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大火造成两万人无家可归

菲律宾大火造成两万人无家可归

一、菲律宾特大火灾,2万人无家可归(论文文献综述)

张威涛[1](2019)在《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与规划响应研究 ——以滨海城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地壳运动的活跃,使多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明显上升,并且灾难性事件增多。与此同时,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城市人口持续增长,这就意味着有大量的城市人口正在、也将更多地暴露于自然灾害威胁之下。城市疏散避难空间是灾害情景下工程抗灾设防受损后的第二道防线——保障人口生命安全的底线空间,也是收容救助活动的集核空间、城市机能运转的辅助空间。所以,疏散避难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适应灾害风险”简称“适灾”,是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建设的根本目标,指在不同的灾害风险条件下都可以可靠地发挥庇护、收容、救助等关键职能,降低甚至避免灾害风险导致的人口及相关社会经济损失。但是,当我们审视当前各个城市的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工作时,会发现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局——规划者们常常遵循既定经验范式,采用实体中心的规划技术手段(指从自上而下的视角关注事物的平面与静态结构)就灾害谈设计,从而忽视或回避了疏散避难空间和灾害风险之间复杂的、生动的适应关系及运行逻辑,导致难以把握这种适应关系所形塑的适灾对策。何为“适灾”?如何“适灾”?这成为现有疏散避难空间规划亟待回归、思考并解答的问题。首次采用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对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内部运行机理和外部规划响应进行双向探索。通过适灾机理向规划响应的推导,最后落足于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的应用,不仅帮助突破疏散避难空间规划的适灾困局,还在于弥补现有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研究的理论缺欠。也期待通过贡献出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研究的专项性成果,启发其他城市空间适灾理论的充实和适灾规划的完善。以基础平台搭建-适灾总体探讨-适灾分题探讨-适灾规划应用为研究路线依次展开:第一部分,搭建“适灾”研究的基础平台。通过梳理归纳“疏散避难空间”、“灾害风险”、“CAS理论”的发展动态,搭建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理论研究和规划应用的基础平台,奠定研究广度、深度和精度。包括:明确以综合疏散避难空间为研究主体,规划内容向多灾种、多时段、多手段、多尺度和多主体5个方面扩展;明确以损失型灾害风险为适应对象,分解为致灾性、暴露性和敏感性3个风险维度;引入CAS经典理论,辅以社会生态系统的CAS衍生理论、城市空间系统的CAS应用程序,探索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适灾问题。第二部分,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总体探讨。通过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与CAS理论的耦合分析,论证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属于复杂适应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包括空间复杂性表现、灾害风险适应性要求、适灾系统构成、适灾系统外部特征和适灾系统内部机制在内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理论思想。其中,通过挖掘适应概念的可持续发展内核,提出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灾害风险适应性要求;再通过搭建内部机制达到适灾要求的作用框架,建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适灾运行机理模型。然后,将适灾理论思想和适灾机理模型转化为规划语言,确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概念,重塑疏散避难空间规划体系,包括:建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总体思路;将灾害风险适应性要求转化为新的规划原则;受适灾机理模型启发建立规划方法集合;确立清晰的规划流程和完整的规划内容;赋予新的规划属性和价值等。第三部分,以滨海城市为例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分题探讨。滨海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最活跃、人口最集中、灾害形势最复杂的城市地区之一。通过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保障灾害情景下的人口安全,并以人口之安全维护社会经济之稳定,对于滨海城市而言至关重要。根据适灾规划体系指导,将适灾规划分为“确保场所和环境庇护安全,适应多灾种致灾性”、“确保紧急和生活收容有效,适应人口暴露性”、“辅助城市持续运转和快速恢复,适应救助敏感性”3项专题分别展开。在每个专题下,首先通过分析滨海城市灾害风险主要影响要素,确定灾害风险评价指标,辨析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异特征;然后,针对滨海城市典型的灾害风险特征,将适灾运行机理模型具象化,形成疏散避难空间使用行动情景图式;以该图式为依据,搭建跟随灾害风险提升、承载邻域层自治行动向城市层统筹行动升级的疏散避难空间形制、配置和布局策略。第四部分,对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做规划应用研究。在对前文提出的空间适灾规划策略进行应用的同时,就应用研究区域本身发现并解决适灾专题探讨中忽视的差异性和细节性问题,指导我国滨海城市疏散避难空间规划的提升,也为其他城市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最后,建立一套指涉多方参与主体、识别多层规划权责、执行多元规划程序的规划保障措施,用于保障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编制、实施和使用的效果。

周佳莉[2](2018)在《科普文本英译翻译实践报告 ——以成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解说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鲁迅先生视科学翻译为“改良思想,补助文明”之大业。从其翻译实践来看,科学翻译似应包括科普读物的翻译以及科学小说的翻译两个方面。在他的翻译生涯中,科幻、科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03年他在翻译一本科学小说时,也在书中明确说明是为了让读者获得知识,破除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有人认为科普翻译通俗简单、缺乏情趣,但实际需要坚实的双语功底、翻译技巧和科学知识。世界各国对科普工作和科普理论研究都十分重视,因此提高科普翻译的质量十分重要。本报告基于成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委托的解说稿。成都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是中国西南首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是位于全国前列的专业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本文归纳出科普类文本解说稿中的一些翻译难点,如专业术语、半专业术语的翻译、专有名词的翻译等。其中专业术语在科普类文本中经常出现,本文尤为频繁。因此对专业术语的翻译应该引起重视。另外,对于长难句以及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句翻译,既要把握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让解说员准确向游客传达意思,又要尽量保持句子的优美性,显示出中国文化。在翻译科普文本时,要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以实现翻译目的。目的论将翻译的目的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果。本文以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目的论为理论基础,译者为帮助解说员更好的普及科学知识,试图提高科普类解说词的翻译质量,以期对相关文本的翻译研究提供些许借鉴,结合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为实现目的论中的目的、连贯、忠实原则,而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注释、音译等。另外,由于成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位于崇州街子古镇处,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崇州,都江堰,汶川等都是地震多发带。外来的游客可以通过参观科普教育基地,学习到中国历史几千年来防震减灾的历史经验并传播到外国,为人类的安全做出贡献。本翻译报告由六部分组成。第一,引言,包括项目背景、项目意义与报告结构。第二,任务描述。第三,文献综述,介绍了科普翻译和解说词的定义,以及科普翻译的研究情况。第四,理论简介。第五,翻译案例分析,举例说明翻译过程中为实现目的论三原则而采用的翻译方法。最后,总结翻译的发现,局限与不足,并提出建议。

张希波[3](2016)在《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要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全国陆续出现了像冰雪、地震、特大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这些自然灾害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灾难过后,人们也在思考:上海,一座特大型城市,一旦发生重特大型灾害事故,市民该怎样应对。为确保灾害发生后人员能快速地、有序地被应急疏散,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为了加固城市整体抵御灾害的能力,保证城市的平安和稳定,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就显得极其重要了。随着近两年上海常住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和规范的出台,本市将迎来新的一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高潮。本研究针对当前上海市大力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需要,对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要素进行探讨与讨论,希望能对推动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并希望能探索一种符合超高居住密度地区,具有上海特色的应急避难场所设计的方法,丰富和完善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理论和实践。本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研究与建设现状,并对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标准进行研究,对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设计的相关内容做了系统的论述。本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同时也要符合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根据各区县应急避难场所的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2.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要素包括:总体设计要素、应急避难设施设计要素。总体设计要素包括:设计依据、设计原则、设计内容与要求;应急避难设施设计要素包括:应急水设施、应急电设施、应急厕所、应急信息设施、其他设施。3.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在设计时应注重“平灾结合”。在设计阶段只设计应急避难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是对资源的浪费,是不科学的设计,场所内的平时功能和灾时功能应叠加设计,互为转换。4.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在灾时是否能正常的启用、能否满足灾民安全避难的要求跟突发事件应对阶段的管理也是密不可分的。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首次提出了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在设计阶段应考虑的设计要素与设计内容,并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对研究的成果进行直观的呈现。

王丽[4](2014)在《论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一种文化视域的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风险社会下,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地区冲突与战争、恐怖主义、大规模暴力冲突、屠杀、流行性疾病、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贫困、饥荒、自然灾害、大型交通事故等等,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挑战人类社会的抗压力。游荡在全球各个角落的风险和频繁发生的各种公共危机向人们昭示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全球风险社会下,面对重重灾难与各种突发事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在面临着日趋复杂和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就越发的紧迫和重要。本文创新性地从文化这个整体性视角出发,运用多角度、跨学科的分析方法力图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产生的现状、深层原因、形成机制以及治理模式的结构进行全面阐释。本文的研究把历史例证与概念性讨论交织在一起,把研究对象和问题放在现代文化形成的长时段历程中进行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力图对问题进行“深描说”。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的分析和研究。这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长时段的文化演化角度去分析公共危机、全球风险社会以及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的发展状态、内涵及特征。(2).对文化、主要是现代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力图全面地把握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并形成自己对现代文化的认识、观点和分析框架,从而为下一步的分析和阐释奠定基础。(3).从文化视域对公共危机、全球风险社会、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形成机制的分析和研究。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文化与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逻辑关联,二是现代文化与全球风险社会之间的因果关联,三是现代文化与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关联。其核心在于解决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是如何与现代文化变迁的各种力量相一致的,即作为全球风险社会及其现代性公共危机根源的现代性风险是如何在现代文化体系内被系统地制造和大规模释放的这一关键性问题。(4).对治理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治理历史的分析和阐释,重新认识和界定治理。(5).对全球风险社会下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现代文化体系内形成的风险和危机应对机制的研究,分析当前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构成和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讲,本文力图在现代文化框架下对全球风险社会之公共危机治理的一种阐释性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发现:(1).公共危机作为文化的产物,是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并对人类文化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文化构成。(2).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作为现代性风险集结演化的产物,是一种结构性暴力。(3).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这种结构性暴力的系统基质就是现代文化。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是现代文化扩张的产物。(4).现代文化是一个由社会实在构成的集合。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文化的组织方式。现代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由知识的社会化大生产、制度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物质商品的社会化大生产构成的社会化大生产系统。社会化大生产的系统产物就是包括知识、制度、物质商品以及现代性风险在内的各种社会实在。(5).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治理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乃至更早。治理作为现代文化的管理方式,既是一种对生命进行控制的权力技术体系,也是一种安全管理机制。(6).现代文化不仅系统地生产出大量的现代性风险和公共危机,还形成了包括一般性安全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在内的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机制。在对现代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的基础上,本文力图从五个方面的内容对现代文化和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阐释和证明:一是从观念层面分析现代文化与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现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所蕴含的矛盾与冲突是导致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的内在根源。二是从作为现代文化组织方式的社会化大生产出发分析现代性风险与公共危机的形成过程。三是从社会实在本体论这一微观角度出发,通过社会实在建构过程的分析阐释现代性风险如何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系统地生产和释放。四是从现代文化之管理方式治理出发,分析治理机制与风险和公共危机之间的相互关系。五是从经济社会角度分析经济社会与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的因果关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从文化视角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进行分析和阐释;二是对治理界定的创新,本文认为治理作为现代文化的管理方式,既是现代文化用以控制风险和管理公共危机的手段,其本身也蕴含着暴力和各种矛盾;三是在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与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关系的阐释上有所创新,在对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进行区分的基础上分别阐述它们与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四是研究方法的创新,从文化这个难以驾驭的整体性视角出发,跨学科、多角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由于作为一种基础性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现代文化视域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治理作一种阐释性分析,因此在对策方面的探讨和分析较少,这为后续研究点奠定基础的同时也预留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赵萍[5](2012)在《全球近期灾害录(2012.6.11—2012.8.10)》文中指出阿富汗北部发生两次地震6月11日,阿富汗北部巴格兰省布尔卡区先后发生5.4级和5.7级两次地震,震中位于法扎巴德西南大约160千米,此次地震至少导致80人遇难。台湾暴雨酿水灾6月11日,受西南气流影响台湾地区出现台风级豪雨,各地灾情不断。至今已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阿富汗发生山体滑坡6月11日,在阿富汗北部巴格兰省布尔卡地区发生了山体滑坡,已造成71人死亡。菲律宾南部省份遭洪水侵袭6月12日,大雨导致菲律宾南部省份萨兰加尼省爆发洪水,导致2人死亡,1人失踪。

陈洪滨,范学花[6](2012)在《2011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年世界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1月,朝鲜半岛经历1945年来最长的寒潮天气;同期,强暴风雪袭击美国,1亿人受影响;4月8日,持续干旱大风导致德国北部小镇遭遇沙尘暴;7~10月的季风强降水致使泰国遭遇自1942年以来最严重的洪灾;高温少雨致使东非地区、南美洲地区的古巴经历严重干旱;9月北极海冰的体积达历史最小。5~9月,我国平均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多,多地刷新高温历史极值;2011年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创60年来最低,多地遭遇严重干旱;而华西和黄淮经历异常严重秋汛。

陈洪滨,范学花[7](2011)在《2010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2010年冬季,英国等欧洲国家经历自1981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寒流;2010年2月27日,罕见强风暴"辛加(Xynthia)"袭击欧洲多国;季风季节,巴基斯坦遭遇80年来最严重的暴雨洪涝;7~8月中旬,俄罗斯的极端高温干旱引发多起森林火灾;7~9月,亚马逊部分地区经历4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10月中旬,超强台风"鲇鱼(Megi)"给菲律宾北部及我国台湾和福建等地造成严重损失。2010年1月上中旬,我国新疆出现近60年来最严重雪灾;西南地区经历长达半年的特大干旱;6月,东北地区经历40°C极端高温天气;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10月,海南出现近50年同期罕见强降雨。2010年全球又经历一个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发的年份。

鲁实[8](2010)在《全球近期灾害录(2010.6.11—8.10)》文中指出美国一个露营地遭山洪袭击2010年6月11日,在美国阿肯色州西部沃希托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个露营地遭遇山洪袭击,当地官员说至少20人死亡,数十人失踪。美国一架小飞机坠入中学教学楼6月11日,美国一架小型飞机俯冲坠入亚利桑那州东部小镇一所中学,并发生爆炸,造成4人死亡。

陈洪滨,范学花[9](2010)在《2009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初欧洲遭遇罕见寒流,大雪低温造成多人死亡;南半球夏季,高温热浪导致澳大利亚发生严重火灾,上百人丧生火海;9月,台风"凯萨娜"先后袭击菲律宾和越南,造成近500万人受灾;11月,飓风"艾达"袭击美洲多国,导致20多万人受灾;秋末冬初,北半球中高纬多地经历严寒天气,创下降雪偏早新纪录。在我国,强台风"莫拉克"重创台湾;50年来最严重春旱困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50年罕见秋旱灼伤南方大地;11月,罕见强对流天气侵袭我国7省。2009年是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第5个高温年,全球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频发。

鲁实[10](2010)在《全球近期灾害录(2009.12.11-2010.2.10)》文中研究说明巴拉圭一建筑工地发生坍塌事故200g年12月11日,在距巴拉圭首都亚松森180公里的比亚里卡,一幢未完工的3层楼房坍塌,事故造成2名建筑工人死亡,另有13人受伤。

二、菲律宾特大火灾,2万人无家可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菲律宾特大火灾,2万人无家可归(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与规划响应研究 ——以滨海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灾害频发和人口持续增长的城市安全矛盾
        1.1.2 我国城市空间研究中灾害风险适应议题的涌现
        1.1.3 现有疏散避难空间规划中灾害风险适应的瓶颈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疏散避难空间
        1.2.2 突发性自然灾害
        1.2.3 适应灾害风险(适灾)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理论目的与意义
        1.3.2 现实目的与意义
        1.3.3 实践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对疏散避难空间规划的梳理
        2.1.1 我国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实践与研究
        2.1.2 日本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实践与研究
        2.1.3 其他国家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实践与研究
    2.2 对灾害风险研究的梳理
        2.2.1 关注成灾机理的致灾型概念与研究
        2.2.2 推进灾害管理的损失型概念与研究
    2.3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与应用
        2.3.1 CAS理论基础之一:复杂系统的发展与贡献
        2.3.2 CAS理论基础之二:适应概念的内涵与内核
        2.3.3 CAS经典理论的建立:复杂性和适应性的交融
        2.3.4 CAS视角下社会生态系统内部机制的挖掘
        2.3.5 CAS视角下城市空间系统外部响应的推导
    2.4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对本文的启示
        2.4.1 明确综合疏散避难空间为研究主体
        2.4.2 明确损失型灾害风险为适应对象
        2.4.3 确定CAS理论为研究基础
        2.4.4 确立适灾理论设计导向适灾规划应用的研究路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理论与规划体系建构
    3.1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系统复杂性表现
        3.1.1 多元要素与结构的复杂性
        3.1.2 多重职能与使用的复杂性
    3.2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风险适应性要求
        3.2.1 可持续发展内核之公平使用要求
        3.2.2 可持续发展内核之持续使用要求
        3.2.3 可持续发展内核之异同使用要求
    3.3 CAS理论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确立
        3.3.1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主体辨析
        3.3.2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外部特征
        3.3.3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内部机制
    3.4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模型的建立
        3.4.1 适灾机理之一:运行“统筹与自治兼顾”的标识机制,施行异同使用
        3.4.2 适灾机理之二:运行“涌现与扰沌并行”的积木机制,实现公平使用
        3.4.3 适灾机理之三:运行“弹性适应性循环”的内部模型,确保持续使用
    3.5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体系的生成
        3.5.1 承接适灾理论设计的适灾规划响应框架
        3.5.2 基于公平性-持续性-异同性原则的规划方法集合
        3.5.3 基于专题导向-风险导向-主体导向的规划内容搭建
        3.5.4 基于适应-事实-复杂-人本属性的规划价值审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滨海城市适灾专题之一:适应多灾种致灾性,确保场所和环境庇护安全
    4.1 滨海城市多灾种致灾性风险特征归纳
        4.1.1 海陆相接的致灾机制与灾害形势
        4.1.2 地震-潮灾-台风-火灾的致灾性评价指标
        4.1.3 近海-远海的空间分异倾向
    4.2 滨海城市致灾性风险适应机理模型的具化
        4.2.1 地震与火灾致灾性的适应机理具化
        4.2.2 潮灾与风灾致灾性的适应机理具化
    4.3 致灾性适应下的邻域层-城市层庇护策略搭建
        4.3.1 邻域层多灾种场所性庇护方式的差异
        4.3.2 城市层近海向远海的环境性庇护撤离
        4.3.3 针对安全庇护的特殊考量和细部引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滨海城市适灾专题之二:适应人口暴露性,确保紧急和生活收容有效
    5.1 滨海城市人口暴露性风险特征识别
        5.1.1 人口发展与避难场所资源条件
        5.1.2 紧急收容-生活收容的暴露性评价指标
        5.1.3 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异倾向
    5.2 滨海城市暴露性适应机理模型的具化
    5.3 暴露性适应下的邻域层-城市层收容策略搭建
        5.3.1 邻域层紧急至生活的收容规格提升
        5.3.2 城市层中心向外围的生活性收容转移
        5.3.3 针对有效收容的特殊考量和细部引导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滨海城市适灾专题之三:适应救助敏感性,辅助城市持续运转和快速恢复
    6.1 滨海城市救助敏感性风险特征辨析
        6.1.1 主要救助单位及救助行动流线
        6.1.2 生命安全-生活重建的敏感性评价指标
        6.1.3 边缘-轴线的空间分异倾向
    6.2 滨海城市敏感性适应机理模型的具化
    6.3 敏感性适应下的邻域层-城市层救助策略搭建
        6.3.1 邻域层初级至高级的救助服务升级
        6.3.2 城市层轴线向边缘的高级救助调遣
        6.3.3 针对可靠救助的特殊考量和细部引导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规划应用与规划保障
    7.1 天津滨海新区和核心区概况
        7.1.1 滨海新区核心区应用研究范围
        7.1.2 地震、风暴潮、火灾致灾条件充分
        7.1.3 人口增长但疏散避难空间资源发展不齐
        7.1.4 海河垂直海岸构成“T”状城市发展轴
    7.2 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应用研究价值
        7.2.1 具有滨海城市的典型灾害风险特征,发挥先行先试
        7.2.2 暂无系统的疏散避难空间规划成果,填补现状缺失
        7.2.3 城市建设和规划编制都处于调整期,把握规划时机
    7.3 多灾种致灾性风险可视化与庇护型策略
        7.3.1 多灾种致灾性风险评价
        7.3.2 邻域层庇护型策略提升
        7.3.3 城市层庇护型策略提升
    7.4 人口暴露性风险可视化与收容型策略
        7.4.1 人口暴露性风险评价
        7.4.2 邻域层暴露型策略提升
        7.4.3 城市层暴露型策略提升
    7.5 救助敏感性风险可视化与救助型策略
        7.5.1 救助敏感性风险评价
        7.5.2 邻域层救助型策略提升
        7.5.3 城市层救助型策略提升
    7.6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保障措施
        7.6.1 基于异同性原则的多方权责分配制度
        7.6.2 基于公平性原则的多层规划参与程序
        7.6.3 基于持续性原则的多阶信息智慧平台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结语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科普文本英译翻译实践报告 ——以成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解说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Task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Task Brief
    1.2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1.3 Translation Tools
    1.4 Modification and Proofreading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Definition of popular Science Translation
    2.2 Previous Studies on Popular Science Translation
    2.3 Overview of the Comment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Skopos Theory
    3.2 The Function of the Skopos Theory to Popular Science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Based on the Skopos Theory
    4.1 Skopos Rule
    4.2 Coherence Rule
    4.3 Fidelity Rule
Conclusion
    Findings
    Limitations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1: Source Text
Appendix 2: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3)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研究范围和方法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基本理论与概念
    2.1 突发事件
        2.1.1 自然灾害
        2.1.2 人为灾害
        2.1.3 上海地区灾害
        2.1.4 突发事件应对阶段
    2.2 应急、避难、避难人员与避难方式
        2.2.1 应急
        2.2.2 避难
        2.2.3 避难人员
        2.2.4 避难方式
    2.3 应急避难场所
        2.3.1 应急避难场所概念
        2.3.2 应急避难场所功能
        2.3.3 应急避难场所类型
        2.3.4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
    3.1 国外应急避难场所
        3.1.1 美国
        3.1.2 日本
    3.2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
        3.2.1 北京市
        3.2.2 江苏省
        3.2.3 上海市
    3.3 本章小结
4 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要素
    4.1 总体设计要素
        4.1.1 设计依据
        4.1.2 设计原则
        4.1.3 设计内容与要求
    4.2 应急避难设施设计要素
        4.2.1 应急水设施
        4.2.2 应急电设施
        4.2.3 应急厕所
        4.2.4 应急信息设施
        4.2.5 其他设施
    4.3 本章小结
5 设计实例分析
    5.1 音乐广场绿地
        5.1.1 总体设计
        5.1.2 应急避难设施设计
        5.1.3 小结
    5.2 宝山区杨行中学
        5.2.1 总体设计
        5.2.2 应急避难设施设计
        5.2.3 小结
    5.3 奉城高级中学
        5.3.1 项目概况
        5.3.2 总体设计
        5.3.3 应急避难设施设计
        5.3.4 小结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片与照片来源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论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一种文化视域的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现有研究的一般性分析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现有研究路径和范式
        一、经济学路径的技术-理性范式
        二、心理学路径和心理测量范式
        三、社会学路径和社会放大模式
        四、公共管理学路径及其相关范式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假设、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二、核心概念
        三、研究视角
        四、研究方法和路径
第二章 文化视域下的公共危机演化
    第一节 文化与公共危机
        一、文化的词源解释
        二、文化的概念阐释
        三、文化与公共危机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前现代社会公共危机的演化
        一、从自然灾害的演化到极端气候事件
        二、古代饥荒与现代饥荒
        三、疾病的流行和传播
        四、战争等集体暴力
    第三节 近现代社会的公共危机
        一、现代文化孕育时期的公共危机
        二、工业革命前及早期的公共危机
        三、二十世纪公共危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
    第一节 全球风险社会的来临
        一、前奏
        二、风险社会的提出
        三、人口压力、地球承载力与人类的发展境遇
    第二节 风险社会理论评述
        一、风险社会理论内涵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价值
        三、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缺陷
    第三节 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的形成机制
        一、风险
        二、全球风险社会的形成机制:贝克的逻辑和阐释
        三、从(不)确定性到风险
        四、从风险到全球风险社会
        五、从现代性风险到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
    第四节 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结构性暴力
        一、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现代性公共危机
        二、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结构性暴力
        三、结构性暴力:内涵和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现代文化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现代文化的分析
        一、对现代文化的界定
        二、现代文化的演化和结构
        三、现代文化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 作为社会自我意识的现代文化
        一、人类中心主义:新的世界观
        二、观念的再审视
        三、作为一种自治机制的现代文化
        四、现代文化的治理机制
    第三节 社会化大生产
        一、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文化的组织方式
        二、社会化大生产体系的构成
        三、社会化大生产与公共危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作为社会实在体系的现代文化
    第一节 从社会实在到现代文化
        一、制度性事实的构成: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结构
        二、社会制度和等级结构的形成:制度性事实的叠加
        三、从社会实在到现代文化
    第二节 现代文化的本体论分析
        一、一切制度性事实都包含权力
        二、制度性权力
        三、现代文化的本体论特征
    第三节 现代文化:基于制度性事实的进一步分析
        一、制度
        二、人为确定性及其风险:边界和身份
        三、人为不确定性
        四、构成性规则的滥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社会与公共危机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公共危机
        一、经济的纵向结构
        二、经济体系中的决定性因素
        三、市场经济再审视
        四、市场经济与公共危机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与公共危机
        一、资本主义的形态与概念
        二、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分析
        三、跨国公司与现代性公共危机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公共危机
        一、经济全球化
        二、世界经济体系与公共危机
        三、对自由市场机制的批判
        四、自由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技术与公共危机
        一、技术的分类及相关公共危机
        二、技术的本质
        三、现代技术:公共危机的始作俑者还是拯救之道?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作为现代文化管理方式的治理
    第一节 作为政治主权运转的治理
        一、16世纪政治含义治理的出现
        二、16-18世纪治理的发展
        三、国家治理机制的三个发展模式
    第二节 公民社会自治
        一、公民社会自治的起始
        二、市民的出现和权利性自由
        三、市民社会的出现
        四、市民社会自治
    第三节 治理的演进与公共危机
        一、治理的演进机制
        二、依国家理性治理蕴涵的暴力因子
        三、节制性治理与公共危机
        四、新自由主义治理与公共危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第一节 现代性风险和公共危机:现代文化初期的应对
        一、西方早期传统社会救助制度与措施
        二、工业革命之前的一些保护机制
        三、工业革命初期的保护性制度
        四、商业保险制度
    第二节 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一、一般安全机制
        二、社会保障制度
        三、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制
        四、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机制
    第三节 基本结论和未来展望
        一、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基于现代文化的分析和阐释
        二、作为复杂系统的人类世界:新观点的提出和阐释
        三、观念的转变:建构全球安全共同体
附录:20世纪的公共危机
参考书目
致谢

(6)2011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2.1高温热浪、干旱和火灾
    2.2严寒天气
    2.3台风和飓风
    2.4暴雨洪水
    2.5冰雹、龙卷风、雷电等局地强对流天气
    2.6沙尘天气和大雾
3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其他事件
    3.1太阳活动
    3.2 ENSO
    3.3极地冰川和海冰
    3.4南极O3洞
    3.5 火山喷发
4小结

(7)2010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2.1 高温热浪、干旱和火灾
    2.2 严寒天气
    2.3 台风和飓风
    2.4 暴雨洪水
    2.5 冰雹、龙卷风、雷电等局地强对流天气
    2.6 我国的沙尘天气和大雾
3 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其他事件
    3.1 太阳活动
    3.2 ENSO
    3.3 极地冰川和海冰
    3.4 南极O3洞
4 小结

(9)2009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2.1 高温热浪、干旱和火灾
    2.2 低温严寒
    2.3 台风和飓风
    2.4 暴雨和洪水
    2.5 冰雹、龙卷风、雷电等局地强对流天气
    2.6 沙尘天气和我国的大雾
3 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其他事件
    3.1 太阳活动
    3.2 ENSO
    3.3 冰川、极冰和积雪
    3.4 南极臭氧洞
4 小结

四、菲律宾特大火灾,2万人无家可归(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与规划响应研究 ——以滨海城市为例[D]. 张威涛. 天津大学, 2019(01)
  • [2]科普文本英译翻译实践报告 ——以成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解说稿为例[D]. 周佳莉.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2)
  • [3]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要素研究[D]. 张希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4]论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一种文化视域的阐释[D]. 王丽. 南京大学, 2014(04)
  • [5]全球近期灾害录(2012.6.11—2012.8.10)[J]. 赵萍. 防灾博览, 2012(04)
  • [6]2011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J]. 陈洪滨,范学花.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2(03)
  • [7]2010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J]. 陈洪滨,范学花.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06)
  • [8]全球近期灾害录(2010.6.11—8.10)[J]. 鲁实. 防灾博览, 2010(04)
  • [9]2009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J]. 陈洪滨,范学花.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0(03)
  • [10]全球近期灾害录(2009.12.11-2010.2.10)[J]. 鲁实. 防灾博览, 2010(01)

标签:;  ;  ;  ;  ;  

菲律宾大火造成两万人无家可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