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为企业服务

求真务实为企业服务

一、求真务实为企业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王福军[1](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方桐清[2](2020)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我国高职院校大都脱胎于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历史只有四十年。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存在大学文化缺失、职业文化不强的客观现实,高等性、职业性都不够使得“类型”和“重要”双不显。文化育人弱化导致立德树人虚化,价值取向不明导致文化育人泛化。而现有研究成果零散,总体缺少基础框架,不足以指导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践活动。课题通过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江苏省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主要样本,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进行了研究。高职教育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必须实施文化育人,明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高职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予“5B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基层职业性”;我国对高职给予“复姓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高等职业性”。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文化共性,同时具有“职业性”个性价值追求。文化育人定位决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性质,文化育人特性反映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面貌,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对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具有反作用。因此,文化育人定位和特性价值追求的向度即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应然目标。从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的维度分析,其价值取向均有四个向度。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是:以“职业性”特质人才为培养目标,走校企“双主体”文化育人之路,在合作中正视育人文化与企业文化价值目标的现实不融,规避企业文化中不利于人的道德、理性、真善美形成的文化因子,有效耦合育人文化与企业先进文化,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自此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业教育及其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教育随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对技术精神的双压制、社会文化对育人文化的深融合、外来文化对高职文化的反思间性等影响,形成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特质文化形态。以发展需要、发展规模、发展质量为评判标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递进式发展特征和递进式文化育人价值目标。从对文化育人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和实践效度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随递进式发展任务划分为随性、工具性、理性、特性四个发展阶段。四个阶段以经济与高职互动为演进动力,是“适应—调整—再适应”的演进过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虽然仍存在不少现实矛盾,但是从宏观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存在向度摇摆阻碍类型彰显之囧。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实践情况看,弱化并制约其彰显深度、广度和效度的主要问题包括:融入工业文化因素比较泛化、注入企业文化要素比较主观、培养优秀企业精神重视不够、关注文化间性存在盲目性碎片化。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多维因素复合的结果。影响其彰显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彰显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需要从内容、载体、路径、传播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系统化推进。

衣春迪,韦忠将[3](2020)在《“知行合一”对培育干部务实精神的启示》文中提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整体视野观与实干行为观的有效结合。"知行合一"意味着"知"与"行"是一个整体,合一并进,对于共产党人而言,这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求真务实传统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知行合一",旨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形成实干担当的良好政治风气,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传统,提升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以更好适应新时代特征,推动高质量发展。

金东[4](2020)在《T公司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国内企业站在国际的竞争舞台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企业间的竞争,关键的方面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一个企业的运营能力水平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管理者的领导能力,所以在一个企业中,管理者的领导能力是企业运营成败的关键。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很多企业会根据本企业的发展需求构建企业内部领导力模型,并根据领导力模型来指导企业管理者领导力的提升。一个企业构建有效的领导力模型,能够成为衡量企业内部人才的领导力素质标准,并成为企业评价领导力水平的标准,能够帮助企业指明适应于本企业的领导力提升方向。本论文着重研究如何提高T公司基层经理领导力,以此来达到提高企业主要业务绩效水平和业务目标。本文重点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领导力模型的研究总结,形成研究基层经理人领导力开发的相关理论,并建立领导力提升的模型,为基层领导人员的领导力提升提供理论基础。论文以T公司为案例,通过对T公司的战略、文化以及基层经理人员工作现状,提出了T公司构建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模型的必要性。本文总结了领导力模型构建方法,通过对T公司基层经理领导力提升现状及原有领导力提升政策调查,结合T公司实际情况,通过对公司文化、战略、基层经理人员的工作职责等,设计T公司领导力模型,然后利用构建好的领导力模型指导T公司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提升。通过对T公司基层经理领导力提升现状及原有领导力提升情况调查,利用“领导力”模型及“行动学习”理论,设计适合T公司XX分公司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提升对策,及其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并对未来T公司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提升工作展望。总之,本文在分析T公司战略、文化以及基层经理人员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搭建了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模型,并利用模型在T公司指导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提升的应用价值,对于T公司其他分公司基层领导力提升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孙树彪[5](2019)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事关当代教育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深刻诠释了内涵式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在新形式下如何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立德树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先进的生产力必然产生先进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开辟了人的发展新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具备社会主义觉悟,德才兼备的劳动者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内涵式发展中立德树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会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反对西方和平演变和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能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而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贯穿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内涵式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教育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和构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关键,显示了大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对新时期高校及相关社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价值导向功能。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主要阐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说明了内涵式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科教兴国战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履行教育本身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对突破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局限有着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则为“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分析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阐释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四部分是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结合现实需要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和人才的重要性。明确了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人的价值导向等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人和人才二者的关系。第五部分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并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和优化途径,明确了新时期立德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尝试从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角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褚楚[6](2019)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文中提出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关注重点。与许多从转变乡村治理模式、调整乡村治理结构等视角出发展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有效运行依赖于一个规模庞大且素质优良的官僚组织”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基层官僚主要构成群体、党和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力量——乡镇公务员其素质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在“国家——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下,乡镇公务员是连接国家政治社会和乡村民间社会的纽带与桥梁,要完成乡村基层治理这样一种兼具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特殊社会分工,既应当具备坚定地政治素质、熟练于正式制度规则和政治权威的运用,发挥好政治传输功能,也应当具备合理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来化解地方利益冲突和治理困境的乡土智慧,为乡村百姓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及其发挥职能的具体方式发生转变,对乡镇公务员观念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对于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背景,以治理理论、街头官僚理论、理性行为选择理论、素质模型理论和培训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探讨和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内容。一方面基于治理理论,从乡村治理过程中乡镇政府承担职能的三个维度——即纵向维度的执行性职能、横向维度的协调性职能、以及前后维度上的规划引导与服务保障职能,探讨了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即应当具备坚定的政策执行素质、积极的三农服务素质和良好的统筹协调素质。另一方面依据善治和善政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具备更强的基层组织建设素质、民主与法治素质、统筹规划与协调素质、运用现代治理技术和治理工具的业务能力素质、以及预防、化解和应对突发危机的素质等。其次,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两方面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从理论逻辑上,一是基于街头官僚理论和理性行为选择理论,在“工作环境—行为选择”分析框架下,以自由裁量权和行为选择空间为逻辑起点,探讨了乡镇公务员的几种典型行为选择模式,如政策的变通执行、规则依赖、一线弃权等;二是基于素质模型理论,乡镇公务员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其素质构成的一部分,并且由其内在的观念意识、性格品质以及知识能力等素质综合作用而形成,进而结合素质是由“意识灌输、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习惯养成四个环节反复循环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规律,论述了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矫正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行为选择偏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媒体案例分析等途径考察了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的现状,发现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整体存在不足,例如政治意识和政治理论知识不足,民主素质和法治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责任亟需增强,文化业务素质有待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仍需提高等,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迫切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提高乡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第三,通过对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例如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素质培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公务员培训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等,究其原因:一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不健全,导致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基层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拨付难以得到保障;三是由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端正的态度和足够重视。第四,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几种主要的特征类型和主要做法,即以英国等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性”,总结了可供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借鉴的基本经验,例如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法治与制度保障、分级分类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定期素质测评、完善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建设、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注重公务员培训教育结果的考核与运用等。最后,基于前文论述提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路径。以可靠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坚持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规范约束与激励保障相结合、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加强构建完整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为主要对策,通过丰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与方式、加强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完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途径,提高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兰晶[7](2019)在《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仲勋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都做出过突出贡献。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社会现实情况所总结出的管理的一般规律。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反映了我国时代精神的特点,反映了我国管理实践活动最普遍的规律,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对新时代治国理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有关习仲勋的重要文献,分析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了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其条件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基础以及丰富的人生经历、平易近人的为人处世原则、正直善良的高尚品质的主观条件。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可划分为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习仲勋认为管理主体主要是广大党员干部,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坚持学习教育,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搞好党风。习仲勋认为管理客体主要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要注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注重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发扬淳朴的家风与严谨的作风。管理决策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要做到准确、科学。管理方法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法;需要调查研究;需要求真务实;需要建立制度。管理价值就是把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发动人民群众创造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后,本文阐述了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是毛泽东的管理哲学思想、邓小平的管理哲学思想和习近平的管理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来源之一。同时,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初期的历史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中央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赵柏林[8](2019)在《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文中认为工匠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是历史发展以来对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尊敬与肯定;21世纪以迄,工匠精神仍然是我国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不只指引着中国研发、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前进方向,同时亦应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之一,即:并非进入工匠行业后才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培养理应先行。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有利于高校教师提升专业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创新实践教学,同时,通过“教”与“行”的培养体系,亦可以进一步使大学生了解、学习、落实工匠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职业观,为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激发爱国热情、弘扬中国精神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本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视域剖析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以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特征为基础,分析工匠精神在历史过程中的传承与发展,进而论证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辩证关系,并在上述基础上探索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可概分为五个方向:尊师重道的师道精神、求真务实的严谨精神、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吃苦勤奋的节俭精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至少有三个维度:发明创造、语言文化、民族价值理念等方面鲜明体现了工匠精神的生命力。此外,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由古至今教育体系中的教化与传承亦显然居功甚伟,而在新的发展时期,高校教育体系中工匠精神的某些边缘化现象或未得到足够关注的原因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论述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和切入点,工匠精神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指导与人才的保障,是中国制造2025的环节补充,是高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需要等:并从教师、大学生、教学管理机制三方面展开对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由此,进一步提出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教育发展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校园工匠精神文化等途径。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尚贤、厚德、示范”的价值观念建设,大学生“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内外兼备、协同育人,差异战略、因材施教”的培养原则与方法,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的理论化、实践化、信息化机制,以及建设与打造工匠精神的高校文化与高校品牌等。

马景颐[9](2019)在《改革开放40年改革者媒介形象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间中国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际地位日益突显,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进程。这40年来,改革所取得的成果离不开一代代改革者的付出。改革者是改革开放事业的主要推动者,为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认识改革者具备和应该具有的品质,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在改革开放周年庆典时的典型报道作为样本,探讨了改革者在改革开放40年间所做的奋斗及由此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本论文假设,《人民日报》作为党和国家的党政机关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主流观点,它在典型报道中所揭示出来的改革者的优秀品质,是党所要求、人民所期望的改革者应当具有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在改革开放年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征程中仍不可抛弃。虽然改革者们身处不同环境,具体工作也有所不同,但是《人民日报》关于改革者的新闻报道中关注了他们在改革探索中所体现的深化改革开放所必须具有的优秀品质。通过分析发现,《人民日报》所体现的改革者优秀品质主要包括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热心回报社会、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真抓实干、以民为本、知难而进、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其中最着重强调即出现频次最多的是改革者勇于创新品质,其次还有以民为本、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可以说,国家和人民呼唤这样的改革者,时代和形势需要这样的改革者。现阶段的改革发展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改革更要加快推行,改革者要继续站在更高的起点去从事社会治理创新、研究高新科技、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仍需要这些优秀品质。因此,正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系列论述中所体现出来的那样,越来越多地具备如勇于担当、勇于创新、以民为本、敢为人先等优秀品质的改革者出现,是党和人民的期望。

景茹[10](2019)在《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以海南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的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正日益突出,现阶段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业大国,但距离我们成为制造强国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中间缺少了一个“工匠精神”。2017年2月14日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明确指出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培育大国工匠迫在眉睫。高职院校作为工匠培育的基本主阵地,应提高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以奠定大国工匠形成的基础。本文基于众多学者对工匠精神相关概念、理论及培育方法等观点的梳理和归纳,沉淀出学者们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实路径方面的研究有所欠缺,笔者通过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质划分为对学生职业化方向的发展、对学生专业化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技术技艺能力的精进,不断实现工匠个人价值,促使工匠的全面发展,最终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精尖人才。本文以海南省高职院校为例,站在高职院校的视角,利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等相关方法,基于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分析当下存在的尖锐问题和问题出现的原因,最终结合理论分析和调查结论给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策略。

二、求真务实为企业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求真务实为企业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1.4.1 优秀精神
        1.4.2 中国精神
        1.4.3 区域精神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3.1.1 东北抗联精神
        3.1.2 北大荒精神
        3.1.3 大庆精神
        3.1.4 铁人精神
        3.1.5 大兴安岭精神
        3.1.6 闯关东精神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4.1.1 鲜明的地域性
        4.1.2 广泛的包容性
        4.1.3 艰苦的开拓性
        4.1.4 奉献的无私性
        4.1.5 优秀的传承性
        4.1.6 先进的时代性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分析
    2.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要义诠释
    2.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2.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类型定位
    2.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向度目标
    2.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
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历史回顾
    3.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渊源
    3.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发展阶段
    3.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宏观成就和向度之囧
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现状考察
    4.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
    4.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4.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主要问题
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问题归因
    5.1 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
    5.2 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
    5.3 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
    5.4 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
    5.5 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
6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彰显策略
    6.1 凝练职业精神标签彰显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核心精神
    6.2 打造职业文化载体增强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显示度
    6.3 促进校企文化有效交流打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彰显路径
    6.4 建立职业文化高效传播机制推进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深化
    6.5 优化文化育人环境浓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氛围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知行合一”对培育干部务实精神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行合一”与务实精神的相通之处
    (一)“知行合一”的内涵
    (二)务实的内涵
    (三)相通之处
二、王阳明的为政实践与务实精神
    (一)务实的前提是求真
    (二)务实的核心是实干
    (三)务实的关键是攻坚克难
三、践行“知行合一”,提升务实精神
    (一)“知”精神内涵,提高思想境界
    (二)“行”精神实践,树立行为品格

(4)T公司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领导力开发研究综述
        一 领导力概念研究
        二 领导力开发模型研究
        三 领导力开发方法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统计分析法
第二章 T公司XX分公司基层经理人员概况
    第一节 T公司概况
        一 T公司简介
        二 T公司战略概况
        三 T公司组织结构
    第二节 T公司XX分公司基层经理人员情况
        一 T公司XX分公司人力资源概况
        二 T公司基层经理人员概况
第三章 T公司XX分公司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模型建立及分析
    第一节 T公司XX分公司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模型设计
        一 领导力模型设计的原则
        二 领导力模型设计的目标
        三 领导力模型要素分析
    第二节 T公司XX分公司领导力模型验证及优化
        一 修正后的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模型验证
        二 修正后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模型维度调整
        三 修正后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模型权重的确定
    第三节 T公司XX分公司基层经理人员调查问卷设计
        一 调查目的及思路
        二 调查方案确定与实施
        三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四 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T公司XX分公司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开发对策研究
    第一节 领导力开发对策目标与原则
        一 领导力开发目标
        二 领导力开发原则
    第二节 T公司XX分公司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开发对策
        一 岗位评估方法改进
        二 引入“行动学习”方法
        三 公司开展“赋能计划”学习培训
        四 开展“评优评先”活动,树立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
    第三节 T公司XX分公司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提升保障措施
        一 组织保障
        二 制度保障
        三 领导保障
        四 财务保障
        五 企业文化保障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访谈提纲
    T公司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模型要素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1 T公司XX分公司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模型要素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2 T公司XX分公司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提升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2章 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
    2.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2.1.1 “内涵式发展”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2.1.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逻辑分析
        2.1.3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
    2.2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现实依据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德树人”
        2.2.2 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承担的重大使命需要“立德树人”
        2.2.3 破除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的局限需要“立德树人”
    2.3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彰显“立德树人”
        2.3.2 科教兴国战略彰显“立德树人”
        2.3.3 “四个全面”的教育理论彰显“立德树人”
第3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
    3.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
        3.1.1 市场经济道德困境对教育的冲击
        3.1.2 教育的工具理性局限
        3.1.3 内涵式发展是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前提
    3.2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3.2.1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3.2.3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3.3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基本原则
        3.3.1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3.3.2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3.3.3 德育优先教育原则
第4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
    4.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4.1.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要“人才”
        4.1.2 科学技术是“人才”的内在规定
    4.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
        4.2.1 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
        4.2.2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4.3 培养“人才”与培养“人”的关系
        4.3.1 “人”决定“人才”的价值导向
        4.3.2 “人才”是“人”的实践形态
        4.3.3 “德才兼备”是两者的统一
第5章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
    5.1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5.1.1 人文精神概念的界定
        5.1.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5.1.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思想品德
        5.1.4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政治价值观
        5.1.5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审美价值观
    5.2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5.2.1 科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2.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科学精神标准
        5.2.3 培育“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观
    5.3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精神
        5.3.1 大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3.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大学精神”理想
        5.3.3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精神的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6)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拟创新之处、难点与不足
        (一)拟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治理、乡村治理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二)公务员与乡镇公务员
        (三)素质、公务员素质与乡镇公务员素质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二)素质模型理论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
        (四)街头官僚与行为选择理论
        (五)学习和培训的相关理论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提高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前提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小结
第二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与乡镇公务员素质要求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二)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的形成过程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逻辑
        (一)基层治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二)现代化治理价值与技术需要培育养成
        (三)乡镇公务员的行为选择逻辑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的现实要求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总体状况考察
        (三)当前乡镇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小结
第三章 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考察
    一、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历史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二)改革开放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
        (四)《公务员法》实施之后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
        (二)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保障机制不完善
    小结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经验
    一、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特征类型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
        (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
        (四)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
        (五)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
    二、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
        (二)分级分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三)重视对公务员进行素质测评
        (四)加强培训教育机构建设
    三、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经验
        (一)建立公务员培训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二)完善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准则
        (三)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四)注重公务员培训考核结果的运用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路径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思路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要求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构成要素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
        (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环境
        (四)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关于习仲勋的改革开放思想研究
        1.2.2 关于习仲勋的统一战线思想研究
        1.2.3 关于习仲勋的群众观研究
        1.2.4 关于习仲勋的根据地斗争和建设研究
        1.2.5 关于习仲勋的党的理论建设研究
        1.2.6 关于习仲勋的文化教育思想研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2.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1 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2.1.1 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1.2 实践基础: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
        2.1.3 主观条件:丰富的人生经历、平易近人的为人处世原则、正直善良的高尚品质
    2.2 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2.2.1 萌芽时期(1928年-1935年)
        2.2.2 形成时期(1935年-1949年)
        2.2.3 发展时期(1949年-1993年)
3.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习仲勋的管理主客体论
        3.1.1 习仲勋的管理主体论
        3.1.2 习仲勋的管理客体论
        3.1.3 习仲勋的管理主客体关系论
    3.2 习仲勋的管理决策论
        3.2.1 决策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2.2 决策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3.2.3 决策要做到准确、科学
    3.3 习仲勋的管理方法论
        3.3.1 管理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法
        3.3.2 管理需要调查研究
        3.3.3 管理需要求真务实
        3.3.4 管理需要建立制度
    3.4 习仲勋的管理价值论
        3.4.1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3.4.2 发动人民群众创造价值
        3.4.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的重要价值
    4.1 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4.1.1 为毛泽东的管理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来源
        4.1.2 为邓小平的管理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来源
        4.1.3 为习近平的管理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来源
    4.2 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的实践价值
        4.2.1 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初期的历史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4.2.2 为党中央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的理论基础
    2.1 关于班墨文化
        2.1.1 班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2.1.2 班墨文化的精神与价值分析
        2.1.3 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的界定
    2.2 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
        2.2.1 尊师重道的师道精神
        2.2.2 求真务实的严谨精神
        2.2.3 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
        2.2.4 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2.2.5 吃苦勤奋的节俭精神
    2.3 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2.3.1 发明创造是工匠精神的承载
        2.3.2 语言文化构成了工匠精神的表现形式
        2.3.3 民族价值理念是工匠精神的发展
第三章 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其在高校的边缘化
    3.1 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
        3.1.1 在手工业、工业体系中的传承
        3.1.2 在中华民族教育体系中的传承
    3.2 高校中工匠精神边缘化的现状
        3.2.1 高校中工匠精神在教师中的边缘化表现
        3.2.2 高校中工匠精神在大学生中的边缘化表现
        3.2.3 高校中工匠精神在高校建设中的边缘化表现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当承担起呼唤工匠精神的历史责任
        3.3.1 高校中工匠精神边缘化的原因分析
        3.3.2 高校中工匠精神边缘化的弊端
        3.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历史责任
第四章 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
    4.1 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4.1.1 工匠精神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4.1.2 工匠精神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指导与人才的保障
        4.1.3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的环节补充
        4.1.4 工匠精神是高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
        4.1.5 工匠精神是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需要
    4.2 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4.2.1 工匠精神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发展
        4.2.2 工匠精神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4.2.3 工匠精神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新思路
第五章 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5.1 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教师价值观念
        5.1.1 以尚贤观建设教师队伍
        5.1.2 运用厚德观发展教师队伍
        5.1.3 形成教师示范的教学理念
    5.2 由教师向学生传导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的方式
        5.2.1 确立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主的培育原则
        5.2.2 构建“内外兼备,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5.2.3 实行“差异战略,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
    5.3 建立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5.3.1 推动工匠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讲座”的理论建设
        5.3.2 打造工匠精神“出课本、出教室、出学校”的实践形式
        5.3.3 创新“互联网+工匠精神”的信息化发展
    5.4 以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点之高校文化创新途径
        5.4.1 形成以工匠精神为主线的校园人文文化
        5.4.2 构建独特的校园物态环境
        5.4.3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高校品牌
        5.4.4 完善高校顶层设计,保障工匠精神全面落实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改革开放40年改革者媒介形象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媒介形象研究现状
        2.改革者形象研究现状
        3.研究方法
        4.创新之处
一、《人民日报》及其改革者报道
    (一)《人民日报》及其改革者报道概况
    (二)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及其基本情况
        1.样本界定
        2.样本选择
        3.总体数据统计分析
二、改革开放40年党政工作改革者形象
    (一)党政工作改革者相关样本概况
        1.样本体现党政工作改革者优秀品质分布情况
        2.样本体现党政工作改革者行为分布情况
    (二)真抓实干的党政工作改革者形象
    (三)知难而进的党政工作改革者形象
    (四)以民为本的党政工作改革者形象
    (五)勇于创新的党政工作改革者形象
    (六)勇于担当的党政工作改革者形象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科技工作改革者形象
    (一)科技改革者相关样本概况
        1.样本体现科技改革者优秀品质分布情况
        2.样本体现科技改革者行为分布情况
    (二)以民为本的科技改革者形象
    (三)求真务实的科技改革者形象
    (四)攻坚克难的科技改革者形象
四、改革开放四十年企业家改革者形象
    (一)企业家改革者相关样本概况
        1.样本体现企业家改革者优秀品质分布情况
        2.样本体现企业家改革者行为分布情况
    (二)勇于担当的企业家改革者形象
    (三)敢为人先的企业家改革者形象
    (四)热心回报社会的企业家改革者形象
    (五)勇于创新的企业家改革者形象
    (六)超越自我的企业家改革者形象
五、《人民日报》塑造改革者优秀品质及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以海南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制造强国战略需要培育工匠精神
        1.1.2 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呼唤工匠精神
        1.1.3 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需要融合工匠精神
        1.1.4 高职教育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综述述评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匠精神的内涵
    2.2 工匠精神的内容和属性
        2.2.1 工匠精神的内容
        2.2.2 工匠精神的属性
    2.3 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
        2.3.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2.3.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原理
    2.4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
        2.4.1 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2.4.2 扎实的专业化水平
        2.4.3 技近乎道,道技合一的技艺情操
        2.4.4 德艺双磬,知行合一的综合素质
3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设计与结果分析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工具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2.2 教师访谈问卷结果分析
    3.3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3.3.1 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逐渐重视
        3.3.2 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逐渐体现在课堂
        3.3.3 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4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4.1.1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工匠精神内涵渗透
        4.1.2 专业课程过于重视操作性,缺乏匠心融入
        4.1.3 技术训练过程中缺乏工匠精神的深入引导
        4.1.4 学生自身缺乏构建全面发展的工匠意识
        4.1.5 外界环境对工匠精神正面导向力度不足
    4.2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部分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缺失
        4.2.2 校园工匠文化氛围中专业化建设有待提升
        4.2.3 企业过度追求利益忽视工匠精神中技术技能的传承
        4.2.4 社会媒体导向不足
5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对策
    5.1 高职院校应发挥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导作用
        5.1.1 科学制定工匠精神培育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5.1.2 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多方位渗透职业素养
        5.1.3 加强校内外合力,助力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提高
    5.2 合理优化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外部环境
        5.2.1 优化工匠精神校园环境,塑造职业化氛围
        5.2.2 优化工匠精神潜在的社会环境
        5.2.3 营造良好媒体导向
    5.3 提高工匠精神培育主体综合素质,促进主体深化工匠意识
        5.3.1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潜心修行
        5.3.2 积极主动涉猎专业理论知识,领悟专业技能实质
        5.3.3 专注技能训练,提高技术水平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附录
致谢

四、求真务实为企业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D]. 方桐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知行合一”对培育干部务实精神的启示[J]. 衣春迪,韦忠将. 理论与当代, 2020(05)
  • [4]T公司基层经理人员领导力提升研究[D]. 金东. 郑州大学, 2020(02)
  • [5]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 孙树彪. 吉林大学, 2019(02)
  • [6]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D]. 褚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习仲勋的管理哲学思想研究[D]. 兰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D]. 赵柏林.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9]改革开放40年改革者媒介形象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D]. 马景颐. 河南大学, 2019(01)
  • [10]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以海南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D]. 景茹. 海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求真务实为企业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