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_(2, 3)型机车机油稀释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ND_(2, 3)型机车机油稀释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一、ND_(2、3)型机车机油稀释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周浩[1](2019)在《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十二五”起,国家对铁路投入不断加大,根据中铁总“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总体战略部署,铁路发展已经进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关键阶段。在牵引动力升级换代的同时,铁路牵引成本支出的结构和规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呈现出技术性强,波动周期复杂,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密切关联的全新特征。三棵树机务段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旗下唯一的纯客运机务段,在担当全局近60%旅客列车牵引任务的同时,也是年均支出近10亿元的成本大户。机车牵引用能是该段直接生产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项目,应用精细化思想建立管控体系,节约机车用能成本,对改善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作者在三棵树机务段多年来从事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的实际工作经历为背景,从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技术实现的双重视角入手,对该段开展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前相关管控体系存在的各种粗放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在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应用精细化方法构建了适用于该机务段生产实际的机车用能成本精细化管控体系,在将精细化基本方法与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控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相关粗放问题逐一给出了解决方案。文章最后对精细化管理思想与铁路机车用能管控工作结合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要点进行了探讨。本论文内容对新形势下各铁路机务段,尤其是内电混合机务段在机车用能领域实施精细化管控,减少成本支出,改善企业效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连森[2](2017)在《16V265H型柴油机曲轴箱压力超限原因及防止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探讨了用作HXN3型机车动力的16V265H型柴油机曲轴箱压力超限的原因。分析表明:该机曲轴箱压力超限有运用方面的原因,有检修维护方面的原因,还有设计制造方面的原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止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郭丽娜[3](2016)在《AGT机车车体之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出口阿根廷Belgrano的AGT机车车体的设计充分运用了模块化、系列化设计理念,合理地利用了成熟国铁产品DF8B车型的资源,避免了全新工艺、全新制造、全新管理、全新设计所引起的产品成本消耗过大,以及产品稳定性,可靠性的降低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机车的设计概况、设计标准、机车技术性能、技术参数以及机车各个子系等进行了一个简介,之后通过对机车总体设备布置和设备参数说明,阐述了该机车车体设计的基础和要点难点;并对AGT机车车体构造,特别是对车体新颖独特的设计理念如司机室采用水平移动开启结构,牵引梁处增设救援横梁等车体设计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次,详细阐述了AGT机车车体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并对垂直载荷工况、纵向载荷工况、救援工况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进而更加有效地优化AGT机车车体的设计。最终,铁科院的试验、用户的使用验证了改进方案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利用仿真技术计算设计的快速响应性及高效性。

姜世峰,李松[4](2015)在《HXN3型机车国产化柴油机机油压力低停机分析处理》文中研究说明HXN3型机车运用中发生国产化16V265H型柴油机机油压力低于EM2000微机系统设定机油压力保护值,EM2000微机系统保护停机。机务段运行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采取提高国产化16V265H型柴油机主机油泵流量改进方案,解决了由主机油泵问题造成机油压力低停机故障,使国产化16V265H型柴油机的机油压力低停机故障得以有效控制。

陈政[5](2013)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环保、安全、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连续性强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我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铁路的发展道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自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以后,就同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过了一段长期艰难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铁路揭开了新的一页,发展速度大大提升,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经历蒸汽机时代、内燃机和柴油机时代、低速电气化时代后,走向高速铁路时代。2008年8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km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进入高速铁路发展时代,随后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等相继投入运营,预示着高速铁路发展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列车时速突破300km/h大关,正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简言之,高速铁路是在我国运输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运用而生的,其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本文用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和历史友好模式来系统研究铁路行业的发展,描绘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产业创新系统,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之所在。通过回顾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历史,找到影响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情景分析得出这些关键事件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总结出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从而为以后铁路技术发展指导方向,为今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王重茁[6](2013)在《基于机油检测方法动车组内然机磨损分析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械磨损是工业设备的主要问题,而润滑油是减少磨损的重要介质,多年来建立磨损与润滑油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主要研究课题,也是目前研究热点。机械磨损检测涉及很多化学化工领域,也是其重要的研究问题,多年来人们致力于检测润滑油形态、组分等来监测机械设备磨损情况,并且建立许多方法,通过润滑油变化来分析检测机器设备的磨损情况。本文以DF11型内燃动车组为研究目标,基于机油检测方法研究分析内燃机的磨损,通过分析机车状态和润滑油的形态组分来确定机油检测因子,建立适合于DF11型内燃机的机油数据系统,用于此型内燃动车组的日常检测的磨损状况,并建立LSSVR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预测内燃动车组两动车数据,对于两动车的磨合磨损对比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全文共分五部分:首先介绍了油液检测技术在内燃动车组磨合磨损中的作用,综述了机油油液分析中铁谱、光谱以及油液理化指标等进展情况。第二部分阐明了内燃机磨损的原理和实验的操作方法并结合分析铁谱、直读铁谱、光谱、机油理化指标等建立了数学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内燃动车组各个动车在相同走行公里数的情况下光谱中各个元素的数值进行对比来推测判断各个动车的磨损速率情况;通过跟踪两车在某走行区段内直读铁谱中大、小磨粒的数值进行趋势图对比情况,可判断两动车的磨损严重程度。并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法对内燃动车组两动车的磨损情况建模,对两动车的拟合差值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际运行结果一致。第三部分对内燃动车组机油的检测进行了系统总体的设计,运用Delphi7软件实现了两动车柴油机基本信息查询、磨合油基本信息查询、润滑油基本信息查询、修程信息查询和柴油机性能参数数据查询等功能。第四部分对内燃动车组油液的铁谱、光谱、颗粒计数器、常规理化指标等相关参数进行了计算机的分析和判定,通过内燃动车组两动车的直读铁谱中大磨粒和小磨粒的测定,并赋予公式运算,对比了各个动车的总磨损量、磨损严重度、磨损严重度指数、累积磨损量、累积磨损严重度、铁谱大磨粒百分数、铁谱小磨粒百分数等。对两动车柴油机油理化指标中粘度、闪点、石油醚不溶物、碱、水痕量的测定对比可判断各动车的机油使用状态。第五部分通过对国产“新曙光”号内燃动车组、“跨越”号内燃动车组机车的相关数据进行跟踪,结合铁谱、光谱、物理和化学指标等,运用Delphi7软件辅助分析得到了同一坐标系中光谱和铁谱磨损线性回归对比图,并对两动车在某段走行区段内的磨损速率和磨损严重情况做了定量对比值的运算,对内燃动车组两动车的磨合磨损趋势进行了验证。

张存表[7](2010)在《DF4B、GKD3型机车柴油机机油压力偏低原因分析与改进建议》文中提出对DF4B、GKD3型机车柴油机机油压力进行了综合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处理机油压力偏低惯性故障的具体要求、有效办法和改进建议。

刘为[8](2002)在《ND2、3型机车机油稀释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针对ND2、3 型机车发生的多起机油稀释故障进行原因分析 ,并针对主要故障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实施后效果良好。

姚永清[9](1997)在《12LDA28型柴油机主轴承烧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文中指出介绍12LDA28型柴油机主轴承烧损的主要原因,从检修、运用等角度分析了主轴承故障的形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和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施强[10](1995)在《应用铁谱技术监测东方红(3)型机车柴油机状态》文中指出介绍了铁谱技术在东方红(3)型机车柴油机状态监测中的应用情况。文中绘制了该型机车柴油机油中磨粒浓度随走行公里的变化曲线,提出了适合于该型机车柴油机状态监测的基本评判指标值和正常磨损、异常磨损时磨损磨粒的分析方法。证明了铁谱技术是监测东方红(3)型机车柴油机状态有效、可靠的先进手段。同时也对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ND_(2、3)型机车机油稀释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D_(2、3)型机车机油稀释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的写作背景
        1.1.2 论文的写作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1.2.1 国外机车用能管控研究情况
        1.2.2 国内机车用能管控研究情况
        1.2.3 国内外机车用管控研究综述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视角及主要内容
        1.3.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三棵树机务段概况及机车用能管控基本内容
    2.1 三棵树机务段概况
    2.2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控基本情况
    2.3 铁路机车用能管控相关概念及精细化管理相关理论
        2.3.1 铁路机车用能管控的基本术语及相关概念
        2.3.2 精细化管理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理问题及分析
    3.1 内燃机车运行用油管控方面的问题
        3.1.1 牵引动力配置相关评价体系缺位
        3.1.2 司机操纵节油考核客观性不足导致激励作用弱化
        3.1.3 运用系统擅自改变作业规范造成机车用能浪费
        3.1.4 机车热工状态不佳导致能耗成本上升
        3.1.5 机车燃油整备及交接管理粗放
    3.2 内燃机车非运行用油管控方面的问题
        3.2.1 冬季打温作业温间隔落实不到位
        3.2.2 打温期内暖库资源利用不充分
        3.2.3 内燃机车检修用油管控不力导致浪费
    3.3 内燃机车冬季燃油低烧方面存在的问题
    3.4 电力机车用电管控方面的问题
        3.4.1 司机操纵节电评价不够客观及高铁动车组节电管控缺位
        3.4.2 牵引用电计量设备不良导致计量失真
        3.4.3 牵引用电用管分离导致电费管控实质性缺位
    3.5 内电共用区段牵引力选择方面的问题
    3.6 绩效考核政策方面的问题
    3.7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控粗放问题的归纳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的构建
    4.1 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的基本目标及原则方法
        4.1.1 基本目标
        4.1.2 构建原则及方法
    4.2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的构建
    4.3 内燃机车用油精细化管控解决方案
        4.3.1 内燃机车运行用油精细化管控解决方案
        4.3.1.1 建立高度显性化的司机操纵精细化分析系统
        4.3.1.2 建立内燃机车牵引力利用程度定期评价机制
        4.3.1.3 清理影响内燃机车用油的不合理规定
        4.3.1.4 建立内燃机车热工状态分析管控机制
        4.3.1.5 建立内燃机车燃油交接及燃整作业质量监控机制
        4.3.2 建立内燃机车非运行用油管控机制
        4.3.3 探索内燃机车燃油低烧节支潜能
    4.4 电力机车及动车组用电管理体系的优化
        4.4.1 加强电力机车及动车组用电日常管理
        4.4.2 开展针对高铁动车组用电的专项研究
        4.4.3 加强机车用电计量及电量抄记管理
        4.4.4 加强与供电部门的横向沟通与协作
        4.4.5 开展内电共用区段用能成本对比分析
    4.5 机车用能相关绩效考核政策的调整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实施效果及保障措施
    5.1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实施效果
    5.2 铁路机车用能管控领域开展精细化管控需要的保障措施
        5.2.1 关于数据保障
        5.2.2 关于制度保障
        5.2.3 关于人才保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2)16V265H型柴油机曲轴箱压力超限原因及防止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曲轴箱压力超限原因分析
    1.1 零件损伤引起曲轴箱压力超限
    1.2 维护保养不当引起曲轴箱压力超限
    1.3 传感器误动作引起
2 防止柴油机曲轴箱压力超限措施
    2.1 改进检修规范
    2.2 技术改造及改进设计
3 结语

(3)AGT机车车体之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任务背景
    1.2 本文所做的研究
    1.3 AGT机车主要技术特点
第二章 AGT机车系统简要分析
    2.1 机车概况
        2.1.1 机车使用寿命和先进性
        2.1.2 机车设计与研发标准
    2.2 机车总体性能
        2.2.1 总体描述
        2.2.2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2.2.3 轴距
        2.2.4 机车外型尺寸
        2.2.5 体积
        2.2.6 车钩及牵引缓冲装置
    2.3 子系统
        2.3.1 柴油机
        2.3.2 机油系统
        2.3.3 燃油系统
        2.3.4 空气滤清系统
        2.3.5 通风系统
        2.3.6 辅助传动
        2.3.7 车体
        2.3.8 转向架
        2.3.9 空气管路系统
        2.3.10 电气系统
第三章 AGT机车车体设计
    3.1 司机室设计
    3.2 车架设计
    3.3 车体侧壁设计
    3.4 车体间壁设计
    3.5 车体车顶设计
    3.6 车体材料
    3.7 车体油漆
    3.8 车体涂装工艺
        3.8.1 涂装前表面处理
        3.8.2 涂料涂装
        3.8.3 涂装方式
        3.8.4 涂料的供应、检查及相关事项
第四章 车体静强度计算与分析
    4.1 AGT机车车体建模
    4.2 车体几何模型及有限元模型
    4.3 优化车体结构设计
    4.4 垂直载荷工况
    4.5 纵向压缩载荷工况
    4.6 救援载荷工况
    4.7 各种工况计算分析结果
        4.7.1 垂直载荷工况计算结果
        4.7.2 纵向载荷工况计算结果
        4.7.3 救援工况计算结果
    4.8 结果评价
第五章 AGT机车车体静强度验证试验
    5.1 试验目的和试验依据
    5.2 垂直载荷试验
        5.2.1 试验条件
        5.2.2 试验方法
    5.3 纵向拉伸载荷试验
        5.3.1 试验条件
        5.3.2 试验方法
    5.4 纵向压缩载荷试验
        5.4.1 试验条件
        5.4.2 试验方法
    5.5 扭转载荷试验
        5.5.1 试验条件
        5.5.2 试验方法
    5.6 救援强度试验
        5.6.1 试验条件
        5.6.2 试验方法
    5.7 司机室安全压力试验
        5.7.1 试验条件
        5.7.2 试验方法
    5.8 测试系统及测点布置
    5.9 各检验项目试验结果
        5.9.1 垂直载荷试验
        5.9.2 纵向拉伸载荷试验
        5.9.3 纵向压缩载荷试验
        5.9.4 扭转载荷试验
        5.9.5 救援载荷试验
        5.9.6 司机室安全压力载荷试验
        5.9.7 位移测点试验结果
    5.10 试验数据结果的分析处理与评定
    附录 1
    附录 2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HXN3型机车国产化柴油机机油压力低停机分析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问题的提出
2原因分析及措施
    2. 1机油压力卸压阀卡滞泄漏
    2. 2机油压力传感器故障
    2. 3机油粗滤器堵塞
    2. 4曲轴工艺堵松动渗漏机油
    2. 5喷油泵进油管裂漏
    2. 6主机油泵问题
3改进效果

(5)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产业创新系统
        2.1.1 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与概念
        2.1.2 产业创新系统框架
        2.1.3 产业创新系统的引申含义
    2.2 历史友好模型
        2.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2.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2.3.1 研究方法的应用进展
        2.3.2 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研究进展
第三章 中国铁路关键技术发展评价
    3.1 蒸汽机车时代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3 小结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时代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3.2.4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2.5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3.2.6 基于低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2.7 小结
    3.3 电力机车时代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3.4 基于牵引电气化的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3.3.5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3.6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3.7 基于一般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3.8 小结
    3.4 高速铁路时代
        3.4.1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4.2 以斯科特牵引变压器自主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4.3 以无缝钢轨焊接技术为基础的无砟轨道
        3.4.4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3.4.5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4.6 基于高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4.7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4.1 知识技术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1.1 知识层面
        4.1.2 技术层面
    4.2 经济主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2.1 我国铁路建设现状
        4.2.2 铁路企业的活力
        4.2.3 组织类型
        4.2.4 出口活动
    4.3 体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3.1 国家政策
        4.3.2 铁路企业规模
        4.3.3 企业研发
    4.4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4.1 研发合作环境
        4.4.2 服务环境
        4.4.3 大气环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5.1 产业知识与技术
    5.2 产业主体与网络
    5.3 产业体制与机制
    5.4 产业创新系统模式
    5.5 产业动力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内容
    6.2 建议
        6.2.1 技术创新方面
        6.2.2 技术扩散方面
        6.2.3 体制改革方面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机油检测方法动车组内然机磨损分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综述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内燃动车组发展的现状
    1.3 机车磨损油液分析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3.1 机械磨损分析进展情况
        1.3.2 内燃机车磨损检测技术进展
        1.3.3 机油检测技术进展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机油检测的动车组内燃机磨损分析原理与方法
    2.1 动车组内燃机磨损分析的机油检测原理
        2.1.1 机油光谱分析原理
        2.1.2 机油铁谱分析原理
        2.1.3 机油颗粒计数分析
    2.2 动车组内燃机磨损分析的机油谱分析操作方法
        2.2.1 光谱分析操作方法
        2.2.2 铁谱分析操作方法
    2.3 表征磨损状况机油检测参数的确定
        2.3.1 机油光谱的监测参数因子
        2.3.2 机油铁谱的监测参数因子
        2.3.3 机油颗粒计数器的监测参数因子
        2.3.4 机油粘度的监测参数因子
    2.4 动车组内燃机磨损机油检测金属关联的数学方法
        2.4.1 基于谱分析磨损状况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2.4.2 基于谱分析磨损状况的支持向量机分析方法
    2.5 磨粒的图谱数据库
    2.6 “跨越号”机油无机成分组成的光谱分析结果
    2.7 “新曙光”机油小磨粒及铅含量分析
    2.8 利用 LSSVR 对动车组内燃机磨损情况建模
        2.8.1 模型参数的获取
        2.8.2 拟合值与测量值比较
    2.9 动车组内燃机磨损机油检测金属关联的结果与讨论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机油检测的内燃机磨损状况系统总体设计与管理
    3.1 概述
        3.1.1 系统开发的背景
        3.1.2 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3.1.3 内燃动车组机油检测系统设计的优缺点分析
    3.2 基于机油检测的内燃机磨损状况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功能划分
        3.2.2 系统结构流程图
        3.2.3 软件外观图
        3.2.4 系统输入数据模块
        3.2.5 系统数据库模块
        3.2.6 系统输出模块
    3.3 系统登陆及应用模块设计
    3.4 基于机油检测的内燃机磨损状况系统数据库设计
    3.5 内燃动车组信息输入
        3.5.1 内燃动车组 A 端信息输入
        3.5.2 内燃动车组 B 端信息输入
    3.6 内燃动车组信息输出
        3.6.1 内燃动车组 A 端信息输出
        3.6.2 内燃动车组 B 端信息输出
    3.7 动车组相关知识查询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燃动车组机油检测系统定性评价模块与应用
    4.1 内燃动车组 A 端系统评价设计
        4.1.1 内燃动车组机油光谱数据系统评价设计
        4.1.2 内燃动车组机油直读铁谱数据分析评价设计
        4.1.3 内燃动车组机油颗粒计数分析评价设计
        4.1.4 内燃动车组机油分析铁谱的系统评价设计
        4.1.5 内燃动车组机油理化指标的系统评价设计
    4.2 内燃动车组 B 端系统评价设计
    4.3 内燃动车组 A 端/B 端综合系统评价设计
    4.4 系统设计的判断规则及数据库表的设计
        4.4.1 光谱分析的判断规则
        4.4.2 铁谱分析的判断规则
        4.4.3 颗粒计数规则
        4.4.4 理化指标的判断规则
        4.4.5 数据库表的设计
    4.5 动车组系统评价的输出
        4.5.1 内燃动车组 A 端光谱评价输出
        4.5.2 内燃动车组 A 端直读铁谱评价输出
        4.5.3 内燃动车组 A 端颗粒计数分析评价输出
        4.5.4 内燃动车组 A 端分析铁谱分析评价输出
        4.5.5 内燃动车组 A 端理化指标评价输出
        4.5.6 内燃动车组 B 端信息输出
        4.5.7 两动车系统评价输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燃动车组机油检测系统定量评价模块与应用
    5.1 内燃动车组机油磨粒系统设计程序概况
    5.2 内燃动车组机油磨粒数值的系统设计
        5.2.1 主要程序设计简介
        5.2.2 软件操作使用情况
    5.3 内燃动车组磨损的实例分析
    5.4 内燃动车组机油磨粒数值的系统测试
        5.4.1 测试目标
        5.4.2 测试项目说明
        5.4.3 测试评价
    5.5 内燃动车组机油磨粒数值的系统设计评价
        5.5.1 系统可扩展性
        5.5.2 系统展望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7)DF4B、GKD3型机车柴油机机油压力偏低原因分析与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原因分析与相应措施
    2.1 机油状况
    2.2 机油滤清器
    2.3 主机油泵调压阀和旁通阀
    2.4 增压器旁通保压阀和油压继电器
    2.5 机油热交换器、主机油泵及吸油管道
3 改进建议
    3.1 DF4B型机车增压器进油管改造
    3.2 GKD3型机车机油粗滤器增设进出口压力表
4 结束语

四、ND_(2、3)型机车机油稀释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研究[D]. 周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2]16V265H型柴油机曲轴箱压力超限原因及防止措施[J]. 王连森. 柴油机, 2017(03)
  • [3]AGT机车车体之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D]. 郭丽娜.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HXN3型机车国产化柴油机机油压力低停机分析处理[J]. 姜世峰,李松. 铁道机车与动车, 2015(10)
  • [5]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D]. 陈政.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3)
  • [6]基于机油检测方法动车组内然机磨损分析系统研究[D]. 王重茁. 东北石油大学, 2013(10)
  • [7]DF4B、GKD3型机车柴油机机油压力偏低原因分析与改进建议[J]. 张存表. 神华科技, 2010(03)
  • [8]ND2、3型机车机油稀释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 刘为. 内燃机车, 2002(01)
  • [9]12LDA28型柴油机主轴承烧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J]. 姚永清. 内燃机车, 1997(10)
  • [10]应用铁谱技术监测东方红(3)型机车柴油机状态[J]. 施强. 内燃机车, 1995(02)

标签:;  ;  ;  ;  ;  

ND_(2, 3)型机车机油稀释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