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脱轨后自动闭塞信号亮红灯的必要性

列车脱轨后自动闭塞信号亮红灯的必要性

一、列车脱轨后自动闭塞信号显示红灯的必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旋文晓[1](2020)在《关于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研究》文中提出在信号设备全寿命周期联锁管理中,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是确保信号设备、行车运输、作业组织安全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不彻底,现场遗留联锁安全隐患以致引发铁路行车事故依然存在。因此,关于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我国铁路电务领域的技术管理情况进行有效梳理,了解行业基本情况;二是通过现场联锁试验工作积累、大同电务段在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总结和老师帮教指导等方式,收集了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联锁试验典型案例;三是将联锁试验案例分类别梳理,并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将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安全风险范围划分为9类;四是为了有效规避风险,提高联锁试验质量,作者多次征求联锁专业管理人员意见,形成了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一是通过归类分析安全风险,对比论证形成11条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建议;二是全面分析得出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准备、人员和总结重要性的3条结论。本文研究从现场实际着手,研究内容、归纳总结和建议对改进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工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常怡虹[2](2020)在《城轨信号系统故障条件下列车运行调整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安全性好、可靠性高、高效、节能等优点,成为我国解决拥堵、污染等“大城市病”的有效手段。由于列车延误往往对乘客的正常出行产生不利影响,列车运行的准点率被公认为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水平的关键性指标之一。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配置简单、列车运行间隔短,导致信号系统故障后的列车运行调整困难,易造成“小故障,大影响”的现象。因此,信号系统故障已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延误的首要致因之一。目前,信号系统故障后多由调度员凭调度经验对列车运行进行调整,其调整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因此,根据信号系统故障影响及故障处置情况自动生成列车运行调整计划,辅助调度员对列车运行进行调整,对减小信号系统抢修压力、提升信号系统故障管理的自动化及智能化程度、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正点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故障处置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根据运营影响抽象出典型故障场景,建立列车运行调整优化模型对信号系统典型故障场景下的列车运行调整计划进行求解,模型中采用多目标方法实现多目标决策,最后,提出基于滚动优化的实时列车运行调整方法,实现跟随故障处置情况实时更新列车运行调整计划。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工作:(1)提出符合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需求、线路结构及列车运行特点的列车运行调整优化模型。以最小化列车总延误,最小化中途折返车底的数量,并保证列车运行均衡性为优化目标,建立到达、发车限制,运行间隔限制,车站限制、车底周转限制、车底库存限制等列车运行限制条件,从宏观角度对信号系统故障发生及恢复的整个过程中的列车运行调整进行优化。(2)确定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调整优化模型中各个优化目标的权重。综合应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与专家进行座谈和问卷调查,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个优化目标的权重。(3)典型信号系统故障场景建模及最优列车运行调整计划求解。根据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故障的运营影响,定义信号系统典型故障场景,并对典型故障场景对列车运行的影响及可行的列车运行调整策略进行建模。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调整优化模型对典型信号系统故障场景下的列车运行调整计划进行求解,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4)提出基于滚动优化的实时列车运行调整方法。针对信号系统故障持续时长可能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问题,引入滚动时域优化算法,对列车运行调整计划进行分阶段求解,有效缩短每阶段的求解时间,提高算法的实时性,并实现根据信号系统故障处置情况实时更新列车运行调整计划,提高列车运行调整计划的可行性及高效性。

张子航[3](2020)在《市域铁路安全线长度及折返能力计算仿真系统开发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线是一段用于保障行车安全的线路。安全线过短不能保证列车运行安全,过长则会增加建设成本和设计难度。特殊地,接续折返线末端形式的安全线影响了折返线的长度,进而影响折返能力的大小。因此设置合理的安全线长度能有效地节省施工成本,保证列车的运行安全,提高运行效率。现有市域铁路设计规范中要求安全线长度不小于50m,不同线路的安全线长度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合不同的列车运营场景和车站线路设置安全线的长度具有更高的合理性,能够有效填补安全线长度设计的技术空缺。本文依托广州地铁设计院项目“市域快线快慢车运营组织下车站安全线长度的研究与应用”,结合市域铁路的特征,针对市域铁路安全线长度及折返能力计算进行了研究。理论部分研究包括:(1)研究基于IEEE1474.1安全制动模型CBTC模式下制动距离计算方法,解析列车在制动过程中的运行过程,建立了在不同情况下基于安全制动距离的安全线长度计算模型;(2)研究基于折返能力计算方法,分别分析安全线长度对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的影响,建立安全线长度与折返能力的关联关系;(3)提出了验证仿真结果的方法。安全线和折返能力的理论分析为后续仿真系统的搭建和功能模块设计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基于理论部分的结论,对仿真系统进行详细的总体需求和业务需求的设计,根据理论部分的算法设计了仿真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工作流程,介绍了仿真的工作原理,对仿真系统的界面部分、数据库系统以及仿真相关的功能模块做了详细的设计,阐述了相应算法的实现方法。基于Visual Studio 2013开发环境使用C++编程语言实现了系统各项的功能和界面设计,包括MFC框架下的操作主界面设计、模块窗体设计以及编程实现安全线和折返能力计算方法;并通过ADO操作技术实现了仿真系统与Access数据库的联合开发,以统一管理各项静态基础数据。同时使用文件流技术和Active X控件类的图形技术实现仿真数据的文件存储以及曲线绘制和图片输出的功能。本文利用搭建的仿真系统以福州至长乐机场线上的典型站——福州火车站和大鹤站为例,研究在不同的运营场景、使用不同厂家的列车车载设备以及不同车辆编组的情况下,根据安全线计算模型计算并输出最优安全线的长度;并在最优安全线长度的设置情况下,计算车站所具备的折返能力的大小。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车站场景以及列车参数配置的情况下,其最优的安全线长度的计算结果也存在差异;通过计算折返能力验证了安全线长度与折返能力的关系。同时论证了仿真系统能够满足在不同场景下安全线的仿真设计和折返能力的计算需求且计算结果可靠,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论文中共有图55幅,表22个,参考文献68篇。

向美柱[4](2019)在《基于三维视景的全自动驾驶行车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这为发展高度自动化的CBTC系统提出了迫切需求。CBTC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核心,经历了人工、半自动、全自动的发展历程。全自动驾驶系统(Fully Automatic Operation,FAO)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方向,具有高安全、高可靠、高效率,管理集中化、控制自主化等诸多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采用。本文以FAO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IEC相关标准,对比了它与传统CBTC系统的差异,分析了全自动运营场景,提出以实验室地铁三维平台为基础的全自动驾驶行车模拟仿真研究。首先,根据分层递阶控制思想,设计系统三层架构,自下而上分别为现场三维视景子系统、车载控制子系统、中心车辆调度子系统。此外,分析了系统功能需求;设计了系统通信接口;详细描述了系统所需的关键理论和技术方案,包括追踪运行原理、ATP安全制动模型及其算法、ATO驾驶策略及其自动控制算法等。其次,基于模糊逻辑控制(Fuzzy Logic Control,FLC)对车载控制子系统进行设计和实现,完成了ATP防护、ATO驾驶、TOD人机界面功能。ATP单元主要提供列车超速防护和速度监督;ATO单元主要在模糊控制器的作用下实现列车自动驾驶;TOD单元主要提供人机界面显示。ATO在ATP防护下进行,都以TOD为共同人机交互接口。然后,基于全自动驾驶特点,对控制中心新增的车辆调度子系统进行设计和实现,完成了车辆调站场信息监视、上电唤醒监视、车载信号TOD监视、车辆远程控制等监控功能;此外,增加性能模糊评估器,评价车载控制效果。最后,对系统进行综合测试,结果表明达到预期仿真目的。行车模拟系统运转良好,逼真地呈现了地铁全自动运行过程,不但能满足教学培训需要,而且也可进一步结合列控原理,作为可视化的仿真测试平台。

吴朝燕[5](2019)在《换轨机器人结构设计与工作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拥有“世界第一”头衔的中国高铁,却在轨道维修装备方面显得相对薄弱,这严重制约轨道交通进一步发展。轨道维修主要指钢轨更换,目前主干线使用的轨道更换装备主要是传统的换轨车,智能化程度低,机械化程度不高,需要大量的作业人员,且在工作过程容易出现掉道情况,安全性低,因此,传统换轨车整车工作性能较低,不再适用于我国目前的轨道建设。现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换轨车是中车在2016年开发的纵向换轨车,但该换轨车仅适用于城市换轨,不适合主干线这种长距离、大规格钢轨的更换。基于轨道主干线钢轨更换设备的更新迫在眉睫,本课题结合主干线桁架式换轨车和城市纵向换轨车的结构特点,设计一款适合主干线轨道更换、自动化程度高的换轨机器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换轨机器人总体结构设计。对主干线桁架式换轨车和城市纵向换轨车的结构进行糅合改进,设计一款适合主干线轨道更换的换轨机器人,并给出换轨施工装备方案。(2)机械臂可靠性分析。整理机械臂相关技术性能参数,结合结构力学与刚结构理论对机械臂和机械大臂进行结构强度计算,完成机械臂大臂和机械臂整体的稳定性校核,利用ANSYS软件对机械臂进行静力学分析,并将仿真分析结果与前面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机械臂设计的合理性。(3)换轨机器人脱轨安全性分析。针对换轨机器人脱轨系数具有保守性,轮重减载率作为辅助判别指标却没有同一标准的问题,提出冲角判别换轨机器人脱轨的判别方法,结合脱轨系数与轮重减载率的定义,引入列车准静态脱轨判别准则,建立轮对力矩准静态模型,构建换轨机器人多参数耦合的脱轨判别式,探究不同摩擦系数、不同轮缘角下冲角与脱轨系数的函数关系以及冲角与脱轨判别式的映射关系式,并与桁架式换轨车脱轨工作性能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换轨机器人脱轨安全性。

余天应[6](2019)在《高黎贡山长隧道行车组织及通过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铁路已经成为我国民众中长距离出行最为主要的交通方式。隧道作为铁路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是发挥铁路运输能力的瓶颈所在,隧道所具有的封闭、视觉效果差、不易进行列车交会和越行等特点增加了隧道行车组织的难度,因此研究长隧道的行车组织工作及计算其通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高黎贡山长隧道的行车组织模式及其通过能力问题。首先,分析了高黎贡山长隧道的基本情况,介绍了所处区位的地理特征、工程地质条件、施工建设情况及隧道通风设计情况,形成了对高黎贡山长隧道的系统性认识;接着,分析了单复线运行模式下的列车运行模式,提出了区间内部列车交会次数及越行次数的计算方法,结合计算方法指出了越行站最优的设站位置,并以高黎贡山长隧道所处的保山至芒市段为例,计算了该区段内的列车越行及交会次数、选择了合适的行车组织模式;然后,分析了单线线路在不同运行图下的通过能力,结合单线非自动闭塞区段和自动闭塞区段扣除系数原理,考虑隧道通风影响提出了各种情况下列车扣除系数,并结合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计算了保山至芒市区段的线路通过能力。在论文的最后,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果,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周国青[7](2018)在《基于视觉延伸的信号确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民出行需求的日益增长,高速铁路以其安全、高效、准时的优势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首选。如何确保列车运行安全、铁路运输高效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提高动车组司机信号确认的准确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之一。本文提出了通过向司机提供既有设备未提供的关键信号信息,延伸其视觉范围,进而帮助其更好地执行信号确认呼唤制度,从信号确认的角度解决危及行车安全、影响运输效率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铁路运营实际现场发生的故障案例,在既有的信号确认条件下,由于视觉延伸范围有限,司机无法获取列车前方具体的进路信息。如在行车许可与进路状态不一致时,司机没有能力确认危险信号。因此,本文在分析了既有信号确认方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视觉延伸的方法解决危险信号的确认问题。(2)在归纳总结信号确认呼唤制度的基础上,说明了视觉延伸方法需要实现的三项功能,包括车载功能、地面功能以及无线通信功能,从而设计了信号视觉延伸系统,并详细地阐释了系统的设计过程、结构原理以及关键技术,最终从视觉延伸范围的广度和精度两个方面解决列车实际运营现场遇到的问题。(3)从人因工程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套信号确认准确性评估体系,相对DMI显示信息确认方式,视觉延伸方法使信号确认准确性提高了 19%。在铁路运输效率、列车运行安全方面,从车站通过能力、危险行车信号状况的事故案例入手,分析了视觉延伸方法对司机信号确认准确性的影响。本文凭借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CTCS-3级列控系统仿真测试平台,以韶关西站为例进行仿真。设置两个不同车次的列车配置信号视觉延伸系统后在车站作业的场景,司机通过获取当前列车前方的进路延伸、行车许可以及确认呼唤提示信息,进而验证了信号视觉延伸系统的有效性。

武轶杰[8](2017)在《朔黄铁路近远期重载列车运输组织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朔黄铁路是“三西”煤炭外运主要的通道之一,其运量主要来自神朔线和准池线转运过来的煤炭运量。随着神朔线3亿吨和准池线2亿吨扩能改造的逐步实施,使得朔黄铁路目前3亿吨的运输能力将难以满足日后的运输需求,为了保证朔黄铁路重载列车的开行能够与运输需求相匹配,对近期(2020年)和远期(2025年)地方运量和通过运量进行预测分析,作为近远期重载列车的开行依据。“按流开车”是铁路运输组织的基础,也是线路扩能改造的前提之一,为了保证朔黄铁路有条不紊的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对目前站场条件、线路情况以及运输组织进行分析,结合近期和远期的运输需求,针对其在通过能力、机车车辆类型及数量等方面的限制,通过确定优先级顺序,在lingo软件的辅助下,求得满足条件的可行解,进而为线路的技术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求解可知,朔黄铁路当前的运输现状能够满足2020年的运输需求,但是无法满足2025年的运输需求。对其限制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可知,远期主要的“瓶颈”在于机车类型和配置数量不能满足运输需求,结合神华集团的发展规划和朔黄铁路实际运行现状,提出两种可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是在确保机车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将7台SS4型直流机车替换成7台大功率的交流机车,即可得到一组满意的可行解;第二种是基于朔黄铁路成功试验2.5万吨重载列车的背景下,提出远期开行此类重载列车的运输方案。通过两种方案的比较可知,远期都将全部开行万吨及其以上的重载列车,因此对站场、桥涵、机车车辆等方面提出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刘菁华[9](2017)在《基于RailML的铁路区间信号工程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铁路工程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大。区间信号设计是铁路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主要包括闭塞分区的划分和轨道电路的分割两个部分。然而,国内外对这部分工作的研究目前仍存在较多问题:首先,列控基础数据缺乏统一规范的模型,不同专业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效率低下且出错率高。现阶段针对闭塞分区划分问题尚没有从多目标优化的角度分析和计算,缺少全面的优化考虑。而对于轨道电路的分割问题,目前还是主要依靠人工计算来完成。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铁路信号设计的效率,阻碍了铁路行业的发展。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列控基础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RailML对列控基础数据构建完备而准确的模型,实现数据的统一规范描述。此外,针对RailML参数不够全面的问题,对该模型进行了适当的扩展,使其涵盖后续工作必备的参数,为后续信号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2)在研究闭塞分区划分的目标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列车追踪间隔模型,并选择四显示自动闭塞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效率"、"经济"两个策略分别给出了目标函数,并从多目标优化的角度,应用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闭塞分区的划分进行了求解;(3)深入研究轨道电路的划分目标及影响因素,构建了轨道电路分割的数学模型。针对轨道电路分割问题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先求得最经济的分割点数目,进一步追求平均目标的分割方案的两步计算法,并采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了问题的求解;(4)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一条实际线路,首先构建线路的RailML数据模型,并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进一步完成了闭塞分区的划分和轨道电路分割,生成了信号数据表,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构建并完善了列控基础数据的RailML模型,实现了数据的统一规范描述;(2)从多目标优化的角度完成了闭塞分区的划分,并基于NSGA-Ⅱ算法针对两个目标策略实现了闭塞分区的多目标优化;(3)提出了轨道电路划分两步计算的计算方法,并基于模拟退火算法完成了轨道电路分割点的求解。

康亚鹏[10](2017)在《朔黄铁路2万吨列车开行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朔黄铁路为背景,对2万吨列车编组方式、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度研究,然后通过基于LTE网络的2万吨组合列车综合试验论证,最终提出朔黄铁路2万吨开行运输组织办法。利用朔黄铁路现有的2万吨列车综合试验,分别从静置状态、重载状态、空载状态进行牵引试验、制动试验、从控机车动力学试验、特定位置C80货车动力学试验绘制成表格、数据曲线图,对比研究确定出综合试验建议与最优方案。从成果论证法分析,本文通过提出两万吨列车可行性方案,其次通过研究线路的可行性条件及关键技术分析方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再通过综合试验进行论证,得出综合试验建议与最优方案,最后确定出朔黄铁路2万吨重载铁路运输行车组织办法。由于朔黄铁路线路长,线路条件复杂,影响编组方案的关键技术条件多,在分析关键技术条件时,有些影响作用不大的不确定因素考虑不周到。在后续运行组织中将对重点区段进行卡控,记录分析总结数据,合理优化配置方案,确保行车安全。

二、列车脱轨后自动闭塞信号显示红灯的必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列车脱轨后自动闭塞信号显示红灯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号设备大修简介
        1.1.2 联锁的概念
        1.1.3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基本情况
    1.2 国内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研究成果
    1.3 国外计算机联锁研究成果
    1.4 本文主要工作
        1.4.1 研究必要性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形式
    2.1 计算机联锁软件制式测试
        2.1.1 计算机联锁软件制式测试介绍
        2.1.2 测试前准备
        2.1.3 测试方式及测试项目
        2.1.4 测试时效性
        2.1.5 测试效果
    2.2 计算机联锁软件出厂测试
        2.2.1 计算机联锁研制单位主导的出厂测试
        2.2.2 电务段在研制单位开展的出厂模拟仿真试验
    2.3 现场联锁试验
        2.3.1 现场联锁试验的目的和内容
        2.3.2 现场联锁试验时效性
        2.3.3 现场联锁试验效果
3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程序
    3.1 电务段组织的计算机联锁仿真试验
        3.1.1 计算机联锁软件版本号核对
        3.1.2 联锁基本功能测试
        3.1.3 特殊联锁关系核对
        3.1.4 显示界面核对
    3.2 机械室内模拟试验
        3.2.1 道岔模拟试验
        3.2.2 站内轨道电路模拟试验
        3.2.3 信号机模拟试验
        3.2.4 站内电码化模拟试验
        3.2.5 区间信号设备模拟试验
        3.2.6 报警电路试验
    3.3 复联试验
        3.3.1 道岔复联试验
        3.3.2 站内轨道电路复联试验
        3.3.3 侵限绝缘检查
        3.3.4 站内信号机复联试验
        3.3.5 站内电码化复联试验
        3.3.6 区间信号设备复联试验
    3.4 开通联锁试验
        3.4.1 联锁关系校核验证
4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风险项点分析
    4.1 仿真测试阶段设计单位、计算机联锁研制单位掌握站场信息不全面
        4.1.1 阳原站XL5-2进路信号机未设计关联显示
        4.1.2 后营站HBA机构进路信号机发码升级
    4.2 计算机联锁软件源头质量卡控不到位
        4.2.1 计算机联锁数据配置错误
        4.2.2 计算机联锁研制单位的不同设计理念
    4.3 继电接口信息不正确
    4.4 计算机联锁与其它信号系统间接口信息不正确
    4.5 现场信号设备安装、配线错误
        4.5.1 错误安装中心连接板造成的牵引回流不畅
        4.5.2 堵流绝缘安装错误造成轨道死区段
        4.5.3 道岔启动电路接入轨道区段条件错误
    4.6 站场改造前后带来的新变化
        4.6.1 曹妃甸西站普通绝缘过渡为侵限绝缘
        4.6.2 罗文皂站忽略中岔设计
    4.7 信号设备的电气性能不符合标准
        4.7.1 大同南站信号机电压高
        4.7.2 湖东站灯丝回路直流电压造成信号机联锁失效
    4.8 组织安排不细致,造成联锁试验秩序混乱
    4.9 联锁试验人员业务素质差
        4.9.1 道岔补转电路试验方法不正确
        4.9.2 电码化发码端未校核
5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建议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城轨信号系统故障条件下列车运行调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号系统设备故障应急处置研究
        1.2.2 列车运行调整优化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总体结构
2 信号系统故障处置及列车运行调整策略
    2.1 城轨信号系统故障模式
        2.1.1 系统结构
        2.1.2 信号系统故障模式
    2.2 信号系统的降级处置
        2.2.1 列车控制等级
        2.2.2 列车驾驶模式
        2.2.3 信号系统设备故障处置
    2.3 信号系统故障的运营影响
        2.3.1 晚点分类
        2.3.2 晚点传播现象
    2.4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调整
        2.4.1 列车运行调整特点
        2.4.2 列车运行调整策略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调整优化模型
    3.1 列车运行调整问题描述
    3.2 列车运行调整优化模型建立
        3.2.1 模型假设
        3.2.2 优化目标
        3.2.3 列车运行限制条件
    3.3 列车运行调整优化模型求解
        3.3.1 线性规划问题
        3.3.2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列车运行调整多目标优化
    4.1 多目标优化问题
    4.2 多目标权重确定方法
        4.2.1 德尔菲法
        4.2.2 层次分析法
    4.3 基于德尔菲法的调研设计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确定
        4.4.1 权重确定机制
        4.4.2 权重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信号系统故障下的列车运行调整优化
    5.1 故障场景定义
        5.1.1 地面信号设备典型故障场景定义
        5.1.2 车载信号设备典型故障场景定义
    5.2 故障场景建模
        5.2.1 模型假设
        5.2.2 故障发生前
        5.2.3 地面信号系统典型故障场景
        5.2.4 车载信号系统典型故障场景
    5.3 算例分析
        5.3.1 算例描述及参数设置
        5.3.2 算例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滚动时域算法的列车运行调整优化
    6.1 问题描述
    6.2 算法实现
    6.3 算例分析
        6.3.1 算例描述及参数设置
        6.3.2 算例结果
    6.4 本章小节
7 结论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列车运行调整优化模型参数定义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市域铁路安全线长度及折返能力计算仿真系统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全线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2.2 折返能力计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仿真系统开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市域铁路安全线概述
    2.1 安全线设计理论基础
        2.1.1 安全线的定义
        2.1.2 安全线设置的分类
    2.2 安全线计算模型及因素分析
        2.2.1 列车动力学模型
        2.2.2 安全线计算模型
        2.2.3 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2.3 安全线仿真结果合理性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安全线对折返能力影响分析
    3.1 折返能力概述
        3.1.1 折返能力计算公式
        3.1.2 折返间隔时间组成
    3.2 安全线对折返能力的影响分析
        3.2.1 站前折返
        3.2.2 站后折返
    3.3 折返线仿真结果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需求分析
        4.1.1 总体需求
        4.1.2 业务需求
    4.2 软件总体设计
        4.2.1 软件原理和结构
        4.2.2 软件功能模块划分
        4.2.3 软件功能设计
    4.3 软件界面设计
        4.3.1 软件登录界面设计
        4.3.2 软件主界面设计
    4.4 数据库系统设计
        4.4.1 站场信息数据库
        4.4.2 线路与列车数据库
        4.4.3 数据库的操作
    4.5 软件功能实现
        4.5.1 安全线仿真模块
        4.5.2 折返能力仿真模块
        4.5.3 仿真结果输出模块
        4.5.4 通信模块
    4.6 本章小结
5 软件仿真例用及结果验证
    5.1 福州火车站仿真实例
        5.1.1 仿真基础数据设置
        5.1.2 安全线仿真结果
        5.1.3 折返能力仿真结果
    5.2 大鹤站仿真实例
        5.2.1 仿真基础数据设置
        5.2.2 安全线仿真结果
        5.2.3 折返能力仿真结果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完成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三维视景的全自动驾驶行车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自动驾驶系统研究现状
        1.2.2 视景仿真在轨道交通应用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2章 三维视景平台与全自动驾驶系统概述
    2.1 三维视景平台概述
        2.1.1 视景系统的建立
        2.1.2 视景系统的功能
    2.2 全自动驾驶信号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1 基于CBTC的既有功能需求
        2.2.2 基于CBTC的特殊功能需求
    2.3 全自动驾驶系统运营场景分析
        2.3.1 正常运营场景
        2.3.2 非正常运营场景
    2.4 全自动驾驶系统驾驶模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行车模拟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基于分层递阶控制的系统架构设计
        3.1.1 分层递阶控制理论
        3.1.2 行车模拟系统架构
    3.2 行车模拟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3 行车模拟系统通信接口设计
        3.3.1 数据通信接口
        3.3.2 数据传输业务
        3.3.3 数据协议设计
    3.4 关键理论研究与技术方案
        3.4.1 基于移动闭塞原理的间隔控制
        3.4.2 ATP安全制动模型与计算算法
        3.4.3 ATO自动驾驶策略分析
        3.4.4 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列车自动驾驶研究
        3.4.4.1 模糊控制基本概念
        3.4.4.2 模糊控制系统原理
        3.4.4.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3.4.4.4 模糊控制器的验证
        3.4.5 基于XML的车辆调数据转储冗余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LC的车载控制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车载控制子系统结构
    4.2 列车自动防护单元设计与实现
        4.2.1 动力学计算与仿真参数设置模块
        4.2.2 速度监督与超速防护模块
        4.2.3 列车定位与零速检测模块
        4.2.4 追踪间隔控制模块
        4.2.5 驾驶模式监督模块
        4.2.6 其他功能模块
        4.2.6.1 EB触发与缓解
        4.2.6.2 停稳与车门监督
    4.3 列车自动驾驶单元设计与实现
        4.3.1 速度自动调整与自动驾驶模块
        4.3.2 进站停车控制模块
        4.3.3 车门控制模块
        4.3.4 自动发车模块
        4.3.5 自动唤醒与出入库模块
        4.3.6 蠕动CAM模块
    4.4 人机界面显示单元设计与实现
        4.4.1 界面概述
        4.4.2 公共控制区
        4.4.3 驾驶界面区
        4.4.4 系统管理界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FAM的车辆调度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车辆调度子系统概述
    5.2 站场信息监视设计与实现
        5.2.1 静态线路数据
        5.2.2 站场信息显示
        5.2.3 列车追踪显示
        5.2.4 信号设备监督
    5.3 车辆上电唤醒监视设计与实现
    5.4 车辆远程控制与运行监视设计与实现
        5.4.1 车辆远程控制
        5.4.2 车辆运行信息监视
    5.5 车载信号TOD监视设计与实现
    5.6 性能评估器设计与实现
        5.6.1 性能指标建模与实现
        5.6.1.1 安全性与追溯性
        5.6.1.2 停车精确性与准时性
        5.6.1.3 节能性与舒适性
        5.6.2 速度距离曲线监视
    5.7 其他功能设计与实现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验证
    6.1 开发及运行测试环境
    6.2 典型仿真测试实例
        6.2.1 基于典型运营场景的单车运行
        6.2.2 基于移动闭塞的多车追踪运行
    6.3 其他功能测试
        6.3.1 车载控制子系统
        6.3.2 车辆调度子系统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ATO模糊逻辑控制规则
附录2 TOD部分图标设计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换轨机器人结构设计与工作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铁路运输及维修状况
        1.1.1 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现状
        1.1.2 我国铁路维修现状
    1.2 国外铁路换轨研究概况
        1.2.1 国外轨道铺换施工问题
        1.2.2 国外轮对脱轨问题的研究
    1.3 国内铁路换轨研究概况
        1.3.1 国内轨道铺换施工问题
        1.3.2 国内脱轨问题研究
    1.4 论文的研究线路和内容
        1.4.1 论文研究路线
        1.4.2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换轨机器人总体结构设计
    2.1 技术指标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2.2 换轨机器人总体结构设计要点
        2.2.1 总体组成原件
        2.2.2 结构改进设计要点
        2.2.3 机械臂动作实现原理
        2.2.4 关键研究技术
    2.3 换轨机器人主要设计参数
        2.3.1 主要技术参数
        2.3.2 主要结构尺寸
    2.4 换轨机器人施工装备方案
        2.4.1 换轨作业流程
        2.4.2 换轨机器人工作原理
        2.4.3 换轨机器人控制系统
        2.4.4 换轨机器人作业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械臂可靠性分析
    3.1 工况载荷分析
    3.2 大臂可靠性分析
        3.2.1 机械臂大臂稳定性分析
        3.2.2 计算长度和细长比的计算
        3.2.3 数值计算
    3.3 机械臂稳定性分析
        3.3.1 钢结构设计
        3.3.2 机械臂受载分析
        3.3.3 机械臂稳定性校核
        3.3.4 数值计算
    3.4 机械臂静力仿真
        3.4.1 机械臂仿真建模
        3.4.2 网格划分
        3.4.3 材料选择、加载和边界条件约束
        3.4.4 机械臂静力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换轨机器人脱轨安全性分析
    4.1 经典脱轨判别式
    4.2 引入冲角的脱轨判别准则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1 换轨机器人脱轨计算
        4.3.2 桁架式换轨车脱轨计算
        4.3.3 脱轨安全性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高黎贡山长隧道行车组织及通过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山区铁路建设运营特点
    1.3 国内外铁路行车组织研究概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黎贡山长大隧道工程基本情况
    2.1 高黎贡山长大隧道基本情况
    2.2 高黎贡山地理特征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条件
        2.2.3 水文条件
    2.3 高黎贡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2.3.1 工程地质特征
        2.3.2 地温分布
    2.4 高黎贡山隧道施工建设情况
    2.5 高黎贡山隧道通风设计
        2.5.1 施工通风设计
        2.5.2 运营通风设计
第3章 长隧道的行车组织模式研究
    3.1 在单线运行模式下列车运行模式
        3.1.1 区段采用继电半自动闭塞方式下列车运行模式分析
        3.1.2 区段采用单线自动闭塞方式下列车运行模式分析
    3.2 在复线运行模式下长隧道的列车运行模式研究
        3.2.1 区间采用自动闭塞列车运行模式分析
        3.2.2 追踪间隔时间
        3.2.3 双线区段旅客列车的扣除系数
        3.2.4 保山至芒市段列车运行模式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通风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
    4.1 单线铁路通过能力计算
        4.1.1 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4.1.2 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4.2 铁路隧道通风的目的及主要模式
        4.2.1 隧道通风的目的
        4.2.2 隧道通风的模式
        4.2.3 隧道通风主要影响因素
    4.3 隧道通风对保山至芒市区段通过能力的影响
        4.3.1 保山至芒市区段线路概况
        4.3.2 隧道通风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视觉延伸的信号确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问题提出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司机信号确认机理
    2.1 信号确认概述
    2.2 既有的信号确认方式
        2.2.1 地面信号确认
        2.2.2 机车信号确认
        2.2.3 LKJ显示装置及DMI显示信息确认
        2.2.4 车机联控信息确认
    2.3 可视化信号确认方式
    2.4 本章小结
3 信号视觉延伸的系统设计
    3.1 系统结构
        3.1.1 总体结构
        3.1.2 仿真结构
        3.1.3 硬件结构
    3.2 系统功能
        3.2.1 车载功能
        3.2.2 地面功能
        3.2.3 无线通信功能
    3.3 工作原理
        3.3.1 设备交互原理
        3.3.2 视觉延伸原理
        3.3.3 信号项目提示原理
    3.4 关键技术
        3.4.1 基于屏幕分辨率自适应技术的C#WinForm窗体及其控件显示
        3.4.2 基于双缓冲技术的界面流畅显示
        3.4.3 基于ADO.NET技术的数据库访问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视觉延伸的信号确认影响分析
    4.1 人因方面
        4.1.1 基于人因工程的信号确认准确性评估体系结构分析
        4.1.2 基于人因工程的信号确认准确性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4.1.3 信号确认方式的准确性评估等级
    4.2 效率方面
        4.2.1 停车折返作业故障分析
        4.2.2 视觉延伸信号确认对停车折返作业的影响
    4.3 安全方面
        4.3.1 进路与行车许可不一致的安全事故分析
        4.3.2 视觉延伸信号确认对进路与行车许可一致性判定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仿真验证
    5.1 仿真环境
        5.1.1 开发环境
        5.1.2 仿真软件
    5.2 仿真方案
        5.2.1 车站选择
        5.2.2 场景描述
    5.3 验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朔黄铁路近远期重载列车运输组织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重载运输关键技术分析
    2.1 站场条件分析
        2.1.1 集散站
        2.1.2 中间站
        2.1.3 技术站
    2.2 运行线路分析
        2.2.1 限制坡度
        2.2.2 桥隧结构
    2.3 运输组织分析
        2.3.1 列车间隔时间
        2.3.2 天窗类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朔黄铁路货运需求分析
    3.1 朔黄铁路货物运输现状分析
    3.2 朔黄铁路货运需求分析
        3.2.1 地方运量货运需求预测
        3.2.2 通过运量货运需求预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朔黄铁路重载列车开行方案
    4.1 必要性分析及问题的提出
        4.1.1 开行方案优化必要性分析
        4.1.2 问题提出
    4.2 朔黄铁路重载列车开行方案模型建立
        4.2.1 模型假设条件
        4.2.2 约束条件设定
        4.2.3 建立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4.3 朔黄铁路近期重载列车开行方案
    4.4 朔黄铁路远期重载列车开行方案
        4.4.1 调整不同型号机车拥有数量
        4.4.2 调整开行2.5万吨重载列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远期重载列车开行方案关键技术改造分析
    5.1 站场条件技术改造分析
        5.1.1 原平南站远期改造方案
        5.1.2 东冶站远期改造方案
    5.2 线路改造技术分析
    5.3 机车变化情况分析
    5.4 运输组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RailML的铁路区间信号工程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RailML研究现状
        1.2.2 闭塞分区划分研究现状
        1.2.3 区间轨道电路分割研究现状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篇章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2 基于RAILML的列控基础数据模型
    2.1 列控基础数据
        2.1.1 列控基础数据的概念
        2.1.2 信号与其他专业接口分析
        2.1.3 构建列控基础数据模型的必要性及需求分析
    2.2 RAILML的应用
        2.2.1 XML技术概述
        2.2.2 RailML概述及层次结构
        2.2.3 研究工具XMLSpy
    2.3 列控基础数据的RAILML模型及参数扩展
        2.3.1 RailML在列控基础数据中的应用
        2.3.2 RailML的参数扩展
        2.3.3 构建列控基础数据RailML模型的意义
    2.4 本章小结
3 闭塞分区划分优化计算方法
    3.1 自动闭塞概述
        3.1.1 自动闭塞的概念
        3.1.2 自动闭塞的分类
    3.2 闭塞分区划分目标及影响因素分析
        3.2.1 闭塞分区划分目标
        3.2.2 闭塞分区划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四显示自动闭塞列车区间追踪间隔模型
    3.4 多目标优化算法
        3.4.1 遗传算法
        3.4.2 多目标优化
        3.4.3 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
    3.5 基于NSGA-Ⅱ算法的模型求解
        3.5.1 模型及变量定义
        3.5.2 四显示自动闭塞划分目标函数
        3.5.3 四显示自动闭塞划分约束条件
        3.5.4 模型的NSGA-Ⅱ算法求解
    3.6 本章小结
4 轨道电路划分算法
    4.1 轨道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4.2 轨道电路的划分原则
        4.2.1 频率布置要求
        4.2.2 调谐区布置要求
        4.2.3 轨道电路的极限长度
        4.2.4 补偿电容设计原则
    4.3 轨道电路划分算法设计
        4.3.1 轨道电路划分目标
        4.3.2 模型和变量的定义
    4.4 轨道电路分割点"经济"策略的求解
    4.5 轨道电路分割点"平均"策略的求解
        4.5.1 模拟退火算法概述
        4.5.2 模拟退火算法流程
        4.5.3 轨道电路划分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4.5.4 模型的模拟退火算法求解
    4.6 本章小结
5 实际线路算法验证
    5.1 线路数据及模型
    5.2 闭塞分区划分
    5.3 轨道电路分割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朔黄铁路2万吨列车开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2万吨重载铁路运输发展现状
        1.2.1 国际2万吨重载铁路运输发展现状
        1.2.2 我国2万吨重载铁路运输发展现状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概述
    2.1 2 万吨重载组合列车定义及组织模式
        2.1.1 2 万吨重载组合列车定义
        2.1.2 2 万吨重载组合列车运输组织形式
        2.1.3 2 万吨重载组合列车运输组织模式
    2.2 开行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的关键技术
        2.2.1 LOCOTROL技术
        2.2.2 ECP制动技术
        2.2.3 朔黄铁路 800MHZ+400KHZ机车无线重联控制技术
        2.2.4 朔黄铁路LTE无线重联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2.3 朔黄铁路使用基于LTE的无线重联控制系统论证
        2.3.1 总体方案
        2.3.2 无线通信
        2.3.3 远程同步控制技术
        2.3.4 列车制动技术
    2.4 朔黄铁路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的必要性分析
        2.4.1 朔黄铁路运输需求分析
        2.4.2 运输产生的预期效益分析
        2.4.3 朔黄铁路开展2万吨组合列车编组方案的措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朔黄铁路重载运输技术条件分析
    3.1 朔黄铁路技术条件概况
        3.1.1 朔黄线车站概况
        3.1.2 朔黄线各专业技术概况
    3.2 朔黄铁路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的技术条件分析
        3.2.1 线路及牵引供电设备
        3.2.2 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道、到发线有效长
        3.2.3 牵引机车
        3.2.4 车辆类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朔黄铁路基于LTE网络的2万吨组合列车综合试验
    4.1 评定指标
        4.1.1 机车、车辆、列车评定标准
        4.1.2 建议性评定指标
    4.2 静置状态试验情况
        4.2.1 静置编组方式
        4.2.2 综合试验数据结果
    4.3 重车运行试验
        4.3.1 试验线路、编组及主要试验项目
        4.3.2 牵引试验
        4.3.3 制动试验
        4.3.4 从控机车动力学试验
        4.3.5 特定位置C80货车动力学试验
    4.4 空车运行试验
        4.4.1 试验线路及编组方式
        4.4.2 限制坡道起动试验
        4.4.3 制动及纵向动力学结果及分析
        4.4.4 从控机车力学结果及分析
        4.4.5 空车运行试验小结
    4.5 试验结论及建议
        4.5.1 综合试验初步结论
        4.5.2 综合试验建议
第五章 朔黄铁路2万吨重载铁路运输组织
    5.1 朔黄铁路2万吨重载列车运输组织特点和难点
        5.1.1 朔黄铁路运输组织的特点
        5.1.2 朔黄铁路运输组织的难点
    5.2 朔黄铁路2万吨列车质量、速度及密度合理匹配
        5.2.1 列车速度、密度、质量的关系
        5.2.2 重载运输的密度与牵引质量
        5.2.3 质量、密度与运量的关系
    5.3 朔黄铁路2万吨列车运行组织办法
        5.3.1 一般条件下2万吨列车运行组织办法
        5.3.2 特殊条件下2万吨列车运行办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工作)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列车脱轨后自动闭塞信号显示红灯的必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研究[D]. 旋文晓.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2]城轨信号系统故障条件下列车运行调整优化研究[D]. 常怡虹.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3]市域铁路安全线长度及折返能力计算仿真系统开发与研究[D]. 张子航.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基于三维视景的全自动驾驶行车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向美柱.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换轨机器人结构设计与工作性能分析[D]. 吴朝燕.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高黎贡山长隧道行车组织及通过能力研究[D]. 余天应.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基于视觉延伸的信号确认研究[D]. 周国青.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7)
  • [8]朔黄铁路近远期重载列车运输组织方案研究[D]. 武轶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5)
  • [9]基于RailML的铁路区间信号工程设计方法研究[D]. 刘菁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6)
  • [10]朔黄铁路2万吨列车开行方案研究[D]. 康亚鹏.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3)

标签:;  ;  ;  ;  

列车脱轨后自动闭塞信号亮红灯的必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