
        2.4.2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2.4.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林龄及物候期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3.1.1 土壤pH
        3.1.2 土壤养分
    3.2 不同林龄及物候期的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特征
        3.2.1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3.2.2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
    3.3 不同林龄及物候期的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
        3.3.1 β-葡萄糖苷酶和纤二糖酶
        3.3.2 N-乙酰-葡萄糖苷酶、蛋白酶和脲酶
        3.3.3 酸性磷酸酶
        3.3.4 酚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
    3.4 泡核桃林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相关分析
        3.4.1 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冗余分析
        3.4.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冗余分析
    3.5 泡核桃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
        3.5.1 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
        3.5.2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
        3.5.3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养分的冗余分析
        3.5.4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类型主成分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林龄及物候期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4.2 不同林龄及物候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
    4.3 不同林龄及物候期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4.4 不同林龄及物候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有机物料长期施用对紫色土氮磷形态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2.2 施肥对土壤氮形态变化的影响
        1.2.3 施肥对土壤磷形态变化的影响
        1.2.4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1.2.5 施肥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2.6 施肥对参与氮、磷循环功能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1.3 研究契机与总体思路
        1.3.1 研究契机
        1.3.2 研究内容
        1.3.3 总体思路
第二章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下作物产量、养分吸收量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作物产量
        2.2.2 作物养分吸收量
        2.2.3 土壤养分
    2.3 讨论
        2.3.1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2.3.2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土壤养分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下紫色土氮磷形态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氮组分
        3.2.2 磷组分
    3.3 讨论
        3.3.1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氮组分影响
        3.3.2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磷组分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下紫色土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微生物量
        4.2.2 土壤酶活性
    4.3 讨论
        4.3.1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微生物量的影响
        4.3.2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紫色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5.1.4 氮磷循环功能基因数据库整理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微生物群落结构
        5.2.2 氮循环
        5.2.3 磷循环
    5.3 讨论
        5.3.1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3.2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参与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5.3.3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参与磷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整治土地生产力提升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1.2.2 生物炭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2.3 生物炭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4 生物炭的固碳减排效应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区概况
        2.2.1 野外采样
        2.2.2 室内盆栽与野外定位试验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研究方法
        2.5.1 试验材料
        2.5.2 试验设计
        2.5.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5.4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黄土丘陵区典型整治工程土壤质量演变规律
    3.1 土壤物理、化学特性及生物活性
    3.2 土壤有机碳、氮的积累动态
    3.3 土壤有机碳、氮的随年限的演变规律
    3.4 有机碳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3.5 小结
第四章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沟道整治新增地土壤结构影响
    4.1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容重的作用
    4.2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团聚体结构的作用
        4.2.1 对机械稳定性土壤团聚体分布作用
        4.2.2 对新增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的作用
        4.2.3 对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的作用
        4.2.4 土壤有机碳与团聚体稳定性的相关性
    4.3 小结
第五章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沟道整治新增地土壤碳库作用
    5.1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5.2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5.3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5.4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碳库质量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沟道整治新增地生产力提升机制
    6.1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化学环境的影响
    6.2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沟道整治新增地土壤土壤养分的影响
        6.2.1 对盆栽试验土壤养分的影响
        6.2.2 对田间试验土壤养分的影响
    6.3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4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沟道整治新增地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7.1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作物生长的影响
        7.1.1 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
        7.1.2 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7.2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作物产量的影响
        7.2.1 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7.2.2 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7.2.3 对玉米产量及其组成的影响
    7.3 小结
第八章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作用下沟道整治新增地生产力综合分析
    8.1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条件下土地整治新增地土壤质量分析
        8.1.1 新增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
        8.1.2 生物炭作用下新增地土壤质量评价
        8.1.3 生物炭作用下新增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得分
        8.1.4 土壤质量等级划分
    8.2 黄土高原土地整治新增地经济效益分析
    8.3 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中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第三节 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数据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
    第一节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一 植物物种及生活型组成
        二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
        三 植物重要值及多样性分析
        四 研究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
        一 植物结构功能性状
        二 植物生理功能性状
        三 研究区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对比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一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二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三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四 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第一节 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
        一 土壤酶对环境耦合适应策略
        二 植物性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
        三 环境对养分循环的驱动机制
        四 研究区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对比分析
    第二节 乔灌草结构-功能关系协同
        一 植物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二 植物生理性状与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三 植物功能性状权衡策略
        四 研究区结构-功能关系协同对比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机制
        一 服务功能特性
        二 物种功能群的建立及调控策略
        三 研究区的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第五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
    第一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技术优化与集成
第六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林产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四 林产业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与推广
        一 模式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可推广应用范围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损毁遥感监测及其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赣南离子型稀土开采历史与工艺
        1.2.2 稀土矿区损毁土壤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1.2.3 稀土矿区土壤损毁特征研究
        1.2.4 稀土矿区损毁土壤生态修复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损毁土壤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数据来源及影像预处理
        2.2.3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模型训练样本数据的选择
        2.3.2 模型特征数据的选择
        2.3.3 结果输出
        2.3.4 分类精度评价
    2.4 讨论
        2.4.1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损毁土壤时间变化
        2.4.2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损毁土壤空间变化
    2.5 小结
3 赣南典型离子型稀土矿区损毁土壤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样品采集
        3.2.3 样品分析
        3.2.4 土壤肥力和污染评价方法
        3.2.5 数据处理和作图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开采工艺稀土矿区植被群落特征
        3.3.2 不同开采工艺稀土矿区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3.3.3 不同开采工艺稀土矿区土壤化学性质特征
        3.3.4 不同开采工艺稀土矿区重金属污染特征
    3.4 讨论
        3.4.1 稀土矿区土壤物理结构损毁的原因分析
        3.4.2 稀土矿区土壤化学性质损毁的原因分析
        3.4.3 稀土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分析
    3.5 小结
4 修复措施对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改良效果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土壤改良剂
        4.2.3 植物种植
        4.2.4 试验设计
        4.2.5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4.2.6 数据处理与作图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修复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3.2 修复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3 修复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4 讨论
        4.4.1 修复措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原因分析
        4.4.2 修复措施改善土壤化学性质的原因分析
        4.4.3 修复措施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的原因分析
    4.5 小结
5 修复措施对脐橙生长和果品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修复措施对脐橙生长的影响
        5.3.2 修复措施对脐橙果品品质的影响
        5.3.3 修复措施对脐橙果实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生物炭和粉煤灰促进脐橙生长的原因分析
        5.4.2 生物炭和粉煤灰改善脐橙果品品质的原因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经营措施研究进展
        1.2.2 经营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1.2.3 经营措施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2.4 土壤质量研究进展
        1.2.5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及植被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地点
        2.2.2 试验设计与布设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2 土壤动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3 指标测定方法
        2.4.4 指标计算公式
        2.4.5 数据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图
3 果园经营措施与土壤物理性状之间的关系
    3.1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1.1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1.2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1.3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3.1.4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1.5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孔隙率的影响
        3.1.6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pH的影响
    3.2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
    3.3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3.3.1 果园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状况演化趋势
        3.3.2 果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状况演化趋势
        3.3.3 果园土壤团聚体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
    3.4 土壤物理性质间的相关性
    3.5 小结
4 果园经营措施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的关系
    4.1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4.1.1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1.2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全效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4.1.3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4.1.4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4.2 果园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小结
5 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
    5.1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1.1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5.1.2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5.1.3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1.4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5.2 土壤酶活性总体特征
    5.3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关系
    5.4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5.4.1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5.4.2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5.4.3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下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
    5.5 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之间的关系
    5.6 小结
6 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6.1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6.1.1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统计量
        6.1.2 土壤隶属函数与最小数据集
    6.2 基于两种评分模型的土壤质量评价
        6.2.1 不同经营措施下土壤质量评价综合指数
        6.2.2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的适用性验证
    6.3 土壤退化指数
    6.4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讨论
    7.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安徽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土壤质量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经济效益
    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2.1 采样点设置与样品采集
        2.2.2 样品前处理
    2.3 土壤常规理化性质分析
    2.4 沉积物常规理化性质分析
    2.5 上覆水常规理化性质分析
    2.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董铺湿地公园的土壤质量
    3.1 土壤颗粒组成分析
    3.2 土壤养分指标分析
        3.2.1 土壤养分指标分布特征
        3.2.2 土壤养分指标的相关性
    3.3 土壤酶活性分析
        3.3.1 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
        3.3.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指标的相关性
    3.4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3.4.1 评价指标的选择
        3.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3.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5 土壤重金属的研究及评价
        3.5.1 重金属含量
        3.5.2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3.5.3 结果与分析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董铺湿地公园的沉积物质量
    4.1 沉积物颗粒组成分析
    4.2 沉积物氮磷含量及氮磷污染评价
        4.2.1 评价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沉积物不同磷形态分析
    4.4 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及有机污染评价
        4.4.1 评价方法
        4.4.2 结果与分析
    4.5 沉积物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
    4.6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
        4.6.1 沉积物重金属含量
        4.6.2 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4.6.3 结果与分析
    4.7 讨论
    4.8 小结
第五章 董铺湿地公园的上覆水质量
    5.1 不同时期上覆水常规理化指标分析
    5.2 上覆水水质评价
        5.2.1 评价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董铺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6.1 底栖动物
    6.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6.2.2 指标筛选
        6.2.3 指标权重
    6.3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体系的构建
    6.4 陆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6.4.1 候选指标的确定
        6.4.2 评价指标的选择
        6.4.3 权重的计算
        6.4.4 结果与分析
    6.5 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6.5.1 候选指标的确定
        6.5.2 评价指标的选择
        6.5.3 权重的计算
        6.5.4 结果与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为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污染农田休耕修复中土壤镉有效性及肥力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
        1.1.1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
        1.1.2 大气-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及分配规律
        1.1.3 农田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
        1.1.4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及应用实践
    1.2 轮作休耕与休耕修复
        1.2.1 轮作休耕的背景
        1.2.2 轮作休耕的定义
        1.2.3 轮作休耕实践与成效
        1.2.4 休耕修复的提出
        1.2.5 休耕修复的内涵及可行性
        1.2.6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轮作休耕/休耕修复研究热点
    1.3 施肥和秸秆还田对Cd污染土壤肥力的影响
        1.3.1 畜禽粪肥对土壤培肥效果的影响
        1.3.2 绿肥种植对土壤培肥效果的影响
        1.3.3 秸秆还田对土壤培肥效果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4 技术路线
2 污染区农田土壤中大气镉沉降通量及贡献估算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2.1.2 样品分析与测定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污染区农田土壤中大气Cd沉降通量时空分布特征
        2.2.2 模拟湿沉降对水稻Cd吸收性能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长株潭典型区域大气Cd沉降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贡献估算
        2.3.2 模拟湿沉降对水稻幼苗Cd吸收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污染程度农田土壤镉有效性及其与pH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3.1.2 样品的测定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pH和全量Cd对伴矿景天生物量、Cd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污染程度土壤土壤性质与pH变化关系
        3.2.3 不同污染程度土壤Cd有效性及其与pH的关系
    3.3 讨论
        3.3.1 不同污染程度农田伴矿景天的修复效率与pH的关系
        3.3.2 基于PCA的影响伴矿景天修复效率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对土壤Cd有效性及肥力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4 土壤肥力分级及土壤肥力综合指数(SNI)的计算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增施有机肥对土壤单个养分指标的影响
        4.2.2 增施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的影响
        4.2.3 增施有机肥对土壤有效态Cd含量及作物Cd吸收的影响
        4.2.4 连续种植绿肥对土壤单个养分指标的影响
        4.2.5 连续种植绿肥对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的影响
        4.2.6 连续种植绿肥对土壤有效态Cd含量及作物Cd吸收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增施有机肥对土壤培肥及其影响机制
        4.3.2 绿肥种植对土壤培肥及其影响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施肥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镉有效性及肥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施肥与秸秆还田对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5.2.2 施肥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量元素全量及有效态含量的影响
        5.2.3 施肥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2.4 施肥与秸秆还田对土壤Cd含量及有效性的影响
        5.2.5 施肥与秸秆还田对伴矿景天生物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5.2.6 施肥与秸秆还田对伴矿景天Cd积累量及修复效率的影响
    5.3 讨论
        5.3.1 影响伴矿景天修复效率的主控因素分析
        5.3.2 施肥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作物类型及其组合对休耕农田土壤镉有效性及肥力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作物类型及其组合对休耕农田修复效果研究
        6.2.2 作物类型及其组合对休耕农田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
        6.2.3 植物中不同部位Cd含量及与土壤指标的关系
        6.2.4 伴矿景天不同生长期根际土壤pH及有效态Cd含量的变化
    6.3 讨论
        6.3.1 轮作对土壤pH及 Cd有效性的影响
        6.3.2 作物类型及其组合对Cd污染农田休耕修复的潜力分析
        6.3.3 .根际pH和 Cd有效性对植物Cd吸收的影响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污染农田植物吸取修复与土壤培肥肥效应评估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材料
        7.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7.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7.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培肥修复过程中土壤主要化学指标的变化
        7.2.2 培肥修复过程中土壤溶液化学指标的变化
        7.2.3 不同施肥处理伴矿景天生物量及Cd含量
    7.3 讨论
        7.3.1 影响伴矿景天Cd吸收的主控因子分析
        7.3.2 土壤肥力评价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土壤肥力分级的酶活性指标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功能性的耕地土壤健康评价 ——以黄淮海平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为例[D]. 杨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2]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施用对南方稻田土壤的环境效应研究[D]. 朱书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喀斯特山区泡核桃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特性的研究[D]. 刘金炽. 广西大学, 2021
  • [4]有机物料长期施用对紫色土氮磷形态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D]. 陈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5]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整治土地生产力提升机制[D]. 强敏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D]. 张俞.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7]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损毁遥感监测及其生态修复研究[D]. 林建平.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8]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D]. 任小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安徽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土壤质量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 于坤. 安徽大学, 2020(08)
  • [10]污染农田休耕修复中土壤镉有效性及肥力变化研究[D]. 曹雪莹.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土壤肥力分级酶活性指标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