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NMR和~(13)C-NMR在山茱萸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1H-NMR和~(13)C-NMR在山茱萸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一、~1H-NMR和~(13)C-NMR在山茱萸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彬,冯庆梅,张玲霞,王静,池军,王智民,代丽萍,陈随清[1](2022)在《酒萸肉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综合运用各种柱色谱分离技术对酒萸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应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酒萸肉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分别为7β-O-(2″-formylfuran-5″-methylene)-morroniside(1)、7-脱氢马钱子苷(7-dehydrologanin,2)、獐牙菜苷(sweroside,3)、7β-O-甲氧基莫诺苷(7β-O-methylmorroniside,4)、7α-O-甲氧基莫诺苷(7α-O-methymorroniside,5)、7β-O-乙氧基莫诺苷(7β-O-ethylmorroniside,6)、7α-O-乙氧基莫诺苷(7α-O-ethylmorroniside,7)、山茱萸新苷(cornuside,8)、脱水莫诺苷元(sarracenin,9)、马钱苷(loganin,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cornushmf A。

李青会[2](2021)在《山茱萸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浙江、河南、陕西和安徽等省。山茱萸作为一味传统中药,主治肝肾亏虚所致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崩漏带下、遗精遗尿、体虚大汗等症。山茱萸中含有萜类、鞣质、黄酮、有机酸类等多种有效成分。药理学研究表明,山茱萸果肉具有肝肾保护、保护神经、降血糖、抗氧化以及抗肿瘤活性。山茱萸叶是山茱萸植物的地上部分,目前少有关于山茱萸叶中具体化合物种类及含量的研究报道。本文用90%的乙醇提取的山茱萸叶,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乙酸乙酯部分利用硅胶、Spehadex LH-20、CHP-20P等填料进行柱层析分离,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UV)、核磁共振(13C-NMR、1H-NMR)等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出17个化合物。分别是28-p-Methoxycynnamoyl-lupa-20-en(1),熊果酸(2),Ally 3β-(pent-4-ynoyloxy)olean-12-en-28-oate(3),积雪草酸(4),Mevaloside(5),阿江榄仁酸(6),3β,11α,12,15α,20β-Pentahydroxyurs-12-en-24-al(7),麦珠子酸(8),槲皮素(9),β-胡萝卜苷(10),Soyasaponin VI(11),柚皮素(12),马尾柴酸(13),2,2-Dimethylcyclohexane-1,3-dione(14),正丁基果糖(15),没食子酸(16),马钱苷(17)。利用气质联用色谱仪(GC-MS)分析山茱萸叶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层,分析结果表明其中含量最大的是维生素E(19.39%)。本文建立一种对山茱萸叶中9种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的HPLC分析方法,其中的Mevaloside、没食子酸、马钱苷、麦珠子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230 mg/g,0.794 mg/g,1.679 mg/g,0.514 mg/g。并且测定了山茱萸各部位中马钱苷含量,果实中含量最高为25.443 mg/g。此外,还对化合物体外进行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马钱苷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和柚皮素具有良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从而筛选出具有潜在降血糖、改善阿尔茨海默症以及抗氧化美白功效的单体化合物。

黄蓉[3](2021)在《粗茎秦艽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孙兵[4](2021)在《野胡麻化学成分研究及其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文中认为野胡麻(Dodartia orientalis L.)为通泉草科(Mazaceae)野胡麻属(Dodartia)植物,别名紫花秧、多德草。野胡麻分布于我国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西部、四川等地,国外分布在蒙古、高加索、俄罗斯和伊朗等国家。野胡麻在我国主要用于中医学和蒙医学,治疗湿疹、荨麻疹、小儿肺炎、神经衰弱等疾病。目前,对野胡麻的报道主要是同其他中药配伍,制成方剂,治疗疾病。但是有关野胡麻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相对较少,其治疗疾病的机理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本文对野胡麻的植物学特征、分类学变更、化学成分、药理研究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系统分离鉴定了野胡麻全草的化学成分,还检测了部分单体化合物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对野胡麻的70%乙醇冷浸提取物进行了系统分离,以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依次萃取;再将得到的各层萃取物,经过硅胶、LH-20凝胶、聚酰胺、小孔树脂MCI Gel、大孔树脂AB-8等柱层析,以及制备薄层、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采用理化性质分析、共薄层、1H NRM、13C NRM数据解析等方法,共确定了25个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这些化合物包括8个黄酮类化合物:金圣草黄素(1)、苜蓿素(2)、芹菜素(3)、木犀草素(4)、槲皮素(5)、苜蓿素-4′-O葡萄糖苷(6)、Tricin-7-O-(β-glucuronide-6??-butyl ester)(7)、芦丁(8);7个三萜类化合物:白桦脂醇(9)、β-香树脂醇-3-棕榈酸酯(10)、羽扇豆醇(11)、白桦脂酸(12)、齐墩果酸(13)、熊果酸(14)、2-deoxyrubianol F(15);3个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16)、豆甾烷3-β,5,6-α-三醇(17)、胡萝卜苷(18);4个脂肪酸类化合物:二十三烷酸(19)、十九烷酸(20)、十七烷酸(21)、亚油酸乙酯(22);2个酚类化合物:水杨酸(23)、白藜芦醇(24);1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京尼平苷(25)。其中9个化合物:(6)、(10)、(15)、(17)、(19)、(20)、(21)、(22)、(23)为首次在野胡麻中分离得到。对从野胡麻中分离的19个化合物通过MTT方法检测了其对小鼠脾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6个化合物(1)、(2)、(3)、(7)、(15)、(22)同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小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3个化合物(4)、(5)、(17)同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小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对野胡麻化学成分的认识,并初探了19种单体化合物的免疫活性,为深入野胡麻的药理学研究和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栾娜,王欣,钟祥键,周娜,隽京,冀麟麟,李金杰,尚小雅[5](2021)在《山茱萸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山茱萸乙醇提取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化学组成及其对神经的保护作用。采用正相常压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大孔吸附树脂、闪式低压正反相硅胶和氰基、反相高压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显示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组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谱、质谱,同时结合已知文献数据对比鉴定化合物结构;再采用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对分离鉴定的化合物进行体外神经保护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从山茱萸显示神经保护活性的组分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7-β-莫诺苷(1)、7-β-O-甲基莫诺苷(2)、7-α-0-甲基莫诺苷(3)、金吉苷(4)、cornolactones D(5)、pollenfuran A(6)、threo-2,3-bis (4-hydroxy-3-methoxyphenyl)-3-ethoxypropan-1-ol (7)、5-羟甲基糠醛(8)和3,4-二-羟基苯甲酸(9);其中化合物pollenfuran A(6)和threo-2,3-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3-ethoxypropan-1-ol(7)为首次从山茱萸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cornolactones D(5)为首次从山茱萸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β-莫诺苷(1)、7-β-0-甲基莫诺苷(2)、7-α-0-甲基莫诺苷(3)具有神经保护活性。

曾顺[6](2020)在《石韦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石韦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历代本草亦多有记载,具有利水通淋、清肺泄热、止血等功效。本论文对石韦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对阐明中药材石韦的化学成分,为石韦药材的开发和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由于有柄石韦的自然资源丰富,栽培繁殖技术成熟,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可种植,现在有柄石韦在市场上使用最为广泛,其他两种石韦较为少见,故收集药典规定来源之一的有柄石韦作为研究对象。本论文取得如下成果:200kg石韦药材经粉碎后用7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物依次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萃取液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RP-C18、pre-HPLC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从石韦正丁醇部位分离获得了37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MS、NMR等波谱数据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确定每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圣草酚-7-O-β-D-葡萄糖苷甲酯(1)、绿原酸甲酯(2)、(+)-儿茶素(3)、5-甲氧基-2-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甲酯(4)、香草酸(5)、原儿茶酸(6)、七叶内酯(7)、表儿茶素(8)、4-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9)、4β-carboxymethyl-(-)-epicatechin methyl ester(10)、咖啡酸(11)、对香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咖啡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3)、圣草酚-7-O-β-葡萄糖苷(14)、墨沙酮-6-O-葡萄糖苷(15)、3′,5′,5,7-tetrahydroxy-6-C-β-D-glucopyranosyl-flavanone(16)、异落叶松树脂酚-6-O-β-D-吡喃葡萄糖苷(17)、3-(β-D-Glucopyranosyloxymethyl)-2-(4-hydroxy-3-methoxyphenyl)-5-(3-hydroxypropyl)-7-methoxydihydrobenzofuran(18)、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9)、山奈酚-3-(2-乙酰吡喃葡萄糖)-7-呋喃阿拉伯糖苷(20)、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21)、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2)、山奈酚-7-O-α-L-阿拉伯糖苷(23、7,8-dihydro-9′-hydroxyl-3′-methoxyl-8-hydroxymeth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1′-benzofuranpropanol-9′-O-β-Dglucopyranoside(24)、山奈酚-3-O-α-L-鼠李糖-7-O-α-L-阿拉伯糖苷(25)、alphitonin-4-O-glucoside(26)、圣草酚-6-C-β-D-葡萄糖苷(27)、(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28)、儿茶素-3-O-α-L-鼠李糖苷(29)、二氢柏松苷(30)、3-O-feruloylsucrose(31)、八角枫苷A(32)、山奈酚-3-O-β-D-葡萄糖-7-O-α-L-阿拉伯糖苷(33)、山奈酚-3-O-β-D-葡萄糖-7-O-β-D-芹菜糖苷(34)、山奈酚-3-O-β-D-吡喃木糖-7-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35)、(±)橙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36)、erythro-7,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4-O-β-D-glucopyranoside(37)。本论文从石韦分离鉴定了37个化合物,有柄石韦种内首次分离鉴定了29个化合物,除化合物10、13、16外,其余26个化合物4、6-9、12、15、17-20、22-32、34-37为首次从石韦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7个黄酮类化合物,5个木脂素类(化合物15、17、18、24、28、37)化合物,4个酚酸类和其他类。本研究明确了石韦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药材石韦的药理活性物质研究提供了参考指标,也为石韦及其含石韦的成方制剂的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王雅婧[7](2019)在《异叶败酱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体外抗白血病活性筛选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大孔树脂色谱、硅胶柱色谱、中压液相、高效液相、半制备液相等分离方法和技术研究异叶败酱Pa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的化学成分,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对分离得到的各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白血病活性测试。方法:用乙醇回流提取异叶败酱全草,得到异叶败酱总浸膏。加水成悬浮液后,依次用石油醚、正丁醇、氯仿、乙酸乙酯萃取,得到极性不同的萃取物。取正丁醇部分用大孔树脂色谱、硅胶柱色谱、中压液相、高效液相、半制备液相等分离方法和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后通过核磁共振碳谱、氢谱,高分辨质谱分析确定各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通过CCK-8试剂盒测定各单体化合物和阳性对照药顺铂对HL-60(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K562(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计算细胞抑制率及IC50值,进行初步的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从异叶败酱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patrinoside(A)、Heteroside A(B)、Roseoside II(C)、(3-O-α-L-arabinopyranosyl hederagenin28-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D)、apigenin4’-O-β-D-glucopyranoside(E)、fissoside B(F)、芹菜素-7-O-β-D-芦丁糖苷(G)、rhamnocitrin3-O-[α-L-rhamnopyranosyl(l→4)-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alactopyrano side(H)。其中化合物B为新化合物;化合物A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C、D、E、F、G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白血病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A、B、C、F、G对HL-60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抑制作用,化合物C、D、E、F、G对K562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抑制作用。结论:本研究从异叶败酱中成功分离、鉴定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A、B为环烯醚萜类成分,化合物C为甲基环己烯型单萜苷类,化合物D为三萜皂苷类成分,化合物EH为黄酮类成分。由此可知,异叶败酱中所含化学成分种类比较丰富。通过CCK-8法筛选了化合物AG对HL-60和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各单体化合物对白血病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抑制作用,并且,化合物A、C、D、F、G对HL-60细胞、化合物C、D、E、F、G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邹献亮[8](2019)在《地黄及六味地黄胶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主要通过对熟地黄及六味地黄胶囊的质量标准进行深入研究,提升现有标准,为地黄及六味地黄胶囊的质量提升研究提供合理科学依据。方法:1.目标成分分离:对50kg熟地黄药材采用乙醇热回流得4.6kg浸膏,通过化学柱层析方法,先后通过D101大孔树脂、MCI柱、以及制备液相分离纯化,制备对照品。2.生地及熟地质量标准提升研究:以梓醇和毛蕊花糖苷作为生地TLC鉴别指标成分,采用高效MN254薄层板,用乙酸乙酯:甲醇:甲酸:水=14:3:1:1.8展开系统,喷10%硫酸乙醇显色。以毛蕊花糖苷和异毛蕊花糖苷作为熟地TLC鉴别指标成分,采用烟台薄层板,用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下层溶剂展开系统,喷10%硫酸乙醇显色。采用MGⅡ(4.6×250 mm,5μm)色谱柱,选择乙腈-0.1%甲酸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334nm检测,以毛蕊花糖苷为内参物,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洋地黄叶苷C、焦地黄苯乙醇苷A1、毛蕊花糖苷和焦地黄苯乙醇苷B1四个苯乙醇苷类成分的含量。并通过LC-MS鉴定出8个苯乙醇苷类成分,建立HPLC-fingerprint图谱。以毛蕊花糖苷为参考峰,标记为S,计算指纹图谱中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及相对峰面积,进行方法学考察。3.六味地黄胶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分别在现行15增补版药典基础上建立提升六味地黄胶囊中熟地、茯苓的薄层鉴别。以毛蕊花糖苷和异毛蕊花糖苷为指标成分,定性鉴别复方中熟地,采用烟台薄层板,展开剂为氯仿:甲醇:水(13:7:2),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显色,在白光下观察。以茯苓酸为指标成分,定性鉴别复方中茯苓,采用进口高效Merck 254薄层板,展开系统为氯仿:乙酸乙酯:甲酸(10:2:0.2),在白光下检视。同时以毛蕊花糖苷为熟地中定量指标成分,采用Uni Sil?5-120 C18-Polar(4.6mm×250mm,5μm)色谱柱,选择乙腈-0.1%磷酸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334nm检测。以茯苓酸为茯苓中定量指标成分,采用Chrom CoreTM 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选择乙腈-0.1%磷酸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210nm检测。结果:1.目标成分分离:从熟地黄中分离纯化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光谱和波谱数据鉴定为7个苯乙醇苷类,和2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其中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分别为洋地黄叶苷C、海胆苷、焦地黄苯乙醇苷A1、毛蕊花糖苷、焦地黄苯乙醇苷B1、异毛蕊花糖苷和焦地黄苯乙醇苷D,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为龙胆苦苷和獐牙菜苷。2.生地及熟地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生地和熟地薄层图均清晰,供试品和对照药材与对照品在相同Rf值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熟地黄和生地黄HPLC含量测定经过方法学考察和验证,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耐用性,并且克服了参考标准品的不足,简单可行。测定的18批生地和17批熟地样品,四种苯乙醇苷类成分含量范围分别在0.4504~2.5086 mg/g和0.4644~1.9778 mg/g。18批生地和17批熟地相似度均在0.9以上(除1批生地外)。3.六味地黄胶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定性鉴别复方中,各个薄层色谱图中供试品与对照品信息一致,阴性样品则无相应斑点。2个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好,准确度高。25批修正胶囊样品毛蕊花糖苷含量范围在0.005~0.065 mg/粒,检测了25批修正胶囊样品茯苓酸含量范围在0.046~0.078mg/粒。结论:1.起草了生地和熟地质量标准提升草案,新增或改善生地及熟地薄层鉴别方法,规定生地黄此4种苯乙醇苷类成分含量不得低于0.08%,熟地黄此4种苯乙醇苷类成分含量不得低于0.07%,地黄经炮制处理前后,相似度高,表明主要化学成分基本无差异性。同时一测多评定量分析方法结合HPLC指纹图谱特征区分方法,可成功用于评价地黄的质量。2.起草了六味地黄胶囊标准草案,规定六味地黄胶囊中毛蕊花糖苷含量不得低于20μg/粒,茯苓酸含量不得低于35μg/粒。

王家鹏[9](2019)在《两株植物内生青霉菌次生代谢产物及两种中药材的微生物发酵改性研究》文中指出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结构多样,且多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是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本论文对从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nianum Kom.)中得到的两株内生真菌娄地青霉(Penicillium roqueforti)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新产生的萜类化合物形成的化学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同时还对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利用娄地青霉对栀子和小百部进行了发酵改性研究。本论文第一主要对娄地青霉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共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包括8个新二倍半萜化合物peniroquesines D-K,化合物peniroquesines A-D,H和J-K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抗肿瘤细胞毒活性,化合物peniroquesines A,B,H和K还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NO生成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通过同位素标记实验对从两株青霉菌中分离得到的新萜类化合物产生的化学机制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新骨架二倍半萜peniroquesines A-K在从GFPP到终产物的环化过程中各经历了多次Wagner-Meerwein重排(WMR),一次三重Wagner-Meerwein重排(T-WMR),一次Ⅰ型dyotropic重排(DTR)以及一次1,3-H迁移。本论文第二章对扩展青霉发酵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分离并鉴定了22个化合物,包括5个结构新颖的杂萜化合物。其中,expanstines A-E为5个涉及两种新骨架的环氧环己烯酮化合物,特别是expanstines D-E都含有一个罕见的氧杂环丁烷的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结合ECD实验确定了它们的绝对构型。生物活性研究表明,此外,expanstines D和E还对枯草芽孢杆菌有着极强的选择性抑制作用(MIC:0.25 μg/mL)。对化合物 4’-oxomacrophorin A 7’-acetate(6)和 4’-oxomacrophorin A(7)的光敏性进行分析,并揭示了expanstines A-E为化合物6和7经光催化得到的人工产物,其形成过程分别涉及了[2+2]Paterno-Buchi光化学环加成以及一个罕见的分子内photo-ene反应。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开展了中药材的微生物发酵改性研究,利用娄地青霉对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和小百部(Asparagus filicinus)进行发酵改性。研究表明,娄地青霉能转化栀子的主要成分京尼平苷得到3个新的非对映异构体genitines A-C以及一个已知化合物京尼平。生物活性对比分析表明,转化得到的4个化合物的抗肿瘤细胞毒活性和抗炎活性均强于京尼平苷。对小百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从中分离并鉴定了 23个化合物,其中包括一个通过C-7-C-14连接的具有七元B环的新骨架甾体化合物aspafilisine。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娄地青霉对小百部进行发酵改性,采用NMR对小百部发酵前后的粗提物进行了表征分析。论文最后对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从2010年来发表在权威期刊的部分倍半萜、二萜及二倍半萜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罗萍[10](2019)在《接骨木镰孢菌和赭曲霉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山茱萸的微生物发酵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内容包括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分析以及利用植物内生菌发酵改性中药材的研究。植物内生真菌能够产生化学结构多样的且具有丰富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对发现新化合物、开发新药以及研究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微生物发酵是传统中药材炮制加工的重要方法,可转化中药成分,产生减毒增效的效果,提高中药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中药“二次开发”。本文第一章概述了镰孢菌属真菌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镰孢菌属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型及其生物活性。第二章主要研究接骨木镰孢菌(Fusarium sambucinumB10.2)的次生代谢产物,从中共分离鉴定了 15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ambacide(1)、12β-aceto xy-4,4-dimethyl-24-methylene-5α-cholesta-8,14-diene-3β,11α-diol(2)、bisphenolA(3)、cyclonerodiol(4)、trichoderiol A(5)、T-2tetraol(6)、角鲨烯(7)、胸腺嘧啶核苷(8)、尿嘧啶核苷(9)、吲唑(10)、尿嘧啶(11)、甲基D-葡萄糖苷(12)、β-谷甾醇(13)、eudesmin(14)、木兰脂素(15)。接骨木镰孢菌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类型主要是萜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其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C)为32μg/mL,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抑制活性,抑制率为47.1%(终浓度为50μM)。第三章对赭曲霉菌(Aspergillus ochratea SX-C7)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固体发酵的方式发酵土豆块,发酵完成后将发酵物进行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从中共分离得到了 10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emivioxanthin(1)、6-hydroxy-p-menth-4(5)-en-3-one(2)、黄曲霉素(3)、木兰脂素(4)、preussin(5)、circumdatins D(6)、28-异岩藻甾醇(7)、sclerotiamide(8)、3β-hydroxyergosta-8,24(28)-dien-7-one(9)、3-O-β-D-glucopyranosyl stigmasta-5(6),24(28)-diene(10),化合物类型包括生物碱和甾醇等。抑菌活性实验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0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MIC值为2μg/mL,抑制效果和阳性对照相当,化合物1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62.3%(终浓度为503βM)。第四章基于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的化学成分研究,探索了真菌对山茱萸的发酵改性。采用50株不同的植物内生真菌发酵山茱萸,发现无柄拟盘菌(Pestalotiopsi.s neglecta TG-3)能通过固体发酵使山茱萸中的化学成分发生转化。从无柄拟盘菌发酵改性的山茱萸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是马钱子苷苷元(1),3cα,7β-dihydroxy-8β-methyloctahydro-4β-methyl formate(2)、sarracenin(3)和4-epi-alyxialactone(4)。从山茱萸药材中共分离鉴定了 5个主要的己知化合物:齐敦果酸(5)、a-莫诺苷(6)、马钱子苷(7)、(7β)-7-氧甲基莫诺苷(8)、蔗糖(9)。实验表明化合物1和2是在无柄拟盘菌和山茱萸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该研究为山茱萸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丰富了微生物发酵改性中药材的研究。

二、~1H-NMR和~(13)C-NMR在山茱萸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H-NMR和~(13)C-NMR在山茱萸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酒萸肉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提取分离
3 结构鉴定
4 讨论

(2)山茱萸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资源概述
        1.1.1 山茱萸属植物简介
        1.1.2 植物生长习性、分布
        1.1.3 植物形态特征
        1.1.4 植物图片
    1.2 山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
        1.2.1 挥发性成分
        1.2.2 五环三萜类及其酯类
        1.2.3 山茱萸中的环烯醚萜类成分
        1.2.4 黄酮类化合物
        1.2.5 有机酸类化合物
        1.2.6 鞣质类化合物
        1.2.7 其他类成分
    1.3 山茱萸属植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1.3.1 降血糖作用
        1.3.2 抗肿瘤作用
        1.3.3 神经系统保护作用
        1.3.4 抗氧化作用
        1.3.5 肝肾保护作用
        1.3.6 其他作用
    1.4 临床配伍应用
        1.4.1 复方中的应用
        1.4.2 不同炮制方法的应用
    1.5 山茱萸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1.5.1 HPLC分析
        1.5.2 HPLC-MS鉴别
        1.5.3 指纹图谱
        1.5.4 GC-MS分析
        1.5.5 HPLC-QAMS分析
        1.5.6 ICP-MS分析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山茱萸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山茱萸叶中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2.3.1 提取方法的选择
        2.3.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3.3 提取过程
        2.3.4 分离过程
    2.4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4.1 化合物ZY-1
        2.4.2 化合物ZY-2
        2.4.3 化合物ZY-3
        2.4.4 化合物ZY-4
        2.4.5 化合物ZY-5
        2.4.6 化合物ZY-6
        2.4.7 化合物ZY-7
        2.4.8 化合物ZY-8
        2.4.9 化合物ZY-9
        2.4.10 化合物ZY-10
        2.4.11 化合物ZY-11
        2.4.12 化合物ZY-12
        2.4.13 化合物ZY-13
        2.4.14 化合物ZY-14
        2.4.15 化合物ZY-15
        2.4.16 化合物ZY-16
        2.4.17 化合物ZY-17
    2.5 山茱萸叶提取物石油醚层GC-MS分析
    2.6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山茱萸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分析
    3.1 定量分析的意义
    3.2 药品、试剂和仪器
        3.2.1 药品
        3.2.2 试剂与仪器
    3.3 山茱萸叶中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3.3.1 实验方法
        3.3.2 标准品溶液制备
        3.3.3 供试品溶液制备
        3.3.4 方法学验证
        3.3.5 含量测定
        3.3.6 植物不同部位中马钱苷含量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化合物的酶活性抑制实验
    4.1 实验试剂
    4.2 实验仪器
    4.3 酶活性实验
        4.3.1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实验
        4.3.2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4.3.3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4.4 结果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4)野胡麻化学成分研究及其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通泉草科简述
        1.1.1 通泉草科在分类学上的变更
        1.1.2 我国通泉草科药用植物
    1.2 野胡麻植物学特征
        1.2.1 生境分布
        1.2.2 形态特征
        1.2.3 药材鉴别
    1.3 野胡麻化学成分研究
        1.3.1 黄酮类
        1.3.2 三萜类
        1.3.3 苯丙素类
        1.3.4 环烯醚萜类
        1.3.5 酚类
        1.3.6 甾体类
        1.3.7 其他类化合物
    1.4 野胡麻药理研究及应用
        1.4.1 药理研究
        1.4.2 功能主治和应用
    1.5 天然产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1.5.1 天然产物的免疫促进作用
        1.5.2 天然产物的免疫抑制作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1.1 药材
        2.1.2 试剂
        2.1.3 实验仪器及其参数
        2.1.4 层析介质
        2.1.5 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野胡麻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2.2.2 野胡麻单体化合物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野胡麻单体化合物的纯度鉴定
    3.2 野胡麻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2.1 单体化合物结构解析
        3.2.2 单体化合物结构总结
    3.3 野胡麻单体化合物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山茱萸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神经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方法
        1.3.2 神经保护活性的测定
        1.3.3 活性成分中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活性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分析
    2.2 活性成分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3 结论

(6)石韦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缩写词表
第1章 石韦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1.1 前言
    1.2 化学成分
        1.2.1 多糖
        1.2.2 黄酮及其苷类
        1.2.3 三萜及其苷类
        1.2.4 挥发油类
        1.2.5 多酚类
        1.2.6 甾体类
    1.3 药理作用
        1.3.1 利尿通淋
        1.3.2 降低血糖
        1.3.3 抗氧化
        1.3.4 护肾
        1.3.5 促进伤口愈合
        1.3.6 治疗下路感染
        1.3.7 抗菌抗病毒
    1.4 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第2章 石韦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材料简介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来源
        2.2.2 仪器和试剂
        2.2.3 提取分离
    2.3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2.4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3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异叶败酱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体外抗白血病活性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词英汉对照
前言
第一章 异叶败酱化学成分及生物学活性研究概况
    1.1 异叶败酱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1.2 异叶败酱的生物学研究现状
第二章 异叶败酱化学成分的分离
    2.1 仪器及试剂
    2.2 药材
    2.3 实验方法
        2.3.1 异叶败酱全草的提取与粗分离
        2.3.2 异叶败酱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
    2.4 小结
第三章 化合物结构鉴定
    3.1 化合物结构鉴定
    3.2 异叶败酱单体化合物的研究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异叶败酱抗白血病活性评价
    4.1 材料
        4.1.1 细胞
        4.1.2 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细胞培养
        4.2.1 细胞复苏
        4.2.2 细胞传代
        4.2.3 细胞冻存
    4.3 活性测试
        4.3.1 实验原理
        4.3.2 配置实验药液
        4.3.3 实验方法
        4.3.4 确定实验条件
    4.4 各单体化合物活性测试
    4.5 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结果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地黄及六味地黄胶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熟地黄中苯乙醇苷类对照品的分离与制备
    第一节 实验部分
        1、仪器与材料
        2、对照品分离纯化与制备
    第二节 化合物结构解析
        1、结构鉴定
        2、讨论
第二章 生地及熟地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第一节 熟地黄薄层色谱鉴别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熟地黄薄层色谱鉴别结果
    第二节 生地黄薄层色谱鉴别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生地黄薄层色谱鉴别结果
    第三节 一测多评测定地黄中四种苯乙醇苷物质的含量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方法学考察
        4、一测多评方法学(QAMS)建立
        5、样品测定结果
        6、讨论
    第三节 地黄指纹图谱研究
        1、仪器与材料
        2、方法与结果
        3、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六味地黄胶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第一节 六味地黄胶囊及原料药材的定性鉴别
        1、仪器、试剂与材料
        2、熟地薄层鉴别
        3、茯苓薄层鉴别
        4、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六味地黄胶囊含量测定
        1、仪器、试剂与材料
        2、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测定
        3、茯苓酸的含量测定
        5、讨论与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化合物核磁图谱
    ·附录2 文献综述 六味地黄胶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3 生地标准草案
    ·附录4 熟地黄标准草案
    ·附录5 六味地黄胶囊企业内控标准草案
    ·附录6 在读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

(9)两株植物内生青霉菌次生代谢产物及两种中药材的微生物发酵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娄地青霉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第一节 娄地青霉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1 前言
        2 结果与讨论
        2.1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2.2 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2.3 化合物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 真菌来源
        3.3 PDA及土豆培养基的制作
        3.4 菌种的活化及固体发酵
        3.5 提取分离
        3.6 抗肿瘤细胞毒活性
        3.7 一氧化氮(NO)生成抑制活性
        3.8 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3.9 抗菌活性
        3.10 PeniroquesinesA和B的Mosher酯的制备
    第二节 新二倍半萜化合物产生的化学机制解析
        1 前言
        2 结果与讨论
        2.1 新骨架二倍半萜生源途径研究
        3 实验部分
        3.1 Peniroquesines A和H的[U-~(13)C_6]-葡萄糖和[1-~(13)C]-醋酸钠标记实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扩展青霉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第一节 扩展青霉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1 前言
        2 结果与讨论
        2.1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2.2 新化合物生物活性
        2.3 化合物物理及波谱数据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 材料来源
        3.3 菌种活化及固体发酵
        3.4 提取分离
        3.5 ECD计算
        3.6 抗肿瘤活性、抗炎活性、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抗菌活性
    第二节 新骨架化合物的形成机制
        1. 前言
        2 结果与讨论
        2.1 化合物6的光敏性解析
        2.2 光反应的验证及机理
        3 实验部分
        3.1 光反应的HPLC检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娄地青霉对栀子的发酵改性研究
    1 前言
    2 结果与讨论
        2.1 娄地青霉对栀子的固体发酵
        2.2 转化后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3 微生物转化的验证
        2.4 生物活性测试
        2.5 化合物物理及波谱数据
    3 实验部分
        3.1 仪器与试剂
        3.2 材料来源
        3.3 栀子的固体发酵
        3.4 栀子及发酵栀子的提取和分离
        3.5 京尼平苷的固体发酵
        3.6 发酵前后的HPLC-MS检测
        3.7 抗肿瘤活性及NO生成抑制活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百部的化学成分及微生物发酵改性研究
    1 前言
    2 结果与讨论
        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2 生物活性测试
        2.3 小百部发酵前后粗提物的NMR表征
        2.4 部分甾体皂苷的单体发酵
        2.5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 实验用药材
        3.3 小百部的提取和分离
        3.4 Aspafilisine (1)的硼氢化还原
        3.5 小百部的微生物发酵
        3.6 部分化合物的单体发酵
        3.7 抗肿瘤活性、抗炎活性、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抗菌活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萜类化合物(C_(15)-C_(25))生源途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萜类先导物的生物合成
        2.1 MVA途径
        2.2 MEP途径
    3 倍半萜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3.1 1,10-cyc
        3.2 1,11-cyc
    4 二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4.1 Type Ⅰ途径
        4.2 Type Ⅱ途径
    5 二倍半萜的生物合成
        5.1 Type Ⅰ途径
        5.2 Type Ⅱ途径
    本章小结
附录Ⅰ 部分新化合物谱图
附录Ⅱ 部分缩写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10)接骨木镰孢菌和赭曲霉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山茱萸的微生物发酵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镰孢菌属真菌研究进展
    1 前言
    2 镰孢菌属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2.1 萜类化合物
        2.1.1 倍半萜
        2.1.2 二倍半萜
        2.1.3 三萜
        2.1.4 四萜
        2.2 非核糖体多肽类
        2.2.1 环状四肽类化合物
        2.2.2 环状五肽类化合物
        2.2.3 其他多肽类
        2.3 蒽醌、萘醌类化合物
        2.4 酸类
        2.4.1 烯酸类
        2.4.2 伏马酸
        2.5 生物碱
        2.6 杂环类化合物
        2.6.1 吡啶环类
        2.6.2 吡喃环类
        2.6.3 吡咯烷类
    3 镰孢菌属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3.1 抗菌活性
        3.2 细胞毒活性
        3.3 其他活性
        3.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接骨木镰孢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菌株培养
        2.3 发酵物的提取分离
        2.4 抑菌活性
        2.5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3 结果与讨论
        3.1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3.2 抑菌活性
        3.3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赭曲霉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及其活性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菌株培养
        2.3 提取分离过程
        2.4 抑菌活性
        2.5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3 结果与讨论
        3.1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
        3.2 抑菌活性
        3.3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茱萸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材料
        2.3 山茱萸发酵菌株的筛选
        2.4 无柄拟盘菌发酵山茱萸主要成分提取分离
        2.5 山茱萸主要成分提取分离
        2.6 单体发酵
    3 结果与讨论
        3.1 山茱萸发酵菌株的筛选
        3.2 无柄拟盘菌发酵山茱萸主要成分
        3.3 山茱萸主要成分
        3.4 单体发酵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与奖励
致谢

四、~1H-NMR和~(13)C-NMR在山茱萸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酒萸肉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研究[J]. 李红彬,冯庆梅,张玲霞,王静,池军,王智民,代丽萍,陈随清. 中国中药杂志, 2022
  • [2]山茱萸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D]. 李青会. 西北大学, 2021(12)
  • [3]粗茎秦艽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黄蓉.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4]野胡麻化学成分研究及其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D]. 孙兵.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山茱萸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神经保护作用[J]. 栾娜,王欣,钟祥键,周娜,隽京,冀麟麟,李金杰,尚小雅.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21(01)
  • [6]石韦的化学成分研究[D]. 曾顺. 南昌大学, 2020(08)
  • [7]异叶败酱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体外抗白血病活性筛选研究[D]. 王雅婧.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地黄及六味地黄胶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邹献亮.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两株植物内生青霉菌次生代谢产物及两种中药材的微生物发酵改性研究[D]. 王家鹏. 云南大学, 2019
  • [10]接骨木镰孢菌和赭曲霉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山茱萸的微生物发酵改性研究[D]. 罗萍. 云南大学, 2019(03)

标签:;  

~1H-NMR和~(13)C-NMR在山茱萸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