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有一尊大地佛像

稷山有一尊大地佛像

一、稷山有尊土雕大佛(论文文献综述)

郭彩萍[1](2017)在《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稷山嵌螺钿漆器是在三晋大地上孕育的古老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2014年12月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其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潜在危机:一门手工技艺有可能会随着手艺人的离世永远地消失,这种状况令人十分堪忧。而学界对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的研究和关注较少,因此,本文以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为个案,对其进行口述史考察以弥补其史料的部分空缺。此外,研究稷山嵌螺钿漆器的文化意蕴,对了解晋南文明、传承地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鉴于此,本文以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分析。论文主体共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论证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研究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稷山嵌螺钿漆器的历史渊源。通过对中国螺钿漆器传统工艺发展历史的考证,梳理出中国螺钿漆器传统工艺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探寻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的历史渊源。第三部分为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制作工艺考察。介绍了稷山嵌螺钿漆器的主要制作原料、制作工具及设备,并基于口述史对其制作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考察,从选材到成品主要包括:大漆调制、胎骨制作、胎表图案设计、螺钿加工、螺钿点植、反复髹漆和研磨推光等工序。第四部分为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的文化意蕴。分别从材料选择、器型功能、纹饰图案、工匠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分析其工艺传承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推进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传承与保护的路径进行探索。

张又天[2](2014)在《历史建筑密集区常见灾害影响及防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大陆范围内分布着各个时代遗留的数以万计的各类文化遗产,是我们先祖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然而,这些文化遗产也存在因旅游热负担过重、或资金不足损毁严重、或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等方面的威胁。近年来,我国有很多重要古建筑、历史街区等因地震、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灾害毁于一旦,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防灾现状让人十分担忧,面临灾害的类型越加复杂化、频率越加频繁化、程度越加严重化。因此,强化各类文化遗产的抗灾能力,提升其综合安全防御水平,对这些珍贵遗产的长久生存至关重要。本研究是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动态模拟下的历史建筑密集区综合安全体系研究”(项目号:51178297)课题中的一项基础研究。本研究是通过中国大陆近年来突发灾害资料的收集、整理结合我国目前各类历史建筑密集区分布、特点、安全隐患的现状的研究,而后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纳、分类与整理,总结各类灾害对我国当今历史建筑密集区的影响情况,分析我国历史建筑密集区防灾抗灾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策略。本文首先对历史建筑密集区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分类,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对历史建筑密集区的特点、分布现状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其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大陆的突发性人为和自然灾害现状、特点以及时空规律,对比我国历史建筑密集区分布现状,讨论不同区位的历史建筑密集区可能受到灾害种类、程度的可能性;而后系统地讨论了各类历史建筑密集区受到不同灾害侵扰的现状、灾害损失和受损原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历史建筑密集区的各类灾害的风险评估内容;最后,在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和各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历史建筑密集区的防灾减灾策略。

张焕玲[3](2011)在《宋代咏史组诗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宋代咏史诗的研究有所升温,但还是主要对咏史名家的作品进行赏析,或对其整体艺术特色进行宏觐分析,而对宋代咏史组诗丰富的思想意蕴、多样的艺术表现及较高的文献价值等却很少有涉足者,更没有专门从未代灿烂而富有特色的文化视角来探讨咏史组诗创作及其在咏史创作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的论文。而事实上,宋代咏史组诗的创作在整个宋代咏史诗的创作中更具有时代特色。今据《全宋诗》统计有宋一代的咏史诗有7349首,据《全宋诗订补》统计另有咏史诗41首,共计7390首,其中包括联章咏史组诗448题。而大中型的咏史组诗原有50种,现存31种,小型咏史组诗更是数量众多。从创作群体看,上至皇帝宰辅,下至普通文人都有咏史组诗的创作;从吟咏内容看,既有古代史、近代史,还有当代史及家史,而咏经、咏子之作更具特色。形式上既有传统的五、七言古体、乐府体、五、七言近体,还有新创的集句体、楚辞体及六言体咏史组诗。有鉴於此,本文以宋代咏史组诗为切入点,综论其传承与接受,梳理其发展概貌,深入考察其与宋代社会政治、科举考试、训蒙教育、史官文化以及其他文体、艺术之间密切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并探讨其所具有的文献价值。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由绪论篇、思想篇、艺术篇、叙录篇、校证篇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篇,由两章组成。第一章先界定咏史诗之概念和范畴,从数量规模及具体内容方面界定本文具体论及的咏史组诗,接着回顾宋代咏史诗的研究现状并概述本文旨趣;第二章先有条理地追溯宋前咏史诗的发展进程,次介绍宋代咏史诗的整体发展情况,最後详述宋代大中型咏史组诗的发展概貌。第二部分为思想篇,由八章组成。从宋代历史文化的广阔视野出发,考察社会政治、史官文化、思想学术、科举教育、地理之学及通俗文艺等与咏史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揭示这种文学现象产生发展的深层原因。第一章主要研究宋代政治与咏史诗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宋代的最高统治者不仅重视编僎前代史书,以古鉴今,而且以极大的热情广泛阅读经史书籍并大量赋写咏史诗。上有所好,下必趋焉,因此,宋人喜史、爱史、写史、咏史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在帝王的爱好提倡和时代学风的影响下咏史创作成为才、学、识兼备的知识分子的标志,备受尊敬,从而出现了许多大中型咏史组诗。此外,宋人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和历史责任感,使他们的咏史诗呈现出焦虑忧患、慷慨激昂及颇具现实性的鲜明特色,无形中折射出宋代政治格局、政治事件的变迁。第二章侧重探讨宋代史官文化与咏史诗的互动关系。咏史诗的创作以史学的发达为前提,反过来,咏史诗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又推动着史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宋人编撰的大晕史着为统治者和普通民众提供了优秀的历史教科书,推动了两宋历史教育的发展,为咏史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且它所代表的史官文化心态也渗入到了咏史创作中,使咏史诗正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与史论、史评等史学论着融合的特色,并成功地完成了由抒情言志到论史鉴世,从资鉴劝诫到训蒙教育,从文人雅赏到市井娱乐的功能转换。第三章重点分析宋代科举考试与咏史诗之关系。科举考试中经史内容的强化,提高了士子穷经研史、创作诗赋的热情,为咏史诗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氛网,而咏史诗创作又间接为科举考试服务,它不仅有效地训练了举子构思布篇的艺术技巧及对经史知识运用掌握的嫺熟度,而且为创作新颖动人的应制诗赋先行热身。文人竞相以历史学识相标尚,他们的历史理性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远远超过了前人,所关注的历史内容也更加全面深刻,共同促成了史论体、翻案体咏史诗的极大繁荣。第四章着重论述宋代蒙学教育与咏史诗的密切关系。宋代的教育发展远超前代,在科举考试的指挥棒下,经史教育在宋代颇受重视,各级教育工作者都进一步强化了经史教学,并且在继承唐代咏史诗体蒙学教材编撰的基础上也创作了一系列的咏经、咏史体训蒙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动了咏史诗创作的发展和繁荣。第五章集中探讨宋代学术思想与咏史诗创作的互动关系。宋代统治者对儒、释、道兼容并蓄的态度使学术文化较前代更为发达,而思想文化的特色也表现在宋人咏史创作的各个方面,其中以理学、佛学、道学的影响较大。理学要求史学灌输封建名分及封建伦理道德,对咏史创作主旨、人物归类讦价及史学思想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宋代理学家还用咏史诗来阐发经学义理,以史证经,凸现了时代特徵。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思潮影响下,宋代士大夫浸染释、道,并以之贯通其人格及文学创作,以咏史诗的形式来诠释和体现三教合一的思想观念:而释、道人物也往往博通经史,好论古今治乱得失,创作了不少咏史诗。第六章深入探析宋代方志与咏史诗之间频繁的互动关系。宋代地理之学大兴,地方志编撰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统合古今,多列古迹祠墓、亭台山水等目,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旅游导向,而文人雅士亦以诗言地理,每於一邑古迹,一区名胜,各有所题,自注其下,往往使丘壑增色,山河生辉。两宋时期据文献可稽的史地杂咏多达二十四种,在命题、体制及风格上,承晚唐五代大型咏史织诗的余风流韵,多以地名为题,诗作已渐渐由纯粹的咏史转向了凭(?)古迹和略显一方文献,开创以联章组诗形式纪咏地理古迹之新体。它们的刊刻流传无形中成为历史名胜之传媒,而地方志在修撰时也有意大量引此类诗歌为证,又增强了历史名胜的人文底蕴。再加上史地杂咏有资後世编纂地方志时考证之用,在为方志广泛引用的基础上,其史地价值也逐渐被读者所了解认识,其至渐渐融入地理着述中。二者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地互动关系。第七章只体论述宋代孝文化与咏史诗之间的关系。宋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利用孝经教化百姓,用父子之情来巩固君臣之义,使孝成为两宋影响最大的基本道德规范。因此,宋代出现了计多“笃孝”人物和孝文化着作。以咏史题材歌颂历代孝道和孝行的联章组诗当以林同《孝诗》、方昕《集事诗鉴》为集大成,不仅补充和发展了儒家经典中孝道观念,而且在教化普及孝悌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和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可谓有韵之孝史。第八章主要分析宋元讲史平话及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与咏史诗之间的关系。宋代史官文化的发达及咏史诗的繁荣为讲史艺人演说历史创造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再加上宋贤邵雍、司马光、苏轼、杨万里、刘克庄等人的咏史诗与宋元讲史及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目的和软化功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从而在讲史平话及历史演义小说中被广泛引用,而讲史平话及历史演义小说又成为史官文化和咏史诗传播的载体。第三部分为艺术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从宏观上集中论述宋代咏史诗在主题思想、命题方式、体裁创新、题材扩展及艺术手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第二章为大型咏史组诗个案分析,精选王十朋、刘克庄、林同、郑思肖、陈普五人的咏史诗集,具体探讨各家在咏史诗创作方面的主要艺术成就。第三章以曾极、方信儒的作品为典型个案,以点带面,探析宋代史地杂咏的艺术特色。第四部分为叙录篇,由两章组成。为了能比较全面地勾勒出宋代大中型咏史组诗或诗集创作的概貌,本文不仅在收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枓的基础上对宋代现存的大中型咏史组诗的作者生平、版本流传、主要思想内容及学术价值进行梳理及考证;还对那些原作已佚但还有零散篇章及相关资料的大中型咏史组诗进行了整理搜罗。叙录所论及的作者及其时代,参考《全宋诗》的断限,在章节安排上,先考证现存较全的,次辑考散佚之作:而每章又以类相从,先咏史诗集,次史地杂咏、咏史宫词、咏经子之作,每一小类又以时代先後为序。在叙录撰写过程中陆续发现的零章断篇只要是《全宋诗》及《全宋诗订补》遗收的,均补辑附于文後。第五部分为校证篇,通过对文字校勘、本事笺证,力求为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宋代咏史组诗而提供文字准确可靠、阅读利用方便的文本。本篇所搜集的现存或独立成卷或有单行本的大中型咏史组诗,尽可能选取现存善本,参校其他版本,凡遇异文讹字,为保持底本原貌一律不改,出校指出,如果明显有误,则加案断,以【校记】别之;凡原作有自注或他人之注者,仅在其下指出本事出处,以【今案】指出;原作既无自注,又无他注者,则为其略作解题或笺注,以【解题】或【笺证】别之。

谷威[4](2002)在《稷山有尊土雕大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稷山有尊土雕大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稷山有尊土雕大佛(论文提纲范文)

(1)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选题背景
    0.2 选题目的与意义
    0.3 研究现状
    0.4 研究方法
        0.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0.4.2 田野调查法
        0.4.3 口述访谈法
第一章 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的历史渊源
    1.1 螺钿漆器的定义与分类
    1.2 中国螺钿漆器传统工艺的发展概述
    1.3 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制作工艺考察
    2.1 制作原料
        2.1.1 大漆
        2.1.2 镶嵌材料
        2.1.3 底胎材料
        2.1.4 其他材料
    2.2 制作工具及设备
    2.3 工艺流程
        2.3.1 大漆调制
        2.3.2 胎骨制作
        2.3.3 胎表图案设计
        2.3.4 螺钿加工
        2.3.5 螺钿点植
        2.3.6 反复髹漆
        2.3.7 研磨推光
第三章 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的文化意蕴
    3.1 材料选择:就地取材,范质施采
    3.2 器型功能:备物致用,文质彬彬
    3.3 纹饰图案:图必有意,含蓄隐喻
    3.4 工匠精神:追求极致,推陈出新
第四章 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4.1 工艺传承现状
        4.1.1 传承观念与传承方式的变化
        4.1.2 产品生产方式与市场需求的变化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传统传承方式的问题
        4.2.2 学校教育方式的问题
        4.2.3 产品及市场的问题
    4.3 传承与保护的路径
        4.3.1 加强政府政策保障与经费支持
        4.3.2 建立数据库
        4.3.3 促进以人为本的活态传承
        4.3.4 保护与开发并举
        4.3.5 多方力量协同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工艺流程
附录二: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传承谱系一览表
附录三: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口述访谈资料(部分)
附录四: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田野调查照片(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历史建筑密集区常见灾害影响及防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
        1.1.1 历史建筑密集区
        1.1.2 历史街区/历史地段
        1.1.3 历史城区/老城区
        1.1.4 历史村镇
        1.1.5 文物保护单位
    1.2 研究背景
        1.2.1 课题起源
        1.2.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范围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阅读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实地调研法
        1.4.4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1.4.5 系统分析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历史建筑密集区特点及相关研究
    2.1 历史建筑密集区分布
        2.1.1 历史文化名城分布
        2.1.2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布
        2.1.3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
        2.1.4 历史建筑密集区分布密集度评价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2.1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综述
        2.2.2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综述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2.3 我国历史建筑密集区安全特点
        2.3.1 区位现状
        2.3.2 建筑现状
        2.3.3 环境现状
        2.3.4 设施现状
        2.3.5 管理
        2.3.6 抗灾能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见灾害及特征
    3.1 常见灾害及其特征
        3.1.1 火灾
        3.1.2 地质灾害
        3.1.3 气象灾害
    3.2 时空规律
        3.2.1 空间规律
        3.2.2 时间规律
    3.3 灾害损失
        3.3.1 火灾
        3.3.2 地质灾害
        3.3.3 气象灾害
    3.4 灾害分布与历史建筑密集区分布的关系
        3.4.1 火灾
        3.4.2 地质灾害
        3.4.3 气象灾害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建筑密集区灾害影响分析及评价
    4.1 火灾
        4.1.1 致灾因素
        4.1.2 火灾起因分析
        4.1.3 火灾起点分析
        4.1.4 灾害损失分析
        4.1.5 历史建筑密集区火灾风险评估
    4.2 地质灾害
        4.2.1 灾害现状
        4.2.2 受损情况
        4.2.3 受损原因
        4.2.4 地质灾害风险分析
    4.3 气象灾害
        4.3.1 灾害现状
        4.3.2 灾害损失
        4.3.3 灾害损失原因
        4.3.4 气象灾害风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建筑密集区防灾减灾策略
    5.1 灾害预防
        5.1.1 灾害调查
        5.1.2 灾害预警
        5.1.3 安全风险评估
        5.1.4 历史建筑密集区综合安全规划
        5.1.5 信息管理
    5.2 抗灾抵御
        5.2.1 建筑自身
        5.2.2 周边环境
        5.2.3 市政设施
    5.3 灾时应急扑救
        5.3.1 扑救设施
        5.3.2 应急避难场地
        5.3.3 生命线系统
        5.3.4 标识系统
        5.3.5 灾害的应急管理
    5.4 保障机制
        5.4.1 技术标准、规范、法律
        5.4.2 管理
        5.4.3 资金
        5.4.4 教育宣传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宋代咏史组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篇
    本篇旨趣
    第一章 本文旨趣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咏史述义
        第三节 已有研究回顾
        第四节 本文研究构想
    第二章 宋前及宋代咏史诗发展综述
        第一节 宋前咏史诗发展
        第二节 宋代咏史诗发展概貌
        第三节 宋代咏史组诗概观
思想篇
    本篇旨趣
    第一章 宋代政治与咏史组诗
        第一节 重视经史,以古鉴今
        第二节 重视人才,不次提拔
        第三节 重视史学之鉴戒作用
        第四节 咏史组诗创作与宋代政治的相辅相成关系
    第二章 史官文化与咏史组诗
        第一节 宋前史学
        第二节 宋代史学
        第三节 历史知识普及
        第四节 咏史组诗创作反映的史官文化因素
    第三章 宋代科举教育与咏史组诗
        第一节 科举考试内容
        第二节 史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
        第三节 科举视野下的历史教育
    第四章 宋代蒙学与咏史组诗
        第一节 宋前蒙学的内容和目标
        第二节 宋代蒙学教材
        第三节 咏史组诗与训蒙之关系
    第五章 宋代学术思想与咏史组诗
        第一节 儒释道三教之关系
        第二节 理学与咏史组诗创作
        第三节 经学与咏史组诗创作
        第四节 三教合一在咏史组诗创作中的体现
    第六章 宋代方志与咏史组诗
        第一节 宋前方志
        第二节 宋代方志
        第三节 方志与咏史诗
    第七章 宋代孝文化与咏史组诗
        第一节 孝文化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孝文化与孝故事的吟咏
        第三节 咏孝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
    第八章 讲史平话及历史演义与咏史组诗
        第一节 说话之起源
        第二节 史官文化与讲史小说
        第三节 讲史平话与咏史诗的密切关系
    结语
艺术篇
    本篇旨趣
    第一章 宋代咏史诗的艺术概貌
    第二章 宋代咏史组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王十朋《咏史诗》的思想艺术
        第二节 刘克庄《杂咏》的创作艺术
        第三节 林同《孝诗》的思想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
        第四节 郑思肖《一百二十图诗集》的思想艺术
        第五节 陈普《咏史》的思想内容及体制特点
    第三章 宋代史地杂咏艺术
        第一节 唱叹有致,各显神通
        第二节 诗咏史地,咏古慨叹
        第三节 考证古迹,荟萃人文
    结语
叙录篇
    本篇旨趣
    第一章 存世的宋代咏史组诗与咏史诗集叙录
        第一节 咏史组诗与专集
        第二节 史地杂咏专集
        第三节 咏史宫词组诗
        第四节 咏经子组诗与专集
    第二章 散佚的宋代咏史组诗与咏史诗集辑目叙录
        第一节 咏史组诗与专集
        第二节 史地杂咏专集
校证篇
    本篇旨趣
    第一章 夏竦《奉和御制读十七史诗》校证
    第二章 宋高宗《李龙眠画宣圣及七十二弟子像赞》校证
    第三章 张九成《论语绝句》校证
    第四章 王十朋《咏史诗》校证
    第五章 方昕《集事诗鉴》校证
    第六章 刘克庄《杂咏》校证
    第七章 林同《孝诗》校证
    第八章 陈普《咏史》校证
    第九章 陈普《四书绝句》校证
    第十章 郑思肖《一百二十图诗集》校证
附录
    宋代咏史诗人及其咏史作品量化一览表
参考文献
後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稷山有尊土雕大佛(论文参考文献)

  • [1]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研究[D]. 郭彩萍. 山西大学, 2017(03)
  • [2]历史建筑密集区常见灾害影响及防灾策略研究[D]. 张又天. 天津大学, 2014(06)
  • [3]宋代咏史组诗研究[D]. 张焕玲.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0)
  • [4]稷山有尊土雕大佛[J]. 谷威. 文史月刊, 2002(01)

标签:;  ;  ;  ;  

稷山有一尊大地佛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