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膜电渗析分离混合氨基酸

双极膜电渗析分离混合氨基酸

一、用双极性膜电渗析法分离混合氨基酸(论文文献综述)

张莉,娄玉峰,张治磊,刘学良,傅荣强,刘兆明[1](2022)在《双极膜电渗析技术制备有机酸的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双极膜电渗析技术具有绿色、节能、高效等优势,在有机酸制备领域有显着的工业应用价值和环境效益,引发了众多学者和生产企业的广泛兴趣,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讨论了双极膜电渗析技术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在有机酸工业化生产领域的最新应用,同时指出了双极膜电渗析技术在有机酸制备规模化应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能推动双极膜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有机酸的生产工艺改进。

卫新来[2](2021)在《电渗析技术在化学品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机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的需求不断提升,全球的化工行业快速增长,化工行业的产能与产值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资,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而开发一种既能够回收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又能将处理后的废物再循环、资源化利用的环保节能技术,降低化工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离子交换膜的电渗析技术是化学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二十世纪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分离技术。由于离子交换膜的特殊选择透过性,以离子交换膜为基础的电渗析可以实现废水脱盐浓缩、化学品精制纯化和废盐资源化利用等,是一种非常高效、环境友好的分离技术,被广泛用于化工生产、环境保护和生物食品等领域,是重要的清洁生产技术之一。电渗析根据所使用的离子交换膜的不同可以分为普通电渗析和双极膜电渗析。普通电渗析由阴、阳离子交换膜组成,主要是实现含盐溶液的脱盐和浓缩。双极膜电渗析融合了普通电渗析工艺中离子定向运输和双极膜的水分解优势,可以实现溶液中盐的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其具有技术进步、经济节能和环境友好的特点。针对普通电渗析与双极膜电渗析的技术特点,拓展电渗析技术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本文开展电渗析技术在化学品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研究。本论文分五章,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章首先简述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引入电渗析技术,接着详细介绍电渗析器结构与离子交换膜分类,然后对普通电渗析与双极膜电渗析的发展与应用情况进行阐述,最后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二章针对传统的二甲基砜脱盐纯化工艺过程复杂、需要使用化学试剂、运行成本高等缺点,本研究验证利用普通电渗析从含盐的二甲基砜混合物中脱盐纯化二甲基砜的可行性。实验过程中考察了操作电压、进料浓度和电解质盐浓度等对脱盐率和回收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对电渗析过程的能耗和电流效率的影响;通过过程成本核算,评价了普通电渗析在二甲基砜脱盐、提纯过程中的成本和工艺经济性。结果表明,随着操作电压的增加,回收率略有提高,说明分子渗透是导致电渗析实验中二甲基砜损失的主要原因。回收率随进料二甲基砜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随着进料二甲基砜浓度的增加,淡化室与浓缩室间的二甲基砜浓度梯度增大,因而普通电渗析可以在低进料二甲基砜浓度下运行,从而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收率。电解质盐浓度对回收率影响较小,但对电流效率影响较大。在电渗析过程中,电流效率达到74.0%,能耗约为12.3 Wh/L,回收率最高可达97.4%,脱盐率均高于98.5%。根据操作经济性评估,整个过程的总成本仅为2.34 $/t。本研究证明了利用普通电渗析从含盐的二甲基砜混合物中脱盐纯化二甲基砜是可行的,建立了一种高效且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二甲基砜分离与纯化方法。第三章新戊二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甲酸钠,因含有少量的新戊二醇而导致其纯度较低,不能作为高价值化学品进行销售;另外,新戊二醇合成过程中需要大量碱和酸作为醛醇缩合反应的催化剂和中和剂,新戊二醇合成过程还会产生大量的高盐废水。为了提高甲酸钠的利用价值,降低新戊二醇合成过程的酸碱消耗、减少高盐废水的排放,我们拟将双极膜电渗析引入到新戊二醇的合成路线中,采用双极膜电渗析对含新戊二醇废盐进行回收与利用研究,直接将新戊二醇副产物甲酸钠转化为高价值的甲酸和氢氧化钠,转化获得的酸碱可以作为新戊二醇合成上游过程的原材料,从而实现新戊二醇可持续的闭环生产。通过改变过程中的电流密度和进料盐浓度,考察其对双极膜电渗析过程的电位差、盐转化率以及酸碱产生浓度等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对过程的能耗和电流效率的影响;通过操作经济性评估,计算双极膜电渗析回收利用新戊二醇副产物甲酸钠的总过程成本,并与传统甲酸钠废盐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参考。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对双极膜电渗析的性能有显着影响,高电流密度有利于缩短实验时间而降低资金成本,但却导致了较高的能源消耗。在电流密度为10mA/cm2时,甲酸生成的最低能耗为6.1 kWh/kg。通过在资本成本和运行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建议最佳电流密度为30mA/cm2。当进料盐浓度从0.1 mol/L增加到0.4 mol/L时,双极膜电渗析性能得到改善,但是当进料浓度进一步提高到0.5 mol/L时,双极膜电渗析性能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在较高的进料盐浓度下,浓度梯度变大,从而更多的甲酸根离子从盐室迁移到相邻的室。通过双极膜电渗析回收的甲酸和氢氧化钠的纯度较高,几乎没有新戊二醇组分。双极膜电渗析的总过程成本估计为1.304 $/kg HCOOH。本研究不仅实现了双极膜电渗析对含新戊二醇废盐的回收与利用,拓展了电渗析技术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更为电渗析技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实现清洁、降低工艺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第四章针对传统五氧化二钒生产工艺不仅会产生大量的高盐、高氨氮废水,还会消耗大量能源和氢氧化钠的特点,拟利用双极膜电渗析过程来替代传统的五氧化二钒生产工艺,避免产生高盐、高氨氮废水而造成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五氧化二钒的绿色生产。考察了双极膜电渗析过程中的盐室初始pH和酸室初始钒液浓度对实验过程影响;通过改变电流密度、盐室浓度、酸室-盐室体积比等条件,考察其对酸室五氧化二钒的浓度和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和酸室-盐室体积比对实验性能影响较大,而盐浓度则影响不大。在电流密度为30 mA/cm2、盐浓度为0.3 mol/L、酸盐室体积比为1:2时,酸室钒浓度能达到最高值,最高钒浓度为0.168mol/L,相应的转化率为17.3%。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双极膜电渗析技术制备钒制品的环境友好型方法,可实现五氧化二钒的绿色生产,为化工产品的绿色合成工艺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第五章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电渗析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做出展望。

熊能,陈涛,孙自立,柳志强[3](2019)在《电渗析技术在氨基酸分离中的应用进展与趋势》文中指出电渗析是新兴的先进分离技术,最近在氨基酸分离领域逐渐得到应用。它具有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好,操作简单,节约用水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该文首先将电渗析与其他氨基酸分离技术进行对比,指出了其优势与限制,随后分析了膜材料与操作条件等对氨基酸分离效率的影响,以及制约电渗析技术发展最大的问题-膜污染,并介绍了应对膜污染的数种解决方案。发现根据具体分离的氨基酸,选用具有较好选择性的膜材料及匹配的pH等操作条件,即能够获得较理想的产品收率。而膜污染的防治可以依靠对原料液进行净化和预处理、执行电极倒换和设备清洗等操作,以及对膜材料进行改性制备抗污染膜来实现。该文综述了当前电渗析技术在氨基酸分离中的应用情况,期望为氨基酸分离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并加速电渗析技术在氨基酸工业中的产业化进程。

朱程旭[4](2019)在《木糖水解液糖酸色谱分离技术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D?木糖作为自然界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之一,具有促进肠道内的双歧杆菌生长且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功效,广泛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以植物纤维废料为原料,采用水解法提取D?木糖,所得木糖水解液中常含无机酸(水解催化剂)。工业上多用酸碱中和法降低水解液的酸度,但无法回收酸,且增加后续离子交换工段负荷,而用离子排斥色谱法脱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尽管有学者开展了木糖水解液脱酸等类似工作,但是探索并完善植物提取功能糖的色谱工艺任重道远。本文旨在建立一种绿色、高效的用于分离木糖水解液中糖与酸的离子排斥色谱分离方法,并对木糖水解液静态、动态传质机理和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基础研究,为木糖水解液中糖酸离子排斥色谱分离的工业化放大提供理论参考。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首先,以静态形式系统地从九种树脂中初筛出能将木糖水解液中糖与酸分离的较佳树脂,并研究了静态吸附等温线、静态吸附热力学和静态吸附动力学的特征。结果表明,四种H型树脂HD?8、D001、001×7和LS001通过Donnan排斥机制能够实现糖与酸的较好分离,四种树脂对D?木糖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树脂吸附D?木糖为多分子层吸附。ΔH>0,四种树脂吸附D?木糖为物理吸热过程;ΔG<0,四种树脂吸附D?木糖是自发反应;ΔS>0,吸附时D?木糖分子在固液界面间的自由度有所增加。树脂吸附D?木糖主要受到液膜扩散的控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然后,以动态形式复筛并确定了四种H型树脂HD?8、D001、001×7和LS001的分离性能,研究了料液浓度、固定床温度、填料层高度和洗脱剂流速等操作参数对固定床中糖与酸色谱分离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糖与酸分离时固定床穿透特征与模型。结果表明,以分离度和D?木糖的回收率为指标,H型的LS001树脂动态分离糖与酸的效果较佳,并且,在填料层高度50 cm(内径2.2 cm)、流速2 mL/min和柱温50℃的条件下,糖与酸的分离度可以达到0.83,D?木糖回收率约为96.24%(洗脱66 min)。三种固定床穿透模型(Thomas、Yoon?Nelson和Adam?Bohart)中,Thomas与Yoon?Nelson模型适用于糖与酸固定床穿透过程的模拟。最后,利用gPROMS软件对集总动力学色谱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的洗脱模拟曲线用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并用自行搭建的模拟移动床对实际料液中的糖与酸进行连续分离。结果表明,色谱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计算值与实验值相近,证明了模型的适用性。采用模拟移动床简易装置分离木糖水解液中的糖与酸,当固定循环量时,糖和酸的回收率分别达到了42.28%和35.34%,两者的分离度为0.55,这为模拟移动床的设计以及色谱柱的工业放大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陈芳[5](2019)在《多巴胺改性双极膜中间界面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极膜是由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交换膜以及中间界面层构成的一种新型离子交换膜。寻找催化剂对双极膜中间界面层进行改性,提高双极膜水解离性能以及降低双极膜的压降值对其应用的扩大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采用超声喷涂自组装技术喷涂钛酸四丁酯溶液和多巴胺盐酸盐水溶液喷涂于均相阳离子交换膜表面改性双极膜中间界面层,再交叉喷涂聚乙烯亚胺和戊二醛作为阴离子交换膜。对双极膜的中间界面层的喷涂材料钛酸四丁酯和多巴胺盐酸盐的喷涂浓度和喷涂体积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多巴胺盐酸盐的喷涂浓度为0.090 g/L,钛酸四丁醋的质量分数为15%制备的双极膜,在100 mA·cm-2电流密度下,其压降值最低,最低值达到1.030 V,同时用0.5 mol·1-1氯化钠水溶液和硫酸钠水溶液在电渗析实验中运行60 min后,产生的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浓度分别达到了 0.04169 mol·1-1和0.03631 mol·1-1。在阳离子交换膜表面喷涂多巴胺盐酸盐的喷涂浓度为0.090 g/L,钛酸四丁酯的质量分数为15%,中间界面层的亲水性达到了超亲水的状态,同时制备的双极膜在强酸和强碱溶液中溶胀度较小,即表明双极膜在工作过程中能稳定运行。

吴读帅[6](2019)在《电解电渗析法在有机酸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有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化等产品中,与人类生产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苯酚是一种常见的酚类有机酸,也是常见的水体污染物之一。含酚废水广泛来源于煤气化、制革、炼油厂和油漆制造等,已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被列为重点需要解决的有害废水之一。酒石酸是一种二元有机酸,在制药、食品、电镀、制革等工业有着广泛的用途。目前,酒石酸的生产仍是以从其盐溶液中分离为主,而传统酒石酸分离法,需要经过沉淀、酸化、离子交换、浓缩结晶等步骤,整个工艺流程长,且需要消耗大量酸,容易产生废液污染环境。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工艺,能够有效的实现有机酸的处理。电解电渗析技术可以很好的应用到有机酸的处理研究中,在通电条件下,利用阴极还原水产生的OH-将废水中的苯酚转化为酚钠,以酚氧离子的形式在电位差作用下去除。电解电渗析法还能利用阳极氧化水产生的H+,完成酒石酸盐到酒石酸的酸化过程。本文以有机酸处理为切入点,探讨了电解电渗析技术在含盐苯酚废水处理和酒石酸盐酸化生产酒石酸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采用电解电渗析法去除模拟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了外加电压、硫酸钠和苯酚浓度对电解电渗析法分离性能和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苯酚去除率可达90%以上,说明了电解电渗析法工艺的可行性。苯酚的能耗主要受原料液中硫酸根和氢氧根离子等竞争性阴离子的浓度和特性影响。苯酚浓度的增加降低了过程能耗,较高的盐浓度则导致了较高的能耗。电解电渗析法工艺处理低盐、高浓度苯酚废水具有较高的节能效果。这些结果可以显着地增强这种新型分离过程的应用潜力。对比研究了两室电解电渗析和三室电解电渗析酸化酒石酸钾循环生产酒石酸的过程,探索了电流密度对电解电渗析法生产酒石酸的影响。电流密度的增加提高了酒石酸的转化率。钾离子和氢离子竞争透过阳离子交换膜是影响两室电解电渗析酸化生产酒石酸的核心因素,而酒石酸根离子的迁移是影响三室电解电渗析酸化生产酒石酸的核心因素。三室电解电渗析获得的是纯度较高的酒石酸且浓度要高于对应的两室电解电渗析过程,在电流密度大于5 mA/cm2,实验运行120 min时,酒石酸的转化率可达98%以上。两室电解电渗析膜堆电阻低,因此生产单位质量酒石酸所需的能耗低于三室电解电渗析。

褚衍旭[7](2017)在《BMED处理羧甲司坦生产废水工艺氨氮迁移研究》文中提出羧甲司坦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母液与洗涤水,该废水中氨氮含量高达上万毫克每升,可导致地表水富营养化,因此不能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甚至于市政排水系统。本文利用BMED工艺研究羧甲司坦工业废水去除氨氮的可行性。此外,在BMED脱氮工艺过程中,氨氮迁移形式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反离子迁移、同名离子泄露、氨水分子扩散及挥发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料液室内去除率、碱隔室内回收量以及酸隔室内泄露量。为了加强对BMED工艺脱氮过程的认识,分别从影响迁移因素、操作条件的优化、模型等角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针对羧甲司坦工业废水,利用BMED工艺去除氨氮是可行的。采取四组BP-A-C-BP膜单元,在恒定电流密度30mA/cm2,酸、碱、料液室内溶液膜面流速5cm/s,体积比1:1条件下,料液室内氨氮去除率达91.48%,电流效率41.72%,能耗8.17kW · h/kg;产氨水浓度0.69mol/L,回收率达66.51%,电流效率33.36%,能耗 5.25 kW · h/kg。(2)初始料液组分中,条件NH4+浓度、pH、羧甲司坦浓度对于氨氮的迁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NH4+浓度增加,则利于氨水回收,加剧氨氮泄露量;pH降低,则降低氨水回收,增加氨氮泄露量;羧甲司坦浓度提高,则降低氨水回收,增加氨氮泄露量。(3)不同操作条件电流密度、膜面流速、进料体积比对于氨氮的迁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电流密度不断提高,则碱室内氨氮浓度随之提高,氨氮泄露量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膜面流速、体积比的增加,氨氮回收浓度、泄露量都随之先升高后降低。(4)利用响应面法,以电流密度、膜面流速、体积比为响应变量,氨氮回收、泄露浓度为响应值,设计优化BMED脱氮工艺操作条件。回归方程模型表明影响因素显着性顺序为:电流密度>膜面流速>体积比。在电流密度25mA/cm2、膜面流速4cm/s、体积比0.84条件下,氨氮回收、泄露浓度综合效果最优。(5)在BMED脱氮工艺中,不同电流密度下,碱室中t时刻的氨氮浓度可以表示为:ct =(m + nj)A t + c0或者ct= 0.06jNSt[(a1+b1j)-(a2+b2j+c2j2)(.m+nj)t]+c0VOF

包玉刚[8](2016)在《鳀鱼蒸煮液电渗析脱盐及反渗透浓缩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蒸煮是鳀鱼干制品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由于鳀鱼自身的特点,蒸煮液中富含蛋白质、核苷酸、氨基酸、牛磺酸等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每生产1吨干制品会产生2吨蒸煮“废液”,而目前对该部分蒸煮液利用甚少。由于船载加工技术和空间的限制,蒸煮液大都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变废为宝”是现代水产业高值化加工的必然趋势。鳀鱼蒸煮原液浓度较低,并且含有大量食盐,无法直接利用。为了满足加工要求,解决海上加工船储藏空间有限的问题,需对其进行脱盐,再经过反渗透浓缩运至岸上进行深加工。本论文采用电渗析技术和膜浓缩技术从鳀鱼蒸煮液中浓缩回收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比较不同材质离子交换膜脱盐效率,相对于异相离子交换膜,均相膜脱盐率达到90%以上、极限电流强度I=6.5 A、水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损失率小,分别为25.55%、13.77%;更适合鳀鱼蒸煮液电渗析脱盐;电流为3 A、流速为40 L/h时,有利于提高脱盐效率。(2)研究鳀鱼蒸煮液电渗析脱盐各因素对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随着电渗析时间的延长,游离氨基酸的损失增大,其中苦味氨基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损失率最大,分别为70.60%和57.08%;同时电渗析能够降低蒸煮液中挥发性盐基氮和三甲胺含量,分别降低56.45%、72.90%。(3)电渗析过程对分子量、离子的影响。随着电流增大,小分子量的水溶性蛋白质有电迁移穿过现象;水溶性蛋白质分子量随溶液pH的增大由182.59 KDa增大到472.82 KDa;相同操作条件下,SO42-离子去除率为85.97%,小于Cl-的去除率93.34%,同时电渗析对重金属脱除效果显着,铬、砷、镉、铅、汞脱除率分别为 28.93%、38.5%、67.04%、54.77%、41.23%,其中 Cd 的脱除率最高,达到67.04%。电渗析后挥发性风味成分略有损失,主要损失是醇类、醛类、酮类,同时能够脱除鱼腥味关键物质己醛、三甲胺等。(4)通过电渗析膜孔径传质平衡和电化学基本方程,推导出电渗析脱盐过程的数学模型:(?)应用回归方程可求出α作为流量、电压和进料浓度的函数关系:α=1.766×10-7C0+2.213 × 10-7E+1.476 × 10-7Q-7.657 × 10-6(5)应用反渗透技术对鳀鱼蒸煮液浓缩,氨基酸态氮、可溶性蛋白浓缩倍数高,分别浓缩4.29和5.80倍;操作压力为1.50 MPa、流速为1.60 m/s、温度30℃C时,反渗透膜通量14.56 L/m2·h,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菌落总数相对于浓缩因子增长率最小,保持了鳀鱼蒸煮液原有风味。(6)针对浓缩鳀鱼蒸煮液时产生的膜污染,利用多聚磷酸钠+SDS+EDTA复合清洗剂对反渗透膜清洗效率高,清洗30 min,通量恢复率达到95.80%。

陈艳,张亚萍,岳明珠[9](2011)在《电渗析技术在氨基酸生产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渗析技术是在电场力作用下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对电解质溶液进行分离提纯的一种技术。从不同膜组合方式出发,介绍了电渗析技术在各种氨基酸生产和分离中的应用,并提出将新型电渗析技术运用到氨基酸工业中的展望。

沈萌[10](2011)在《γ-氨基丁酸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γ-氨基丁酸(GABA)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参与多种代谢活动,具有很高的生理活性。研究表明,GABA不仅可以镇静神经、抗焦虑,还可降低血压、治疗某些神经疾病如老年痴呆症,还有提高脑活力、防止动脉硬化等功效。2009年卫生部批准γ-氨基丁酸为新资源食品,这意味着GABA在国内市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本论文考察了用化学合成法和生物法分别制备Y-氨基丁酸。化学合成法以2-吡咯烷酮为原料,在KOH碱性条件下,制备氨基丁酸,转化率达95%以上。生物法是从酸奶中筛选得到的菌株,经初步鉴定为乳酸球菌,以谷氨酸钠为原料,发酵生产GABA,终产物浓度约为3.9g/L。同时还创新性的使用双极性膜电渗析装置来分离化学合成法得到的氨基丁酸粗品。比较了二隔室装置和三隔室装置分离纯化效果,最终选定三隔室双极性膜电渗析装置进行氨基丁酸粗品的分离。在经济可行的条件下回收效率达到60%以上,其母液可以回收再进行补料操作。同时,还可以在碱室回收得到浓度为2.5%以上的KOH。并且对双极性膜电渗析装置分离得到的GABA产品进行后处理,利用弱酸性阳离子树脂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并利用结晶的方法得到GABA产品,产品纯度达99%。

二、用双极性膜电渗析法分离混合氨基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双极性膜电渗析法分离混合氨基酸(论文提纲范文)

(1)双极膜电渗析技术制备有机酸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双极膜电渗析技术的定义及其特点
    1.1 双极膜电渗析的定义
    1.2 双极膜电渗析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1.3 双极膜电渗析的构型
2 双极膜电渗析在有机酸规模化生产中的应用
3 双极膜电渗析在有机酸制备中的机遇和挑战
    3.1 机 遇
    3.2 挑 战
        (1)双极膜的强度低、寿命偏短。
        (2)BMED制备有机酸的工艺过程极其复杂,对膜性能和品种要求极高。
        (3)双极膜水解离电压偏高,导致能耗偏高。
        (4)双极膜组器开发工艺还不成熟。
4 结 语

(2)电渗析技术在化学品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渗析技术
        1.2.1 电渗析器结构
        1.2.2 离子交换膜
        1.2.3 普通电渗析发展与应用
        1.2.4 双极膜电渗析发展与应用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2章 普通电渗析在二甲基砜脱盐提纯中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电渗析装置
        2.2.3 实验操作方法
        2.2.4 分析与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操作电压的影响
        2.3.2 进料MSM浓度的影响
        2.3.3 电解液盐浓度的影响
        2.3.4 操作经济性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极膜电渗析在新戊二醇副产物甲酸钠回收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操作方法
        3.2.4 分析与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流密度的影响
        3.3.2 进料盐浓度的影响
        3.3.3 操作经济性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极膜电渗析在五氧化二钒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装置
        4.2.3 分析与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初始操作条件
        4.3.2 电流密度的影响
        4.3.3 盐浓度的影响
        4.3.4 酸盐室体积比的影响
        4.3.5 样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电渗析技术在氨基酸分离中的应用进展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氨基酸与氨基酸分离技术
2 应用于氨基酸分离的电渗析技术
    2.1 电渗析膜(离子交换膜)的主要种类
    2.2 影响电渗析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
        2.2.1 膜材料的选择
        2.2.2 操作pH与离子强度
        2.2.3 工作电流
        2.2.4 反应器构型
        2.2.5 其他因素
    2.3 电渗析膜的选择
3 电渗析膜的膜污染对氨基酸分离的影响
    3.1 膜污染的成因和机理
    3.2 膜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3.3 电渗析膜污染的防治和处理
    3.4 新材料和新技术应对膜污染的研究
4 结论与展望

(4)木糖水解液糖酸色谱分离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D?木糖概述
        1.2.1 D?木糖的理化性质
        1.2.2 D?木糖生产制备方法
        1.2.3 D?木糖食品领域的应用
    1.3 糖与酸分离研究进展
        1.3.1 传统脱酸技术
        1.3.2 电渗析分离技术
        1.3.3 色谱分离技术
        1.3.4 现有技术问题
    1.4 色谱技术概述
        1.4.1 色谱树脂分类
        1.4.2 离子排斥色谱
        1.4.3 传统固定床色谱技术
        1.4.4 真实移动床色谱技术
        1.4.5 模拟移动床色谱技术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色谱树脂的筛选及吸附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树脂预处理、转型和再生
        2.2.3 检测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显色剂配制
        2.3.2 静态吸附实验
        2.3.3 静态脱附实验
        2.3.4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树脂静态初筛
        2.4.2 吸附等温线
        2.4.3 吸附热力学
        2.4.4 吸附动力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定床分离糖酸的工艺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树脂预处理和再生
        3.2.3 检测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显色剂配制
        3.3.2 动态分离实验
        3.3.3 分离条件优化
        3.3.4 穿透曲线的确定
        3.3.5 分析方法
    3.4 理论
        3.4.1 穿透曲线
        3.4.2 穿透曲线模型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树脂动态复筛
        3.5.2 分离条件优化
        3.5.3 穿透曲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色谱分离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树脂预处理和再生
        4.2.3 木糖水解液脱色
        4.2.4 检测方法
    4.3 理论基础
    4.4 实验方法
        4.4.1 动态分离实验
        4.4.2 孔隙率的测定
        4.4.3 动态吸附等温线
        4.4.4 分析方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计算模型参数
        4.5.2 计算模型验证
        4.5.3 糖酸连续分离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多巴胺改性双极膜中间界面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双极膜概述
        1.1.1 双极膜的研究历程及现状
        1.1.2 双极膜的结构
        1.1.3 双极膜的水解离理论
        1.1.4 双极膜结构中各部分的改性
    1.2 双极膜中间界面层的改性材料
        1.2.1 钛酸四丁酯
        1.2.2 多巴胺盐酸盐
    1.3 超声喷涂自组装技术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双极膜的制备过程与表征测试流程
    2.1 引言
    2.2 阳离子交换膜的材料性能、制备双极膜的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阳离子交换膜的材料性能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双极膜的制备流程
    2.4 双极膜的表征
        2.4.1 双极膜的Ⅰ-Ⅴ曲线测试
        2.4.2 双极膜的断面和表面形貌表征
        2.4.3 双极膜的AFM表征
        2.4.4 双极膜接触角性能测试
        2.4.5 双极膜的溶胀度性能测试
        2.4.6 双极膜红外吸收光谱表征
        2.4.7 电渗析产酸碱性能测试
        2.4.8 XRD测试
        2.4.9 热稳定性测试
第三章 双极膜的制备研究
    3.1 钛酸四丁酯的喷涂浓度对双极膜压降值的影响
    3.2 多巴胺盐酸盐的喷涂浓度对双极膜压降值的影响
    3.3 多巴胺盐酸盐和钛酸四丁酯的喷涂体积对双极膜压降值的影响
    3.4 钛酸四丁酯的浓度对双极膜电渗析性能的影响
    3.5 不同材料的双极膜电渗析性能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极膜的性能表征
    4.1 双极膜喷涂中间界面层的表面及断面形貌分析
    4.2 红外吸收光谱表征
    4.3 双极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4.4 双极膜的XRD曲线分析
    4.5 双极膜中间界面层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4.6 双极膜耐酸碱性分析
    4.7 双极膜中间界面层的亲水性亲水性表征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6)电解电渗析法在有机酸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有机酸简介
        1.1.2 含酚废水的处理工艺
        1.1.3 酒石酸的生产工艺
    1.2 普通电渗析
        1.2.1 电渗析原理及过程
        1.2.1.1 电渗析的基本原理
        1.2.1.2 电渗析中的传质过程
        1.2.2 离子交换膜
        1.2.3 电渗析的应用
    1.3 双极膜电渗析
        1.3.1 双极膜的基本结构
        1.3.2 双极膜水解离
        1.3.3 双极膜电渗析的应用
        1.3.3.1 双极膜电渗析的基本形式
        1.3.3.2 双极膜电渗析的应用
    1.4 电解电渗析
        1.4.1 电极反应电解水
        1.4.2 电解电渗析原理
        1.4.3 电解电渗析的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解电渗析法处理含盐苯酚废水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膜材料
        2.2.2 实验装置
        2.2.3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EED法去除苯酚的可行性研究
        2.3.1.1 电压的影响
        2.3.1.2 苯酚和盐浓度的影响
        2.3.2 EED法去除苯酚的能耗分析
        2.3.2.1 原料室中离子组成
        2.3.2.2 不同苯酚和硫酸钠浓度下去除苯酚的能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解电渗析法生产酒石酸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膜材料及试剂
        3.2.2 实验装置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离子迁移特性
        3.3.1.1 两室EED过程的离子迁移特性
        3.3.1.2 三室EED过程的离子迁移特性
        3.3.2 酒石酸转化率
        3.3.3 能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7)BMED处理羧甲司坦生产废水工艺氨氮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羧甲司坦工业废水特性
    1.2 氨氮废水处理概述
        1.2.1 氨氮废水污染特征
        1.2.2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
    1.3 双机膜电渗析技术研究概述
        1.3.1 电渗析技术关键词分析
        1.3.2 离子交换膜
        1.3.3 双极膜电渗析应用
    1.4 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2. 实验原理、装置与方法
    2.1 实验原理
        2.1.1 BMED分离原理
        2.1.2 BMED传递过程
    2.2 实验装置
        2.2.1 离子交换膜
        2.2.2 膜堆构型
        2.2.3 装置流程
        2.2.4 BMED装置
    2.3 实验材料
        2.3.1 仪器设备
        2.3.2 试剂
    2.4 操作与注意事项
        2.4.1 装置操作
        2.4.2 注意事项
    2.5 实验方法
        2.5.1 水质监测方法
        2.5.2 主要分析方法
3. BMED处理羧甲司坦废水脱氮工艺可行性研究
    3.1 过程分析
        3.1.1 Cond
        3.1.2 pH
        3.1.3 氨氮浓度
        3.1.4 水迁移
        3.1.5 去除、回收率
    3.2 能耗分析
        3.2.1 电阻
        3.2.2 电流效率
        3.2.3 能耗
    3.3 本章小结
4. 初始料液条件对氨氮迁移的影响
    4.1 NH_4~+浓度对氨氮迁移影响研究
    4.2 pH对氨氮迁移影响研究
    4.3 羧甲司坦浓度对氨氮迁移影响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操作条件对氨氮迁移的影响
    5.1 电流密度对氨氮迁移影响研究
    5.2 膜面流速对氨氮迁移影响研究
    5.3 进料体积比对氨氮迁移影响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氨氮迁移操作条件
    6.1 选取响应面分析因素与水平
    6.2 响应面分析方案及结果
    6.3 建立回归方程分析方差
    6.4 交互影响分析
    6.5 极值条件的求解
    6.6 本章小结
7. 不同电流密度下氨氮回收浓度模型
    7.1 水分子迁移模型
    7.2 产碱电流效率模型
    7.3 氨氮迁移模型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鳀鱼蒸煮液电渗析脱盐及反渗透浓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膜分离技术简介
        1.2.1 电渗析技术简述
        1.2.2 电渗析基本原理
        1.2.3 电渗析技术发展现状
        1.2.4 电渗析主要工作过程
        1.2.5 电渗析特点
    1.3 离子交换膜
        1.3.1 离子交换膜的种类
        1.3.2 离子交换膜性能
        1.3.3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
        1.3.4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机理
        1.3.5 影响膜选择透过性因素
    1.4 反渗透技术概述
        1.4.1 反渗透膜
        1.4.2 浓差极化现象
    1.5 电渗析及反渗透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6 立题依据、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6.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电渗析离子交换膜选择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工艺流程
        2.2.2 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2.2.3 水溶性蛋白质的测定
        2.2.4 氯化钠含量的测定
        2.2.5 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2.2.6 极限电流的测定
        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
        2.3.2 不同膜材质下极限电流的比较
        2.3.3 不同膜材质下水溶性蛋白的比较
        2.3.4 不同膜材质下氨基酸态氮分析
        2.3.5 不同流速对脱盐率和氨基酸态氮损失率的影响
        2.3.6 不同温度对脱盐率和氨基酸态氮损失率的影响
        2.3.7 不同pH对脱盐率和氨基酸态氮损失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均相膜电渗析对鳀鱼蒸煮液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测定
        3.2.2 丙二醛(TBARS)含量测定
        3.2.3 三甲胺(TMAN)含量测定
        3.2.4 氧化三甲胺含量测定
        3.2.5 水溶性蛋白分子质量分布测定
        3.2.6 SO_4~(2-)离子的测定方法
        3.2.7 Cl~-的测定方法
        3.2.8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3.2.9 挥发性成分分析
        3.2.10 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渗析前后挥发性盐基氮和丙二醛的变化
        3.3.2 电渗析前后三甲胺及氧化三甲胺的变化
        3.3.3 电渗析过程中蛋白质分子量变化
        3.3.4 电渗析对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3.3.5 电渗析前后挥发性成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蒸煮液电渗析脱盐数学模型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电渗析脱盐实验方法
        4.2.2 数据处理及分析
        4.2.3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假设
        4.2.4 离子在溶液主体中的传质分析
        4.2.5 离子在滞流层内的迁移传质模型
        4.2.6 离子在膜内的迁移传质模型
        4.2.7 建立数学模型
        4.2.8 模型参数求解
        4.2.9 模型验证
        4.2.10 模型讨论
    4.3 结论
第五章 蒸煮液反渗透浓缩技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反渗透设备与工艺流程
        5.2.2 反渗透膜通量的测定
        5.2.3 截留率
        5.2.4 浓缩因子
        5.2.5 反渗透膜清洗剂选择
        5.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温度对膜通量的影响
        5.3.2 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
        5.3.3 流速对膜通量的影响
        5.3.4 反渗透对氨基酸态氮和水溶性蛋白的影响
        5.3.5 反渗透对TVB-N的影响
        5.3.6 脂肪氧化变化
        5.3.7 不同浓缩温度对菌落总数的影响
        5.3.8 盐含量对膜通量影响
        5.3.9 蒸煮液浓度对膜通量的影响
        5.3.10 清洗方式对膜通量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电渗析技术在氨基酸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单极膜电渗析在氨基酸生产中的应用
    1.1 两室型单极膜电渗析
    1.2 三室型单极膜电渗析
        1.2.1 C-A型
        1.2.2 C-C型
    1.3 四室型单极膜电渗析
        1.3.1 C-A-C型
        1.3.2 A-A-C型
        1.3.3 A-C-A型
2 双极膜电渗析法在氨基酸生产中的应用
    2.1 四室型双极膜电渗析
        2.1.1 BM-C-BM型
        2.1.2 BM-A-BM型
    2.2 五室型双极膜电渗析
3 结语与展望

(10)γ-氨基丁酸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γ-氨基丁酸概述
        1.1.1 非蛋白质氨基酸
        1.1.2 γ-氨基丁酸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1.1.3 γ-氨基丁酸的生理功能
        1.1.3.1 镇静、安神、抗脑衰老作用
        1.1.3.2 降低血压作用
        1.1.3.3 抑制心律失常作用
        1.1.3.4 治疗癫痫等疾病
        1.1.3.5 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1.1.3.6 镇咳、治疗哮喘等作用
        1.1.3.7 其他功能
        1.1.4 γ-氨基丁酸的制备
        1.1.4.1 化学合成法
        1.1.4.2 生物合成法
        1.1.4.3 天然产物提取法
        1.1.5 γ-氨基丁酸的分离纯化
    1.2 双极性膜电渗析装置概述
        1.2.1 双极性膜的结构和特性
        1.2.1.1 离子交换膜
        1.2.1.2 双极性膜
        1.2.2 双极性膜电渗析
        1.2.3 双极性膜电渗析的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GABA的分离纯化方法
        1.3.2 GABA的制备方法
第二章 γ-氨基丁酸的生物合成法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培养基
        2.2.4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的分离
        2.3.2 菌种的形态特征鉴定
        2.3.3 菌种的需氧实验
        2.3.4 菌种的接触酶实验
        2.3.5 菌种的产酸实验
        2.3.6 菌种的产GABA实验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菌种的初步分离与鉴定
        2.4.2 菌种的形态特征
        2.4.3 三种菌的转化液中GABA含量比较
        2.4.3.1 转化液中GABA的定性分析
        2.4.3.2 GABA的标准曲线测定
        2.4.3.3 三种菌株产量比较
        2.4.3.4 温度和GAD辅酶PLP对GABA产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ABA的化学法制备及BMED分离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GABA的化学合成法
        3.3.2 吡咯烷酮的残留测定
        3.3.3 GABA的脱色工序
        3.3.4 GABA的标准曲线的测定
        3.3.5 二隔室双极性膜电渗析装置分离GABA
        3.3.6 三隔室双极性膜电渗析装置分离GABA
    3.4 结果与分析
        3.4.1 GABA的化学合成法
        3.4.2 2-吡咯烷酮的残留量测定
        3.4.3 GABA的标准曲线的测定
        3.4.4 二隔室双极性膜电渗析装置分离GABA
        3.4.4.1 料液浓度的影响
        3.4.4.2 二隔室电渗析过程实验终点的判定
        3.4.4.3 二隔室电渗析装置的转化率
        3.4.5 三隔室双极性膜电渗析装置分离GABA
        3.4.5.1 膜堆电压的选择
        3.4.5.2 氨基丁酸盐初始浓度与GABA转化率的关系
        3.4.5.3 三隔室电渗析过程的电流效率
        3.4.5.4 三隔室电渗析过程的能耗
        3.4.5.5 三隔室电渗析过程和二隔室电渗析的优缺点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ABA的纯化与结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树脂筛选与预处理
        4.3.2 树脂的静态吸附试验
        4.3.3 GABA粗品的收集
        4.3.4 GABA的结晶
        4.3.5 GABA的表征与纯度鉴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树脂筛选与预处理
        4.4.2 树脂的静态吸附试验
        4.4.3 GABA的表征与纯度鉴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和导师简介

四、用双极性膜电渗析法分离混合氨基酸(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极膜电渗析技术制备有机酸的应用进展[J]. 张莉,娄玉峰,张治磊,刘学良,傅荣强,刘兆明. 广州化工, 2022
  • [2]电渗析技术在化学品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研究[D]. 卫新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电渗析技术在氨基酸分离中的应用进展与趋势[J]. 熊能,陈涛,孙自立,柳志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16)
  • [4]木糖水解液糖酸色谱分离技术基础研究[D]. 朱程旭. 江南大学, 2019(01)
  • [5]多巴胺改性双极膜中间界面层的研究[D]. 陈芳.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电解电渗析法在有机酸处理中的应用[D]. 吴读帅.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7]BMED处理羧甲司坦生产废水工艺氨氮迁移研究[D]. 褚衍旭. 武汉大学, 2017(06)
  • [8]鳀鱼蒸煮液电渗析脱盐及反渗透浓缩技术研究[D]. 包玉刚.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5)
  • [9]电渗析技术在氨基酸生产中的应用[J]. 陈艳,张亚萍,岳明珠. 水处理技术, 2011(11)
  • [10]γ-氨基丁酸的制备研究[D]. 沈萌.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5)

标签:;  ;  ;  ;  

双极膜电渗析分离混合氨基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