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矛盾论浅析成吉思汗军事辩证法思想

用矛盾论浅析成吉思汗军事辩证法思想

一、浅析成吉思汗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关泠[1](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提出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王雪[2](2019)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的毛泽东诗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中国着名学者高亨曾这样评价毛泽东诗词,用以高度概括毛泽东的文韬武略和毛泽东诗词的宏伟气魄。这种气势磅礴的高度评价不觉让人对毛泽东及其诗词产生无限的神往和憧憬。毛泽东是集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词史上的一座丰碑,研究者众多。本文在现有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对毛泽东诗词予以系统的探究,在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了解和分析毛泽东各个时期诗词创作背景、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对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内容、过程、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毛泽东诗词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人生价值观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还包括无产阶级政治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第二部分以不同时期毛泽东诗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切入点,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过程并予以生动呈现;第三部分阐述了毛泽东诗词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艺术特色。总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对毛泽东诗词予以研究,进一步明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内容、过程和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解读毛泽东诗词,对如何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机融合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张晓亮[3](2014)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若干思想的诗化文本研究》文中指出毛泽东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诗人。他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政治、军事着作,也在“马背”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源于革命实践体验的诗词作品。毛泽东政治家与诗人的身份是互动的,时而政治家的身份明显,时而诗人的特质浓厚,时而二者交融。即使在诗人特质浓厚的时候,诗词作品也同样寄予了其政治情怀。因此,同政论文章一样,诗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区别在于其政论作品是毛泽东革命思想的理性总结,而诗词则是其个人革命理想的感性刻画。毛泽东多次强调“诗言志”,不论是在阅读还是创作文学作品时,他都遵循这个古老的传统。“志”在这里具有多重内容,首先,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个人革命理想的集中体现,又是人民群众价值诉求的精神代言;其次,毛泽东诗词记述了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历程,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诗词中有所反映;最后,毛泽东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毛泽东将其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理解融铸在古典诗词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中,深刻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研究毛泽东思想,不仅要研究其政论文章,诗词也应该成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本。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三种身份来研究毛泽东思想以及毛泽东诗词,所以本文论题主要包含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哲学思想三个方面。由于研究的文本是毛泽东诗词,所以对于这三种思想的探究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诗词上是有所侧重的,或侧重政治思想,或侧重军事思想,或侧重哲学思想;毛泽东是多种身份的结合体,他的思想又不是单一的,政治、军事思想中充满辩证的哲学气息,军事、哲学思想又是政治理念,所以,文中的一些分析又是三种思想的融合。全文以毛泽东诗词为主线进行展开,由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段的很多重要思想与相应阶段的诗词在主题上是相呼应的,所以,全文的标题都是以各阶段毛泽东诗词中内涵的毛泽东思想即理性的表述为表现方式。由此,笔者设立的论述框架凸显,全文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析了毛泽东自立志出乡关到1927年的《菩萨蛮·黄鹤楼》期间的作品,主要描述了毛泽东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历程。这一时期,毛泽东处于艰辛探索救国方法的阶段,他笃信过尼采的超人哲学,迷恋过心物二元的世界改造观,但同时又注重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原则,在治学、革命方面十分注重社会实践的作用。《沁园春·长沙》与《菩萨蛮·黄鹤楼》是这一时期两首重要的作品,虽然毛泽东自认为1920年夏就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但这两首作品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现实问题的初始标志;第二阶段描述了深具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革命道路模式。这一时期,毛泽东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仅仅掌握了理论还不能最终解决革命问题。理论不是万能的,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带领早期共产党人通过艰辛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井冈山道路,即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与根据地依托下的游击战争相结合的新式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第三阶段的诗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每首诗词背后宏大的历史背景使这些诗词的内涵更为深刻。随着中国革命道路的理性走向以及毛泽东思想的逐渐成熟,这一时期的几首诗词也包含了更为宏大的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认知。它们组合起来反映了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总结:第四阶段主要分析了毛泽东诗词中的彻底革命思想。而这种彻底革命的价值根本在于对真正民主的追求。民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主,毛泽东这一时期的诗词囊括了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民主(实现人民的真正自由、国家的彻底独立)、文化民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探索,而这两方面的实现为经济民主奠定了基础。学术界对毛泽东诗词中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哲学思想有一些论述,但还只是对一首、几首或者一个短暂时期的探讨。对毛泽东诗词就某一方面进行一次全面而整体的阅读无论对毛泽东诗词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都是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这就是本文的最终目的。

马骋[4](2013)在《拔都西征中蒙古骑兵野战武器和战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蒙古帝国于1234-1241年进行的拔都西征中的一些具体的战斗为对象,来对当时的蒙古族骑兵在野战中相应的武器装备和战术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从战术和武器的角度分析出蒙古军队在西征时势如破竹从而建立起地跨欧亚的伟大帝国的原因所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论,主要介绍文章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目前国内外对相关主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文章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技巧。第二部分开始时首先阐明什么是战术,战术和战略的不同之处,以及战略战术和战争、战役、战斗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然后再通过具体的战斗来分析当时蒙古族骑兵在野战中的武器装备和典型战术以及战术和武器装备的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通过与对手在这两方面的比较来得到相应的结论。第三部分为总结,通过前面的分析从武器装备和战术方面对蒙古军队在西征中之所以能胜多败少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对相关史料和前人研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在13世纪,蒙古拔都西征中,蒙古族的骑兵之所以能够在野战中所向披靡,除了正确的战略之外,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正是因为有了比敌人更精良的武器装备和更先进灵活的战术,才使得蒙古军队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并且通过蒙古族骑兵和敌军在这方面的对比,则更能清晰的发掘出战争胜败在战术方面的原因所在。

孙权[5](2013)在《探析毛泽东的战争哲学》文中提出毛泽东的战争哲学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典范。首先从毛泽东的思想来看,毛泽东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理解,使得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了其更深层次的辩证发展,毛泽东着述了着名的《实践论》、《矛盾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哲学着作,最终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毛泽东的战争哲学就是其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具体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所构成的一系列独创经验的提纯和概括。通过研读其着作和国内外对于毛泽东思想的专项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毛泽东所理解的战争就是其一生遵循的革命斗争的表现形式。本文是以理解毛泽东原着、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及相关军事理论为基础,分析中国革命战争历程中个历史时期的战例,在理解的过程中提炼出与自己观点相符的内容,来证明所列论点的正确性。文章中战争所涉及的主体、客体,和战争矛盾体中所天生自带的矛盾辩证关系是重点、是哲学理论的难点。要搞清楚战争中战略和战术的关系,还要从战争的性质和目的出发,把战争中最基本的进攻和防御这样一对交融的矛盾集合体讲清楚。作为一位哲学专业的学生,爱智慧和追寻智慧是此学科的本性表现。通过全篇文章的论述,目的只有一个,即学习毛泽东的思想智慧,探求战争中的胜败之道。

艾跃进[6](2012)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以来,战前就拥有高技术优势的一方即为战场上的获胜方,这似乎成了一条“铁律”。那么,在21世纪信息化条件下的当代,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的正义一方还能否以弱胜强?结合中国的军事实际,如果再进一步追问,那么问题就变成:作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曾经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国防事业,但是在今天,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和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已经产生了八十多年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否还有其当代价值?如果有,它又在什么意义上仍然发挥着作用?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中华民族命运、关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炎黄子孙,这都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大的时代背景和世界局势,还是中国国防事业的具体形势和任务,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也都需要我们根据新的形势作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回答、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为深化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中国化并形成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以推动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迎接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宏观背景,把毛泽东军事思想视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产物,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力求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当代价值,以探究中国在新世纪强国强军的路径。毛泽东军事思想萌芽于大革命时期,初步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科学体系,在解放战争时期则全面成熟,并在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它是毛泽东在中国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建设中,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外国军事思想,特别是马恩列斯所创立的军事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思想体系。其中既有毛泽东个人的性格印记并从他的个性品格中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气派,同时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品格,是充满着辩证法精神的先进的军事哲学。毛泽东军事思想由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人民战争、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民兵和国防建设等六个部分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是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军事斗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也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其所揭示的军事规律达到了人类在该领域的新的高度。不仅如此,毛泽东军事思想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科学创见,并创造了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实现了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根本变革,科学回答并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中国革命战争胜利和人民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指南,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也独树一帜,为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在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指导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运动并取得重大胜利,因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一个系统阐述军事问题的理论体系,不仅是对某一个具体的战役、战斗的经验总结,而且形成了对人类战争和革命的规律性的认识:无论在什么时代,人都永远是战争中的主宰和决定因素,持有正义一方的人民必将是战争中的最后胜利者。正是基于对这一规律的把握,毛泽东军事思想才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在高科技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尽管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武器装备已经武装到牙齿并足以毁灭地球多少次,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人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这一基本原理,胜利者仍将是人,是人民,而不是武器。综上所述,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提出的挑战,毛泽东军事思想仍然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制胜之基,是指导我军建设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有力武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同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推广能够增强包括中国先进的军事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人类永久和平作出贡献。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下,我们仍然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并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答和解决现实的军事领域中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才能战胜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为实现人类永久和平作出我们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道尔基,奇倩[7](2012)在《论成吉思汗的军事哲学思想》文中研究说明成吉思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具有哲学头脑的思想家。世界上享有盛名的现代英国军事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曾指出:"在中世纪里,战略的最好例证不是出在西方,而是来自东方。公元13世纪,对于西方战略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时代。其所以显出光辉,是因为蒙古人给欧洲的骑士们充当了教师,使他们在战略方面得到了有益的教训。蒙古人所进行的各次战争,无论在作战的规模和艺术方面,突然性和机动性方面,还是在战略和战术上采取间接路线方

张爱民[8](2011)在《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是在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决策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一先进的方法论武器为指导,并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所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逐步产生、丰富、发展,并走向成熟,从管理哲学这个理论高度阐释了战略决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带有比较明显的毛泽东伟人气质烙印的战略决策方法论体系。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思想成功突破了西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丛林”困境,超越了战争和企业战略决策的局限性,具有西方战略管理诸学派所无法比拟的科学性和普适性特质,成为指导人们从事各领域的战略管理和战略决策活动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武器。认真梳理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对于加深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丰富我国战略管理和战略决策思想的理论宝库,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研究方法方面,这篇论文充分发挥我在历史学方面的良好素养这个优势,采用历史的方法,以史为据、以时为序、以论为主、以史实为证,并以西方现代管理学和决策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力图揭示出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所赖以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理论渊源,深刻总结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指导意义。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力图避免重蹈某些研究者的覆辙——将毛泽东决策思想描述为贴着某些决策概念标签的毛泽东思想史或中国革命史,而是努力从毛泽东的决策思想和实践中抽象出一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战略决策理论原则,用以指导现实实践。这篇论文从毛泽东战略决策基本原则出发,大致按着战略决策的通行逻辑顺序,即调查研究并科学分析战略环境——确定战略目标和任务——制定战略方案——组织实施战略方案并根据战略环境变化及时对之进行调整直至完全变更——战略目标的实现,来安排各章的顺序。当然,在战略过程的不同阶段,关注的内容会有所侧重。具体是:第一章为导言,主要从战略、战略决策的基本含义,国内外对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的研究状况,以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思路,主要创新之处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从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家庭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中国革命实践活动和毛泽东独特的伟人气质五个方面探讨了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的理论渊源。对其战略决策思想来源的透彻认识是正确把握其具体的战略决策思想与原则的基础。第三章论述了调查研究之于战略决策的重要意义。确保战略决策正确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是所进行的战略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及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任何战略指导者进行决策前都必须充分了解其所处的战略环境,并对战略环境的发展态势做出尽可能正确的预判,以便为确定战略决策的众多内容提供基本的依据。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决策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简单却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他将之称为“调查研究”。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内容,并将主观战略指导同客观实际情形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保证战略决策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的根本要求。第四章考察的是群众路线问题。在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思想体系中,人的因素占有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决策实践活动中扮演着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角色。首先,人民群众是战略决策活动全过程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是最基本的参与者。其次,人民群众还是战略过程的主体,是将战略决策落实为战略行动的基本力量。毛泽东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着名论断,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则是毛泽东战略决策的群众观的最集中体现。第五章集中讨论了毛泽东战略决策的全局性原则。全局性是战略决策的最基本特质之一。战略决策就是要求战略指导者对全局性重大问题做出决定。衡量一项战略决策是否得当,首先就是要看其对全局关照得好或不好。战略决策者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总揽全局,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科学分析和对照,将当前和长远利益统统纳入战略思考的视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重要关节,掌控全局的重心和枢纽,从而做出有利于推动全局发展的正确决策。全局观是战略决策的着眼点。第六章概要地阐述了毛泽东进行战略决策的策略思想和策略艺术。强调战略决策的策略性是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的重要特质之一。通俗地讲,策略即是计策、谋略的意思。战略决策的策略性主要是指战略指导者要对关乎决策的各种矛盾,各种因素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权衡利害,多方比较,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多套决策或应变方案,并从全局发展的基本态势出发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据此作出最终的判断,选定策略方案,实现战略目标。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以及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统一等,都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策略武器宝库的重要贡献。第七章从战略指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角度,从独立思考、战略预见和创新意识与能力几个方面对毛泽东在这方面的论述进行了认真整理。这篇论文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战略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认为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战略文化这片沃土,近乎“贪婪地”汲取着其中的丰富养分,并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思想带有鲜明的中国烙印和诸多中国元素与符号,是中国传统战略决策思想在现代的表现形式和全面发展,是中国乃至东方战略管理思想宝库当中的一支当之无愧的理论奇葩。国内外的战略理论和决策理论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毛泽东决策思想的重要理论价值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文章认为,在基本素质方面,毛泽东所揭示的战略决策原则对所有从事领导工作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因为这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毛泽东关于战略决策的思想恰恰为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具有很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理论武器。这篇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1,中国毛泽东思想研究界普遍认为,毛泽东思想主要有三个理论来源,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实践。因此,有些学者据此推定,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也无外乎这三方面来源。但我在文章中指出,除了这三个基本理论来源外,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和毛泽东独特的伟人气质在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前者是潜移默化的,而后者则是毛泽东所独有的禀赋。2,这篇论文从“战略”的视角对毛泽东的决策思想进行了细致梳理,这在当前尚不多见。当代西方管理学的研究指出,管理者与领导者具有不同的工作职能,普通领导者与战略领导者的管理职能也存在差异。毛泽东作为战略思想家和卓越的战略实践家和领导者,其提出的关于决策的思想原则普遍具有长远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特征,是当代战略决策思想宝库的重要内容,值得认真加以系统总结。3,全局观是战略思维与战略决策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但文献显示,无论是中国管理学界还是管理思想史学界,除了零星关注到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外,对毛泽东的全局观几乎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难以寻觅。这篇论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毛泽东全局观的基本内涵,包括毛泽东全局观,全局与局部关系等战略决策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余自武[9](2011)在《东方管理人谋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先生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东方管理核心思想,并以“三为”思想为核心在东方管理谋略思想的研究中开创性的提出了人谋管理理论。东方管理的“三为”思想相互结合并落实到具体的人谋管理中,为我们研究中国企业战略决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人谋是东方管理学独具特色的谋略与战略管理行为,是东方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管理者对“中国情境”下的组织战略环境和战略目标进行分析和预测,并综合运用计谋和策略等方法、手段、技巧达到预期目标的行为。本文从东方管理人谋论研究的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出发,通过梳理东方管理、东方管理人谋论、战略管理理论、中国谋略思想以及谋略与战略关系的研究文献综述和东方管理人谋论理论基础,着重分析了人谋论的科学涵义、人谋原理与本质以及东方管理视角的人谋论的科学涵义与基本特征,归纳提炼出人谋谋略与东方管理“三为”思想的密切关系:通过东西方战略思维比较,结合人谋思维的特征,总结提炼出人谋思维过程模型,并对东方管理人谋思维过程模型的21个要素进行详细分析。详细阐述了战略本质“为”、战略目标“胜”、战略基础“势”(内在的“力”与外在的“形”)、战略核心“变”以及战略哲学“十五要素”(道、变、人、威、实、和、器、法、信、筹、谋、术效、勤、圆)等。合理构建了基于东方管理人谋思维过程与决策机制的21个要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和题项设计、问卷预测试、问卷发放与回收、调研总体与抽样技术运用以及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对这21个影响要素进行客观评估,以指导现代中国情境下的企业更好地进行战略决策与管理。论文还通过设计结构式访谈问题,对有代表性的中国情境下企业的战略决策进行深度访谈,着重分析了广州毅昌科技和苏宁电器集团的公司背景与行业竞争现状、实施“中国情境”战略与管理创新的情况和实施效果,讨论实施中的问题和未来展望,提出未来中国战略管理的东西方谋略与战略管理思想融合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卢兵彦[10](2009)在《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文中认为新千年之初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战略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大国与古代中国崛起的不同特点、历史经验和文化背景以及当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分析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探索大国崛起的规律,研究中国和平崛起的概念、历史、环境和路径。近代西方大国家不排除个别时期的内敛式发展,但战争崛起是其主线。地缘因素和地缘战略在大国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在历史上虽也有过短暂的扩张但基本上是靠不断开发周边地区,与周边地区不断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后实现政治、军事统一并最终形成内地、边疆、海外的格局和东亚朝贡体系。金字塔型世界格局适用于分析21世纪上半叶的国际环境。虽然2008年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更为明显,但霸权国美国的因素在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上至关重要如影相随。中国在世界中的地缘位置非常重要,周边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中国首先要成为地区性强国进而成为世界大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笔者认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提出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从学术上讲它比和平发展更能够准确描绘中国的百年复兴大业。和平崛起意味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巨大提高;意味着活动空间的扩大;意味着中国要融入现有的国际秩序;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和光大。和平是中国崛起的基本方式,它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后领土时代的特征决定的,是化解崛起困境的需要,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一贯主张。中国和平崛起与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大计同步分为三个步骤:从建国到冷战结束是准备时期;1992年开始到2020年左右是起飞时期;2020左右年至2050年左右是冲刺阶段,中国最终将在21世纪中叶实现全面崛起。“中国和平崛起”论题的核心变量是和平与崛起的关系。在当今世界中国不可能作为一个霸权挑战者也不可能不去谋取实际的利益。西方或传统中国式的崛起道路都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必须要在西方和中国传统模式之外另辟新径。首先中国必须强大到足以遏制别的国家不敢用战争来遏制中国的崛起,其中实现中国统一和掌握对海、陆、天空、太空、网络的控制权是两个必要选项;同时还需要运用娴熟的外交策略经营周边,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朋友和伙伴,近睦远交,构筑多极格局;除了在硬实力方面内外兼修中国还应发挥软实力的作用特别要利用好国际机制和传统文化两个平台。

二、浅析成吉思汗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成吉思汗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的毛泽东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对毛泽东诗词的研究
        2.国外对毛泽东诗词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重点和难点
        2.创新思想
一、毛泽东诗词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
        1.辩证唯物论在毛泽东诗词中的体现
        2.唯物辩证法在毛泽东诗词中的体现
        3.认识论在毛泽东诗词中的体现
        4.历史唯物论在毛泽东诗词中的体现
        5.人生价值观在毛泽东诗词中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在毛泽东诗词中的体现
    (三)科学社会主义在毛泽东诗词中的体现
二、毛泽东诗词是“两结合”的生动呈现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时期(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一年)
    (二)初步结合时期(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七年)
        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三)进一步结合时期(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五年)
        1.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2.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3.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4.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5.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6.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四)完全结合时期(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九年)
    (五)“两结合”的曲折发展时期(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六年)
        1.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2.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3.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4.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5.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三、毛泽东诗词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集中体现
    (一)毛泽东诗词中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二)毛泽东诗词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毛泽东诗词中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若干思想的诗化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重要的概念界定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诗词:诗化的政治文本
    第一节 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独特文本
        一、诗言志:中华民族求解放的政治心声
        二、诗述史: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的忠实记录
        三、诗寓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形象表达
    第二节 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分期
        一、毛泽东诗词创作分期述评
        二、基于政治文本视角的尝试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价值观的初步确立
    第一节 绝对理性:青年时代的唯心史观
        一、尼采超人哲学的挥发
        二、心物二元的世界改造观
        三、探究佛理为人格而战
    第二节 实践理性:向唯物史观过渡
        一、经世致用反对封闭教育
        二、治学磨砺以待外敌入侵
        三、读无字书了解人民疾苦
        四、暂不留洋研究本国问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
        一、革命实践成立新民学会
        二、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社会
        三、抵制右倾倡导农民运动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井冈山模式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中国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论的汲取
        二、马克思主义正义战争的阐释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工农联盟
        一、争取革命领导权
        二、建立工农联盟
        三、着力改造农民
    第三节 根据地依托下的新式游击战争
        一、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与发展
        二、渐进扩展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波浪式的“围剿”与反“围剿”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理论升华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帝反官僚的革命
        一、对帝国主义与反动官僚的深刻认知
        二、倡导世界民族解放战争实现世界大同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封建的革命
        一、对中国传统“文治”、“武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
        二、对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全新定位
        三、终结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诗意坐标
    第三节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总结
        一、批判教条主义,提出思想路线
        二、创新工农联盟,完善统一战线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价值的彻底实现
    第一节 民主文化的延安塑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新文化
        二、改造知识分子建设新文化
    第二节 联合政府的重庆探寻
        一、文学作品引发的政治博弈
        二、以和平谈判探寻联合政府
        三、用自卫战争保卫人民利益
    第三节 彻底革命的价值实践
        一、彻底革命的理性实践
        二、彻底革命的理论分析
        三、彻底革命的哲学论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拔都西征中蒙古骑兵野战武器和战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一)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目前相关主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1. 国内关于该主题相关的研究
        2. 国外关于该主题相关的研究
    (三) 本文的研究内容
        1. 本文的主题思想
        2. 本文的研究结构和存在的问题
        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对蒙古骑兵武器装备的研究分析
    (一) 战术的内涵及其和战斗以及武器的关系
    (二) 对蒙古骑兵武器装备的研究
        1. 杀伤性研究
        2. 机动性研究
        3. 防护性研究
    (三) 蒙古骑兵的野战武器综述
第三章 对蒙古骑兵野战战术的研究分析
    (一) 对蒙古骑兵野战典型战术的研究
        1. 弓箭手密集射击战术研究
        2. 包抄合围战术研究
        3. 开口战术研究
        4. 诈败诱敌追击战术研究
    (二) 蒙古骑兵先进战术的基础分析
        1. 严格的纪律和强悍的单兵素质
        2. 善用诡计
        3. 发达的情报和指挥系统
第四章 结论
    (一) 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
    (二) 战术方面的优势
    (三) 蒙古骑兵的武器装备和战术之间的相互联系
        1. 武器对战术的决定作用
        2. 战术对武器的反馈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探析毛泽东的战争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选题的意义
    3. “战争”和“军事”二者概念的辨析
第一章 毛泽东战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1. 时代要求造就出毛泽东战争哲学的雏形
    2. 中国社会的革命实践锻造出毛泽东的战争哲学
    3. 马列主义对毛泽东战争哲学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 解析毛泽东的战争哲学
    1. 毛泽东对战争的阐述
        1.1 战争的定义
        1.2 战争的目的
        1.3 战争中所蕴含的规律
    2. 战争中的因素
        2.1 客观存在对于战争的影响
        2.2 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章 论毛泽东的用兵方略
    1. 毛泽东的战略与战术
        1.1 战略与战术涵义的辨析
        1.2 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3 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在战争实践中的作用
    2. 战争中的防御与进攻
        2.1 防御和进攻在战争中的意义
        2.2 二者在战区内的转换
    3. 毛泽东用兵的分与合
        3.1 毛泽东用兵分和的尺度
        3.2 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看毛泽东用兵的分和之法
结语
国内外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6)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2.2 相关研究的历史脉络
        1.2.3 研究的主要成果
        1.2.4 相关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写作框架、创新点、不足
        1.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1.3.2 写作框架
        1.3.3 创新点(研究探索)
        1.3.4 重点、难点及不足
第二章 毛泽东军事思想及其形成过程
    第一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2.1.1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1.2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
        2.1.3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1.4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及其军事理论给毛泽东军事思想注入了灵魂
        2.2.2 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给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充足的养分
        2.2.3 国外的其他军事思想给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借鉴
    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2.3.1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萌芽和形成
        2.3.2 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建立与成熟
        2.3.3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新发展
        2.3.4 新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鲜明特色
        2.4.1 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实事求是精神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两大精髓
        2.4.2 以原创性的军事辩证法为指导的伟大的战争实践
        2.4.3 对古今中外优秀军事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巨大创造
        2.4.4 鲜明的个性品格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气派
第三章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命题
    第一节 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是战争指导者必须首先研究的问题
        3.1.1 战争观是人们对战争的总的看法和态度
        3.1.2 战争方法论是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
        3.1.3 毛泽东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人民战争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
        3.2.1 人民战争思想是正义一方克敌制胜的法宝
        3.2.2 人民军队是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
        3.2.3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打败强敌的奥秘
        3.2.4 民兵是人民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战略力量
    第三节 国防建设是保家卫国的根本所在
        3.3.1 建设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大的人民军队是国家强大的前提
        3.3.2 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搞好国防科技建设
        3.3.3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运用与发展
第四章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大贡献
        4.1.1 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科学创见
        4.1.2 毛泽东军事思想深化了人类对军事规律的认识
        4.1.3 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了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4.2.1 毛泽东军事思想实现了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根本变革
        4.2.2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4.2.3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中国的现实作用
        4.3.1 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4.3.2 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建设巩固的国防作出巨大贡献
        4.3.3 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抵御外敌入侵作出巨大贡献
        4.3.4 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新中国建立和民族复兴作出巨大贡献
    第四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
        4.4.1 毛泽东军事思想给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提供了有力武器
        4.4.2 毛泽东军事思想影响了西方世界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4.4.3 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第五章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真正价值是对战争规律性的认识
    第一节 人与武器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是战争的主体
        5.1.1 人与武器辩证关系原理为人民战争思想提供以弱胜强的哲学基础
        5.1.2 人与武器辩证关系的原理厘清了战争过程中的复杂关系
        5.1.3 人与武器辩证关系原理给革命人民参加战争提供了正确的指导
    第二节 人民战争在任何时代都是正义一方以弱胜强的法宝
        5.2.1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决定了正义战争必然取得最终胜利
        5.2.2 人民战争在任何时代都是正义的弱势一方战胜非正义强敌的法宝
        5.2.3 用正义战争消灭一切非正义战争是人类获得和平的唯一途径
    第三节 建设好人民军队是人民战争胜利的保证
        5.3.1 政治建军是人民解放军的特色和其强大的重要因素
        5.3.2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指挥枪的原则是我军政治建军的核心
        5.3.3 人民军队建设原理是我军打得赢不变质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取得人民战争胜利的奥秘
        5.4.1 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是揭示战争获胜奥秘的前提
        5.4.2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的战争方法论
        5.4.3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打开战争之锁的钥匙
第六章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永远是指导我军建设发展的行动指南
        6.1.1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科学的真理
        6.1.2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永远是我军战胜对手的强大思想武器
        6.1.3 毛泽东军事思想永葆活力的不竭动力是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武器
        6.2.1 推动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是中国军队面临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6.2.2 推动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需要强大的思想武器
        6.2.3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科学理论
    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6.3.1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
        6.3.2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推广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6.3.3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及应有之义是实现人类永久和平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论成吉思汗的军事哲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注重实际客观的唯物思想
二、军事辩证法思想
    (一)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二)着眼于解决主要问题
    (三)机动灵活的解决问题
三、天命思想与人的因素
四、帝国思想与天下太平

(8)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什么是"战略"
        1.1.1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战略"的理解
        1.1.2 西方管理学界对"战略"的理解
    1.2 战略决策的含义与基本原则
        1.2.1 战略决策的基本内涵
        1.2.2 战略决策的基本原则
    1.3 文献回顾
        1.3.1 近30年来国内外毛泽东其他思想的研究情况
        1.3.2 国内外学者研究毛泽东决策思想的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点
2 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的来源
    2.1 青少年时代人文环境的熏陶
        2.1.1 生活环境的影响
        2.1.2 早年求学生涯
    2.2 传统文化的积淀
        2.2.1 传统文化是毛泽东的主要思想土壤
        2.2.2 自学成才的战略家
        2.2.3 中国古代战争史的启示
        2.2.4 小结
    2.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3.1 世界观的转变
        2.3.2 对中国出路问题的关注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2.4 革命的实践
        2.4.1 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的萌芽
        2.4.2 同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与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的发展
        2.4.3 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的基本成熟
    2.5 伟人的独特气质
        2.5.1 毛泽东的战略胆识
        2.5.2 领袖特质与"拿延安换中国"
3 调查研究是战略决策的起点
    3.1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3.1.1 调查研究思想的来源
        3.1.2 《反对本本主义》与调查研究
        3.1.3 调查研究思想的哲学依据
        3.1.4 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基础
    3.2 调查研究是反对主观主义的法宝
        3.2.1 主观主义是科学决策的大敌
        3.2.2 理论和实践要结合起来
        3.2.3 整风运动
    3.3 总结经验是从事间接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
        3.3.1 认识始于经验
        3.3.2 总结经验就是对事物的认识
        3.3.3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战略决策的形成
    3.4 调查研究的技术
        3.4.1 开调查会
        3.4.2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3.4.3 间接调查也是重要调查手段
        3.4.4 调查态度要严谨
        3.4.5 要注意调查和研究的有机结合
    3.5 调查研究就是为了进行正确的战略决策
        3.5.1 胸中要有"数"
        3.5.2 毛泽东的神机妙算
    3.6 小结
4 群众路线是正确决策的根本保证
    4.1 兵民是胜利之本
        4.1.1 人民群众的战略地位
        4.1.2 人的因素是始终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
    4.2 从群众中来——战略决策的初始论证和战略方案的选择
        4.2.1 群众路线的涵义
        4.2.2 收集战略环境信息的渠道
        4.2.3 民主集中制是决策民主化的制度保证
    4.3 到群众中去——战略决策的实现与完善
        4.3.1 人民群众是战略过程的主体
        4.3.2 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要经得起人民群众的检验
    4.4 为人民服务——战略决策的根本出发点
        4.4.1 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4.4.2 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
5 全局观是战略决策的着眼点
    5.1 全局观概说
    5.2 毛泽东的全局观
        5.2.1 全局是各方面和各阶段关系的总和
        5.2.2 从系统和整体的观念出发把握全局
    5.3 准确把握对全局工作有决定意义的局部是控驭全局的关键
        5.3.1 要抓住中心工作,以此带动工作全面发展
        5.3.2 对主要局部予以重点关照
        5.3.3 "不要四面出击"
    5.4 实事求是地选择工作重点是实现全局目标的基础
        5.4.1 实事求是确定工作重点
        5.4.2 及时调整重点工作的顺序
    5.5 对非重点局部的合理关照有助于推进全局的健康发展
        5.5.1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决策思想
        5.5.2 要学会"弹钢琴"
    5.6 全局观是毛泽东处理国内外重大问题的思想武器
        5.6.1 从战略地位的高度来把握中国共产党同各界群众的关系
        5.6.2 全局观是应对宗派主义倾向的思想武器
        5.6.3 全局观是毛泽东处理党际关系乃至国家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6 战略与策略
    6.1 战略决策之策略性的认识论依据
    6.2 战略与策略的辩证关系
        6.2.1 策略的涵义
        6.2.2 制定策略的原则
        6.2.3 战略和策略的关系
        6.2.4 战略上蔑视敌人与困难,战术上重视敌人与困难
        6.2.5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6.3 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6.3.1 何谓"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
        6.3.2 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辩证关系
        6.3.3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是战略决策的重要策略原则
7 战略指导者的决策素养
    7.1 独立自主的思考与决断能力
        7.1.1 背景
        7.1.2 基本内涵
        7.1.3 战略指导者要"智勇双全"
    7.2 战略预见能力
        7.2.1 什么是"战略预见"
        7.2.2 战略预见的重要性
        7.2.3 进行战略预见的局限性
        7.2.4 做好各种可能性的转化工作
    7.3 创新意识与能力
        7.3.1 什么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7.3.2 创新意识与能力对于战略指导者的重要性
        7.3.3 培养和提高战略指导者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结束语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东方管理人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四、东方管理人谋论体系结构
    第二节 研究目标、基础与论文结构
        一、东方管理人谋论研究的基本目标
        二、研究开展的基础与可行性分析
        三、研究内容结构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研究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东方管理与中国管理发展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国内外中国传统谋略思想研究综述
    第三节 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第四节 国内外谋略与战略关系研究综述
    第五节 国内外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第六节 研究述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方管理人谋论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东方管理学理论
        二、战略管理理论
        三、人为科学理论
        四、跨文化理论
    第二节 人谋的科学涵义
        一、谋略的渊源
        二、谋略的内涵
        三、人谋的内涵
    第三节 人谋原理
        一、人谋的哲学渊源
        二、人谋的思维规律
        三、人谋心理规律
        四、人谋的本质
        五、人谋原则
    第四节 东方管理文化视角的人谋论
        一、管理文化
        二、东方管理文化视角的人谋谋略
        三、人谋文化与战略文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谋的"三为"管理思想
    第一节 先秦人谋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人谋战略思想的产生
        二、中国先秦人谋战略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历史盛世人谋管理思想发展
        一、秦与楚汉时期人谋战略思想
        二、文景之治时期的人谋思想
        三、贞观之治时期人谋思想
        四、康乾盛世时期人谋思想
        五、中国共产党人的人谋管理思想
    第三节 东方管理人谋思想的特征
        一、"三为":东方战略管理本质
        二、谋略相融:战略与战术统一性
        三、权变:人谋实施的核心
        四、守道:战略运用的"不武之术"
        五、无为:人谋的"全胜"目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方管理人谋思维过程
    第一节 东西方战略思维比较
        一、人谋与战略的思维目标
        二、人谋与战略的思维性质
        三、战略与人谋的动静态比较
    第二节 人谋思维过程模型
    第三节 人谋思维过程模型的要素分析
        一、人谋本质:"为"
        二、人谋目标:"胜"
        三、人谋基础:"势"
        四、人谋核心:"变"
        五、管理哲学十五要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原则
        二、统计分析步骤及方法
        三、调查问卷的形成过程与结构
    第二节 问卷发放与回收:数据收集
        一、调研总体与抽样技术
        二、问卷发送与回收
        三、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节 大样本关系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
        二、概念变量的测量与检验
        三、模型关系检验
        四、结果讨论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研究设计
        一、案例研究方法与目的
        二、案例数据来源与分析手段
    第二节 案例描述
        一、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苏宁电器集团
    本章小结
结论与管理启示
    一、研究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二、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1: 战略决策中"为"、"胜"、"势"要素对人谋影响
    附2:人谋决策中管理哲学"十五"要素对人谋影响
附录B XX公司访谈提纲(中高层管理)
附录C 实证模型概念变量的指标编码对照表
后记

(10)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选题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和平崛起的提出及内涵、方式和步骤
    第一节 中国和平崛起的提出
        一、"中国和平崛起"命题的提出
        二、从"中国和平崛起"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三、"中国和平崛起"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
        一、和平崛起意味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极大提高
        二、和平崛起意味着中国活动空间的扩大
        三、和平崛起意味着中国要融入和完善现有的国际秩序
    第三节 中国和平崛起的方式
        一、和平崛起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和平崛起是由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决定的
        三、和平崛起是中国化解崛起困境的需要
        四、和平崛起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一贯主张
    第四节 中国崛起的具体步骤
        一、准备阶段:从建国到冷战结束
        二、起飞阶段:1992年开始到2020年左右
        三、冲刺阶段:2020年左右到2050年左右
    小结
第二章 近代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地理环境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一、位置
        二、疆域
        三、形态
        四、海拔
        五、气候
        六、资源
    第二节 九个大国崛起的地缘因素和地缘战略
        一、葡萄牙、西班牙:率先迈进通往海洋的大门
        二、荷兰:建立在海上贸易基础上的强国
        三、英国:第一个全球意义的海洋帝国
        四、法国:艰难崛起的海陆复合型国家
        五、德国:在左右逢源中统一,在有限守成中崛起,在四面树敌中毁灭的欧洲强国
        六、日本:具有大国心态的岛国
        七、俄国:不断对外扩张的双头鹰
        八、美国: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第三节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
        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是大国崛起的前提条件
        二、在海陆对抗中海洋国家经常占据优势
        三、制定正确的地缘战略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原因
        四、面向海洋是大国崛起必然的地缘战略取向
        五、对地理枢纽的控制是大国崛起的关键
    小结
第三章 古代中国在东亚的崛起及特点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地缘政治思想
        一、中国人的天下观
        二、和为贵的思想
        三、纵横家和军事战略家的地缘思想
        四、古代中国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人地理空间的拓展
        一、从黄河河曲到广阔内地:汉民族主要居住区域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
        二、从内地到边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中国疆域的形成
        三、从中国到海外:中华文明的广泛传播
    第三节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特点
        一、重陆权、轻海权
        二、守和平、重防御
        三、先融合、后统一
        四、立足一角,逐鹿中原
    小结
第四章 21世纪上半叶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国际环境
    第一节 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一、金字塔型世界格局形成的原因
        二、金字塔型世界格局的特点
        三、2008年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更为明显
    第二节 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分析
        一、中国在世界的地缘位置至关重要
        二、中国地缘环境的不利因素
        三、当今中国的周边环境
    第三节 中国崛起的美国因素
        一、美国的实力
        二、美国的地缘战略
        三、美国的中国政策
    小结
第五章 当代中国和平崛起的路径
    第一节 根本解决"三独"维护领土完整
        一、台独问题
        二、疆独问题
        三、藏独问题
    第二节 处理好海陆天关系拓展中国的地缘空间
        一、大力发展海权
        二、优化完善陆权
        三、进一步拓展空权、太空权和信息权
    第三节 着力经营周边营造和平的周边环境
        一、在北边结好俄罗斯
        二、在西面构筑均衡格局
        三、中国地缘政治重点在东面
        四、中国的南向战略
        五、最终实现东亚一体化
    第四节 纵横捭阖 致力于有利中国崛起的多极格局
        一、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发展中国家
        二、拉美发展中国家
        三、美国
        四、欧盟
    第五节 两个平台:国际机制和中国文化
        一、中国崛起需要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国际机制
        二、中国崛起需要借助传统文化这个平台
    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浅析成吉思汗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的毛泽东诗词研究[D]. 王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若干思想的诗化文本研究[D]. 张晓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2)
  • [4]拔都西征中蒙古骑兵野战武器和战术研究[D]. 马骋.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4)
  • [5]探析毛泽东的战争哲学[D]. 孙权. 内蒙古大学, 2013(01)
  • [6]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D]. 艾跃进. 南开大学, 2012(06)
  • [7]论成吉思汗的军事哲学思想[A]. 道尔基,奇倩.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丛书》民俗研究, 2012
  • [8]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研究[D]. 张爱民.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9]东方管理人谋思想研究[D]. 余自武. 复旦大学, 2011(12)
  • [10]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D]. 卢兵彦. 暨南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用矛盾论浅析成吉思汗军事辩证法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