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一、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高海峰[2](2018)在《粤西北部地区县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景观格局所承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发展为目的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中共中央“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上的“不平衡”,并对“绿水青山”有着强烈的诉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欠发达的县域是诸多问题集中体现的区域,本文的研究对象粤西北部地区的各县域就是这类区域的典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县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思路上,将县域的景观格局变化和县域的发展看作一套系统中的两套子系统,分别对两套子系统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再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将两套子系统进行相互联系,以发掘它们在同一套系统中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对县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县域发展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不同对象主导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等几个部分的研究。本研究各章节的研究内容、方法及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章对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可持续发展评估工具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综述表明:1)针对欠发达县域的景观格局及其驱动力研究较缺乏;2)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探讨;3)由于可持续生计方法符合本文研究对象的特点,且具备作为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框架的基本条件,以该方法作为本文的基础理论框架。第二章中,通过对选用的源自贫困研究的可持生计方法框架进行研究,在理论框架下构建了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之间的关联。对该框架的研究表明,县域景观格局是县域追求发展过程中某一个时间点上发展所导致的结果,另一方面,景观格局中的各类景观要素是县域追求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资本。此外,还探讨了以可持续生计方法作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框架时必需的全面性,以及针对不同参与者推动景观变化的目的差异。第三章中,基于遥感、GIS、Fragstats等工具的支撑,通过景观格局指数、修正概率转移等具体方法,分别对粤西北部地区县域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进行研究。县域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研究包括景观要素组成变化和空间变化模式两部分,研究表明县域景观要素的组成呈人工化的变化趋势,变化的过程表现出缺乏计划性;而对县域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研究表明,县域景观格局虽然仍具有较强的生态恢复力,土地利用也有一定的潜力,但整体呈破碎化、多样性增强的变化趋势,生态风险持续增加。第四章中,基于选用的发展评估工具,以统计数据和政策、法律文件等资料作为支撑,评估和描述了粤西北部地区县域发展的多方面特征,并对县域发展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县域景观格局及其中要素的变化支撑着县域的发展在波动中一定程度缩小了“不平衡”的现象,县域景观格局及其中的各类要素的变化都随发展上不同阶段的特点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县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县域对稳固第一产业基础上推动工业化发展策略的追求。第五章中,针对政府和农民两类推动景观变化的参与者发展主体对象,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实地调研和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可持续生计方法框架研究了他们推动景观格局变化过程中的驱动力和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在政府层面,不同层级的政府主导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农民层面,农民主导景观变化的根本驱动力,是可持续生计方法框架中的生计产出向生计资本反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机会成本,通过对果林景观、农作物景观、农宅景观变化的具体研究,发现还有诸多因素对农民推动景观变化产生影响。第六章探讨了县域在发展“不平衡”缩小过程中的景观格局维持策略。在政府层面,对县域空间管控中,需由注重对结果的管理更多转为对过程的管理,对部分景观变化过程管理的控制性指标进行了探讨。在农民层面,一方面通过政府和企业联合提供第一产业所需的社会资本,并由城乡规划体系提供空间引导途径,正向引导农民推动对景观格局影响小的要素变化;另一方面,在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投入的过程中,通过设置增强农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反向制止农民推动不利于县域景观格局的要素变化。本文以粤西北部地区县域为例,对发展“不平衡”集中体现区域的县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方法、欠发达区域景观格局研究的内容、理解农民推动景观变化的目的和途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增强不同层面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并为决策者提供了合理有效的决策依据。

谭晓玲[3](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张银霞[4](2017)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社会,百分之九十的国家实行政党政治;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现代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或参政党都一般地存在严格性程度不同的纪律规矩的约束,政党的重要成员必须拥护本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主张。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和政党政治发展历史上,与其他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作为体制外生型的革命政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纪律尤其是极为严格的政治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政治特色和独特组织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纪律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就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经验教训?当前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现状如何?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研究以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纪律建设问题为研究对象,抓住党章依据和纪律建设的主线,综合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关于纪律建设的思想理论观点,考察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程,具体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执纪机构的沿革和职能变迁及执纪实践,总结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主要特点,查找当前纪律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纪律建设提出可行性对策。就本研究的内容结构而言,除绪论外,主要包括四部分、六章内容:绪论:简要说明论文研究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界定规矩、纪律、纪律建设、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和纪律体系等相关概念,梳理评述国内外相关文献,说明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路径、资料来源及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一部分为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思想文化资源和理论依据,即第一章。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的纲纪法规文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的科学论述及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关于纪律建设的思考。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中国传统的纲纪法规文化,为纪律建设提供文化资源借鉴;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纪律建设的理论,为纪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梳理和归纳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关于纪律建设的思想观点,为纪律建设提供思想指导。第二部分为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考察,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考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进程,并总结每一时期纪律建设成效、阶段性经验和特点,汲取其中的挫折教训。第三部分即第五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全过程的基本经验与主要特点。基于68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考察,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有:纪律建设始终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纪律建设思想为指导;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始终把纪律建设作为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把构建科学的纪律体系作为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前提;注重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专门机关和队伍;把党纪教育与严惩违纪行为作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纵向历史研究,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主要特点,即纪律建设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紧密联系;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有机结合;注重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处理“高标准”和“守底线”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放在纪律建设的首位。第四部分即第六章,基于以上理论、历史和经验的分析进行现实思考,提出进一步推进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在立纪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党章为核心的党纪体系;在知纪方面,加强党纪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在守纪方面,领导干部带头遵规守纪,发挥表率作用;在执纪方面,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切实增强纪律的执行力。

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地区科学发展思路与实践课题组,刘斌,解贵成[5](2009)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随州实践(上)──“四个随州”建设回顾与前瞻》文中研究指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标准高、效果好。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共随州市委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国内与国际发展的两个大局,结合随州实际,自觉认识本身的优势,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制定出了一项又一项切实的举措,狠抓落实。这种高度的理论自觉、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湖北实现中部崛起的希望所在。

本刊编辑部[6](2009)在《30年改革的十大关键词》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2008年)关键词一拨乱反正拨乱反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们党纠正"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和错误路

买买提·阿不都拉[7](2005)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我区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自治区林业局场长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文中提出这次林业局场长会议是在我区林业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自治区党委六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和自治区林业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

杨继平[8](2003)在《与时俱进 扎实工作 为加快林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在全国林业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提出

杨继平[9](2003)在《时代的呼唤 历史的重任——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体会》文中指出

姜文涛[10](2003)在《践行“三个代表” 培养合格“森林卫士”》文中研究指明 武警吉林省森林总队作为驻吉林省的一支专业部队,主要担负着吉林省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以及维护林区社会治安、抢险救灾等任务。50多年来,为吉林省森林资源和生态建设的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实现了吉林省连续23年无重大森林火灾。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武装集体,必须牢牢地把握住部队建设的方向和大局,加强部队全面建设,以更好地

二、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2)粤西北部地区县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景观格局受到以发展为目的的人类活动的加剧影响
        1.1.2 发展“不平衡”和相对贫困背景下的县域状况
        1.1.3 “绿水青山”诉求下的县域状况
        1.1.4 景观科学的发展与可持续研究的深入
    1.2 研究时段
    1.3 研究区域
        1.3.1 研究区域界定
        1.3.2 研究区域概况
    1.4 研究对象
        1.4.1 研究对象
        1.4.2 代表性研究对象的选取
        1.4.3 代表性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景观格局研究
        1.5.1.1 国内外景观格局研究知识图谱
        1.5.1.2 城市化相关景观格局研究
        1.5.1.3 生态敏感地区景观格局研究
        1.5.1.4 县域景观格局研究
        1.5.1.5 景观格局中的景观要素组成研究
        1.5.1.6 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
        1.5.2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
        1.5.3 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
        1.5.4 文献评述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7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7.3 研究框架
第2章 县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的关联建构及研究基础
    2.1 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关联建构的步骤
    2.2 景观格局变化及其中要素变化的深入研究
        2.2.1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的分类:过程研究和结果研究
        2.2.1.1 景观格局变化的过程研究:时间段中景观要素的相互转化
        2.2.1.2 景观格局变化的结果研究:时间点上景观格局的状态
        2.2.2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基础:遥感与地理信息处理
    2.3 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的关联
        2.3.1 以可持续生计方法作为评估和描述发展的工具
        2.3.2 景观格局及其中要素在发展评估框架中的位置
        2.3.3 县域景观格局与发展关联研究基础:数据与信息支撑
    2.4 参与者为了发展而主导的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2.4.1 可持续生计方法在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中的全面性
        2.4.2 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框架:以景观变化为反馈终点的重构
        2.4.3 参与者推动景观变化的目的:景观作为短暂结果的背后动机
        2.4.4 景观变化驱动力研究基础:多样化的论据和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县域景观格局变化
    3.1 县域景观格局的构成:多属性的五类景观要素
    3.2 县域景观格局变化的过程:时间点间的动态变化
        3.2.1 景观格局变化过程中的景观组成变化研究
        3.2.1.1 景观组分百分比反映的各类景观地位
        3.2.1.2 景观组分变化速度分析
        3.2.1.3 景观组分保留率和变化率
        3.2.1.4 基于修正概率法的景观组分转入与转出贡献率变化分析
        3.2.1.5 基于修正概率法的景观组分优势转移过程及贡献率变化分析
        3.2.1.6 景观组成变化研究小结
        3.2.2 景观格局变化过程中的空间变化模式
        3.2.2.1 景观要素变化的空间模式的阶段性特征
        3.2.2.2 景观空间的主导变化模式分析方法:人工预判+几何指数变化分析
        3.2.2.3 建设用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
        3.2.2.4 耕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
        3.2.2.5 林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
        3.2.2.6 未利用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
        3.2.2.7 水域景观空间变化模式
        3.2.2.8 景观空间局部变化模式分析的局限性
        3.2.2.9 代表县各类景观空间变化模式研究小结
    3.3 县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结果:时间点上的静态对比
        3.3.1 县域景观格局中的组分百分比变化分析
        3.3.2 基于景观组分百分比的县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3.3.3 基于景观组分百分比的县域景观生态恢复力变化
        3.3.4 县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方法
        3.3.4.1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研究
        3.3.4.2 选定景观格局指数的作用、意义和计算方法
        3.3.4.3 最佳景观分析粒度研究及指数计算结果
        3.3.4.4 粤西北部县域五类景观的格局指数变化分析
        3.3.4.5 粤西北部县域整体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县域发展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4.1 粤西北部县域发展评估和分析
        4.1.1 粤西北部地区县域所处的城乡发展背景
        4.1.2 粤西北部地区县域发展评估
        4.1.2.1 县域发展评估方法
        4.1.2.2 县域各时间阶段发展的特点
        4.1.2.3 县域发展评估小结:起伏中由不平衡走向相对平衡
        4.1.3 代表县域发展深入分析
        4.1.3.1 粤西北部县域绝对人均GDP水平依然落后
        4.1.3.2 代表县域的总体生计策略
        4.1.3.3 代表县域的第一产业与自然资本
        4.1.3.4 “双转移”政策前后的代表县域工业化
        4.1.3.5 代表县域生计产出中的城乡公平性
        4.1.3.6 粤西北部地区代表县域生计特征小结
    4.2 县域发展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4.2.1 建设用地—不同发展阶段特点的主导影响
        4.2.1.1 不同发展阶段对应的建设用地变化速度“U”型增长
        4.2.1.2 牧业主导的建设用地变化速度攀升
        4.2.1.3 不同的工业化导致的景观空间变化模式差异
        4.2.1.4 耕地保护政策下建设用地转入途径的变化
        4.2.2 耕地景观—第一产业与保护政策共同的主导影响
        4.2.2.1 不同的第一产业特色对耕地景观的直接影响
        4.2.2.2 耕地保护政策的加强对耕地景观转入贡献率的提高
        4.2.2.3 耕地保护从指标到空间的变化对耕地景观转出贡献率的降低
        4.2.2.4 不同发展阶段对耕地景观变化速度的“∩”型间接影响
        4.2.2.5 不同发展阶段对耕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的影响
        4.2.2.6 第一产业现代化引发的耕地景观斑块形状简单化
        4.2.3 林地景观—林业及其上下游工业的主导影响
        4.2.3.1 林业周期长、面积大特点导致的林地景观组分的波动变化
        4.2.3.2 县域速生林政策导致的林地景观组分变化速度增加
        4.2.3.3 林业及相关产业与林地景观变化的关系
        4.2.3.4 “退耕还林”和果林种植对林地转入的影响
        4.2.3.5 耕地保护政策间接导致的林地景观减少
        4.2.3.6 “双转移”政策影响下的林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转变
        4.2.4 未利用地—景观变化的中间过程
        4.2.5 水域景观变化—第一产业稳定的支撑
        4.2.6 县域景观格局总体变化—不同阶段发展的内外特点共同影响
        4.2.6.1 县域总体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发展中的稳固第一产业、推动工业化
        4.2.6.2 相对发展速度与县域景观保留率的反比关系
        4.2.6.3 县域发展导致的土地利用程度和景观生态恢复力的波动变化
    4.3 县域发展中的景观格局变化总体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和农民主导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5.1 参与者主导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基础
        5.1.1 理论框架搭建的铺垫
        5.1.2 “由上至下”的非线性概括:县域层面难以更深入
        5.1.3 “由下至上”的探讨角度:参与者的确定
        5.1.4 景观变化驱动力的研究时空
    5.2 政府主导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5.2.1 上层政策推动的人工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5.2.1.1 “空降式”的工业产业转移园
        5.2.1.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人工景观变化
        5.2.1.3 上层政策下的人工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5.2.2 县级政策对镇区人工景观变化的影响与响应
        5.2.2.1 研究方法
        5.2.2.2 县级政策对镇区人工景观变化的影响
        5.2.2.3 县级政策对镇区人工景观变化的响应
        5.2.2.4 镇区人工景观变化与政策的影响与响应
        5.2.3 政府主导的人工景观变化驱动力小结
    5.3 农民主导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5.3.1 发展框架下农民推动景观变化主要驱动力:生计反哺
        5.3.2 农民主导景观变化的途径与比较
        5.3.2.1 农民主导景观变化的途径
        5.3.2.2 农民主导景观变化途径的比较
        5.3.3 农民推动景观变化过程中的机会成本
        5.3.4 基于统计数据的种植业景观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5.3.4.1 第一产业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的可行性
        5.3.4.2 粤西北部气候与气象变化对种植业景观的影响
        5.3.4.3 持续扩大趋势中果林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5.3.4.4 政策—经济影响下农作物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5.3.4.5 种植业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的小结
        5.3.5 基于实地调研的农宅景观空间变化模式驱动因素分析
        5.3.5.1 研究时空尺度、研究方法及案例选择
        5.3.5.2 农宅景观空间变化模式驱动力分析框架
        5.3.5.3 驱动力分析框架下的各驱动因素分析
        5.3.5.4 农宅景观空间变化模式的分类论述
        5.3.5.5 农宅景观空间变化模式驱动因素分析小结
        5.3.6 政府和企业在农民推动景观变化途径中的引导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发展“不平衡”缩小中的县域景观格局维持探讨
    6.1 县域发展中景观格局维持的主要问题和内容
        6.1.1 景观格局维持的主要问题
        6.1.2 县域景观格局维持的三方面内容
    6.2 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结果控制转向过程控制
        6.2.1 当下县域空间管理现状:难以协同且注重结果
        6.2.2 林地景观变化过程中的维持管理转变探讨
        6.2.2.1 即将出台的“生态红线”难以维持林地景观组分百分比
        6.2.2.2 林地景观数量的主要控制政策: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
        6.2.2.3 县域发展中的林地景观百分比控制管理政策建议
        6.2.3 未利用地控制:产业园分期规划中的空间变化模式
        6.2.3.1 产业园使未利用地长期保持的三方面原因
        6.2.3.2 降低未利用地保持时间的三方面影响因素探讨
        6.2.3.3 降低未利用地保持时间的规划策略保障:指标设定探讨
    6.3 农民生计引导:促进有利于景观格局的生计反哺
        6.3.1 传统和谐人地关系对农民生计引导的思考
        6.3.2 引导农民参与景观格局维持的途径:生计反哺引导的两个方向..
        6.3.3 正向引导农民生计反哺中的景观变化:“政企联合”+规划
        6.3.3.1 正向引导农民景观空间变化的途径:城乡规划体系
        6.3.3.2 村级规划对农民推动景观变化的空间引导案例
        6.3.3.3 政策、规划引导下农民推动景观变化的响应案例
        6.3.4 反向制止农民生计反哺不合理农宅景观的策略探讨
        6.3.4.1 农宅与人口的不相匹配变化—“空心化”定义、原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6.3.4.2 可持续生计方法视角下的反向制止探讨:增加共同利益促进社会资本转型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四) 课题组
    二、运行机制
        (一) 项目建设
        (二) 基地建设
        (三) 团队建设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二) 工程成果丰硕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一) 经典着作编译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 建设概况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一、总体部署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一) 基础理论教材
        (二) 重点学科教材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四) 其他重点教材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一、学术交流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二、人才培养
        (一) 开展国情调研
        (二) 进行国外考察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一、理论读物
        (一) 学习读本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一) 报刊
        (二) 电视
        (三) 网络
        (四) 微式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 扩大宣传范围
        (二) 丰富宣传形式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一) “四大平台”建设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一) 健全学科体系
        (二) 完善教材体系
        (三) 构建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之处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党的纪律建设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 党的纪律建设研究的缘起
    (二) 党的纪律建设研究的意义
二、党的纪律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国(境)外关于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研究
三、党的纪律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 规矩和纪律的概念
    (二) 中国共产党纪律体系的概念
    (三)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概念
四、研究思路、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路径
    (三) 资料来源
    (四)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思想文化资源和理论依据
第一节 对中国传统的纲纪法规文化的批判继承
    一、中国传统的纲纪法规文化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优秀传统纲纪法规文化向党规党纪的创造性转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纪律建设的科学论述
    二、列宁对纪律建设的科学论述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
    一、毛泽东纪律建设思想
    二、邓小平纪律建设理论
    三、江泽民的纪律建设思想
    四、胡锦涛的纪律建设思想
    五、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重要论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发展和挫折
第一节 新中国头七年执政党纪律建设的继承发展
    一、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团结制定新的纪律规范
    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建立
    三、执政党执纪实践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纪律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以八大党章为依据制定各项纪律
    二、党的监察机构的重建和监察工作的加强
    三、开展以整风肃纪为重点的执纪实践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和党的纪律建设的严重挫折
    一、党的纪律遭受严重破坏
    二、党的各级监察机构被撤销
    三、党的执纪实践偏离正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恢复与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纪律体系的重建和执行
    一、以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十二大党章为标志建立党纪体系
    二、恢复重建纪检监察机构,发挥纪检监察整体效能
    三、按照整党整风的工作要求,狠抓党风党纪建设
第二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党的纪律建设的加强和发展
    一、首次颁行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洁从政准则
    二、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和党政监督体制改革
    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开展党的执纪实践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党的纪律建设的科学发展
    一、修订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洁从政准则
    二、调整纪检监察体制,加强基层纪检监察机构建设
    三、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执纪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全面强化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
    一、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纪律建设”的新概念
    二、坚持尊崇党章,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三、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
    四、强调严明政治纪律,维护党中央权威
    五、着力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纪律建设
    六、着力把纪律建设成果固化为制度
第二节 “两准则、一条例”实现党纪体系的新发展
    一、十八大党章关于纪律建设的新规定
    二、首次颁布廉洁自律准则和修订纪律处分条例
    三、制定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细化“六大纪律”
    四、制定相关党内法规,让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
第三节 全面深化纪律检查体制的改革
    一、强化党内纪律监督,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
    二、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倒逼执纪机构责任担当
    三、注重转变执纪方式,聚焦监督执纪问责
第四节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实践
    一、始终把纪律要求挺在前,持续开展专题教育实践活动
    二、制定党内监督条例,突出纪律监督实践
    三、制定党内问责条例,倒逼监督执纪落实
    四、打虎拍蝇猎狐,统筹国内外反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与主要特点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纪律建设思想为指导
    二、党的纪律建设必须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
    三、必须始终把纪律建设作为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四、必须把构建科学的纪律体系作为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前提
    五、必须注重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专门机关和队伍
    六、必须把党纪教育与严惩违纪行为作为党的纪律建设的两个重要手段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党的纪律建设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紧密联系
    二、党的纪律建设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三、党的纪律建设和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有机结合
    四、始终注重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有机结合
    五、始终注重处理“高标准”和“守底线”之间的辩证关系
    六、始终把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放在纪律建设的首位 第六章 新形势下强化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思考
第一节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立纪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知纪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守纪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执纪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二节 新形势下强化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对策
    一、立纪环节: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党章为核心的党纪体系
    二、知纪环节:加强党纪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
    三、守纪环节:领导干部带头遵规守纪,发挥表率作用
    四、执纪环节: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切实增强纪律的执行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随州实践(上)──“四个随州”建设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背景篇
    一、“四个随州”产生的时空背景
        (一) “四个随州”提出的时间维度
        (二) “四个随州”提出的空间维度
    二、“四个随州”建设的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四个随州”的理论之源
        2、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四个随州”的理论之本
        3、科学发展观是“四个随州”的理论之核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四个随州”的理论之体
    三、“四个随州”的经济社会基础
        1、区域经济始显特色, 规模和水平有待提高
        2、改革开放取得进展, 对外开放亟待突破
        3、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文化旅游产业极具潜力
        4、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
内涵篇
    四、“四个随州”的基本内涵
        (一) 特色随州属于经济建设
        (二) 开放随州属于政治建设
        (三) 文化随州属于文化建设
        (四) 和谐随州属于社会建设
    五、“四个随州”的哲理意蕴
        1、建设特色随州, 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决定的
        2、建设开放随州, 是由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现代化大生产规律所决定的
        3、建设文化随州, 是由物质与精神互变、存在与意识互变, 精神对物质、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规律决定的
        4、建设和谐随州, 是由“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六、“四个随州”的辩证关系
        (一) 特色随州是“四个随州”的基石
        1、特色随州的本质属性是经济建设。
        2、特色随州的理论符合唯物史观。
        3、经济发展的规律是走特色之路。
        4、特色随州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 开放随州是“四个随州”的路径
        1、开放随州的功能是开辟道路。
        2、开放随州的重点是借力发展。
        3、开放随州的核心是创新环境。
        (三) 文化随州是“四个随州”的灵魂
        1、文化随州的动力和导向功能。
        2、文化随州的社会整合功能。
        3、文化随州的产业功能。
        (四) 和谐随州是“四个随州”的目标
        1、和谐随州的立足点是协调发展。
        2、和谐随州的着重点是关注民生。
        3、和谐随州的出发点是服务发展。
        4、和谐随州的落脚点是共享和谐。
    七、“四个随州”的实践意义
        (一) 深刻认识“四个随州”的思想价值
        1、关于“四个随州”的整体发展。
        2、关于特色随州建设。
        3、关于开放随州建设。
        4、关于文化随州建设。
        5、关于和谐随州建设。
        6、关于党组织和干部作风建设。
        (二) 切实把握“四个随州”的实践意义
        1、“四个随州”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和“发展什么”的重大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
        2、“四个随州”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
        3、“四个随州”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
        4、“四个随州”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
战略篇
    八、扭住中心推进特色随州建设
        (一) 把握特色随州建设的本质
        (二) 突出特色随州建设的战略重点
        (三) 培植特色随州的产业支撑
        (四) 壮大特色经济的群体规模
        (五) 提高特色随州核心竞争力
    九、始终不渝推进开放随州建设
        (一) 从工作思路上开放
        (二) 从投资主体上开放
        (三) 从软环境上开放
        (四) 从体制机制上开放
    十、群策群力推进文化随州建设
        (一) 举全市之力擦亮两张城市“名片”
        (二)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
        1、充分认识随州在“西圈”的重要地位
        2、开放式建设文化旅游产业
        3、推进“大旅游”提速发展
        4、加快开发旅游商品
        (三)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四) 强化文化随州建设的促进机制
        (五)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十一、以人为本推进和谐随州建设
        (一)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三) 夯实和谐随州的两大基石
        (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30年改革的十大关键词(论文提纲范文)

关键词一:
    拨乱反正
关键词二: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解放思想
关键词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关键词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关键词五:
    邓小平南方谈话
关键词六: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八: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链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五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公共财政
        关键词二:林业投融资
        关键词三:林木采伐
        关键词四:林地林木流转
        关键词五:社会化服务

四、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粤西北部地区县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研究[D]. 高海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D]. 张银霞. 武汉大学, 2017(06)
  •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随州实践(上)──“四个随州”建设回顾与前瞻[J]. 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地区科学发展思路与实践课题组,刘斌,解贵成. 学习月刊, 2009(18)
  • [6]30年改革的十大关键词[J]. 本刊编辑部. 中国林业产业, 2009(07)
  • [7]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我区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自治区林业局场长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 买买提·阿不都拉. 新疆林业, 2005(01)
  • [8]与时俱进 扎实工作 为加快林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在全国林业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杨继平. 中国林业, 2003(17)
  • [9]时代的呼唤 历史的重任——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体会[J]. 杨继平. 中国林业, 2003(16)
  • [10]践行“三个代表” 培养合格“森林卫士”[J]. 姜文涛. 党员之友, 2003(16)

标签:;  ;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