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物业管理新服务理念的思考

加快构建物业管理新服务理念的思考

一、加快构建新型物业管理服务理念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鸣春[1](2021)在《探寻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发展之道: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社区物业管理是目前物业管理行业覆盖最广泛的业务类型,也是物业管理中最为艰巨和复杂的部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必然要求打通城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避免因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不力而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是城市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治国战略的提出又催生了社区治理形态的建构。因此,将物业管理融入社区治理进程,既符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加强与完善社区治理的发展要求,又能更好地推动社区治理走向"善治"。从首创于深圳的业主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一体化"模式到如今被广为提倡的"红色物业"模式,我国城市社区物业管理模式的演变始终与国情、民情和房屋建筑管理规律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和矛盾难题,亟须探寻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良性发展之道。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良性发展在于:需要先进的理念来引导,需要科学的机制创新来推动,需要关联主体正确的角色定位来保障,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接入来优化。

赵莹莹[2](2021)在《城市多民族社区依法治理研究》文中认为

康雯嘉[3](2021)在《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研究 ——以C市N区街道改革为中心》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我国的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发生了剧烈变迁。城市基层社会运行机制的转换,以及基层善治何以可能是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改革以降,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最为重要的变化在于,国家在改革调适传统自上而下的纵向“条线”式管理体系的同时,逐渐实现重心下移,向以“街居体系”为中轴,多元主体纵横嵌入的“重层性”治理格局演化。在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命题下,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弥合国家与社会间结构性张力,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模式实为我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中心任务和理论旨归。本研究运用社会学研究的质性方法,对C市N区多个街道展开持续深度的田野调查,结合社会学理论话语与实证资料,将伴随新时期街道改革和社区建设而生成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界定为“嵌合式治理”。质言之,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是指在街道主导下,以社区为平台,在“街居复合性主体”(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社区两委)与“多元社会力量”(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物业公司、志愿者、居民等)之间,通过彼此持续密切的嵌入和互动,生成的一种立体交叉、相互形塑的关系构型和协同合作的治理模式。它突破了国家单统的“条线”式治理传统,其实质是基层社会治理领域以“公+共”为特质的本土新公共性营造。研究发现,将研究视野限囿于社区微观场域,难以解释和揭示基层社会治理的真实运作逻辑。实际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演展受到政府派出机关“街道办”的深刻形塑,因而本文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视域转向对街居复合结构的整体观照。本文以“嵌合式治理”为研究框架,重点研讨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理论命题,并以系统性的实证研究,丰富“嵌合式治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维度。本文将“嵌合式治理”的研究置于我国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结构转换与街道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实证方法对嵌合式治理,及其所内含的嵌合关系的建立、嵌合结构与运行机制、嵌合内蕴动力、应急状态下的动员式嵌合展开整体性研究。其一,嵌合关系的建立研究。从嵌合关系的建立机制上看,街居主体与多元社会力量嵌合关系的构建需要满足多种基本条件,即国家主动让渡社会空间与主导链接、社会主体治理与服务的专业性、嵌入性主体的自带资源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主动依附。研究发现嵌合关系的建立依循不同路径展开,街道自主购买社会服务、上级政府资源链接与指派、街道搭建嵌合平台构成了嵌合关系建立的主要路径。可见,嵌合关系的建立主要由基层治理行政体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所主导,但此并非力图构造国家对社会的吸纳、收编和控制关系,而是以政社互嵌与合作为价值导向的。其实质是在由国家主导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实现基层社会活力的“复兴”与“再造”。其二,嵌合治理的结构与行动研究。嵌合治理的实质是国家与社会在治理体系中结构关系搭建和行动关系运转的一种机制提炼。本文依托“结构——行动”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和理论资源,对嵌合治理的场域关系及其动态运行机制展开研讨。广泛嵌入于我国基层治理体系中的不同类型社会力量,与街居主体嵌合而成的治理结构与实践形态存在极其复杂的面向,需要我们针对性辨析。本研究发现,展开于城市基层社会领域的嵌合式治理在结构与行动上是相互形塑、耦合、协变的,政社的关系结构影响国家与社会的行动选择与进展,政社治理行动不断突破既有限域,拓展出政社嵌合的新式结构。一言以蔽之,嵌合式治理既更新、构建了社会,也更新、构建了国家。其三,嵌合治理的内蕴动力研究。以行政权威和资源作为动力机制构造基层治理嵌合结构并展开治理行动,仍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将政党维度带入嵌合治理动力结构中加以分析。党组织在中国社会系统中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中枢性作用,它能够将基层区域内多元主体和资源激活调动起来,使之参与到服务群众的结构体系当中。在街道改革的背景下,以街道党工委协同社区党委为核心的城市基层党组织系统深刻影响着基层治理构型与运行机制,政党的组织嵌入、体制吸纳、政治资源、价值引领成为嵌合治理的不可或缺亦不可替代的内蕴动力。其四,应急状态下的动员式嵌合与联动研究。常态的嵌合式治理机制在面临突发性公共危机时,难以“一键切换”至新式形态并对问题予以妥善破解,因而探寻应急状态下的非常态嵌合治理逻辑及其行动是嵌合治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冠疫情爆发与基层抗疫展开的非常时期,街居主体采取应急动员的方式将大量居民吸纳进疫情防控体系,构筑起应急状态下的嵌合治理机制。非常态的嵌合治理不是在原本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之外的另起炉灶,而是生长和镶嵌其中的机制创新。我们需要努力建构起常态与非常态嵌合治理机制间的关联性和转换方式,形成顺应基层社会运行逻辑的新常态化嵌合治理机制。文章认为,与行政吸纳、依附合作等表征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概念不同,以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模式为旨归的嵌合式治理的重要价值在于,国家与社会在持续互嵌、协动、形塑的过程中“磨合”出更加有助于治理行动开展的政社关系结构,而此结构又将进一步促进治理行动的发展和升级。特别是街居与多元社会力量在彼此嵌入的基础上,耦合而成了一个全新的“治理嵌合体”,其超越了嵌入主体治理权力、资源、功能的简单相加与复合,生产出新的治理和服务功能。质言之,嵌合式治理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可能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方向。但我们仍需注意,嵌合式治理仅是开其端绪,仍处于复杂的调适过程,并呈现出一些局限,如外部社会主体的嵌入,可能造成作为在地性组织的街居主体空心化;街道主导嵌合关系的建立并深度调控嵌合行动,会挤压社会自主运作空间,并造成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双向排斥;商业性变量的引入存在营利取向遮蔽服务公益性的风险;常态性与非常态性嵌合治理机制面临衔接和转换的复杂难题,等。这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营造基层社会治理“新公共性”,并赋予嵌合治理新意涵、演展其新形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宋晓娟[4](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研究指明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彭蕊[5](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回迁社区治理研究 ——以蚌埠市T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有着重要的固本作用。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要求,而基层又是社会治理较为薄弱的环节,农村社区的治理改革要继续向纵深推进。农村回迁社区是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出现的一种过渡型社区类型,虽拥有现代化城市社区的外观,但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村民就业能力、村民自治等方面发展较为滞后,在与城市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有着诸多不和谐,矛盾冲突较为复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解决乡村系列发展问题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城郊农村回迁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农村社区形式,其良好治理必然会更加丰富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治理有效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提升城乡融合度、形成良好互动的城乡关系,并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进而提升回迁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农村回迁社区的持久健康发展。本研究将农村回迁社区治理置于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中,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蚌埠市T社区为调查样本,对其治理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结合理论分析,探究T社区现存治理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已有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提出可能的创新点和文章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概念阐释及理论依据。核心概念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回迁社区和社区治理;理论依据有协同治理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及城乡融合理论。第三部分为农村回迁社区治理概论,主要阐述农村回迁社区治理的特点,总结农村回迁社区现有的主要治理模式,梳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回迁社区的关系。第四部分是以蚌埠市T社区为案例,系统介绍T社区的治理现状,采用观察、个别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回迁村民对T社区治理的满意度。第五部分是关于T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原因探析。根据调研结果,T社区目前存在村级党组织领导力不强、回迁村民自治参与率低、物业管理与回迁村民需求矛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几方面的问题。以上问题的产生,与党建工作未能适应乡村治理变化、回迁社区物质和精神资源匮乏、基层政府权责定位模糊、多元主体协商机制不畅以及相关制度保障力度不足有密切关系。第六部分是将农村回迁社区治理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中,为实现农村回迁社区“治理有效”提出对应的对策建议,涉及到加强村级党组织政治领导力、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提升回迁社区物业服务质量、畅通回迁社区协商治理机制、健全回迁社区治理制度及监督保障体系等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之下,“治理有效”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对蚌埠市T社区治理情况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农村回迁社区这一特殊社区类型的发展现状,总结更多关于农村回迁社区的治理经验,或可对同类型的社区治理有一定借鉴意义。

高文田[6](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研究:提升路径、机制设计和评价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物业服务行业的发展面貌,而O2O模式作为“互联网+物业”的新模式,正在为物业服务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颠覆性的解决方案和推动力量;同时考虑到竞争力理论及其实证评价本身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议部分,本文并不期望能够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竞争力理论及其评价体系和框架。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在于从“互联网+”的视角,以价值链分析为基本工具,对“互联网+物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规范性理论分析和探讨,然后从提升路径、机制设计和评价理论方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梳理了国内物业服务企业经营流程和服务内容,分析了传统物业服务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已有“互联网+物业”发展实践的分析和研究,研究显示,“互联网+物业”是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产物,并且适应不同物业服务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的需要,社区O2O是“互联网+物业”的具体是实现形式。物业服务企业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内容,采用O2O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通各个环节的通路,通过O2O的模式,不仅为业务带来了便利,也大大提高了物业管理行业的管理效率,拓宽了收益渠道。(2)通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对“互联网+”影响和推动物业服务行业发展深层规律的探讨,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应主要致力于“三维八化”,其中“三维”指技术进步、模式升级和流程再造,“八化”则指分别从属于“三维”的八个方面,分别是从属于技术进步的管理网格化和服务智能化,以及从属于模式升级的企业规模化、竞争跨界化、业务多元化、用户平台,从属于流程再造的服务专业化和治理现代化。“三维八化”构成“互联网+物业”的主要发展方向。(3)分析了双寡头企业面临社区居民O2O偏好和政府物业新技术政策规制下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对双寡头企业O2O行为选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物业新技术的发展对于O2O,结果显示物业新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O2O转型升级都具有积极性的指导意义;物业O2O政策下,分析了不同契约模型下社区达到最优决策时,物业价格、社区居民偏好和参与成本系数对平台上线的参与率的影响及社区协调决策;基于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社区O2O而需要进行流程再造的需求,企业面临着online平台搭建(自建或与委托第三方)以及运营模式(自运营与委托第三方)的决策,本节分别对自建且自运营、委托建设且自运营、自建且委托运营、委托建设且委托运营四种模式进行建模,并进行相应的数值分析。(4)研究紧扣“互联网+”时代趋势,系统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由2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本文以75家主要物业服务企业2019年的公开资料为基础,对该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证验证。与现有的以“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评价研究”为代表的竞争力评价研究成果相比,由于本文的评价方法以价值链理论为根本依据,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也密切结合“互联网+”背景,在逻辑上更加具有内在一致性,因而评价结果具有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的可能创新点包括:(1)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理论模型。本文主要从探讨“互联网+”提升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内在逻辑入手,构造了一个“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理论模型,系统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路径,提出了物业物业服务企业“三维八化”体系,并给出一个评价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基于O2O模式的“互联网+”发展框架。(2)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发展的机制设计。从互联网技术政策规制角度,研究物业服务企业面临社区居民的O2O行为选择;在物业服务企业实施O2O技术条件下,分析完全合作、完全不合作和成本分摊三种契约模型的社区居民选择和物业服务企业行为策略;在流程再造的需求下,对物业服务企业自建且自运营、委托建设且自运营、自建且委托运营、委托建设且委托运营四种模式进行分析。(3)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的评价体系。O2O模式作为“互联网+物业”的新模式,正在为物业服务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颠覆性的解决方案和推动力量,同时考虑到构建基于价值链的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在某一方面刻画物业服务企业的特征,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在于从“互联网+”的视角,以价值链分析为基本工具,对“互联网+物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规范性理论分析和探讨。本论文包含图22幅,表17个,参考文献120篇。

周雪丹[7](2021)在《雅佳物业管理公司业务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来,从社会经济大环境来看,我国经济正向顶层次、细分工、新结构的阶段演化,对第三产业的服务功能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全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使得人民群众对居住、工作环境的需求随之增多,对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社会环境的安全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物业服务所带来的保值增值关注度空前提高。从现实层面来看,物业服务已成为城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业服务在我国经济新发展阶段已逐渐体现其难以替代的价值。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物业行业和物业企业在社会公共功能上发挥出的积极作用,未来将促使整个行业突破城市共生服务边界向多业态服务方向发展。雅佳物业管理公司是一家成立十五年的物业服务和管理企业,服务范围涵盖政策性住房、普通型住宅、商业性房屋等多种类型。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公司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内部管理不足、服务创新优化不够、基础运营成本大幅攀升、专业技术性人才匮乏、服务对象业主的需求增加和提高、业务范围及盈利空间受限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公司发展处于瓶颈阶段,也影响到了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本文以雅佳物业管理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PEST分析法、EFE矩阵、IFE矩阵等对物业行业外部环境、本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雅佳物业管理公司在物业行业有一定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挑战的能力。以管理学的战略管理及业务战略管理作为理论基础,运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SWOT分析模型、QSPM矩阵等研究工具深入研究雅佳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得出企业可运用自身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规避风险和劣势的差异化业务战略方案。这为雅佳物业管理公司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具体实施步骤和保障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王光现[8](2020)在《住宅物业精细化服务模式构建与应用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高品质的居住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主流,对小区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的物业服务产生了更高级别的要求。针对国内部分地市物业服务薄弱不足的现状,提升住宅小区的物业服务水平,满足不断丰富的物业服务需求成为小区物业服务的关键科学问题。将精细化服务理念融入到物业服务中,可以有效地改变粗放型的物业服务方式,加快物业服务的品牌转型。本文以滕州市为例,探究了国内县级市物业服务公司现阶段在住宅物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研究了制约住宅物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因素,分析了住宅物业服务的发展趋向,提出对住宅小区实施精细化服务的重要性。本文从服务目标、十化提升内容、人员组织架构、保障制度及体系,构建了住宅物业精细化服务模式,并依实施细节和内容,将精细化服务模式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入门级、简单级、规范级、精益级。通过实践研究表明住宅物业实施精细化服务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业主满意度、物业服务费收缴率,有利于物业服务企业品牌与口碑的建立,同时也能够为社区建设带来文化、经济与社会的综合效益。本文住宅物业精细化服务模式的研究对于类似住宅物业服务项目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并且相关理论可推广到比如商业物业管理等其他领域中去。

成都市物业管理协会[9](2020)在《物业管理在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在长期的社会治理和物业管理实践中,越来越多社会治理工作的实施都逐步从传统的社区向新型的物业管理区域转移,越来越多的社会治理内容和事项,也与物业管理形成相互交集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并更多地依靠物业管理活动的相关主体去实施和推进。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形成和完善与社会治理新格局相适应的物业管理发展体系,

王桂珍[10](2020)在《四川省彭州市农村集中居住区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集中居住区越来越多。与传统农村社区不同的是,这是一种在规划建设、居住生活、公共服务等方面参照了城市社区的理念的新型农村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后看似“城市化”了,但在思想观念、诉求表达、邻里相处、生活方式等方面依然沿袭农村的传统,农集区出现了楼下养猪、楼上喂鸡等种种不相适宜的生活场景。为此,亟需探索创新农集区社区治理模式,让农民更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实现农民向市民的有序转变,促进农村走向城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首先综合运用社会资本、参与式治理等理论,提出农村集中居住区社区治理实现善治的目标。其次,通过实地走访、访谈交流等进行研究,全面总结农集区社区治理现状、查找存在问题,并在理论指导下深入分析其成因。再次,借鉴国内外农村社区治理经验,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社区善治启示。最后,立足彭州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围绕完善管理机制、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农集区社区治理改革对策。农村集中居住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源头治理作用。本文以农村集中居住区社区治理为主要研究内容,从社会参与合作机制构建不足、社会网络不发达、居民公共精神缺失、社会信任基础薄弱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以期在破解农集区社区治理难题方面做一些思考,为成都市乃至全国农集区社区治理提供一些有益参考,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

二、加快构建新型物业管理服务理念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构建新型物业管理服务理念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3)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研究 ——以C市N区街道改革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1.1 城市基层治理结构的宏观转向
        1.1.2 论域及框架锚定
        1.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 文献述评
        1.2.1 基层社会治理相关研究
        1.2.2 街道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1.2.3 嵌入与互嵌的相关问题研究
        1.2.4 既有研究的反思与进路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理论视角
        1.3.1 “嵌合”概念和理论的追索
        1.3.2 “嵌合式治理”的界定
        1.3.3 理论比较视野中的“嵌合式治理”
    1.4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街道办事处制度变迁
    2.1 单位制时期:主辅并行的条线式治理结构
        2.1.1 主线:国家——单位——个人
        2.1.2 辅线:国家——街居——个人
        2.1.3 主辅并行式条线结构的制度后果
    2.2 改革开放至九十年代末:街居治理条线核心化
        2.2.1 “主线”的弱化
        2.2.2 “辅线”的核心化
        2.2.3 城市基层治理“辅线核心化”的实质与限度
    2.3 新时期街道改革主要模式与分析
        2.3.1 撤销街道办的初步尝试及其评价
        2.3.2 治理重心下移与街道服务管理多重改革探索
        2.3.3 治理视域下街道改革的总体趋向
    2.4 C市N区的街道服务管理模式创新
        2.4.1 C市N区街道改革的地域性变量及其制约
        2.4.2 嵌合式治理:C市N区街道改革主导面向
第3章 基层治理嵌合关系的建立
    3.1 嵌合关系建立的条件
        3.1.1 国家主动让渡社会空间与主导链接
        3.1.2 社会主体治理与服务的专业性
        3.1.3 嵌入性主体的自带资源与社会资本
        3.1.4 非对等关系中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主动依附
    3.2 嵌合关系建立的主要路径
        3.2.1 街道自主购买社会服务
        3.2.2 上级政府资源链接与指派
        3.2.3 街道搭建嵌合平台
    3.3 嵌合关系建立的实证分析
        3.3.1 嵌合关系的载体铺设
        3.3.2 委托枢纽型组织联结嵌合关系
        3.3.3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运作中的嵌合关系
        3.3.4 建立“治理嵌合体”争取上级政府资源
    3.4 嵌合关系建立的逻辑及其限制
        3.4.1 面向“治理共同体”的嵌合结构功能
        3.4.2 嵌合关系建立的社区“被动化”及其吊诡
        3.4.3 非竞争性购买关系的建立及其变异
第4章 嵌合治理的结构与行动
    4.1 嵌合治理的“结构——行动”范式
        4.1.1 “结构——行动”理论分析视角
        4.1.2 “结构——行动”范式的嵌合治理研究适用性
    4.2 治理嵌合体构塑及其行动的实证展开
        4.2.1 案例呈现与治理嵌合体的构塑
        4.2.2 社区服务的三重空间嵌合
        4.2.3 常态服务与项目制叠加的嵌合行动
        4.2.4 疫情防控与线上服务转移
    4.3 嵌合治理结构与行动的分析讨论
        4.3.1 治理结构与行动的相互形塑与良性互构
        4.3.2 作为在地性组织的街居主体空心化
        4.3.3 商业营利取向遮蔽服务公益性
        4.3.4 街道主导下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双向排斥
第5章 嵌合治理的内蕴动力
    5.1 嵌合治理的动力结构分析
        5.1.1 国家——社会的复合动力结构及其局限
        5.1.2 以“政党维度”分析嵌合治理动力结构
    5.2 以政党力量为内核的嵌合治理动力
        5.2.1 典型单位制转型与社区衰败
        5.2.2 街道行政主导的旧城改造及其限度
        5.2.3 以政党资源为内蕴动力的嵌合治理
    5.3 政党组织社会的理论思索
        5.3.1 街居党组织促动嵌合治理的何以可能
        5.3.2 以街道作为嵌合治理运作单位的恰切性
        5.3.3 党建引领嵌合治理的长效机制问题
第6章 应急状态下的动员式嵌合与联动
    6.1 社会动员的理论谱系与中国动员传统
        6.1.1 社会动员理论回溯及其界定
        6.1.2 我国社会动员传统与应急动员
    6.2 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基层动员式嵌合机制
        6.2.1 社区网格化治理逻辑与局限
        6.2.2 社区网格的非常态治理与联动
        6.2.3 应急动员式嵌合治理的实质与超越
    6.3 街道主导性应急动员的限度与进路
        6.3.1 应急动员倒逼行政力强化
        6.3.2 基层“政绩竞赛”与嵌合悬浮化
        6.3.3 超越网格联动机制的全能化迷思
        6.3.4 应急动员的嵌合治理向常态化转型
第7章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7.1 嵌合式治理与基层社会“新公共性”营造
    7.2 社会互构论视域下的嵌合式治理及其评价
        7.2.1 嵌合式治理的多维性与联通性
        7.2.2 基层社会治理的街道定位与功能再探讨
        7.2.3 对嵌合式治理双向性与非均衡性的体认
    7.3 城市基层社会走向“善治”的路径探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回迁社区治理研究 ——以蚌埠市T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综合评述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文章可能的创新点
        二、文章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概念阐释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概念阐释
        一、乡村振兴战略
        二、农村回迁社区
        三、社区治理
    第二节 理论来源
        一、协同治理理论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三、城乡融合理论
        四、社区社会资本理论
第三章 农村回迁社区治理概论
    第一节 农村回迁社区治理的特点
        一、治理主体方面
        二、治理内容方面
        三、治理对象方面
        四、治理制度方面
    第二节 农村回迁社区治理的主要模式
        一、“撤村建居”模式
        二、“镇管社区”模式
        三、“物业+村治”模式
    第三节 乡村振兴与农村回迁社区治理的关系
        一、乡村振兴是农村回迁社区治理的重要战略背景
        二、农村回迁社区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三、良性互动:优化治理,建设和谐基层社会
第四章 蚌埠市T社区治理现状分析
    第一节 T社区概况
        一、T社区的形成机制
        二、T社区的主要特点
        三、T社区的治理效果
    第二节 T社区治理村民满意度调查
        一、调查问卷及访谈设计
        二、T社区治理村民满意度分析
第五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蚌埠市T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原因探析
    第一节 蚌埠市T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村级党组织领导力不强
        二、回迁村民自治参与率低
        三、物业服务与村民需求存在矛盾
        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第二节 蚌埠市T社区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党建工作未能适应乡村治理变化
        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不畅
        三、回迁社区治理资源支撑不足
        四、基层政府权责定位模糊
        五、回迁社区治理的制度保障力度不足
第六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回迁社区治理纾困途径
    第一节 加强村级党组织政治领导力
        一、以政治引领坚定乡村振兴正确方向
        二、以服务理念提升回迁社区治理能力
    第二节 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多渠道增强回迁村民公共意识
        二、健全基层政府政策执行机制
        三、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四、壮大回迁社区治理人才队伍
    第三节 提升农村回迁社区物业服务质量
        一、转变工作理念,改善工作方法
        二、加强信息公开,拓宽意见反馈渠道
    第四节 畅通农村回迁社区协同治理机制
        一、理顺农村回迁社区治理主体关系
        二、规范农村回迁社区协同治理程序
    第五节 健全农村回迁社区治理制度及监督保障体系
        一、精细化农村回迁社区治理制度
        二、健全农村回迁社区治理监督保障体系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T社区治理村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互联网+”背景下的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研究:提升路径、机制设计和评价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论文架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互联网+”研究现状
        2.1.1 ”互联网+”的基础研究
        2.1.2 ”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2.1.3 ”互联网+”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影响研究
    2.2 企业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现状
        2.2.1 企业价值链基础理论研究
        2.2.2 物业服务企业价值链研究
    2.3 企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现状
        2.3.1 企业竞争力的资源学派
        2.3.2 企业竞争力的能力学派
        2.3.3 企业竞争力的综合研究
    2.4 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的研究现状
        2.4.1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2.4.2 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2.5 O2O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
        2.5.1 O2O商业模式发展趋势
        2.5.2 O2O商业模式业务元素分析
        2.5.3 O2O在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 传统物业服务的“互联网+”转型
    3.1 物业服务内容
        3.1.1 物业服务企业的基本活动
        3.1.2 物业服务企业的辅助活动
    3.2 传统物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3.2.1 物业服务企业发展不平衡问题
        3.2.2 物业服务企业发展不充分问题
    3.3 互联网+物业的O2O模式转变
        3.3.1 “互联网+物业”的服务模式转变
        3.3.2 “互联网+物业”的O2O模式
    3.4 本章小结
4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4.1 “互联网+”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对竞争力的主要影响
        4.1.1 “互联网+”的技术经济特征
        4.1.2 “互联网+”对融合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影响
    4.2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基本逻辑
        4.2.1 “互联网+”推动物业服务企业技术进步的基本逻辑
        4.2.2 “互联网+”促进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升级的基本逻辑
        4.2.3 “互联网+”推动物业服务企业流程再造的基本逻辑
    4.3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4.3.1 推动物业服务企业技术进步
        4.3.2 促进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升级
        4.3.3 加快物业服务企业流程再造
    4.4 本章小结
5 物业新技术要求对物业O2O行为选择的影响
    5.1 物业新技术要求与竞争发展
    5.2 问题描述与假设
    5.3 模型构建与求解
        5.3.1 MSI模式
        5.3.2 MSII模式
        5.3.3 MSIII模式
    5.4 结果对比与分析
    5.5 研究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物业O2O模式分析与机制设计
    6.1 问题描述与假设
    6.2 模型建立与求解分析
        6.2.1 完全合作契约模型
        6.2.2 完全不合作契约模型
        6.2.3 参与成本分担契约模型
    6.3 三种契约模型比较分析
        6.3.1 三种契约模型下的比较分析
        6.3.2 社区协调契约设计
    6.4 数值仿真
        6.4.1 价格和参与度上限对平台上线的参与率的影响
        6.4.2 价格和参与度上限对社区收益的影响
        6.4.3 价格和参与度上限对协调机制影响
        6.4.4 社区居民偏好和参与成本系数对平台上线的参与率的影响
        6.4.5 社区居民偏好和参与成本系数对社区收益的影响
        6.4.6 社区居民偏好和参与成本系数对协调机制影响
    6.5 研究结论
    6.6 本章小结
7 O2O模式下物业服务企业流程再造策略分析
    7.1 问题描述与假设
    7.2 模型建立与求解分析
        7.2.1 自建且自运营
        7.2.2 委托建设且自运营
        7.2.3 自建且委托运营
        7.2.4 委托建设且委托运营
    7.3 模型比较分析
        7.3.1 模式一VS模式二
        7.3.2 模式一VS模式三
        7.3.3 模式一VS模式四
    7.4 数值仿真
    7.5 研究结论
    7.6 本章小结
8 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竞争力的评价
    8.1 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
        8.1.1 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价值链分析逻辑
        8.1.2 基于价值链的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主要维度
    8.2 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8.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8.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8.2.3 评价方法及其特点
    8.3 物业服务企业O2O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8.3.1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8.3.2 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8.3.3 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网格
附录 B
附录 C 已上市主要物业服务企业基本情况
表索引
图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雅佳物业管理公司业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工具及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1.1 战略管理理论
        2.1.2 业务战略理论
    2.2 物业管理与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2.1 物业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2.2.2 物业管理的涵义
        2.2.3 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第三章 雅佳物业管理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物业行业与市场环境分析
        3.2.1 行业现状分析
        3.2.2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2.3 物业市场分析
        3.2.4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2.5 目标市场分析
第四章 雅佳物业管理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雅佳物业管理公司资源分析
        4.1.1 有形资源
        4.1.2 无形资源
        4.1.3 人力资源
    4.2 雅佳物业管理公司能力分析
        4.2.1 运营管理能力
        4.2.2 物业服务费收缴能力
        4.2.3 人力资源配置能力
        4.2.4 物业服务质量管理能力
        4.2.5 服务业主需求能力
    4.3 雅佳物业管理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4.3.1 财务状况分析
        4.3.2 业务状况分析
        4.3.3 服务质量分析
        4.3.4 管理模式分析
    4.4 雅佳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分析
        4.4.1 公司企业文化内容
        4.4.2 公司企业文化分析
第五章 雅佳物业管理公司业务战略的制定与决策
    5.1 雅佳物业管理公司企业目标体系构成
        5.1.1 公司使命
        5.1.2 公司愿景
        5.1.3 战略目标
        5.1.4 业务战略目标
    5.2 雅佳物业管理公司业务战略的制定
        5.2.1 公司总体战略
        5.2.2 外部因素评价
        5.2.3 内部因素评价
        5.2.4 SWOT矩阵
    5.3 雅佳物业管理公司业务战略的决策
第六章 雅佳物业管理公司业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6.1 雅佳物业管理公司业务战略的实施路径
    6.2 雅佳物业管理公司业务战略的实施措施
        6.2.1 品牌打造差异化
        6.2.2 业务组合差异化
        6.2.3 资源配置差异化
        6.2.4 服务体系差异化
    6.3 雅佳物业管理公司业务战略的实施保障
        6.3.1 提升企业文化建设
        6.3.2 调整优化组织结构
        6.3.3 重视人力资源保障
        6.3.4 建立完善信息化建设
    6.4 雅佳物业管理公司业务战略实施控制
        6.4.1 风险防控
        6.4.2 经营成本控制
        6.4.3 优化绩效评价
        6.4.4 内部审计控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CPM矩阵专家评分样表
附录 B 雅佳物业员工调查问卷样表
附录 C 雅佳物业业主满意度调查问卷样表
附录 D EFE矩阵专家评分样表
附录 E IFE矩阵专家评分样表
致谢

(8)住宅物业精细化服务模式构建与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住宅物业服务现状及问题——以山东省滕州市为例
    2.1 住宅物业服务概况
    2.2 业主满意度、物业费收缴率调研分析
    2.3 住宅物业服务的问题
    2.4 精细化服务的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3 住宅物业精细化服务模式构建
    3.1 服务目标、原则、特征
    3.2 住宅物业精细化服务模式的构建
    3.3 住宅物业精细化服务等级
    3.4 住宅物业精细化服务“十化”内容
    3.5 住宅物业精细化服务模式的人员组织架构设计
    3.6 住宅物业精细化服务模式的保障措施体系
    3.7 本章小结
4 住宅物业精细化服务模式案例应用
    4.1 案例小区及物业公司简介
    4.2 精细化服务模式实践策略、步骤
    4.3 精细化服务模式的案例应用
    4.4 精细化服务模式综合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物业管理在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文献综述
    1.3核心概念
        1.3.1物业管理
        1.3.2社会治理
    1.4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研究思路
        1.4.2研究方法
    1.5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1.5.1创新点
        1.5.2局限性
第二章物业管理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2.1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论述
        2.1.1拓展为“七位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
        2.1.2明确了提高社会治理“四化”水平的要求
        2.1.3部署了“五个”方面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任务
        2.1.4强调了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
        2.1.5提出了以党建引领“三治”结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2.2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对物业管理的新要求
        2.2.1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要求物业管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2.2.2社会治理水平提高要求物业管理提高“四化”水平
        2.2.3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任务要求物业管理活动发挥作用
        2.2.4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要求物业管理有效融入社区治理
        2.2.5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要求推动物业行业党建工作
    2.3物业管理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优势
        2.3.1物业管理具有亲民近民的驻地服务优势
        2.3.2物业管理是组织引导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有效载体
        2.3.3物业管理是社会治理的协同治理源头
        2.3.4物业管理具有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优势
第三章物业管理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实践与探索
    3.1物业管理在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任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3.1.1物业管理是缓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抓手
        3.1.2物业管理是强化社会治安防控的重要基础
        3.1.3物业管理是建设公共安全体系的关键防线
        3.1.4物业管理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着力点
    3.2物业管理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手段中发挥积极作用
        3.2.1打造党建引领下多元主体共治的小区治理新模式
        3.2.2“物业+网格”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精细化
        3.2.3智慧物业建设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
        3.2.4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引导物业企业承接公共服务职能
    3.3物业管理在助力社会治理领域拓宽中发挥积极作用
        3.3.1物业企业服务链条向生活性服务领域延伸
        3.3.2物业企业拓展城市服务推动乡村精细化管理
        3.3.3物业服务行业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3.3.4物业服务行业积极参与消费扶贫攻坚行动
第四章物业管理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现实困境
    4.1物业管理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困境
        4.1.1物业管理多元主体内部矛盾复杂多样
        4.1.2物业管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协同不足
        4.1.3物业管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深度不够
        4.1.4物业服务企业承担超权利和能力的义务
        4.1.5业主自治并未发挥基层民主的应有作用
    4.2物业管理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困境的成因探析
        4.2.1物业管理多元主体间权责利对等的政策制度供给滞后
        4.2.2物业管理融入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依旧羸弱
        4.2.3物业管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能力欠缺
        4.2.4物业管理的社会认可和信任度偏低
第五章新形势下提升物业管理融入社会治理效能的路径建议
    5.1完善制度设计,构建物业管理融入社会治理共治秩序
        5.1.1建立物业管理多元主体权责清单制度
        5.1.2建立政府购买物业企业公共服务制度
        5.1.3健全物业管理区域业主公共契约制度
    5.2更新治理模式,夯实物管区域精准化精细化治理基础
        5.2.1设立社会治理与物业管理综合协调机构
        5.2.2强化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多元协同共治
        5.2.3深化物业管理区域网格化管理服务
        5.2.4推进智慧小区建设破解物业治理难题
    5.3完善业主自治,增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居民自治能力
        5.3.1优化业主委员会治理结构
        5.3.2提高业主对物管区域公共事务的参与度
        5.3.3厘清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职责范围
        5.3.4实现物业企业与业主委员会的良性互动
    5.4优化发展环境,激发物业服务行业参与社会治理活力
        5.4.1发挥政府在培育物业管理市场中的积极作用
        5.4.2发挥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的应有作用
        5.4.3提升物业企业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
        5.4.4提高社会对物业管理的认可和信任度
结语
附录:企业案例
    成都市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案例(一)
        党建引领多方共治——御景上城小区探索社区治理合伙人模式
        一、物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
        二、党建引领,多方共治的社区治理合伙人模式
        三、取得的成绩及启示
    成都市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案例(二)
        打造五星级的拆迁安置小区----凤翔云庭创新管理之路
        一、安置小区的管理痛点
        二、确定针对性的前期解决方案
        三、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物业服务
        四、创建五星级的项目品牌
    成都市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案例(三)
        巧借“党建+”力量妙解安置小区治理难题
        一、这个安置小区不一般
        二、党建引领,物业服务有态度
        三、收获殊荣,业主感受有温度
        四、借梯上楼,凝心聚力再出发
    成都市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案例(四)
        化解小矛盾共建大和谐——“红色物业”构建多元共治纠纷调解机制
    成都市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案例(五)
        创新“四位”一体+“四会”模式打造“四型”和谐小区
    成都市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案例(六)
        “物业+社工”双轮驱动构建社区发展服务新时代

(10)四川省彭州市农村集中居住区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农村集中居住区
        2.1.2 社区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参与式治理
        2.2.2 社会资本理论
    2.3 理论研究分析框架
第三章 彭州市农村集中居住区社区治理情况
    3.1 彭州市农村集中居住区概况
    3.2 彭州市农村集中居住区治理措施
        3.2.1 完善基层治理机制
        3.2.2 健全自治组织
        3.2.3 强化治安防控
        3.2.4 加强居民教育
        3.2.5 搭建协商平台
        3.2.6 深化公共服务
    3.3 彭州市农村集中居住区治理成效
        3.3.1 银定“六化”管理模式
        3.3.2 宝山“三社”联动模式
第四章 彭州市农村集中居住区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彭州市农村集中居住区社区治理存在问题
        4.1.1 政府统筹管理不到位
        4.1.2 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
        4.1.3 社会组织培育明显不足
        4.1.4 居民参与意识不强、水平不高
        4.1.5 公共安全保障不完善
        4.1.6 公共物业管理不规范
        4.1.7 公共服务配套不健全
    4.2 彭州市农村集中居住区社区治理问题原因分析
        4.2.1 社会参与合作机制构建不足
        4.2.2 社会网络不发达
        4.2.3 居民公共精神缺失
        4.2.4 社会信任基础薄弱
第五章 农村集中居住区社区治理先进经验分析
    5.1 先进经验
        5.1.1 韩国“新村运动”
        5.1.2 大邑县东岳花苑社区良序善治
        5.1.3 都江堰市柳街镇群众共建共享共参与
    5.2 经验启示
第六章 彭州市农村集中居住区社区治理对策建议
    6.1 完善管理机制方面对策建议
        6.1.1 健全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体系
        6.1.2 充分发挥自治组织作用
        6.1.3 积极培育壮大社会组织
    6.2 转变思想观念方面对策建议
        6.2.1 强化居民教育
        6.2.2 加强农村法治宣传
        6.2.3 促进农集区居民增收
    6.3 提升公共服务方面对策建议
        6.3.1 强化社区平安建设
        6.3.2 规范公共物业管理
        6.3.3 健全公共服务配套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四、加快构建新型物业管理服务理念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探寻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发展之道: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J]. 张鸣春. 复旦城市治理评论, 2021(01)
  • [2]城市多民族社区依法治理研究[D]. 赵莹莹.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3]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研究 ——以C市N区街道改革为中心[D]. 康雯嘉. 吉林大学, 2021(01)
  • [4]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回迁社区治理研究 ——以蚌埠市T社区为例[D]. 彭蕊.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1)
  • [6]“互联网+”背景下的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研究:提升路径、机制设计和评价体系[D]. 高文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7]雅佳物业管理公司业务战略研究[D]. 周雪丹. 兰州大学, 2021(12)
  • [8]住宅物业精细化服务模式构建与应用探究[D]. 王光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9]物业管理在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的作用[A]. 成都市物业管理协会. 2020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课题研究成果, 2020
  • [10]四川省彭州市农村集中居住区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桂珍.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加快构建物业管理新服务理念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