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年制“小学教育学院”教育的基本特点

论五年制“小学教育学院”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试论五年制“小教大专”教育的基本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美[1](2018)在《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农村教师补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差,亟需建立能使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农村教师补充渠道。湖南省于2006年探索实施的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获得良好的实践反响。有人说,“中师又回来了”。那么,在不同于中师所处时代环境下,定向培养作为农村小学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何以可行?它是如何实现“有人读”且使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其背后的发生逻辑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较少,且偏重对实施经验、人才培养等的描述性研究,学理分析不足,难以回答上述问题。为此,本研究采取“回溯历史、关照背景、诉诸理论”三维取向,以湖南省为个案,基于嵌入型个案研究设计,综合使用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采用并行混合方法设计,对当前社会环境下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可行(何以产生、何以有效等)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为原型,加入制度环境稳定性变量,构建了新的制度变迁解释模式,认为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的产生与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有内在联系,定向培养政策产生主要是效率机制在起作用。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取消中等师范教育主要是合法性机制作用的结果,取消中师不仅是师范教育中专学历层次的消失,更是中师培养模式与制度优势的隐没,由此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失去稳定和高质量的师资来源,师资短缺和质量下滑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环境趋于稳定,组织微环境较为积极背景下,效率机制成为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定向培养之所以被认为是有效率的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结果。基于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验的分析,定向培养成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方式具有历史必然性。本研究基于对各主体的调查、运用相关理论,采取“数据呈现效果→资料挖掘原因→理论解释逻辑”的分析理路,在和中等师范教育、现有农村教师补充渠道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有效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定向培养的制度设计与社会现实和客观需求等相契合,由此招收到了次优生源,培养出了高质量的师范生,补充到了有守诺精神的教师,较之其他补充渠道,更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就生源吸引来看,尽管时代发生变迁,但定向培养能够吸引到次优生源,在于公费教育切合了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就业保障符合了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职业特性契合了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人才培养质量高,与良好的生源质量、系统的教师教育、适当的考核退出机制息息相关,它抓住了农村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关键,增强了培养对农村教育的适应性。就到岗留任保障来看,契约机制是关键,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同时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由此构成定向培养保障师范生到岗留任的内在逻辑。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争议或问题,并结合调研中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从政策设计、院校培养、实施保障、外部支持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陈海波[2](2014)在《当前小教师资培养模式发展趋势分析——以江苏省为例》文中认为江苏省是我国教育大省,师范教育改革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如今该省内小教师资培养专科和本科模式共存,在教师教育高层次化、开放化、多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江苏师范教育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小教师资培养新模式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无疑调查小教师资培养格局、预测小教师资需求趋势、厘清现存小教师资两种主要培养模式是关键。

肖雯雯[3](2013)在《六年制小学教师培养中“音乐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文化教育成为新世纪的代名词,文化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日益高涨,这无疑推动了文化教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前不久的两会中,在政协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面对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关切与一片赤诚之心,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真诚的表示,“希望让每个学生幸福成长人人成才”,“公平教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在笔者看来,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是“公平教育”中的一部分,而对于农村师资力量的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小教六年制本科是以培养优秀农村教师为主要目的,要求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帮助其成为一名全职教师。音乐课程是小学课程的科目之一,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但是在偏远的农村,音乐课程并不受到重视,因此,对于音乐教师的培养势在必行。“音乐基础”课程是小学教师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该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为主要目的,帮助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音乐素质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相关音乐能力。本文以“音乐基础”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为该课程的课程研究提出了些许建议,希望能为该课程出一份微薄之力,为农村输送更多更好的音乐人才。本文由绪论与三章节组成:绪论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相应的介绍,从整体上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向,为文章的进行起到指导性作用。第一章,相关课程设置的概述。该部分主要以课程设置为主线,对课程设置的现状作出相关的介绍,为进行课程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章,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及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该章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对于课程现状调查研究。笔者主要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并以图表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对调查的结果予以总结归纳;第二部分,根据调查结果找出课程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对相关原因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章,对课程提出的若干建议。这部分为全文的重点也是全文的创新之处。笔者主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教学,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对“音乐基础”的课程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第一,笔者认为课程的实施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学生心理,创新教学模式;第二,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教学与学生自身特点,试图探索出一种即符合教学内容又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策略;第三,根据结合实践可以适当的引进一些国外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赵金坡[4](2011)在《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文中提出本研究以1979-2009年农村中师毕业生的求学、受业、工作、生活及其变迁为考察对象,主要利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field study)和口述史(oral history)的方法,构筑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来源、培养、就业及其社会生活等多维的历史影像。具体地,在回顾中等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史实的基础上,研究以“加入者”、“受业者”、“坚守者”、“背离者”的观察视角,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农村中师毕业生们及其“后继者”的现实景况;同时研究试将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等有关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这段教育历史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分析与解读。通过历史考察,本研究主要发现:(一)在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政府政策、农村家庭与中师生个体三者之间的交叉互动,共同构建了1979-2009年我国农村小学师资状况历史发展的现实,这一交叉互动不仅体现在我国中等师范学校发展变迁过程中,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群体对“未来小学教师”教育的选取心态上。(二)“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只能依靠农村。对这一群体的预定与确保,需要基于农村实际,需要在对中师教育的历史继承中改革,需要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走向可持续。根据地方实情,制订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学子报考师范,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农村小学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工作的起点与关键。(三)农村小学教师原始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并不意味着对“面向农村,面向小学”为培养方向的农村师资培养传统的改变,中等师范教育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中师教育优良传统的消散。中师教育留给现行“未来农村小学教师”教育可借鉴与继承的优良传统包括:职业和执业思想教育方面、课程设置方面、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环境创设方面以及教育实践方面等。(四)改革开放以来任教于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中师毕业生们的业务水平、生存状态,流动状况,以及群体心态,值得关注与研究。它们对于中师之后的“未来小学教师”群体—尤其是小教大专毕业的教师群体—构成重要影响;同时对当前国家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有参考价值。

李韦鹃[5](2011)在《大专生考试焦虑、学业效能感及人格特征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济宁市两所师范学校的351名五年制大专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综合考察了五年制大专师范生被试的考试焦虑特点、学业自我效能特点和人格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三者的相关关系。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不同学校的五年制大专师范生在N神经质上有显着性差异;而在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及E外向、P精神质、L掩饰量表上均没有显着性差异。2.不同性别的五年制大专师范生在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及人格特征四个因子上均没有显着性差异。3.是否为独生子女的五年制大专师范生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上有显着性差异;而在考试焦虑、人格特征各因子及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上均没有显着性差异。4.不同年级的五年制大专师范生在L掩饰量表原始分上有显着性差异;而在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的P精神质、E外向、N神经质上均没有显着性差异。5.不同专业的五年制大专师范生在考试焦虑及L掩饰量表原始分上有显着性差异;而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两个因子、人格特征的P精神质、E外向、N神经质三个因子上均没有显着性差异。6.五年制大专师范生考试焦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之间有较强的显着性相关;被试的考试焦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较强显着性负相关;而考试焦虑与人格特征量表中的E外向之间存在较强显着性负相关,考试焦虑与N神经质之间存在极强的显着性正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与人格特征存在显着性相关;E外向与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极强的显着性正相关;N神经质与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极强的显着性负相关;N神经质与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较强的显着性负相关。7.五年制大专师范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人格特征对考试焦虑有显着的预测作用。

旷怡[6](2011)在《五年制小教大专升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文中指出小学师资培养学历本科化在国外发达地区业已完成,国内尚属启蒙与发展的阶段,虽有不少高校纷纷尝试,却不成规模与体系,其中体育教学作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小学师资本科层次培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本研究回顾了国外发达地区小学教育本科培养历程,对国内小学教育本科层次培养的产生与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受调查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以六年制小教本科这种新型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方式为实践平台,分析了五年制小教大专升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意义,发现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的,为更好的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结合教育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五年制小教大专升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得出结论。研究认为:1、湖南省农村小学师资培养正处于由大专上升为本科的阶段,小学师资培养由专科升向本科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六年制小教本科的体育教学基本满足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培养需求,其办学经验可依实际情况大力推广;3、五年制小教大专升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学改革正处于开始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4、缺乏对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5、明确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统一专升本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6、明确本科非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与专科“全科型”培养的差别,加强公共体育课程改革;7、适当增加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育方向体育通识课课时,确保学生顺利深入专业学习;8、加强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9、进一步加强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材建设;10、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

张剑[7](2010)在《五年制小教大专《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施状况研究 ——来自湖南省五所院校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对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计划的宗旨是: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通过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现实情况来看,五年制小教大专是培养小学教师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解五年制小教大专《现代教育技术》课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本研究以湖南省五所院校为样本,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围绕《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施的各环节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调查结果揭示了诸多问题:课程定位不准确;课程实施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教学过程的指导、管理和监控力度不够;教学内容繁多,知识结构庞杂;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选用不规范;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学习进展评价方式不科学;软硬件资源开发不足。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课程被列入公共课体系,学校、教师、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课程方案自身尚存缺陷;教师培训与进修机会少且培训效果欠佳;教育资金投入与高校办学规模扩张速度不成正比;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被忽视。通过分析思考,提出以下改进建议: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课程;调研总结,实践反馈,完善课程方案;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合理配备师资;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科学”与“艺术”融合;加大投入,积极开发,扩充课程资源。

刘浩[8](2010)在《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6年湖南省政府决定培养一万名农村免费定向小学教师,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以解决农村偏远地区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失衡、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在我国的其他省份如江西、江苏等地,也有类似的农村免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采取的也是初中起点五年制培养方式。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教师教育形式转轨,一度遭遇生存危机。目前,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一培养模式符合当前较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对小学教师的需求,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要办好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关键。本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对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理论依据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就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影响因素、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的要求进行了探讨。然后以湖南省两所学校为例,分析了当前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并指出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重点论述了完善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我们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来设置课程,同时加强各类课程建设,完善和优化课程结构。最后对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施的保障进行了探讨,课程设置实施既要有外部的政策、经费和物质保障,也要有内部稳定的教师队伍、优质的教材、固定的教育实践基地作保障。

易文颖[9](2009)在《五年制小教大专农村定向生的钢琴课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五年制小教大专农村定向生钢琴课程是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音乐素质和从事音乐教学能力的必修课程之一。湖南省教育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意见》(见湘政办(2005)40号)中针对农村小学师资培养的特点提出了农村定向生培养计划。本文的研究围绕着这类特定学生展开,借鉴已有关于“五年制小教大专”和“钢琴集体课”的研究成果,在全面调查、分析农村定向生音乐素质情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合于这类特定学生钢琴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钢琴演奏技能,加强从事农村音乐教学的素质和能力,为农村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学人才。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五年制小教大专”、“钢琴集体课”历史脉络的探究和农村定向生音乐素质的调查分析,引申出本论文重点要研究的论题——农村定向生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二部分:分析研究这类学生应具备的钢琴课素质,包括相应的乐理基础知识、钢琴弹奏能力和钢琴伴奏能力。第三部分:以前两个部分为研究依据,建构出适合农村定向生钢琴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四部分:建立合理、实效的农村小学教师钢琴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以便在将来的研究中提出具体的修正措施,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修正,不断将新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检验理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如此循环往复,以确保理论有足够的创新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金菊花[10](2009)在《五年制音教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可见,赋权与学校,让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今已经成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五年制师范学校是招收初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在我国师范教育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五年制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它必须与小学教育改革保持同步或适当超前。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但在五年制师范院校中,民族特色课程和音乐实践课程还没有列入课程计划,相应的教改研究活动也还没有普遍开展。这种脱节现象,不仅不利于五年制学校自身教育改革的深化,制约着五年制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五年制师范院校开设民族特色课程和音乐实践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也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对此,本文主要对五年制音教专业(朝汉民族院校)和四年制音教专业(朝汉民族院校)专业课程上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五年制音教专业(朝汉民族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色课程的缺乏现象,重点论述五年制音教专业开设朝鲜族民族课程和音乐实践课程的必要性、意义,以及设置构想。本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五年制师范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朝汉民族院校)。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和结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五年制师范教育基本概况,分别从五年制师范教育的由来,五年制师范教育的特点和五年制师范教育(朝汉民族院校)的现状进行概述。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已有成功开设特色课程的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和五年制音乐教育专业(朝汉民族院校)进行课程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五年制音乐教育专业(朝汉民族院校)课程设置中的不足点,以及如何对成功经验进行借鉴,找出适合五年制民族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课程。第四部分是对五年制音乐教育专业(朝汉民族院校)特色课程设想与对策,设置具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课程,并对可行性、必要性、注意点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及对五年制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实践课程设置的意义及开设的注意点等方面进行论述,并设置构想了添加特色课程后的培养方案。第五部分结论,主要阐述开设特色课程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应该结合小学教育实际的需要,把已经出现的问题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联合起来进行思考,进一步对五年制民族院校开设民族特色课程和音乐实践课程的论点进行总结与概括。

二、试论五年制“小教大专”教育的基本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五年制“小教大专”教育的基本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农村教师主要补充渠道的效果与问题
        (二)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相关问题
        (三)简要的评论
    三、内容、思路与意义
        (一)内容与思路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反思
        (一)混合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二)样本情况介绍
        (三)研究者的反思
第一章 国家主导的定向培养:改革开放以来中师兴衰探析
    一、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调整整顿期(1979-1983)
        (二)发展繁荣期(1984-1991)
        (三)稳中渐衰期(1992-1998)
        (四)快速消亡期(1999年以后)
    二、中等师范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政策优势吸引了优秀生源
        (二)精准培养保证了教学胜任力
        (三)定向制度保障了供给与稳定
    三、取消中等师范教育的现实反思
        (一)关于取消中师的三种解释
        (二)对现有解释的现实反思
        (三)关于取消中师的新解释
        小结
第二章 地方驱动的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回归
    一、启动背景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二)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并未形成
        (三)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与补充不足共存
        (四)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二、实施历程
        (一)酝酿准备
        (二)启动实施
        (三)深化完善
    三、学理反思
        (一)政策的产生:效率机制起主要作用
        (二)政策的选择:路径依赖的结果
    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一、生源吸引状况
        (一)生源质量“次优化”,且有内部差异
        (二)生源来源“农村化”,农村和县城生源质量有差别
        (三)中下和中中层报考为主,但二者亦有差别
    二、生源吸引原因:为何报考
        (一)报考决策的宏观调查
        (二)报考决策的微观深描
    三、生源吸引逻辑
        (一)公费教育切合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
        (二)就业保障符合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
        (三)职业特性契合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
    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一、培养质量如何
        (一)定向师范生的素质表现
        (二)定向教师的能力体现
    二、缘何有高质量
        (一)优质生源是质量保证的基础
        (二)系统的教师教育是质量保证的根本
        (三)考核退出机制是质量保证的“助力器”
    小结
第五章 为什么下得去、留得住: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到岗留任保障分析
    一、到岗留任状况
        (一)定向师范生履约到岗情况
        (二)定向教师履约留任情况
    二、到岗留任原因
        (一)到岗(下得去)的原因
        (二)留任(留得住)的原因
    三、到岗留任保障逻辑
        (一)契约机制是到岗留任保障的关键
        (二)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
    小结
第六章 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反思与建议
    一、定向培养的必然性:农村教师补充的方向?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在一定时期内一些地区存在
        (二)农村教师需要专门准备或培养已成为各国广泛共识
    二、定向培养的有效性:制度变迁路径的视角
    三、定向培养实施中的主要争议或问题
        (一)初招学生选择自主性问题
        (二)初招项目优质生源冲突问题
        (三)专门化培养与再就业问题
        (四)定向教师个人发展问题
        (五)定向培养经费分担问题
    四、定向培养实施的优化建议
        (一)明确制度完善环节,保证项目生源质量
        (二)建立二次进退机制,尊重学生自由选择
        (三)注重乡土情怀培养,完善农村教师教育
        (四)优化服务期制度,促进教师稳定与发展
        (五)厘清各级财政责任,完善经费保障体制
        (六)改善外部环境,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2)当前小教师资培养模式发展趋势分析——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小教师资培养格局
二、小教师资需求总体趋势
三、小教师资两种主要培养模式
四、构建小教师资培养新模式

(3)六年制小学教师培养中“音乐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六年制小学教师培养中“音乐基础”课程概述
    第一节 “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
        二、掌握相关技能技巧
        三、具备创新与科研能力
    第二节 “音乐基础”课程简介
        一、“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
        三、“音乐基础”课程的课时安排
        四、“音乐基础”课程的评价方式
第二章 “音乐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学生现状调查分析
        一、大部分学生表示喜爱音乐课
        二、学生自身音乐素质普遍偏低
        三、学生对“音乐基础”课程的开设原因认识不足
        四、学生对“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不高
        五、学生音乐知识掌握情况令人担忧
    第二节 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教师教学计划不到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材编排存在问题
        三、师生对“教学重点”的认识存在偏差
        四、音乐教学评价单一
第三章 对“音乐基础”课程教学提出的若干策略与方法
    第一节 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第二节 改变教学形式,吸收先进教学方法
        一、改变传统教学形式
        二、吸收先进教学方法
    第三节 提高学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提高学生意识,端正学习态度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音乐实践
    第四节 实行多元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第五节 结合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课程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致谢

(4)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二、已有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过程与理论工具
    四、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中师教育发展及农村中师毕业生群体特征概述(1979-2009)
    一、恢复调整中的中师教育(1979-1984年)
    二、繁荣时期的中师教育(1985-1991年)
    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中师教育(1992-1998年)
    四、过渡与转型时期的中师教育(1999-2009年)
第二章 加入者:为什么选择中师
    一、家庭与个人选择的背后
    二、政策对选择中师的影响
第三章 受业者:中师所给予的
    一、职业理念与敬业思想
    二、课程设置与一专多能
    三、自我管理与主动成长环境的创设
    四、对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视
第四章 坚守者:乡村学校的工作与生活
    一、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二、乡村学校生活
    三、婚恋与社会交际
第五章 背离者:理想与现实之间
    一、不同时期的同一个理由
    二、从背离到被背离
    三、一项关于中师毕业去向情况的调查
第六章 后继者:竞争中的迷惘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大专生
    二、本科院校中的免费师范生群体
结语:谁是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
    一、关于研究的几点说明
    二、研究发现
    三、期待
附录
    附录一:本研究重要采访活动
    附录二:有关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中师毕业生"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三:口述资料样本
    附录四:河南信阳师范学校教育实习成绩评定表
    附录五:中师毕业生毕业去向情况调查表
    附录六:湖南省祁阳县教育局《关于做好2090年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 划招生工作的通知》
参考资料和文献
后记

(5)大专生考试焦虑、学业效能感及人格特征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综述
    (一) 考试焦虑的研究综述
        1. 焦虑和考试焦虑理论的发展
        2. 关于考试焦虑的成分
        3. 考试焦虑的测量工具
        4. 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 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
        1.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3.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三) 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
        1. 人格定义
        2. 人格理论
        3. 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四)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的界定
二、问题提出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工具
        1. 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2.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EPQ·RSC)
        3. 考试焦虑自评量表
    (三) 施测
    (四) 数据处理
四、研究结果
    (一) 全体被试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及考试焦虑的人口学变量分析状况
        1. 不同学校五年制大专师范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及人格特征的比较
        2. 不同性别五年制大专师范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及人格特征的比较
        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被试学业自我效能、考试焦虑及人格特征比较
        4. 不同年级五年制大专师范生学业自我效能、考试焦虑及人格特征的比较
        5. 不同专业五年制大专师范生学业自我效能、考试焦虑及人格特征的比较
    (二)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及人格特征相关分析
    (三)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对考试焦虑的回归分析
        1. 被试人格特征各维度对考试焦虑的预测作用
        2. 被试学业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对考试焦虑的预测作用
        3. 被试人格特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的预测作用
        4. 被试人格特征对考试焦虑的间接预测作用
    (四)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与考试焦虑之间的路径分析图
五、综合讨论
    (一)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考试焦虑状况讨论
    (二)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状况讨论
    (三)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人格特征状况讨论
    (四)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与人格特征关系讨论
        1. 被试学业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与考试焦虑三者之间的相关分析
        2.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对考试焦虑的回归分析
        3.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之间的路径模型分析
六、本研究对教育的启示及相关建议
七、研究结论
八、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五年制小教大专升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小学师资的培养现状
    2.2 我国小学师资培养发展历程
    2.3 专科升本科的内涵
    2.4 体育教学改革的概述与基本内容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五年制小教大专与六年制小教本科培养方案的分析与对比
        4.1.1 培养目标的对比与分析
        4.1.2 培养规格的对比与分析
        4.1.3 培养学制的对比与分析
        4.1.4 体育课程设置的对比与分析
    4.2 五年制小教大专升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学改革
        4.2.1 体育教学内容改革
        4.2.2 体育教学手段改革
        4.2.3 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4.2.4 体育教师现状与教师评价改革
        4.2.5 体育课程教材改革
    4.3 五年制小教大专升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4.3.1 实际体育教学没有完全体现升本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4.3.2 五年制小教大专与六年制小教本科非体育教育方向公体课差异性不大
        4.3.3 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育方向通识课课时较少
        4.3.4 教材与实际教学不配套
        4.3.5 体育场地紧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7)五年制小教大专《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施状况研究 ——来自湖南省五所院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我国关于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
        二、我国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及研究难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及研究难点
第二章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对课程的认识和态度
        一、对课程价值与地位的认识
        二、对课程的态度
    第二节 课程开设及内容结构
        一、课时分配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
    第三节 师资配备及课程资源
        一、师资配备
        二、课程资源
    第四节 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及面临的困难
        一、教学方式及师生对媒体技术的使用
        二、教学效果
        三、师生遇到的困难
第三章 问题、原因及改进建议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二节 改进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课程
        二、调研总结,实践反馈,完善课程方案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合理配备师资
        四、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科学"与"艺术"融合
        五、加大投入,积极开发,扩展课程资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8)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国外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二、关于我国教师教育和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
        二、理论依据
第二章 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第一节 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影响因素
        一、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一、教师的专业精神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三、教师的能力结构
        四、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三节 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第三章 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当前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结构现状
        二、课程内容现状
    第二节 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素养课程和艺术素养课程比例失衡
        二、教育理论课程定位窄,教育实践课程缺乏连贯性
        三、必修课程占主导地位,选修课程少
        四、对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不够重视
第四章 完善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第一节 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设置课程
        一、根据学生特点设置课程
        二、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设置课程
    第二节 加强各类课程建设,完善和优化课程结构
        一、调整课程比例,完善课程结构
        二、调整和更新通识教育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内容
        三、拓宽学科课程领域,合理安排教育实践课程
        四、丰富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发掘和利用学校隐性课程资源
第五章 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施的保障
    第一节 课程设置实施的外部保障条件
        一、政策保障
        二、经费和物质保障
    第二节 课程设置实施的内部保障条件
        一、教师队伍建设
        二、教材建设
        三、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9)五年制小教大专农村定向生的钢琴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
    4. 研究的方法、基本思路
第一章 五年制小教大专农村定向生钢琴课的历史脉络与现状调查
    1.1 历史脉络梳理
        1.1.1 五年制小教大专发展的历史脉络
        1.1.2 五年制小教大专农村定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
        1.1.3 钢琴集体课发展的历史脉络
        1.1.4 五年制小教大专农村定向生钢琴课发展的历史脉络
    1.2 现状调查
        1.2.1 五年制农村定向生的素质调查
        1.2.2 五年制小教大专农村定向生的音乐素质情况
        1.2.2.1 调查问卷的回收和发放情况
        1.2.2.2 入学初音乐素质调查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1.2.2.3 第二学年末音乐素质调查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1.2.3 五年制小教大专农村定向生对钢琴的了解情况
第二章 五年制小教大专农村定向生应具备的音乐素质
    2.1 应具备的音乐相关知识
        2.1.1 正确识读乐谱能力
        2.1.2 视唱练耳相关能力
        2.1.3 了解音乐表现要素
    2.2 应具备的钢琴弹奏能力
        2.2.1 拥有独立灵活的手指
        2.2.2 注重手腕、手臂的协调作用
        2.2.3 掌握钢琴三大基本弹奏法
    2.3 应具备的钢琴伴奏能力
第三章 五年制小教大专农村定向生钢琴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3.1 五年制小教大专钢琴课的教学内容
        3.1.1 其他专业钢琴课教学内容的分析
        3.1.1.1 高师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内容的分析
        3.1.1.2 高师钢琴集体课教学内容的分析
        3.1.1.3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内容的分析
        3.1.2 农村定向生钢琴教学内容的定位
    3.2 五年制小教大专钢琴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3.2.1 其他钢琴集体课教学方法的分析
        3.2.2 农村定向生钢琴教学方法的探索
第四章 五年制小教大专农村定向生钢琴课学习的评价
    4.1 五年制小教大专农村定向生钢琴能力的评价标准
    4.2 五年制小教大专农村定向生钢琴能力的实践检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五年制音教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五年制师范教育概况
    2.1 师范教育的由来
    2.2 音乐教育专业的现状
第三章 五年制音教专业和四年制音教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3.1 五年制音教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3.2 四年制音教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3.3 五年制音教专业设置特色课程的必要性
第四章 五年制音乐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构想
    4.1 对朝鲜族民族音乐理论课程设置的设想
    4.2 对音乐实践课程设置的设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试论五年制“小教大专”教育的基本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李静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2]当前小教师资培养模式发展趋势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陈海波.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4(08)
  • [3]六年制小学教师培养中“音乐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D]. 肖雯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4]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D]. 赵金坡.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5]大专生考试焦虑、学业效能感及人格特征相关研究[D]. 李韦鹃. 曲阜师范大学, 2011(10)
  • [6]五年制小教大专升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D]. 旷怡.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7]五年制小教大专《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施状况研究 ——来自湖南省五所院校的调查[D]. 张剑.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2)
  • [8]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刘浩.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9]五年制小教大专农村定向生的钢琴课程研究[D]. 易文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09(S1)
  • [10]五年制音教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研究[D]. 金菊花. 延边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论五年制“小学教育学院”教育的基本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