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桥下部结构改造方案设计

建国桥下部结构改造方案设计

一、建国桥下部结构改建方案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梅,牟振宇[1](2020)在《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黄浦江百年筑桥记(1920—2020)》文中研究说明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贝伦慈等人提出黄浦江上造桥的设想。之后,大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越江交通委员会,并提出浮桥、高架固定桥、低架活动桥等多种方案,但最终均成一纸空文。除技术和经费方面的因素外,筑桥还缺乏现实的迫切需求,因为轮渡基本可满足旧上海越江交通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海市政府在选址、方案设计、勘测等方面做了颇多工作。但限于当时国力,导致工程一再延期。直至1976年,为配合上海石化总厂建设,便利两岸交通,才在黄浦江上游建成第一座跨江大桥——松浦大桥。改革开放后,浦西向浦东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轮渡已饱和,过江交通困难凸显。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后,黄浦江筑桥成为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随着中国工业进步和筑桥技术成熟,自1991年南浦大桥建成,至2020年,共建成13座跨江大桥,成为浦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陈纵[2](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张清琪[3](2020)在《对于邻水道路快速化改造方案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杭州市主城区内之江路改建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目前之江路所处状况及建设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说明道路建设的必要性;同时基于上述分析,参考国内外相关工程建设,分别讨论了桥梁设计方案与隧道设计方案。城市快速路作为城市道路系统的骨架,是引导城市空间结构拓展和影响出行方式转变的关键[1]。之江路地处钱塘江北岸,毗邻西湖景区与之江新城,在杭州绘制“一城”“一窗”蓝图、实施拥江发展战略[2]的背景之下,对之江路的设计建造将不能仅局限于缓解区域交通拥堵、增加道路资源供给等功能性研究讨论,还需要兼顾提升城市品位、配套景观协调等因素。在工程总体设计方面,遵循近期满足私人机动化方式的发展,支持之江新城的发展;远期转变交通需求管理方式,通过设置公交专用道,满足区域间的大容量客流需求原则。在桥梁建设方式方面,横向对比了双向方案布局与单向方案布局的差异;隧道建设方式较为单一,简要叙述了近期方案设计与远期方案展望。方案选择方面,可以在桥梁和隧道中间选择一种,两种方式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范例。桥梁方案与隧道方案各具特色,如果选择桥梁设计方案,采取双向方案布局,从桥梁结构设计、景观设计两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如果选择隧道设计方案,从隧道工程、道路工程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基于本工程案例背景,开展的方案研究可对邻水快速通道建设、改建有重要工程意义。

李琦琦[4](2020)在《民国时期梅州地区的市政改革与城镇建设》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州地区各县市和墟镇展开了市政改革和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大量相关档案史料,为研究民国时期内陆地区市政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论文以档案史料、文史资料等为基础,主要运用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针对梅州各县市城市和墟镇的市政建设进行研究,探讨市政改革及建设的背景、市政机构或组织、市政建设活动等。由于梅州各县改革是在广东省政府的推动下进行,其措施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仅对梅县、兴宁二县做全面研究,丰顺、蕉岭、五华则更注重地域特色。同时,关注到梅州侨乡这一地域特色,将华侨因素作为各章节的重要线索,探究各县市及城镇市政推进中华侨投资、华侨捐助、华侨建设等内容。论文以平行结构分别研究了梅县、兴宁、丰顺、蕉岭、五华五县的市政改革与城镇建设,并以松口镇为镇的代表进行个案研究。梅县成立了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主持市政改革与城镇建设,主要措施有修建防御工事,在梅城周围建筑十余座碉楼;在城区内修建30余条混凝土道路,将旧马路从2-3米拓宽为6-10米不等;在新修建的道路两旁建筑骑楼;在梅江上建设桥梁及城区的菜市;关注娱乐休闲建设,发动华侨在梅城建设中山公园,不过未能实施。兴宁县市政改革与城镇建设的主要措施分别是在城墙内及城外及宁江河之间的商业区修建道路,拓展路面;在新路两旁建设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骑楼街屋;保护宁江上游林木、兴修水利,解决城区水患灾害问题;修建公共休闲设施即在抗战胜利后重建中山公园。丰顺县丰良镇的市政改革与城镇建设是在当地以吴姓、张姓为首的华侨家族的斗争中进行的,双方势力在斗争中大力投资该镇的商业区、建设骑楼等。蕉岭县的措施有拆除城墙、拓展城区街道、建设与外地相通的交通及通信设施等,华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捐赠。五华县市政改革与城市建设得益于实力雄厚的大华侨李桂和、张子良等的投资,他们在南门开辟土地建设商业区,促进了五华县的城市建设。梅州重点镇松口镇的侨资房地产业和镇区建设在当时颇为先进,该镇华侨及其家族众多,大力在中山街、繁荣路一带投资建设骑楼、街道、码头等,极大地促进了松口镇区发展。总的来说,民国时期梅州地区在政府推行下和华侨大力支持下,市政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梅县、兴宁二县的市政体系较为完备,改革及建设成果颇为可观。丰顺、蕉岭、五华等县则受当地条件限制尽力周全,根据当地特色进行建设。不过,由于民国年间梅州地区土匪肆虐、战乱频仍、官僚腐败等问题,该地区市政改革及城市建设经历了一些波折。

夏冬冬[5](2020)在《采用钢悬臂拓宽混凝土盖梁的新型组合结构受力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交通量的迅猛增长,大量早期建成的道路急需拓宽,而桥梁往往成为交通线上拓宽的技术难点。近年来,对于桥梁上部结构的拓宽,国内外科研与工程学者已提出多种方案,但对于配套的桥梁下部结构拓宽的研究不足,亟待开展。本文提出一种桥梁下部结构拓宽方法,即采用钢悬臂拓宽混凝土盖梁的方法,该方法无需增设桥墩,少占用桥下空间,尤其适用于需拓宽的城市或桥下空间受限的桥梁。本文具体内容如下:(1)归纳与总结出国内外常用及新式桥梁拓宽法,对比研究其优缺点与适用性。基于营口市某跨径30m的市政简支梁桥的拓宽背景,提出采用钢悬臂拓宽混凝土盖梁的拓宽桥梁法,并应用该法设计了争对该桥的设计方案,研究了拓宽后整体盖梁的传力机理,探索了施工流程等。(2)基于正交实验设计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原盖梁混凝土性能、原盖梁纵筋配筋率,钢混连接螺栓数量、体外预应力大小、钢板厚度对钢-混组合悬臂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设计18组结构设计方案。应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逐一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各设计方案极限承载力结果的直观分析、显着性分析,确定各受力构件的不同参数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与次序。对各受力构件进行力学分析,明确各受力部件在不同荷载等级下的力学性能表现,以优化钢悬臂拓宽混凝土盖梁的方案设计,最终推出最佳的结构设计方案。(3)以优化后的钢悬臂拓宽混凝土盖梁的设计方案制作实验模型,进行钢-混组合悬臂结构极限承载力实验,分别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荷载-挠度关系,钢结构内力,混凝土结构内力等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验证了数值模拟计算的准确性。实验表明了传力部件在不同荷载等级下的力学性能表现,并揭示钢-混组合悬臂结构的破坏机理。(4)对钢悬臂拓宽混凝土盖梁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两种工况下进行数值模拟受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拓宽后整体盖梁的混凝土结构、钢悬臂各部位、预应力钢束、螺栓等传力部件皆满足对应规范的受力要求。因此,本文提出的钢悬臂拓宽混凝土盖梁以进一步拓宽桥面的新式拓宽法是可行可靠的。

滕一平[6](2020)在《混凝土梁桥加宽结合构造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迅速增长,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量都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的道路通行能力提出了极大的考验,全国多个地市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现象,因此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刻不容缓。我国有许多桥梁由于建成时间早,设计等级低等原因成为了交通动脉上的瓶颈部位,相比于新建桥梁,旧桥改造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减少损耗,因此通过旧桥加宽改造以提升通行能力是必要且有意义的。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桥梁加宽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了桥梁加宽改造过程中的加宽原则、加宽方式、结合构造影响因素等内容。结合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结构差异沉降影响两个方面对目前常见的简支空心板梁和连续T梁加宽效进行行计算,探寻受力规律,得出破坏原因。文中主要以20m简支空心板桥上部结构接连和3×30m连续T梁桥上部结构连接进行建模计算,分析结果认为:在新、旧结构差异沉降的影响下,接缝及两侧边主梁弯矩、剪力变化大,内力最大值出现在支点处;新桥基础沉降使接缝处产生附加内力,沉降量过大会增大旧桥的荷载负担,严重可导致支座脱空现象;在混凝土收缩、徐变差异的影响下,将会对旧桥产生压力,新桥产生拉力,由收缩、徐变产生的附加内力将由接缝承担;延长存梁时间可减少由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附加内力,但不可避免;应采取新结合构造,释放接缝处内力,避免应力集中。以结论作为出发点,结合现阶段桥梁加宽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旧混凝土桥梁新型结合构造进行设计研究,提出波形钢板结合构造和铰链-桁架组合结合构造。两种结合构造都可以很好地解决由于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引起的弯矩、轴力变化,同时减少了结合处现浇混凝土这一工序,避免了车辆振动对接缝处混凝土最终强度的影响。对两种构造进行计算分析,确定设计参数。采用改进后的结合构造进行旧桥加宽改造,通过释放纵桥向约束,减少了连接后产生的附加内力。由于运用新型结合构造使得边梁翼缘板处无法连接,形成悬臂板结构。因此需要对边梁翼缘处采取加固措施以保证运营期间的安全性。提出粘贴钢板和加铺铺装层两种处置措施,引入最小疲劳加载次数这一指标对加固措施进行评估,以衡量不同加固措施的改善效果,得出最经济、适用的翼缘板加固措施。

夏海涛[7](2019)在《安徽省某市政道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全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硬件环境的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也快速发展。各地在市政道路建设投资不断加大同时,工程质量管理也有了大幅提高,但影响工程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本论文就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实例中工程质量管理的不足及原因,并对工程项目质量存在问题予以分析,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发展模式。本文以在建的安徽省某市政道路现状质量控制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的特征原理、策划方法与常见质量通病,详细分析该道路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及现有的质量控制措施,剖析施工前期、施工过程等引发的质量控制问题。最后,针对该项目存在的质量控制问题,从加强组织观念、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完善检测验收等全过程控制来完善质量控制措施,强调质量管理过程控制的重要性,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使得质量目标得以实现[1]。即将质量管理问题分析、质量管理对策与措施及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质量验收标准、关键工序质量控制措施等,使该项目质量目标得以实践验证。

康浩[8](2019)在《重庆古桥的调查与保护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工程与艺术的结合体,古代桥梁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在展现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意志与智慧力量。重庆古桥不但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故研究重庆古桥是了解和掌握整个中国古桥所必不可少的一步。在三峡库区已经建成,并且城市正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古桥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古桥建成年代久远,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及保护不当的状况下,也出现了明显的破败现象。所以对重庆古桥进行调查和保护是当前的紧要任务。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实地走访、测绘,从历史沿革、分布情况、形成因素、类型、结构特征以及保存现状等方面对重庆古桥进行了调查。首先,重庆古桥以不同类型古桥出现的时间为节点分为了三个主要发展时期:宋代以前出现的堤梁桥、栈道桥、浮桥等简单桥型;宋元时期则开始有了石拱桥、风雨廊桥及木梁桥;而石梁桥直至明代方才出现。接着对已经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及具有文保等级的古桥进行了分布和数量上的归纳统计,并从地理条件、社会环境、人文因素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了重庆古桥的形成条件。然后对重庆古桥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如梁桥、拱桥、梁拱组合型桥以及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天生桥、风雨廊桥等,并对其中的几类古桥进行了结构特征方面的详细探究。最后则是通过对古桥消失与破败的原因和保护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进行剖析,来说明重庆古桥很差的保存现状。经过这样详细的调查与分析,不但能够丰富重庆古桥的研究内容,增加整个社会对于古桥的认知程度,还能提高人们的危机意识,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关于重庆古桥的保护方法,本文提出从原地保护、搬迁保护、风貌设计与保护开发策略上进行多元的保护。关于前三种保护,结合了原则措施与保护实例来进行探究,发现除了需要桥体加固的共同点以外,原地保护要进行环境整治,搬迁保护要在尽量保持古桥原貌的条件下重新进行设计,风貌设计是要保证古桥新建部分与周边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达到整体上的和谐。宏观保护策略则是从责任制度、问题分类、确立保护目标、旅游宣传、古桥数据与技术库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干申启[9](2019)在《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工业化发展至今,发展重点已发生转移扩大,从预制装配化、设计标准化、部品化建造等基础建设性方面扩大至信息化管理、建筑长寿化及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由此,工业化住宅建筑的维护更新对于住宅产业化发展已越发凸显其重要意义,其不仅应成为工业化住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定会成为建筑业绿色发展理念的较高层面追求。论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外住宅建筑维护更新领域发展的一般概况,对西方早期工业化住宅的一些优秀更新案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论文对我国居住区更新改造的“有机更新”理论进行了案例研究,对现阶段我国住宅类建筑包括早期采用工业化手法建造的板式住宅更新改造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国情发展的理念性建议。论文通过对《百年住宅建筑设计与评价标准》的深入研究,首次提出工业化住宅产品可维护更新这一命题,还从推进城市化的客观需求、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生产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通过论证研究,论文提出建立工业化住宅设计、制造、装配、维护更新全生命周期和性能保障的产业链框架理念。这正是本文在我国工业化住宅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方面的前瞻性思维,必将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论文采用分析归纳方法对大量优秀SI住宅案例的可维护更新性质及其技术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归纳性提出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设计方法。论文根据笔者所在工作室先后建造的三个实际案例,着重研究各自其构件的连接构造技术和集成化装配技术,案例项目分别采用自主研发的分层级表系统、协同设计与协同建造技术、构件法协同设计以及新型工法装备系统,对全部构件进行集成化管理,形成了功能性的构件组大构件单元,实现了可逆的构件连接和集成化装配。通过研究,建立了可逆的构件连接构造技术和针对既有建筑构件易维护更新的关键技术系统,为工业化住宅产品日后维护更新的产业化运作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论文将BIM技术应用于工业化住宅的维护更新领域,将协同设计、计算机编码技术及构件信息跟踪反馈技术统一于BIM信息化模型框架内,建立了一套可用于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系统。目前以该技术应用系统为依托建立的监督管理平台现已初步投入使用,并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在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技术引领与支撑作用。全文共160,000余字,图表共120余幅

肖萌[10](2017)在《鲁北地区跨越规划航道干线公路桥梁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鲁北地区的小清河和徒骇河为地方区域性重要河道,虽现阶段均未实现通航,但该地区以上两条河道已经相继纳入内河通航航道规划。目前大多数跨越两条河道的干线公路桥梁均建设于航道规划出台之前,桥梁桥下净空及附属设施均不满足所跨规划航道等级的通航要求。现状不符合通航要求的桥梁需在通航项目实施时进行同步改造,而新建桥梁项目则需依据河道的通航规划对桥下净空进行预留并进行附属设施设计。本文主要从分析鲁北地区跨越规划航道桥梁的设计特点出发,以研究新建、改建桥梁的建设方案比选、设计影响因素、结构受力特点、桥梁容易出现病害的预防等为主线,对该地区跨越规划航道干线公路桥梁进行设计研究。研究分析过程中结合S234惠沂线小清河大桥(新魏桥)的建设方案编制和G340东子线沾化绕城段徒骇河大桥两阶段勘察设计等工程项目实际。文章首先通过跨既有干线公路跨越规划航道的建设方案选定和新建干线公路跨越规划规划航道桥型方案比选,确定了适宜该地区跨越规划航道桥梁的结构形式和建设规模。然后又通过对变截面连续箱梁结构的梁高变化规律分析得出该类桥梁设计中合适的梁高变化规律和应重点解决的构造问题。针对该类轿梁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病害,从预防性养护的理念出发,提出在设计阶段可以考虑的解决方法。最后通过对实例上下部结构的分析计算,确定主桥的主要构造及钢束钢筋的合理布置原则。本文通过理论研究提出科学、规范、经济、合理的建设方案,该研究内容对鲁北平原地区跨越规划航道桥梁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建国桥下部结构改建方案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国桥下部结构改建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3)对于邻水道路快速化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之江路改建背景
    1.2 之江路建设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区域规划及建设条件评价
    2.1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2.2 之江路自然条件
        2.2.1 之江路现状情况
        2.2.2 沿线用地分析
        2.2.3 道路交通条件分析
        2.2.4 道路制约条件分析
    2.3 之江新城用地规划调整的影响
        2.3.1 人口
        2.3.2 空间条件分析
        2.3.3 之江新城出行结构变化
        2.3.4 用地规划带来的交通影响
    2.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4.1 之江路是联系主城与之江新城最直接的通道
        2.4.2 随着之江新城的发展,之江路的交通需求将进一步增强
        2.4.3 之江路需满足之江新城不同阶段的交通需求
    2.5 本章小结
3 交通量预测
    3.1 交通量预测
        3.1.1 研究方法
        3.1.2 研究过程和步骤
        3.1.3 交通需求分析结论
    3.2 远期公交走廊适应性分析
        3.2.1 小汽车出行不能适应远期客流
        3.2.2 轨道交通无法完全承担未来客流需求
        3.2.3 地面公交走廊形式可以适应未来客流
    3.3 本章小结
4 工程总体设计
    4.1 总体分析
    4.2 设计原则
    4.3 桥梁方案
        4.3.1 建设项目起终点论证
        4.3.2 总体方案
        4.3.3 桥梁双向方案布置
        4.3.4 桥梁单向方案布置
        4.3.5 桥梁方案比选
    4.4 隧道方案
        4.4.1 近期方案
        4.4.2 远期方案
    4.5 本章小结
5 桥梁工程方案设计
    5.1 设计原则
    5.2 桥梁总体方案
    5.3 桥梁结构设计
        5.3.1 设计标准
        5.3.2 标准段结构方案与施工方案比选
        5.3.3 标准跨梁型选择及设计
        5.3.4 标准跨推荐方案(大箱梁)尺寸设计
        5.3.5 下部结构设计
        5.3.6 下穿钱塘江大桥节点设计
        5.3.7 桥墩对钱塘江行洪的影响
    5.4 桥梁景观设计
        5.4.1 高架桥景观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5.4.2 高架桥景观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隧道工程方案设计
    6.1 隧道工程
        6.1.1 设计原则
        6.1.2 隧道沿线地质描述
        6.1.3 隧道施工工艺
        6.1.4 隧道主要技术标准
        6.1.5 隧道断面
        6.1.6 双层隧道案例分析
    6.2 隧道设计
        6.2.1 路线
        6.2.2 技术标准
        6.2.3 节点设计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民国时期梅州地区的市政改革与城镇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一章 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与城区建设
    第一节 解放前梅县政区建置沿革及市政改革背景
        一、建国前梅县的建制沿革
        二、民国时期梅县城区市政改革背景
    第二节 民国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的名称与成立时间
        一、民国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的名称
        二、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的成立时间
    第三节 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的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
        一、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的组织架构
        二、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的运作机制
    第四节 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的市政建设活动
        一、城区周围防御工事修建
        二、城区街道建设
        三、城区骑楼建设
        四、桥梁及菜市建筑
        五、已筹划而未及实施的建设事项
第二章 兴宁县市政委员会与市政建设
    第一节 兴宁县市政改革的背景
    第二节 兴宁县市政委员会与市政建设委员会
    第三节 兴宁县城市政建设
        一、城区道路修建
        二、兴宁城内外的骑楼街屋建设
        三、城镇水利及林业建设
        四、公共休闲设施建设——重建中山公园
        五、兴宁市政改革中遇到的困难
第三章 丰顺、蕉岭和五华的市政建设
    第一节 《丰顺县附城全图》中所见的华侨家族与城市建设
        一、绘制特色与基本内容
        二、丰良镇华侨家族及其斗争
        三、丰顺县政府市政建设措施及华侨家族贡献研究
    第二节 蕉岭县城市政建设
        一、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的促进
        二、城区市政建设措施
        三、交通及通信建设
        四、华侨对城市建设的贡献
    第三节 侨资推动下的五华县华城镇城外新市场建设
        一、五华县新街建设背景
        二、华侨与南门新市场的建设
第四章 民国时期松口的侨资房地产业与镇区建设
    第一节 松口镇的水陆交通及华侨概况
        一、松口镇水陆交通情况
        二、松口镇华侨概况
    第二节 松口镇的侨资房地产业与镇区建设
        一、松口镇工商业发展
        二、松口镇华侨及其家族的房地产业投资
        三、华侨参与下的松口镇镇区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5)采用钢悬臂拓宽混凝土盖梁的新型组合结构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桥梁拓宽改造的意义与现状
    1.2 梁式桥拓宽方法
        1.2.1 修建复桥拓宽法
        1.2.2 增设悬挑梁拓宽法
        1.2.3 斜撑杆加宽法
        1.2.4 增设钢-混凝土组合梁拓宽法
        1.2.5 正交异性钢悬臂板拓宽法
    1.3 桥梁拓宽方法总结
    1.4 本文主要工作
        1.4.1 采用钢悬臂拓宽混凝土盖梁的研究意义
        1.4.2 钢悬臂拓宽混凝土盖梁的结构优化设计
        1.4.3 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的可靠性
        1.4.4 拓宽后整体盖梁力学性能研究
2 钢悬臂拓宽混凝土盖梁方案介绍
    2.1 工程背景
    2.2 拓宽方案的形式与实施过程
    2.3 研究现状
    2.4 采用钢悬臂拓宽混凝土盖梁的优点
3 钢悬臂拓宽混凝土盖梁方案的优化设计
    3.1 有限元在桥梁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3.1.1 概述
        3.1.2 建模方法与分析步骤
    3.2 拓宽后盖梁支座反力计算
    3.3 钢-混组合悬臂极限承载力正交实验设计
        3.3.1 正交实验概述
        3.3.2 实验指标、因子、水平、正交表选定及实验分析
        3.3.3 静力破坏数值模拟
        3.3.4 材料属性
        3.3.5 边界、相互作用、荷载、及分析步的设置
    3.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4.1 直观分析
        3.4.2 方差分析
        3.4.3 分析与结论
    3.5 拓宽方案选定
4模型实验
    4.1 实验模型概况
    4.2 实验目的
    4.3 实验方案
        4.3.1 实验设计
        4.3.2 实验测试内容,测点布置及加载
        4.3.3 实验步骤
    4.4 实验过程与破坏现象
    4.5 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
        4.5.1 梁端荷载-挠度关系曲线
        4.5.2 钢悬臂承压板与混凝土梁接触面上缘相对位移
        4.5.3 预应力钢绞线内力发展
        4.5.4 混凝土悬臂梁悬臂根部截面上下缘应力
        4.5.5 钢悬臂梁悬臂根部截面底板与腹板下部内力发展
        4.5.6 结果对比的分析与结论
5 整体盖梁的计算分析
    5.1 有限元模型概述
    5.2 材料、边界、相互作用
    5.3 荷载工况
    5.4 结果分析
        5.4.1 钢悬臂结构内力分析
        5.4.2 原混凝土盖梁混凝土内力分析
        5.4.3 原混凝土盖梁内钢筋内力分析
        5.4.4 螺栓和体外预应力钢绞线受力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混凝土梁桥加宽结合构造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桥梁加宽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混凝土梁桥加宽方式及新旧结构结合构造影响因素分析
    2.1 现阶段混凝土梁桥加宽形式及方法
        2.1.1 混凝土梁桥加宽原则
        2.1.2 混凝土梁桥加宽方式
        2.1.3 混凝土梁桥加宽工艺
    2.2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原因及影响
        2.2.1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原因
        2.2.2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
    2.3 材料性能退化的原因及影响
    2.4 加宽桥梁基础沉降差异的原因及影响
        2.4.1 加宽桥梁基础沉降差异的原因
        2.4.2 加宽桥梁基础沉降差异的影响
    2.5 汽车荷载对湿接缝混凝土最终强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宽后混凝土空心板梁及T梁结构力学性能分析
    3.1 混凝土空心板桥加宽后力学性能分析
        3.1.1 混凝土空心板桥沉降差异影响计算分析
        3.1.2 混凝土空心板桥存梁时间差异影响计算分析
    3.2 混凝土T型梁桥加宽后力学性能分析
        3.2.1 混凝土T梁沉降差异影响计算分析
        3.2.2 混凝土T梁存梁时间差异影响计算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波形钢板结合构造设计研究
    4.1 波形钢板的构造及力学特性
        4.1.1 波形钢板的构造特性
        4.1.2 波纹钢板的力学性能
    4.2 波形钢板结合构造的设计及计算
        4.2.1 混凝土T梁波形结合构造计算
        4.2.2 混凝土空心板梁波形结合构造计算
    4.3 波形钢板结合构造适用参数分析及安装方法
        4.3.1 波形钢板结合构造的适用参数分析
        4.3.2 波形钢板结合构造的安装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铰链-桁架组合结合构造设计研究
    5.1 铰链及桁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5.1.1 铰链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5.1.2 桁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5.2 铰链-桁架组合结合构造的设计及计算
        5.2.1 混凝土T梁铰链-桁架组合结合构造计算
        5.2.2 混凝土空心板梁铰链-桁架组合结合构造计算
        5.2.3 铰链机构耳板及销轴计算
    5.3 铰链-桁架组合结合构造适用性分析及安装方法
        5.3.1 铰链-桁架组合结合构造的适用参数分析
        5.3.2 铰链-桁架组合结合构造的安装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旧结构结合处混凝土翼缘板力学行为分析
    6.1 车辆荷载对翼缘板结构的影响
        6.1.1 车轮作用于翼缘板根部时的影响分析
        6.1.2 车轮作用于翼缘板边缘时的影响分析
        6.1.3 车轮作用于新旧桥结合处时的影响分析
    6.2 翼缘板结构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疲劳寿命分析
        6.2.1 疲劳分析方法
        6.2.2 疲劳损伤理论
        6.2.3 翼缘板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疲劳分析
    6.3 翼缘板加固改造措施
        6.3.1 粘贴钢板加固改造
        6.3.2 加铺铺装层改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7)安徽省某市政道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2.1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论述
        2.1.1 质量、质量管理内涵
        2.1.2 工程质量管理与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内涵
    2.2 市政道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特征、原理
        2.2.1 市政道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特征
        2.2.2 市政道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原理
    2.3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策划与方法
        2.3.1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策划及编制内容
        2.3.2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方法
    2.4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
        2.4.1 市政道路工程下部结构部分
        2.4.2 市政道路工程上部结构部分
        2.4.3 市政道路工程附属设施部分
3 安徽省某市政道路工程项目概况与质量管理现状
    3.1 安徽省某市政道路工程项目概况
        3.1.1 工程总体概况
        3.1.2 工程区域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情况
        3.1.3 设计主要技术参数
    3.2 安徽省某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3.2.1 项目质量管控目标
        3.2.2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4 安徽省某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4.1 整体质量管控意识不强
    4.2 项目前期资料不详实
        4.2.1 勘察设计阶段深度不足
        4.2.2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执行不够
    4.3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不规范
        4.3.1 施工中存在转包、分包情况
        4.3.2 人员、机械调配不科学
    4.4 整体质量管理经验不足
    4.5 原材质量管控不严格
    4.6 关键工序管控不严谨
    4.7 各方监督落实不到位
5 安徽省某市政道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对策与措施
    5.1 基于GIS数据模型下的质量管理对策
    5.2 建立模型体系下的项目质量保证体系
    5.3 完善模型体系下的项目勘察、设计资料
        5.3.1 完善勘察资料质量控制
        5.3.2 完善设计阶段质量控制
    5.4 模型体系下的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管控
        5.4.1 确定项目质量验收标准
        5.4.2 加大原材料质量管控措施
        5.4.3 施工全过程质量管控措施
    5.5 模型体系下的关键工序质量管控
        5.5.1 水泥搅拌桩施工控制
        5.5.2 路基填筑施工控制
        5.5.3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控制
        5.5.4 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控制
    5.6 强化各方监督责任落实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重庆古桥的调查与保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提高
        1.1.2 古桥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1.1.3 重庆古桥在中国古桥体系中的独特性
        1.1.4 重庆古桥的相关调研、测绘工作
    1.2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的方法
        1.5.3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重庆古桥概况
    2.1 重庆古桥的历史沿革
        2.1.1 重庆古代的对外交通联系
        2.1.2 重庆古桥的发展历史
    2.2 重庆古桥的分布情况与形成因素
        2.2.1 现存古桥的分布情况
        2.2.2 重庆古桥的形成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庆古桥的类型与结构特征
    3.1 重庆古桥的主要结构类型
        3.1.1 梁桥
        3.1.2 拱桥
        3.1.3 梁拱组合型桥
    3.2 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古桥类型
    3.3 重庆古桥结构特征分析
        3.3.1 梁桥的结构特征分析
        3.3.2 石拱桥的结构特征分析
        3.3.3 风雨廊桥的结构特征分析
        3.3.4 铁索桥的结构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庆古桥的现状
    4.1 古桥消失与破败的原因分析
        4.1.1 三峡水利工程引起部分古桥消失
        4.1.2 年久失修造成的破败
        4.1.3 城市快速发展而带来的拆除与衰败
        4.1.4 人为原因带来的破坏
    4.2 重庆古桥保护存在的问题
        4.2.1 重庆古桥保护的数量不足
        4.2.2 古桥不合理的改建与重建
        4.2.3 大多数古桥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4.2.4 古桥保护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缺乏
    4.3 小结
第五章 重庆古桥的多元保护研究
    5.1 重庆古桥的保护意义
        5.1.1 重庆古桥的保护价值
        5.1.2 古桥保护的原则
        5.1.3 多元保护模式
    5.2 原地保护
        5.2.1 保护加固措施
        5.2.2 周边环境整治
        5.2.3 原地保护加固实例
    5.3 搬迁保护
        5.3.1 原则与方法
        5.3.2 搬迁保护实例
    5.4 风貌设计
        5.4.1 原则与措施
        5.4.2 风貌设计实例
    5.5 宏观保护策略
        5.5.1 落实责任,完善制度
        5.5.2 分类研究,排查问题
        5.5.3 明确目标,分期实施
        5.5.4 旅游宣传,展现风采
        5.5.5 重庆古桥数据与技术库的建立及完善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9)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基础
    1.8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第二章 住宅建筑维护更新的发展历程研究
    2.1 住宅建筑维护更新的有关概念
    2.2 战后西方国家的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2.1 战后的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发展历程
        2.2.2 当代住宅建筑维护更新案例分析
    2.3 当代我国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3.1 我国建国初期的住宅建设
        2.3.2 新时期我国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3.3 住宅类建筑维护更新的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宏观策略研究
    3.1 我国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3.1.1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3.1.2 住宅产业化与百年住宅体系
    3.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必要性
        3.2.1 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问题的提出
        3.2.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必要性研究
        3.2.3 关于我国工业化住宅建设新型产业链的进一步研究
    3.3 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可行性
        3.3.1 我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客观需求
        3.3.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产业优势
        3.3.3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优势
        3.3.4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生产优势
    3.4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主要研究方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住宅案例及其可维护更新性质研究
    4.1 SI住宅体系的概念和特色
    4.2 国外部分SI住宅案例及其可维护更新研究
        4.2.1 荷兰工业化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
        4.2.2 日本SI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
    4.3 我国CSI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研究
        4.3.1 CSI住宅体系及其发展历程
        4.3.2 CSI住宅体系的案例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设计研究
    5.1 SI住宅体系的分类
    5.2 SI住宅支撑体的可维护更新设计研究
        5.2.1 结构选型的基本形式
        5.2.2 结构施工方式
        5.2.3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结构设计研究
        5.2.4 结构的连接设计研究
        5.2.5 支撑体的质量保证及其维护
    5.3 SI住宅填充体的可维护更新设计研究
        5.3.1 SI住宅填充体可维护更新的主要设计方法
        5.3.2 SI住宅填充体的模数协调
        5.3.3 SI住宅的标准化设计及其多样化拓展
        5.3.4 基于可维护更新的填充体部品定位
        5.3.5 基于可维护更新的填充体部品安装
    5.4 CSI住宅可维护更新案例研究——以东南大学正工作室项目为例
        5.4.1 “微排”未来屋
        5.4.2 “梦想居”未来屋
        5.4.3 “揽青斋”示范项目
    5.5 SI住宅的日常维护及其策略
        5.5.1 SI住宅的日常维护
        5.5.2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政策性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应用研究
    6.1 BIM技术简述
        6.1.1 BIM的基本概念
        6.1.2 BIM技术在工业化住宅用户参与过程中的应用
    6.2 协同设计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2.1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6.2.2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应用内容和目标
        6.2.3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工具——BIM技术的系统架构
        6.2.4 协同设计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3 计算机编码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3.1 工业化建筑构件的分类系统
        6.3.2 工业化建筑构件库及参数体系架构
        6.3.3 构件编码规则与技术实现措施
        6.3.4 计算机编码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4 构件信息跟踪反馈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4.1 构件信息化技术
        6.4.2 RFID对象标识技术
    6.5 可用于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技术应用系统建立
        6.5.1 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技术应用系统
        6.5.2 信息监管平台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拓展与期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10)鲁北地区跨越规划航道干线公路桥梁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跨越内河航道桥梁的发展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鲁北地区航道规划及桥梁现状
    2.1 河道通航规划
    2.2 河道通航历史及现状
    2.3 跨越规划航道桥梁现状
第三章 本地区跨越规划航道桥梁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3.1 内河航道水上过河建筑物设计要求
    3.2 公路路线方案及平纵设计
    3.3 地方发展及城镇规划
    3.4 河道规划及防洪评价
    3.5 区域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第四章 既有干线公路跨航道桥梁改建方案研究
    4.1 工程现状及桥梁通航适应性
    4.2 桥梁改造方式及结构型式的选择
    4.3 建设方案及主要建设规模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新建干线公路跨航道桥梁建设方案研究及桥梁结构型式的确定
    5.1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5.2 桥址区域建桥条件
    5.3 桥位的比选确定
    5.4 桥梁净空及孔跨布置
    5.5 桥型方案的拟定
    5.6 桥型方案的比选及结构型式的确定
    5.7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变截面连续箱梁桥的优化设计
    6.1 桥梁优化设计主要内容
    6.2 梁高变化曲线的分析
    6.3 桥梁主要病害及成因分析
    6.4 针对桥梁易发病害的优化设计
    6.5 本章结论
第七章 变截面连续箱梁上部结构受力计算与分析
    7.1 基础资料
    7.2 主梁有限元模型
    7.3 主梁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7.4 主梁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7.5 主梁持久状况和短暂状况构件的应力计算
    7.6 主梁桥面板计算
    7.7 本章结论
第八章 变截面连续箱梁桥墩的设计与计算
    8.1 变截面连续箱梁桥墩的设计
    8.2 薄壁实心墩柱计算
    8.3 薄壁墩承台计算
    8.4 本章结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建国桥下部结构改建方案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黄浦江百年筑桥记(1920—2020)[J]. 李永梅,牟振宇.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 2020(02)
  • [2]“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对于邻水道路快速化改造方案研究[D]. 张清琪. 浙江大学, 2020(01)
  • [4]民国时期梅州地区的市政改革与城镇建设[D]. 李琦琦. 暨南大学, 2020(04)
  • [5]采用钢悬臂拓宽混凝土盖梁的新型组合结构受力性能研究[D]. 夏冬冬.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混凝土梁桥加宽结合构造设计与性能研究[D]. 滕一平.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安徽省某市政道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夏海涛.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8]重庆古桥的调查与保护方法研究[D]. 康浩.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D]. 干申启. 东南大学, 2019(05)
  • [10]鲁北地区跨越规划航道干线公路桥梁的设计研究[D]. 肖萌. 山东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建国桥下部结构改造方案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