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例AMI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观察

114例AMI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观察

一、114例AMI病人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柯昌浩[1](2021)在《DC源lncRN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调控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作为最常见的致命性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及死亡率高居不下。因此,深入了解ACS的发病机制,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全球性社会卫生问题。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报道ACS多种复杂的发病机制,但不同类型ACS病理机制的不同导致了临床治疗策略和预后有所差异,对各个亚型ACS发病机制的了解仍处于起步阶段。免疫炎症反应学说与ACS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着密切联系,在ACS发病过程中,坏死的心肌细胞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剧烈的炎症反应,已修复坏死的组织区域。然而,不同亚型ACS是否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是否受精准分子的调控,尚无明确定论。而作为功能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不同类型ACS发病过程中的功能对于先天性及适应性免疫的平衡至关重要。因此,探讨不同亚型ACS中树突状细胞的具体功能作用,揭示其在发挥生物学效应中的具体机制,便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拟通过RNA测序技术,探讨不同类型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的(mononuclear cell-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DC)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信使RNA(Message RNA,m RNA)差异性表达谱,寻找到与moDC分化发育相关的lncRNA,并对其调控DC功能的具体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以揭示moDC源lncRNA在DC的激活及ACS的发生发展中的相关联系。第一部分不同类型ACS病人moDC的形态及其功能具有差异目的:培养不同类型ACS病人和健康正常人的moDC,并对其形态及功能进行实验研究,以探讨moDC与不同类型ACS之间的关联。方法:(1)通过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新鲜血液,获取PBMC。采用免疫磁珠阳性分选法收集CD14+单核细胞,经完全培养基及细胞生长因子GM-CSF、IL-4诱导6天,培养出实验所需的moDC。通过倒置相差电子显微镜观察moDC的形态特征,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对DC相关表面分子(CD11c、CD14、CD80、CD86、HLA-DR)进行鉴定。(2)收集UA患者6例(UA组),NSTEMI患者8例,(NST组),STEMI患者9例(ST组),健康志愿者8例(CON组),计算各组病人获取的PBMC数量及诱导后的moDC数量,获得moDC得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各组DC形态,并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oDC的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HLA-DR)、鸡卵白蛋白(OVA),ELISA检测moDC上清IL6、IL10、IL12p70含量,以探讨不同类型ACS病人之间moDC的功能差异。结果:(1)FCM检测发现,PBMC经MACS分选后,CD14+阳性率高达95%。CD14+单个核细胞经细胞因子GM-CSF、IL-4诱导六天后,分化为DC。镜下可见DC为悬浮细胞,细胞伸出少量树突样伪足,并呈葡萄样聚集,为典型DC形态。流式细胞术显示DC特异性表面分子CD11c、HLA-DR呈高表达,CD80、CD86在未受任何抗原刺激下为弱表达。(2)在相同培养体系下,ACS患者所提取的PBMC数量及诱导后的DC得率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通过SEM发现,与CON组相比,UA组、NST组、ST组的DC具有更长、更密集的伪足样突起。相比于CON组、UA组,ST组与NST组CD80、HLA-DR表达水平增高,OVA表达水平减弱(p<0.05)。ST组、NST组moDC上清中的IL6、IL12p70表达水平显着高于CON组与UA组(p<0.05),而IL10的表达量在四组中并没有显着的差异。结论:(1)利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MACS可有效培育出纯度较高、数量可观的树突状细胞。(2)相同培养体系下,相比于CON组或UA组,AMI患者moDC具有更强的抗原呈递能力、促炎分泌功能及较弱的吞噬能力。第二部分不同类型ACS病人moDC源DElncRNA的筛选及生信分析目的:通过不同类型ACS病人moDC源lncRNA表达谱及生信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并进行验证,以探讨DElncRNA在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潜在调控机制。方法:(1)收集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组)、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NST组)、3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组)、3例健康志愿者(CON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采用RNA测序技术,建立m RNA、lncRNA差异表达谱并进行GO分析、KEGG分析、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出候选lncRNA。(2)扩大样本量,采用RT-PCR验证候选的DElncRNA,并与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CD86、HLA-DR)、白细胞(WBC)及AMI相关诊断指标CKMB、TNT-hs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在各个组两两比较m RNA和lncRNA表达差异情况时,发现CON组与UA组相比,ST组与NST组相比,两者的m RNA与lncRNA表达水平并无显着变化。将STEMI组与NSTEMI组中的样本合并,归纳在一个新的实验组中,取名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并与CON组进行显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CON组与AMI组相比,共有833个m RNA(229个上调,604个下调)和70个lncRNA(21个上调,49个下调)异常表达(fold change>2.0、p值<0.05)。(2)对AMI组与CON组中的差异性m RNA进行GO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富集的信号通路和发挥的生物学效应与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激活密切相关。lncRNA-m RNA共表达网络数据显示,共表达网络由13个lncRNA与34个m RNA之间的47个网络节点和35个网络连接组成。其中,ENST00000418499.3能最多与12个m RNA相连接。(3)根据lncRNA的保守性评分、差异表达倍数择优选取了5个lncRNA(NR_026793.1、NR_027922.3、ENST00000446952.1、ENST00000457097.1、ENST00000590780.1),在14个AMI患者及5个健康志愿者中进行RT-PCR验证。与RNA测序结果一致,NR_026793.1、NR_027922.3、ENST00000446952.1、ENST00000590780.1表达上调(p<0.05),然而ENST00000457097.1表达水平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4)RT-PCR发现AMI患者的moDC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HLA-DR)在RNA水平上表达上调。此外,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ENST00000590780.1(R=0.61,p<0.05)表达水平与CD80呈正相关。ENST00000446952.1(R=0.61,p<0.05)、NR_027922.3(R=0.56,p<0.05)表达水平与CD86呈正相关。NR_027922.3(R=0.47,p<0.05)、ENST00000446952.1(R=0.69,p<0.05)表达水平与WBC呈正相关。NR_027922.3(R=0.60,p<0.05)、ENST00000446952.1(R=0.63,p<0.05)表达水平与CK-MB呈正相关。NR_027922.3(R=0.66,p<0.05)、ENST00000446952.1(R=0.58,p<0.05)表达水平与TNT-hs呈正相关。结论:(1)AMI患者moDC源m RNA、lncRNA与正常健康者存在差异性表达,而UA患者与健康正常人,ST患者与NST患者之间,差异性表达的m RNA和lncRNA数量较少。(2)AMI患者moDC源DElncRNA与ACS的发病机制具有潜在的联系,这可能与DElncRNA调控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相关。第三部分DElncRNA CCL15-CCL14在moDC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探讨lncRNA CCL15-CCL14在树突状细胞发挥生物学功能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具体机制方法:(1)过表达或沉默lncRNA CCL15-CCL14,通过流式细胞术、RT-PCR检测moDC在抗原呈递、细胞因子的分泌等生物学功能变化,Western Blot检测moDC PI3K-AKT蛋白通路磷酸化水平。(2)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探索lncRNA CCL15-CCL14在moDC中的亚定位,并结合lncRNA数据库预测其可能的作用靶点。结果:(1)以慢病毒为载体,可成功将lncRNA CCL15-CCL14过表达至moDC中。以脂质体为载体,可成功将CCL15-CCL14 Smart Silencer转染至moDC中,沉默lncRNA CCL15-CCL14。(2)过表达CCL15-CCL14(OE CCL15-CCL14)可促进moDC的激活,增强抗原呈递能力,促进细胞分泌促炎因子。此外,沉默CCL15-CCL14(SS CCL15-CCL14)能抑制moDC的正向免疫调控功能。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nc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会影响moDC中PI3K/AKT的磷酸化水平。(3)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lncRN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CCL15-CCL14是跨越CCL14与CCL15两个位点的非编码RNA,其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对趋化因子CCL14可能具有正向调控作用。结论:lncRNA CCL15-CCL14可调控CCL14的表达水平,引起PI3K/AKT蛋白通路磷酸化水平的改变,从而影响moDC的生物学效应。

兰菲[2](2021)在《放化疗前食管癌患者炎性免疫相关指标的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不少研究表明机体炎性免疫指标在评估恶性肿瘤的发展和预测其预后中有一定意义,且在临床工作中较易获得数据,检测花费便宜,临床参考价值较高。虽然许多血液学和免疫学标记物被发现并用于预测实体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但对于这些标记物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尚未形成共识。此外,对于非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也没有研究报道治疗前血液指标、免疫参数与预后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食管癌非手术放化疗患者的免疫参数、外周血细胞比率与总生存期(OS)的关系,并分析相关的临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到2020年1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初次治疗,病理诊断为食管癌的非手术放化疗患者,主要收集初治前一周内的血常规和免疫功能指标数据,共筛出61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四组进行分析,分别为114例仅放疗患者、143例仅化疗患者、343例放化疗患者和10例其他患者,分别对每组进行分析。在343例病人中筛选出放疗总剂量在50-70Gy之间的297例食管癌患者,筛选出诊断价值最高的调节性T细胞进行详细分析。收集数据包括一般信息(性别、年龄、卡式评分、体重指数、吸烟史、癌症家族史),诊断信息(组织学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胃镜描述病变的位置),治疗相关的信息(放射剂量、放疗分割次数、化疗周期),血液学数据(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绝对计数及其比率),免疫功能数据(CD3+、CD4+、CD8+、CD4+CD8+、CD4+/CD8+比值与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性T细胞、CD45+CD4+CD25 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及B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对610例病人:每个连续变量的最优边值由ROC曲线(包括血液学数据和免疫功能数据)确定。根据基线血液学和免疫学标记的最佳边界值对患者分层。用Cox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单多因素分析来确定O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多元分析选择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获得OS的均值和中位数。对297例病人:根据ROC曲线,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筛选出诊断价值最高的调节性T细胞进行详细分析:根据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通过卡方检验分析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用Kaplan-Meier法做生存分析,对数秩检验评估生存曲线的差异。所有分析均为双侧分析,P值设定为0.05。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610例非手术EC患者纳入分析。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3岁[范围34-80岁],包括411名男性和199名女性。仅接受放疗的114例患者,在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有8个因素与更好的OS相关:低临床分期、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放疗模式、≥60Gy的第一放疗剂量组(≥60 vs.≥50且<60Gy)、≥60Gy的第二放疗剂量组(≥60vs.<60Gy),≥50Gy的第三放疗剂量组(≥50 vs.<50Gy),≥40Gy的第四放疗剂量组(≥40 vs.<40Gy),ANC≤3.9,NLR≤2(P<0.05)。最终多因素的分析中,≤2的低NLR组(HR4.710,95%CI 1.036-21.406,P=0.045),放疗模式中的IMRT组(HR3.037,95%CI 1.018-9.062,P=0.046),≥60Gy的第一放疗剂量组(HR3.320,95%CI1.264-8.721,P=0.015)是更好OS的独立预后指标。仅接受化疗的143例患者在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有7个因素与更好的OS有关:化疗周期为≥4(<4 vs.≥4),白细胞≤5.2(≤5.2 vs>5.2),ANC≤3.4(≤3.4 vs>3.4),NLR≤2.0(≤2.0 vs>2.0),AMC≤0.4(≤0.4 vs>0.4),PLR≤161.1(≤161.1 vs>161.1),CD4+CD8+≤1.7%(P<0.05)。最终多因素分析中,化疗周期为≥4(HR 2.532,95%CI 1.594-4.021、P=0.000)、ANC≤3.4(HR 1.669、95%CI 1.085-2.568、P=0.020)、PLR≤161.1(HR 1.975、95%CI1.291-3.022、P=0.002)和CD4+CD8+≤1.7%(HR 2.345、95%CI 1.506-3.651、P=0.000)是更好OS的独立预后指标。对于343例接受放化疗的患者,约有一半(166,48.4%)接受同步放化疗,化疗方案主要包括多西紫杉醇+顺铂(DP)或紫杉醇+顺铂(TP)方案。在单因素分析中,对于343例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同步放化疗组与非同步放化疗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于343例放化疗患者,化疗4周期及以上患者的预后优于4周期以下患者。但在同期放化疗的166例患者中,4周期及以上治疗的患者与4周期以下治疗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相反,对于177例非同步放化疗患者,4周期及以上的患者比4周期以下的患者有更好的OS。对于放疗剂量为45Gy或以上的329例患者,4周期或以上的患者比4周期以下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预后。将所有接受放化疗的患者的放射剂量分为两组,分别比较预后,放疗剂量(≥60 vs.≥50 but<60Gy),放疗剂量(≥60 vs.<60Gy),放疗剂量(≥50 vs.<50Gy),放疗剂量(≥40 vs.<40Gy)。放疗剂量(≥60 vs≥50 but<60Gy)或放疗剂量(≥60 vs<60Gy)无统计学意义(P>0.05)。≥50Gy的放疗剂量或≥40Gy的放疗剂量被发现与更好的OS有关。此外,NLR≤1.6,PLT≤215.5,PLR≤146.9,CD45+CD4+CD25HICD127LOW≤5.2%和CD4+CD8+>3.5%(P<0.05)与更好的OS有关。最终多因素的分析中,177例非同步放化疗患者的化疗周期为≥4(HR 1.688,95%CI 1.108-2.572,P=0.015),≥50Gy(HR2.192,95%CI 1.228-3.915,P=0.008)和CD4+CD8+>3.5%(HR 2.175,95%CI1.208-3.917,P=0.010)的放疗剂量是更好OS的独立预后指标。Kaplan-Meier分析显示放化疗组、放疗组、化疗组的均值分别是31.00(月)、27.71(月)、20.14(月)。中位数分别是20.63(月)、17.87(月)、10.87(月)。343例病人中筛选出297例放疗剂量在50-70Gy的病人选择诊断价值最高的调节性T细胞进行详细分析:调节性T细胞在297例患者中的平均预处理比例为5.47%±1.91%,中位数为5.20%(范围为1.30-13.80%)。我们以5.15%为界值,把患者分为高调节性T细胞组(>5.15%;n=152,51.2%)和低调节性T细胞组(≤5.15%;n=145,48.8%)来预测预后。在分析的临床病理特征中,预处理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与肿瘤位置和CD4+CD8+双阳性细胞的比例显着相关。高比例调节性T细胞的患者OS明显比低比例调节性T细胞的患者差。此外,CD4+CD8+双阳性细胞比例较低的患者OS低于CD4+CD8+双阳性细胞比例较高的患者OS。单因素分析发现两个因素与较好的OS相关:CD4+CD8+>3.4%(P<0.05)和CD45+CD4+CD25HICD127LOW≤5.15%(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KPS、肿瘤部位、高比例的CD4+CD8+双阳性细胞、低比例的CD45+CD4+CD25 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为OS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预处理NLR与三个治疗组(仅放疗、化疗、放化疗)的OS均有关,非手术食管癌患者NLR低者可预测更好的OS。仅化疗或放化疗治疗组中,预处理CD4+CD8+双阳性T细胞对食管癌患者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三种治疗的生存获益排序为放化疗组>单纯放疗组>单独化疗组。2.预处理调节性T细胞在食管癌的放化疗病人中具有预测生存预后的作用,且较低比例的预处理调节性T细胞可以独立预测更好的OS。

张宗璞[3](2021)在《巨噬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人脑胶质瘤(glioma)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病人术后中位生存期不足16个月。尽管应用了包括化疗、放疗、抗血管治疗等多种辅助治疗方案,病人的总体预后多年来并没有显着的改善。间充质型(mesenchymal phenotype)转化和血管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形成是胶质瘤病人预后不良的两个重要标志,也是胶质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前者使胶质瘤细胞获得恶性程度更高的表型,后者则为胶质瘤组织提供了恶性进展相关的组织学结构;两者均与胶质瘤的治疗耐受相关,使人为干预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变得更加困难。探究胶质瘤间充质型转化及血管拟态形成的具体机制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将为抑制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改善胶质瘤病人的预后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TIME)中包含多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成分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等,其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胶质瘤中最主要的免疫抑制性细胞。我们的前期研究证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了胶质瘤增殖、侵袭等多种恶性行为。有研究表明,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间充质型胶质瘤细胞相互毗邻,提示前者可能是诱导间充质型转化的重要因素。证实这一假设,将对揭示间充质型转化的原因,抑制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外泌体(exosome)是由细胞分泌的50-100纳米的囊泡结构,是细胞间交流过程的重要媒介。肿瘤细胞与肿瘤相关免疫细胞之间以外泌体作为微小RNA(microRNA)的递送媒介,实现了二者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外泌体对胶质瘤的作用,或将有助于发现胶质瘤间充质型转化的具体机制。此外,有研究表明,由于外泌体稳定的物质传递能力,经人工改造的外泌体可用于向肿瘤细胞靶向传递抑癌分子或抗肿瘤药物,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找到安全、易获得的外泌体供体细胞,将是改造外泌体以抑制胶质瘤的关键。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来源于中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以其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获得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由于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易于培养,能够分泌大量外泌体,其已成为体外改造的抗肿瘤外泌体的重要来源。针对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对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加以改造和利用,将使其在抑制胶质瘤发生、发展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基于胶质瘤基因表达谱,可将胶质瘤分为三个分子亚型,即:前神经元型(proneural)、经典型(classical)和间充质型(mesenchymal)。其中,前神经元型胶质瘤恶性程度最低,且预后最好;而间充质型胶质瘤则表现出最强的恶性程度和最差的预后。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proneur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PMT)是指胶质瘤在发生、发展及复发过程中,其分子表型由前神经元型向间充质型转化的过程。该过程导致了胶质瘤恶性程度的明显增加,进一步加速了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放射治疗是胶质瘤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胶质瘤对放疗的耐受性与其分子亚型间的转化过程密切相关。研究证实,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造成了胶质瘤放疗耐受性的急剧增强。探究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的具体机制,将对抑制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减轻胶质瘤放疗耐受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血管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胶质瘤组织中一种异常管状结构,可以代替正常血管为肿瘤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贝伐单抗(bevacizumab)作为常用的肿瘤抗血管治疗(antiangiogenic therapy)药物,其主要作用机理为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活性,从而靶向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过程,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不同于一般血管,血管拟态的形成不依赖于血管内皮细胞,因此,贝伐单抗对抑制血管拟态的形成效果不佳。在应用抗血管治疗后,胶质瘤组织中的血管拟态结构甚至会代偿性增加,以维持肿瘤的血液供应。鉴于上述特点,血管拟态是胶质瘤对抗血管治疗耐受的重要因素,影响着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探究血管拟态形成的机制,针对性地寻找相应的治疗方法,将有望抑制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改善胶质瘤病人的预后。本研究以探求胶质瘤发生、发展的驱动因素为目的,以“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和“血管拟态形成”为切入点,以胶质瘤放射治疗和抗血管治疗的局限性为出发点,分别研究了外泌体在胶质瘤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和外泌体在胶质瘤抗血管拟态治疗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首先,本文以M2型巨噬细胞作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模型,证实了其外泌体对胶质瘤干细胞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及其放疗耐受的促进作用,并确认了 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通过下游一系列分子通路介导了这一过程;其次,本文发现了 miR-29a-3p对胶质瘤血管拟态的抑制作用,并利用过表达该分子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成功在体内和体外条件下抑制了胶质瘤的血管拟态形成。本文一方面探讨了胶质瘤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的机制,并发现了胶质瘤血管拟态的重要抑制性分子;另一方面为解决胶质瘤的放疗耐受提供了潜在靶点,并为减少胶质瘤血管拟态提供了新颖的思路。第一部分 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影响胶质瘤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的机制研究1.目的(1)通过miR测序,探究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与M0型巨噬细胞外泌体中miR表达谱的差异。(2)验证M0和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对胶质瘤干细胞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及放疗耐受的影响。(3)研究M0和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促进胶质瘤干细胞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及放疗耐受的具体分子机制。2.材料与方法(1)M2型巨噬细胞的培养及其外泌体的提取与鉴定首先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磁珠法获取其中CD14阳性的单核细胞;对其进行人为刺激使其分化为M0及M2型巨噬细胞。其次,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M0和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并以电子显微镜在形态学层面对其加以验证。利用Nanosight及Western Blot对外泌体的数量、直径以及分子标志进行分析。(2)胶质瘤干细胞对巨噬细胞外泌体的摄取实验以PKH-67标记M0和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并分别以此与胶质瘤干细胞进行体外共培养实验,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胶质瘤干细胞对巨噬细胞外泌体的摄取情况。(3)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和体内环境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及放疗耐受的实验在体外使用M0和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刺激前神经元型胶质瘤干细胞,通过成球实验、有限稀释实验和EdU染色检测胶质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及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其间充质型标志物CD44的表达量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前神经元型及间充质型标志物蛋白水平的变化。对不同巨噬细胞外泌体刺激过后的胶质瘤干细胞进行6 Gy剂量的放射治疗,以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其凋亡及细胞周期的改变。对经过巨噬细胞外泌体体外预刺激的胶质瘤干细胞进行裸鼠原位成瘤,并对荷瘤裸鼠进行放射治疗,以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观察肿瘤大小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间充质型胶质瘤标志物进行染色,并以Tunel染色技术判断不同处理组裸鼠对放疗的耐受性。(4)针对M0和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进行miR测序与关键miR的筛选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对M0和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进行miR测序,并筛选出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中上调且表达量最高的15个miR。在胶质瘤干细胞中过表达上述15个miR,以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它们对CD44分子表达量的影响。找到能上调CD44表达的miR,进一步验证其对胶质瘤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作用,以及其对胶质瘤干细胞放疗耐受的影响。(5)对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下游靶点的预测、证明和对其功能的验证以 miR 下游靶点预测网站 TargetScan 和 miRDB 对 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下游靶点进行预测,并将预测得到的三者共同下游靶点与已知的前神经元型胶质瘤高表达基因集取交集,寻找三者共同潜在下游靶点。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 Western Blot 法验证 miR-27a-3p,miR-22-3p 和 miR-221-3p 对下游靶点的直接靶向关系,并通过在胶质瘤干细胞中敲减该下游靶分子,以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CD44分子表达量的变化。并对敲减该分子的胶质瘤干细胞进行6 Gy的放射治疗,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6)对miR-27a-3p、miR-22-3p、miR-221-3p及其下游靶点在体内环境影响胶质瘤干细胞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及放疗耐受的验证将稳定过表达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及稳定敲减其共同下游靶点的胶质瘤干细胞原位注射至裸鼠脑内。对荷瘤裸鼠进行放射治疗,以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观察肿瘤大小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肿瘤间充质型胶质瘤标志物进行染色,并以Tunel染色技术判断不同处理组裸鼠对放疗的耐受性。(7)miR-27a-3p、miR-22-3p、miR-221-3p及其靶点的下游分子通路研究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方法对下游通路进行预测,并使用Western Blot法进行验证。3.结果(1)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可以被胶质瘤干细胞摄取,并在体外环境下促进胶质瘤干细胞的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及放疗耐受超速离心法提取的外泌体形态正常,直径约100纳米,且表达外泌体标志物TSG101与CD9。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证实巨噬细胞外泌体能够被胶质瘤干细胞摄取,表现为胶质瘤干细胞胞浆中发现PKH-67染色阳性的点状结构。通过将巨噬细胞外泌体与胶质瘤干细胞共培养,我们发现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能够促进胶质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成球实验和有限稀释实验)和增殖能力(EdU染色)。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可促进胶质瘤干细胞间充质型标志物CD44表达量上升;同时,Western Blot结果证实了 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对间充质型标志物YKL40和CD44蛋白水平的上调作用及对前神经元型标志物SOX2的下调作用。对巨噬细胞外泌体刺激后的胶质瘤干细胞进行放疗,发现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刺激的胶质瘤干细胞表现出较低的凋亡水平和较少的G2/M期阻滞细胞比例。(2)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促进裸鼠原位移植胶质瘤的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及放疗耐受对经过巨噬细胞外泌体体外预刺激的胶质瘤干细胞进行裸鼠原位成瘤,后将裸鼠分为放疗组和不放疗组,并对放疗组裸鼠进行放射治疗。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显示,放疗或不放疗情况下,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处理的胶质瘤干细胞在裸鼠颅内生长速率均明显快于空白对照或M0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处理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上调间充质型标志物YKL40在移植瘤中的表达。对经放疗的裸鼠移植瘤组织行Tunel染色,发现经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处理的移植瘤在放疗后拥有较少的Tunel阳性细胞,提示其对放疗诱导凋亡的耐受性。(3)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中含且上调的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促进了胶质瘤干细胞的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对M0和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进行miR测序和数据分析,并对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中上调且表达量最高的15个miR进行转染。结果显示,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可以显着促进胶质瘤干细胞间充质型标志物升高,同时增强胶质瘤干细胞增殖的活性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对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进行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的敲减,结果显示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原有的对胶质瘤干细胞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的促进作用被大大抵消。(4)miR-27a-3p、miR-22-3p 和 miR-221-3p 通过靶向 CHD7,促进了胶质瘤干细胞的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以 miR 下游靶点预测网站 TargetScan 和 miRDB 对 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下游靶点进行预测,并将预测得到的三者共同下游靶点与已知的前神经元型胶质瘤基因集取交集,发现CHD7可能是三者共同潜在下游靶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 Blot的实验结果验证了 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对CHD7的直接靶向关系。在胶质瘤干细胞中对CHD7分子的敲减诱导了间充质型标志物表达量的上升,证实其作为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的下游靶点,对胶质瘤干细胞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的促进作用。(5)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 通过靶向 CHD7,介导了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对胶质瘤干细胞放疗耐受的诱导作用对胶质瘤干细胞进行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的转染,并给以放射治疗,发现过表达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可显着抑制放疗诱导的胶质瘤干细胞凋亡和G2/M期阻滞。同时,敲减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对放疗所致的凋亡和G2/M期阻滞有促进作用。在胶质瘤干细胞中进行CHD7的敲减则抑制了放疗的效果。(6)过表达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或敲减CHD7促进裸鼠原位移植胶质瘤的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及放疗耐受对过表达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或敲减CHD7的胶质瘤干细胞进行裸鼠原位成瘤,后将裸鼠分为放疗组和不放疗组,并对放疗组裸鼠进行放射治疗。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显示,放疗或不放疗情况下,过表达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或敲减CHD7的胶质瘤干细胞在裸鼠颅内生长速率均明显快于空白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的过表达或CHD7的敲减均上调了间充质型标志物YKL40在移植瘤中的表达。对经放疗的裸鼠移植瘤组织行Tunel染色,发现过表达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或敲减CHD7的移植瘤在放疗后拥有较少的Tunel阳性细胞,提示其对放疗的耐受性。(7)M2 型巨噬细胞外泌体 miR-27a-3p、miR-22-3p 和 miR-221-3p 通过CHD7/RelB/P50及CHD7/p-STAT3通路促进胶质瘤干细胞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对CHD7相关下游通路进行预测,发现NF κ B通路及IL-6/STAT3通路与其有潜在关联。Western Blot的结果部分验证了该预测,即非经典NF κ B通路CHD7/RelB/P50和CHD7/p-STAT3通路共同介导了胶质瘤干细胞的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4.结论(1)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能够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过程,促进放疗耐受性的增加。(2)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中富集的miR-27a-3p、miR-22-3p和miR-221-3p是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的关键分子。(3)CHD7分子是胶质瘤前神经元表型的重要维持分子,其通过CHD7-RelB/P50通路及CHD7-STAT3通路调控胶质瘤干细胞的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4)胶质瘤中miR-27a-3p、miR-22-3p、miR-221-3p表达量的升高或CHD7表达量的降低与病人的不良预后存在临床相关性。miR-27a-3p、miR-22-3p、miR-221-3p和CHD7可以作为胶质瘤诊断和放疗效果评估的指标。第二部分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影响胶质瘤血管拟态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1.目的(1)探究影响胶质瘤血管拟态形成及发展的关键miR分子。(2)针对胶质瘤血管拟态的形成机制,探寻基于人间充质干细胞的抑制胶质瘤血管拟态的方案。2.材料与方法(1)正常脑组织与胶质瘤组织之间或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系与胶质瘤细胞系之间miR-29a-3p表达量的统计学比较首先对TCGA数据库中正常脑组织及不同亚型胶质瘤miR-29a-3p的表达量进行统计学分析;随后使用qPCR法检测人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系NHA,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87和A172中miR-29a-3p的表达量。(2)miR-29a-3p在体外抑制胶质瘤迁移能力及血管拟态形成能力的实验对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87及A172进行miR-29a-3p的过表达及敲减,使用transwell小室对胶质瘤细胞的迁移能力进行检测,并在底部铺有细胞基质胶(matrigel matrix)的细胞培养板中对胶质瘤细胞的血管拟态进行观察和检测。另外,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过表达及敲减miR-29a-3p后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及血管拟态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3)miR-29a-3p下游靶点的预测、证明和对其功能的验证以miR下游靶点预测网站TargetScan和miRDB对miR-29a-3p下游靶点进行预测。使用Western Blot法验证miR-29a-3p对下游靶点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并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29a-3p对下游靶点的直接结合作用。进行挽救实验,即过表达下游靶点分子,同时过表达miR-29a-3p,之后行Western Blot检测侵袭迁移和血管拟态相关蛋白,行transwell检测迁移能力,并行血管拟态形成实验,以从分子和功能层面证实miR-29a-3p的靶分子。(4)过表达mi R-29a-3p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提取与鉴定首先利用慢病毒转染人间充质干细胞,使其稳定过表达miR-29a-3p,并以转染阴性对照碱基序列的人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对照。随后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其外泌体,并使用电子显微镜在形态学层面对其加以验证。利用Nanosight及Western Blot对外泌体的数量、直径以及分子标志进行分析。对外泌体中的miR-29a-3p含量进行qPCR检测,以证实miR-29a-3p能够被过表达miR-29a-3p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大量分泌至外泌体中。(5)验证过表达miR-29a-3p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胶质瘤侵袭迁移及血管拟态的作用将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87及A172与阴性对照或过表达miR-29a-3p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共培养,qPCR检测胶质瘤细胞中miR-29a-3p含量的变化,随后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对胶质瘤细胞的迁移能力进行检测,并在底部铺有细胞基质胶的细胞培养板中对胶质瘤细胞的血管拟态进行观察和检测。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不同外泌体处理后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及血管拟态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6)体内实验验证miR-29a-3p及过表达mi R-29a-3p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胶质瘤生长及血管拟态形成的抑制作用对稳定过表达或敲减miR-29a-3p的U87胶质瘤细胞系进行裸鼠颅内原位成瘤实验。同时,设置两组裸鼠种植未经转染的U87胶质瘤细胞,并分别经尾静脉给以阴性对照或过表达miR-29a-3p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以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观察肿瘤大小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血管拟态结构(PAS+/CD34-)进行观察,同时以H&E染色观察胶质瘤侵袭情况。3.结果(1)miR-29a-3p表达量在胶质瘤中明显下调对TCGA数据库中正常脑组织及不同亚型胶质瘤组织miR-29a-3p表达量的分析显示,各亚型胶质瘤组织中miR-29a-3p表达量均低于正常脑组织。其次,qPCR结果显示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87和A172中miR-29a-3p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人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系NHA。(2)miR-29a-3p在体外抑制胶质瘤迁移能力及血管拟态形成能力对过表达或敲减miR-29a-3p的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87及A172进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发现miR-29a-3p可以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系的迁移能力。同时,将过表达或敲减miR-29a-3p的恶性胶质瘤细胞系接种在底部铺有细胞基质胶的细胞培养板中,观察胶质瘤细胞的血管拟态,其结果证实了 miR-29a-3p对血管拟态形成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证实,miR-29a-3p可以下调侵袭迁移及血管拟态相关蛋白的表达。(3)ROB01是miR-29a-3p调控胶质瘤迁移及血管拟态过程的下游靶点利用miR下游靶点预测网站TargetScan和miRDB对miR-29a-3p下游靶点进行预测,我们发现ROB01是miR-29a-3p的潜在下游靶点。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29a-3p可以抑制ROB01的表达,且敲减ROB01后侵袭迁移及血管拟态相关分子变化趋势与miR-29a-3p过表达一致。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了miR-29a-3p对下游靶点的直接结合作用。通过在胶质瘤中过表达ROB01证实了其对胶质瘤迁移和血管拟态形成的促进作用。同时过表达ROB01和miR-29a-3p,则ROB01对迁移及血管拟态形成的促进作用被有效抑制,由此在分子机制及功能层面均证实了 miR-29a-3p和ROB01的上下游关系。(4)在人间充质干细胞中过表达miR-29a-3p,其分泌的外泌体中miR-29a-3p表达量同样上调向人间充质干细胞中转染miR-29a-3p或阴性对照碱基序列。随后借助超高速离心的方式获得转染后细胞的外泌体。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典型外泌体结构,Nanosight证实微粒直径多集中在100纳米,Western Blot检测证实微粒表达外泌体标志物TSG101与CD9。对外泌体miR-29a-3p含量进行qPCR检测,证实过表达miR-29a-3p的人间充质干细胞所分泌的外泌体中miR-29a-3p表达量同样上调。(5)过表达miR-29a-3p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胶质瘤侵袭迁移及血管拟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阴性对照或过表达miR-29a-3p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刺激胶质瘤细胞系U87及A172后,经qPCR确认miR-29a-3p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量发生了上调。以过表达miR-29a-3p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刺激的胶质瘤细胞表现出减弱的迁移能力和血管拟态形成能力。此外,Western Blot实验亦证实了过表达miR-29a-3p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可以抑制侵袭迁移及血管拟态相关蛋白的表达。(6)miR-29a-3p及过表达miR-29a-3p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裸鼠异种移植胶质瘤的生长及血管拟态形成具有抑制作用U87细胞裸鼠颅内原位成瘤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9a-3p或注射过表达miR-29a-3p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均可减小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H&E染色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9a-3p组以及过表达miR-29a-3p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刺激组的肿瘤组织中血管拟态的数量最少,且肿瘤侵袭能力最弱。4.结论(1)miR-29a-3p在胶质瘤中表达量下调,是抑制胶质瘤血管拟态形成和细胞迁移的关键分子。(2)miR-29a-3p对胶质瘤血管拟态形成和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通过直接靶向ROB01实现。(3)高表达miR-29a-3p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能够在体内外抑制胶质瘤的血管拟态形成和细胞迁移能力。

于嗣俭[4](2021)在《单倍型移植在急性白血病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 研究背景及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是治疗多种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甚至是治愈某些血液肿瘤的唯一途径,比如遗传学高危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对于遗传学高危的AML患者来说,尽快行allo-SCT是能让患者获益最有效的手段。对于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来说,allo-SCT可能是唯一的治愈手段。目前成人allo-SCT的供者来源主要包括亲缘全相合供者(MSD)、单倍型供者(HID)、非血缘无关相合供者(MUD)及非血缘脐血干细胞(UCB)。MSD由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感染风险相对小,费用相对低,仍是allo-SCT的最先选择,但由于受到供者来源的限制,能找到MSD的患者大约30%。MUD提供了另一种有效选择,有研究表明其取得了与MSD相似的疗效,但寻找合适无关供者需要时间,且受地域及民族等因素限制。UCB移植虽然具有随时可用、容易获得、对供者无风险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低的优点,但脐血库规模小,脐血细胞数量低,对于成人来说植入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移植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更加丰富,HID在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单倍型移植具有以下优势:1,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能找到供者,且大部分患者有多个供者可供选择,最终可选择最优供者进行移植;2,对于复发难治及高危白血病等急需要移植的患者来说,HID具有更好的可及性;3,随着移植技术的提高及对移植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更加丰富,大量研究表明HID-SCT能取得与MSD-SCT同等的疗效。除此之外,研究表明对于高危恶性血液病患者,HID-SCT的疗效甚至要优于MSD-SCT,这归功于HID-SCT能在这部分患者表现出更强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L),能显着降低复发率,但并没有表现出更高的移植相关死亡率,最后获得生存的优势。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回顾性研究、小样本量或者亚组分析,究竟HID-SCT是否比MSD-SCT具有更强的GVL作用,从而降低复发并提高生存还存在争议。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第一部分,我们设计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了 HID-SCT与MSD-SCT在第一次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R1)的遗传学高危AML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我们分析了两项前瞻性研究中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数据,比较HID-SCT与MSD-SCT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移植后微小残留病(post-MRD)、复发率(CIR)、移植相关死亡率(TRM)、无白血病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感染发生率、GVHD及造血重建等。目的是为HID-SCT在高危AML及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中的地位提供更有力的临床依据。另外,对于HID-SCT,目前主要有两种移植体系,包括抗胸腺人球蛋白(ATG)为基础的移植方案还是后环磷酰胺(post-CTX)移植方案。在中国,ATG为基础的单倍型移植方案占主导地位。而ATG所致的免疫抑制及激活病毒感染仍然是这个方案的重要不足。到目前为止,单倍型移植最佳的ATG剂量仍不清楚。我们前期单中心研究表明,兔来源总量6mg/kg的ATG剂量比10mg/kg的ATG剂量具有更低的EBV病毒发生率,但有更高的GVHD发生率和致死率。7.5mg/kg的ATG剂量目前主要应用于MUD-SCT,其在HID-SCT的地位仍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第三部分,我们设计了一项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比较7.5mg/kg的ATG与10mg/kg的ATG剂量在HID-SCT的疗效,目的是评估ATG最佳剂量,从而优化ATG为基础的单倍型移植体系。二方法1、这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及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四家单位血液科2013年6月至2016年01月接受allo-SCT的遗传学高危AML-CR1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病人入组,分为HID-SCT组和MSD-SCT组,采用生物学随机原则。移植策略方面,所有患者均接受清髓性的改良BuCy预处理方案,MSD-SCT采用环孢素A(CsA)+甲氨蝶呤(MTX)进行GVHD的预防,HID-SCT采用CsA+MTX+ATG以及霉酚酸酯(MMF)的GVHD预防方案,单倍型组的移植物为G-CSF动员的骨髓(BM)联合外周干细胞(PBSC),MSD-SCT的移植物为G-CSF动员的PBSC。移植前后进行MRD监测,监测手段包括多参数流式(MFC)及实时定量PCR(qPCR)。对于post-MRD阳性的患者,常规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或者地西他滨(有活动性GVHD的患者)抢先性干预,同时对于FLT3-ITD阳性的患者接受索拉非尼靶向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post-MRD累积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CIR、造血重建、GVHD、TRM、OS、DFS及无移植物抗宿主病无复发生存(GRFS)。所有数据由SPSS 19.0及R软件统计软件处理。2、这项研究入组的患者来源于两项前瞻性注册研究。纳入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接受HID-SCT和MSD-SCT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病人入组,分为HID-SCT组和MSD-SCT组。移植策略方,面,所有患者均接受清髓性的续贯强化预处理方案,MSD-SCT采用CsA+MTX进行GVHD的预防,HID-SCT采用CsA+MTX+ATG以及MMF的GVHD预防方案。预防白血病复发的策略包括早期快速减免免疫抑制剂、预防性及抢先性DLI。对于post-MRD阳性的患者,常规进行DLI或者其他方式的抢先性干预。研究的主要终点是CIR和OS,次要终点包括:感染发生率、造血重建、GVHD发生率、TRM、DFS及GRFS。所有数据由Stata及R软件统计软件处理。3、这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及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四家单位血液科2013年6月至2016年01月接受allo-SCT的14-65岁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ATG的剂量按照1:1比例随机对病人进行入组,分别为7.5mg/kg ATG组与10mg/kg ATG组。移植策略方面,移植前CR的患者接受清髓性的改良BuCy预处理方案,移植前未缓解(NR)的患者接受清髓性的续贯强化预处理方案,采用CsA+MTX+ATG以及MMF的GVHD预防方案,ATG的剂量分别为7.5mg/kg与10mg/kg。常规进行EBV及CMV病毒的监测及抢先性治疗。常规进行移植后免疫重建的监测。研究的主要终点是EBV血症1年累计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CMV血症及疾病发生率、造血重建、GVHD发生率、TRM、DFS及耐受性。所有数据由SPSS及R软件统计软件处理。三结果1.2013年6月至2016年01月共189例遗传学高危AML患者纳入此研究,HID-SCT组83例,MSD-SCT组106例。直到最后随访时间,59例患者被检测到post-MRD阳性,包括单倍型组15例和亲缘全相合组44例。HID-SCT组和MSD-SCT组的post-MRD累计阳性率分别是18%(95%CI 11-27)和42%(95%CI 32-51;p=0.001)。根据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原则,52例post-MRD阳性患者接受了 DLI,其中HID-SCT组 13例’MSD-SCT组39例(p=0.001)。在post-MRD的多因素分析中,单倍型供者是保护性因素(p=0.001,HR=0.349)。急性 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 40%(95%CI 29-50)和 46%(95%CI 36-55;p=0.848);Ⅲ-Ⅳ°a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 11%(95%CI 5-19)和 11%(95%CI 6-18;p=0.948)。慢性 GVHD、广泛性cGVHD 发生率分别为 39%(95%CI 28-49)和 51%(95%CI 41-60)(p=0.152)、12%(95%CI 6-20)和 18%(95%CI 11-26)(p=0.274)。两组3 年 CIR 分别为 14%(95%CI 7-22)和 24%(95%CI 17-33;p=0.101)。在复发的多因素分析中,单倍型供者是保护性因素(P=0.030,HR=0.464)。两组3年累积 TRM 分别是 15%(95%CI 8-23)和 10%(95%CI 5-17;p=0.368)。两组 3 年 OS 分别为 72%(95%CI 67-77)和 68%(95%CI 63-72;p=0.687)、DFS 为 71%(95%CI 67-76)和 66%(95%CI 61-71;p=0.579)、GRFS 为 63%(95%CI 57-68)和 43%(95%CI 39-48;p=0.035)。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MRD 阳性和 post-MRD 阳性是 DFS(p=0.006,HR=2.119;p=0.019,HR=2.029)和 OS(p=0.007,HR=2.135;p=0.028,HR=1.981)的独立危险因素。2.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251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纳入此研究,119例接受HID-SCT,132例患者接受MSD-SCT。移植后+30天两组的疾病完全缓解率分别是94%和93%(p=0.802)。根据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原则,199例post-MRD阳性患者接受了 DLI,其中HID-SCT组91例,MSD-SCT组108例(p=0.350)。截至最后随访日期,92例患者发生了 114次post-MRD阳性事件,其中DLI前60例、DLI后12例。1年的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是62%(95%CI 58-67)和 54%(95%CI 50-58;p=0.025);Ⅲ-Ⅳ°a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 16%(95%CI 13-19)和 11%(95%CI 8-13;p=0.180)。3 年的cGVHD、广泛性 cGVHD 发生率分别为 55%(95%CI 50-59)和 55%(95%CI 51-60)(P=0.789)、21%(95%CI 17-25)和 19%(95%CI 16-22)(p=0.830)。HID-SCT 组和 MSD-SCT 组 5 年 CIR 分别是 32%(95%CI 23-41)和26%(95%CI 18-35)(p=0.034)。在复发的多因素分析中,单倍体供者是保护性因素(p=0.047,HR=0.615)。两组移植后+100内的感染相关死亡率方面,HID-SCT组要显着高于MSD-SCT组(8%vs 2%;p=0.049)。两组5 年的 TRM 分别是 31%(95%CI 22-40)和 23%(95%CI 16-30)(p=0.114)。中位随访20.3个月(范围,0.2至72.7个月),两组5年的累计DFS分别是43%(95%CI 38-48)和 39%(95%CI 35-44)(p=0.665),两组 5 年的累计 OS分别是 46%(95%CI 42-51)和 42%(95%CI 37-46)(p=0.832),GRFS 为28%(95%CI 24-33)和 26%(95%CI 22-30;p=0.795),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第0天骨髓原始幼稚细胞≥3%和post-MRD阳性是OS(p=0.011,HR=1.573;p=0.027,HR=1.490)和 DFS(p=0.005,HR=1.630;p=0.003,HR=1.668)的不良因素。DLI 是 OS(p=0.001,HR=0.423)和 DFS(p=0.001,HR=0.402)的保护性因素。cGVHD是DFS的保护性因素(p=0.016,HR=0.659)。3.总共412例患者纳入这项研究,最终408例完成此研究并纳入分析,7.5mg/kg ATG组203例,10.0mg/kg ATG组205例。两组1年的EBV血症累计发生率分别是 20.7%(95%CI 15.4-26.5)和 40%(95%CI 33.3-46.6;p<0.001)。两组2年EBV疾病累计发生率分别是3.0%(95%CI 1.2-6.0)和7.3%(95%CI 4.3-11.4;p=0.048)。单倍体组和亲缘全相合组1年的CMV血症累计发生率分别是 73.4%(95%CI 67.2-79.4)和 83.4%(95%CI 77.5-87.9;p=0.038)。两组2年CMV疾病累计发生率分别是1.5%(95%CI 0.4-4.0)和5.9%(95%CI 3.2-9.7;p=0.019)。100 天Ⅱ-Ⅳ°a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27.1%(95%CI 21.1-33.4)和 25.4%(95%CI 19.6-31.5;p=0.548);Ⅲ-Ⅳ°a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 7.9%(95%CI 4.7-12.2)和 5.4%(95%CI 2.8-9.1;p=0.299)。2 年的 cGVHD、广泛性 cGVHD 发生率分别为 34.6%(95%CI 27.8-41.4)和 36.2%(95%CI 29.1-43.2)(P=0.814)、12.8%(95%CI 8.5-18.0)和 10.2%(95%CI 6.3-15.2)(p=0.417)。两组的 3 年 CIR 分别是 17.6%(95%CI:12.4-23.6%)和 15.3%(95%CI:10.2-21.5%)(p=0.442)。三组 3 年的TRM 分别是 20.2%(95%CI:15.0-26.0%)和 24.4%(95%CI:18.7-30.4%)(p=0.289)。三组 3 年的累计 DFS 分别是 62.2%(95%CI:55.3-69.1%)和 60.3%(95%CI:53.0-67.6%)(p=0.660),三组 3 年的累计 OS 分别是 69.5%(95%CI:63.2-75.8%)和 63.5%(95%CI:56.2-70.8%)(p=0.308)。四 结论1 HID-SCT 比 MSD-SCT具有更低的post-MRD发生率,提示HID-SCT比MSD-SCT具有更强的GVL作用。HID-SCT患者比MSD-SCT患者接受DLI的比例更低,最终HID-SCT比MSD-SCT具有更优的GRFS,因此,对于遗传学高危AML-CR1患者,HID-SCT应该被推荐为最优选择之一。2 对于移植前NR的难治急性白血病患者,HID-SCT 比 MSD-SCT的复发率更低,但移植后+100内的感染死亡率更高,最终两组的生存无显着性差异。对于移植前NR的难治急性白血病患者来说,尽快行allo-SCT是目前最有效的治愈手段。在缺乏MSD的情况下,HID-SCT同等有效。3 抢先性及预防性DLI是急性白血病移植后重要的预防复发手段。对于移植前NR的难治白血病患者,超强预处理可明显降低复发,提高移植疗效。4 与 10.0mg/kg ATG 相比,7.5mg/kg ATG 作为 HID-SCT 的 GVHD 预防能够降低EBV和CMV感染,却不增加GVHD发生率。

聂晓宇[5](2021)在《Th1、Th2、Th17及Treg细胞群与冠心病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全面性评估CD4+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失调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关系,为心血管病的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Geen Medical、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有关CD4+T淋巴细胞亚群占比失衡与冠心病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评估。计量资料效应尺度采用标准均数差(SMD)及95%可信区间(CI),统计学分析采用Rev Man5.3软件。结果:1.共入选17篇文献做研究(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共2535例研究对象,其中7篇文献报道了Th1细胞比例的变化,5篇文献报道了Th2细胞比例的变化,9篇文献报道了Th17细胞比例的变化,5篇文献报道了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不同程度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亚群占比不同;2.Th1细胞在AMI、UA与对照组及AMI与SA的比较中均明显升高SMD分别为[3.21(1.91,4.50)]、[2.71(1.68,3.73)]、[-3.04(-4.40,-1.68)],SA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SMD[0.25(-0.11,0.61)];3.Th2细胞在AMI、UA、SA与对照组及AMI与SA的比较中无明显差异,SMD分别为[0.08(-0.19,0.35)]、[0.14(-0.13,0.40)]、[0.26(-0.02,0.54)]、[0.17(-0.11,0.45)];4.Th17细胞在AMI、UA与对照组及AMI与SA的比较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SMD分别为[3.51(2.52,4.50)]、[3.59(2.65,4.54)]、[-2.78(-3.51,-2.05)],SA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SMD[1.07(0.50,1.65)];5.Treg细胞在AMI、UA与对照组及AMI与SA的比较中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SMD分别为[-3.88(-5.07,-2.70)]、[-2.95(-4.09,-1.82)]、[3.46(2.41,4.50)],SA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SMD[-1.03(-1.59,-0.48)];6.敏感性分析:Th1细胞组中稳定性心绞痛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去除Shufang Han、Xiaobo Mao的文章后异质性有明显改变(I2=8%、I2=35%);7.偏倚分析:Th1细胞在AMI与对照组、UA与对照组、SA与AMI组的比较中漏斗图分布相对分散,而SA与对照组的分布相对对称;Th17细胞各组在漏斗图的分布均相对对称,这一结果与Egger检测的P值相对应;Th1细胞的研究存在发表偏倚存。结论:免疫功能失调与CHD的疾病过程密切相关,CHD患者存在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表现为Th1、Th17细胞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中表达亢进,而Treg细胞表达不足或功能抑制,Th2在各组比较中无明显差异。

熊伟[6](2021)在《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的40例成年患者,随机对照双盲分为2组(N=20例/组),对照组(CON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内予以右美托咪定1 μg/kg负荷量,然后0.5μg/kg/h持续泵注至术毕。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注射负荷量药物、切皮、锯开胸骨前后SBP及HR变化情况,注射负荷量药物后高血压、低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PMACE)发生率。在术前和术后检测血常规,在术前、停机时、术毕和出ICU时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TnI和TPS浓度。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cTnI、TPS和NLR预测PMACE的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注射负荷量药物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但切皮和锯开胸骨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DEX组较CON组的高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高,而低血压发生率低(P<0.05)。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和多巴胺使用量,DEX组低于CON组;而阿托品使用率,DEX组高于CON组(P<0.05)。DEX组的低心排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CON组低(P<0.05)。与CON组比较,DEX组在停机时、术后即刻和出ICU前的外周血中cTnI和TPS的浓度降低(P<0.05),且 cTnI 和 TPS 呈正相关(R2>0.9)。NEUT、MONO 和 WBC绝对值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而LYMPH绝对值和NL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单独使用NLR、TPS和cTnI预测PMACE具有较高准确性(AUC分别为0.831、0.833和0.848)。另外,联合使用NLR、TPS和cTnI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用于预测PMACE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其中联合cTnI和NLR,TPS 和 NLR,cTnI、TPS 和 NLR 的 AUC 分别为 0.902、0.892和 0.895。[结论]右美托咪定治疗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可抑制切皮和开胸刺激,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和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术后cTnI、TPS和NLR,联合cTnI、TPS和NLR在预测PMACE中具有一定准确性。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缺血)和再通120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处理。在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只/组),Sham组、MIRI组、Group Ⅰ 组(C48/80 0.1 mg/kg.i.v.)、Group Ⅱ 组(C48/80 0.5mg/kg.i.v.)和 GroupⅢ组(C48/80 1 mg/kg.i.v)。在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Sham组、I/R 组、DEX+I/R 组(DEX20 μg/kg.i.v.)、C48/80+I/R 组(C48/800.5 mg/kg.i.v.)和 DEX+C48/80+I/R 组(DEX 20 μg/kg.i.v.+C48/80 0.5 mg/kg.i.v.)。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和心律失常,以及术后左心室功能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成功构建大鼠在体MIRI模型,C48/80在一定范围内(0.1、0.5、1.0mg/kg.i.v.)可以加重I/R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与Sham组比较,I/R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律失常严重程度评分明显升高,术后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心肌梗死面积比明显增加,cTnl和TPS含量明显升高;而这些损伤在C48/80+I/R组中明显加重,在DEX+I/R组中明显减轻(P<0.05)。另外,I/R组较Sham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明显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然而,这些损伤在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部分逆转。与Sham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DEX+I/R组中这些改变被部分逆转,而C48/80+I/R组中加剧了这些改变(P<0.05)。另外,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细胞凋亡率和HMGB1、TLR4和NF-κBp6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在体I/R损伤。第三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心脏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 只/组),Control 组、MIRI 组、GroupⅠ 组[(C48/80 1 μg/mL×5 min+KHB × 5 min)× 4]、Group Ⅱ 组(C48/80 1 μg/mL × 5 min+KHB × 5 min)和 GroupⅢ组(20 μg C48/80)。离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Control组、I/R组、DEX+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I/R 组(C48/80 1 μg/mL × 5 min)和 DEX+C48/80+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 1μg/mL × 5 min)。观察血流动力学、心律失常和心肌水含量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成功构建大鼠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中Group I组中反复的C48/80干预洗脱,可改善MIRI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而Group Ⅱ和Group Ⅲ经短时程C48/80干预激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可加重I/R损伤(P<0.05)。离体正式实验中,与Control组比较,I/R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升高,cTnI和TPS含量升高(P<0.05)。I/R组较Control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与Control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上述改变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同时,DEX+C48/80+I/R组较C48/80+I/R组上述改变被部分逆转(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离体I/R损伤。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心肌细胞H9C2(2-1)和大鼠肥大细胞RBL-2H3共培养体系,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10 nM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 10 μg/mL预处理。实验分为三组(N=6孔/组):S组(不予以任何药物处理)、C组(C48/8010μg/mL 干预 30 min)和 DC 组(10 nM DEX 预处理 60 min,然后 C48/80 10μg/mL干预30min)。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及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和肥大细胞标志物TPS含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C组较S组的H9C2(2-1)和RBL-2H3细胞活性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cTnI和TPS释放明显升高,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可部分抑制(P<0.05)。另外,C组较S组的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中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炎性相关信号通路HMGB1/TLR4/NF-κB,从而减轻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侯季秋[7](2021)在《从CXCR4/NF-κB/GSDMD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文献研究明确中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疾病对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及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得出中药治疗对机体炎症因子表达量影响及对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情况。通过实验研究探析慢性应激性情绪刺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体内CXC趋化性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反应的效用机制。方法:研究一:根据主要检索词,在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Cochrane Library进行检索,检索年份不限。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独自进行文献检索及筛选。并按照Cochrane’s Handbook提供的偏倚风险Risk of bias(ROB)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GRADEpro系统对证据质量进行评级。使用Cochrane 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分析,采用相应的模型进行分析处理。对临床异质性大而不能进行合并分析的研究则仅进行描述性分析,最后用森林图表示结果。研究二:本研究采用21天不可应激性空瓶刺激方法建立焦虑模型,结扎冠脉左前降支方式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根据实验目的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方式,并分成假手术组、心梗组、复合模型组、抑制剂组、中药组,每组6~9只不等,采用心电图、心脏超声对心肌梗死大鼠造模成功与否及心功能进行评价,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试验评价大鼠的行为学,进行HE、Masson、尼氏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变化,采用ELISA、免疫组化、Western-Blot、QPCR对靶点蛋白和基因进行检测。结果:研究一:本研究共纳入21篇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342例,试验组1175例,对照组1167例。药物干预试验组Hs-CRP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1.61,95%CI(-2.14,-1.00),P<0.01];药物干预试验组IL-6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43.31,95%CI(-45.55,-41.07),P<0.01];药物干预试验组IL-8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5.03,95%CI(-8.37,-1.70),P=0.003];药物干预试验组 IL-17 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33.27,95%CI(-40.15,-26.39),P<0.01];药物干预试验组 TNF-α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1.18,95%CI(-1.98,-0.38),P=0.004];药物干预试验组患者焦虑状态的汉密尔顿量表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SMD=-1.97,95%CI(-2.48,-1.46),P<0.01]。研究二:实验一:(1)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骨髓中CXCL12的含量降低:复合模型组大鼠骨髓中CXCL12表达量明显低于假手术及心肌梗死组(P<0.05);(2)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CXCR4表达亢进:复合模型组大鼠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CXCR4的IOD值高于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P<0.05);(3)心肌梗死后CXCL12/CXCR4生物轴失衡加重炎症反应:复合模型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及心肌梗死组(P<0.05),复合模型组和心肌梗死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骨架结构消失并发生大面积坏死,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炎症因子浸润。实验二:(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CXCR4/NF-κB/GSDMD通路炎症蛋白表达:中药组与抑制剂组大鼠CXCR4蛋白表达量比复合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给予中药及抑制剂的大鼠组织内NF-κB、IL-1β、IL-18、GSDMD蛋白的表达与复合模型组大鼠相比有所下降(P<0.05);(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CXCR4/NF-κB/GSDMD通路炎症蛋白基因表达:复合模型组大鼠体内CXCR4、NLRP3、NF-κB、GSDMD蛋白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中药组可明显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体内CXCR4、NLRP3、NF-κB、GSDMD蛋白基因表达量(P<0.0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边缘区组织相关炎症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复合模型组NLRP3、GSDMD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增高(P<0.05),但中药组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的NLRP3、GSDMD表达水平低于复合模型组(P<0.05);(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和复合模型组LVEF%和LVFS%明显降低(P<0.05),抑制剂组和中药组大鼠心脏LVEF%、LVFS%较复合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复合模型组及心肌梗死组大鼠的LVIDs、LVIDd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抑制剂组和中药组的LVIDd和LVIDs均比复合模型组下降(P<0.05);(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降低外周血中IL-1β和IL-18表达水平:与复合模型组和心肌梗死组相比,中药治疗后可降低外周血中IL-18、IL-1β水平(P<0.05);(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缓解大鼠的焦虑样行为,调节5-HT和DA蛋白表达:复合模型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和停留时间明显少于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P<0.05),与复合模型组相比,给予中药或抑制剂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和停留时间增加(P<0.05),复合模型组大鼠海马内焦虑相关神经递质5-HT和DA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中药与抑制剂大鼠海马区5-HT和DA蛋白水平较复合模型组明显提高(P<0.05)。实验三:(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海马组织主要炎症蛋白表达:复合模型组、心肌梗死组、中药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LRP3、GSDMD、IL-1β、IL-18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复合模型组相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组明显降低了心肌梗死合并大鼠脑部NLRP3、GSDMD、IL-1β、IL-18 的表达量(P<0.05);(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海马区神经损伤:与复合模型组及心肌梗死组相比,中药组大鼠海马区尼氏阳性面积增加(P<0.0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焦虑样行为:与假手术组相比,复合模型组大鼠OT%和OE%均明显下降(P<0.05),复合模型组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均显着减少(P<0.05),活动探索能力下降,中药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及垂直运动得分与复合模型组相比均有所增加(P<0.05),活动及探索能力提高。结论:临床中采用中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状态疗效显着且不良反应少,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表达,缓解患者焦虑状态;活血化瘀法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体内Hs-CRP炎症因子的改善更具有优势。实验研究初步证明了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体内骨髓及心肌梗死边缘区CXCL12/CXCR4生物轴表达失衡,CXCR4在心肌梗死急性期中表达明显上调,炎症反应亢进,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发生更多炎症因子浸润;而CXCR4表达亢进诱导的CXCR4/NFκB/GSDMD炎症信号通路激活,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能通过降低CXCR4的过表达,抑制CXCR4/NFκB/GSDMD炎症信号通路激活,减轻心肌组织炎症因子浸润,促进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修复,改善心功能;同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皮层及海马区相关炎症蛋白表达上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降低心肌梗死后皮层及海马区NLRP3、Caspase-1、GSDMD、IL-1β、IL-18 炎症因子表达,调节脑神经递质 5-HT、DA合成,缓解心肌梗死大鼠的焦虑样行为。

朱思奇[8](2021)在《深圳市5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研究深圳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AMI)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了解其三间分布、病史特点、实验室检查和病变血管特点,分析其规律,提高医务人员对AMI的早期诊断率,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接诊并入院的AMI患者555例,通过胸痛中心数据平台和门诊及住院病历收集资料,观察其人群分布、时间分布、空间分布、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病变血管情况等指标,并将所有患者分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组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AMI患者男性400例(72.07%),女性155例(27.93%);NSTEMI组男性256例(69.00%),STEMI组男性114例(78.26%),均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62.93±14.92岁,NSTEMI组平均年龄64.44±14.89岁,STEMI组患者平均年龄59.88±14.59岁,NSTEMI患者较STEMI患者年龄大。发病数按季节区分,冬季和春季较多,分别为158例(28.47%)和138例(24.86%),夏季和秋季较少,分别为130例(23.42%)和129例(23.24%);STEMI组发病数的季节性相对不明显;按月份区分,以1月、3月、5月和12月较多,11月最少;发病数和就诊数均以08:00-15:59时间段最多,16:00-23:59时间段次之,00:00-07:59时间段最少;发病到就诊的中位时间为4.5(1.125-17.5)。AMI患者的发病地点以家中最常见,共473例(85.23%);来院方式以自行来院为主,共426例(76.76%),救护车转运来院和转院的分别为82例(14.77%)和47例(8.47%);STEMI组患者中非自行来院的患者占比较NSTEMI组高。AMI患者多数无诱因,共408例(73.51%),较常见的诱因为活动和运动,分别52例(9.37%)和30例(5.41%);以间断或持续胸闷痛为主要症状,分别为222例(40.00%)和220(39.64%),NSTEMI组以间断胸闷痛为主,共189例(50.94%);STEMI组以持续胸闷痛为主,共123例(66.85%);既往病史中以高血压病史最常见,共328例(59.10%);NSTEMI组患者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占比更高,STEMI组患者吸烟史占比更高。AMI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位值(×109/L)为9.07(7.10-11.29),STEMI组患者白细胞总数更高;D-二聚体中位值(mg/L)为0.49(0.31-1.17),NSTEMI组患者D-二聚体值更高;血糖中位值(mmol/L)为7.13(5.89-9.50),STEMI组患者血糖值更高;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值/中位值(mmol/L)分别为 4.54±1.26、1.48(1.11-2.10)、3.11±0.98、0.99±0.23,STEMI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更高。AMI患者病变血管数为 0、1、2、3 支的分别有 26 例(6.03%)、78 例(18.10%)、87 例(20.19%)和240例(55.68%),NSTEMI组和STEMI组≧2支病变的患者比例相似;血管病变中,前降支(LAD)病变比例最高,共385例(89.33%);STEMI患者梗死部位最常见的是前壁和下壁,分别为71例(38.59%)和45例(24.46%),罪犯血管最常见的是LAD,共104例(58.43%),其次为右冠状动脉(RCA),共62例(34.83%)。结论 深圳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地域性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作为急诊工作者,应重视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对高危人群加强健康宣教,重视AMI高危患者的表现,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式以改善预后。

张艳达[9](2021)在《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和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冠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在非阻塞性冠心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也是其起病的重要机制,CMD引起的心血管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疾病负担严重,已成为当前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临床上诊断相对容易的原发性CMD类型之一,冠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是本课题的重点关注对象,纳入相关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脂肪乳输注诱导的小鼠CMD模型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PA)干预的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将被用于探究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发病的深层机制。本课题将从临床到基础多层面探讨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的可能发病机制和有效干预手段,为CMD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支撑。实验目的:对冠脉慢血流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测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生化指标,发现CSFP患者发病特点与规律。通过模拟CSFP患者临床特点诱导小鼠CMD模型、干预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探究脂肪乳输注诱导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深层机制。研究方法:1、冠脉慢血流患者白细胞全转录组及单细胞测序分析:对照组患者(n=28)和慢血流组患者(n=28)均来源于上海长征医院心内科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入院且行冠脉造影的患者。留取对照组和慢血流组患者血浆和白细胞,并收集患者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血压等临床化验检查结果。对冠脉慢血流组和对照组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测序分析。最后通过ELISA测定两组患者血浆中e NOS和s LOX-1水平,借助酶标仪测定血浆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浓度。2、静脉输注脂肪乳诱导小鼠CMD模型及尼可地尔对CMD小鼠的改善作用:选取6周至8周C57雄性小鼠(20±2g)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组)、CMD模型组(静脉输注脂肪乳诱导)(Model组)和模型联合尼可地尔干预组(Model+Nico组)。予以Control组小鼠输注生理盐水(0.1 m L/h),路径为颈静脉,时间为6小时;予以Model组和Model+Nico组小鼠输注脂肪乳(20%Intralipid○R)和肝素(20 U/m L)混合溶剂(0.1 m L/h),路径及输注时间同Control组。通过无创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小鼠冠脉血流储备评估小鼠冠脉微循环功能和状态;通过Transdermal GFR Monitor检测小鼠肾小球滤过率改变;通过BX51显微镜评估小鼠提睾肌微循环血流状态,分析并记录提睾肌微血管的血流速度、白细胞粘附数量、白细胞滚动速度等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通过电镜分析小鼠心肌组织、肾脏组织超微结构,评估脂肪乳输注对小鼠心肌细胞、肾脏足细胞、心肌微血管和缝隙连接的影响。留取小鼠血浆,测定FFAs、IFN-γ、IL-1β、IL-6、NO、SOD和TNF-α浓度;留取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定量PCR分析、ROS检测和流式分析等;留取小鼠心肌组织进行定量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明确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的表达改变情况。3、脂肪乳输注诱导小鼠CMD的可能机制: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探究脂肪乳输注诱导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释放。最后,在体验证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消除对小鼠提睾肌白细胞粘附的影响。体外培养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PA干预细胞的浓度和时间梯度,通过CCK-8试剂盒和ROS检测试剂盒评估PA不同干预浓度和时间下小鼠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和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测定PA不同干预浓度或干预时间下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表达改变。分别用AICAR、KLF2过表达质粒和尼可地尔干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测定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改变,探究AMPK激活、KLF2过表达或NO浓度升高时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和氧化应激水平,并验证AMPK激活对模型小鼠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实验结果:1、人外周血白细胞全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慢血流组共92个m RNA表达升高,共有129个m RNA表达降低,这些基因与脂类代谢、细胞粘附等生物过程密切相关。慢血流组上调lnc RNA共计738个,下调的共计472个。慢血流组上调circ RNA共计117个,下调的共计29个。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慢血流组调控生物粘附、抗氧化、免疫反应和代谢等生物过程的基因表达均发生了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冠脉慢血流组血浆e NOS浓度降低,血浆FFAs、s LOX-1浓度升高(P<0.05)。冠脉慢血流组患者脂类代谢异常、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相关。2、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冠脉血流储备、肾小球滤过率显着降低,同时伴有提睾肌微小血管管壁白细胞粘附数量增加、滚动速度降低,外周血白细胞表面CD11b表达升高,白细胞KLF2 m RNA表达水平降低,ROS含量增高(P<0.05)。电镜分析提示Model组小鼠微血管内皮肿胀、心肌细胞缝隙连接断裂、足细胞足突融合。脂肪乳输注引起小鼠血浆FFAs、TNF-α和IL-6浓度升高。尼可地尔可显着改善脂肪乳静脉输注引起的小鼠冠脉血流储备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提睾肌微血管内白细胞滚动速度降低、ROS和炎症因子产生增多,降低粘附于提睾肌微小血管管壁上的白细胞数量,下调外周血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P<0.05)。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心肌组织AMPK-KLF2-e NOS通路抑制,而尼可地尔干预则可上调心肌组织e NOS的表达,升高NO浓度(P<0.05)。静脉输注脂肪乳可诱导小鼠CMD,其机制可能涉及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抑制,而尼可地尔可能通过升高NO浓度来发挥改善CMD的作用。3、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产生在脂肪乳诱导的微循环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清除可以降低提睾肌小血管壁白细胞粘附数量(P<0.05)。PA诱导的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和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抑制存在明显浓度和时间依赖。AMPK激活、KLF2过表达和e NOS激活都可以减轻棕榈酸引起的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的抑制,改善细胞活力和氧化应激水平(P<0.05)。AMPK激活还可以改善CMD模型小鼠冠脉血流储备,减少提睾肌微小血管内白细胞粘附数量(P<0.05)。研究结论:全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慢血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与脂类代谢、抗氧化和粘附等相关的基因表达发生显着改变,且其血浆FFAs、s LOX-1浓度升高,血浆e NOS含量降低,提示脂肪酸代谢异常、白细胞粘附、内皮功能障碍可能与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发病密切相关。升高FFAs浓度可以诱发小鼠CMD,其机制可能为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抑制。升高NO浓度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释放、降低细胞内ROS产生和抑制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形成等来发挥其改善CMD作用。

王春玥[10](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探讨冠心病发生发展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不同进展阶段的冠心病患者代谢差异。方法: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的代谢组学检测技术分析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小分子代谢物,包括20例冠状动脉无狭窄(正常组)、19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临界组)和18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组),寻找与冠心病发生发展有潜在相关性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结果:冠心病不同进展阶段血浆代谢组学分析总共检测出554种代谢物,临界组比正常组、心肌梗死组比正常组和心肌梗死组比临界组的组间差异代谢物分别为172种、26种和188种。(1)临界组比正常组和心肌梗死组比正常组的组间差异代谢物交集共4种物质:丙氨酸、2-氧代己酸、N-羧乙基-γ-氨基丁酸和异紫花前胡内酯,与正常组相比,其在临界组与心肌梗死组均下调。(2)临界组比正常组同心肌梗死组比临界组的组间差异代谢物交集共131种,其中L-谷氨酰胺、脯氨酸在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呈非线性改变,临界组同正常组相比显着减低,而急性心肌梗死组较临界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显着变化。结论:冠心病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血浆代谢指纹,并存在不同的代谢通路紊乱,L-丙氨酸和2-氧代己酸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有潜在相关性,同时L-谷氨酰胺、脯氨酸是与冠心病进展有强关联性的生物标志物,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显着变化。目的:基于转录组学分析不同进展阶段冠心病患者差异表达基因图谱,探索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相关的特异性基因及通路。方法:经冠脉造影与血样质控,选择8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临界组),并根据性别、年龄匹配冠脉造影正常者8例(正常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例(心肌梗死组),通过Illumina平台的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组别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基因组测序,筛选组间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应用多种生物学分析技术包括GO和KEGG富集分析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等进行DEGs功能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临界组有169个DEGs(基因集1),富集于59个GO条目和17个KEGG通路;心梗组较对照组有2028个DEGs(基因集2),富集于311个GO条目和20个KEGG通路;心梗组与临界组相比,有376个DEGs(基因集3),富集于66个GO条目和20个KEGG通路。1)在冠心病进展过程中,基因集1、3交集基因包括DKK3、NR4A1、HIP1和PAX8-AS1。2)在冠心病发生过程中,基因集1、2交集基因共98个DEGs,其中65个上调基因和33个下调基因,于46个GO条目和10个KEGG通路中显着富集。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CSF3、IL-1A、CCR7和IL-18表达显着上调,MAPK14的表达显着下调,相关的DEGs显着富集于炎症反应等GO条目及IL-17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结论:本研究初步获取了不同进程冠心病患者差异表达基因图谱,发现DKK3、NR4A1、HIP1和PAX8-AS1基因表达改变与冠心病进展潜在相关,CSF3、IL-1A、CCR7、IL-18和MAPK14基因表达改变与冠心病发生有潜在相关性。炎症反应相关的IL-17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可能是冠心病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靶点。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冠心病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已有研究通过组学检测生物标记物探索冠心病发病、进展及预后风险。组学生物标志物(如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可作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预测特定疾病具有潜在的作用,对预测冠心病风险有一定疗效,但在预测心血管疾病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这篇综述总结目前与冠心病相关的组学生物标志物这一新生物领域的信息、技术和临床资料。未来,多组学技术联合应用有望发现更多新的冠心病标记物,更好地控制普通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二、114例AMI病人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4例AMI病人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DC源lncRN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类型ACS病人moDC的形态及其功能具有差异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类型ACS病人moDC源 DElncRNA的筛选及生信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DElncRNA CCL15-CCL14在moDC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lncRNA 在树突状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放化疗前食管癌患者炎性免疫相关指标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病例资料收集
    1.4 随访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610例病人分析
    2.2 297例病人分析
3 讨论
    3.1 610例
    3.2 297例
4 结论
    4.1 610例
    4.2 297例
参考文献
综述 炎性免疫指标在放化疗食管癌患者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巨噬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影响胶质瘤前神经元型-间充质型转化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影响胶质瘤血管拟态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胶质瘤相关巨噬细胞与胶质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

(4)单倍型移植在急性白血病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单倍型移植和亲缘全相合移植在高危AML疗效比较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1. 病人特点及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单倍型移植和亲缘全相合移植在难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比较
    1. 病人特点及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两种不同ATG剂量在单倍型移植中的疗效比较
    1. 病人特点及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工作
致谢

(5)Th1、Th2、Th17及Treg细胞群与冠心病关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研究类型
    1.3 研究对象
    1.4 检测指标
    1.5 信息提取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2.2 Meta分析结果
    2.3 敏感性分析
    2.4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3.1 免疫与冠心病的关系
    3.2 结果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D4+T 淋巴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第一部分 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从基础到临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从CXCR4/NF-κB/GSDMD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心肌梗死合并焦虑与CXC趋化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1 心肌梗死合并焦虑流行病学
    2 CXC趋化因子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作用
        2.1 趋化因子结构、表达及作用
        2.2 趋化因子受体结构、表达及作用
        2.3 CXC趋化因子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作用
    3 CXCL12/CXCR4生物轴介导心肌梗死后炎症
        3.1 CXCL12结构、表达及作用
        3.2 CXCR4结构、表达及作用
        3.3 CXCL12/CXCR4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作用
    4 炎症机制与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疾病
    5 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的临床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古方今用及药理机制研究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近现代应用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单药及复方现代药理研究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效用机制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一 药物治疗对冠心病伴焦虑状态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资料提取
        1.6 统计分析
    2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及基本特征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研究质量评价
        2.3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情况
    3 Meta分析结果
        3.1 外周血中Hs-CRP因子表达
        3.2 外周血中IL-6因子表达
        3.3 外周血中IL-8因子表达
        3.4 外周血中IL-17因子表达
        3.5 外周血中TNF-α因子表达
        3.6 纳入研究中不同组别HAMA量表评分情况
        3.7 纳入研究中不同组别HAMD量表评分情况
        3.8 纳入研究中不同组别SDS量表评分情况
        3.9 各项研究发表偏倚风险评价情况
        3.10 各项研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 纳入研究证据质量评价
    5 结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
        5.3 研究的临床意义及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控CXCR4/NF-KB/GSDMD炎症通路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
    实验一: 慢性不可预知性空瓶刺激对心肌梗死大鼠CXCL12/CXCR4生物轴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设备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模型制备
        1.4 分组
        1.5 检测手段及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
        3.2 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产生焦虑样行为改变
        3.3 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骨髓中CXCL12的含量下降
        3.4 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CXCR4表达亢进
        3.5 CXCL12/CXCR4生物轴失衡加重炎症反应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控CXCR4/NF-κB/GSDMD炎症通路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炎症机制
        前言
        1 材料、设备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模型制备
        1.4 给药方式及分组
        1.5 检测手段及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CXCR4/NF-κB/GSDMD通路炎症反应
        3.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纤维化,改善心脏功能
        3.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细胞的损伤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降低外周血中IL-1β、IL-18的表达水平
        3.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节海马区5-HT、DA合成,缓解焦虑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皮层及海马炎症部分机制
        前言
        1 材料、设备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模型制备
        1.4 给药方式及分组
        1.5 检测手段及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海马区炎症蛋白表达
        3.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降低皮层区炎症蛋白表达水平
        3.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海马区神经损伤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缓解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焦虑样行为
        3.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心脏功能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8)深圳市5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人群分布特点
    3.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时间分布特点
    3.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空间分布特点
    3.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史特点
    3.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3.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变血管特点
第4章 讨论
    4.1 深圳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4.2 深圳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和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冠脉慢血流患者外周血细胞测序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脂肪乳输注诱导小鼠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脂肪乳输注诱导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冠脉微循环障碍:非阻塞性冠心病潜在发病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探讨冠心病发生发展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冠心病不同进展阶段患者代谢差异初步探索
    前言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冠心病不同进展阶段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基因表达分析
    前言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背景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组学技术和新型生物标志物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
    ABSTRACT
    背景
    组学检测生物标志物与冠心病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四、114例AMI病人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DC源lncRN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调控机制[D]. 柯昌浩.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放化疗前食管癌患者炎性免疫相关指标的预后分析[D]. 兰菲.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巨噬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宗璞. 山东大学, 2021(12)
  • [4]单倍型移植在急性白血病应用的研究[D]. 于嗣俭.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5]Th1、Th2、Th17及Treg细胞群与冠心病关系的Meta分析[D]. 聂晓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D]. 熊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7]从CXCR4/NF-κB/GSDMD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D]. 侯季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深圳市5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分析[D]. 朱思奇. 汕头大学, 2021(02)
  • [9]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和干预研究[D]. 张艳达.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10]基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探讨冠心病发生发展机制[D]. 王春玥.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标签:;  ;  ;  ;  ;  

114例AMI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