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差异

浅谈英汉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差异

一、浅淡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蒋知洋[1](2020)在《《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意义即概念化,是基于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心智现象,是主客互动的结果。Langacker(1987:183)依据语言表达式语义标示实体的性质,将语义分为名词性和关系性两种类别。用例事件即特定语境中的语言表达式,是语义的载体。有据于此,本研究将用例事件细化为名词性用例事件和关系性用例事件,关系性用例事件又包括“过程”和“非时间性关系”,“过程”体现为动词,“非时间性关系”体现为形容词、介词等。为使研究发现更系统清晰,本文将名词性用例事件从“具象”和“抽象”的视角进行了分类。《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瑰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霍译本是举世公认的传世佳译。翻译即译意,但纵览文献,对《红楼梦》及其霍译本的分析多以西方翻译理论为指导,聚焦于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探讨,研究发现停留在翻译体会的感悟和经验总结的层面上,鲜有对概念化过程和方式的探讨,因而难有实质突破。因此,本研究依据语言对比“形式入手,语义为本,思维为标”的纲要,遵循“广泛观察——充分描写——合理解释”的路径,以心智哲学理论为支撑理论,以构式语法理论为辅助理论,综合运用了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和反溯推理法,对前八十回相关例证语料进行了穷尽性搜索,继而对语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旨在发现《红楼梦》及其霍译本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并解释其异同的深层认知机理。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四个问题:(1)“用例事件S(Source)”和“用例事件T(Target)”的生成过程和方式是怎样的?(2)《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是什么?(3)《红楼梦》及其霍译本抽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是什么?(4)《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关系性用例事件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是什么?本研究对“用例事件S(Source)”和“用例事件T(Target)”的生成过程和方式进行了描写与分析。“事件E”是语言运用意识活动发生的依据,“用例事件S”则是意识活动对“事件E”的描摹。译者基于“用例事件S”通过体验心智对“事件E”进行还原,但因为译者和作者体验心智的固有差异,重现“事件E”成为无法实现的美好期许,只能达至接近“事件E”的“事件E’”。译者基于“事件E’”,通过回忆、联想和想象的格式塔转换生成“用例事件T”。这一过程的发生机制与用例事件S的生成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关于两者之间共性与差异的探讨构成了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具体在本研究中,“用例事件S”即“用例事件C”,“用例事件T”即“用例事件H”。“用例事件C”和“用例事件H”并非是对“原文”和“译文”简单的标签替换,而是在心智哲学理论观照下对语言表达生成过程和方式的深入探讨。关于《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名词性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本研究从文化的视角进行论述,按照奈达对文化的五种分类展开,即“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具象类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抽象类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在“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研究中,“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气象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地理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建筑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茶酒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异指类人称代词”,依据是Langacker(1987:242)指出代词完全满足认知语法对名词词类的定义。研究发现,C/H在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方面的共性主要有:(1)C/H形式表征相似;(2)C/H语义指向相似;差异主要有:(1)在气象文化方面,C完备明晰,H隐略婉曲;在地理文化方面,C一语双述,H表里取一;(2)在建筑文化方面,C兼蓄深隽,H简约平实;在茶酒文化方面,C主观茶酒表征隐晦,H主观茶酒表征直观;(3)在社会文化方面,C重主观人情,H重客观事情。本研究基于对比所得的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从心智哲学理论视角对其进行了认知阐释。在“抽象类名词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研究中,“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佛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道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语言文化名词”论述了“矛盾用例事件”和“仿拟用例事件”。研究发现,C/H在抽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方面的共性主要有:(1)C/H佛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阿弥陀佛”和“菩萨”的原型义表征相似;(2)C/H道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神仙”的专指程度均较低;(3)C/H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无事忙”表层形式的相悖性和深层语义的和谐性;差异主要有:(1)在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方面,C一词多义,H一义多词;(2)在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仿拟”方面,C重语义相邻,H重音形相似。本章基于对比所得的抽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从心智哲学理论视角对其进行了认知阐释。关于《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关系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本研究首先从“真实位移SV”和“虚拟位移S’V”的角度探讨了“过程性用例事件共性和差异”,然后从“异指类形容词构式A’N”和“非对称类介词构式‘我把你个’”的角度探讨了“非时间性关系用例事件共性和差异”。本研究发现C/H在关系性用例事件上的共性主要有:(1)在过程性用例事件方面,C/H真实位移表征中位移动词V均不可或缺,虚拟位移表征中位移主体S’本质上是静态的;(2)在非时间性关系用例事件方面,C/H异指类形容词构式A’N具有超常性;(3)C/H非对称类介词构式“我把你个”的不完备性及评价义建构的相似性;差异主要有:(1)在真实位移表征方面,C重动词点位标记,H重介词点位标记;在虚拟位移表征方面,C重静态描写,H重动态刻画;(2)在异指类形容词构式A’N方面,C的陌生化与H的常规化;(3)在非对称类介词构式“我把你个”方面,C的处置义支撑与H的处置义缺失。本研究基于对比所得的关系性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从心智哲学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认知阐释。本研究通过归纳提炼发现,名词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和关系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均可以通过统一的认知模式进行阐释,即认知主体C/H在语言表达的意识活动过程中,在主观意向性的主导下,在客观语境的制约下,以“事件E”/“事件E’”为关指的意向内容,基于心物随附性的心智体验,以类似或不同的心理状态、心理取向和心理估量对意向内容进行表征,进而生成映现当下语境中“事件E”/“事件E’”的恰切“用例”。这一解释过程即认知主体C/H基于“事件E”/“事件E’”获得原初意识感觉,通过回忆、联想和想象的格式塔转换进而生成反思意识感受的过程。格式塔转换包括由相邻律、相似律和显隐律等生成的效应。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看,相邻律对应转喻思维机制,相似律对应隐喻思维机制,属于建构语义的概念化方式;显隐律则体现为语形表征手段,关系到用例事件中成分的呈现方式,如前置、后置、突显或隐略等。由此用以支撑本研究的心智哲学理论下意识、意向性、心物随附性和感受质四个维度便实现了有效联动,本研究也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心智哲学视域下《红楼梦》及其霍译本概念化方式和经验标记形式的系统性认知对比研究还很鲜见,而此类研究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真实体现。本研究遵循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进路,基于《红楼梦》及其霍译本用例事件的“果”,以心智哲学理论为支撑,以构式语法理论为辅助,通过反溯其概念化过程推导出用例事件的“因”,契合认知语言学“现实——认知——语言”的核心原则,可以为“红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可以从更深层次的心智层面揭示《红楼梦》及其霍译本成为不朽经典的原因,可以服务于外汉语言对比和教学研究,可以为汉语经典着作的解读和中国丰赡文化的传播做出切实的贡献。

马苏彦[2](2020)在《《醒世姻缘传》颜色词研究》文中认为颜色词是汉语词汇中标记性很强的一类词,作为汉语语言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发展轨迹也从侧面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变化过程。《醒世姻缘传》作为明清时期一部重要的且极具地域色彩的长篇白话小说,其语言过渡性特点鲜明,具有较强的断代性,是研究近代汉语及方言的珍贵语料。本文选取1981年版《醒世姻缘传》(西周生撰、黄肃秋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出版,1985年2月第2次印刷)作为封闭文本,对其中出现的颜色词进行穷尽式分析,据统计,《醒世姻缘传》中颜色词共有146条,涉及用例共1044例,大致可分为红、黄、黑、白、绿、蓝、紫、褐、灰,这九大色系。为了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醒世姻缘传》颜色词系统的概貌,本文结合语义场理论,运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等方法从颜色词的词义、引申义、构词方式、语法特点等方面对《醒世姻缘传》的颜色词进行探究:绪论介绍了颜色词的国内外发展概况,梳理了《醒世姻缘传》颜色词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文章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步骤与方法,同时对颜色词的分类依据进行了介绍。本论部分为第一章至第六章,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对《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颜色词进行穷尽式地归纳与整理,对涉及的“红、黄、黑、白、绿、蓝、紫、褐、灰”等9个颜色范畴进行探究。第七章为专题研究。对《醒世姻缘传》中颜色词的文化义加以重新审视,探究其深层次的情感义与色彩义,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结语对本次研究的结论与不足之处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未来加以展望。文章创新之处在于,指出了《醒世姻缘传》中以红、白、黑这三种色系为主,其中红色系颜色词的种类及使用数量居于所有颜色词色系之首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红色密切相关。此外,文章还区分了上古、中古、近代颜色词的层级发展系统,体现了历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的特点;同时指出了颜色词、同音词、区别词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后续颜色词的研究提供参考。对《醒世姻缘传》中颜色词的研究,不仅可以展现明末清初这一时期颜色词系统的大致面貌,还可在汉语史的角度上对颜色词的源流演变情况进行整体感知;不仅可以窥探这一时期的文化传统及风土民情,还可从颜色词的使用结构上与现代山东方言、东北、西北方言相对照,为《醒世姻缘传》作者里居等问题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余婷婷[3](2019)在《“五四”时期的英诗汉译:一个社会文化学的观察角度》文中研究指明“五四”为中华民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纵览封建中国几千年,朝代的更迭、政治的变革,无不引发整个社会的新陈代谢,思想意识、语言文化也随之嬗变。然而,以文学为突破口,推动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声援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迎来新中国的胜利,这样的篇章恐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此时的中国,由先进的知识分子引领的外国文学翻译浪潮正在全社会激荡。其中,译诗在小说、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急先锋。本文尝试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观察“五四”时期英美诗歌汉译的社会文化背景,解读“五四”时期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社会文化功用,探讨“五四”时期的社会文化对诗歌翻译的制约。本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辨析“五四”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二章,阐发“五四”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功用,以总-分-分的结构叙述。以胡适《尝试集》为眼,点明译诗的革命性影响。接着,从文学的层面,指明译诗是早期中国新诗成立的催化剂;又从文化的层面,分析译诗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第三章,分析“五四”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心理,展现当时的文人对“新”与“旧”的思考与挣扎;新诗观念的变革,是如何影响翻译内容的取舍和翻译标准订立的;最后介绍潜翻译,直观地揭示诗歌翻译、创作的过程。第四章重在反思,主要讨论“五四”社会文化对当时英诗汉译的制约。第一节,直陈政治意识形态指导翻译文本的选择;第二节,重新审视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第三节,从早期新诗的发生生态探究新诗发展的瓶颈。我们不仅要颂扬它的辉煌,而且要在困境中为它寻找希望。文章论述以1917年到1927年的诗歌翻译现象为界限,探究译诗与社会文化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了解其文学的、超文学的因素;揭示“五四”诗歌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分析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的规律及其复杂性。

李红梅[4](2017)在《论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的不同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由于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历史背景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各民族的文化也有各自的特点。颜色词,作为语言的一种符号系统,在语言和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尽管英汉颜色词有大致相同的地方,然而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传统的影响,一些词语有些词义远超于它们的字面意思,有着更深的涵义。因此,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依赖于深入探讨英汉颜色词的词义以及它们所包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思。所以我们在翻译颜色词的时候,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象征意义。只有这样,各国人民才能进行良好的跨文化交流。

冯智强,辛光玉[5](2017)在《中国诗歌“走出去”的美学之路——以《汉诗英译美学研究》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本文从"语言美""句法美""形式美""格律美""意境美"等美学视角考察了汉诗英译的美学路径,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的角度,诗人译诗的优势,以及从"三美论"到"五美论"的发展等方面全面评价了《汉诗英译美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中国诗歌"走出去"开辟了一条美学之路。

高倩茹[6](2016)在《新兴颜色词与对外汉语教学》文中研究指明颜色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不同色彩的名称,而且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随着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知心理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丰富,新兴颜色词大量产生,如芭比粉、绅士黑、魅惑紫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看到新兴颜色词充满困惑,也无从在书本或字典中寻求解答。笔者在语义、语用同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下对新兴颜色词与传统基本颜色词进行比较,将新兴颜色词的特点与成因进行归纳,并对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留学生认知新兴颜色词的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对外汉语教学颜色词的教学设计与意见,目的在于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和颜色词汇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共有五章内容。第一章绪论,在说明选题意义、总结前人的颜色词研究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下说明本文研究新兴颜色词的理论和方法。第二章传统颜色词概述,主要介绍由单纯型和合成型构成的传统颜色词;说明传统颜色词在应用中的不同词性与其对应的语法功能;简述传统颜色词的名实关联性、确定性与模糊性、民族性与普遍性的语义特点。第三章新兴颜色词的特点与成因,将新兴颜色词以音节、颜色类型及修饰语类型为依据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归纳多样性与指向性的语义特征和多方位功能与多学科作用的语用特征;阐述新兴颜色词的成因主要是造词方式的创新、科技材料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导向和追新求异的心理。第四章留学生对新兴颜色词认知情况的调查,对北京、上海、厦门、金华、西安、大连六个城市的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汉语水平为划分,对初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以问卷中的测验题的正确率为依据,分析水平不一的留学生对新兴颜色词的语义、修饰语成分和色系内涵义三部分习得偏误及原因。第五章新兴颜色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提出以“字”本位、结构、功能与文化结合的要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中的联觉理论作为教学理论;同时要遵循适量性、适时性、规范性的教学原则;兼顾着多元文化因素教学以及对新兴颜色词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教案环节的设计。

孟宪友[7](2016)在《中医舌诊术语翻译的标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中医舌诊内容的研究以及德国翻译家费米尔的翻译目的论,美国翻译家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英国翻译家纽马克的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挖掘,探讨中医舌诊术语翻译的特点,原则和方法,探求舌诊术语翻译的标准化,国际化。为教学,科研,和临床应用提供良好的素材,为中医走向世界架起一座桥梁。方法:一、文献检索文献研究主要是通过利用大学图书馆,网络数据库及各种图书资料,收集中医舌诊的有关知识及翻译理论,对当前的中医舌诊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分成几条思维脉络:1.舌诊的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中医诊断学》。2.对翻译理论的挖掘,找出适合中医术语翻译的理论。3.对当前舌诊英译本的分析,比较,探求正确的舌诊术语翻译方法。二、研究内容分析研究内容分析包括当前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第二版),朱文峰主编和《中医诊断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邓铁涛主编为蓝本,把舌诊分为舌质和舌苔两大方面。舌质分为舌色和舌态,舌苔分为苔质和苔色,对每一个类别进行整理,各主何病,舌象特征,机理分析等进行论述。三、对翻译理论进行梳理,主要包括菲米尔的翻译目的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纽马克的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找出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为翻译比较,实践提供依据。四、对目前我国中医翻译现状,翻译师资队伍,翻译面临的任务等进行分析,提出从事中医翻译所具有的条件和不足。五、对目前的舌诊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正确的翻译标准,供教学,临床,科研参考和应用。六、理论探讨通过对翻译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语义和交际翻译论的挖掘和分析,以及中医术语的特点,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目前的舌诊英译本进行梳理,探求标准化,国际化的舌诊术语翻译原则。结果:一、中医翻译研究现状中医翻译人员现在处于紧缺状态,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医院,以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为主体,他们既懂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又懂英语,是高等院校的精英,但他们临床业务繁忙,时间有限。很多医学院校的外语教师也正在进行医学专业的进修,本身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再加上中医理论的学习,就成为专业加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医翻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和补充的作用。如:上海师范大学的李照国教授,攻读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兰凤利副教授攻读了从医学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医学体系。这为广大外语教师从事中医学翻译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知名的中医前辈又懂英语的专家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欧明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谢竹藩教授等。随着中医翻译事业的发展,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和普通高等院校外国语学院已开设中医类课程,很多医学院校增补了新的专业,开设了英语专业医药方向,如北中医,广中医,南京中医等,在翻译专业硕士点中增加了中医翻译方向,如上海中医大,西安交大等,中医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翻译的成果:中医翻译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词典和教材的编写方面,教材有:《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谢竹藩等主编;《汉英双解常用中医名词术语》帅学忠主编;《中医英语教程》李照国主编;《中医英语》黄家陵主编;《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李磊主编。词典有:《汉英中医辞典》刘必先主编;《汉英中医辞典》欧明主编;《英汉实用中医文库》张恩勤主编;《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徐象才主编;《实用汉英中医词典》张奇文主编;《简明汉英中医词典》李照国主编等。目前,很多中医药词典,书籍被译成外语。如:《黄帝内经》、《针灸》、《方剂》、《素问》、《伤寒论》、《中医理论基础》等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中医药翻译工作。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学者到中国来学习中医。学术期刊的创立也为中医翻译提供了平台,有中医类期刊和外语类期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刊登了大量的中医英译论文,为中医翻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中医翻译研究的不足:中医翻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很多学者历经艰辛,不辞辛苦为中医翻译研究做了大量的努力,但缺乏理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翻译,加之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功底不够扎实,死译,乱译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翻译工作者大都集中在医学院校和中医研究机构,推广力度有限,对未来的学生而言,中医专业的学生是主体,但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外语类学生没有开设中医课程,接触不到这个领域,严重地影响了中医翻译的发展。中医翻译面临的任务: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推广,来华留学生与日俱增,中医翻译的任务迫在眉睫,首先是要有一部工具书供学生查阅。其次是中医术语翻译要规范化,有统一的标准,最后要形成完整的中医英译教材。二、中医舌诊术语翻译的内容三、中医舌诊术语翻译的理论探讨。1.翻译的目的论在中医术语翻译中的应用探讨。翻译的目的论是德国学者费米尔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其核心意义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认为翻译必须遵循目的性原则,为达到交际目的而被读者所接受的一种翻译方法。根据目的论,一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nord,2001)目的论在中医术语结构翻译中的探讨:目的论认为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翻译的方法,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对翻译策略和要求也各不相同。由于中医术语具有古代哲学的意味,加之深奥难懂,长期以来一直是译者所关注的问题,能否在翻译中准确地表达中医的原文信息,在语言风格上符合文言文的特点,能否被外国人所理解接受,专业术语翻译的目的性解决了此问题2.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医术语翻译中的应用探讨。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源语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的活动。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是功能上的对等。其核心是即要求翻译的形式对等又注重动态功能对等。二者的不同是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在翻译接受语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一致。形式对等指对象语中的信息应与源语中的信息尽可能地保持一致,即对象语与源语应在语法,词汇,句法结构,风格等方面要一致。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有良好的本族语言的文化功底,又要通晓目的语文化,把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准确地翻译。动态的对等强调的是语义到语体之间自然对等再现源语内容,着眼于源语的意义,不局限于源语的形式对等,注重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效应对等,充分体现了翻译的交际性。3.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在中医术语翻译中应用探索。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二十世纪由英国翻译家纽马克提出的一种新的翻译理论。他强调:“翻译是一种交际过程,译者要尽可能地把源语文化信息转换成目的语文化,使读者能够理解并能领会源语作者的思想内容,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语义翻译强调客观,准确地表达源语信息。必须以原文为基础,、在结构与形式上力争于源语相同,有的是可译的,有的是不可译的,即使源语是文言文,也要用现代语言翻译,使译文更接近读者,而交际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不拘泥于源于文化背景,翻译的译文要通俗易懂,便于理解,迎合语意背景,注重译者的心理反应,体现了交际功能换言之,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在形式、词序、结构、内容等方面,要贴近原文,交际翻译就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读者产生的效果与源语读者的理解更相近。结论:本研究是中医舌诊术语的翻译,从研究的内容到研究译法和翻译理论进行挖掘分析,翻译理论主要借鉴德国翻译学家费米尔的目的论和美国翻译学家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及英国的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对舌诊术语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能体现中医特色的英译方法,研究内容包括舌质和舌苔两个大方面,通过网上对中医舌诊术语翻译教材的搜索,共有九本教材进行分析供临床、科研、教学应用,现从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存在不足与展望进行总结。一、中医术语尤其是舌诊术语深奥难懂,译法灵活多样,但很多译者对中医内容不甚了解,很难能够翻译出地道的术语,令目的语读者费解,译者应加强中医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功底的锤炼,既懂中医又懂外语才能把中医翻译的准确,为中医走向世界架起一座桥梁。二、中医术语涉及许多古代哲学的典故和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背景,要深入了解目的语文化与中国哲学知识,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才是英译中医的关键。三、舌诊是中医四诊的关键一环,舌象能正确地客观反映脏腑器官的内在生理病理变化,正确地翻译为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和本土学习中医提供很好的翻译教材,为中医的推广奠定资源基础。创新点:一、首次从翻译理论的角度对目前的中医舌诊术语翻译作了比较详细的对比,分析,提炼出中医舌诊术语翻译的要素,特点,原则和方法。二、研究思路具有启发性。通过翻译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以及语义和交际理论对中医其它分支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三、研究内容可为《中医诊断学》舌诊部分的英文教材或教参的编写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文献素材。也为教学,科研,临床以及中医口语交际提供了良好的鲜活资料。

周颖涵[8](2015)在《浅议汉语言文化基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是实现国与国之间友好往来的重要方式,从原来的教学经验和语言实践过程中我们能够充分的发现,汉语言文化本身对英语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英语学习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当然汉语作为一门重要的母语,也给英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干扰,在汉语言文化基础背景下如何有效的掌握英语学习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曹曼[9](2013)在《浅谈英汉颜色词的异同及翻译》文中研究表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大量与颜色有关的表达方式,但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语系,两种语言对同一颜色所赋予的语义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有时语义甚至完全相反。因此,在翻译颜色词时,需要了解颜色词所具有的引申含义,表情功能、民族心理和社会属性。本文试图通过英汉颜色词的对照比较,介绍其文化含义的异同,并对颜色词的翻译进行探讨。

薛亚红[10](2013)在《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颜色词是人类对色彩感知、范畴化并用自然语言进行编码的结果,是用来描述事物颜色属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词语,是人类语言中一个相对独立且在动态发展的词汇系统。颜色词历来是哲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等共同关心的焦点,也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相关研究从不同视角展开,着述频出。相关研究虽然各有见地,但也存在诸多局限。例如,西方学者的颜色词研究多沿袭语言相对论与语言进化论的理论范式,多采用传统的人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多以英语作为元语言和对象语言,多以颜色词基本范畴为研究对象,很少涉及颜色词的次范畴—非基本颜色词,所揭示的也仅是颜色词研究中诸多问题的几个方面。而国内学者在进行英汉颜色词对比研究时,也是以颜色词基本范畴为对象,未将颜色词次范畴作为主要内容来探讨,既缺乏跨语言的对比分析,又缺乏对深层的语义机制阐释。因此,本文在评述颜色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展开了对比研究,主要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在体现形式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2.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在文体特征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3.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在认知机制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本研究依据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概念映射理论及系统功能语法的例示理论,提出了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对比研究的认知语义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及对比研究方法,首先对问卷调查获取的语料及选自A Dictionary of Colour、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在线词典、《现代汉语词典》、《颜色描写词典》、《中国颜色名称》、《现代汉语颜色词词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和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的语料以及自建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整理、分类,考察这些语料中非基本颜色词的出现和使用情况,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研究发现,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在体现形式、文体特征及认知机制方面均存在着共性与差异。研究发现,英汉两种语言颜色词次范畴的形态结构大体相同,均包含实物颜色词、专名颜色词、程度颜色词及间色词四类。然而,从体现形式上看,英汉非基本颜色词除由基本颜色词相互结合、基本颜色词与实物名称结合或基本颜色词加修饰词构成这一共性特征外,英语非基本颜色词体现形式更加多样,实物颜色词及间色词的构成形式均多于汉语。英汉非基本颜色词作为以英汉基本颜色词为认知原型进一步切分而成的又一原型范畴,均具有模糊性、比喻性、使用的“专门”性等语义特征及描写功能、表情功能等语用功能,多出现于文学作品、汽车、手机等电子产品及服装与装饰装潢材料等产品广告中。研究还发现,非基本颜色词的衍生是次范畴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借助于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等认知方式。英汉实物颜色词和大部分专名颜色词是隐喻构建的,是基于“颜色是实物”这一实体隐喻而形成的。其源域喻体主要集中在常见的植物、动物、矿物/金属、珠宝、自然现象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其中“实物名称+基本颜色词”类实物颜色词的源域又以植物域为最。而英汉各种实物颜色词的源域喻体选择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英语中以地名、化工及人类活动为源域喻体构成的实物颜色词在数量上明显多于汉语;而“实物名称+color(ed)/色”类实物颜色词在源域的选择上,汉语也以植物域为最,而这类英语颜色词的源域喻体选择没有显着差别。此外,人们还将某种色彩的使用者或与之相关的地名等用作喻体来表达与之相关的颜色,如:Turkey red、Alice blue、Lincolngreen、“澳门绿”、“海军蓝”等,这也从一侧面反映了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及语言表达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此外,英语中有数目可观的实物颜色词和少数专名颜色词是通过转喻构建的,人们用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植物、动物、用品、化工产品和宝石名称(其中以植物名称为最)等直接转喻与之相关的、突显的颜色。人们也常把地点与发生在该地点上的事件、位于该地点上的机构紧密联系起来,用地名转喻有关的人、事件或机构等。例如:magenta是意大利一城镇,是1859年着名的马真塔战役的战地,品红这种染料恰于同年发现,因此,人们以该战城转喻“品红”这一颜色。与隐喻式实物颜色词不同,这类转喻式英语实物颜色词的色彩表达已完全脱离了颜色词范畴,仅用一实物名称转指其突显的颜色,其能产性强,在英语非基本颜色词中占有相当的比重(38.4%)。相比之下,汉语的此类颜色词较少,仅占汉语非基本颜色词总量的1.38%。而且,因为此类颜色词是多义词,其使用需要有语境提示,否则,它们只是一些实物名称,例如:“鹤”是“鸟类的一属”,只有在诸如“鹤发童颜”、“鹤发松姿”等词中才转喻表达“白色”之义。英汉程度颜色词是方位隐喻构建的。汉语程度颜色词中还有一类是通过通感隐喻构建的。这类程度颜色词可具体分为四类:色觉沟通听觉颜色词、色觉沟通味觉颜色词、色觉沟通肤觉颜色词和色觉沟通嗅觉颜色词。这类颜色词是人们通过联想将色觉与各感官沟通而形成的,不仅表达色彩信息,还表达人们对所描述事物的爱憎情感等。相比之下,英语中除soft red等少数词之外,很少有与汉语对应的由通感隐喻构建的颜色词。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所属语言系统对其词汇表达的制约。而英汉间色词的认知机制是概念整合。以间色词“蓝绿”为例,它由基本颜色词“蓝”和基本颜色词“绿”整合而成,其中,“蓝”和“绿”分属两个输入空间,“蓝”像晴天天空的颜色,“绿”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是蓝颜料和黄颜料混合成的颜色。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构成成分通过跨空间的映现形成了一种新的色彩概念:“蓝绿”色。可见,非基本颜色词既是是人类色彩认知深化与跨越范畴认知的产物,又是群体共识,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它直接反映语言社团如何将色彩经验识解(construe)为意义,这个认知过程以范畴化为基础。其范畴化及次范畴化反映着一个民族认识事物的独特思维方式。非基本颜色词与文化语境息息相关,与其使用情景语境紧密关联。英汉颜色词次范畴的体现形式、文体特征及认知机制的趋同性与差异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征颜色范畴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及语言范畴与认知能力、群体共识、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本研究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和概念映射理论及系统功能语法的例示理论应用于英汉颜色词次范畴的对比研究中,一方面扩展了相关理论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本研究首次对非基本颜色词进行定义和系统分类,首次提出“专名颜色词”这一概念;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颜色词次范畴对比研究的认知语义研究模式,为不同种类词汇范畴化研究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本研究首次运用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英汉颜色词次范畴的体现形式、文体特征及认知机制进行对比分析;也是首次尝试对颜色词汇系统中的非基本颜色词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探讨。颜色词次范畴对比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两种语言在表征颜色范畴方面的差异及两种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Levinson(1997;2003)对Sapir&Whorf假说新解观点,即:人类语言原子层面的一致性与分子层面的差异性,丰富人们对人类跨范畴认知的认识;进而加深了人们对语言范畴与非语言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解。其次,本研究从体现形式,文体特征和认知机制三个方面对比分析英汉非基本颜色词的共性和差异,对比分析的结果可对外汉语教学、英语教学、英汉翻译和词典编纂提供参考。

二、浅淡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淡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
    2.2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
    2.3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2.4 语言学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研究
    2.5 心智哲学与翻译研究
    2.6 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
    2.7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心智哲学理论
        3.1.1 意识
        3.1.2 意向性
        3.1.3 心物随附性
        3.1.4 感受质
    3.2 构式语法理论
        3.2.1 构式的界定
        3.2.2 构式的基本特征
        3.2.3 构式语法的优势以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 心智哲学视域下用例事件S/T的生成过程与方式
    4.1 用例事件S的生成过程与方式
        4.1.1 现实世界与原初感觉:事件的本体性
        4.1.2 反思感受与语言表达:用例事件的摹状性
    4.2 用例事件T的生成过程与方式
        4.2.1 理解阶段
        4.2.1.1 从用例事件S到事件E’还原
        4.2.1.2 从事件E’原初感觉到事件E’反思感受
        4.2.2 表达阶段:从事件E’反思感受到用例事件T
    4.3 小结
第五章 《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
    5.1 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
        5.1.1 气象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1.1.1 C/H风向表征相似
        5.1.1.2 C/H语义指向相似
        5.1.1.3 C的完备明晰与H的隐略婉曲
        5.1.2 地理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1.2.1 C/H均以“虚幻”表征“真实”
        5.1.2.2 C的一语双述与H的表里取一
    5.2 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2.1 建筑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2.1.1 C/H形式表征相似
        5.2.1.2 C/H语义指向相似
        5.2.1.3 C的兼蓄深隽与H的简约平实
        5.2.2 茶酒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2.2.1 C和H客观茶酒表征的相似突显
        5.2.2.2 C和H客观茶酒表征的相异突显
        5.2.2.3 C主观茶酒表征的隐晦性与H主观茶酒表征的直观性
    5.3 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3.1 异指类自称代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3.1.1 C/H人称异指均鲜见
        5.3.1.2 C/H数异指的相异表征
        5.3.2 异指类对称代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3.2.1 C/H数异指均无
        5.3.2.2 C/H人称异指的相似表征
        5.3.2.3 C/H人称异指的相异表征
        5.3.3 异指类他称代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3.3.1 C/H数异指均无
        5.3.3.2 C/H人称异指的相似表征
        5.3.3.3 C/H人称异指的相异表征
    5.4 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5.4.1 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5.4.2 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5.4.3 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5.5 小结
第六章 《红楼梦》及其霍译本抽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
    6.1 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6.1.1 佛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6.1.1.1 C/H原型义表征相似
        6.1.1.2 C/H引申义表征相异
        6.1.2 道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6.1.2.1 C一词多义,H一义多词
        6.1.2.2 C/H的低专指性
    6.2 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
        6.2.1 矛盾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6.2.1.1 C/H表层矛盾义的相异表征
        6.2.1.2 C/H深层和谐义的相似建构
        6.2.2 仿拟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6.2.2.1 C/H相似的形式表征
        6.2.2.2 C的语义相邻性与H的音形相似性
    6.3 抽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6.3.1 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6.3.2 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6.4 小结
第七章 《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关系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
    7.1 过程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7.1.1 真实位移过程用例事件SV的共性和差异
        7.1.1.1 V的不可或缺性
        7.1.1.2 C的动词点位标记与H的介词点位标记
        7.1.2 虚拟位移过程用例事件S’V的共性和差异
        7.1.2.1 S’的静态本质
        7.1.2.2 C的静态性与H的动态性
    7.2 非时间性关系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7.2.1 异指类形容词用例事件A’N的共性和差异
        7.2.1.1 A’N的超常性
        7.2.1.2 C的陌生化与H的常规化
        7.2.2 非对称类介词用例事件“我把你这+NP”的共性和差异
        7.2.2.1 C/H处置义表征均不完备
        7.2.2.2 C/H评价义的相似建构
        7.2.2.3 C的处置义支撑与H的处置义缺失
    7.3 关系性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7.3.1 过程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7.3.2 异指类形容词用例事件A’N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7.3.3 C/H非对称处置构式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发现和创新
    8.2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醒世姻缘传》颜色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步骤与方法
    四、颜色词的分类依据
第一章 红色系
    第一节 传统颜色词
    第二节 近代新生颜色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黄色系
    第一节 传统颜色词
    第二节 近代新生颜色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色系
    第一节 传统颜色词
    第二节 近代新生颜色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色系
    第一节 传统颜色词
    第二节 近代新生颜色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绿、蓝色系
    第一节 传统颜色词
    第二节 近代新生颜色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紫、褐、灰色系
    第一节 紫色系
    第二节 褐色系
    第三节 灰色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醒世姻缘传》颜色词语语用文化研究
    第一节 颜色词语的审美情调
    第二节 颜色词语的情绪特征(构成状态词主观化特征)
    第三节 颜色词语的文化内涵
    第四节 《醒世姻缘传》作者问题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醒世姻缘传》颜色词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五四”时期的英诗汉译:一个社会文化学的观察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
        1.翻译文学的尴尬境地
        2.译诗的双重边缘化地位
        3.近年来翻译文学的研究趋势
    二、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3.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五四”时期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诗歌翻译的基本特征
        一、文化学派眼中的诗歌翻译
        二、诗歌翻译的社会文化属性
    第二节 五四译诗的现实基础
        一、政治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二、诗歌革命的迫切性
        三、诗人学养的充分性
    第三节 英诗汉译的历史图景
        一、初期的无序、多元
        二、英诗汉译蔚为大观
        三、英诗汉译的主题流变
第二章 “五四”时期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功用
    第一节 胡适《尝试集》是中国诗歌的新纪元
        一、白话入诗
        二、诗体引进
        三、观念突破
    第二节 五四译诗是中国新诗诞生的催化剂
        一、诗歌的可译度理论
        二、互文性理论的迁移
        三、诗歌翻译的媒介性
    第三节 五四译诗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一、多元系统理论的合理阐释
        二、传教士译诗的前期准备
        三、时代精神的热烈呼应
第三章 “五四”时期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心理
    第一节 矛盾的价值取向
        一、近代英诗汉译的保守性
        二、现代英诗汉译的叛逆性
    第二节 变革的诗学观念
        一、政治功利与文学艺术的碰撞
        二、译者主体性与诗学规范的平衡
    第三节 隐秘的创作途径
        一、作为诗歌创作手段的潜翻译
        二、潜在译诗对译者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 “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对英诗汉译的制约
    第一节 文学翻译中的意识形态
        一、五四时期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
        二、政治意识形态与诗歌文本、新诗创作
    第二节 英诗汉译的创造性叛逆
        一、译者与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
        二、创造性叛逆的尺度与英诗汉译的策略
    第三节 新诗发生生态与新诗定型的困境
        一、早期中国新诗的发生生态
        二、新诗定型的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论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的不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绿黑白”四种颜色词在汉语和英语中的象征意义
    (一) 红色
        1、红色在汉语言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红色/red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二) 绿色
        1、绿色在汉语言文化中的意义
        2、绿色/green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的意义
    (三) 黑色
        1、黑色在汉语言文化中的含义
        2、黑色/black在英语语言中的含义
    (四) 白色
        1、白色在汉语言中的象征意义
        2、白色/white在英语语言中的象征意义
二、结语

(5)中国诗歌“走出去”的美学之路——以《汉诗英译美学研究》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独辟蹊径, 追寻汉诗英译美学之路
2 旁征博引, 理论与实例相结合
3 驾轻就熟, 自由穿梭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
4 后来居上:从“三美论”到“五美论”
5 诗人译诗, 译诗为诗, 弥补翻译之失
6 术业专攻, 奏响汉诗英译三部曲
结语

(6)新兴颜色词与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颜色词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颜色词研究历史及现状
        二、国内颜色词研究历史及现状
        三、新兴颜色词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 传统颜色词概述
    第一节 传统颜色词的构成
        一、单纯型颜色词
        二、合成型颜色词
    第二节 传统颜色词的词性与语法功能
    第三节 传统颜色词的语义特点
        一、语义的名实关联性
        二、语义的确定性与模糊性
        三、语义的民族性与普遍性
第三章 新兴颜色词的特点及成因
    第一节 新兴颜色词的构成与分类
        一、新兴颜色词的音节结构分类
        二、新兴颜色词的颜色类型分类
        三、新兴颜色词的修饰语类型分类
    第二节 新兴颜色词的语义及语用特征
        一、多样性与指向性的语义特征
        二、多方位功能与多学科作用的语用特征
    第三节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新兴颜色词分析
        一、突出物理属性的感知
        二、引起生理共通的感觉
        三、激发抽象意义的联想
    第四节 新兴颜色词的产生原因
        一、造词方式的创新
        二、科技材料的发展
        三、民族文化的导向
        四、追新求异的心理
第四章 留学生对新兴颜色词的认知情况调查
    第一节 调查对象及调查问卷设计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展示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留学生认知新兴颜色词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对新兴颜色词语义理解的偏误与原因分析
        二、对新兴颜色词修饰语成分的理解偏误与原因分析
        三、对新兴颜色词色系内涵义的理解偏误与原因分析
第五章 新兴颜色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第一节 新兴颜色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
        一、“字本位”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二、结构、功能与文化结合的要素理论
        三、认知心理学的联觉理论
    第二节 新兴颜色词的教学原则
        一、适量性原则
        二、适时性原则
        三、规范性原则
    第三节 新兴颜色词的文化因素教学
        一、民族物质与人文文化
        二、现代文明与时尚文化
        三、新型材料与技术文化
    第四节 新兴颜色词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大纲设计
        二、教材编排设计
        三、教学方法设计
        四、教案编写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7)中医舌诊术语翻译的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舌诊概述
        1.1.1 舌诊原理
        1.1.1.1 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1.1.1.2 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
        1.1.1.3 脏腑在舌面上的分布律
        1.1.2 舌诊内容
        1.1.2.1 望舌质
        1.1.2.2 望舌苔
        1.1.3 舌诊的临床意义
    1.2. 中医翻译概述
        1.2.1 中医翻译史简介
        1.2.2 中医翻译现状
        1.2.2.1 中医翻译研究队伍
        1.2.2.2 中医翻译的成果
        1.2.2.3 中医翻译研究的不足
        1.2.2.4 中医翻译面临的任务
        1.2.3 中医翻译理论
        1.2.3.1 翻译的目的论
        1.2.3.2 奈达的翻译理论
        1.2.4 中医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1.2.4.1 中医语言的特点
        1.2.4.2 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
        1.2.5 中医术语翻译的原则
        1.2.6 中医术语翻译的方法
第二章 研究方案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依据(舌诊的重要性)
    2.4 研究内容
    2.5 研究资料
    2.6 研究方法
第三章 舌诊翻译的分析研究
    3.3 中医舌诊术语翻译一览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医舌诊翻译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 中医舌诊术语翻译的理论探讨
    5.1 翻译的目的论在中医术语翻译中的应用探讨
        5.1.1 目的论在中医术语结构翻译中的探讨
        5.1.1.1 并列结构的中医术语翻译分析
        5.1.1.2 偏正结构的中医术语分析
        5.1.1.3 取象类比结构的中医术语分析
        5.1.2 翻译目的论在中医舌诊翻译中的内涵应用探讨
    5.2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医术语翻译中的应用探讨
        5.2.1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原则---自然性原则
        5.2.2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
    5.3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在中医术语翻译中应用探索
        5.3.1 语意翻译在中医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5.3.2 交际翻译在中医术语翻译中的应用探讨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8)浅议汉语言文化基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文化基础和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
    1.1文化基础差异对语言交流的重要影响
    1.2文化基础差异对英语学习的重要影响
2汉语言文化基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2.1汉语言文化基础对英语学习的正面影响
        2.1.1汉语言文化基础对英语发音的有利影响
        2.1.2汉语言文化基础对英语词汇的有利影响
        2.1.3汉语言文化对英语句法的有利影响
    2.2汉语言文化基础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9)浅谈英汉颜色词的异同及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颜色词的分类和定义
    1、基本颜色词。
    2、实物颜色词。
    3、色差颜色词。
二、部分英汉颜色词语义的对等
    1、红色:
    2、白色:
    3、黑色:
三、英汉颜色词语义的不完全对等
    1、红色:red
    2、白色:white
    3、黑色:black
四、颜色词的英汉互译
    1、直译法
    2、意译法
        (1) 文化对等译法
        (2) 功能对等译法
结束语

(10)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格清单
图示清单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颜色词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颜色词研究
        2.1.1 原始人及土着居民辨色能力的研究
        2.1.2 颜色词的语言相对论研究
        2.1.3 颜色词的语言进化论研究
        2.1.4 颜色词的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
        2.1.5 颜色词的演进过程研究
        2.1.6 颜色词的语用研究
    2.2 国内颜色词研究
        2.2.1 汉语颜色词的传统训诂学研究
        2.2.2 英语颜色词的分类及汉译英方法的研究
        2.2.3 汉语颜色词的词汇语义学研究
        2.2.3.1 汉语基本颜色词演变过程研究
        2.2.3.2 汉语表“红”颜色词词义分析
        2.2.4 汉语颜色词的文化联想意义研究
        2.2.5 汉语颜色词的语法修辞研究
        2.2.6 英语颜色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2.3 英汉颜色词对比研究
    2.4 相关研究小结及评价
第三章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3.1 认知语义观
    3.2 相关理论
        3.2.1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
        3.2.2 概念映射理论
        3.2.2.1 隐喻:跨域映射
        3.2.2.2 通感隐喻: 跨域映射
        3.2.2.3 转喻:同域映射
        3.2.2.4 概念整合:多域映射
        3.2.3 系统功能语法的例示理论
    3.3 英汉颜色词次范畴的认知语义对比研究模式
    3.4 研究方法
        3.4.1 语料来源和选择
        3.4.2 对比研究
        3.4.3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5 小结
第四章 英汉颜色词次范畴的体现形式对比分析
    4.1 相关术语的界定
    4.2 非基本颜色词的历史溯源
    4.3 非基本颜色词的类型
        4.3.1 非基本颜色词的构词角度分类
        4.3.1.1 简单颜色词
        4.3.1.2 复合颜色词
        4.3.1.3 派生颜色词
        4.3.2 非基本颜色词的形态结构角度分类
        4.3.2.1 实物颜色词
        4.3.2.2 专名颜色词
        4.3.2.3 程度颜色词
        4.3.2.4 间色词
    4.4 小结
第五章 英汉颜色词次范畴的文体特征对比分析
    5.1 非基本颜色词的语义特征
        5.1.1 模糊性
        5.1.2 比喻性
        5.1.3 使用的“专门”性
        5.1.4 民族性
        5.1.5 时代性
    5.2 非基本颜色词的语用功能
        5.2.1 描写功能
        5.2.2 修辞功能
    5.3 不同文体分布
        5.3.1 文学作品
        5.3.2 商品广告
    5.4 非基本颜色词的语境限制与提示
    5.5 英汉非基本颜色词使用频率对比
        5.5.1 英汉实物颜色词/专名颜色词使用频率对比
        5.5.2 英汉程度颜色词使用频率对比
        5.5.3 英汉间色词使用频率对比
    5.6 小结
第六章 英汉颜色词次范畴的认知机制对比分析
    6.1 实物颜色词/专名颜色词—实体隐喻
    6.2 程度颜色词—空间隐喻
    6.3 汉语后加式程度颜色词—通感隐喻
    6.4 实物颜色词/专名颜色词—转喻
    6.5 间色词—概念整合
    6.6 成因分析
        6.6.1 语言系统差异
        6.6.2 文化差异/认知差异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对比研究结果概述
    7.2 理论思考
    7.3 应用启示
    7.4 本研究的贡献
    7.5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汉语颜色词使用频率—调查问卷
    附录 2 CCL现代汉语非基本颜色词例示
    附录 3 COCA dark brown 的部分例示
    附录 4 COCA light brown 的部分例示
    附录5 CCL现代汉语非基本颜色词使用频率
    附录 6 BoE与COCA英语颜色词使用频率对比
    附录 7 现代汉语后加式程度颜色词分类
    附录 8 自建汉语非基本颜色词语料库
    附录 9 自建英语非基本颜色词语料库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浅淡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研究[D]. 蒋知洋.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2]《醒世姻缘传》颜色词研究[D]. 马苏彦.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3]“五四”时期的英诗汉译:一个社会文化学的观察角度[D]. 余婷婷.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4]论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的不同意义[J]. 李红梅. 皖西学院学报, 2017(01)
  • [5]中国诗歌“走出去”的美学之路——以《汉诗英译美学研究》为中心的考察[J]. 冯智强,辛光玉.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7(01)
  • [6]新兴颜色词与对外汉语教学[D]. 高倩茹.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 [7]中医舌诊术语翻译的标准化研究[D]. 孟宪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8]浅议汉语言文化基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 周颖涵.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11)
  • [9]浅谈英汉颜色词的异同及翻译[J]. 曹曼. 科技信息, 2013(16)
  • [10]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对比研究[D]. 薛亚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浅谈英汉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