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六朝镇墓神兽——辟邪施

浅谈汉六朝镇墓神兽——辟邪施

一、也谈汉代与六朝的镇墓神兽——石辟邪(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妍[1](2021)在《动物仿生造型——六朝石兽的仿生渊源及其对现代潮流玩具的可应用要素挖掘研究》文中认为动物仿生造型的取法: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一直利用仿生图案进行发货创造,设计出各种极具想象里的仿生造型雕塑,或作为图腾供人信仰,或作为吉祥信物在坊间流传,最终演变成植根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雕塑造型美学古代神兽在仿生设计的应用上基于两点:一是三维造型上的仿生设计,二是动物神态的仿生设计。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进程中,中国古代的传统审美需要得到当代的发展和演变,从而让年轻一代可以从一种文化自豪的角度,发现传统造型的审美法度,重新去引起兴趣去发觉传统六朝石刻的魅力,并发现其基于仿生设计的魅力。将仿生设计的古代神兽在潮流玩具领域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延伸渠道。

宋奇,杜景丽[2](2019)在《浅谈中原地区汉代的镇墓神兽石辟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许昌、焦作地处中原,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发展更为迅速,有丰厚的文化留存,其中汉墓出土的石辟邪更具特色。汉代石辟邪是我国古代墓葬中的一种冥器,用来镇墓驱邪,震慑鬼怪,通常被人们制造成青面獠牙、凶神恶煞的形象。本文从"辟邪"的字义、许昌、焦作出土的5只汉代石辟邪的外观、汉代中原石辟邪的特征、石辟邪反映汉代人民生活追求以及"辟邪"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这五个方面来浅析石辟邪和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价值。

杨晓宁[3](2018)在《论南朝陵墓石刻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性——以石兽为主》文中研究表明南朝陵墓石兽雕刻与其社会思潮非常引人注目,这二者之间应有一些时代上的契合。我们可以从各代石兽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中感受到其思想性的变迁。这也说明南朝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已潜移默化的渗入了石兽造型的优美曲线以及其上的繁丽纹饰之中了。因此石兽艺术风格变化的文化动因值得我们重视。

陈明言[4](2017)在《“四凶”神话意象的当代电子游戏角色形象诠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凶”作为我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其元神性为“恶”兽,汉魏以后逐渐转化为驱恶逐邪的神明,其中“穷奇”、“饕餮”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普遍应用的驱邪纳祥的瑞兽。值得关注的是,在科技文明日益发达、艺术与科学技术高度融合的今天,来自上古神话的“四凶”被广泛的应用于数字游戏设计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借助于现代新媒体技术的支撑,在这些游戏作品中,“四凶”的神话意象有了较大的当下转换和生发。传统古老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的“上古神话意象”,通过电子游戏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种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艺术演绎的创作现象引起了笔者关注。“四凶”神话形象的表现形式经历了文本描述、绘画雕刻样式、影视角色形象、游戏角色形象等多种形式的转换过程。从文本到图像,从实物图像到虚拟图像,从静态图像到动态图像,每一次转换都意味着是“四凶”神话意象应用空间的拓展,同时也是对其形象的重新诠释。“四凶”神话意象在游戏中进入了数字娱乐的应用空间,成为了游戏角色,其形象的塑造也经过了新的设计转化,进行了新的诠释。和以往的转换不同,在数字媒体技术支撑下的数字媒体艺术语言具有强大的形象诠释能力,它不仅可以重现其它所有的表现形式,拓展和弥补其它表现形式的局限,同时更是以强大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艺术表现方法对“四凶”神话形象进行数字艺术的重构与再造。分析2000年以来含有“四凶”角色形象塑造的近百部游戏作品,无论是游戏故事背景的创意来源和“四凶”游戏角色的概念设定,还是“四凶”角色形象的视觉表现,很多“四凶”游戏角色形象的塑造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者们对“四凶”文化内涵的解读和对传统固有的成像模式的超越,为传统文化艺术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的转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样本。这不仅是市场在面对欧美“魔兽世界”设计风潮席卷下的跟风创作,更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背景下,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寻找自身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文化品格的共同互动结果,体现着华夏子孙将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的重新诠释的文化自觉。通过对“四凶”游戏角色形象特点分析和“四凶”神话形象的新媒体艺术的设计再造方法与路径的梳理归纳,笔者认为“四凶”游戏角色形象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当代审美现代性语境建构的深刻影响、传统文化心理的隐形导向影响、数字技术发展的影响。

王玉梅[5](2015)在《春秋晚期楚国贵族墓出土青铜神兽赏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发现并挖掘了河南省淅川县徐家岭楚国贵族墓,而第九号墓中藏品最多,虽然经过两千多年多次被盗,但还是挖掘出2072件文物,而从挖掘出的文物规格来看,此墓等级最高,据此推断此墓应该是所有墓群的主墓,而一对青铜神兽的出土更是说明此墓是春秋晚期楚国男性贵族的墓穴。本文主要对出土的青铜神兽进行了赏析。

陈慎[6](2015)在《传统祥瑞文化的当代创意再包装——以貔貅为例》文中认为以风水学为核心的当代文化创意赋予了貔貅招财、聚财、守财等功能特征,但反观历史,当代人口中所言"貔貅"已非古籍中那凶猛能战的野兽,而是在夸大古籍描写并融合"辟邪"、"天禄"这类镇墓神兽特征的基础上,巧妙利用当代人对传统文化既认同又陌生的现实,对其进行创意再包装的全新产物。貔貅从远古猛兽到当代风水灵瑞的演变,可以说是对传统祥瑞文化进行创意再包装的典型案例。商品经济时代要求我们,在挖掘保护传统、并加深对其理解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提炼开发其在现代社会的存在价值,根据不同时期民众消费心理和习惯,对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再创造与提升,开发适合社会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这便是传统祥瑞文化在当代的生存"保鲜"之道。

李程成[7](2014)在《中国墓园设计理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方针背景下,反映在殡葬方面,民政部提出“创新骨灰安葬方式,积极推动绿色殡葬”。同时,十八大提出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包含人们有尊严、圆满的离世。因此,骨灰安葬方式的创新,既要节约土地,也要让人民满意。针对节约型墓园的构建要求,论文从“节约土地”和“安魂慰心”两条线索展开对中国墓园设计的思考研究,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墓园设计方式,结合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内涵研究中国墓园设计的核心内容、创作方法、构成要素、发展前景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墓园设计这一单项理论,从根本上解决墓葬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问题,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完善城市的园林绿地体系,遵循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实现“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境界。论文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依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辩证的哲学思路,通过文献资料的综合整理、实地考察、项目实践,运用分析、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墓园设计理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动中国园林之墓园设计理论研究与创新。论文成果的价值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1)论文研究和分析中国古近代陵墓环境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演进特点,对比中西方的墓葬文化,分析西方墓园景物表达对墓主纪念性的艺术特色。研究从“古”落实到“今”,将理论研究与中国现代墓园的实地考察相结合,分析阐述中国殡葬习俗改革的成就与经验。(2)基于中国传统墓葬文化的内涵特质,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背景,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论精髓,从明旨、立意、相地、布局、借景、理微六个方面分析总结中国墓园可行的规划序列和创作方法。(3)将中国墓园设计的理论应用于规划设计实践,探讨在当下社会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设计出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墓园。

王振[8](2014)在《浅析汉代辟邪的种类及其出现原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汉代石辟邪,作为中国特色的一种神兽,具有其独特而神秘的艺术魅力,本文中我们以石辟邪与画像辟邪为例,主要讨论汉代石辟邪的种类与形制并探讨其出现的原因,力图通过这种分析与探讨,挖掘汉代石辟邪的独特艺术魅力与民俗价值。

卢小慧[9](2014)在《南朝陵墓建筑石刻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古代,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其中丧葬制度是礼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陵墓建筑则是礼的物化,陵墓石刻属于古代陵寝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帝王陵寝和陵寝制度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不但反映意识形态上的礼制习俗,而且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后人全方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细节的重要而生动的媒介。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我国南方地区曾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的时间都相对较短。最长不过五十余年,最短也仅有二十余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期,这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与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并称南北朝。本文以南京、丹阳地区的南朝陵墓地上建筑部分——石刻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建筑测绘手段对南朝陵墓石刻做实地调查、测绘,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实物资料和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南朝陵墓石刻作一初步探究,希图填补我国六朝研究中的某些不足与空白,保存、弘扬我国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安全。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通过对江南基本经济区的初步形成、政治上的皇权禅让时代以及思想上的多元化来讨论江南地区的崛起,从而最终导致南朝陵寝制度开始出现不同于魏晋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南朝陵墓建筑石刻。第二章与第三章主要是对集中于丹阳地区的南齐陵墓建筑石刻而做的实地调查、测绘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南朝陵墓建筑石刻进行分析。等级制是封建时代的本质特征之一,墓葬就是推理复原古代等级状况的一种材料。南朝陵墓神道石兽的造型、墓葬形制、墓葬的壁画内容,乃至“因(依)山为陵”的葬法都反映了当时的等级制,同时也说明了南朝统治者们企图以此重建和维护新的统治秩序。第四章与第五章主要是对丹阳、南京地区的南朝萧梁陵墓建筑石刻而做的实地调查、测绘与整理。与南齐相比,这一时期的陵墓石刻与墓葬有了显着的变化,并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兴盛。本文的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南朝陵墓石刻的排列顺序及其源流。曾经在秦汉盛行一时的阙在南朝陵墓石刻序列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石柱与石兽、石碑三种六件(或八件)组成了南朝陵墓建筑石刻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不仅作为一种制度确立起来,并且预示着一种新秩序的建立。本文的第七章主要讨论了南朝陵墓建筑石刻中“因(依)山为陵”的相关问题。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提出了墓葬方式为“因山为陵”,而这种丧葬方式实际源于古人的高山崇拜,最早采用这种葬制的是西汉第一代刘姓楚王——楚元王刘交陵。永嘉之乱后,大批青徐士人南迁,而移民又将“因(依)山为陵”葬法带到了江南地区,并在与当地文化的结合过程中得到新的发展。第八章主要讨论了南朝陵墓建筑石刻中风水术的相关问题。古人认为石头可以辟邪,佑及子孙,故而,除“因(依)山为陵”与“四神”观念外,石头也成为风水文化中的灵魂,并被作为南朝风水文化的标志。同时,自南朝开始,风水完成了官方化,并为后世王朝所继承。本文的第九章讨论了南朝陵墓石兽的名称与渊源等问题。对于南朝陵墓石兽的名称与渊源,历来学者多有探讨。尽管在很多方面继承了东汉以来的成就,但是在此基础上,南朝陵墓石兽更有了新的发展,并有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同时,就石兽的名称与渊源而言,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之所以有这些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思想文化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后,通过对各章的综合得出结论:南朝陵墓建筑石刻是北人南迁浪潮与江南地区二者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成果之一,这种整合使得南朝陵墓建筑石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形象之一。虽经历四朝,但由于政治中心和礼仪典章制度的不变,从而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某一阶段的区域性制度形式,这种形式以其自身的制度化、造型的规范化、组合的简明化而区别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其他同类作品,进而成为它的一个鲜明特征。因此,南朝陵墓制度在中国丧葬制度史上不仅不属于衰落阶段,反而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王恩源[10](2013)在《晋代驺虞幡考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史书中所记载晋代“驺虞幡”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史籍中关于这一旗帜的不同称呼为切入点,力图纠正一个人们误解已久的问题,并通过此问题探析历史发展的某种规律。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章、第二章通过史料对比分析,综合考虑前人研究以及相应的考古资料,认为史书中所谓的“驺虞幡”可能是不存在的。之所以诸多史书中都有记载,是源自唐代修史时的避讳制度。晋代的“驺虞幡”与后世常见的白虎幡可谓同出而异名。第二章中详细的考察了驺虞幡在两晋的每一次出现经过,并以此为角度对两晋的皇权、士权的变化关系加以诠释。对这一时期皇权政治的变化规律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也谈汉代与六朝的镇墓神兽——石辟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汉代与六朝的镇墓神兽——石辟邪(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仿生造型——六朝石兽的仿生渊源及其对现代潮流玩具的可应用要素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方法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及其目的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六朝石兽的仿生设计简述
3 仿生造型的六朝石兽可用于潮流玩具的艺术特点
    3.1 动物仿生设计的造型圆融,敦厚
    3.2 动物仿生设计造型的线性轮廓流畅
    3.3 对于动物动态的仿生设计六朝石兽与潮流玩具的共通造型
4 动物仿生造型的文化载体的特殊内涵,在潮流玩具中可应用的特点
    4.1 仿生设计为基础的六朝石兽的易推广性
    4.2 六朝神兽特殊的文化意义
    4.3 其他仿生设计古代神兽运用文化载体功能创作作潮流玩具案例
5 动物仿生设计六朝石兽潮流玩具创作
6 结论

(2)浅谈中原地区汉代的镇墓神兽石辟邪(论文提纲范文)

一、“辟邪”文字字义
二、中原地区汉代的镇墓神兽———石辟邪
三、汉代中原石辟邪的特征
四、汉代中原石辟邪的出现所折射的汉人生活追求
    1. 对高官永恒奢华生活的追求
    2. 对长寿的期盼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五、辟邪文化对今人生活的影响

(3)论南朝陵墓石刻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性——以石兽为主(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朝陵墓石刻的类型
    (一) 南朝的历史背景
    (二) 南朝陵墓石刻数量与类型
二、南朝陵墓石刻的风格
    (一) 艺术风格
        1. 刘宋时期
        2. 南齐时期
        3. 萧梁时期
        4. 南陈时期
    (二) 与西汉霍去病墓石刻的不同
三、形成原因
    (一) 从丧葬制度上来谈
    (二) 从思想性上来谈
        1. 外来影响——佛教因素
        2. 内在影响——魏晋玄学的兴盛
四、南朝陵前石兽雕刻的历史意义

(4)“四凶”神话意象的当代电子游戏角色形象诠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组织结构
2“四凶”神话形象的历史溯源
    2.1“四凶”品格的历史演变
        2.1.1 元神性——“畏兽”之“恶”
        2.1.2 神性转化——化恶为善
    2.2“四凶”造型的文字描述及图像样式
        2.2.1“四凶”造型的文字描述
        2.2.2“四凶”造型的图像样式
3“四凶”神话意象的当代电子游戏角色诠释
    3.1 游戏的故事背景创意体现了中华神话文化特色
    3.2 角色设定注重上古神话精神意蕴的挖掘
    3.3 游戏角色造型设计中的传承与衍变
4“四凶”神话形象的再造——电子游戏角色的设计转化与诠释
    4.1“四凶”游戏角色的品格设定与精神指征中的神话内涵阐释
    4.2“四凶”游戏角色视觉表现的数字艺术重构
        4.2.1 外形结构设计的借鉴、个性化移植、重组与异化。
        4.2.2 角色造型色彩的重新设计
        4.2.3 外形视觉设计中的夸张变形与细节的精细化设计
        4.2.4 角色动态表现的拟真设计
5 电子游戏角色形象塑造的影响因素
    5.1 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
    5.2 当代审美现代性语境建构的深刻影响
    5.3 传统文化心理的隐性导向影响
    5.4 数字技术发展的影响
6“四凶”游戏角色形象塑造的文化自觉与新媒体的创造性表现
    6.1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身份的区别与文化认同
    6.2 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媒体艺术创造性表现
    6.3 新媒体艺术演绎传统文化的文化坚守与文化包容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四凶”电子游戏角色作品列表: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5)春秋晚期楚国贵族墓出土青铜神兽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传统中见创新的精细铸工
三、奇怪诡异中的审美情趣
四、尊龙崇凤中的浪漫情怀
五、鼓声镗镗的见证——功用分析
六、结束语

(6)传统祥瑞文化的当代创意再包装——以貔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貔貅的名称与样貌形态
二、貔貅的功能属性
三、貔貅功能在当代的演变
四、祥瑞文化的未来

(7)中国墓园设计理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缘起和研究框架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1.4 概念释义和研究范围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框架
        1.5.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5.2 论文的主要框架
2 中国古近代陵墓环境的演进特点
    2.1 因境而异
    2.2 陵墓环境之原始萌芽
    2.3 陵墓环境端倪于先秦
    2.4 陵墓环境形成于秦汉
    2.5 陵墓环境发展于魏晋
        2.5.1 陵园依山就势而建
        2.5.2 神道石刻的成熟
    2.6 陵墓环境兴盛于唐宋
        2.6.1 因山为陵
        2.6.2 大陵区
        2.6.3 神道石刻的进一步发展
    2.7 陵墓环境鼎盛于明清
        2.7.1 统驭凝聚,气脉贯连
        2.7.2 中和之美,互妙相生
    2.8 陵墓环境承启于民国
        2.8.1 以山为轴,刚柔相济
        2.8.2 以中为体,中西结合
        2.8.2.1 中洋结合
        2.8.2.2 新民族形式
    小结
3 中国古代陵墓环境的艺术特质
    3.1 入土为安,以山为冢
        3.1.1 何以入土为安
        3.1.2 古代墓葬的类型
        3.1.3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3.1.4 以山为冢的演变
        3.1.5 以山为冢的科学性
        3.1.6 以山为冢的审美价值
    3.2 天下为庐,各适其天
        3.2.1 相地基调
        3.2.1.1 基址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
        3.2.1.2 相山的理想模式
        3.2.1.3 问水的理想模式
        3.2.1.4 墓与山水奥妙结合,缠绵神秘
        3.2.2 环境造诣
        3.2.2.1 造山
        3.2.2.2 理水
        3.2.2.3 培补生气
        3.2.2.4 陵制与山水相称
    3.3 生死同境,阴阳相生
        3.3.1 事死如事生
        3.3.2 阴宅效阳宅
        3.3.2.1 阴宅效阳宅是中国古代陵墓的总体设计思想
        3.3.2.2 相印于中国递进式院落空间的发展
    3.4 古代山陵林木文化
    小结
4 中西方墓葬文化的对比
    4.1 西方墓园发展演变简述
    4.2 西方墓园环境的艺术特色
        4.2.1 平安与光明之所
        4.2.2 不变的理性传统
        4.2.3 隐喻与同构的造园手法
    4.3 对于中国墓园设计的启示
    小结
5 从墓到墓园——中国现代墓园的发展与经验
    5.1 中国殡葬习俗之改革
    5.2 中国现代墓园考察举要
        5.2.1 上海福寿园
        5.2.1.1 区位及园旨
        5.2.1.2 规划布局
        5.2.1.3 墓区规划特色
        5.2.1.4 园林环境设计举要
        5.2.2 武汉石门峰陵园
        5.2.2.1 区位及园旨
        5.2.2.2 规划布局特色
        5.2.2.3 墓区规划特色
        5.2.3 昆明金宝山艺术园林
        5.2.3.1 区位及园旨
        5.2.3.2 山水格局
        5.2.3.3 规划布局
        5.2.3.4 墓区划分
        5.2.3.5 墓葬形式
        5.2.3.6 道路交通组织及停车场
        5.2.3.7 建筑特色
        5.2.3.8 种植
        5.2.3.9 园林环境设计举要
        5.2.4 昆明晋龙如意园
        5.2.4.1 区位及园旨
        5.2.4.2 山水格局
        5.2.4.3 规划布局
        5.2.4.4 墓区划分
        5.2.4.5 墓葬形式
        5.2.4.6 道路交通组织及停车场
        5.2.4.7 园林环境设计举要
        5.2.5 贵阳海天园
        5.2.6 重庆华夏园
        5.2.6.1 区位及园旨
        5.2.6.2 山水格局
        5.2.6.3 规划布局
        5.2.6.4 墓区划分及墓葬形式
        5.2.6.5 种植
        5.2.6.6 园林环境设计举要
    5.3 中国现代墓园建设之经验
    小结
6 中国墓园设计理法
    6.1 广布余荫,安魂慰心
        6.1.1 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的墓园
        6.1.2 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墓葬文化
    6.2 彰功育人,蕴意彰象
        6.2.1 景面文心,意蕴交融
        6.2.2 以文为媒,景借文传
        6.2.3 意在笔先,问名心晓
        6.2.4 诗情画意,以文兴园
    6.3 高燥秀美,起伏多致
        6.3.1 以山为冢
        6.3.1.1 山岳林地
        6.3.1.2 丘陵盆地
        6.3.1.3 山湖俱备
        6.3.2 功能分区
        6.3.3 布局类型
        6.3.4 篇章组织
        6.3.5 交通系统
        6.3.5.1 出入口的确定
        6.3.5.2 停车场地
        6.3.5.3 道路系统
        6.3.5.4 纪念休息场地
        6.3.6 园路特点
        6.3.6.1 顺势辟路,相衬山水
        6.3.6.2 引蔓通津,因路得景
        6.3.6.3 翠拾林深,朴雅多变
        6.3.7 建筑特点
        6.3.7.1 墓园的建筑功能体系
        6.3.7.2 融于山水,寓情于景
        6.3.7.3 点睛山水,引导墓区
        6.3.7.4 与安葬功能结合
        6.3.7.5 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6.3.7.6 反映地方特色
        6.3.8 种植特点
        6.3.8.1 基于山水,秀美多致
        6.3.8.2 美纳四季,万年常青
        6.3.8.3 渲染烘托,景因境成
        6.3.8.4 求寂避喧,以素药艳
        6.3.8.5 丛林环绕,名花取胜
    6.4 节地合宜,事半功倍
        6.4.1 “人造的石包土山”节地安葬创新之想
        6.4.1.1 以山为冢
        6.4.1.2 占天不占地
        6.4.1.3 融真于假,做假成真
        6.4.2 “深埋厚藏”之节地安葬
        6.4.3 因境选型,道法自然
        6.4.3.1 艰难之美的地形
        6.4.3.2 悠扬之美的地形
    6.5 借景随机,随遇而安
        6.5.1 借地宜构景观网络
        6.5.2 借时宜现风景变幻
        6.5.3 借花木表情达意
        6.5.4 借人宜蕴景物内涵
        6.5.5 互妙相生
    6.6 景不厌精,扣人心扉
    小结
7 启示与实践
    7.1 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扩建工程总体规划的实践与探索
        7.1.1 项目背景
        7.1.2 “2002年”总体规划
        7.1.2.1 规划依据
        7.1.2.2 相地
        7.1.2.3 规划原则
        7.1.2.4 规划指导思想
        7.1.2.5 立意
        7.1.2.6 景区与景点
        7.1.2.7 种植设计
        7.1.2.8 交通规划
        7.1.3 “2011年”总体规划
        7.1.3.1 缘起
        7.1.3.2 明旨
        7.1.3.3 相地、借景
        7.1.3.4 立意
        7.1.3.5 布局
        7.1.3.6 景区序列
        7.1.3.7 墓区规划
        7.1.3.8 种植特色
        7.1.3.9 园路交通
        7.1.3.10 建筑布局
        7.1.4 总结:意义及发展方向
    7.2 骨灰廊节约型墓园——八宝山革命公墓玉岑园规划设计
        7.2.1 相地明旨
        7.2.2 景面文心
        7.2.3 骨灰廊的节约化布局
        7.2.4 结论
    7.3 绿色墓园设计探索——八宝山革命公墓融真园规划设计
        7.3.1 关于绿色生态墓园内涵的理解
        7.3.2 山水相因,起伏多致
        7.3.3 借景随机,彰功育人
        7.3.4 节地合宜,事半功倍
        7.3.5 余荫葱茏,景因境成
    小结
8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浅析汉代辟邪的种类及其出现原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墓葬石辟邪
二、画像辟邪
三、汉代辟邪出现之原因探讨
    1. 汉代厚葬文化的影响
    2. 汉孝义文化的熏陶
    3. 好巫风气的影响

(9)南朝陵墓建筑石刻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江南地区的崛起
    1.1 江南地位的变化
    1.2 皇权禅让时代
    1.3 思想的多元化
    1.4 六朝陵寝制度演变
    1.5 小结
第二章 南朝陵墓建筑石刻测绘调查报告(一)
    2.1 南齐张庄(狮子湾)石刻
    2.2 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
    2.3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
第三章 南朝陵墓建筑石刻测绘调查报告(二)
    3.1 金王陈南朝佚名石刻
    3.2 烂石弄南朝佚名石刻
    3.3 水经山南朝佚名石刻
    3.4 南朝陵墓建筑石刻分析
第四章 南朝陵墓建筑石刻测绘调查报告(三)
    4.1 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
    4.2 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
    4.3 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石刻
    4.4 陵口石刻
    4.5 三城巷(1)石刻
    4.6 南京狮子冲石刻
    4.7 南朝陵墓建筑石刻分析
第五章 南朝陵墓建筑石刻测绘调查报告(四)
    5.1 梁桂阳简王萧融墓石刻
    5.2 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刻
    5.3 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墓石刻
    5.4 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
    5.5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
    5.6 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
    5.7 萧梁王侯墓神道石刻建筑分析
第六章 南朝陵墓石刻的排列顺序及其源流
    6.1 消失的石阙与汉代墓葬神道
    6.2 南朝陵墓石刻新秩序
    6.3 新宗教与南朝陵墓建筑石刻
    6.4 无以伦比的南朝陵墓石刻
    6.5 小结
第七章 “因(依)山为陵”考
    7.1 引言
    7.2 南迁移民与“因(依)山为陵”
    7.3 山川崇拜与“因(依)山为陵”
    7.4 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
    7.5 小结
第八章 风水术兴盛
    8.1 墓葬吉凶观念的形成
    8.2 南朝的葬地风水要素
    8.3 南朝风水术的社会环境
    8.4 小结
第九章 南朝陵墓石兽图名录
    9.1 众说纷纭话石兽
    9.2 南朝陵墓石兽的特征
    9.3 南朝陵墓石兽的名称
    9.4 小结
结论
南朝陵墓建筑石刻图录:
    1、张庄(狮子湾)陵墓建筑石刻
    2、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建筑石刻
    3、齐武帝萧赜景安陵建筑石刻
    4、金王陈佚名石刻
    5、烂石弄佚名石刻
    6、水经山佚名石刻
    7、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
    8、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
    9、简文帝萧纲庄陵石刻
    10、陵口石刻
    11、三城巷(1)石刻
    12、南京狮子冲石刻
    13、萧融墓石刻
    14、萧秀墓石刻
    15、萧恢墓石刻
    16、萧憺墓石刻
    17、萧景墓石刻
    18、萧绩墓石刻
参考书目
后记:十年一梦
附录

(10)晋代驺虞幡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释幡
    第一节、历史渊源
    第二节、形制
第二章 、晋代驺虞幡
    第一节、史籍比较中驺虞幡与白虎幡
    第二节、驺虞与白虎
        一、典籍中的驺虞和白虎
        二、制度中驺虞与白虎
        三、小结
    第三节、南北朝时期的白虎幡
    总结
第三章 、驺虞幡的使用与两晋政局变化
    第一节、西晋驺虞幡的使用情况及管理
        一、皇权鼎盛时期的驺虞幡
        二、中央文官与驺虞幡
        三、宗室诸王与驺虞幡
    第二节、东晋驺虞幡的使用情况
        一、士族门阀与驺虞幡
        二、东晋末的驺虞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也谈汉代与六朝的镇墓神兽——石辟邪(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仿生造型——六朝石兽的仿生渊源及其对现代潮流玩具的可应用要素挖掘研究[A]. 王明妍. 第二届国际仿生设计与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2]浅谈中原地区汉代的镇墓神兽石辟邪[J]. 宋奇,杜景丽.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01)
  • [3]论南朝陵墓石刻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性——以石兽为主[J]. 杨晓宁. 中国文艺家, 2018(10)
  • [4]“四凶”神话意象的当代电子游戏角色形象诠释研究[D]. 陈明言. 重庆大学, 2017(06)
  • [5]春秋晚期楚国贵族墓出土青铜神兽赏析[J]. 王玉梅. 中国民族博览, 2015(10)
  • [6]传统祥瑞文化的当代创意再包装——以貔貅为例[J]. 陈慎. 东南学术, 2015(03)
  • [7]中国墓园设计理法研究[D]. 李程成. 北京林业大学, 2014(03)
  • [8]浅析汉代辟邪的种类及其出现原因探讨[J]. 王振. 大众文艺, 2014(06)
  • [9]南朝陵墓建筑石刻及相关问题研究[D]. 卢小慧. 南京大学, 2014(05)
  • [10]晋代驺虞幡考辨[D]. 王恩源.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浅谈汉六朝镇墓神兽——辟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