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险投资和高科技顾问、编委和董事名单

中国风险投资和高科技顾问、编委和董事名单

一、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顾问、编委及理事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李英顺[1](2020)在《中韩创业生态环境比较研究 ——以中关村、板桥科技园及成都革新创新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全世界都在为创造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工作岗位而努力。中国在“新常态”的中速增长时代,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创造新增长动力及解决青年就业难问题,从2015年开始实行被称为“双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韩国也在电子,半导体等主力产业的衰退中迎来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为了振兴新兴产业,正在致力于建设创业国家。本文着眼于中韩两国把营造创业生态系统作为目标,分析两国创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问题,并相互比较,提出改善创业生态系统的方案。在比较两国创业生态系统方面,试图通过案例比较和指标构建定量比较。本论文调查了被称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韩国硅谷的板桥谷、中国和韩国政府共同设立的成都革新创业园等三个事例。另外,为了构建两国间可比较的创业生态系统指标,对构成创业生态系统要素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并从市场、文化、金融、人才、政策、支持等六个领域选定了指标,对两国间的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通过创业生态案例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构成创业生态系统的创业市场、创业文化、创业金融、创业人才、创业政策和创业支持这6个要素之一,缺一不可,否则无法形成完整的创业生态体系。创业生态要发展壮大,需要六个要素相互配合与完善。另外,从两国创业生态系统的定性定量比较结果来看,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凭借丰富的资金和国内外优秀人才,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创业生态系统,但韩国正在效仿完备的创业法律,进行失败博览会和再创业支持。韩国为了建设创业国家,正在推进举办失败博览会等多种尝试,但有必要效仿中国优秀的创业人才政策、一贯的创业政策,创造创业政策的成果。

《安家》编辑部[2](2016)在《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文中指出

王春梅[3](2016)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案例研究 ——基于知识生产模式Ⅱ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英国学者吉本斯等人研究发现,在传统的学科导向的知识生产模式Ⅰ外,一种面向应用情境中的知识生产新模式正在出现。它从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Ⅰ中演化发展而来,与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称之为知识生产模式Ⅱ。因此,根据研究需要和研究条件,本研究以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的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牵头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简称“南海中心”)和南京工业大学牵头的“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简称“生化中心”)为案例,从知识生产模式Ⅱ的视角展开对这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研究。案例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和半结构性访谈等方式进行。笔者先后对27名相关对象进行了访谈,其中包括南海中心的管理层、平台长、专家学者等14人;生化中心13人,其中包括大学副校长、教授学者和企业经理、政府官员等等。随后对获得的40多小时的原始访谈录音进行初步的整理和编号,按照知识生产模式Ⅱ的理论框架从“应用的情境”、“跨学科研究”、“异质性协作”、“质量控制”、“社会问责与反思”等5个维度将16万字的文字资料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案例研究的发现主要有:1.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初具雏形。南海中心构建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决策研究“三位一体”的知识生产新模式。生化中心建立了“地方引导、大学运营、企业参与”的区域协同创新的知识生产新模式。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知识生产新模式在动力、组织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与吉本斯等人提出的知识生产模式Ⅱ呈现出明显的差异。2.异质性协作成功的三要素是信任、互利和需求牵引。其中信任是基础、互利是关键、需求是动力。3.学术发展空间和学术利益的再分配是影响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因素。学术发展空间的多少、学术转型的成本与收益、学术地位的变迁等因素影响研究人员的行为选择。4.大学校长的视界和担当是中心质量控制的关键。大学校长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中层,只有“中层担纲”,才能丰富和落实2011计划的“顶层设计”,才能发现和集聚2011中心的“基层创新”,才能完成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历史使命。5.在面向应用情境的知识生产活动中,大学的三大职能在悄然变迁。表现为人才培养的方式、内容和评价标准的改变,科学研究的方向、组织、场所、团队和评价的改革,社会服务职能中经济功能的重要性的提升。案例研究的对策建议主要是:1.面向应用的知识生产需要中心、大学和社会三重体制的协同创新。一方面需要赋予中心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权,推动中心的实体化运作;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更多的配套改革和支持。第三,中心可在借鉴胡佛研究所、北卡三角科技园等国外创新平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中心与大学、中心-大学-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和协同创新模式。2.通过“上下协同、综合推进”的路径增进异质性协作。特别要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教育主管部门不仅是2011计划的领导者、推动者、管理者,更应是协同者和创新者。3.建立学术伙伴计划,明晰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利益来调动科研人员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积极性。4.兼容的激励制度和变革型领导不可或缺。一方面改变中心现行制度与学术共同体不兼容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完善中心的社会声誉激励制度,形成完整的激励体系;第三,要选拔变革型领导充实到中心的建设中。5.契约合作构建新型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契约合作,明确各方的利益和需求并细化落实;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合作组织的建设;第三,政府的角色要从主导者向合作者转变。6.扩展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推动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轴心机构。尤其是重视扩展大学社会服务中的经济功能。

《安家》编辑部[4](2016)在《2015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文中研究说明

曹珺[5](2011)在《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一五”以来,政府引导基金作为促进创业投资行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项政策性工具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探索通过设立引导基金,以“母基金”的方式吸引国内外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实现引导基金的杠杆放大效用。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国家和地方政府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观战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政府引导基金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和信息不对称,使得引导基金存在较高的风险。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实践为核心,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其运作过程中的主要风险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在对国内外政府引导基金模式和主要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构建政府引导基金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完善政府引导基金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研究此课题的意义在于:对我国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政府引导基金进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基金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政府引导基金的规范和监管,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带动我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周倩[6](2006)在《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实施,高校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人的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在高校科技领域,不仅意味着科技人员的发展受到重视,科技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也成为近三、两年高校科技管理研究会关注的热点。提高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对于推动高校科技工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是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一种需要。论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运用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除导言外,共分3个部分对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 导言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指明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创新之处和不足。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整篇论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基本概念。专业的概念、标准、专业化的概念、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的概念与特殊性、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的概念、以及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目标等;二是发展了专业化运动理论,提出职业专业化需要努力的方向和方面。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主要是结合背景,提出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科技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科技园建设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日益重要,科研项目、经费竞争日益激烈,科研合作特别是跨学科、跨区域、全球性的合作日渐增多,对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挑战,也说明了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紧迫性。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通过比较与调查,分析出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依据专业化运动理论,分析、解决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对美国和台湾地区高校科技管理专业课程的分析、论证,设计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在调查的基础上,第五章对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实现模式进行探讨。初步提出两个层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非

孙琦[7](2005)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资本市场战略选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上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关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国家产业创新升级的关键,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高新技术企业追求成长,是其内在企业性质与外部环境的必然要求。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及其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是近20年来国际学术界的热门研究课题。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主要的研究领域有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动力理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方式与过程理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行业与地域选择理论等。 本文结合中国高新技术成长的实际,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资本市场战略选择的有关理论、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方法、模式和对策建议。 首先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等三个方面,简要地阐述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资本市场战略选择的研究背景,在此基础上明确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概念、资本市场战略选择概念,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说明了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并且给出了本文的研究结构。 然后本论文主要研究完成了以下7个方面的工作: (1)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资本市场战略选择理论及其研究的文献综述。分别就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有关的资本市场理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资本市场战略选择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2)阐述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资本市场战略选择的研究的具体研究框架和方法。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方式与过程是密不可分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生命周期是紧密结合的过程。 (3)探讨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不同阶段对资本市场的战略选择。在综述了国际与中国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针对企业所处的事业发展阶段,应规划不同的资本市场策略。 (4)在介绍中国企业孵化器的政策法规演化基础上,分析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概念、类型、目标群体、职能,建立了一套选择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带有模糊信息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战略选择的方法。 (5)在介绍创业投资与创业投资机构的概念、类型、目标选择、职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选择创业投资机构的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带有模糊信息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对创业投资机构的战略选择的方法。 (6)医药生物产业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最快速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本文选取这两个行业的中国国内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象,并针对中国医药生物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战略选择与企业绩效研究,中国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战略选择与企业绩效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7)针对中国医药生物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中国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与企业绩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最后对本文研究进行了总结,讨论了研究的局限,并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孙惠新[8](2005)在《风险投资制度创新论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瓶颈,是风险投资市场体系不健全,表现为体制上的缺陷、制度落后、法律法规政策缺位等,如政府角色定位不当;风险投资行业没有相关的法律;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缺乏有效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等。论文通过对风险投资的特点和运作原理的分析、对风险投资支持体系的国际比较,提出了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关键在于风险投资的制度创新。在此基础上,论文就如何构建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进行了有益探讨并表述了一些具体观点,对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徐岚[9](2003)在《论创业板市场的保荐人制度》文中研究说明创业板市场是特为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的成长而设立的。为了给没有完备的良好业务纪录和足够大的规模的成长型公司提供上市融资机会,创业板的上市标准比主板的要低,且并不规定公司必须要有盈利纪录才能上市。这就给创业板市场带来了内在的高风险性。保荐人制度的设立,平衡了发行人与投资者这两个处于信息分布不均衡状态的市场主体的地位和利益,从而降低了市场风险。创业板市场能否成功运作,保荐人的角色至关重要。由于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各国创业板的保荐人制度各有特色。英国AIM市场有"终身"保荐人制度,美国NASDAQ实行"综合" 保荐人制度,马来西亚的MESDAQ采取"接力"保荐人制度。香港联交所创业板的保荐人制度发展得比较完善,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要想有资格为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的发行人担任保荐工作,准保荐人必须使联交所确信其具备所需的资源、经验及专业人才,足以履行保荐人的职责,才能名列创业板保荐人名册。为此,联交所为创业板保荐人规定了连串详尽严格的资格准则:(1)必须是根据《公司条例》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2)必须依照《证券条例》注册成为投资顾问或证券交易商,或者是受豁免证券交易商;(3)在提出申请前的五年内,必须曾保荐过首次公开招股交易,并拥有其他相关的企业财务经验;(4)必须具备不少于港币1,000万元的实缴股本或不可分派基金,且扣除少数股东权益的无产权负担有形资产净值也不少于港币1,000万元,或可出具联交所接受的无条件不可撤消担保;(5)至少必须聘有符合《创业板证券上市规则》规定的资格和经验条件的两名主要主管和两名助理主管;(6)在过去五年内,准保荐人或其拟向发行人提供意见的董事或职员均未曾遭到过公开谴责。联交所每年定期复核保荐人名册上的各保荐人的资格一次,并保留随时抽查保荐人资格的权利。保荐人想要继续名列于创业板保荐人名册上,就必须保证持续符合保荐人资格准则。由于保荐人在创业板企业上市的过程中担当极其重要的角色,创业板保荐人不仅要符合资格准则,还要在履行职责时负上清晰的责任。保荐人对所代表的所有发行人应负的责任有:始终至少有一名主要主管以及一名助理主管积极参与保荐工作,并以应有的审慎和技能,确保发行人就上市的有关问题获得恰当的指引或意见;作为发行人与联交所沟通的主要渠道,并陪同发行人出席与联交所的会议。在新申请人申请上市阶段,保荐人的主要职责是:对新申请人是否适合在创业板上市进行合理审慎的尽职调查;积极参与上市文件的编制,并确保向联交所提供的上市文件的各重要方面已被证实;向新申请人的董事解释上市公司董事应负的责任,并确信董事可以履行其职责。发行人上市后,至少须于该财政年度余下的时间及其后的两个财政年度继续聘用保荐人。期间保荐人所负的主要职责是:使上市发行人董事会的新获委任者明白他们应负的责任,并及时提醒董事其所负的责任和义务;在发行人公开刊发文件之前,复核该文件,并督促上市发行人全面、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创业板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保荐人在其业务运作过程中承担了<WP=6>很大的风险。为防范责任风险,保荐人应采取的对策有:选好项目,选好企业;规范运作,防止欺诈;密切联系,持续辅导;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创业板市场能否按照创业板的制度原则以及投资者的意愿选择上市企业,能否有效地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主要在于保荐人是否把好企业上市关。保荐人制度对于创业板市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防范市场风险,强化中介机构的职责,提高发行人的整体素质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目前,我国大陆主板市场实行主承销商制度和上市辅导制度,保荐责任由作为主承销商的券商来承担。这仅仅是向保荐人制度过渡的产物,监管层将会把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券商,同时制定更严格的保荐人制度,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和市场化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陆地区现有的较为单一的证券市场体系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势在必行。在中国大陆现有的体制下,中小企业融资十分艰难,资金短缺正是制约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瓶颈。在中国设立创业板市场,架起社会闲置资金与中小型企业的桥梁,把民间资本导向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将为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契机。2000年,中国大陆创业板的设立进行得如火如荼,后来因为种种风险因素被暂时搁浅;2003年初,尽快推出大陆创业板的呼声再次高涨。我们不能因为担心风险而"因噎废食",而应该在总结吸取各国创业板的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监管和控制,谨慎地设立创业板市场体系。这就需要建立包括保荐人制度在内的一套有效的市场监管和风险控制机制,为创业板市场的稳健运行保驾护航。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9月制定的《创业企业股票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保荐人的角色设置、权利义务安排、责任归属等重大方面,与香港创业板的保荐人制度是完全一致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一些细节方面作了改进?

杨君[10](2002)在《风险资本运作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创新的资本形态,风险资本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其在运作机制和治理结构上的独创性已使其成为现代金融工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论文的研究主旨在于对风险资本运作过程中的相关理论、机制及运作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以期能得出对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有益的结论与建议,尤其在我国现阶段,风险资本业的发展还处在较初级的状态,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业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借鉴意义。 论文首先对风险资本的本质特征和运作特点作了概述。在此基础上,论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对风险资本的产生与所具有的作用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与探讨。之后,论文从风险资本的筹集、机构关系、合约的制定、税收政策与企业家精神、风险资本的进入与退出方式等多方面作了较详尽、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观点。论文在研究中还注重对世界主要国家风险资本的运作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以便能探索出存在于其中的问题的核心关键。 论文在分析中着重运用了实证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国外大量客观公正的经验与实证数据资料上的,可信度较高。论文最后对适合我国现实状况的风险资本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顾问、编委及理事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顾问、编委及理事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1)中韩创业生态环境比较研究 ——以中关村、板桥科技园及成都革新创新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创业企业(start-up)
        2.1.2 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
        2.1.3 规模增长(scale-up)
        2.1.4 海外市场进入
    2.2 相关理论
        2.2.1 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2.2 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
        2.2.3 生态系统理论
3 中国创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创业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
        3.1.1 巨大的创业市场
        3.1.2 活跃的创业文化
        3.1.3 丰富的创业金融
        3.1.4 特殊的创业人才
        3.1.5 持续的创业政策
        3.1.6 优质的创业支持
    3.2 中国创业生态环境存在的的主要问题
        3.2.1 低效率的破产制度
        3.2.2 不足的早期创业教育
        3.2.3 创业贷款难
        3.2.4 创新性减少
4 韩国创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4.1 韩国创业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
        4.1.1 对外贸易为主的持续发展的创业市场
        4.1.2 强化了创业文化教育
        4.1.3 以政策型资金为主的创业金融
        4.1.4 多方位培育创业人才
        4.1.5 健全的创业政策
        4.1.6 继续发展的创业支持
    4.2 韩国创业生态环境存在的的主要问题
        4.2.1 韩国创业企业的海外市场进入不充分
        4.2.2 企业家精神较低
        4.2.3 风险投资不足
        4.2.4 创业支持的质量水平较低
5 中韩创业生态环境综合比较分析
    5.1 比较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对创业生态系统监测指标研究综述考察
        5.1.2 创业生态系统各要素监测指标的构建
    5.2 单项指标比较结果发现
        5.2.1 数据的获取
        5.2.2 比较结论
6 中韩创业生态环境案例分析
    6.1 中关村案例
        6.1.1 高科技创业市场
        6.1.2 繁荣的创业文化
        6.1.3 丰富的创业金融
        6.1.4 优秀的创业人才
        6.1.5 悠久的创业政策
        6.1.6 强有力的创业支持
    6.2 韩国的板桥科技园
        6.2.1 信息技术企业为主的创业市场
        6.2.2 继续发展的创业文化
        6.2.3 不足的创业金融
        6.2.4 年轻的创业人才
        6.2.5 .不足的创业政策
        6.2.6 持续发展的创业支持
    6.3 成都中韩革新创新园
        6.3.1 欠发达的创业市场
        6.3.2 没有形成的创业文化
        6.3.3 持续增加的创业金融
        6.3.4 丰富的创业人才
        6.3.5 持续出台的创业政策
        6.3.6 专门的创业支持
    6.4 总结
7 中韩创业生态环境的相互借鉴研究
    7.1 创业市场的相互借鉴
        7.1.1 中国应该借鉴韩国的企业破产制度和再创业支持
        7.1.2 韩国应该借鉴中国的独角兽培养支持以及国际创新峰会
    7.2 创业文化的相互借鉴
        7.2.1 中国应该借鉴韩国的失败博览会活动和企业家精神正规教育
        7.2.2 韩国应该借鉴中国的民间主导企业家精神教育和清华大学的创业文化
    7.3 创业金融的相互借鉴
        7.3.1 中国应该借鉴韩国的技术评价系统
        7.3.2 韩国应该借鉴中国的企业型风险资本
    7.4 创业人才的相互借鉴
        7.4.1 中国应该借鉴韩国的女性创业政策
        7.4.2 韩国应该借鉴中国的高级人才引进政策
    7.5 创业政策的相互借鉴
        7.5.1 中国应该借鉴韩国的完善创业法律体系
        7.5.2 韩国应该借鉴中国的先改革后补充式政策方向
    7.6 创业支持的相互借鉴
        7.6.1 中国应该借鉴韩国的民间投资主导型技术创业孵化器事业
        7.6.2 韩国应该借鉴中国众创空间的发展和大企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3)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案例研究 ——基于知识生产模式Ⅱ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一、新变化: 对大学知识创新的社会需求持续增长
        二、新趋势: 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方兴未艾
        三、新挑战: 高校知识生产模式亟待转型
        四、“2011计划”的推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方法与路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总体框架和技术路线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协同创新
        二、知识生产
        三、知识生产模式
        四、知识生产模式Ⅰ与知识生产模式Ⅱ的关系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知识生产的研究
        二、企业的知识生产研究
        三、大学的知识生产研究
        四、社会弥散的知识生产研究
        五、知识生产模式Ⅱ的相关研究
        六、小结
第二章 国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成功探索
    第一节 美国智库的“胡佛模式”
        一、人员的配置与分类管理
        二、协作研究
        三、“旋转门”机制
    第二节 北卡三角科技园的协同创新网络
        一、嵌入式协同创新网络
        二、大学—企业—政府的协同模式
        三、建立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协同体制
    第三节 德国生物技术联盟
        一、网络化协作
        二、科技园区服务平台
        三、政府—大学—行业的协同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
    第一节 申报成功: 何以名列前茅
        一、综合竞争力
        二、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进行协同
        三、探索中国高校新型智库建设
    第二节 凝炼任务: 对接国家需求
        一、任务的来源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
    第三节 组织支撑: 理事会与平台长制
        一、理事会主导的治理结构
        二、平台及平台长制
    第四节 机制创新: 跨界协同研究
        一、跨学科协同: 文理协同
        二、跨部门跨机构协同
        三、南海学: 跨界协同的纽带
    第五节 知识传播: 影响力建设
        一、影响力建设的内容
        二、影响力的形成机制
        三、影响力建设的障碍: 内敛的文化
    第六节 绩效评价: 导向与激励
        一、绩效点评价
        二、评价的冲突
        三、冲突的实质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中心的建设
    第一节 申报成功: 何以脱颖而出
        一、硬实力、软实力与巧实力
        二、“顶天立地”的“南工大现象”
        三、构建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
    第二节 方向凝炼: 满足区域发展需求
        一、满足区域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需求
        二、满足工业园区的技术升级需求
        三、满足特定区域的发展需求
    第三节 组织创新: 理事会与分部制
        一、理事会领导下的协同创新体
        二、生化中心的运行模式
    第四节 跨界协同: 创新网络
        一、纵向: 跨学科协同
        二、纵向: 校所协同
        三、横向: 校企协同
        四、横向: 校地协同
    第五节 综合评价: 强调实质性贡献
        一、综合评价机制
        二、评价面临的冲突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大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第一节 构建面对重大需求的知识生产模式
        一、理念的认同
        二、构建新型的知识生产模式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第二节 扁平化的组织与协作
        一、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二、南海中心: 形式协作多于实质协作
        三、生化中心跨机构协作步履蹒跚
    第三节 跨学科研究的困境
        一、南海中心: 研究人员的疑虑
        二、生化中心: 双重角色面临的困惑
        三、中心的身份与地位
        四、学术团队的再造
    第四节 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一、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的失调
        二、大学校长的影响
    第五节 社会问责与反思: 政府的角色有待明晰
        一、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二、教育部的角色与作用
        三、教育部与其他政府机构的协作与冲突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研究发现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知识生产新模式初具雏形
        二、异质性协作的三要素: 信任、互利和需求牵引
        三、跨学科研究的影响因素: 学术发展空间和学术利益的再分配
        四、质量控制的关键: 大学校长的视界和担当
        五、面向应用的情境: 大学职能的变迁
        六、社会问责与反思: 亟需建设大学与政府的新型合作关系
    第二节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面向应用的知识生产需要三重体制的协同创新
        二、通过“上下协同、综合推进”的路径增进异质性协作
        三、建立学术伙伴计划,明晰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利益
        四、兼容的制度安排与变革型领导不可或缺
        五、契约合作构建新型政府与大学的关系
        六、扩展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建设名副其实的社会轴心机构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局限与展望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局限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1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访谈人员信息
附录A-2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访谈提纲
附录B-1 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访谈人员信息
附录B-2 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访谈提纲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论文
    二、在研和结项的课题
    三、获奖情况

(5)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的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论文的基本结构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政府引导基金概述
    2.1 政府引导基金的概念及特征
        2.1.1 政府引导基金的概念
        2.1.2 政府引导基金的特征
    2.2 政府引导基金的主要作用
    2.3 政府引导基金参与投资的主要方式
    2.4 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
        2.4.1 政府引导基金的市场构成
        2.4.2 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流程
第三章 国内外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的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
    3.1 国外政府引导基金的主要模式
        3.1.1 美国为代表的融资担保模式
        3.1.2 以色列、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参股支持模式
        3.1.3 国外政府引导基金运作模式小结
    3.2 国内政府引导基金的主要模式
        3.2.1 地方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设立模式
        3.2.2 地方政府直接设立引导基金模式
        3.2.3 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设立的引导基金模式
    3.3 小结
第四章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
    4.1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发展现状
        4.1.1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政策环境
        4.1.2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情况
        4.1.3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运行机制
    4.2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风险分析
    4.4 案例分析—深创投运作政府引导基金的探索与实践
        4.4.1 深创投的主要运作模式
        4.4.2 深创投模式的经验总结
        4.4.3 深创投模式下政府引导基金的主要风险
第五章 我国政府管理基金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风险评价体系
        5.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5.1.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体系
    5.2 构建风险监控体系
        5.2.1 风险监控指标
        5.2.2 分层次的风险监管
第六章 加强政府引导基金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6.1 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
    6.2 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
    6.3 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6.4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章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职业和专业
    第二节 专业化和专业化运动理论
    第三节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
第二章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现代科技发展与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
    第二节 全球经济变革与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
    第三节 大学科技园区与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
第三章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历史、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科技管理专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国外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历程
    第三节 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历程
    第四节 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存在问题
第四章 高等学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专业发展与课程方案
    第一节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与专业发展
    第二节 高校设置的科技管理专业教育课程
    第三节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课程
    第四节 构建适合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课程方案
第五章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继续教育模式
    第一节 继续教育: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学位学历教育的形式
    第三节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非学历学位教育形式
第六章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专业组织与伦理规范
    第一节 同构理论与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组织的建立
    第二节 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组织章程的比较
    第三节 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组织的区域结构
    第四节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需遵循的专业伦理规范
第七章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法律保障
    第一节 德国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法律保障:以巴伐利亚州为例
    第二节 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法律保障
    第三节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法律保障的对策:制定教育职员法
附录一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二 调查问卷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资本市场战略选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1.1.2 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3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具有战略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资本市场战略选择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2.1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
        2.1.1 企业成长理论
        2.1.2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与类型
        2.1.3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动力理论研究
        2.1.4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方式与过程理论研究
        2.1.5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行业与地域选择理论研究
    2.2 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有关资本市场理论
        2.2.1 资本市场与资本市场工具
        2.2.2 资本市场融资主要理论模型与最新发展
        2.2.3 股权结构主要理论模型与最新发展
    2.3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资本市场战略选择的关系
        2.3.1 对资本市场工具的战略选择
        2.3.2 进入相应的资本市场后,在资本市场中的战略选择
第三章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3.1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方式与成长过程
        3.1.1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方式
        3.1.2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过程
    3.2 对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机构的战略选择的研究方法
    3.3 资本市场战略因素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方法
        3.3.1 资本市场战略因素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3.3.2 企业绩效的测度与分类
        3.3.3 样本、资本市场战略选择因素变量
        3.3.4 资本市场战略选择因素变量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检验方法
    3.4 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研究方法
        3.4.1 企业绩效的测度与分类
        3.4.2 高新技术企业股本结构因素变量
        3.4.3 高新技术企业股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检验方法
第四章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不同阶段对资本市场的战略选择
    4.1 资本市场发展状况
        4.1.1 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
        4.1.2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4.2 资本市场选择战略
        4.2.1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与对资本市场的战略选择
        4.2.2 不同阶段的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投资评估
        4.2.3 扩张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股票的上市
第五章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对企业孵化器的选择
    5.1 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概念、类型、职能及特点
        5.1.1 企业孵化器的概念
        5.1.2 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类型
    5.2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政策法规演化
    5.3 企业孵化器的目标选择
        5.3.1 可采用的促进孵化器销售的方法
        5.3.2 企业孵化器的目标群体
        5.3.3 目标群体的准入标准
    5.4 对企业孵化器的评价与选择
        5.4.1 评价指标体系
        5.4.2 模糊多指标选择评价方法
    5.5 模糊评价实例
第六章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对创业投资机构的选择
    6.1 创业投资机构的概念、类型、职能与特点
        6.1.1 创业投资与创业投资机构的概念
        6.1.2 创业投资与创业投资机构的类型
        6.1.3 创业投资机构的职能与特点
    6.2 中国创业投资的政策法规演化
    6.3 创业投资机构的目标选择
        6.3.1 寻找创业投资资本的途径
        6.3.2 创业企业对创业投资机构挑选的原则
    6.4 对创业投资机构的评价与选择
        6.4.1 评价指标体系
        6.4.2 模糊多指标选择评价方法
    6.5 模糊评价实例
第七章 高新技术企业资本市场战略因素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7.1 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与分类
        7.1.1 中国医药、生物制品企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和分类
        7.1.2 中国信息产业企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与分类
    7.2 医药、生物制品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战略因素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分析结果
        7.2.1 负债比率分析
        7.2.2 资产总额分析
        7.2.3 流动资产分析
        7.2.4 长期投资分析
        7.2.5 在建工程分析
        7.2.6 长短期债务分析
        7.2.7 股东权益分析
        7.2.8 资本化比率分析
        7.2.9 流动比率分析
        7.2.10 速动比率分析
        7.2.11 结论
    7.3 信息技术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战略因素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分析结果
        7.3.1 负债比率分析
        7.3.2 资产总额分析
        7.3.3 流动资产分析
        7.3.4 长期投资分析
        7.3.5 在建工程分析
        7.3.6 长短期债务分析
        7.3.7 股东权益分析
        7.3.8 资本化比率分析
        7.3.9 流动比率分析
        7.3.10 速动比率分析
        7.3.11 结论
第八章 股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8.1 医药、生物制品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分析结果
        8.1.1 A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分析
        8.1.2 国家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分析
        8.1.3 其他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分析
        8.1.4 实证分析结果
    8.2 信息技术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分析结果
        8.2.1 A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分析
        8.2.2 国家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分析
        8.2.3 其他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分析
        8.2.3 实证分析结果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研究的结论
    9.2 讨论
    9.3 研究的局限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科研项目情况
作者简介

(8)风险投资制度创新论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风险投资概述
    1.1 如何定义风险投资
    1.2 风险投资的特点
    1.3 风险投资的作用
    1.4 风险投资的六要素
    1.5 风险资本的四种形式
    1.6 风险投资机构分类
    1.7 风险投资与新经济
第二章 风险投资如何运作?
    2.1 风险资本的三位一体
    2.2 风险投资的内在机制
    2.3 风险投资运作程序
    2.4 项目尽职调查
    2.5 项目企业的价值评估
    2.6 VC选美标准
    2.7 创业者如何更好地利用风险投资
第三章 风险投资支持体系的国际比较
    3.1 美国的风险投资业
    3.2 日本的风险投资
    3.3 韩国的风险投资
    3.4 台湾的风险投资
    3.5 英国的风险投资
    3.6 以色列的风险投资
    3.7 风险投资支持体系的借鉴
第四章 制度创新: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构建
    4.1 风险投资制度的形成及其创新意义
    4.2 风险投资有效运行的制度环境
    4.3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
    4.4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 制度创新研究之一:风险投资主体的确立
    5.1 风险资本的来源
    5.2 政府不宜作风险投资的主体
    5.3 风险投资主体的构成
    5.4 风险投资公司与投资基金
    5.5 天使投资
    5.6 企业孵化器
第六章 制度创新研究之二:政府角色的定位
    6.1 风险投资离不开政府的作用
    6.2 风险资本市场上,政府功能的错位
    6.3 政府角色如何定位
    6.4 可借鉴的政府资本投入方式
    6.5 政府资金如何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6.6 政府角色的一次尝试:中关村设立跟投基金
    6.7 政府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必须甘当“守门员”
第七章 制度创新研究之三:风险资本的退出路径
    7.1 风险资本的特征
    7.2 风险资本实现有效退出的重要意义
    7.3 风险资本退出路径研究
    7.4 风险资本退出案例
参考文献
后记

(9)论创业板市场的保荐人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引言 一. 创业板保荐人制度概述
(一) 创业板保荐人制度简介
(二) 各国创业板的保荐人制度
    1、 英国AIM:”终身”保荐人制度
    2、 美国NASDAQ:”综合”保荐人制度
    3、 马来西亚MESDAQ:”接力”保荐人制度 二、 香港创业板保荐人制度
(一) 创业板保荐人的资格
    1、 对保荐人的基本要求
    2、 对保荐人的经验要求
    3、 对保荐人的资本要求
    4、 对保荐人的人事要求
    5、 对保荐人的其他要求
(二) 创业板保荐人的职责
    1、 保荐人对所代表的每名新申请人应负的责任
    2、 保荐人对所代表的每名上市发行人应负的责任
    3、 保荐人对所代表的所有发行人应负的责任
    4、 保荐人的任职
    5、 保荐人的责任风险及其对策
(三) 创业板保荐人的行为模式
    1、 推荐职责
    2、 辅导职责
    3、 监督职责
(四) 对比香港主板和创业板的保荐人制度 三、 保荐人制度对于创业板市场的作用
(一) 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
(二) 强化中介机构职责的手段
(三) 提高发行人整体素质的保证
(四) 保护投资者的利器 四、 中国大陆地区保荐人制度的发展
(一) 中国大陆主板市场的现行有关制度
    1、 中国大陆主板市场的主承销商制度
    2、 中国大陆主板市场的上市辅导制度
(二) 中国大陆创业板市场的设立情况及其保荐制度
    1、 中国大陆创业板设立的必要性
    2、 中国大陆创业板设立的探讨
    3、 中国大陆创业板市场的保荐制度 结论 附录1:创业板上市流程图 附录2:香港联交所主板和创业板上市规则的比较 参考文献

(10)风险资本运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风险资本概述
    1.1 风险资本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1.2 风险资本的运作特点
        1.2.1 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周期与资本需求特征
        1.2.2 风险资本两种投资方式分析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理论的溯源与探讨
    2.1 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2.1.1 对马克思市场理论的回顾
        2.1.2 对于深化风险资本认识的指导意义
    2.2 马克思的投资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2.2.1 对马克思投资理论的回顾
        2.2.2 对于深化风险投资认识的指导意义
    2.3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2.3.1 马克思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的回顾
        2.3.2 对于深化风险资本认识的指导意义
    2.4 马克思的供求与价格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2.4.1 马克思供求与价格理论的回顾
        2.4.2 对于深化风险资本认识的指导意义
    2.5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及其对于深化风险资本认识的指导意义
        2.5.1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
        2.5.2 对于深化风险投资认识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的溯源与探讨
    3.1 西方经济学有关利润的理论探讨及其借鉴意义
        3.1.1 西方经济学有关利润的理论回顾
        3.1.2 对于深化风险资本认识的借鉴意义
    3.2 西方经济学有关竞争、竞争风险的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3.2.1 西方经济学有关竞争及竞争风险的理论回顾
        3.2.2 对于深化风险投资认识的借鉴意义
    3.3 西方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3.3.1 有关制度变迁的理论回顾
        3.3.2 对于深化风险投资认识的借鉴意义
    3.4 信息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3.4.1 非对称信息与不完全信息
        3.4.2 对深化风险资本认识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 风险资本进入的理论分析
    4.1 风险资本进入的原因分析
    4.2 风险资本进入中交易结构的设计
        4.2.1 金融工具设计
        4.2.2 股权安排与交易定价
        4.2.3 治理结构安排
    4.3 风险资本进入高新技术创新企业的时机分析
        4.3.1 风险资本投入应与技术的适销水平相一致
        4.3.2 风险资本投入技术创新的时机分析
    4.4 风险资本组织风险控制问题
        4.4.1 风险识别与评估
        4.4.2 分阶段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
        4.4.3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规避风险
第五章 风险资本筹集的因素分析
    5.1 风险资本机构组织
    5.2 风险资本筹集的经济学分析
        5.2.1 风险资本供给与需求
        5.2.2 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与风险资本投资
        5.2.3 资本所得税与风险资本筹集
        5.2.4 其他因素与风险投资基金的筹资
        5.2.5 风险资本企业的绩效与风险资本的筹集
    5.3 风险资本行业的分析结果
        5.3.1 风险投资的总额
        5.3.2 各州的风险活动水平
    5.4 单个风险投资组织的分析结果
        5.4.1 样本统计数据的表述
        5.4.2 基金筹集资金的回归分析结果
        5.4.3 阶段性投资重点的分析结果
    5.5 其他可能的解释
    5.6 结论
第六章 机构关系对风险资本的作用
    6.1 引言
    6.2 日本的柜台市场和1989—1995年IPOs管制政策的变化
        6.2.1 柜台市场
        6.2.2 管制的变化
    6.3 日本风险资本的类型和银行持股
        6.3.1 日本的风险资本
        6.3.2 风险资本投资的IPOs企业的特点
        6.3.3 小企业投资公司
        6.3.4 附属证券公司的风险投资基金
        6.3.5 银行附属的风险投资公司
        6.3.6 国外的风险投资公司和独立的风险投资公司
        6.3.7 银行直接持股
    6.4 检验的数据和方法
        6.4.1 样本的选择和数据
        6.4.2 采用的检验方法和使用的变量
    6.5 实证检验的结果
        6.5.1 样本统计数据的总结
        6.5.2 长期绩效的决定因素
        6.5.3 低定价发行的决定因素
    6.6 结论
第七章 金融理论合约与真实的合约
    7.1 引言
    7.2 样本的选择
    7.3 融资的结果分析
        7.3.1 险融资中所利用的证券类型
        7.3.2 现金流量控制权
        7.3.3 后续融资的投票权
        7.3.4 董事会控制权
        7.3.5 清偿权
        7.3.6 有关状态依存的分析
        7.3.7 其他条款
        7.3.8 随时间和融资次数增加的合同的变化
        7.3.9 小结
    7.4 所得到的结果与财务合约理论的关系
        7.4.1 传统的委托—代理问题
        7.4.2 “控制权理论”:可证实的现金流量控制权和不可证实的行动
        7.4.3 “偷窃理论”:不可观察也不可证实的现金流量
        7.4.4 人力资本的不可分割性
        7.4.5 风险资本特殊效用理论
        7.4.6 筛选模型
    7.5 跨部门检验的结论和合约理论的关系
        7.5.1 因变量的设置
        7.5.2 现金流量分配的决定因素
        7.5.3 董事会控制权分配的决定因素
        7.5.4 清偿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决定因素
        7.5.5 状态依存权的决定因素
        7.5.6 阶段性融资的决定因素
        7.5.7 合同条款的互补性与替代性
    7.6 结论
第八章 税收政策、风险资本与企业家精神
    8.1 引言
    8.2 模型的设置
    8.3 风险资本活动
        8.3.1 激励合同
        8.3.2 管理咨询
    8.4 均衡状态分析
    8.5 企业家精神
        8.5.1 市场成本
        8.5.2 管理咨询
        8.5.3 企业家精神
    8.6 税收政策的福利影响
    8.7 再分配的税收政策与风险资本合同的财务安排研究
    8.8 结论
第九章 风险资本退出的理论分析
    9.1 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分析
        9.1.1 首次公开发行(IPO)
        9.1.2 出售(Trade—Sale)
        9.1.3 回购(Buy—back)
        9.1.4 清理公司(Write—off)
    9.2 不同市场模式下风险资本退出机制安排的有效性比较
    9.3 场外交易市场
第十章 中国风险资本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10.1 中国发展风险资本业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
        10.1.1 中国发展风险资本业的有利条件
        10.1.2 中国发展风险资本业存在的问题
    10.2 中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及投资主体确立分析
        10.2.1 中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
        10.2.2 风险投资主体确立分析
    10.3 中国风险资本业的发展战略
        10.3.1 政府支持作用的分析
        10.3.2 政府支持具体措施的探讨
        10.3.3 市场导向和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顾问、编委及理事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韩创业生态环境比较研究 ——以中关村、板桥科技园及成都革新创新园为例[D]. 李英顺.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2]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12)
  • [3]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案例研究 ——基于知识生产模式Ⅱ的视角[D]. 王春梅. 南京大学, 2016(06)
  • [4]2015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01)
  • [5]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风险管理研究[D]. 曹珺. 复旦大学, 2011(08)
  • [6]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 周倩.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7]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资本市场战略选择的研究[D]. 孙琦. 东北大学, 2005(12)
  • [8]风险投资制度创新论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构建[D]. 孙惠新.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4)
  • [9]论创业板市场的保荐人制度[D]. 徐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01)
  • [10]风险资本运作论[D]. 杨君. 四川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中国风险投资和高科技顾问、编委和董事名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