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叶白千层油的提取与应用

互叶白千层油的提取与应用

一、互叶白千层油的提取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乐[1](2021)在《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盆栽互叶白千层矮化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是桃金娘科(Myrtaceae),白千层属(Melaleuca)的常绿灌木,原产于澳大利亚沿海地区,并于1992年引种至我国广东省。其树型整齐,树冠浓密蓬松,是优良的功能性景观树种资源。因其枝叶所散发的芳香气味具有驱虫驱蚊、净化空气的功效,因而发展盆栽互叶百千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论文以松油醇-4型互叶白千层为试验材料,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利用多效唑(PP333)、烯效唑(S3307)、矮壮素(CCC)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分别设置3个浓度梯度,对盆栽互叶白千层进行矮化处理。通过观察矮化后互叶白千层的形态特征和叶片解剖结构,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进而探究不同浓度的三种生长延缓剂对互叶白千层的矮化效应及内在影响机制,为互叶白千层矮化栽培提供参考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PP333和S3307可使互叶白千层株高明显降低,茎秆增粗。2000 mg-L-1的PP333对株高的抑制作用最明显。2000 mg·L-1的PP333和100 mg·L-1的S3307处理对茎秆增粗效果最为明显。各浓度植物生长延缓剂均可显着抑制植株新枝的伸长,且均随各植物生长延缓剂浓度的增高而减小,3000 mg·L-1 CCC处理后新枝伸长量最小,比CK减少了53.75%。CCC可显着增强互叶白千层形态指标间相关性。(2)三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均可使互叶白千层幼苗叶片的叶厚、上表皮、下表皮、上栅栏组织、下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叶肉的厚度增加,海绵组织的增幅尤为明显。在2000 mg·L-1的PP333处理下增幅最显着,使互叶白千层幼苗叶片的叶、上表皮、下表皮、上栅栏组织、下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叶肉的厚度分别比CK增加了 26.38%、22.27%、10.03%、13.16%、11.67%、75.91%和22.75%。(3)不同浓度的三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均可使盆栽互叶白千层叶片中Ch1a、Ch1 b、叶绿素总量Chl(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提高。PP333和CCC处理后,各光合色素含量随施药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S3307处理后,各色素浓度随施用浓度的升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互叶白千层叶绿素总量均与内源激素IAA、GA和ZT呈正相关,与ABA呈负相关,这说明内源激素IAA、GA和ZT含量的提高可促进互叶白千层叶绿素的合成。(4)三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均可使互叶白千层体内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均得到显着的提升,其中100 mg·L-1的S3307的效果最明显。在不同浓度延缓剂处理下,互叶白千层的MDA含量整体上随时间的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其中2000 mg·L-1的PP333和100 mg·L-1的S3307对降低互叶白千层MDA的含量效果最好。(5)叶面喷施PP333、S3307和CCC均可使互叶白千层的SOD、CAT和POD活性提高,且在同种植物生长延缓剂的作用下,互叶白千层叶片内的SOD、CAT和POD的活性的变化规律一致。100 mg·L-1的S3307处理对盆栽互叶白千层抗氧化酶的活性的提升最为显着。高浓度的CCC比低浓度对抗氧化酶的活性提升的效果好。(6)叶片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总体上可以使植株叶片内IAA、GA、ZT含量降低,ABA含量增高。IAA、GA和ZT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ABA与IAA、GA、ZT呈负相关。同时,处理后可明显降低GA/ABA、IAA/ABA、ZT/ABA、(IAA+GA)/ABA和(IAA+GA+ZT)/ABA的比值,其中2000 mg·L-1的PP333处理对互叶白千层内源激素含量及比值的影响最为明显。(7)在PP333处理下,ZT是株高调控的主要因素,ZT含量的降低是互叶白千层株高矮化的关键;茎粗主要受GA调控,GA含量的下降导致茎秆增粗;IAA和GA是可溶性蛋白的主要调控激素。在S3307处理下,互叶白千层的营养生长受到内源激素ZT和IAA共同调控。IAA、ZT和ABA是互叶白千层茎粗的主要调控激素,IAA和ZT含量的降低和ABA含量的增高是茎秆增粗的关键;S3307加强了抗氧化酶POD与GA和ABA相互作用,进而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在CCC作用下,互叶白千层株高、茎粗以及新枝长主要由生理指标POD的活性来调控,而内源激素的调控作用不显着。综合分析,三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互叶白千层作用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PP333、S3307、CCC。2000 mg-L-1的PP333矮化效果最佳,处理后所得盆栽互叶白千层矮化效果最为理想,株型紧凑,叶色增绿,大大提高了盆栽互叶白千层的抗逆性及观赏价值。

闫佳,牛延菲,史正军,雷福厚,赵平,吴春华[2](2021)在《滇产5种植物精油的抑菌性能及其成分分析》文中认为为寻找新型、有效的抗霉菌天然产物,以滇产冬青、蓝桉、互叶白千层、迷迭香和香叶天竺葵的叶片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5种植物精油,用滤纸片法和琼脂扩散法测试其对绿木霉、黑曲霉和桔青霉的抑菌活性和最小抑菌浓度,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5种植物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冬青油和香叶天竺葵油能有效抑制绿木霉、黑曲霉和桔青霉的生长,最小抑菌浓度试验也表明它们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冬青油对绿木霉、黑曲霉、桔青霉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25,0.13,0.25μL/m L;香叶天竺葵油对绿木霉、黑曲霉、桔青霉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13,0.50,0.50μL/m L。5种植物精油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冬青油仅有水杨酸甲酯1种成分,且最小抑菌浓度与分析纯水杨酸甲酯试剂相同;蓝桉油有12种成分,最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占总成分的82.38%;互叶白千层油、迷迭香油和香叶天竺葵油的成分相对复杂,分别为36,38,41种。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5种植物精油的抑菌性能,可为植物精油和天然抗菌剂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陈海燕,李桂珍,秦荣秀,梁忠云[3](2020)在《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挥发性成分提取与分析》文中指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中提取挥发油中的油相成分,用乙醚从蒸馏馏出液中萃取挥发油中的水溶性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二者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根据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油相部分的得油率为2.66%(以鲜重计),确定了其中的26种成分,占油相成分总量的98.301%,其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68.290%,)、α-松油醇(9.980%)、苎烯(8.469%)、α-蒎烯(3.529%)、β-月桂烯(1.946%)和4-松油醇(1.416%)。水溶性成分得油率为0.010 1%(以鲜重计),确定了其中的23种成分,占水相成分总量的97.205%,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45.363%)、α-松油醇(33.392%)、对二氧己环-2,3-二醇(13.465%)和4-松油醇(3.225%)。油相和水相中相同的组分有10个,其中3个主要的共同组分为1,8-桉叶素、α-松油醇和4-松油醇。

秦荣秀,梁忠云,李桂珍,陈海燕[4](2020)在《1,8-桉叶素-松油醇型互叶白千层花与枝叶挥发油成分分析》文中提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1,8-桉叶素-松油醇型互叶白千层花和枝叶的挥发性成分,用GC-MS和GC法测定不同部位的挥发油成分和单萜对映体分配。结果表明,同一时期的花和枝叶的挥发油得油率和旋光度表现为枝叶>花,折光指数和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小。4月和8月的枝叶挥发油成分一致,含量差异不大。花和枝叶挥发油中单萜的对映体分配间差异不大。

陈海燕,李桂珍,秦荣秀,唐伟,梁忠云[5](2020)在《蒸馏时间对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挥发油得率和成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中提取精油,采集不同蒸馏时间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 S)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参照ISO 4730:2017标准用气相色谱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蒸馏时间对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挥发油得率和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蒸馏时间的延长,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叶挥发油相对得率降低,蒸馏2 h后,96%以上的挥发油已被蒸出,精油主要成分1,8-桉叶素(70.537%)、α-松油醇(10.222%)、柠檬烯(8.429%)、α-蒎烯(3.080%)、β-月桂烯(2.030%)、4-松油醇(1.351%)含量变化不大。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蒸馏时间以2 h为宜。

王惠芳[6](2020)在《引种互叶白千层芳香精油抗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人类与病原微生物的斗争由来已久且因自然界协同进化的需要将永不会消失。目前,由于零售药店处方药监管机制不完善、人们缺乏抗生素正确使用的知识等原因,使得抗生素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成为普遍现象,因此而导致的细菌对抗生素广泛耐药已经成为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从天然植物中寻求新的防治药物或者协同抗生素增效的化合物显得至关重要。芳香疗法自古有之,其理论迄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芳香植物精油以其芳香气味能祛邪和扶正之独特功效而在众多芳香药物中无出其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于中药(植物)的芳香精油进行现代药效研究及药理分析,从而在自然界中找到替代或者协同抗生素的天然无毒副作用的新产品,相信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原产地澳大利亚的桃金娘科植物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mifolia)精油(Tea Tree Oil,TTO)对细菌、真菌、病毒、炎症、虫螨等具有抑制、拮抗、灭活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护理药品、日化用品、食品香料及农牧业方面,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引种至中国广东、广西等地。本研究通过对TTO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国际上通用的TTO进行对比,观察其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效果,分析其作用机理,从现代科学试验的角度来验证其是否具有芳香辟秽的功能,为中医养生的芳香植物现代研究提供试验依据,同时,从侧面认识引种之互叶白千层的特点,为当地茶树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参考。方法:1.查阅文献,搜集整理茶树精油芳香辟秽功效的研究,分析汇总茶树精油抗菌、消炎、抗病毒等方面的理论及试验数据;赴肇庆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引种的茶树精油的科研及产业现状;2.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样品CS-Wat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和鉴定;根据国际标准(IS04730:1996)、国家行业标准(QB/T4002-2010)及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177--2003),与国内外其它实验室所做试验数据比较,确定所采集的互叶白千层植物类别及TTO品质;面积归一法得到含量前15的单体化合物,明确其化学结构并据此制备试验样品;3.CCK8-vero法确定试验样品毒性,并据此设定实验浓度;4.选择病毒HSV-1;人类病原微生物结核分枝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植物病原菌选择尖孢镰刀菌、柱孢菌菌、茄镰刀菌,通过分组设计、培养基配制、菌株培养、接种转板、牛津杯法等微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进行试验,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试验结果;5.用棋盘法测定样品和多粘菌素联合对抗鲍曼不动杆菌的作用,用RNA-seq技术对活性样品处理后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差异基因分析、GO的生物过程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String数据库分析,对蓝桉醇协同多粘菌素显着增强抗鲍曼不动杆菌活性机制进行探讨。结果:1.从样品CS-Wat中共鉴定出了 90个成分,含量前15的成分依次是:(-)-4-萜品醇(34.32%)、γ-萜品烯(17.18%)、4-Carene(8.67%)、4-异丙基甲苯(6.52%)、α-松油醇(3.74%)、萜品油烯(3.73%)、桉油精/桉叶油醇(3.73%)、1,3,5-Cycloheptatriene(CAS 号:003479-89-8,2.20%)、α-蒎烯(1.89%)、1-Isopropyl-4(CAS 号016729-01-4,1.52%)、蓝桉醇(1.52%)、(+)-喇叭烯(1.26%)、(+)-香橙烯(1.19%)、10-cubenol(CAS 号:073365-77-2,0.68%)、2-((3R,3aR,3bS,4R,7R,7aS)-3,7-二甲基八氢-1H-环戊烷[1,3]环丙并[1,2]苯-4-基)丙-2-醇(CAS 号:220766-71-2,0.64%)。2.CCK8-vero试验结果显示:在浓度范围为0.78~50μM或μg/mL时,本实验样品与对照组比较,对vero无明显细胞毒性。3.本实验所有样品与对照组比较,均未显着降低HSV-1病毒、结核分支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假丝酵母、尖孢镰刀菌、柱孢菌菌、腐皮镰刀菌的生长速率。4.CS-Cru、CS-Wat、CS-11三者与多粘菌素联合抑制鲍曼不动杆菌,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多粘菌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倍数分别是4倍(100μg/ml)、32倍(50μg/ml)、128 倍(100μm)(P<0.05)。5.CS-11联合多粘菌素处理鲍曼不动杆菌后,引起了鲍曼不动杆菌转录组基因表达量发生显着变化。共鉴定4296个mRNA,其中98个mRNA与对照组相比表达量下调,16个基因表达量上调,差异基因占比2.65%(114/4296);对照组和药物处理组的差异基因重复性较好(P<0.05)。6.引起鲍曼不动杆菌生长抑制的生物过程,按照P值显着性(P<0.05)排序包括:含苯化合物的代谢过程、有机环状化合物分解代谢过程、细胞分解代谢过程、有机物分解过程、芳香族化合物的分解代谢过程、小分子分解代谢过程、异种生物分解代谢过程、异源代谢过程、细胞对异种生物刺激的反应、对异源生物刺激的反应、一元羧酸代谢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差异显着:核糖体相关通路、代谢途径、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苯甲酸酯降解、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等通路都有显着变化。结论:1.本研究中的互叶白千层,不是1,8桉叶素型、松油醇-4型、异松油烯型,而是介乎于这三者之间的杂合中间型茶树,由此可以推出本试验采摘的互叶白千层成分有其自己的特点,这可能和当地的生态因素有关;2.研究发现制备的试验样品及精油的主要单体成分在初筛的较高浓度下,对HSV-1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尖孢镰刀菌、柱孢菌菌、腐皮镰刀菌均无抑制作用,表明源自引种的互叶白千层制备的样品可能对不同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不排除对其它微生物具有作用,其阴性结果也可能与设定的浓度有关,但提高浓度可能意味着活性效果不高;3.试验用TTO及其主成分之一蓝桉醇均可显着协同多粘菌素发挥抑菌作用,提示这些样品是多粘菌素的增敏剂,有望为临床减少多粘菌素的使用提供新的方案;4.针对蓝桉醇借助鲍曼不动杆菌的转录组测序进行的作用机制研究,提示蓝桉醇可能通过分解含苯环化合物、异源生物刺激反应等生物过程,调节核糖体蛋白合成等多种途径协同多粘菌素抗鲍曼不动杆菌效果。

许煜东[7](2020)在《施肥对互叶白千层萌芽更新林生长及含油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人工林,目前关于互叶白千层萌芽更新阶段的施肥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为了探究施肥对互叶白千层萌条生长、更新林生长和含油量的影响,以湖南省宁远县太平镇互叶白千层种植基地为试验样地,选择高4~6 cm基径5.5~7.5 cm的伐桩作为试验对象,设计了 3种施肥方式和3种施肥配方,通过野外施肥试验、试验材料的收集与测量,以及室内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包括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施肥对互叶白千层萌条生长产生了显着影响。其中对伐桩萌条(高度>10 cm)总数没有产生显着影响,施肥条件下萌条总数均值为27.2根/株,不施肥条件下萌条总数为26.4根/株;对伐桩劣势萌条(高度10~60 cm)数量产生显着影响,施肥条件下劣势萌条数量均值为13.8根/株,而不施肥情况下数量为18.2根/株;对优势萌条(高度>120cm)数量产生了显着影响,施肥条件下优势萌条数量均值为5.1根/株,而不施肥情况下仅为2.1根/株;对伐桩萌条高度(仅核算高度>10 cm的萌条)产生显着影响,施肥条件下萌条高度均值为0.763 m,而不施肥时为0.458 m;对优势萌条地径(距伐桩截面10 cm高处)产生了显着影响,施肥条件下萌条地径最大为1.77 cm,不施肥时仅为1.16 cm。(2)施肥对互叶白千层更新林生长产生了显着影响。其中对更新林树高产生了显着影响,不同施肥方式之间,树高从大到小依次是:两次施肥500 g/株>一次性施肥500 g/株>一次性施肥300 g/株>不施肥,不同施肥配方之间,树高从大到小一次是:配方f3>配方f1>配方f2;对更新林地上生物量产生了显着影响,不同施肥方式之间,地上生物量从大到小依次是:两次施肥500g/株>一次性施肥500 g/株>一次性施肥300 g/株>不施肥,不同施肥配方之间,地上生物量从大到小依次是:配方f3>配方f1>配方f2;对枝叶生物量产生了显着影响,施用f3配方两次施肥500g/株时具有最高枝叶生物量为1.929 kg/株,不施肥时枝叶生物量最低,为0.942 kg/株;此外对枝叶生物量占比没有产生显着影响。(3)施肥对互叶白千层更新林含油量产生了显着影响。不同施肥方式之间,含油量从高到低依次是:两次施肥500g/株>一次性施肥500 g/株>一次性施肥300 g/株>不施肥;不同施肥配方之间,含油量从高到低依次是:配方f3>配方f1>配方f2;此外对含油率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含油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配方f3>配方f1>配方f2>不施肥。(4)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枝叶生物量与N施用量、P施用量和有机质施用量之间呈显着性正相关,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0.893+0.032X1+0.002X2+ε(Y为枝叶生物量,X1为N施用量,X2为有机质施用量,ε为残差),在试验施肥范围内,增加N和有机质施用量可以提高枝叶生物量。含油量与N施用量、P施用量和有机质施用量之间呈显着性正相关,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0.713+0.647X1+0.040X2+ε(Y为含油量,X1为N施用量,X2为有机质施用量,ε为残差),在试验施肥范围内,增加N和有机质施用量可以提高含油量。此外,含油率与各养分施用量之间均不存在显着性相关。结论:试验结果证明,施肥能够有效促进互叶白千层萌芽更新林的生长和提高其含油量,在优势萌条数量、萌条高度、萌条地径、地上生物量和含油量上,施肥相较不施肥均有显着提高;此外,合理增施N肥和有机肥,可以提高互叶白千层枝叶生物量和含油量。

张晓宁,张烨,肖玉菲,陈博雯,覃子海,梁忠云,刘海龙[8](2020)在《不同月份对互叶白千层精油得油率及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无性系植株精油的品质,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连续15个月取2年生互叶白千层无性系植株带叶枝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不同月份精油得油率及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无性系植株为4-松油醇型优良品系,4-松油醇平均含量高达38.39%,1,8-桉叶素含量仅为1.05%。随砍伐时间间隔的延长,得油率、4-松油醇、γ-松油烯和α-松油烯含量呈上升趋势,1,8-桉叶素含量则呈下降趋势,间隔5个月后各成分指标均符合ISO 4730:2017标准,因此建议砍伐间隔至少保持5个月以上。得油率和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受收获时间影响,9月至次年2月得油率较高,尤其是次年1—2月,此时4-松油醇含量高,1,8-桉叶素含量低,所得油的品质最佳。

胡曦[9](2019)在《不同伐期互叶白千层地上生物量与土壤肥力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互叶白千层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人工林种。为了探明不同伐期互叶白千层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寻找更加高产稳产的经营模式;以及揭示不同伐期互叶白千层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对于地力维护、科学施肥、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湖南省宁远县太平镇互叶白千层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实验分析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等,研究了不同伐期互叶白千层地上生物量以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并采用模糊数学分析法,对不同伐期的互叶白千层进行土壤综合肥力质量评价,以及利用线性模拟分析土壤主要养分元素与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一年一伐,年均地上生物量、主干及枝叶生物量分别是2.655 kg/株、1.284 kg/株、1.371 kg/株;两年一伐分别是2.525 kg/株、1.424 kg/株、1.101kg/株;三年一伐分别是2.251 kg/株、1.423 kg/株、0.829 kg/株。在年均地上生物量和年均枝叶生物量上均表现为:一年一伐>二年一伐>三年一伐;年均主干生物量上表现为:二年一伐>三年一伐>一年一伐。(2)土壤肥力指标上,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在不同伐期间或不同土层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随林龄或土层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小,土壤含水量先减小后增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在不同伐期间或不同土层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土壤主要养分随林龄的增加土有逐渐减小的趋势,随土层的增加,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土壤中微量元素在不同伐期间或不同土层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随林龄或土层的增加,有逐渐减小的趋势。(3)不同伐期互叶白千层土壤综合肥力质量排名,从大到小依次是:一年一伐第一伐(0.589)>二年一伐(0.501)>一年一伐第二伐(0.492)>三年一伐(0.367)>一年一伐第三伐(0.311),与生物量的变化呈现负相关。(4)地上生物量和枝叶生物量与土壤主要养分(包括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质)间的相关性在不同土层间均有较好的线性拟合,大部分R2在0.85以上,生物量与土壤主要养分含量间呈现不同程度的负相关。结论表明:一年一伐的经营模式具有最高的年均地上生物量和年均枝叶生物量产出,建议生产企业采用此种经营模式;同时一年一伐这种经营模式对土壤肥力消耗最大,其中氮、钾元素消耗速率最快,应及时补充土壤养分,避免因土壤肥力不足而造成经济损失。

汪润民[10](2018)在《互叶白千层油对肉鸡小肠粘膜形态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饲料中非法添加甚至是过量使用抗生素的现象非常普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潜在威胁,包括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兽药残留等。在人们迫切需求高品质畜禽产品的背景下,寻求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替代品成为科学工作者研究的一大热点。互叶白千层油是天然植物互叶白千层枝叶经蒸馏而得到的精油,它不仅具有抗菌、抗炎和抗病毒等多种功效,而且还不易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目前,互叶白千层油用于医药行业的研究很多,而用于畜禽养殖行业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互叶白千层油对肉鸡小肠粘膜形态、细胞免疫功能和抗炎活性的影响,为其应用于肉鸡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一:互叶白千层油对肉鸡小肠形态结构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以99只岭南黄鸡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饲养,两实验组中分别在饮水里添加0.012mL/L和0.02 mL/L浓度的互叶白千层油。在15 d,30 d,45 d时采集血液并分离淋巴细胞,进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在45 d时,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并制成石蜡切片,观察小肠粘膜的组织结构。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两实验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升高,小肠绒毛长度增加,小肠肠壁变薄,隐窝变浅,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增加,小肠上皮内杯状细胞和淋巴细胞数目增加。结果表明互叶白千层油能够促进小肠绒毛增长,从而改善小肠的形态,并能增强小肠粘膜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实验二:互叶白千层油对肉鸡单核细胞抗炎和抗氧化效果的研究。体外分离培养肉鸡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培养液中加入脂多糖(LPS)刺激细胞产生炎性反应和氧化损伤,观察梯度浓度的互叶白千层油与LPS共培养对炎性因子和氧化损伤指标的影响。利用荧光定量技术测定培养细胞TNF-α、IL-1β、IL-6和IL-18基因的表达量,利用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IL-6和IL-18的含量,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活性氧(ROS)的变化,利用抗氧化试剂盒测定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指标。结果发现:当加入LPS后,培养细胞TNF-α、IL-1β、IL-6和IL-18的基因表达量增加,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IL-6和IL-18蛋白含量增加,当加入互叶白千层油后,培养细胞TNF-α、IL-1β、IL-6和IL-1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降低,且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IL-6和IL-18蛋白含量减少。LPS刺激后,细胞内ROS含量急剧上升,而互叶白千层油共培养能显着降低LPS引起的细胞ROS上升。细胞的抗氧化指标测定结果也显示,培养液中添加LPS使细胞T-AOC、CAT和SOD活性下降,MDA含量上升,当加入不同浓度的互叶白千层油后,互叶白千层油共培养组与LPS组相比T-AOC、CAT和SOD活性上升,MDA含量下降。结果说明互叶白千层油能够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而具有抗炎的效果,同时对单核细胞还具有增强抗氧化功能的效果。总之,上述结果表明互叶白千层油能够促进小肠发育并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氧化效果。本研究为互叶白千层油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于肉鸡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鉴于目前互叶白千层油对肉鸡抗炎效果的研究基本上为空白领域,本研究的结果也为后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互叶白千层油的提取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互叶白千层油的提取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盆栽互叶白千层矮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互叶白千层的研究现状
        1.1.1 互叶白千层的植物学特性
        1.1.2 互叶白千层的园艺特性及应用
        1.1.3 互叶白千层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植物生长延缓剂的应用与研究
        1.2.1 多效唑、烯效唑和矮壮素的概述及作用原理
        1.2.2 多效唑、烯效唑和矮壮素的应用现状
    1.3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植物矮化的影响
        1.3.1 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1.3.2 对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植物材料
        2.2.2 药剂材料
    2.3 试验方法
    2.4 指标测定方法
        2.4.1 形态指标测定
        2.4.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形态指标的影响
        3.1.1 对互叶白千层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3.1.2 对互叶白千层新枝生长的影响
        3.1.3 对互叶白千层叶部形态的影响
        3.1.4 PP333、S3307、CCC处理下形态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2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3.3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1 PP333对互叶白千层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S3307对互叶白千层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3 CCC对互叶白千层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4 对互叶白千层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小结
    3.4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4.1 对互叶白千层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2 对互叶白千层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4.3 对互叶白千层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5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5.1 对互叶白千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5.2 对互叶白千层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5.3 对互叶白千层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5.4 对互叶白千层抗氧化酶活性影响小结
        3.5.5 PP333、S3307、CCC处理下生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5.6 PP333、S3307' CCC处理下生理指标与形态指标相关性分析
    3.6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内源激素的影响
        3.6.1 对互叶白千层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影响
        3.6.2 对互叶白千层赤霉素(GA)含量的影响
        3.6.3 对互叶白千层玉米素(ZT)含量的影响
        3.6.4 对互叶白千层脱落酸(ABA)含量的影响
        3.6.5 对互叶白千层内源激素含量比值的影响
        3.6.6 PP333、S3307、CCC处理下内源激素间相关性分析
        3.6.7 PP333、S3307、CCC处理下内源激素与形态指标相关性分析
        3.6.8 PP333、S3307、CCC处理下内源激素与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形态指标的影响
        4.1.2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4.1.3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4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1.5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1.6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生理指标与形态指标相关性的影响
        4.1.7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内源激素的影响
        4.1.8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内源激素与形态指标相关性的影响
        4.1.9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内源激素与生理指标相关性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试验照片
附录B 样品保存
附录C 缩略词
致谢

(2)滇产5种植物精油的抑菌性能及其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植物精油的提取
        1.3.2 5种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的测定
        1.3.3 5种植物精油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1.3.4 5种植物精油的成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5种植物精油对3种霉菌的抑菌活性
    2.2 5种植物精油的最小抑菌浓度
    2.3 5种植物精油的成分分析
    2.4 水杨酸甲酯的最小抑菌浓度
3 结论

(3)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挥发性成分提取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1.3 成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得油率
    2.2 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油相和水相挥发性成分的总离子流图
    2.3 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挥发性成分及含量
3 结论与讨论

(4)1,8-桉叶素-松油醇型互叶白千层花与枝叶挥发油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
    1.3 精油的提取
    1.4 折光指数和旋光度的测定
    1.5 精油成分的测定
    1.6 对映体分配
        1.6.1 样品制备
        1.6.2 测定
        1.6.3 对映体分配的计算
2 结果与讨论
    2.1 同一时期花和枝叶挥发油的相关指标比较
    2.2 花和枝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2.3 花和枝叶挥发油的对映体分配
3 结论与讨论

(5)蒸馏时间对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挥发油得率和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精油提取。
        1.2.2成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蒸馏时间与蒸出精油量的关系
    2.2 蒸馏时间对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油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6)引种互叶白千层芳香精油抗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互叶白千层研究进展与现状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中医理论指导下芳香精油芳香辟秽疗法的发展历程
    1.3 互叶白千层茶树精油的系统综述
        1.3.1 互叶白千层的相关标准
        1.3.2 互叶白千层茶树精油的化学成分
        1.3.3 互叶白千层茶树精油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方法
        1.3.4 互叶白千层茶树精油有效成分的药效及药理研究进展
        1.3.5 互叶白千层精油的应用现状与市场前景
        1.3.6 引种互叶白千层茶树的概况
        1.3.7 广东肇庆引种互叶白千层的概述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互叶白千层精油制备及精油主成分获取
    2.1 研究目的
    2.2 实验设计、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层析用材料
        2.2.3 研究试剂
        2.2.4 研究材料
        2.2.5 主要实验样品和化合物提取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精油主成分分析
        2.3.2 样品配制
第三章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CCK8毒性试验和抗病毒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用细胞及病毒
        3.2.2 实验样品、材料和仪器
        3.2.3 Vero细胞的制备方法
        3.2.4 CCK8检测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vero细胞的毒性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CCK8检测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vero细胞的毒性结果
        3.3.2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HSV-1病毒的活性检测结果
    3.4 讨论
        3.4.1 CCK8检测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vero细胞的毒性结果讨论
        3.4.2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HSV-1病毒的活性检测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人类病原菌的活性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菌种
        4.2.2 实验样品、用品、仪器与耗材
        4.2.3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
        4.2.4 实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
        4.3.1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结核分支杆菌作用的实验结果
        4.3.2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鲍曼不动杆菌作用的试验结果
        4.3.3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的实验结果
    4.4 讨论
        4.4.1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结核分支杆菌作用结果的讨论
        4.4.2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与多粘菌素联合对鲍曼不动杆菌作用结果的讨论
        4.4.3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结果的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植物病原菌的活性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菌种
        5.2.2 实验药物与试剂
        5.2.3 研究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尖孢镰刀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实验结果
        5.3.2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柱孢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实验结果
        5.3.3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茄镰刀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实验结果
    5.4 讨论
        5.4.1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尖孢镰刀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实验结果的讨论
        5.4.2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柱孢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实验结果的讨论
        5.4.3 互叶白千层精油及精油主成分对茄镰刀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实验结果的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附件

(7)施肥对互叶白千层萌芽更新林生长及含油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互叶白千层研究进展
        1.3.2 人工林施肥研究进展
        1.3.3 配方施肥研究进展
        1.3.4 萌芽更新技术研究
    1.4 课题来源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施肥处理设计
    2.4 生长测量
    2.5 分析方法
        2.5.1 方差分析
        2.5.2 相关性分析
        2.5.3 回归分析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7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肥对伐桩萌芽更新的影响
        3.1.1 施肥对伐桩萌条数量的影响
        3.1.2 施肥对伐桩萌条高度的影响
        3.1.3 施肥对伐桩萌条地径的影响
    3.2 施肥对更新林生长的影响
        3.2.1 施肥对更新林树高的影响
        3.2.2 施肥对更新林地径的影响
        3.2.3 施肥对更新林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2.4 施肥对更新林枝叶生物量的影响
    3.3 施肥对互叶白千层含油量的影响
        3.3.1 不同施肥条件下互叶白千层含油量
        3.3.2 不同施肥条件下互叶白千层含油率
    3.4 互叶白千层枝叶生物量与养分元素间的关系
        3.4.1 枝叶生物量与各养分元素间的相关性
        3.4.2 枝叶生物量与养分元素回归分析
    3.5 互叶白千层含油量与养分元素间的关系
        3.5.1 含油量与各养分元素间的相关性
        3.5.2 含油量与养分元素回归分析
        3.5.3 含油率与各养分元素间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不同月份对互叶白千层精油得油率及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互叶白千层油化学成分及其含量
    2.2 得油率的变化
    2.3 4-松油醇含量的变化
    2.4 1,8-桉叶素含量的变化
    2.5 γ-松油烯含量的变化
    2.6 α-松油烯含量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9)不同伐期互叶白千层地上生物量与土壤肥力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互叶白千层研究进展
        1.2.2 地上生物量研究进展
        1.2.3 森林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概况
        2.1.2 气候水文概况
        2.1.3 地形地貌概况
        2.1.4 土壤植被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选择与设置
        2.2.2 样株的选择
        2.2.3 地上生物量测量
        2.2.4 土样采集及处理
        2.2.5 土样物理性质及养分元素测定
        2.2.6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方法
        2.2.7 数据处理
    2.3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互叶白千层地上生物量变化特征
        3.1.1 一年一伐不同伐次地上生物量变化特征
        3.1.2 不同伐期互叶白千层地上生物量变化特征
    3.2 不同伐期互叶白千层土壤肥力变化特征
        3.2.1 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
        3.2.2 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特征
        3.2.3 土壤中微量元素变化特征
    3.3 不同伐期互叶白千层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3.3.1 土壤肥力指标数据处理
        3.3.2 土壤单项肥力指标权重确定
        3.3.3 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3.4 生物量与主要土壤养分元素相关性分析
        3.4.1 地上生物量与主要土壤养分元素相关性分析
        3.4.2 枝叶生物量与主要土壤养分元素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创新点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互叶白千层油对肉鸡小肠粘膜形态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互叶白千层油的生物学功能
        1.1.1 互叶白千层油的抗菌作用
        1.1.2 互叶白千层油的抗炎作用
        1.1.3 互叶白千层油的抗氧化作用
        1.1.4 互叶白千层油的抗病毒作用
        1.1.5 互叶白千层油的抗肿瘤作用
        1.1.6 互叶白千层油的抗寄生虫作用
    1.2 互叶白千层油的应用
第二章 互叶白千层油对肉鸡小肠粘膜结构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试验动物
        2.2.2 试验用饲料
        2.2.3 试验产品及主要试剂配制
        2.2.4 主要仪器
        2.2.5 饲养管理及分组
        2.2.6 样本的收集
        2.2.7 各段小肠形态结构的观察和测量
        2.2.8 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转化率
        2.2.9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肠绒毛组织形态学观察
        2.3.2 各组肉鸡小肠绒毛长度的变化
        2.3.3 各组肉鸡小肠隐窝深度的变化
        2.3.4 各组肉鸡小肠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的变化
        2.3.5 各组肉鸡小肠肠壁厚度的变化
        2.3.6 各组肉鸡小肠上皮内杯状细胞数量的变化
        2.3.7 各组肉鸡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
        2.3.8 各组肉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
    2.4 讨论
        2.4.1 互叶白千层油对肉鸡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
        2.4.2 互叶白千层油对肉鸡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2.5 结论
第三章 互叶白千层油对LPS诱导的鸡外周血单核细胞炎性因子表达和氧化损伤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主要试剂及药品
        3.2.2 主要仪器
        3.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4 鸡单核细胞的获取和培养
        3.2.5 鸡单核细胞的鉴定
        3.2.6 筛选对鸡单核细胞无细胞毒性的互叶白千层油浓度
        3.2.7 筛选对鸡单核细胞无细胞毒性的LPS浓度
        3.2.8 实验分组
        3.2.9 荧光定量PCR法测定TNF-α、IL-1β、IL-6和IL-18基因表达
        3.2.10 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IL-6和IL-18蛋白含量的检测
        3.2.11 细胞ROS检测
        3.2.12 细胞内T-AOC、MDA、CAT和SOD的检测
        3.2.13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鸡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分离
        3.3.2 鸡外周血单核细胞的鉴定
        3.3.3 对鸡单核细胞无细胞毒性的互叶白千层油浓度测定
        3.3.4 对鸡单核细胞无细胞毒性的LPS浓度测定
        3.3.5 互叶白千层油对鸡外周血单核细胞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3.3.6 互叶白千层油对鸡外周血单核细胞炎性因子蛋白含量的影响
        3.3.7 细胞ROS的检测
        3.3.8 细胞内T-AOC、MDA、CAT和SOD的检测
    3.4 讨论
        3.4.1 鸡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3.4.2 互叶白千层油和LPS对单核细胞的影响
        3.4.3 互叶白千层油的抗炎效果
        3.4.4 互叶白千层油对细胞ROS产生的影响
        3.4.5 互叶白千层油对细胞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3.5 结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互叶白千层油的提取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盆栽互叶白千层矮化效应研究[D]. 张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滇产5种植物精油的抑菌性能及其成分分析[J]. 闫佳,牛延菲,史正军,雷福厚,赵平,吴春华. 林业工程学报, 2021(01)
  • [3]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挥发性成分提取与分析[J]. 陈海燕,李桂珍,秦荣秀,梁忠云. 广西林业科学, 2020(04)
  • [4]1,8-桉叶素-松油醇型互叶白千层花与枝叶挥发油成分分析[J]. 秦荣秀,梁忠云,李桂珍,陈海燕. 广西林业科学, 2020(04)
  • [5]蒸馏时间对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挥发油得率和成分的影响[J]. 陈海燕,李桂珍,秦荣秀,唐伟,梁忠云. 现代农业科技, 2020(21)
  • [6]引种互叶白千层芳香精油抗病原微生物的研究[D]. 王惠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施肥对互叶白千层萌芽更新林生长及含油量的影响[D]. 许煜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8]不同月份对互叶白千层精油得油率及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J]. 张晓宁,张烨,肖玉菲,陈博雯,覃子海,梁忠云,刘海龙. 广西林业科学, 2020(01)
  • [9]不同伐期互叶白千层地上生物量与土壤肥力变化特征[D]. 胡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10]互叶白千层油对肉鸡小肠粘膜形态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 汪润民.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互叶白千层油的提取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