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情绪启动效应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情绪启动效应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正性情绪启动效应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托伦阿依·艾尔肯[1](2019)在《情绪启动对初中生注意偏向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阶段是从幼稚期的儿童过渡到成熟期的关键阶段,是充满矛盾的,极为复杂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了社会焦点之一,而关于青春期青少年心理机制的研究更成为了研究热点。本研究考察初中生注意偏向的特点以及情绪启动对初中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以进一步探究在何种情形下才能解除个体的注意偏向,进而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选取12岁至14岁无情绪障碍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正性、负性情绪词以及正性、负性情绪图片为实验材料,利用点探测范式与阈下情绪启动范式进行实验。实验通过使用3(正向情绪启动组、负向情绪启动组、无情绪启动组)×2(情绪词类型:正性情绪词/中性词,负性情绪词/中性词)×2(探测点位置;一致/不一致)的混合实验设计研究情绪启动对初中生注意偏向的影响。通过本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结论一:初中生无情绪启动条件下,存在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对正性,负性情绪词的探测反应和对中性情绪词的探测反应均达到显着差异,也就是说比起中性刺激初中生更容易把注意资源分配到正性,负性情绪刺激上,且表现出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结论二:初中生在负向情绪启动条件下,对情绪词的探测反应和对中性情绪词的探测反应达到显着差异,也就是说比起中性刺激初中生更容易把注意资源分配到正性,负性情绪刺激上;对负性情绪刺激表现出警觉,但未达到显着水平。结论三:初中生在正向情绪启动条件下,对情绪词的探测反应和对中性情绪词的探测反应达到显着差异,也就是说比起中性刺激初中生更容易把注意资源分配到正性,负性情绪刺激上;对正性情绪刺激表现出敏感,但未达到显着水平。结合本研究的结论,从四个层面提出建议:1、学校层面:减少考试频率;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善心理辅导室内基础设施;增加班级、校级集体活动;校内阅览室中增加心理健康相关书籍;2、家庭层面:了解子女真实的兴趣爱好、不强迫子女参与过多辅导班;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学习了解青春期心理特点及心理学知识;适当的进行家庭旅行或家庭活动;等;3、学生自身层面:学会积极的释放压力;多参加集体活动;结交正能量的同龄伙伴;积极认真学习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等。

郑传章[2](2019)在《奖惩诱发的情绪对不同性别个体行为抑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认知心理学近年来愈发关注情绪对个体行为调节的影响。奖励和惩罚作为一种强化形式在教育教学和心理治疗中经常使用,而且奖励和惩罚具有调动情绪的作用已得到共识。已有研究多探讨由情绪性影片和图片引发情绪对行为的调控作用,而对由奖励和惩罚引发的情绪对行为调控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对奖励和惩罚类型研究也较为单一,多集中于对金钱奖惩的研究,较少对社会奖惩进行研究。此外,男性与女性对奖励和惩罚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因此,是否情绪对个体抑制能力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也值得进一步探讨。本论文以82名大学生研究被试,把奖励和惩罚条件作为被试间因素,采用停止信号任务,使用金钱和社会奖惩调动情绪的方法,运用16导生理记录仪记录被试的生理指标和行为指标。以反应时、抑制正确率、心率和皮肤电为因变量探讨在金钱和社会奖惩条件下诱发的情绪对个体行为抑制能力的影响以及性别差异,并探讨其心理机制。论文由两个研究共6个实验构成,研究一有三个实验,即金钱惩罚实验、社会惩罚实验和中性实验,研究二有三个实验,,即金钱奖励实验、社会奖励实验和中性实验。研究一,主要探讨金钱、社会惩罚条件对不同性别个体行为抑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金钱和社会惩罚均对行为抑制有促进作用;男性在重复惩罚条件下对惩罚更加敏感;女性对于正误反馈更加敏感;在整个实验阶段过程中,正误反馈期开始诱发的情绪,在奖惩反馈期的情绪唤醒程度最高,并持续到准备期,进而对后续的工作期形成影响。研究二,主要探讨金钱、社会奖励条件对不同性别个体行为抑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金钱和社会奖励均对行为抑制促进作用;在重复奖励条件下,男女对奖励的敏感性无显着差异;在整个实验阶段过程中,正误反馈期开始诱发的情绪,在奖惩反馈期的情绪唤醒程度最高,并持续到准备期,进而对后续的工作期形成影响。本研究结论为(1)在行为指标上,金钱和社会奖惩均对行为抑制产生促进作用;在自主生理指标上,体现为社会惩罚对行为抑制的促进作用优于金钱惩罚。(2)在重复惩罚诱发的负面情绪条件下,男性回避惩罚的欲求强于女性,表现为男性的行为抑制能力强于女性;而在重复奖励条件下,男性和女性物差异。此外,女性对正误反馈更加敏感。(3)在整个实验阶段过程中,正误反馈期开始诱发的情绪,在奖惩反馈期的唤醒程度最高,并持续到准备期,进而对后续的工作期形成影响。在生理指标上表现为,在奖惩反馈期的心率和皮电变化显着大于除准备期的其他实验阶段。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部分支持了强化敏感性理论的联合子系统效应,支持了情绪对执行功能的双重竞争模型;本研究均未支持Gray的经典强化敏感性人格理论中的性别支持独立分离说和对立统一说。

宋晓宇[3](2019)在《旋律与歌词对情绪体验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音乐和语言是独有的现象,就进化角度而言,它们只体现在人类这一物种身上。作为人类交流重要手段的语言,其与音乐的关系,达尔文早在1871年关于音乐与语言的起源提出了原始母语假说,他指出追溯音乐和语言的起源,也许二者如出一辙。自柏拉图起的哲学家和理论家纷纷提出,音乐的表达组成部分还包括其声学参数和语音情绪声音的相似性(Kivy,2002)。这种观点在后续的研究中也得到印证,有研究发现语音情感和言语的“音乐”的因素之间存在着联系,如音高、节奏、强度和音色(音质)(Ladd等,1985;Johnstone&Scherer,1999,2000)。据众多研究表明,音乐和语言对情绪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歌曲作为音乐与语言有机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歌曲中旋律与歌词对情绪体验的影响存在怎样一种联系?个体差异是否对歌曲中旋律与歌词的情绪体验产生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了行为实验法,通过一个预实验和两个正式实验进行了探讨。预实验目的在于音乐材料选择和被试的筛选,用于后续正式实验。实验一探究不同情绪性歌曲中旋律与歌词对情绪体验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个体差异影响,被试为不同专业;实验二探讨不同情绪敏感性被试对不同情绪性歌曲中旋律与歌词的情绪体验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实验歌曲主要选用基本情绪中欢乐和悲伤两种情绪类型作为实验刺激材料,基本情绪的评价主要以主观报告为主,本文采用单项测量方式。预实验的音乐材料选择和两个正式实验中均采用Likert5点量表作为被试情绪测量工具。单项测量便于理解、构建和整理。实验一结果表明:在欢乐情绪歌曲中,旋律与歌词对情绪体验的影响存在个体专业背景差异,就音乐专业被试而言,旋律影响较大,就文学专业而言,歌词影响较大,其他专业被试,旋律与歌词的影响相当;在悲伤情绪歌曲中,旋律与歌词对情绪体验的影响无个体专业背景差异,对三个专业被试而言,均为歌词影响较大。实验二结果表明:在欢乐和悲伤两种类型歌曲中,有无歌词旋律和情绪敏感性的交互作用不显着,三个情绪敏感性水平被试,均为有歌词旋律的情绪唤醒度水平要显着高于无歌词旋律。因此,在两种类型歌曲中,旋律与歌词对情绪敏感性个体情绪体验的影响,均为歌词影响较大。

褚福斌[4](2019)在《导师和研究生内隐追随对研究生学术期望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双一流”建设引领下的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工程的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战略重心进一步由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研究生培养规律进行探索,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但现有研究还缺少对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动力系统(如学术期望)及其影响因素(如内隐追随)的探讨,不利于对研究生培养规律的深入把握。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以组织行为学领域和教育领域关于自我实现预言(教师期望效应)的研究为基础,结合现代期望价值理论、自我验证理论,特别是内隐追随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别从导师视角和研究生视角出发,就导师内隐追随影响研究生学术期望的机理以及研究生内隐追随影响研究生学术期望的机理展开深入研究。在对内隐追随和期望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之后,该研究依据国内外实证研究成果及理论分析,构建了导师内隐追随对研究生学术期望的影响机理模型及研究生内隐追随对研究生学术期望的影响机理模型,提出了相应研究假设。对于上述模型中的关键变量,国内外尚缺乏相应的测量工具。因此,该研究依循严格程序,经过多轮问卷调查,对各量表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验。该研究开发的导师内隐追随量表和研究生内隐追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为我国导师内隐追随和研究生内隐追随的评价提供了具有领域特征的本土化测量工具。该研究开发的研究生期望量表、感知期望量表和导师期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为教师期望效应的理论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实践提供了相互对应的系统化本土测量工具。此后,该本研究对52位导师和198位研究生组成的52组配对样本(每组配对样本包括1位导师和3-6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导师所填问卷包括导师内隐追随量表、导师期望量表以及学术身份、指导时间和人口统计信息,研究生所填问卷包括研究生内隐追随量表、研究生期望量表、感知期望量表、师生指导关系量表和人口统计信息。采用Mplus7.4建立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检验模型的拟合指数和路径系数,确定了导师内隐追随对研究生学术期望的影响机理模型及研究生内隐追随对研究生学术期望的影响机理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导师内隐追随通过导师期望和感知期望间接影响研究生期望。其中,导师内隐追随是导师期望稳定的、直接的内部前因变量;导师内隐追随必须通过导师期望和感知期望的链式中介作用才能影响研究生期望;导师期望必须通过感知期望的中介作用才能影响研究生期望;导师学术身份和导师指导时间在导师期望、感知期望和研究生期望之间均起到有中介的调节作用。(2)研究生内隐追随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研究生期望,还可以通过师生指导关系和感知期望间接影响研究生期望。其中,研究生内隐追随是研究生期望稳定的、直接的内部前因变量;研究生内隐追随通过感知期望的中介作用影响研究生期望;研究生内隐追随通过师生指导关系和感知期望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研究生期望。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该研究针对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分别提出了若干方面的管理建议:培养单位可据此在研究生招生、导师管理、课程设置、环境塑造、监控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导师可据此在研究生选择、培养目标设置、指导态度等方面作出改进;研究生可据此在导师选择和师生关系等方面作出努力。该论文有图17幅,表47个,参考文献170篇。

罗语嫣[5](2018)在《阈下语义启动的长时效应实验及其军事应用启示》文中认为阈下语义启动指的是使用语义信息作为启动刺激的阈下启动。本论文研究了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基础理论,构建了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理论模型,开展了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实验研究,探索了阈下语义信息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时长,验证了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对心理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启示,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论文围绕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展开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论。对研究的选题依据、意义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说明了研究方式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理论推导。通过整合分析研究相关的概念、理论模型及机制,提出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模型假设。第三部分是实验研究。根据理论假设,参考前人实验范式,进行了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行为学与生理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主要考察阈下语义信息影响的时长及变化趋势,证实了长时效应的存在。实验二根据实验一的结论,利用ERP技术对这一效应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产生过程中出现了显着的N400与P300,说明过程中存在记忆的参与。第四部分是应用研究。立足我军实际军事需求,结合理论与实验结论,提出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用于军事的可行性建议。本论文主要创新在于,对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神经生理机制和理论模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并结合这些成果提出理论模型假设,以此完善这一研究方向的理论基础;采用科学规范的实验研究方法,运用汉字与国人面孔作为实验材料,将先前研究的实验材料加以调整和本土化,开展ERP实验,探索了阈下语义信息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时长,验证了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依据实验结果,结合实际军事应用,提出运用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开展心理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仰斐[6](2017)在《阈下听觉信息影响军人价值认同的实验研究及其应用启示》文中提出阈下听觉信息技术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心理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具有有效性、隐蔽性、差异性和内趋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论文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开展阈下听觉信息对个人影响的有效性实验和阈下听觉信息影响军人价值认同的多因素实验,得到阈下听觉信息能够引起个体生理皮肤电反应变化、促进内隐态度感受性和提升军人价值评价的结论,对深化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研究了阈下听觉信息对军人价值认同的影响问题,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内外现状研究。综述了阈下听觉信息与军人价值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进展。第二部分是基础理论研究。归纳并分析了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原理机制,建构了阈下听觉信息对军人价值认同的影响模型。第三部分是实验研究。依据阈下掩蔽启动的实验范式,开展了阈下听觉信息的两个实验研究。实验一,采用单因素实验探索了阈下听觉信息对军人个体的影响效果,证实了阈下听觉信息对生理皮肤电反应的有效性影响,对生理心率和主观情绪状态没有作用效果。实验二,采用多因素实验探索了歌曲类型、情绪效价两个因素作用下的阈下听觉信息对军人价值认同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阈下听觉信息能够对生理皮肤电反应、内隐态度感受性和外显军人价值评价产生差异性影响;阈下悲伤情绪歌曲能够引起个体更加明显的生理皮肤电反应;阈下快乐情绪歌曲对内隐态度的感受性具有情绪一致性激发;阈下军旅歌曲能够提高军人对自身价值认同的自我评价。第四部分是应用与对策研究。结合实验分析结论和军队实践需求,分别从继续深化阈下听觉信息研究、精心设计阈下听觉信息内容以及拓展增强军人价值认同运用途径三个方面,提出了将阈下听觉信息融入军人价值认同培育之中的对策建议。综上所述,论文围绕阈下听觉信息影响军人价值认同的研究主题,系统梳理了基础理论,科学开展了实验研究,创新提出了阈下听觉信息增强军人价值认同的培育方法,这对阈下听觉信息在军事领域的探索和应用是一次新的尝试。

李晓平[7](2017)在《情绪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风险决策与跨期决策的影响》文中提出教学是一项情绪性的活动(Hargreaves,2001),教师的教学与其自身情绪密切相关。情绪对教师的教学决策、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以及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成长都有重要影响。而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预备军,教师的诸多特点其实都是在师范教育阶段也就是职前教育阶段形成的。跨期决策是指人们对不同时间点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之后作出评价与选择的过程(李洁,黄仁辉,曾晓青,2015;Frederick,Loewenstein,&0’Donoghue,2002)。风险决策是指决策者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包含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结果中作出最佳选择的过程。跨期决策与风险决策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和最基本的两类决策。人们决策行为的倾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情绪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且不论是外显情绪还是内隐情绪都能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主要从外显情绪和内隐情绪两个方面探讨情绪对师范生与非师范决策行为的影响,实验1探讨了不同效价的外显情绪对师范生与非师范风险与跨期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1)情绪组间差异显着,正效价的外显情绪下被试更倾向于冒险,而负效价外显情绪下被试更倾向于保守,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2)相同效价的外显情绪状态下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经济风险决策方面无显着差异,但是在教学领域的决策中差异显着;(3)相同效价的外显情绪状态下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经济领域的跨期决策和教学领域的决策中都存在显着差异。在实验2中,我们主要探讨了不同效价的内隐情绪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决策的影响,结果得到了与实验1类似的结果,即,(1)情绪组间差异显着,正效价内隐情绪下被试更倾向于冒险,而负效价内隐情绪下被试更倾向于保守,这一结果也与前人研究一致;(2)相同效价的内隐情绪状态下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经济风险决策方面无显着差异,但是在教学领域的决策中差异显着;(3)相同效价的内隐情绪状态下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经济领域的跨期决策和教学领域的决策中都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在外显还是内隐情绪下,正性情绪更容易使被试倾向冒险行为,而负性情绪下被试则更偏好保守;在相同效价的外显与内隐情绪下,师范生与非师范在经济领域风险决策上无显着差异,但在教学领域中差异显着;而在跨期决策中,师范生更偏向于长期大收益,非师范生偏向于短期小收益。

唐清婷[8](2017)在《安全基地图式启动影响依恋焦虑者对情绪信息的注意抑制功能》文中提出个体的依恋风格通过早期与依恋对象的互动经验塑造形成并伴随影响人的一生。情绪是心理学领域探讨情感联结的重要载体,个体所拥有的依恋表征包含依恋相关的信念、目标,影响个体如何加工具有显着情绪意义,与依恋主题潜在相关的信息。注意过程被看做是导致不同依恋风格加工情绪信息相关差异的关键过程。依恋理论假设依恋焦虑者使用过度激活策略来调节预期或压力感受,对依恋相关刺激表现出过度警觉的特点,这种倾向同样泛化到对情绪信息的加工上。依恋焦虑个体被认为对负性情绪刺激具有更大的注意解除困难,是情绪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依恋焦虑者在早期注意警觉阶段对情绪刺激更低的探测阈限,然而在晚期注意维持阶段却存在矛盾不一的结果。注意过程包含对相关信息的兴奋与对无关信息的抑制,从抑制的角度切入探讨依恋焦虑者晚期注意维持阶段的加工特征,本研究旨在探索依恋焦虑者与安全者在情绪加工过程中注意抑制功能有无差异,以及效价特征,进一步明确依恋焦虑者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与相关抑制功能的缺陷有关,由于其抑制能力不足,难以解除对负性刺激的注意产生相应的注意偏向。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依恋风格改善机制的作用,采用安全基地图式启动的方式,探讨安全基地图式启动对于依恋焦虑者情绪加工过程的影响,分别表现为对正性刺激的易化加工,更高的认知灵活性,增加的认知资源和更高的认知调控水平,注意抑制能力的提升减弱了依恋焦虑者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加工偏向。据此,本研究首先探讨依恋焦虑者对情绪刺激的注意抑制功能,假设依恋焦虑者对负性情绪刺激注意抑制能力不足,以依恋安全组为对照组。实验一采用情绪负启动范式验证依恋焦虑者与依恋安全者的注意抑制功能差异,选取自依恋情绪图片库的正性、负性以及中性图片各32张作为刺激材料。比较被试在负启动序列与控制序列下对某一类效价图片反应时与正确率的差异。结果发现:三因素(依恋风格*序列类型*图片效价)交互作用显着,简单简单效应分析发现(1)依恋焦虑者对负性情绪图片出现反转的NAP效应,出现失效的注意抑制,存在注意偏向,对正性情绪图片没有出现启动条件间的差异;(2)依恋安全组对正性情绪图片出现NAP效应,即任务要求的成功抑制,对负性情绪图片没有出现启动条件间的差异;实验二采用安全基地图式启动与双任务结合的范式,在实验一证实依恋焦虑者注意抑制不足的基础上,验证安全基地图式启动对于依恋焦虑者情绪加工过程,尤其是认知调控过程的影响。选取被试当前安全依恋对象姓名为安全基地图式启动材料,匹配的一般熟人姓名为中性启动材料。中国标准化情绪面孔图片库的正性情绪面孔和负性情绪面孔各20张作为情绪加工刺激材料。在f MRI环境下,记录依恋焦虑与依恋安全两组被试在两种启动条件下进行情绪面孔加工时的行为数据与脑成像数据。结果发现:(1)行为结果显示出启动类型与图片效价交互作用显着,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对于正性情绪面孔,安全基地图式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显着短于中性启动条件;(2)安全基地图式启动效应显着,依恋焦虑组与依恋安全组均在左侧楔前叶/后扣带回(Pc/PCC)、前扣带回(ACC)、眶额叶(OFC)、缘上回(SG)、颞中回(MTG)以及额下回(IFG)等情绪、认知与动机系统出现增加的神经活动;(3)安全基地图式启动影响依恋焦虑者情绪加工过程,对于正性面孔加工,依恋焦虑者在安全基地图式启动下右侧颞中回、内侧额叶以及左侧前扣带回安全基地图式启动的神经机制,进一步明确安全基地图式启动效应具体成分,为依恋焦虑风格注意偏向的改善补充新等脑区表现出更大的激活;对于负性面孔加工,在安全基地图式启动条件下右侧梭状回延伸至海马旁回,双侧枕中回脑区出现更小的激活。综上所述,依恋焦虑者在负性启动序列中对探测界面的目标刺激(负性情绪图片)做出更快的反应,这一快速的反应建立在启动界面对分心刺激失效的注意抑制的基础上。依恋焦虑个体对负性刺激的加工偏向是由于其抑制能力不足,难以解除对负性刺激的注意所引发。安全基地图式启动影响着依恋焦虑个体的情绪加工。分别表现为对正性刺激的易化加工,更高的认知灵活性,减弱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加工偏向,提高其注意抑制能力。安全基地图式启动能够弥补依恋焦虑者注意抑制能力的不足,在神经活动层面表现为自上而下认知调控相关区域活动的增多,而在情绪加工相关脑区活动减少。这一启动效应干扰了依恋焦虑者过度激活策略的使用,改善依恋焦虑者对负性刺激的加工偏向。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结果证实了暂时启动的依恋安全感与长期依恋焦虑的交互影响个体对情绪图片的加工。安全基地图式启动激活了个体积极情绪、认知调控以及动机系统相关脑区,这一启动效应包含积极情感成分、认知成分以及行为成分,能够通过认知过程增强依恋焦虑者的执行控制能力,减弱对负性刺激的加工偏向。依恋安全感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韧性资源,能够有效抵御情绪障碍的风险。这一发现有助于阐明安全基地图式启动神经机制以及依恋焦虑者注意偏向改善途径的证据。

冯邵珍[9](2016)在《电影音乐对情绪诱发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音乐能引发情绪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音乐情绪的脑机制研究也初有成果,然而有关音乐情绪的行为倾向、自主神经生理反应的研究尚有争议。认知经验因素在音乐情绪的诱发中是否起一定的作用仍有待研究。电影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载体,情感上有明确的指向性,不同情绪类型的电影音乐会怎样影响情绪的诱发值得探索。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初步探讨有无音乐背景经验的电影主题曲对情绪诱发的影响,以及在正性和负性电影中不同视听特征下的电影场景音乐对情绪诱发的影响。研究分为两部分,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研究一为行为实验,采用2(音乐背景经验:有/无)×2(主题曲的情绪正负性:正性/负性)的完全被试间设计,收集被试的主观情绪报告和对情绪面孔图片评价为正性的比例。研究二为生理实验,采用2(影片片段正负性:正性/负性)×3(影片视听特征:视听一致/视听冲突/仅有视觉画面)的完全被试内设计,收集被试的主观情绪报告,采集面部表情,记录心电,肌电,皮肤电阻,皮肤温度,呼吸5项生理指标。研究一的分析结果发现,在有音乐背景经验和无音乐背景经验两种条件下,正性和负性主题曲均能诱发相应效价的情绪偏向反应;有音乐背景经验的主题曲对情绪的唤醒度较无音乐背景经验下高且差异显着,效价更具有偏向性。研究二的分析结果发现,在正性电影片段中,仅有画面条件下的被试正情绪唤醒度最低;视听冲突条件的被试的情绪唤醒度有所提高,但情绪表现较为复杂,主观评价中正性和负性情绪都有激活;视听一致条件的被试正情绪唤醒度显着最高。在负性电影片段中,不同视听特征条件下被试均有显着较高的情绪唤醒。视听一致条件下情绪唤醒度最大,且呈现极度的负性情绪;仅有视觉画面条件下负性情绪相对减少,唤醒度稍微降低;在视听冲突条件下,被试的主观情绪评价趋于中性,面部表情也以中性为主,紧张程度有明显的降低,但情绪唤醒度仍然高于无声条件。得出结论:⑴背景经验不影响被试对正性和负性电影主题曲情绪效价的判断,两种条件均诱发了被试的正情绪或者负情绪;音乐背景经验可以加强人们对音乐的情绪感受。⑵在电影艺术中,正性电影中的场景音乐不仅有助于正性情绪的唤醒,还有着主导影片内容的功能,场景音乐会影响影片整体情绪的判断;负性电影中,因为画面的负性感太强烈,因此场景音乐主要用于增加情绪的唤醒度。

黄琤圈(Huang Chengchuan)[10](2016)在《情感性动作技能及其舞蹈教学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舞蹈是以肢体动作技能为载体的充满情感的视觉行为艺术。长期以来,芭蕾基训存在重技轻情的现象,导致动作与情感间缺乏融合,严重影响芭蕾基训的效果。要解决该问题需要心理学,特别是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的确,如何在传统舞蹈动作技能训练中融入情感因素,突显舞蹈艺术的本质,这已逐渐成为心理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作者从舞蹈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出发,在心理学和舞蹈学的理论视角下,提出了情感性动作技能这一概念,并通过系列实验,探究了舞蹈动作的情感表现性,进而考察这些情感性动作的加工。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对情感性动作技能进行了论证。本文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一,理论建构情感性动作技能概念。通过在对哲学、心理学和艺术学三发面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情感性动作技能概念及其相应的情感性动作、情感性动作意象等一系列概念,并将情感性动作技能与无情感性动作技能、动作表情进行区分。本研究认为,情感性动作指的是充溢着某种情绪或情感的身体动作;情感性动作技能指的是合乎艺术法则的操作情感性动作的活动方式;情感性动作意象指的是情感性动作在头脑中的形象。研究二,构建情感性动作模型。这里包含三个研究:研究1围绕快乐、难过和生气三种情绪类型来探究舞蹈动态中的情绪性动作词汇(不同于以往的静态研究)。结果发现,快乐情绪与手舞足蹈、飞跳、旋转等动词相关;难过情绪与行动缓慢、颤抖、抽搐等动词相关;生气与张牙舞爪、跺脚、步伐快等动词相关。研究2使用3D动作捕捉仪,以虚拟人为载体对情感性动作进行建模。结果成功获得了15个表达上述三种情绪的情感性动作模型的视频片段。研究3采用虚拟人视频和图片,探讨情感性动作模型的情绪可知觉性。结果发现,情感性动作模型所表达的情绪能够被观者所识别。研究三,验证情感性动作模型的有效性。这里包含两个研究:研究1采用MobIR M3手机式红外热像仪,测定舞蹈中情感性动作的温差特点,以此来验证情感性动作模型的情感表现性。结果显示,难过情感性动作温度最高点落在身体下胸部,生气情感性动作温度最高点落在身体头部,快乐情感性动作温度最高点落在身体胸部。研究2采用阈下情绪启动范式,考察被试对情感性动作的加工。结果显示,情感性动作模型图片能够产生显着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且这种效应在舞蹈专业和非舞蹈专业的被试中没有显着差异。研究四,尝试情感性动作技能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这里包含两个研究:研究1采用情感性动作模型图片来检验情感性动作技能在短期舞蹈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结果发现了在短期干预中情感性动作技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2采用音乐诱导法和呼吸线条法来检验情感性动作技能在长期舞蹈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结果同样发现在长期干预中情感性动作技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二、正性情绪启动效应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性情绪启动效应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情绪启动对初中生注意偏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情绪启动
        (一)情绪启动的定义
        (二)情绪启动范式
        (三)阈下情绪启动原理与机制
    二、注意偏向
        (一)注意偏向的定义
        (二)注意偏向的机制研究
        (三)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
        (四)不同被试的注意偏向差异的研究
    三、情绪启动与注意偏向的关系研究
        (一)情绪一致性效应
        (二)情绪启动的零效应和反转效应
        (三)情绪启动与注意偏向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总体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提出
        (一)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总体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创新点
        (五)研究意义
第三章 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果分析
    六、讨论
    七、结论
第四章 讨论与策略建议
    一、讨论
        (一)正常初中生的注意偏向及原因
        (二)情绪启动与注意偏向的关系
    二、策略建议
        (一)给予学校的建议
        (二)给予家长的建议
        (三)给予学生的建议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结论
    一、研究不足及展望
    二、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焦虑自评量表
附件二:中学生抑郁量表
附件三:情绪词
附件四:情绪启动使用的国际情绪图片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2)奖惩诱发的情绪对不同性别个体行为抑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行为抑制的研究综述
        1.1.1 抑制控制的定义
        1.1.2 行为抑制的研究范式
        1.1.3 行为抑制的作用
        1.1.4 行为抑制的影响因素
    1.2 情绪对行为抑制能力的影响
        1.2.1 奖励引发的积极情绪
        1.2.2 惩罚引发的消极情绪
        1.2.3 强化敏感性理论
        1.2.4 正负性情绪的自主神经反应
        1.2.4.1 心率与正负性情绪
        1.2.4.2 皮肤电与负性情绪
        1.2.5 行为抑制与奖惩诱发情绪二者的研究现状
    1.3 抑制控制和强化敏感性的性别差异研究综述
        1.3.1 抑制控制的性别差异
        1.3.2 强化敏感性的性别差异
        1.3.2.1 特殊人群的相关研究
        1.3.2.2 普通人群的相关研究
        1.3.2.2.1 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研究
        1.3.2.2.2 成年人的相关研究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1.1 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2 本实验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研究一金钱、社会惩罚条件对不同性别个体行为抑制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设计
        3.2.2 被试
        3.2.3 研究材料
        3.2.4 实验程序
        3.2.5 实验仪器
        3.2.6 数据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行为结果
        3.3.1.1 惩罚组Go信号反应时分析
        3.3.1.2 惩罚组STOP信号抑制正确率指标分析
        3.3.2 自主生理指标结果
        3.3.2.1 惩罚组心率分析
        3.3.2.2 惩罚组皮电分析
        3.3.2.3 研究一各实验阶段心率分析
        3.3.2.4 研究一各实验阶段皮电分析
        3.3.2.5 研究一反应时与抑制成功率相关统计
        3.3.2.6 研究一行为与生理指标相关分析
    3.4 讨论
        3.4.1 惩罚条件对行为产生抑制作用
        3.4.2 惩罚敏感性的性别差异
        3.4.3 惩罚条件下实验各阶段之间的关系
4 研究二金钱、社会奖励条件对不同性别个体行为抑制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设计
        4.2.2 被试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程序
        4.2.5 实验仪器
        4.2.6 数据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行为结果
        4.3.1.1 奖励组Go信号反应时分析
        4.3.1.2 奖励组STOP信号抑制正确率指标分析
        4.3.2 自主生理指标结果
        4.3.2.1 奖励组心率分析
        4.3.2.2 奖励组皮电分析
        4.3.2.3 研究二各实验阶段心率分析
        4.3.2.4 研究二各实验阶段皮电分析
        4.3.2.5 研究一反应时与抑制成功率相关统计
        4.3.2.6 研究一行为与生理指标相关分析
    4.4 讨论
        4.4.1 奖励条件对行为产生抑制作用
        4.4.2 奖励敏感性的性别差异
        4.4.3 惩罚条件下实验各阶段之间的关系
5 研究一与研究二混合分析
    5.1 研究一与研究二GO信号反应时混合分析
    5.2 研究一与研究二STOP信号抑制正确率混合分析
    5.3 研究一与研究二心率混合分析
    5.4 研究一与研究二皮电混合分析
    5.5 金钱和社会奖惩对行为抑制的影响及强化敏感性的性别差异
6 总讨论
    6.1 金钱和社会奖惩所诱发情绪对行为抑制的影响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旋律与歌词对情绪体验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音乐情绪体验
        2.2.1 音乐情绪体验
        2.2.2 音乐情绪体验的机制
        2.2.3 情绪的相关研究
    2.3 基本情绪的主观体验与评价
        2.3.1 基本情绪的主观体验
        2.3.2 基本情绪的评价
    2.4 音乐诱发情绪的测量方法
        2.4.1 主观报告法
        2.4.2 心理生理测量
        2.4.3 功能性神经成像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歌曲、旋律及歌词的相关理论
        2.5.2 情绪二元性模型
        2.5.3 语音与音乐情感的声学线索
        2.5.4 偏向竞争理论
        2.5.5 情绪敏感性
3 预实验:实验材料选取与被试筛选
    3.1 实验目的
    3.2 歌曲材料选择
        3.2.1 音乐来源
        3.2.2 其他因素控制
        3.2.3 音频材料录制
        3.2.4 实验方法与程序
        3.2.5 实验材料
        3.2.6 实验程序
        3.2.7 结果分析
    3.3 被试的筛选
4 实验1 :旋律与歌词对情绪体验的影响
    4.1 问题提出
    4.2 实验目的与假设
    4.3 实验方法与程序
        4.3.1 被试
        4.3.2 实验设计
        4.3.3 实验材料及仪器
        4.3.4 实验程序
    4.4 实验结果
    4.5 分析与讨论
5 实验2 :旋律与歌词对情绪敏感性个体情绪体验的影响
    5.1 问题提出
    5.2 实验目的与假设
    5.3 实验方法与程序
        5.3.1 被试
        5.3.2 实验设计
        5.3.3 实验材料及仪器
        5.3.4 实验程序
    5.4 实验结果
    5.5 分析与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总讨论
    6.3 实验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1.中文专着
    2.中文期刊
    3.外文期刊
    4.硕博论文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4)导师和研究生内隐追随对研究生学术期望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内隐追随
    2.2 期望
    2.3 内隐追随与期望的关系
    2.4 现有研究评论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切入点
    3.3 理论模型
    3.4 研究假设
    3.5 变量的操作化测量
4 量表开发与修订
    4.1 导师内隐追随量表的开发
    4.2 研究生内隐追随量表的开发
    4.3 研究生期望量表的修订
    4.4 感知期望量表的开发
    4.5 导师期望量表的开发
    4.6 比较与讨论
5 模型检验与数据分析
    5.1 样本及数据收集程序
    5.2 共同方法偏差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中介变量及因变量的影响
    5.5 模型检验
    5.6 假设检验
    5.7 分析与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管理建议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性
    6.5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阈下语义启动的长时效应实验及其军事应用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阈下语义启动的有效性研究
        1.2.2 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的持续时长研究
        1.2.4 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方法
        1.3.1 实验法
        1.3.2 文献研究法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1.4.1 论文结构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基础理论
    2.1 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基本概念
        2.1.1 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的概念
        2.1.2 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的概念
        2.1.3 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概念
    2.2 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理论分析
        2.2.1 阈下语义启动的机制分析
        2.2.2 工作记忆的机制分析
        2.2.3 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机制分析
    2.3 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2.3.1 阈下语义启动的理论模型
        2.3.2 阈下语义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
        2.3.3 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理论模型假设
第三章 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实验研究
    3.1 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研究方式
        3.1.1 阈下启动的阈限与效应测量
        3.1.2 重复掩蔽启动范式
        3.1.3 事件相关电位(ERP)
        3.1.4 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实验范式的选取和改进
    3.2 实验一: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有效性实验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假设
        3.2.3 实验方法
        3.2.4 结果及分析
        3.2.5 讨论
        3.2.6 结论
    3.3 实验二: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ERP实验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假设
        3.3.3 实验方法
        3.3.4 结果及分析
        3.3.5 讨论
        3.3.6 结论
    3.4 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实验总讨论
        3.4.1 阈下语义启动具有隐蔽性
        3.4.2 阈下语义启动具有长时性
        3.4.3 阈下语义启动具有可控性
第四章 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军事应用启示
    4.1 充分认清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研究的重要意义
        4.1.1 深刻理解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研究的重要性
        4.1.2 大力加强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理论研究
        4.1.3 注重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研究的成果转化
    4.2 加强心理战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应用研究
        4.2.1 运用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创新心理战战法
        4.2.2 运用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开展心理战教育训练
        4.2.3 运用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干预敌方认知决策
    4.3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阈下语义启动长时效应的应用研究
        4.3.1 精心设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阈下信息的内容
        4.3.2 精确控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阈下信息的呈现形式
        4.3.3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阈下信息数据库建设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面孔忠诚度评分表
附录 B 忠诚度积极词评价表
附录 C 忠诚度消极词评价表
附录 D 个人信息及主观报告表
附录 E 实验流程图

(6)阈下听觉信息影响军人价值认同的实验研究及其应用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阈下听觉信息影响军人价值认同的理论研究
        1.2.2 阈下听觉信息影响军人价值认同的方法研究
        1.2.3 阈下听觉信息影响军人价值认同的应用研究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方法
        1.3.1 实验法
        1.3.2 问卷法
        1.3.3 文献研究法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1.4.1 论文结构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阈下听觉信息影响军人价值认同的基础理论
    2.1 阈下听觉信息与军人价值认同的基本概念
        2.1.1 阈下听觉信息的概念
        2.1.2 军人价值认同的概念
    2.2 阈下听觉信息影响军人价值认同的相关理论
        2.2.1 听觉信息的生理加工机制
        2.2.2 阈下听觉信息的启动效应机理
        2.2.3 军人价值认同的形成机制
    2.3 建构阈下听觉信息影响军人价值认同的机制模型
        2.3.1 人耳听觉系统工作原理及模型
        2.3.2 无意识目标追求模型
        2.3.3 “知情意行”心理结构模型
        2.3.4 建构阈下听觉信息对军人价值认同的影响模型
第三章 阈下听觉信息影响军人价值认同的实验研究
    3.1 阈下听觉信息影响军人价值认同的研究范式
        3.1.1 阈下听觉信息的实验范式
        3.1.2 军人价值认同的测量范式
        3.1.3 阈下听觉信息影响军人价值认同的实验范式
    3.2实验一:阈下听觉信息对个体影响的有效性实验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假设
        3.2.3 实验方法
        3.2.4 结果及分析
        3.2.5 讨论
        3.2.6 结论
    3.3实验二:阈下听觉信息影响军人价值认同的多因素实验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假设
        3.3.3 实验方法
        3.3.4 结果及分析
        3.3.5 讨论
        3.3.6 结论
    3.4 阈下听觉信息影响军人价值认同的实验总讨论
        3.4.1 阈下听觉信息对军人价值认同的影响具有有效性
        3.4.2 阈下听觉信息对军人价值认同的影响具有隐蔽性
        3.4.3 阈下听觉信息对军人价值认同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3.4.4 阈下听觉信息对军人价值认同的影响具有内趋性
第四章 运用阈下听觉信息增强军人价值认同的对策思考
    4.1 继续深化阈下听觉信息研究
        4.1.1 注重提高思想认识
        4.1.2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4.1.3 建构阈下听觉信息数据库
    4.2 精心设计阈下听觉信息内容
        4.2.1 根据目标对象特点设计阈下听觉信息
        4.2.2 根据认同目的特点设计阈下听觉信息
        4.2.3 根据呈现形式特点设计阈下听觉信息
    4.3 拓展阈下听觉信息运用途径
        4.3.1 在思想教育中运用阈下听觉信息
        4.3.2 在文化熏陶中运用阈下听觉信息
        4.3.3 在实践养成中运用阈下听觉信息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校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实验一问卷
附录B 实验二问卷
附录C 歌曲评价问卷
附录D GNAT测验界面图示

(7)情绪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风险决策与跨期决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情绪的研究概述
        1.1.1 情绪的概念
        1.1.2 情绪的分类
        1.1.3 内隐情绪的研究概述
        1.1.4 教师情绪
    1.2 决策的研究概述
        1.2.1 跨期决策的概念
        1.2.2 跨期决策的模型
        1.2.3 跨期决策中的反常现象
        1.2.4 跨期决策的理论
        1.2.5 跨期决策与延迟满足的区别
        1.2.6 风险决策的概念
        1.2.7 风险决策的模型
        1.2.8 风险决策中的反常现象
        1.2.9 风险决策的理论
    1.3 情绪与决策的关系研究
        1.3.1 情绪影响决策的理论
        1.3.2 情绪影响决策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假设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的目的与假设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第三章 实验准备
    3.1 情绪材料的选择
        3.1.1 诱发内隐情绪的材料
        3.1.2 诱发外显情绪的材料
        3.1.3 情绪自评量表(PANAS)
        3.1.4 跨期决策分数敏感点与时间敏感点
第四章 外显情绪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的影响(实验1)
    4.1 实验1a: 外显情绪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风险决策的影响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假设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结果
        4.1.5 讨论
    4.2 实验1b: 外显情绪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跨期决策的影响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假设
        4.2.3 实验方法
        4.2.4 实验结果
        4.2.5 讨论
第五章 内隐情绪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风险决策与跨期决策的影响(实验2)
    5.1 实验2a 内隐情绪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风险决策的影响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假设
        5.1.3 实验方法
        5.1.4 实验结果
        5.1.5 讨论
    5.2 实验2b 内隐情绪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风险决策的影响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假设
        5.2.3 实验方法
        5.2.4 实验结果
        5.2.5 讨论
第六章 总讨论与研究结论
    6.1 外显情绪诱发的有效性
    6.2 情绪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风险决策的影响
    6.3 情绪对师范与非师范生跨期决策的影响
    6.4 研究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安全基地图式启动影响依恋焦虑者对情绪信息的注意抑制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依恋风格概述
        1.1.1 依恋的涵义
        1.1.2 依恋风格的形成与分类
    1.2 依恋焦虑与情绪信息注意加工
        1.2.1 依恋焦虑的情绪注意偏向研究现状
        1.2.2 依恋焦虑者注意偏向的成因
    1.3 安全基地图式启动影响依恋焦虑者的注意抑制过程
        1.3.1 安全基地图式概念
        1.3.2 安全基地图式启动技术及效应
        1.3.3 安全基地图式的心理机制
2 问题提出
    2.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2.1.1 易化加工机制难以完全解释焦虑型依恋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
        2.1.2 安全基地启动效应作用于情绪注意加工的具体机制和神经反应过程尚未明确
        2.1.3 安全基地启动效应是否独立于长期的依恋风格有待进一步探讨
    2.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3 实验一:依恋焦虑者对负性情绪刺激失效的注意抑制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2 实验设计
    3.3 研究方法
        3.3.1 被试
        3.3.2 测验工具和实验材料
        3.3.3 实验程序
        3.3.4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反应时与正确率方差分析
        3.4.2 负性启动偏向分分析
    3.5 讨论
        3.5.1 依恋焦虑者对负性图片失效的分心抑制
        3.5.2 自上而下注意抑制功能的依恋风格差异
4 实验二:安全基地图式启动增强依恋焦虑者对负性情绪的抑制加工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4.2 实验设计
    4.3 研究方法
        4.3.1 被试
        4.3.2 测验工具和实验材料
        4.3.3 实验程序
        4.3.4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反应时与正确率数据结果
        4.4.2 fMRI数据结果
    4.5 讨论
        4.5.1 安全基地图式启动效应的神经基础
        4.5.2 安全基地图式启动影响依恋焦虑者情绪加工
        4.5.3 安全基地图式启动下的易化加工效应
        4.5.4 安全基地图式启动下的抑制加工效应
5 总讨论
    5.1 抑制能力的缺陷与依恋焦虑者对负性刺激注意偏向
    5.2 安全基地图式启动效应调节依恋焦虑者的情绪加工过程
    5.3 研究创新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电影音乐对情绪诱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音乐情绪反应的多重机制和理论基础
        2.1.1 音乐与情绪
        2.1.2 音乐情绪的生理基础
        2.1.3 音乐情绪的理论基础
        2.1.4 音乐与情绪的研究进展
    2.2 音乐情绪测量的新进展
        2.2.1 有关音乐所引发的情绪的两个问题
        2.2.2 音乐情绪测量革新
    2.3 电影音乐与情绪
        2.3.1 电影音乐的发展与格式塔思想
        2.3.2 电影音乐的分类与抒情功能
        2.3.3 电影音乐的优越性
        2.3.4 电影音乐与情绪的研究进展
    2.4 已有研究的总结
3 研究总体构思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假设
        3.2.1 研究一
        3.2.2 研究二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4 研究一音乐背景经验下的电影主题曲对情绪诱发的影响
    4.1 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对象
        4.3.2 实验材料
        4.3.3 实验环境与仪器
        4.3.4 实验设计
        4.3.5 实验程序
        4.3.6 实施过程
        4.3.7 数据处理
    4.4 结果
        4.4.1 不同条件下的情绪的主观评定比较
        4.4.2 不同条件下中性情绪面孔图片判断比较
    4.5 分析与讨论
        4.5.1 不同条件下情绪的主观感受
        4.5.2 不同条件下中性图片的情绪启动效应
        4.5.3 主观评定和图片的情绪启动的综合分析
    4.6 小结
5 研究二不同视听特征下电影场景音乐对情绪诱发的影响
    5.1 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对象
        5.3.2 实验材料
        5.3.3 实验环境与仪器
        5.3.4 实验设计
        5.3.5 实验程序
        5.3.6 实施过程
        5.3.7 数据处理
    5.4 结果
        5.4.1 不同条件下的情绪的主观评定比较
        5.4.2 不同条件下的面部表情正负性采集结果比较
        5.4.3 不同条件下的生理反应采集结果比较
    5.5 分析与讨论
        5.5.1 主观情绪体验的变化
        5.5.2 情绪在面部表情中的反应
        5.5.3 情绪在自主神经反应中的变化
        5.5.4 情绪在主观评价、面部表情反应及自主神经反应中的综合分析
    5.6 小结
6 综合讨论
    6.1 背景经验对电影主题曲情绪感知的影响
    6.2 音乐在不同类型电影里对情绪诱发的效果
    6.3 电影场景音乐对情绪认知判断的影响
7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7.1 创新点
    7.2 不足之处
    7.3 后续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获奖项目
致谢

(10)情感性动作技能及其舞蹈教学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情绪情感研究与理论进展
        1.1 情绪的概念
        1.2 情绪的特性
        1.3 情绪理论的发展
        1.4 情绪表达与肢体语言
    2 动作技能理论与教学实践
        2.1 技能与动作技能的概念
        2.2 动作技能的理论
        2.3 动作技能目标分类与教学实践
    3 舞蹈中的情感与舞蹈动作的情感性
        3.1 舞蹈中的情感
        3.2 舞蹈动作的情感性
        3.3 芭蕾动作情感诱发与芭蕾教学
    4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4.1 问题提出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情感性动作技能理论研究
    1 情感性动作技能概念提出的理论基础
        1.1 哲学:从身心二元到身心一体
        1.2 心理学:具身情绪理论
        1.3 艺术学:现代艺术向身体的回归
    2 艺术中动作技能的情感性分析
        2.1 艺术中动作和情感的关系
        2.2 舞蹈艺术中动作技能的情感性
    3 情感性动作技能的概念建构
        3.1 情感性动作的概念研究
        3.2 情感性动作技能的概念研究
        3.3 情感性动作意象的概念提出
第三部分 情感性动作模型的构建
    1 研究1情绪性动作词汇的动态研究
        1.1 引言
        1.2 研究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与结论
    2 研究2情感性动作模型的构建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与结论
    3 研究3情感性动作模型的情绪可知觉性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部分 情感性动作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1 研究1情感性动作模型的动作温度测定
        1.1 引言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过程
        1.4 结果与分析
        1.5 讨论与结论
    2 研究2情感性动作模型图片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与结论
第五部分 情感性动作技能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1 研究1情感性动作技能在短期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检验
        1.1 引言
        1.2 研究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与结论
    2 研究2情感性动作技能在长期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检验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与结论
第六部分 综合讨论与研究总结
    1 综合讨论
        1.1 关于情感性动作技能的理论研究
        1.2 关于舞蹈中情感性动作和情感性动作技能的实证研究
        1.3 关于情感性动作技能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4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
    2 研究总结
        2.1 总结论
        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正性情绪启动效应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情绪启动对初中生注意偏向的影响研究[D]. 托伦阿依·艾尔肯.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2]奖惩诱发的情绪对不同性别个体行为抑制的影响[D]. 郑传章.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3]旋律与歌词对情绪体验影响的实验研究[D]. 宋晓宇. 西南大学, 2019(01)
  • [4]导师和研究生内隐追随对研究生学术期望的影响机理研究[D]. 褚福斌.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7)
  • [5]阈下语义启动的长时效应实验及其军事应用启示[D]. 罗语嫣.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阈下听觉信息影响军人价值认同的实验研究及其应用启示[D]. 仰斐.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7]情绪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风险决策与跨期决策的影响[D]. 李晓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5)
  • [8]安全基地图式启动影响依恋焦虑者对情绪信息的注意抑制功能[D]. 唐清婷. 西南大学, 2017(02)
  • [9]电影音乐对情绪诱发的影响[D]. 冯邵珍. 郑州大学, 2016(03)
  • [10]情感性动作技能及其舞蹈教学应用[D]. 黄琤圈(Huang Chengchuan).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积极情绪启动效应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