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神农架下震旦系冰川地层特征——兼论湖北早震旦系冰期古地理

湖北神农架下震旦系冰川地层特征——兼论湖北早震旦系冰期古地理

一、湖北神农架下震旦统冰成岩层特征——兼论湖北早震旦世冰期古地理(论文文献综述)

毛帆[1](2021)在《陕南勉略宁地区红岩沟南华系地质特征及形成时代与物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勉略宁地区位于碧口微地块东部,出露有层序较为完整的南华纪沉积地层,记录了研究区及邻区南华纪沉积特征、构造演化及盆山耦合等信息。前人虽然对研究区南华系做过不少研究工作,但仅将其笼统划分为南沱组,始终未能将南华系完整的地层层序建立起来。发现并建立起本地区完整的南华纪地层序列,查明研究对象南华系沉积特征与古沉积环境,分析南华系物质源区及物源区的大地构造属性,不仅有利于建立勉略宁地区系统的地层层序,也可以丰富勉略宁地区区域基础地质资料,对于碧口微地块及邻区新元古代构造演化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板块构造及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思想,采用地层划分与区域对比、砾石分析与碎屑骨架成分统计、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碎屑锆石与火山岩年代学等方法,对勉略宁地区红岩沟南华纪沉积地层进行系统分析,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在野外实测剖面观察基础上,查明了红岩沟南华-震旦纪地层特征、岩石组合特征及沉积构造特征,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将南华系划分为四套岩石地层单位:下统长安组、古城组、大塘坡组和上统南沱组,震旦系按照前人资料划分为下统陡山沱组和上统灯影组,初步建立起本地区完整的南华-震旦纪地层序列。此外,对南华系沉积特点及沉积环境进行研究,表明南华系主体为一套冰水浊流沉积和碎屑流沉积组合。(2)对南沱组砾石进行了统计分析,砾石磨圆度较好,多为次圆-圆状,砾石成分复杂,以砂岩、石英岩为主,砾石长轴以南倾为主,表明古水流应当为从南至北。南华系砂岩碎屑骨架成分总体特征为岩屑含量最多,其次为长石,石英相对较少,从下至上具有石英含量增加,长石、岩屑含量减少的趋势,其物源主要来自弧岩浆岩。对南华系砂岩进行全岩地球化学测试与分析,砂岩主要矿物成分为富铝的长石类矿物,次为富硅的石英类矿物,此外还含有少量的富铁矿物,沉积物质则主要来自亲上地壳的长英质酸性岩浆岩。(3)对长安组下部火山岩夹层(变安山岩)进行锆石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变安山岩锆石U-Pb年龄为763±20Ma,结合地层序列中的层位关系与区域上陡山沱组同位素测年资料,认为红岩沟南华系的沉积时代大致在780Ma~635Ma。南沱组下部长石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可以分为新元古代晚期年龄组(750~800Ma)和新元古代早中期年龄组(820~920Ma)两组,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750Ma,综合研究认为南华系物源具多源性,主要来自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微地块内部和南侧后龙门山构造带、汉南-米仓山微地块的新元古代中酸性岩浆岩,北侧勉略构造带出露的岩浆岩可能也为该地层提供了少量的物源。(4)对南华系物源及构造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南华系物源区的化学风化作用较弱,古气候寒冷干燥,在搬运过程中经历了较低程度的沉积物再旋回作用,物源区主体应由中酸性岩浆岩组成,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红岩沟南华系可能为扬子板块边缘陆内裂谷环境下的沉积盖层。

杨风丽,周晓峰,胡虞杨,杨瑞青,彭韵心[2](2020)在《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TSM盆地原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TSM盆地原型分析理论为指导,基于大量野外露头、最新钻井和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的盆地原型进行了恢复。研究认为受控于从青白口纪会聚到南华—震旦纪离散两大不同板块构造环境和体制转变下的4个时期演化影响,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经历了4个阶段的盆地原型演变,分别为①青白口纪早期(ca.1 000~820 Ma),扬子西缘、北缘及内部的弧后扩张盆地,扬子东南缘的弧后前陆盆地;②青白口纪晚期(ca.820~720 Ma),扬子西缘、北缘的弧后扩张盆地,扬子东南缘和内部的拉张断陷盆地;③南华纪时期(720~635 Ma),扬子东南缘、西缘、北缘和内部的裂谷盆地;④震旦纪时期(635~541 Ma),川中、万源—达州及鄂西—渝东的克拉通台内裂陷盆地,扬子北缘和东南缘的离散陆缘坳陷盆地。综合分析提出南华纪裂谷盆地、震旦纪台内裂陷盆地和离散陆缘坳陷盆地是最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盆地原型。陕南—川东北、湘黔渝临区、鄂西和川中地区是扬子烃源岩最有利发育区,也是今后扬子深层—超深层常规天然气与非常规页岩气勘查重点区域。

郑海峰[3](2020)在《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地球化学研究及油气意义》文中指出研究表明新元古代的古气候是地质历史时期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之一,出现多个全球性的冰期。近年来,研究发现作为经典剖面的鄂西峡东地区地区新元古界地层发育并不完整,而其北部的湖北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地层发育更为完整,是扬子北缘南华系研究的理想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属于全球性的Sturtian冰期和Marinoan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沉积。本论文在对神农架地区南华系代表性的3条剖面(大九湖、宋洛和温水河剖面)进行详细实测的基础上,对剖面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采样分析。在对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期古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收集到了古城、王家界、鱼泉、长沙坝、黄家河脚、中山岭巷道、民乐、杨立掌、白石溪、道坨、西溪堡、贵州从江、湘西南照洞等其它剖面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和地层剖面资料。开展了区域对比分析;在古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烃源岩发育与古环境的关系。主要得到以下认识:(1)运用CIA、ICV、Al2O3/Mg O、Mg/Ca、Fe O/Mn O等相关指标研究表明,神农架大塘坡组沉积期整体为温暖湿润的气候,且神农架南华系冰期与间冰期的地层样品指标突变明显,表明气候的剧烈变化。(2)神农架温水河剖面大塘坡组样品K/Na、Ca O/(Ca O+Fe)、Rb/K等指标研究表明,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期水体的盐度较稳定,为中低盐度的海水;而冰期样品比值表明,在神农架地区南沱冰期与古城冰期可能是高盐度水体沉积。(3)神农架地区各剖面样品的Ni/Co、V/(V+Ni)、Ceanom、Fe/Mn等指标研究表明,研究区大塘坡组沉积期沉积水体总体为弱氧化-弱还原的水体环境。(4)扬子地区区域对比研究表明,大塘坡组地层岩性在剖面上自湖北古城开始出现二分性向南到桂北三江剖面岩性上下二分性消失,此外大塘坡组第一段的地层厚度由湖北古城到桂北三江经历了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扬子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期古气候在区域上变化不明显,都为温暖湿润的气候。区域上沉积水体盐度变化明显,在扬子北缘(宋洛剖面、大九湖公路剖面、温水河公路剖面)是低盐度水体沉积而扬子南缘(湘西南照洞)为相对为高盐度水体沉积,在扬子板块的中部为高盐度水体沉积。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性变化较为频繁,主体属于弱氧化-弱还原的水体环境。(5)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塘坡组间冰期神农架地区菌藻类、特别是底栖宏观藻类极其发育,有机质古生产力水平高,同时底层水体具有良好的有机质保存条件。良好的气候和沉积水体环境,使得大塘坡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达到好烃源岩级别,具有良好的生油生气的物质基础。神农架大塘坡组烃源岩是该区深部地层有利的烃源岩层位。

汪泽成,刘静江,姜华,黄士鹏,王坤,徐政语,江青春,石书缘,任梦怡,王天宇[4](2019)在《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陡山沱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勘探意义》文中提出近年来四川盆地及邻区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及陡山沱组页岩气勘探均取得重大突破,但对陡山沱组的沉积背景条件缺乏系统研究。利用大量露头资料,结合少量钻井、地震资料,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陡山沱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格局、沉积环境、沉积演化及烃源岩分布。研究表明:(1)中—上扬子地区陡山沱组沉积期沉积充填序列及地层分布受古隆起和边缘凹陷控制。古隆起区陡山沱组超覆沉积,厚度薄,发育滨岸相、混积陆棚相、非典型碳酸盐台地相;边缘凹陷地层齐全、厚度大,发育深水陆棚相和局限海盆相。(2)陡山沱组沉积序列总体表现为"海侵-高位-海退"的一个完整沉积旋回。陡山沱组一段为海侵初期的非典型碳酸盐缓坡沉积,陡山沱组二段为广泛海侵期的滨岸—混积陆棚沉积,陡山沱组三段为海侵高位阶段的非典型局限—开阔海台地沉积。(3)陡山沱组二段发育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分布稳定、厚度大,是重要的烃源岩发育层段和页岩气主力层段;陡山沱组三段以微生物碳酸盐岩为特征,有较好的储集条件,有利于天然气及磷等矿产资源成藏(矿)富集,为值得重视的新领域。秦岭海槽、鄂西海槽是天然气(包括页岩气)及磷矿、锰矿等矿产资源勘查的有利区。

商朋强[5](2018)在《扬子陆块震旦—寒武系磷矿成矿区带划分和找矿远景》文中提出扬子陆块区磷矿资源丰富,矿产勘查和科研资料积累较多,其中新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海沉积型磷块岩矿床地质研究和勘查工作较为深入。通过研究,在扬子陆块区震旦系—寒武系磷矿厘定出4个Ⅲ级成矿区带,12个Ⅳ级成矿亚带。扬子陆块区磷矿资源潜力巨大,根据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分析,在区内圈定重要找矿远景区25个,并划分A、B、C级。研究成果可为扬子陆块区磷矿勘查部署和规划提供依据。

黄博宇[6](2018)在《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与裂陷槽演化》文中认为安岳气田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揭示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存在一个近南北向展布的负向地质构造。但是关于其展布范围、形成时限、构造性质及沉积充填特征等方面的认识仍存在较多分歧。通过系统收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大量的野外地质露头、地震和钻井资料,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地层不整合、地层岩性变化、测井曲线对比和岩石地球化学等地层记录方面的研究,精细刻画了裂陷槽的平面分布及结构特征,探讨了其在震旦纪—早寒武世期间的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认为:(1)裂陷槽内灯影组以暗色泥晶白云岩为主,显示深水沉积特征;裂陷槽东西两侧灯影组则发育台缘丘滩体沉积;上覆麦地坪组厚度较大,自下而上发育硅质页岩、黑色泥页岩,微晶白云岩,硅质炭质页岩,岩屑粉砂岩和磷块岩,具有斜坡—陆棚相沉积特征。(2)裂陷槽总体具有“东陡西缓”的剖面结构特征,在平面上可分为3段,南北宽,中段窄。(3)桐湾运动有3幕,表现为区域性抬升与剥蚀,造成台地相区的灯影组白云岩发生强烈溶蚀作用,但对处于较深水相带的裂陷槽影响有限。(4)裂陷槽的演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陡山沱期的雏形阶段、灯影期的发育阶段、麦地坪期的成型阶段、筇竹寺期的充填阶段以及沧浪铺期的衰亡阶段。裂陷槽的发育与继承性负地貌和区域拉张活动有关,具有“北早南晚”的发育特点(5)裂陷槽的发育和演化控制了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凹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及演化过程。裂陷槽不仅控制着台缘高能丘滩相储层的发育,还控制着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的分布。

李胜苗[7](2016)在《湘西北地区铅锌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鄂西—湘西—黔东成矿带中段。区内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铅锌矿集区之一,研究区内已发现铅锌矿(床)点多处。本次工作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系统归纳总结了研究区内三个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将研究区内的铅锌矿床划分为董家河式铅锌矿、李梅式铅锌矿和江家垭式铅锌矿三种类型,并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预测模型。利用先进的GIS技术,对研究区内的铅锌矿采用特征分析法和证据权重法开展区域成矿预测,并圈定了找矿远景区。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与成果如下:1、全面搜集并整理了研究区内的地物化遥及自然重砂等资料,并建立了完善的空间数据库,为之后的地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2、从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岩相古地理、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特征等方面,对湘西北地区的三种类型的铅锌矿进行了系统的成矿规律研究,总结了矿床成因。3、在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研究区铅锌矿的控矿因素和区域成矿规律,并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4、依托GIS技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研究区内的地物化遥及自然重砂等成矿信息,并构建了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5、首次利用特征分析法和证据权重法开展了湘西北地区的成矿预测研究,共划分了10个具有找矿意义的远景区并进行了分类,其中A类远景区5个,B类远景区2个,C类远景区3个,为今后找矿工作的部署提供了参考依据。6、利用含矿地质体体积法计算了湘西北地区铅锌矿的资源总量。

梁国宝[8](2015)在《上扬子地块盆—山结构及铅锌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野外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并参考他人研究成果,依据盆地沉积-构造演化与成矿、盆山耦合与成矿、区域成矿学等现代成矿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上扬子地块沉积-构造演化历史,探讨该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的类型、特点、成生机制,总结上扬子地块四川盆地及其周缘褶皱地区铅锌矿床和油气矿床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区域成矿规律,评价找矿前景。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及主要认识:厘定上扬子地块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及其与四川盆地周缘铅锌矿床的成因关系。上扬子地块的地层组合具有“双基双盖”性质:以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变质杂岩系组成的结晶基底和以中-晚元古代变质沉积-火山岩系组成的褶皱基底;以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沉积岩碳酸盐岩为主组成的下部沉积盖层和以晚三叠世-新生代陆相沉积岩碎屑岩为主组成的上部沉积盖层。盆山结构特点是中心为四川盆地,周缘为褶皱山系。自晚三叠世开始,上扬子地块受到三个方向挤压应力作用,由“侏罗纪沉积盆地”经燕山期强烈的陆内造山褶皱作用改造形成四周被山系所围限的“构造盆地”。铅锌矿床主要分布于盆地周缘造山带碳酸盐岩地层中,油气矿产则产于盆地内部陆相地层中。提出盆山耦合作用是上扬子地块铅锌矿床及油气矿床形成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上扬子地块的盆山结构特点体现了“盆山耦合”性质。燕山期的造山运动使扬子地块厚愈万米的沉积盖层卷入褶皱、挤压变形,形成盆山耦合。盆山耦合作用为流体的产生和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提供了动力条件。成矿物质的富集时间为燕山中-晚期造山带弧后伸展期,铅锌矿床赋存在盆缘山系碳酸盐岩石的各种引张构造中。确定上扬子地块铅锌矿床明显受到三级构造的控制,显示了后生成矿作用的特点,而这些控矿构造的形成主要与燕山期造山运动的有关。一级构造为上扬子地块周缘造山带,二级构造为上扬子地块周缘造山带深大断裂和大型褶皱构造系统,三级构造为矿区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地段内的次级断裂-褶皱构造系统、不整合面、各种角砾岩带、古岩溶构造、层间断裂系统、层间角砾岩带。不整合面控制的岩溶角砾岩是一种重要的控矿构造。震旦系-下三叠统碳酸盐地层组成的下部沉积盖层是上扬子地块铅锌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其间存在多个不整合面,显示碳酸盐岩地层曾经多次上升隆起为陆发生表生溶蚀作用,形成重要的岩溶角砾岩型控矿构造。铅锌矿化选择性地赋存在下部沉积盖层的各类碳酸盐岩石中,尤其是在白云岩中。在上部沉积盖层碎屑岩中几乎未见铅锌矿化存在,具有明显的岩控特征;赋矿岩石的地层时代从前寒武纪到三叠纪都有产出,与赋矿地层的沉积时代无关。铅锌矿床是盆山耦合作用所形成的盆地周缘造山带控制的不同类型矿床组合,矿床赋矿层位既有多层性又有相对集中性的分布特点。区别隔槽式褶皱与隔档式褶皱不同的控矿找矿意义。在上扬子地块周缘隔档式褶皱中主要出露的地层为上部沉积盖层碎屑岩地层,下部沉积盖层碳酸盐地层较少出露,对找矿不利;而在隔槽式褶皱中,下部沉积盖层碳酸盐地层大量出露,是找矿的有利地区。渝东南秀山成矿区、鄂西东川-走马坪成矿区、湘西龙山-凤凰成矿区以及黔南-桂北成矿区处于隔槽式褶皱变形带,震旦系和古生代碳酸盐地层大量出露,是铅锌矿床分布的有利地区。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硫主要来自四川盆地内海相-陆相沉积盖层中的膏盐地层,部分来源于沉积地层中的封存古海水和生物成因的硫,铅锌等成矿元素主要来自盖层地层,其次来自深源基底变质岩系,成矿作用主要与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盆地流体有关,反映造山带成矿特征。成矿温度为50~300℃,主要为100~200℃,盐度ω(NaCleq)为10%~30%,为盆地含矿热卤水充填-交代型(MVT型)。矿床赋存于白云岩中,成矿作用受到构造和碳酸盐岩地层的双重控制,是一种后生型热液充填-交代矿床。上扬子地块周缘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受到构造和地层岩性的双重控制,构造和地层是主要的找矿标志。构造标志:铅锌矿控矿构造具有多种构造类型、多种构造层次控矿特点:其中断裂和褶皱构造以及各种成因的角砾岩体,是铅锌矿的主要控矿因素;断裂构造是成矿的必有条件,有矿必有断裂。岩性标志:铅锌矿床毫无例外的都产出在碳酸盐岩中,尤其产于厚层-巨厚层角砾状白云岩和角砾-细晶白云岩中。另外,地球化学标志,物探标志、矿化露头标志、围岩蚀变标志和地貌标志也是重要的找矿标志。在矿床成因、控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研究基础上,将上扬子地区铅锌矿的成矿单元划分为四个级别:Ⅰ级成矿单元为上扬子地块边缘盆山耦合构造体系,控制整个四川盆地周缘MVT型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和空间分布:Ⅱ级成矿单元为深大断裂和大型复式褶皱控制的成矿带;Ⅲ级成矿单元为区域性大断裂、断窿和褶皱控制的成矿区;Ⅳ级成矿单元为产于下部沉积盖层各类碳酸盐岩石中的次级断裂、背斜褶皱系统控制的铅锌矿田。依据铅锌矿床成矿条件的有利程度、找矿潜力大小及有关外部条件综合考虑,将圈出的远景区进一步确定为A、B、C三级。A级:成矿地质条件非常有利,物化探异常强度高及找矿标志发育,有已知矿床(点)分布;B级: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有一定化探异常及找矿标志发育,有已知的矿床(点)分布;C级:成矿地质条件较有利,有化探异常或找矿标志较发育。本文确定了11个找矿靶区,并提出圈定依据、远景评价和今后工作建议。本选题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确定上扬子地块沉积-构造演化控制了铅锌矿床和油气矿产的形成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上扬子地块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了具有“双基双盖”性质的上扬子地块地层组合特点。自晚三叠世开始,上扬子地块受到三个方向挤压应力作用,由“侏罗纪沉积盆地”经燕山期强烈的陆内造山褶皱作用改造形成四周被山系所围限的“构造盆地”,其结构特点是中心为四川盆地,周缘为褶皱山系。铅锌矿床分布于盆地周缘造山带下部沉积盖层各类碳酸盐岩石中,油气矿产则产于盆地内部上部沉积盖层陆相地层中。(2)提出上扬子地块周缘铅锌矿床是盆山耦合作用的产物。盆山耦合作用是铅锌矿床形成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成矿作用中成矿元素的活化、运移、富集的能量和动力主要来源于盆山耦合作用。铅锌矿床形成和空间分布都受盆山祸合作用的控制,成矿时代为燕山中-晚期造山带弧后伸展期,矿床成因为盆地含矿热卤水充填-交代型(MVT型)。(3)确定上扬子地块铅锌矿床明显受到三级构造的控制,古岩溶作用形成的角砾岩带是矿区一种重要的容矿控矿构造。一级构造为上扬子地块周缘造山带,二级构造为造山带断裂和褶皱大型构造系统,三级构造为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地段内的次级断裂-褶皱构造系统,显示了后生成矿作用的特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扬子地块下部沉积盖层剖面中存在多个不整合面,显示其间的碳酸盐岩地层曾多次上升隆起为陆发生表生溶蚀作用,形成古岩溶,产生岩溶角砾岩,构成重要的容矿空间。

韩旭渊[9](2015)在《重庆修齐锰矿床成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锰是钢铁冶炼行业重要的资源,同时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我国的锰矿以沉积型为主,与世界主要锰矿国家类似。热液锰矿较少,而且规模校小,经济意义不大。重庆是我国五大锰矿产出地之一,位于城口的修齐锰矿床是当地锰矿床典型的例子。修齐锰矿床位于着名的城巴磷锰矿带东段,同时是秦岭造山带和上扬子陆块北缘的交界处。本文以修齐锰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成矿地质作用特征研究、矿区地质构造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与矿床地球化学研究为重点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探讨成矿环境、成矿物质来源、控矿因素,建立成矿模式图。通过室内外综合研究,本文取得了一下主要认识及成果:1、通过区域地质特征研究发现,区域上最重要的地层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地层,并且矿床产出在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2、锰矿石的矿石矿物为菱锰矿,脉石矿物为高岭石、白云石、方解石等。矿石的结构主要有细—中粒和球粒结构,构造主要有条带、条纹状、块状构造。矿石主要为原生贫锰矿石。3、微量元素特征参数分析和图解结果表示,矿床的形成受到强烈的热水流体的影响,成矿物质的来源不具有唯一性,沉积环境为缺氧的还原环境。4、稀土元素特征参数分析和图解结果表明,Ce有明显的负异常,矿床的形成是在一个海洋盆地中,并且沉积并非正常的海水沉积,有热水沉积作用影响。5、矿床具有典型的时控性和层控性,受到古地理环境、岩性岩相以及构造的影响。

安志辉,童金南,叶琴,田力,宋虎跃,赵小明[10](2014)在《峡东青林口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及沉积演变》文中研究指明峡东地区的新元古界由于保存良好的"雪球地球"沉积记录及其崩解后的"盖帽碳酸盐岩"和"庙河生物群"等关键地质记录,因而成为国际新元古界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此次报道的青林口剖面是目前在峡东地区发现的出露最为完整的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对于揭示这一关键地质时期的重大生物演变和地球环境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重点介绍该剖面的地层序列并简要分析其沉积演变特点.该剖面出露新元古代地层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其中,莲沱组以紫红色砂岩夹页岩为主,由两个沉积旋回组成;南沱组角度不整合在莲沱组之上,以灰绿色杂砾岩为特征,划分为3个岩性段;陡山沱组以"盖帽白云岩"的出现为底界,以黑色硅质页岩的结束为顶界,划分为4个明显的岩性段;灯影组整体具有"两白夹一黑"的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蛤蟆井段、石板滩段和白马沱段.青林口剖面地层出露完整,各组段岩性特征明显,清晰地反映了该区域的沉积环境演变历程.沉积记录显示,本区新元古代中期开始接受沉积,最先沉积陆相莲沱组,经历成冰纪晚期南沱组代表的"雪球"事件后转为海相沉积,埃迪卡拉纪沉积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均为浅海开阔碳酸盐相或局限页岩相,成为后生动物起源和宏观藻类分异发展的创新基地.

二、湖北神农架下震旦统冰成岩层特征——兼论湖北早震旦世冰期古地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神农架下震旦统冰成岩层特征——兼论湖北早震旦世冰期古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1)陕南勉略宁地区红岩沟南华系地质特征及形成时代与物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南华系的研究现状
        1.2.2 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的研究简史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实验测试方法及论文创新点
        1.5.1 实验测试方法
        1.5.2 论文的创新点
    1.6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2.1.1 南秦岭构造带
        2.1.2 勉略构造带
        2.1.3 碧口微地块
    2.2 区域地层和火山岩
        2.2.1 碧口微地块北侧地层和火山岩
        2.2.2 碧口微地块内部地层和火山岩
        2.2.3 碧口微地块南侧地层和火山岩
    2.3 区域侵入岩体地质特征
        2.3.1 碧口微地块北侧侵入岩体
        2.3.2 碧口微地块内部侵入岩体
        2.3.3 碧口微地块南侧侵入岩体
    2.4 区域构造作用及变形特征
第三章 南华-震旦纪地层划分、沉积环境分析及区域对比
    3.1 地层划分沿革
    3.2 地层剖面与地层划分
        3.2.1 南华系
        3.2.2 震旦系
    3.3 南华系沉积特点与沉积环境分析
    3.4 南华-震旦纪地层区域对比
        3.4.1 区域上南华-震旦纪地层单位岩性特征
        3.4.2 勉略宁地区南华-震旦系区域对比
    3.5 小结
第四章 南华系碎屑组成与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南华系砾石成分与结构特征
        4.1.1 砾石成分与结构统计方法
        4.1.2 统计结果与分析
    4.2 南华系砂岩碎屑骨架成分特征
        4.2.1 砂岩岩相学特征
        4.2.2 砂岩碎屑骨架统计及分析
    4.3 南华系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常量元素特征
        4.3.2 微量元素特征
        4.3.3 稀土元素特征
    4.4 小结
第五章 南华系碎屑锆石与火山岩年代学研究
    5.1 南华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5.1.1 样品特征
        5.1.2 锆石形态特征及元素特征
        5.1.3 锆石年龄谱分布及分析
    5.2 南华系火山岩夹层锆石U-Pb年代学
        5.2.1 样品特征
        5.2.2 锆石形态特征及元素特征
        5.2.3 锆石年龄分布及分析
    5.3 南华系形成时代探讨
    5.4 小结
第六章 南华系物源及构造环境综合分析
    6.1 物源区化学风化及沉积物再旋回程度判别
        6.1.1 化学风化程度判别
        6.1.2 沉积物再旋回程度判别
    6.2 南华系物源分析
        6.2.1 沉积物源属性分析
        6.2.2 物源分析
        6.2.3 物源区构造背景分析
    6.3 南华系沉积构造环境探讨
    6.4 小结
第七章 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
    7.1 主要进展与成果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2)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TSM盆地原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盆板块构造环境
    1.1 青白口纪会聚板块构造环境
        1.1.1 青白口纪早期(ca.1 000~820 Ma)
        1.1.2 青白口纪晚期(ca.820~720 Ma)
    1.2 南华—震旦纪离散板块构造环境
        1.2.1 南华纪(ca.720~635 Ma)
        1.2.2 震旦纪(ca.635~541 Ma)
2 TSM盆地原型演化与阶段划分
    2.1 主要不整合面和地层沉积层序间断面
    2.2 地震反射构造层序及其界面
    2.3 盆地原型演化与阶段划分
3 TSM盆地原型恢复与分布预测
    3.1 青白口纪早期盆地原型
        3.1.1 扬子东南缘
        3.1.2 扬子西缘(康滇地区)
        3.1.3 扬子北缘
    3.2 青白口纪晚期盆地原型
        3.2.1 扬子东南缘
        3.2.2 扬子西缘(康滇地区)
        3.2.3 扬子北缘
    3.3 南华纪盆地原型
        3.3.1 扬子东南缘
        3.3.2 扬子西缘
        3.3.3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
    3.4 震旦纪盆地原型
4 油气意义
5 结论

(3)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地球化学研究及油气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南华系大塘坡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 实验及样品
    1.4 主要进展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
    2.2 研究区南华系地层发育
    2.3 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区域地层对比
第3章 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元素地球化学特特征
    3.1 样品采集及实验
    3.2 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期的古环境
    3.3 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第4章 扬子板块南华系大塘坡期古环境对比研究
    4.1 扬子板块古气候特征
    4.2 扬子板块盐度变化趋势
    4.3 扬子板块氧化还原性变化趋势
第5章 古环境与烃源岩发育
    5.1 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意义
    5.2 古环境与烃源岩发育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陡山沱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勘探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陡山沱组地层特征与分布
    1.1 地层特征
    1.2 地层分布
2 陡山沱组沉积期古构造格局
    2.1 古隆起形成与分布
    2.2 边缘凹陷形成与分布
3 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3.1 典型剖面沉积特征
        3.1.1 南江县杨坝剖面
        3.1.2 威117井
        3.1.3 宜地4井
    3.2 岩相古地理及其演化
        3.2.1 陡一段碳酸盐缓坡相沉积特征
        3.2.2 陡二段滨岸-潮坪-泻湖-混积陆棚、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海盆相特征
        3.2.3 陡三段滨岸-局限—半局限台地、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海盆沉积相特征
        3.2.4 陡四段滨岸-陆棚-海盆沉积相特征
4 勘探意义
5 结论

(5)扬子陆块震旦—寒武系磷矿成矿区带划分和找矿远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成矿背景
2 成矿单元划分
    2.1 III-1成矿区带
    2.2 III-2成矿区带
    2.3 III-3成矿区带
    2.4 III-4成矿区带
3 找矿远景区圈定与资源潜力分析
    3.1 湖北宜昌找矿远景区
    3.2 贵州翁安—福泉找矿远景区
    3.3 云南省东川—会泽找矿远景区
4 结论

(6)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与裂陷槽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1 绵阳—长宁裂陷槽研究现状
        1.3.2 麦地坪期地层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和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背景
        2.2.1 区域构造格局
        2.2.2 基底结构
        2.2.3 区域构造演化
    2.3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2.3.1 震旦系特征
        2.3.2 下寒武统特征
第3章 裂陷槽沉积充填与展布特征
    3.1 裂陷槽沉积充填特征
        3.1.1 灯影组沉积充填特征
        3.1.2 麦地坪组沉积充填特征
        3.1.3 测井响应特征
    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 裂陷槽展布特征
        3.3.1 地震剖面响应
        3.3.2 联井剖面对比
        3.3.3 平面形态展布
第4章 桐湾运动对裂陷槽的影响
    4.1 不整合界面的识别
        4.1.1 桐湾I幕不整合面特征
        4.1.2 桐湾Ⅱ幕不整合面特征
        4.1.3 桐湾III幕不整合面特征
    4.2 桐湾运动对裂陷槽的影响
第5章 裂陷槽演化与岩相古地理变迁
    5.1 裂陷槽演化研究
        5.1.1 裂陷槽雏形阶段
        5.1.2 裂陷槽发育阶段
        5.1.3 裂陷槽成型阶段
        5.1.4 裂陷槽充填阶段
        5.1.5 裂陷槽衰亡阶段
    5.2 裂陷槽演化模式
    5.3 裂陷槽对古地理的控制
        5.3.1 陡山沱期古地理特征
        5.3.2 灯一—灯二期古地理特征
        5.3.3 灯三—灯四期古地理特征
        5.3.4 麦地坪-筇竹寺期古地理特征
    5.4 沉积模式及意义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湘西北地区铅锌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区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历史及现状
        1.3.1 基础地质工作
        1.3.2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1.1 地层岩性特征
        2.1.2 地层演化特征
        2.1.3 铅锌矿主要赋矿层位
    2.2 区域构造
        2.2.1 大地构造位置
        2.2.2 区域构造特征
        2.2.3 区域构造演化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
        2.4.1 地球物理
        2.4.2 地球化学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铅锌矿床研究
    3.1 董家河式铅锌矿床
        3.1.1 矿床成矿时代及分布特征
        3.1.2 董家河铅锌矿地质特征
        3.1.3 赋矿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3.1.4 岩相古地理特征
        3.1.5 成矿物质来源
        3.1.6 成矿流体特征
    3.2 李梅式铅锌矿床
        3.2.1 矿床成矿时代及分布特征
        3.2.2 渔塘铅锌矿地质特征
        3.2.3 赋矿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3.2.4 岩相古地理特征
        3.2.5 成矿物质来源
        3.2.6 成矿流体特征
    3.3 江家垭式铅锌矿床
        3.3.1 矿床成矿时代及分布特征
        3.3.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3.3 赋矿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3.3.4 岩相古地理特征
        3.3.5 成矿物质来源
        3.3.6 成矿流体特征
    3.4 湘西北地区铅锌矿矿床成因
第4章 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4.1 区域成矿时空格架
    4.2 区域构造演化对成矿控制作用
    4.3 董家河式铅锌矿区域成矿规律
        4.3.1 成矿地质环境
        4.3.2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3.3 沉积建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3.4 董家河式铅锌矿区域成矿模式
        4.3.5 主要找矿标志
    4.4 李梅式铅锌矿区域成矿规律
        4.4.1 成矿地质环境
        4.4.2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4.3 沉积建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4.4 李梅式铅锌矿区域成矿模式
        4.4.5 主要找矿标志
    4.5 江家垭式铅锌矿区域成矿规律
        4.5.1 成矿地质环境
        4.5.2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5.3 沉积岩相与建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5.4 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
        4.5.5 江家垭式铅锌矿区域成矿模式
        4.5.6 主要找矿标志
第5章 综合信息特征及预测要素提取
    5.1 重力
        5.1.1 数据处理
        5.1.2 湘西北地区重力异常特征
    5.2 化探
        5.2.1 数据处理
        5.2.2 湘西北地区地球化学特征
    5.3 遥感
        5.3.1 数据处理
        5.3.2 湘西北地区遥感异常特征
        5.3.4 湘西北地区深大断裂解译
    5.4 自然重砂
第6章 基于GIS的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6.1 GIS技术应用
        6.1.1 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
        6.1.2 GIS优势
    6.2 数据准备
    6.3 综合找矿预测模型建立
    6.4 预测单元划分
    6.5 定位预测
        6.5.1 成矿预测方法选择及简介
        6.5.2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6.6 主要远景区评述
    6.7 资源量估算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7.2 论文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上扬子地块盆—山结构及铅锌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1.1 上扬子地块大地构造位置
        2.1.2 上扬子地块铅锌成矿区大地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
        2.2.1 上扬子地块地层总体特征
        2.2.2 前震旦纪地层
        2.2.3 震旦纪地层
        2.2.4 古生代地层
        2.2.5 中生代地层
        2.2.6 新生代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扬子地块西缘
        2.3.2 扬子地块北缘及鄂西-湘西地区
        2.3.3 黔南-桂北地区
    §2.4 区域矿产
        2.4.1 米仓山-大巴山成矿区
        2.4.2 鄂-湘-渝-黔成矿区
        2.4.3 黔南-桂北成矿区
        2.4.4 康滇成矿区
        2.4.5 龙门山成矿区
        2.4.6 四川盆地内的油气资源
第三章 上扬子地块沉积-构造演化与盆山耦合
    §3.1 上扬子地块沉积-演化历史
        3.1.1 上扬子地块结晶基底形成阶段(太古宙-早元古代)
        3.1.2 上扬子地块褶皱基底形成阶段(中元古代-晚元古代)
        3.1.3 上扬子地块海相沉积盖层形成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
        3.1.4 上扬子地块陆相沉积盖层形成阶段(晚三叠世-第四纪)
    §3.2 四川盆地沉积充填特征
        3.2.1 四川盆地沉积充填格架及其岩性岩相特征
        3.2.2 四川盆地的形成
    §3.3 四川盆地盆山体系结构构造及盆山耦合
        3.3.1 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
        3.3.2 四川盆地的盆山耦合作用
    §3.4 上扬子地块盆-山结构特征
第四章 典型铅锌矿床研究
    §4.1 鄂西凹子岗铅锌矿床
        4.1.1 区域地质概况
        4.1.2 矿区地质特征
        4.1.3 矿体与矿石特征
        4.1.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2 湘西花垣铅锌矿床
        4.2.1 区域地质概况
        4.2.2 矿区地质特征
        4.2.3 矿体与矿石
        4.2.4 矿床地球化学
    §4.3 川滇黔地区会泽铅锌矿床
        4.3.1 区域地质背景
        4.3.2 矿区地质特征
        4.3.3 矿床地球化学
    §4.4 渝东南铅锌矿床
        4.4.1 区域地质概况
        4.4.2 矿区地质特征
        4.4.3 成矿区找矿远景
    §4.5 陕南地区马元-白玉铅锌矿床
        4.5.1 区域地质背景
        4.5.2 矿区地质特征
        4.5.3 成矿特点
    §4.6 黔南-桂北地区北山铅锌黄铁矿床
        4.6.1 区域地质背景
        4.6.2 矿区地质特征
        4.6.3 矿体与矿石
        4.6.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章 上扬子地块铅锌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作用研究
    §5.1 上扬子地块铅锌矿床特征
        5.1.1 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
        5.1.2 赋矿地层
        5.1.3 控矿构造
        5.1.4 矿体与矿石
    §5.2 成矿条件研究
        5.2.1 成矿物质—硫和铅锌
        5.2.2 成矿流体
        5.2.3 角砾岩
    §5.3 成矿作用
        5.3.1 盆山耦合与成矿
        5.3.2 角砾岩与成矿
        5.3.3 盆地流体与成矿
    §5.4 成矿机制
第六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
    §6.1 铅锌矿床的控矿规律
        6.1.1 地层控矿
        6.1.2 岩性及岩性组合控矿
        6.1.3 构造控矿机理
    §6.2 铅锌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6.2.1 环绕盆地边缘山系分布的特征
        6.2.2 铅锌矿丛聚性分布特征
        6.2.3 铅锌矿分布的分带性
    §6.3 找矿标志与找矿模式
        6.3.1 找矿标志
        6.3.2 找矿模式
第七章 区域成矿远景评价与找矿靶区圈定
    §7.1 成矿区带划分
        7.1.1 成矿单元划分原则
        7.1.2 成矿单元的划分
    §7.2 主要成矿区远景评价
        7.2.1 勉、略、宁多金属成矿远景区(Ⅲ-1)
        7.2.2 陕西南郑马元—白玉铅锌成矿远景区(Ⅲ-2)
        7.2.3 青峰—黄陵成铅锌成矿区(Ⅲ-3)
        7.2.4 石柱—秀山铅锌成矿区(Ⅲ-4)
        7.2.5 利川(川东)—走马坪铅锌成矿区(Ⅲ-5)
        7.2.6 龙山—凤凰铅锌(汞)成矿远景区(Ⅲ-6)
        7.2.7 黔西北(云炉河—威宁—水城)铅锌成矿区(Ⅲ-7)
    §7.3 找矿靶区圈定
        7.3.1 靶区优选原则
        7.3.2 找矿靶区圈定和分级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9)重庆修齐锰矿床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2.3 区域地层
    2.4 区域构造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组分
        3.2.3 矿石组构
        3.2.4 矿石类型
        3.2.5 围岩特征
    3.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3.3.1 微量元素特征
        3.3.2 稀土元素特征
第4章 成矿模式
    4.1 成矿环境判断
        4.1.1 微量元素特征参数
        4.1.2 稀土元素特征参数
    4.2 成矿物质来源
        4.2.1 主量元素特征参数
        4.2.2 微量元素特征参数
        4.2.3 稀土元素特征参数
    4.3 含锰岩系岩相特征
    4.4 控矿因素
    4.5 成矿模式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峡东青林口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及沉积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青林口剖面描述
2地层划分与对比
    2.1莲沱组
    2.2南沱组
    2.3陡山沱组
    2.4灯影组
3讨论
    3.1峡东地区南沱组与莲沱组接触关系
    3.2陡山沱组第三段中部的暴露面
    3.3陡山沱组上部两套页岩的地层划分和对比
4结论

四、湖北神农架下震旦统冰成岩层特征——兼论湖北早震旦世冰期古地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陕南勉略宁地区红岩沟南华系地质特征及形成时代与物源分析[D]. 毛帆. 长安大学, 2021
  • [2]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TSM盆地原型分析[J]. 杨风丽,周晓峰,胡虞杨,杨瑞青,彭韵心. 石油实验地质, 2020(05)
  • [3]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地球化学研究及油气意义[D]. 郑海峰. 长江大学, 2020(02)
  • [4]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陡山沱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勘探意义[J]. 汪泽成,刘静江,姜华,黄士鹏,王坤,徐政语,江青春,石书缘,任梦怡,王天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1)
  • [5]扬子陆块震旦—寒武系磷矿成矿区带划分和找矿远景[J]. 商朋强. 化工矿产地质, 2018(02)
  • [6]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与裂陷槽演化[D]. 黄博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7]湘西北地区铅锌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D]. 李胜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8]上扬子地块盆—山结构及铅锌成矿规律研究[D]. 梁国宝. 中国地质大学, 2015(01)
  • [9]重庆修齐锰矿床成矿模式研究[D]. 韩旭渊.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10]峡东青林口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及沉积演变[J]. 安志辉,童金南,叶琴,田力,宋虎跃,赵小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7)

标签:;  ;  ;  ;  ;  

湖北神农架下震旦系冰川地层特征——兼论湖北早震旦系冰期古地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