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状电极射频治疗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簇状电极射频治疗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一、肝癌患者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王冀宁[1](2019)在《体部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瘤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并与手术治疗乳腺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前后的指标进行对比,以分析体部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瘤对机体免疫的影响。2.评估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并分析伽马刀和手术治疗乳腺癌肝转移在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方法1.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乳腺癌肝转移患者共39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接受手术患者12例,接受伽马刀治疗患者27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中CD 3+T细胞、CD 4+T细胞、CD 8+T细胞、NK细胞的表达水平及CD 4+/CD 8+,检测红细胞免疫学指标RBC-C3bRR、RBC-ICR、TER。2.伽马刀治疗组患者采用高分次、短疗程、不同剂量线环绕靶目标,层层递增的模式,照射治疗1次/天,5次/周,2-3周内完成治疗计划。若肝转移病灶数量1个,50%剂量线处4-5Gy/次,40-85Gy/10-17次。若病灶数量2-4个,50%剂量线处3-4Gy,30-68Gy/10-17次。手术治疗组患者接受同一手术组医师施行的乳腺癌肝转移切除术。3.采用RECIST标准评价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近期疗效。4.分析伽马刀治疗与手术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采用QOL-C30标准评价伽马刀与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近期生活质量。结果1.对伽马刀治疗组与手术组治疗前后患者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亚群CD 3+、CD 4+、CD 8+、CD 4+/CD 8+、NK的表达水平以及红细胞免疫指标RBC-C3bRR、RBC-ICR、TER的统计分析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述免疫学指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治疗后,手术组上述免疫学指标与手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而伽马刀治疗后患者CD 3+、CD 4+、CD 8+、CD 4+/CD 8+、NK、RBC-C3bRR、TER均有显着升高,RBC-ICR显着下降(CD 3+:t=-3.078,P=0.005;CD4+:t=-4.746,P=0.000、CD 8+:t=-2.188,P=0.038、CD 4+/CD 8+:t=-2.647,P=0.014、NK:t=-6.899,P=0.000;RBC-C3bRR:t=-17.296,P=0.000;RBC-ICR:t=18.825,P=0.000;TER:t=-77.587,P=0.000;)。2.伽马刀治疗后疗效评价指标显示:完全缓解(CR)2例(5.41%),部分缓解(PR)12例(32.43%),疾病稳定(SD)9例(24.32%),疾病进展(PD)3例(8.11%),客观缓解率(ORR)达37.84%(14/27),疾病控制率(DCR)达62.16%(23/27)。3.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生活质量评价量表QLQ-C30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并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而治疗后,伽马刀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手术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伽马刀治疗后,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亚群CD 3+、CD 4+、CD 8+、CD 4+/CD8+、NK的表达水平升高,红细胞免疫指标RBC-C3bRR、TER表达水平升高,RBC-ICR表达水平下降。乳腺癌肝转移疗效确切,对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图2幅;表7个;参87篇。

郑超[2](2012)在《超声引导腹腔镜射频消融术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肝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肝癌(hepatic carcinoma)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复发率高,预后差。目前为止,肝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但由于肝癌肿瘤起病隐匿,肿瘤的多中心发生及早期播散、转移,且部分患者伴有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不足等,使得外科手术切除率低[1]。不宜手术者常采取非手术治疗。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肝癌局部治疗的新技术,具有安全、微创、有效、可重复性、并发症少等特点,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兴方法[2,3]。射频消融的途径有:经皮超声或CT介导RFA、腹腔镜超声引导RFA、开腹术中直视下RFA等。其中集腹腔镜与术中超声于一身的超声引导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l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RFA)治疗肝癌有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特别是肿瘤毗邻肝内较大的管道系统,位于肝脏表面或邻近胆囊时,可以在直视下操作,可以即时看见肿瘤的消融程度及有无出血,从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消融效果[4,5]。但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对肝癌患者免疫状态、肝功能及其临床疗效的影响研究不多且国内外存在争议。为了解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肝功能及疗效的影响,我们选择2011年3月—2012年2月期间,我科行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22例病例,分析研究了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肝功能及AFP的变化情况,并与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进行对比,旨在探讨其在肝癌治疗方面的地位及应用价值。目的观察肝癌患者经超声引导腹腔镜下射频消融(LRFA)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指标、肝功能及AFP的变化情况,评价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对机体免疫功能、肝功能及疗效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本科室收治的肝癌患者62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射频消融组(22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组(TACE组)(20例)、外科手术组(20例),射频消融组采用超声引导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手术组行肝癌根治术。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CD19+)细胞的比例变化。(2)比较不同大小肿瘤经LRFA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3)对比LRFA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前后血清AFP浓度变化。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3+、CD4+数目、CD4+/CD8+比值、NK细胞数目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较正常对照组稍有升高,但差异无显着性;LRFA治疗后1周,外周血CD3+、CD4+、NK数目、CD4+/CD8+比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CD8+数目显着下降(P<0.05),且术后第2周第4周上述指标仍能维持在优于术前水平;TACE治疗后1周,CD3+、CD4+、CD8+数目、CD4+/CD8+比值以及NK细胞数目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至术后第2周时CD3+、CD4+、CD4+/CD8+比值以及NK细胞数目显着高于术前(P<0.01);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后1周,CD3+、CD4+、CD8+、CD4+/CD8+比值较术前无明显变化,NK细胞数目显着低于术前,术后第2周、第3周上述指标有所改善,至术后第4周CD3+、CD4+数目、CD4+/CD8+比值以及NK细胞数目显着高于术前,CD8+数目明显低于术前(P<0.05)。(2)肿瘤直径<5cm的结节性肝癌患者行LRFA治疗后第3天可出现轻度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ALT、TBIL较术前升高(P<0.05),于术后第7天肝功能可恢复至术前水平;对于肿瘤直径5-10cm的块状型肝癌患者行LRFA治疗,术后肝功能的损害较重,主要表现为转氨酶、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合成减少,且恢复时间较缓慢,术后1周内尚未恢复至术前水平。(3)LRFA治疗及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后一周,AFP浓度均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AFP浓度均低于术前水平,差异具有显着性(LRFA组P<0.05,外科手术组P<0.01)。两组之间治疗前血清AFP含量的比较、治疗后各时相AFP含量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LRFA治疗后1周内,患者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改善,而TACE及外科手术治疗后1周内,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受到抑制,至术后第2周行TACE治疗者细胞免疫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行外科手术切除的患者需经过4周,细胞免疫功能尚能恢复。故三种治疗肝癌的方法中,对于细胞免疫系统功能的改善作用:LRFA>TACE>外科手术。(2)LRFA治疗对肝癌患者肝功能的损害程度与肿瘤大小有一定关系。对于肿瘤直径<5cm的结节型肝癌行LRFA,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但术后也可引起一过性轻度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ALT及胆红素升高,经积极护肝对症治疗后1周内肝功能可恢复。对于肿瘤直径5-10cm的块状型肝癌行LRFA治疗,对肝功能的损害较重,且恢复时间较缓慢。因此充分评估术前患者肝功能,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是非常重要的。(3)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可以有效杀死肿瘤细胞,从而消除AFP的来源,进而抑制肿瘤组织及其血管的增生,起到与手术治疗效果类似的“切除”肿瘤的作用。

张军,刘会春,贾兴胜[3](2010)在《肝癌患者射频消融与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或手术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分析35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 并与2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手术切除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另外检测10例因患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患者手术前后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作为对照。结果: 所有肝癌患者在射频消融治疗后7d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降低, 而手术组明显升高, 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采用射频消融治疗肝癌, 可以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吴振州[4](2010)在《肝癌射频消融术前后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变化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形式比较肝癌射频消融术前后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CD4+/CD8+ T细胞比值变化并讨论其机制及意义。方法:1文献检索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全面收集关于癌射频消融术前后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CD4+/CD8+ T细胞比值变化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2文献筛选纳入标准:①肝癌射频消融术临床研究病例(不少于20例)②每一篇文章均报告了射频消融术前后患者外周血中CD3+ T细胞、CD4 + T细胞、或CD8+ T细胞、或CD4 + /CD8+ T细胞比值变化。排除标准:①剔除资料不完整或不能利用的文章②剔除重复发表的文章3统计学处理采用RevMan 4. 2. 8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作为效应尺度,数据提取各组的例数、结局指标的均数以及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根据以上标准筛选出文献:射频前后CD3+ T细胞变化相关文献共纳入5篇文章,共187例病人。射频前后CD4+ T细胞变化相关文献共纳入8篇文章,共247例病人。射频前后CD8+ T细胞变化相关文献共纳入8篇文章,共247例病人。射频前后CD4+/CD8+ T细胞比值变化相关文献共纳入6篇文章,共197例病人。2统计分析结果RevMan 4. 2. 8软件进行Meta分析,合并统计量后结果显示射频消融术治疗后肝癌病人外周血中CD3+ T细胞、CD4+ T细胞及CD4+/CD8+ T细胞比值均高于治疗前; CD8+ T细胞低于治疗前;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治疗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和抗肿瘤能力得到增强。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对指导患者的综合治疗有一定临床价值。

周建炜[5](2009)在《射频消融对肝癌转移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肝癌(主要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第三位癌症杀手,在中国更高居第二位。手术切除仍是肝癌最有效的疗法,但由于肝癌的多灶性、血管侵犯、合并肝硬化等,只有不到20%的患者就诊时适合手术治疗。1996年Rossi等报道应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癌后,被迅速普及应用。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对于直径≤5cm的HCC,射频消融可达到和手术切除相近的长期生存率。但射频消融肝癌后存在肿瘤残留问题,复发率较高,文献报道,残癌发生率为3%-52%,复发率达53%-81%。从而提出了许多问题:射频消融和手术相比哪一个会促进残余肿瘤播散转移,出于何种机制,如何联合治疗以提高射频疗效,等等。本课题即为此而设计,主要应用我所建立的转移性人肝癌MHCC97L裸鼠模型,模拟姑息性射频消融,主要目的是观察射频消融后残余肝癌的侵袭转移潜能的变化,和姑息性切除进行比较,探索联合用药提高射频消融疗效,还应用人侵袭转移相关基因芯片(Oligo Tumor MetastasisMicroarry,Super Array)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PCR)验证。实验发现射频消融后残余肝癌的转移能力降低,其基因表达改变是一个动态过程,与MET表达降低,CDKN2A、FAT、COL4A2、TIMP2表达增加有关;姑息性切除后残癌的转移能力升高,可能与MMP-9、MMP-10、MTA2表达增加有关;还发现射频消融后联合应用绿脓杆菌制剂(Pseudomonas aeruginosa vaccine,简称PA)可抑制残癌生长、转移并延长生存期;和对照组相比,射频消融后联合应用PA残癌组织中HGF表达显着降低,KAI1表达显着增强。从而为进一步提高肝癌射频消融疗效提供了线索。一体外加热对肝癌细胞转移特性(侵袭)的影响42℃水浴加热MHCC97L细胞30min×2,对照组除不接受加热外,其他处理相同并在同一时间点观察。与对照组相比,42℃水浴加热促进MHCC97L细胞增殖(P<0.01),最大效应在加热后48h,增殖抑制率达-27.9%,细胞倍增时间缩短了15%;细胞克隆形成率先降低后升高(9.73±0.29 Vs 8.87±0.59,9.37±0.26 Vs 11.9±0.70)(P<0.01);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显示:42℃水浴加热后48h和96h的G1期细胞比例降低,S+G2期细胞比例增加(P<0.01和P<0.05)。42℃加热后48h和96h相同数量的细胞穿过人工基底膜到达Transwell小室膜背面的细胞平均数(侵袭实验)和穿过Transwell小室膜到达背面的MHCC97L细胞平均数(运动实验)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5);提示水浴加热可以明显抑制人肝癌MHCC97L细胞的侵袭和运动能力。ELISA法检测相同数量细胞的上清液发现,42℃加热抑制人肝癌MHCC97L细胞VEGF和MMP-2蛋白的分泌,最大抑制率分别达37.5%(48h)和43.7%(72h),和MHCC97L细胞的侵袭和运动能力降低的趋势是一致的。本研究提示,体外加热(42℃)虽然有促进肝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作用,但抑制体外侵袭性,其作用和MMP-2、VEGF表达降低有关。二射频消融对肝癌转移特性影响的体内研究1射频消融后肝癌转移特性的改变:和对照组比较,1周和4周为了在体内研究射频消融后残余肝癌转移能力的变化,我们将具有肺转移潜能的人MHCC97L肝癌组织块种植于BALB/c nu/nu雄性裸鼠肝脏,建立转移性人肝癌裸鼠原位模型。待种植后30d瘤体直径1cm左右时进行射频消融,对照组行假手术。分别于射频消融后1周和4周处死射频组及其对照组裸鼠,观察肿瘤体积、肺转移率、肺转移灶数目;并切除残癌和对照组肝癌组织再次原位种植于正常裸鼠肝脏,6周后处死,观察肿瘤体积、肺转移率、肺转移灶数目。结果显示,裸鼠射频消融后1周和4周组肿瘤体积和其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50±460mm3 Vs 1570±380mm3,1540±930mm3 Vs 2290±430mm3)(P>0.05);裸鼠射频消融后4周组裸鼠的肺转移率和其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85.7%(6/7)Vs 85.7%(6/7)](P>0.05);但肺转移灶个数明显低于其对照组(9.86±7.43 Vs 23.57±14.26)(P<0.05)。和其对照组肝癌切除后再种植于裸鼠肝脏6周后相比,射频消融1周后残癌切除后再种植于裸鼠肝脏6周后肿瘤大小明显降低(1240±440mm3 Vs 30±30mm3)(P<0.05),肺转移率和肺转移灶个数也有降低趋势[40%(2/5)Vs 0(0/5)和0.8±1.3 Vs 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其对照组肝癌切除后再种植于裸鼠肝脏6周后相比,射频消融4周后的残癌切除后再种植于裸鼠肝脏6周后肿瘤体积无明显差异(720±510mm3 Vs 800±270mm3)(P>0.05),肺转移率有降低趋势[57.1%(4/7)Vs 28.6%(2/7)]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转移灶个数明显降低(10.29±0.49 Vs 2.00±1.9)(P<0.05)。人侵袭转移相关基因芯片及Real-time PCR显示,射频消融后1周残癌组织中具有促进转移作用的基因MET的mRNA表达显着降低,而射频消融后4周残癌组织中具有抑制肿瘤转移作用的基因CDKN2A、FAT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其变化趋势和射频消融后残余肝癌的转移能力降低的结果是一致的。本研究提示,和对照组比较,射频消融后近期残余肝癌的转移能力是降低的,其作用分别和MET、CDKN2A、FAT的差异表达有关。2射频消融和姑息性手术比较:6周为了在体内进一步验证射频消融后远期残余肝癌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并和姑息性切除进行比较,模型同上,待种植后30d瘤体直径1cm左右时分别进行射频消融和姑息性切除,单纯对照组行假手术。治疗后6周处死三组裸鼠,观察肿瘤体积、肺转移率、肺转移灶数目;并切除射频消融和姑息性切除组残癌和对照组肝癌组织再次原位种植于正常裸鼠肝脏,6周后处死,观察肿瘤体积、肺转移率、肺转移灶数目。结果显示,射频消融6周后的裸鼠肿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3340±970mm3 Vs 2430±380mm3)(P>0.05);肺转移率和对照组无差异[均为100%(6/6)];肺转移灶个数明显低于对照组(9.17±5.64 Vs 18.00±7.54)(P<0.05);姑息性切除后6周的裸鼠肿瘤体积明显高于对照组(3640±1240mm3Vs 2430+380mm3)(P<0.05);肺转移率和对照组无差异[均为100%(6/6)];肺转移灶个数明显高于对照组(30.33±7.40 Vs 18.00±7.54)(P<0.05)。和对照组肝癌切除后再种植于裸鼠肝脏6周后相比,射频消融6周后残癌再种植于裸鼠肝脏6周后,其肿瘤体积无显着差异(2800±1000mm3 Vs 2200±830mm3)(P>0.05),肺转移率降低有降低趋势[83.3%(5/6) Vs 50.0%(3/6)],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转移灶个数明显降低(4.2±3.3 Vs 0.8±1.1)(p<0.05)。和对照组肝癌切除后再种植于裸鼠肝脏6周后相比,姑息性手术6周后残癌再种植于裸鼠肝脏6周后,其肿瘤体积无显着差异(2800±1000mm3 Vs2100±720mm3)(P>0.05),肺转移率有升高趋势[83.3%(5/6) Vs 100%(6/6)]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转移灶个数明显升高(4.2±3.3 Vs 10.2±4.3)(P<0.05)。人侵袭转移相关基因芯片及Real-time 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射频消融6周后的残癌组织中具有抑制肿瘤转移作用的基因COL4A2、TIMP2的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姑息性切除6周后的残癌组织中具有促进肿瘤转移作用的基因MMP-9、MMP-10、MTA2的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其变化趋势和射频消融后残余肝癌的转移能力降低、姑息性切除后残余肝癌的转移能力升高的结果是一致的。对裸鼠肝癌模型的生存期观察发现,从射频消融和姑息性手术时算起,姑息性射频组、姑息性切除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1d±5d、65d±8d和57d±6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无论是姑息性射频消融组还是姑息性切除组比均不能显着延长荷瘤裸鼠生存期。本研究提示,射频消融后远期残余肝癌的转移能力有所降低,而姑息性切除后远期残余肝癌的转移能力则有所升高。其作用分别与COL4A2、TIMP2和MMP-9、MMP-10、MTA2的差异表达有关。三吲哚美辛(消炎痛)和绿脓杆菌制剂(PA)提高射频消融疗效的研究1吲哚美辛和PA均可抑制肝癌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运动能力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吲哚美辛和绿脓杆菌制剂作用于MHCC97L细胞,对照组除不加药外,其他处理相同并在同一时间点观察。结果发现,吲哚美辛明显抑制MHCC97L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吲哚美辛浓度为0.1、0.2mM时,细胞倍增时间分别为110.1h、199.3h,与对照组(58.6h)相比均明显延长,而0.5mM吲哚美辛处理组第6天的细胞均数[(3.4±0.4)×104/mL]少于初始细胞数(4×104/mL);吲哚美辛浓度为0.1、0.2、0.5mM时,克隆形成率依次降低(4.92%±0.79%、2.42%±0.60%、0.00%±0.00%Vs 10.65%±0.74%)(P<0.01);FCM显示,G1期细胞比例随吲哚美辛浓度增加而增加,S+G2期细胞比例随吲哚美辛浓度增加而降低(P<0.01);提示其抑制作用和导致细胞G1期阻滞有关。吲哚美辛(0.2mM)处理后72h的相同数量细胞穿过人工基底膜(侵袭实验)和上室底膜(运动实验)的细胞数(分别为2.2±1.3和4.4±1.1)明显低于对照组(11.4±1.9和12.8±1.8)(P<0.01);ELISA法检测相同数量细胞的上清液发现,0.2mM吲哚美辛组VEGF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607.8±22.8)pg/ml Vs(869.2±8.6)pg/ml(P<0.01);0.2mmM吲哚美辛组MMP2蛋白浓度(稀释200倍)明显低于对照组:(46.6±4.1)pg/ml Vs(76.1±4.2)pg/ml(p<0.01),提示吲哚美辛可明显抑制人肝癌MHCC97L细胞的侵袭和运动能力,其作用和抑制VEGF和MMP-2蛋白分泌有关。PA明显抑制MHCC97L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A48 h和72 h的IC50分别为3.1×108/ml和1.9×108/ml。PA浓度为0.5×108/ml、1×108/ml和2×108/ml时,其细胞倍增时间依次延长,克隆形成率依次降低(P<0.01);FCM显示,G1期细胞比例随PA浓度增加而增加,S+G2期细胞比例随PA浓度增加而降低(P<0.01),;提示其抑制作用和导致细胞G1期阻滞有关。PA(1×108/ml)处理后72h的相同数量细胞穿过人工基底膜(侵袭实验)和上室底膜(运动实验)的细胞数(分别为4.8±1.3和8.8±2.2)明显低于对照组(8.6±2.1和15.6±1.2)(P<0.01);ELISA法检测相同数量细胞的上清液发现,1×108/ml的PA组其VEGF蛋白和MMP-2蛋白含量和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PA可明显抑制人肝癌MHCC97L细胞的侵袭和运动能力,其作用和VEGF、MMP2蛋白分泌关系不明显。2吲哚美辛和PA抑制肝癌在裸鼠体内生长转移的研究为了在体内进一步验证吲哚美辛和PA对肝癌生长转移能力的抑制作用,模型同上,分为对照组、吲哚美辛组(3mg/kg·d)、PA组(4.4×108/d)和小剂量吲哚美辛(1.5mg/kg·d)+小剂量PA组(2.2×108/d),种植后48h开始用药,连续用药40d,对照组除不用药外,其他处理相同。结果显示,PA组和小剂量吲哚美辛+PA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抑瘤率分别为36.7%和62.2%(P<0.05和P<0.01),PA组和小剂量吲哚美辛+PA组肺转移率均为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6.7%(4/6)](P<0.05)。吲哚美辛组肿瘤体积、肺转移率、肺转移灶个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降低趋势[1130±610mm3 Vs 1670±370 mm3,50%(3/6)Vs 66.7%(4/6),1.75±0.71 Vs 2.34±0.9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显示,和对照组相比,PA组肝癌组织COX-2蛋白的表达略有降低。小剂量吲哚美辛+PA组肝癌组织COX-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提示PA尤其是联合应用小剂量吲哚美辛和小剂量PA可显着抑制肝癌在裸鼠体内的生长转移,并可能与COX-2下调有关。3吲哚美辛和PA均能抑制体外加热后肝癌细胞的增殖,进一步抑制其侵袭运动能力42℃水浴加热前2h分别加入0.2mM吲哚美辛和1×108/ml PA,加热组不加药,对照组不加热、不加药,其他处理相同并在同一时间点观察。与对照组相比,42℃水浴加热前分别加入0.2mM吲哚美辛和1×108/ml PA均能明显抑制人肝癌MHCC97L细胞的增殖(P<0.01),其最大抑制效应均为加热后48h,分别达到53.6%和42.3%,细胞倍增时间分别延长了2.07倍和1.68倍;42℃水浴加热前分别加入0.2mM吲哚美辛和1×108/ml PA后48h、96h的细胞集落形成率均明显降低(P<0.01);FCM显示,42℃水浴加热前2h分别加入0.2mmol/L吲哚美辛和1×108/ml PA均能逆转加热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抑制细胞进入DNA合成期和分裂期,提示其抑制作用和导致细胞G1期阻滞有关。42℃水浴加热前2h分别加入0.2mmol/L吲哚美辛和1×108/ml PA,其加热后48h和96h相同数量的细胞穿过人工基底膜到达Transwell小室膜背面的细胞平均数(侵袭实验)和穿过Transwell小室膜到达背面的MHCC97L细胞平均数(运动实验)均明显低于加热组(P<0.01);ELISA法检测相同数量细胞的上清液发现,42℃水浴加热前2h加入0.2mM吲哚美辛能够进一步抑制VEGF和MMP-2蛋白的分泌,其加热后96h的分泌量均明显低于加热组(P<0.01);42℃水浴加热前2h分别加入1×108/ml PA没有这种效应,其加热后96h细胞VEGF和MMP-2蛋白的分泌量和加热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吲哚美辛进一步抑制体外加热后肝癌细胞侵袭运动能力和抑制VEGF和MMP-2的表达有关,PA也可进一步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运动能力,其作用和VEGF、MMP2的表达无关。4射频后联合使用PA能进一步抑制残余肝癌在裸鼠体内的生长转移并延长生存期为了探索联合用药提高射频疗效并验证体外实验的结果,模型和射频消融方法同上,分为对照组、射频组、射频+吲哚美辛组(3mg/kg·d)和射频+PA组(2.2×108/d)。射频消融后开始用药,连续用药40天,6周后处死裸鼠,观察肿瘤体积、肺转移率、肺转移灶数目;并切除残癌和对照组肝癌组织再次原位种植于正常裸鼠肝脏,6周后处死,观察肿瘤体积、肺转移率、肺转移灶数目。结果显示,和射频组相比,射频+吲哚美辛治疗6周后的肿瘤体积、肺转移率、肺转移灶个数均无显着差异[3340±970mm3 Vs 3730±840mm3,100%(6/6)Vs83.3%(5/6),9.17±5.64 Vs 13.83±15.72](P>0.05);射频+PA治疗6周后肿瘤体积明显减小(3340±970mm3 Vs 1940±450mm3)(P=0.01),肺转移率有降低趋势[100%(6/6) Vs 50.0%(3/6)],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转移灶个数明显降低(9.17±5.64 Vs 2.83±3.49)(P<0.05)。和射频消融6周后残余肝癌再种植于裸鼠肝脏6周后相比,射频+吲哚美辛治疗6周后残余肝癌再种植于裸鼠肝脏6周,其肿瘤大小、肺转移率和肺转移灶个数组均无显着差异[2200±830mm3 Vs 2010±430mm3,50.0%(3/6) Vs 50.0%(3/6),0.8±1.2 Vs 0.7±0.8](P>0.05);射频+PA组治疗后6周残余肝癌再种植于裸鼠肝脏6周,其肿瘤体积无显着差异(2200±830mm3 Vs 1800±140mm3)(P>0.05),肺转移率有降低趋势[50.0%(3/6) Vs 0(0/6)](P>0.05),肺转移灶个数明显降低(0.8±1.2 Vs 0)(P<0.05)。说明射频后联合应用PA可以进一步抑制残癌生长转移。人侵袭转移相关基因芯片及Real-time PCR显示,射频+PA治疗6周后残余肝癌组织中具有促进转移作用的基因HGF的mRNA表达显着降低,而具有抑制肿瘤转移作用的基因KAI1的mRNA表达显着增强;其变化趋势和PA进一步抑制射频消融后残余肝癌的转移能力的结果是一致的。从射频消融和姑息性手术时算起,生存期观察显示,射频+PA组(86d±10d)和对照组(57d±6d)、射频组(61d±5d)比较,生存期均明显延长(P<0.05),射频+吲哚美辛组(50d±3d)和对照组(57d±6d)、射频组(61d±5d)比较,生存期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和对照组相比,射频治疗后残余肝癌的转移能力有所降低,其基因表达改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可能与MET基因表达降低,CDKN2A、FAT、COL4A2、TIMP2基因表达增加有关。2.和对照组相比,姑息性手术后残余肝癌的转移能力有所升高。其作用可能与MMP-9、MMP-10、MTA2基因表达增加有关。3.射频消融后联合应用绿脓杆菌制剂(PA2.2×108/d)能够进一步抑制残余肝癌生长转移并延长生存期,其作用可能与HGF基因表达降低,KAI1基因表达增加有关。4.小剂量吲哚美辛(1.5mg/kg·d)+小剂量PA(2.2×108/d)可显着抑制肝癌在裸鼠体内的生长转移,其作用可能与抑制COX-2蛋白表达有关。应用价值1.本研究结果提示,和对照组相比,射频消融未明显增加残余肝癌的转移潜能,而姑息性手术残余肝癌的转移潜能则有所增加,有助于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法,从而提高肝癌的疗效。2.合并应用绿脓杆菌制剂(PA)有助抑制射频治疗后残余肝癌生长转移并延长生存期,为提高射频消融肝癌的疗效提供了线索。3.联合应用消炎痛和PA可显着抑制肝癌的生长转移,有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新方法。创新点1.发现射频消融后残余肝癌体内侵袭转移潜能的变化规律,并与姑息性手术相比较,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了参考。2.发现射频治疗后合并应用PA能抑制射频治疗后残余肝癌生长转移并延长生存期。3.发现联合应用消炎痛和PA可显着抑制肝癌的生长转移。

武晓勇[6](2009)在《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病人生活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肝脏肿瘤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前后生存质量(Qualityof life)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指数)前瞻性地测定50例肝脏肿瘤病人在术前至术后3月内不同时期的生存质量值。[结果]术前平均GLQI指数为(105.9±8.5)分,术后2周GLQI(95.0±8.6)分,指数明显下降(P<0.01),术后1个月(105.5±9.0)分,接近术前水平(P>0.05),2月后达(112.3±10.8)分,超过术前水平(P<0.05)。射频消融治疗后症状学、生理功能、精神、心理、生活、社会状态方面均有改善,但在术后3月精神、心理状态又下降到了术前水平。在术后2周内,老年组较非老年组、术前肝功能CHILD B级组较A级组生存质量降幅最大(P<0.05)。在术后3月时肿瘤复发组较非复发组生存质量降低最明显(P<0.01)。而RFA治疗时间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对生存质量无较大影响。[结论]对于小肝癌患者,RF可在短期内恢复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年龄、Child分级、复发是造成病人生存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射频治疗时间对生存质量无影响。

杜锡林,马庆久,褚延魁,高德明,杨媛,臧莉,鲁建国[7](2008)在《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从1999年5月2007年5月期间对1200例肝癌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947例,转移性肝癌患者253例,在B超引导下进行集束电极射频消融治疗,通过手术前后对病灶采用CT、B超观测的比较,了解肿瘤大小、数量及血清AFP变化情况,通过术后观察和随访,了解其治疗疗效。结果1,本组病例的1年、3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67.48%、54.63%、35.82%;2,6月后病灶完全缓解(CR):12.75%(153/1200);部分缓解(PR):74.33%(892/1200),总有效率为:87.08%;3,患者治疗后腹痛、腹胀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4,治疗后并发症少,未出现与治疗有关的死亡。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直径≤5 cm)疗效较佳,对不能切除的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亦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其近、远期疗效确切。

唐铁钢,贺泽文[8](2008)在《射频消融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文中认为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是近十余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靶向局部治疗肿瘤新技术,是恶性肿瘤间质消融疗法的一种。研究表明,射频消融除通过内生热效应杀灭肿瘤细胞、毁损肿瘤组织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宿主的抗肿瘤免疫作用,发挥抗肿瘤效果。文章阐述射频消融治疗肿瘤与机体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旨在提高对射频消融应用价值的认识。

谷昊[9](2008)在《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初步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方法对2004年12月~2007年6月收治的3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26例,女5例,平均(52.1士11.3)岁。术前经超声、螺旋CT或MRI发现瘤体总数42个,肿瘤直径<3 cm共5例,3~5 cm共22例,>5 cm共4例,直径2. 0-11.5 cm,平均(4. 7士1. 4)cm,其中1个病灶者22例,2个病灶者7例,3个病灶者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27例,丙型病毒性肝炎2例,合并肝硬化28例(Child A 2例,Child B28例,Child C1例),以治疗后症状是否减轻,病变区范围是否缩小和CT增强扫描时病变区是否有强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1例均完成治疗,术后1~5个月CT检查随访,13例(44.83%)症状消失,14例(48.28%)症状减轻,肿瘤直径<3.0cm者,7个肿瘤均完全坏死,不完全坏死1个;肿瘤直径3.0~5.0cm者,完全坏死14个,不完全坏死7个;肿瘤直径>5.0cm者,完全坏死2个,不完全坏死11个,总坏死率为54.8%(23/42)。术后3月复查,原发性肝癌患者有17例AFP下降,占70.8 % (17/24),其中11例AFP降至正常。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肝脏癌具有微创、有效、简单、安全和可重复等优点,近期疗效显着,但治疗受手术操作熟练程度及B超引导技术影响,限制了RFA的应用,其适应证、禁忌证、远期疗效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及评价。

郭俊刚[10](2008)在《射频消融、栓塞化疗治疗肝癌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经皮穿刺射频消融(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 PRFA)与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及PRFA与TACE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疗效、安全性和应注意的问题。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期间病理或临床证实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96例,其中15例行PRFA治疗,76例行TACE治疗,联合治疗5例。三组患者治疗后定期复查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 AFP)并行CT跟踪随访,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后的缓解率,血清AFP浓度下降率,0.5年、1年、2年生存率。结果(1)PRFA组患者缓解率为73.3%,血清AFP浓度下降率为58.3%,0.5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93.3%、86.7%、50.7%;(1)TACE组患者缓解率为50.0%,血清AFP浓度下降率为51.7%,0.5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8.2%、61.8%、28.9%;(2)联合治疗组患者缓解率为80.0%,血清AFP浓度下降率为75.0%,0.5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80.0%、60.0%。结论(1)PRFA治疗肝癌可行、安全、有效。(2)TACE治疗肝癌可行、安全、有效。(3)初步提示PRFA与TACE联合治疗肝癌安全、可行而且效果可能较单纯行PRFA或TACE更优。

二、肝癌患者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癌患者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体部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瘤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资料采集
        1.2.2 临床病例治疗(伽马刀治疗组)
        1.2.3 临床病例治疗(手术治疗组)
        1.2.4 检测指标
        1.2.5 免疫学指标检测方法
        1.2.6 疗效判定
        1.2.7 统计学处理
    1.3 结果
        1.3.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
        1.3.2 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评估
        1.3.3 伽马刀与手术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术后生活质量评价
        1.3.4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对比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现状
        2.1.1 乳腺癌肝转移的特点
        2.1.2 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
    2.2 伽马刀发展简史及治疗现状
        2.2.1 胸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应用
        2.2.2 腹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应用
        2.2.3 盆腔恶性肿瘤的治疗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超声引导腹腔镜射频消融术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肝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肝癌射频消融术前后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变化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肝癌射频消融术前后CD3~+ T 细胞、CD4~+ T 细胞、CD8~+T细胞、CD4 +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癌射频消融治疗
致谢
个人简历

(5)射频消融对肝癌转移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文详细摘要
2.英文详细摘要
3.正文
    引言
    第一部分 体外加热对肝癌细胞转移特性(侵袭)的影响
    第二部分 射频消融对肝癌转移特性影响的体内研究
    第三部分 吲哚美辛(消炎痛)和绿脓杆菌制剂提高射频消融疗效的研究
    正文参考文献
4.文献综述
    射频消融对残存肝癌细胞侵袭转移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综述参考文献
6.附件
    发表论文
    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7.致谢

(6)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病人生活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正文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生存质量测定
        2.3 设备和仪器
        2.4 治疗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GLQI生存质量问卷表
综述
个人简历

(7)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B超显示肿瘤部位, 选择穿刺点。
    2.2 超声引导下将特制治疗针经皮穿刺入肝肿瘤内部。
    2.3 射频的能量由小到大贯序治疗。
    2.4 术后随访
3 主要评价指标
4 结果
    4.1 本组病例的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
    4.2 本组1200例肝癌患者治疗后6月时:
    4.3 应用EORTC
    4.4 术中观察
    4.5 治疗后肝功能及AFP变化情况
5 讨论

(8)射频消融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RFA装置及机理
2 RFA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2.1 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2.2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2.3 细胞因子的变化
3 RFA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机理
4 结语

(9)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对象
        1.1 资料对象
        1.2 资料来源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仪器
        2.2 观察指标
        2.3 方法
        2.4 疗效判定标准
    3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评语

(10)射频消融、栓塞化疗治疗肝癌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对象
        1.2 资料来源
        1.3 分组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PRFA 治疗
        2.2 TACE 治疗
        2.3 联合治疗
    3 疗效判定
    4 随访
    5 数据处理
结果
    1. PRFA,TACE和联合治疗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2. 一般情况
    3.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缓解率、血清AFP浓度下降率及生存率
讨论
    1. 适应证与禁忌证
    2. 治疗机理及特点
    3. 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
    4. 本文的不足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导师评阅表

四、肝癌患者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体部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瘤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D]. 王冀宁.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3)
  • [2]超声引导腹腔镜射频消融术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肝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郑超. 广州医学院, 2012(08)
  • [3]肝癌患者射频消融与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J]. 张军,刘会春,贾兴胜. 解剖与临床, 2010(03)
  • [4]肝癌射频消融术前后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变化的Meta分析[D]. 吴振州.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5]射频消融对肝癌转移特性的影响[D]. 周建炜. 复旦大学, 2009(05)
  • [6]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病人生活质量研究[D]. 武晓勇. 浙江大学, 2009(11)
  • [7]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J]. 杜锡林,马庆久,褚延魁,高德明,杨媛,臧莉,鲁建国. 肝胆外科杂志, 2008(04)
  • [8]射频消融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J]. 唐铁钢,贺泽文. 现代肿瘤医学, 2008(04)
  • [9]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观察[D]. 谷昊. 新疆医科大学, 2008(02)
  • [10]射频消融、栓塞化疗治疗肝癌的疗效观察[D]. 郭俊刚. 新疆医科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簇状电极射频治疗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