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

论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论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1](2021)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在线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具体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武汉市突然爆发,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被彻底打破,其中受此影响较深的群体之一是学生与教师。为了减少在疫情期间广大师生受到的影响,全国多地高校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推进学习方式变革,实现了线下教学向线上教学的迁移和融合。在这期间,我国开启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信息化“实验”。互联网架起了高等教育线上教学活动的桥梁,实现了知识的流动、共享和传播,这在一定意义促进了高等教育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推动高等教育生态的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但由于过去对于高等教育在线教学这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对具有高度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知识是否可以完成“网络化知识”的转变仍存在很多问题,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大规模化为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契机。本文通过总结在线教学及其发展历程,梳理了我国在线教学的运用现状,为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普及作了铺垫。在借鉴各国在线教学政策实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高校大学生在线教学实践入手,依托相关理论,将线上教学要素划分为主体、客体、渠道、内容、效果五部分,以此绘制在线教学模式图,并围绕这一模式图展开探索。因此笔者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以下三方面:首先,基于传播模式理论,结合实际解析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流程框架;其次,通过访谈法、网络民族志等方法,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下考察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如何作用;最后,从教学内容、方法、评估三方面出发全面剖析此次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具体实践效果,以期为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行业的发展做好铺垫。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实验的普遍运行,引发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教学的重新审视,此次危机对于教育改革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将从传播学与教育学的交叉视角出发,深入在线教学环境中,对高校在线教学各要素进行质性分析,根据其现存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长期角度来看,线上教学绝不只是疫情之下的一种应急行动,它有望会带动我们的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新格局的发展。

郭亮[2](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探究教学法,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发挥着关键作用,承担着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主要任务,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将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文件精神,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综合研究,以加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为目标,厘清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活动探究教学的应然表征,尝试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点上进行突破,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运用问题,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和发展。本文包括三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章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的理论阐释。阐述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提出的背景及新要求,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的现实意义。第二章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的现状及分析。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中取得的成效;重点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有部分教师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探究目标设计不准确、部分教师对于活动探究教学方式运用不当、学生对于探究活动的准备不充分、探寻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章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的对策。主要有树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活动探究教学法的新理念;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活动探究教学法的运用能力;加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题教学内容设计的活动探究教学法的方式,包含以情感活动探究为依托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以问题活动探究为助手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以案例活动探究为帮手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以实践活动探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提升高中生探究思想政治活动探究教学法的能力;积极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网络资源、开发社会实践活动资源等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的资源。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肖瑶[4](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办公软件应用》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职学校开展的办公软件应用课程,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学生办公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是为了培养中等职业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保证中等职业学生在离开了学校后也能拥有自主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将翻转课堂运用于计算机实践课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本文在明晰《办公软件应用》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教学设计及课程考核后,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大量相关文献,了解中等职业计算机教学的困境及存在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实践课程学习的体验和对翻转课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行动研究。构建了“四阶段三环境两交互”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课前准备、课前自学、课中教学、课后实践四个阶段,指明网络、课堂、生活三种不同场景下的师生交互学习,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利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按照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原则,设计并实施《办公软件应用》的翻转课堂,并详细记录了其中的两个典型课堂案例,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课堂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课堂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办公软件应用》课程翻转课堂中的中职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兴趣培养、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教学效果和教学氛围明显提升呈现出学生主体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突出特征,使得计算机实践课程更好的结合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能通过此项研究,为计算机教学提供另一种思路,以此提高其教学效果,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刘锦诺[5](2020)在《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教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受现代教学理论、苏联教学论的影响,在本土化探索中表现出对教学活动中诸美学因素的忽视。以致教学理论体系建构在对本质、规律的追求中忽视了情感、价值、意义等美学因素的关照。而教学活动中生动的美学因素是真实存在的,但在理性精神引导下发展的教学理论,一方面将教学活动中真实的美学因素排除在研究对象的界定之外,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将对美学维度的探索放置于理性思维研究范式之下展开,导致理性对感性、真对美、事实对价值的压抑。受解构性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教学理论通过消解确定性、拒斥体系、瓦解中心等解构的方式来消解理性的权威,从而使教学理论美学维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通过消解真来追求美,却只能得到感性狂欢式的“虚无之美”。于是,力图从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中对“静态之美”与“虚无之美”批判,反思现代教学理论的“以真抑美”与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的“去真求美”中真与美的对立与失衡等现实问题,并通过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中从本体论出发对“经验事态”中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入手,寻求教学理论美学维度的合理建构。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从过程本体论基础上对“美”提出了新的规定。通过微观、宏观以及美与真的关系三个方面厘清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从微观角度看,分析“美”的本体论在于“现实实有”作为美之存在的唯一理由,美的存在在于“现实实有”的发生,这一发生过程通过“摄入”来实现。在“摄入”的过程中当该“经验事态”实现了适应性的和谐便能够产生完善的和谐之美。该适应性和谐之美的实现是通过“摄入”中的“主观形式”的完善程度进行判断的,以此明晰美的“是其所是”。从宏观的角度看,一方面从经验事态发展、过程的宏观视角出发明晰和谐之美的动态发展性;另一方面,分析“美”作为文明发展的一个方面,对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最后,讨论美与真的关系,在对比传统美学中真对美的压抑与后现代美学中真的反叛而导致的美与真分离的加剧等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探讨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中从本体论出发寻求真与美的平等与共生,寻求经验事态发展过程中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以此揭示美的“在其所在”。从这三个方面明晰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感性学美学以及后现代艺术哲学的超越。为解决教学理论研究中的现实问题及探索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奠定理论基础。在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视域下,反思现代教学理论与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真与美的不协关系,进而探讨如何在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中建构教学理论的美学维度。首先,探讨现代教学理论的美学之维。从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以及主体精神这三个现代性的基本精神出发,通过分析具有理性精神的本质主义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具有主体性精神的主体性教学理论以及具有科学精神的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明晰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在此基础之上,探究现代教学理论对静态的和谐之美、服务于理性的感性之美以及艺术之美的追求。并进一步反思,现代教学理论在科学化发展中以真抑美而产生的静态和谐之美对教学理论发展的阻碍、逻辑之真对存在之美的压抑以及教学艺术性的消解等现实问题。其次,探讨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的美学之维。从解释学、复杂性以及建构主义等思想中对理性的解构出发探讨三种理论下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我国教学理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生成之美、生命之美以及生活之美,展现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通过消解理性实现的感性维度的发展。以及反思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在对美学维度的过度高扬中容易导致的虚无主义、人的片发展以及崇高的消解等现实问题。最后,在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下探讨教学理论美学维度的建构,在真与美、事实与价值、逻辑与审美、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之中去建构教学理论的美学维度。而美与真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理论发展的目的性从过程美学的宏观角度以更高的发展性目的引领教学理论美学维度的和谐发展。于是,从过程美学的微观论出发,探讨教学理论美学维度建构的主要内容;从过程美学中的真美平等、和谐的关系出发,探讨美学维度建构的关系性要求;最后从过程美学的宏观论出发,以教学理论的发展性目的引领与规范教学理论美学维度的建构。

张秋霞[6](2020)在《“为学而教”理念下的师生交往研究 ——基于上海市X小学的个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再到“为学而教”,学校教学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只关注教的“教师主体论”到只关注学的“学生主体论”,再到关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主体间性论”,克服了非此即彼的主体视角,打破了主客体关系理论上的二元对立,使教学关系逐渐从“主从式”关系走向对话协商式的平等关系。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严峻的,要在学校场域下师生交往中真正体现“为学而教”,既有待时日,更需要某种契机。2019-2020年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国上下的网课仓促上阵,让全域性的在线教学提前到来,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教学双方有效互动的紧迫性以及“为学而教”的重要性。在探索实践问题的同时,理论的突破与探新也更为必要。有鉴于此,本研究立足学校场域,描述和解释师生交往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体现“为学而教”的特征,进而对师生交往进行反思与实践建构。本研究基于当前学校场域内师生交往现状,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及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聚焦典型个案,深入分析“为学而教”理念下的师生交往样态及其形成原因,并尝试提出促进师生交往达到“为学而教”的实施策略等。研究从课堂内交往(以学科教学活动为主)和课堂外交往两个方面来探讨师生交往目的、交往主体关系、交往内容、交往方式和交往效果,基于这一研究框架,本研究主要以上海市X学校五年级W3班和四年级S2班为主,其他班级为辅,同时在个案学校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查,收集到丰富的文本、访谈和观察资料,随后对其进行归类分析。研究重点探讨如下问题:(1)当前学校场域内师生交往的现状是什么样的?(2)“为学而教”理念下师生之间所呈现的交往状态是怎样的?(3)促成“为学而教”的师生交往有哪些基本的策略?根据对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的历史与现状的大致梳理,结合对师生交往实践案例的分析,研究者看到,人们对教学关系的认识,一直在“教”和“学”之间不断摇摆,对交往中主体的强调,也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摇摆,因为不同的社会需求,不同的时期会选择以一方为中心,但“中心论”往往在重视其中一方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另外一方,使得二者呈现出对立状态。在这种“钟摆式”运动中,师生交往呈现交往主体地位非平等、交往内容仅限于知识方面且较为抽象、交往方式单向且单一、交往效果呈现虚假性等问题。教学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师生交往中教师和学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为学而教”理念下的师生交往呈现以下样态:在交往目的方面更注重共识、多元和主动;交往主体方面,主体地位趋向平等,认识更为全面;交往内容方面,载体多元,领域丰富且融通;交往方式更为多样,呈现为分层次交往、分区域交往、分策略交往等;交往效果方面,提升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也在研究与学习中成长,良性师生交往文化逐渐形成。基于以上研究,研究者认为要实现师生交往真正达到“为学而教”的境界,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对话,促进学生真实的成长,需要坚持以下师生交往策略:立足学习力,把握师生交往的起点;营造氛围,建构师生交往的适宜环境;平等对话,以师生良性交往优化教学关系;关注情感,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合作共生,走向师生共同的发展。

郭彧宏[7](2020)在《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随着远程直播教学的深入,在全国各地得以推广实施,学者们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关注也越来越高。远程直播教学推广后,为实现教育均衡做出一定的贡献,并得到了远端学校师生的欢迎,在带来极大好处的同时,远程直播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明显,怎样才能将直播教学效益最大化?远端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直播教学?在直播教学下,远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学能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重要力量,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由于远程教学的隔空性,进行授课的前端教师面对着庞大的学生,包括本班的学生和远端学校的学生,因而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种情况下,远端教师显得特别重要,远端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着直播课堂的利用效果。远程直播课堂下,远端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发生了改变,远端教师不仅需要作为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在直播课堂这一环境下所需要的特殊教学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从远端教师在直播课堂下的教学能力入手,一个半月亲身融入重庆市Z中学的直播课堂,通过观察Z中学教师利用直播课堂的情况,访谈Z中学的远端教师和远端学生,结合访谈结果以及深入直播课堂的观察结果,重点分析了远端教师利用直播课堂时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能力,通过文献分析以及调研现状分析出教师在远程直播课堂这一环境下的教学能力,从而尝试提炼出了教师在远程直播课堂下的教学能力框架,根据这一框架提出了关于如何提升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的策略,从而促进远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远程直播教学和教师教学能力相关概念的阐述,提出了本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以及所带来的启示。第二部分笔者根据对文献的分析以及远程直播教学的特点构建了远端教师教学能力的框架,包括一般教学能力和特殊教学能力。第二部分笔者为调查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情况,做了一个研究设计。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研究样本进行了解读;同时介绍了本研究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即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本研究的研究过程进行梳理,设计了研究思路。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对Z中学教师利用直播课堂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首先分析了Z中学的特征,其次分析了Z中学教师对远程直播课堂的应用情况以及Z中学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教学能力的现状。第四部分则根据文献的研究和所调查的资料对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能力进行提炼,构建了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第五部分根据这一框架提出了提升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的一些策略。

郑英[8](2020)在《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苏州评弹是发源于苏州地区的、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曲艺说唱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苏州评弹的生存环境恶化,面临着长篇失传、书目紧缺、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困境,“出人”即苏州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成为解决以上四大困境的根本对策。在人才培养方面,苏州评弹自产生以来就采用了师徒制,目前,这一制度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1962年苏州评弹学校的出现标志着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开启。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因为现代职业学校的介入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遵循现代艺徒制展开的自然过程、按照学生真实的学习和发展进程,对以小D和小M为代表的现代艺徒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进行了深描,呈现了他们考取评弹学校成为学生后的校园生活与学习、课外专业活动,考取“传预班”成为“准艺徒”,升入“传承班”并拜师后成为艺徒,破口出道成为演员的发展历程。并从这个历程中分析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从中归纳概括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理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由现代职业学校教育和现代师徒制教育构成,是一种政府介入、艺术职业院校和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团深层密切合作的现代非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完整的、持续性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个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旨归的政、行、团、校合作育人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相关系统要素缺位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现代艺徒制教育共同体,完善各类法规,市场参与、鼓励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重兴光裕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发展与完善,促进苏州评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现代艺徒制的教育学价值。

曹阳[9](2019)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课堂所承担的任务之重不言而喻,高校课堂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对培养新人的需求,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型。在时代变迁、技术扩散与教育变革三者相互激荡的历史潮流中,高校课堂教学转型一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在实际的变革进程中却又面临着一系列非常突出的问题。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成功驾驭信息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复杂性,可持续地推进信息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最终真正完成高校课堂教学之关键历史转型的基础与前提。本文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这一中心命题,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是什么?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哪些突出的问题?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理论依据如何?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有哪些具体实践?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论文除绪论外,主体部分共有六个章节,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及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关系的理论探索和历史考察,即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本文所说的课堂教学转型,是指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转变。笔者首先从价值取向调整、教学过程转变、教学关系变化等三个维度探讨了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概念内涵,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和实例的列举,对以教为中心教学和以学为中心教学的理论缘起、结构要素、内涵特征和典型模式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阐释。接着从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方面论述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问题,对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介绍了国内外以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案例,从而确立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定位和取向,使其贯穿于整个研究。第二部分:对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证研究,包括第三、四、五章。信息技术是否能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起到促进作用,必须借助详实的案例调查和数据分析进行证明。通过介绍H大学以常规方法推进以研究型教学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转型的总体情况,分析其成效和遇到的问题,论文提出了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措施。笔者采用深度访谈、课堂或视频观察、教学设计分析、教学效果分析等多种途径,深入到教师的课堂实践中,根据信息技术在新的课堂形态下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具体分析了H大学课堂教学转型的三个案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优化的微助教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翻转课堂教学以及智慧教室环境下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同步课堂教学,揭示了信息技术在促进课堂教学转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论文还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分别讨论了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对教学生态的影响,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的现行问题及解决策略。这些为最后部分的结论与展望提供了实践证明。第三部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和政策建议,是论文最后一章。通过总结前面几章的研究问题,提出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其核心是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各方面都要从根本上做出改变。通过分析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指导、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得出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可以更好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展望,并对下一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课堂教学转型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茹迪迪[10](2019)在《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就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模式的生物课堂教学对高中生生物学习的影响进行探究,综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应用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模式的使用现状,运用《课堂行为量化表》对参加实验的两组学生课堂参与度进行了测量,以某中学高一两个班级7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以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为教学内容,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中的使用对比研究,并且使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行为观察等多种方法,全面的探究和分析基于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模式的生物课堂对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等因素的影响,另外还调查了学生对于在生物课堂中应用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模式的观点与态度。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结论,进行分析并深入反思,提出了相关的建议。研究所得结论主要为: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模式下的生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且学生们都很认可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也很显着。通过对以上研究结果的处理和分析,本文还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以供未来研究者参考和借鉴。

二、论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后疫情时代高校在线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在线教学的概念及特征相关研究
        1.2.2 在线教学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1.2.3 在线教学现状与问题相关研究
        1.2.4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相关研究
        1.2.5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各要素相关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总体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后疫情时代
        2.1.2 在线教学
        2.1.3 在线教学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5W传播模式理论
        2.2.2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2.2.3 有效教学理论
第3章 高校在线教学模式构建
    3.1 高校在线教学要素划分
        3.1.1 5W模式下的知识传播要素
        3.1.2 高校在线教学要素的三层次
    3.2 后疫情时代高校在线教学模式解析
        3.2.1 在线教学大规模推广的现实基础
        3.2.2 高校在线教学模式阐释
第4章 高校在线教学模式实施分析
    4.1 在线教学模式的主客体分析
        4.1.1 教师主体功能翻转分析
        4.1.2 大学生线上学习现状分析
        4.1.3 主客体间的交互分析
    4.2 在线教学模式的渠道与内容分析
        4.2.1 在线教学平台分析
        4.2.2 在线教学内容分析
        4.2.3 渠道与内容的关系分析
    4.3 在线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4.3.1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分析
        4.3.2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4.3.3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分析
第5章 后疫情时代高校在线教学模式发展对策
    5.1 持续激发在线教学主客体活力
        5.1.1 深化教育改革,确保在线教学的有效开展
        5.1.2 教师主体要从多方着手,提高教学质量
        5.1.3 学生客体要加强自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2 强化渠道与内容的联动
        5.2.1 优化对线上教学平台,提供“1+1”教育服务
        5.2.2 整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5.3 提升知识传播效果
        5.3.1 注重过程性考核,建设立体化的考核体系
        5.3.2 优化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学习者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2)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的理论阐释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一)活动探究教学法的内涵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的内涵
        (三)高中思想政治活动探究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提出的背景及新要求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的背景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的新要求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的现实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造学生科学精神
        (三)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推动核心素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的落实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的现状及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中取得的成效
        (一)活动探究教学的方式逐渐得到师生的认同和接受
        (二)活动探究教学提高了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三)活动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探究目标设计不明确
        (二)部分教师对于活动探究教学方式运用不当
        (三)学生对于探究活动准备不充分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负面影响
        (二)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及教学能力不够
        (三)部分学校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力
第三章 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的对策
    一、树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活动探究教学法的新理念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树立以活动探究为主导教学理念
    二、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活动探究教学法的运用能力
        (一)提升教师对活动探究教学法的教学设计能力
        (二)提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活动探究教学案例的操作策略
    三、加强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题教学内容设计的活动探究教学法的方式
        (一)以情感活动探究为依托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以问题活动探究为助手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以案例活动探究为帮手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
        (四)以实践活动探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
    四、提升高中生探究思想政治活动探究教学法的能力
        (一)注重活动探究教学问题提出的层次,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注重课后留创新性的作业,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三)注重活动探究问题的引导,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质疑
    五、积极整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的资源
        (一)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的校园文化资源
        (二)整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的网络资源
        (三)开发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资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4)中等职业学校《办公软件应用》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内容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研究法
        1.4.3 行动研究法
第2章 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翻转课堂基本概念
    2.2 翻转课堂设计的相关理论
        2.2.1 程序教学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混合式学习理论
        2.2.4 最近发展区
第3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当前中职《办公软件应用》课堂存在问题
        3.1.1 学生基础不同,成绩两极分化
        3.1.2 教学方式单一,学习过程枯燥
        3.1.3 教学评价单一,学习效果不佳
    3.2 翻转课堂教学阶段划分
        3.2.1 课前准备:资源开发阶段
        3.2.2 课前自学:自主学习阶段
        3.2.3 课中教学:知识建构阶段
        3.2.4 课后实践:灵活运用阶段
    3.3 翻转课堂模式述评
        3.3.1 翻转课堂模式介绍
        3.3.2 模式评析
    3.4 “四阶段三环境两交互”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4.1 “四阶段三环境两交互”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3.4.2 “四阶段三环境两交互”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第4章 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4.1 课堂三要素分析
        4.1.1 学生,课堂的发展主体
        4.1.2 教师,课堂的顶层设计者
        4.1.3 教学内容,课堂的中介系统
    4.2 教学设计原则及要点
        4.2.1 发挥学生主体,促进教学发展
        4.2.2 师生交流合作,促进教学相长
        4.2.3 分配教学时间,促进个性指导
        4.2.4 综合评价方式,促进以评促学
    4.3 教学平台与资源开发
        4.3.1 Blackboard Learn教学平台
        4.3.2 教学资源开发
第5章 翻转课堂教学实施及评价
    5.1 实践概况
    5.2 课堂实例一
        5.2.1 教学分析及安排
        5.2.2 教学实施过程
        5.2.3 教学反思总结
    5.3 课堂实例二
        5.3.1 教学分析及安排
        5.3.2 教学实施过程
    5.4 教学反思总结
    5.5 实践效果分析
        5.5.1 知识掌握情况
        5.5.2 能力提升情况
        5.5.3 兴趣培养
        5.5.4 综合素质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B 调查问卷1
附录C 调查问卷 2
致谢

(5)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研究的困境
        (二)怀特海的过程美学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启示
        (三)对有机教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论
        (二)教学理论
        (三)美学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教学理论着作的文本分析
        (二)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发展的三重路径
        (三)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研究的反思
    二、其它教学研究中美学因素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其它教学研究中美学因素相关研究的文献概况
        (二)其它教学研究中美学因素相关研究的内容分析
        (三)对其它教学研究中美学因素相关研究的反思
    三、国内外关于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献概况
        (二)国内外关于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研究的内容分析
第三章 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
    一、“美”的微观论
        (一)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本体论
        (二)美在适应性和谐
        (三)美在适应性和谐的自发性
        (四)过程美学对感性学的超越
    二、“美”的宏观论
        (一)传统美学观及其问题批判
        (二)后现代美学观及其问题批判
        (三)动态和谐之美对于传统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超越
        (四)动态和谐之美的实现
    三、美与真的关系
        (一)传统美学中真对美的压抑
        (二)后现代美学中美对真的反叛
        (三)在“存在之美”中寻求真与美的和解
        (四)经验事态中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
第四章 现代教学理论的美学之维
    一、现代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一)本质主义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二)主体性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三)有效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四)现代心理学视域下的教学理论
    二、现代教学理论的审美追求
        (一)现代教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二)现代教学理论中服务于理性的感性之美
        (三)现代教学理论的艺术之美
    三、现代教学理论的审美追求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现代教学理论陷入静态和谐之美将阻碍理论的持续发展
        (二)现代教学理论中逻辑之真对存在之美的压抑
        (三)现代教学理论中教学艺术的工具化导致艺术性的消解
第五章 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的美学之维
    一、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一)解构性后现代视域下的教学理论
        (二)解释学视域下的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三)复杂性思维下的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二、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对美的关照
        (一)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生成之美
        (二)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生命之美
        (三)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生活之美
    三、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美学相关研究的问题
        (一)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对夸大生成之美导致虚无主义倾向
        (二)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生命之美过剩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三)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生活之美的扩张导致崇高的消解
第六章 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的建构
    一、教学理论美学维度建构的基本内容
        (一)教学理论应加强对教学非理性因素的研究
        (二)教学理论应提升对教学伦理的关照
        (三)教学理论应深入对教学艺术的探究
        (四)教学理论应增加对教学智慧的关注
    二、教学理论在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中建构美学维度
        (一)教学理论中“平庸之真”的表现及批判
        (二)教学理论中“静态之美”的表现及批判
        (三)教学理论中“虚无之美”的表现及批判
        (四)教学理论美学维度建构应追求真与美的和谐
    三、教学理论以教学目的引导美学维度的建构
        (一)以目的的发展性引导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
        (二)以目的的决断性实现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
        (三)以目的的自发性规范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为学而教”理念下的师生交往研究 ——基于上海市X小学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个人实践与研究兴趣
    二、研究综述
        (一)教学关系研究
        (二)“为学而教”理念研究
        (三)师生交往研究
        (四)理论支持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为学而教”
        (二)师生交往
    四、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伦理
第二章 从“中心论”到“为学而教”
    一、“教为中心”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背景:社会发展追求高效,“重教”传统使然
        (二)特征:重教轻学,偏重知识传递
        (三)影响:教学因袭旧路,学生主体性受抑
    二、“学为中心”的反拨与转向
        (一)背景:反思重教传统,“重学”风气兴起
        (二)特征:重学轻教,素养本位
        (三)影响:学生主动性彰显,教师作用受抑
    三、“为学而教”的应运而生
        (一)背景:“中心论”受质疑,“教”“学”开始融合
        (二)探索:师生互动共生,“教”与“学”共存
        (三)影响:打破二元对立,走向交往教学
第三章 师生交往的实践反思
    一、师生交往的现实问题
        (一)交往主体不平等
        (二)交往内容重知轻情
        (三)交往方式单一
        (四)呈现虚假交往
    二、师生交往现实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多方作用,形成应试压力
        (二)学校因循传统,管理模式略显僵化
        (三)教师观念固化,转变有待时日
        (四)学生习惯跟从,平等交往尚需适应
    三、理念转变可以为师生交往带来的改变
第四章 “为学而教”理念下的师生交往特征
    一、交往目的
        (一)因协商而达共识
        (二)因包容而显多元
        (三)因内需而更主动
    二、交往主体
        (一)交往主体地位平等
        (二)交往主体角色多重
        (三)交往主体思维开阔
    三、交往内容
        (一)内容载体多样
        (二)资源内涵丰富
        (三)内容领域融通
    四、交往方式
        (一)分层次交往,注重差异性
        (二)分区域交往,深化师生交往
        (三)分策略交往,打开学生思维
    五、交往效果
        (一)学生在主体性增强中获得真实成长
        (二)教师在研究与学习中成长
        (三)良性师生交往文化形成
第五章 “为学而教”理念下的师生交往策略
    一、立足学习力:把握师生交往的起点
    二、营造氛围:建构师生交往的适宜环境
    三、平等对话:以师生良性交往优化教学关系
    四、关注情感: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五、合作共生:走向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发展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改进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学生访谈提纲(具体是围绕观察到的关键事件)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具体是围绕观察到的关键事件,根据不同学科会做相应的调整)
    附录3:课堂观察表
    附录4:日常观察表
    附录5:调研反思表
    附录6: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会议论文收录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后记

(7)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五)研究创新
一、相关概念阐述和理论基础
    (一)远程直播课堂相关概念
    (二)教学能力相关概念
    (三)理论基础
二、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样本解读
    (二)研究工具制定
    (三)研究思路
三、Z中学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现状分析
    (一)Z中学的特征
    (二)Z中学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现状
四、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提炼
    (一)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分析
    (二)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图
五、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一)立足学校,优化远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平台
    (二)立足个人,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苏州评弹传承与发展的关注
        (二)对现代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
        (三)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的关注
    二、核心概念
        (一)学徒制
        (二)现代学徒制
        (三)艺徒制
        (四)现代艺徒制
        (五)苏州评弹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对现代学徒制主题的研究比较充分
        (二)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未涉及曲艺表演行业及学校实际
        (三)对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凸显完善现代艺徒制之必要性
        (四)以上研究的成果不足及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空间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方法
        (五)数据收集、处理与呈现
    五、理论基础
        (一)现代学徒制理论
        (二)活态传承理论
第一章 “寻求发展”:进入学校
    第一节 选择:报考原因
        一、自我
        二、选择
    第二节 考试:闯三关
        一、第二关:专业复试
        二、第三关:文化考试
    第三节 录取:考试结果
        一、意料之中
        二、意料之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学堂学艺”:学生的校园生活
    第一节 校园环境:生长与抑制
    第二节 “长功夫”:技能学习与文化增长
        一、“观看与表演”:前台的专业学习
        (一)专业学习的过程
        (二)专业学习的特点
        (三)专业学习的媒介
        (四)专业学习的形式
        (五)专业学习的指导者
        二、“自练与个辅”:后台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与练习
        (二)个别练习与辅导
        三、“回课与考核”:总结评价
        四、“文化与应试”: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第三节 :制度保障:人情中心的管理惯习
        一、缺位的课堂规范
        二、虚设的监督反馈
        三、自发的班级规范
        四、繁碎的德育规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摩实践:学生的课外专业学习
    第一节 专业观摩活动
        一、示范与仿效:书场观摩
        二、任务与超越:评弹艺术节观摩
    第二节 专业实践演出活动
        一、自我的狂欢:校园艺术节
        二、从民间到官方:高低年级交流会
        三、收获与失去:校外大型舞台演出
    第三节 技能大赛
    第四节 综合艺术素质培养活动
        一、五四歌会
        二、寻师问道
    第五节 其他活动
        一、被遗弃的社团活动
        二、理想化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走向书场”:现代艺徒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从“传预班”到“传承班”
        一、考取“传预班”
        二、升入“传承班”
    第二节 进入边缘:观摩与技艺打磨
        一、抄脚本
        二、背书
        三、跟码头
        四、毕业公演
        五、毕业考核
    第三节 走进中心:拜师
        一、拜师仪式
        二、师徒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破口出道”:成为演员
    第一节 开码头
    第二节 独做
    第三节 夫妻档
    第四节 老听客
        一、三类听客
        二、听客的影响
    第五节 评弹团体
    第六节 行会组织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传承与创新: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第一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特征
        一、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二、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困境
        一、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
        二、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要素的缺位
        三、人才培养主体之苏州评弹学校发展的困境
    第三节 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构建学校、团体、自我教育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二、完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机制规范
        三、市场参与,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
        四、重兴光裕社,引领完善行业规范标准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因其而来,为其而往

(9)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
        (二) 传统课堂教学弊端日益凸显
        (三) 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一)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二) 教育信息化及其发展研究
        (三) 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四) 研究展望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概述
    一、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
        (一)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概念
        (二) 课堂教学转型相关概念辨析
    二、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必要性
        (一)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高校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一) 国外高校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高校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四、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
        (一) 以教为中心教学的特征及典型模式
        (二) 以学为中心教学的特征及典型模式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
    一、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现实障碍
        (一) 教师方面
        (二) 学生方面
        (三) 学校管理
    二、信息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影响
        (一) 信息技术的应用动摇了以教为中心教学存在的“合法性”
        (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以学为中心教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案例解读
        (一) 国外典型案例
        (二) 国内典型案例
第三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实施路径
    一、H大学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过程
        (一) H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的过程
        (二) H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取得的初步成果及遇到的问题
        (三) 利用信息技术:H大学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思路
    二、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措施
        (一) 优化顶层设计,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 重构教学环境,实现物理、资源、社交空间的融合
        (三) 开展进阶培训,助力教师角色转变和能力提升
        (四) 变革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五) 改革评价方式,开展基于数据的综合评价
        (六) 重组管理机构,落实制度安排和组织保障
        (七) 重塑教学文化,形成教学创新的整体氛围
        (八) 重构育人生态,建立信息化支撑的育人环境
第四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案例分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优化:“微助教”教学
        (一) 教学设计原理
        (二) 教学过程实施
        (三) 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经验总结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变革:翻转课堂教学
        (一) 教学设计原理
        (二) 教学过程实施
        (三) 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经验总结
    三、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同步课堂
        (一) 教学设计原理
        (二) 教学过程实施
        (三) 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经验总结
    四、案例分析与总结
第五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成效与反思
    一、课堂教学转型中教师的变化
        (一) 教学方式:信息技术高效融入
        (二) 效果: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及对混合式学习课堂认可度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转型中学生的变化
        (一) 学习模式:自我探究与互动合作
        (二) 效果: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变及其混合式学习课堂接受度的提升
    三、学校教学生态的变化
        (一) 高校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得以完善
        (二) 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发展
        (三) 科教融合得以有效推进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成效总结
        (一) 教师教学方式多元化,引导性增强
        (二) 教学资源来源广泛化,前沿性增强
        (三) 学生课程学习主动化,自主性增强
        (四) 成绩评价方式多样化,真实性增强
        (五) 学校课堂管理系统化,实效性增强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 混合式学习课堂现行问题
        (二) 混合式学习课堂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展望与讨论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 以学为中心是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核心
        (二)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推动高校课堂教学转型
    二、研究的展望
        (一) 高校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
        (二) 信息技术促进未来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的讨论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局限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研究型课堂卷)
附录2: 《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3: 《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后记

(10)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研究思路
第1章 基于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中研究的理论概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基于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
        1.1.2 教学模式
        1.1.3 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模式与学习参与度
        1.1.4 基于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
    1.2 教学模式的构建
        1.2.1 教学模式的特点
        1.2.2 教学模式的构建
    1.3 基本原则与方法
        1.3.1 构建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3.2 构建教学模式的方法
第2章 基于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模式的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案例法
        2.2.4 访谈法
        2.2.5 实验研究法
    2.3 研究工具
    2.4 基于基于平板电脑的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2.4.1 细胞的增殖
        2.4.2 DNA的复制
    2.5 基于平板电脑的各功能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2.5.1 学生自主学习模块
        2.5.2 课堂互动模块
        2.5.3 课后检测模块
        2.5.4 微课录制模块
第3章 实施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3.1 基于平板电脑的应用效果调查情况介绍
    3.2 学生访谈结果
    3.3 学生问卷调查
        3.3.1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3.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4 学习参与度调查
    3.5 生物学习成效统计分析
        3.5.1 生物学习成效的前测差异性分析
        3.5.2 生物学习成效的后测差异性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模式与学习参与度分析
    4.2 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成效分析
    4.3 学生对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模式的看法与态度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概述
        5.1.1 提高教学效率
        5.1.2 实现因材施教
        5.1.3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5.1.4 学生喜欢使用
    5.2 相关建议与展望
        5.2.1 研究的局限性
        5.2.2 研究的相关建议
    5.3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提纲
附录 B 平板电脑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效能调查
附录 C 课堂行为量化表
附录 D 生物前测试题
附录 E 生物后测试题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论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后疫情时代高校在线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探索[D]. 张鑫.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教学法运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郭亮. 西南大学, 2020(06)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中等职业学校《办公软件应用》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肖瑶.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D]. 刘锦诺.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6]“为学而教”理念下的师生交往研究 ——基于上海市X小学的个案分析[D]. 张秋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构建[D]. 郭彧宏. 西南大学, 2020(01)
  • [8]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D]. 郑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9]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D]. 曹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茹迪迪.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