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教师研究生课程进修课的一些认识

对中学教师研究生课程进修课的一些认识

一、对中学教师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陈辰[1](2020)在《J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效果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发展进程逐渐加快,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程度更加紧密,对于各项教育的改革步伐正在加快。中职教育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劳动者整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已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性、基础性任务。中职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培训是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南京市J中职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但目前师资队伍存在着学历低、职称低的现状,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岗位经验等方面都亟待提升。而开展师资培训可以较好的提升教师素质、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因此,深入调查南京市J中等职业学校在师资培训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培训效果的提升提出合理的对策,可以对J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产生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职学校师资培训作为选题背景,查阅了大量文献和资料以寻求理论支持,对本论文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依据人力资本理论、教师终身教育理念、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成人学习理论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对南京市J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培训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J中职学校教师的问卷调研数据归纳了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中的现状和优势,梳理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训机会少且不均、参训教师起点较低、培训内容偏离需求、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培训结果缺少反馈、培训效果评价不佳。进而从政府、学校和教师自身三个角度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最后针对问题根源,从改善外部环境与健全内部机制两个方向出发,对J中职师资培训提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南京市J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培训工作具有较为实际的参考意义,也期待对相关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培训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魏朝云[2](2018)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新沂市为例》文中指出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主要特色,化学知识一般源于实验同时又为实验所验证。因此,化学教学的灵魂应该就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教学开展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化学教学的质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实际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验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研究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更能推进实验教学的改革进程。但是,对位于苏北农村地区的新沂市来说,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是否跟进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所以本研究的选题为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通过对新沂市部分化学教师和学生展开调查与访谈,从而得出新课改下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了策略研究。本研究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为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理论研究,主要对当前实验室建设标准和中学化学教材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对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第五部分针对当前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追溯。第六部分针对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对策研究。第七部分为本研究的总结部分,由研究结论和反思构成。

姚漫漫[3](2017)在《俄罗斯教师培养模式转型的路径及保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教师培养是世界各国比较关注的问题,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各国师范教育变革和发展的目标追求。俄罗斯作为一个重视国民教育发展的国家,其重视教师培养的传统也是由来已久。近年来,为回应社会发展变化和教育变革带来的挑战,俄罗斯一直致力于师范教育变革和发展,并在继承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职业能力观。当前,在这一新的师范教育理念指导下,俄罗斯制定了第三代师范教育国家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教师培养从知识本位范式向能力本位范式的转型。当前,俄罗斯教师培养向能力本位范式的转型,一方面符合了与国际(博洛尼亚进程)接轨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回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变革对新型教师的需求,同时,也顺应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不论从哪方面看,俄罗斯实施这一行动都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中俄两国教师培养在发展历程和面临的问题方面存在很多的相似性,俄罗斯教师培养从知识本位范式转向能力本位范式的具体路径和保障机制,不仅可以为我国教师培养模式变革提供借鉴,同时也有助于完善我国师范教育管理制度,进而提高我国教师培养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研究共有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分析问题的来源,界定核心概念,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意义和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俄罗斯教师培养模式转型的背景,主要从俄罗斯教师培养面临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以及现实问题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俄罗斯教师培养模式转型的路径,主要包括重新定位教师培养目标,修订教师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强化教师培养实践环节和科研导向,调整教学策略和技术手段,以及变革教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几方面,从而系统探究俄罗斯教师培养向能力本位范式转型的实践办法;第四部分为俄罗斯教师培养模式转型的保障机制,该部分主要从法律制度、组织机构、主体平台以及教育经费等四方面分析俄罗斯为保障教师培养模式顺利转型创建的外部环境;第五部分为俄罗斯教师培养模式转型对我国教师培养模式变革的启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分析我国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二是对我国教师培养模式变革提出了改进建议。

闫东[4](2016)在《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来社会国家间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竞争。世界各国都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能力突出而且天赋出众的孩童可以获得自己潜力被充分挖掘的机会。中国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建构和渴求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关注地步。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强调对于民族的进步来讲,创新是灵魂,也为兴旺发达源动力,更是民族不断前进的基本保障。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彻底变更了人类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方法,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信息的掌握,人们的渠道都愈加的多样化,教育原本在空间上所受到的限制已经被彻底打破。学习模式也日益多样化,可以确信的说教育界原本所采取的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必将迈入革命性的巨变时代,教育模式将和网络、信息技术等诸多的新科技结合在一起,不断突破传统的限制,快速前行。现有教学模式过于陈旧,长期注入式教学使得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课堂效率低下,教学忽视创新,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传统底蕴、背景下缺乏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即缺乏培养学生方面的方法创新。因此改变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质减负,解放学生,让学生高效学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凸显重要。本文围绕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构而展开,主要包括:(1)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创构的相关研究(2)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构假设(3)层级互动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研究会有如下几点结论:(1)对于层级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在逻辑上的起点主要是提质减负与解放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个性飞扬;解放课堂,让学生主宰课堂;解放教师,让学生学的有效。(2)层级互动式教学的思想构建于社会学和哲学,还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基础上。“问题导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层级互动、课堂展示、学习报告、问题解决”与马克思主义所建立的认识论高度符合,也和我国的知行学说相符合。无论是自主,还是合作,都与知识建构这一基本理论相符合。“展示突破”与多元智力理论彼此符合;“学习报告、问题解决”符合发现学习理论以及有意义的相关学习理论。分析“层级互动”这一模式,其对社会学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予以了充分的体现。(3)对问题导引、学案导学所对应的生产方式予以综合化的运用,借助于此,帮助师生减负,帮助学生实现素质的提升。该模式的主题可以描述为对课堂教学的整体产出效益予以提高,借助于此,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教育目的,在理论上,其建构的基础包括了哲学、社会学,还有教育学与心理学,其依托于层级互动模式的教学实践展开。(4)层级互动式教学实验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都是提质减负,而层级互动这一教学模式不但关注学生对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学习,也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没有互动共做。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强化的是训练学生的逻辑和实验思维两种模式,对教学环节注重展示和探究与发现。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说不但与数学教学的学科特征相符合,同时也和新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所以,从理论层面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选择层级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授课,极具可行性。(5)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教学实践对层级互动这一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予以检验。实践前后实验班与对比班成绩差异显着,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初步验证了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可运用于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所应该遵守的基本策略之一。分析本研究,其主要的创新点可以描述为(1)模式创新: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全新尝试,具有可操作性;(2)管理创新:为学校、班级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即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张立杰[5](2016)在《呼伦贝尔市高中数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高中数学教师学科素养及教育科研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升高中数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高中数学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也能促进自身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将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缩短与教育改革发展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本文主要以呼伦贝尔市高中数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得出的相应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找到影响高中数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案,力求为提高本地区高中数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本文首先对呼伦贝尔市基础教育近五年来教育科研课题立项和结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本地区的教育科研课题立项和结题数目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正明显增强。其次采用调查研究法,调查了呼伦贝尔市25所高中441名数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现状,得出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很少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缺少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培训;缺少必备的教育科研资料;相关部门对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首先要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科研意识,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其次学校要改革评估和奖励机制;最后教育科研机构要建立健全机制,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刘蕾[6](2014)在《我国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发展定位研究 ——以11所非师范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多元化进程的加快,教师教育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我国一流大学的代表,研究型大学在教师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中,凭借学科设置齐全、教育资源雄厚、学术视野开阔等一系列学术、人文优势,在传统教育学学科领域中寻找到了合法性地位。然而,与师范类研究型大学相比,非师范研究型大学受其办学传统、人文环境以及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之路可谓时乖运拙。合理定位有利于一所学院办院理想的实现,也是学院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教育学院发展定位问题的解决,不仅是非师范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走出困境、办出特色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本文通过梳理教师教育制度变迁的过程,从动态、历史的角度回顾了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建立、发展的独特性。此外,本文选取13所研究型大学为样本,运用文献法、对比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的发展定位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与2所传统师范类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非师范研究型大学存在办院目标定位趋同化、办院层次定位集中化、学科发展定位模糊化、服务方向定位单一化等问题。非师范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定位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市场机制不完善、集中式的管理体制、长期存在的文化壁垒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教育学院独特的“模仿式”办院传统,以及利益共同体凝结力微弱密切相关。我国非师范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的发展之路,应逐步实现办院环境规范化、办院目标多样化、办院层次分散化、学科发展明确化、服务方向多元化。

周宁之[7](2013)在《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研究》文中指出师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教师,而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因此,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师范教育涉及方方面面,而师范教育课程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师范教育最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是道德修养的指南,师范教育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培养合格的教师。那么,师范教育究竟应该如何设置课程,为什么要设置这些课程,设置的课程如何教授给学生,又如何评判课程教授和学生掌握的程度,这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对于提高师范教育水平,并进而提高整个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始于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的创立;而系统的师范教育课程,则始自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近五十年岁月中,师范教育课程伴随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以及民主和科学观念的引入,完成了从萌芽到成型的演变过程。其间虽历经波折,但总体上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教师,为近代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这段历史,探寻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发展的特点、规律、经验教训以及对当代师范教育的启示,成为本文立足与研究的焦点。本文以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相关历史文献,包括法律法规、课程标准、师范教材、近代学者教育专着和文章等为研究基础,以现代教育学课程论视角,深入分析、挖掘这些历史资料的教育学内涵和意义,并从课程的五个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对近代师范教育进行分门别类地分析归纳,最后得出对当代师范教育有益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按照这个思路,全文分为八章展开,每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论部分。在阐述本文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之后,对本文研究的范围和关键词做出了界定。借鉴前人在该论题研究上已取得的成果、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设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基于师范学制和课程,将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分为萌芽、初步发展、曲折发展和复兴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师范教育制度、高等师范和中等师范课程进行了梳理。第三章探讨了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目标的发展和制定流程。师范教育课程的目标,自然以培养教师,满足国家社会师资需求为首要任务。但是否能兼顾到其他方面,则经历了一个从“国家中心”到“兼顾国家社会个人”的演进过程。通过对各时期课程目标制定流程的研究,本文发现并揭示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包括制定者的选择从专制走向民主;制定目的同时满足质和量的需求;目标来源和资料收集从“拿来主义”到“审视社会需求”;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到“兼顾社会知识人”;形式取向偏向于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目标的具体要求重视认知领域等发展规律。第四章关注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清末和民国初期的师范教育课程结构都源于甚至直接抄袭日本。随着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师范教育被削弱,课程结构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与师范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完善。在这一发展演变过程中,课程结构具有如下特点,政治性随国家政治思想变化而改变;既依照国家统一的要求,又考虑各地不同的经济和教育水平而留有一定弹性空间;课时总量一直较为繁重;从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上看,选修课程从无到有,逐渐完善;公共基础课程一贯被高度重视;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则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中日益完善。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了研究。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内容被高度概括在各个时期的课程标准中,同时更详细地体现在依据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师范教材中。因此本文不仅分析了各个时期的师范课程标准,还对近代师范教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发现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内容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深刻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国家政治思想、爱国主义思潮、思想解放进程和民生主义气息。另一方面,近代师范教材也具有显着的学术特点,包括重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向世界各国学习,对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留有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第六章聚焦于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实施。萌芽时期的师范教育课程实施侧重学术知识,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开始重视师范专业技能训练,最终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前提下将教育专业精神的培养也作为师范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从追求快速培养师资力量,到逐渐重视师资质量,最终在数量质量之外还对专业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实施具有重视教育实习课程,注重教学法和各学科的协调,教具日益丰富以及重视音体美等素质类课程的特点。第七章探讨了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评价的规律和特点。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师范教育课程评价视角日趋多样化,评价取向兼顾到了效率和过程,具有评价时间延长化,评价内容扩大化和评价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可见,近代师范教育课程评价走过了一条由“片面单一”到“丰富多样”的发展之路。第八章,也是本文的最后一章,基于对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演进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结合我国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发展现状,以及对当前师范教育课程诸要素现状的评析,提出了近代师范教育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结构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确立、课程实施的促进和课程评价的规范等方面对当今师范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启示。

阴红桃[8](2012)在《劳务输出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以盐城市为例》文中认为劳务输出地区大量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据调查,劳务输出地区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堪忧,而劳务输出地区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领导不够重视;师资素质不佳;活动设施与场地不足;教育过程不完善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①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识不足;②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少制度保障;④缺少专业教师等。针对以上分析,本研究拟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寻求解决的方法。经研究,加强劳务输出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方法有:①建立综合性目标,分为总体目标、中层目标、具体目标三个层次,以保证劳务输出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可行性;②设置灵活、螺旋递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编制生动、活泼、区别对待型的劳务输出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③建立三位一体,全方位促进的课程实施体系,包括政府行政部门的法规、规划;学校“六个一”的逐步推进;家庭的有效补充等;建立合理、有效的全程科学性形成评价,包括设计评价方案和步骤、熟悉方案、确定评价指标、确定资料收集的方法、分析整理资料、编制评价、修订原有计划或方案等;④助人自助,提升劳务输出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等。劳务输出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努力。

易斌[9](2010)在《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文中研究表明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校教育的全部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来展开的。对教育而言,课程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着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学生听不懂、说不出,不能熟练地阅读英文原着的现状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这种外语教学现状的原因从宏观上看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等,从微观上看有教学管理因素、教师因素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但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是课程自身,包括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及评价等。因此,关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的研究对当前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运用历史研究、文献分析、逻辑论证等方法,从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课程体系评析、成就不足及启示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将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变革史分为恢复(1978~1984)、发展(1985~1991)、调整(1992~2000)和新一轮课程改革(1999~2008)四个阶段,以“改革开放——实施义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论文主线,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进行总结和反思,力求通过回顾过去、关注现实与前瞻未来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寻求有效的方法与策略。除引论和结语外,论文共设五章,主要内容如下:引论部分主要阐明本研究的缘起、现状、方法及意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对英语课程变革的历史分期进行了说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迎来了恢复的大好时机。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确立了英语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更新了教材,并使英语教育的差异性受到关注。但是,由于“十年内乱”对英语教育的摧残,导致了师资奇缺,教学观念落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过于注重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的传授,轻视语言能力的培养。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的大事,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大纲的研制日益科学、开放,语言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得到了正确的处理。但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教学思想的影响,英语教学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和句型操练,学生学习负担过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为此,必须调整课程与教学计划,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此阶段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初、高中的教学衔接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同时,英语教材编制也呈现出“一纲多本”的可喜局面。但囿于“应试教育”的强势地位,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英语教学仍旧过分强调接受学习。2001年,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英语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情感,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旨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前面四章对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的总结和反思,论文第五章对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趋势进行了展望。论文结语对改革开放30年英语课程变革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旨在倡导广大英语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变革,并努力承担好课程改革推动者的角色,为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做出贡献。

冯泽衍[10](2009)在《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制研究》文中指出建立和完善职教师资培训体制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虽然我国职教师资培训取得了长足进步,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也有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实训操作课程少、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管理体制政策不配套、师资培训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本文运用文献法、总结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近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期对我国职教师资培训的产生、发展进行了概括总结。历史的经验表明,职业教师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附设于农工商大学或农工商学堂内的实业教员讲习所,到实业教员训成所“注重技术应用,不多讲高深学理”的培养要求的明确,以及职业教育师资职后培训渠道的完善,既体现了不同时期职业教育师资的发展要求,也体现了人们对职业教育内在发展规律性的深刻认识。本文对职教师资培训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行政体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三方面对国外职教师资培训体制进行比较研究,并对部分行业和区域职教师资培训的典型做法与成功经验进行提炼,从而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制的对策建议,即建立基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区域合作的职教师资培训体制架构,充分发挥政府在职教师资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努力增加职教育师资培训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教师资的培训,充分运用行业协会的职教资源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利用职教集团进行区域合作,统筹调配、使用资源培训职教师资等。

二、对中学教师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中学教师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J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效果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职师资
        2.1.2 在职培训
        2.1.3 中职教师的素质要求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教师终身教育理念
        2.2.3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2.4 成人学习理论
第3章 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实施现状分析
    3.1 南京市中职学校师资培训概况
    3.2 J中职学校概况
    3.3 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的举措和成效
    3.4 J中职学校教师培训现状的调查
        3.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4.2 关于培训动机的调查
        3.4.3 关于培训情况的调查
        3.4.4 关于培训需求的调查
第4章 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培训机会少且不均
        4.1.2 参训教师起点较低
        4.1.3 培训内容偏离需求
        4.1.4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4.1.5 培训结果缺少反馈
        4.1.6 培训效果评价不佳
    4.2 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保障方面
        4.2.2 学校管理方面
        4.2.3 教师自身方面
第5章 提升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效果的对策建议
    5.1 改善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外部环境
        5.1.1 健全培训政策法规
        5.1.2 扩大培训机会分配
        5.1.3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5.2 健全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内部机制
        5.2.1 保障措施
        5.2.2 提升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新沂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当前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对现有研究评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有意义学习理论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中学化学实验室建设标准与教材分析
    第一节 中学化学实验室建设标准
    第二节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分析
    第三节 高中化学教材实验分析
第四章 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实地调查
        一、初级中学
        二、高级中学
        三、初、高中实验室情况实地调查结果对比与分析
    第二节 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的确定
        二、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访谈调查
        一、访谈目的及访谈内容的确立
        二、访谈对象的确定
        三、部分访谈记录
        四、访谈结论
第五章 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一、学校层面
        二、教师层面
        三、学生层面
    第二节 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客观因素
        二、主观因素
第六章 促进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针对学校层面存在问题的策略研究
        一、转变校长观念是保障实验教学的基石
        二、加强实验室与实验员队伍建设
        三、延长课时长度,保证实验课时量
        四、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第二节 针对教师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转变教师观念以促进实验教学实施
        二、提高教师实验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三、采用多样化实验教学形式
    第三节 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策略研究
        一、转变学生观念保证实验学习效率
        二、教师要通过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第七章 总结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俄罗斯教师培养模式转型的路径及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1.能力本位范式
        2.师范教育国家标准
        3.教师培养模式
        4.转型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相关研究
    (四)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1.研究意义
        2.研究目的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俄罗斯教师培养模式转型的背景
    (一)知识经济发展对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范式提出新的要求
    (二)基础教育变革要求未来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三)教师社会地位低下造成优质生源危机
    (四)传统知识本位培养模式导致未来教师职业能力缺失
三、俄罗斯教师培养模式转型的路径
    (一)重新定位教师培养目标
    (二)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
    (三)强化实践环节和科研导向
    (四)调整教学策略和技术手段
    (五)变革教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四、俄罗斯教师培养模式转型的保障机制
    (一)颁布统一的教师职业标准规范教师培养规格和质量
    (二)构建多层级师范教育组织网络推动教师培养模式转型
    (三)搭建多元主体互动平台拓宽教师培养和实践空间
    (四)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教师培养模式转型
五、对我国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
    (一)我国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1.师范教育整体观念和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2.师范教育国家标准和示范方案缺失,教师培养质量缺乏保障
        3.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缺乏实用性
        4.教学实践训练不足,未来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缺失
        5.教师培养质量评价方式单一,阻碍未来教师入职能力的形成
    (二)对我国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
        1.引入先进的师范教育理念,明确我国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取向59
        2.制定师范教育国家标准和示范方案,保障我国教师培养规格和质量
        3.立足学生发展和职业发展需求,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4.深化“中小学为本”实践环节,建立与基础教育长效合作关系
        5.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完善能力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4)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理论尚待发展
        (二)新一轮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和改革有关问题思考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二)国外发达国家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国外普通高中数学创新人才培养给我们的启示及思考
        (四)简析当前国内外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五)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三、研究问题
        (一)探析层级互动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创构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构假设
        (三)层级互动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目的、价值及创新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创新
第二章 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
    一、“提质减负与解放学生”的内涵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整体性特征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主动性特征
        (三)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自主性特征
        (四)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造性特征
    三、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能高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能高效实现学生合作学习
        (三)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能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有关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
        (一)理论基础
        (二)现实依据
第三章 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构假设
    一、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
        (二)层级互动式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要素
    三、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四、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流程图
    五、学生主体地位在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六、教师主导作用在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七、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运行保障
        (一)内部保障:小组成为动车,自主走向管理
        (二)外部保障:彰显班级文化建设的班级小组考核评价方案及评价细则
        (三)层级互动式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基本架构
    八、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
    九、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课程建构假设
        (一)国内普通高中数学教学课程现状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普通高中数学教学课程建构假设
第四章 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目的
        (一)实践总体目标
        (二)实践具体目标
    二、实践设计
    三、实践实施
        (一)层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实施三大战略
        (二)层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实施推进策略
    四、实验班教学案例评析
    五、实践效果
        (一)实践数据分析
        (二)问卷测量分析
        (三)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四)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六、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检验
    七、结论与反思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类
        (一)专着
        (二)期刊论文
    二、英文文献类
附录
致谢
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5)呼伦贝尔市高中数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法
        1.4.3 调查研究法
    1.5 创新之处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格论
    2.2 建构主义理论
    2.3 多元智能理论
    2.4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3 呼伦贝尔市高中数学教师教育科研情况问卷调查与分析
    3.1 呼伦贝尔市基础教育科研现状课题立项总体情况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2.1 问卷设计
        3.2.2 调查目的
        3.2.3 调查对象
        3.2.4 访谈记录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3.1 高中数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个人学习培训意愿
        3.3.2 高中数学教师如何看待教育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3.3.3 高中数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认识的具体情况
        3.3.4 影响高中数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观原因
        3.3.5 影响高中数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客观原因
4 改进呼伦贝尔市高中数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的建议
    4.1 对高中数学教师的建议
        4.1.1 高中数学教师要端正教育科研的态度,提高科研意识
        4.1.2 加强与高校教师的合作
    4.2 对学校的建议
        4.2.1 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科研机构
        4.2.2 树立校领导的示范作用
        4.2.3 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4.2.4 改革评估机制和奖励机制
    4.3 对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建议
        4.3.1 邀请专家举办科研培训
        4.3.2 组建教研核心团队、规范课题管理制度
        4.3.3 开展学科竞赛活动
        4.3.4 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体制
5 结束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呼伦贝尔市高中数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呼伦贝尔市高中数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6)我国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发展定位研究 ——以11所非师范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客观需求
        1.1.2 教师教育制度变迁的理性选择
        1.1.3 我国大学教育学院定位的现实困境
        1.1.4 导师研究课题的延伸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大学教育学院发展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大学定位研究现状
    1.4 概念界定
        1.4.1 研究型大学
        1.4.2 教育学院
        1.4.3 发展定位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2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发展的实践探索
    2.1 大学教育学院发展的历史背景
        2.1.1 师范院校的转型
        2.1.2 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
        2.1.3 大学中的教育院系发展
    2.2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发展现状
3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发展定位现状调查
    3.1 调研基本情况统计
        3.1.1 院所类型结构特征
        3.1.2 师生性别结构特征
        3.1.3 教师职称结构特征
        3.1.4 教师学位结构特征
        3.1.5 教师年龄结构特征
        3.1.6 学生年级结构特征
    3.2 我国非师范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定位现状统计
        3.2.1 办院环境
        3.2.2 办院目标
        3.2.3 办院层次
        3.2.4 学科发展
        3.2.5 服务方向
4 我国非师范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1 办院目标定位趋同化
        4.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雷同
        4.1.2 办院规模偏小,存在被动性
        4.1.3 办院特色不鲜明,个性化差异较小
    4.2 办院层次定位集中化
        4.2.1 过分重视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
        4.2.2 学位类型设置较为单一、集中
    4.3 学科发展定位模糊化
        4.3.1 “软”交流不畅,制度保障缺失
        4.3.2 学术队伍呈“枣型”结构
        4.3.3 发展步伐滞后,重点学科缺乏
        4.3.4 专业设置集中,特色学科缺失
        4.3.5 课程设置偏理论性,实践性弱
    4.4 服务方向定位单一化
5 我国非师范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定位问题存在的成因分析
    5.1 非师范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定位问题存在的外因
        5.1.1 政府管理
        5.1.2 市场介入
        5.1.3 文化壁垒
    5.2 非师范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定位问题存在的内因
        5.2.1 办学传统
        5.2.2 领导核心
        5.2.3 自我心理
6 解决我国非师范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发展定位问题的策略
    6.1 美国大学教育学院发展定位概况及剖析
    6.2 我国非师范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发展定位问题解决的措施
        6.2.1 办院环境规范化
        6.2.2 办院目标特色化
        6.2.3 办院层次分散化
        6.2.4 学科发展明确化
        6.2.5 服务方向多元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展转型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 B 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展转型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等

(7)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源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论题的界定
        一、近代
        二、师范教育
        三、课程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一、对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研究
        二、关于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历史资料
        三、关于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研究的思考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萌芽时期(1897年~1911年)
        一、播种:国外师范教育课程简介
        二、萌发:国外师范教育体系效仿
        三、抽芽:本土师范教育体系成型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912年~1922年)
        一、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的初步发展
        三、中等师范教育的初步发展
    第三节 曲折发展时期(1922年~1927年)
        一、师范教育制度的调整
        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各自为政
        三、中等师范教育课程的艰难前行
    第四节 复兴时期(1927年~1949年)
        一、师范教育的独立
        二、高等师范课程的逐步规范
        三、中等师范课程的反复调整
第三章 从“单一中心”到“多个中心”——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目标演进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演变概述
        一、满足国家师资需求的课程目标
        二、强调素质培养的课程目标
        三、培养健全师资的课程目标
        四、适应战时国防需要的课程目标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制定者的选择:从“专制”走向“民主”
        二、制定目的:满足“质、量”需求
        三、目标来源和资料收集:从“拿来主义”到审视社会需求
        四、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到“兼顾社会知识人”
        五、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
        六、具体要求:偏重认知领域
第四章 从“拿来主义”到“适合国情”——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演进
    第一节 课程结构的演变概述
        一、摩仿日本的课程结构
        二、借鉴美国的课程结构
        三、逐渐本土化的课程结构
    第二节 课程结构的特点
        一、较强的政治性
        二、地方的自主性
        三、课程负担繁重
        四、重视选修课程
        五、强调公共基础课程
        六、改革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
第五章 从“单调”到“繁荣”——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内容演进
    第一节 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内容发展概述
        一、提纲挈领式的课程内容
        二、高度统一的课程内容
    第二节 近代中国师范教育教材发展概述
        一、来源众多的师范教材
        二、编审的初步规范和两强竞争局面的形成
        三、中等师范教材的缓慢前行和高等师范教材的首次出现
        四、师范教材的全面发展繁荣
    第三节 近代中国师范教材的特点
        一、近代中国师范教材与近代中国思潮
        二、近代中国师范教材内容的学术特点
第六章 从“只重知识”到“知识技能实践结合”——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实施演进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各时期概况
        一、课程实施的核心:从侧重学术到兼及专业精神
        二、课程实施的目的:从规模到质量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特点
        一、重视实习课程
        二、提倡教学法和各学科的协调
        三、教具逐渐丰富
        四、重视音体美等素质类课程的实施
第七章 从“片面”到“丰富”——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评价演进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逐渐多样化的评价视角
        二、注重全面素质的评价取向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特点
        一、评价方式多阶段
        二、评价对象多视角
        三、评价形式多样化
第八章 近代师范教育课程的思考与启示
    一、课程目标的制定
    二、课程结构的确定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
    四、课程实施的促进
    五、课程评价的规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劳务输出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以盐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
    1.2 概念界定
        1.2.1 心理健康
        1.2.2 心理健康教育
        1.2.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意义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劳务输出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调查
    2.1 盐城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
        2.1.1 现状调查
        2.1.2 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2.2 劳务输出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与分析
        2.2.1. 现状调查
        2.2.2. 劳务输出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2.2.3 劳务输出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三章 劳务输出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建议
    3.1 课程目标
        3.1.1 课程目标的导向分析
        3.1.2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1.3 课程的目标
    3.2 课程内容
        3.2.1 课程的内容
        3.2.2 课程的教材
    3.3 课程实施
        3.3.1 课程实施的政策法规和教育规范
        3.3.2 课程实施的规划与模式
        3.3.3 课程实施的学校运作
        3.3.4 课程实施的家庭教育
        3.3.5 课程评价
    3.4 教师队伍
        3.4.1 教师的素质和基本要求
        3.4.2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3.4.3 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
总结与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内容
    心理健康课程开展情况调查
    劳务输出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访谈

(9)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论域限定、概念界定及历史分期
第一章 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为契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恢复(1978~1984)
    第一节 背景分析
        一、教育形势回眸
        二、教育理念追踪
        三、重大教育举措
    第二节 英语课程体系评析
        一、课程设置及设计思路
        二、课程目标及其取向
        三、课程内容及教科书特征
        四、课程实施及主导性教学方式
        五、学习进展评价及测评重心
    第三节 成就、不足及启示
        一、取得的成就
        二、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探析
        三、获得的启示
第二章 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为重心: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发展(1985~1991)
    第一节 背景分析
        一、教育形势回眸
        二、教育理念追踪
        三、重大教育举措
    第二节 英语课程体系评析
        一、课程设置及设计思路
        二、课程目标及其取向
        三、课程内容及教科书特征
        四、课程实施及主导性教学方式
        五、学习进展评价及测评重心
    第三节 成就、不足及启示
        一、取得的成就
        二、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探析
        三、获得的启示
第三章 以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导向: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调整(1992-2000)
    第一节 背景分析
        一、教育形势回眸
        二、教育理念追踪
        三、重大教育举措
    第二节 英语课程体系评析
        一、课程设置及设计思路
        二、课程目标及其取向
        三、课程内容及教科书特征
        四、课程实施及主导性教学方式
        五、学习进展评价及测评重心
    第三节 成就、不足及启示
        一、取得的成就
        二、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探析
        三、获得的启示
第四章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1999~2008)
    第一节 背景分析
        一、教育形势回眸
        二、教育理念追踪
        三、重大教育举措
    第二节 英语课程体系评析
        一、课程设置及设计思路
        二、课程目标及其取向
        三、课程内容及教科书特征
        四、课程实施及主导性教学方式
        五、学习进展评价及测评重心
    第三节 成就、不足及启示
        一、取得的成就
        二、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探析
        三、获得的启示
第五章 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为方向: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前瞻
    第一节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地位和性质
        一、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地位
        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性质
    第二节 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及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
    第三节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阻力及推进策略
        一、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
        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面临的阻力
        三、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一) 研究现状
        (二) 发展趋势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一、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制的历史
        (一) 近代职教师资培训体制的初期(1897-1912 年)
        (二) 民国期间职教师资培训体制的发展(1912-1949 年)
        (三)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制的发展(1949-至今)
    二、职教师资培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存在问题
        (一) 职教师资培训体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 职教师资培训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三、行业和区域职教师资培训的典型做法与成功经验
        (一) 职教师资队伍素质提升的典型做法与成功经验
        (二) 完善培训体系的典型做法与成功经验
        (三) 职教师资培训管理制度的典型做法与成功经验
第三章 职教师资培训体制的比较研究
    一、行政体制比较
        (一)德国职教师资培训行政体制
        (二) 英国职教师资培训行政体制
        (三) 法国职教师资培训行政体制
        (四) 对我国职教师资培训的启示
    二、运行体制比较
        (一)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运行机制
        (二) 英国职教师资培训运行机制
        (三) 日本职教师资培训运行机制
        (四)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三、保障体制比较
        (一)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保障机制
        (二) 日本职教师资培训保障机制
        (三) 法国职教师资培训保障机制
        (四)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 进一步完善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制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区域合作的职教师资培训体制架构
        (一) 充分发挥政府在职教师资培训中的主导作用
        (二)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教师资培训
        (三) 区域合作,统筹调配、使用资源培训师资
    二、体制运行与保障的若干建议
        (一) 职教师资培训体制运行保障
        (二) 政策保障
        (三) 鼓励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训的政策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对中学教师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J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效果提升策略研究[D]. 陈辰. 扬州大学, 2020(02)
  •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新沂市为例[D]. 魏朝云.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9)
  • [3]俄罗斯教师培养模式转型的路径及保障机制研究[D]. 姚漫漫.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4]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 闫东. 西南大学, 2016(01)
  • [5]呼伦贝尔市高中数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立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 [6]我国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发展定位研究 ——以11所非师范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为例[D]. 刘蕾.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7]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研究[D]. 周宁之.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5)
  • [8]劳务输出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以盐城市为例[D]. 阴红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5)
  • [9]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D]. 易斌.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9)
  • [10]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制研究[D]. 冯泽衍. 河北师范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对中学教师研究生课程进修课的一些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