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转基因研究提高作物品质

山东农业大学转基因研究提高作物品质

一、山东农大转基因研究提高作物品质(论文文献综述)

丁俐文[1](2021)在《基于高光谱的风化煤矿源腐植酸含量速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效率与超过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直接有关。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肥料的市场需求日益扩大,肥料制造行业发展迅速。矿源腐植酸常常作为肥料的原材料,不仅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并且可以调节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得土壤更适宜农作物的种植。现阶段矿源腐植酸应用广泛,对其需求颇高,但是在使用前检测矿源腐植酸含量的方法费时费力,成本较高,并且使用化学试剂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为减少化学试剂带来的二次污染,省时省力解决元素快速检测的问题,有不少行业开始尝试使用光谱替代传统人工技术。基于风化煤高光谱与矿源腐植酸含量相结合进行研究,建立高光谱特征波段-矿源腐植酸含量的定量分析指数,能够构建起矿源腐植酸含量的速测模型,实现矿源腐植酸含量的速测,优化肥料品控管理,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为建立其他领域指标速测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以不同产地煤样作为研究对象,将样本研磨为0.15 mm的粒径,依据其高光谱特性对其矿源腐植酸含量进行研究。通过容量法对国内外多地煤样中矿源腐植酸的总腐植酸含量进行化学实验检测,并运用SPSS 19.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其次使用Field Spec4 Hi-Res地物光谱仪在暗室内对矿源腐植酸样本的高光谱反射率进行采集,并使用RS3和View Spec Pro软件来保存矿源腐植酸样本的原始光谱数据。在DPS、Matlab、Origin等软件程序的帮助支持下,将高光谱波段作为变量参数,依据矿源腐植酸含量对于不同波段给予其影响力的差异性,建立起了多元线性回归(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支持向量回归(SVR)和BP神经网络(BPNN)的高光谱与矿源腐植酸含量混合的预测模型,从而能够实现在获取风化煤后,使用高光谱技术对其所蕴含的矿源腐植酸含量进行快速检测。本次研究的结论如下:1、比较得出6种预处理方式中最优处理矿源腐植酸光谱的预处理方式在室内采用地物光谱仪获取的煤样高光谱反射率数据,首先需要进行预处理,对此本文分别使用了一阶导数、二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2阶5点SG最小二乘平滑滤波(SG)以及Y梯度广义最小二乘加权算法(Y-GLSW)共计6种预处理方式。采用支持向量机对预处理后光谱预测矿源腐植酸含量的能力进行检验。使用支持向量回归验证后证明通过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多元散射校正、一阶导数、2阶5点SG最小二乘平滑滤波平滑和Y梯度广义最小二乘加权算法预处理后,建立的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比较好,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21、0.815、0.771、0.758和0.654,其值比原始光谱的R2分别高了0.273、0.267、0.223、0.21和0.106;基于二阶导数预处理的光谱数据建模对风化煤中矿源腐植酸含量的预测能力较低,决定系数R2为0.065。使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方法对风化煤高光谱进行预处理来预测矿源腐植酸含量最佳。2、优选出4种模型中风化煤矿源腐植酸含量的最佳速测模型使用连续投影算法筛选出高光谱与矿源腐植酸含量之间相关性较强的光谱特征波段,提高后期建模的精度。基于筛选出的敏感波段分别建立风化煤高光谱特征波段-矿源腐植酸含量的多元线性回归(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支持向量回归(SVR)和BP神经网络(BPNN)的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比支持向量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和BP神经网络的R2更高,能够达到0.851,稳定性更高,预测更加精确,更适合预测风化煤的矿源腐植酸含量,以此来构建速测模型效果更佳。研究表明,利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光谱预处理方式,对风化煤高光谱进行预处理,在使用连续投影算法筛选出高光谱与矿源腐植酸含量之间相关性较强的光谱特征波段之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模,最后构建出了本研究中风化煤高光谱特征波段-矿源腐植酸含量的4个模型中的最佳含量速测模型,从而实现对风化煤矿源腐植酸含量的速测。3、明确了风化煤与褐煤之间高光谱波段的存在明显的光谱差异在350-600 nm波段区间矿源腐植酸含量反射率变化基本一致,光谱反射率较低。在600-2500 nm波段区间褐煤的反射率比风化煤更高,但趋势大致相同。在面对未知煤样时,可以根据其高光谱的特征区分其为风化煤还是褐煤。

潘玉[2](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陈士更,宋以玲,于建,肖承泽,李玉环,丁方军,张民[3](2018)在《玉米秸秆还田及腐熟剂对小麦产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提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秸秆未还田处理(CK)相比,秸秆还田(T1)和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T2)显着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以及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进而提高了土壤有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最终产量分别显着提高了10.33%和13.46%;此外,T2与CK相比,降低了根际土壤真菌数,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而T1处理的差异不明显。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通过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和多样性来调节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优化根际生长环境,促进小麦生长。其中,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的处理效果最佳,可在北方玉米种植区推广应用。

王艳杰,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杨玉双,赵广才[4](2018)在《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热点回眸》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领域取得进一步发展,在作物分子育种、种质资源、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动物遗传育种、畜禽疾病防治、园艺科学、分子生物技术、耕作栽培与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及储藏、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新成果和新技术,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加快。本文对2017年中国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国家级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克隆、牛羊等畜禽育种、口蹄疫和禽流感等疾病防治、番茄风味解析、遗传转化和DNA测序技术、机械化种植管理和加工、马铃薯加工技术等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做一简要盘点。

史庆玲[5](2015)在《玉米乙烯信号通路基因ZmERF1和ZmEIL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指出第7页,共120页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面临人口不断增加和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双重压力,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能有效的缓解粮食安全问题。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尤其是干旱、盐渍和高温等环境胁迫,严重威胁玉米生产。转录因子是能与真核生物基因启动子中相应的顺式作用元件特异结合的蛋白,通过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激活或抑制靶基因的表达,在调控高等植物抵抗干旱、高盐、低温、高温、病原反应及发育等相关基因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AP2/EREBP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超家族,在植物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对逆境适应性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玉米中有关ERF类转录因子功能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从玉米中克隆了参与乙烯信号转导的ERF类转录因子基因ZmERF1和EIN3/EIL家族基因ZmEIL1,对其进行了功能预测、转录激活活性、顺式元件结合活性、逆境胁迫响应以及不同发育时期胚乳中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达分析,同时将ZmERF1异源转化拟南芥进行功能研究。本研究不仅揭示了ZmERF1和ZmEIL1基因在逆境胁迫中的功能,同时也为进一步筛选优异玉米新种质、揭示玉米乙烯信号通路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电子克隆和RT-PCR相结合方法从玉米自交系N04和丹232中克隆了一条全长cDNA序列,被命名为ZmERF1。在自交系N04中,该基因ORF全长687 bp,编码229个氨基酸;在自交系丹232中,该基因ORF全长690 bp,编码230个氨基酸,在两个自交系中该基因ORF存在5处插入、缺失和突变差异。ZmERF1编码蛋白含有一个典型的AP2结构域和一个双边核定位信号肽,与水稻OsERF和高粱SbERF具有较高同源性。洋葱表皮亚细胞定位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位于细胞核内,酵母实验证明该基因编码蛋白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和GCC-box绑定功能,表明该基因是乙烯响应转录因子,属于AP2/EREBP家族的ERF亚家族。2.荧光定量PCR分析ZmERF1在自交系N04不同发育时期胚乳中的表达特征表明,该基因在胚乳发育早期和晚期的表达量较高;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在胚乳发育早期和晚期的表达量也较高,这与不同发育时期籽粒的乙烯释放量相一致,因此推测该基因可能与玉米籽粒早期灌浆及后期脱水成熟有关。3.ZmERF1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该启动子序列中含有抗逆、乙烯响应和ABA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对玉米四叶期的幼苗施加200 mM NaCl、20%PEG、37℃高温、4℃低温、100 mM ABA和喷施乙烯利等处理,根和叶片中ZmERF1基因可以被不同程度诱导表达,且表达模式不同。构建表达载体pCAMBIA1301-ZmERF1pro-GUS并转化拟南芥,GUS基因在转基因植株的嫩叶和花序中表达量较高,在胁迫处理下可以诱导表达,表明ZmERF1在非生物逆境胁迫中起重要作用。4.构建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2-ZmERF1并转化拟南芥,在45℃高温胁迫下转基因家系OE15的存活率达到53%,而野生型无一存活;在PEG处理下转基因株系的脯氨酸含量是野生型的2倍;在NaCl处理下,转基因植株的叶绿素含量为2.193 mg/g,明显高于野生型叶片的1.625 mg/g,这表明过表达ZmERF1能提高拟南芥的抗高温、抗渗透和抗盐胁迫能力。在正常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的抗逆基因KIN2和RD29A、乙烯合成基因ACS2和ACS5以及ABA合成基因NCED5和SDR表达量明显高于野生型植株,表明ZmERF1异源表达后能高效激活下游抗性基因、ABA及乙烯合成基因的表达,并且经由ABA和乙烯信号转导途径来提高逆境胁迫抗性。5、采用电子克隆和RT-PCR相结合方法从玉米自交系N04和丹232中克隆了一个乙烯信号通路基因ZmEIL1,自交系N04中该基因ORF长1941 bp,编码647个氨基酸,自交系丹232中ORF长1944 bp,编码648个氨基酸,在两个自交系中该基因ORF存在2个氨基酸的变异和1个氨基酸位点的缺失;该基因编码蛋白含有5个BD区、5个α-helices和一段单边信号肽“GPPPYKKPHDLKKAW”,并且定位于细胞核中,与水稻中的OsEIL2亲缘关系较近。在玉米叶片和根中ZmEIL1可以被乙烯利诱导表达,表达量高于对照;在叶片该基因被1-MCP抑制表达,而根中表达量高于对照,表明该基因表达可以受外源乙烯的影响;在ZmERF1异源过表达的拟南芥植株中,拟南芥基因AtEIN3和AtEIL1呈现组成型的高表达,酵母双杂交系统中ZmERF1和ZmEIL1可以互作,这表明ZmEIL1是参与乙烯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转录因子。

李明[6](2012)在《类黄酮调控基因AtMYB12的异源表达及其对植物抗病性的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类黄酮(bioflavonoids)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类酚类物质次生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具有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预防心血管疾病、防癌等作用。当前满足市场需求的途径主要通过依赖化学方法从天然材料如银杏叶、洋葱、柠檬、各种中药材等中提取。本研究利用番茄果实特异性表达启动子E4、PG、2A12驱动拟南芥中生物类黄酮的特异性调控因子AtMYB12基因在番茄中表达,获得一系列富含类黄酮(芦丁、山奈酚芸香糖苷和柚皮素查尔酮)的番茄转基因株系,进一步验证了拟南芥中生物类黄酮的特异性调控因子AtMYB12基因的功能,比较了不同启动子驱动AtMYB12基因调控类黄酮累积的差异,为进一步利用番茄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类黄酮组分物质提供参考。首先,本研究利用不同果实特异性启动子驱动AtMYB12基因转化番茄品种并研究了其调控合成类黄酮类物质的能力。采用pX6-GFP载体、高保真PCR技术,通过分步克隆策略,分别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X6-E4::AtMYB12、pX6-PG::AtMYB12和pX6-2A12::AtMYB12,并导入农杆菌工程菌株AGL1。通过叶盘法转化番茄品种圣女果或俏美人,分别获得阳性转基因植株。高压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转基因番茄果实材料,结果显示三个载体pX6-E4::AtMYB12、pX6-PG::AtMYB12和pX6-2A12::AtMYB12的转基因果实果皮中均可检测到类黄酮类物质的提高,其中柚皮素查尔酮在转基因果皮中含量显着提高。三个不同启动子能够导致基因表达量和转基因番茄果实中物质的含量不同,E4启动子能够调控AtMYB12基因在果肉中高效表达,并引起下游参与类黄酮合成基因的上调表达,PG和2A12启动子能够调控AtMYB12基因在果皮中表达,同时引起下游参与类黄酮合成基因的上调表达。其次,利用烟草遗传转化系统研究了其它预测类黄酮或咖啡酰奎尼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功能。将AtMYB12基因的同源基因AtMYB11在转入三生烟草后也起到与AtMYB12基因相同的效果,提高了转基因烟草植株中类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但是也同样没有激活下游次生代谢产物咖啡酰奎尼酸的合成。转基因烟草植株中,单独超量表达NtHCT、NtHQT、NtC3H均没有引起下游次生代谢产物咖啡酰奎尼酸的合成,但是NtHQT基因的超量表达后的HPLC结果显示转基因烟草中芦丁的含量有所下降,推测可能由于新的未知物质的合成而阻碍或降低了芦丁的合成。进而分析了类黄酮累积的烟草转基因株系的抗病性状,发现转AtMYB12基因的烟草植株中由于芦丁含量的提高而导致转基因烟草植株对烟草青枯病菌、烟草炭疽病菌、烟草赤星病菌的抗性提高,但转基因植株对供试PVY病毒株系表现更加敏感。转基因烟草植株的抗病反应提高,主要是由于转基因烟草在接种病原后抗病相关基因的迅速高效表达,从而引起植株对多种病害的抗性。而且转基因烟草提取物的平板抑菌试验也进一步证实了芦丁等类黄酮物质对细菌和真菌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转基因的番茄果实由于芦丁含量的提高也对番茄灰霉病表现抗性,同时芦丁的平板抑菌试验进一步证实了芦丁对番茄灰霉病的抗性效果。生物类黄酮作为植物的一大类次生代谢产物的总称,不仅是植物生长和防御反应中所必须的,同时也对人体有非常显着且良好的效果,我们通过栽培型小果番茄和重要经济作物烟草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类黄酮生物制品,得到具有无选择标记的番茄新品种和高含类黄酮和咖啡酰奎尼酸的烟草新品种,为进行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加工奠定基础。同时芦丁作为一种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可以作为烟草植株抗病反应的激发子,诱导调控烟草植株对多种病害的抗性,为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烟草新品种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结合类黄酮的生物发酵生产和与其它杀菌剂成份混合调制生产生物源农药提供思路。

戚艳磊[7](2011)在《离子束介导转化的小麦变异系抗旱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由于我国的气候特点,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均处在干旱和半干旱的缺水状况下,而土壤干旱是冬麦区和春麦区小麦生产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因此,抗旱性已成为小麦的重要育种目标。本实验室利用离子束介导转化的方法创造小麦抗旱突变体,经过多年选育,得到一些特殊的变异材料,并对这些变异材料进行抗旱性的鉴定及相关研究。1、以小麦的分离群体作为转基因受体的离子束介导转基因变异效果研究本实验分别以两个杂交组合的F2代分离群体的种子作为离子束介导转基因的受体,对离子束介导转基因引发的变异效果进行研究。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实验考察分析知,离子束介导转化对不同受体的出芽率影响不同,如使杂交组合1的F2分离群体的种子的出芽率明显降低,分离群体的种子经过离子束介导转化处理后,某些性状的变异系数会显着增加,即性状的变异谱加宽。说明以分离群体的种子作为离子束介导转基因的受体对育种选择是有利的。同时,结果还表明株高的平均值较对照有降低的趋势,主茎穗长的平均值也有降低的趋势,这可能都与离子注入的损伤效应有一定的关系。2、离子束介导外源DNA转化的小麦变异系主要生育期抗旱性研究通过对12个变异材料萌发期的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的结果分析,其中,变异材料5504、5606、5626的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均高于对照材料5401,预示着这些材料的苗期抗旱性均好于对照材料。同时所有变异材料的胚芽鞘长、主胚根长对水分不敏感,而芽长却对水分敏感。根据小麦结实器官建成与物候期、生育期的对应关系可以考察种质资源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抗旱性。对变异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水分胁迫处理,并对各生育时期相应的产量指标进行考察,了解变异材料在各生育期的抗旱性。通过调查全生育期水分胁迫情况和正常灌溉情况下变异材料的株高、分蘖数、可育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对其进行显着性分析,同时对变异材料的各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变异材料间的农艺性状均有差异。其中变异材料5402和5486各主要指标的抗旱指数均大于1,说明该材料的总体抗旱性均得到了提高。3、离子束介导外源DNA变异系小麦后代的RAPD分析通过分析离子束转化的变异小麦后代株系的RAPD分析,发现变异材料的条带与对照材料存在明显差异,表明离子束介导外源DNA变异小麦后代中的变异植株在DNA水平上发生了变异。通过对供体为六倍体小黑麦的变异材料5647和供体为燕麦的11个材料进行RAPD分析,12个变异材料共扩增出780条带,其中328条表现出多态性,占总条带数的42.05%。变异材料的条带变异率最低为25.35%,最高为74.24%。对于抗旱性好的变异材料5402和5486而言,在RAPD分析中,变异材料5402和5486的变异率分别为39.39%和36.36%。而变异材料5563的变异率高达74.24%。

韩俊强[8](2010)在《转基因水稻,离你有多远?》文中指出2008年12月,华中农业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了湖北省"绿色超级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通过将品种资源研究、基因组研究和分子技术育种紧密结合,着重培育在抗虫、抗病、氮磷高

丁晓蕾[9](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苏京平,闫双勇,孙林静,刁金男,马忠友,王胜军,刘学军[10](2007)在《我国转基因水稻研究的现状》文中提出综合分析了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水稻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逆境和高产优质等方面的育种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并对中国今后转基因水稻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二、山东农大转基因研究提高作物品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农大转基因研究提高作物品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光谱的风化煤矿源腐植酸含量速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腐植酸的应用
        1.2.2 反射光谱的发展及应用
        1.2.3 高光谱的发展及应用
        1.2.4 光谱技术在化学计量方面的应用
        1.2.5 光谱与腐植酸结合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处理与分析方法
    2.1 矿源腐植酸样品的采样与处理
    2.2 测定矿源腐植酸含量的实验方法
    2.3 煤样高光谱反射曲线的采集方法
        2.3.1 室内几何条件设置
        2.3.2 光谱仪RS~3软件操作
        2.3.3 光谱数据处理软件ViewSpec Pro操作
    2.4 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
        2.4.1 一阶导数
        2.4.2 二阶导数
        2.4.3 多元散射校正(MSC)
        2.4.4 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
        2.4.5 2阶5 点SG最小二乘平滑滤波
        2.4.6 Y-梯度广义最小二乘加权算法(Y-GLSW)
    2.5 划分样本集方法
    2.6 连续投影算法(SPA)筛选特征波段
    2.7 建模及验证方法
        2.7.1 多元线性回归(MLR)
        2.7.2 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
        2.7.3 支持向量回归(SVR)
        2.7.4 BP神经网络(BPNN)
        2.7.5 建模精度分析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风化煤与褐煤的原始反射高光谱特征及其差异性分析
    3.2 选定风化煤矿源腐植酸含量数理统计分析
    3.3 划分建模集与验证集的含量统计
    3.4 以不同预处理建立SVM估算模型及其精度分析
    3.5 连续投影算法(SPA)筛选特征波段
    3.6 高光谱特征波段-矿源腐植酸含量的模型
        3.6.1 多元线性回归(MLR)
        3.6.2 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
        3.6.3 支持向量回归(SVR)
        3.6.4 BP神经网络模型(BPNN)
        3.6.5 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4.1 结论
    4.2 研究特色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玉米秸秆还田及腐熟剂对小麦产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产量的测定
        1.3.2 土壤各项指标测定
        1.3.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2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p H、电导率和容重的影响
    2.3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4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5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4)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热点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物分子育种
    1.1 水稻
    1.2 小麦
    1.3 玉米
    1.4 大豆
    1.5 大麦
    1.6 苦荞
    1.7 油料作物
    1.8 棉花
    1.9 作物遗传理论
2 种质资源
    2.1 植物种质资源
    2.2 动物种质资源
3 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
    3.1 转Bt基因抗虫棉花
    3.2 大丽轮枝菌
    3.3 花生条纹病毒
    3.4 稻瘟病
    3.5 水稻条纹病毒
    3.6 水稻矮缩病毒
    3.7 大豆疫霉菌
    3.8 农药
    3.9 其他
4 动物遗传育种
    4.1 鹿
    4.2 羊
    4.3 鸡
    4.4 牛
    4.5 猪
5 畜禽疾病防治
    5.1 口蹄疫
    5.2 禽流感
    5.3 禽白血病
    5.4 蓝耳病
    5.5 猪腹泻
    5.6 传染性法氏囊病
    5.7 兔瘟
    5.8 革兰氏阴性菌
    5.9 埃博拉病毒
    5.1 0 蜜蜂防病及检测
6 园艺科学
7 分子生物技术
    7.1 作物开花调控
    7.2 植物避荫反映
    7.3 叶型发育
    7.4 次生代谢物和育性调控
    7.5 基因突变体筛选
    7.6 遗传转化方法
    7.7 DNA测序方法
    7.8 CRISPR/Cas9技术
8 耕作栽培与农业机械化
    8.1 小麦立体匀播技术
    8.2 玉米增产增效研究
    8.3 超级稻精量穴直播技术
    8.4 精确变量播种施肥机
    8.5 油菜割晒机和种肥定位同播技术
    8.6 菜油防病管理技术
    8.7 菜籽油提取工艺装备
    8.8 叶菜收获机
9 农产品加工及储藏
1 0 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1 1 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
1 2 其他

(5)玉米乙烯信号通路基因ZmERF1和ZmEIL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抗逆相关的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1.1 转录因子的概述
        1.1.2 抗逆相关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2 ERF类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1.2.1 ERFs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
        1.2.2 ERFs转录因子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1.2.3 ERF转录因子在其它方面的作用
    1.3 植物对逆境胁迫应答的相关研究
        1.3.1 植物对逆境胁迫应答机制
        1.3.2 植物对逆境胁迫的激素应答途径
        1.3.2.1 乙烯信号传导途径
        1.3.2.2 ABA信号转导途径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玉米ZmERF1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田间材料
        2.1.2 菌株和质粒
        2.1.3 试验耗材、试剂
        2.1.4 仪器与设备
        2.1.5 培养基、常用缓冲液、试剂的配制
        2.1.6 ZmERF1基因及启动子的克隆引物
    2.2 试验方法
        2.2.1 模板的制备
        2.2.2 ZmERF1基因cDNA获得
        2.2.3 ZmERF1基因启动子的获得
        2.2.4 目的片段的扩增及回收
        2.2.5 目的片段与T载体的连接
        2.2.6 大肠杆菌DH5α 热激感受态的制备
        2.2.7 连接产物的转化大肠杆菌
        2.2.8 提取大肠杆菌质粒DNA
        2.2.9 检测大肠杆菌质粒DNA
        2.2.10 ZmERF1蛋白结构域的预测分析
        2.2.11 系统进化分析
        2.2.12 AP2保守结构域的比对
        2.2.13 启动子序列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玉米ZmERF1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2.3.1.1 玉米ZmERF1基因的cDNA克隆
        2.3.1.2 玉米ZmERF1基因的序列分析
        2.3.2 玉米ZmERF1启动子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玉米ZmERF1在籽粒发育和逆境胁迫中的功能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玉米材料
        3.1.1.2 菌株和质粒
        3.1.1.3 试验耗材、试剂
        3.1.1.4 仪器与设备
        3.1.1.5 培养基、常用缓冲液、试剂的配制
        3.1.1.6 引物
        3.1.2 方法
        3.1.2.1 不同激素和胁迫处理方法
        3.1.2.2 ZmERF1原核表达
        3.1.2.3 不同发育时期N04胚乳总蛋白的提取
        3.1.2.4 重组蛋白及总蛋白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
        3.1.2.5 重组蛋白及总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3.1.2.6 不同激素和胁迫处理下玉米苗叶片和根RNA提取、纯化及cDNA合成
        3.1.2.7 ZmERF1定量表达分析
        3.1.2.8 玉米自交系N04籽粒不同发育时期乙烯释放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原核表达ZmERF1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3.2.2 不同发育时期胚乳中ZmERF1的表达特征
        3.2.3 不同发育时期胚乳中ZmERF1蛋白的Western Blot
        3.2.4 玉米自交系N04不同发育时期籽粒的乙烯释放率
        3.2.5 ZmERF1基因在不同胁迫处理及不同激素下的表达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玉米ZmERF1亚细胞定位、转录活性和GCC-box绑定活性分析
    4.1 ZmERF1的亚细胞定位
        4.1.1 材料
        4.1.1.1 侵染材料
        4.1.1.2 菌株和质粒
        4.1.1.3 试验耗材、试剂
        4.1.1.4 仪器与设备
        4.1.1.5 培养基和常用试剂配制
        4.1.2 方法
        4.1.2.1 亚细胞定位载体pSuper-ZmERF1-GFP构建
        4.1.2.2 农杆菌热激感受态细胞制备
        4.1.2.3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细胞
        4.1.2.4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洋葱表皮细胞
        4.1.2.5 ZmERF1核定位信号肽及亚细胞定位预测
        4.1.2.6 ZmERF1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引物
    4.2 ZmERF1蛋白的转录活性及GCC-box绑定活性分析
        4.2.1 材料
        4.2.1.1 载体及菌株
        4.2.1.2 主要试剂
        4.2.1.3 主要仪器设备
        4.2.1.4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制
        4.2.1.5 引物
        4.2.2 方法
        4.2.2.1 酵母单、双杂交载体构建
        4.2.2.2 酵母感受态细胞制备及其热激转化
        4.2.2.3 酵母双杂交毒性实验及转录自激活实验
        4.2.2.4 酵母单杂交GCC及mGCC-pAbAi诱饵载体构建及诱饵酵母菌生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ZmERF1的NIL及亚细胞定位预测
        4.3.2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及转化农杆菌EHA105
        4.3.3 根癌农杆菌介导ZmERF1转化洋葱表皮细胞
        4.3.4 pGADT7-ZmERF1、pGBKT7-ZmERF1载体构建
        4.3.5 pGBKT7-ZmERF1酵母毒性实验
        4.3.6 pGBKT7-ZmERF1在酵母菌株Y2HGold转录激活活性
        4.3.7 ZmERF1的GCC绑定活性
    4.4 讨论
第五章 玉米ZmERF1转化拟南芥的功能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1.1 拟南芥种植
        5.1.1.2 菌株和质粒
        5.1.1.3 酶类和试剂
        5.1.1.4 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5.1.1.5 引物
        5.1.2 方法
        5.1.2.1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获得
        5.1.2.2 转 35S::ZmERF1基因拟南芥的耐盐和耐渗透指标分析
        5.1.2.3 转ZmERF1promoter::GUS fusions拟南芥的组织化学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拟南芥异源表达ZmERF1功能研究
        5.2.1.1 拟南芥ZmERF1过表达载体构建
        5.2.1.2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
        5.2.1.3 转 35S::ZmERF1拟南芥的抗盐性分析
        5.2.1.4 转 35S::ZmERF1拟南芥的高渗胁迫分析
        5.2.1.5 转 35S::ZmERF1拟南芥的高温胁迫分析
        5.2.1.6 转 35S::ZmERF1拟南芥相关抗性基因的表达分析
        5.2.1.7 转 35S::ZmERF1拟南芥ABA和乙烯合成基因在的表达分析
        5.2.2 转ZmERF1promoter::GUS fusions的拟南芥研究
        5.2.2.1 拟南芥ZmERF1promoter::GUS过表达载体构建
        5.2.2.2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获得
        5.2.2.3 GUS染色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玉米ZmEIL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6.1 实验材料和方法
        6.1.1 田间材料
        6.1.2 菌株和质粒
        6.1.3 试验耗材、试剂及培养基
        6.1.4 仪器与设备
        6.1.5 ZmEIL1基因克隆及定量引物
    6.2 试验方法
        6.2.1 模板制备
        6.2.2 ZmEIL1基因扩增及回收
        6.2.3 目的片段与T载体连接
        6.2.4 大肠杆菌的制备与转化
        6.2.5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与测序检测
        6.2.6 ZmEIL1氨基酸序列分析
        6.2.7 系统进化分析
        6.2.8 ZmEIL1、AtEIN3和AtEIL1荧光定量PCR
        6.2.9 ZmEIL1转录激活区及与ZmERF1的互作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玉米自交系N04与丹232中ZmEIL1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6.3.2 乙烯利和 1-MCP处理下玉米自交系N04幼苗叶与根中的ZmEIL1表达特征
        6.3.3 自交系N04和丹232胚乳与果皮发育过程中ZmEIL1的表达特征
        6.3.4 pGBKT7-ZmEIL1在酵母菌株Y2HGold的转录激活活性
        6.3.5 ZmEIL1与ZmERF1的互作
    6.4 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
    7.1 ZmERF1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7.2 ZmERF1在不同发育时期籽粒中表达模式
    7.3 非生物胁迫下ZmERF1基因的表达模式
    7.4 ZmERF1蛋白的功能分析
    7.5 ZmERF1启动子序列的克隆分析
    7.6 ZmERF1基因的功能验证
    7.7 ZmEIL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1 Hogland营养液
附录 2 作者简介
ABSTRACT

(6)类黄酮调控基因AtMYB12的异源表达及其对植物抗病性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生物类黄酮的结构及功能分析
        1.1 生物类黄酮的结构及分布
        1.2 类黄酮的生理功能
        1.2.1 生物类黄酮的药用功效
        1.2.1.1 类黄酮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1.2.1.2 类黄酮具有抗血栓、保护心脑血管作用
        1.2.1.3 类黄酮具有抗癌抗肿瘤作用
        1.2.1.4 类黄酮具有消炎镇痛功效
        1.2.1.5 类黄酮具有调节免疫力的作用
        1.2.1.6 类黄酮的其他药用功效
        1.2.2 生物类黄酮的生理作用
        1.2.2.1 类黄酮可以作为信号分子
        1.2.2.2 类黄酮与植物的防御反应相关
        1.3 类黄酮的合成代谢途径
        1.3.1 基因调控引起类黄酮的积累
        1.3.2 能量代谢过程中类黄酮的合成
        1.3.3 在植物生长与防御相关的代谢中的物质交换
        1.3.4 UV 辐射引起类黄酮的积累
        1.4 类黄酮中的重要组分芦丁
        1.5 类黄酮中的重要组分槲皮素
        1.6 类黄酮中的重要组分咖啡酰奎尼酸
    2.类黄酮的特异性调控因子 AtMyb12 的研究进展
    3. 果实中的特异性启动子(E4, 2A12, PG)的研究进展
        3.1 番茄果实特异性启动子 E4
        3.2 番茄果实特异性启动子 2A12
        3.3 番茄果实特异性启动子 PG
        3.4 番茄果实特异性启动子的应用
    4.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4.1 番茄作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4.2 烟草作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5.激发子诱导植物防御反应
        5.1 植物激发子(内源激发子)的种类
        5.2 激发子引起的信号传导
    6.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高含类黄酮转基因植株的培育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植物材料
        1.1.2 菌株和载体
        1.1.3 常用酶与生化试剂
        1.1.4 常用仪器
        1.1.5 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PCR 引物设计
        1.2.2 总 RNA 的抽提
        1.2.3 RT-PCR
        1.2.4 目的基因的克隆
        1.2.5 目的片段与质粒 DNA 的酶切
        1.2.6 载体去磷酸化
        1.2.7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1.2.8 序列测定
        1.2.9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2.10 热激转化大肠杆菌(DH5α)
        1.2.11 电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AGL I 或 LBA4404)
        1.2.12 转化菌落的阳性鉴定
        1.2.13 质粒 DNA 的提取
        1.2.14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1.2.15 农杆菌介导的番茄遗传转化
        1.2.16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遗传转化
        1.2.17 植物总 DNA 的提取
        1.2.18 转基因植株的阳性检测
        1.2.19 样品制备、转基因烟草和番茄中类黄酮和咖啡酰奎尼酸含量测定
        1.2.20 转基因植株的基因表达量鉴定(qRT-PCR)
    2.结果与分析
        2.1 AtMYB12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1.1 拟南芥 AtMYB12 基因 cDNA 的克隆
        2.1.2 果实特异性启动子 PG、2A12、E4 的克隆
        2.1.3 过渡载体 pX6-PG、pX6-2A12 和 pX6-E4 的构建
        2.1.4 番茄表达载体的构建
        2.1.5 番茄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AGL1)
        2.2 农杆菌介导的番茄遗传转化
        2.3 番茄果实类黄酮和咖啡酰奎尼酸含量 HPLC 分析
        2.4 烟草表达载体的构建
        2.4.1 烟草表达载体 pBin19::AtMYB11 的构建
        2.4.2 烟草表达载体的构建
        2.4.3 烟草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LBA4404)
        2.5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遗传转化
        2.6 烟草类黄酮含量 HPLC 分析
    3 讨论
        3.1 拟南芥转录因子 AtMYB12 基因和 AtMYB11 基因参与调控类黄酮类物质的合成
        3.2 E4、PG、2A12 调控 AtMYB12 基因表达的能力弱于 E8 启动子
        3.3 AtMYB12 基因弱的上调表达未激活类黄酮合成下游基因的表达,而只引起柚皮素查尔酮的富集
        3.4 烟草中单独超量表达与咖啡酰奎尼酸合成相关的基因没有提高咖啡酰奎尼酸的含量
    4 结论
第三章 转基因烟草对病害的抗性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植物材料
        1.1.2 供试病原菌
        1.1.3 病原菌的培养和保存
        1.1.4 生化试剂
        1.1.5 常用仪器
        1.1.6 培养基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烟草次生代谢物的提取
        1.2.2 平板抑菌试验
        1.2.3 病原菌接种
        1.2.4 烟草总 RNA 的抽提
        1.2.5 RT-PCR
        1.2.6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量测定(qRT-PCR)
        1.2.7 活性氧检测
        1.2.8 过氧化氢检测
        1.2.9 NO 检测
        1.2.10 接菌后叶片中孢子形态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基因烟草对多种病虫害提高了抗性
        2.1.1 转基因烟草中类黄酮类物质的测定
        2.1.2 转基因烟草抗虫效果检测
        2.1.3 转基因烟草对细菌病害的敏感性
        2.1.4 转基因烟草对真菌病害的敏感性
        2.1.5 转基因烟草对马铃薯 Y 病毒(PVY)的敏感性
        2.1.6 转基因番茄对番茄灰霉病的敏感性
        2.2 烟草提取物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2.1 烟草提取物对山东青枯病菌生长的影响
        2.2.2 烟草提取物对真菌生长的影响
    3.讨论
        3.1 AtMYB12 基因能够调控转基因烟草中芦丁的合成和积累
        3.2 芦丁含量提高的转基因烟草对多种病害表现抗性
        3.3 转基因烟草激发的抗病反应机制
        3.4 芦丁作为激发子诱导植物抗病性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件

(7)离子束介导转化的小麦变异系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麦抗旱性研究进展
        1.1.1 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
        1.1.2 小麦抗旱鉴定指标
    1.2 离子束介导小麦技术研究进展
    1.3 PCR和RAPD技术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1.3.1 PCR技术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1.3.2 RAPD技术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2 以小麦的分离群体作为转基因受体的离子束介导转基因变异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转化组合的出芽率和成株率的统计
        2.2.2 农艺性状的统计
        2.2.3 籽粒品质的统计
    2.3 小结
3 离子束介导外源DNA转化的小麦变异系主要生育期抗旱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变异材料相关指标的考察
        3.1.4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变异材料萌发期的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
        3.2.2 变异材料萌发期主要农艺指标分析
        3.2.3 变异材料正常灌水条件下农艺性状分析
        3.2.4 变异材料全生育期水分胁迫条件下农艺性状分析
        3.2.5 变异材料全生育期农艺性状的分析
        3.2.6 变异材料主要农艺性状的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分析
    3.3 小结
4 离子束介导外源DNA变异系小麦后代的RAPD分析
    4.1 变异系小麦后代RAPD分析的仪器和试剂
        4.1.1 试验主要仪器
        4.1.2 实验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4.2 变异系小麦后代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4.2.1 实验的主要材料
        4.2.2 变异系小麦后代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其检测
    4.3 变异系小麦后代RAPD试验及其产物检测
        4.3.1 RAPD试验优化
        4.3.2 变异系小麦后代RAPD基本反应体系及程序
        4.3.3 变异系小麦后代RAPD反应产物检测
    4.4 结果分析和讨论
        4.4.1 变异系小麦后代全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4.4.2 变异系小麦后代RAPD条带分析
    4.5 小结
5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
致谢

(8)转基因水稻,离你有多远?(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基因作物发展史
    1. 国外发展历史
    2. 国内发展历史
    3. 转基因水稻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二、我国面临着极为复杂的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应用决策
    1. 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平衡
    2. 成为保持全球最大的非转基因粮食生产国地位还是转变为全球的转基因粮食生产大国
    3. 转基因科技进展与人们对转基因认识上的巨大差距
    4. 我们是否要成为全球第一个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
三、加大转基因水稻研究力度和慎重推广转基因水稻是解决当前问题的较好办法

(9)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四、山东农大转基因研究提高作物品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光谱的风化煤矿源腐植酸含量速测模型研究[D]. 丁俐文.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玉米秸秆还田及腐熟剂对小麦产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J]. 陈士更,宋以玲,于建,肖承泽,李玉环,丁方军,张民. 山东科学, 2018(02)
  • [4]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热点回眸[J]. 王艳杰,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杨玉双,赵广才. 科技导报, 2018(01)
  • [5]玉米乙烯信号通路基因ZmERF1和ZmEIL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史庆玲.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5)
  • [6]类黄酮调控基因AtMYB12的异源表达及其对植物抗病性的贡献[D]. 李明.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5)
  • [7]离子束介导转化的小麦变异系抗旱性研究[D]. 戚艳磊. 郑州大学, 2011(04)
  • [8]转基因水稻,离你有多远?[J]. 韩俊强. 农业机械, 2010(16)
  • [9]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10]我国转基因水稻研究的现状[J]. 苏京平,闫双勇,孙林静,刁金男,马忠友,王胜军,刘学军. 天津农业科学, 2007(04)

标签:;  ;  ;  ;  ;  

山东农业大学转基因研究提高作物品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