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片SERS信号随光照时间的变化

银片SERS信号随光照时间的变化

一、银片SERS信号随光照时间的变化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葛勇杰[1](2020)在《银纳米线的合成及其在透明电极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方面的应用》文中指出银纳米线(Ag-NWs)具备优良的导电性、透光性、柔韧性以及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从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Ag-NWs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透明电极、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催化、微纳电子器件等众多领域。然而,由Ag-NW制备的透明电极在应用中仍面临初始导电能力和稳定性较差等诸多问题,阻碍了其商业化进程。而在SERS领域中,由Ag-NWs制备的SERS基底缺乏足够的“热点”,且“热点”结构不可控、数目分布不均,导致拉曼信号灵敏度、重现性和稳定性难以满足实际检测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开展了如下的研究工作:1.光辅助多元醇还原法制备长径比为500的Ag-NWs。众多研究表明增加Ag-NW的长径比可有效的改善Ag-NW透明电极的光电性能。然而传统多元醇还原法制备的Ag-NWs的长径比通常小于300。对此,本论文改进了传统的多元醇还原法,可制备出直径为50 nm、长径比为500左右的Ag-NWs。论文的研究发现,在种子合成阶段引入光照即可增加Ag-NWs的长径比,而无需改变其它条件。光照会加快种子的成核速率,降低晶核的尺寸。晶核尺寸的减小可有效降低Ag-NWs的直径而不影响其长度,因此可有效地增加Ag-NWs的长径比。此外,论文进一步研究了实验中Cu Cl2的浓度、反应温度以及nPVP:nAg NO3的比值对Ag-NWs最终形貌的影响。2.室温焊接法提高Ag-NW透明电极的导电性。Ag-NW透明电极是目前最具潜力的新一代柔性透明电极。然而,Ag-NWs表面残存的PVP绝缘层在NW-NW接触点形成了非理想的Ag-PVP-Ag接触界面,导致Ag-NW之间存在较大的接触电阻,从而降低了Ag-NW透明电极的导电性能。基于此认识,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室温焊接法用于改善Ag-NW透明电极的导电性。研究发现,在室温下用Na BH4溶液处理Ag-NW透明电极,可以彻底地移除Ag-NWs表面的PVP绝缘层,在NW-NW接触点形成理想的Ag-Ag接触界面。机理研究表明,PVP的移除是通过Na BH4水解产生的H—离子取代PVP中与Ag结合的羰基氧而实现的。因而,Na BH4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Ag-NW透明电极的导电性,可媲美于热焊接或表面等离子体焊接处理的Ag-NW透明电极的导电性能,并且不影响其透光率。3.电化学清洁Ag-NW透明电极用于提高其载流子传输能力。基于Na BH4移除Ag-NWs表面的PVP层是通过H—离子取代的机理,本论文进一步提出了电化学清洁Ag-NW透明电极的方案。研究发现,电化学析氢反应中的氢原子的吸附/解析过程同样可有效地移除Ag-NWs表面的PVP层。不同的是,电化学在析氢区内对PVP层的移除是氢取代过程(主要作用)与静电脱附效应协同作用的结果。电化学清洁Ag-NW透明电极(@500 nm处透过率,90.9%)5-15 s后,其面电阻由49下降至13 ohm·sq-1,且透光率保持不变;将清洁后的电极用于堆叠型器件,Ag-NW透明电极/活性层界面处的接触电阻下降了94.3%。这些实验结果表明,移除PVP可以显着地提高Ag-NW透明电极的面内和面外载流子传输性能。4.烷基硫醇修饰提高Ag-NW透明电极的稳定性。Ag-NWs暴露在大气环境中易被硫化腐蚀,导致其面电阻急剧增加。因此,除了要求低的面电阻和高透光率以外,Ag-NW透明电极在应用中的长期稳定性也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烷基硫醇(DT)可以通过强的化学键(Ag-S)吸附在Ag表面,形成致密有序的自组装单分子膜。基于此现象,本论文首先用Na BH4处理Ag-NW透明电极,获得洁净的Ag表面,而后在其表面修饰一层致密有序的DT单分子膜保护层。在夏季的自然环境中(平均湿度大于90%;平均气温大于25°C),DT修饰的Ag-NW透明电极相对于PVP包覆的透明电级,稳定性提高了150倍。这是因为DT单分子膜的致密性、有序性和高度疏水性,可以有效隔离空气中的水分和硫化物接触Ag-NWs,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它们的侵蚀。此外,DT修饰层的厚度只有1-2纳米,并不会显着改变NW-NW之间和Ag-NW透明电极/活性层界面处的接触电阻,因此几乎不影响Ag-NW透明电极载流子传输、透光性以及机械柔韧性等性能。5.基于Ag-NW有序阵列SERS基底的制备。组装“热点”结构重现性好、分布均匀的SERS基底对于获得稳定、可重现和高灵敏的SERS信号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首先通过液-液界面自组装将Ag-NWs组装成头对头、肩并肩的平行排布的有序Ag-NWs阵列,而后通过光诱导的方法在Ag-NWs的表面生长出分布均匀的Ag纳米颗粒。该Ag-NWs有序阵列可在Ag-NWs和Ag-NPs的接触处形成“热点”,从而有效地增强局域电磁场的强度。SERS测试表明该SERS基底可有效地增强罗丹明分子(R6G)的SERS信号,且不同位点测试的SERS信号强度基本一致,显示了较高的光谱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由于Ag-NWs阵列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因此可有效地提高SERS检测的规模。本论文的研究为制备高透光率、高导电性、高机械柔韧性且抗腐蚀性的Ag-NW透明电极以及“热点”分布均匀的Ag-NW有序阵列SERS基底提供了可行的方案,期望能促进Ag-NWs在透明电极和SERS领域中的商业进程。

苗芃[2](2020)在《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晶相结构及SERS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材料是一类具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的基底材料。二维TMDs具有化学惰性、比表面积高、表面状态均匀等特点,可以有效克服传统金属基底材料在SERS检测中信号重现性低、可重复性差的缺点,有助于实现SER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定量检测。TMDs材料的SERS效应主要是由吸附分子与基底之间的化学增强作用引起的。由于绝大多数TMDs材料不存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导致的电磁增强效应,所以可以被当作理想的基底材料来研究其化学增强机理。通过研究二维TMDs材料的相态、层数和表面缺陷对材料SERS效应的影响,可以加深对化学增强机理的理解,也为制备具有优异SERS性能的基底材料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方法。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在SiO2/Si衬底上生长具有不均匀缺陷分布的单层WS2三角形薄膜材料,探索了材料表面缺陷对其SERS效应的影响。通过测试单层WS2表面的光致发光(PL)强度,定量计算了单层WS2三角形薄膜不同区域的缺陷密度。利用染料分子酞菁铜(CuPc)作为探针分子,定量地分析了WS2薄膜表面缺陷密度与其SERS增强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材料中的缺陷密度与其SERS效应呈正相关性。通过改变入射激光的偏振模式,证明入射激光的切向偏振模式比径向偏振模式更利于单层WS2三角形薄膜偶极矩和吸附分子偶极矩的激发,有助于提高基底与吸附分子之间电荷转移跃迁的几率。以液相剥离法制备单层2H相和1T相的MoX2(X=S,Se)纳米片作为SERS基底,探索了材料相转变对其SERS效应的影响。将材料从半导体型的2H相转变为金属型的1T相,降低了材料晶体结构的对称性,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以染料分子CuPc、罗丹明6G(R6G)和结晶紫(CV)作为探针分子,对比了不同基底的拉曼增强作用。拉曼测试结果表明从2H相到1T相的相变可显着提高单层MoX2材料的拉曼增强作用。1T相Mo Se2纳米片对染料分子R6G的检测限可低至10-8 mol L-1。利用DFT计算,分析了不同相态MoX2材料与吸附分子之间的电荷转移能力差异的原因,证明电子从金属型1T相MoX2材料费米能级向分子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级跃迁的几率要远高于从半导体型2H相MoX2材料价带顶向分子HOMO能级跃迁的几率。利用CVD法制备的扭曲1T(1T’)相ReS2薄膜作为SERS基底材料,以染料分子(CuPc、R6G、罗丹明B(Rh B)、CV和亚甲基蓝(MB))作为探针分子,进一步验证了金属型TMDs材料的SERS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单层的ReS2薄膜对染料分子R6G的检测限可低至10-9 mol L-1。通过对比材料厚度和激光波长对吸附分子拉曼信号强度的影响,发现单层ReS2薄膜材料表面存在层数依赖的拉曼增强效应和共振拉曼增强效应。通过对比沉积Al2O3介电层前后ReS2薄膜上R6G分子的拉曼光谱和PL光谱的差异,证明ReS2薄膜基底的SERS效应源于吸附分子与基底之间的电荷转移过程,而不是能量转移过程。进一步扩展TMDs材料体系,探索了二维VO2纳米片的SERS性能。通过对比块体VO2纳米颗粒和二维VO2纳米片对染料分子拉曼信号的增强能力,证明二维VO2纳米片具有更强的拉曼增强能力。对比不同相VO2纳米片的SERS效应发现,当VO2发生从VO2(B)到VO2(M)再到VO2(R)的相转变时,材料结晶性和晶体对称性逐渐增加,晶体内部和表面缺陷的减小,导致其对吸附分子的拉曼增强能力急剧下降。缺陷最多的VO2(B)纳米片对染料分子R6G的检测限可低至10-8 mol L-1。本研究为通过相变工程制备更加高效的二维SERS基底材料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徐润响[3](2019)在《三角形银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在SERS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贵金属纳米材料在入射光的照射下会发生比较剧烈的电荷集聚和振荡效应,产生的表面等离激元或局域表面等离激元会形成表面局域和近场增强效应,可应用于很多领域。而且电子振荡的产生对材料的尺寸以及形状等物理参数的改变比较敏感。三角形银纳米片由于其形态与尺寸改变而得到的优良光学可调控特性引起了人们的重点关注,并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将三角形银纳米片应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可以运用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而引起的局域场增强的特性(LSPR),将太阳光有效地捕获到活性层中从而切实的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和光电转换效率。本论文围绕三角形银纳米片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及表面增强拉曼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一、三角形银纳米片的制备。本文采用种子生长法与配体辅助还原法来制备三角形银纳米片,同时进行尺寸调控,探索在不同实验条件的银纳米片尺寸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配体辅助还原法合成三角形银纳米片的最优条件为:硝酸银:柠檬酸钠:过氧化氢:硼氢化钠的物质的量的比为35:225:64:250,在此条件下获得的三角形银纳米片边长为45 nm左右、厚度为4.5 nm,且形成良好的三角形态和具有完整的尖端。种子生长法合成三角形银纳米片的最优条件为:种子溶液中硝酸银:柠檬酸钠:硼氢化钠的物质的量的比为5:72:6;生长溶液中硝酸银:柠檬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抗坏血酸的物质的量的比为30:450:102:125;在此条件下,形成的三角形银纳米片形态良好,可以重复稳定制备。种子生长法相对于配体辅助还原法制得的三角形银纳米片具有较好的微观形态、产率及稳定性,且LSPR的波长在500-900 nm范围内可容易调控。二、三角形银纳米片在SERS中的应用。实验发现配体辅助还原法制备的三角形银纳米片体系具有较高的基线,会掩盖拉曼信号的特征峰,不利于SERS的研究。而种子生长法制备的银纳米片则无此缺点,将其应用于悬浮液聚集体与固相聚集体的SERS中,极大地提高了罗丹明6G(R6G)的拉曼光谱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3.125×10-7M及10-11M),且拉曼峰强度与R6G浓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另外,当银纳米粒子的LSPR波长与激发光的波长相符时,将会最大限度使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得到激发,增强后的电磁场将使拉曼散射得到最大限度增强。进一步,通过在固相聚集体中复合石墨烯水凝胶,在悬浮液聚集体中添加巯基-聚乙二醇进行表面拉曼增强光谱的优化,皆取得了一定进展。三、三角形银纳米片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通过将银片嵌入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ITO与ZnO层之间,利用银纳米片产生的LSPR特性所带来的近场增强效应和纳米粒子本身对入射光的散射作用来提高器件对光的吸收,进而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在基于PTB7:PC7iBM倒置结构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体系中,获得的短路电流密度达到9.16 mA/cm2,开路电压为0.696 V,FF为57.03%,能量转换效率达到3.64%,与未添加银片的电池相比,转换效率提升了 1.56倍。

吴长机[4](2019)在《硫醇修饰纸基SERS基底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是一种很灵敏的能够检测低浓度分析物的技术,能提供丰富的有机化合物信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具有粗糙表面的金属纳米粒子对分析物分子的拉曼散射光的增强效应,具有高灵敏度、无损、制样简单等特点,SERS检测成为众多领域所青睐的痕量、快速检测分析技术。本文制备了超疏水银膜,讨论了不同疏水改性方法对待分析物浓缩效果及其SERS性能的影响。分别以纤维素、纳米纤维素为模板,制备了纤维素-银复合物、纳米纤维素-银复合物作为SERS基底;将纳米纤维素制备成纸基SERS基底,并对其进行疏水改性,评价了纸基SERS基底的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银镜反应和烷基硫醇表面功能化,成功制备了超疏水银膜(AFS-M)。结果表明:待分析物溶液与金属胶体混合液在该超疏水表面上,具有很好的浓缩与SERS增强效果。以R6G作为探针分子时,检测极限达到10-1111 M,将AFS-Dode应用于生化分子尿酸和肌酐的检测,R2均大于0.94,表现出很好的线性关系。2.利用纤维素(CF)表面的羟基原位还原银种子,再通过还原剂使银继续生长,制备了纳米纤维素-银复合物(CF-Ag),并将所得的CF-Ag复合物应用于R6G和孔雀石绿(MG)的SERS检测,检测极限分别达到了10-99 M和10-1212 M,在低浓度和高浓度下得出不同的最佳检测状态。在样品制备过程中,采用吸附法对MG进行了制样检测。与Ag NPs相比,CF-Ag对孔雀石绿的吸附检测效果更好,检测限为5×10-1212 M。利用抄纸法对CF-Ag进行纸基SERS基底制备,结果表明其不能形成纸张形式。3.使用具有大长径比的纳米纤维素(NCF)作为原位负载银纳米粒子的骨架制备纳米纤维素-银复合物(NCF-Ag),并将其作为SERS基底,采用R6G和多菌灵(CBZ)作为SERS探针,对NCF-Ag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NCF-Ag具有良好的均匀性、重现性。同时,NCF-Ag可以形成纸张形式,可制备成纸基SERS基底。纸基-纳米纤维素-银(P-NCF-Ag)对10-77 M CBZ的拉曼谱峰高于NCF-Ag,接近高出10倍。4.探索了P-NCF-Ag的SERS应用,并对其进行疏水改性处理。结果表明,与NCF-Ag相比,P-NCF-Ag具有更低的检测极限,疏水改性后的P-NCF-Ag可检测到10-9M R6G,能够应用于MG、肌酐等物质快速灵敏检测。

巢云秀[5](2019)在《低温固化银浆用微细片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米银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在催化、抗菌、生物以及光电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般来说,纳米银材料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它的形貌和尺寸,其中微细片状银粉由于同时具有微米级和纳米级片状银粉的双重功效,能大大提高导电浆料的生产效率。本文围绕微细片状银粉的形貌可控制备和其导电性能的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分别以硫酸亚铁为还原剂的液相化学还原法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还原剂的溶剂热法进行实验,研究了不同的工艺条件对产物形貌和粒径的影响。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以硫酸亚铁为还原剂,硝酸银为银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研究还原剂硫酸亚铁的用量、PVP的用量、PVP的分散方式和反应液的混合方式等对产物形貌和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硫酸亚铁与硝酸银的摩尔比值为1.6:1,表面活性剂PVP的用量(相对于硝酸银的质量比)为20 wt%,PVP均匀地在硝酸银和硫酸亚铁溶液中各分散一半,并把硫酸亚铁溶液直接倾倒入硝酸银溶液中,于室温下反应10 min,能够制备出粒径为200500 nm,厚度为70 nm的微细片状银粉。(2)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以硫酸亚铁为还原剂,硝酸银为银源,阿拉伯树胶粉为表面活性剂,研究表面活性剂阿拉伯树胶粉的用量、体系的酸碱度等因素对产物形貌和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阿拉伯树胶粉的用量为60wt%,调节体系的pH值至接近中性及弱碱性时,于室温下反应20 min,能够制备出粒径为300700 nm的微细片状银粉。此外,发现当调节体系的pH接近12时,能得到粒径在2μm左右的花球状银粉;调节阿拉伯树胶粉的用量为40 wt%时能够得到类似甜甜圈状的片状银粉。在阿拉伯树胶粉为表面活性剂的体系中,阿拉伯树胶粉的用量和体系的pH值能够明显地控制银粉的形貌变化。(3)采用溶剂热法,在Fe3+存在条件下,以DMF为体系的溶剂和还原剂,硝酸银为银源,PVP为表面活性剂,研究表面活性剂PVP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形貌和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VP的用量为30 wt%,反应温度为150 oC,反应时间为12 h,可以得到粒径在500 nm左右,形貌规整的三角形、四边形和六边形等形貌的微细片状银粉。(4)将以上三种方法制得的微细片状银粉分别命名为AgNPs-1、AgNPs-2和AgNPs-3,以聚氨酯、二价酸酯(DBE)和异氰酸酯混合而成的有机物载体来混合微细片状银粉制备导电银浆,并对电阻和膜厚进行测试,AgNPs-3的电阻率(1.8×10-4?·m)最小,导电性最好;AgNPs-1的电阻率稍大(3.1×10-4?·m),导电性次之;AgNPs-2电阻率几乎测不出,导电性最差。(5)在本学位论文开展过程中,通过调节不同的反应参数和工艺条件,同时制得多种其他形貌的微纳米银粉,并对其结构和相关性能进行研究。其中,以PVP和柠檬酸为表面活性剂,制得粒径为23μm的花枝状银粉,测得其对4-硝基苯酚催化加氢反应的速率常数为230.08 s-1·g-1;以阿拉伯树胶粉为表面活性剂,制得粒径为2.5μm的花球状银粉,测得其对4-硝基苯酚催化加氢反应的速率常数为191.81 s-1·g-1;以聚乙烯醇(PVA)为表面活性剂,制得粒径在300500 nm之间的类球形银粉,将其用于调制浆料并测得电阻率为4.2×10-4?·m。

张颖[6](2018)在《金属纳米材料在表面增强光谱技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金属纳米结构材料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有强烈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可将光场能量局域到金属结构表面,使得周围电场强度增强,从而可显着提高其周围光学物质的光谱信号强度。金属纳米结构材料可以大幅增强物质的荧光和拉曼散射光谱强度,因此在生化检测、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因此金属纳米结构材料成为研究热点。但是这种纳米结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稳定性差,大大阻碍了其在表面增强光谱技术中的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展开了材料普适性好、灵敏度高、制备成本低且化学稳定性好的金属纳米结构基底材料的研究工作。首先深入研究了金属表面增强光谱技术相关理论,发现由金属纳米结构产生的多个等离子体共振模式耦合可实现宽谱带光谱增强效果,多“热点”结构可实现高光谱增强效果。为此设计了银花型纳米结构阵列材料。提出用溶致液晶软模板辅助银离子自组装协同生长方法,制备出花型银纳米结构阵列,解决了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的问题。利用磺酸钠玻珀酸二辛脂(AOT)双亲性分子,其亲水基团可与水相结合,两个亲油尾链能与油相结合,在AOT/对二甲苯/水的体系中可形成溶致液晶柱状阵列分子模板。使用AgNO3电解质溶液代替水相,放入电化学装置中,溶致液晶的柱状纳米水通道会沿着电场排布;在电场作用下,AgNO3溶液中的银离子沿水通道电泳至负性电极板,不断被还原为银成核长大;随着沉积过程的进行,银核尺寸逐渐变大,突破溶致液晶模板的限制,形成花型银结构阵列。通过控制生长时间,成功制备出银花直径从750 nm-1.9μm的系列花型银纳米结构阵列。电子显微镜的图像表明,花型银结构由多个厚度为20-50 nm的片状花瓣组成,花瓣密度较报道的花型结构高,形成了较多的纳米尖端和缝隙,整体结构比表面积大,更加有利于等离子体振荡及其光谱增强效果的提高。自搭建荧光测量光路,测量了所制备的花型银纳米结构阵列对常用生物荧光标记物罗丹明6G的荧光增强效果。选取激发光波长为532 nm,采用玻璃基板/罗丹明6G溶液/银花阵列结构基板三明治结构,测得的荧光光谱表明罗丹明6G溶液在波长为551 nm处的荧光峰值产生了181倍的增强,较报道的花型银结构增强因子提高了4倍之多。花型银纳米结构阵列对常用激光材料MEH-PPV溶液在波长为569 nm处荧光增强41倍,MEH-PPV放大自发辐射(ASE)谱得到显着增强,说明其在提高有机激光器能量转化效率应用中的可能性。基于荧光分子与金属基底材料间相互作用理论,探索了荧光物质与银花型纳米结构间距离对荧光增强效果的影响。在银花阵列与荧光物质间采用聚电解质聚乙烯基苯磺酸钠/聚丙烯胺盐酸盐layer-by-layer自组装薄膜,以严格控制银花阵列与荧光物质间的距离,监测荧光发射强度,得到最佳荧光增强距离为5.2 nm。利用银花型纳米结构基底,对生物标记物对巯基苯甲酸和牛奶中的有害物质三聚氰胺进行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测量。选取激发光波长为785 nm,得到拉曼光谱的最佳增强因子高达1.17×107,三聚氰胺溶液最低检测下限达10-1ppm量级,远低于婴儿受害的最低限制标准。同时,验证了花型银纳米结构宽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谱多分子检测适用性。此外,利用H2O2氧化处理银结构阵列的方法检测了花型银结构的化学稳定性。处理30 min后花型银结构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谱基本未发生变化,而相同条件下处理3 min后的银纳米立方结构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谱已消失,说明花型银结构的稳定性较银纳米立方结构显着提高,但常温空气中搁置数天发现还是会变黄氧化。为了进一步提高花型纳米结构的化学稳定性及光谱增强效果,考察了化学强稳定性的金纳米粒子的等离子体共振性质,设计了银金异质花型阵列结构。基于银与金离子之间置换反应,将已制得的银花型纳米结构基底置于氯金酸溶液中,通过控制氯金酸浓度及反应时间,制备了不同银金比、不同形貌的银金异质花型纳米结构阵列。测量了基板的SERS增强效果,SERS最佳增强效果达8.6×107,较纯银结构有近8倍的提高。检测了样品的化学稳定性,H2O2处理24 h后的银花型纳米结构的SERS增强效果变为零,而银金异质花型纳米结构的SERS增强因子为104,稳定性较纯银纳米结构显着提高。本论文研究了银花型纳米结构及银金异质花型纳米结构的制备、局域等离子体共振性质及在表面增强光谱技术中的应用。结构制备简单,成本低,结构的宽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谱性质提高了多分子检测普适性,灵敏度显着提高,化学稳定性好,为表面增强光谱技术的实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果天龙[7](2018)在《银微/纳米晶体的合成、表征及其在表面增强拉曼效应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以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效应中银基底的制备为主要研究对象,就银晶体的合成方法、形貌控制和拉曼增强性能等进行系统性研究,深入探讨了银晶体颗粒的形貌、尺寸、形成机理、晶体结构、拉曼信号增强性能与不同合成方法和合成条件之间的关系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在铜网表面通过置换反应制备银晶体SERS基底的快速、简便的方法。探讨了反应条件(硝酸银溶液浓度与置换反应时间)对银晶体形貌和尺寸的影响,发现在硝酸银浓度较低的情况下(1 mmol/L),银晶体的形貌随时间延长将从纳米团聚体转变为纳米片,其尺寸也随之增大。反应时间相同时(30 s),提高硝酸银溶液的浓度会使银晶体从纳米片逐渐转变为塔状团聚体,并最终演化成树枝状晶体。明确了银晶体在置换反应中“定向附着”(oriented attachment)的生长机制。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银晶体特定晶面选择性键合的特点及其长链结构所产生的空间位阻效应对银晶体的形貌进行控制,制备出了尺寸均一、排列密集的SERS基底。实验表明,PVP添加量超过70%时(与硝酸银的质量比),铜网表面的银晶体呈单分散的多面体/纳米片。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制备快捷(30 s)的特点,制备的SERS基底具有高敏感度(0.1 μmol/L R6G)、高拉曼增强性能(增强因子EF大约1.1× 106)和高信号重现性(RSD=0.13)。(2)在板钛矿与金红石两种不同的二氧化钛粉体表面通过光化学反应合成了银纳米SERS基底。对比研究了常见的金红石纳米棒与鲜有报道的花状板钛矿纳米球在光催化反应中的不同特性。发现了板钛矿纳米球因其优秀的光催化性能,能够合成尺寸更大、排列更密集的银SERS基底。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条件(硝酸银浓度、紫外光强度和光照时间)对两种二氧化钛粉体表面生长的银纳米晶体的生长动力学与形貌的影响。提出了采用PVP对产物形貌进行调控,并发现PVP在光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与二氧化钛形成的电子受体-供体体系提高系统还原能力的新特性。实验表明,PVP含量大于50%(与硝酸银的质量比)时,系统的还原能力将显着提高,使合成的银纳米晶体呈现大尺寸、紧密分布的纳米片/多面体形貌。SERS基底的EF值受SERS基底表面形貌影响,并且受合成条件的控制。经过测试,添加适量PVP后(20%)在板钛矿表面生成的银基底具有最大的EF值(约为3.0×105)。(3)使用三氯化钛为钛源,采用一步合成的水热法制备了鲜有报道的含有板钛矿相的二氧化钛/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材料。利用二氧化钛不同晶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和rGO与二氧化钛之间的键合作用成功地将复合材料的光学带隙由3.2 eV缩减至2.17 eV,从而将材料对光的利用范围扩大至可见光区域。并调整复合材料中不同二氧化钛晶相的含量,采用光化学法可控地制备了形貌不同的银纳米SERS基底。本章还探讨了复合材料中二氧化钛不同晶相的组成与反应环境(三氯化钛浓度、尿素浓度、氧化石墨烯的添加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提高三氯化钛的浓度将促进金红石相的形成,而氧化石墨烯和尿素则都会抑制金红石相的形成。提出了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提高溶液稳定性,防止了氧化石墨烯在与三氯化钛混合后出现的团聚与沉淀现象。光化学反应后发现,金红石表面更易生成大尺寸(约为1 μmn)银晶体,而锐钛矿与板钛矿表面生成的银晶体则呈现高颗粒密度的小尺寸(约为200 nm)多面体形貌,这与三种不同晶型的光学带隙有关。在SERS测试中,EF值受银晶体形貌影响,由三种二氧化钛晶型共存的复合材料所制备的基底具有最高的EF值。(4)采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了二氧化钛与氧化钨薄膜基板,再将基板使用不同的煅烧温度煅烧后得到了形貌、结晶度与晶相不同的光催化表面。明确了两种薄膜在不同的煅烧温度区间(二氧化钛:300~1000℃,氧化钨:300~800℃)的相变过程。二氧化钛薄膜在300-800℃的温度区间内呈锐钛矿相,煅烧温度高于800℃则呈金红石与锐钛矿混相结构。另一方面,300℃煅烧后氧化钨薄膜结晶性差,400℃煅烧后呈γ-WO3相,煅烧温度高于400℃则呈γ-WO3与δ-WO3的混相结构。两种薄膜的结晶度都随煅烧温度的提高而增加。由于两种薄膜具有不同的光学带隙(二氧化钛:3.21~2.73 eV,氧化钨:2.82~2.58 eV)、不同的结晶度和表面形貌,因此光化学反应后合成的银晶体在不同的表面呈现截然不同的形貌。与二氧化钛表面相比,在相同反应条件下,氧化钨表面合成的银晶体尺寸明显增大。但在两种基板表面合成的银晶体都会随着基板煅烧温度的提高,具有更大的形核密度和更小的晶粒间距。同时,在本章实验中还能观察到银晶体沿着二氧化钛晶界位置形核生长的现象,此现象的发现为二氧化钛晶体通过晶界提高光催化效率的新机制提供了直观的证据。硝酸银溶液浓度与紫外光强度对控制产物的形貌与尺寸的作用相似:提高硝酸银溶液浓度与紫外光强度均可以提高光化学反应的强度,从而增加合成银晶体的尺寸。因此可以实现在两种薄膜上可控地合成不同形貌、不同尺寸的银晶体SERS表面。在SERS测试中,EF值受银晶体形貌影响,1000℃煅烧后的二氧化钛表面制备的银基底具有最大的EF值。

谢施[8](2017)在《银基纳米复合材料SERS基底的制备及其对有机染料分子检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灵敏检测对于保障生命健康,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晶紫(CV)、孔雀石绿(MG)、罗丹明6G(R6G)、亚甲基蓝(MB)等都是芳香染料分子,具有高致癌性、高毒性、高残留性和致畸性等缺点,因此检测环境中这类芳香类染料分子变得至关重要。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具有高灵敏性、高选择性和对检测样品无苛刻性要求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环境中检测污染物分子。在SERS研究中如何制备高效的增强基底是主要的研究方向。因此,本论文中我们以SERS为检测手段,制备了三种不同的SERS基底用于环境中高灵敏检测染料分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工作一:利用简单的湿化学法制备多刺状的金@银和银@金@银纳米结构作为高活性的SERS基底。使用不同形貌的银纳米结构(纳米球、纳米棒和纳米片)作为前躯体合成多刺状金@银和银@金@银纳米结构,即合成具有不同刺状表面的两种纳米材料。这些刺状结构在可见光区域具有较宽较强的吸收峰且具有较高的SERS活性。我们用CV作为探针分子,各种不同形貌的刺状银@金@银复合物比相应的金@银结构所得SERS信号大大提高。在这些纳米材料中,刺状的银@金@银纳米球具有最强的增强活性。并且该合成方法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和产率高等优点,所得产物在其他领域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工作二:制备了一种新型的SERS活性纳米材料,即在还原石墨烯-银(rGO-Ag)复合物表面包裹上一层薄薄的聚多巴胺(PDA)作为高效的SERS基底用于染料分子的检测。在制得的还原石墨烯-银@多巴胺(rGO-Ag@PDA)复合物中,rGO-Ag是通过还原柠檬酸钠一步法制得而包裹的聚多巴胺是通过多巴胺自聚集所得到。由于包裹了一层聚多巴胺分子,使得所合成的rGO-Ag@PDA复合物对染料分子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因此比rGO-Ag所得到的SERS信号更强。制备的rGO-Ag@PDA复合物作为SERS基底实现了对CV、MG和MB染料分子的高灵敏检测。此外,该复合物基底相比rGO-Ag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再循环使用能力。工作三:在一种三维大孔基底上生长银纳米片作为SERS基底实现了对小分子的检测。以三聚氰胺泡沫碳化后得到的三维大孔碳为骨架,生长聚苯胺作为还原剂,加入丁二酸控制银片的生长形貌,得到负载在三维大孔骨架上纵横交错的银纳米片(AgNSs),简称AgNSs@PANI/3D-CF杂化物。引入丁二酸,控制银片生长时间是制得纵横交错的银纳米片结构的关键因素。由于该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的优点对染料分子的吸附能力较高,且在其表面生长上纵横交错的银纳米片为该基底材料提供大量的“热点”,有效提高其SERS增强活性。AgNSs@PANI/3D-CF作为SERS基底对4-巯基苯甲酸(4-MBA)、尼罗蓝(NB)和MB等染料分子具有高灵敏检测。以NB作为探针分子也可实现对实际水样的检测。AgNSs@PANI/3D-CF因具有其独特的结构、高的拉曼增强性能和良好的重现性,在环境监测和光学传感等其它领域具有好的应用前景。

王春艳[9](2016)在《集成纳米结构的微流控SERS芯片及其生化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微光学检测技术与微流体控制的结合已经成为微流控生化芯片分析的重要发展趋势。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无需样品预处理、探测灵敏度高、水基干扰小等优点。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有望同时具有多种检测方法的优势:无标记分析的简单性、荧光检测的低检出限和拉曼光谱的分子特征识别。SERS与微流控分析技术相结合,有望实现痕量物质成分的高效定性、定量检测。针对微流控SERS芯片存在的SERS增强介质有限、信号重复性差、芯片集成难度大,检测灵敏度低、不可循环重复使用等瓶颈问题,提出了采用自组装-化学镀复合法在微流控芯片微管道中方便可控地制备有序纳米金SERS增强基底,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金结构与其SERS增强效能的研究和分析,确定了纳米金在微通道中的原位集成制备参数;提出了在微流控芯片上原位集成Au@Ag/Ti O2NTs新型复合SERS增强介质结构,并对制备过程的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了复合材料中的不同组分之间的协同SERS增强效应,并实现了对二苯胺的光催化降解过程和大肠杆菌的杀灭过程的原位SERS检测;提出了纳米金颗粒修饰的Teflon AF1600液芯光波导与微样品通道相结合的SERS检测芯片新型结构,通过对Teflon AF1600液芯光波导Raman增强理论模型的研究和计算,确立了集成Teflon AF1600液芯光波导的微流控SERS芯片检测系统的结构、检测模式及相关的检测参数,解决了纳米金颗粒、液芯光波导包层介质Teflon AF1600与微流体通道的一体化集成加工问题,研究了集成液芯光波导长度、纳米金包裹密度与集成微结构SERS增强效能之间的构效关系,验证了该集成微结构对生物样本牛血清蛋白的高效SERS响应。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微流控SERS检测芯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微流控SERS芯片分析系统存在的主要不足。本文提出采用自组装-化学镀复合法制备微流控芯片微管道中的有序纳米Raman增强介质结构,并设计制作纳米金修饰的液芯光波导与微样品通道相结合的新型SERS检测微结构,增加Raman增强效率和作用光程,提高检测灵敏度及可重复性;并进一步开展生化应用研究,为微流控SERS芯片在生化分析领域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2)微通道表面制备有序纳米金。利用自组装-化学镀复合法,通过控制制备过程中所用金种子大小、分布密度、化学镀时间等参数调节基底表面分布的纳米金的大小及密度,优化所制备的纳米金的SERS增强效能。结果发现,选用20nm粒径的纳米金种子在玻璃表面自组装12h,并进一步化学镀8min时制备的粒径为55nm、分布密度为225particles/μm2的有序纳米金结构显示了良好的检测可重复性和最优的SERS增强效能,增强因子为0.93×105。探讨了微流控芯片所用盖片材质、厚度对SERS检测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使用0.4mm厚的PDMS盖片,可将微流控SERS芯片的检测效率提高至无盖片时的68.8%,有效解决了盖片材质和厚度对微流控芯片SERS检测带来的光损耗问题。(3)微通道内Au@Ag/Ti O2 NTs的设计制备及其SERS测试。利用自组装-化学镀复合法,通过对PDDA浓度、化学镀银时间的优化,有效控制了金种子的分布密度及银壳的厚度。结果发现,当金核粒径为18nm、银壳厚度为3.5nm时,微通道中制备的Au@Ag/Ti O2 NTs复合SERS增强基底对R6G的检测限低至10-10M,而且613cm-1处Raman峰的强度较微通道中集成的Au/glass、Au@Ag/glass、Au@Ag/Ti O2plate分别提高了20倍、2.3倍、1.6倍。表明该复合纳米结构各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协同SERS增强效能,而且其持久稳定的光催化性能使芯片可循环重复使用至少6轮,通过对二苯胺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过程和对大肠杆菌的杀灭过程原位SERS检测发现,实验结果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规律,而且可以显示中间产物的特征Raman峰。有效解决了微流控SERS芯片不可重复使用的问题,并将微流控SERS检测芯片的应用范围成功拓展至光催化过程检测领域。(4)集成Teflon AF1600液芯光波导的新型SERS检测微结构及应用测试。采用物理沉积法实现了Teflon AF1600液芯光波导(LCW)在微通道内的原位集成制备,并将微通道内R6G的Raman检测灵敏度提高了2个数量级。并进一步利用自组装法将纳米金颗粒集成到修饰有PDDA的Teflon AF1600 LCW包层膜内表面,解决了Teflon AF1600 LCW、纳米金在微流控芯片上的一体化集成加工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了集成微结构中纳米金分布密度、集成微结构长度以及整体SERS增强效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纳米金在集成微结构中的包裹密度为21 particles/μm2时,激发光在其中的作用光程为1.5cm,可实现对10-11M R6G的检测,与常规仅集成了相同密度纳米金的微流控SERS芯片相比,对R6G的检测灵敏度提高了4个数量级,增强因子提高了3.9×103倍,而且对生物样本牛血清蛋白也显示了更强的SERS增强效果及更多的SERS特征峰。表明设计制备的集成微结构对于生化样本的高效SERS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马雪亭[10](2016)在《基于分形理论的金刚石木工圆锯片磨损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刚石木工刀具在木制品加工中应用广泛,并随着木制品加工设备精度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呈现上升趋势,金刚石木工刀具在使用过程中磨损状态的检测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木制品加工的质量、效率和生产成本,其研究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使用较为普遍的金刚石木工圆锯片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形理论对刀具磨损形貌和模态变化进行分析,利用分形维数表征刀具磨损状的程度,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刀具磨损程度的评价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刀具磨损过程十分复杂,其评价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在分析国内外关于刀具磨损和刀具磨损监测方法的基础上,到使用金刚石木工圆锯片生产强化地板的生产厂家跟踪刀具的实际磨损情况,进行金刚石木工圆锯片磨损方式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金刚石木工圆锯片以后刀面磨损和锯齿破损情况为主要磨损形态,也是影响产品生产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利用分形理论研究刀具磨损程度的表征提供分析基础;刀具磨损状态的评价与分析方法主要有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论文分别利用分形理论与上述两种方法相结合,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和有限元法对其磨损形貌和自然振动特性进行分析和探讨。采集金刚石木工圆锯片锯齿磨损的图像信息,对获取的锯齿后刀面的磨损形貌进行图像预处理和分割,主要包括灰度处理,缩小处理,直方图均衡化以及阈值分割等,图像处理结果表明,阈值在100至110之间时图像分割的特征最理想,可以提取出用于分形维数计算的有效特征,利用分形理论中的盒维数算法,对刀齿后刀面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计算出其盒维数,并研究刀具磨损规律与盒维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刀具磨损将引起后刀面分形维数的变化,且磨损程度越大,磨损状态越复杂,其分形维数具有增加的趋势。建立刀具锯齿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数值模态分析得到的节点位移变化曲线提取特征量作为特征信号,研究磨损前后该特征信号的变化特点,并基于分形理论,对节点位移变化曲线进行盒维数分析计算,建立其与刀具磨损状态之间的标定关系,根据特征量的变化情况来反映刀具的磨损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刀具磨损后节点位移变化曲线分形维数增大。

二、银片SERS信号随光照时间的变化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片SERS信号随光照时间的变化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银纳米线的合成及其在透明电极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银纳米线的合成
        1.1.1 紫外辐射法
        1.1.2 模板法
        1.1.3 水热法
        1.1.4 电化学法
        1.1.5 多元醇还原法
    1.2 透明电极简介
        1.2.1 评价柔性透明电极的指标
        1.2.2 组装柔性透明电极的新材料
    1.3 Ag-NWs的长径比对透明电极性能的影响
        1.3.1 导电性
        1.3.2 透光性
        1.3.3 多元醇还原法的改良增加Ag-NW的长径比
    1.4 Ag-NW柔性透明电极的组装技术
        1.4.1 浸渍涂布
        1.4.2 旋涂
        1.4.3 喷涂
        1.4.4 迈耶杆涂布
        1.4.5 滴落涂布
        1.4.6 真空抽滤-转移涂布
        1.4.7 对辊涂布
    1.5 Ag-NW透明电极的性能优化
        1.5.1 接触电阻
        1.5.2 环境稳定性
        1.5.3 表面粗糙度
        1.5.4 与基底的粘合力
    1.6 Ag-NW透明电极的应用
        1.6.1 太阳能电池
        1.6.2 传感器
        1.6.3 有机发光二极管
        1.6.4 触摸屏
        1.6.5 透明加热器
        1.6.6 超级电容器
    1.7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简介
        1.7.1 拉曼散射
        1.7.2 SERS机理
        1.7.3 增强因子
        1.7.4 热点
    1.8 本论文的研究构想
第2章 一种新型的光辅助多元醇还原法合成银纳米线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氯化铜含量的影响
        2.3.2 温度的影响
        2.3.3 n _(PVP):n _(AgNO3)比值的影响
        2.3.4 光照的影响
        2.3.5 Ag-NWs的晶体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室温焊接Ag-NW的接触点用以制备高性能的透明电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aBH_4移除PVP的动力学研究
        3.3.2 NaBH_4移除Ag-NWs表面PVP层的表征
        3.3.3 NaBH_4移除PVP层的机理研究
        3.3.4 移除PVP绝缘层对Ag-NW透明电极的性能的影响
        3.3.5 Ag-NW透明电极机械性能的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化学清洁Ag-NWs用于高性能透明电极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位的选择
        4.3.2 Ag-NW透明电极面内载流子的传输
        4.3.3 面内载流子传输性能改善原因的探究
        4.3.4 Ag-NW透明电极在应力传感器上的应用
        4.3.5 Ag-NW透明电极面外载流子的传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烷基硫醇修饰Ag-NW表面用于制备高稳定性的透明电极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g-NWs腐蚀机理的探究
        5.3.2 烷基硫醇保护Ag-NW透明电极的原理
        5.3.3 不同链长的烷基硫醇修饰的Ag-NW透明电极的稳定性
        5.3.4 十二烷基硫醇修饰的Ag-NW透明电极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5.3.5 PVP对 Ag-NW透明电极稳定性的影响
        5.3.6 烷基硫醇的修饰对Ag-NW透明电极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光诱导法增加Ag-NW有序阵列的热点用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分析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基于Ag-NW有序阵列的SERS基底的制备
        6.3.2 影响Ag-NWs表面“热点”生长的实验因素
        6.3.3 SERS效应的测试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晶相结构及SERS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SERS效应相关理论
        1.2.1 拉曼散射理论
        1.2.2 SERS理论
        1.2.3 电磁增强机理
        1.2.4 化学增强机理
        1.2.5 化学增强机理研究方法
    1.3 金属基SERS基底
    1.4 非金属SERS基底
        1.4.1 金属氧化物SERS基底
        1.4.2 石墨烯基SERS基底
        1.4.3 TMDs基 SERS基底
    1.5 二维TMDS基底SERS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试剂与实验方法
    2.1 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2.1.1 化学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二维TMDS的制备
        2.2.1 液相剥离法制备单层TMDs纳米片
        2.2.2 CVD法制备单层TMDs薄膜
    2.3 不同相二氧化钒(VO_2)纳米片的制备
        2.3.1 块状VO_2(B)纳米颗粒的制备
        2.3.2 单斜VO_2(B)纳米片的制备
        2.3.3 单斜VO_2(M)纳米片的制备
    2.4 SERS样品的制备及测试
        2.4.1 SERS样品制备
        2.4.2 SERS测试方法
    2.5 其他表征仪器
        2.5.1 原子力显微镜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5.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5.5 X射线粉末衍射仪
        2.5.6 差示扫描量热仪
        2.5.7 比表面积测量仪
        2.5.8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第3章 单层WS_2薄膜的SERS效应
    3.1 单层WS_2薄膜的制备和表征
        3.1.1 单层WS_2薄膜的制备
        3.1.2 单层WS_2薄膜的表征
    3.2 单层WS_2三角形薄膜表面的缺陷分布
        3.2.1 单层WS_2三角形薄膜的PL强度分布
        3.2.2 单层WS_2三角形薄膜的PL光谱分析
        3.2.3 单层WS_2三角形中缺陷的定量表征
    3.3 单层石墨烯表面缺陷的表征
        3.3.1 石墨烯薄膜表面缺陷的产生
        3.3.2 石墨烯薄膜表面缺陷的定量表征
    3.4 单层WS_2三角形薄膜的SERS效应
        3.4.1 单层WS_2三角形薄膜上R6G、CV和MB分子的SERS检测
        3.4.2 单层WS_2三角形薄膜表面CuPc分子的SERS检测
    3.5 单层WS_2薄膜表面SERS增强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层MX_2(X=S,Se)纳米片的SERS效应
    4.1 不同相单层MOX_2纳米片的表征
        4.1.1 单层2H相MoS_2和MoSe_2纳米片的表征
        4.1.2 单层1T相MoS_2和MoSe_2纳米片的表征
    4.2 不同相态单层MOX_2表面的SERS效应
        4.2.1 单层MoX_2纳米片表面CuPc分子的拉曼信号检测
        4.2.2 单层MoX_2表面的R6G和CV分子的拉曼信号检测
    4.3 不同相单层MOX_2表面的SERS增强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维ReS_2材料的SERS效应
    5.1 单层及多层ReS_2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5.2 ReS_2薄膜表面的SERS效应
        5.2.1 ReS_2薄膜表面CuPc分子的拉曼信号检测
        5.2.2 激光偏振方向和波长对ReS_2 SERS效应的影响
        5.2.3 单层ReS_2薄膜表面染料分子拉曼信号的检测
    5.3 ReS_2薄膜表面的SERS增强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二维VO_2纳米片的SERS效应
    6.1 不同相VO_2纳米片的制备和表征
        6.1.1 单斜相VO_2(B)纳米片的制备和表征
        6.1.2 单斜相VO_2(M)纳米片的制备和表征
        6.1.3 单斜相VO_2(M)与四方金红石相VO_2(R)的可逆相变
    6.2 不同相VO_2纳米片的SERS性能
        6.2.1 单斜VO_2(B)纳米片的SERS性能
        6.2.2 单斜VO_2(M)纳米片的SERS性能
    6.3 VO_2纳米片的SERS增强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三角形银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在SERS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三角形银纳米片的合成及其研究概况
        1.1.1 三角形银纳米片的合成机理
        1.1.2 三角形银纳米片合成方法
    1.2 纳米材料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
        1.2.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
        1.2.2 SPR性质的理论研究
        1.2.3 三角形银纳米片的LSPR
    1.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
        1.3.1 拉曼散射
        1.3.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1.4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1.5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2 银纳米片的制备与调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2.2.2 银纳米片的制备
        2.2.2.1 配体辅助还原法制备银纳米片
        2.2.2.2 多轮种子生长法制备银纳米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配体辅助还原法制备银纳米片
        2.3.1.1 H_2O_2的用量对银片生成的影响
        2.3.1.2 TSC的用量对银片生成的影响
        2.3.1.3 PVP的用量对银片生成的影响
        2.3.1.4 AgNO_3的用量对银片生成的影响
        2.3.1.5 NaBH_4的用量对银片生成的影响
        2.3.2 种子生长法制备银纳米片
    2.4 本章小结
3 三角形银纳米片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3.3 SERS样品制备与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三角形银纳米片悬浮液聚集体增强拉曼光谱
        3.4.1.1 配体辅助生长法制备的银纳米片悬浮液的SERS效应
        3.4.1.2 种子生长法制备的银纳米片悬浮液的SERS效应
        3.4.1.3 PEG-SH凝聚剂对银纳米片SERS效应的影响
        3.4.1.4 酸度对三角形银纳米片SERS效应的影响
        3.4.2 三角形银纳米片固相聚集体增强拉曼光谱
        3.4.2.1 三角形银纳米片固相聚集体基底的SERS效应
        3.4.2.2 硅-石墨烯凝胶-银纳米片基底的SERS效应
    3.5 本章小结
4 三角形银纳米片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4.2.1 ITO导电玻璃的清洗
        4.2.2 ZnO电子传输层的制备
        4.2.3 活性层的制备
        4.2.4 蒸镀电极
        4.2.5 银纳米片应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4.2.6 器件的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银纳米片尺寸的影响
        4.3.2 旋涂转速的影响
        4.3.3 真空干燥时间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试剂及仪器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硫醇修饰纸基SERS基底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0.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简介
        0.2.1 拉曼光谱介绍
        0.2.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发展
        0.2.3 SERS增强机制
        0.2.4 SERS基底
    0.3 疏水材料在SERS检测中的应用
    0.4 纤维素在拉曼基底中的应用
    0.5 纸基SERS基底
    0.6 小结
    0.7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一章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超疏水衬底的制备与应用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药品与仪器
        1.2.2 超疏水衬底的制备
        1.2.3 银胶的制备
        1.2.4 SERS检测
    1.3 结果与讨论
        1.3.1 超疏水衬底的实验流程
        1.3.2 银膜的制备
        1.3.3 硫醇浓度对银膜疏水改性的影响
        1.3.4 硫醇种类对银膜疏水效果及对SERS增强的影响
        1.3.5 超疏水银膜的SERS应用
    1.4 小结
第二章 纤维素/银复合SERS基底的制备及其应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CF-Ag的制备
        2.2.3 样品准备
        2.2.4 SERS检测参数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硝酸银浓度对CF-Ag的影响
        2.3.2 CF-Ag的 SERS性能分析
        2.3.3 CF-Ag的 SERS增强因子的估算
        2.3.4 CF-Ag的 SERS应用
    2.4 小结
第三章 纳米纤维素-银复合SERS基底的制备及其应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NCF-Ag的制备
        3.2.3 样品的制备
        3.2.4 SERS检测参数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CF-Ag的制备原理
        3.3.2 硝酸银浓度对NCF-Ag的 SERS影响
        3.3.3 NCF-Ag的 SERS性能检测
        3.3.4 NCF-Ag的 SERS应用
        3.3.5 P-NCF-Ag的制备
    3.4 小结
第四章 纸基SERS基底的制备及其疏水改性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NCF-Ag的制备
        4.2.3 纸基SERS基底的制备
        4.2.4 SERS检测参数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纸基-纤维素-银(P-CF-Ag)与纸基-纳米纤维素-银(P-NCF-Ag)的比较
        4.3.2 P-NCF-Ag的 SERS性能探究
        4.3.3 P-NCF-Ag的疏水改性及其在SERS中的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低温固化银浆用微细片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银粉的制备现状
    1.3 片状银粉的主要制备方法
        1.3.1 机械球磨法
        1.3.2 晶种法
        1.3.3 光诱导法
        1.3.4 电化学沉积法
        1.3.5 模板法
        1.3.6 微乳液法
        1.3.7 液相化学还原法
        1.3.8 溶剂热法
    1.4 液相化学还原法原理
        1.4.1 银粉的还原机理
        1.4.2 银粉的生长理论
        1.4.3 小结
    1.5 超细银粉的特性和应用现状
        1.5.1 超细银粉的特性
        1.5.2 超细银粉的应用现状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流程图
    2.4 表征手段
第三章 微细片状银粉的制备、机理及应用研究
    3.1 液相还原法制备微细片状银粉前期探索
        3.1.1 还原剂种类及用量选择
        3.1.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3.2 PVP为表面活性剂制备微细片状银粉及形成机理探究
        3.2.1 PVP用量对银粉的影响
        3.2.2 PVP的分散方式对银粉的影响
        3.2.3 混合方式对银粉的影响
        3.2.4 可能的形成机理
    3.3 阿拉伯树胶粉为表面活性剂制备微细片状银粉及机理探究
        3.3.1 阿拉伯树胶粉的用量对银粉的影响
        3.3.2 pH值的影响
        3.3.3 可能的形成机理
    3.4 溶剂热法制备微细片状银粉及形成机理探究
        3.4.1 PVP用量对银粉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的选择
        3.4.3 反应时间的选择
        3.4.4 Fe3+对银粉产物的影响
        3.4.5 可能的形成机理
    3.5 微细片状银粉的导电性能探究
        3.5.1 物相分析
        3.5.2 振实密度
        3.5.3.导电性能测试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其他形貌银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的初始探索
    4.1 花枝状银粉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4.2 花球状银粉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4.3 类球形银粉的制备及导电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金属纳米材料在表面增强光谱技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表面增强光谱技术的研究意义
    1.2 表面增强光谱技术原理
        1.2.1 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1.2.2 金属表面增强荧光原理
        1.2.3 金属表面增强拉曼原理
    1.3 表面增强光谱技术研究进展
        1.3.1 表面增强荧光光谱技术研究进展
        1.3.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研究进展
    1.4 表面增强光谱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银纳米结构阵列的制备
    2.1 引言
    2.2 多分子光谱增强普适性基底结构分析
        2.2.1 贵金属Drude模型
        2.2.2 金属纳米结构LSPR性质
        2.2.3 宽谱带高光谱增强基底结构分析
    2.3 银纳米花阵列的一般制备方法
    2.4 制备银花纳米结构阵列的溶致液晶模板
        2.4.1 溶致液晶的各种相态与自组装特性
        2.4.2 溶致液晶模板辅助银离子自组装协同生长方法
    2.5 银花型纳米结构的制备
        2.5.1 银花纳米结构阵列的溶致液晶模板的制备方法
        2.5.2 银花型纳米结构阵列的生长条件控制
        2.5.3 银花型纳米结构阵列样品的清洗
    2.6 纳米结构阵列的形貌检测
    2.7 银花阵列的银纯度检测
    2.8 银花型纳米结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银花型纳米结构阵列表面增强荧光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表面增强荧光效果研究
        3.2.1 荧光增强效果测量及分析
        3.2.2 光谱重现性研究
    3.3 花型银纳米结构在提高有机激光器能量转化效率中的可能性分析
        3.3.1 花型银纳米结构MEH-PPV荧光增强效果研究
        3.3.2 花型银纳米结构MEH-PPV ASE谱增强研究
    3.4 表面增强荧光距离依赖性质的研究
        3.4.1 距离依赖理论
        3.4.2 距离控制技术
        3.4.3 距离控制实验过程
        3.4.4 距离对荧光增强效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银花及银金异质花型纳米结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银花型纳米结构阵列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能研究
        4.2.1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果测量
        4.2.2 银花尺寸依赖的拉曼增强效果分析
        4.2.3 银花型纳米结构对三聚氰胺的检测
    4.3 银花型纳米结构化学稳定性研究
    4.4 银金异质花型纳米结构的制备
    4.5 银金异质花型纳米结构的形貌检测
        4.5.1 扫描电镜三维形貌表征
        4.5.2 能谱元素表征
    4.6 银金异质花型纳米结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研究
    4.7 银金异质花型纳米结构的SERS效果研究
        4.7.1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果测量
        4.7.2 局域电场强度分析
        4.7.3 增强效果分析
    4.8 银金异质花型纳米结构化学稳定性研究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银微/纳米晶体的合成、表征及其在表面增强拉曼效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拉曼散射简介
    1.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
        1.3.1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简介
        1.3.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特点
        1.3.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增强机理
    1.4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应用
        1.4.1 生物领域
        1.4.2 化学领域
        1.4.3 艺术领域
        1.4.4 环境监测与食品安全
    1.5 SERS基底的制备方法及种类
        1.5.1 SERS基底的制备方法
        1.5.2 SERS基底的不同种类
    1.6 SERS基底的研究进展
    1.7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在铜网表面合成银微/纳米结构的SERS基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银晶体生长过程
        2.3.2 硝酸银溶液浓度对银纳米晶体生长的影响
        2.3.3 PVP对银纳米晶体生长的影响
        2.3.4 SERS测试
    2.4 结论
第3章 在板钛矿与金红石纳米粉体表面合成银纳米SERS基底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二氧化钛纳米晶体的合成,表征以及光催化性能的评定
        3.2.3 银纳米晶体的光催化合成,表征以及SERS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二氧化钛晶体的表征
        3.3.2 在板钛矿型二氧化钛表面沉积银纳米晶体
        3.3.3 在金红石型二氧化钛表面沉积银纳米晶体
        3.3.4 银在二氧化钛表面的形核与长大的机理
        3.3.5 PVP对银纳米晶体生长的影响
        3.3.6 PVP与二氧化钛在光催化反应中的作用
        3.3.7 SERS测试
    3.4 结论
第4章 在多相二氧化钛/rGO纳米复合材料表面合成银纳米SERS基底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二氧化钛/rGO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以及银晶体的沉积
        4.2.3 样品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氧化石墨烯粉体的表征
        4.3.2 二氧化钛/rGO复合材料的表征
        4.3.3 在二氧化钛/rGO复合材料表面沉积银晶体
        4.3.4 SERS测试
    4.4 结论
第5章 在二氧化钛与氧化钨薄膜表面合成银微/纳米SERS基底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2.2 二氧化钛薄膜的制备
        5.2.3 氧化钨薄膜的制备
        5.2.4 在薄膜基板表面通过光催化反应沉积微银纳米晶体
        5.2.5 样品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二氧化钛与氧化钨薄膜拉曼光谱分析
        5.3.2 二氧化钛与氧化钨薄膜的光学吸收性能
        5.3.3 二氧化钛与氧化钨薄膜在沉积银微/纳米晶体前后的形貌表征
        5.3.4 SERS测试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后期展望与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所获奖励
致谢

(8)银基纳米复合材料SERS基底的制备及其对有机染料分子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拉曼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
        1.1.1 拉曼光谱
        1.1.2 拉曼散射
        1.1.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
    1.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增强机理
        1.2.1 电磁场增强机理
        1.2.2 化学增强机理
    1.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分类
        1.3.1 贵金属SERS基底
        1.3.2 以碳材料为基底的复合SERS基底
        1.3.3 基于其它材料的SERS基底
    1.4 SERS基底增强性能影响因素
        1.4.1 尺寸的影响
        1.4.2 形貌的影响
        1.4.3 距离的影响
    1.5 SERS的应用
        1.5.1 SER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5.1.1 土壤和水中有机大分子的检测
        1.5.1.2 空气和水中单分子的检测
        1.5.1.3 无机离子和金属离子的检测
        1.5.2 SERS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1.5.3 SERS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6.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一种通用的方法用于合成具有SERS活性的多刺状金@银和银@金@银纳米结构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材料的制备
        2.2.3.1 不同形貌银纳米粒子的制备
        2.2.3.2 不同形貌刺状的金@银和银@金@银复合物的制备
        2.2.3.3 SERS基底的制备与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不同形貌银纳米结构
        2.3.2 制备不同形貌刺状金@银复合物
        2.3.3 制备不同形貌刺状银@金@银复合物
        2.3.4 不同形貌刺状金@银和银@金@银复合物的SRES活性
    2.4 结论
第三章 聚多巴胺包裹的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SERS检测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GO和rGO-Ag的制备方法
        3.2.4 rGO-Ag@PDA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3.2.5 紫外和SERS基底样品的制备
        3.2.6 rGO-Ag@PDA的稳定性和可回收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GO和rGO-Ag复合物
        3.3.2 不同材料对染料分子的吸附性
        3.3.3 rGO-Ag@PDA复合物对不同染料分子的SERS活性
    3.4 结论
第四章 三维大孔聚苯胺/碳泡沫上生长交错的银纳米片作为SERS基底实现对染料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制备PANI/3D-CF复合物
        4.2.3 制备AgNSs@PANI/3D-CF复合物
        4.2.4 紫外和SERS基底样品的制备
        4.2.5 仪器装置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制备PANI/3D-CF和AgNSs@PANI/3D-CF复合物
        4.3.2 丁二酸和银片的生长时间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4.3.3 各种产物对芳香染料分子的吸附能力
        4.3.4 不同材料的SERS性能
        4.3.5 AgNSs@PANI/3D-CF杂化物用于分子传感
    4.4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集成纳米结构的微流控SERS芯片及其生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微流控SERS检测芯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微流控芯片生化分析检测技术
        1.1.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及其增强机理
        1.1.3 微流控SERS芯片的SERS增强介质
        1.1.4 光学传输器件的微流控SERS检测应用
    1.2 微流控SERS检测芯片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微通道内有序可控纳米金的集成制备及其SERS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耗材
        2.2.2 仪器设备
        2.2.3 玻璃表面纳米金颗粒的制备
        2.2.4 微流控芯片的加工制作
        2.2.5 通道内基底表面纳米金的制备
        2.2.6 纳米金的UV-Vis及形貌表征
        2.2.7 纳米金的SERS增强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金溶胶颗粒的大小对金种子分布密度的影响
        2.3.2 化学镀纳米金颗粒的SERS活性
        2.3.3 纳米金颗粒大小对SERS增强效能的影响
        2.3.4 集成纳米金的微流控SERS检测微结构的设计和加工
        2.3.5 影响微流控SERS芯片检测效率的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集成Au@Ag/TiO_2 NTs复合纳米结构的微流控SERS芯片的设计制备及效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试剂耗材
        3.2.2 集成Ti-Au@Ag/TiO_2 NTs的微流控SERS芯片的制备
        3.2.3 Au@Ag/TiO_2 NTs基底形貌及成分表征
        3.2.4 微流控SERS芯片中R6G的SERS测试
        3.2.5 二苯胺(DPA)的原位光催化降解及SERS检测
        3.2.6 大肠杆菌(E.Coil)的吸附及杀灭过程的原位SERS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集成Ti-Au@Ag/TiO_2 NTs复合纳米结构的微流控SERS芯片的设计制备
        3.3.2 集成Ti-Au@Ag/TiO_2 NTs的微流控SERS芯片的SERS效能分析
        3.3.3 Au@Ag/TiO_2 NTs对微通道内DPA光催化降解过程的原位SERS检测
        3.3.4 Au@Ag/TiO_2 NTs复合纳米结构对微通道内大肠杆菌杀灭过程的原位SERS检测
    3.4 本章小结
4 集成纳米金修饰液芯光波导的微流控SERS芯片的设计制备及效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步骤
        4.2.1 试剂耗材
        4.2.2 集成纳米金修饰液芯光波导的微流控SERS芯片检测微结构的制作
        4.2.3 微通道内表面包裹的Teflon AF1600膜及其表面集成的纳米金的形貌表征
        4.2.4 SERS芯片检测微结构中R6G和BSA的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芯片的设计及测试参数的确定
        4.3.2 芯片的制备
        4.3.3 集成微结构的结构参数与其SERS增强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
        4.3.4 芯片的性能测试
        4.3.5 牛血清蛋白(BSA)在芯片上的SERS检测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后期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报专利情况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基于分形理论的金刚石木工圆锯片磨损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刀具磨损状态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刀具磨损状态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刀具磨损状态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分形理论在刀具磨损状态方面的应用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金刚石木工圆锯片磨损形貌研究
    2.1 金刚石木工刀具磨损影响因素分析
    2.2 金刚石木工圆锯片磨损机理
    2.3 金刚石木工圆锯片的磨损形式研究
    2.4 金刚石木工圆锯片磨损形貌特征提取
        2.4.1 金刚石木工圆锯片锯齿磨损形貌的获取
        2.4.2 金刚石木工圆锯片磨损形貌图像预处理
        2.4.3 金刚石木工圆锯片磨损形貌的图像分割
    2.5 本章小结
3 金刚石木工圆锯片磨损形貌的分形维数表征
    3.1 金刚石木工圆锯片磨损形貌的表征
        3.1.1 金刚石木工圆锯片磨损形貌的传统表征
        3.1.2 金刚石木工圆锯片磨损形貌的分形特征描述
    3.2 常用的分形维数算法
        3.2.1 豪斯道夫维数
        3.2.2 关联维数
        3.2.3 盒维数
    3.3 金刚石木工圆锯片后刀面磨损形貌的盒维数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金刚石木工圆锯片的数值模态分析
    4.1 概述
    4.2 金刚石木工圆锯片数值模态分析意义
    4.3 数值模态分析流程
    4.4 金刚石木工圆锯片模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分形理论节点模态位移变化曲线的研究
    5.1 分形理论在曲线图像方面的应用
    5.2 金刚石木工圆锯片节点位移变化曲线的分形性探讨
    5.3 磨损前后节点位移变化曲线分形维数计算
        5.3.1 基于传统盒维数算法的节点位移变化曲线维数计算
        5.3.2 基于序列曲线盒维数算法的分形维数计算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银片SERS信号随光照时间的变化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银纳米线的合成及其在透明电极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方面的应用[D]. 葛勇杰. 湖南大学, 2020
  • [2]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晶相结构及SERS效应研究[D]. 苗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3]三角形银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在SERS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 徐润响.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硫醇修饰纸基SERS基底的构建与应用[D]. 吴长机.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低温固化银浆用微细片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巢云秀. 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2019(01)
  • [6]金属纳米材料在表面增强光谱技术中的应用[D]. 张颖.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8(10)
  • [7]银微/纳米晶体的合成、表征及其在表面增强拉曼效应中的应用[D]. 果天龙. 东北大学, 2018(01)
  • [8]银基纳米复合材料SERS基底的制备及其对有机染料分子检测的研究[D]. 谢施.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
  • [9]集成纳米结构的微流控SERS芯片及其生化应用研究[D]. 王春艳. 重庆大学, 2016(09)
  • [10]基于分形理论的金刚石木工圆锯片磨损状态研究[D]. 马雪亭.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银片SERS信号随光照时间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