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教基本理论看基督教绘画

从宗教基本理论看基督教绘画

一、从宗教学基本理论谈基督教绘画(论文文献综述)

翟昭[1](2021)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教堂壁画的艺术研究》文中认为

刘海宁[2](2021)在《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神性的艺术诠释为主线,以敦煌和梵蒂冈艺术集群的作品为例,围绕其中的雕塑、壁画以及建筑装饰等在诠释神性中的异同进行了论述与论证。敦煌和梵蒂冈艺术既是东西方文明的精粹,也是佛教和基督教艺术的经典、本文以敦煌和梵蒂冈艺术作品为例,借助图像学、风格学等研究方法,对二者进行切实的比较研究。其中包含了对二者作品内容、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梳理分析,也涉及了创作主体、社会背景、宗教教义等内容的阐释。本文首先分别对敦煌与梵蒂冈造型艺术的内容、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进行了简要概述,进而以艺术作品为依据,从艺术发展史、宗教社会学和美学等角度对造型艺术和宗教神性思想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围绕敦煌和梵蒂冈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论述并论证它们是如何来诠释神性思想的。着重从造型艺术语言的角度,对两者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解析两者在表现手法、艺术追求上的差异与相通,结合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方式探寻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力图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精神等方面,对敦煌与梵蒂冈的造型艺术进行学术层面的探讨和研究。

申晓月,钟蔚,刘怡姮[3](2020)在《浅析基督教题材油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服装设计与宗教艺术的关联年深日久。在服装设计中宗教文化元素使用案例数不胜数,是在服装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宗教油画艺术与服装设计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样都是视觉化艺术。油画作为纯艺术,与服装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油画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服装设计以灵感,同时也影响其审美。

蔡梦雪[4](2019)在《《新约》价值观研究》文中提出不论是两千多年前的犹太人在面对巴比伦国的入侵时所经历的亡国和流离失所之苦痛,还是两千多年后的现代人在面对生命的苦痛时所经历的打击和绝望之痛苦,二者都共同面临如何面对生存的苦难,如何走出这些苦难的问题。如果说两千多年前的犹太人将从苦难中解脱指向了“弥赛亚的盼望”,那么现代人在面对苦难问题时,同样选择了与之相似的“永生的盼望”。而不论是犹太人的“弥赛亚的盼望”,还是现代人的“永生的盼望”,其背后展现的是宗教信仰对人处境、生存和超越的关注。对人而言,苦难问题是人不可避免和难以完全消除的一种“边缘处境”。人如何面对苦难,如何走出苦难,是人在生存和超越问题上面临的最大难题。在这一问题上,宗教信仰给人提供了在面对苦难和走出苦难的过程中从信仰而来的超越方式,并在这之中给人以安慰和力量去战胜苦难和超越苦难。同时,对人的处境、生存和超越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对苦难问题的关怀展现的是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在人的苦难问题上,基督教所提供的超越方式展现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信”、“望”和“爱”,而基督教最重要的圣典之一——《新约》则是这一核心信仰最重要的来源,其超越背后有着《新约》的内在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不仅如此,在一定程度上,《新约》的内在价值观影响了基督教整体信仰和价值观的建构。可以说,基督教所提供的对人苦难问题的回答,其背后正是《新约》价值观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一方面,《新约》价值观对人的苦难问题的解答展现了对苦难超越的努力;另一方面,这种对苦难超越的努力展现了《新约》价值观的思想脉络,包括其基石、价值指向、价值核心和价值原则等等。首先,在对苦难问题的解答上,上帝是《新约》价值观的基石。《新约》价值观认为,上帝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和看顾者,在最初上帝所创造的世界里,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彼此和谐、美好地共处。但人却在蛇的引诱之下滥用自由意志犯了罪,这是人类第一次对上帝所赐予的自由意志的滥用。在人滥用了上帝所赐予的这一自由意志以后,人类被自身的“恶性”和“罪性”所辖制,人不仅不再能行出善,而且不受控制地堕落和作恶;同时,苦难也开始进入人的生命。并且人类的生命也由“不死的”而变成“必死的”,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新约·罗马书》6章23节)。对人而言,死亡对人存在性的消解是人所面对的最大的苦难。人如何才能摆脱滥用自由意志之后的“恶性”和“罪性”,如何才能战胜和超越苦难,《新约》价值观将其指向了上帝的独生子——耶稣的拯救。在人类犯罪以后,圣父不忍心人的罪所带来的苦难,特别是死亡,让自己的独生子耶稣——一个没有罪的完全的人——受死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亲自用自己的血,作了所有人的“赎罪祭”。从此人不再被滥用自由意志之后的“恶性”和“罪性”所辖制,而重新获得了向善和行出善的能力,人的生命也因此得到了更新和拯救。耶稣不但将人从罪和苦难中拯救出来,而且带给人“永生”和“新天新地”的盼望,在此基础上,不仅对人的最大权势的死亡不再有了,而且人拥有了战胜和超越苦难的安慰和力量。对于上帝对人的苦难的拯救,在人战胜和超越苦难的过程中,《新约》价值观的核心是“信”、“望”和“爱”。首先是“信”,包括信仰和上帝相关的一切内容。如:信仰上帝的实存性,信仰上帝在一个本体之下有“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个不同的位格,信仰“圣子”身上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信仰上帝对世间万物的创造,信仰上帝对万事万物背后和谐搭配和契合的设计,信仰上帝对人的爱——特别是通过上帝的独生子耶稣在十字架上对人的拯救,信仰上帝在“新天新地”中对人类给予的新的应许和赐福,等等。其次是“望”,包括盼望以“永生”为前提的“天国”,盼望不再为死后的肉体而不安,盼望灵魂得到安息,盼望永久地与上帝同在,盼望“新天新地”的到来,等等。再次是“爱”,包括对上帝的爱产生回应,并以上帝的爱为榜样和标杆,去爱其他的人,分享和传播上帝对人的爱,等等。而人如何才能做到“信”、“望”和“爱”,《新约》价值观强调要“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第一要紧的,就是说:‘以色列啊,你要听,主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新约·马可福音》12章28-31节)“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意味着人不仅要把上帝作为自身生命的中心,而且要以整个人,用全部的心思、灵魂、思想和力量来事奉和敬拜他,一切的心思、意念都要从上帝出发。“爱人如己”意味着人要“爱他人如同爱自己”,它来自上帝之爱对个人之爱以及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激励;意味着上帝在世上所行的事,他怎样行事为人,都是人自身行事为人的参照和目标。至此,人在践行“信”、“望”和“爱”的过程中,收获生命的更新,并以此作为战胜苦难和超越苦难的安慰和力量。《新约》价值观作为基督教信仰生命力的源头和核心,是基督教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基督教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集中体现为《新约》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的不同。《新约》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影响了《新约》价值观在受众、应用和实践三个方面的外在的局限性。因为其中宗教信仰因素的影响,《新约》价值观的受众主要集中在信徒群体,而非信徒群体较少了解或者几乎不了解《新约》价值观。同时,《新约》价值观的应用背后不仅需要信仰群体的实践,还需要有个体内在信仰的支撑。《新约》价值观在实践过程中也是有限的,与世俗社会所代表的世俗伦理相比,《新约》价值观所代表的神圣伦理对个人提出的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格,是一种完全的善。与此同时,围绕上帝存在的证明、“三位一体”的上帝观、“基督神-人同性论”和“一神论”信仰等问题,《新约》价值观本身存在着种种难以自明的难题,受到了来自西方哲学家、无神论者及其他宗教信仰者的反驳。尽管如此,《新约》价值观的深远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新约》价值观不仅影响了“基督论”、“人性论”、“拯救论”、“信望爱”和“爱人如己”等基督教教义的形成和基督教神学的建构,而且对基督教伦理学中的自由思想、仁爱思想和公正思想等道德伦理思想的发展也是影响深远的。在对西方社会的影响上,西方社会代表性社会思潮的产生、重要法律文件的形成、民主制度的构建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精神所特有的经济理性主义文明的形成,都不开《新约》价值观在其中的影响。《新约》更是研究西方文学、西方历史、西方哲学和西方艺术等的重要参考书。同时,在世界上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里,也都能看到《新约》价值观在其中的身影,其不断地在客观上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蒉华芬[5](2019)在《图式与赋神 ——关于维克霍夫《维也纳创世纪》之导论所引发的思考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观艺术整体发展的视野,维也纳艺术史学派在建立严谨、科学的艺术史学研究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该学派的主要奠基人维克霍夫(Franz Wickhoff,1853-1909)的纲领性文献《维也纳创世纪》导论,无论就致力于探索艺术史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是关注再现艺术的意图与形式内在关系的独特视角中,对西方艺术史研究都有着无比深远的影响和高度的学术价值。正是其慧眼识才引荐的同辈学者李格尔,及其受他影响的一批维也纳学者,使得艺术史的研究中心从柏林转到了维也纳,并因此而被施洛塞尔称之为维也纳学派。时至今日,其将艺术研究与心理学研究相联结,基于艺术作品观看的思维与图像的视觉旨趣相匹配所采纳的视觉分析模式与一系列研究行为,亦在促使美术史的阐释体系朝着日趋完善的过程中而显现出其的历史底蕴。本文以维克霍夫的研究起点,沿着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研究的路径,探索以贡布里希为代表的20世纪艺术史学家的学术渊源;以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脉络乃至其对于近现代艺术研究的综合反应为基准,查考艺术史学引入心理学分析方法的有效性,进而探索维也纳艺术史学派蕴含“世界艺术史”研究的思想萌芽对于世纪之交的艺术史学研究的重大意义;试图揭示维也纳学派的艺术史家是如何对艺术研究所经历的变化达成共识的,又是如何超越艺术史学科研究的局限,跨越历史、考古研究的范围踏入知觉心理学领地的;通过关注特定历史时期对智识原创性和民族性力量等艺术问题,来反思人类心灵经由宗教、哲学、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通向自我认识的认知进程。

许景怡,胡海若[6](2018)在《中西方绘画比较鉴赏研究——以中国国画和欧洲油画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国画、欧洲油画分别是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为了更好地对中西方绘画进行比较鉴赏研究,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国画、欧洲油画在各自发展历程中所受到的宗教、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在此影响下各自体现出的创作特点。

陶然[7](2018)在《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的空间构造比较》文中认为中国的敦煌壁画与西方文艺复兴的壁画在世界美术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国内的创作者往往过分强调其民族性特点,排斥西方现代艺术及理论,导致创作与发展出现瓶颈。本文以敦煌220窟《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隋唐时期敦煌石窟与文艺复兴时期壁画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建立研究坐标,以剖析两者在语言形式、呈现方式的异同为研究基础,通过对比研究敦煌石窟宗教画与文艺复兴宗教画之间的空间构造异同点,分析、总结形成差异性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保持自身特色与民族性的根本原因。在对比的视角下解读中国绘画艺术不同于西方绘画艺术的存在价值,提出当下的美术创作应以包容接纳的态度面对国际当代艺术及理论,并通过作品完成本土文化身份的转化及文化传出,实现中外美术双向互动的平等交流。

干文倩[8](2018)在《基督教圣像画中的“云”符号研究》文中指出基督教图像历来是西方绘画中非常重要的题材,自中世纪以来历代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类图像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但在基督教艺术图像研究中,有关“云”的解读甚少,常被人所忽略。实际上“云”在基督教圣像画中的运用比较广泛,例如“云”在早期的人物画中充当了环境背景的点缀,逐渐地,“云”开始占据了大部分的画面,起到了营造空间的作用。不仅如此,“云”在圣像画中还具有道具功能及象征意义,例如显灵、升天等都需要借助“云”来表现。因此,“云”作为一种绘画符号,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宗教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命题,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基石,在西方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的研究思路从基督教圣像画入手,运用形式分析、图像学、符号学,特别是法国批评家于贝尔·达米施所提出的“云的理论”。通过分析大量基督教圣像画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阐述基督教圣像画中的“云”符号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四章来研究基督教圣像画中的“云”符号,第一章首先对“云”的符号进行分析,归纳圣像画中“云”符号的几种表现样式;第二章从“云”在画面中的空间营造着手,分析它在画面构图中的作用,“云”从作为画面的背景逐渐成为画面的中心直至占据绝大部分画面的演变规律,进而讨论“云”如何在基督教圣像画中打破了封闭的空间从而建构虚拟的开放空间;第三章主要论述“云”在基督教圣像画中的功能,“云”作为一种道具使用,它具有显灵、升天以及烘托戏剧效果的功能;第四章主要论述“云”符号在圣像画中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神的同在、神的引导和异象空间。

王燕妮[9](2018)在《罗拉德派宗教绘画论争辨析》文中研究表明罗拉德派是解析英国前宗教改革时期社会和宗教形势的重要研究领域。作为生发于英国本土的一次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异端,罗拉德派代表了知识分子群体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态度。探究其观念,将有助于厘清那个时代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对于“像”及“像崇拜”的否定,是罗拉德派宗教绘画论的核心观念。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梳理并分析罗拉德派与威克里夫、罗马天主教会在宗教绘画观念上的异同,透视中世纪晚期英国知识分子与正统教会之间的思维冲突与碰撞,探究14-15世纪英格兰宗教绘画论争的本质及意义。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重点介绍了西方学者整理并翻译的拉丁语及古英语文献,较为详尽地梳理了中外学界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国外学者对罗拉德派的研究重点在于其发展历程、与威克里夫关系以及对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等领域。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尚为薄弱,仍将其视为宗教异端。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论述了基督教世界的宗教绘画。本章节界定了“像”、“圣像”以及“宗教绘画”之内涵,分析了东正教圣像艺术与西方天主教宗教绘画的本质区别,尤其重点阐释了英格兰地区的宗教绘画的地域性特征。笔者强调,精致华丽的宗教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英格兰平信徒对“像”的宗教寄托,进而引发了罗拉德派的宗教绘画争论。第二章重点阐释了罗拉德派之宗教绘画观念。笔者提出,罗拉德派将宗教绘画崇拜视为一种异教的偶像崇拜,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绘画存在的意义,提倡信徒应通过阅读《圣经》来构筑宗教虔诚。第三章主要分析了与罗拉德派宗教绘画观念相左的威克里夫以及正统教会的主张。笔者认为,威克里夫强调应在教会神职人员的教导下崇敬宗教绘画;而天主教会作为与罗拉德派论争的最强劲对手,不仅联合世俗统治者禁止罗拉德派的传播,同时组织牛津学术团,对其宗教绘画观进行批判。第四章重点探究了罗拉德派宗教绘画争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笔者从黑死病的冲击、民族国家的形成、多神教的历史源流以及理性主义曙光等几个角度分析了14-15世纪的英国,认为罗拉德派之宗教绘画论争既得时代发展之利,又反哺于这个时代,对英格兰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结语部分总结全文,进一步深化了对这场宗教绘画崇拜论争的认识。

颜恺,张诚,许景怡[10](2016)在《中国宗教场所绘画艺术浅析——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宗教场所的绘画艺术是宗教内在生命的外部延伸,本文通过对中国佛教和基督教宗教场所绘画艺术的简要梳理,从历史源流和美术技法深入到社会学领域,着眼于从规定性和民族性的角度探究两大宗教场所绘画艺术的异同,将宗教场所绘画艺术置于宗教与社会互动的关系中进行考察。

二、从宗教学基本理论谈基督教绘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宗教学基本理论谈基督教绘画(论文提纲范文)

(2)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敦煌与梵蒂冈的造型艺术
    第一节 敦煌艺术——佛教艺术的典范
    第二节 梵蒂冈艺术——基督教艺术的经典
    第三节 神性的诠释与造型艺术
第二章 神性诠释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神圣形象的塑造
        一、庄严崇高的氛围渲染
        二、超越自然的形态表达
    第二节 仁爱品质的阐扬
        一、慈悲和善的形象描绘
        二、人格道德的理想刻画
    第三节 玄幻特性的表述
        一、神秘幽幻的装饰手法
        二、恐怖惊惧的情景营造
第三章 艺术诠释语言的异同
    第一节 敦煌艺术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夸张与神秘
        二、飘逸的动感和凝聚的力量
    第二节 梵蒂冈艺术表现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真实与崇高
        二、坚实的形体再现
    第三节 文化底蕴和审美方式
        一、艺术诠释语言的差异
        二、艺术诠释语言的共性
第四章 神性与人性的相融相通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一、理想的真实追求
        二、真实的理想呈现
    第二节 偶像与图式的结合
        一、图式中的偶像烘托
        二、图式中的情感体现
    第三节 精神与肉体的统一
        一、贬抑肉体的精神追求
        二、关照人性的神圣体验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浅析基督教题材油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督教题材油画与服装设计的关联性
二、基督教题材油画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色彩元素的应用
    (二)图案元素的应用
    (三)面料元素的应用
三、结语

(4)《新约》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本文的主旨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主旨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意义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一、研究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文章的总体结构
第一章 基督教与《新约》价值观
    第一节 《新约》的形成
        一、《新约》的形成过程
        二、《新约》形成的背景
        三、《旧约》对《新约》成书的影响
    第二节 《新约》的阐释传统
        一、早期教父哲学家对《新约》的初步阐释
        二、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对《新约》的注解
        三、近现代新教神学家对《新约》的理解和阐述
    第三节 基督教与《新约》价值观
        一、基督教与《新约》
        二、《新约》与《新约》价值观
        三、《新约》价值观与《旧约》价值观的异同
第二章 《新约》价值观的基石——上帝
    第一节 上帝的存在
        一、《新约》文本隐含的上帝预设和证明
        二、《新约》与《旧约》上帝概念的区别
        三、基督教哲学家论证上帝存在的努力
        四、近代西方哲学家对上帝存在的证明
    第二节 上帝的属性
        一、“三位一体”的上帝观
        二、“基督神-人同性论”
    第三节 上帝与人
        一、上帝对人的意义
        二、人的宗教感
        三、对人需求满足的关照
第三章 《新约》的价值指向
    第一节 人的拯救
        一、耶稣的受难
        二、《旧约》对耶稣的预表
        三、《新约》对《旧约》拯救范围的扩展
        四、“预定论”的讨论
    第二节 新天新地
        一、《旧约》对“新天新地”的预言
        二、《启示录》对“新天新地”的进一步描述
        三、“天堂”和“地狱”的概念
第四章 《新约》的核心价值
    第一节 信
        一、信仰与信心
        二、《使徒信经》对信仰的概括
        三、信仰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望
        一、“主祷文”
        二、“原罪”与“救赎”的问题
        三、“永生”的盼望
    第三节 爱
        一、“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二、上帝之爱与个人之爱的关系
        三、“爱的颂歌”
第五章 《新约》的价值原则
    第一节 信仰的绝对与唯一
        一、“不可有别神”
        二、“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
    第二节 遵守律法
        一、律法的内在约束
        二、律法的外在体现
    第三节 爱人如己
        一、“效法基督”
        二、“登山宝训”关于“爱”的教导
        三、“命令的总归就是爱”
第六章 对《新约》价值观的评价
    第一节 《新约》价值观的价值
        一、对基督教的价值
        二、对个人的价值
        三、对社会的价值
    第二节 《新约》价值观的局限
        一、受众群体的有限性
        二、应用范围的有限性
        三、实践过程的有限性
    第三节 《新约》价值观的难题
        一、上帝存在的相关问题
        二、“恶的存在”和“人的苦难”问题
        三、无神论及其他宗教的回应
    第四节 《新约》价值观的影响
        一、对基督教的影响
        二、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三、对世界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5)图式与赋神 ——关于维克霍夫《维也纳创世纪》之导论所引发的思考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知觉方式发展的总图式
    第一节 动态变化中的形式与体系
    第二节 瞬间萌发的新姿与个性
    第三节 复制中的视觉与幻像
    第四节 具有生命活力的错觉主义风格
第二章 图像空间阐释的新思维
    第一节 图样与动机
    第二节 艺术的精神与品质
    第三节 观看者的本体与意志
    第四节 从图像的再现到表现
第三章 感知、认知与再现
    第一节 视觉变异的试错与原创
    第二节 心灵的意志与作用
    第三节 艺术精神中的情感与观念
    第四节 图像的错觉与再现
第四章 审美趣味价值的再发现
    第一节 绘画中的风格与意象
    第二节 古典母题中的现代意识
    第三节 从自然主义到现实主义的交叉与过渡
    第四节 时序与旨趣的回应
结语
附录Ⅰ
附录Ⅱ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中西方绘画比较鉴赏研究——以中国国画和欧洲油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宗教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一) 佛教、道教和中国国画
    (二) 基督教和油画
二、社会发展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一) 中国社会和中国国画
    (二) 西方社会和油画
三、中西方绘画的直观区别
    (一) 写意
    (二) 写实
    (三) 异同点
四、结语

(7)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的空间构造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abstract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起源
    1.2 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论文研究框架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宗教画
    2.2 绘画空间构造
    2.3 相关理论
3 隋唐时期敦煌石窟与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画的读析及文化背景
    3.1 隋唐时期敦煌石窟宗教画的演变
    3.2 敦煌石窟宗教画的文化背景
    3.3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
    3.4 文艺复兴宗教画的文化背景
    3.5 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文化背景的异同
4 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的语言形式及呈现方式比较
    4.1 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的造型比较
    4.2 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的色彩比较
    4.3 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的材质比较
5 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空间构造中的异同
    5.1 空间语境的营造对比研究
    5.2 空间表现方式的对比
    5.3 时空结构的对比
    5.4 空间表现中的共同点
6 中西方宗教壁画艺术差异性的形成原因
    6.1 伦理与宗教思想的差异
    6.2 美学思想的差异
    6.3 空间观念的差异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基督教圣像画中的“云”符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由与理论价值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一、圣像画中“云”的符号样式
    (一) 团状的云
    (二) 柱状的云
    (三) 旋涡状的云
    (四) 环状的云
    (五) 条纹状的云
二、“云”在圣像画中的空间营造
    (一) “云”作为人物画的环境点缀
    (二) 划分天上与人间
    (三) 构建虚拟的开放空间
        1. 曼坦尼亚的小天窗
        2. 科雷乔的无限苍穹
        3. 巴奇乔的幻觉空间
三、“云”在圣像画中的功能
    (一) 显灵的道具
    (二) 升天的道具
    (三) 烘托戏剧效果的道具
四、“云”符号在圣像画中的象征意义
    (一) 神的同在
    (二) 神的引导
    (三) 异象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图录

(9)罗拉德派宗教绘画论争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一 基督教世界的宗教绘画
    (一) 像·圣像·宗教绘画
    (二) 东正教圣像艺术
    (三) 罗马天主教世界的宗教绘画
        1、从“偶像崇拜”到“平民之书”
        2、英格兰“垂直式”宗教绘画艺术
二 罗拉德派之宗教绘画论争
    (一) 何为“罗拉德派”?
    (二) 罗拉德派反对宗教绘画崇拜
        1、上帝之言
        2、教会“诱导”与民众“无知”
        3、日渐世俗化的宗教绘画
    (三) 方言运动即正确的虔诚方式
三 罗拉德派的对立面:传统卫护者
    (一) 威克里夫
    (二) 天主教会
        1、迟来的异端审判法令
        2、牛津学术团
四 动荡多变的英格兰
    (一) 黑死病的冲击
    (二) 民族意识的兴起
    (三) 多神教的宗教传统
    (四) 理性主义的奠基时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四、从宗教学基本理论谈基督教绘画(论文参考文献)

  • [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教堂壁画的艺术研究[D]. 翟昭. 山东艺术学院, 2021
  • [2]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D]. 刘海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浅析基督教题材油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申晓月,钟蔚,刘怡姮. 戏剧之家, 2020(18)
  • [4]《新约》价值观研究[D]. 蔡梦雪. 湖北大学, 2019(05)
  • [5]图式与赋神 ——关于维克霍夫《维也纳创世纪》之导论所引发的思考与研究[D]. 蒉华芬.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6]中西方绘画比较鉴赏研究——以中国国画和欧洲油画为例[J]. 许景怡,胡海若. 艺术评鉴, 2018(15)
  • [7]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的空间构造比较[D]. 陶然.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8]基督教圣像画中的“云”符号研究[D]. 干文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9]罗拉德派宗教绘画论争辨析[D]. 王燕妮. 辽宁师范大学, 2018(01)
  • [10]中国宗教场所绘画艺术浅析——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例[J]. 颜恺,张诚,许景怡. 艺术学界, 2016(02)

标签:;  ;  ;  ;  ;  

从宗教基本理论看基督教绘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