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钴结壳破碎时界面应力计算模型

富钴结壳破碎时界面应力计算模型

一、破碎富钴结壳时界面应力计算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赵波,赵海鸣,刘晨,胡刚[1](2021)在《悬立式深海钴结壳采矿头的参数化设计与优化》文中认为传统的螺旋滚筒式钴结壳采矿头在实际开采过程中会使较多的废石混入。为了能在复杂多变的海底矿区实现对钴结壳的精确剥离以及提高开采率,有必要设计一种可高效开采的采矿头。首先,针对海底钴结壳分布的地貌特征,提出了采矿头设计的基本要求并设计了一种悬立式采矿头,同时建立了其参数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然后,基于所设计的悬立式采矿头,以降低钴结壳破碎过程中的比能耗为目标,以采矿头截齿不发生干涉、合理布置截距、钴结壳产能达标及最大功率限制等为约束条件,建立了悬立式采矿头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的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为了验证优化模型的合理性,利用ABAQUS软件模拟了悬立式采矿头破碎钴结壳的过程,得到了优化前后采矿头破碎钴结壳的比能耗,并基于载荷波动特性对采矿头的稳定性进行了对比评价。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悬立式采矿头破碎钴结壳的比能耗较优化前约降低了44%。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优化后悬立式采矿头破碎钴结壳的比能耗和所受载荷的波动系数较优化前分别降低了18%和31.3%,验证了优化模型的有效性。所设计的悬立式采矿头不仅在能耗、载荷波动方面有显着的改善效果,且能更好地适应海底钴结壳的分布特征,这可为深海钴结壳商业化开采的实现提供重要依据。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202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文中认为2021年第11号关于批准发布《钢铁及合金硅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等450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和4项国家标准修改单的公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钢铁及合金硅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等450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和4项国家标准修改单,现予以公布。二〇二一年八月二十日

曹发生[3](2021)在《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的矿床快速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与环境始终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地勘经费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下,这对矿产勘查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相对有限的经费、实现找矿突破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对生态环境扰动的最小化,是地质勘查面临的新挑战。探索新的经济、高效、绿色、轻便的勘查方式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由于矿床勘查评价分析主要是关注元素含量和矿物分析。便携式XRF(pXRF)具备近实时分析元素的能力,而便携式高光谱具备识别(蚀变)矿物的能力。因此,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和高光谱技术作为绿色环保、快速、经济、野外现场实时的典型代表,可能是经费有限下要实现找矿突破的高效、绿色、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前人对二者的研究主要见于非便携式的实验室大型仪器的研究,或者对两种便携式光谱仪器往往是分别单独使用,或即使两者同时使用的话也只是二者功能的简单叠加组合,并未有关对其进行实质性的光谱技术融合方面的深入研究,无法完全体现数据融合后的冗余性、互补性、时效性和经济性,如果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多传感器所提供的冗余信息,实现多传感器信息的综合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最佳方案,将能够快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此,立题“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的矿床快速评价方法研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陵山成矿带酉阳-天柱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121201010000150011-08)、中国地质调查局能源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项目(No.DD20189507)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科技基金项目(No.KJ-2016-7)资助下,在地质学、地球化学、统计学、遥感地质学、光谱学、化学计量学等多学科的指导下,分别使用pXRF对西藏安多县廷有铜矿的土壤地球化学勘探和pXRF与高光谱对黔西北地区新发现的沉积型稀土进行综合性快速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pXRF与高光谱的多源多尺度矿床快速评价方法体系,为新一轮的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提供支撑。研究得到了以下成果:(1)使用pXRF和实验室化学分析对西藏安多县廷有铜矿土壤地球化学勘探对比研究,发现pXRF测试的成矿元素与与室内大型仪器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能够很好地发现区域内的成矿元素异常,达到圈定异常的目的,具有高效、经济、无损、环保的优势,为高海拔、偏远、生态脆弱区的矿床快速评价提供了思路。(2)使用便携式高光谱仪对黔西北新发现的新类型大型沉积型稀土矿的实例勘查研究中,在采集室内高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基础上,以La元素为例,其反演结果与室内大型仪器的化学分析最佳结果误差在10%左右,能够很好的实现稀土La元素的无损快速检测,为稀土矿床快速评价提供数支撑。研究为“点”上沉积型稀土La元素的高光谱定量快速的反演研究提供了新的测试方法,为其他稀土土壤元素的光谱检测提供了思路,同时也为区域面积性的高光谱稀土资源的定量反演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3)在沉积型稀土矿床快速评价中,使用pXRF与高光谱分别对沉积型稀土进行矿床快速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光谱技术融合后的综合性评价分析。①尝试性地对便携式高光谱仪与pXRF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发现二者虽然精度各有差异,pXRF目前基本达到半定量(R2达到0.92,平均相对误差25.11%,RMSE为32.41mg/kg),pXRF测试结果优于高光谱(R2达到0.73,平均相对误差32.08%,RMSE为34.70mg/kg)反演测试Y的效果,二者总体的趋势与室内化学分析的结果一致。②通过X射线光谱与高光谱(Vis-NIR)融合进行稀土元素Y含量进行预测,发现OPF-CARS-GA-ELM预测模型效果最好,其R2达到0.89,RMSE为17.71mg/kg,相对误差为14.59%。pXRF测试Y值与实验室测试Y值及OPF光谱融合估算Y值对比,三者总体趋势一致,与实验室测试Y值相比,光谱融合模型OPF-CARS-GA-ELM比pXRF效果更佳。③通过将所测的高光谱(Vis-NIR)曲线与典型矿物光谱曲线进行光谱曲线形态、主要吸收峰波长位置、吸收峰组合特征等进行了对比,从而对沉积型稀土典型剖面进行蚀变矿物识别及相对含量进行了计算,并在综合地面高光谱矿物蚀变组合与矿床地质特征,建立了矿床地面高光谱蚀变组合分布特征,指导矿床评价。(4)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加全面地发挥pXRF和高光谱各自的技术优势特点及其互补融合关系,构建了基于pXRF和高光谱的光谱多源多尺度地质-地球化学-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方法与技术融合体系,为新一轮的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商港[4](2021)在《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破岩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水下岩石破碎过程中存在环境阻力大、破岩效率低等问题,提出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破岩新方法。运用水射流冲击动力学、空泡动力学与流固耦合理论,结合数值模拟与科学试验,从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的流动特性、破岩机理及破岩性能三个方面开展研究,获得了气流压力和喷嘴结构参数对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轴向速度发育及其流态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冲击作用下的岩石破碎机理,探究了不同喷嘴结构参数及射流工作参数对破岩性能的影响规律,为提高水下水射流破岩效率提供科学依据。以气液两相流理论为基础,对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基本结构进行描述,分析了其不同区域的特点及其对岩石冲蚀的影响,研究了水中向下气体射流的流动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下气体穿透深度方程。进而,结合空泡动力学与空泡溃灭微射流速度方程,建立了空泡溃灭微射流冲击壁面的流固耦合模型。最后,采用均相流模型研究气液混合相射流的冲击动压数学模型,得到了气液混合相射流冲击动压的数学表达式。基于Mixture多相流模型及LES湍流模型建立了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喷嘴流场的数值模型,开展了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喷嘴的流场研究,结果表明:与纯水射流相比,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中由于辅助气体的存在减小了环境水对水射流的阻力,延缓了水射流动能的衰减。在水射流进入外部环境后,随着气流压力的增加,其轴向速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系统压力的升高,水射流轴向速度的衰减更平缓;不同外喷嘴收缩段下的水射流轴向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指数型>锥型>圆弧型>圆柱型;水射流轴向速度随着外喷嘴出口直径的增大,出现先增后减的规律;增大直线段长度,水射流轴向速度逐渐降低。研究成果可为气体辅助水射流喷嘴的设计提供依据。为揭示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破岩机理,分析不同气流压力、外喷嘴的收缩段结构、出口直径及直线段长度对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流态的影响规律,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为探究定点冲蚀时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的破岩性能,搭建了相应的破岩试验系统,通过试验研究了气流压力、喷嘴结构参数及冲蚀时间对破岩性能影响。研究成果进一步阐释了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的破岩机理,可为相关破岩性能研究提供指导。为分析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破岩过程中系统压力、冲蚀距离、入射角度及横移速度等工作参数对岩石破碎体积、破碎深度和破岩比能耗的影响规律,获得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破岩的最佳工作参数组合,分别开展了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压力对破岩性能的影响最大,入射角度次之,横移速度再次之,冲蚀距离最不重要。在水下进行岩石破碎作业时,如果条件允许,应尽量选用高系统压力,其它工作参数的最佳值如下:横移速度为3 m/min、入射角度为75°、冲蚀距离为10 mm。该论文有图54幅,表15个,参考文献138篇。

张肖肖[5](2021)在《石墨烯增韧WC-Al2O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WC-Co硬质合金具有优异的硬度、韧性、耐磨性及抗弯强度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切削工具、钻探工具、拉拔模具、耐磨涂层等领域。但是,Co是稀缺的战略资源,在众多领域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我国Co资源贫乏,主要依赖进口。为应对Co需求增加和资源稀缺问题,许多学者开展了无Co硬质合金的研究。其中,WC-Al2O3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优异的耐腐蚀性能,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无Co硬质复合材料。然而,脆性依然是无Co硬质合金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共性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工程应用。近年来,石墨烯因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表明,石墨烯的引入能够有效改善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其对脆性材料断裂韧性的改善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实验验证。同时,石墨烯还具有一定的自润滑特性,为进一步改善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本文作者从“显微组织结构优化”和“力学与摩擦磨损性能同步提高”的角度出发,在WC-Al2O3复合材料中引入石墨烯,以期进一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具体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研究解决石墨烯在WC-Al2O3复合材料中的分散问题,充分发挥石墨烯的增韧作用。石墨烯分散的难点在于既要克服WC、Al2O3和石墨烯因密度差异所引起的沉降问题,又要保留石墨烯原有的径向尺寸和完整的晶体结构。针对以上问题,选用复合分散工艺,研究获得了WC、Al2O3、石墨烯复合粉末的最佳方案为:用超声波分散石墨烯4h,用行星球磨分散WC-Al2O3复合粉末50h,然后将石墨烯与WC、Al2O3粉末混合再行星球磨4h。研究表明,在无水乙醇中加入10vol%聚乙二醇作为分散剂,可使陶瓷颗粒表面形成包覆效应,降低颗粒间的引力,明显延缓材料在分散液中的沉降速度、改善分层现象。分散结果显示,当石墨烯含量低于0.5wt%时,石墨烯可以在WC、Al2O3复合粉末中分散均匀,且其结构完整性较好、层数较少、径向原始尺寸基本保留;当石墨烯含量高于0.7wt%时,石墨烯之间接触机会增大,在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又重新发生了吸附和团聚。2.采用热压烧结制备WC-Al2O3-石墨烯复合材料,获得致密度高、晶粒细小、石墨烯结构基本完整的复合材料。研究石墨烯引入对材料显微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引入细化了WC-Al2O3复合材料的晶粒尺寸,并同步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断裂韧性。随着石墨烯的添加,WC晶粒尺寸先减小后增大,硬度和韧性则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石墨烯添加量为0.3wt%时,硬度和韧性达到最大值18.78GPa和11.09MPa·m1/2,分别提高了18.7%和40.8%。主要增韧机理在于均匀分布的石墨烯有效阻碍了裂纹扩展,增强了WC-Al2O3复合材料中原有的裂纹偏转、裂纹桥连效应。同时石墨烯的拔出过程进一步消耗断裂能;分布于颗粒间的石墨烯,使得断裂模式由沿晶断裂向穿晶断裂转变,消耗更多的断裂能,进而提高了材料的断裂韧性。3.研究石墨烯添加量对WC-Al2O3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石墨烯的添加,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先减小后增大。与未添加石墨烯的WC-Al2O3复合材料相比,添加0.5 wt%石墨烯时,摩擦系数达到最小值,降低了41.2%;添加0.3 wt%石墨烯时,磨损率达到最小值,降低了64.5%。添加0.3wt%石墨烯时,材料最低的磨损率主要归因于细小的晶粒尺寸和最优的力学性能,此时磨损机理主要为磨粒磨损。添加0.5wt%石墨烯时,石墨烯发生剪切滑移,形成大量层数更少的石墨烯摩擦膜。摩擦膜的润滑作用显着降低了摩擦系数。同时,摩擦膜对磨损面的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材料的磨损率。4.研究了温度对WC-Al2O3-石墨烯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进而分析了高温条件下的磨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摩擦系数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而磨损率随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石墨烯对WC-Al2O3复合材料的高温耐磨性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在高温条件下,WC-Al2O3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降低引起了材料表面严重的破碎剥落;高温氧化所形成的WO3降低了摩擦系数。然而,由于WO3的较低的力学性能以及与WC基体热膨胀系数的失配,加速了材料的氧化磨损。此时的磨损机理主要为破碎剥落、磨粒磨损以及氧化磨损。石墨烯的引入改善了材料的高温耐磨性能,其原因在于:均匀分布的石墨烯,阻碍微裂纹扩展和基体颗粒的拔出,减少压实层的剥落;同时,石墨烯与部分WC基体直接接触,阻碍WC与O2的反应,减缓了氧化磨损。如上所述,本文作者通过对石墨烯增韧WC-Al2O3复合材料的研究,发现石墨烯的引入实现了WC-Al2O3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同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了石墨烯对WC-Al2O3复合材料的增韧机理,揭示了石墨烯对WC-Al2O3复合材料磨损机理的影响规律,丰富了石墨烯增韧无钴硬质合金材料的研究内容。

蔡芝源[6](2021)在《滚刀振动切削破岩性能及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为实现煤岩的安全高效开采,提高滚刀破碎岩石的能力和巷道掘进效率,降低刀具磨损,将振动技术引入滚刀切削破岩中,提出滚刀振动切削岩石方式。本文采用理论分析、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滚刀切削岩石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在岩石破碎特性和TBM滚刀滚压破碎岩石相关理论基础上,对滚刀切削破岩进行研究,分析了滚刀切削破岩过程。并以布希涅斯克问题和J积分为基础建立滚刀切削岩石的力学模型,得到滚刀切削岩石过程中峰值推进力。对影响刀具切削破岩性能的切削厚度、侵入岩石角度和岩石性质等参数进行试验研究,确定相关参数对刀具载荷的影响规律。根据实际测得的岩石力学参数进行离散元模型的细观参数标定,建立了刀具切削岩石的数值仿真模型,数值仿真模型与试验结果相一致。运用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刀具切削岩石过程,以单位毫米推进力和比能耗为评价指标,确定了给定条件下刀具破岩的较优切削厚度范围、刀具较优刃宽范围。建立了滚刀旋转切削破岩试验台,对影响滚刀切削岩石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切削厚度、滚刀转速和滚刀移动速度对切削岩石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均值载荷、比能耗、粉尘所占破碎岩石体积比、切削破岩速度等评价指标,确定了给定条件下较优切削厚度范围、较优转速范围和较优移动速度范围;在滚刀旋转切削破岩基础之上,将振动融入其中,结果表明:相比于无振动,滚刀振动可使岩石破碎性能有较大的提升。基于弹簧、阻尼、质量块以及滑动器建立滚刀振动切削岩石低维度动力学模型和高维度动力学模型,并分别对这两种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不同控制参数下系统的分岔图、速度图、位移图、庞加莱截面图和相空间轨迹图。结果表明:在滚刀切削岩石效率最高时,系统处在P-1-I-1-Pr-1运动状态;低维度系统可以较好的实现静态力和动态力幅值最佳参数的选取;激振频率最佳参数的选取应充分考虑系统之间共振现象,高维度动力学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该论文有图124幅,表12个,参考文献149篇。

杜钟雨[7](2021)在《深海采矿沉积物扰动模拟实验装置设计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当下,深海矿产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大趋势。人类在进行大范围深海采矿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对深海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而我国在深海采矿环境影响监测与评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上相对欠缺,未来在深海环境监测与评估方向的关键技术研究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一种沉积物扰动模拟装置,模拟采矿车在矿区集矿过程中对海底沉积物的扰动情况,为深海采矿环境影响评估提供手段。论文介绍了国内外对于深海采矿对沉积物扰动模拟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在深海采矿环境影响方面所做的试验,试验方案的设计、试验装置等。根据沉积物扰动模拟装置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论文对沉积物扰动模拟装置的整体和关键部件分别进行了说明。在对整体结构介绍中,针对装置的工作环境和需求提出可行的技术指标,并对装置搭载的观测仪器进行确定。在装置的关键部件的介绍中,对沉积物喷射装置的喷泥推进器、喷嘴、耐压保温电池舱三个部件分别进行结构设计和模拟分析。通过对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最终确定了3叶片喷泥推进器、有过渡喷嘴以及保温层厚度为5mm的耐压保温电池舱。论文基于Fluent软件对沉积物被扰动后的沉降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在流场中定义模拟喷口的位置,设置连续相的进、出口边界条件和颗粒相的粒径范围、喷射速度、质量流率等参数,实现沉积物颗粒在流场中的瞬态监测。设置了三组对比模拟:分别为改变海水深度、改变喷口高度和改变颗粒喷射初速度。通过结果分析确定,改变深度对颗粒沉降影响不大;改变喷口高度,直接影响到颗粒沉降的时间和沉降的轨迹;改变颗粒喷射初速度,对沉降时间影响不大。为保证装置在实际工况下能够安全平稳的运行,论文设计了三个阶段的水池试验,分别为室内小型水池试验、大型水池试验以及港池试验,分别设计了可行的实验方案。通过论文的研究,成功完成了对沉积物扰动模拟实验装置的总体和关键部件的设计,利用模拟分析证明了关键部件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并提出了装置可行的试验方案。这些工作为我国深海采矿环境影响的评估和监测提供经验积累。

王洋[8](2020)在《中、西太平洋多金属结壳成矿元素的时空富集规律及其古海洋学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多金属结壳是一种在海底成层生长的水成成因矿产资源,其生长过程记录了构造尺度的古海洋学环境演化史,同时古海洋环境的变迁也控制着其生长条件。本文以区域性适用的Co经验公式结合Os同位素地层学法为基础,参考构造特征、磷酸盐化期次和超微化石年代学等证据,得到了中、西太平洋结壳样品的区域年代框架。综合板块回路模型、板块运移几何法、视极漂移法和热点追踪法的结果,恢复了结壳所在海山的古经纬度,应用板块热沉降曲线模型,恢复了结壳成矿过程中所处的古水深,得到中、西太平洋结壳的运移沉降史。利用年代框架和运移沉降史结果,研究记录在结壳中的主要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其古海洋学意义,取得了如下几点认识。1)找到了分别适用于研究区各海山区结壳的经验公式,造成经验公式区域性适用的原因与Co元素入海通量的不均一性有关。总结了中、西太平洋多金属结壳普遍具有的生长期和间断期,其中生长期对应地质历史时期的强化学风化、高碳酸盐溶解率和高陆源风尘通量期,而间断期对应太平洋大规模磷酸盐化事件时代。2)发现了记录在结壳中的Os同位素组成演化的4个精细特征。他们可以作为Os同位素地层法定年工作中的时代锚点,从而可以提高该方法定年的精确程度。马尔库斯威克和莱恩海山区结壳的Os同位素组成曲线分别在7Ma以来和33Ma以前相对海水曲线偏高,这与结壳跟随太平洋板块漂移出入赤道信风带和盛行西风带的过程有关。3)结壳在历史上的高碳酸钙溶解率和高陆源风尘通量时期具有较高的生长速率,此时结壳可接受充分的成矿物质。莱恩海山区结壳具有相对较高的生长速率,这是由于该海区样品所处位置偏东从而可以直面太平洋东部洋流并接收美洲大陆的陆源成矿物质以及所处水深较深从而处于最低含氧带之下较好的成矿环境中。4)不同区域的结壳各层位的发育程度不同,其生长时间和厚度取决于其间亚层的数量。研究区西部的海山区以及研究区东部水深较大的样品构造层对应时代相对提前于研究区东北部的样品,说明该海区的结壳率先在经纬度和深度上达到发育对应层位的适宜条件。5)赋存于结壳中的主要成矿元素含量具一定的时代或区域性规律。受控于成矿时代的元素及其影响因素包括:P、Ca受控于磷酸盐化作用,Co等和Ba等分别与海水氧化性和累积吸附效应有关。受控于成矿区域的元素及其影响因素包括:K等和Cu等分别受控于结壳运移过程中接受陆源风尘通量的变化以及所处区域海水的古生产力变化。

黄鑫超[9](2016)在《海底钴结壳破碎过程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陆地固体矿产资源日趋减少及开采成本快速攀升,海洋固体矿产资源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深海富钴结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钴结壳的开采技术已然变成一个重点发展方向。获取钴结资源的第一步便是从深海底将其与基岩分离、破碎。破碎头是开采的关键部件。正确的破碎头设计是确保开采系统高效工作的基础。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钴结壳开采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几种典型岩石切割机理的分析对比研究确定了钴结壳的破碎适用机理。对钴结壳的物理特性参数进行了分析说明,依此设计制作了用于破碎实验的模拟钴结壳。根据钴结壳物理特性参数设计了一种破碎头,并利用LS-DYNA软件开展了破碎仿真研究。通过求解获得了破碎头工作中在X、Y、Z三个方向受到的截割阻力Fc、进给阻力Ff和侧向阻力Fs,它们构成破碎头工作过程中所受的主要外力,Z轴方向的侧向阻力表明在截割过程中产生了轴向力。根据仿真结果设计优化并制作了钴结壳破碎头,最后在实验室建立了钴结壳破碎试验系统,对其作业参数进行了试验。通过高速摄影仪记录的截齿破碎过程验证了钴结壳破碎机理。开展了钴结壳滚筒截齿切削试验及滚筒破碎性能试验。对不同转速、进给速度及切削深度参数下所获得的切削物料进行了粒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于钴结壳破碎建议其转速为70r/min、切削深度为40mm、进给速度0.2m/s。

黄中华,谢雅[10](2012)在《钴结壳水射流切削系统参数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避免刀具切削钴结壳时产生冲击载荷,提出了深海钴结壳水射流切削方法。采用仿真计算和实验测试研究了水射流系统参数与其切削性能的作用规律。仿真结果表明:水射流系统的工作压力、喷距和喷射角度是决定水射流切削能力的主要参数;其重要程度依次为工作压力、喷距和喷射角度;提高水射流系统工作压力是提高射流切削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在射流工作压力一定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射流的切削能力,射流的喷距宜小于4 mm(4倍喷嘴直径)内,射流的喷射角度约为13°。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射流的工作压力可以显着提高射流的切削能力,减小射流的喷距有助于提高射流的切削能力,射流的最优喷射角度约为13°。

二、破碎富钴结壳时界面应力计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破碎富钴结壳时界面应力计算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悬立式深海钴结壳采矿头的参数化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悬立式采矿头参数化设计
    1.1 采矿头工况及设计要求分析
    1.2 采矿头螺旋线设计
    1.3 截齿的空间位置确定
2 悬立式采矿头参数优化
    2.1 优化变量选择
    2.2 优化目标确定
    2.3 约束条件
    2.4 优化求解
3 悬立式采矿头破碎钴结壳过程仿真分析
    3.1 仿真模型建立
    3.2 仿真与结果分析
4 结论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论文提纲范文)

2021年第11号
2021年第12号

(3)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的矿床快速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XRF在矿床快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2.2 高光谱在矿床快速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1.2.3 基于pXRF和高光谱技术融合在矿床快速评价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工作量及创新点
        1.6.1 论文主要工作量
        1.6.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西藏廷有铜矿地质背景
        2.1.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质概况
        2.1.3 矿区地质特征
    2.2 威宁稀土矿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质背景
        2.2.2 矿床地质特征
第3章 样品采集、测试及数据处理
    3.1 西藏廷有铜矿样品采集、测试及数据处理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pXRF测试分析
        3.1.3 样品室内实验室测试
        3.1.4 样品数据处理
    3.2 威宁沉积型稀土样品采集、测试及数据处理
        3.2.1 样品采集
        3.2.2 沉积型稀土La元素含量的室内实验室测定
        3.2.3 沉积型稀土La元素含量的高光谱建模无损检测
        3.2.4 XRF光谱与高光谱(Vis-NIR)数据融合综合建模
        3.2.5 高光谱蚀变矿物识别及含量计算方法
    3.3 小结
第4章 pXRF对西藏廷有铜矿快速评价研究
    4.1 元素地球化学统计特征
        4.1.1 pXRF测试分析与实验室化学分析元素统计特征
        4.1.2 pXRF测试分析与实验室化学分析元素结果对比与分析
    4.2 单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元素分布图
        4.2.2 化探剖面对比
    4.3 土壤地球综合化学异常特征对比
    4.4 异常查证
    4.5 小结
第5章 pXRF与便携式高光谱仪对威宁沉积型稀土矿的快速评价研究
    5.1 元素统计特征
    5.2 稀土高光谱模型建立与验证
        5.2.1 样本集的划分
        5.2.2 不同元素含量的光谱数据分析
        5.2.3 光谱特征与分析
        5.2.4 稀土La含量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3 基于光谱数据融合的稀土含量快速评价分析
        5.3.1 Y元素特征
        5.3.2 XRF光谱特征
        5.3.3 pXRF与Vis-NIR光谱特征数据融合方法
        5.3.4 数据融合特征
        5.3.5 数据融合建模
    5.4 基于地面高光谱的蚀变矿物研究与找矿分析
        5.4.1 数据处理与矿物识别
        5.4.2 矿区蚀变信息识别结果
        5.4.3 矿区蚀变矿物组合特征与找矿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的矿床快速评价方法体系构建与验证
    6.1 pXRF矿床快速评价方法分析
        6.1.1 pXRF对区域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快速评价研究分析
        6.1.2 pXRF对沉积型稀土大比例尺剖面快速评价研究分析
    6.2 便携式高光谱仪矿床快速评价研究分析
    6.3 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方法综合分析
    6.4 基于pXRF与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体系构建和技术融合
        6.4.1 基于pXRF与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体系构建基础
        6.4.2 基于pXRF与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体系构建与技术融合
    6.5 基于pXRF与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体系的验证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Matlab编程相关代码

(4)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破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水射流技术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理论
    2.1 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基本结构
    2.2 水中向下气体射流的流动特性
    2.3 纯水射流冲击动力学
    2.4 气液混合相射流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喷嘴流场数值模拟
    3.1 数值模型
    3.2 组合喷嘴结构设计
    3.3 网格划分
    3.4 边界条件及求解器设置
    3.5 数值模型的验证
    3.6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破岩及流态试验
    4.1 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破岩试验系统
    4.2 喷嘴及试验岩样
    4.3 试验方案
    4.4 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破岩及流态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工作参数对破岩性能的影响
    5.1 岩石试样及其力学性能
    5.2 单因素试验
    5.3 正交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石墨烯增韧WC-Al2O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钴硬质合金研究现状
        1.2.1 无钴硬质合金力学性能
        1.2.2 无钴硬质合金增韧机理
        1.2.3 无钴硬质合金摩擦磨损性能
    1.3 陶瓷/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3.1 石墨烯基本结构和特性
        1.3.2 陶瓷/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3.3 陶瓷/石墨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3.4 陶瓷/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石墨烯在WC-Al_2O_3复合粉末中的分散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装置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装置
        2.1.3 检测与分析方法
    2.2 分散工艺的研究
        2.2.1 分散工艺路线
        2.2.2 聚乙二醇添加量研究
        2.2.3 GPLs超声分散工艺
        2.2.4 球磨时间对分散效果的影响
        2.2.5 GPLs含量对分散效果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WC-Al_2O_3-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3.1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3.1.1 实验装置
        3.1.2 烧结方法
        3.1.3 检测与分析方法
    3.2 GPLs含量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3.2.1 致密度
        3.2.2 晶粒尺寸
        3.2.3 石墨烯结构完整性
    3.3 GPLs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 硬度
        3.3.2 断裂韧性
    3.4 WC-Al_2O_3-GPLs复合材料增韧机理分析
        3.4.1 压痕裂纹分析
        3.4.2 断口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WC-Al_2O_3-石墨烯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4.1 实验过程与方法
        4.1.1 摩擦磨损实验方法的选择
        4.1.2 测试方法及表征手段
    4.2 实验参数对石墨烯增韧WC-Al_2O_3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4.2.1 不同时间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
        4.2.2 不同速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
        4.2.3 不同载荷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
    4.3 石墨烯含量对WC-Al_2O_3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4.3.1 摩擦磨损性能
        4.3.2 磨损面的表征
        4.3.3 磨损机理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WC-Al_2O_3-石墨烯复合材料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5.1 实验过程和方法
        5.1.1 高温摩擦磨损实验过程
        5.1.2 测试方法及表征手段
    5.2 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5.2.1 温度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5.2.2 磨损面形貌结构分析
        5.2.3 磨损机理的讨论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滚刀振动切削破岩性能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滚刀振动切削破岩概述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2 滚刀切削破岩理论研究
    2.1 岩石破碎特性分析
    2.2 TBM滚刀滚压破碎岩石分析
    2.3 滚刀切削破岩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刀具切削破岩性能研究
    3.1 岩石力学性能测试
    3.2 刀具切削破岩性能试验研究
    3.3 刀具切削破碎岩石性能数值分析
    3.4 刀具切削破岩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滚刀旋转切削破岩研究
    4.1 旋转切削破岩试验装置
    4.2 模拟岩样制备
    4.3 滚刀旋转切削岩石过程分析
    4.4 滚刀旋转切削岩石性能影响因素
    4.5 滚刀振动切削岩石性能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滚刀振动切削破岩系统动力学研究
    5.1 滚刀-岩石耦合动力学模型建立与求解
    5.2 动力学行为分析
    5.3 滚刀振动切削岩石性能影响因素
    5.4 高维度动力学模型建立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深海采矿沉积物扰动模拟实验装置设计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深海矿产资源概述
        1.1.2 海底采矿技术概述
        1.1.3 海底采矿对深海环境的影响
    1.2 沉积物扰动模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沉积物扰动模拟装置结构设计
    2.1 沉积物扰动模拟装置的方案设计
        2.1.1 沉积物模拟扰动装置的技术指标
        2.1.2 实验装置工作流程
        2.1.3 装置搭载观测仪器的选择
    2.2 沉积物喷射装置结构设计
        2.2.1 喷泥推进器设计
        2.2.2 喷嘴主要结构参数的设计
    2.3 耐压电池舱的设计与校核
        2.3.1 电池舱筒体的结构设计及校核
        2.3.2 电池舱端盖的结构设计与校核
    2.4 本章小结
3 喷射装置及电池舱的数值模拟分析
    3.1 喷泥推进器的流场模拟
        3.1.1 MRF模型概况
        3.1.2 推进器的流场模拟
        3.1.3 模拟结果与讨论
    3.2 喷嘴的数值模拟
        3.2.1 多相流VOF模型概况
        3.2.2 喷嘴的流场模拟设置
        3.2.3 喷嘴模拟结果分析
        3.2.4 基于流场模拟的喷嘴结构优化
    3.3 耐压电池舱的有限元分析
        3.3.1 耐压舱筒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分析
        3.3.2 电池舱端盖强度模拟分析
        3.3.3 电池舱的温度场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Fluent的沉积物沉降轨迹数值模拟分析
    4.1 离散相模型(DPM)概述
        4.1.1 颗粒相运动方程
        4.1.2 流场流动的控制方程
        4.1.3 离散相模型边界条件类型
        4.1.4 Rosin-Rammler直径分布法
    4.2 模拟参数设置
    4.3 海水深度对颗粒沉降轨迹的影响研究
    4.4 喷嘴高度对颗粒沉降轨迹的影响研究
    4.5 颗粒喷射初速度对颗粒沉降轨迹的影响研究
    4.6 结果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沉积物喷射装置的水池试验方案
    5.1 实验室内水池试验方案
    5.2 室内大型水池试验方案
    5.3 港池试验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中、西太平洋多金属结壳成矿元素的时空富集规律及其古海洋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区域地质背景
        1.1.1 构造背景
        1.1.1.1 板块运动
        1.1.1.2 构造沉降
        1.1.1.3 火山活动
        1.1.2 沉积背景
        1.1.2.1 区域沉积格架
        1.1.2.2 陆源物质输入
        1.1.3 古海洋学背景
        1.1.3.1 大洋环流演化与气候变化
        1.1.3.2 最低含氧带
        1.1.3.3 碳酸盐补偿深度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构造分层
        1.2.2 年代学
        1.2.3 水平漂移过程对结壳成矿演化的影响及结壳古经纬度恢复
        1.2.4 垂向沉降过程对结壳成矿演化的影响及结壳古水深恢复
        1.2.5 成矿元素分组和物源
        1.2.6 地球化学与古海洋学
        1.2.6.1 水成组
        1.2.6.2 陆源碎屑组
        1.2.6.3 磷酸盐化组
        1.2.6.4 生物作用组
        1.2.6.5 元素富集规律的时代效应
        1.2.6.6 结壳成矿与古海洋学条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采样位置与样品信息
    1.5 技术路线
        1.5.1 总体技术路线
        1.5.2 年代学研究
        1.5.3 古经纬度和水深恢复
        1.5.4 元素相关性研究
        1.5.5 元素富集规律及其古海洋学意义研究
    1.6 完成的工作量
2 研究与工作方法
    2.1 分层取样和预处理
    2.2 测试分析
    2.3 方法体系
        2.3.1 Co-Os法定年体系
        2.3.1.1 Co法
        2.3.1.2 Os法
        2.3.1.3 Co-Os法定年体系
        2.3.1.4 综合佐证
        2.3.2 古经纬度恢复
        2.3.2.1 Gplates软件
        2.3.2.2 板块运移几何法
        2.3.2.3 视极漂移法
        2.3.2.4 热点追踪法
        2.3.3 古水深恢复
        2.3.3.1 PSM和 SSM模型
        2.3.3.2 对古水深恢复结果的校正
        2.3.4 元素分组与时空富集规律研究
        2.3.4.1 元素分组
        2.3.4.2 元素时空富集规律研究
3 Co-Os法综合定年体系和结壳年代学研究
    3.1 Co法定年
        3.1.1 Co含量对比
        3.1.2 生长速率差异
        3.1.3 最小年龄结果差异及分析
        3.1.4 Co法区域适用性
        3.1.5 结果差异原因初探
        3.1.6 Co法评价与思考
    3.2 Co-Os法定年
        3.2.1 不同Co法结果在Co-Os曲线比对中的差异
        3.2.2 Co-Os法定年策略
        3.2.3 海水Os同位素曲线对Co-Os曲线的筛选
        3.2.3.1 MS1样
        3.2.3.2 MHD79样
        3.2.3.3 CLD34-2样
        3.2.3.4 CLD50样
        3.2.3.5 MP3D10样
        3.2.3.6 MP3D22样
        3.2.3.7 57样
        3.2.4 优选方法
        3.2.5 记录在结壳中的海水Os同位素组成精细特征
        3.2.6 记录在结壳中的海水Os同位素组成曲线的区域性、阶段性偏高异常
    3.3 对年代框架的综合佐证
        3.3.1 基岩年代
        3.3.2 Co最小年龄
        3.3.3 Os同位素法年代框架
        3.3.4 超微化石年代框架
        3.3.5 构造分层对应时代
        3.3.5.1 构造类型划分
        3.3.5.2 构造分层特征
        3.3.5.3 构造层年代学规律
        3.3.6 磷酸盐化事件期次
    3.4 生长速率变化规律
    3.5 生长-间断的制约因素
    3.6 区域年代框架
4 古经、纬、深度恢复
    4.1 古经、纬度恢复
        4.1.1 板块运移几何法
        4.1.2 视极漂移法
        4.1.3 Gplates软件法
        4.1.4 热点追踪法和对经纬度恢复结果的综合分析
    4.2 古水深恢复
        4.2.1 PSM恢复结果
        4.2.2 SSM恢复结果
        4.2.3 对结果的校正
        4.2.4 两种模型结果的差异分析
        4.2.5 古水深恢复结果的综合分析
    4.3 运移沉降与生长间断
5 元素时空富集规律与古海洋学意义
    5.1 元素相关性及元素分组
        5.1.1 Fe组
        5.1.2 Mn组
        5.1.3 陆源碎屑组
        5.1.4 磷酸盐化组
        5.1.5 小结:Fe、Mn水成-吸附机制控制下的元素分组
    5.2 元素剖面变化特征及其时空富集规律
        5.2.1 时代剖面
        5.2.2 经度剖面
        5.2.3 纬度剖面
        5.2.4 水深剖面
        5.2.5 小结:元素富集与亏损的时空区域
    5.3 成矿演化与古海洋学意义
        5.3.1 构造分层特征
        5.3.2 陆源风尘效应
        5.3.3 磷酸盐化效应
        5.3.4 氧化还原条件效应
        5.3.5 累积吸附效应
        5.3.6 生产力效应
        5.3.7 小结:多金属结壳的时空成矿演化模式初探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海底钴结壳破碎过程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钴结壳破碎特性研究
    2.1 岩石切割机理研究
    2.2 钴结壳物理特性研究
        2.2.1 含水率和饱和含水率
        2.2.2 湿密度与干密度
        2.2.3 比重
        2.2.4 孔隙率
        2.2.5 莫氏硬度
        2.2.6 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
        2.2.7 抗剪断强度
        2.2.8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2.3 截齿破碎钴结壳的断裂过程研究
        2.3.1 破碎细观机理研究
        2.3.2 切削图与矿粒粒径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钴结壳截齿破碎头设计
    3.1 截齿结构形式
    3.2 破碎头截齿方案布置
        3.2.1 螺旋头数
        3.2.2 螺旋升角
        3.2.3 截齿的排列模式与截齿间距
        3.2.4 圆周方向两相邻截齿尖相位差
    3.3 截齿安装角度的研究
        3.3.1 截齿的切削前角
        3.3.2 截齿的切削后角
        3.3.3 刀具的侧向倾角
        3.3.4 截齿切入角
    3.4 切削厚度的确定
    3.5 破碎头及其截齿布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S-DYNA的破碎头仿真研究
    4.1 LS-DYNA显式有限元分析
    4.2 截齿切削过程计算原理
    4.3 截齿滚筒模型切削过程有限元模拟
        4.3.1 切削模型模拟方案
        4.3.2 破碎头三维仿真模型的建立
        4.3.3 单元类型及材料模型的选择
        4.3.4 几何模型网格划分
        4.3.5 定义接触和边界条件及载荷条件
        4.3.6 求解
        4.3.7 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钴结壳破碎试验
    5.1 破碎头试验系统
    5.2 实验目的
    5.3 试验内容
        5.3.1 钴结壳和基岩模拟料的制作
        5.3.2 模拟钴结壳物理力学性能参数测试结果
        5.3.3 钴结壳滚筒切削试验及破碎性能试验
    5.4 试验结果分析
        5.4.1 钴结壳滚筒截齿切削实验
        5.4.2 钴结壳滚筒破碎性能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破碎富钴结壳时界面应力计算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悬立式深海钴结壳采矿头的参数化设计与优化[J]. 赵波,赵海鸣,刘晨,胡刚. 工程设计学报, 2021(05)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J].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国标准化, 2021(21)
  • [3]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的矿床快速评价方法研究[D]. 曹发生.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4]水下气体辅助水射流破岩性能研究[D]. 商港.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石墨烯增韧WC-Al2O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肖肖. 东华大学, 2021(01)
  • [6]滚刀振动切削破岩性能及动力学研究[D]. 蔡芝源.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深海采矿沉积物扰动模拟实验装置设计及数值模拟研究[D]. 杜钟雨.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8]中、西太平洋多金属结壳成矿元素的时空富集规律及其古海洋学意义[D]. 王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9]海底钴结壳破碎过程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D]. 黄鑫超. 长沙矿冶研究院, 2016(02)
  • [10]钴结壳水射流切削系统参数设计[J]. 黄中华,谢雅. 机械设计, 2012(07)

标签:;  ;  ;  ;  ;  

富钴结壳破碎时界面应力计算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