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治疗

腔隙性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治疗

一、腔隙性脑梗塞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王哲义[1](2021)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经磺化后的水溶性物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运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网络药理、蛋白组学技术探究丹参酮ⅡA可能作用机制,并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和PC12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中对可能的靶点和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统计分析。(2)使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NCBI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缺血性卒中的靶点,并将药物和疾病交集后的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通过Bioconductor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3)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根据神经功能评分(Z-Longa)、TTC染色及HE染色评价MCAO/R模型及药物疗效。(4)使用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各组大鼠脑缺血半影区蛋白表达的情况,根据|log2FC|≥0.58且p<0.05的标准筛选差异蛋白;利用R软件绘制火山图和差异蛋白聚类分析热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蛋白的互作(PPI)网络;利用DAVID、ClueGO等工具对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用平行反应监测技术(PRM)的方法验证蛋白表达。(5)利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系构建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同时给予不同浓度(1μM、5μM、10μM、20μM、40μM)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3h、6h、12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给药剂量和时间,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蛋白组学预测的可能靶点。结果:(1)共纳入160项研究,总样本量18079例,共纳入7种中药注射剂和8种治疗措施,包括丹红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H+CT)、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T)、丹参川芎嗪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XQ+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治疗(DSDFS+CT)、复方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FFDS+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SI+CT)、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STS+CT)和常规治疗(C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SDFS+CT(93.0%)>DH+CT(80.5%)>STS+CT(66.7%)>DSCXQ+CT(66.4%)>SI+CT(50.0%)>DS+CT(26.7%)>FFDS+CT(16.7%)>CT(0.1%)。在 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TS+CT(95.5%)>DH+CT(80.9%)>DSCXQ+CT(70.1%)>SI+CT(64.7%)>DSDFS+CT(42.0%)>FFDS+CT(24.4%)>DS+CT(20.1%)>CT(2.4%)。在 Barthel 指数方面,DH+CT(76.2%)>DSCXQ+CT(74.3%)>STS+CT(64.1%)>DSDFS+CT(62.2%)>FFDS+CT(51.8%)>SI+CT(46.0%)>DS+CT(21.7%)>CT(3.8%)。(2)从丹参中共筛选出65个活性成分和108个对应靶点,以及缺血性卒中相关靶点2558个,取交集后获得靶点87个,其中度值大于50的靶点有6个,包括AKT1、IL6、FOS、VEGFA、MAPK1、EGFR,即本研究的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24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出134条信号通路(p<0.05),以PI3K/AKT、HIF-1信号通路所占靶点数目最多。构建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显示,丹参酮ⅡA等活性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升高,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扩大,HE染色显示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区域组织变性明显。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空泡样改变及胞核皱缩等病变。(4)蛋白组学在大鼠脑组织中共鉴定出5880个蛋白,其中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差异蛋白为423个。经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共有285个差异蛋白。将三个组别进行整合分析,共有127个有表达趋势的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GO富集主要参与缺氧反应、神经元凋亡过程、钙离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通路。PPI网络获得Alb、mTOR、Dync1h1、Stxbp1、Cltc、Sptan1等核心差异蛋白。mTOR、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是调控自噬的上游信号,将上述通路的关键靶点及自噬相关蛋白进行PRM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mTOR和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HIF-1α、LC3-Ⅱ/LC3-Ⅰ、PI3K和AKT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后,HIF1α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mTOR、PI3K和AKT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外研究中CCK-8结果显示,与OGD/R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1μM、5μM的给药浓度在3h、6h、12h等不同给药时间对细胞活力均无显着影响;而10μM、20μM和40μM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各个给药时间均表现出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且依赖给药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梯度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R模型组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多(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与OGD/R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改善患者NIHSS评分方面有优势;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丹参酮ⅡA可能是丹参主要活性化合物,并且经蛋白组学预测其磺化后可能作用于mTOR等核心靶点,参与调节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细胞凋亡、抗炎、调节自噬等作用;体内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作用于mTOR等靶点,抑制细胞自噬,改善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体外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途径上调mTOR表达,抑制细胞自噬,发挥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王新[2](2021)在《贝前列素钠联合大株红景天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贝前列素钠与大株红景天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铁东院区收治的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口服常规西药(辛伐他汀、尼莫地平、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采用贝前列素钠与大株红景天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贝前列素钠与大株红景天联合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王蓉,高杰,魏允[3](2020)在《贝前列素钠联合大株红景天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联合使用大株红景天和贝前列素钠治疗临床效果。方法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84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常规组患者采用辛伐他汀、尼莫地平和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而试验组则联合使用大株红景天和贝前列素钠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和常规组治疗的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HINSS评分、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基地动脉、左侧椎动脉和右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常规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低密度脂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指标的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治疗后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联合使用大株红景天和贝前列素钠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神经缺损情况,加快基底区的平均血流速度,降低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水平,临床治疗效果显着。

马俊生[4](2020)在《长春西汀联合拜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对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长春西汀联合拜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对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内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78例,依照治疗方案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常规组采用拜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研究组于常规组基础上采用长春西汀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ESR、CRP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周研究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2周研究组患者ESR、CRP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长春西汀联合拜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可改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降低患者ESR和CRP水平,提高患者神经功能。

蒋冰[5](2020)在《“醒脑开窍”针法并用补阳还五汤对MCAO大鼠的谱动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脑梗塞面积,进一步说明针药并用治疗脑梗塞的疗效优于仅用中药治疗;(2)将针药并用与仅用中药治疗脑梗塞的谱动学进行比较,从补阳还五汤谱动学参数变化的角度阐明针药并用增效的用药机理,为最终创立针药并用谱效动力学法进行前期基础研究。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96只(体重220~250g),适应性喂养3天,造模前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分为正常组(A组);假手术组(B组);药物组(C);针药并用组(D),每组24只大鼠,A组采用正常大鼠,B组采用假手术大鼠,只分离血管,不进行栓线操作,C、D组均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造模清醒后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去除未造模成功及病情过轻过重的模型。4组均正常喂养,自由进食,并给予补阳还五汤浓缩液0.6ml/100g,每日1次,连续灌胃7天。B、D组待大鼠清醒后进行第一次针刺治疗,连续治疗7天,每天1次。每组均在第7天给药后按时间点取血,时间点分别为0、0.083、0.16、0.25、0.5、0.75、1、2、4、8、12、24h,分别左眼球摘除取血、右眼球摘除取血、腹主动脉取血,均取血3ml,血样进行处理后检测血样中补阳还五汤有效成分的含量;每只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后,取脑组织进行TTC染色及甲醛固定,观察大鼠脑梗塞面积比。结果:(1)MCAO大鼠经治疗7天后测得大鼠脑梗塞面积比,药物组(C组)平均脑梗塞面积比为10.64%,针药并用组(D组)平均脑梗塞面积比为7.695%,D组脑梗塞面积比显着小于C组(P<0.05);(2)六种入血成分在大鼠体内均遵循二室模型,根据药时曲线可以看出D组体内浓度普遍比C组低。其中吸收速度常数Ka除芒柄花黄素外,普遍D组比C组快,分布速度常数αD组80%的成分大于C组,消除速度常数βD组50%低于C组;由两组总量统计矩相似度计算结果可知,C组、D组的总量统计矩的标准相似度介于0.2263~0.9909之间,其中相似度有75%低于0.8,说明此六个入血成分的C、D组之间差异较大,整体谱动学行为存在明显区别;药物组经0~16.730h后95%的成分被排出体外;针药并用组经0~30.897h后95%的成分被排出体外,说明药物组中药整方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针药并用组短。结论:(1)针药并用减小MCAO大鼠脑梗塞面积比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2)醒脑开窍针刺法能促进中药在MCAO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减慢中药整方排出体外的速度,延长中药在机体留存时间。

林自进[6](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对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研究,为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的住院病人60例。所有患者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集,经头颅MRI或者CT检查,证实为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依据脑梗死指南诊疗用药,在入院当天给予中风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50mg qd(生产厂家:Bayer Vital Gmb H;批准文号:H20130340)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托伐他汀钙20mg qn(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4408)稳定斑块治疗,依达拉奉注射液30g(生产厂家: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992)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滴bid;脑水肿者予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生产厂家: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3784)据脑水肿情况qd~q8h脱水治疗5-7天。治疗组在常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10ml X 2支(生产厂家: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1639),配入5%葡糖糖注射液250ml或9%氯化钠注射液250ml,1次qd,14天/疗程)。结束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包括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I)评定量表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情况及脑血管经颅多普勒(以下简称TCD)的大脑前、中动脉的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与平均血流速率(Vm)变化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经2周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治疗后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醒脑静注射液对于神经功能缺损具有改善作用。(2)BI评分:经2周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其中治疗后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醒脑静注射液可改善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3)中医证候评分:经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醒脑静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具有显着作用。(4)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治疗后ACA、MCA的PI、RI的速度均较同组治疗前显着降低,Vs、Vm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患者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0.00%,对照组有效患者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66.67%,治疗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加快ACA、MCA的血流速度,改善脑血流循环,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张晓杰,郭爱红,李雁君[7](2020)在《普罗布考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86例脑梗塞患者为对象,按抽签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前提下加用普罗布考,均持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变化,分析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金属基质蛋白酶-9变化情况,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 <0.05),且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显着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且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显着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 <0.05),且治疗前后差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金属基质蛋白酶-9显着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且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治疗脑梗塞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减轻脑梗塞后炎症反应,安全性较好。

冯维琪[8](2020)在《“热补针法”治疗中风后上肢屈肘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热补针法”治疗中风后上肢屈肘痉挛的临床疗效,探寻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屈肘痉挛的有效手段,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中风后上肢屈肘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针刺取穴:患侧肩髑、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得气后在上述诸穴行“热补针法”,留针30min,再次施行“热补针法”后起针。对照组针刺取穴同观察组,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时间相同。两组治疗均隔日1次,一周3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开始当天)、治疗后(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当天)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 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患侧肘关节活动度、简式 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及改良 Barthel 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97.1%,对照组总有效率93.9%,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屈肘痉挛施以杜氏“热补针法”和“平补平泻手法”均可有效改善患肢痉挛程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2.“热补针法”(观察组)治疗中风后上肢屈肘痉挛能明显提高疗效,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平补平泻手法”(对照组),但在改善肘关节活动度上两组疗效相仿。

马成虹[9](2020)在《细胞炎性因子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目 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卒中患者不同细胞炎性因子的变化规律,为T2DM患者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提供新思路。[方 法]选取2018年02月01日到2019年10月31日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神经内科、神经介入科就诊的患者,其中T2DM患者为1组、T2DM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2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3组,每组各80例。所有观察对象均为清晨空腹采血。观察指标包括:①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诊断、身体质量指数(BMI);②生化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红细胞沉降率(ESR);③炎性细胞因子,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并统计分析。此项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批准,研究过程中征得所涉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 果]①三组间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55,P=0.000),1组与2组的BMI水平基本相同,而3组的BMI水平低于其他两组。②三组间HbAlc、GLU、TG、CHOL、HDL-C、LDL-C、CRP、ESR、IL-2、IL-4、IL-6、IL-10、IFN-γ、TNF-α水平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三组间HbAlc、FPG、TG、LDL-C水平:2组>1组>3组;1组与2组CHOL水平基本相同,而2组CHOL水平高于其他两组;1组与3组HDL-C水平基本相同,2组HDL-C水平低于其余两组;2组与3组的CRP水平基本相同,而1组的CRP水平低于其他两组;三组间ESR水平:2组>3组>1组。③三组间IL-2、IL-4、IL-6、IL-10、IFN-γ、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三组间IL-2、IL-6、IL-10水平:3组>2组>1组;1组与2组的IL-4水平基本相同,3组IL-4水平低于其余两组;1组与2组IFN-γ、TNF-α水平基本相同,3组IFN-γ、TNF-α水平高于其余两组。④BMI、CHOL、HDL-C、IL-6、IL-10、IFN-γ、TNFα与 T2DM 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呈负相关;HbA1c、FPG、TG、LDL-C、CRP、ESR、IL-2、IL-4与T2DM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⑤根据回归分析,HbA1c、LDL-C、ESR是T2DM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1.506,8.707,1.098);CHOL、HDL-C、TNF-α是T2DM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OR=0.273,0.000,0.427)。[结 论]①HbA1c、FPG、TG、LDL-C、CRP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与T2DM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②3组的IL-2、IL-10、IFN-γ水平均高于1组和2组,其可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相关;③TNF-α是T2DM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可为T2DM患者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思路;④本研究提示CHOL是T2DM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与目前公认的CHOL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相悖,可能与本实验的样本量不足有关。

林秀梅[10](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二、腔隙性脑梗塞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腔隙性脑梗塞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和自噬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研究一 丹参类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基于DIA和PRM技术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MCAO/R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组学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贝前列素钠联合大株红景天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2.3 两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3 讨论

(3)贝前列素钠联合大株红景天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常规组:
        1.3.2 试验组:
    1.4 观察指标
        1.4.1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1.4.2 治疗效果:
        1.4.3 平均血流速度:
        1.4.4 血液流变学:
        1.4.5 血脂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2.2 2组治疗效果比较
    2.3 2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2.4 2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2.5 2组血脂指标比较
3 讨论

(4)长春西汀联合拜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对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检测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2 两组ESR、CRP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
3 讨论

(5)“醒脑开窍”针法并用补阳还五汤对MCAO大鼠的谱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补阳还五汤的制备
        1.3 针灸针来源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前准备
        2.2 造模及模型评价
        2.3 造模后治疗
        2.4 取材
        2.5 指标检测
        2.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脑梗塞面积比测定
    2 补阳还五汤谱动学参数变化
        2.1 峰面积图谱
        2.2 补阳还五汤六种入血成分平均药-时曲线
        2.3 补阳还五汤谱动学参数计算
        2.4 结果与分析
讨论
    1 谱动学的研究意义
    2 现代医学治疗脑梗塞的现状
    3 不同的针灸方法疗效不一
    4 针灸与中药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比较
        4.1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的机制研究
        4.2 针灸治疗脑梗塞的机制研究
        4.3 针药并用的相互作用及谱动学参数变化
    5 对实验结论的思考与展望
    6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与拟解决方案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片
附录2 “醒脑开窍”针刺并用补阳还五汤的谱动学经时数据
综述 针药并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醒脑静注射液对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中风病分期标准
        1.2.4 中风症候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病例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观察指标
        1.7.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临床疗效
        1.7.2 Barthel指数(BI)评分
        1.7.3 中医证候评分
        1.7.4 经颅多普勒血管流速的检测
    1.8 疗效评定标准
    1.9 不良反应观察指标
    1.10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大脑前、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6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2.7 用药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3.1.1 脑梗死的病因学研究
        3.1.2 脑梗死临床分型标准[11]
        3.1.3 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
    3.2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起源及临床运用
        3.2.1 脑血管检查的优缺点对比
    3.3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3.3.1 中风病的起源
        3.3.2 “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发展历史
        3.3.3 中风病以“五脏”辩证论治
        3.3.4 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3.3.5 中药治疗对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3.4 醒脑静注射液
        3.4.1 醒脑静注射液的组方分析
        3.4.2 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药理研究
        3.4.3 醒脑静注射液临床治疗效果
4 本课题的选题思路
5 疗效分析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 Strokes Scale,NIHSS)
    附录2 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
    附录3 中医证候评分表
综述 脑梗死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相关文献记载
    2.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2.1 汤药治疗
        2.2 中成药治疗
        2.3 针灸治疗
        2.4 针药合用
        2.5 穴位贴敷治疗
    3.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普罗布考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4 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金属基质蛋白酶-9比较: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8)“热补针法”治疗中风后上肢屈肘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3 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方法
    2. 中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中风及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病名沿革
        2.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2.3 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3. 杜氏“热补针法”源流探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病例来源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项目
        2.5 统计方法
        2.6 研究结果
        2.7 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2. 本次研究关于针刺补泻手法的启发
    3. 方案中针刺选穴依据
    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4.1 创新之处
        4.2 不足之处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细胞炎性因子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2型糖尿病导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腔隙性脑梗塞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D]. 王哲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贝前列素钠联合大株红景天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J]. 王新.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1(03)
  • [3]贝前列素钠联合大株红景天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 王蓉,高杰,魏允. 河北医药, 2020(14)
  • [4]长春西汀联合拜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对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J]. 马俊生. 河南医学研究, 2020(18)
  • [5]“醒脑开窍”针法并用补阳还五汤对MCAO大鼠的谱动学研究[D]. 蒋冰.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醒脑静注射液对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研究[D]. 林自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普罗布考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J]. 张晓杰,郭爱红,李雁君. 河北医学, 2020(04)
  • [8]“热补针法”治疗中风后上肢屈肘痉挛的临床研究[D]. 冯维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细胞炎性因子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分析[D]. 马成虹.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腔隙性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