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防腐技术管理的几点体会

加强防腐技术管理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防腐蚀技术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付德成[2](2015)在《不良地质条件下钢桁架加固双曲拱桥的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大部分双曲拱桥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设计荷载标准低、施工水平低,在长期超负荷运营下损伤病害日益加剧;双曲拱桥对于不良地质条件的适应性较差,地基沉降及基础滑移等病害对双曲拱桥的拱脚截面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在我国温差较大的东北地区,温度应力更加剧了这一病害状况,导致双曲拱桥实际工作状态发生改变。随着双曲拱桥服役年限增长,且面临交通流量和车载逐步加大的风险,对双曲拱桥进行维修、加固,使其满足现有交通正常运营要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不良地质条件下双曲拱桥损伤后拱肋的实际受力状况出发,针对拱脚已发生微小转动,形成半固结连接的真实情况,提出在既有的拱肋底部采取钢桁架进行加固的方法,并通过加固原理和计算理论分析、拱肋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分析和实际工程现场试验,对该加固方法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1)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文献,回顾双曲拱桥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对双曲拱桥的各构件的构造特点、施工技术手段及其加固方法进行了总结,剖析不良地质条件对双曲拱桥的损害机理及病害特点,分析了钢桁架加固双曲拱桥方法的可行性。(2)对两铰拱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分析指出活荷载弯矩的抵抗能力不足是导致双曲拱拱桥承载能力降低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钢桁架加固两铰双曲拱桥方法的力学原理。(3)在分析钢桁架加固双曲拱桥结构构件实际受力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将原拱肋视作能够承受弯矩的刚性构件,钢桁架的腹杆和下弦杆视为承受轴向力的构件,建立了钢桁架加固双曲拱桥的力学简化模型。通过对钢桁架的几何形状参数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钢桁架几何形状设计的合理建议。在力学简化模型的基础上,按照桁梁混合结构的研究思路,提出了钢桁架加固双曲拱桥拱肋的力法计算方法。(4)运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对加固前后模型进行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加固后拱肋弯矩降低,拱肋的受力状态更加合理,承载能力提高了2.4倍。(5)制作了2个拱肋试验模型,分别为未加固拱肋模型和采用钢桁架加固的拱肋模型;并进行跨中集中力加载。从试验现象来看,未加固拱肋模型在跨中出现竖直向上发展的裂缝,接近破坏阶段时,在1/8跨附近出现上部裂缝。采用钢桁架加固后试件跨中裂缝开展明显减小,在混凝土拱肋上部未出现裂缝。(6)在试验过程中,未加固拱肋在1/8跨处挠度出现先向下发展后向上发展的现象,在1/4跨、3/8跨和跨中处挠度随荷载增加均保持向下发展;钢桁架加固拱肋所有测点位置处挠度均向下发展,两拱肋挠度增长分布情况相同,跨中挠度增长速度最大,依次向支座方向递减。由数据分析可知,加固后挠度随荷载线性增长状态程度优于未加固拱肋,除1/8跨位置外,其余测点位置处挠度增速均小于未加固拱肋,表明采用钢桁架进行加固后,试件的整体刚度更加匀称,构件整体化程度显着提高。(7)通过对试验应变数据整理分析可知,采用钢桁架加固后,混凝土拱肋在1/8跨、1/4跨处弯矩大幅降低,截面始终保持受压状态;3/8跨位置处和跨中处下部纵向钢筋拉应变值大幅降低,截面主要承受压力;表明加固后拱肋截面的弯矩减小,受力状态更加合理,采用钢桁架加固后,拱肋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极限荷载分别提高2.94倍、2.28倍、2.21倍,试件的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8)对长安大桥采用钢桁架进行加固,并进行了桥梁荷载试验,试验数据表明加固后结构整体受力性能得到显着改善,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整体刚度明显提升,达到预期的加固效果;证明钢桁架加固双曲拱桥方法是可行的。

方成武,邓安华[3](2006)在《杭州湾特殊海况下的钢套箱设计与施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杭州湾潮差大、水流急、台风盛行的海况下,介绍在保证安全、质量和施工工期的前提下,如何确定承台钢套箱设计和优化的施工方案。

温玉清[4](2006)在《二十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历史、观念与方法 ——中国建筑史学史初探(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学术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和综述,以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所涉及的诸多问题为纲,叙述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发展变迁的整体系统,探寻中国建筑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具有深厚学术内涵的学科体系其内在基本规律,反思其成败得失,力求对未来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提供方法论意义上的参照。作为学术史研究,本文以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发展之时代顺序为叙述理路,结合大量第一手档案史料之整理,基本厘清、还原了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各相关学术机构、研究者及其研究情况的历史面貌,并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刘玉山,舒华文,隋新国[5](2005)在《新型金属热喷涂技术在油田储罐防腐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油田生产使用的设备、设施工作状况比较恶劣,油、气、水中的各类成分相当复杂,介质温度、流速等对设备、设施腐蚀造成的综合影响很难用数值模拟分析。每年因为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巨大,同时因为腐蚀给生产过程带来出现许多事故隐患,系统地对油田设备、设施腐蚀情况进行调查,有针对性地制定技术措施,真正形成一整套长效、低耗,适应性强的防腐蚀技术已成为当务之急。金属热喷涂是采用燃烧火焰、电孤、等离子弧作为热源,将金属材料(一般是锌、铝或合金)加热到塑态和熔融状态,在高速气流的作用下,材料的雾化颗粒冲击到经喷砂处理的钢铁基体金属表面上,形成金属涂层的一种防护方法。我们针对油田储罐的腐蚀机理和工作特点,根据防腐要求,采用了一种新型金属热喷涂防腐技术,取得了较好成效。新型热金属喷涂技术抗腐蚀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综合经济性良好,在油田储罐防腐方面必将发挥更大作用。在油气集输、采油以及公用设施防腐等各方面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黄融,杨志方[6](2004)在《关于东海大桥设计方案优化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东海大桥连接远离陆域31km外海孤岛,是我国最长、也是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因此要吸取国内外成熟经验,充分注意到施工作业受气象、海况影响相当大,合理的基础形式、海上工程设备能力,对工程方案的安全性、可操作性、稳定性尤其重要。在设计方案优化的基础上,进行施工方案征集的招标比选,不断对设计、施工方案优化,力求安全耐用、造型新颖美观、经济合理、便于快速施工,反映21世纪的建桥水平。

生迎夏[7](2003)在《液化石油气混空气工程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工程技术进步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工艺、设备、产品等组成的系统日趋规模化、复杂化和智能化,其本身存在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件件震惊世界的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的发生,使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环境、社会问题超过了事故本身。工程安全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只有深入分析工艺介质、工艺条件,运行过程安全原理,才能找出各种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评价装置本身的实际安全状况。在此基础上,解决其本质安全,并相应给出其管理对策措施以应付各类可能危险。 论文先对液化石油气(以下简称LPG)混空气装置及生产工艺作一定的描述。通过分析介质的各种特性,结合其工艺装置特点,辨识生产过程的各种危害因素,并利用过程安全原理与技术对各种危害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该装置的危险性,提出应急预案,以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来对付各种可能出现的事故状态。 在综合比较各种评价法的基础上,确定选用道化学公司(DOW)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第7版)对LPG混空气装置进行评价。对道化学公司(DOW)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第7版)的单位进行标准化,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简洁、方便。为了方便评价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笔者利用Visual Basic编程软件开发了道化学公司(DOW)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第7版)应用系统。根据国内外同类装置和该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其主要单元LPG储存单元、气化单元和混气单元进行了客观评价,给出准确的评价结论。 管道在该工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管道泄漏事故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发生频率是较高的,同时由于LPG的火灾爆炸特性,燃气管道泄漏必须杜绝。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对可能引起的泄漏作了全面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对于可以再利用的原有煤气管路必须进行相关改造。本文详细分析了各种管材,讨论了改造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首次采用管道的风险分析方法对空混气输气管道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论,对原有的管道保障体系提出了改进,使得现在的管道保障体系更为适用,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安全管理。

马自苗[8](2002)在《对加强防腐蚀技术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防腐蚀专业人才配备、制度建设和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防腐蚀技术管理工作。文中认为,要加强防腐蚀技术管理应该配备专业的防腐蚀人员,并要用适合的激励机制和法规制度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规范和约束其行为,同时防腐蚀管理干部要精研业务,提高思想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马自苗[9](2001)在《加强防腐蚀技术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厉绍华[10](1998)在《极具推广价值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溴化锂制冷技术的特点、原理、冷热二联供中央空调系统,分析了节能和综合效益,以及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二、加强防腐蚀技术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防腐蚀技术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2)不良地质条件下钢桁架加固双曲拱桥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双曲拱桥的发展概述
    1.3 双曲拱桥的构造及其优缺点
    1.4 双曲拱桥常见病害及成因分析
        1.4.1 拱上建筑病害及成因分析
        1.4.2 腹拱病害及成因分析
        1.4.3 主拱圈病害及成因分析
    1.5 不良地质条件引起双曲拱桥损伤分析
    1.6 双曲拱桥加固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1.6.1 研究背景
        1.6.2 双曲拱桥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1.7 问题的提出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9 本章小结
第2章 钢桁架加固双曲拱桥理论研究
    2.1 两铰拱桥的计算理论分析
        2.1.1 拱轴线的计算原理
        2.1.2 两铰拱桥内力计算原理
    2.2 既有双曲拱桥承载能力分析
    2.3 双曲拱桥传统加固方法原理分析
    2.4 钢桁架加固双曲拱桥原理分析
    2.5 钢桁架加固双曲拱桥计算理论研究
        2.5.1 钢桁架加固力学简化模型
        2.5.2 钢桁架几何形状参数分析
        2.5.3 钢桁架加固两铰双曲拱桥的计算方法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桁架加固双曲拱桥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3.1 结构非线性分析理论
    3.2 ABAQUS 有限元软件简介
    3.3 钢桁架加固拱肋有限元模型分析
        3.3.1 混凝土本构模型
        3.3.2 材料本构关系
        3.3.3 损伤因子确定
        3.3.4 单元类型
        3.3.5 模型建立
    3.4 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桁架加固双曲拱桥性能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设计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件设计与制作
        4.1.3 试验数据采集
        4.1.4 试验加载方案
    4.2 试件处理措施
    4.3 试验现象及试件破坏过程分析
    4.4 试件荷载-挠度试验结果分析
    4.5 试件荷载-应变试验结果分析
    4.6 试件承载能力试验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钢桁架加固双曲拱桥的应用研究
    5.1 长安大桥工程概况
    5.2 加固设计目标及依据
    5.3 加固方案设计
    5.4 加固工程静载试验
        5.4.1 荷载试验目的
        5.4.2 试验荷载
        5.4.3 试验工况及荷载布置
        5.4.4 试验荷载效率
        5.4.5 试验测点布置
        5.4.6 静载试验结果及分析表
    5.5 动载试验
    5.6 加固前后检测数据对比分析
    5.7 加固效果评价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杭州湾特殊海况下的钢套箱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主要施工设备
    2.1 钢套箱安装起重设备
    2.2 搅拌设备
    2.3 辅助船机设备
    2.4 其他设备电焊机、气割设备等
3 钢套箱设计
    3.1 设计条件
    3.2 设计原则
    3.3 设计工况
        3.3.1 两次浇筑施工
        3.3.2 一次性浇筑施工
        (1) 钢套箱封底混凝土加厚至1.0
        (2) 钢套箱封底混凝土加厚至1.0
        (3) 为工况一遇到台风情况, 其他条件不变, 按波高H=4.75
    3.4 钢套箱结构构造
4 钢套箱施工工艺流程
5 钢套箱制作、运输及拼装
    5.1 钢套箱加工
        5.1.1 钢套箱施工制作要求
        5.1.2 加工质量控制点
        5.1.3 底板开口
    5.2 钢套箱运输
        (1) 钢套箱底板运输。
        (2) 钢套箱侧壁运输。
        (3) 挑梁运输。
    5.3 钢套箱拼装
6 钢套箱安装及封底
    6.1 钢套箱起吊计算
    6.2 起吊前的准备工作
    6.3 钢套箱吊装
        6.3.1 起吊时间选择
        6.3.2 吊装就位
        6.3.3 钢套箱加固
        (1) 加固内容。
        (2) 加固顺序。
        (3) 抱箍安装。
        (4) 封孔板焊接。
        (5) 剪力环焊接。
    6.4 钢套箱封底
7 钢套箱拆除
    7.1 拆除工艺
    7.2 钢套箱拆除作业
    7.3 钢套箱修复处理
8 体会

(4)二十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历史、观念与方法 ——中国建筑史学史初探(上)(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史学史?”
    二、中国建筑史学核心价值的阐释
    三、中国建筑史学史的历史分期
    四、已有相关研究回顾
    五、主要研究内容、范围及方法概略
    六、创新之处及未尽事宜
上篇
    第一章 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先导
        一、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溯源
        二、20 世纪初叶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先导概略
        1 、先导之一:东方学(Orientalism)与欧洲对中国建筑的研究
        2、先导之二:20 世纪上半叶日本对中国城市与建筑的研究
        3、先导之三: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勃兴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滥觞
        一、文献传统:《营造法式》的发现和校勘
        二、匠作传统:中国古代工程籍本的搜集整理
        三、清代“样式雷”图档的整理研究
        四、中国古代建筑调查与测绘
        五、困境与坚守
        六、式微
        1、《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及《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
        2、梁思成着《中国建筑史》及《图像中国建筑史》
        七、本章小结:中国营造学社学术贡献概述
    第三章 1950 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综述:以研究机构及其学术活动为中心
        一、1950 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概略
        1、建筑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情况
        2、高等院校中国古建筑测绘及其研究情况
        3、文物保护及考古研究机构的研究情况
        二、“中国建筑研究室”:新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机构之肇端
        三、清华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办“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
        四、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分水岭:“1958 年全国建筑理论及历史学术讨论会”
        五、本章小结
下篇
    第四章 1960 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综述——以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为中心
        一、核心机构:建研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1958~1964)
        1、创办背景
        2、研究情况述略
        3、《建筑理论及历史科学研究中进行调查考察工作的体会》简述
        4、曲终人散
        5、恢复及延续
        二、“建筑三史”:中国建筑史学史的历史坐标
        1、“建筑三史”
        2、《中国古代建筑史》之最初稿本
        3、《中国建筑简史》编写过程概略
        4、“建筑三史”之意义
        三、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始末
        1、《中国古代建筑史》之第五稿
        2、《中国古代建筑史》之第六稿
        3、《中国古代建筑史》之第七稿
        4、《中国古代建筑史》之第八稿
        5、《中国古代建筑史》之最终付梓
        6、1964 年8 月15 日《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鉴定会议记录
        四、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其他重要学术成果撷要(1959~1966)
        1、梁思成主持《营造法式》研究及《营造法式注释》(卷上)
        2、刘敦桢主持苏州古典园林研究
        3、陈明达、莫宗江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着述举要(1959~1966)
        4、天津大学建筑系清代皇家园林测绘及研究
        5、《文物》创刊初期中国建筑史学研究论文简析
        6、清华大学建筑系主编《建筑史论文集》(1964)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述评——以1980 年代以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为中心
        一、1980 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复兴与转型
        二、当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学术组织概要
        三、文化遗产概念引入与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拓展
        四、1980 年代以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重要学术成果述略
        1、《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2、《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及《营造法式》研究的深入
        3、《华夏意匠》
        4、东方建筑研究与中国传统民居研究
        5、《中国建筑艺术史》
        6、五卷集《中国古代建筑史》
        7、当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学术期刊概况
        五、近二十年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及着述分类概览
        1、中国古代建筑通史研究及着述
        2、中国古代城市史研究
        3、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及修缮技术研究
        4、中国传统建筑理论及建筑文化研究
        5、中国古代建筑专题研究及着述
        (1)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研究
        (2)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研究
        (3) 中国古代礼制及祠祀建筑研究
        (4) 中国古塔研究
        (5) 中国古代石窟寺研究
        (6) 中国古代陵寝研究
        (7)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
        (8) 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
        (9) 中国古代桥梁研究
        (10)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研究
        六、1980 年代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概述
        七、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古建筑修缮保护工程史略——从1935年“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谈起
        一、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与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时期(1935~1948)
        二、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时期(1949~1955)
        三、古代建筑修整所与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时期(1956~1965)
        四、“文化大革命”前期的全面停滞(1966~1973)
        五、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时期(1974~1990)
        六、中国文物研究所时期(1990~至今)
        七、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本文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后记
附录部分
    附录一:《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总目录
    附录二:中国营造学社编辑出版图书目录
    附录三:《文物》创刊初期中国建筑史学研究论文简目(1951-1965)
    附录四:建研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所出版的着作目录简录(1959-2002)
    附录五:建研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室)所发表论文简表(1959-2002
    附录六: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及建筑史学分会简表
    附录七:中国古建筑修缮保护工程大事纪略(1935-2005)
    附录八:中国文物研究所历年古建筑保护工程项目简表(1949-2005)
    附录九:《营造法式》研究文献(中文)(1919-2002)
    附录十: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国建筑史学研究项目统计简表(2000-2006)
    附录十一:刘敦桢对《中国建筑简史》第一册的若干意见
    附录十二:1961 年建筑史编写工作情况报告
    附录十三:1961 年5 月10 日《中国建筑简史》编写会议记录
    附录十四:1961 年5 月12 日《中国古代建筑史》(苏联稿和教材稿)讨论会议纪要
    附录十五:1961 年5 月13 日《建筑历史讨论简报
    附录十六:1961 年5 月19 日《编史结束座谈会发言记录》(摘要)
    附录十七:1961 年5 月12 日《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史编写情况简报》(第一号)
    附录十八:1961 年5 月14 日《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史编写情况简报》(第二号)
    附录十九:1961 年5 月16 日《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史编写情况简报》(第三号)
    附录二十:1961 年5 月18 日《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史编写情况简报》(第四号)
    附录二十一:1961 年5 月23 日《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史编写情况简报》(第五号)
    附录二十二:1961 年6 月15 日《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史编写情况简报》(第六号)
    附录二十三:刘敦桢先生在修订《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期间信函(共三十九封)
    附录二十四:《卢绳先生学术传略》

(6)关于东海大桥设计方案优化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桥建设规模
    1.1 工程范围
    1.2 工程规模
    1.3 设计基准期
2 大桥线路优化设计
    2.1 大桥平面线形
    2.2 纵断面
    2.3 横断面
3 非通航孔桥优化设计
    3.1 跨径选择
        (1) 近岸段。
        (2) 近岛段。
        (3) 中间段。
    3.2 截面优化
    3.3 结构形式优化
4 副通航孔的优化设计
5 主通航孔的优化设计
6 海上段非通航孔桥基础优化设计
    6.1 桩基选型优化
    6.2 桩基布置优化设计
    6.3 承台结构优化设计
        (1) 受力比较合理。
        (2) 施工比较方便。
        (3) 结构比较美观。
7 防撞设计
8 防腐蚀设计
9 体 会

(7)液化石油气混空气工程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续论
    1.1 LPG混空气使用背景、状况及前景
        1.1.1 LPG混空气使用背景
        1.1.2 LPG混空气使用状况
        1.1.3 LPG混空气使用前景
    1.2 LPG混空气安全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第二章 生产过程安全
    2.1 引言
    2.2 LPG混空气工艺及装置简介
    2.3 生产过程危害有害因素辨识
    2.4 过程安全要求及防护措施
    2.5 生产过程安全边界条件
第三章 安全评价及软件编制
    3.1 引言
    3.2 道化学指数评价法简介
    3.3 DOW评价法软件的编制
    3.4 软件内容介绍
第四章 管道安全及风险评估
    4.1 管材与管道改造
    4.2 管道腐蚀与防护
    4.3 管道泄漏模式及救援方案
    4.4 管道风险分析
        4.4.1 风险分析简介
        4.4.2 输气管道风险评估
        4.4.3 评价结论
    4.5 管道安全保障体系
第五章 应急预案
    5.1 火灾与扑救
    5.2 抢险抢修
    5.3 急救与防护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加强防腐蚀技术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不良地质条件下钢桁架加固双曲拱桥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 付德成. 吉林大学, 2015(08)
  • [3]杭州湾特殊海况下的钢套箱设计与施工[J]. 方成武,邓安华. 公路, 2006(09)
  • [4]二十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历史、观念与方法 ——中国建筑史学史初探(上)[D]. 温玉清. 天津大学, 2006(06)
  • [5]新型金属热喷涂技术在油田储罐防腐上的应用[A]. 刘玉山,舒华文,隋新国. 山东石油学会第三届腐蚀与防护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5
  • [6]关于东海大桥设计方案优化的思考[J]. 黄融,杨志方. 世界桥梁, 2004(S1)
  • [7]液化石油气混空气工程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D]. 生迎夏. 南京工业大学, 2003(01)
  • [8]对加强防腐蚀技术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A]. 马自苗. '2002中国国际腐蚀控制大会论文集, 2002
  • [9]加强防腐蚀技术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J]. 马自苗. 全面腐蚀控制, 2001(06)
  • [10]极具推广价值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J]. 厉绍华. 化工设备与防腐蚀, 1998(05)

标签:;  ;  ;  ;  ;  

加强防腐技术管理的几点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