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系统构建和仿真运行的辅助开发环境

面向对象系统构建和仿真运行的辅助开发环境

一、面向对象的系统构造与仿真运行的辅助开发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韩雨泓[1](2021)在《面向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的协同演化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继承了复杂软件系统和军事应用的双重复杂性,同时还受到军事领域的外部规则限制,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软件生态系统。2017年以来,美军加快了软件采购与开发方面的改革,2020年正式发布了“自适应采办框架(AAF)”在包括软件在内的6个领域全面实施“敏捷采办”,在“软件采办路径”中明确“政府和软件承包商应当采用‘现代迭代软件开发方法’”,下步将会全面实施敏捷开发、精益实践、Dev Sec Ops等方法。从美军态度和观念的变化以及所开展的工作来看,改进软件工程方法,既是思想和认识的重大转变,还涉及软件过程、管理方法、支撑条件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与之相比,我国的军事复杂软件系统建设还依然沿用了普通软件的外包模式和开发方法,无法解决演化过程中的复杂性问题,从而长期重复造轮子、立烟囱,在低水平重复、低层次徘徊。为此,论文改进了软件演化过程的可视化分析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的特征,研究了软件演化过程的系统动力学因素,进而提出了面向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的“协同开发过程”,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3个方面:(1)改进了软件演化过程的可视化分析模型。调整和优化了现有模型的信息维度和表现形式,解决现有模型无法直观表达非线性发展、反复迭代过程的问题,从而满足复杂软件系统的研究需要。(2)重构了软件演化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完善了软件演化过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内外逻辑关系、组织结构和函数方程,解决现有模型未考虑内部因素、过于宏观、适用范围小、无法适用于复杂软件系统研究等问题,并在模型中增加了软件特征变量,以适应不同领域、不同用户特征、不同复杂程度的软件演化过程的研究。通过模拟仿真实验,研究和比较了不同软件的演化过程系统动力学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了验证与评估。(3)提出了面向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的协同开发过程。针对军事领域软件开发的矛盾问题和发展要求,以自组织协同动力学、开源软件、敏捷开发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面向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的协同开发过程,通过自主开发、竞争性维护、技术路线绑定、软件贡献值等规则,改进软件开发中的组织架构、内部竞合规则、信息共享机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陈加才[2](2021)在《基于图数据库的液压挖掘机专题知识库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液压挖掘机的设计过程则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过程,在设计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相关知识予以支撑,而这些所需的知识种类繁杂多样且相互关联。然而目前挖掘机的设计工作,依然大量的依靠设计人员自身的设计经验、现有的设计文献等手段进行设计计算,这不仅不利于知识的重用也存在重复计算,工作量大、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如何有效的管理这些知识,是提高企业创新竞争力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根据液压挖掘机的设计过程的相关知识内容及其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基于面向对象及图数据库的液压挖掘机相关知识的分类、组织、表达、存储方法。设计了各类知识的表达模板,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技术,结合知识图谱的内容,实现了知识筛选、语义检索和参数检索。分析了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的设计流程并通过编程实现了相关结构尺寸详细计算及包络图绘制等功能,引入了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计算结果进行相关优化。在此工作基础上,利用.NET平台相关技术手段,构建了一个B/S架构的基于图数据库Neo4j的专题知识库系统,实现了知识的重用与相关计算功能。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如下:(1)研究了液压挖掘机设计所需的专题知识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液压挖掘机的设计流程及专题知识的作用、分类和特点。选取了知识图谱的方法对专题知识进行组织,利用图数据库Neo4j的方法,对专题知识进行存储。(2)利用基于面向对象的方法,构造对应的表达模板,结合知识图谱的各类知识关联特性,对各类知识进行表达。利用中文分词、依存句法分析、AC自动机等相关技术,确定用户的检索意图,通过匹配指定的模板,生成对应的Cypher语句,实现知识的检索。(3)分析了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的相关设计流程,在知识库中,根据对应流程构建了知识库的计算功能,从而实现计算功能与知识检索功能的整合。利用Raphael.js等组件,实现相关包络图的绘制。引入多目标优化算法NSGA-Ⅱ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优化,从而减少重复计算的工作量。(4)研究了专题知识库的构建流程,通过分析用户的需求,设计并构建了专题知识库的整个系统结构,利用Visual Studio为开发工具,Sqlserver、Neo4j为数据库,以MVC为程序开发框架,设计并开发部署了B/S架构下,基于图数据库的液压挖掘机专题知识库系统。利用相关软件测试方法测试了知识库系统的可用性,同时利用相关应用实例,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

王昭宁[3](2020)在《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穿戴等移动智能设备功能在也变得更加强大,基于移动设备的丰富功能服务和移动网络中种类繁多的Web服务,开发人员创造出了大量的移动应用,使得移动技术愈发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激发了用户对于移动应用和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移动应用由专业的开发人员在编程的环境中进行开发,他们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根据需求针对特定的系统平台设计和实现相应的移动应用。这样的开发过程流程复杂周期冗长,不利于移动应用的跨平台适配,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论文在面向服务架构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的关键技术,一方面让终端用户利用跨平台图形化的应用开发环境,根据自己的需求基于组件化的应用生成模型独立开发移动应用,同时研究了 QoS感知自动化的服务组合技术,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实现在移动网络中自动化地服务供给,并提出了优化算法。论文的主要的工作和贡献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1)面向终端用户的基于组件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研究。针对面向终端用户服务生成中移动应用开发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组件化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在应用生成模型中,定义了一个服务组件模型和组件插件模型,基于事件驱动的组件聚合方法跨平台构建的移动应用。基于应用生成模型实现的EasyApp系统,为终端用户提供了一个图形化开发移动应用的编辑器和一系列可用于应用开发的Web组件库,能够快速构建跨平台的移动应用。最后演示了应用开发过程,对开发环境在终端用户中的可用性进行了评估,相比对比系统,终端用户使用EasyApp的开发应用的时间减少了约18%。2)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研究。针对移动网络中Web服务供给的问题,研究了 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问题并且提出了两方面的优化方案。一方面研究了自动规划技术中的图规划算法和启发式搜索算法,并使用了自动规划模型,将图规划与启发式搜索相结合,提出了 Q-Graphplan算法,求解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问题。用标准测试集对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同经典的图规划服务组合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Q-Graphplan减少了约77%冗余服务,平均组合时间降低了约24%。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服务组合优化问题中需要考虑的大量的QoS属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QoS优化目标的服务组合的MaSC算法,它借助了一个全新的时态模型,把待解决的服务组合复杂问题分解成为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并且采用了 一个多目标的演化过程搜索近似最优的组合服务集合。采用标准测试集对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同现有的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MaSC算法求得的服务组合解与最优的偏差减少了约28%,而平均组合时间降低了约73%。3)移动动态网络中的实时服务组合研究。针对在动态的移动网络环境中的服务供给问题,重点关注了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服务发现与实时组合的问题。移动自组织网络环境具有缺少中心管理节点、服务主机持续移动等特点,于是将移动服务组合问题建模为实时规划问题,并提出RTASC算法动态地构建移动网络中的服务流程并实时执行。RTASC可分为服务发现和服务执行两个步骤,在服务发现阶段,RTASC采用了去中心化的启发式的服务发现机制,在分散的服务主机节点中发现当前可用的移动服务,并根据服务的依赖关系反向构建启发式覆盖网络。在服务执行阶段,RTASC采用了一种带有前向探测的边规划边执行的策略,实时的规划和执行组合服务。在模拟环境下测试了算法性能,并和现有的同类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RTASC的组合时间降低了约20%,组合失败率降低了约35%。

高炜[4](2020)在《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研发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滚磨光整加工技术是一种普适性很强的旨在提高零件表面质量、改善零件表面完整性的基础制造工艺技术,已在传统制造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广泛使用。国际权威专家Cariapa指出,机械零件中约有50%可以采用滚磨光整加工提高零件表面质量。滚磨光整加工工艺系统的专业性与复杂性,使得全产业链内企业之间存在工艺供需信息盲区,严重制约滚磨光整加工技术在制造领域的优势发挥。以长期工艺研发实践积累的大量工艺实例和开放式汇集的典型实例为基础,研发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并探索工艺方案决策的智能化方法,助推有效加工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是全产业链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重要而现实的课题,对进一步拓宽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一是研究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构建模式,满足现阶段全产业链企业对滚磨光整加工要素信息直接获取的实际要求。二是研究工艺方案决策智能化方法及应用策略,使不同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通过数据库获得所期望的解决方案,包括使用的设备、磨块、磨剂及加工参数等方面的信息。首先,通过对滚磨光整加工流程分析,构建了加工过程信息资源及集成模型;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建模表示方法采用集成化计算机辅助制造定义(IDEF)和统一建模语言(UML)结合的图形化描述方法;由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信息模型、知识模型和过程模型组成数据库建模方法体系,建立了以过程模型为核心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集成关系;建立了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视图层、方法层和应用层三层体系结构,能实现全产业链中企业加工环境和基础结构的集成,为数据库平台构建奠定了模型和体系基础。剖析加工实例,以加工对象和加工要求为主要特征对应加工工艺方案的思想构成案例并集合成案例库,实现了加工实例的案例化表征;提出采用减法聚类的模糊C均值聚类改进算法(S-FCM)寻找特殊案例并加以保存,以提高其聚类质量;将其余案例通过两两相似度对比,删除冗余案例,从而合理有效地优化案例库。采用自主研发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已有的合格案例进行了大量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合理筛选并删除案例库中的冗余案例,除节省案例存储空间外,使案例检索效率明显提高,可以满足对生产现场的实时调控。该方法原理简单、步骤清晰,可用于智能化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制订和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后续优选的数据库平台。为了智能化优选工艺方案,提出一种分级递进的融合决策理论。依据加工工艺数据库构建的工艺案例库,首先采用加权案例推理技术(WCBR),寻找与新问题匹配的原有案例,以便快速找到问题的解;如果没有找到匹配案例,则借助模糊专家系统(FES),充分挖掘已有案例中的知识,通过区间值模糊推理,寻找新问题的相似案例。其中,具体提出了一种变权重案例推理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案例特征权重,明确了案例分级检索步骤和案例特征相似度计算办法,仿真研究了案例库中已有案例、相似案例及差异较大案例等情况,讨论了特征判断矩阵对优选结果的影响程度,仿真结果表明:采用WCBR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案例库中与新问题匹配的案例。另外,针对不能检索到匹配案例的情况,提出了滚磨光整加工工艺优选的模糊专家推理模型,以滚抛磨块优选为例详细阐述了区间值模糊规则的构建,根据实际加工的成功案例确定各特征值等级范围及隶属区间,并与滚抛磨块参数建立联系,利用产生式规则表示法建立区间值模糊规则;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模糊规则中各特征属性的权重,并采用区间值模糊推理算法进行滚抛磨块参数优选推理机的设计;采用大量的测试案例进行了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模糊专家推理优选模型能够在案例推理的基础上提升新问题与旧案例之间的相似度,在满足加工要求的同时,能够快速、准确、合理地优选出待加工零件所需的滚磨光整加工工艺。构建了包括物理资源层、虚拟资源层、数据管理服务层、应用接口层和用户层核心平台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开发总体框架和功能结构。基于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C#和Python开发语言、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7集成开发环境和B/S网络结构模式,完成了数据库平台程序开发,多维度展示了平台的实用情况。从某大型航空发动机生产企业应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实际需求出发,实现了企业特殊的工序模板生成功能扩展,建立了与企业PDM系统的数据接口。生产应用表明,工序模板功能有助于工艺规范,整体数据库平台应用使企业专项工艺信息资源整合、积累并共享,对提质增效和信息化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研发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全产业链企业的专项工艺决策及管理升级,为滚磨光整加工行业产业持续提质增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也为其他制造技术乃至工业领域构建数据库平台并进行智能化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温晋杰[5](2020)在《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净评估与可信度认定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同发展,我国提出了“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其核心是促进军民两个领域双向技术交流。空天运输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先导行业,在空天运输嫦娥系列任务中,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地面控制中心通过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推送操控信息实现月面巡视器无人自动巡视和科学就位探测。但是,针对我国空天运输领域信息技术国产、自主和可控的发展需求,我国还没有相当的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设计、实施、测试和维护等方面的质量评估方法、技术、体系和标准,在技术层面还缺乏军民融合准入/准出评估机制。围绕上述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本文应用净评估理论,提出了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系统净评估方法,定量认定了探月工程嫦娥系列任务遥操作系统的可信度,建立了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净评估体系,意图保障嫦娥五号任务万无一失,为空天运输领域军民融合战略落地提供技术保障。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首次将净评估理论引入空天运输领域,提出了利用形式化方法建立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借助自主可控的自动化工具采集系统可信证据,从而实现遥操作系统可信度认定的净评估方法。在嫦娥五号任务联调联试过程中,通过净评估方法准确定位了遥操作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不可信因素,解决了系统质量不可控的问题,实现了遥操作系统联调联试零差错。(2)以遥操作系统相关的软件过程文档、国家军用标准和空天运输领域特性作为净评估指标来源,利用形式化Z语言构建了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体系数学模型,保障了评估指标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解决了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任务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二义性和需求动态变化的问题,为遥操作系统可信证据自动化采集打下基础。(3)以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体系数学模型为输入,搭建了国产自主可控的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可信证据自动采集平台。在嫦娥四号任务执行前,该平台自动采集了科学客观的嫦娥四号遥操作系统可信证据,确保了嫦娥四号遥操作任务圆满完成。(4)利用偏差最小化方法提出了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的组合赋权法。针对数学理论赋权方法的不实际性问题,在航天信息资源国产化的前提下,借助可视化技术实现了近十年来国家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历次航天任务数据的长期保存,完成了净评估前期知识积累。同时,构建了遥操作系统净评估虚拟仿真环境,通过回放和论证净评估过程,实现了工程实践数据持续优化数学理论赋权模型的研究方案,提高了净评估指标赋权的可靠性和可信性。(5)针对空天运输领域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的核心需求,在Windows和国产麒麟操作系统上完成了探月工程嫦娥系列任务遥操作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和评估,实现了跨平台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任务信息推送平台,为嫦娥系列任务执行提供了安全保障。上述研究成果经探月工程二期实战检验,实现了遥操作系统可信度认定,精准实施并圆满完成了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任务,并通过了GJB 9001C-2017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探月工程后续任务和火星探测任务信息系统的开发、质量评估和改进提供了技术框架。

田阿康[6](2020)在《面向电子装备的热仿真CAD/CAE集成建模与后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在电子设备领域的普及和CAD/CAE软件集成技术的日趋成熟,基于CAD/CAE等软件衔接组成的电子设备结构集成开发环境对电子设备结构热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开发方式存在很多冗余操作、不规范管理和现有的CAD/CAE数据接口兼容性差等弊端。本文通过集成建模技术、建立面向工程的数据库、搭建了电子设备结构集成开发环境的热仿真模块,实现了电子设备热设计的快速仿真,大幅度提高了设计资源利用率,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为了解决传统电子设备开发技术中建模繁琐、开发工具操作复杂、仿真报告制作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对Icepak、UG的二次开发技术以及电子设备结构集成开发环境的热仿真模块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深入研究了Icepak二次开发技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研究安装目录下的文件,总结出Icepak命令获取方试、Icepak模块功能嵌入开发方式、Icepak工程文档数据结构和一部分Icepak控制台常用命令。2)设计UG-Icepak接口,实现了UG到Icepak模型数据的无损传输,使得能够在Icepak中自动化完成重构UG模型、仿真属性设置、仿真监测点自动化设置、模型材料的导入、仿真边界条件和后处理的设置等一系列操作。实现了电子设备集成开发环境快速热仿真的核心功能。3)研究设计了仿真报告自动化生成技术,完成了模型数据和仿真结果数据的结构化存储,使集成开发环境能够实现自动化地进行热仿真模块的数据采集和仿真报告的自动化生成,大大提高了设计人员仿真报告的制作效率。4)利用Icepak二次开发技术和UG二次开发技术通过Visual studio 2015开发环境搭建了电子设备结构集成开发系统的热仿真模块。固化了仿真流程,实现了仿真过程的自动化。经过多次的测试和试用,电子设备结构集成开发环境已基本实现了仿真自动化的目标,满足了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人员的需求,达到了软件立项之初预期的效果,但仍有待改进的空间。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何益超[8](2020)在《基于数字孪生的生产线建模与仿真运行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德国工业4.0、互联网+制造等概念的提出,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信息化的转型势在必行。然而,制造过程中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的信息交互成为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瓶颈之一。数字孪生作为实现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信息交互融合的最佳技术手段,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与企业的高度重视,但目前大多都是理论研究,实际应用较少。本文针对航天复杂舱段的生产过程,研究了基于数字孪生的生产线建模与仿真运行控制关键技术,设计了基于数字孪生的快速响应制造系统并进行了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航天复杂舱段生产线设备利用率低、智能化程度不高的特点及需求分析,利用Unity3D软件构建虚拟车间,实现了对生产现场的可视化控制。主要体现在:(1)建立生产信息模型,并规划系统与制造执行系统(MES)软件的数据接口,实现了虚拟生产线与实际生产线的信息交互。(2)建立基于自动引导运输物流(AGV)的状态响应实时驱动机制,实现了基于数字孪生的小车路径仿真与运行控制。其次,建立面向产能仿真评估优化的调度技术框架,并由此提出分批优化、外协决策以及滚动调度技术,形成基于优先级规则的分批优化算法,实现了以优化设备利用率和产能为目标的生产订单的分批处理、外协决策和滚动调度。最后,设计了基于数字孪生的快速响应制造系统,验证结果证明该系统在实现物理生产线与虚拟生产线的信息交互、航天复杂舱段生产线的可视化以及工件调度排产结果显示方面具有卓越表现。

刘启锋[9](2019)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状态检测系统的二次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池状态检测,包括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和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等,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伴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电池状态检测的算法研究也取得了较多成果,但缺少工程应用方面的探索,未能借鉴汽车电控开发领域中成熟有效的技术规范,开发效率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传统V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电池状态检测系统的二次开发模式,包括原型系统开发和功能开发两个步骤,第一次开发实现硬件系统和基础软件功能,第二次开发实现电池状态检测功能。首先,从系统通用性出发,设计了主从结构的硬件电路。基于TI F28M35双核单片机设计了主控模块的最小系统和隔离通信电路,基于TI bq76PL536A电池管理芯片设计了包括电池均衡、电压测量、内阻测量、温度测量等在内的模拟前端电路。本文设计的硬件电路不仅满足电池状态检测的需要,也具有实现电池管理系统的接口和结构。其次,在硬件系统之上设计了软件原型系统,包括CAN和SPI通信驱动、电池信息监测和任务调度等底层软件,并在底层软件之上嵌入了类BASIC解释器,该解释器实现了电池状态检测相关的底层调用模块和功能函数库。解释器获取二次开发环境中自动生成的类BASIC代码,并负责具体算法的执行,从而将仿真环境下的非实时算法变为嵌入式单片机可实时运行的程序。再次,在PC上设计了软件二次开发环境。先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搭建了电池2RC模型和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SOC算法模块,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随后设计了自动代码生成器,可将Simulink下的SOC和SOH检测模型转换为类BASIC代码。然后基于LabVIEW和CAN通信设计了数据分析程序和数据可视化监控程序,分别用于代码传输和电池信息监控。最后,本文搭建了系统测试平台,分别对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进行验证。针对硬件系统,对通信模块和电池参数监测模块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证明硬件监测数据是可信的。针对软件系统,以扩展卡尔曼滤波和内阻法为例进行二次开发,对系统的SOC和SOH检测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证明了系统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宋思蒙[10](2019)在《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辅助开发与仿真平台》文中指出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CPPS)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在制造行业内的实际应用,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信息物理融合技术赋予生产系统内节点智能特性,使能制造资源能够以服务的方式存在、共享和调用。CPPS的运行体现为实时任务驱动下以生产业务流程为核心的各种服务化制造资源的组合配置与动态运行。CPPS系统的设计是根据业务逻辑对CPS环境下服务化的制造资源进行整合,定义系统行为。在CPPS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两大问题即系统内节点的行为模型构建和行为模型信息物理融合的实现。CPPS的设计过程具有复杂性,不仅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对CPPS的自适应、可重构、互操作功能进行建模和验证,还需要在运行阶段支持系统的扩展、重构和管控。当前,制约CPPS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一个CPPS设计和管理一体化方法学和模型支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是设计复杂系统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够帮助系统设计人员理解、描述系统,并对系统的功能进行验证。论文综合应用面向对象、系统建模和仿真、系统组态等思想和技术,针对CPPS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提出并研发面向CPPS系统设计、运行的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辅助开发与仿真平台(CPPS-ADSP)。首先,通过分析CPPS-ADSP的应用场景,提炼出CPPS-ADSP的功能和特征,并提出系统的参考框架、运行机制和网络物理环境;在此基础上,针对CPPS的设计和建模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多智能体架构和扩展Petri网OTCKPN的混合建模方法,通过预定义的系统模型库构建系统内CPS节点的协商行为模型和生产行为模型,支撑CPPS的自适应和可重构特性;在实现CPPS系统建模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信息物理融合方法,定义系统中服务的类型和面向服务架构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CPPS-ADSP和物理设备层、信息资源层之间的互操作机制,实现CPPS和异构设备、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采用基于平台的设计方法,开发CPPS-ADSP原型系统,并结合实际生产场景,对CPPS-ADSP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CPPS-ADSP能够有效支撑CPPS的开发和验证。

二、面向对象的系统构造与仿真运行的辅助开发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对象的系统构造与仿真运行的辅助开发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的协同演化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特征
        1.2.1 复杂软件系统
        1.2.2 军事复杂软件系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
    2.1 软件演化
        2.1.1 软件演化的概念
        2.1.2 软件演化过程及其通用模型
        2.1.3 软件演化动力
    2.2 系统动力学
        2.2.1 系统动力学的概念与特征
        2.2.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2.2.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
        2.2.4 结构模型的建立
        2.2.5 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DYNAMO仿真语言
        2.2.6 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
第3章 军事复杂软件系统演化过程分析
    3.1 软件演化过程分析方法的改进
        3.1.1 基于生态学的软件演化过程分析方法
        3.1.2 软件演化过程分析方法的改进
    3.2 某军事复杂软件系统案例
        3.2.1 项目概况
        3.2.2 开发团队情况
        3.2.3 采用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3.2.4 软件实施的阶段划分
        3.2.5 软件实施结果
    3.3 基于可视化模型的软件演化过程分析
        3.3.1 演化过程可视化分析模型的建立
        3.3.2 软件演化过程的分析
        3.3.3 软件演化过程评价
    3.4 案例的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演化过程的系统动力学因素研究
    4.1 建模对象分析
        4.1.1 建模目的
        4.1.2 基本假设
        4.1.3 模型边界
        4.1.4 反馈回路分析
    4.2 模型的主要变量、参数及函数关系
        4.2.1 主要变量
        4.2.2 模型的变量
        4.2.3 主要函数关系
    4.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3.1 总体结构
        4.3.2 子系统的构建与分析
        4.3.3 模型的拟合检验
    4.4 软件演化过程的系统动力学因素分析
        4.4.1 影响因素分析
        4.4.2 仿真实验
        4.4.3 问卷调查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的协同开发过程
    5.1 协同开发过程的提出
        5.1.1 协同演化理论
        5.1.2 总体思路
        5.1.3 有关概念
        5.1.4 实施条件
        5.1.5 主要规则
    5.2 协同开发过程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5.2.1 模型的构建
        5.2.2 资金管理与分配子系统
        5.2.3 软件开发和维护子系统
        5.2.4 竞争性维护子系统
    5.3 仿真实验与评价
        5.3.1 竞争性维护的博弈实验
        5.3.2 “反垄断”和“软件质量”实验
        5.3.3 未纳入模型的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图数据库的液压挖掘机专题知识库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挖掘机研究现状
        1.2.2 知识库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课题来源
        1.3.2 论文研究内容
        1.3.3 论文组织结构
2 液压挖掘机的设计过程与专题知识
    2.1 液压挖掘机的设计过程
    2.2 液压挖掘机专题知识
        2.2.1 液压挖掘机专题知识的主要内容
        2.2.2 挖掘机专题知识对于设计过程的作用
        2.2.3 挖掘机专题知识的特点
    2.3 本章小结
3 液压挖掘机专题知识库知识组织与表达
    3.1 知识的组织
        3.1.1 建立知识的层级关系
        3.1.2 知识的组织方法选择
        3.1.3 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组织方法
    3.2 知识的抽取整理
        3.2.1 半结构化知识的抽取整理
        3.2.2 非结构化知识的抽取整理
    3.3 知识的表达
        3.3.1 表达方法的选择
        3.3.2 知识的面向对象表达
        3.3.3 设计过程中的知识表达
    3.4 基于图数据库的知识存储
        3.4.1 存储手段的选择
        3.4.2 实体节点的创建
        3.4.3 关系的创建
        3.4.4 图数据库的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液压挖掘机专题知识库的构建与实现
    4.1 知识库系统构建目标与流程
    4.2 知识库系统的模块组成
    4.3 系统功能组成
    4.4 系统结构组成
    4.5 系统的开发环境及工具
        4.5.1 开发环境
        4.5.2 相关开发工具
    4.6 专题知识库的各模块实现方法
        4.6.1 人机界面
        4.6.2 设计计算
        4.6.3 知识检索
        4.6.4 数据管理
        4.6.5 系统数据库、知识数据库
    4.7 核心功能的相关实现
        4.7.1 尺寸计算功能
        4.7.2 计算结果的多目标优化
        4.7.3 知识检索功能
    4.8 本章小结
5 液压挖掘机专题知识库的部署测试与应用
    5.1 知识库的部署
    5.2 知识库的相关测试
        5.2.1 测试方法与内容
        5.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3 知识库的应用实例
        5.3.1 知识检索
        5.3.2 设计计算及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Web组件与跨平台移动应用开发
        1.1.2 Web服务与面向服务的计算
        1.1.3 移动动态网络中的服务组合
    1.2 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整体研究规划
    2.2 面向终端用户的移动应用开发技术介绍
        2.2.1 编程式开发环境
        2.2.2 图形化开发环境
        2.2.3 跨平台技术介绍
        2.2.4 Web组件技术介绍
    2.3 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技术
        2.3.1 Web服务技术
        2.3.2 静态的服务组合技术
        2.3.3 自动化的服务组合技术
    2.4 移动动态网络中的服务组合技术
        2.4.1 开放式服务发现技术
        2.4.2 分布式服务组合技术
        2.4.3 实时启发搜索技术
        2.4.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终端用户基于组件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3.3 跨平台移动应用组件化生成模型
        3.3.1 服务组件模型
        3.3.2 跨平台移动应用模型
    3.4 系统架构
    3.5 系统演示和评估
        3.5.1 系统实现
        3.5.2 示例应用开发
        3.5.3 可用性评估
    3.6 结论与展望
第四章 基于扩展图规划的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4.3 服务组合相关概念定义
        4.3.1 服务模型
        4.3.2 QoS模型
        4.3.3 问题定义与映射
    4.4 Q-Graphplan
        4.4.1 构建扩展的规划图
        4.4.2 提取启发信息
        4.4.3 转换图
        4.4.4 反向A~*搜索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环境与数据集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结论与展望
第五章 基于时态模型和多目标优化的QoS感知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5.3 问题定义与概念描述
        5.3.1 问题定义
        5.3.2 Pareto集合概念
    5.4 时间线模型概念
        5.4.1 时态子目标
        5.4.2 服务执行时间线
    5.5 多目标优化的QoS感知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
        5.5.1 流程概述
        5.5.2 初始化过程
        5.5.3 演化过程
    5.6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5.6.1 实验数据集
        5.6.2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5.6.3 实验结果分析
        5.6.4 复杂度分析
    5.7 结论和展望
第六章 移动动态网络中实时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6.3 实时服务组合基本概念
        6.3.1 服务模型
        6.3.2 实时约束
        6.3.3 问题定义
    6.4 基于前向探测的实时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
        6.4.1 流程概述
        6.4.2 启发式服务发现方法
        6.4.3 基于前向探测的实时组合
    6.5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6.5.1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6.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6 结论与展望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研发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2 课题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1.2.1 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现状
        1.2.2 工业数据库技术概要
        1.2.3 数据库智能化应用原理与方法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建模方法和体系结构
    2.1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流程分析
        2.1.1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过程信息资源
        2.1.2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过程信息集成
    2.2 面向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建模表示方法
        2.2.1 集成化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定义方法IDEF
        2.2.2 统一建模语言UML
        2.2.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建模方法需求
    2.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建模方法
        2.3.1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功能模型
        2.3.2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组织模型
        2.3.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信息模型
        2.3.4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知识模型
        2.3.5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过程模型
    2.4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2.4.1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视图层
        2.4.2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方法层
        2.4.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应用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工艺参数优选案例库构建
    3.1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实例的数据分析
    3.2 基于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工艺案例表征
    3.3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工艺案例库优化
        3.3.1 基于减法聚类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改进
        3.3.2 基于减法聚类的FCM的工艺案例库优化
        3.3.3 仿真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参数优选融合推理模型研究
    4.1 工艺优选的融合推理模型总体设计
    4.2 加工工艺优选的加权案例推理模型研究
        4.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案例特征权重确定
        4.2.2 案例的匹配
        4.2.3 案例处理
        4.2.4 加权案例推理的仿真研究
    4.3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优选的模糊专家推理模型研究
        4.3.1 专家系统的基本组成
        4.3.2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优选的专家推理模型研究
        4.3.3 仿真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
    5.1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开发
        5.1.1 数据库的总体框架
        5.1.2 数据库的系统功能结构
        5.1.3 数据库的开发环境
        5.1.4 面向全产业链应用的用户权限模型设计
        5.1.5 工艺优选融合推理模型的程序实现
    5.2 面向全产业链应用的数据库平台界面
        5.2.1 物料信息维护界面示例
        5.2.2 工艺实例维护界面示例
        5.2.3 案例智能优选界面示例
    5.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在典型企业的定制化应用
        5.3.1 企业定制化服务需求分析
        5.3.2 基于定制化服务的数据库功能设计
        5.3.3 实际生产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净评估与可信度认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发展现状
    1.3 航天信息系统故障导致的灾难
    1.4 信息系统质量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遥操作系统净评估理论基础
    2.1 信息系统可信性定义
        2.1.1 面向用户主体的定义
        2.1.2 面向系统客体的定义
    2.2 信息系统质量模型
        2.2.1 面向过程的系统质量模型
        2.2.2 面向产品的系统质量模型
    2.3 信息系统相关的标准
        2.3.1 国际通用标准
        2.3.2 国家军用标准
    2.4 净评估理论
        2.4.1 净评估的内涵及特性
        2.4.2 净评估研究现状
    2.5 探月工程嫦娥系列任务遥操作系统介绍
        2.5.1 业务流程介绍
        2.5.2 质量控制措施
    2.6 遥操作系统净评估要素
        2.6.1 战略自动化
        2.6.2 文本数据挖掘
        2.6.3 形式化方法
        2.6.4 软件测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形式化规约
    3.1 形式化方法—Z语言
    3.2 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体系结构的形式化规约
    3.3 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内容及其形式化规约
        3.3.1 软件过程文档
        3.3.2 国家军用软件标准
        3.3.3 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领域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遥操作系统可信证据采集平台
    4.1 动态可信证据采集
        4.1.1 功能类可信证据采集
        4.1.2 性能类可信证据采集
    4.2 静态可信证据采集
        4.2.1 源代码类可信证据采集
        4.2.2 文档类可信证据采集
        4.2.3 环境类可信证据采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净评估指标权重计算
    5.1 指标赋权法
        5.1.1 单一赋权法
        5.1.2 单一赋权法的组合方法
    5.2 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赋权方法
        5.2.1 AHP和 EWM的组合优化
        5.2.2 不同赋权方法对比指标
    5.3 构建对比判断矩阵的工程方法
        5.3.1 航天信息资源国产化
        5.3.2 航天系列任务信息传承与长期保存
        5.3.3 知识本体构建评估知识库
        5.3.4 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净评估虚拟仿真环境
    5.4 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赋权
        5.4.1 权重计算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遥操作系统净评估
    6.1 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6.1.1 开发环境搭建
        6.1.2 跨平台系统设计
    6.2 嫦娥四号遥操作系统实际工程应用
    6.3 嫦娥五号遥操作系统净评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A Z语言词汇表
附录 B 探月工程嫦娥系列任务
附录 C 开源的证据采集工具
附录 D 常见的指标赋权方法

(6)面向电子装备的热仿真CAD/CAE集成建模与后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1.2.1 电子设备热仿真研究现状
        1.2.2 CAD/CAE软件发展方向
        1.2.3 CAD/CAE软件国内外现状
        1.2.4 集成开发环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电子设备结构集成开发环境热仿真总体设计
    2.1 集成环境热仿真需求分析
    2.2 集成环境热仿真可行性分析
    2.3 集成环境热仿真的设计目标
    2.4 集成开发环境系统框架
    2.5 集成环境热仿真数据流程
    2.6 集成环境热仿真功能模块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子设备热仿真CAD/CAE集成接口
    3.1 引言
    3.2 功能概述
    3.3 设计思想
    3.4 系统数据存储框架
    3.5 数据流程
    3.6 功能实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关键技术和算法
    4.1 引言
    4.2 UG模型与Icepak宏封装模型替换的实现
        4.2.1 功能概述
        4.2.2 方案对比
        4.2.3 设计思想
        4.2.4 关键算法
    4.3 PCB板和元器件监测点自动计算实现
        4.3.1 功能概述
        4.3.2 设计难点
        4.3.3 设计思想
        4.3.4 关键算法
        4.3.5 监测点计算功能实现
    4.4 热仿真自动后处理技术
        4.4.1 功能概述
        4.4.2 设计思想
        4.4.3 关键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和应用
    5.1 Icepak开发实现
        5.1.1 Tcl/Tk介绍
        5.1.2 Icepak开发命令的获取
        5.1.3 Icepak模块化功能嵌入
        5.1.4 Icepak模块化功能的实现
    5.2 热仿真模块仿真案例
        5.2.1 电子设备热仿真流程
        5.2.2 前处理
        5.2.3 后处理
        5.2.4 仿真案例整体效果
        5.2.5 仿真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8)基于数字孪生的生产线建模与仿真运行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字孪生
        1.2.2 生产线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2.3 调度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发展趋势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背景
        1.4.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论文结构
2 基于数字孪生的生产线建模与仿真运行控制技术框架
    2.1 引言
    2.2 基于数字孪生的生产线建模与仿真运行控制技术框架
    2.3 基于数字孪生的生产线主要系统组成
        2.3.1 物理生产线
        2.3.2 虚拟生产线
        2.3.3 生产线服务系统
        2.3.4 生产线孪生数据
    2.4 建模与仿真过程分析
    2.5 面向数字孪生的生产调度系统
    2.6 基于数字孪生的生产线建模与仿真运行控制关键技术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数字孪生的生产线信息建模与仿真运行控制技术
    3.1 引言
    3.2 基于数字孪生的信息建模与仿真运行控制技术的特点及需求
        3.2.1 基于数字孪生的信息建模与仿真运行控制技术特点分析
        3.2.2 基于数字孪生的信息建模与仿真运行控制技术需求分析
    3.3 基于数字孪生的生产线信息建模技术
        3.3.1 生产线信息建模
        3.3.2 生产线仿真信息建模
    3.4 面向虚拟生产线的可视化控制技术
        3.4.1 三维场景切换控制
        3.4.2 三维人机交互
    3.5 基于数字孪生的小车路径仿真运行控制技术
        3.5.1 小车信息模型状态实时驱动
        3.5.2 小车路径仿真控制
    3.6 本章小结
4 面向产能仿真评估优化的调度技术
    4.1 引言
    4.2 面向产能仿真评估优化的调度技术框架
    4.3 面向产能仿真评估优化的分批优化技术
        4.3.1 建立分批优化的数学模型
        4.3.2 基于优先级规则的分批优化算法
    4.4 面向产能仿真评估优化的外协决策技术
        4.4.1 面向产能仿真的外协决策模型算法步骤
        4.4.2 面向产能仿真的外协决策评价体系
    4.5 面向产能仿真评估优化的滚动调度技术
        4.5.1 滚动调度策略过程
        4.5.2 滚动重调度驱动机制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开发与验证
    5.1 引言
    5.2 系统开发环境及运行环境
    5.3 系统体系结构
    5.4 系统功能结构
    5.5 系统应用实例
        5.5.1 系统管理
        5.5.2 基础数据
        5.5.3 下发控制
        5.5.4 执行看板
        5.5.5 数字孪生车间
        5.5.6 生产调度
        5.5.7 案例管理
        5.5.8 刀具管理
        5.5.9 工装管理
    5.6 系统应用效果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9)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状态检测系统的二次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池状态检测技术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二次开发模式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1.3.2 本文的创新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电池状态检测系统的总体分析
    2.1 常见电池类型及状态估计方法
        2.1.1 动力电池类型
        2.1.2 SOC估计方法
        2.1.3 SOH估计方法
    2.2 二次开发模式分析
    2.3 硬件系统通用性分析
    2.4 系统整体设计
        2.4.1 硬件系统的整体设计
        2.4.2 软件系统的整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结构框图
    3.2 主控模块设计
        3.2.1 主控芯片简介
        3.2.2 外围电路
        3.2.3 电源电路
        3.2.4 隔离通信接口
        3.2.5 总电流测量
    3.3 从机模块设计
        3.3.1 前端芯片简介
        3.3.2 被动均衡与电压测量
        3.3.3 直流内阻测量
        3.3.4 温度测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基础软件设计
        4.1.1 通信模块设计
        4.1.2 FLASH擦写与软件重启功能设计
        4.1.3 任务调度
    4.2 系统转化的可行性分析
        4.2.1 控制系统模型
        4.2.2 连续系统转化为离散系统
    4.3 类BASIC语言及其解释器设计
        4.3.1 解释器模型
        4.3.2 底层调用模块
        4.3.3 功能函数库
        4.3.4 解释器主体
        4.3.5 字节码转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二次开发环境的设计与实现
    5.1 电池模型及SOC算法仿真分析
        5.1.1 Randles模型及EKF算法
        5.1.2 模块封装及仿真
    5.2 自动代码生成器设计
        5.2.1 代码生成器模型
        5.2.2 框图解析器设计
        5.2.3 代码产生器设计
    5.3 CAN通信程序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分析
    6.1 测试平台搭建
    6.2 硬件系统测试
        6.2.1 通信功能测试
        6.2.2 数据可信度测试
    6.3 软件二次开发实例
        6.3.1 扩展卡尔曼滤波检测SOC
        6.3.2 内阻法检测SOH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本文工作总结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辅助开发与仿真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PPS系统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2.2 CPPS关键特性研究现状
        1.2.3 CPPS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主要来源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整体架构
2 CPPS-ADSP内涵及总体运行框架研究
    2.1 引言
    2.2 CPPS-ADSP功能与特征
        2.2.1 CPPS-ADSP应用场景
        2.2.2 CPPS-ADSP主要功能
        2.2.3 CPPS-ADSP特征
    2.3 CPPS-ADSP总体运行框架构建
        2.3.1 CPPS-ADSP总体运行框架
        2.3.2 CPPS-ADSP框架运行机制
    2.4 CPPS-ADSP网络物理环境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OTCKPN与多智能体系统的混合建模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混合建模方法概述
        3.2.1 混合建模方法的构成
        3.2.2 混合建模方法的运行机制
    3.3 OTCKPN模型定义
        3.3.1 OTCKPN的定义与形式化表达
        3.3.2 OTCKPN建模仿真元素的定义
        3.3.3 OTCKPN模型建模及运行规则
        3.3.4 OTCKPN建模对象
    3.4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协商机制的OTCKPN模型构建
        3.4.1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OTCKPN建模流程
        3.4.2 基于合同网的多智能体系统协商机制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CPPS-ADSP信息物理融合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CPPS-ADSP服务总线
        4.2.1 服务总线总体架构
        4.2.2 CPPS-ADSP服务的分类与描述
        4.2.3 CPPS-ADSP服务的注册与检索
        4.2.4 CPPS-ADSP服务组态
    4.3 CPPS-ADSP协议适配及服务化
        4.3.1 工业通讯协议分类
        4.3.2 CPPS-ADSP平台协议适配及服务化
    4.4 CPPS-ADSP互操作方法
        4.4.1 基于事件与实时信息驱动的设备互操作
        4.4.2 基于任务需求的本体信息资源互操作
    4.5 本章小结
5 CPPS-ADSP开发与验证
    5.1 引言
    5.2 CPPS-ADSP平台开发
        5.2.1 CPPS-ADSP平台开发环境
        5.2.2 CPPS-ADSP平台架构及功能
        5.2.3 CPPS-ADSP平台运行流程
        5.2.4 CPPS-ADSP平台数据结构
        5.2.5 CPPS-ADSP部署
        5.2.6 CPPS-ADSP平台功能实现
    5.3 CPPS-ADSP建模仿真实例验证
        5.3.1 CPPS-ADSP验证场景描述
        5.3.2 CPPS-ADSP验证场景建模
        5.3.3 CPPS-ADSP平台仿真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面向对象的系统构造与仿真运行的辅助开发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的协同演化开发研究[D]. 韩雨泓. 四川大学, 2021(02)
  • [2]基于图数据库的液压挖掘机专题知识库的研究与开发[D]. 陈加才. 四川大学, 2021(02)
  • [3]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D]. 王昭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研发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研究[D]. 高炜.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5]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净评估与可信度认定研究[D]. 温晋杰.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6]面向电子装备的热仿真CAD/CAE集成建模与后处理技术研究[D]. 田阿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基于数字孪生的生产线建模与仿真运行控制技术研究[D]. 何益超.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9]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状态检测系统的二次开发研究[D]. 刘启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辅助开发与仿真平台[D]. 宋思蒙. 北京交通大学, 2019

标签:;  ;  ;  ;  ;  

面向对象系统构建和仿真运行的辅助开发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