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单片机和C8051F020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

PIC单片机和C8051F020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

一、PIC单片机与C8051F020单片机的串行通讯(论文文献综述)

曾波[1](2020)在《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与制作》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心电图机是基于人体生理原理,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实现的一种高科技和高精度的医疗仪器设备。数字心电图机的作用是记录和显示心脏跳动时产生的电生理信号。医生通过查看心电图的波形形态、幅度大小和心脏跳动间期的宽度时间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形态的心电波形参考相应专业心电图数据进行比对诊断;医生可以有效的掌握心脏的状态,为后续诊断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通过心电图可以有效的诊断出心率不齐,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等病症。心电图机经过多年应用和技术积累已经成为医院内部各科室不可缺少的诊断设备,利用心电图机进行心脏检测也是各个病症诊断时的基本检查项目;该设备在医院中属于诊断技术成熟,性能可靠,操作简单,诊断便宜,患者容易接受的医疗设备之一。为实现对数字心电图机的计量检定,国家公布了《JJG 1041-2008数字心电图机检定规程》标准以实现对数字心电图机进行相应的计量工作。数字心电图机的性能指标复杂,检测项目繁多,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和制作可以有效解决数字心电图机计量时的难度和提高计量速度,减少数字心电图机计量工作的工作量。为了实现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与制作,本文完成的工作如下:首先,对数字心电图机的检定规程进行深入分析,确定需要完成的检测项目的性能和功能需求,分析设计和制作的技术难点;研究提出实现计量功能的相应方法,并完成设计工作。其次,设计详细的原理图和PCB图,实现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具体功能,主要是DA数据转换和信号衰减部分的设计工作,在硬件电路上实现需要计量项目的性能和功能,验证硬件原理绘制PCB电路实现硬件部分功能。最后,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嵌入式程序设计与实现。完成计算机输出数据到检定仪的数据转换,实现数字转模拟芯片的控制,把需要在心电图机上显示的数据进行输出。

房世博[2](2020)在《放射性粒籽源人体植入装置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学临床中的植入治疗技术是将金属封闭的微型放射性粒籽源植入人体病变组织内近距离照射达到治疗病灶的目的,实施这一过程的医用器械叫“放射性粒籽源人体植入装置”。由于这一治疗手段和装备尚在初期发展阶段,一方面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工作方兴未艾,另一方面相关设备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所以尽快开展放射性粒籽源人体植入装置和相关辅助设备研发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工程实用价值。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报告、文献和调研结果进行了综述和评述,总结出了目前现有的粒籽源人体植入装置和相关辅助设备存在的粒籽源装填效率低、缺少放射性检测功能、放射性粒籽源安全防护措施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本论文开展了相关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综合应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辐射检测技术、自动化技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案,明确了拟解决的关键技术,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论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振动送料的方法实现放射性粒籽源自动排序与装填的方案,分析研究了放射性粒籽源排序、装填准确性受到工作频率、振幅、机构等几个关键因素的影响,开发出了可用于放射性粒籽源自动装填的装置。论文开展了放射性粒籽源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分析了盖革-米勒管的工作原理,开发了驱动盖格管工作的Boost拓扑结构升压电路。对升压电路中的关键的元器件选型与参数进行了确定。解决了在自动装填过程中放射性粒籽源遗漏丢失的问题。论文对用于放射性粒籽源自动装填系统的单片机测控系统做了详细介绍。首先介绍了放射性粒籽源辐射强度检测和自动控制总体方案及构成,然后对单片机最小系统、供电的电源模块、功率驱动模块、液晶显示通讯模块、辐射强度检测信号采集模块及单片机的外围电路分别做了介绍。系统的软件开发过程也在论文中做了详细介绍。论文最后介绍了实验验证工作。得到了工作频率对振幅的影响和电压对装填精准度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工作频率为80 Hz,电压为105 V时系统的工作效率最佳。重复性实验结果为:1000次装填粒籽中,准确率为96.5%。相比人工装填效率提高15倍,装填准确率提高了16.5%。论文最后也对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朱娜[3](2018)在《低品位余热发电装置的嵌入式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节能减排的号召,低品位余热资源回收发电技术开始被广泛关注。针对低品位余热资源回收难问题,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罗茨动力机用于低品位余热发电领域的技术方案并对其控制系统进行研究。为使控制系统调试方便、易维护,改善运行稳定性,增强工作可靠性,本文对低品位余热发电装置的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控制系统硬件平台优化以及先进控制算法应用达到改善控制系统工作性能的目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对控制系统功能需求进行分析,提出模块-基板形式的硬件整体设计方案,在模块化硬件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提出软件系统方案,并对低品位余热发电机组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将模糊PID控制应用于转速调节系统中,致力于稳定电能的研究。2.运用模块化设计思想搭建具有可裁剪、可移植、可扩展功能的模块-基板形式硬件平台。主要有以主从C8051F020片上系统为核心的最小系统模块、输入接口电路部分(包括仪表信号采集模块、转速检测模块、I/O输入模块)、输出接口电路部分(包括电动比例阀驱动模块、伺服节流阀驱动模块、开关量输出模块)、电源模块以及通信接口模块。各功能模块独立存在,通过基板连接完成硬件平台搭建,表明模块-基板形式硬件平台在研究过程中的优势。3.在硬件电路完成的基础上,设计控制系统软件。主要有基于模糊PID控制算法的转速调节系统软件设计:将模糊PID控制用于转速调节,通过Matlab仿真分析表明其控制优势,继而对转速调节系统软件进行设计;同时对基于SPI协议的主从通讯程序以及基于Modbus协议的上下位机通讯程序进行研究,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4.对模块-基板形式的硬件平台进行测试,验证各功能模块的可靠性与功能性;然后在搭建的试验平台上进行实验,实验表明在模块-基板硬件平台上及模糊PID控制算法调节下,系统可快速响应且可以稳定运行。为未来低品位余热发电装置在余热资源再利用领域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李健坤[4](2016)在《贯流风叶叶片粘连缺陷检测系统改进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贯流风叶是空调等风能输送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中风轮和两个端盖经超声波焊接机焊接而成。在焊接过程中由于定位凹槽不完整、对接不准确,会造成贯流风叶部分叶片粘连在一起。粘连后的贯流风叶将造成空调等运行效率低、气流输送不平稳、舒适度降低的问题。因此,对焊接后的贯流风叶进行质量检验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贯流风叶叶片粘连缺陷的检测主要由人工目视来实现,存在检测效率低、检测准确率不高及易漏检等不足。为此,我们开发了第一代基于红外传感器阵列的自动化叶片粘连缺陷检测设备。通过试运行,发现第一代设备存在抗干扰能力差、检测结果不稳定及检测工人现场操作复杂等不足。为了进一步完善设备的性能,在第一代设备的基础上,开发了第二代智能化检测设备。通过对实际缺陷产品的检测,其性能指标均优于第一代设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第一代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检测系统硬件和叶片粘连缺陷特征提取与缺陷识别算法的改进方案,并论证了方案的可行性。(2)分析了造成干扰的潜在因素,重点对环境光干扰和电路干扰进行了研究,设计了环境光屏蔽装置、红外光传感器阵列收发驱动电路,并改进了信号处理电路,降低了噪声水平,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3)研究了叶片粘连缺陷红外检测信号的时频域特征,重新提取了缺陷特征,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将提取的缺陷特征进行了融合,降低了信号特征维数,方便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4)研究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叶片粘连缺陷识别算法,并分别与基于阈值和BP神经网络的缺陷识别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叶片粘连缺陷算法识别准确率及泛化能力均优于另外两种方法。(5)设计了产品放置自动识别功能及电路,便于产品计数及检测系统的自动启停。设计了触摸屏人机交互界面及通讯接口电路,并编制了相应的软件。(6)对改进后的贯流风叶叶片粘连检测系统进行组装与调试,并进行了性能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第二代设备在抗干扰能力、缺陷识别准确率及鲁棒性、自动化水平及人机交互性能方面优于第一代设备。

郭妍[5](2015)在《矿用气体传感器无人值守调校及废气处理系统》文中提出煤矿安全生产事关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而矿用气体传感器用于对煤矿井下产生的瓦斯等各种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监测,是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的首要监测元件,是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重中之重,它的可靠性和灵敏性是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指标。由于矿用气体传感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有零点漂移的现象产生,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需对矿用气体传感器和报警仪定期进行调校。国内目前的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方式通常有手动调校和自动调校两种,手动调校因存在人为误差使调校精度降低、工作强度增大;自动调校是通过红外遥控器正对着调校装置进行按键操作完成调校,最多实现5到8台传感器同时检测并依次进行调校,工作效率较低,无法满足煤矿企业有大量气体传感器需要精确校准的现状。按调校规程要求需要连续进行三次校准,并通入低浓度、中浓度、高浓度等标准样气持续90120s,调校时瓦斯等校准气体会扩散在调校室内。多数厂家采用风机直接将废气排放至室外,既影响了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也污染了空气质量。因此,开发一套无人值守调校与废气处理系统,实现大批量传感器调校的同时将废气做净化处理,在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和环境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掌握气体传感器工作原理、调校步骤以及废气净化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系统的设计方案,设计了以C8051F020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单元的无人值守调校及废气处理系统,分为信号采集和自动控制两个子系统。信号采集子系统完成了待调校矿用气体传感器输出信号的采集,瓦斯传感器等废气监测用气体传感器输出信号的采集以及温度传感器输出信号的采集,自动控制子系统主要完成了校准气进气控制、废气处理装置驱动控制、红外信号输出控制、外部数据存储扩展以及废气浓度液晶显示和超标浓度报警等。该系统能够实现64路矿用气体传感器的检定和调校,设计了可对多种型号传感器发送各种红外调校指令的实时系统,实现了自动闭环检定和调校,采用活性炭纤维负载TiO2的光催化氧化技术将调校过程中瓦斯等有毒废气进行彻底降解,净化调校室内环境,运用BP神经网络对活性炭纤维投加量进行预测实现净化材料的自动精确投加和置换。该系统实现了大批量矿用气体传感器自动闭环调校,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调校精度,减少了劳动力和调校设备的投入及维护费用,将调校室内超标的瓦斯等有毒有害废气进行分解净化处理,保证了操作人员的身体安全和室内外的环境质量。系统目前已处于试运行阶段,运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运行良好,控制过程准确率高,数据实时性强,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废气处理效果明显并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实现了无人值守调校与废气处理功能。

张红叶[6](2015)在《智能家居生态与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室内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个人安全和财产安全,智能家居生态与安防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就具有十分迫切的意义。针对国内外目前现有的智能家居产品价格高昂、操作不便、推广不易等问题,价格便宜、面向大众化的智能家居产品终端控制器的研究需求越来越高。本文研究并设计一种智能家居生态与安防系统,采用常见的硬件搭建,结构设计简单,适合普通家庭使用。论文详细地阐述了整个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和安防系统的设计方案,详细地设计了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智能家居生态与安防系统采用单片机C8051F020为下位机主控制芯片,对室内生态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强度、CO浓度、CO2浓度和甲醛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精确采集,在LCD1602液晶显示器上实时显示测得的数据结果,并经过单片机串口上传至上位机,对下位机进行有效地监控、显示和报警,实现对家居生态环境的智能控制。同时监测门、窗以及特殊环境的安全。如发现异常情况则进行报警,提醒业主或通过上位机联网将业主家中安防信息上传至小区总监控室,提醒安保人员解决发现的事故隐患。本系统经过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系统元器件选型、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模糊PID算法仿真、软硬件调试等环节,完成了整个智能家居生态与安防系统的系统的设计。论文详细地设计了系统各传感器采集、电源、通讯、智能窗帘控制、按键、报警、显示等模块的硬件电路。利用C语言编写了系统下位机各模块的软件程序,利用LabVIEW软件设计上位机监控界面的前面板和LabVIEW框图程序。利用MATLAB仿真软件的Simulink工具箱建立了智能窗帘的模糊PID控制器,实现了智能窗帘的模糊PID控制。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智能家居相关技术将会越来越普及,更多的智能家居产品也将走进千家万户,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智能家居市场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家居生活变得更加高效快捷,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刘翔[7](2014)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物质浓度定量检测手段,它将免疫层析原理和荧光分析方法相结合,不仅检测手段便捷,而且具有灵敏度好和稳定性高等优点。随着关于这项技术的研究不断发展,设计并实现一套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系统将在生化检测以及医学诊断等相关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套功能完整的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系统需要集成多种功能各异的外围模块,主要包括荧光模拟量检测、试条运动控制、荧光信号调理和采样、荧光信息处理、定量曲线拟合、测试时间管理、样本编号录入以及测试结果数据库等,以满足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场合中的需求。因此,本文在综述了课题背景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将具体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以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技术原理为基础,依据待测样本的荧光光谱特性选用最佳检测波长相匹配的激发光源和光电传感器。进而设计并仿真光路模型,搭建实际光学测量模块,研制荧光信号调理与采样电路,最终实现荧光信息检测子模块并加以验证。(2)完成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系统主控制电路的硬软件设计和调试。主控制电路以C8051F020单片机为核心,硬件设计部分包括电路总体设计,以及电源、串口扩展等模块的详细设计;检测系统搭载SMALL-RTOS51操作系统,软件设计部分包括驱动设计、总体设计、各任务详细设计以及针对FLASH存储器工作特性的样本库底层文件系统设计。(3)根据采样所得的荧光信号特性,通过信号预处理和特征量提取过程实现荧光信号的有效去噪和峰值提取。在此基础上,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建立信号特征量与待测物浓度之间的刻度曲线,并最终实现定量过程。参照国外同类检测仪器,通过大量对比实验对检测系统进行验证并测试系统检测限、检测重复性以及定量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系统可以满足实际应用中定量检测的需求。系统可测浓度范围为200ng/mL~15000ng/mL,重复性误差小于1.5%,定量检测误差小于2%。本文为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实际意义。

杨世华[8](2014)在《综采自动化工作面液压支架端头控制器集中控制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是山西省重大专项“全自动国产无人综采工作面技术装备研发”(项目编号:20111101024)的子课题,也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无人值守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研制”(项目编号:2013DFA70750)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如何提高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自动化控制水平这一问题提出来的。本文结合高产高效综采工作面的生产工艺和实际要求,以提高工作面自动化程度,实现少人值守为目标,制定了基于端头控制器的集中控制策略,研发了一套基于双RS485总线的液压支架端头控制器集中控制系统,进行了实验室测试和现场调试,并投入到晋煤集团古书院矿综采工作面示范应用。实际运行效果表明,该系统符合设计要求,能够满足综采自动化工作面的生产需求,可以远程采集、传输和存储液压支架的运行参数,进行故障预警及诊断,并实现集中控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经过多次对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运行情况调研以后,总结分析了煤矿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发展趋势及控制模式,确定了液压支架端头控制器集中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框架结构和功能要求。集中控制系统由一台防爆计算机、一台端头控制器和多台液压支架架间控制器组成。基于综采自动化工作面的生产工艺和控制要求,设计了端头控制器的控制模式,采用RS485双总线通讯模式,一条总线用于巡检液压支架的状态参数,为实现远程在线监测提供可靠稳定的判断依据和数据保障;另一条总线用于集中控制,通过巡检液压支架的状态参数来确定采煤机的位置,进而向架间控制器发送控制命令控制支架动作,配合行进中的采煤机完成自动化采煤作业。提出了时间阈值与参数阈值相结合闭环控制方法,通过实验证实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实现自动化工作面液压支架端头控制器远程控制奠定了控制方法。为了满足煤矿井下恶劣生产环境对电气设备的特殊要求,确保集中控制系统可以稳定通讯和实时控制,设计了以单片机C8051F020为核心控制单元的系统硬件电路。端头控制器硬件系统包括:以BA033T和BA05T电平转化芯片为核心的电源电路、以液晶显示模块(MS12864R)和本质安全型键盘(TY-40)为核心的人机交互单元电路、以MAX3088芯片为核心的RS485通讯电路、以32k外部存储器为主的外部RAM扩展电路等。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该硬件系统运行稳定,可以为端头控制器实现远程在线监测和集中控制提供可靠保障和有力支撑。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编写了系统应用程序和功能模块程序。主要包括集中控制通讯程序和人机交互单元控制程序。集中控制通讯程序包括串行异步通讯程序、远程手动控制程序、集中控制巡检参数程序、集中控制追击拉架程序和集中控制推镏程序;人机交互单元控制程序包括:键盘与显示程序、参数显示与修改程序、故障报警程序、寻址功能程序、急停功能程序、错误状态显示程序。调试结果表明,程序可移植性高,逻辑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为系统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了保障。在实验室对所开发的系统进行了硬件测试和软件调试,并将产品送到重庆煤科院进行了性能检测试验,检验结果表明系统各项指标均满足煤矿安全生产标准,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系统在晋煤集团金鼎液压支架车间进行了现场调试。调试结果表明:端头控制器与上位机和架间控制器通讯稳定,能够准确地根据采煤机位置进行集中控制,液压支架动作准确,并在控制过程中能及时进行故障预警和诊断,并将诊断并结果上传给防爆计算机,实时性好,达到了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系统自动化控制的预定指标。该系统于2013年10月在晋煤集团古书院矿152304工作面的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通讯稳定,性能可靠,能满足生产的实际要求,为建立自动化工作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丽[9](2014)在《信息屏信息的在线修改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屏作为信息显示终端,广泛应用于商贩经销店、银行、中小型企业等门头,以及公交车、出租车等移动设备。信息屏系统通常由控制终端、传输介质及显示终端三部分组成,控制终端多为PC机或嵌入式装置,不仅成本高,而且PC机作为控制终端时体积大、便携性差,整个信息屏系统的信息实时修改性能不足。传输方式多用有线式或无线式,RS232/RS485有线式传输布线繁琐、安装不便,而以U盘为传输介质的传输方式信息无法实时修改,以GSM短消息或GPRS网络实现的无线传输方式又增加了信息屏系统的安装和使用成本。诸多原因,导致信息屏的普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针对现行信息屏系统存在的不足,本课题首先提出了以集信息编辑、处理与发送为一体的集成式装置为基础,结合具有信息接收与显示功能的显示终端,实现信息屏信息实时修改的方法。通过该方法提高控制终端便携性,实现信息实时修改,降低信息屏使用成本,解决现有信息屏系统使用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基于信息屏信息实时修改方法,设计并制作了由控制终端、显示终端构成的信息屏信息在线修改系统。控制终端采用便携式手持装置结构形式,硬件方面上进行了以单片机为核心,连接flash芯片、连接小型LCD屏及小型键盘、连接无线模块的电路设计,软件方面进行了字库存储、信息编辑模块、信息处理模块及信息发送模块四部分的程序设计与编写,实现了信息编辑与发送功能;显示终端硬件部分以单片机为核心,进行了连接无线模块和连接信息屏的电路设计,软件部分进行了信息接收模块以及信息显示模块两部分的程序设计与编写,实现了信息的接收与显示功能;控制终端和显示终端之间的信息传输采用一对多无线式传输,实现了单一控制终端可修改多个显示终端显示信息的功能。最后对设计制作的信息屏信息在线修改系统进行了组装,获得了尺寸约为22cm*l Ocm*4cm的控制终端以及两个显示终端;基于该系统进行了实际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信息屏信息在线修改系统能够利用便携式手持控制终端,实现信息的编辑、发送功能;两个显示终端均能分别正确判断、正确接收、正确显示来自控制终端的对应信息;控制终端能够分别对两个显示终端进行对应信息的实时修改。从而验证了本课题提出的信息屏信息在线修改方法的可行性,相比于现行信息屏系统,所获得系统的成本、便携性、信息、修改的实时性得到了明显的改盖

钱谦[10](2014)在《电感传感器数字化测量技术及测量仪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对小尺寸孔类工件提出精密或超精密加工工艺要求的同时,也对其检测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工件的内孔加工及检测过程中,对工件孔径进行精确、方便、快速的测量已经成为精密计量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而且对检测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国内大部分厂商生产的还是气动测量仪器,存在数字化和集成化程度低、功能单一、操作不便和对测量结果显示不直观等不足。因此,国内的测量仪器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高效率生产的检测要求。本课题针对上面的问题,在分析了电子柱测微仪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方案总设计。根据检测的需要设计了基于高精度LVDT的电子塞规,及其信号调理电路,然后构造了以C8051F020单片机为核心,CPLD驱动三色LED光柱/数码管双显示装置为架构的电感测微仪,研究了用于电子柱量仪系统的电子塞规测量系统、数字处理系统、电子柱显示等系统,并且完成电子柱结构的设计。为了使软件结构清晰、易于维护和修改,系统软件的编写采用模块化、分层、独立的设计思想,并且在给每个模块设计时都列出了各个任务的程序流程图。系统软件又分为单片机控制系统软件与CPLD驱动模块软件两部分。其中,单片机控制系统软件采用Keil C51语言来开发,CPLD驱动模块程序采用VHDL语言来开发。最后,通过系统硬件和软件共同完成对被测工件尺寸的实时显示,将被测量与预先设定的数值比较,判断后的结果以不同的颜色在LED电子柱条上显示出来。总之,本文并完成了硬件和软件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利用仿真软件对相关电路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仿真结果的比较和分析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为下一步电感测微仪制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PIC单片机与C8051F020单片机的串行通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IC单片机与C8051F020单片机的串行通讯(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与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检定规程分析研究
    2.3 检定仪的设计原理
    2.4 核心功能设计
        2.4.1 单片机选型
        2.4.2 数模转换芯片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检定仪原理和PCB设计
    3.1 引言
    3.2 检定仪硬件原理框架
    3.3 技术方案的原理图
        3.3.1 电源部分原理设计
        3.3.2 检定仪的UART原理设计
        3.3.3 单片机外围控制原理设计
        3.3.4 DAC转换输出部分原理设计
        3.3.5 信号分压部分原理设计
        3.3.6 功能切换控制部分原理设计
    3.4 技术方案的PCB图纸
    3.5 检定仪的硬件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检定仪嵌入式程序设计
    4.1 引言
    4.2 检定仪软件系统总体框架
    4.3 检定仪程序总流程图设计
    4.4 检定仪的UART通讯设计
    4.5 检定仪的指令控制功能设计
    4.6 检定仪的总体功能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2)放射性粒籽源人体植入装置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放射性粒籽源自动装填系统开发
    2.1 放射性粒籽源粒籽仓自动装填模块
        2.1.1 振动送料工作原理
        2.1.2 粒籽自动装填系统结构
        2.1.3 振动盘的结构设计
        2.1.4 装填定向排序速度计算
        2.1.5 粒籽仓托盘连接块的设计
        2.1.6 粒籽仓托盘的设计
    2.2 放射性粒籽源植入装置的优化设计
        2.2.1 放射性粒籽源植入装置的优化设计
        2.2.2 粒籽仓的优化设计
    2.3 放射性粒籽源检测系统
        2.3.1 辐射探测传感器的种类与选择
        2.3.2 常见接近开关的种类及最终选型
    2.4 辐射防护模块
        2.4.1 γ射线的危害
        2.4.2 γ射线的防护理论
        2.4.3 屏蔽材料的基本性能
        2.4.4 屏蔽材料的厚度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放射性粒籽源检测系统开发设计
    3.1 放射性粒籽源辐射检测
        3.1.1 盖格管的工作原理
        3.1.2 盖格管的结构
        3.1.3 盖格管的工作特性
        3.1.4 盖格管电路连接
        3.1.5 脉冲甄别电路
    3.2 升压电路设计
        3.2.1 升压拓扑选择
        3.2.2 Boost变换器设计
    3.3 放射性粒籽源计数设计
        3.3.1 光电式接近开关工作原理
        3.3.2 光电开关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片机控制系统开发
    4.1 单片机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
    4.2 微控制器C8051F020
    4.3 用于液晶显示的通讯接口
    4.4 其它电路
        4.4.1 电源
        4.4.2 功率放大驱动电路
        4.4.3 EEPROM电路
    4.5 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数据分析
    5.1 实验平台开发
    5.2 工作频率的影响分析
    5.3 工作电压的影响分析
    5.4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低品位余热发电装置的嵌入式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低品位余热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1.3 低品位余热发电装置研究现状
        1.3.1 小型动力机的研究现状
        1.3.2 罗茨动力机的在低品位余热发电装置中的应用
    1.4 低品位余热发电技术控制系统研究
        1.4.1 低品位余热发电技术控制系统现状
        1.4.2 低品位余热发电控制系统的确定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方案设计
    2.1 低品位余热发电装置介绍
        2.1.1 罗茨动力机
        2.1.2 蒸汽循环管道
        2.1.3 冷却润滑系统
        2.1.4 发电机及电力输出控制柜
    2.2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2.2.1 关键元器件的研究
        2.2.2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2.3 控制对象分析
        2.2.4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2.2.5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2.3 低品位余热发电机组控制策略研究
        2.3.1 系统稳定性概念
        2.3.2 控制策略研究
        2.3.3 模糊PID控制器
        2.3.3.1 PID控制系统
        2.3.3.2 模糊控制器
        2.3.3.3 模糊PID控制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品位余热发电嵌入式控制系统硬件开发
    3.1 控制芯片选型
    3.2 最小系统设计
    3.3 主MCU输入接口电路设计
        3.3.1 仪表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3.2 转速检测电路设计
        3.3.3 I/O输入通道电路设计
    3.4 从MCU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3.4.1 电动比例阀驱动电路设计
        3.4.2 伺服节流阀驱动电路设计
        3.4.3 开关量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3.5 多电源电路设计
        3.5.1 24V-12V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3.5.2 24V-5V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3.5.3 5V-3.3V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3.6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6.1 RS232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6.2 RS485 上位机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7 模块-基板硬件平台搭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品位余热发电嵌入式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低品位余热发电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4.1.1 系统主程序设计
        4.1.2 冷却润滑系统软件设计
        4.1.3 发电系统软件设计
        4.1.4 故障处理系统设计
    4.2 转速调节系统软件设计
        4.2.1 系统模型建立
        4.2.2 转速调节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4.2.3 转速调节系统软件实现
    4.3 系统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4.3.1 SPI通讯程序设计
        4.3.2 人机交互系统设计
        4.3.2.1 人机交互系统选择
        4.3.2.2 Modbus通信协议
        4.3.2.3 基于Modbus-RTU协议的人机交互系统软件设计
    4.4 人机交互功能界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系统实验测试
    5.1 基础硬件测试
        5.1.1 电源电路硬件测试
        5.1.2 最小系统硬件测试
        5.1.3 通信电路硬件测试
        5.1.4 伺服节流阀驱动硬件测试
        5.1.5 电动比例阀驱动硬件测试
        5.1.6 转速检测硬件测试
    5.2 试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5.2.1 试验平台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贯流风叶叶片粘连缺陷检测系统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贯流风叶叶片粘连缺陷及检测环境分析
    1.3 贯流风叶叶片粘连缺陷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检测系统总体改进方案
    2.1 第一代检测系统原理与分析
    2.2 检测系统总体改进思路及方案
    2.3 检测系统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2.3.1 红外光发射传感器及其驱动方式选择
        2.3.2 红外光接收电路方案
        2.3.3 传感器布设位置的确定
        2.3.4 产品放置识别方法
        2.3.5 检测系统人机交互媒介的选择
        2.3.6 上位机通讯方式的选择
        2.3.7 环境光干扰源分析及其抗干扰方案
    2.4 叶片粘连缺陷特征提取、融合及缺陷识别方法
        2.4.1 叶片粘连缺陷特征提取和融合方法
        2.4.2 叶片粘连缺陷识别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的总体设计
    3.2 传感器阵列驱动电路与接收电路
        3.2.1 红外光发射传感器阵列驱动电路
        3.2.2 红外光接收电路
    3.3 多通道切换电路
    3.4 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主控电路
    3.5 产品放置识别电路
    3.6 触摸屏端口配置电路
    3.7 上位机通讯电路
    3.8 环境光屏蔽装置设计
    3.9 电路干扰分析及解决措施
    3.10小结
第四章 叶片粘连缺陷特征提取和缺陷识别方法的研究
    4.1 叶片粘连缺陷特征提取与融合方法研究
        4.1.1 叶片粘连缺陷特征的分析与提取
        4.1.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叶片粘连缺陷特征融合
    4.2 基于支持向量机叶片粘连缺陷识别方法研究
        4.2.1 支持向量机理论及其算法
        4.2.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叶片粘连缺陷识别
    4.3 小结
第五章 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系统主程序设计
    5.2 初始化程序
    5.3 产品放置识别程序
    5.4 叶片粘连缺陷识别程序
        5.4.1 多通道检测信号的采集程序
        5.4.2 特征提取、融合及缺陷识别程序
    5.5 触摸屏人机交互程序
    5.6 上位机通讯程序
    5.7 小结
第六章 检测系统组装调试与实验
    6.1 检测系统的组装
    6.2 检测系统的调试
        6.2.1 硬件调试
        6.2.2 软件调试
    6.3 测试实验与分析
        6.3.1 系统抗干扰性对比实验
        6.3.2 产品放置识别模块测试实验
        6.3.3 叶片粘连缺陷检测实验与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5)矿用气体传感器无人值守调校及废气处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无人值守调校与废气处理系统的理论基础
    2.1 气体传感器的组成结构
    2.2 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步骤
    2.3 红外遥控信号控制方式
    2.4 废气净化处理
        2.4.1 废气净化技术介绍
        2.4.2 废气净化技术的选取
    2.5 基于 BP 神经网络对净化材料投加量的控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人值守调校与废气处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3.1 系统方案设计
        3.1.1 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
        3.1.2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3.2 通用红外编码的设计
    3.3 废气处理工艺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4.1 核心 CPU 的选型
    4.2 C8051F020 外围电路设计
        4.2.1 晶振电路硬件设计
        4.2.2 复位电路硬件设计
        4.2.3 串行通信电路硬件设计
        4.2.4 JTAG 接口设计
    4.3 调校和废气处理信号采集电路
        4.3.1 废气监测用气体传感器的选型
        4.3.2 废气监测用气体传感器电流信号采集
        4.3.3 废气监测用气体传感器电压信号采集
        4.3.4 待调校气体传感器电压频率转换电路
        4.3.5 待调校气体传感器频率信号采集
        4.3.6 废气监测用温度传感器信号采集
    4.4 标准气进气气路控制电路
    4.5 废气处理装置的驱动电路
        4.5.1 MOC3021 的内部结构
        4.5.2 驱动电路的硬件设计
    4.6 废气监测数据存储电路
    4.7 红外信号输出控制电路
    4.8 废气超标声光报警电路
    4.9 废气浓度液晶显示电路
    4.10 系统电源电路
    4.11 硬件电路抗干扰处理
    4.1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开发环境和编程语言
        5.1.1 开发环境
        5.1.2 编程语言
    5.2 软件总体设计流程图
    5.3 通信协议的选择
    5.4 系统初始化程序设计
        5.4.1 I/O 端口初始化
        5.4.2 串口初始化
        5.4.3 AD 转换初始化
        5.4.4 SMBus 初始化
    5.5 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5.5.1 调校和废气监测气体传感器信号采集模块
        5.5.2 废气监测用温度传感器检测模块
        5.5.3 废气监测数据存储模块
        5.5.4 红外信号控制模块
        5.5.5 废气超标声光报警模块
        5.5.6 废气浓度液晶显示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P 神经网络对净化材料投加量的预测及系统运行测试
    6.1 BP 神经网络对投加量样本预测分析
    6.2 系统的运行测试
        6.2.1 系统频率信号测量
        6.2.2 模拟量信号测量
        6.2.3 红外信号输出控制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

(6)智能家居生态与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生态与安防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1 智能家居概述
    2.2 系统设计方案
        2.2.1 智能家居生态系统设计方案
        2.2.2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设计方案
        2.2.3 智能小区安防网络设计方案
        2.2.4 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2.3 Wi-Fi 无线局域网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最小系统模块
        3.1.1 C8051F020 的结构与特点
        3.1.2 最小系统及外围电路
    3.2 各传感器测量模块
        3.2.1 温度测量模块
        3.2.2 湿度测量模块
        3.2.3 光照强度测量模块
        3.2.4 CO 浓度测量模块
        3.2.5 CO_2浓度测量模块
        3.2.6 甲醛浓度测量模块
        3.2.7 人体热释电传感器模块的介绍
    3.3 系统电源模块
    3.4 通讯模块
        3.4.1 串口通讯
        3.4.2 Wi-Fi 模块
    3.5 智能窗帘控制模块
    3.6 按键模块
    3.7 液晶显示模块
    3.8 报警模块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集成开发环境
    4.2 系统下位机程序初始化设计
        4.2.1 下位机时钟初始化程序
        4.2.2 下位机 I/O 端口初始化程序
        4.2.3 下位机串口初始化程序
        4.2.4 下位机程序 ADC0 初始化程序
    4.3 各功能模块程序流程
        4.3.1 温度测量模块软件设计
        4.3.2 湿度测量模块软件设计
        4.3.3 光照强度测量模块软件设计
        4.3.4 ADC0 模块软件设计
        4.3.5 串行通信模块程序
    4.4 上位机程序设计与实现
        4.4.1 LabVIEW 简介
        4.4.2 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 LabVIEW 程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窗帘模糊 PID 控制器设计
    5.1 模糊控制理论
        5.1.1 模糊控制技术
        5.1.2 模糊集合
        5.1.3 隶属度函数
    5.2 模糊控制器设计
        5.2.1 模糊化和精确输入量的尺度变换
        5.2.2 模糊知识库的建立
        5.2.3 模糊推理
        5.2.4 模糊输出量清晰化设计
    5.3 模糊 PID 控制策略
    5.4 模糊 PID 控制器算法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调试与分析
    6.1 调试与测量结果
    6.2 模糊仿真实验与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控制系统硬件原理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技术
        1.2.1 荧光分析应用于免疫层析检测
        1.2.2 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定量刻度曲线方法
        1.3.1 数据拟合常用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1.3.2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用于数据拟合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原理、结构与工作过程
    2.1 检测系统工作原理
        2.1.1 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2.1.2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2.1.3 被测样本的荧光特性
    2.2 检测系统总体结构
    2.3 检测系统工作过程
        2.3.1 新样本测试过程
        2.3.2 样本库的检索和查看过程
        2.3.3 上位机控制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荧光信息检测子系统设计
    3.1 光学测量机构设计
        3.1.1 光路原理
        3.1.2 光源选型
        3.1.3 光路仿真
        3.1.4 光学测量机构性能测试
        3.1.5 硅光电二极管S1133-14
    3.2 信号采样电路设计
        3.2.1 电路总体设计
        3.2.2 电路模拟部分设计
        3.2.3 电路数字部分设计
        3.2.4 电路的实现与性能测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控电路设计与实现
    4.1 主控电路硬件设计
        4.1.1 C8051F020/1/2/3单片机概述与选型分析
        4.1.2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4.1.3 系统外部供电设计
        4.1.4 电源模块设计
        4.1.5 串口扩展设计
        4.1.6 电机驱动设计
        4.1.7 键盘设计
        4.1.8 电量监控电路设计
        4.1.9 时间管理模块
        4.1.10 液晶显示模块
        4.1.11 IC卡读写模块
    4.2 主控电路硬件实现
    4.3 主控电路软件设计
        4.3.1 实时内核SMALL-RTOS51概述与选型分析
        4.3.2 系统驱动设计
        4.3.3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4.3.4 全局变量表
        4.3.5 状态流转任务TASK_D设计
        4.3.6 主要外围任务设计
    4.4 样本库底层文件系统设计
        4.4.1 样本库底层文件系统必要性
        4.4.2 样本库底层文件系统详细设计
    4.5 主控电路软件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定量过程
    5.1 荧光信号预处理
        5.1.1 信号噪声分析
        5.1.2 信号预处理过程
    5.2 荧光信号特征量提取
        5.2.1 信号特征量选取
        5.2.2 峰值提取过程
    5.3 样本浓度定量的实现
        5.3.1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5.3.2 样本浓度的定量计算
    5.4 检测系统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综采自动化工作面液压支架端头控制器集中控制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
        1.2.1 国外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端头控制器双总线集中控制策略
    2.1 液压支架集中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2.2 液压支架集中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2.2.1 系统现场总线通讯方式确定
        2.2.2 液压支架集中控制系统控制方法
    2.3 端头控制器总线巡检功能设计
        2.3.1 自动化工作面对总线巡检的要求
        2.3.2 液压支架状态参数信息采集方法
        2.3.3 液压支架系统参数的设定
        2.3.4 液压支架系统参数的显示与修改方法
    2.4 端头控制器总线集中控制功能设计
        2.4.1 综采工作面采煤工艺区段集中控制要求
        2.4.2 采煤机运行方向判断方法
        2.4.3 中间区段集中控制的实现过程
        2.4.4 弯曲段集中控制的实现过程
        2.4.5 机尾段集中控制的实现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端头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3.1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3.2 控制器电源电路设计
        3.2.1 电源电路设计要求
        3.2.2 控制器电源电路组成结构
        3.2.3 控制器电源电路设计
    3.3 集中控制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3.3.1 硬件资源需求分析
        3.3.2 CPU选型
        3.3.3 RS485通讯电路
        3.3.4 人机交互单元电路
        3.3.5 外部RAM的扩展电路
        3.3.6 复位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端头控制器集中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开发环境和编程语言
        4.1.1 程序开发环境
        4.1.2 软件编写语言
    4.2 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3 软件资源配置
        4.3.1 系统堆栈设置
        4.3.2 系统定时器设置
        4.3.3 系统中断设置
    4.4 集中控制通讯系统程序设计
        4.4.1 串行异步通讯程序
        4.4.2 远程控制与就地控制状态切换子程序
        4.4.3 程手动控制程序
        4.4.4 集中控制巡检参数程序
        4.4.5 集中控制判断采煤机运行方向程序
        4.4.6 集中控制追击拉架程序
        4.4.7 集中控制推镏程序
    4.5 人机交互单元程序设计
        4.5.1 键盘与显示子程序
        4.5.2 参数显示与修改子程序
        4.5.3 故障报警子程序
        4.5.4 寻址功能子程序
        4.5.5 急停功能子程序
        4.5.6 错误状态显示子程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形式试验与应用
    5.1 实验室调试
        5.1.1 调试平台
        5.1.2 对端头控制器硬件调试
        5.1.3 键盘显示程序调试
        5.1.4 串口通讯系统程序调试
        5.1.5 远程手动控制程序调试
        5.1.6 集中控制追击拉架程序调试
        5.1.7 参数显示与修改功能调试
        5.1.8 故障报警程序调试
        5.1.9 寻址功能调试
        5.1.10 急停功能调试
        5.1.11 远程控制与就地控制状态切换调试
        5.1.12 错误状态显示功能调试
        5.1.13 响应上位机参数修改功能调试
        5.1.14 响应上位机控制命令功能调试
    5.2 重庆煤科院性能检测试验
        5.2.1 基本功能及装置组成检查试验
        5.2.2 工作稳定性试验
        5.2.3 防爆试验
    5.3 地面调试
        5.3.1 驱动能力调试
        5.3.2 远程手动控制功能调试
        5.3.3 集中控制追击拉架功能调试
        5.3.4 远程控制与就地控制切换功能调试
        5.3.5 响应上位机参数巡检功能调试
    5.4 井下调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信息屏信息的在线修改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课题主要工作
第2章 信息屏信息在线修改方法研究
    2.1 信息屏信息的在线修改方法
    2.2 信息屏信息在线修改系统总体方案
    2.3 字模数据存储
    2.4 信息编辑模块
    2.5 信息处理模块
    2.6 信息传输模块
    2.7 信息显示模块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字模数据的存储
    3.1 硬件汉字库电路设计
        3.1.1 单片机引脚分配
        3.1.2 RS232串口连接电路设计
        3.1.3 AT45DB041连接电路设计
    3.2 字模数据存储软件设计
        3.2.1 PC机读取字模数据并发送
        3.2.2 单片机接收字模数据并写入flash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的编辑与处理
    4.1 信息编辑硬件电路设计
        4.1.1 C8051F020单片机与LCD12864连接电路设计
        4.1.2 C8051F020单片机与4~*4阵列键盘连接电路设计
    4.2 信息编辑软件设计
        4.2.1 信息的提取及显示
        4.2.2 信息的修改
    4.3 信息处理软件设计
        4.3.1 输入信息的字模数据的提取
        4.3.2 输入信息的存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的传输
    5.1 C8051F020单片机与KLY-610无线模块连接电路设计
    5.2 字模数据发送软件设计
    5.3 字模数据接收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息的显示
    6.1 C8051F020单片机与信息屏连接电路设计
    6.2 信息显示软件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系统装配与测试
    7.1 系统总体电路设计及PCB设计与制作
    7.2 系统装配
    7.3 系统测试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研究展望
附录A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电感传感器数字化测量技术及测量仪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系统总体方案分析与设计
    2.1 电感测微仪工作原理
    2.2 电感测微仪设计技术指标
    2.3 电子塞规测量系统分析与设计
    2.4 三色 LED 电子柱分析与设计
    2.5 电感测微仪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电子塞规测量系统的研制
    3.1 引言
    3.2 内尺寸塞规的分析与设计
        3.2.1 内尺寸塞规的结构与测量原理
        3.2.2 内尺寸塞规的设计
    3.3 LVDT 传感器的研制
        3.3.1 LVDT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3.2 传感器的分析与设计
        3.3.3 基于 MAXWELL 的仿真分析
    3.4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4.1 激励信号源电路
        3.4.2 差分放大电路
        3.4.3 相敏检波电路
        3.4.4 低通滤波电路
    3.5 电子塞规测量系统的误差分析
        3.5.1 电子塞规对工件的偏心误差
        3.5.2 电子塞规对工件的倾斜误差
        3.5.3 标准件的不确定度引入的误差
        3.5.4 传感器的测量误差
        3.5.5 其他因素产生的误差
        3.5.6 误差合成
    3.6 本章小结
4 三色 LED 电子柱的研制
    4.1 引言
    4.2 三色 LED 电子柱的结构设计
        4.2.1 建立电子柱模型
        4.2.2 电子柱主要参数及功能实现
    4.3 单片机的选型及其硬件电路设计
        4.3.1 单片机的选型
        4.3.2 单片机与 CPLD 的电路设计
        4.3.3 单片机与其它外围接口的电路设计
    4.4 CPLD 光柱显示驱动模块电路设计
        4.4.1 光柱显示原理
        4.4.2 光柱显示驱动模块的方案选择
        4.4.3 CPLD 与外设的驱动模块设计
        4.4.4 CPLD 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4.5 CPLD 下载接口电路设计
    4.6 系统电源设计及硬件电路抗干扰设计
        4.6.1 系统电源设计
        4.6.2 硬件电路抗干扰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电感测微仪软件系统程序设计
    5.1 引言
    5.2 电感测微仪软件系统概述
    5.3 单机片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5.3.1 按键与数码管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5.3.2 A/D 采样模块程序设计
        5.3.3 LED 电子柱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5.3.4 RS-485 通讯模块程序设计
    5.4 CPLD 光柱显示驱动模块程序设计
        5.4.1 CPLD 开发环境介绍
        5.4.2 Quartus II 设计流程
        5.4.3 CPLD 驱动模块状态机扫描的设计与实现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PIC单片机与C8051F020单片机的串行通讯(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与制作[D]. 曾波.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放射性粒籽源人体植入装置的开发研究[D]. 房世博.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3]低品位余热发电装置的嵌入式控制系统研究[D]. 朱娜.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4]贯流风叶叶片粘连缺陷检测系统改进设计[D]. 李健坤. 江苏大学, 2016(11)
  • [5]矿用气体传感器无人值守调校及废气处理系统[D]. 郭妍.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6]智能家居生态与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红叶.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7]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系统的研究[D]. 刘翔. 福州大学, 2014(12)
  • [8]综采自动化工作面液压支架端头控制器集中控制系统开发[D]. 杨世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9]信息屏信息的在线修改方法研究与实现[D]. 林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10]电感传感器数字化测量技术及测量仪器[D]. 钱谦. 郑州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PIC单片机和C8051F020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